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人教部编版初三语文上册《月夜忆舍弟》教案
月夜忆舍弟-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月夜忆舍弟-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教学内容课文介绍本课文为《唐诗三百首》中的一首诗,作者是陆游。
诗中描绘了一位游子在月夜中忆起与舍弟的往事,抒发了对故友的思念之情。
本课旨在通过学习诗歌韵律和语言表达,加深学生对诗歌艺术的理解,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目标•了解唐诗的写作特点和韵律结构;•掌握诗歌的韵律,学会解析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及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提高对情感的感知和表达。
教学重难点•掌握唐诗的韵律结构,学会解析诗歌的意境;•加深学生对诗歌艺术的理解,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练习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表达、描写人物、场景等内容。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相关音频或放映相关视频等数字化教育资源,帮助学生熟悉课文的情境,引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讲解(25分钟)1.师生共同朗读课文:先由教师朗读,然后由学生朗读整首诗歌。
2.赏析诗歌:教师对诗歌的妙处进行点拨,为学生开启欣赏之门。
3.分组讨论诗歌:分成小组,对诗歌的意境和表达形式进行讨论和分析。
练习(25分钟)1.根据诗歌内容完成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填空、连线、分析诗歌意境等练习。
2.构思和组织诗歌表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写出自己的诗歌表达。
总结归纳(5分钟)老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并解答,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文章思想,同时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估和总结。
课后作业1.写一篇关于“描写人物和场景”方面的小论文,总结陆游在《月夜忆舍弟》中的运用。
2.搜集唐诗三百首中的五首诗歌,分析诗歌的韵律结构并解析其中的意境。
教学评价本课通过分析唐诗的韵律结构和语言表达,培养学生对诗歌的艺术理解能力。
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也培养了学生审美意识和想象力。
通过这个课的学习,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唐诗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文学艺术素养和文化修养。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个课程,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公开课教案_0
《月夜忆舍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学习单,了解杜甫现实主义风格的特点。
2.链接资料包,探究杜甫现实主义风格形成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1.借助学习单,理解诗歌如何体现现实主义风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单资料包【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杜甫的诗作《月夜忆舍弟》,同时也要深入了解杜甫这位诗人。
老师先来检测一下我们同学对于杜甫的了解。
请睁大眼睛看屏幕上方出现的诗句,快速辨识哪些诗句是出自杜甫之手?①“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②“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③“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④“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⑤“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①④为杜甫诗作)【设计意图:用已读经验唤起学生对杜甫诗风的初认知。
】二、走进诗歌1.《月夜忆舍弟》自由朗读这首五言律诗。
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处于安史之乱中,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三人散处河南、山东等地。
2.读诗方法回顾我们来回顾一下读诗通常会有哪些方法?读题、关注意象、关注表现手法等。
把握意象的特点是鉴赏诗歌常用的一个方法,请大家拿出学习单,完成任务一。
【设计意图:以已学诗作《春望》和这首《月夜忆舍弟》笔下出现的意象,概括意象的共同特点,“烽火”“家书”“戍鼓”“孤雁”“书”等意象交代战乱背景和边塞环境的凄凉萧瑟,理解杜甫诗歌常选取典型事物和典型环境,描写现实,为理解“现实主义”风格特点做准备。
】3.现实主义:文学艺术上的一种创作方法。
通过典型事物、典型环境的描写反映现实生活。
在这两首诗歌中,作者抓住安史之乱这个特定的战争环境,选择能渲染凄切悲凉的戍鼓与孤雁来传情,那作者在诗歌中寄寓了什么情感呢?深沉的思亲与思乡之情在战乱的大环境下,你觉得诗人还会感慨什么?你是如何读出的?【设计意图:抓住“意象”“情感”解读《月夜忆舍弟》,回到具体诗句进行鉴赏,家愁国难融为一体,写景抒情交相呼应,含蓄蕴藉,尤为感人。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月夜忆舍弟》优质课教案_5
《月夜忆舍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独立学习,正确理解本首诗的意思。
2.通过诵读,初步感受诗人望月思弟情感。
3.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体会作者诗风。
教学重点:读诗,理解诗意及作者的情感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教学关键:熟读并牵引思乡情结教学流程:一、导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是战争,是安史之乱的灾难让杜甫家忧国愁齐上心头,今天我们将再次感受诗人在兵荒马乱的年代胸中涌动的爱和哀愁。
二、板题释题1.师板书并让学生读诗题(1)舍的读音:shè谦辞,多指亲属中比自己年纪小或辈分低的。
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杜甫有四个弟弟:杜颖、杜观、杜丰、杜占,当时只有杜占和自己在一起,其余的分散在山东、河南一带,当时正处于战乱之中。
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2)诗题中蕴含的信息点明时间:月夜;情感:忆(思念)这是一首思乡之作;思念对象:舍弟三、整体感知1.读诗(1)自读:学生自由读找出认识的字并正音戍 shù军队防守(2)练读: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读律诗讲求平长仄短,练习朗读(3)朗读:情感是思念,用什么样的语速、语调、语气读2.译诗结合课下注释,了解每联写了什么内容。
3.感知(1)情感:同学们读懂了这首诗,那我考查一下,月夜忆舍弟的原因用原诗回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造成忆的最根本原因是:未休兵。
烽火未断,这首诗写在什么时候。
(2)背景: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首诗记录的是战乱中与弟分散,思念弟弟。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月夜忆舍弟》优质课教案_5
《恋上诗歌》--《月夜忆舍弟》教学设计信息学科年级九年级上邮箱单位教学设计教学主题《月夜忆舍弟》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月夜忆舍弟》是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第一篇,本单元都是文言文和诗词,单元说明中要学习古人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山水名胜上,而本课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月”上,自古以来,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
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
因此,千百年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作为一代诗圣的杜甫也有很多咏月的诗篇,这些诗篇伴随着诗人坎坷悲壮的一生,诉说着诗人绵绵不尽的悲情。
杜甫笔下的月是有情有意的,是与诗哲一生休戚相关的,他的月亮陪伴着诗人度过了激情悲壮的一生,那些多情多彩的月亮成就了诗人的伟大。
其中《月夜忆舍弟》,以诗人以清新的语言抒发了诗人处在国破家亡遭遇中的痛苦之情,表达了他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对现实的不满,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根据单元内容的特点和教学要求,把能力目标确定为诗歌赏析的方法,把多角度(包括赏析手法,改词练习,对比阅读)赏析名句作为重点,体会诗人的情感作为难点,一般只把它作为思念亲人的诗歌,其实还有对现实的不满,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二、学生分析初中已经过了两年,但是学生对于诗歌的欣赏一直是缺乏方法,缺乏练习,名句不知道赏析,情感也体会不完整,因此对名句从多方面理解探讨。
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诗歌内容2、能力目标:学会分析诗歌的方法3、情感目标:感受诗人思亲忧国的情怀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多角度赏析名句教学难点:体会诗人主旨情感四、教学方法激情导入,通过王国维读书的三种境界引入到恋爱的三种境界,引入到学诗歌的三种境界,告诉学生分析诗歌的方法,通过听朗读,学生读,老师读,歌曲等多次体会诗人的情感,通过对比阅读体会思亲思乡主题的深刻性突破难点,。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月夜忆舍弟》优质课教案_1
《月夜忆舍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月夜忆舍弟》,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1、诗歌简介《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
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
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2、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3、诗歌朗读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4、白话译文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5、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教学设计 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与杜甫有关的文学常识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运用所学的诗歌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句子.4.背诵,默写全诗.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层层诵读方法的指导,初步感受诗人望月思弟的情感。
2.学生通过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是的大意.教师适时设疑点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诗歌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句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咏月诗词大比拼(出示一轮明月图片)师:各位同学,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
中秋佳节,良辰美景,让我们对月怀远,望月诉情。
面对一轮明月,我们会不由的吟诵……师:各位同学,听了你们精彩的吟诵,我仿佛随你们一起到唐宋咏月诗的星空中遨游了一番,去领略了一轮皓月相辉映的锦绣诗篇。
是啊,面对一轮明月,我们会不由的吟诵那脍炙入口的《静夜思》,会吟诵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之诗,顶峰中顶峰”的《春江花月夜》,更不会忘记“千里共婵娟,但愿人长久。
”这一千古名句。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杜甫的咏月诗,叫《月夜忆舍弟》,看看杜甫诗中的一轮明月给我带来了什么?二、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工部集》存诗1400多首,内容可分为四个方面:1.情人民,如“三吏” “三别”,“羌村”三首等;2.爱祖国,渴望统一,如《春望》、《闻官兵收河南河北》等3.统治阶级的种种罪行,如《兵车行》《丽人行》等;4.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春夜喜雨》等。
初中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月夜忆舍弟》教案范文3篇
初中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月夜忆舍弟》教案范文3篇“教师”就应是个具有高超的德行持重明达和善的人,同时又要具有能够经常庄重安适和蔼地和学生交谈本领。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初中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月夜忆舍弟》教案范文。
供大家阅读。
初中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月夜忆舍弟》教案范文一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独立学习,正确理解本首诗的意思。
2、通过层层诵读方法的指导,初步感受诗人望月思弟的情感。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讲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咏月诗词大比拼(出示一轮明月图片)各位同学,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
中秋佳节,良辰美景,让我们对月怀远,望月诉情。
面对一轮明月,我们会不由的吟诵……二、读好诗题,拉开诵读方法指导序幕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杜甫的咏月诗,叫《月夜忆舍弟》,看看杜甫诗中的一轮明月给我带来了什么?1、师生共同板书诗题,读题。
2、指名读题,要求读准诗题每一个字音。
3、指名读题,要求读出诗题的节奏。
4、谈谈读题后的初步感受。
三、诵读第一环节:字正腔圆地读、有板有眼地读1、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准诗句中每一个字音,读得字正腔圆。
2、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顺诗句,读出五言的音律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3、指名读,交流评议。
四、诵读第二环节:原汁原味地读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得正确、读出节奏,要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
诗有它的平仄规律,我们按照平仄的规律来读,就能读出一定的味道。
1、教师范读“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两遍,让学生体会两遍的不同,并感受哪一遍更有味道。
2、指导学生按平仄的读音规律(平长仄短)来读诗。
3、指名试读,鼓励摇头晃脑地读、个性张扬地读。
4、交流诵读后的初步感受。
各位同学,诗到这里,在我们的脑海里、心里有什么印象或感觉?请大家说一说。
五、诵读第三环节:入情入境地读1、学生默读古诗,并借助注释和背景介绍了解诗的大意。
2、教师提出两个问题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2024《月夜忆舍弟》新教案范文3篇
2024《月夜忆舍弟》新教案范文3篇教案《月夜忆舍弟》新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与感受:通过学习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使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的兄弟之情和战乱背景下的忧虑。
2. 分析与解读:培养学生分析诗歌结构、意象和情感的能力。
3. 创意表达: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难点理解并感受诗中的深层次情感和历史背景。
分析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方法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享个人理解和感受。
小组合作:分组进行诗歌分析和创意表达活动。
多媒体辅助:利用图片和音频资料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杜甫画像,简单介绍杜甫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诗歌朗读:学生集体朗读《月夜忆舍弟》,感受诗歌韵律。
3. 内容解析:逐句解析诗歌内容,探讨兄弟之情和战乱背景。
4. 意象分析:分析“月夜”、“戍楼”等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5. 情感体会:讨论诗中的情感变化,如忧虑、思念等。
6. 创意表达:学生分组,选择诗中某一节或意象,用现代语言表达其意境。
课后作业写作练习:仿写一首以亲情或友情为主题的现代诗。
深入研究:选择另一首杜甫的诗歌,分析其主题和意象。
本节课通过学习《月夜忆舍弟》,学生不仅理解了诗歌内容,还学会了如何分析诗歌意象和表达情感。
通过创意表达活动,学生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并提高了自己的表达能力。
教案《月夜忆舍弟》新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与感受:通过学习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使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的兄弟之情和战乱背景下的忧虑。
2. 分析与解读:培养学生分析诗歌结构、意象和情感的能力。
3. 创意表达: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难点理解并感受诗中的深层次情感和历史背景。
分析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方法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享个人理解和感受。
小组合作:分组进行诗歌分析和创意表达活动。
多媒体辅助:利用图片和音频资料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杜甫画像,简单介绍杜甫生平和创作背景。
人教版语文《月夜忆舍弟》教案
人教版语文《月夜忆舍弟》教案教案标题:人教版语文《月夜忆舍弟》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并朗读出《月夜忆舍弟》这首古文诗;2. 掌握诗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3. 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和审美能力;4.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并朗读出《月夜忆舍弟》这首古文诗;2. 掌握诗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
教学难点:1. 理解诗人情感表达的含义;2. 运用诗词语言进行表达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师生互动:师生共同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Step 2 学习课文1. 听读课文:播放录音,学生跟读、朗读《月夜忆舍弟》诗歌。
2. 朗读训练:学生在老师指导下,针对诗歌中的重要词汇进行朗读练习。
Step 3 词语解析1. 整体理解: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自主思考诗歌中的重要词汇含义。
2. 合作讨论: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共同解释诗中的重要词语,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
Step 4 诗意品味1. 示范解读:老师运用作者的情感表达,对诗中的意象与感悟进行解读。
2. 学生分享:学生们参考老师的示范解读,分享个人对诗意的理解和感悟。
Step 5 语言运用1. 集体填词:将诗中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锻炼学生对诗词语言的运用能力。
2. 口头表达:学生小组展开讨论,运用诗词语言表达各自对月夜的印象和感触。
Step 6 拓展延伸1. 诗歌创作:学生们自由发挥,根据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创作一首关于月夜的诗歌。
2. 诗歌分享:学生们将自己的创作进行分享,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四、教学评价与作业布置1. 教学评价:-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做出个性化评价。
- 学生相互间进行合作与分享,通过同伴评价方式进行互动评价。
2. 作业布置:- 练习册完成相关练习题;- 诗歌创作内容完善并准备分享。
五、板书设计《月夜忆舍弟》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并朗读出《月夜忆舍弟》这首古文诗;2. 掌握诗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
1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 杜甫
《月夜忆舍弟》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月夜忆舍弟》的诗歌内容,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2. 学习并掌握诗歌中的生字生词,理解多音字、形近字的用法。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分析诗歌中的特殊句式和优美句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会诗人对家人的深切思念和对战争的反思,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历史责任感。
2. 通过诗歌学习,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对诗歌艺术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一)诗歌内容的理解1. 通过诗歌的前两联,理解战争背景下的兄弟离散和诗人的深切思念。
2. 分析后两联中诗人对战争带来的苦难的感慨。
(二)诗歌语言的鉴赏1. 学习诗歌中的语言特点,如简练而深刻,情感真挚而深沉。
2. 通过对比赏析,引导学生发现诗歌语言的美感。
三、教学难点(一)诗歌情感的体会1.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背后的深层含义。
2. 通过多媒体展示,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诗歌语言的深入理解1. 针对诗歌中的疑难句、特殊句式进行深入讲解。
2. 通过实际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实词虚词、混淆词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引入主题通过提问:“同学们,当你们在夜晚仰望星空,看到明亮的月亮时,你们会想起谁?”展示与月亮相关的诗词名句,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引导学生思考月亮在古诗中的象征意义。
2. 背景介绍,铺垫情感简述杜甫的生平背景,强调其“诗圣”的地位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通过讲述杜甫在边远地区,面对月亮时写下《月夜忆舍弟》的情景,为学生铺垫情感基础。
3. 诗歌朗读,感受韵律教师示范朗读《月夜忆舍弟》,注意语气、停顿,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邀请学生跟读,注意生字生词的发音,确保正确理解诗歌内容。
4. 诗歌内容初探,激发思考提问学生:“从这首诗中,你们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初步探讨诗歌内容,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初中语文人教版《月夜忆舍弟》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版《月夜忆舍弟》教案《月夜忆舍弟》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宋代文学,学习宋代文学家周邦彦的《月夜忆舍弟》。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4.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培养对亲情的感恩之情,学会回忆与思念。
二、教学重点1.学习和理解文言文《月夜忆舍弟》的内容。
2.通过赏析宋代文学,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1.理解和记忆文言文的意境和情感。
2.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技巧,解读文言文。
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课堂笔记和练习册五、教学过程【导入】通过播放相关图片和音频,引发学生对于月亮、夜晚和思念的联想和感受。
【展示】通过多媒体展示周邦彦的《月夜忆舍弟》一节,呈现给学生整篇文章的文体特点和情感表达。
【阅读】1.课堂集体阅读老师带领学生共同阅读《月夜忆舍弟》,指导学生正确发音,理解全文的大意和基本情节。
2.师生互动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老师不时停下来向学生询问理解程度,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回答问题,以促进学生对文本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3.小组合作阅读学生分成小组,组内讨论充分理解文章的细节内容和情感表达。
【分析】1.解读生词和短句解读文中生词和词组,帮助学生掌握古汉语的词义和用法。
2.品味古文的意境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散文、音乐等多种形式,感受文中所描述的情感和意境。
【表达】1.个人思考与回忆让学生自由发挥,通过写一段小故事,回忆自己与家人或朋友的美好时光,表达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整理感想与表达要求学生口头表达或以书面形式,整理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对本篇文章进行个人评述。
可以通过绘画、演讲、写作等形式表达。
【归纳总结】通过小组展示和评议的方式,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意义。
【拓展延伸】介绍其他宋代的文学作品,扩大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了解和鉴赏能力。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课,完成课后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初中语文教案《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
初中语文教案《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月夜忆舍弟》和《长沙过贾谊宅》两首诗,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亲情、友情和故乡的眷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2. 诗歌的形式和特点3. 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分析教学难点:1. 诗中生僻词语的解释2. 诗歌意境的感悟3. 诗歌情感和主题的深入理解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2. 诗文文本3. 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家乡和亲人有什么样的情感?2. 引入本课主题,展示《月夜忆舍弟》和《长沙过贾谊宅》两首诗。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诗文,解决生僻词语的问题。
三、合作探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四、情感体验(10分钟)1.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中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表达对诗歌的喜爱和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情感体验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月夜忆舍弟》和《长沙过贾谊宅》两首诗的内容、形式和特点。
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感受诗人对家乡、亲人和朋友的眷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帮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课堂拓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发展背景,了解《月夜忆舍弟》和《长沙过贾谊宅》在唐代诗歌中的地位和影响。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课下诗歌,了解其他有关家乡、亲情和友情的诗歌,分享给大家。
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翻译《月夜忆舍弟》和《长沙过贾谊宅》两首诗,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初中语文教案《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
初中语文教案《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月夜忆舍弟》和《长沙过贾谊宅》。
(2)理解两首诗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分析两首诗的艺术特色,了解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互读、讲解等方式,理解诗歌内容。
(2)通过分析、讨论等方式,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3)通过比较、联系等方式,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
(2)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背景,体会古代文化的韵味。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诗。
2. 理解两首诗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分析两首诗的艺术特色,了解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和表达。
3. 诗歌的艺术特色的分析和表达技巧的掌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两首诗的全文、注释、译文、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准备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背景。
3. 准备一些关于诗歌表达技巧的资料,帮助学生分析和掌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诗人杜甫和贾谊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
2.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两首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 学生自读两首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教师巡回解答学生问题。
4. 教师讲解两首诗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5.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的艺术特色,教师巡回指导。
7.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8. 课堂小结,强调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9. 布置作业:让学生背诵两首诗,写一篇关于两首诗的比较赏析文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是否能够主动提问、回答问题。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按时完成背诵和写作任务,以及作业的质量。
《月夜忆舍弟》课文教案
《月夜忆舍弟》课文教案一、教学背景分析《月夜忆舍弟》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杜甫的一首诗歌作品,描绘了作者在月夜时对自己已故的弟弟怀念之情。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杜甫的诗歌艺术以及对家人的深深怀念之情,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教育。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掌握词汇和诗句的理解及运用。
3. 培养学生对舍弟情感的理解和同情心。
4.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词汇的理解和记忆。
3. 鉴赏诗歌的艺术性和表达方式。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月夜忆舍弟》。
2. PPT或黑板、粉笔。
3. 课件、课例、学案等教学辅助材料。
五、教学过程设计Step 1 导入与预习(10分钟)1. 利用图片引入月夜的主题,提问学生对月亮的印象和情感。
2. 显示《月夜忆舍弟》的标题,让学生猜测诗歌的主题和内容。
Step 2 课文理解(25分钟)1. 听读课文《月夜忆舍弟》。
2. 带领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探讨诗中作者对舍弟的思念之情。
3. 解析生词、难点,通过例句理解词汇的含义。
4. 分小组讨论,就诗中的情感表达和词句运用展开讨论,并与观点进行辩证和交流。
Step 3 诗歌鉴赏(20分钟)1.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如韵律、修辞手法等。
2. 教授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如把握作者的意图、理解词句的多重含义等。
3. 列举其他杜甫的作品进行对比鉴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和主题。
Step 4 表达与应用(30分钟)1. 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写一首类似于《月夜忆舍弟》的诗歌。
2. 学生进行朗读和交流,展示自己的创作,班级进行评选欣赏。
3. 小组演绎《月夜忆舍弟》,体验杜甫作品的表演性和情感传达。
Step 5 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学生进行总结,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体会。
2. 收集学生的反馈和建议,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初中语文教案《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
初中语文教案《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月夜忆舍弟》和《长沙过贾谊宅》两首诗的作者、背景及意义。
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
能够背诵两首诗并默写。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亲情、友情、故乡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两首诗的意义、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重点词语和句子的解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诗句的深层含义和艺术特色的鉴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杜甫和贾谊的背景。
提问:请大家说一下自己对家乡和亲人的感情。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学生分享自己对新诗的感受和理解。
3. 课堂讲解:讲解两首诗的背景、意义、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解析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两首诗的异同之处。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鼓励课后自主学习。
6. 课后作业:背诵两首诗并默写。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家乡和亲人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让学生深入解读了两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两首诗的深层含义。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两首诗的艺术特色进行详细解读。
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家乡和亲人的眷恋之情。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月夜忆舍弟》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月夜忆舍弟》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语文《月夜忆舍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理解诗意。
2.反复诵读,感受诗歌意境,品读重点句,体悟思乡怀亲之情怀。
3.适当引入一些诗文,感受传统文化、古代文人的胸怀和使命。
【教学重难点】1.在理解诗人所闻的基础上,能切实感知到诗人的心理感受,获得情圣杜甫的情感体验。
2.学会将杜甫个人的遭遇放在社会战乱大背景下来看待,体会诗人思亲念家背后的忧国忧民情怀。
3.通过联读已学过杜甫其他诗歌,了解其晚年境遇,达成对杜甫“诗圣”和“情圣”的真切认知。
【教学过程】一、导入:杜甫知多少?【导入语】同学们,你们对杜甫了解多少呢?老师来考考你。
(现实、诗史、诗圣)(学生齐答,利用蒙层技术进行检测)【过渡语】可是,何为“圣”呢?圣的古体是“聖”(板书),“善用耳,善用口者为圣”。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走进杜甫,品味圣人之情。
二、初读寻圣闻【过渡语】我们也试着从“耳”(听觉角度)开始品读诗歌,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诗歌,边读边思考,你觉得杜甫听见了什么?【预设】学生齐回答:戍鼓、雁声【提问2】发挥你们的想象,杜甫还可能听见了什么呢?【预设】学生回答:战争(未休兵)、哭喊声、询问、哭泣、叹息等(板书)【小结】结合诗歌内容,发挥适当想象。
我们似乎还原了杜甫当时的所见所闻,果然大家的智慧是无穷的。
三、提笔悟圣情【过渡语】杜甫“诗圣”这个称号,我们都非常熟悉,可是梁启超先生却称他为“情圣”,他认为杜甫的情感是极丰富,极真实,极深刻的。
我想杜甫一定把他想说的,想要表达的情感藏进了他的诗歌里。
而颈联情感最为沉痛和丰富,我们不妨从此联入手,来品读丰富的圣人之情。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拿起笔写一写,“我发现诗中有却无,我读到了之情。
”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开始自由读吧。
【预设1】有兄弟却无团圆,无家,无音讯,兄弟离散,天各一方,何时才能相聚,读出思亲念家之情。
【预设2】有明月,却无故乡,明亮如镜,可我仍觉得故乡的月亮最明亮,读出思亲念家之情。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月夜忆舍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丰富积累。
2.学会捕捉意象,领会意境,感受诗人望月思弟的情感。
3.理解在“有”“无”对比中寄托情思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通过讨论探究,能够领会其意境,感受诗人思念亲人,渴望战争停止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理解在“有”和“无”的对比中寄托情思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3.朗读法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工具:黑板、多媒体电脑七、教学过程(一)导入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以果树生长作喻,对诗歌的四要素即情、言、声,义作了形象的概括。
认为感情是果树的根本,语言是它的枝叶,声律是它的花朵,义理是它的果实,“情”与“义”属思想内容方面,而“言”与“声”则属形式表达方面。
“言”“声”的形式是为表现“情”“义”的内容服务的。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诗歌中“情”尤为重要。
“义”只有融入“情”中,染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才能感人至深。
换句话说,没有感情,就不成其为诗歌。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杜甫《月夜忆舍弟》。
杜甫,大家都熟悉,我们不久前才学习了他的《茅屋为秋风送破歌》《石壕吏》。
这首诗抒发诗人怎样的丰富、真实、深刻的情感?又表现了怎样的义理呢?屏显课题:《月夜忆舍弟》舍弟:对他人称呼自己的弟弟。
舍:shè。
这是个谦辞,表示谦虚或谦恭的言辞。
你还知道哪些谦辞?(明确:鄙、愚、敝、拙、家、老(脸)等)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写作背景: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年人教部编版初三语文上册《月夜忆舍
弟》教案
一、创设情景,吟诵乡情
精心设计导语,不仅能够帮学生总结过去的旧知,更能激发他们对新课的兴趣。
因此,上课伊始我便在悠悠的古筝声的伴奏下,深情地吟诵起张九龄的《西江夜行》:“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激发学生去吟诵千古乡情,“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古诗词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远离故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心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
你能否给大家背诵一下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
伴随着悠悠的古筝声,学生们深情地吟诵着:《泊船瓜州》、《秋思》、《长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静夜思》、《杂诗》、《回乡偶书》……欣赏着学生的吟诵,我再次追问:“诗人将自己的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寄托于什么景物之中呢?”学生通过品析感受到诗人将浓浓的乡情融进了“一轮明月、一封家书、几树寒梅、缕缕春风”之中,并由此引入新课:品析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更在新课伊始点出本首诗的重点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让学生能够抓住重点来品析。
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回顾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根据自身的阅读和理解情况来尝试品析古诗,因而关注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另外通过教师的导入,渗透了诗歌创作中经常运用的写作方法即:触景生情、融情于景;渗透了品析诗歌的方法即:抓信息、品诗句,通过剖析字句,展开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
二、品读赏析,感悟意境
自古以来,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
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
因此,千百年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
作为一代诗圣的杜甫也有很多咏月的诗篇,这些诗篇伴随着诗人坎坷悲壮的一生,诉说着诗人绵绵不尽的悲情。
杜甫笔下的月是有情有意的,是与诗哲一生休戚相关的,他的月亮陪伴着诗人度过了激情悲壮的一生,那些多情多彩的月亮成就了诗人的伟大。
其中《月夜忆舍弟》,以诗人以清新的语言抒发了诗人处在国破家亡遭遇中的痛苦之情,表达了他与诸弟深挚纯洁的友情。
诗歌题为月夜,但是诗人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雁声,路断行人,一片凄凉、冷落、沉寂,渲染了浓重悲
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而由望月转入借月夜的抒情,过渡十分自然。
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弟兄离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同时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字字传情,句句达意,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而亲人的四处流散,寄书不达,生死茫茫,进一步抒发诗人内心的忧虑之情。
读到此句,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既写景,也点明时令,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诗人眼中,本来夜夜一样洁白的霜露,也偏偏在今天晚上显得格外苍白;本来到处一样的月亮,也只有故乡的月亮最明亮。
这两句诗以“移情”的修辞手法,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注了浓厚的主观感受成分,借景生情,景随情变,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综观全诗,秋日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赏明月,引起诗人“倍思亲”,,字里行间暗含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百姓的同情,将常见的怀乡思亲题材写得凄楚动人,真是景中有情,有声有色,耐人寻味。
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诗歌画面的方法,如:“看到题
目,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若是你身处秋天的边塞,你会感受到什么?”、“若是你许久不知道远方亲人或朋友的信息,你会有怎样的心情?”、“此时此刻,诗人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些景物之中感受到诗人的思乡之情的?”……让学生通过想象,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情感,从而达到掌握“抓信息、品诗句”来赏析诗歌的方法。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之中,学生基本上能够借助工具书、字典来理解诗句意思,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胞弟的苦苦思念,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但是对于诗人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两句上炼句的工力,恐怕难与理解透彻,诗人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为神奇的本领。
而教师要适时地加以赏析指导,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掌握品析古诗词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欣赏古诗词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研究的兴趣。
三、吟诵“乡情”,欣赏诗情。
在品析了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之后,我又为学生分别展示了崔颢的《黄鹤楼》,现代台湾女诗人席慕容的《乡愁》,让学生通过感情诵读的方法,在欣赏不同诗人的不同情感的
同时,感受古今诗人相同的表达方式即:触景生情、融情于景,尤其是在诗歌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方法来借景抒情的方法。
四、诗话乡情,抒发感情
学会品析诗歌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此种写作方法,即:以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因此,在品析了三位诗人的思乡诗之后,教师创设情景:“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大家也来自不同的城市,有来自小桥流水的江苏,也有来自冰天雪地的黑龙江,还有来自齐鲁大地的山东,更有来自鱼米之乡的湖北,天然牧场的内蒙古……那里还生活着我们的亲人或者是亲密的小伙伴,虽然远隔千里、万里,但是割不断地是我们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情。
请把你对他们的思念用诗歌的形式写出来。
”让学生用自己的笔写出自己的情,尤其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的难度,特意以模仿的形式让学生加以创作,
深深的乡情呀,
它是一杯浓浓的美酒,
甘甜、芬芳,
滋润着我的心田。
深深的乡情呀,
它是,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力图通过自悟——点拨——品析
——诵读——创作,这一教学过程,让学生品析了三位诗人不同的思乡诗,更亲自动手写出了自己浓浓的乡情,浓浓的思念。
但这还不够,其实谈到思乡诗,不仅仅是唐朝,在其他朝代也有许多经典之作,因此,教师又为学生介绍《古诗源》这本诗集,因为唐诗的鼎盛正是继承和发扬了前人的长处,才得以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所以要让其追根溯源,读一读、背一背,领略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不同情怀。
反思和分析: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我校校本课程《美文诵读》中杜甫《月夜忆舍弟》为依托,又引入了崔颢的《黄鹤楼》、席慕容的《乡愁》来进行拓展、延伸,从而在品析经典思乡诗时,感悟不同诗人的种种乡情,为后面的诗歌创作奠定了基础。
其中教师恰当地巧妙地使用,精心地设计导语,让学生身临异乡之境,而诗人的浓浓的乡情,浓浓的思念自然不言而喻。
而古今诗人、古诗与散文诗的对比,借助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方法的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让学生感受到创作并不难,他们同样可以用诗歌的形式来感悟生活,抒发真情。
因此本课通过品析三位诗人的思乡诗,不仅教给了学生赏析诗歌的方法,更将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那种对亲人、对朋友、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跃然笔下:
深深的乡情呀,
它是一支歌,
悠扬、徘徊,
用缠绵的音乐把我沉醉。
深深的乡情呀,
它是一根线,
很长、很长,
用默默的牵挂把我温暖。
深深的乡情呀,
它是一条扬帆的小船,纯洁、美丽,
满载着我对故乡的思念,深深的乡情呀,
它是一朵漂泊的白云,闲适、自在,
传递着我对亲人的祝福。
深深的乡情呀,
它是一首悠长的歌曲,动听、嘹亮,
抚平我心灵的创伤,
深深的乡情呀,
它是一道美丽的彩虹,
绚丽、温暖,
架起我回乡之桥。
深深的乡情呀,
它是一条清清的小溪,
纯洁、欢快,
流淌在我的心间,
深深的乡情呀,
它是一匹飞奔的骏马,
热情、奔放,
驰骋在我的心间。
深深的乡情呀,
它是一本精美的画册,
绵长、动人,
记载着美好的回忆,
深深的乡情呀,
它是一篇精彩的,
过去、未来,
记录着美好的瞬间。
……
总之,我在本课中以校本课程《美文诵读》为依托,以思乡诗歌为内容,以明月为线索,学生在自悟——点拨——品析——诵读——创作的过程中,通过品析三位诗人的不同
思乡诗,更亲自动手写出了自己浓浓的乡情,浓浓的思念。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大语文教学模式的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探究精神,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力求在课堂教学的效果反映出来,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习作环境,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兴趣、欲望和情感,提供了鲜活的写作素材,把中国古诗歌这一意境悠远、语言精练的传统文学方式,引进课堂,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是诗歌创作也能够成为学生表达的情感的一种方式,增强他们习作的信心,小学语文的作文教学开辟新的天地。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品读着一首首或愁肠百结或清新凝练的乡愁诗,引领着学生用优美的诗歌来歌颂家乡,用激情的朗诵来赞美家乡,让舞动的旋律在耳边萦绕,让跳动的心在此刻相连……我们触摸着诗人那颗诚炽的心,汲取着古典诗歌的艺术营养,感受着传统文化的美感与熏陶,在美的享受中学习、生活,这不正是每一个语文教师所追求的永恒目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