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染色体组型
贝类的育种
• ⑤镜检照像 在低倍镜下观察到好的分裂相再用高 倍镜验证,数染色体数目。根据计数结果确定该 种的染色体数目。一般要计数50至100个细胞方可 确定该种动物的染色体数目。
• 计数染色体后,取10个以上最佳分裂相,在油镜 下显微照像。将底片用幻灯机投影在图画上,描 绘、测量,计算染色体的各个参数。然后选一最 佳分裂相的照片,据测量结果将染色体排号、剪 下,制备有丝分裂核型。
• 曲螺科可认为有明显的倍数性,埃塞俄 比 亚 的 Ancylus sp. ( n = 30 ) , 英 国 的 Ancylus fluviatilis(n=60)是美国曲螺类 Rhodacmea cahawbensis(n=15)的4倍 体和8倍体,北美的曲螺科(Ancytidae) 的Ferissia tarda和F parallela也是4倍体。
• 已对约60种双壳类的NF值进行研究,其范围为 20~76,大部分在36~62之间。中国不等蛤的 NF=20是最低值,而珍珠蚌科、蚌科及帘蛤科 的一些种类具有最高值NF=76。
• 关于腹足类核型研究的报道不太多。从已有的 资料可以看出,较原始的种类如皱纹盘鲍,其 染色体都是m/sm型的,较进化的种类则出现 t/st型染色体。随着进化程度的增高,t/st型染 色体所占比例逐渐增高。
和田克彦还连续进行了合浦珠母贝壳宽
的选择实验,第一代的结果同用遗传率 预测的第一代遗传反应大体一致。
• 4、杂交研究 从60年代开始,人们对贝
类的杂交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认为同
类中染色体数相同的种类可以进行杂交, 如在Bulimidae类中有台湾、菲律宾等4个 种(2n=26),进行杂交试验时,无论 哪个组合F1都能得到完全杂种,染色体
染色体组染色体组型指的是什么
染色体组染色体组型指的是什么大家好,感谢邀请,今日来为大家共享一下染色体组的问题,以及和染色体组型指的是什么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由于接下来将为大家共享,盼望可以关心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头吧!本文名目染色体组是几个染色体【高中生物】染色体组人有几条染色体组人有几个染色体组染色体组的概念及推断方法染色体组型指的是什么一、染色体组是几个染色体人体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有四个染色体组,一个染色体组指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现已作为特地的术语广泛使用,染色体核型是指一个体细胞中的全部染色体。
二、【高中生物】染色体组染色体组是生物体内含有全部遗传物质的染色体的总称。
比如一个生物是2倍体,那么体细胞中每种染色体都有两个,也就是说能看到完全相同的两条染色体。
从这一对对染色体中任选一条组成的完全彼此不同的染色体集群便是一个染色体组。
2倍体有两个染色体组。
三、人有几条染色体组人体的染色体总共有46条也就是23对,其中22对是常染色体,这22对中每一对中的2个染色体基本上形态都是完全一样的,分别来自父亲和母亲。
还有一对染色体是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染色体和Y染色体,其中Y染色体来自父亲,X染色体来自母亲。
女性的性染色体是2个X染色体,分别来自父亲和母亲。
四、人有几个染色体组人类细胞中有四十六条正常染色体。
每两条染色体组合成一对,即有二十三对染色体组,其中一至二十二条为常染色体,二十三条为性染色体。
五、染色体组的概念及推断方法染色体是遗传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每个生物体都有肯定的染色体组,染色体组是指一个细胞核中全部染色体的总体,它打算了生物体的遗传特性。
人类的染色体组是由23对染色体组成(其中两条性染色体),共46条染色体。
推断染色体组的方法主要有两种:这种方法是通过对染色体进行染色处理后,在显微镜下观看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和结构等来推断染色体组。
染色体染色比较简单,一般需要经过肯定的处理步骤,如细胞培育、染色、处理等,才能看到明显的染色体。
染色体组型分析
发展历史
1920年提出 三项技术促进:低渗处理 秋水仙素应用 植物凝激素应用 染色体分带技术:Q带、G带、C带、R 带、T带、N带等 FISH技术
染色体的特征
数目 (2n=?)
长度 (绝对长度、 相对长度)
着丝粒位置 (M\SM\ST\T)
随体与次溢痕的数目、 大小和位置 带型分析
实验用品
毫米尺、剪刀、胶水、计算器、白纸 人染色体放大照片
染色体编号(人X染色体)
记述一特定带时,需 要写明4个内容:染 色体号,长短臂,区 的号序和带的号序。 这些内容按顺序写, 不用间隔或加标点。 如果某一带被再细分, 在原带号数后加一小 数点,编号原则仍按 从着丝粒往臂端序贯 编号。如1p31.2代表 一号染色体短臂3区1 带第2亚带
应用实例
常规的染色体核型分析已广泛用于各类急、慢性白血病 患者的骨髓染色体检查。如M3型的t(15;17)、M2b 型的t(8;21)、CML和部分ALL的Ph染色体等。 FISH技术已成功地用于t(15;17),t (8;21) 和Ph染 色体等的检测,并为人类基因组实验室发现的新基因进 行了定位。利用染色体涂抹技术,结合常规核型分析和 CGH技术,确诊了多例复杂的染色体异位。已用CGH技 术,分别对高二倍体ALL的患者和CML患者进行了研究。 CGH技术在实体瘤的DNA研究中有其独特的优势。 Rx-FISH和M-FISH都是目前细胞遗传学中最先进的研 究手段。对于肿瘤性疾病包括白血病和实体瘤中极其复 杂的染色体异常的检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比较基因组杂交(CGH)
CGH不需要制备患者的染色体标本, 只需采用 肿瘤患者的基因组DNA和正常人的基因组DNA 作为探针,与正常人的中期染色体分裂相进行 杂交。比较两种探针所标的荧光信号的强度比 率来判断肿瘤患者的DNA是否存在缺失、增加 或复制。 因而CGH最适合于检测实体瘤, 淋巴 瘤等不易得到高质量染色体标本的疾病. CGH另一无法替代的优点是, 它可在一次杂交 中检测整个基因遗传 物质的增加或减少, 但精 度有限, 对微小的扩增或缺失检测不出, 仅适用 于对整个基因组进行筛查. CGH也无法发 现平 衡染色体易位.
贝类中3种组织血型抗原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分型
关键词: 贝类; 组织血型抗原; 诺如病毒; 酶联免疫吸附; 单克隆抗体
中图分类号: S9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8737−(2013)01−0211−06
诺如病毒(noroviruses, NoVs)属于杯状病毒科 (Caliciviridae), 是非细菌性急性肠胃炎的主要病 原体, 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病毒。NoVs 分为 5 个 遗传组(GGI−V), 其中 GGI、GGII 和 GGIV 型可 以感染人[1]。在由食物污染造成的病毒性胃肠炎流 行中, 90%的病原是 NoVs[2]。20 世纪 70 年代有人 假设, NoVs 的感染与宿主的某种遗传因素有关[3]。 最近的研究表明, 人类组织血型抗原(histo-blood group antigens, HBGAs)作为病毒受体介导了 NoVs 感染人类的过程[4−5]。对 NoVs 感染者和志愿者的 回顾性调查发现, 病毒的感染和人的 HBGAs 有 着很大的相关性, O 型血的人比 A、B 型血的人更 容易感染 NoVs[6−7]。人类 HBGAs 遗传多样性是 导致对 NoVs 敏感性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8]。
HBGAs 是一类与糖蛋白结合的碳水化合物, 分布于红细胞表面以及呼吸道、消化道和生殖道
黏膜上皮细胞表面, 同时也以游离低聚糖形式存 在于唾液、肠内容物、乳汁及血液等体液中, 具 有细胞表面受体、信号传导因子或离子转运通道 的功能[9]。ABO 血型系统(包括 A、B 和 H 抗原)、 Lewis 血型系统(包括 Lea、Leb、Lex、Ley 等抗原) 和分泌型(secretor)是 3 种主要的人体 HBGAs。
本实验以牡蛎中的 A 型 HBGAs 为代表, 优化 确定 ELISA 标准检测方法, 并应用于其他贝类品 种的 B 型和 H 型组织血型抗原的检测。 1.2.2 贝类 HBGAs 的 ELISA 检测方法的建立
水产生物遗传育种学:遗传育种
一名词解释1、核型(染色体组型):把生物细胞核内全部染色体的形态特征(染色体长度、着丝点位置、长短臂比、随体有无等)所进行的分析,也称为染色体组型分析。
2、同源染色体:形态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
特点:育性差,结实率低;形态、组织学上的特征。
3、复等位基因:指在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点上,存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4、不完全显性;F1表现为双亲性状的中间型。
5、品种:经过人工选育而成的,具有遗传稳定,并有别于原种或同种其他种群之优良性状及其表现性状的水生动植物。
6、细胞质遗传:把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称为细胞质遗传,也称为非孟德尔遗传,核外遗传。
7、染色体畸变:指染色体数目的增减或结构的改变。
8、雌核发育:合子的发育是在卵子细胞核的控制下完成的。
9、雄核发育:指卵子只依靠雄性原核进行发育的生殖方式。
10、杂交:指通过不同个体之间的交配而产生后代的过程。
11、远缘杂交:亲缘关系较远的个体间的交配,指不同种间、属间,甚至亲缘关系更远的个体间的交配。
12、近缘杂交;亲缘关系较近的个体间的交配,一般指同种内两个不同品种之间的杂交,又称品种间杂交。
13、同源多倍体:指增加的染色体组来自同一物种,一般是由二倍体的染色体直接加倍产生的。
14、异源多倍体:指增加的染色体来自不同物种,一般是由不同种属间的杂交种染色体加倍形成的。
15、混合选择:又叫集体选择,个体选择,是从来源不同的鱼群中选择表现型优良的个体混养在一起,混合交配,繁殖后代,繁殖的后代再混养在一起,再选种,这样的混合选拔留种,连续几代培育出一个新品种。
16、家系选择:将一雌一雄的优良亲鱼单独交配,建立若干家系,后代以累代近亲繁殖为基础,在尽可能相同的条件下饲养亲鱼,比较鉴定各家系的经济性状,从中选出最好家系的雌雄个体建立品系,这样的选择方法是家系选择。
17、后裔鉴(测)定:凭借子代表型平均值的测定来确定并选择亲本和亲本组合的选择育种,称为后裔测定。
扇贝的染色体作图及系统进化分析
扇贝的染色体作图及系统进化分析1.栉孔扇贝染色体识别技术的建立本研究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通过开发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首次实现了栉孔扇贝所有染色体的识别,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栉孔扇贝的染色体图谱,首次对栉孔扇贝微卫星遗传连锁图谱和染色体图谱进行了初步整合。
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三维两步PCR筛选系统,选取分布于栉孔扇贝微卫星遗传连锁图谱19个连锁群上的42个微卫星标记对本实验室构建的栉孔扇贝BAC文库进行克隆筛选,应用FISH技术对筛选到的阳性克隆进行染色体定位,最终成功实现32个含有微卫星标记BAC克隆的定位。
其中30个标记克隆可在染色体上产生稳定、单一的荧光信号,另外2个克隆的定位信号出现在多条染色体上。
30个具有单一染色体定位的标记在连锁群上的分布为:12个连锁群上分别被成功定位2个标记;6个连锁群上分别被成功定位1个标记。
对位于同一连锁群的标记采用双色FISH技术进行共杂交检验及核型分析,结果显示:位于同一连锁群且被定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标记有16个,分别位于8个连锁群上;位于同一连锁群但被定位于不同染色体上的标记有8个,分别位于4个连锁群上。
通过对位于不同连锁群上标记间的共杂交,结果表明:较小的连锁群LG16和LG18可以分别与较大的连锁群LG6和LG8整合到一起。
(2)应用FISH技术,从96个BAC克隆和27个fosmid克隆中筛选获得可产生染色体单一信号位点的克隆标记69个。
凭借多重双色FISH,从中筛选出15个具有无/低背景的克隆标记,构建了一套可用于区分所有形态相似的亚中部和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的染色体特异标记。
在所有染色体被识别的基础上,通过FISH共杂交及核型分析技术,构建了一张包含70个标记且覆盖19条染色体的栉孔扇贝染色体定位模式图。
该图谱包含58个BAC克隆,11个fosmid克隆以及1个5S rRNA基因序列。
第一章贝类的形态构造
〔5〕、掘足纲
这是一类海产底栖的贝类.足部发达成圆柱状,用来挖掘 泥沙,故名"掘足类".此外它们有一个两端开口呈牛角状或象牙 状的贝壳,故又称"管壳纲".掘足类的头部退化成身体前端的一 个突起,神经系统主要由脑、侧、脏和足4对神经节及其连结的 神经所组成,结构仍较简单.海产,全世界约有200种,如角贝.
2:分类:分七个纲Fra bibliotek有的分为五个纲:双神经纲、腹足纲、掘足纲、瓣鳃纲、 头足纲〕
〔1〕、无板纲 无板纲为贝类中的原始类 型,形似蠕虫,没有贝壳, 故称"无板类".这类动物 的腹面中央通常有一沟, 故又称"沟腹纲".外套膜 极发达,表面生有角质层 和各种石灰质的骨针.神 经系统由围绕食道的一个 神经环和它向后延伸的2对 神经索组成.一般没有明 显的神经节.世界上总共 约有100种,全部生活在海
贝类形态构造 1—4
〔3〕、单板纲
以往只发现有这纲的化石种,直到1952年丹麦"海神"号 〔Galathea Expedition〕调查船,在太平洋哥斯达黎加 〔Costa Rica〕西方3570 m深海才发现了现在生活的种.它也 是一类原始的贝类,如神经系统、消化系统、鳃的位置和结构 等,都与多板纲相似.但它只有1个帽状的贝壳,而且有些器官有 较明显的假分节现象,这与腹足纲或多板纲都不相同,所以单独 列为一纲.目前这类动物已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各深海陆续发现 了8种,如新蝶贝.这类"活化石"的发现,对探讨贝类的起源与进 化,提供了新的材料.
贝类形态构造 1—17
壳口是动物身体外出的开口.在贝壳右旋的种类,壳口位 于螺轴的右方,反之,左旋的种类,壳口位于螺轴的左方.壳口的 基部,即与壳顶相对的一端和壳口的上端,在肉食性种类 一般 具有缺刻和沟.基部的沟称为前沟,上部的沟称为后沟.这种具 沟的壳,口称为不完全壳口,如骨螺<Murex>.在草食性的种类中, 壳口大抵圆滑而无缺刻,称为完全性的壳口如马蹄螺<Trochus> 壳口的内面,即靠近螺轴的一侧为内唇.内唇相对的一侧,即壳 口的外侧称为外唇.脐是螺轴旋转时在基部遗留下来的小窝,如 扁玉螺<Neverita didyma>;有些种类由于内唇向外卷转,在甚 部形成假脐,如红螺.
贝类的遗传育种
二 贝类选择育种
(三)选择育种的一般方法 3、混合选择(mass selection) 定义:又称集体选择,是从一个原有品种的集体 中,按照育种目标选出多数表现优良的个体,通过 自由交配繁殖后代,并以原有品种和本地主要品种 作为对照,进行比较鉴定。 混合选择主要用于良种繁育,效果取决于所选择 性状的遗传力及控制该性状的基因。
二 贝类选择育种
质量性状选择:其遗传效应在于提高被选择基因的频 率,并减少被淘汰的基因的频率。 数量性状选择: 1、表型方差分析(基因型值G,表现型值P) 数量模型:P=G+E+IGE 2、遗传力分析(现实遗传力h2的计算) h2=R/S,式中R为选择反应,S为选择差;R等于选 择后代的平均值O与亲代全群平均值O`之差,S等于 留种个体平均值P高出全群平均值P`的部分。 3、选择参数分析 4、数量性状间的相关关系
五 结语
(一) 选择育种 1、将传统的选择育种方法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促进贝类 品种的遗传改良和贝类养殖的健康发展; 2、目前MAS多主要集中在开发分子标记和构建遗传图谱阶段, 全基因组选择为具有大数目后裔的水产生物(尤其是贝类)的 育种提供了新的机会。 (二) 杂交育种 传统的杂交育种往往需要多次自交或回交,并结合选择育 种,才能获得具有稳定优良性状的新品系或新品种,育种周期 长、工作了大,运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可以预测杂种优 势,分析杂种后代的性状分离,从而有可能缩短育种周期,提 高杂交育种的效率。 (三) 多倍体育种 如何提高贝类三倍体的生产率,降低卵子和胚胎的死亡率, 探索适合大规模生产三倍体的高效工艺等等值得深入探讨。
贝类的育种
• 在前鳃亚纲原始腹足目与中腹足目,二 倍体染色体数目多在24~36之间,新腹 足目则多在56~72之间,明显比前两者 多,这表明进化与染色体的增加有关联 性。
• 多中2n=24是该类中常见 的染色体数。隐板石鳖科表现出的染色 体数目变化有3种,即2n=16、18及24。
• 已报道的头足类数目很少,仅有3种。它 们具有较高的2n值(2n=52,56)。
2、核型
• 大多数的双壳类整套染色体组中半数以上是中 部 或 亚 中 部 着 丝 粒 ( m/sm ) 染 色 体 。 Solemydae、钳蛤科、牡蛎科、珍珠蚌科,蚌 科以及帘蛤科的贝类几乎所有染色体都是m/sm 型的,而扇贝科和船蛆科则是端部或亚端部 (t/st)着丝粒染色体占多数。已研究过七种 珍珠贝,其染色体数相同(2n=28),其中有 6种总臂数NF≥48,m/sm型染色体所占比率 超过70%。企鹅珍珠贝的14对染色体中有12对 属t/st型,其NF=32。
贝类的育种
第一节 贝类育种的基础研究
• 染色体是生物遗传物质的载体。研究贝类 的染色体,不仅对阐明其遗传变异,繁殖 发育的规律和机理有重大意义,而且也有 助于对近缘物种的鉴定,群落结构分析, 亲系关系及系统分类等有关问题的探讨, 对育种及资源的开发利用都具有重要的意 义。
1、染色体数目
• 关于贝类的染色体,很早以前就进行过研究。对 腹足类染色体的研究可追溯到1900年前后,但直 到1930年报道仍然较少。由于固定方法不完善, 贝类的染色体又比植物和昆虫的染色体小,所以 几乎没有可信赖的结果。50年代压片法的发明对 染色体的研究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迄今已查明 染色体数目的贝类约有850余种,包括双壳类、腹 足类、多板和头足类四个纲的动物。关于无板纲、 单板纲和掘足纲的染色体数目的研究尚无报道。
中国贝类染色体研究现状与进展
数据 检索 系统 ) 1 9 8 5年 的数 据 , 有 染 色 体 数 目记 载 的软 体 动 物 有 8 0 0多种 , 其 中双 壳 类 为 1 2 5种 , 至
鉴定 物种 、 探 讨属 间和 种 间的系 统进化 关 系 , 阐明染 色体 的结 构变 异 等重 要遗 传 问题 , 还 对预 测 种 间杂 交 和多 倍体 育种 结果 等具 有重 要实 际 意义 _ 2 j 。贝类 染 色体 的研究 早在 2 0世 纪初 就 已开始 , 当时染 色体 制
备主 要利 用组 织切 片技 术 。2 0世纪 5 O年 代 , 在发现 徐道 觉 的低渗 处理 技术 , 秋水 仙 的 富积 中期 细胞 分 裂 相 技 术和植 物 凝集 素 ( P h y t o h e m a g g l u t i n i n , P H A) 刺 激 细胞转 化 、 分 裂技 术之 后 , 染 色 体技术 得 以 广泛应 用 , 贝类 染色 体 的研究 才得 到快 速发 展 』 。软体 动物 是动 物 界 的第 二 大类 群 , 现 存 种类 约 有 1 0万 多 种 , 其
2 9 8
热 带 生 物 学 报
第 5卷 第 3期 2 0 1 4年 9月
热 带 生 物 学 报
J oURNAL oF TROPI CAL BI OLOGY
V0 1 . 5 No . 3 S e p . 2 01 4
文章编号 : 1 6 7 4— 7 0 5 4 ( 2 0 1 4 ) 0 3— 0 2 9 7—1 0
海水贝类增养殖学9
5 幼虫变态和稚螺
②随稚贝的生长,触角和水管变 得更长,足部也明显变得更加 发达,附在足上的厣变为浅棕 色,半透明,其上同心的生长 轮十分清晰。
5 幼虫变态和稚螺
③稚贝在摄食前首先将吻部伸出 很长成管状,向四周探触,在 确定食物的大致方向后,便循 食物的方向爬行;
速摆动以激动水流。 ⑤触角细长而且十分灵活。 ⑥面盘上的纤毛脱落,随后面盘逐渐萎缩退化,在幼体头部的两侧分
别残留一个粉红色球状的残基,最后也完全消失。
5 幼虫变态和稚螺 ⑦ 面盘的消失标志着幼体彻底由
浮游生活转向底栖生活,足取 代面盘作为稚贝的运动器官。 ⑧ 由植物食性转为肉食性的变化。
5 幼虫变态和稚螺
眼点
3 中期面盘幼虫
特征: 1. 卵囊膜边缘开始溶裂,幼虫逸出,部分成为膜外面盘幼虫(孵化); 2. 壳高377um,壳宽266um,单边的面盘大小为335×158um,与壳高接 近; 3. 面盘边缘形成食物运送沟;消化道打通; 4. 面盘由椭圆形逐渐变肾形。
3 中期面盘幼虫 特征: 5. 卵黄块已基本消失;
1 卵囊和受精卵
在原肠期,胚胎转动变得 较为明显。胚胎后端的卵黄被 消耗,两侧靠中部的位置上各 有一个透明的由单个细胞组成 的幼体肾。与此同时,胚胎由 近球形变得略微伸长,前端突 起扩展成为面盘雏形。
(幼体肾)肾原基 原肠期
2 早期面盘幼虫
面盘雏形一般在胚胎发育的第4~5d分化 形成一对双瓣状的面盘。两个透明球形的幼 体肾分别位于面盘的基部两侧。卵黄囊在胚 胎前端的面盘形成区域被吸收,同时胚胎后 端卵黄囊上的凹痕也变得更加明显。面盘的 出现标志着胚胎进入早期面盘幼体期。此阶 段贝壳已开始形成,壳很薄,呈透明的瓢状。
染色体组型的概念
染色体组型的概念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染色体组型这个有意思的玩意儿。
你想想啊,染色体就像是我们身体里的小秘密地图,而染色体组型呢,就是把这些小地图给好好整理排列出来的样子。
这可太重要啦!就好比你有一堆拼图碎片,你得把它们按照正确的顺序和位置摆好,才能看到完整的画面呀。
染色体组型能告诉我们好多好多信息呢!它就像一个超级侦探,可以帮我们了解生物的遗传特征。
比如说,不同的物种,它们的染色体组型可不一样哦,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长相一样。
通过研究染色体组型,科学家们就能搞清楚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这多神奇呀!
你再想想,如果染色体组型出了问题,那可不得了啦!就好像你拼图的时候拼错了一块,整个画面就都不对了。
一些疾病就是因为染色体组型发生了异常呢。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这关系到我们的健康呀!
咱平常生活中可能不太会直接接触到染色体组型,但它却在背后默默地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呢。
医生们可以通过检查染色体组型来诊断一些疾病,这就像是有了一双能看穿身体秘密的眼睛。
而且哦,研究染色体组型对于农业也很重要呢!农民伯伯们可以通过了解农作物的染色体组型,来培育出更好的品种,让我们能吃到更美味、更健康的食物。
这难道不厉害吗?
染色体组型就像是生命的密码本,等待着我们去解读。
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我们应该多了解了解它,就像了解我们身边的朋友一样。
总之,染色体组型可真是个神奇又重要的东西啊!它让我们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们知道了遗传的奥秘是多么的无穷无尽。
大家可不要小瞧了它哦!
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我国沿海三种帘蛤科贝类种群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研究
我国沿海三种帘蛤科贝类种群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研究帘蛤科是我国沿海的经济贝类之一,广泛分布于我国海岸线及河口地区。
近年来海洋污染的加剧、过度的捕捞及栖息地的破坏,使得其资源量呈下降趋势。
帘蛤科贝类在我国海洋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目前,已开展养殖的有文蛤(Meretrix meretrix)、青蛤(Cyclina sinensis)等12个种。
此外,还有很多种类具有潜在的开发价值。
目前,国内对帘蛤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育苗和养殖技术方面,基础研究还相对滞后。
本研究主要采用线粒体DNA标记对我国沿海帘蛤科中三种贝类斧文蛤(Meretrix lamarckii),文蛤(Meretrix meretrix)及等边浅蛤(Gomphina aequilatera)的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从138个斧文蛤中获得了片段长582bp的COI基因序列,检测出15个多态性位点和28个单倍型,从125个个体中获得片段长为1168bp的Cytb基因序列,包含18个多态位点和22个单倍型。
COI的单体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733±0.035和0.00304±0.00023,Cytb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789±0.036和0.00211±0.00018。
F<sub>ST</sub>结果显示舟山(ZS)和象山(XS)群体分别与温州(WZ),漳浦(ZP),汕头(ST)和湛江(ZJ)群体之间有显着的遗传差异(P<0.01)(除基于两个基因的的XS群体与ZJ群体之间的F<sub>ST</sub>,和基于Cytb的XS群体与WZ群体之间的F<sub>ST</sub>,(P>0.01))。
这与单倍型网络图、UPGMA系统进化树以及STRUCTURE聚类图结构一致。
蛤蜊基因组学研究
蛤蜊基因组学研究近年来,随着人类对基因组学研究深入的探索,越来越多的生物基因组学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
其中,蛤蜊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水产品,受到了基因组学研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就蛤蜊基因组学研究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一、蛤蜊基因组学的意义基因组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旨在研究细胞、组织和生物体中基因组的结构、功能和演化等方面的知识。
蛤蜊作为一种广泛分布于海洋中的两片贝类,其种群分布范围广、数量多,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而蛤蜊的基因组学研究,则可以为蛤蜊的发展和改良提供关键的科学依据。
通过对蛤蜊基因组的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蛤蜊的遗传特征以及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而且可以探究其潜在的经济和医药开发价值。
比如,蛤蜊是一种传统的海鲜饮食食品,有着广泛的市场需求。
利用基因组学研究,可以实现蛤蜊的营养更佳、生长更快、抗病能力更强等方面的改良,提高蛤蜊质量和养殖效益;同时,基因组学研究也可以为新型海洋药物的研制提供重要的科学数据支撑。
二、蛤蜊基因组学研究的进展和挑战目前,关于蛤蜊基因组的研究已经逐步展开,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
2018年,中山大学研究团队首次报道了蛤蜊的基因组测序工作,获得了蛤蜊基因组的高质量序列,为蛤蜊基因组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此外,也有很多研究的重点放在了蛤蜊的繁殖、免疫、营养代谢等方面,手段包括基因克隆、组翻新、表达谱和转录谱等。
与此同时,蛤蜊基因组的研究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一个显著的挑战是蛤蜊基因组的组装和注释。
相比于其他一些物种的基因组,蛤蜊基因组的序列长度较为复杂,还涉及到染色体的重复和异质性等问题。
这就需要采用更高效和更准确的基因组组装技术,并辅以依赖实验室经验的基因注释方法,以提高基因序列的准确性和连续性。
此外,蛤蜊基因组学的研究也面临着在海洋环境中处理大量的数据,如何可视化、存储和共享这些数据等问题。
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公共数据库以存储这些数据,让更多的研究者能够更轻松地访问这些数据并进行分析。
中国蛤蜊幼虫及稚贝壳长性状遗传力估计
中国蛤蜊幼虫及稚贝壳长性状遗传力估计
蛤蜊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贝类,广泛分布于中国沿海地区。
其幼虫及稚贝期间的贝壳长是影响成体大小及产量的重要性状,因此对其遗传力进行估计
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分子遗传学方法对中国蛤蜊幼虫及稚贝壳长性状的遗传
力进行估计,为蛤蜊的遗传改良和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蛤蜊幼虫及稚贝的贝壳长是由多个遗传因素共同作用决定的,因此遗传力的估计需要
考虑多基因效应。
本研究选取了来自不同产地的蛤蜊幼虫及稚贝个体,利用PCR-RFLP(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对其进行了基因型分析,然后利用遗传统计学方法估计了贝壳长性状的遗传力。
研究结果显示,蛤蜊幼虫及稚贝的贝壳长呈现出显著的遗传多样性,不同产地的个体
在基因型频率上存在较大差异。
基于PCR-RFLP数据的遗传力估计结果显示,蛤蜊幼虫及稚贝的贝壳长性状的遗传力较高,表明该性状受到遗传因素的较大影响。
特别是在幼虫期间,遗传力的估计值较稚贝期间更高,说明蛤蜊贝壳长性状的遗传力在幼虫期间受到了更多基
因的影响。
这为蛤蜊的选育和遗传改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通过分子遗传学方法对中国蛤蜊幼虫及稚贝壳长性状的遗传力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
该性状受到较大的遗传影响,为蛤蜊的遗传改良和品种选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未来的研究
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蛤蜊贝壳长性状的遗传机制,并结合分子育种技术开展蛤蜊的遗传改
良工作。
贝类的育种w
目前在双壳贝类中未发现有性染色体存在,对其性别决定机制也所知甚少。 仅发现成熟的雌核发育二倍体侏儒蛤全部表现为雌性,这表明侏儒蛤的性别 决定机制可能与果蝇相同,属于XX(雌)、XY(雄)型(Guo and Allen,1994c)。
5、多倍体的抗逆性
三倍体贝类由于具有比二倍体多的染色体组而成为非自然种生物,因而适
抑 制 第 一 极 体 释 放
抑制第一次卵裂
细胞融合:
合子融合 分裂球融合
2n
2n
4n
融合剂 聚乙二醇(PEG) 脂质体 激光 电融合
人 工 雌 核 发 育
三、倍性检测方法
•染色体分析法 •流式细胞术 •电泳方法 •显微荧光光度术 •极体计数法 •细胞测量法 •核仁计数法
1、染色体计数检测倍性
Stanley(1981):美洲牡蛎
太平洋牡蛎 2n=20 ,3n=30, 4n=40
栉孔扇贝 2n=38 ,3n=57, 4n=76
皱纹盘鲍 2n=36 ,3n=54, 4n=72
合浦珠母贝 2n=28 ,3n=42, 4n=56
贻贝
2n=28 ,3n=42, 4n=56
多倍体育种:通过增加染色体组的方法来改造生物的遗传基础,
第二种途径
2n x 4n →100% 3n
优点: (1) 操作简单; (2)无毒副作用; (3)3n%=100%。
2n X 4n→3n 示意图
关键问题:四倍体的获得
3、四倍体育种的方法和原理
4n的产生途径:
(1)从2n直接诱导4n (2)利用3n诱导4n
(1)从2n→4n
•抑制极体的释放 •抑制第一次卵裂 •细胞融合 •人工雌核发育
b. 四倍体贝类的生活力明显低于三倍体和二倍体。
我国海洋鱼类染色体组型研究
我国海洋鱼类染色体组型研究摘要:染色体组型研究是细胞遗传学的基础, 随着细胞遗传学的深入发展, 愈来愈多的生物学家认识到作为遗传信息载体的染色体,非但其数目和形态结构具有物种的特征,而且还反映出生物进化的历史。
对其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海洋鱼类染色体组型遗传资源染色体组型又称核型(Karyo type)。
染色体组型研究是细胞遗传学的基础, 随着细胞遗传学的深入发展, 愈来愈多的生物学家认识到作为遗传信息载体的染色体, 非但其数目和形态结构具有物种的特征, 而且还反映出生物进化的历史。
从现存物种的染色体组型研究和比较分析中来探讨种群的进化路线和亲缘关系, 不仅对于分类学和系统发生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且对于现代分子生物学中的基因定位、原位杂交、种间杂交鉴定和多倍体育种等方面也有重要意义。
我国海域辽阔, 沿岸曲折, 栖息着丰富的海洋生物, 有成千上万种的鱼类和贝类, 开展鱼类和贝类染色体组型研究的前景十分广阔。
一、我国海水鱼类染色体组型特征1.染色体数目我国海水鱼类的染色体数目特点有: ①染色体数目较少,无多倍化。
②染色体数目变异较小,分布范围相对狭窄,呈连续分布。
染色体数目可分8种类型,淡水鱼类由于多倍化,部分类群的染色体数目可达260条。
海水鱼类染色体的数目变异可能主要来自罗伯逊易位(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
原始基本型数经罗伯逊易位,少数染色体着丝粒融合,不断特化演变成染色体数等类型。
2.染色体形态海水鱼类染色体形态的共同特征之一是端部、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较多,而中部、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较少。
在研究的50种海水鱼类中,除鳗鲡目外,其他6个目都明显体现了这一特性。
鲱形目、鲻形目、鲈形目和鲽形目等中的许多种类的染色体全部为端部、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
染色体结构重排和异染色质扩增,是引起染色体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
而臂间重排会直接引起染色体的臂比变化,导致染色体形态发生相应变化。
贝类遗传多样性和保育
贝类遗传多样性和保育贝类是一组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生物,它们在维护海洋生态平衡和人类生计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一些贝类正在消失,生态系统受到威胁。
贝类的保育变得愈发重要。
而保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遗传多样性。
什么是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指一个群体内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来源于基因组的变异。
贝类的遗传多样性对它们的生长、适应能力和生存有重要影响。
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反映了群体对环境、生存和饮食观念的适应和调整。
大多数贝类的遗传多样性非常高,这是因为它们天生具有长寿、繁殖率低、丰富的功能性对抗逃避机制和多样化的胃肠功能。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污染等因素的影响,一些贝类的遗传多样性正在急剧减少。
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性遗传多样性对贝类和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和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遗传多样性能够改善抗病力、适应性和生殖力,从而更好地平衡环境。
另外,维持种内遗传多样性能够提高物种的资源利用率和生态系统的效率。
无论是在自然环境还是在人工养殖环境下,遗传多样性的存在使得贝类更加适应和稳健。
遗传多样性的破坏贝类的遗传多样性面临各种威胁。
以下是常见的一些因素:1. 污染生活和工业污染会直接影响水体质量和海洋生物的养殖。
污染物会影响贝类的生长、食欲和免疫力等因素,同时,也会消耗营养和氧气。
2. 捕捞和贸易大规模海产品贸易和贝类武器越来越流行。
捕捞压力无疑会影响贝类存活的几率和个体遗传多样性的水平。
3. 繁殖和形态的变化人工繁殖和改良可以使贝类变得更耐受和适应人工条件。
但是,过度谨慎地选择、养殖或人工交配会导致贝类基因池的狭窄化。
4.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造成了海洋环境的不稳定性和影响活性物种的数量。
气候变化可能会使贝类面临更多的环境威胁。
贝类遗传多样性的保护为了保护贝类的遗传多样性和支持永续发展,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保护栖息地在最重要的河口和海湾建立相应的生态保护区,进行水质管理、监测和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类染色体组型
1 范围
本标准给出了贝类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方法原理、仪器和设备、玻片标本的制备和组型分析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贝类染色体组型分析。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8654.12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第12部分:染色体组型分析
3 术语和定义
GB/T18654.12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胚胎法 early embryo method
利用贝类胚胎为材料分析其染色体组型的方法。
3.2
担轮幼虫法 trochophora method
利用贝类担轮幼虫为材料分析其染色体组型的方法。
3.3
成体鳃组织法 gill tissue method
利用贝类成体鳃组织为材料分析其染色体组型的方法。
3.4
异形染色体heteromorphic chromosomes
形态不同的一对同源染色体。
3.5
次缢痕 secondary constriction
染色体上部分DNA松懈形成核仁组织区的缢缩部位。
3.6
随体 satellite,trabant
通过次缢痕与染色体主要部分相连,位于染色体末端的、圆形或圆柱形的染色体片段。
4 原理
利用PHA等增加细胞分裂相、秋水仙素破坏细胞中的纺锤丝,采用怒同方法制备染色体玻片标本,获得数目完整、形态清晰的染色体图像,用于染色体组型分析。
5 药品和试剂
5.1 氯化钾(KCl):分析纯。
5.2 甲醇(CHOH):分析纯。
5.3 冰乙酸(C2H4O2):分析纯。
5.4 二甲苯〔C6H4(CH 3 ) 2〕:分析纯。
5.5 中性树胶。
5.6 秋水仙素溶液:注射液用生理盐水配制,处理液用蒸馏水或海水配制,4℃避光保存。
5.7 0.075mol/L氯化钾溶液:称取5.59g氯化钾,定容至1000ml。
5.8 25%海水:取洁净的过滤海水,用蒸馏水稀释至25%。
5.9 植物血球凝集素(PHA)溶液:用生理盐水稀释至适宜的浓度。
5.10 卡诺氏(Carnoy's )固定液: 3份甲醇加入1份冰醋酸(体积比),现用现配。
5.11 磷酸缓冲液(PBS):浓度为0.2mol/L,pH为7.2,量取0.2mol/L的磷酸氢二钠(Na2HPO4)72ml 和0.2mol/L的磷酸二氢钠(NaH2PO4)28ml,混合均匀。
5.12 吉姆萨(Giemsa)染液:称取0.5g Giemsa 粉、甘油 33 ml,在研钵内用少量甘油与Giemsa 粉混合,研磨至无颗粒时,再加入剩余的甘油,56℃条件下保温2 h后,加入33 ml甲醇,过滤保存于棕色瓶内,使用前用PBS稀释10倍。
5.13 2%醋酸洋红:先将100ml 45%乙酸水溶液置入200ml的锥形瓶中煮沸,停止加热,然后慢慢地分多次加入2g洋红粉末(切记不可一次倒入)。
待全部倒入后,再煮沸1min~2min,并悬入一生锈的小铁钉于染液中,过1min后取出,静置12h后过滤于棕色瓶中置于避光处备用。
5.14 卡宝品红(Carbol fuchsin)改良液:
A液:3g碱性品红溶于100ml 70%乙醇,可长期保存;
B液:10ml A液加入90ml 5%苯酚水溶液,限14d内使用;
染色母液:B液45ml,37%甲醛6ml,冰乙酸6ml;
卡宝品红改良液:染色母液10ml,45%乙酸90ml,山梨醇1g,放置2周后使用。
5.15 醋酸地衣红:取100ml 45%的乙酸煮沸,慢慢加入地衣红至饱和,冷却后过滤。
5.16 醋酸铁苏木精水合氯醛染色液:
A液: 2g苏木精溶解在100ml 45%冰乙酸中;
B液:0.5g铁铵明矾〔FeNH4(SO4)212H2O 〕溶解在100ml 45%冰乙酸中。
染色液:使用前1天将A液和B液等体积混合,每5ml中溶入2g水和氯醛〔CCI3CH(OH)2〕,配制后在2d~14d内使用。
6 仪器和设备
6.1 天平:感量0.1mg
6.2 解剖工具;
6.3 试管:10ml具塞刻度试管;
6.4 表面皿或培养皿;
6.5 注射器及针头;
6.6 可调移液器及枪头;
6.7 显微镜(带显微摄影);
6.8 游标卡尺:精度 0.01 mm;
6.9 离心机:3000×g~6000×g。
7 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7.1 实验材料的选择
按不同方法选择胚胎、担轮幼虫或鳃组织。
7.2 预处理
7.2.1 胚胎法
将胚胎放入含秋水仙素的水中处理,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因种类而不同,一般秋水仙素浓度10mg/L~50mg/L,处理时间20min~40min。
7.2.2 担轮幼虫法
将担轮幼虫放入含秋水仙素的水中处理,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因种类而不同,一般秋水仙素浓度10mg/L~100mg/L,处理时间1h~2.5h。
7.2.3 成体鳃组织法
剪取部分鳃组织放入含秋水仙素的水中处理,秋水仙素浓度100mg/L~400mg/L,处理时间30min~2h。
7.2.4 整贝
7.2.4.1 秋水仙素预处理
可分为以下两种方法
a)秋水仙素肌肉注射后暂养一段时间,注射剂量为2μg/g体重~8μg/g体重,暂养时间3h~15h;
b)对个体较小、不便于注射的贝类,可放置在含有秋水仙素浓度为0.1g/L~1g/L的水中暂养4h~
12h。
7.2.4.2 PHA+秋水仙素预处理
可分为以下两种方法
a)按5μg /g体重~8μg /g体重肌肉注射PHA,暂养16h~24h后,按2μg/g~8μg/g体重注
射秋水仙素,暂养3h~6h;还可以在第一次注射PHA后18h~20h,同剂量重复注射1次,暂养5h~6h后再注射秋水仙素。
b)先将贝放入添加100μg /ml PHA的水中暂养16h~24h,再放入含50μg/ml秋水仙素的水中
暂养4h~6h;
7.3 低渗
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之一进行低渗处理:
a)75mol/L的KCl低渗,处理时间因种类不同,从10min~2h不等;
b)用25%海水低渗,处理时间30min~50min;
低渗前可采用胰蛋白酶消化、剪碎等方法提高低渗效果。
7.4 固定
1000×g 离心10 min,弃上清,加入新配制的卡诺氏固定液,用吸管吹打至细胞散开,冰浴固定30 min;重复3 次~5次。
7.5 解离
固定液替换为50%冰乙酸对固定样品进行细胞的解离,也可在固定液中用吸管轻轻吹打至细胞散开。
用冰乙酸进行解离时需要换回卡诺氏固定液保存。
7.6 制片
7.6.1 压片法
将解离后的样品置于清洗干净的载玻片上,滴上适量染色液染色后压片。
此法适合于用组织块进行染色体的制备。
染色方法可选用以下方法之一。
a)2%醋酸洋红染色20min;
b)卡宝品红改良液染色5min;
c)醋酸地衣红染色30min~1h;
d)醋酸铁苏木精水合氯醛染色液染色12h~24h。
7.6.2 滴片法
将细胞悬液摇匀,待大颗粒下沉后,取上层悬液,加入新鲜配制的固定液,用吸管吹打均匀。
吸取细胞悬液在约45°倾斜的玻片上滴2滴~3滴(玻片可预热至50℃~60℃或冷冻),并轻轻吹动使细胞铺散开,空气干燥法干燥后用4%~20%的吉姆萨液染色5min~30min,用清水冲洗干净后晾干。
7.6.3 封片
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片,干燥后镜检。
8 组型分析方法
按GB/T 18654.12的规定执行。
9 其他形态特征的观察
除计数和分组外,还应观察染色体的其他形态特征,如有无异形染色体,次缢痕,随体等,并计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