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二历史:俄国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

合集下载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二历史:明治维新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二历史:明治维新

明治天皇睦仁(1852—1912)【考点精讲】一、废除旧体制(政治)1. 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一方面有利于明治政府各项措施顺利施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当然,在废藩过程中,对各藩大名,明治政府采取了优抚政策(如大名得到优厚补偿,迁到东京居住),其目的是为了减少改革的阻力。

2. 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宣布“四民平等”,建立新的社会体制一方面平民可以自由择业和迁徙,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另一方面明治政府用公债的形式逐步收回了华族和士族的俸禄和禄米。

华族和士族的上层利用巨额公债投资于新兴工业,成为资本家。

其实质是利用国家力量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二、发展新经济(经济)1. 币制改革(1871年):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货币,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 土地改革(1872年)(1)内容: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2)作用:土地所有权的确认和保护,提高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农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3. 地税改革(1873年)(1)内容:以土地价格为标准,一律按地价的3%向土地所有者征收土地税,并以货币税取代原来的实物税。

(2)作用: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为国家工业化政策提供了保障。

4. 殖产兴业(1)背景:“殖产兴业”政策是大久保利通1874年在考察欧美国家后提出的。

其主要精神在于充分利用政府的力量发展经济,以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2)内容①利用政府力量引进技术和设备,创办“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同时由国家兴办近代交通通讯事业,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础。

②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A. 具体措施:政府把铁路和军工企业以外的大部分国营企业无偿或以优惠的价格转让给私人资本家;政府通过补助金和优惠贷款等形式给予私人资本家资金支持。

B. 作用:日本出现了兴办工业的热潮,建立了许多资本主义企业;资本家控制了日本大部分近代工业,这构成了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特征;得到明治政府鼎立扶植的是那些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大资本家,如三井、三菱集团等,奠定了他们后来发展为“财阀”的基础。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一历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一历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二、重难点提示:
重点:苏联改革的背景,过程。

难点:苏联改革的评价,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知识脉络图】
知识点一:赫鲁晓夫(1953—1964年执政)改革
【要点精讲】
1. 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表现:①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②粮食短缺;③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调整统治政策,试图改革斯大林模式。

2. 内容:
(1)农业改革:(重点)
①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②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③大规模垦荒,扩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2)工业改革:
①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1954年8月,苏联部长会议通过决议,开始扩大企业领导的权利,国家对企业的指令性指标减少52%;
②运用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改革工资制度,用计件奖励工资制代替累进计件工资制,增加了计时工资的比重。

3. 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体制
具体原因:
(1)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如:玉米运动),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如:提出“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2)具体做法上,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只对斯大林模式进行小修小。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二数学:揭开杨辉三角的“秘密”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二数学:揭开杨辉三角的“秘密”

n
n
1 5 1 5 n n A A 5 1 5 1 5 2 2 ( n N ) (2) 或 , an 。 5 2 2 B 1 5 B 1 5 2 2 点拨:杨辉三角有很多性质,与此类似我们还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 1:杨辉三角中,第 m 条斜线(从右上到左下)上前 n 个数字的和,等于第 m+1 r r r r r 1 条斜线上第 n 个数,即 Cr Cr 1 Cr 2 Cn1 Cn (n r )
1
A. 144 B. 146 C. 164 D. 461 2 1 1 解析:由图知,数列中的首项是 C2,第 2 项是 C2,第 3 项是 C2 3,第 4 项是 C3,„,第
1 15 项是 C2 9,第 16 项是 C9, 2 1 2 1 2 ∴S(16)=C1 2+C2+C3+C3+„+C9+C9 1 1 1 2 2 =(C2 +C3 +„+C9 )+(C2 +C3 +„+C2 9) 2 1 1 1 2 2 2 =(C2 +C2 +C3 +„+C9 -C2 )+(C2 2+C3+„+C9) 3 =C2 10+C10-1=164。
1 5 1 5 设 an k1 k 2 2 2 ,则由 a1 a2 1 得
1 5 1 5 k1 2 k2 2 1 1 1 , k1 , k2 5 5 3 5 3 5 k1 2 k2 2 1 n n 5 1 5 1 5 ( n N ) 因此, an 。 5 2 2 答案: (1) an 2 an1 an ;

2018-2019学年度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2018-2019学年度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考点同步解读1.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中得到的启示(1)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

(2)改革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违背客观发展规律。

(3)改革不能背离社会主义原则和方向。

(4)社会主义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

(5)在我国的改革中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

要走符合我国国情的道路。

(6)改革要符合人民利益,调动人民积极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7)改革要协调好国民经济的比例、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2.比较戈尔巴乔夫改革和中国改革开放核心素养聚焦1.通过背景材料解读信息,认识苏联三次改革的历史背景,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和改革的艰难曲折。

2.运用比较法,比较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异同,认识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

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是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4.纵向地把握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苏联改革的发展历程,可以用表格或箭头图示的方式来呈现历程、勾勒其曲折性。

5.灵活运用一些与改革成效有关的包括数据材料在内的史料来鲜活地说明改革的复杂性和必要性。

6.联系专题三“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与必修1专题九“苏联解体”来认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戈尔巴乔夫改革,体会改革的艰难与渐进,总结教训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识记:1.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

1956年赫鲁晓夫做《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报告。

2.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 1975年以后,苏联经济进入停滞时期。

3.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了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三物理:绳与杆的受力分析技巧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三物理:绳与杆的受力分析技巧
变式训练 如图所示,小车上有一支架 ABC,其中杆 AB 与斜面垂直,杆 BC 与斜面平 行,在 BC 的末端有一个质量为 m 的小球。小车由静止释放后沿倾角为 α 的光滑斜面下滑, 则杆对小球的弹力( )
A. 竖直向上,大小为 mg B. 沿 CB 方向,大小为 mgsin α C. 垂直斜面向上,大小为 mgcos α D. 等于零 解析:以整体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整体加速度 a=gsinα,对小球进行受力 分析,重力沿斜面分力为小球所受合外力,垂直斜面的分力 mgcosα 与杆对球的弹力平衡。 答案:C
力二力合力为 ma,如图可得:由勾股定理可得其大小 (mg)2 (ma)2 ,方向如图所示:
答案:(1)mg、竖直向上
(2) (mg)2 (ma)2
方向:与竖直夹角的正切值 tanθ= a g
1. 轻绳 (1)轻绳模型的特点
2
“绳”在物理学上是个绝对柔软的物体,它只产生拉力(张力),绳的拉力沿着绳的方 向并指向绳的收缩方向。它不能产生支持作用。
变式一:当小车匀速运动时弹力的大小及方向? 答案:大小等于重力方向,方向竖直向上 变式二:当斜面有摩擦力且小车匀加速运动时弹力的方向? 答案:大小介于 mgcos α—mg 之间的某个值,方向介于垂直 BC 向上到竖直向上之间。
3
1. 如图所示,细绳竖直拉紧,小球和光滑斜面接触,则小球受到的力是 ( )
1
答案:A 思考:若车厢向右加速运动呢?
二、杆模型 例题 2 如图所示,轻杆 AB 下端通过光滑的转轴固定在竖直墙上,上端有一光滑的轻
质小滑轮,一根细绳一端 C 系在墙上,绕过滑轮另一端系一质量为 m 的物体,当 C 端在缓 慢地上移过程中,则杆对滑轮的作用力将( )

高二年下学期世界历史全套教案

高二年下学期世界历史全套教案

第一章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1.1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教学目标1.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俄国二月革命和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苏维埃政府的革命措施;国内外敌人向苏维埃政权的进攻及其被粉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制定的历史背景、内容、实施的意义;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成立。

2.能力要求:(1)分析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

(2)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及作用。

(3)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比较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同。

3.情感目标:无产阶级政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与否,是革命成败的关键;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国家政策的制定,必须符合国情、符合人民利益,才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够有利于调动人民的积极性。

由此苏俄的经济很快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课时安排 2课时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十月革命胜利的世界历史意义是重点。

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发生在俄国不是偶然的,认识它发生的历史条件,对理解十月革命的重大意义,由此认识中国革命的发生、胜利都是非常重要的。

2.难点分析: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难点。

十月革命推翻临时政府可能是偶然的,只有通过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国内战争中战胜协约国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叛乱,这次革命才能说是真正取得了胜利。

要让学生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十月革命的作用,对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作用。

认识这一政策对此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影响。

这并不是真正的共产主义,而是布尔什维克党在非常情况下为战胜国内外的敌人实施的必要的经济政策。

课堂教学设计师: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的是世界现代史,即从1917年开始到现在的世界历史。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上学期最后学的重要历史事件是什么?(稍停,请一位同学回答)生:(回答)师: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三语文:小说中次要人物及物象的作用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三语文:小说中次要人物及物象的作用

一、次要人物的作用【技法点拨】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它的作用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 结构上: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陪衬作用;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2. 情节上: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更为合理。

3. 人物上:侧面描写,突出主要人物××性格特点。

4. 主题上:揭示或凸显文章的××主旨。

5. 如果小说中的次要人物是“我”,以第一人称“我”叙述,多起到叙述者、见证人的作用,增强真实性。

【典型例题】沼泽地[日]芥川龙之介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

说‚发现‛未免有些夸大,然而,唯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也简陋不堪,所以这么说也未尝不可。

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么知名的人。

画面上也只画着浊水、湿土以及地上丛生的草木。

恐怕对一般的参观者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屑一顾吧。

而且奇怪的是,这位画家尽管画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却丝毫也没有使用绿色。

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土墙一般晦暗的黄色。

莫非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吗?也许是出于其他偏好,故意加以夸张吧?——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一边不由得心里冒出这样的疑问。

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

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画得那么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

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踩上去扑哧一声,会没脚脖子。

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的那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

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中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的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

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的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相抗衡。

‚很欣赏它吧。

‛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

我觉得恰似心里的什么东西给甩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

‚怎么样,这幅画?‛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画努了努他那刚刮过的下巴。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二历史:圣雄甘地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二历史:圣雄甘地

【考点精讲】一、成长历程:(即甘地“非暴力”思想形成历程)1. 领导南非印侨斗争——人生观的滋生(1)原因19世纪南非属英国殖民地,英国在此推行种族歧视政策,甘地为争取印侨权益而斗争。

(2)准备①理论准备甘地认为任何政治斗争都要以“仁爱”精神为主旨;在坚持“真理”的同时,宁愿牺牲自己也不向敌人施加暴力——坚持真理非暴力理论。

他认为暴力手段是弱者的武器,仁爱与真理是强者的武器。

② 组织准备:“凤凰新村”——培养非暴力斗争的力量。

(3)影响形成一整套非暴力理论,日益成为极具声望的政治家,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

2. 回国斗争——成为印度国大党领袖,领导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印度国大党:即印度国民大会党,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的政党。

最初只要求在英国统治机构中让印度享有较大的代表权;1906年提出印度自立、抵制洋货、提倡本国民族工业和民族教育的斗争目标;1920年,在甘地的领导下,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二、领导运动(即甘地“非暴力”思想指导下的民族解放运动)1. 运动背景(1)19世纪中叶,印度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

(2)印度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要求摆脱殖民统治和改变政治无权地位。

(3)英国在印度制造种姓间的矛盾,并采用镇压和欺骗相结合的两面政策。

(4)印度社会反英情绪增长。

(5)甘地凭借极高的政治威望,成为国大党领袖,并贯彻“非暴力”思想于实践。

2. 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①准备:1915年,甘地建立非暴力抵抗基地,培养具有非暴力不合作理念的青年骨干。

②起因:1919年,英国殖民当局颁布《罗拉特法案》,损害了印度人民的民主权利,激起全印度的激烈抵抗;英国殖民当局实行高压政策,制造阿姆利则惨案。

③方式:印度人民放弃英国殖民当局给予的头衔和名誉职位;对英国人的立法机关、法院和学校等实行普遍的抵制,号召家家户户恢复手纺车纺织并抵制英货;逐步进行抗税斗争,争取印度民族自治。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一历史: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一历史: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二、重难点提示
重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十月革命胜利的世界历史意义。

难点:十月革命的道路问题;俄国革命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十月革命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一、历史背景
1. 客观原因:
(1)物质基础:19世纪60年代,俄国沙皇政府进行农奴制改革,推进了工业化,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2)社会背景:俄国改革不彻底,政治上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土地问题没有得到真正解决,存在大量农奴制残余,严重阻碍社会的进步。

20世纪初的俄国在西方列强中处于落后地位,社会矛盾尖锐,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农奴生活悲惨
(3)直接原因:“一战”使俄国的落后与腐朽充分暴露出来,进一步激化了各种矛盾,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2. 有利条件:俄国无产阶级有较强的革命性以及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

二、过程
1. 二月革命
(1)爆发:1917年3月8日,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市民举行示威游行,旋即转变为武装起义。

(2)结果: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形成两个政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并存的局面。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三物理:机车拐弯问题解读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三物理:机车拐弯问题解读

本讲讨论机车拐弯问题中的力和运动问题,首先要搞清拐弯问题中的力学问题,其次搞清实际的物理情景。

思考:铁轨和路面是水平的吗?
1. 火车拐弯中的动力学问题
(1)要想使轮缘与内外轨道间均无相互挤压,转弯速度应满足什么条件?
根据向心力公式r
v m
F 2
=向,火车受力如上图所示,支持力N 的水平分力(即G 与N 的合力)充当向心力,即r v m mg 2
tan =θ,可得θtan gr v =。

(2)当速度大于这一理想值时,轮缘与内轨还是外轨间有相互挤压?
当v
生向内的侧压力。

(3)当速度小于这一理想值时,轮缘与内轨还是外轨间有相互挤压?
当v
外侧压力。

(4)若火车车轮无边缘,火车转弯时速度过大或过小将发生以下两种情况:
①速度过大,即v离心运动。

②速度过小,即v向心运动。

2. 汽车转弯中的动力学问题
(1)高速公路上的汽车拐弯问题。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二数学: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及其相互转化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二数学: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及其相互转化

【重要考点】说明:(1)五种形式各有优点和局限性,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一般常用的是点斜式和斜截式。

在用点斜式时应注意已知定点时,要按下面的步骤来列方程:(2)直线的两点式可由点斜式导出,当直线斜率不存在或斜率为0时,不能用两点式,此时直线与坐标轴重合或平行,直线方程更简单。

已知直线上的两点坐标时,通常用两点式求直线方程。

(3)在一般式Ax +By +C =0(A 2+B 2 ≠0)中,若A =0,则BCy -=,它表示一条与y 轴垂直的直线;若B =0,则ACx -=,它表示一条与x 轴垂直的直线。

一般式化斜截式的步骤: ①移项:C Ax By --=; ②当0≠B 时,得BC x B A y --=。

一般式化截距式的步骤:①把常数项移到方程右边,得C By Ax -=+; ②当0≠C 时,方程两边同除以C -,得1=-+-CBy C Ax ,即1=-+-BC yA C x 。

(4)直线方程的其他形式都可以化成一般式,解题时,如果没有特殊说明应把最后结果化为一般式。

2. 几种特殊直线的方程①过点),(b a P 垂直于x 轴的直线方程为 x =a ;过点),(b a P 垂直于y 轴的直线方程为 y =b 。

②已知直线的纵截距为b ,可设其方程为 x =b 或y =kx +b 。

③已知直线的横截距为a ,可设其方程为 y =a 或y =k (x -a ) 。

④过原点且斜率是k 的直线方程为 y =kx 。

【易错点提示】1. 求直线方程时,若不能断定直线是否具有斜率时,应对斜率存在与否加以讨论。

2. 在用截距式时,应先判断截距是否为0,若不能确定,则需分类讨论。

3. 截距与距离不是一回事,截距是直线与x 轴(或y 轴)交点的横(或纵)坐标,因此可正、可负,也可为零,而“距离”必须是非负的。

例题1 经过点A (-5,2),且在x 轴上的截距等于在y 轴上的截距的2倍的直线方程是________。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二物理:解密远距离输电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二物理:解密远距离输电

远距离高压输电的几个基本关系:例题发电机的端电压为220 V,输出功率为44 kW,输电导线的电阻为0.2 Ω,如果用原、副线圈匝数之比为1∶10的升压变压器升压,经输电线路后,再用原、副线圈匝数比为10∶1的降压变压器降压供给用户。

(1)画出全过程的线路图;(2)求用户得到的功率;(3)若不经过变压而直接送到用户,求用户得到的功率和电压。

解析:该题是输电线路的分析和计算问题,结合电路结构和输电过程中的电压关系和电流关系可解此题。

(1)线路图如图所示(2)升压变压器副线圈上的输出电压U 2=n 2n 1U 1=2 200 V , 升压变压器副线圈上的输出电流I 2=n 1n 2I 1, 升压变压器原线圈上的输入电流,由P =U 1I 1得I 1=P U 1=44×103220A =200 A , 所以I 2=n 1P n 2U 1=44×10310×220A =20 A 输电线路上的电压损失和功率损失分别为U R =I 2R =4 V ,P R =I 22R =0.08 kW降压变压器原线圈上的输入电流和电压分别为I 3=I 2=20 A ,U 3=U 2-U R =2 196 V降压变压器副线圈上的输出电压和电流分别为U 4=n 4n 3U 3=219.6 V ,I 4=n 3n 4I 3=200 A 用户得到的功率P 4=U 4I 4=43.92 kW(3)若不采用高压输电,线路损失电压为U R ′=I 1R =40 V ,用户得到的电压U ′=U 1-U R ′=180 V ,用户得到的功率为P ′=U ′I 1=36 kW答案:(1)见解析 (2)43.92 kW (3)180 V 36 kW解决远距离高压输电问题的方法总结:①先画出远距离输电的示意图,并在图中标出已知量和待求量;②抓住输电的两端——电源和用电器;分析一条线——输电线;研究两次电压变换——升压和降压;③以变压器为界将整个输电线路划分为几个独立回路,各回路分别分析,注意原、副线圈的电压、电流与匝数的关系及输入功率等于输出功率的关系。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二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二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考点精讲】一、盟军的反攻1. 太平洋战场①瓜岛战役——美国牢牢掌握主动权(1942年8月)②马里亚纳群岛、菲律宾——日海空军主力被灭③中国战场——1945年进入反攻2. 北非战场① 1942年1月,美英联军实行代号为“火炬”的两栖登陆,1943年5月,北非德意军队投降,北非战事结束;② 1942年7月,英美联军西西里岛登陆,9月,意大利投降,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

3. 苏德战场① 1943年7月,库尔斯克战役,德军失去苏德战场主动权(普罗霍夫卡战役:二战中最大的坦克战);② 1944年1月,连续十次战役,罗、保、加、匈等法西斯仆从国退出战争。

4. 第二战场:(相对于苏德战场而言的)⑴背景① 1943年随着各反法西斯战场的节节胜利和法西斯集团的瓦解,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已经发生根本转折;②为加快战争胜利步伐,并对战后事务进行安排,各大盟国频繁召开国际会议(目的)。

⑵过程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艾森豪威尔)“霸王行动”⑶意义①有力地支持了苏军的反攻作战,使法西斯德国陷入东西两线夹击下,加速了其灭亡;②消除了跨海征服英国的直接威胁;③鼓舞了欧洲人民的斗志,促进了欧洲人民反法西斯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二、德日法西斯的覆亡(一)德国法西斯的覆亡1. 雅尔塔会议①时间:1945年2月②参与国及其首脑:美(罗斯福)、英(丘吉尔)、苏(斯大林)③内容:打败德国后对德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决定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但是美、苏等国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他国特别是中国的利益,其做法严重地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使雅尔塔会议带上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2. 苏军攻克柏林1945年4月25日,美苏军队在易北河会师。

1945年4月30日把红旗插上了德国国会大厦主楼的圆顶上。

3. 德国无条件投降:1945年5月8日(二)日本法西斯的覆亡1. 背景①欧洲战场战争结束;②日本拼死挣扎;③中国战场反攻;④太平洋战场美国夺回日占各岛。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三历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三历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考向预测】“二战”后苏联的一系列改革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恰好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一反一正的直接呈现,因此直接导致苏联解体的戈尔巴乔夫改革将成为未来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

要点1:赫鲁晓夫改革(20世纪50、60年代)1. 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1)“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2)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稳固领导地位后,开始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3)1956年苏共召开“二十大”。

2. 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1)农业改革:农业改革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包括三方面内容:①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②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③扩大规模垦荒、提倡种玉米等。

(2)工业改革:①废弃部门管理体制;②部分中央企业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③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如改革工资制度,用计件奖励工资制度代替累进计件工资制,增加了计时工资的比重。

3. 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1)结果: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1954~1958年农业产值平均增长9.2%。

到60年代初,耕地、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均已实现全面机械化。

但最终失败。

(2)原因:①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②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在改革开始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思考: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

”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提示:(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发起挑战的改革家。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要点2:勃列日涅夫改革(20世纪60、70年代)1. 背景(1)赫鲁晓夫的下台与勃列日涅夫上台;(2)美苏处于争霸状态。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三物理:非匀强电场中的电势与等势面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三物理:非匀强电场中的电势与等势面

非匀强电场中的电势与等势面的相关问题是用典型电场的电场线和等势面的分布情况,以及电场线的特点来求解的问题。

解决这类问题,必须牢记各类典型的电场线和等势面的分布情况,以便与题目给出的情景对照分析,还要灵活运用电场线的特点以及等势面的特点。

如在等势面上任意两点间移动点电荷,电场力不做功;沿电场线方向电势越来越低;等势面与电场线一定垂直;电场线的疏密可表示场强大小等。

电场线1. 正、负点电荷形成的电场线①离点电荷越近,电场线越密集,场强越强。

方向是正点电荷由点电荷指向无穷远,而负点电荷则由无穷远处指向点电荷;②在正(负)点电荷形成的电场中,不存在场强相同的点;③若以点电荷为球心作一个球面,电场线处处与球面相垂直,在此球面上场强大小处处相等,方向处处不相同。

2. 等量异种点电荷形成的电场线①两点电荷连线上各点,电场线方向从正电荷指向负电荷,场强大小可以计算;②两点电荷连线的中垂面(中垂线)上,电场线方向均相同,即场强方向均相同,且总与中垂面(线)垂直。

在中垂面(线)上到O点等距离处各点的场强相等(O为两点电荷连线中点);③在中垂面(线)上的电荷受到的电场力方向总与中垂面(线)垂直,因此,在中垂面(线)上移动电荷时电场力不做功。

3. 等量同种点电荷形成的电场线①两点电荷连线中点处场强为零,此处无电场线;②两点电荷中点附近的电场线非常稀疏,但场强并不为零;③两点电荷连线中垂面(线)上,场强方向总沿面(线)远离(等量正电荷);④在中垂面(线)上从O点沿面(线)到无穷远,电场线先变密后变疏,即场强先变强后变弱;⑤两个带负电的点电荷形成的电场线与两个正电荷形成的电场线分布完全相同,只是电场线的方向相反。

4. 点电荷与带电平板间的电场线等势面(1)电场中电势相等的点构成的面叫等势面。

(2)几种典型电场的等势面如下图所示。

①点电荷电场中的等势面:以点电荷为球心的一簇球面;②等量异种点电荷电场中的等势面:是两簇对称曲面;③等量同种点电荷电场中的等势面:是两簇对称曲面;。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三历史:世界多极化趋势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三历史:世界多极化趋势

【考向预测】今日世界依旧处于多极化发展趋势之中,而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世界就已经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可以说上述知识一直都是近年来高考的重要考点,因此必须重点关注。

要点1: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1. 联合原因:(1)现实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国家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它们要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有力影响,必须联合起来。

(2)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3)政治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在美苏两极格局下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

(4)思想因素:欧洲传统的统一思想的影响。

思考:欧共体形成过程中需要协调的核心问题是什么?答:法德两国的关系。

2. 联合过程(1)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这个共同体促使政治宿敌法德之间的矛盾化解。

(2)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1957年)。

(3)欧洲共同体成立: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机构——欧洲共同体。

3. 影响(1)欧洲共同体成立后,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

(2)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3)增强与美苏抗衡的实力,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注意:欧洲国家联合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表现。

摆脱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不是欧共体成立的根本原因。

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1. 背景: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日本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的作用。

思考:“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恢复的原因有哪些?内因:(1)政府进行大力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2)重视教育,引进先进科学技术;(3)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4)适时提出经济发展的口号——“贸易立国”、“出口第一”。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二历史:宗教改革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二历史:宗教改革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思想。

难点:宗教改革的作用。

一、宗教改革兴起的背景:(1)思想:在文艺复兴的影响下,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要求改革教会的愿望日趋强烈。

(2)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罗马天主教会的束缚。

(根本原因)(3)政治:天主教会对欧洲尤其是德意志的压榨,使天主教会与人们的矛盾加深。

【疑难剖析】天主教会在中世纪西欧的地位(1)政治方面: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一方面天主教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罗马教皇高高在上;另一方面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教会不断地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力。

(2)经济方面: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教会拥有天主教世界全部耕地的三分之一,获取大量的封建地产收入,并向民众征收“十一税”。

教会还通过兜售“赎罪券”等方式搜刮钱财。

(3)在社会生活方面,中世纪西欧的天主教国家几乎人人信教,都是天主教徒,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

(4)在思想和精神领域,教会占据着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

它垄断所有的教育、文化和舆论机构,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二、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1. 宗教改革首先兴起于德意志的原因:(1)主要原因:16世纪的德国,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是天主教世界中受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

罗马教廷利用德国的分裂,把它当作重要的搜刮对象,劫走大量的财富,人们称德国为“教皇的奶牛”。

因此德意志各阶层与教会的矛盾十分尖锐。

(2)直接原因(导火索):1517年,罗马教皇以修缮圣彼得教堂为名,印制大量赎罪券向德意志教民兜售。

这种无耻行径激怒了马丁·路德。

2. 概况:(1)序幕: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标志着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开始。

(2)扩展:从德意志到欧洲其他地区,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新教,除路德派外,还有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

马丁·路德雕像3. 马丁·路德的主要主张:(1)强调“因信称义”,主张人的灵魂只有依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才能得救,不需要教会神职人员的干预。

【名师导学】2018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教案:必修2_第21讲_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名师导学】2018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教案:必修2_第21讲_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21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夯实基础【P101】一、赫鲁晓夫改革【基础梳理】背景(1)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领导层变化)。

(2)二战结束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措施农业方面(重点)(1)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2)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

(3)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工业方面(1)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2)给企业部分权利。

(3)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结果:无力破除斯大林模式,但取得了一定成效,促进了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重难突破】赫鲁晓夫将改革重点放在农业上的原因赫鲁晓夫改革将重点放在农业上是因为经济上最尖锐的问题是农业发展的长期滞后,苏联的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成为苏联社会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真题演练】【例1】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

这是(D)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时间限定“1952年到1964年”。

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在农业方面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故出现材料中的现象,因此选D项。

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时期的措施,“加速发展战略”是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故排除A、B两项;C项“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不符合这一时期的情况,排除。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基础梳理】背景:勃列日涅夫上台,纠正赫鲁晓夫改革出现的问题。

措施(1)企业管理方面:恢复部门管理体制;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

(2)工业方面(重点):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精讲】
亚历山大二世
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近代化)
1. 原因
1861年农奴制改革推动俄国封建经济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根本原因)2. 表现
(1)农业
①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民在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享有公民的权利;通过缴纳赎金而得到了自己的土地,拥有土地的合法权利,因此生产积极性提高。

②粮食产量和耕地面积增加。

③农村社会分化加剧:在农村,农民阶级一方面分化出少数富农,另一方面分化出一大批破产的农民,他们不仅失去了土地,而且丧失了其他生产资料,沦为农村中的无产阶级。

④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分化促使地主不得不采取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

农民的分化还进一步破坏了自然经济,农村和市场的联系也日益频繁,这些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工业
①充足的自由劳动力和扩大的市场。

②政府扶持工业的发展。

③机器生产占统治地位:改革后俄国工业的发展水平虽然远远落后于西欧,但相对于其落后的基础来说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一般认为,俄国在19世纪80年代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

④工业部门增加:如纺织、钢铁和煤炭等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大幅度增加;石油、机器制造等新的工业部门迅速崛起;火车和轮船等新型交通工具发挥重要作用。

3. 问题——即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就总体而言,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较西欧、美国而言仍然落后:俄国工业经济数量扩大和速度提高的背后是经济效益的低下,所以,俄国的工业发展存在严重的弊端,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没有占绝对优势。

(2)对外国资本尤其是法国资本依赖严重:长期内部积累的缺乏,使俄国关于经济对外国资本的依赖十分明显。

20世纪初,外国资本大量涌入俄国,沙俄政府为弥补资金亏空而大借外债。

(3)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非常不平衡:表现为工业发展布局的不平衡、工业部门发展的不平衡、企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二、改革的拓展
1. 措施
(1)政治体制的变革(政治近代化)
①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但有严格的财产限制;自治机构在卫生、教育以及经济领域发挥作用;地方和城市的实际权力仍然掌握在沙皇任命的行政官僚手里。

②司法制度的改革:废除原来按登记进行审判的制度,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

(2)军事方面的改革(军事近代化)
缩短服役年限,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促进军队的近代化进程。

(3)教育方面的改革(教育近代化)
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2. 成果
(1)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沙皇专制政权逐渐成为俄国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
(2)客观上促进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在俄国的传播,出现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近代化。

三、亚历山大二世遇刺
1. 改革的评价
(1)性质
由封建地主阶级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是封建地主阶级向资产阶级妥协的结果。

(由沙皇政府和贵族地主阶级主持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目的
①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巩固沙皇专制统治。

(根本目的)
②防止革命爆发,缓和社会矛盾和危机,维持沙皇专制统治,同时也是为了保护贵族地主的利益。

(主观目的)
(3)局限性
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与大量的农奴制残余,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激化了社会矛盾。

2. 新的社会矛盾
(1)新兴资产阶级:既不满政治上无权,又要依附封建地主阶级。

改革后的俄国仍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以沙皇为代表的封建贵族地主阶级统治着俄国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