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5.伯牙绝弦》备课资料.伯牙绝弦》备课资料
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教案优秀5篇
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教案优秀5篇《伯牙绝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解题质疑,引入课文。
初读课题后,学生理解“绝弦”的意思,大致了解伯牙,就课题提出疑问。
二、读准字音,初知课文。
1.学生自由练读。
2.检查初读情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联系注释,读懂文意。
1.指导学生联系注释尝试疏通文意,并练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在学生讲述时,教师相机指导理解重点词句“善”“志”等。
3.学生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韵律。
四、深入体会,品味文情。
思考:伯牙为何绝弦?(一)感悟“知音相遇之喜”1.学生自学:你是从哪些语句感悟到伯牙、子期就是知音,勾划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善鼓的伯牙志在高山与流水时,善听的子期能准确听懂伯牙的琴音所传达的心声。
学生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拓展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师生共读,表达知音相遇之喜。
(二)感悟“知音离世之悲”借助冯梦龙《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
学生练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复杂情感。
对比朗读,再次体会知音离世之悲。
五、回味诵读,升华文心。
1.善鼓的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3.师生诵读全文。
[个人简历]崔雪梅,全国“自辅实验”先进个人,省特级教师后备人选,省骨干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市优秀青年教师,金牛教育专家。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案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案一、教材分析《伯牙绝弦》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艺术的魅力”这一主题下的一篇文言文,全文共5句话,77个字。
这篇课文语言精粹,简洁流畅,适于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古文意蕴,品味文字精妙,享受审美乐趣。
知音相逢,千载其一,伯牙绝弦,荡气回肠。
古人与学生虽相隔遥远,但文字中所传递出的真挚情感却跨越时空,叩击着我们的心灵,值得我们在读中体验、读中感受、读中理解。
峨峨群山,仁者之乐,洋洋江河,智者情抒,作为流传不衰的文化经典。
“高山流水觅知音”所传递出的,不仅是挚友间的心心相映,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共鸣!这就需要我与学生一起,透过语言文字,去触摸伯牙、子期博大的胸襟、高洁的情怀;通过组合阅读,感受文化经典在历史长河中的恒久魅力。
学生在五年级时,对于“文言文”这种“古代书面语”已有了初步感知,也掌握了阅读文言文的一些方法。
但是,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形式,使学生在走进文本、把握情感方面仍具有一定的困难。
作为第二课时教学,就需要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在诵读、感悟、对话、拓展中,含英咀华,披文入情,提升语感,感受意蕴。
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在自读自悟中,丰富对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通过组合阅读①,形成对“知音”内涵的理解,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准备学生准备: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能根据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大意,触摸到伯牙、子期的知音之情,借助课外资料了解“高山流水”的文化含义。
教师准备:相应课件,组合文本。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二)体会知音情深1.阅读《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受知音深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知音深情:(1)学生自由读。
(2)创设情境,感受知音深情。
(3)生生合作读。
3.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知音”内涵。
(1)知志。
出示:以伯牙之艺,而独一子期能知其志。
──《吕氏春秋》(2)指导读出伯牙、子期的志向。
(3)师生对读,烘托情感:当伯牙志在高山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 当伯牙志在流水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4)课文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发现?(5)再次创设情景引读,感受生命之交。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25 伯牙绝弦 教案
课题:25伯牙绝弦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1、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组织语言,复述故事。
3、.理解伯牙与子期之间的知音情谊。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出示“杨柳依依”,要求学生照样子说词语。
(说大自然中的景物)2展示词语,齐读。
清风徐徐、炊烟袅袅、春雨绵绵、雨雪霏霏、绿草茵茵溪水潺潺、白云悠悠、明月皎皎、霞光灼灼、云雾蒙蒙3小结过渡:如果平时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美丽的景色不但能用语言表达出来,也能用音乐表现出来。
这当中,还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
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板书:伯牙绝弦4指名读课题。
指导“弦”字读音。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1读文。
(1)学生自由读文。
(教师:这是一篇文言文,我们学过《杨氏之子》,知道读好文言文要注意句子的停顿、节奏。
下面,就请你们试着读读课文,把句子读通读顺。
)(2)教师范读课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学生跟着录音再小声读,后全班齐诵,要注意正确、流畅。
(4)同桌合作,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弄懂难词难句。
重点词语:善鼓琴:善于弹琴。
善哉:好。
若:像。
所念:想。
必得之:一定能道出他的心思。
谓:说。
乃破琴:就把琴摔破。
复:再。
2明意。
(1)理解题意,归纳学法。
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绝”是什么意思?A.结合注释。
B.联系上下文。
C.学会变通。
D.抓关键词。
(2)默读课文,运用学法,看看读懂了哪些句子的意思。
(3)随机交流,重点指导以下几个知识点。
《伯牙绝弦》教案设计(通用13篇)
《伯牙绝弦》教案设计(通用13篇)《伯牙绝弦》教案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二、教学重点:目标2三、教学难点:目标3四、课前准备:课件、音乐欣赏五、教学过程:(一)板书文言文题目,直接导入。
1、板书:伯牙绝弦同学们,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呤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大屏幕出现课题《伯牙绝弦》)2、释题――大屏幕出示“伯牙”俞伯牙,春秋时代的琴师。
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
故被人尊为“琴仙”。
绝:断绝。
“伯牙绝弦”讲述的是俞伯牙因为钟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的故事。
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以此为题,直接点出课文内容,简洁明了。
(二)1、复习文言文学习方法。
⑴反复朗诵。
⑵根据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
⑶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2、(大屏幕出示)文言文在节奏和重音的读法。
(全班读、男生读、女生读、个别读)3、根据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
(讨论回答)4、感知内容。
⑴文言文写了谁和谁(板书:伯牙、子期)。
他们俩互为什么?什么是“知音”。
⑵从哪里看出伯牙和子期互为知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板书:善鼓琴善听,所念必得。
5、品读体味,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样赞叹?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6、口味知音之情。
正当伯牙为遇到知音而高兴时,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伯牙悲痛欲绝。
难一句话表现了伯牙悲痛的心情呢?(齐读)板书:绝弦之死伯牙为什么把琴摔了,终身不弹琴?(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板书:知音难得。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5.伯牙绝弦 人教新课标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5 伯牙绝弦【学习目标】1.正确、有感情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文言文一字多义,异字同义等特点。
3.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的内涵。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5.学习欣赏音乐,感受艺术的魅力,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教学重点】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尝试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
【教学难点】1.教师准备:备课,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完成自主学习单,搜集了解伯牙绝弦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典故导入,引出课题。
师:由“八拜之交”引到课文。
你对课文中的主人公有什么了解?生:是伯牙和钟子期。
介绍自己知道的人物资料(板书:伯牙、钟子期)师:看完他们的介绍,你有什么问题吗?(他们为什么会成为知音呢?)这两个环境不同、身份不同的人,怎么会成为知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古文,一起读课题——25《伯牙绝弦》。
(生齐读课题)师:“绝”是什么意思?(生:断绝)师: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这是我们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
师:研究“绝”的小篆写法,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呢?伯牙割断琴弦。
二、初读课文。
(一)自由读。
师:自主学习单上课文,和书上的有什么区别?(有停顿符号)借助停顿符号读课文。
(二)提醒难读的句子。
预设一:语气词“哉”“兮”。
听学生怎样说,相机指导。
1.师带领读词语2.学生读句子。
(男生、女生分别读)预设二: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谓在词典中有以下解释,你觉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认为)那么乃呢?是什么意思?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三)齐读。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篇古文。
(齐读)三、品读课文。
(一)整体感知,了解格局。
读读第一句,你对伯牙和子期有什么了解?你从哪个字看出来的?(善)善是什么意思?(二)感受“善鼓”与“善听”自主学习单中,让大家画出课文表现伯牙善琴,子期善听的句子,你画了哪句?这两句中的“善”和第一句中的“善”意思一样吗?师:这种一个字有几个意思的现象在古文里也很常见,叫做一字多义(板书)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好啊!)1.学习第一句师:闭上眼睛,用心来聆听伯牙的琴声吧! (播《高山流水》音乐)师: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呢?预设:生自由回答感受,读出感受。
25《伯牙绝弦》优秀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 人教版
来学习一篇写朋友知己的古文。
它千古传诵,流传至今。
2、板书课题?<伯牙绝弦>正音,绝弦3、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
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是我们本学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三、读通读顺,感知课文1、打开书,试读,说说读后的感受。
中国有句古话知难而上、迎刃而解,有信心读好吗?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3、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
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4、现在听课文朗读,大家拿笔根据朗读画停顿.5、画好了吗?跟老师画的进行对比,看你画的是否正确。
6、好现在带着节奏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7、点名读,齐读。
8、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谁来说说,生说大意。
(你很会读书)(你的理解能力真棒)9、那“伯牙绝弦”的意思就是?(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真不错)10、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是什么让一代琴仙摔琴断弦,终身不复鼓呢?让我们深入课文寻找答案,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和同学交流一下。
四、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1、预设交流。
(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4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善于、擅长)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表示感叹)(预设答案:啊!好啊!)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预设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2)、我还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师: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说)(想像力真丰富。
25、《伯牙绝弦》
25、伯牙绝弦赣州市上犹县安和学校胡双健【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和多媒体互联网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背景】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因为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
本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
当然就课文的内涵和意蕴来讲,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
【教学方法】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习提升过程,因此,课前先让学生通过工具书,网络等途径对课文展开预习,让学生有学习的兴趣,凭借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习。
【教学过程】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一)读题解题。
1、读好课题,强调“弦”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绝弦”、“伯牙绝弦”的意思,质疑导入。
(二)初读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①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读好语气词“哉”、“兮”,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②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理解“谓”、“乃”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二、高山流水遇知音。
(一)打开语言。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又真的善听”呢?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通过借助注释、及课前在网上查到的资料,联系本文并用自己的语言理解课文,实践古文阅读方法。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伯牙绝弦》教案三篇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伯牙绝弦》教案三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伯牙绝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
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
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
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这世上再也不会有知音了,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
所以就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挑断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1、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高山流水》的乐曲课件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1、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 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都是描写美丽的自然景物)2、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文言文《伯牙绝弦》。
3、师生共同释题。
伯牙:晋国上大夫,琴艺高超。
绝:断绝。
弦:琴弦。
4、质疑:一代琴师为何从此不再弹琴?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人教版六年级上 语文 《25 伯牙绝弦》 公开课教案
伯牙绝弦一、导入1、今天学习一篇古文,大家都做过预习了吗?这是关于谁和谁的故事?伯牙和钟子期。
2、故事发生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伯牙是晋国的上大夫,琴艺高超,被人称为琴仙。
有一年,在江边……吸引了钟子期。
(教师简介故事背景)这个故事的名字叫——这么一读,真有故事的味道。
3、伯牙绝弦什么意思?被人誉为琴仙的伯牙为什么要断弦呢?二、初读1、课文有两个小老师,课文里的拼音和下面的注释,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读读注释,把句子读通。
2、出示生词:善哉峨峨兮齐读哉和兮是什么意思?(语气词)注释里明白的告诉我们了。
表示感叹的语气,怎么读。
生读。
师:在哉和兮后面延长,就读好了。
放在句子中读。
指名读:伯牙鼓琴,……若江河。
注释能帮助理解词语,还能帮助朗读呢。
齐读。
指名几生读。
三、精读1、读课文,与同桌讨论,这些词是什么意思,句子怎么理解?2、四个善,什么意思?解释整句话。
当伯牙心里想到,钟子期听得如痴如醉,发出由衷的赞叹,……生读。
好一个善鼓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
真的都能听出来吗?老师来当伯牙,学生当子期。
……我志在皑皑白雪,钟子期曰:……我志在依依杨柳,钟子期曰:……我志在徐徐清风,钟子期曰……我志在茫茫大海,钟子期曰……(齐说)3、知我者,子期也。
无论我弹什么,钟子期都知道,用文中的一句话,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4、念,必得之是什么意思。
连起来说句子意思。
5、一个所念,一个必得,可以用什么成语形容他们的情谊(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假如你就是伯牙,得遇钟子期的朋友,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呢,拿起笔写下来(音乐)学生练笔。
6、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第二年,赶到的时候,子期已经去世了。
谓和乃什么意思,解释句子。
播放音乐,听到这样的音乐,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子期不在,留琴何用?指名读。
齐读。
补充阅读,师生共读。
7、了解了意思读,生齐读。
8、读书是越读越有滋味,古人读书讲究吟咏,我们一起读读古人读书的感觉。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25课《伯牙绝弦》讲课教案
徐徐 清风 绵绵春雨 萋萋芳草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
哉,皎皎兮若 明月!”志在清风 ,钟子期曰: “善哉徐,徐 兮若清风 !”志在竹叶 ,钟子
期曰:善“哉,萧萧兮若竹叶 !…”… … …
皎皎明月 徐徐清风 滚滚波涛 绵绵春雨 袅袅炊烟
萧萧竹叶 依依杨柳 淙淙流水 隆隆雷声 萋萋芳草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谢谢!
反复朗读,思考问题
• 1、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 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伯
钟
牙
子
善
期
鼓
善
琴
听
,
。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 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明月 竹叶 清风 波涛 流水 春雨 雷声 炊烟 芳草
…………
皎皎明月 萧萧 竹叶 滚滚波涛 淙淙流水 隆隆雷声 袅袅炊烟
译文
•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欣赏。伯 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 期(听了)说:“太好了!简直就像 高大的泰山啊!”伯牙心里想到流水, 钟子期说:“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 腾不息的江河!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 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 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 到知音了,于是,他把琴摔碎,终身 不再弹琴了。
• 伯牙是一个技艺高超的音乐家, 生活中应该不缺少别人的赞美, 但他因为钟子期的死而“绝弦” 了,你怎样看待他的举动?结合 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疑难理解
•虽然伯牙你的答听对了者吗众? 多, 但他却始终觉得只有 钟子期一人是真正听 懂他的琴声。
• 伯牙是一个技艺高超的音乐家, 生活中应该不缺少别人的赞美, 但他因为钟子期的死而“绝弦” 了,你怎样看待他的举动?结合 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5伯牙绝弦教案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
乐曲《高山》《流水》。
一欣赏乐曲,了解人物1.请学生欣赏乐曲《高山》《流水》,谈感受。
2.曲子名叫《高山》《流水》,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
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伯牙绝弦》讲的就是这段友谊。
二初读课文1.指名读课文,读准字音。
2.学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
3.老师范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三读懂课文内容1.这是一个发生在古代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
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先回忆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借助注释或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讲述古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集体交流。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重点理解“善”字的意思是擅长,善于。
(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句子的意思: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节称快)道:“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需要注意的字:“善哉”是指太好了;“若”指好像。
(3)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句子的意思: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
(4)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句子的意思: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四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1.再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思。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25、伯牙绝弦》新课程教案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25、伯牙绝弦》新课程教案(总3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25、伯牙绝弦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感受艺术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三、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教学准备:1、搜集了解伯牙的相关资料。
2、音乐《高山流水》五、教学方法:“以读代讲”,“自读自悟”,“合作学习”六、教学时间:一课时七、教学过程:课前朗读,感悟友情《夏日南亭怀辛大》唐孟浩然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山中送别》唐王维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赠汪伦》唐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一)谈话导入,解课题: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贵啊!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板书:“知音”),讲述的就是两多前春秋时期的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名字叫——“伯牙绝弦”。
(板书课题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二)整体读文:自由读,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再读,随机点评,必要时教师范读或带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节奏和韵味。
初解绝弦:“绝”是什么意思(断绝),“绝弦”意味着什么(终身不在弹琴)面对这个“绝”字,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要“绝”什么时候“绝”……)是呀,伯牙是春秋时期一位非常著名的演奏家,琴应该是他的生命,可是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琴弦弄断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六年级上册语文《伯牙绝弦》教案人教版2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伯牙绝弦》教案人教版2篇《伯牙绝弦》教案1一、揭题导入:今天我们学习25课,请一位同学读课题,最后一个字怎么读谁再读大家一起读。
(设计意图:“弦”字的正音,建立在对学情的预知,因为“弦”字音很难读准,必须强化。
)二、初读课文。
1、这是一篇古文。
我们先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因为是古文,再加一条:根据提示读出恰当停顿,按自己的语速去读,读好了就坐正。
多媒体出示(设计意图:“老套的初读要求”真正做到,很不容易,要课课落实才能培养学生严谨的自学意识与能力。
)2、检查读书(1)谁读第一句。
预设:口齿清楚、声音响亮!(2)谁读第二三句预设:哉和“兮”老师用红色标示强调,都是语气词,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
听老师读自由练读。
谁再来读。
(3)谁读第四句。
预设:有一处重音强调要读好--------“必”得之(4)谁读最后一句。
预设:要读好”谓/世/”这里的连续性,语气停顿3、就这样,语速放慢,适当停顿。
我们齐读。
读的有点意思了,感到自己越读越好的请举手。
把掌声送给自己。
(设计意图:第一句预设看是评价语,实际是读书基本要求。
以此为“榜样”,学生知道该怎样努力达到要求。
后几句的预设,目的在于教师心中有数。
教师的主导如何体现此处留有点拨的可能。
若学生达到,教师不需赘言;若学生达不到,教师则进行精当的点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所以教师要在备课时进行这样的预设。
)三、说说课文大意。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巡视不是无所事事,是快速把握当下学情,班级上中下三个层次学生学力如何进度效率如何难点在何处通过巡视实现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把握。
教师要思考原先预设是否需要调整通过巡视、调查、调整以使下一步分层教学更有针对性。
)3、我们来交流一下:多媒体出示。
(1)第一句。
这句关键要理解哪一个字组个词理解--善于。
善于近义词---擅长。
(3)第三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5.伯牙绝弦》
备课资料
会昌县右水中心小学饶金华
伯牙绝弦资料(一)
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
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
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
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
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
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
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
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
志在潇潇细雨、皎皎明月、徐徐清风、皑皑白雪……
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好皎洁的月色呀!)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 善哉,依依兮若杨柳!(是那么的柔美)当伯牙鼓琴志在芳草 ------善哉,萋萋乎若芳草!
伯牙作为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虽然听者众多,但听到的,都是那些毫无价值的、没有意义的、空虚的、肤浅的赞美,他始终觉得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所以独自一人来到山间排遣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他万万没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一个山野村夫却能听得懂他的琴声。
欣喜、喜极而泣、异常开心……
善听的子期听懂的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吗?还是什么?心声、情怀、志向、苦恼、快乐……这就是心心相印、心有灵犀,这就是知心人。
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
伯牙既然是春秋时期楚国有名的宫廷乐师,他一定会把自己的琴视为心爱之物,那他为什么要把琴弦挑断呢?
意味着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他的志向再也无人能明白。
意味着他要回到以前孤独寂寞的日子中了,他不堪承受这种痛苦,所以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
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他把自己的快乐、自己的前程都绝断了,他万念俱灰,恨不得追随子期于地下,又哪里在乎这琴这弦呢?
备课资料(二)
伯牙姓俞,名瑞,伯牙是他的字。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
钟子期春秋时期楚国(今湖北汉阳)人。
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
关于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的诗文“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宋代王安石《伯牙》诗:“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
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
”再如唐代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诗:“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这些诗都是写琴曲的高妙、听琴的乐趣,或者比喻高妙的作品或知音、知己等。
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之交淡如水”“莫逆之交”“士为知己者死”“管(仲)鲍(叔牙)之交”“刎颈之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忘年之交”“患难之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酒逢知己千杯少”等。
大学教授肖川为小学生上课引发热议
10月20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内知名教育学者肖川走进成都市高新实验学校,为该校六年级学生上了一节语文课《伯牙绝弦》。
肖川的课非常朴实,没有巧妙的导入,没有华丽的设计,他的“原生态”教学引来大家的热烈讨论,大部分教师认为耳目一新,对自己的教学很有启发,但也有个别教师直言“不适应”。
一、观众热议:博导的课留下了什么?
和新课改实行后异彩纷呈的课堂不同,肖川的课开始得很简单,很平实。
课后,来自于高新区的听课教师议论纷纷。
这节由大学教授上的小学语文课,前半部分过“平”,后半部分过“深”,显然和他们的预期大相径庭。
第一个争论集中在肖川简单的导入处理。
不少教师认为,《伯牙绝弦》的故事性很强,又有《高山流水》这样的名曲与之相关,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点,创设出既具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情境导入。
另一些教师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导入只是课堂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要为整堂课服务。
本节课的重心不在前面,因此在导入环节花太多时间进行情境创设并不明智。
从效果来看,肖川用范读引入的处理虽然简单,但是很直接明确,能够用最短的时间调动六年级学生的积极性,是最有效率的。
第二个争论在于,肖川给小学生讲古人为什么用文言文的环节,有教师提出了质疑,认为这个问题即便对于听课的语文教师来说,也不是很容易回答和理解的,显然超出了小学生的理解和知识水平。
但大多数教师对此表示了赞赏,认为这是肖川教授匠心独运之处,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平实中见深刻,值得大家学习。
在文言文教学中讲写作,是这节课最精彩的地方,得到了教师的普遍赞誉。
但也有一些教师表示,虽然肖教授的讲解非常精彩,对学生的意义也很重大,但这是游离于课文文本之外的任务,“也就是因为他是肖川教授吧,要是普通教师敢在课堂中这么处理,肯定会挨批的”。
虽然肖川的课在教师中存在着争议,但高新实验学校校长陈伟还是发表看法“力挺”肖川。
他说,语文教育要体现语文文化,其核心是思想情感的升华。
我们常常提到,要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但是真正实现起来并不容易。
肖川从文化的角度,将这一问题圆满地解决了。
他关于文言文知识的教学饱含着他对祖国文化的深刻认识,既有深刻性,又有丰富性。
短短几分钟的交流,逻辑清晰,
环环相扣,强调了信息的传达,在课堂上为学生设置了“生长点”。
对于部分教师认为“博导的课无法学”的观点,陈伟说,我们学专家上课,不是去照搬具体的模式和方法,而是要学其思想内核。
二、肖川评课:垫高学生遥望的视野。
在课后题为“生命教育与有效课堂教学”的讲座中,肖川结合自己的课介绍了他自己的有效教学观。
他坦率地指出,与许多优秀的小学教师相比,自己缺乏和小学生打交道的经验,也缺乏良好的课堂调控能力和巧妙的课堂设计。
他之所以走进课堂,是力图把自己对教育的追求和理解传达给听课老师,帮助学生打开一扇理解人类历史、人类社会的窗口。
肖川说,他给小学生讲文言文的相关知识,并不是心血来潮,也不是高估了小学生的水平。
他认为,在课堂上交流的很多问题,学生并不一定需要当堂就找到答案,而是可以在今后的学习中逐渐积累。
通过这种日积月累,孩子们就会逐渐从狭隘走向广阔。
肖川坦言,在文言文教学中讲写作,这似乎是一个游离于课文文本之外的教学任务。
其实,这也是他煞费苦心的设计,甚至是这节课的精华。
他说,语文课虽然是一节一节的,但并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紧密联合的连续体。
文言文教学和写作教学,貌似离得很远,其实互有联系。
只要教师通过足够的语文文化来驾驭教学,就能达到触类旁通的境界。
肖川认为,语文教师应该把写作教学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每节课中都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
衡量一节课的好坏,肖川提出了三个指标:真诚、深刻、丰富。
他进一步解释说,真诚是一种态度,教师必须用真心对待学生,并且在教学中体现出自己的诚意;深刻代表了一种文化上的深度,教师要有文化底蕴,要用文化来驾驭教学;丰富指的是一节课要有足够的信息量,也要有足够的智力负荷量。
教师要留给学生“生长点”,激励与鼓舞学生去探索。
总之,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每一节课,逐渐垫高学生遥望的视野。
“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知道鸟已飞过。
”在描述自己的心态时,肖川的用语淡然超脱,但他的目光和语气,却独有一种执著。
这节由大学教授给小学生上的语文课,也许确实如飞鸟飞过一样,并不会对我们的小学教育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在听课教师和学生的心中,分明有一些东西在悄然地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