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侗族大歌的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衡阳师范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浅谈侗族大歌的现状
与保护发展
所在系:音乐系
专业:音乐学
学号:07210236
作者姓名:薛泽丽
指导教师:尹青珍
2011年5 月13日
衡阳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衡阳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浅谈侗族大歌的现状与保护发展
音乐系音乐学专业
07210236 薛泽丽指导老师:尹青珍
摘要: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的艺术瑰宝,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这朵艺术奇葩一直在深山里默默开放,直到被郑律成偶然发现,现在享誉海内外,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高度赞扬。本文主要通过对侗族大歌现状进行分析,直到今天的侗族大歌虽然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同时也面临着走向衰竭的危险,针对侗族大歌未来保护和发展问题发表了我个人的一些观点和建议。身为侗家儿女的我不愿意看到自己民族的东西没有未来,我希望侗族大歌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和一条和谐发展之路,能把侗族人的音乐文化发展到另一个高度,在今后也能展现在后人面前。
关键词:侗族大歌;现状;保护;发展
侗族大歌用侗语说是“嘎老”、“嘎嘛”(gallaox、galmags),从狭义上讲是对侗语“嘎老”、“嘎嘛”的一种直译,“嘎”是歌的意思,“老”和“嘛”是大的意思,从广义上讲是侗族多声部民歌的总称。侗族民间有“多人出多声”和“饭养身,歌养心”的说法,大歌的演唱必须要三人以上才能进行,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侗族大歌的主要特点,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是大歌编创的一大特色,也是产生声音大歌的自然根源,内容主要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侗族大歌的种类繁多,按其风格、旋律、内容、演唱方式以及民间习惯可分为四大类:即嘎所、嘎嘛、嘎想、嘎吉,嘎所是其中最精华的部分。侗族大歌“众高独低”的复调多声部合唱方式是中外民间音乐所罕见的。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侗族大歌这朵鲜艳的民族艺术奇葩一直在鲜为人知的深山里默默开放,直到后来被我国著名音乐家郑律成偶然发现,之后侗族大歌逐渐被发掘,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侗族大歌的现状分析
1.侗族大歌的起源
据史料记载,侗族大歌约产生于元末明初,到明末已定型。民国《三江县志》曾对侗族大歌作过生动的描述:“侗人唱法尤有效……按组互和,而以嗓音佳者唱反音,众声低而独高之,以抑扬顿挫,殊为动听。”这是关于侗族大歌的文献记载。
侗族大歌起源于本土,是侗族人民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劳动、模仿、艺术实践创造出来的。关于侗族大歌的形成有两种民间传说:
第一种传说:古老时期,侗族青年们在劳动休息时笑声引乐了白鸟百虫,鸟虫齐鸣,高低起伏,错落有致,便引起姑娘小伙的兴趣,于是各自模仿,形成具有高低不同的多声部大歌;
第二种传说:侗族贫困青年倒鸟和老罕两兄弟在隐居山林时受蝉鸣鸟叫的启发,兄弟俩合作发明了双声唱法,并把这种方法教与世人,从此双声部大歌广为流传。
侗家人喜欢歌舞,随着时间的积累,侗族大歌发展成了侗族人最重要的歌曲形式,唱大歌也成了最重要的娱乐活动。在侗家人节庆、聚会、迎接远客或集体做客、劳动、休憩时唱大歌是必不可少的娱乐方式。也是因为这些原因,侗族大歌的种类和演唱形式才逐渐丰富,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的现象。
随着编创的歌曲越来越多,人们的创新意识也会随之增加,慢慢由原来单纯的一种调式、一项内容发展成多少种调式、多项内容的大歌,并分成嘎所、嘎嘛、嘎想、嘎吉以及男声大歌、女声大歌、儿童大歌、混声大歌、琵琶歌、木叶歌、牛腿琴歌等。侗族大歌在侗族人的历史上享有重要地位,侗族人的民族历史、社会知识、伦理道德都靠歌来传授,以歌替书,学歌就相当于学文化。
2.侗族大歌的现状
现在的侗族大歌已经成为贵州省的一块招牌,在重要场合,尤其是外交活动中身着侗族传统服装的侗家儿女,用他们甜美的歌喉把热烈的气氛推向浪尖,特别是外国游客常常为之感叹:“这么美的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我们侗家儿女从会说话起就会唱歌。
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原生态民歌的发掘和青歌赛原生态唱法组的设立,使侗族大歌得到了归位,有了一个展示侗族民歌更加广阔的舞台。在
参与各种活动过程中,侗族大歌取得了许多荣誉,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好评和赞扬。
1959年10月黎平县侗族民间合唱团组织强大阵容进京演出,为人们带去有声有色、原汁原味的侗族大歌,在首都舞台上唱响,打破了侗族大歌长期以来与外界隔绝的封闭状态,引起强烈反响,中国唱片社还为侗族大歌录制了唱片。这是侗族大歌走出深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迈出的重要一步。
1986年10月3日,贵州省黔东南州政府组织侗族合唱团11人首次出国赴巴黎参加法国“金秋艺术节”,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在巴黎夏乐宫他们的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和高度赞扬,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声音,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仅谢幕就达37次,侗族大歌这朵藏在深山里的民族艺术奇葩开始名扬海外,同时也填补了国际上认为“中国没有多声部音乐”的空白。
2002年侗族大歌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在北京音乐厅和南京大剧院进行了两场90多分钟的专场演出。
2006年8月。吴宇珍、杨丽等侗族姑娘组成侗族大歌组合参加CCTV第十二届青年歌手大奖赛,她们的天籁之音打动了全国观众,荣获“最受观众喜爱歌手奖”。
2007年4月12日,9名小黄少儿侗族大歌合唱团随温家宝总理访问日本,揭开了融冰之旅的序幕。他们那不同凡响的原生态唱法,不用乐器,不用伴奏就能唱出整齐和谐、美妙动听的和声,让日本观众不断赞扬和感叹。
2008年4月30 日晚,从江县小黄侗族大歌歌队24人应邀参加“放歌世博·2008上海世界音乐周”演出,作为第一个节目拉开了“音乐周”的序幕。当他们走上场时,叮当作响的银饰先声夺人,还未开口,场下已是掌声如雷。天籁之音如清泉潺潺流淌,似山鸟婉转啁啾,中外观众如闻仙乐从天上阵阵飘来,令人心旷神怡,荡气回肠。大歌终止,如浪的掌声持续在场内回响,经久不绝。
2009年9月30日,在历经8年坚持不懈的漫漫申遗之路后,侗族大歌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2009年10月17日晚举行的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演出交易会暨“金秋闽行”第二届上海合唱节开幕式上小黄侗族大歌九姐妹合唱团与来自世界各地的30多支合唱团队同台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
2009年10月21日,在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演出交易会上,从江小黄侗族大歌与挪威、比利时、立陶宛三国签订了意向性演出协议,标志着从江侗族大歌产业已经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