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贴城市》与拼贴意向

合集下载

城市规划专业必看书籍

城市规划专业必看书籍

书名《比较城市化——20世纪的不同道路》内容简介作者[美]贝利著,顾朝林等译《比较城市化-20世纪的不同道路》通过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化过程的比较研究,认识到在20世纪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尽管城市化存在很多共性,但是城市化的道路却各不相同,差异化主要源于文化背景及发展阶段的不同,并产生了多样化的人类后果。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08-12-1字数(万)25定价(元)182 书名《城市意象》内容简介作者[美]凯文·林奇著本书讲述的内容有关城市的面貌,以及它的重要性和可变性。

城市的景观在城市的众多角色中,同样是人们可见、可忆、可喜的源泉。

赋予城市视觉形态是一种特殊而且相当新的设计问题。

一座城市,无论景象多么普通都可以给人带来欢乐。

城市如同建筑,是一种空间的结构,只是尺度更巨大,需要用更长的时间过程去感知。

城市设计可以说是一种时间的艺术,然而它与别的时间艺术,比如已掌握的音乐规律完全不同。

本书讲述的内容有关城市的面貌以及它的重要性和可变性,城市的景观,在城市的众多角色中,同样是人们可见、可亦,可喜的源泉,赋予城市视觉形态是一种特殊而且相当新的设计问题。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出版时间2001-4-1字数(万)16定价(元)263 书名《城市设计》(修订版)内容简介作者[美]培根埃德蒙·N·培根以出色的图文综合能力,将历史实例与现代城市规划原理联系起来。

他生动地阐明往昔伟大的建筑师和规划师如何能够影响后继的发展,并代代相传延续下去。

培根还通过介绍城市设计的历史背景,告诉我们决定一个伟大城市形态的基础性的设计力和所应注意的问题。

这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恐怕就要属同时运动诸系统了——即步行与车行交通、公共与私人交通的路径。

培根以此作为支配性的组织力而考察了伦敦、罗马和纽约的城市运动系统。

他也像对待建筑实体那样,同样强调在城市设计中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并讨论空间、色彩和透视对城市居民的影响。

《拼贴城市》读书笔记

《拼贴城市》读书笔记

《拼贴城市》读书报告作者科勒罗威————探寻当代规划文脉的足迹摘要:《拼贴城市》是作者科勒罗威于20世纪后期创作,此书包含的学科领域很广,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学乃至艺术等方面来阐述现代城市场景,以此来谈论现代建筑。

此书是一本针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哲学批判作品,书中详尽的阐述了针对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的城市,想要找回失去了的世界,现代的“乌托邦”还没有诞生,勒柯布西耶的机械主义城市或许只是工业社会的一个缩影,什么样的城市才能顺应时代发展,关键词:城市、文脉、精神、理性1作者简介科勒罗威是一个后现代派的英国建筑师和规划师。

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教了四十年书,1995年获得英国建筑师的最高荣誉奖“女王伊利萨白金奖”,称他为二十世纪后半期最有影响的建筑教师,“现代城市”不倦的批判者之一。

2.内容简介2.1乌托邦消失了吗?当代规划的思想变化在经历时间的洗礼之后,我们是否能寻找到“乌托邦”的影子,尽管从“一种不明的期望目标”转变为“一种清晰的社会变革工具”,但这只是“沉思性的柏拉图式模型让位于一种更具活力的乌托邦指令”。

牛顿力学、笛卡尔主义、黑格尔主义在带给了人们确定性知识的同时,也延续了乌托邦式的向往,从而演化成一种普遍道德和社会公正批判的乌托邦,这就是柯林•罗所批判的“行动乌托邦”——正是以此为源头带来了后叙的现代主义与历史主义、科学集权与民主参与等等之间的种种困境与矛盾。

作者在文中旁征博引,书中涉足的范围很广,从经典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到现代艺术、城市建设史等,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宏大的人文领域场景,因此阅读起来非常困难。

我不知道自己对书里的内容吸取了多少,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对各个章节进行一个大概的整理。

2.2畸形的现代建筑作者在第二章里对乌托邦幻灭之后的建筑发展提出质疑。

他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倾向划分为两种,即对城镇景观的崇拜和对科幻世界的崇拜,一个是回头看一个是向前看,一个是感性主导一个是理性主导。

前一个名称源自英国人戈壁卡伦(所著《城镇景观》一书。

从《拼贴城市》看福州“三坊七巷”建设

从《拼贴城市》看福州“三坊七巷”建设

从《拼贴城市》看福州“三坊七巷”建设黄奕航 /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摘 要】本书从《拼贴城市》一书的理论框架入手,从“拼贴”理论视角分析福州的“三坊七巷”建设,提出“拼贴”对于“三坊七巷”建设的局限性。

【关键词】拼贴城市;三坊七巷;局限性一、《拼贴城市》的理论框架《拼贴城市》的作者柯林·罗是一位享誉全球的建筑学大师,《拼贴城市》是他唯一一本学术专著,作为一部经典流传三十余年仍然蕴含极高的学术价值。

全书包括六个部分,由绪论与五个章节组成。

绪论点出写作主旨;一、二章中阐述现代建筑产生之后各种冲突混乱,铺垫了产生“拼贴城市”的理论背景;三、四章提出了“拼贴城市”理论,并分别作为城市设计技巧与设计的思维方式加以阐明;第五章则是全书思想的总结并由此升华。

该书的主要观点有:(一)拼贴城市的价值多元论思想。

柯林·罗认为,城市是在诸多因素共同制约下形成的,城市在本质上是多元复杂的,要在多元矛盾与冲突中进行有效拼贴调和。

他提出“秩序与非秩序、简单与复杂、永恒与偶发……死人与公共……革命与传统……回顾与展望”等一系列矛盾,并指出城市要采用多元合作方式,寻求这些矛盾的共存与结合,由不同要素“拼贴”而成多尺度、多层次的综合体,反对城市简单化、程式化的极端化趋向,将城市变得整齐划一、理性而又充满秩序。

价值多元论思想包括城市设计在时间轴线上的多元论、空间布局的多元性、设计元素的多元性、技术实现手段多元性论以及表现文化多元化思想等,它实质是现代社会所提倡的多元共存的开放思想。

(二)拼贴城市的动态性系统。

城市是在历史记忆的积淀中产生,是历史合力的产物,任何人对城市的认识或影响都是片断的和局部的, 而城市的整体正是以局部拼凑的方式形成的。

“拼贴城市”强调历史的重要性,认为过去、现在和未来同属于时间过程,具有平等性,要把过去未来同一到现实中,让新与旧共存、历史与现实共生,让城市像一条动态的历史长河,成为历史博物馆;城市又是记忆与智慧的结合,必须注重保持发展传统文脉与本土文化,既控制城市新生事物的发展,又时刻保持城市的动态发展和谨慎创新。

寻找一条“共存”之路——简析柯林·罗的《拼贴城市》

寻找一条“共存”之路——简析柯林·罗的《拼贴城市》

战后 。 到 利物 浦 完 成学 业 , 执 教 一年 , 回 并 后 《拼 贴 城 市 》 成 书 决 非 偶 然 , 是 作 者 来 在 伦 敦 沃 堡 学 院 师 从 建 筑 历 史 学 家 鲁 道 夫 . 的 它 在经历了 2 0世 纪 2 0年 代 ~ 0年 代 之 后 诞 生 维 特 考 瓦 。1 5 年 ,前 往 美 国 ,在 耶 鲁 大 学 7 92

中图分类号

T ~6 U 8
F Y n u u
文献标识码 A
文蕈编号 1 0 — 3 X 2 0 )2 0 3 — 2 0 3 7 9 ( 0 7 0— 0 0 0


通 过从 《拼 贴城 市》作者 的生
作 为 柯 林 ・ 的晚期 作 品 , 罗 《拼 贴 城 市 》 寻 新 的 出 路 。 值 现 代 主 义 之 后 的 时 期 , 时 建 是 2 世 纪 8 年 代 建 筑 学 和 城 市 研 究 的重 要 理 筑 思 想 变 得 活 跃 而 多 样 :新 现 代 主 义 、 现 0 0 后 论著作 。 面市 以来 , 学 术 界 引 起 了 广 泛 的 争 代 主 义 、 技 派 、 构 主 义 等 , 此 矛 盾 而 在 高 结 彼 论 , 论 是被 归结 为“ 现 代 主 义 ”还是 “ 复杂 的登 上历史 舞 台 。 无 后 , 传
2 世 纪 2 年 代 ~ 0 代 , 市 化 进 程 的 单 与 复 杂 、 恒 与 偶 发 的 共 存 , 人 与 公 用 0 0 3年 城 永 私 加 速 , 市 规 模 的 不 断 扩 大 , 有 以 紧 凑 的 、 的 共 存 , 命 与 传 统 的 共 存 , 顾 与 展 望 的 城 原 革 回 混 合 功 能 的 神 区 形 式 所 主 导 开 发 的 城 市 已经 结 合 。 ”④

拼贴城市

拼贴城市

《拼贴城市》《拼贴城市》是一部关于现代城市规划和设计理论的著作。

由于此书晦涩的文风及文本所涉及的学科范围的广阔,本人还没有完全读懂,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点感想出来。

书中认为,工业化国家陷入了“现代城市”的困境中,而城市规划和设计师试图抓住逝去的历史情调,回到已失去的那个世界。

作者引入“拼贴城市”这样一种城市规划设计方法,试图使用拼贴的方法把割裂的历史上重新连接起来。

人所共知,城市规划从来就不是在一张白纸上进行的,而是在历史的记忆和渐进的城市积淀中所产生出来的背景上进行,所以,我们的城市是在不同时代、不同地方、不同功能的叠加上生长起来的。

作者认为,如果我们的建筑师与规划师是在已有城市结构背景下做设计,那么,我们都是在“拼贴”城市,如同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

当然,“拼贴”是一种城市设计方法,它寻求把过去的与未来的同一在现在之中。

《拼贴城市》由引言和五个章节构成。

第一章,乌托邦:衰落并消亡?第二章,太平盛世之后;第三章,实体的危机:肌理的困境;第四章,冲突的城市和“拼贴匠”的政治;第五章,拼贴城市以及时间的再征服。

乌托邦真的衰落和消亡了吗?这是作者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作者把历史上的有关城市的乌托邦分为两种。

一种是经典的乌托邦,另一种是主张普遍道德和社会公正的批判的乌托邦,也叫行动的乌托邦。

经典的乌托邦起始于柏拉图而衰落在中世纪,在文艺复兴时期演变成为在形体上成为可见的“理想城市”。

作者并不认为乌托邦真的衰落和倒塌了,“现代城市”仍然在实现着普遍道德和社会公正的批判的乌托邦的理想。

“现代城市”在技术上是进步了,但是从历史的角度看仍然在原地踏步。

在第二章“太平盛世之后”中,作者提醒读者,乌托邦没有因为现代主义的出现而中断,与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同时存在的还有“城镇景观”和“科学幻想”两个方向。

在“城镇景观”这一支上,英国村庄、意大利山城和北非要塞都成了发展现代城市的模式。

在“科学幻想”这一支上,尽管建筑是现代的,却遵循着传统的风格,由古代城市模式来支撑,它的尺度是大都市的,反映了现代交通的需要,在设计上使用了计算机技术。

(完整word版)《拼贴城市》理论的解读

(完整word版)《拼贴城市》理论的解读

《拼贴城市》理论的解读《拼贴城市》是柯林•罗关于城市设计的一部著作。

作为一个享誉世界的学者,他的专著是很少的.除去绪论,这本书共有五个主要章节。

他们分别是第一章“乌托邦失败了吗?”。

第二章“盛世之后”。

第三章“实体的危机,肌理的困境”.第四章“城市冲突与拼贴术”以及第五章“拼贴城市与时间的再征服”。

从序言开始,柯林•罗他主要是对现代建筑的历史和现状展开批判。

总的说来,在他之前,类似这样的批判已不再少数。

例如文丘里,雅葛布斯等等都已经提出。

当然这些批判的视点和侧重点是不一样的,但论点大致一致,那就是现代主义乌托邦并没有能实现自己最初的承诺。

用罗在第一章中的观点来说,从牛顿力学到笛卡尔主义,自然科学的发展都使现代人坚信人类有可能性把握确定的自然知识,而黑格尔主义又将这种信念扩大到社会领域,从而认为确定性的社会知识同样可能,并且一旦拥有这种确定性的知识,人类就有可能通过自己的行动实现以静观为特点古典乌托邦无法实现的社会构想,由此产生现代意义上的乌托邦,即罗所谓的“行动派乌托邦“,在他看来。

现代建筑就是这种行动派乌托邦的一部分。

他写道:”诚然,现代建筑肯定已经来到,但是新耶路撒冷却无从谈起,而且许多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事实上,现代建筑并没有导致一个更为美好的世界.”在第二章“盛世之后”柯林•罗不仅对现代主义的乌托邦提出批判,而且也对乌托邦幻灭之后的建筑发展提出质疑。

在这里,他着重分析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倾向。

他将它们分别称为“对城镇景观的崇拜”和“对科幻世界的崇拜。

”前者所要表达的是现代建筑的大规模建设极大的破坏了小城镇的环境。

在柯林•罗看来,“对城镇景观的崇拜”是一种保守和空泛的思想状况;后者是以日本新陈代谢派为代表的“对科幻世界的崇拜”的倾向,尽管他们看似充满活力但同样不可取。

这是两个极端。

若都不可取,那“拼贴城市"希望寻求的是一条介于它们之间的中间道路。

“拼贴城市"需要同时面对传统与现代。

城市规划必看的30本书

城市规划必看的30本书

城市规划必看的30本书
1.《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吴良镛
2.《城市意象》 [美]凯文·林奇著
3.《城市设计》[美]培根埃德蒙
4.《拼贴城市》[美]柯林·罗等编
5.《交往与空间》(第四版)(丹麦)盖尔编
6 .《感知与意象—城市理念与形象研究》闵学勤著
7 .《寻找失落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美)特兰西克著
8 .《街道的美学》(日)芦原义信著
9 .《城市策划实战案例》赵卓文著
10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 》(美)刘易斯·芒福德编
11. 《城市设计新理论》[美]亚历山大等著
12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加)雅各布斯
13 .《城记》王军
14 .《采访本上的城市》王军
15 .《城市与人—部社会与建筑的历史》(美)吉罗德著
16 .《城市色彩—个国际化视角》(美)斯文诺芙
17 .《无边的城市—论战城市蔓延》(美)吉勒姆
18 .《都市圈规划:理论·方法·实例》顾朝林等主编
19 .《区域城市—终结蔓延的规划》(美)卡尔索普,富尔顿
20 .《生态城市/60个优秀案例研究》(西)鲁亚诺
21 .《共享空间—关于邻里与区域设计》(美)凯尔博
22 .《都市滨水区规划》
23 .《街道与城镇的形成》[美]迈克尔·索斯沃斯
24 .《城市规划概论》陈锦富著
25 .《规划师》杂志
26 .《明日的田园城市》霍华德
27.《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简•雅各布
28.《城市,它的生长、衰退和将来》埃利尔·沙里宁
29.《理想空间》杂志
30.《比较城市化-20世纪的不同道路》[美]贝利著,顾朝林等译。

从乌托邦到异托邦——对科林罗《拼贴城市》的解读

从乌托邦到异托邦——对科林罗《拼贴城市》的解读

从乌托邦到异托邦——对科林罗《拼贴城市》的解读魏雪仪南京大学,江苏省南京市210008摘要:1978年出版的《拼贴城市》一书,是著名的建筑理论学家科林罗对现代主义的进行批判与理论重构的经典文本,科林罗将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失败归结乌托邦的失败,这种失败是一种必然,并在最后提出了他所提倡的“变形的乌托邦”这一概念,而这一概念与同时代语境下哲学家福柯所提出的“异托邦”一词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文将对科林罗的《拼贴城市》进行详细的文本解读,并将其与“异托邦”进行比对研究,以期对当代的中国城市建设提供一定的思考与帮助。

关键词:异托邦;科林罗;拼贴城市;1柯林罗与成书背景1.1 科林罗及其学术态度柯林罗, 20 世纪最为重要的建筑理论学者,以其敏锐的洞察问题的能力,审慎的怀疑主义立场,客观冷静的批判性态度,而成为同时代建筑学者中被尊崇的中心人物。

柯林罗生于 1920 年,卒于世纪末的 1999,他一生经历了布扎体系的衰落,现代主义建筑的兴起,风靡,被质疑和批判,而后后现代主义登上历史舞台又退场……,可以说,柯林罗完整经历了建筑界最激荡风云,变幻难测的近百年时光,在多种学派的辩驳争论,你方唱罢我登场中,柯林罗始终保持着思想上的独立和学术上的冷静,反对所谓的时代精神而对当时的主流建筑实践进行有原则的批判和参与。

1.2 《拼贴城市》的背景《拼贴城市》一书成文于 1973 年,出版发行于 1978 年,是柯林罗学术生涯晚期的重要作品,也是他唯一的专著(其余的理论内容则多以短篇论文和随笔的形式呈现)。

彼时恰好处于以文丘里为首的后现代主义兴起之时:现代主义思想指导下所建设的城市并没有带来如期望般的景象,现代主义在解决了一定的城市问题之后反而带来了新的城市危机,当新危机到来,建筑师与城市规划师们开始寻找新的出路:后现代,高级派,结构主义等等纷纷上场。

1972 年,也就是本书成文前一年,雅马萨奇的圣路易斯住宅群被炸毁,詹克思将这一年宣布为现代主义的终结。

对《拼贴城市》一书的解读和思考

对《拼贴城市》一书的解读和思考

对《拼贴城市》一书的解读和思考摘要:文章从《拼贴城市》的形成背景谈起了解“拼贴城市”的含义和意义,并从当前的角度简要概括这一理论的现实意义关键词:拼贴城市colin rowe现代建筑的城市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colin rowe是一个后现代派的英国建筑师和规划师。

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执教四十年,是二十世纪后半期最有影响的建筑教师之一。

他有关城市设计的最有影响的著作有《拼贴城市》,《城市空间》,《理想别墅的数学和其他论文》,《十六世纪的意大利建筑》。

colin rowe 在建筑规划设计方面的理论对60年代之后的建筑师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特别是“纽约五”的几位建筑师。

colin rowe的“拼贴城市”思想和方法是建立在对现代城市规划和设计理论进行哲学式批判的基础上提出的。

在作者看来,城市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历史的进程中,城市由不同时代的东西一层一层叠加形成,类似一幅拼贴画,“断续的结构,多样的时起时伏呈现为我们所说的拼贴”。

一、“拼贴城市”产生的背景(1)二十世纪后期,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国家先后向后工业社会过渡,社会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方面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发生着某些变化,在哲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领域涌现出各种新的观念和理论。

其中有不少的观点同先前的现代主义思潮存在着明显的区别,甚至相互对立,相互冲突。

这些新观念、新理论被笼统地称为“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思潮。

反映在建筑方面,现代建筑运动的救世主般的热情已经消失殆尽,他们的技术幻想也成为了永远不能兑现的允诺。

人们不再被现代主义城市规划表面上壮丽和高效的视觉性所迷惑,他们不再用只有在社会变革时期才有的鼓动式的、近乎无理智的抑或是孩童般热情天真的语调来讨论城市的现状和未来,而更加关心的是在物质基础饱满之上精神价值的追求,他们更加追求人文的关怀,带有伤感的温暖的历史回忆的传统城市空间和场所。

人文社会设计理论之拼贴城市

人文社会设计理论之拼贴城市

人文社会设计理论之1.《城市形态的人文方面》(Human Aspect of Urban Form)城市设计应作为空间、时间、含义和交往的组织城市形式的塑造应该依据心理的、行为的、社会文化的及其他类似的准则应强调有形的,经验的城市设计,而不是二度的理论性规划2.《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语言表达方式》3《住屋形势与文化》将文化生态分析运用于城市空间环境研究的代表人物文化生态学理论:人类文化和生物环境存在一种共生关系。

这种共生关系不仅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也影响文化的产生和形成,并发展为不同的文化类型和文化模式。

文化生态分析:通过研究人类文化形成过程与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的相互关系,阐释文化与环境的适应过程在城市设计中应用文化生态学理论和分析方法,就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探寻城市中的人、社会文化与城市空间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发展方向,从而理解、认识和组织城市空间环境的形态结构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不同文化圈城市空间结构分析拉波波特研究表明,所谓“无规划的”、“有机的”抑或所谓的“无序的”城镇形体环境,实际上来自一套有别于正统规划和设计理论的规则系统。

若不从文化的视角看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意向产生过程就会导致许多误解。

城市设计形式的乃是“空间、时间、含义和交往的组织”功能,现代城市设计者应把环境设计看作是信息的编码过程,人名群众则是它的编码者,环境则引起了交往传递作用。

设计更多的关心各构成要素之间及其与隐形规则之间的联系而不是要素本身。

空间组织的意义和规则及相应的行为才是本质,而设计本身可以看作是人类对某种环境的“赋形表达”。

设计无论大小,都要多种方案选择的可能性,都是一个根据不同规则排除不适合方案的过程。

文化生态分析理论比较全面,并且在借鉴人文科学成果方面卓有成效,缺点是具体分析方法尚不完善,其理论意义和方法意义是主要的。

人文社会设计理论之Jane Jacobs简·雅各布斯•简·雅各布斯称得上是过去半个世纪中对美国乃至世界城市规划发展影响最大的人士之一,出版于1961年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震撼了当时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规划界,而现在,人们也已经习惯把该书的出版视作美国城市规划转向的重要标志。

城市设计推荐书目

城市设计推荐书目

1.《城市设计》王建国着.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2.《图解城市设计》金广君着.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3.《城市空间设计》夏祖华,黄伟康着.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2 4.《城市意象》 [美]凯文林奇着.方益萍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5.《城市设计》 [英]培根等着. 黄富厢等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1989 6.《市镇设计》 [英]F吉伯德着. 程里尧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7.《交往与空间》[丹麦]扬盖尔着. 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8.《外部空间设计》 [日]卢原信义着. 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社,1983
9.《城市建设艺术》[奥地利]卡米诺·西特. 仲德昆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1990
10.《城市并非树形》[美]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严晓婴译
(全文连载于1985年建筑师杂志)
11.《总体设计》 [美] 凯文林奇着. 黄富厢等译. 北京:中国建工出版,1999 12.《拼贴城市》 [美]柯林罗着. 童明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3 13.《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加]简·雅各布着.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14.《寻找失落空间》[美] 罗杰特兰西克着. 朱子瑜等译. 北京:中国建工出版,2008
印制份数
院长(签字)
教研室主任(签字)
地形图
课程名称:城市设计A(济南商埠区中山公园东片区城市设计)学期:四年级下学期
班级:建筑11级指导教师:任震、张克强、陈兴涛、王月涛、周忠凯、高晓明
※评分表只贴首页,作业名签需每张作业都有。

拼贴割断的历史

拼贴割断的历史

仅仅 是建 筑 、城市 设计 ,社 会问 题也 可以 通过 “ 社会 拼
贴” 的方式来解决 ,只是它与品味和 习惯相关 。 “ 贴的 拼
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市无 非是福 音书 中的 “ 好消 息 ” 一一当 它头上 的光 环散 尽 ,我们 很难看到它是技术革命或 它所宣称 的那些原则的 产物 ,只不过标志着一个他们认 为较 好的、合理的但却是 割断历史联系的社会,展示了贫穷使徒 时代的道德。 事实上 ,城市规划从来就 不是 在一张白纸上进行的, 而是在历 史的记忆和渐进的城市积淀 中所 产生 出来 的城市
拼 贴城 市设计方法的核心是和谐。按照结构主义大师 列维 ・ 斯特 劳思的说法 ,和谐 存在于结构和事件之间,必 然性和偶 然性之间, 以及 内部和外 部之间。所 以,拿什么 来 拼贴 城市并 非 随心 所欲 ,而是 受到 整个 城市 结构 的控
制。这样 ,作者又回到 了第一童 的论点,乌托邦真的衰落 和消亡 了吗 ? 他们看来,乌托邦没有衰落 和消亡.因为 在 乌托邦是集 中和保护观念的 “ 曼陀 罗”,同样,传统不能
现实的城市有不胜枚 举的弊端,但是 ,人们还是宁愿选择 它,而不去选择抽象 的完 美无缺,因为抽象的完美无缺无
法商品化。
史重新连接起来。
“让骆 驼 穿过 针 眼 L } 人 送 到 天 堂 还 要容 易 一 bB富
些”。但是,柯布西耶 的现代主 义却选择了后者,他们也 因此在2 世纪 受到 了无尽的批 判。但 在作者看来,现代城 O
● 州 卧 l遐 聃 . ̄I }iu 1 . i i t i
拼 贴 城 市
Co LLAG E TY Cl
I # £I * ¨ #

拼贴城市

拼贴城市

口味与政治

拼贴方法
——作为实体被引入或隔离于它们肌理的一种方法,(在今天)是对付乌
托邦和传统的最根本问题的惟一方法,而且介入社会拼贴的建筑实体和根源无 需得出重大成果。实体可以是贵族式的,他们也可以是“世俗化”的,学术的 或大众的、、、、并且在某种意义上,拼贴既包含了混合演示,也包含了对自 我决策的要求。
加塞特阿德良没有协调好的互不相干热情和混杂不一致扩散呈现为各部分生动的辩证关系阿德良离宫路齐卡尼纳luigicanina之后的平面豪猪与狐狸的比喻来自以塞亚伯林的两种心理指向和性格类型狐狸知道大量的积极因素多元多个视域各种要素复杂房子简单城市whichonebettertoday
内容框架
• • • • 现代理性的乌托邦 实体的危机与肌理的困境 拼贴匠和拼贴城市 结语
Le Corbusier的现代城市设想
• 通过对城市内部的改造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 • •
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活力。
由拥挤导致的城市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改造而得到解决。 保证阳光、空间和绿地。 交通问题的解决 。
勒-柯布西耶:
巴黎
伏瓦生规划 , 1925

勒-柯布西耶:
光辉城市 ,
1930

勒-柯布西耶:
圣-迪耶市中心方案
1945
二、实体的危机与肌理的困境

但是……人怎样才能使自己离开田野?…..很简单:人们通过围墙来划分 出一部分土地,围墙在无限的模糊空间中建立了一个闭合的有限空间..事 实上,关于城市最为确切的定义域一个圆环的诙谐定义无异。你哪一个圆, 用钢丝紧紧地缠在圈上,那么你就有了一个圆环。所以城市起初也是一个空 的空间....剩下的事情只是如何来固定这个空间,限定它的框架...

拼贴城市理论对城市化的借鉴意义

拼贴城市理论对城市化的借鉴意义

拼贴城市理论对城市化的借鉴意义拼贴城市理念是由柯林·罗所提出,在城市设计发展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它面向城市的传统与现代,以现代城市与传统城市的差异为切入点,探索城市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文章结合具体实例对拼贴城市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探讨了这一理论在历史与现在城市应用中的对比以及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所面临的困境。

标签:拼贴城市理论;城市历史文脉;柯林·罗;城市的矛盾性与复杂性1、什么是拼贴城市理论《拼贴城市》是建筑学者柯林·罗关于城市的一部学术著作。

拼贴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性的手法,拼贴城市理论将城市与拼贴结合在一起,反映着城市的发展演变,用拼贴的方法将割断的城市历史重新联系起来。

拼贴城市具有时间性,城市中的建筑是各个时期建筑相拼贴在一起形成的产物,城市就好像是一个博物馆一样,城市的不同时期都会有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这些不同的历史拼贴成一个统一的城市历史,理解拼贴城市理论要理解城市文脉。

2、拼贴城市理念的分析方法拼贴城市是一种城市设计的技巧,它的切入点是现代城市与传统城市的巨大差异,传统城市是“作为空间的建筑”,而现代城市是指“作为符号的建筑”,这种差异实质上就是建筑作为空间还是作为符号之间的区别。

柯林·罗将拼贴城市理论运用于城市设计中,从城市的层面上思考问题,他认为传统城市是“肌理的城市”,现代城市是“实体的城市”,传统城市的建筑具有空间围合的能力,而现代城市则失去了这种能力,这就是他所谓的“实体的危机”与“肌理的城市”。

柯林·罗还将“图形-背景”的方法引入城市设计中来对城市进行图底关系的分析,这种分析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将建筑物作为黑色的图而建筑周边的城市空间(如道路、广场等)虚空间作为白色的底的一种表达方法。

他用这种方式想要证实”实体”与“肌理”之间的矛盾并不是造成现代建筑产生的原因。

3、拼贴城市理论的困境《拼贴城市》是一本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著作,在建筑学和城市设计史上具有十分轰动的影响,但是它所提出的理论本身也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的。

拼贴城市读后感

拼贴城市读后感

拼贴城市读后感《拼贴城市》是欧洲著名建筑师、城市设计大师扬·盖尔的经典著作之一。

这本书首次出版于1965年,至今已经成为城市规划和设计领域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不同城市的分析和比较,扬·盖尔提出了一种新的城市规划思想——拼贴城市。

在这本书中,他以非常独特的视角去审视城市,探讨了城市空间的塑造和城市居民之间的互动。

作为一名城市规划的学生,我对于城市的设计和规划一直充满了兴趣。

因此,读《拼贴城市》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是十分有益的。

在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作者深入剖析城市的能力以及对城市空间巧妙操控的技巧。

首先,扬·盖尔在书中强调了城市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他认为城市是人类自由发展和多样性表达的空间,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城市的建设和规划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同时也要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然而,城市的建设往往受到种种限制和挑战,如土地资源有限、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

因此,城市规划需要考虑众多因素,并找到适当的平衡点。

其次,扬·盖尔在书中提出了拼贴城市的概念。

他认为城市不应该被看作一个完整而封闭的系统,而应该被看作一个由不同的片段组成的拼贴画。

这些片段可以是不同的建筑、街道、公共空间等。

他认为这种拼贴画式的城市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提供更高的生活质量。

拼贴城市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可以适应不同的需求和变化。

扬·盖尔在书中给出了一些建议和思考点,用来指导城市的规划和设计。

首先,他强调了城市居住空间的重要性。

他认为居住是城市的核心,应该提供良好的住宅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

其次,他提倡城市的人车分流,建立便捷的交通网络,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再次,他强调了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性,认为公共空间是人们交流和展示的场所,应该提供足够的面积和便利设施。

最后,他呼吁城市规划师应该注重城市的可持续性,保护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

在阅读《拼贴城市》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城市规划的复杂性和意义。

读《拼贴城市》的思考

读《拼贴城市》的思考

读《拼贴城市》后的思考《拼贴城市》(COLLAGE CITY [美] 柯林·罗弗瑞德·科特),本书作者在不太长的篇幅的文章中,旁征博引,而且涉及范围很广,从经典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到现代艺术、现代文学、城市建筑史等。

书中展现了一个宏大的人文领域场景,由此论及现代建筑与城市。

本书主要内容分以下五部分:一、“乌托邦:衰落并消亡?”本章分析了两种乌托邦形态在城市发展中的历史过程,第一种“经典乌托邦”,第二种是启蒙运动之后的行为派乌托邦。

“经典乌托邦”理念中的城市,从根本上来说有希伯来式的启示录和柏拉图式的宇宙观组合而成。

“经典乌托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一种沉思的目标,而不包含可操作的内容。

它是一种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它在建筑学中的推论,理想城市的想法成为一种上层社会把玩的工具。

启蒙运动明确调整了乌托邦的内容,它对于形式几乎没有施加什么影响(图1)。

图1随着思想启蒙的发展,作为启蒙运动的一个代表性人物,圣西门的思想是崇拜普遍规律的事物,谴责现存的权威。

“美好的时代不是在我们的后面,而不是在我们的前面,并且它可以通过完美的社会规律来认识。

”作为圣西门的一句名言,显然是对经典乌托邦思想的一种颠覆。

他对社会管理是一种“通过物的管理来取代人的管理”的思想,他的思想显然有一种幸福社会的论调。

在一个理性的社会里,必须要有进步艺术与进步社会之间的融合。

随着后来奥古斯都·孔德、傅里叶对乌托邦思想的演进,在整个19世纪中,他们虽然以一种启蒙运动的传统方式来进行研究,但这种传统开始衰落。

19世纪中叶,实证主义乌托邦开始走入历史舞台,他们“完全超越人类意愿的科学实证”的原则来建立一个政治秩序。

19-20世纪的城市思想在德国的“历史”和法国的“科学”之间摆动,但它们之间的冲撞给现代建筑思想奠定了基础,乌托邦的衰落和消亡正预示着现代建筑时代的到来。

现代建筑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产生有着特殊的历史脉络和背景,我们回过头来看乌托邦式的城市思想,或许有些盲目,或许有些机械和简单,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对建筑历史的发展起到无法替代和革命性的作用。

述评“拼贴城市”及其当代应用

述评“拼贴城市”及其当代应用

述评“拼贴城市”及其当代应用发布时间:2021-07-08T10:35:22.783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1期作者:杨饶扬[导读] 摘要:二战后,西方国家出现了一场激烈而强大的运动,促进了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广州市城市更新规划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000摘要:二战后,西方国家出现了一场激烈而强大的运动,促进了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随着战后重建的巨大需求,建筑的角色开始从人文主义转向纯粹的功能主义,再加上模糊的政治政策和权力交换,在快速重构破坏土地的过程中忽视了文化的存在和文化内涵,导致出现了一大批同质的大规模生产的城市。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氛围下,柯林•罗创作了《拼贴城市》,从多方面对现代主义进行了批判。

书中,他关注教条式的乌托邦现代主义在城市规模上与历史的分裂,并反思了城市规划过于简单化而引起的问题。

然而,在当代,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和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在经历或重复同样的错误。

尽管《拼贴城市》已经出版了近四十年,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找到它在当代世界中的应用。

因此,本文通过对《拼贴城市》的述评,将其与相关文献进行比较,深入分析了《拼贴城市》的理论基础,从分析大学城入手,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其可行性进行评价,以供参考。

关键词:拼贴城市;理论基础;当代应用尽管《拼贴城市》提及的这些发展模式的缺点显而易见,但许多发展中国家仍在采取这些战略,在全球范围内产生越来越多的类似城市。

可以理解,在尊重其文化存在和历史背景的前提下,建设一座全新的城市要比重新设计和为每个地区制定具体的设计策略容易得多。

因此,对于中国这样急于发展经济、渴望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忽视本土文化,建设功能型城市,不仅是打造“易控”大都市的最廉价途径,也是最快捷的途径。

最近,北京和上海出现了一场强有力的由政府领导的运动,要求统一非法和合法的店面。

在这场运动中,许多生动的商业街区被一堵平庸的砖墙所取代,积累起来的文化内涵几乎被摧毁。

基于拼贴城市理论的正定古城空间形态发展的研究

基于拼贴城市理论的正定古城空间形态发展的研究

基于拼贴城市理论的正定古城空间形态发展的研究摘要:正定古城的历史距今已有一千余年,历经多个历史时期,故而随着不同时期规划意图的不同,古城空间形态也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化,这些不同形态的城市物质空间拼贴在一起就组成了今天的城市形态。

本文以拼贴城市理论作为切入点,运用拼贴城市理论分析了正定古城空间形态的发展趋势。

关键字:正定古城,空间形态,拼贴城市1、国内外的相关研究1.1拼贴城市理论的研究“拼贴城市”理论由柯林·罗在《拼贴城市》一书中提出。

作者希望寻求的就是一条介于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间道路——“拼贴城市”,作者还提出了将“拼贴”作为一种观念来对待城市的发展。

期刊文章中赵志荣的《“拼贴”与“有机更新”浅论历史风貌地段的保护与更新》一文认为历史性城市往往表现为各个历史时期的“拼贴”,在对该类城市的规划中应着重选取典型历史风貌地段进行保护。

1.2城市空间形态的相关研究凯文.林奇《城市意象》一书中强调了城市空间形态可读性的重要意义。

黄亚平编著的《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一书中全面分析了现代城市空间研究的各种理论,详细阐述了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空间形态的各种概念和内涵。

赵志荣的《“拼贴”与“有机更新”浅论历史风貌地段的保护与更新》一文认为历史性城市往往表现为各个历史时期的“拼贴”。

2、正定古城空间形态发展总体分析2.1古城空间形态发展历程2.1.1古代城市形态发展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真定的军事地位得到提高,随着真定战略地位不断提高,真定城开始大兴土木,扩建城池,增建建筑,并开始创建具有一定规模的园林建筑。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遇滹沱河水泛滥,冲毁城池,重修城墙时规模扩建为二十里,平面为“四”字形。

北宋时期,真定府被确立为河北西路的首府,城池进一步扩建。

元代的正定不仅是京南的一座军事重镇、宗教重镇,更是商贸中心以及交通枢纽。

明代虽然后世不断修葺城墙及建筑,但城池的基本形式和规模基本上没有发生改变。

清代真定,己经凸显出其在河北中南部的重要的地位,是京师卫星城中的首当其冲的位置,除作为军事重镇外,已经成为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

24本建筑及规划专业必看书籍

24本建筑及规划专业必看书籍

内容简介作者[美]贝利著,顾朝林等译《比较城市化-20世纪的不同道路》通过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化过程的比较研究,认识到在20世纪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尽管城市化存在很多共性,但是城市化的道路却各不相同,差异化主要源于文化背景及发展阶段的不同,并产生了多样化的人类后果。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08-12-1字数(万)25定价(元)182 书名《城市意象》内容简介作者[美]凯文·林奇著本书讲述的内容有关城市的面貌,以及它的重要性和可变性。

城市的景观在城市的众多角色中,同样是人们可见、可忆、可喜的源泉。

赋予城市视觉形态是一种特殊而且相当新的设计问题。

一座城市,无论景象多么普通都可以给人带来欢乐。

城市如同建筑,是一种空间的结构,只是尺度更巨大,需要用更长的时间过程去感知。

城市设计可以说是一种时间的艺术,然而它与别的时间艺术,比如已掌握的音乐规律完全不同。

本书讲述的内容有关城市的面貌以及它的重要性和可变性,城市的景观,在城市的众多角色中,同样是人们可见、可亦,可喜的源泉,赋予城市视觉形态是一种特殊而且相当新的设计问题。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出版时间2001-4-1字数(万)16定价(元)263 书名《城市设计》(修订版)内容简介作者[美]培根埃德蒙·N·培根以出色的图文综合能力,将历史实例与现代城市规划原理联系起来。

他生动地阐明往昔伟大的建筑师和规划师如何能够影响后继的发展,并代代相传延续下去。

培根还通过介绍城市设计的历史背景,告诉我们决定一个伟大城市形态的基础性的设计力和所应注意的问题。

这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恐怕就要属同时运动诸系统了——即步行与车行交通、公共与私人交通的路径。

培根以此作为支配性的组织力而考察了伦敦、罗马和纽约的城市运动系统。

他也像对待建筑实体那样,同样强调在城市设计中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并讨论空间、色彩和透视对城市居民的影响。

以鹿特丹、斯德哥尔摩的设计实例说明城市中心应当而且能够成为人们乐于居住、工作和休闲的所在。

《拼贴城市》读书笔记

《拼贴城市》读书笔记

《拼贴城市》读书市笔记《拼贴城市》是美国著名建筑理论家科林·罗(Colin Rowe)两部经典建筑理论的一部,另一部是《透明性(transparency)》。

我们都说建筑学是建筑的艺术,所以很多建筑的理论来自于艺术,尤其是绘画艺术。

文中所说的“拼贴”(collage)其实来源于现代艺术。

在相机发明之前,绘画的一个重要作用可以说是对现实的一种表现方式,但是随着1839年照相机的发明和应用,绘画的这一功能逐渐被取代,所以艺术家们开始绘画的意义进行更多的方向探索。

其中以毕加索为代表的,“通过拼贴(collage)和贴纸(paper colle)的形式,把视觉现实主义的要素,插入到不断抽象的立体主义绘画中”(注:引文为童明为《拼贴城市》的译者前言),从而给观者形成一种“幻觉”。

这是一种经过艺术家分析,采用非传统透视、色彩构成的方式进行的艺术创作,或者说以前的绘画很多是写生或者写实,即把看到的通过笔、颜料在纸上再现,而拼贴则是再创作,图面上表现的不再只是看到的再现,创作的媒介也可以不局限于笔和颜料,“产生出视觉的、象征的、记忆的或者真实性的新概念,以此创造出新的绘画空间和结构。

”(注:引文为童明为《拼贴城市》的译者前言)《亚威农少女》毕加索,1907年这幅画被认为第一张有立体主义倾向作品。

作者抛弃了对人体的真实描写,把整个人体利用各种几何化了的平面装配而成,把立体要素全部转化为平面性。

其实在理解拼贴城市之前,我觉得先理解拼贴建筑更简单一些。

如何理解拼贴建筑,,直观的解释可以将拼贴建筑划分为两类,一类稍微简单一点,或者初期的探索可以称之为后现代主义对古典元素的拼贴,代表人物和作品有英国建筑师詹姆斯·斯特林(James Stirling)设计的德国斯图加特国立美术馆新馆(1977-1984年),项目中把新古典的细节,比如拱券、天井、爱奥尼柱式、古典雕塑装饰、大块的花岗石和大理石的嵌面,以及现代建筑的玻璃幕墙,均在建筑中进行拼贴,给人以一种杂乱无章的堆砌的感觉;同样日本建筑师矶崎新(Arata Isozaki)设计的筑波市政中心,也采用了类似的拼贴手法;后期拼贴建筑则发展成为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ism),解构理论上解释即是相对于结构主义(Constructionsim),即是把固有的规则和人们对一件事物的印象打破分解或颠倒之后再进行重建的行为和方法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拼贴城市》与拼贴意向
摘要:
“拼贴城市”不仅是城市设计的一种技巧,更是对待城市设计的一种思维方式。

本文在阅读了《拼贴城市》,并听取了王群在关于“拼贴城市”讲座上的分析讲解之后,针对“拼贴城市”是城市设计的“思维方式”的部分做了深入研究,阐述了拼贴城市理论对当代建筑和规划学者思想和工作的影响,从而揭示出《拼贴城市》对于当代城市建设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拼贴;思维方式;拼贴意向;拼贴匠
城市的意象是“断续的结构、多样的时起时伏的激情、一系列周游列国的回忆”;“城市的发展就是不同经济发展及社会背景作用下的建筑物的拼贴过程。

”这些总结性的言论让我们想起了《拼贴城市》这本书。

柯林·罗与佛瑞德·科特在本世纪七十年代所著的《拼贴城市》(college city)一书提出了拼贴城市的概念,将“college”一词用于了城市与建筑设计领域,这在国际城市设计与规划理论领域引起了巨大反响。

拼贴城市理论
在《拼贴城市》这本书中,作者站在哲学的层面上对那些一味追求完整统一的乌托邦式传统设计进行了指责与批判。

作者认为那些西方城市是由小规模设计现实化和许多目标未完成化所组成的。

那里所呈现的状态是许多建筑团块进行自我完善进而形成较小规模的和谐环境,但是纵观全局却出现不同建筑风格与意向互相抵触,互相不融的画面。

作者所强调的是一种“以小为美”的城市设计原则和居民们的意象拼贴决定论。

他们坚持认为,只有按照上述的观点所设计出的城市才具有活力,并且城市规划的目标才便于兑现并便于调整。

什么是“拼贴”?美国传统词典中的解释是:“拼贴”一词较早出现于艺术领域,是指用多种材料或物件残片拼贴于画面,形成新的图案或抽象表现的绘画形式,是后现代波普艺术的一种。

城市的拼贴,相对凯文·林奇的城市意向和阿尔多·罗西的城市建筑学来说,是个巨大的超越,而对人的本质的研究,对思想和文化的研究,是这种超越的根源所在。

但是,正如柯林·罗随后所说,更重要的是象法国所拥有的“产生自由与秩序的特定条件”适于拼贴的环境、制度保证是最先决的条件。

如果我们把这些刺激物视为拼贴匠“手头现成工具和材料”的话,那么作为一位规划师的任务就是发现和运用这些拼贴物。

柯林·罗在《拼贴城市》这本书的最后一章提出“拼贴城市与时间的再征服”,其中对书中的核心思想进行了概括与总结:“作为镜像或者片断来处理,而不必对之全部接受。

换言之,拼贴的特点就在于其反讽方法,它的技巧是胡萝卜和大棒兼而有之,正因为如此,它就有可能将乌托邦邦作为镜像或者片段来处理而不
必对之全部接受”。

由上述的观点看来,拼贴有时候堪称为是一种城市规划设计的策略,它在坚定支持永恒和终极的乌托邦幻想的同时,又可以激发由变化、运动、行为和历史构成的现实。

拼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
在《拼贴城市》一书中,第四章为“城市冲突与拼贴术”,作者所阐述的是在当时较为流行的一种科学思维的模式,这种思维模式的核心是:“只要能够解决问题,用什么方法途径都可以”。

他们提出来,如果我们承认逻辑思维等同于类比思维,那么直觉与思维对未来的作用也是对等的。

而事实上,作者真正希望表达的,在城市设计中,经常会有新与旧,现代与传统、地方与国家、私密与公众等方面的冲突,所以我们的思维应该具有包容性。

作者以罗马城市建筑之间的冲突为例来证明,城市拼贴与建筑形式冲突并不是不可行的。

罗马是拼贴起来的城市的典范,城市中看似许多不相容的东西存在,实质上这些不相容在这个帝国城市中拼贴起来,比经典的巴洛克城市中的冲突还要多出许多。

把“拼贴城市”置入社会背景中去,它更多的是一种世界观,作者以大量的篇幅,诙谐而又严谨的文笔,对这个社会纷繁复杂的表征进行剖析,“拼贴经常是一种注意世界残余的方法,给它们以尊严,结合事实与理智、习惯与反习惯,往往是出人意外地表现。

一种概括的方法,不和谐的凑合,不相似形象的综合,或明显不同的东西之间的默契。

”重新读一遍这段话,它有着更深层的涵义。

拼贴实质上表达的是对存在的尊重,对自然界的多样性,对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对不同人与政见等的尊重。

当代城市中的拼贴意向
柯林·罗受赛亚书·柏林《刺猬和狐狸》一书的影响,将人们的思想状态分为两种明显不同的思考方式:中心视域和离心视域。

唯一的、普遍的组织原则与连贯的、甚至是矛盾的目标,导致出离心的生活、行为和娱乐思想。

“狐狸知道很多事情,而刺猬只知道一件重大事情。

”对文学、哲学、绘画领域、古典建筑中的大师,用这句格言府分类是很容易的,伟大人物是均匀的,但对现代城市领域而言,“唯一中心思想”正在流行着。

城市规划者对整个城市风貌影响的重要性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城市并非是规划师个人的,而是由居住其中的人们相互间的交往、碰撞、影响而产生的,任何个人的影响对整个城市都是零星的、片段的,整个城市是由无数个局部进行拼贴而形成的最终成果。

这些都是相对表层的物化角度来看城市,有时候我们需要更加深入体会“拼贴城市”的内涵。

上海新天地,这个位于卢湾区太平桥地段的历史片区,通过旧区保护与工程改造策略来完成历史面貌的复原。

复原工作将外部原有的砖墙、瓦片、石库门等历史元素进行保留,从而唤醒当代人对上海半殖民时期上海石库门的历史记忆;而内部进行商业化的改造,契合上海时尚魔都的文化底蕴。

内部的时尚感与外部的古朴气息相对比,这新旧的结合,两者相得益彰。

这种经典的组合和时空错乱
感引起人们有意向的矛盾与混乱,让游览者不仅感受到国际大都市的时尚风范,又对旧日城市历史的记忆进行了延续,这种对已逝事物的分离并存的规划设计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所以,城市不应以一成不变的面貌来展现在大家面前,有时候拼贴冲突感的出现会,已形成一种“片段的统一”的城市设计方法。

于是,以“拼贴城市”的主张来消解占据主导地位的现代主义城市的建构理想,不仅是必要的,同样也是必然的。

建筑师与拼贴匠
在《拼贴城市》的第四章,柯林·罗还提出建筑师作为“拼贴匠”的设想,即从传统城市形态中学习有益的经验,从城市的文脉诱发和产生拼贴的对象和方法,用一种所谓“有机拼贴”的方式去建设城市。

“拼贴匠”运用的材料是以意向为参照的,既包括回忆,又包括憧憬,既是现世的,又是未世的。

构成展品或展台的拼贴物的原则,就是所有蕴涵着精神因素的实体和空间,都可以为我所用,从这个意义上,拼贴物的范围是及其广泛的,而它在城市和建筑中所能应用到的领域也是应该没有限制的,标志、街区、城市圈、林荫道、城市肌理、建筑语言等。

“拼贴匠”适于去做一大堆不同的工作,但是与工程师不同,他不会局限于为了工程目标而去获取原始材料和工具。

他常用的工具是手边的,而且他的游戏规则总是采用“随手的东西”,也就是说采用一系列总是有限的并且是多样的工具和材料。

“拼贴匠”无需具备所有职业的装备和知识,却足以使它们不只是具有某种明确或限定的职业,他们体现了一系列的实际和可能的关系,他们就像“操作员”,可以用来进行相同形式的任何形式的操作。

在《拼贴城市》一书的最后一章,作者提出了将拼贴的概念应用于城市中,城市问题不是规划师所能解决的,应留有居民意向发挥的余地:城市规划是解决问题的,而非做主观臆测,这是一个有生气的城市的前提。

在城市问题日益复杂,研究日益多学科化的今天,拼贴理论将我们的视点从建筑美学上的风格流派,个人审美差异之争,转向更深层次上的空间、时间、人与物,研究美学中更贴近人的意向的城市、建筑肌理。

拼贴理论体现了规划师或建筑师的定位,他更应是一位社会活动家,思想的启蒙者,而不单单是一名建筑工匠。

它在空间上融合了人、建筑与自然,在时间上融合了现代与传统,在意识上融合了不同的人与政见。

参考文献:
1.COLIN ROWE&FRED KOETTER. COLLAGE CITY.The MIT Press,Cambridge,Massachusets,and London[M], England. 1978
2.[美] 柯林·罗,弗瑞德·科特. 拼贴城市[M]. 童明译,李德华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王群.柯林·罗与拼贴城市理论. 时代建筑[J]. 2005,(1)
4.郭雁飞.东南大学硕士论文.拼贴城市与城市中的拼贴[C].2001
5.刘晖,冯江.拼贴的乌托邦.新建筑[J].200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