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侗族大歌的现状
谈谈侗族大歌的发展状况
谈谈侗族大歌的发展状况侗族大歌起源于侗族的本土文化,发端于古代越人的后裔,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侗族大歌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侗族地区文化生态的影响得到不断完善,于是获得海内外各界人士的欢迎。
2009年9月30日,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让侗族大歌发扬光大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蓝图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因此,就侗族大歌的起源、发展和受其他因素的影响等进行祥述细论。
标签:大歌起源历程影响挖掘保护传承发展一、侗族大歌起源于侗族的本土文化1.本土文化促使侗族大歌的萌生侗族的村寨祖祖辈辈都依山傍水而建。
因此,侗族村寨的就形成如同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在这美丽的村寨中,常常有一些鸟儿蝉儿在树上欢快的啼叫,它们那婉转动听的叫声,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时而一和百唱,时而百唱一和。
这里的人们听到这些小生灵的美妙叫声和潺潺的流水声以及风吹林涛习习呼呼声,抑制不住喜悦的心情也随着大自然这美妙的和声唱了起来。
侗族大歌就从此萌生了。
2.本土文化促使侗族大歌的成熟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文艺活动的不断丰富,外界的文艺娱乐活动虽然对侗族地区有了深厚的影响,但依然难以融入到侗族地区这文化贫瘠闭塞的村寨,因而侗族人民依然在耕作歇息之余,其乐融融地摹仿山野田园中的鸟啼蝉鸣等大自然的优美乐章,于是这些优美乐章逐渐形成勤劳智慧的侗族人民茶余饭后的文艺娱乐活动。
正是长时间在这纯朴多彩的田园生活,侗族人民自然学会用生命的灵气和智慧结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象去领悟,以自然无为为美,力求心灵与自然的融合、和谐,从而创造了优美的和声音乐——侗族大歌。
从此,侗家人就有了“饭养身、歌养心”之说,并把歌视为民族瑰宝和精神食粮,用以陶冶心灵情操和抒发内心世界的爱恨苦乐。
由此可见,侗族大歌起源于侗族的本土文化,这是侗族人民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辛勤劳动和艺术实践创造,产生了侗族大歌这光荣而神圣的原生态合唱艺术成果。
民族文化瑰宝——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初探
民族文化瑰宝——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初探侗族大歌是中国南方侗族民间歌唱艺术的瑰宝,被称为“活化石”。
这一独特的音乐形式不仅富有魅力,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然而,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侗族大歌的起源、特点以及传承与保护的现状进行初步探讨。
侗族大歌起源于中国贵州省东南部的侗族聚居区,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其形式自由多样,包括独唱、对唱、合唱等,歌词以侗文为主,展现了侗族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方式。
侗族大歌是民间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其音乐旋律悠扬、动情感人,歌词抒发着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感慨和独特的审美追求。
然而,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面临许多挑战。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侗族大歌的传统方式逐渐被冲淡,年轻一代对此了解和熟悉的意愿也在减弱。
另外,侗族大歌的语言和字母系统变得陌生,很多年轻人不再使用侗文,使得大歌的演唱者和传承者日渐减少。
同时,现代娱乐文化的冲击和经济发展的压力也给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带来了困难。
为了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对侗族大歌的研究和文化挖掘。
通过深入了解大歌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可以更好地归纳总结出其文化内涵和精髓,从而更好地传承和保护。
其次,加强对侗族大歌传承人的培训和激励。
通过开展各种培训班和比赛活动,鼓励并激励年轻一代学习和传承侗族大歌,增强他们对这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第三,将侗族大歌列入学校教育课程。
通过将大歌纳入学校音乐课程或民族文化课程,让更多的孩子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在传承和保护侗族大歌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首先,人才培养的不足是制约侗族大歌传承的主要问题之一。
缺乏专业的传承人和教育机构,限制了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
其次,经济因素也是侗族大歌传承中的一个难题。
在现代社会中,侗族大歌很难获得足够的经济利益和关注,这导致很多传承人选择放弃这一艺术形式而寻求其他更有利可图的职业。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侗族大歌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冲击,侗族大歌传承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对其传承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研究背景部分将探讨侗族大歌的起源与特点,探究其在侗族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其在当今社会中的传承现状。
通过对侗族大歌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内涵进行梳理,可以更好地把握其传承的关键问题和需求。
研究背景还将分析现代社会对侗族大歌传承的影响,引发对相关保护政策和传承工作的思考和关注。
通过对研究背景的深入探讨,可以为侗族大歌传承现状的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未来侗族大歌传承的有效保护和传承提供重要依据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侗族大歌的传承现状,探讨非遗保护政策对侗族大歌传承的影响,分析影响侗族大歌传承的因素,并探讨现阶段侗族大歌传承所面临的挑战。
通过对侗族大歌传承现状的研究,旨在揭示侗族大歌传承的现状与问题,为未来侗族大歌传承提供展望,并提出保护与传承侗族大歌的对策,为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侗族大歌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对其传承现状进行研究,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侗族文化的传统和发展轨迹,有利于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研究侗族大歌的传承现状,可以为相关非遗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促进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保护。
探讨影响侗族大歌传承的因素及现阶段的挑战,有助于发现问题所在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社会意义。
希望通过对侗族大歌传承现状的研究,可以促进侗族文化的传统传承和发展,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这一独特的文化形式,推动侗族大歌的传承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果。
2. 正文2.1 侗族大歌的起源与特点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瑰宝,是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一种古老的歌谣形式。
贵州侗族大歌
贵州侗族大歌贵州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引言:贵州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群体,以其丰富的文化艺术而闻名。
其中,侗族大歌作为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一种传统音乐形式,也是一种重要的口头传统艺术。
本文将介绍贵州侗族大歌的背景、特点以及传承与发展情况。
一、贵州侗族大歌的背景侗族大歌是侗族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作的一种音乐形式。
侗族大歌以自然界为题材,并取材于农田劳动、生育、婚嫁、祭祀等社会活动,是侗族人民表达情感和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
二、贵州侗族大歌的特点1. 音乐风格独特贵州侗族大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其音乐风格独特,既有悠扬的旋律,又有独特的音调和节奏。
传统上,侗族大歌是通过口传和耳闻的方式传承下来的,因此音乐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个人风格和地域特点。
2. 多样的演唱形式贵州侗族大歌的演唱形式多样。
除了常见的独唱外,还有合唱、对唱等形式。
合唱形式中,通常由一名主唱带领,其他人以和声的方式参与演唱;对唱形式中,两位歌手交替演唱。
3. 歌词丰富侗族大歌的歌词通常是由侗族人民自己创作而成的,以侗族方言演唱。
歌词内容丰富多样,反映了侗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社会风貌。
歌词中常常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对劳动的赞美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三、贵州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1. 传承的困境与挑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面临着许多挑战。
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着语言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科技发展的影响和冲击。
在城市化进程中,年轻一代往往离开农村,接受现代教育,从而导致传统文化传承的困境。
2. 传承的重要性然而,侗族大歌作为贵州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传承侗族大歌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侗族传统文化,还有助于丰富和拓展中国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
3. 传承与发展的措施为了促进贵州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政府和社会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加强侗族文化的宣传推广,加强相关教育培训,提供适当的场所和机会,让更多人了解、学习和传承侗族大歌。
关于侗族大歌的故事
关于侗族大歌的故事摘要:一、侗族大歌的起源与发展背景二、侗族大歌的音乐特点与艺术价值三、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现状四、侗族大歌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与影响五、我国对侗族大歌的保护与发展政策正文:侗族大歌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起源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以独特的音乐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介绍侗族大歌的故事。
一是侗族大歌的起源与发展背景。
侗族大歌起源于宋代,历经元、明、清几个朝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音乐体系。
在侗族地区,大歌是民间婚丧嫁娶、祭祀庆典等场合必不可少的表演节目,成为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是侗族大歌的音乐特点与艺术价值。
侗族大歌以多声部、无指挥、自然和声为特点,曲调优美、旋律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它既有民族特色,又具有普遍性,可以演唱各种题材的歌曲,包括叙事歌、礼仪歌、劳动歌、爱情歌等。
三是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现状。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着一定的困境。
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兴趣减弱,导致传承人的减少。
为了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开展传承人培训、举办侗族大歌比赛、加大宣传力度等。
四是侗族大歌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与影响。
近年来,侗族大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国际友人的赞誉。
2009年,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文化国际地位。
五是我国对侗族大歌的保护与发展政策。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举措。
如加大对传承人补贴力度、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与创新、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等。
这些政策有利于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
总之,侗族大歌是我国民间音乐的瑰宝,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侗族大歌文化传承与发展思考》
《侗族大歌文化传承与发展思考》摘要。
我国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以一定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它是各民族文化的直接体现。
侗族大歌是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同时也是我国优秀古代艺术遗产之一。
本文对侗族大歌的发展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对侗族大歌文化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侗族大歌;文化;传承;发展一、侗族大歌的发展现状侗族大歌不仅是侗族音乐的文化瑰宝,更是中国民族音乐的巨大宝藏。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侗族大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侗族大歌这一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形式受到了来自现代科技和文化的猛烈冲击和巨大挑战。
在此之前,侗族歌师备受侗族民众所尊敬,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他们往日的辉煌已成为历史。
所以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来保护和传承好优秀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
以下对侗族大歌的发展现状进行简要分析:(一)年轻人传承出现断层。
在过去,侗族人民向来尊重善歌者,现如今,传统文化受到了现代文明的冲击。
年轻人们更倾向于新兴事物与物质生活,不愿将侗族大歌这一传统艺术继续传承。
其次,从事侗族大歌传承无法保证生活需求,所以许多年轻人纷纷进城工作生活,从而放弃学习和传承侗族大歌。
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断层,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也被慢慢淡化。
(二)歌队成员老龄化问题严重。
由于地理位置原因,交通闭塞,教育的普及率也不高,侗族人民很长一段时间生活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中。
随着社会发展,年轻人进城生活,出现了多数青少年不会唱传统侗族大歌,歌队成员老龄化的局面。
在近些年的民间侗族大歌歌会上,众多歌者中几乎看不到年轻人的身影。
目前还在从事侗族大歌传播和演唱的歌师多为中老年,他们的年龄普遍偏高。
(三)科学技术的冲击。
侗族的优秀歌师曾是村寨里众人瞩目的焦点,但由于电视、电脑、手机网络等现代娱乐方式的出现,许多年轻人不愿听侗族大歌。
同时,愿意学习和传承传统民间音乐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一、传承人群年龄老龄化侗族大歌的传承主要靠老一辈传承给年轻一代。
然而,由于年龄老龄化和年轻人离乡谋生等原因,使得能够从老人那里学到侗族大歌的人越来越少。
二、乡村文化逐渐消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侗族村庄开始向现代化城市化转型。
这种转型使得传统的乡村文化逐渐消失,侗族大歌作为侗族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影响。
三、跨文化语境的影响现代化的生活和文化对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跨文化语境逐渐增多,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侗族大歌的传承也面临一些挑战。
为了促进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一、加强侗族大歌的宣传和推广宣传和推广侗族大歌是保护侗族大歌传承的关键。
应该大力推广侗族大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它,从而提高人们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的意识。
二、建立侗族大歌传承机构建立专门的机构来传承和保护侗族大歌非常重要。
这样可以通过对侗族大歌的收集、整理和保护,使侗族大歌不断得以传承和发展。
三、加强侗族大歌的教育与培训传承侗族大歌的关键在于减轻年龄老龄化和年轻人离乡谋生等问题。
应该加强侗族大歌的教育与培训,积极培养更多侗族大歌的传承人,从而保证侗族大歌的传承。
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在文化旅游方面的推广和利用,可以进一步提高侗族大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
总之,侗族大歌作为侗族民间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因此,应该带头吸引更多人参与到侗族大歌的传承中,重视保护和传承工作,并为此出台全面的政策措施,使侗族大歌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摘要】侗族大歌作为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文通过对侗族大歌起源和特点的探讨,揭示了其在非遗保护中的重要性。
通过对传承现状的调查分析,发现了非遗保护对侗族大歌传承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揭示了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结合侗族大歌在非遗传承中的价值和未来工作展望,可以看到非遗保护对侗族大歌传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促进侗族大歌传承的持续发展,以确保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关键词】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研究、起源、特点、保护、重要性、调查、分析、促进作用、问题、挑战、结论、价值、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侗族大歌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情感和文化内涵。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化的发展,侗族大歌在当今社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传统的口头传承方式在现代社会已经变得困难,许多年轻人对侗族大歌的传统习俗和价值认识不足,导致传承链的中断和衰弱。
面对这一现状,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成为当务之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到,依托于非遗保护的机制,可以为侗族大歌的传承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支持。
对侗族大歌的非遗传承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问题与挑战,探讨非遗保护对侗族大歌传承的促进作用,旨在为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侗族大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推进,侗族大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对侗族大歌的传承现状进行系统研究,探讨非遗保护对其传承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侗族大歌作为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侗族人民的传统情感和民族精神,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族群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侗族大歌是中国南方侗族独具特色的一种传统歌曲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侗族大歌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和保护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和人类活动方式的变化,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
因此,本文将通过对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的研究,探讨侗族大歌的传承问题,并提出保护和传承的对策。
一、侗族大歌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1.传承人逐渐减少侗族大歌传承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传承人的逐渐减少。
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更多的年轻人已经离开了传统农村生活,技艺传承得不到继承,逐渐消失。
此外,如今的年轻一代更追求现代的生活方式,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程度逐渐降低,对于传统文艺的兴趣也较低。
2.文化多样性的丧失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增加,侗族大歌的传承也面临着受到外部文化影响的风险。
新生代的歌手和听众已经习惯了现代化的音乐形式,忽略了侗族大歌的特殊意义和文化价值。
侗族大歌的风格和内容在现代音乐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这也导致侗族大歌的文化多样性受到了丧失,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文化同质化。
3.传承方式的贫困侗族大歌的传承方式十分贫困,传统祭祀、家庭教育和口传等方式难以为那些没有传统文化基础的年轻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传承平台。
而现代科技手段的发展也无法真正地帮助侗族大歌的传承工作,因为侗族大歌的美学、文化内涵和演唱技巧需要长期的实践和精细的技能传承,只有通过口耳相承和现场学习才能真正传承。
尽管侗族大歌传承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促进侗族大歌“非遗”传承:1.完善侗族大歌的保护政策体系政府应加强对侗族大歌的保护力度,出台进一步细化的保护措施,加强培训和支持措施,倡导更多的人参与到侗族大歌的保护与传承中来。
2.注重侗族大歌的文化教育学校应该加强对侗族大歌的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对侗族大歌的理解和认识,增强侗族大歌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意识。
此外,应该加强村庄和社区的文化教育,在现代化城市化的过程中要保持传统文化的根基,防止侗族大歌在时代的河流中逐渐消失。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的传承现状正迅速发生着变化。
“非遗”是指包括侗族传统文化、民俗、技艺和制度等传统文化遗骸,存在于侗族族群特色发达地区,尤其是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简称黔东南“七湖”),顾名思义,它是由侗族族群开发而成的一种有着地域特色的文化传统。
侗族大歌“非遗”的传承现状正受到极大的影响,从传统文化传承多不平衡的现状来看,越来越多的来自其他文化的影响让侗族大歌“非遗”的传承遭受了巨大威胁,让传统文化迅速被现代文化所取代。
对此,当地政府和有志之士们积极采取措施来提升侗族大歌“非遗”的传承现状。
首先,实施经济扶持政策,帮助非遗传承成员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减少其传承的负担;其次,塑造完善的创新环境,促进有经验的传承成员将“非遗”传承知识传授给年轻人;再次,大力开展类似社会宣传,加大对“非遗”传承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侗族大歌“非遗”的文化精髓和传承情况;最后,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将传统文化信息正确传递给下一代,进行非遗传承教育,传播研究,传播理念,提高传统文化的地位和社会影响力。
通过积极采取措施,侗族大歌“非遗”的传承现状受到了良好的支持,当地政府不仅通过扶持政策给予各种尊重和补贴,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加强“七湖”文化的守护与传承,并利用社会的势能充分发挥其传播效果,进一步彰显其文化价值使它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喜爱,最终方能唤起越来越多的人才的关注,加快“七湖”的文化深入发展。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侗族大歌作为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侗族大歌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但是,随着现代化的脚步日益加快,侗族大歌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困境。
传承人口的减少,文化环境的变化,以及基础设施的欠缺,都成为侗族大歌传承的重大障碍。
由于侗族大歌传承监测不到位,长时间以来,侗族各界对其保护和传承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忽视。
传统的口传非正式传承已经不足以满足今天的传承需要。
目前,传承机构的缺乏和人才的匮乏是缓解侗族大歌传承问题的主要方向。
研究表明,侗族大歌的传承问题与当地文化环境的变化是密不可分的。
在现代化进程中,文化环境的失衡,金钱文化的冲击,以及乡村人口减少等因素,导致侗族大歌的表演场所受到严重限制。
同时,基础设施和人才储备相对缺乏也是传承问题的重要原因。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开展侗族大歌传承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侗乡学校应该加强民族文化课程的设置,积极宣传侗族大歌文化,鼓励学生参加大歌表演活动。
公共图书馆应该收集、整理和传播侗族大歌艺术,以便更多人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
同时,应该开展多种形式的传承活动,组织大歌演唱比赛、经验交流展演等活动,提高大歌传承人的技能水平。
另外,对大歌表演场所的改善也很重要。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传承基地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必要的资金和人力支持。
同时,也应该发挥文化产业的作用,积极培育大歌表演市场,为大歌传承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总之,侗族大歌的传承问题需要多方合作来解决。
只有加强教育和培训工作、改善表演场所和环境,扶持传承人和组织,才能保护和传承这一灿烂的文化遗产。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侗族人民代代相传的宝贵文化遗产。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侗族大歌承载着侗族人民的历史记忆、精神追求和情感表达,是侗族文化的一面旗帜。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侗族大歌传承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本文将从非遗传承现状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侗族大歌传承的现状及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提供参考。
一、侗族大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传统音乐形式的代表作品,流传于侗族聚居的广西、湖南、湖北、贵州等省份。
侗族大歌体裁繁多,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歌颂生活、劳动和爱情的歌曲,也有叙事抒情、祈愿祈祷的歌谣,它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歌词描述了侗族人民的传统生活、信仰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侗族大歌传承现状分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传承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承人口减少: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城乡人口流动,侗族大歌的传承人口逐渐减少。
许多年轻人离开家乡去城市工作,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了影响。
传统的师徒传承模式也逐渐失效,导致侗族大歌的传承人口越来越少。
2. 传承环境恶化: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侗族大歌的传承环境也面临不小的挑战。
许多传统的村落、民居和村庄在城市化进程中被破坏,许多传统的演唱场所也逐渐减少,这些都给侗族大歌的传承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 传承意识淡化: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许多侗族青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减弱,传承意识逐渐淡化。
侗族大歌的传承需要长期的专业训练和坚定的信念,但是许多年轻人更愿意追逐时尚、娱乐和消费,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并不够重视。
针对侗族大歌传承现状所面临的问题,我们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推动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1.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应加强对侗族大歌的传统文化教育,提高侗族青年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他们对侗族大歌的传承热情。
可以通过学校教育、社区活动、文化节庆等方式,提高侗族大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其成为侗族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侗族大歌是中国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时代的变迁,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着许多挑战。
为了了解目前侗族大歌传承的现状,本文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我们通过走访侗族传统村落和与侗族大歌传承者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到侗族大歌传承的基本情况。
在侗族村落中,很多老年人仍然能够演唱侗族大歌,并将其教授给年轻一代。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年轻人离开农村去城市工作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他们失去了与传统文化接触的机会。
许多年轻人对侗族大歌的了解和兴趣程度相对较低。
我们分析了导致侗族大歌传承困境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导致了青年人口外流,村落中留下的主要是老年人和儿童。
老年人虽然热衷于传承侗族大歌,但由于年龄和身体条件限制,演唱和教学的效果不理想。
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流行文化的深入影响,使得年轻人更加追求时尚和流行。
在这种情况下,侗族大歌对年轻人来说已经变得陌生和遥远,缺乏吸引力。
为了解决侗族大歌传承面临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
政府应该加大对侗族大歌传承的关注和支持力度。
通过加强宣传推广、举办大歌比赛和文化活动等形式,提高大众对侗族大歌的认识和了解。
学校应该加强侗族文化教育,将侗族大歌纳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学校的平台传承和弘扬侗族传统文化。
大歌传承者应该积极寻找年轻人进行传承,通过组织培训班和传统文化活动,鼓励年轻人参与到侗族大歌的学习和表演中。
侗族大歌传承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但是只要我们采取积极的措施,就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侗族大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传承和保护好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之一,它融合了音乐、舞蹈、歌词、服饰等多种元素,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历史内涵。
侗族大歌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侗族人民对生活、工作和情感的真实写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地方特色。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侗族大歌的传承人口逐渐减少。
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侗族青年不再愿意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导致侗族大歌的传承人口逐渐减少。
侗族大歌传承的环境逐渐恶化。
传统的侗族村落和社区逐渐消失,侗族大歌的传承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没有了原有的社会和文化支持体系。
侗族大歌传承的方式和途径存在问题。
由于传统文化传承的方式和途径落后于时代发展,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着技术、资源、人才等方面的严峻挑战。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应该加强对侗族大歌的宣传和推广。
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和传媒渠道,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侗族大歌,增强社会对侗族大歌传承的关注和支持。
我们需要加强对侗族大歌传承人的培训和扶持。
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和比赛活动,吸引更多的侗族青年参与到侗族大歌的传承中来,培养一批合格的传承人。
我们需要加强对侗族大歌传承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保护传统的侗族村落和社区,恢复并建设侗族大歌的传承场所和基地,为侗族大歌的传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我们需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侗族大歌传承的创新发展。
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将侗族大歌推广到更广泛的领域,开发新的传承方式和途径,提升侗族大歌的传承效果和质量。
侗族大歌是中国侗族文化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侗族人民的历史和情感,具有重要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不仅是对侗族文化传统的尊重和传承,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让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侗族大歌是中国侗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口传心授的史诗,被誉为“侗乡之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的冲击,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对侗族大歌传承现状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传承对策,希望能够为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一、侗族大歌的概述侗族大歌是侗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是侗族人民长期生活实践和社会历史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情感。
侗族大歌通常由族中的老艺人口头传唱,其内容涵盖了侗族的民族地理、历史风情、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被誉为“侗族百科全书”。
侗族大歌既是侗族人民的心灵寄托,也是他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真实写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侗族大歌以其“见闻说唱”、“歌者村说”、“民歌情景体”、“通俗历史体”等特点,成为古老的史诗形式,其内容包括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爱情悲欢、生活琐事等。
在长期的口头传承中,侗族大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成为了侗族文化的一大亮点。
二、侗族大歌传承现状1.口传心授传承困难侗族大歌是通过口头传唱的方式进行传承,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冲击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侗族大歌的口传心授传承面临着严重的困难。
许多老艺人去世后,其所掌握的大歌内容也随之失传,导致侗族大歌的口传心授传承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2.现代生活压力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逐渐普及,侗族大歌的传唱者和传承者逐渐减少。
许多年轻人更加倾向于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而对于侗族大歌传承的关注和参与度相对较低,这也使得侗族大歌传承面临了严峻的挑战。
3.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目前,侗族大歌在保护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和传承机制,使得侗族大歌的传承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在一些地方,由于对侗族大歌的保护不力,导致一些珍贵的大歌内容和传承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
1.弘扬侗族大歌文化对于侗族大歌的传承,我们可以通过加强文化宣传和教育,提高侗族大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目前,侗族大歌的传承状况相对较好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国贵州、湖南和广西等地。
这些地区侗族大歌的传承者主要是老一代的侗族人,他们从小生活在山区,对传统文化的熟悉和传承具有天然的优势。
这些地区也注重侗族大歌的传承,通过举办各种传统节日和文化活动,加强对侗族大歌的宣传和培养,为侗族大歌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传承者的年龄和数量日渐减少,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断代的危险。
许多年轻人由于现代生活的压力和环境的变迁,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减退,不再习歌,导致传承的断层。
侗族大歌的传承方式也存在问题。
由于侗族大歌是一种口头传承的艺术形式,学习者需要通过长期的观摩和模仿来学习,但由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社会竞争的压力,年轻人缺乏时间和机会去学习,传承的方式存在困难。
针对侗族大歌传承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对策。
加强对侗族大歌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年轻人对侗族大歌的认知和兴趣。
可以通过举办大歌比赛、大型文化活动等形式进行宣传,吸引年轻人的参与和关注。
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培养,通过学校、社区等渠道,将侗族大歌纳入教育课程中,加强对年轻人的传统文化教育。
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音频和视频等,将侗族大歌进行录制和传播,使更多人可以接触和了解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只有通过加强对侗族大歌的宣传和普及,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培养,才能够有效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这一宝贵的非遗文化。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侗族大歌承载着侗族人民的情感和智慧,是侗族文化传统的生动体现。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现代化的冲击,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现状备受关注。
侗族大歌起源于古代侗族社会,是侗族人民在农历春节等重要节日中表达幸福美好生活愿望的一种表达。
侗族大歌在演唱形式上多为群体演唱,歌词内容繁复,华丽辞藻,旋律优美,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侗族大歌的演唱者通常为侗族老者,他们从小就在族中习得大歌,可谓是侗族大歌的活化石和传承者。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的进程,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侗族大歌的传承方式和条件受到限制。
由于侗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侗族大歌传承者的生活条件并不乐观,大多数侗族大歌传承者都是生活在农村地区的老人,他们的生活水平低下,生活不易,这就限制了侗族大歌的传承条件。
侗族大歌的传承方式也相对单一,多采取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途径狭窄,传承难度大。
侗族大歌的传承者年龄大、传承方式单一、生活条件困难,这些问题都制约了侗族大歌的传承。
现代社会的影响使得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困境。
现代社会的文化冲击、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使得侗族大歌这一传统文化正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
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下降,对侗族大歌的了解和传承意愿不足,这使得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严峻挑战。
针对侗族大歌的非遗传承现状,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和传承。
政府应加大对侗族大歌的扶持力度,投入更多的财力和人力资源,为侗族大歌的传承提供更多的支持。
应该举办更多的侗族大歌宣传和演出活动,提高侗族大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民众对侗族大歌的认同感,激发民众对侗族大歌的传承意愿。
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手段,如互联网、电视台等宣传媒介,将侗族大歌推向更广泛的民众。
侗族大歌的传承者应该加强自身的培养和传承工作,注重培养年轻一代的侗族大歌传承者,传承技艺和歌曲内容,并努力提高自身的生活条件,使得侗族大歌传承者有更好的环境和条件进行传承工作。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被誉为“天籁之音”,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现代化的冲击,侗族大歌传承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对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其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推动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
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歌谣的一种,流传于侗族聚居的广西、贵州、湖南等地。
它以其独特的演唱方式、丰富的歌词内容和悠扬的旋律而闻名于世。
侗族大歌不仅是侗族人民生活和劳动的凝聚,也是他们文化传统和精神信仰的载体,是侗族文化的宝贵遗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现代化的进程,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足,缺乏对侗族大歌的兴趣和热爱。
由于受到现代音乐和流行文化的影响,很多年轻人更倾向于接受当下的音乐形式,而对传统大歌的了解和学习逐渐减少。
侗族大歌的传承者日渐减少,很多老艺人因年龄和健康状况等原因,已经无法继续参与大歌的传承和演唱。
这就导致了传统大歌的口传心授出现了断层,年轻一代缺乏师承和学习的机会,也无法准确地掌握大歌的表现技巧和内涵。
侗族大歌的场景和环境发生了改变,比如以前在田间、村舍、祭祀活动等场合中演唱,现在由于乡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这些场景和环境逐渐消失,大歌的传承场所和演唱机会大大减少。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解决措施。
应当加强对侗族大歌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增强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兴趣。
可以通过举办侗族大歌的演唱比赛、文化节庆活动和学校课程设置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侗族大歌。
需要加强对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挖掘和培养更多的年轻人才,让他们成为大歌的传承者和演唱者。
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学习班和培训课程,邀请老艺人传授技艺,同时也可以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提高传承人才的质量和水平。
要营造有利于侗族大歌传承和发展的环境和氛围,保护和维护大歌的传承场所和环境,同时也要鼓励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让侗族大歌成为当地的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从而增加大歌的表演和传承机会。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侗族大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被誉为“活化石”、“中国民歌之王”,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与独特的艺术魅力。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着许多挑战,亟需进行研究和保护。
当前,侗族大歌的传承现状可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传承人逐渐减少。
由于现代化生活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转变生活方式,不再选择从事传统的大歌艺术,导致传承人的数量逐渐减少。
二是传统的口传承模式难以持续。
侗族大歌一般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传递给后代,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信息爆炸使得这种传统模式不再适用,传承的动力和机制遭到破坏。
三是传统的表演场所与机会减少。
侗族大歌多在村庄的集会广场、庙会等场所进行演唱,城市化的推进和商业化的影响使得这些场所和机会日益减少,给大歌传承带来困难。
为了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对大歌的研究。
通过深入研究侗族大歌的历史、形式、演唱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艺术内涵与意义,为传承和保护提供理论指导。
二是加强对传统知识的收集与整理。
通过对传承人的访谈、录音、视频等方式,收集传统知识的存量,建立庞大的数据库,为传承和保护提供资料和参考。
三是创新传承方式与形式。
在保持传统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放映、展览、数字化技术等方式,将侗族大歌带入更多的人群中,增加传承的机会和可能性。
四是培养传承人与继承队伍。
通过开展培训班、学校课程等方式,培养年轻人对侗族大歌艺术的兴趣与热爱,增加传承人的数量和传承力度。
五是加强政策支持与保护力度。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侗族大歌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经济支持和政策红利,推动侗族大歌的可持续传承与发展。
侗族大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对于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现代化带来的挑战,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研究、整理与传承工作,以保护和发展侗族大歌这一非遗文化遗产。
只有如此,侗族大歌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一种古老的音乐形式,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侗族大歌以其雄浑激越的音乐风格、悠扬动人的旋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着严峻挑战,其保护和传承工作亟待加强和完善。
本文将对侗族大歌的当前传承现状进行研究,探讨非遗传承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侗族大歌的发展和繁荣贡献力量。
一、侗族大歌的概况侗族大歌,又称侗歌,是侗族人民长期生活和劳动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
它以人声为主要演唱工具,配以简单的打击乐器,如木鼓、扁鼓等。
侗族大歌的演唱形式多样,有独唱、对唱、重唱、合唱等多种形式。
旋律优美、激昂热烈,歌词内容丰富多彩,涉及侗族的民俗、文化、历史、传说等方面的内容。
侗族大歌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和湖南省等地方,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6年,侗族大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重要的非遗文化遗产之一。
随着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和社会变迁的影响,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二、侗族大歌传承现状分析侗族大歌的传承现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 传承人口减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侗族大歌的传承人口逐渐减少,尤其是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承者数量较少。
很多年轻人因为上学、就业等原因离开家乡,无法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培训,导致侗族大歌的传承受到影响。
2. 传承环境恶劣:部分侗族村寨的经济条件较差,文化设施匮乏,传承环境恶劣,缺乏音乐教育的硬件设施和资源。
传承人缺乏专业的指导与培训,使得侗族大歌的传承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3. 传承方式陈旧:现今侗族大歌的传承方式多为口传心授,缺乏系统的教学方法和渠道。
侗族大歌的传承工作在无形中变得困难和艰巨。
三、侗族大歌传承问题探讨1. 传承人才储备不足:侗族大歌的传承问题首先源于传承人才储备不足。
年长者逐渐衰老,年轻人的文化自信心不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不高,导致侗族大歌的传承人才储备不足,长此以往将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衡阳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浅谈侗族大歌的现状与保护发展所在系:音乐系专业:音乐学学号:07210236作者姓名:薛泽丽指导教师:尹青珍2011年5 月13日衡阳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衡阳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浅谈侗族大歌的现状与保护发展音乐系音乐学专业07210236 薛泽丽指导老师:尹青珍摘要: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的艺术瑰宝,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这朵艺术奇葩一直在深山里默默开放,直到被郑律成偶然发现,现在享誉海内外,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高度赞扬。
本文主要通过对侗族大歌现状进行分析,直到今天的侗族大歌虽然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同时也面临着走向衰竭的危险,针对侗族大歌未来保护和发展问题发表了我个人的一些观点和建议。
身为侗家儿女的我不愿意看到自己民族的东西没有未来,我希望侗族大歌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和一条和谐发展之路,能把侗族人的音乐文化发展到另一个高度,在今后也能展现在后人面前。
关键词:侗族大歌;现状;保护;发展侗族大歌用侗语说是“嘎老”、“嘎嘛”(gallaox、galmags),从狭义上讲是对侗语“嘎老”、“嘎嘛”的一种直译,“嘎”是歌的意思,“老”和“嘛”是大的意思,从广义上讲是侗族多声部民歌的总称。
侗族民间有“多人出多声”和“饭养身,歌养心”的说法,大歌的演唱必须要三人以上才能进行,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侗族大歌的主要特点,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是大歌编创的一大特色,也是产生声音大歌的自然根源,内容主要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
侗族大歌的种类繁多,按其风格、旋律、内容、演唱方式以及民间习惯可分为四大类:即嘎所、嘎嘛、嘎想、嘎吉,嘎所是其中最精华的部分。
侗族大歌“众高独低”的复调多声部合唱方式是中外民间音乐所罕见的。
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侗族大歌这朵鲜艳的民族艺术奇葩一直在鲜为人知的深山里默默开放,直到后来被我国著名音乐家郑律成偶然发现,之后侗族大歌逐渐被发掘,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侗族大歌的现状分析1.侗族大歌的起源据史料记载,侗族大歌约产生于元末明初,到明末已定型。
民国《三江县志》曾对侗族大歌作过生动的描述:“侗人唱法尤有效……按组互和,而以嗓音佳者唱反音,众声低而独高之,以抑扬顿挫,殊为动听。
”这是关于侗族大歌的文献记载。
侗族大歌起源于本土,是侗族人民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劳动、模仿、艺术实践创造出来的。
关于侗族大歌的形成有两种民间传说:第一种传说:古老时期,侗族青年们在劳动休息时笑声引乐了白鸟百虫,鸟虫齐鸣,高低起伏,错落有致,便引起姑娘小伙的兴趣,于是各自模仿,形成具有高低不同的多声部大歌;第二种传说:侗族贫困青年倒鸟和老罕两兄弟在隐居山林时受蝉鸣鸟叫的启发,兄弟俩合作发明了双声唱法,并把这种方法教与世人,从此双声部大歌广为流传。
侗家人喜欢歌舞,随着时间的积累,侗族大歌发展成了侗族人最重要的歌曲形式,唱大歌也成了最重要的娱乐活动。
在侗家人节庆、聚会、迎接远客或集体做客、劳动、休憩时唱大歌是必不可少的娱乐方式。
也是因为这些原因,侗族大歌的种类和演唱形式才逐渐丰富,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的现象。
随着编创的歌曲越来越多,人们的创新意识也会随之增加,慢慢由原来单纯的一种调式、一项内容发展成多少种调式、多项内容的大歌,并分成嘎所、嘎嘛、嘎想、嘎吉以及男声大歌、女声大歌、儿童大歌、混声大歌、琵琶歌、木叶歌、牛腿琴歌等。
侗族大歌在侗族人的历史上享有重要地位,侗族人的民族历史、社会知识、伦理道德都靠歌来传授,以歌替书,学歌就相当于学文化。
2.侗族大歌的现状现在的侗族大歌已经成为贵州省的一块招牌,在重要场合,尤其是外交活动中身着侗族传统服装的侗家儿女,用他们甜美的歌喉把热烈的气氛推向浪尖,特别是外国游客常常为之感叹:“这么美的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我们侗家儿女从会说话起就会唱歌。
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原生态民歌的发掘和青歌赛原生态唱法组的设立,使侗族大歌得到了归位,有了一个展示侗族民歌更加广阔的舞台。
在参与各种活动过程中,侗族大歌取得了许多荣誉,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好评和赞扬。
1959年10月黎平县侗族民间合唱团组织强大阵容进京演出,为人们带去有声有色、原汁原味的侗族大歌,在首都舞台上唱响,打破了侗族大歌长期以来与外界隔绝的封闭状态,引起强烈反响,中国唱片社还为侗族大歌录制了唱片。
这是侗族大歌走出深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迈出的重要一步。
1986年10月3日,贵州省黔东南州政府组织侗族合唱团11人首次出国赴巴黎参加法国“金秋艺术节”,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在巴黎夏乐宫他们的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和高度赞扬,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声音,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仅谢幕就达37次,侗族大歌这朵藏在深山里的民族艺术奇葩开始名扬海外,同时也填补了国际上认为“中国没有多声部音乐”的空白。
2002年侗族大歌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在北京音乐厅和南京大剧院进行了两场90多分钟的专场演出。
2006年8月。
吴宇珍、杨丽等侗族姑娘组成侗族大歌组合参加CCTV第十二届青年歌手大奖赛,她们的天籁之音打动了全国观众,荣获“最受观众喜爱歌手奖”。
2007年4月12日,9名小黄少儿侗族大歌合唱团随温家宝总理访问日本,揭开了融冰之旅的序幕。
他们那不同凡响的原生态唱法,不用乐器,不用伴奏就能唱出整齐和谐、美妙动听的和声,让日本观众不断赞扬和感叹。
2008年4月30 日晚,从江县小黄侗族大歌歌队24人应邀参加“放歌世博·2008上海世界音乐周”演出,作为第一个节目拉开了“音乐周”的序幕。
当他们走上场时,叮当作响的银饰先声夺人,还未开口,场下已是掌声如雷。
天籁之音如清泉潺潺流淌,似山鸟婉转啁啾,中外观众如闻仙乐从天上阵阵飘来,令人心旷神怡,荡气回肠。
大歌终止,如浪的掌声持续在场内回响,经久不绝。
2009年9月30日,在历经8年坚持不懈的漫漫申遗之路后,侗族大歌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2009年10月17日晚举行的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演出交易会暨“金秋闽行”第二届上海合唱节开幕式上小黄侗族大歌九姐妹合唱团与来自世界各地的30多支合唱团队同台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
2009年10月21日,在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演出交易会上,从江小黄侗族大歌与挪威、比利时、立陶宛三国签订了意向性演出协议,标志着从江侗族大歌产业已经开花结果。
2010年,侗族大歌叩开了上海世博会的大门。
4月30日在世博会的开幕式上,侗族大歌3分钟的暖场节目获得了嘉宾的热烈掌声。
8月13日到15日150名侗族歌手在上海世博会浦西片区绿地广场进行了为期3天的侗族大歌专场演出,侗族大歌的天籁之音两次“亮剑”世博园。
2010年的第十四届青歌赛上小黄村侗族大歌组合获得“原生态唱法组”银奖。
3.制约侗族大歌发展的因素侗族大歌在取得这么多成绩和荣誉的背后,同样存在着许多制约它发展的因素。
(1)传承人减少中国经济浪潮的汹涌澎湃,遥远的山寨也逐渐骚动起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思想发生了变化,表现在“走出大山,走向城市”、“跳农门”等思想意识的加深与强化,昔日的歌队成员正在演变成城市里的“草根”,导致其内部结构组织正在遭到破坏。
现在侗乡人口的年龄差距很大,我们很难看到年轻的侗族男女行走在村里或路上,看到的不是儿童就是老人。
因为生活所迫,年轻的一代都外出打工。
而在外乡谋生的年轻人,在工业文化的强势包围下,很难在喧嚣的都市有用歌声去模仿高山流水和虫鸣鸟叫的心境。
留守在家里的只有老人和小孩,歌队很难组织起来,老人们也无心演唱大歌,既要种田、种地、养牛、养猪,还要带孙子,繁重的劳动让他们没有这么这么多精力去唱大歌。
儿童要不年龄太小不能唱歌,要不就是寄宿在学校里接受教育,总之,能够传唱大歌的人越来越少,而且老艺人们年岁已高,对大歌的记忆也不是很齐全,很多大歌他们自己也只会唱一部分了,这种情况实在是让人担忧。
(2)教育跟不上说到教育,首先说一下侗族年轻的父母们,有这样的一些现象,侗族年轻的父母们甚至都不教自己的孩子说侗语,出去打工带回来的孩子说的是“普通话”,作为侗族人,连侗语都不会说,那将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听不懂侗语也就听不懂侗族大歌的歌词含义,对于学习侗族大歌也构成了一大障碍。
再有就是学校教育是围绕统考制度来运行的,乡土教材早就被踢出了课堂。
许多侗族的孩子渐渐被汉族化,接受的都是现代教育,对于侗族的传统文化他们已经没有什么了解,更加不用说会唱侗族大歌。
学校里用的教材都是现代新创作的歌曲,说的也是汉语,并没有把侗族语言和侗族歌曲也纳入学校教育的行列中,侗族大歌更加没有机会走入孩子们的课堂,侗族大歌在这样的环境中怎么发展? (3)流行元素的冲击目前侗族大歌流行区域主要集中在贵州省黎平县南部,尤其小黄村最为集中,在黎平县虽然侗族人口占大多数,但是很少有人会唱侗歌,他们的建筑也不是传统的木质吊脚楼,大街上身着传统刺绣侗衣的人也很难看到,到处都是水泥钢筋和贴瓷砖的建筑,人们的着装一个比一个时尚流行。
在黎平县街上听到KTV里传出来的都是流行歌曲,尤其粤语歌曲更是风靡一时,人们热衷于追逐各种流行的东西对于本民族的艺术反而不能欣赏,甚至认为那是“很土”的东西,不值得去唱。
除了个别比较专业的人士对大歌感兴趣以外,没有什么人能欣赏侗族大歌的艺术美。
流行元素的冲击,导致人们对侗族大歌的重视程度降低,侗族大歌的发展问题日益突出。
二.侗族大歌的保护与发展面对侗族大歌发展的尴尬境遇,我们不得不考虑侗族大歌未来的保护与发展之路,侗族大歌要想得到发展首先要进行有效的保护。
1.侗族大歌的保护方法侗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但是没有自己的文字,以前大歌的传承主要靠师父口传心授,徒弟靠大脑的记忆来保存,又靠记忆口耳相传给后人。
面对这样的情况笔者认为:(1)搜集、挖掘现有的侗族大歌资料进行保护要到村里去采风,搜集歌曲资料,目的是把老艺人们还记得的大歌搜集起来,充分利用录音笔、摄像机、照相机、碟片等现代现代先进的设备,对大歌进行录音、录像,再制作成音像制品。
对大歌的词曲进行音乐整理,用五线谱记旋律,汉字标音记歌词的方法整理采集到的大歌,这样对侗族大歌的保存有积极作用,不至于歌谱失传,若干年后也还能给子孙后代传唱。
录音和录像制成碟片,整理后的歌谱印刷出版,放到当地的博物馆里进行保存,(目前黔东南州成立了一个民族博物馆)也可以把侗族大歌拍成纪录片在馆内展播,引起人们对它的重视,加深群众对它的了解,并将这些资料作为教材普及到群众和学生中去。
侗族老艺人们是目前侗族大歌主要的保存和传承载体,国家政府要给与他们一定的经济补贴和相应的社会地位,如授予国际级、省级优秀歌手、著名歌师等称号,让他们受到人们和社会的尊重,有时间和精力对侗族大歌的传授做一些相应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