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湖州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三 辛亥革命教案 人民版必修1
高中历史 专题三 2辛亥革命教案 人民版必修1-人民版高一必修1历史教案

辛亥革命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以下基本知识和概念:革命兴起的背景、中国同盟会、革命纲领、黄花岗等武装起义、武昌首义、中华民国成立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王朝的覆灭、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发展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学会结合史实分析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概括和阐释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史论结合的分析中,培养学生崇尚科学、探求本质的科学精神,以及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培养以史为鉴的历史意识。
2.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为理想而奋斗的顽强毅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过程、中华民国成立及辛亥革命的意义。
革命者经过长期的革命实践,最终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并成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推动了近代中国的进步。
教学难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孙中山辞职、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的原因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体现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否定,体现了资本主义民主宪法的特点。
对内容的理解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另外对孙中山为什么辞去临时大总统,及当时复杂的形式学生分析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情境体验分析法、多媒体教学等
教学过程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专题三第二节《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辛亥革命中涌现出的英勇斗争精神、民主进步思想等,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
4.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使他们明白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现实和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5.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让他们明白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培养团结互助的品质。
4.成果展示: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
1.选择题:针对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历史意义等方面,设计选择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2.简答题:要求学生简要叙述辛亥革命的过程,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论述题:让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论述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3.设计相关实践活动,如编写辛亥革命简报、制作辛亥革命知识卡片等,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真相,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定期进行课堂检测,了解学生对辛亥革命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他们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为民族独立和民主进步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和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了解程度各异,大部分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有初步的认识,但往往局限于表面,缺乏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时,容易受到个人情感和主观意识的影响,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
最新历史:辛亥革命+教案(人民版必修一)名师优秀教案

历史:辛亥革命教案(人民版必修一)人民出版社历史必修第一册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教学内容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里程碑。
教材第一目“武昌起义”,介绍了辛亥革命的兴起,讲述的是资产阶级民主派如何夺取政权。
第二目“中华民国的建立”,重点讲述的是他们如何建立政权和巩固政权。
第三目“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是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总结。
除此之外,本课还配有大量的插图和辅导资料,对以上三目内容进行了补充和解释,有助于学生理解。
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些图片和资料。
教学思路辛亥革命学生都不陌生,老生常谈学生不感兴趣,照本宣科更是枯燥。
基于这个前提,我准备打破常规教学,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把武昌起义设计为学生参观武昌起义纪念馆,师生变换角色,老师是导游兼解说员,学生则成为游客;老师负责展示及解说资料,学生可以不断的提问、讨论,从而找出历史的真象。
对于中华民国的成立,设计为历史短剧——总统答记者问,学生甲当总统,学生乙是记者。
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了解民国建立初期的困境。
教学方法及目标利用多媒体,引入资料、情景设置、问题诱导设置、“游客”讨论和“导游”总结,“总统”和“记者”一问一答,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历史感悟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重点武昌起义的爆发及全国形势的发展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教学难点分析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临时约法》体现的原则及地位袁世凯能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辛亥革命的得与失教学设计导入设计图片导入:(师生互动)师:他们身上穿的衣服是西装吗,是从西方引进的吗,生:不是,是中山装,由国父孙中山设计的。
师:看图片三,这是传统的中山装。
他的设计体现了孙中山一生的理念和追求。
前身四个口袋、前襟五粒纽扣、袖口三粒纽扣、衣领为翻领封闭式等都有特殊含义。
到底是什么含义呢,答案就在本文中为你揭晓。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题)二辛亥革命概念鉴定:(多媒体展示)“辛亥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1911年武昌起义。
2016-2017学年人民版必修一 专题三 二 辛亥革命 教案 (1)

学生:导学案、预习教材、课外拓展阅读。
教师:自制课件、利用网络(高考资源http://www./tbbk/Index.asp中国历史图片:http://fshistory.diy.myrice. com/lstp_0.htm、参考阅读:《中国近代民主革命》。
教法与学法
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师生互动,教师引导,三环六步等。(讨论法、图视法、讲述法等)
②、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③、革命团体、革命政党的建立
④.革命指导思想的确立:三民主义
⑤、革命党人发动了黄花岗等一系列武装起义
⑥、四川保路运动
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和总结,例如对三民主义的复习等,强调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
(2)过程篇
教师过渡:那么孙中山及革命党人是如何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实现民主共和的?请同学们带着以下三个问题观看《武昌起义》视频片段。(多媒体播放)
结论: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主权在民,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
②、关于国民自由权利的规定---------体现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
③、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防止独裁专制,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选举临时大总统和弹劾大总统权利
临时大总统和国务委员行使行政权,实行责任内阁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剧变。
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仁人志士(如黄花岗烈士)的鲜血铺垫而成的,我们应该倍加珍惜。这种敢于牺牲自我、勇于促进社会进步的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存续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3-2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峨眉一中谢文良(20XX级)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2.方法与过程: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材料,并与教师提问相结合。
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基础知识,运用挂图,是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形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a)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意义。
2.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三、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投影出上节课的提纲,指着大屏幕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指出重点。
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复习,然后提问,总的时间不超过十分钟。
2.导入新课:这一单元我们主要讲的是各个阶层对救国道路的探索,可是封建统治者自救的洋务运动失败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也失败了,这就表明他们的救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那么,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呢?这时,从维新派分化而来的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采用革命的方法来挽救民族危亡,发动了辛亥革命。
那辛亥革命到底能不能找到中国的出路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辛亥革命》。
3.讲授新课:(1)投影提纲,指出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然后给学生3—5分钟按照提纲通览教材。
要求学生在通览教材的时候,对一些明显的知识点,如时间、地点、人物等随手做标记,养成勤动手的好习惯。
(2)讲解:师:辛亥革命是谁发动的?生:孙中山师:孙中山先生被称为“国父”,指导学生看课本导入框的内容,归纳为,孙中山先生一生为国为民,从青年时代就下定决心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为了完成这一宏图伟业,他首先从创建革命政党开始,他首先创建了什么革命团体?生:兴中会师:什么时间,在哪里?生:1894年,在檀香山师:檀香山是在今天美国的夏威夷,也就是说兴中会是在国外成立的,后来,国内也出现了很多革命团体,孙中山先生认识到:要想壮大我们的革命力量,必须将这些革命团体团结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革命组织,这样,就成立了同盟会,关于同盟会的情况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个视频,大家在看视频的时候,要注意这几方面的信息,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它的革命纲领和机关刊物各是什么?(增加一个学法指导:要求学生在看视频时,随手讲时间、地点等小知识点记录下来,以便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32辛亥革命教学设计1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敬畏之心,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理解历史发展的复杂性、曲折性。
3.培养学生的民主、平等、自由思想,使他们认识到辛亥革命对民主制度、民族独立、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辛亥革命的爆发有哪些内外因素?”“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2.结合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史料和事件,如武昌起义、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等,进行深入剖析,帮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讨论辛亥革命的相关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相互启发、互补知识,提高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4.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纪录片等,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同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层面认识辛亥革命,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4.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使他们学会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辛亥革命有了初步了解,但在知识深度和广度上仍有待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较浓,但对辛亥革命背后的历史规律、社会矛盾等方面可能缺乏系统认识。此外,学生的史料阅读、分析能力有待加强,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能力也需要提高。
3.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阐述它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评价其成功与不足。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1 专题3第2课 辛亥革命 教案2

3·2 辛亥革命【学习目标】1、全面掌握辛亥革命的背景、发展和失败的过程等基本史实。
2、重点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能全面评价辛亥革命的意义。
3、分析与探究辛亥革命的功绩与局限性。
【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全面评价辛亥革命的意义。
难点:分析与探究辛亥革命的功绩与局限性。
【学情分析】首先,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同盟会和辛亥革命基本史实,能掌握它们都是资产阶级领导,并推翻了清王朝。
但是对于资产阶级共和国所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却所知甚少。
其次,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了解不够全面,对它的历史局限性理解有错误。
因此,重点学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确立的原则及其意义,并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补充完整,详细剖析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导学流程】自主学习内容一、回顾旧知1、太平天国运动中所颁布的两部文献及其不可能实现的原因。
两部文献:不可能实现原因:二、基础知识感知(回归课本)(一)武昌起义1、背景(p50第一段)(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______________签订,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逐渐暴露无遗。
(2)清政府相继打出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幌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2、条件(p50-p51)(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________,第一次提出“__________”,其他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纷纷建立。
(2)1905年,中国近代第一个___________革命政党____________成立。
(3)同盟会在广州发动的________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加速了革命进程的发展。
(4)清政府派湖北新军镇压规模最大的四川__________,为起义提供了机会。
(5)湖北革命团体________和________始终坚持在________和知识分子中发展革命力量。
3、过程(1)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起义。
最新人民版必修1《辛亥革命》教案.doc

④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重难点释疑】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目的:防范袁世凯的专制独裁,确保中国走上民主政治的道路。
(2)内容:主权在民;民族平等;自由权力;参政权力;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总理有驳回权、副署权。
【教学过程】
一、武昌起义
1.背景
(1)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暴漏无疑,阶级矛盾更为突出。
(2)革命政党的成立: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3)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如黄花岗起义等,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40人民群众也不断展开斗争,如保路运动特别是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湖北革命党人决定乘机发动起义。
2,《资政新篇》内容、评价?
3,太平天国意义?失败原因?性质?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讲了《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给了我们一个重大的教训: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不可能引导中国的革命走向成功。既然如此,那么当时的中国还存在着哪些阶级?他们的斗争能否将中国的革命引向成功?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辛亥革命》
①内容
②评价:
a.性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b.作用: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的建立
(1)1911.12,宣布独立的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1912.1.1,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采用五色旗为过期,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
高中历史 4.4《辛亥革命》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十三课辛亥革命一、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重点爆发原因、《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三民主义、袁世凯篡权、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本课导入1925年3月12日,一位伟大的医生病逝于北京的协和医院,他就是孙中山。
在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十几万民众自发前去悼念,更有数万群众护送其灵柩一路步行到西山下葬,充分表达了各界对孙先生的高度拥戴。
3月12日是植树节,当我们播种绿色的生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时,别忘了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烈士们洒下的鲜血。
在那样一个军阀混战,魑魅横行的年代,孙中山的伟大实践越来越被广大民众所认同。
年轻的孙中山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唯有“医国救族才能解救亿兆穷苦大众”,从此,作为革命家的孙中山担负起了医治中国的重任。
倾其毕生精力,他要使中国走向独立、统一、民主、富强,让中华民族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这一切理想的实现都必须通过革命打造现代化的制度方能完成。
当“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惨败,“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遇挫,“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被剿杀后,辛亥革命能完成对中国腐朽肌体脱胎换骨般的改造吗?让我们一起走近孙中山,走近辛亥革命来寻找答案。
教材分析首先,应明确辛亥革命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所导致的一次革命能量的大规模释放,是社会矛盾激化,内忧外患的必然结果,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是资产阶级三次救国方案中承上启下的行动,是二十世纪对中国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三大事件之一。
其次,作为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之下的一个专题,作者试图通过这样的思路设计来诠释辛亥革命,即中国近代是一个外受侵略内受压迫的畸形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阻碍中国进步的最大桎梏,因此,反帝反封是中国民主革命最主要任务,先有农民阶级发动的太平天国,后有资产阶级发动的辛亥革命,都因其主观的不足和客观条件限制而功败垂成,而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最终由中国共产党完成了,这是中国特殊国情所决定的历史必然结果,因此辛亥革命的发生和失败同样也是历史的必然。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专题三第二节《辛亥革命》说课稿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掌握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和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政治变革,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前置知识包括对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历史事件的了解。学生可能存在的学习障碍包括:对辛亥革命背景的理解、对复杂历史事件的把握、对历史人物的同情共感等。此外,由于历史知识的抽象性,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意义。
(三)学习动机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注重布局的合理性、内容的精炼性和风格的简洁性。布局上,板书将分为四个部分:背景、过程、结果和影响。这样清晰地展示了辛亥革命的全貌,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结构。主要内容包括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我会用关键词和时间线的形式呈现,确保简洁明了。板书风格将以清晰的字体、恰当的颜色搭配和合理的空间布局为主,使学生在观看板书时能够一目了然地获取关键信息。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关注重点知识,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强化记忆。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引入生动的历史故事和人物:通过讲述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开展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分享观点,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3.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人民版 高一 历史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 民主革命 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教学文档

第三专题第2课辛亥革命说课稿⏹说课题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二课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对以后革命的胜利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说教材一、教材分析辛亥革命一向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它标志着中国历史的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它是前几课所讲的列强加紧侵略中国造成的影响的扩大,以及承接上节课中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一个部分。
本课不仅要完成辛亥革命背景、过程和结局的讲授,还要使学生对辛亥革命的意义和教训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评价。
二、教学目标(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熟悉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记忆中华民国建立的时间,理解中华民国建立的历史意义。
2.通过看图阅读材料培养观察、提取有效信息、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参与问题的讨论与探究,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和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的引导和一定程度上的讲授;情景再现,体会当时的历史,反思历史;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论证某些历史结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学习一代伟人孙中山的革命精神并培养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历史学科特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重难点及如何突破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这节课的重点包括辛亥革命的背景、主要过程和历史意义。
难点是对辛亥革命结局的认识与分析。
为突出这一重点,用播放一段视频的形式让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简单过程,特别是武昌起义的发生过程有一个感性的直观的认识和了解,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历史。
在学生观看之前,提醒学生注意认真看,看完之后显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抢答问题,加深记忆。
⏹说学情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新生,高一的学生刚由初中升上来,一般都保留了初中生那种比较积极活跃的上课状态,但相对与初中生而言,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有了提高。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7人民版必修1.doc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7 人民版必修1一、教学内容:Array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二讲辛亥革命二、教学目的:掌握基本史实,深化对重点知识的理解,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三、教学重难点:辛亥革命的原因;南京临时政府性质的判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四、主要教法:讨论,概述,提问五、教学过程第一框题武昌起义探究活动一阅读教材,完成表格填空。
学法指导:政治运动的探究活动二当初次之失败也(指1895年兴中会成立后的广州起义),举国舆论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吾人足迹所到,凡认识者,几视为毒蛇猛兽,而莫敢与吾人交游也。
惟庚子失败之后(义和团运动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
前后相较,差若天渊。
吾人自此情形,中心快慰,不可言状,知国人之迷梦已有渐醒之兆。
加以八国联军之破北京,清帝后之出走,议和之赔款九万万两而后,清廷之威信已扫地无余。
而人民之生计从此日蹙,国势危急,岌岌不可终日,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而革命风潮自此萌芽矣。
”思考:“前后相较,差若天渊”的原因和何在?第二框题中华民国的建立1.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随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2.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移风易俗和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和措施。
3.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探究活动一 如何认识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 探究活动二1912年2月,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作曲的《中华民国国歌》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
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 结合你所掌握的课内外知识,谈谈你对《中华民国国歌》的理解。
材料一:“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材料二:“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教学案:专题32 辛亥革命

二辛亥革命一、武昌起义1.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条件(1)清政府打出“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2)组织准备: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3)军事准备:同盟会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如1911年4月在广州发动的黄花岗起义,加速了革命的发展进程。
(4)有利时机:1911年5月,全国范围的保路运动兴起。
(5)思想宣传:湖北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在新军和知识分子中发展力量。
3.过程(1)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起义,次日占领武昌。
(2)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4.影响: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建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采用五色旗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年。
(2)性质:是一个以革命派为主体的资产阶级政府。
(3)措施:颁布了一系列移风易俗和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和措施。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颁布:1912年3月,参议院制定,孙中山颁布。
(2)内容:①主权在民: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等权利。
②三权分立:按三权分立构建政治体制。
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③责任内阁制: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3)性质: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4)意义:①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②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1.革命结果(1)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迫使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清王朝统治结束。
(2)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2.革命性质: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辛亥革命一、课标要求(1)、简述辛亥革命的过程。
(2)、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二、教材分析19世纪末,孙中山成立兴中会,首倡民主革命,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
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断发动武装起义,促使革命形势不断高涨,革命时机日益成熟。
革命首先在武昌爆发,各省纷纷响应。
在此基础上,中华民国成立。
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利用革命派和清政府之间的矛盾和各自的弱点,逼迫清帝退位,并当选为中华民因伤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进步。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本课的主要知识有: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三民主义的评价,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讲述资产阶级在辛亥革命过程中革命性和软弱性的表现,培养学生学会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2)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3)通过学习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四、重点难点:1.重点分析: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中占据领导地位的表现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难点分析: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原因。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革命中一方面体现出了真诚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但另一方面却寻求与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的妥协,而且不去发动人民群众。
孙中山“一处世间就是革命”,性格很坚强,思想却很软弱,刚上高中的学生很难理解这种矛盾的现象。
五、教法:问题法六、学法:自主探究法七、教学过程一、概念:广义:指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期间,革命者为争取实现资产阶级民主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
狭义:指1911年武昌起义。
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
二、“山雨欲来风满楼”——武昌起义的背景、条件1.社会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暴露无疑。
2.物质基础: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迅速的发展;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在客观上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甲午战争后登上了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西方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5.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与政党的建立。
⑴兴中会:1894年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时间:1905年地点:日本东京⑵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即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意义: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思考: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为什么说同盟会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根据政党的标准,纲领、领袖、组织是基本条件。
中国同盟会有明确的纲领,公认的领袖孙中山被推为总理,有全国性的组织系统,完全具备了政党的条件。
6.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如黄花岗起义等。
7.群众斗争:保路运动(其中四川的规模最大。
)意义: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时机成熟。
8.湖北革命党人宣传发动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发展革命力量三、“惊天动地写春秋”——武昌起义的爆发(1911.10.10)1.领导:共进会、文学社2.主力:湖北新军3.结果: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思考:旧军官黎元洪被推举为湖北军政府的都督,这是为什么?客观上:由于事起仓促,武昌没有革命党上级领导主观上: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这也是根本原因4.影响:各省纷纷响应起义;清朝统治瓦解。
四、“民国约法创伟业”——中华民国的成立及《临时约法》的颁布(一)民国的建立:1912.1.1总统:首都:国旗:纪元:公历:(二)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和措施: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权问题探究:如果我说: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府。
你同意吗?理由是什么?(1)从组成成员而言:实权基本上掌握在同盟会成员手中;(2)从实施政策而言:南京临时政府在社会生活上移风易俗,在经济上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政治上颁布《临时约法》。
(三)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内容:(1)权利: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主权在民)。
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关于国民权利的规定-----体现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2)政体: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度。
防止专制独裁,确立民主共和政体2.意义: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
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情境:假如你是民国记者,你会如何报道民国建立呢?(时间、国都、国旗、纪年、性质、措施等)五、“铁血共和终成空”——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1.原因第一,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对革命党人施加了强大压力;第二,混入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也从内部破坏革命,和帝国主义相呼应;第三,是革命党人自己的软弱和妥协,对袁世凯抱有幻想;第四,是袁世凯本人的军事实力和两面派手法。
2.过程(1)帝制的终结 1912年2月,宣统帝正是下诏退位,标志着清王朝的统治结束。
(2)袁世凯赞成共和,孙中山提出辞职(3)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孙中山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六、“青史凭谁判是非”——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局限1.性质: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考:如何认识辛亥革命中的反帝性质。
《辛丑条约》签订使得清政府彻底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反封建就意味着反帝。
2.功绩:①政治:推翻了……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提高········意识;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开始意识········的主人②思想:思想③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④社会生活习俗: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等许多方面发生了变化⑤结论: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20世纪中国历史进程中第一次巨变)。
3.局限性: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请你简单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1)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共同绞杀的。
(2)主观: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①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资产阶级不敢正面去反对帝国主义而耽于狭隘的排满情绪;也不敢从根本上去改变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只满足于清帝退位。
②脱离人民群众。
反帝反封建是人民最迫切的要求,但辛亥革命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人民群众热情丧失;也由于资产阶级害怕人民,不敢放手发动群众,在中外反动势力进攻下孤立无援。
③同盟会软弱无力。
作为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同盟会没有胜任它的历史使命,它既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又缺乏明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内部四分五裂。
④没有自己的武装。
革命派虽然领导了多次武装起义,但往往限于利用会党势力和新军力量进行军事冒险,而始终末建立和掌握一支自己的军队。
这些原因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是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先天不足症所决定的。
4.启示(认识):资产阶级共和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探讨学习:“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要想革命取得成功,要具备哪些必要的条件?”(或者“从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得出结论:必须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必须有坚强正确的革命政党;必须联合广大的农民,解决土地问题;必须建立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七、结束语:感悟辛亥革命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1、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2、革命者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3、追求“民主”与“自由”的高尚情怀;4、……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留给我们的仍旧是不尽的思考!中国人民争取独立民主的道路依然漫长。
孙中山先生所说的同志是谁呢?他们又将为中国的革命作出怎样的努力呢?让我们共同期待今后的学习。
【合作探究】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课后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写成一篇600—800字的小论文,(遵循原则:科学性准确性独立性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