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之音侗族大歌
非遗介绍之侗族大歌
非遗介绍之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诸多挑战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首先,政府加大了对侗族大歌的保护力度,通过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为侗族大歌的传承 提供了法律保障 其次,各级文化部门积极开展侗族大歌的抢救、挖掘和研究工作,对流传下来的曲目进行 整理和保护 此外,一些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也积极参与到了侗族大歌的传承工作中,通过举办各种活 动和比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侗族大歌
非遗介绍之侗 族大歌
XXXXX
目录
引言
侗族大歌的起源与发展
侗族大歌的文化内涵
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
侗族大歌的传播与影响
侗族大歌的未来发展
侗族大歌的特点 结语 结语
非遗介绍之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中国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璀璨明珠
非遗介绍之侗族大歌
引言
侗族大歌,又被称为"侗族大合唱",是中国 侗族民间的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 自然和声的民间歌唱形式。它在2009年被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重要代表之一。侗族大歌以其独特的音乐风 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 们去了解和欣赏
丰富的曲目:侗族大歌的曲目丰富多 样,包括劳动歌曲、情歌、叙事歌曲 等多种类型,反映了侗族人民生活的 各个方面
非遗介绍之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的文化内涵
侗族大歌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文 化现象。它承载了侗族人民的历史、信仰、 习俗、艺术等方面的信息,是侗族文化的重 要载体。通过侗族大歌,我们可以了解到侗 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 方面的内容。同时,侗族大歌也是侗族人民 交流情感、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是他们生 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侗族大歌的传承及其意义
侗族大歌的传承及其意义作者:孙家家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07期侗族大歌流传于我国贵州、湖南、广西等地区,由于歌声清澈明朗,被称为“天籁之音”。
其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时期,由于中国现在对传统艺术的高度重视,让古老的民族歌曲焕发了新春,并得到了高度的评价,使得侗族大歌这一艺术瑰宝走向了世界的艺术殿堂。
1986年10月,贵州省黔东南州民间侗族大歌合唱团走出国门,参加了在法国巴黎举行的艺术节,引起了世界的高度重视,观众、学者都为之倾倒,中国传统的艺术瑰宝走向了世界的殿堂,而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之下,怎样去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值得我们认真探讨。
一、侗族大歌的传承方式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由于早期的侗族只有语言的交流,而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早期的传承基本靠口耳相传,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传承的方式有较多的变化。
汉文化的不断影响,传承方式更加多样,从而形成了本民族的传承系统。
主要有:影视资料手段传承;汉语言文字的传承;进入课堂的文化传承形式等。
(一)影视资料手段传承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家用电器也相继进入了侗族地区,录音、录像设备的普遍出现,已成为了当今侗族大歌传承的重要载体。
开始是各种采风人员靠笔记、靠心授来搜集民歌,而随着现代化设备的普及,歌手们便可边录边唱,这样既能达到很好的教授效果,又能达到长期保存和传承的目的。
有了这些现代化设备提供的资料,歌师(歌手)们就不必像过去那样靠大脑记忆和汉字记侗音的方法来进行传承,过去传承方式既费脑力又费精力,而现代化的传承就方便多了,一些著名的歌师和歌队将其所演唱的大歌,灌成碟片供学习者随时学习。
(二)进入课堂的文化传承民间文艺的重要环节就是广泛地培养民间文艺人才。
世界上任何一种艺术如后继无人,那么这种艺术就注定会失传;反过来,任何一种艺术要求得发展,就必须有大批艺术接班人,侗族大歌也不例外。
在今天,传统中那种靠亲属传承(父传子、母传女)和师徒传承来培养侗族歌手的方式仍然存在,但更主要的还是学校教育和短期培训。
(完整版)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
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2006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基本介绍侗族大歌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它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这在中外民间音乐中都极为罕见,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
侗族大歌历史上分布在整个侗族南部方言区,主要流行于侗语南部方言第二土语区的贵州黎平、从江、榕江和广西三江4县,其中心区域在黎平县南部及与之接壤的从江县北部,含今黎平县永从三龙、岩洞、口江、双江、肇兴、水口、龙额,从江县小黄、往洞、谷坪、高增、贯洞、洛香等乡镇,民间习惯称为"六洞"、"九洞"、"十洞"、"四脚牛"、"千三"、"二千九"等。
贵州榕江和广西三江的部分村寨则属于大歌流传的边缘地区。
侗族大歌的代表性曲目有《蝉之歌》、《大山真美好》、《装呆傻》、《松鼠歌》等。
侗族有三大宝--鼓楼、大歌、风雨桥。
民族文艺方面,侗乡一向被誉为"民歌之乡",至今还传承着"行歌坐夜"之古风,其民间音乐以大歌、琵琶歌、侗戏、侗歌、哆耶、芦笙曲最受人喜爱。
尤其是侗族大歌,以其神奇的多声部合韵,名扬世界。
大歌--侗语称"嘎老"(Gal Laox),"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
侗族大歌以"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为主要演唱方式。
贵州侗族大歌
贵州侗族大歌贵州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引言:贵州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群体,以其丰富的文化艺术而闻名。
其中,侗族大歌作为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一种传统音乐形式,也是一种重要的口头传统艺术。
本文将介绍贵州侗族大歌的背景、特点以及传承与发展情况。
一、贵州侗族大歌的背景侗族大歌是侗族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作的一种音乐形式。
侗族大歌以自然界为题材,并取材于农田劳动、生育、婚嫁、祭祀等社会活动,是侗族人民表达情感和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
二、贵州侗族大歌的特点1. 音乐风格独特贵州侗族大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其音乐风格独特,既有悠扬的旋律,又有独特的音调和节奏。
传统上,侗族大歌是通过口传和耳闻的方式传承下来的,因此音乐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个人风格和地域特点。
2. 多样的演唱形式贵州侗族大歌的演唱形式多样。
除了常见的独唱外,还有合唱、对唱等形式。
合唱形式中,通常由一名主唱带领,其他人以和声的方式参与演唱;对唱形式中,两位歌手交替演唱。
3. 歌词丰富侗族大歌的歌词通常是由侗族人民自己创作而成的,以侗族方言演唱。
歌词内容丰富多样,反映了侗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社会风貌。
歌词中常常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对劳动的赞美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三、贵州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1. 传承的困境与挑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面临着许多挑战。
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着语言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科技发展的影响和冲击。
在城市化进程中,年轻一代往往离开农村,接受现代教育,从而导致传统文化传承的困境。
2. 传承的重要性然而,侗族大歌作为贵州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传承侗族大歌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侗族传统文化,还有助于丰富和拓展中国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
3. 传承与发展的措施为了促进贵州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政府和社会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加强侗族文化的宣传推广,加强相关教育培训,提供适当的场所和机会,让更多人了解、学习和传承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的精神文化内涵
侗族大歌极富模拟性(仿声),主要体现在侗族对 大自然中百鸟叠鸣、蝉虫合唱、流水潺潺、林涛声声等 惟妙惟肖的模拟,其产生的“和声”音乐艺术审美效果 可以说是大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的一种艺术 再现,侗族大歌的音乐形象更加立体和优美。侗族大 歌之所以能够产生这种“大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 和谐”的艺术审美效果,源于侗族生存环境大自然生态 的和谐、侗族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生态观、 建寨居住观、人口生育观、传统医药观等等生存理念, 同时又是这些理念的最集中的体现。
侗族大歌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世世代代地传唱下 来,其长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除了侗族“饭养身,歌养 心”的精神理念以外,还在于它植根于民间的沃土、贯 穿于侗族的各个生产生活领域,它是侗族生活、生存方 式的集中体现。在构建侗族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
·18·
凯里学院学报
第26卷
的和谐、家庭的和谐方面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世世代代以口传心授为传承
在流行侗族大歌的南部侗族地区的侗寨无论大小 都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都是依山傍水于一片山间较平 缓的坡地或水流而过的小片平地、坝子而建,并且有较 明显的生活环境、生产功能区范围的分布。一般村寨 的居住格局基本上都是以鼓楼为核心辐射开来,围绕 着鼓楼这一圈是人烟密集的生活居住区。寨子的周边 是风水林,农田耕作区就在这一带。风水林之外是供
侗族是一个富有音乐智慧的民族。在侗乡,侗族 的孩子从小学歌,父母在家教歌,歌师走村串寨传歌, 众人集合在鼓楼里唱歌。“饭不吃肚肠叫,歌不唱心烦 恼”,唱歌与吃饭同等重要。唱歌是侗族人的精神食 粮,唱歌是滋养心灵的养料,可以和顺人心,修身养性, 升华精神境界。“饭养身,歌养心”就成为了侗家人精 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生活理念中,侗族 人爱唱歌,侗寨无处不飞歌,侗乡事事都用歌——以歌 叙述历史事件;以歌为礼迎送宾客;以歌联谊村寨社 交;以歌为媒男女择偶;以歌踩堂娱悦众亲;以歌祭祖 缅怀祖先;以歌致哀表达悲伤;以歌劝世褒善贬恶;以 歌化解生活矛盾;以歌解除劳动疲乏等等。侗族世世 代代就徜徉在音乐的世界、歌的海洋里,从而用集体的 音乐智慧创造出了中国乃至世界上犹如“天籁之音”的 精品音乐——侗族大歌。
浅论湖南湘西侗族大歌的艺术特点
文体艺术课程教育研究254 学法教法研究术素养的提高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加强音乐节奏方面的教学,让其感受到音乐节奏的魅力,并以此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与与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1]试论节奏训练在中学音乐课中的作用及其训练方法[J].李琦.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2]近现代音乐节奏的基本形态及其训练方法[J].韩燕玲.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04期.[3]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J].陈奕萍.新课程(小学)2014年01期.[4]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方法探析[J].蔡雯.音乐时空2015年03期.[5]多途径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J].吴敏.考试周刊2015年32期.侗族历史悠久、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大约有270万人口,主要居住在湘、黔、桂毗邻地区。
侗族大歌是侗族音乐文化的精髓,被誉为“天籁之音”。
侗语中的“嘎”直译成汉语就是“歌”,“老”就是“大”的意思,因此狭义的‘侗族大歌’也被称作为‘噶老’,广义上的‘侗族大歌’实际上是侗民族多声部民歌的总称。
富于音乐智慧的侗族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总结经验、集体创作。
一、侗族大歌的演唱形式和种类合唱以及男女生合唱是侗族大歌的主要演唱形式。
合唱是一领众和的一种演唱方式,有高低声部,并且要求高低声部相互配合。
在歌唱过程中,主要以和声的演唱方式,即先由领唱者开始,只唱一句或者两句,然后众人随声合唱。
侗族大歌具有一定的演唱风格,从音色上可分:男生大歌、女生大歌以及童声大歌三类。
发展到今天增加了男、女混声合唱形式。
在演唱过程中,高低声部相互呼应,演唱者均用真声,在声音上,对男生、女生、童声的要求都是非常严格,男生要求浑厚,女生清亮,童声稚嫩干净。
二、侗族大歌的旋律特点侗族的旋律都跟当时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
侗族大歌在旋律上曲调起伏较大,多数大歌是人们在山间劳作时所唱,因此娱乐性较强。
高考思想政治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26文化创新含解析新人教版
考点规范练26 文化创新一、选择题1.(2019·湖北宜昌调考)南曲是中国戏曲史上最早成熟的戏剧类型,它以浓郁的民族民间特色和鲜明的地方风格,在曲坛享有盛誉。
在南曲艺术濒临消亡的今天,南曲艺人长期坚守,将高超的表演技艺与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融合在一起,让南曲得到传承与发展。
这说明( )①只有融合民俗活动的文化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②南曲艺术已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③独具特色的南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④南曲艺术得到传承与发展就在于其扎根于社会生活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D解析:南曲是中国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③正确;南曲具有地方风格,并且与民俗活动融合在一起,可见其立足社会实践,④正确;创新是文化富有活力的保证,排除①;传统建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排除②。
故选D项。
2.(2019·江西婺源期末)《上新了·故宫》是首档聚焦故宫博物院的文化创新类真人秀节目。
每期节目中,明星嘉宾作为新品开发官跟随故宫专家进宫识宝,探寻故宫历史文化,并与顶尖跨界设计师联手高校设计专业的学生,每期诞生一个引领热潮的文化创意衍生品,打造“创新”与“故宫”相结合的制作模式,让故宫文化被更多年轻人“带回家”。
这说明( )①与现代设计融合是故宫文物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根本途径②在实践中能探寻故宫傲世的珍贵宝藏和深厚的历史文化③把文物与文化创意巧妙结合,才能让故宫的文物活起来④对故宫文化不断推陈出新,才能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C解析:“跟随故宫专家进宫识宝,探寻故宫历史文化”,可见②正确;邀请设计师们打造文化创意衍生品,这是在实践中利用文化创意产品让故宫文化活起来,③符合题意;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排除①;对故宫文化的传承,是文化创新的基础,排除④。
故选C项。
3.《陋室铭》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名作,生活中,他把自己的书房取名为“陋室”。
“陋室”何陋之有?论景,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宁静雅致;论情,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君子之交。
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侗族大歌为题材的工笔人物画探索
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侗族大歌为题材的工笔人物画探索贵州侗族大歌是人类民族艺术的奇葩,是侗族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早在1986年9月,应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的邀请,贵州侗族大歌队赴巴黎演出。
这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演唱,立时受到法国各界和广大听众的赞扬。
法国《世界报》评贵州侗族大歌“音乐精练优雅,可与意大利歌剧相媲美”。
2022年11月,贵州侗族大歌因其重要文化价值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再次引发了世界对这一艺术瑰宝的关注。
现实生活中,侗族的孩子从小就开始学歌,父母言传身教,歌师逐村传歌,乡民在鼓楼里唱歌议事。
“饭不吃肚肠叫,歌不唱心烦恼”。
在侗乡,唱歌与吃饭同样重要,唱歌成为侗家人生活里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为这样的生活环境基础,侗族才创造出了“天籁之音”——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中不管是千百人一起合唱声音高耸入云,还是三五人低声浅吟,站在歌者面前,看着歌者忘我的唱歌神情,听着或高或低的曲调,这“天籁之音”一样的和音,充满了点线面的画面感,直通心灵,把人带到悠远古老的世界。
这样动人心的美景,产生了艺术灵感。
笔者从开始了解到深入研究背后的历史渊源,文化含义,再到用心绘制这样题材的工笔人物画。
几年的探索积累,笔者以贵州侗族大歌为题材的中国工笔人物画已经取得初步成果,本文是结合笔者的创作实践,通过分析,归纳而产生的阶段性理论成果,期望能够为以贵州侗族大歌为题材的工笔人物画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一、以侗族大歌为题材的工笔人物画创作元素(一)歌者质朴天然的形象在开始对侗族大歌进行描绘时,其中歌者的形象在我们脑海中留存的是其整体印象,就像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人具有的黄皮肤、扁平面孔和单眼皮小眼睛的共性。
侗族因为生活地域族群关系,大致相同的生活习惯,类似的服饰特点,整个民族也会呈现出一种整体印象。
在作品创作过程中,这就需要保持这种感受,创造出她们最具有代表性的形象特征。
她们多数有圆额头,宽鼻头,鼻梁普遍不高,眼窝较深,嘴唇略厚,整体上呈现一种跟汉族相区别的憨厚纯真的独特美。
侗族大歌是一种多声部[资料]
侗族大歌是在中国侗族地区由民间歌队演唱的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音乐。
侗族大歌主要流行于侗语南部方言第二土语区,其中心区域在黎平县南部及与之接壤的从江县北部。
含今黎平县岩洞、口江、双江、永从、肇兴、水口、龙额及从江县往洞、谷坪、高增、贯洞、洛香等乡镇。
民间习惯称这些地区为“六洞”、“九洞”。
大歌——侗语称“嘎老”(Gal Laox),“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
它是一种参加演唱人数众多,来源十分久远的民间合唱音乐。
侗族大歌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也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明珠。
作为多声部民间歌曲,侗族大歌在其多声思维、多声形态、合唱技艺、文化内涵等等方面都属举世罕见。
侗族大歌是侗民族的精神和灵魂。
侗族大歌以其独特的演唱方式和特殊的组织形式传承侗族的历史和文化。
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而且是侗族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史、婚姻史、思想史、教育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是维系侗族社会生存的精神支柱。
侗族大歌来源久远,宋代,侗族大歌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如宋代著名词人陆游在其所著《老学庵笔记》中已经有了关于“仡伶”(侗人自称)集体作客唱歌的记载。
至明代,邝露在其所著《赤雅》一书中更加明确地记载了侗人“长歌闭目”的情景,这就是当时演唱侗族大歌的真实记录。
大歌一般是在村寨或氏族之间集体作客的场合中演唱,是侗人文化交流和情感交流的核心内容,所以说,侗族大歌是侗人文化的灵魂。
侗歌历史渊源侗族是由古代的越族群中的一支发展而成的,而越人是一个善于歌唱的古老民族。
西汉著名文学家和史学家刘向在其所著《说苑》篇中,记述了一段关于春秋时代楚国今尹鄂君子在游船上赞赏越人唱歌的情景,并借用汉字记音的方式记录了一首《越人歌》。
宋、明、清代都有文献记载侗歌演唱情况。
除元献记载外,侗族民间还流传有许多关于歌舞起源的神话传说。
侗家和苗家一起派人上天去寻歌种,他们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了歌神,住在坡上的唱山歌,住在河边的唱河歌。
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读刘亚虎《天籁之音——侗族大歌》
中图分 类号 :63 J 1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9 37 (00)2 7 — 2 10 — 87 2 1 0 —7 0
侗族是我国 具有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南方少数民 族 之一, 主要聚集在黔、 湘交接地区。 桂、 侗族大歌历史悠远, 早 在宋代已 经发展到比 较成熟的 阶段。 有资料显示, 宋代诗人 陆游在《 老学庵笔记》 中就记载了“ 仡伶”仡伶为侗族先民) ( 集体做客唱歌的 情景。 著名音乐家郑律成在上世纪 5 年代 0
最后, 编者提倡保护、 传承侗族大歌, 也是本书的重要主 旨。由于物质因素、 心态因素以及现代教育诸多方面的影响, 致使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危机, 一份份牵动人心的濒危报告 让作者忧心忡忡。 书中, 编者通过多年来、 多方面收集到的资 料、 图片以及对现状的研究 、 分析, 并综合了近年来各专家、
学者所提出的保护措 高度总结了 施, 侗族大歌的 保护与 发展
思路和现行政策。 比如, 让侗族大歌进学校、 建立多级制侗族
大 歌培 训基地、 鼓励政策 出台 措施 使优秀歌 手脱 颖而出、 充 分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普及侗族大歌等。同时, 中国民间 文艺
家协会的有关专家也感慨民间文艺宣传在教育上缺乏得力 的措施 , 中小学课本教材中几乎没有民间文艺的内容。由此 水透露出侗族人民的纯净心灵 , 、 鼓楼 风雨桥诉说着侗族古 可见 , 我国对民间艺术实施的保护力度比较薄弱。书中引用
线中淡出, 许多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 、 历史底蕴与民族特色 的我国民间文化或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正濒临失传的威胁。
偶然发现了 侗族大歌。侗族大歌是一种原生的艺术样式, 旋 律常模仿流水、 鸟叫、 蝉鸣等自 然界的声音, 它的产生、 发展
侗族大歌:天籁之音
侗族大歌:天籁之音侗族以“饭养身,歌养心”作为生活信条,唱歌是侗族人交往的媒价和特有的风俗,又是侗族文化传承的方式。
侗寨中的歌队及歌队中的歌师,是侗歌的组织者和传承人,唱侗歌是侗族个体获得族群认同的最终方式。
侗族大歌,侗语称“嘎老”或“嘎玛”,意为声音宏大的歌,它本是侗族多声歌的一种,即男女歌队在鼓楼正式对歌时唱的一种多声部的歌,由于“鼓楼”是侗族村寨的象征,而侗族大歌又贯穿于鼓楼对歌的始终,侗族人便把“嘎老”视为多声部歌的总称,即称“侗族大歌”。
主要流行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从江、榕江三县侗族聚居核心区以及锦屏、天柱、镇远、剑河等地,流传面积1000公里,人口20万。
侗族大歌按其风格、旋律、内容、演唱方式及民间习惯可分为四类:即嘎听、嘎嘛、嘎想、嘎吉。
嘎听称声音大歌,这种歌强调旋律的迭宕,声音的优美。
嘎嘛称柔声大歌,一般以抒发男女恋爱之情为主要内容,特点是缓慢,柔媚而富感染力。
嘎想称伦理大歌,是一种劝教戒世为主的大歌歌种,音乐旋律起伏不大,注重歌词内容的表述,多以称颂或讽刺为主,是安定劝抚侗家人的主要伦理手段。
嘎吉称叙事大歌,多以展开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为主要内容,音乐旋律舒缓、低沉而忧伤,以单人领唱,众人集体低音相衬为主要表现方式,歌词一般较长,歌者要有惊人的记忆和丰富的表情。
作为传统“口碑”样式,侗族大歌涉及历史传说、祭祀礼仪、生产劳动、婚姻恋爱、劝事说理、咏唱风物等,大歌的歌词均是韵文体,讲究腰韵、内韵和脚韵之间的联系和押韵。
侗族大歌多以村和房族为单位组建歌队,并作为侗族传统文化的活态见证,是侗族文化在当代得以传承的主要载体。
“口传心授”和“集体展演”的特殊方式,维护了其口传文化在当代延续,同时又是维系当代不同辈分侗族人的重要纽带,是侗族人共同认同的族群文化标志。
侗族大歌来源久远,宋代,侗族大歌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
至明代,邝露在其所著《赤雅》一书中更加明确地记载了侗人“长歌闭目”的情景,这就是当时演唱侗族大歌的真实记录。
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和音乐形态特征研究
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和音乐形态特征研究作者:李瑞彪来源:《大观》2020年第07期摘要:侗族大歌是贵州少数民族民歌文化的瑰宝之一,以模拟大自然的虫鸣鸟叫和流水声为主,有“天籁之声”的美称,经过侗族人长期积累与加工,侗族大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音乐形态。
基于对侗族大歌的认知,文章从模拟吟诵腔自然音域、鼻腔共鸣、舌尖颤音等层面分析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进一步从侗族大歌的歌词音韵、旋律及曲式结构探讨其独有的音乐形态特征。
关键词:侗族大歌;演唱特点;音乐形态注:本文系2019年度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传承机制下的侗族大歌音乐形态研究及文化阐释”(qnsy201942)研究成果。
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人类珍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及社会价值。
侗族大歌以多声部合唱的方式在民间流传,无论传承方式发生怎样的变化,都不能脱离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及音乐形态。
基于此,通过对侗族大歌艺术文化的研究,了解其演唱特点,加深对侗族大歌音域、共鸣及颤音的理解,剖析侗族大歌的歌词音韵、旋律及曲式结构,对推动侗族文化传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侗族大歌概述侗族大歌历史悠久,历经2500多年的发展,主要流传在贵州省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等地区,其特点是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其以多声部合韵名扬世界。
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盛典仪式前,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献上经典曲目《蝉之歌》,模拟蝉鸣之声,唱出天籁之音,声声入耳[1]。
侗族大歌与侗族人的习俗、性格、心理及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反映侗族历史文化,陶冶心灵与情操,表达人们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情感。
侗族大歌在演唱时,以“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为主,由领唱、高音及若干低音组成,前半部分领唱歌曲主旋律,后半部分运用“拉嗓子”长音持续音,低音处运用向上的支声变唱,突出高音旋律,整首歌至少需要3位演唱者,各自分工演唱。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被誉为“天籁之音”,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现代化的冲击,侗族大歌传承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对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其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推动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
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歌谣的一种,流传于侗族聚居的广西、贵州、湖南等地。
它以其独特的演唱方式、丰富的歌词内容和悠扬的旋律而闻名于世。
侗族大歌不仅是侗族人民生活和劳动的凝聚,也是他们文化传统和精神信仰的载体,是侗族文化的宝贵遗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现代化的进程,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足,缺乏对侗族大歌的兴趣和热爱。
由于受到现代音乐和流行文化的影响,很多年轻人更倾向于接受当下的音乐形式,而对传统大歌的了解和学习逐渐减少。
侗族大歌的传承者日渐减少,很多老艺人因年龄和健康状况等原因,已经无法继续参与大歌的传承和演唱。
这就导致了传统大歌的口传心授出现了断层,年轻一代缺乏师承和学习的机会,也无法准确地掌握大歌的表现技巧和内涵。
侗族大歌的场景和环境发生了改变,比如以前在田间、村舍、祭祀活动等场合中演唱,现在由于乡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这些场景和环境逐渐消失,大歌的传承场所和演唱机会大大减少。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解决措施。
应当加强对侗族大歌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增强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兴趣。
可以通过举办侗族大歌的演唱比赛、文化节庆活动和学校课程设置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侗族大歌。
需要加强对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挖掘和培养更多的年轻人才,让他们成为大歌的传承者和演唱者。
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学习班和培训课程,邀请老艺人传授技艺,同时也可以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提高传承人才的质量和水平。
要营造有利于侗族大歌传承和发展的环境和氛围,保护和维护大歌的传承场所和环境,同时也要鼓励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让侗族大歌成为当地的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从而增加大歌的表演和传承机会。
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及其形式美特征
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及其形式美特征侗族大歌是中国侗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演唱特点和形式美特征。
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一种特殊的歌唱形式,常常在他们的节日、婚礼、葬礼等重要场合中演唱。
它不仅富有动听的旋律和悠扬的音色,更重要的是通过歌词来表达侗族人民的情感、价值观和思想。
一、演唱特点:1.喉音唱法:侗族大歌以喉音为基础,具有浑厚悠长的音色。
演唱者通过空气的震动,使声带发声时发出喉音,音色独特,深情凝重,给人一种强烈的音乐震撼力。
2.多声部对唱:侗族大歌通常由多个音部组成,每个音部有各自的旋律和歌词。
演唱者根据歌词的内容和旋律的安排,进行分工合作,形成和谐且富有层次感的对唱效果。
多声部的对唱使侗族大歌的演唱更加丰富多样,使人们更易于感受到歌曲中情绪的变化和故事的发展。
3.唱词韵律丰富:侗族大歌的歌词通常采用侗文,其文字简洁、寓意深刻,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
歌词中经常使用寓言、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传递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在演唱时,重复的节奏和叠词句的运用使整个歌曲更加生动有力,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形式美特征:1.随节拍变化的旋律:侗族大歌的旋律多变,多以2/4拍或4/4拍为基础,旋律线条流畅,富有变化。
在演唱中,歌者会根据歌曲的情感变化和歌词的表达需求,适度地在节奏上加以自由处理,形成乐音的呼应和共振,使整个歌曲语调畅快,旋律丰富多样。
2.舞动的身段:侗族大歌的演唱往往伴随着热烈而激情的舞蹈。
演唱者在歌唱时通过身体的动作、肢体的舞蹈来表达歌曲的情感和内涵。
舞蹈动作多为表现力强烈的跳跃、旋转和拍打,配合歌曲的旋律和歌词的表达,形成视听上的艺术效果。
3.团队合作意识:侗族大歌的演唱是集体参与的。
在侗族社区中,每个人都参与到大歌的演唱中,不分年龄、性别、职务等差别。
在演唱过程中,大家相互配合、互相支持,形成团队合作的意识。
演唱者们手拉手、齐声歌唱,以团结的力量传达出侗族人民的团结和互助精神。
侗族大歌阅读理解答案
阅读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侗族大歌①侗人有三宝,鼓楼、大歌、风雨桥。
“大歌”就是指侗族大歌,它以神奇的多声部合韵名扬世界,被誉为绝美的“天籁之音”,堪称世界民歌艺术的珍品,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②侗族大歌是侗族多声部民间歌曲的统称,在侗语中称为“嘎老”(“嘎”就是歌,“老”则含篇幅长大、人多声多和古老之意),是由多人合唱、集体参与的古老歌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便是其主要特点。
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是大歌编创的一大特色。
③说起侗族大歌的形式,有一个美丽传说。
古时候,一群侗族青年男女在山上耕种。
他们休息时坐在一个大树下相互逗乐,欢声笑语引来了山上百鸟齐鸣、昆虫欢唱。
那些声音有高有低,此起彼伏。
他们被迷人的鸟鸣虫唱所吸引,于是模仿起来……这样年复一年,优美动听、气势宏大的蝉歌、昆虫歌等多声部侗族大歌形成了。
④大歌通常在节日里又男女歌队坐在鼓楼或围在火塘边进行对唱,以此来讲述人生哲理,传授生产生活知识。
按音色,侗族大歌可分为男声大歌女声大歌、童声大歌和男女混声大歌几种。
按体裁,分为鼓楼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童声大歌、戏曲大歌、社俗大歌和混声大歌等七种、侗族没有文字,大歌全靠“桑嘎”(歌师)口头教唱,世代相传下来⑤侗家人常说:“饭养身,歌养心,”他们把歌当作精神食粮,用它来陶冶心灵和情操。
他们世代都爱歌、学歌、唱歌,以会唱歌、会歌多为荣,用歌来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歌与侗家人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不可分割。
1.2.3.侗族大歌是怎样传授下来的?4.“他们被迷人的鸟鸣虫唱所吸引,于是模仿起来……”读到这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答案(1)特点;形式;分类;作用(2)无指挥;多声部;无伴奏(3)侗族大歌是“桑嘎”口头教唱,世代相传下来。
(4)我想到了许多小鸟和昆虫一起鸣叫,美妙的歌声与大自然的美丽相互融合的画面。
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
侗族大歌的传承及其意义电影《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的传承及其意义|电影《侗族大歌》》摘要:侗族大歌流传于我国贵州、湖南、广西等地区,由于歌声清澈明朗,被称为“天籁之音”,汉文化的不断影响,传承方式更加多样,从而形成了本民族的传承系统,而且,由于侗族大歌带有民族民间口耳相传的特性,对其保护、挖掘、整理与传承就更加困难,零散的“碎片”趋势日益严重侗族大歌流传于我国贵州、湖南、广西等地区,由于歌声清澈明朗,被称为“天籁之音”。
其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时期,由于中国现在对传统艺术的高度重视,让古老的民族歌曲焕发了新春,并得到了高度的评价,使得侗族大歌这一艺术瑰宝走向了世界的艺术殿堂。
1986年10月,贵州省黔东南州民间侗族大歌合唱团走出国门,参加了在法国巴黎举行的艺术节,引起了世界的高度重视,观众、学者都为之倾倒,中国传统的艺术瑰宝走向了世界的殿堂,而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之下,怎样去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值得我们认真探讨。
一、侗族大歌的传承方式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由于早期的侗族只有语言的交流,而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早期的传承基本靠口耳相传,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传承的方式有较多的变化。
汉文化的不断影响,传承方式更加多样,从而形成了本民族的传承系统。
主要有:影视资料手段传承;汉语言文字的传承;进入课堂的文化传承形式等。
(一)影视资料手段传承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家用电器也相继进入了侗族地区,录音、录像设备的普遍出现,已成为了当今侗族大歌传承的重要载体。
开始是各种采风人员靠笔记、靠心授来搜集民歌,而随着现代化设备的普及,歌手们便可边录边唱,这样既能达到很好的教授效果,又能达到长期保存和传承的目的。
有了这些现代化设备提供的资料,歌师(歌手)们就不必像过去那样靠大脑记忆和汉字记侗音的方法来进行传承,过去传承方式既费脑力又费精力,而现代化的传承就方便多了,一些著名的歌师和歌队将其所演唱的大歌,灌成碟片供学习者随时学习。
(二)进入课堂的文化传承民间文艺的重要环节就是广泛地培养民间文艺人才。
《侗族大歌》解说文案_《侗族大歌》爱你的话讲不出口,但是可以唱出来
《侗族大歌》解说文案_《侗族大歌》爱你的话讲不出口,但是可以唱出来中国爱情电影《侗族大歌》,于2017年上映,由丑丑导演,编剧,影片讲述了阿莲与千树以歌结缘、互相爱慕,然而富家少爷那福也对阿莲情有独钟,对她展开猛烈的攻势。
阿莲被逼嫁给那福后,与千树相约私奔,却因一场意外导致精神失常。
那福找到精神恍惚的阿莲,默默守护在她身边,但阿莲却一直忘不了此生挚爱的千树。
三人经受着爱情与友情的熬煎,用六十载相守与陪伴,诠释世间平凡却刻骨铭心的爱……。
一直以来,战台烽对侗族大歌都充满着崇敬之情,曾经在北京一睹侗族大歌的动人风采,或浅吟低唱,或山呼海啸,或空灵飘渺,多声部的绝美和声,连绵起伏的叠唱,震耳发聩,余音绕梁。
本以为电影《侗族大歌》是一部纪录片式的作品,没想到,故事在舒缓的开场后,由两男一女三个侗族青年的情感,引出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而这一切,都发生在魅力侗寨鼓楼与风雨桥边,发生在勤劳而善良的侗族同胞之中,期间穿插的侗族大歌,更是让人久久难忘,无论是作为故事中的表演环节,还是作为片中主角们抒发心意的呈现,都与整个故事完美搭配,非常有效的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观影之后,对剧中的一句台词印象特别深刻,那就是“有些话讲不出口,但是可以唱出来”。
确实,虽然我们众多的少数民族能歌善舞,但是一到关键时刻的表白,也是很容易“掉链子”,而歌唱,无疑是一个特别恰当而又有效的表达方式,无论是蒙古族的“长调”,大西北的“花儿”,还有苗族的“飞歌”,彝族的“四大腔”等等,不仅仅文化传承的瑰宝,也是促进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特别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谈情说爱的最美介质。
当然,《侗族大歌》并没有停留在用歌声表达情感的层面,虽然歌唱在整部电影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歌声背后的故事,无疑更让人唏嘘。
影片中的故事,就是这么让人愁肠百结:少女阿莲与青年千树两小无猜,情投意合,而另一位青年那福却对阿莲一见钟情,经过媒妁之言和父母之命的“配对”,终于上门迎娶了阿莲,却不料阿莲内心只有千树,大婚之夜逃婚出走,与千树藏匿于深山,过上了虽然清贫却幸福的生活。
侗族大歌溯源
侗族大歌溯源侗族大歌溯源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众多、分布广泛的一个民族。
侗族人民以勤劳善良、勇敢坚强的个性而著名。
而他们最引人注目的传统文化之一,就是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是指侗族人民在特定的节日、仪式或庆典场合中歌唱的一种独特形式。
它是侗族人民通过歌声表达他们的情感、宣扬他们的价值观,同时也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侗族大歌以其丰富多样的曲调、动人的歌词和高度契合民族特点的表达方式而闻名于世。
侗族大歌源远流长,据传始于唐代。
在唐朝时期,侗族的祖先发明了木头制成的独具特色的乌青鼓,用来伴奏他们的歌曲。
这种鼓具有独特的音韵,能够让歌曲更加悦耳动听。
侗族人民通过乌青鼓,形成了独特的鼓乐和歌曲相结合的表演形式,逐渐发展成现代的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可以分为男歌和女歌两种形式。
男歌通常以壮烈英勇的内容为主,歌唱者以豪迈激越的姿态表达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男歌的歌词常常描绘了山川河流、自然风景和战斗场面,表达了侗族人民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对英勇战斗的向往。
相比之下,女歌则更多地关注爱情、家庭和生活。
女歌通常以温柔细腻的情感为主,歌唱者以娴熟的技巧展现她们对家人的疼爱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女歌的歌词常常描绘了侗族妇女的传统角色和责任,传达了侗族妇女对家庭的重视和对幸福的追求。
侗族大歌在侗族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表达情感和传承文化的方式,同时也是娱乐和社交的载体。
在侗族的重大节日和庆典活动中,不管是男女老少,都会积极参与歌唱和舞蹈,共同享受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形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侗族大歌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现代化进程和城市化的影响使得侗族大歌在一些地方逐渐消失。
年轻一代的人们逐渐远离传统文化,对侗族大歌的兴趣和参与度也在下降。
这给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侗族大歌,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对侗族大歌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一独特的文化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籁之音侗族大歌
作者:吴波陈毅李夏阳宋雨婷柳雅杰
来源:《人民周刊》2017年第17期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流传于中国侗族地区的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
侗族大歌源于侗族本土文化,侗族为古代越人后裔,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2009年9月30日,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侗族大歌的发展历程
诚如侗人祖辈广泛流传的一句话:“汉人有字传书本,侗人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
”
侗族大歌历史悠久、经久不衰,它的形成有千年的历史。
宋代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就记载了“仡伶”(侗人自称)集体做客唱歌的情况:“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
明代邝露所著《赤雅》一书记载了“侗人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搖足”的情景。
1959年10月,侗族民间合唱团组织强大阵容进京演出,原汁原味的侗族大歌引起强烈反响。
2010年应维也纳春季世界音乐会邀请,侗族民间合唱团身着节日盛装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
侗族大歌起源于侗族文化
侗族的村寨祖祖辈辈依山傍水而建,如同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有民谚:“侗人文化三样宝:鼓楼、大歌和花桥”。
鼓楼是侗寨的象征,俗话说“建寨先建楼,有寨先有楼”。
鼓楼通体为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重檐层层叠叠,形如宝塔。
鼓楼的功能除聚众议事、传递信息和报警外,还是重要的娱乐场所,是侗族大歌演唱和传承的重要场所。
花桥是侗寨的另一标志性建筑,它象征着村寨的边界和寨与寨之间的联系。
桥上建有长廊,过往行人可以遮风挡雨,故又称作风雨桥。
天籁之音般的侗族大歌,如清泉潺潺流淌、山鸟婉转啁啾。
侗族大歌以二声部结合为主,主要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友谊。
“月也”“月屯”是侗族村寨最热闹的民风民俗活动之一。
“月也”是以侗族的寨为单位,以栏路歌、侗戏、多耶、敬酒歌、侗族大歌、山歌和芦笙表演为纽带,从一个寨到另一个寨交流一至六天。
“月屯”是以接亲、送亲、栏路歌、敬酒歌为主的侗族传统的婚俗活动。
在“月也”“月屯”的过程中,不仅能增进友谊,为青年男女提供恋爱的平台,而且能提高各种歌曲的演艺水平。
侗族大歌的发展壮大得益于“月也”“月屯”活动。
每当夜幕降临,侗族村寨的男青年三五成群,哼着歌、拉着二弦琴或弹着琵琶,走寨串巷去找姑娘们行歌坐夜,姑娘们则聚集在“月堂”(即某一姑娘家或鼓楼等公共场所)纺纱、绣花等候小伙子们的对歌。
对歌在侗族地区最有影响力,也最能体现侗族青年男女的才能。
因为侗族大歌具有高声部、低声部和多声部,并且分唱与合唱时常交错,同时还要分成雄声、雄音、高音等。
侗族大歌的分类
根据音乐内容和表现形式分为普通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
普通大歌,侗语称“嘎老”,内容多样,歌曲的名称大多依据曲调流行的地方命名。
一般由男女歌队对唱进行,正式演唱较为隆重,如有外寨的客人到来,本寨歌队要唱“噢嗨顶”表示欢迎,然后客队答唱,歌唱内容多为赞美之词。
声音大歌,侗语称为“嘎所”。
“所”含有声音、气息等意思,声音大歌就是以表现歌曲的曲调和歌队的声音为主的大歌。
歌词较短,一般为两三段,最多不过五段,每段的后半部分有比较长的持续音“衬腔”,只唱衬词,以优美动听的旋律与和声效果来表现歌曲。
声音大歌一般为女声演唱,少数有男声或者童声演唱,一般以所诵唱的物为名,在曲调中对自然景物进行生动的模拟和刻画。
叙事大歌,是用合唱形式演唱的叙事歌曲,大多讲述侗族爱情故事,叙事大歌根据结构和演唱形式又可分为“嘎窘”与“嘎吉卜”。
“嘎窘”的段落较多,可多至两百多段,句子较少,一般由女声歌队演唱,节奏鲜明,各声部都由旋律构成,结尾处出现短暂的低音持续衬腔。
“嘎吉卜”段落较少,句子较多,节奏自由,旋律具有吟诵风格。
侗族大歌的音乐形态特征
在大歌的旋律体系中,令很多音乐学者颇感震惊的是侗族歌唱者的定调准确性。
侗族大歌的旋律,一般来说音域不宽,不超过一个八度。
侗族大歌还频繁使用装饰音,装饰音是大歌的常用润腔手段,也是大歌地方性特色的主要表现,装饰音的不同使用和侗语复杂的声调体系,独特的润腔、用腔共同形成了各地大歌特有的地方性风格。
侗族大歌也是中国民间支声复调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众低独高”的音乐,就是它的主旋律在低声部,高声部则是派生的。
和声、对位构成了侗族大歌,从音程来看,大二度、大小三度、纯四度、纯五度,偶尔也会出现大六度和小七度。
所以说侗族大歌基本以二部和声为主。
在结构方面,侗族称一首大歌为一“枚”,一“枚”可由若干“角”组成。
“角”的内部结构,依照不同的演唱方式,可分为三个组成部分:“起顿”“更夺”“拉嗓子”(侗语译意)。
“起顿”是指
歌曲开始的时候,领唱的部分;“更夺”是指全体成员一起进入合唱的部分;“拉嗓子”是歌曲结束的部分,通常是由虚词组成的。
当初侗族虽然没有文字,但也有较系统的声部。
侗语的声韵母比较简单但声调较为复杂,大部分地方的阴调因声母的送气与否而各分两个调,共有九个(l、p、c、s、t、x、v、k、h),其中有六个入声调(l、p、c、s、t、x),因此说起话来富有音乐感,极为悦耳动听。
有人说听侗家人讲话,如听歌声一般。
侗族常用的乐器有芦笙、木叶、弹琵琶、牛腿琴等等。
侗族的这些乐器与大歌一样都与仿声颇有渊源,在侗族的《芦笙祭词》中有这样的说明:“当初做芦笙时,芦笙师傅是到江边去听水声,并以水声的高低及和声来调节芦笙的高中低音”。
侗族大歌的传承与现状
侗族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侗族大歌采用口耳相传的方式继承祖辈的历史文化。
每个寨子的歌师需要将自己会的歌教会孩子和年轻人,也将祖祖辈辈的经验与教训以这种方式保留下来。
学校的孩子每周都设置了音乐课,由侗寨的歌师担任老师承担教学任务。
孩子的侗族大歌大多演唱一些像“青蛙歌”这样的简单儿歌作品。
孩子们在成长中不断的接触侗族大歌,也从中获得祖辈为人处世的道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侗族人民越来越多的接触现代化、多样化的媒体与科技。
过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场景已经远去,鼓楼和风雨桥曾经承载社交功能的场所也逐渐失去了原有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侗族的历史和文化都是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保存在歌师的记忆中,并通过教学传授给后人。
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和政府发起的保护侗族大歌行动的开展,人们开始通过录音录像的形式记录侗族的音乐和文化,并用汉字和注音的方法将侗族的宝贵资料保存下来。
侗族大歌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颇具特色的中国民间艺术,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侗人文化、精神传承的重要途径。
侗族大歌以其厚重的历史和鲜明的特征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深厚积淀中留下了鲜明的烙印,长久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值得我们去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