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流动与义务教育区域外部性及补偿——基于人力资本溢出视角
基于农村义务教育外部效应分析的激励性规制研究
教 育 具 有 明 显 的 正 外 部 性 .其 中 基 础 教 育 的 正 外 部 性 更 强 。弗 里 德 曼 对 教 育 正 的 外 部 性 作 了 经 典 性 的 阐 述 . 他
说 : 果 大 多 数 公 民没 有 一 个 最 低 限 度 的文 化 和 知 识 . 不 如 也
广 泛 地 接 受 一 些 共 同 的 价值 准则 .稳 定 而 民主 的社 会 不 可 能存 在 。教 育 对 文化 知识 和 价 值 准 则这 两 个 方 面 , 会 做 出 均 贡献 。结 果 ,儿 童 受 到 的教 育 不 仅 有 利 于 儿 童 自己 或 者 家 庭, 而且 社 会 上 其 他 成 员 也 会从 中得 到 好 处 。你 的 孩 子 受 到 的教 育 由于 能 够 促 进 一 个 稳 定 和 民主 的社 会 而 有 助 于 你 的 福 利 。由 于 无 法 识别 受 到 利 益 的具 体个 人 f 家庭 ), 以 不 或 所 能 向他 们 索 取 劳 务 的报 酬 。 因此 .存 在 相 当大 的 “ 近 影 邻
以在 各 自的 岗位 上 发 挥 更 大 的 贡 献 , 而 为 社 会 作 出更 大 的 从 贡献 . 这是 受 教 育者 外 部 性 的 一 个 主 要 方 面 。尤 其 是 在 当前
存 在 效 率 差 异 ( 而 存 在 收 入 差 异 ) 因此 个 人 与 地 区 的 教 因 , 育投 资 最 容 易 出 现差 异 。 2 、农 村 义 务教 育 外部 性 表 现 ( ) 村 义 务 教 育 的外 部 性 表 现 为 正 的 外 部 性 即外 部 1农
响”
面 的 作 用, 时 他 们 因 接 受教 育 而 培养 起 来 的 某 些 独 特 才 能 此
经 济 性
农村劳动力外流原因及对策
指标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万人)农村人口(万人)外出务工劳动力占农村人口比重(%)2017年17969.0057660.5231.162016年19649.0058972.5829.932015年17554.0060345.8229.092014年17561.0061866.5028.392013年17392.0062960.5127.62表12013~2017年农村外出劳动力人数一览表回顾过去的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4年的主线都是统筹城乡发展,都聚焦了农村农业问题,但到目前为止,这个问题仍亟待解决。
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推进乡村建设。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乡村建设中劳动力外流引发的空心化、空巢化、农业生产率持续下降、集体土地利用受限等问题已不容忽视。
基于此,笔者与调研小组通过对湖南省古丈县中寨村展开实地调查,研究整理国内外相关经济理论,希望从根源上剖析农村劳动力外流原因,探讨其回归的可能性。
一、农村劳动力外流现状农村劳动力,考虑到中国农村实际情况及本文研究内容,本文中农村劳动力内涵为:具有农村户籍、具有正常劳动能力(不包括在读学生),年龄位于15~64岁的人群。
(一)空心村现象。
据有关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仅有200万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和“打工潮”,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90年代,外出务工人员已达2,000万人,1990年后更是增长至6,000万人,2002年涨至1亿人,并于以后年间呈持续增长趋势。
据国家统计局2013~2017年数据,2013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达17,392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27.62%,2014~2017年逐年递增,见表1。
(表1)湖南省古丈县中寨村共1,230人,现省外务工137人,省内务工344人,占全村人口的39%,另外,还有100名左右学生在外求学。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20年总目录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20年总目录2020年第1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外汇管理政策的演变与发展马宇,张婷婷(3)……………………集体产权、资源禀赋与农村政治生态优化研究张毅,董江爱(14)………………………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外溢效应研究———基于省域空间面板模型的分析陈堂,陈光(21)………………………………技术创新对区域“产业-金融”耦合的异质性研究范文祥,李将军(32)………………………中国金融结构演进、信用中介链条与金融稳定朱凯(41)…………………………………内部控制、外部审计和金融化相关股价崩盘风险王贞洁,徐静(54)………………………政治关联、营商环境与企业创新投入———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罗天正,关皓(67)……………………………………要素市场扭曲与家庭创业———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 )数据的实证分析于明超,吴淑媛(78)…………………企业创新与出口产品质量提升———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实证研究耿晔强,常德鸿(89)……………………………云南地级市经济空间集聚特征研究———基于“密度、距离、分割、依赖”的角度陆亚琴,李静(102)……………………2020年第2期从人口红利到人力资本红利———基于新经济生产方式的考量董翔宇,赵守国,王忠民(3)…………………………中央银行数字货币面临的挑战及风险防范研究王雨薇,国世平(12)………………………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均衡发展———基于2003—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陈智颖,钱崇秀,陈苗臻(19)………环境分权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内在作用机制———基于央地关系的调节作用罗斌,凌鸿程(32)……………………………………人口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收敛性影响———基于空间溢出角度的研究周少甫,陈哲(49)……………………………………公司丑闻的强制披露是否影响内外部投资人“用脚投票”和“用手投票”?金缦(60)…………市场竞争、并购商誉与投资效率张安军(74)…………………………………………………晋升压力、官员任期与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基于中国70个城市的实证杨刚强,程恒祥,吴斯(89)…………………………外资占比、产业集聚和企业创新———基于工业企业数据的研究邢震,梁君(101)……………………………………2020年第3期论贸易优势理论的当代发展吴杨伟,李晓丹(3)………………………………………………科技创新供给侧高质量发展要处理好“十大关系”曾繁华,吴阳芬(11)……………………要素市场扭曲的增长方式效应研究解晋(20)………………………………………………大数据能促进中国制造业结构优化吗吕明元,苗效东(31)………………………………保障性住房对区域人口流动的“双向涟漪效应”研究———基于空间计量交互模型分析郑芳,王建生,位梦蕊(43)…………………………遗产继承是否显著促进了家庭财富的积累———来自中国家庭微观调查数据的证据韦宏耀,杨政怡,钟涨宝(54)…………………人民币汇率对我国进口价格的传递效应研究———基于拔靴滚动因果方法尹晓娜,李静萍,苏志伟(67)………………………………多中心空间演化促进了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攀升吗陈秀英,刘胜(79)……………政府补贴、寻租与企业研发人力资本投入张志昌,任淮秀(92)……………………………管理者特征对组织惯例更新的影响———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宋哲,于克信(104)………………………………………2020年第4期发展中国家如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基于跨越低收入均衡和中等收入均衡视角周文(3)…………………………………如何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基于碳排放对高质量发展作用的经验证据刘梦,胡汉辉(19)………………………FDI 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一个基于区域外部性的扩展模型刘清杰,任德孝,刘倩(36)……………………劳动力价格扭曲与绿色经济效率损失张政,李雪松,王冲(51)…………………………财政教育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基于十分位点的分层省级数据分析宫锡强(64)……………………………………政治和经济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碳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周志方,李瑾瑾,曾辉祥(72)………………………金融去杠杆与企业风险承担———来自民营企业的证据覃飞,石小霞(89)…………………………………………靠“关系”还是靠“学历”?———私营企业员工薪酬中的亲属关联效应和文凭效应研究赵秋成,马洪旭(101)………2020年第5期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效能的空间差异及演化趋势的实证研究罗海平,艾主河,何志文(3)………………中国科技进步对居民福利影响的实证研究徐淑红(15)………………………………………中国财政支出对碳排放影响的双重效应分析赵哲,谭建立(24)…………………………内部人减持对高送转的影响———基于媒体关注视角康明惠,陈佳敏,苗苗(37)……………………………………普惠金融发展、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研究———基于云南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杨虹,张柯(52)……………………………文化因素如何影响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水平———一个基于我国农业领域中“关系”的实证研究刘胜春,阮萍(66)…………………服务主导逻辑下价值共创影响研究———平台能力的中介作用杨路明,张惠恒,许文东(76)…………………………………职场孤独感对员工创新行为影响的机制研究———基于情感理论的研究视角何雨珊,陈鹏宇,陶向南,彭达枫(92)…………………精准视角下扶贫绩效模糊综合评价———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柳志,王善平(104)………………………………2020年第6期土地租税与土地财政演进———基于公共物品融资的经济逻辑张垒磊,闫晨(3)…………………………………地方政府“土地生税”研究:基于工业用地视角李学增,郭贯成,崔久富(17)………………跨省份人口城镇化迁移与城乡收入差距:理论假说与实证检验陈海龙,陈小昆(29)……………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地级及以上城市经验数据朱风慧,刘立峰(42)………………………………行政分权、财政分权与金融资源配置厉华威(54)……………………………………………党组织嵌入、审计监督与预算松弛———来自国有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代彬,谈星辰,刘怡(64)………………………企业价值观对工作投入的影响研究杨玥,张强,江新会(80)……………………………研发投入的创新绩效综合评估研究———基于仪器设备视角冷松(92)……中国企业对东南亚投资的政治风险及其调节因素———基于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谭立力,刘小莞(104)……………………………………2020年第7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发展对区域市场分割的影响研究王伟,孔繁利(3)………………城市群发展战略下中心城市金融溢出效应研究罗小伟(17)…………………………………交通信息高度联通下的西南地区旅游增长新特征及其验证黄书雷,方行明,全诗凡(28)……技术创新、金融约束与产业结构研究庄雷,王飞(40)…………………………………股权集中或股权制衡能否缓解融资约束对企业绩效的束缚———基于房地产上市公司数据张力派,于文领,陈玲玲,郭晓华(5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居民健康———基于生活方式和社会支持双重视角的研究黄倩,李宽,熊德平(66)……………资本市场开放如何影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杨晓亮,李冬,王维红(81)………………知识积累、开放式创新与高技术企业新产品绩效研究杨立生,陈倩(98)………………………2020年第8期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直接影响与间接效应———来自OECD 成员国的经验证据张文爱(3)…………………………………………全球治理参与能力对国家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兼议突破全球价值链治理困境的政策逻辑陈秀英(18)………………………………中国居民住房资产与金融资产的财富效应研究严艳,陈磊(26)………………………城市化和老龄化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影响研究———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王健,赵凯(38)…………………………………………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及其有效性研究黄晶(55)………………………………………云南省农村金融资源可得性的脱贫效应分析马骥,杨振宇,马金书(68)…………………企业家精神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需求结构转变视角陈欢,庄尚文,周密(80)………………………………如何识别R&D 税收激励效应?———从创新数量与质量视角说起姜安,黄惠丹,吴松彬(92)…………………………新时代矿产资源国有化模式的探讨王中庆,王继军(104)……………………………………2020年第9期产业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与环境污染———基于中国285个城市的实证分析寇冬雪(3)………………………………………不动产供给数量结构对城市创新产出的加速效应研究赵华平,侯碧瑶,张所地(18)………P2P 平台合规化转型对平台运营风险的异质性影响研究于博,董怡然(31)…………………基于国际视角的人口结构变迁与寿险消费:理论梳理与实证检验袁成,崔慧(49)…………业务结构多元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和风险影响的理论分析程道金,张东辉,成力为(62)…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缓解了企业融资约束吗———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调节效应廖婧琳,胡妍,项后军(73)………………………公共服务的供给存在政治周期吗?梅正午,孙玉栋(88)……………………………………收入不平等与公共服务质量———基于CGSS 数据的经验分析李振,吴柏钧,王丹阳(99)…………………………2020年第10期繁荣的诅咒:对金融部门扩张与实体经济发展关系的再认识———基于中国制造业数据的一个分析框架杨宇焰,张柏杨(3)…………………………制度距离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出口贸易效应———对“制度接近性”假说的再检验聂爱云,何小钢,朱国悦,李建体(20)…………产业扶贫降低了贫困脆弱性吗?———基于CLDS 的准实验研究王志涛,徐兵霞(32)……………………………………过度负债会加剧实体企业金融化吗廉永辉,褚冬晓(45)…………………………………卖空机制真的可以抑制公司违规吗———基于中国式融资融券的实证分析武晨,王可第(62)……………………………金融发展、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周国富,柴宏蕊,方云龙(76)…………………………高管学术背景、市场化进程与企业创新投入何旭,马如飞(88)…………………………企业轻资产运营与全要素生产率盛明泉,冯天宇,谢睿(101)……………………………2020年第11期试析中国现阶段是否具备有效开征房产税的前提和条件周文豪(3)…………………………环境规制对中国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贸易比较优势的视角龚梦琪,尤喆,刘海云,成金华(15)…………………教育水平、相对剥夺与流动人口健康成前,李月(26)…………………………………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差距与居民幸福感———基于CGSS2015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缪小林,李闵(36)………………………贫困县脱贫摘帽的影响因素及实践路径———基于中国西南地区60个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冯朝睿,李昊泽(46)……………中国操纵汇率了吗———基于汇率宏观基本面模型的实证分析王盼盼,石建勋(57)………………………科技贷款对技术创新的非线性作用机制研究孙芹,宋夏云(70)…………………………守住底线还是拓展空间:来自企业风险管理的经验证据胡明霞(80)…………………………文化距离对中国入境旅游的影响———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例尹忠明,秦蕾(90)………………………………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刘永松,王婉楠,于东平(100)……………2020年第12期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对代际经济支持的影响———基于中介效应模型的研究刘佩,孙立娟(3)………………………………………基于劳动力就业视角的中国经济增长分析:理论与实践郭兆晖,孙金山,郭路(19)…………基于QCA 的地方政府债务影响因素研究———以湖南省为例何涌,陈梦颖(27)…………………………………………………中国金融周期的再测度———基于动态因子法的分析刘璐,王晋斌(39)………………………………………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及异质性研究姚婷,宋良荣(53)………………………市场化债转股与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研究李志军,陈龙(64)……………………………智力资本信息披露促进了企业价值提升吗———基于机构投资者异质性视角袁蓓,夏昊(75)…………………………………股权激励水平内部差距与企业创新陈鹏程(89)………………………………………………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风险治理研究———基于“两微”舆论风险的视角李贞,李栋(105)………………………………。
教育扩展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第4期(总第181期)2023年7月浙㊀江㊀工㊀商㊀大㊀学㊀学㊀报JOURNAL OF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No.4(General No.181)Jul.2023收稿日期:2023-07-31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中的效率增进与协同推进共同富裕路径研究 (22&ZD056)作者简介:邢春冰,男,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劳动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研究;张晓敏(通讯作者),女,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劳动经济学研究㊂①2015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居住证暂行条例“,规定公民离开户口所在地半年以上,符合有合法稳定就业㊁合法稳定住所㊁连续就读条件之一的,即可申领居住证㊂居住证持有人可享受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的一系列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条件㊂2016年,国务院又相继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就进一步推动户籍制度改革进行了深化㊂公安部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㊁教育部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㊁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等部委以及地方政府也都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措施和实施意见㊂教育扩展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邢春冰1,张晓敏2(1.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100872;2.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北京100875)摘㊀要:大学扩招以来,农村居民中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的比例大幅上升㊂最新的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 )数据分析表明,教育水平的快速上升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产生了重要影响㊂农村居民获得城市户口的途径发生了显著变化,通过升学获得城市户口的比例显著下降,越来越多拥有高等教育学历的农村劳动力保留了原有户籍㊂相对于低教育水平劳动力,拥有高等教育学历的农村居民迁移概率更高,迁移时间更长㊂未婚群体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者的迁移范围更广;已婚群体中,高等教育学历农村居民迁往外省的概率低于较低学历的个体㊂为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城市地区应进一步深化户籍改革,为农民工家庭提供更多优质的公共服务㊂关键词:劳动力流动;户籍转换;教育扩展;户籍改革中图分类号:F126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91505(2023)04008813DOI:10.14134/33-1337/c.2023.04.008一㊁引㊀言户籍制度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制度安排,它最初的主要功能是防止人口自由流动[1]50[2-3]㊂改革开放以来,户籍制度的放松使上亿农民得以到城镇地区就业,既提高了农民收入,也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动力㊂然而,户籍改革不彻底使劳动力资源仍存在严重的空间错配,也导致农村移民的福利状况低于城镇本地职工,市民化程度较低㊂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国务院2014年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开启了新一轮户籍改革㊂此后几年,相关政策措施不断出台,①包括:(1)进一步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籍差别,代之以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㊂(2)实施居住证制度,各种配套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如教育㊁医疗㊁社保㊁住房)逐渐与户籍登记脱钩㊂(3)针对不同规模的城市,在有序或完全放开中小城市户籍限制的同时,为大城市确定合理的落户条件,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的人口规模㊂这些改革能否取得成效,取决于其是否适应流动人口的新特点和人口流动规律㊂本文的核心任务是描述农村居民教育水平快速上升的事实,分析其与农村劳动力流动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其对户籍改革的影响㊂近20年来,我国农村居民的教育水平显著提高,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劳动者比例不断上升㊂这一方面是由于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张为农村居民教育投资创造了条件㊂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小城市的户籍价值下降,与农业户籍相关的土地承包权㊁宅基地使用权㊁集体财产权和收益分配权价值上升,这降低了高教育水平劳动力转换户籍的积极性;而在一些大城市,即便是高等教育学历也无法保证农村居民获得当地户口㊂教育水平提高改变了农村居民的迁移行为㊂本文利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2013年和2018年数据发现,教育显著提高了农村居民迁移的概率和迁移时间;高等教育扩大了未婚农村居民的迁移范围,却没有增加已婚者的迁移范围;教育水平提高了流动人口子女随迁的概率㊂农村居民教育水平提高带来的上述改变对于理解城镇化的模式以及推进户籍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㊂随着农村劳动力教育水平的提升,不同规模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差距不断增加,城市间的人才竞争日益激烈㊂地方政府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外来劳动力或留住高教育水平劳动力㊂教育水平的大幅上升通过改变劳动力和地方政府的相对力量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促进了户籍改革㊂地方政府可以通过为外来劳动力提供更公平㊁更优质的公共服务吸引人才㊂很多学者分析了户籍制度对劳动力流动和社会福利的影响[4-6],也不乏学者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强调户籍改革过程中各方的利益博弈[7-9]㊂较早的研究较多强调我国城市化倾向的发展政策;新近的一些研究考虑了户籍改革和劳动力流动中出现的一些新趋势[1]㊂但总体而言,已有研究对农村劳动力发生的一些新变化缺乏充分考虑㊂有学者探讨了大学扩招对农村居民上高中概率的影响[10-11],但很少有研究关注农村居民中高等教育学历者的比例上升及其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和户籍改革的影响㊂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㊂首先,我们利用较新的家户数据,描述了农村劳动力教育水平上升的事实,同时结合农村居民户籍转换途径的变化趋势,说明农村劳动力教育水平上升的制度原因㊂其次,本文从多个维度分析了农村居民教育水平上升对迁移行为的影响,强调了婚姻和家庭因素对高教育水平劳动力迁移决策的异质性影响㊂最后,结合上述分析,我们讨论了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农民工和不同政策主体的激励和动机㊂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节介绍数据并描述农村劳动力中大学生比例上升的事实㊂第三节讨论了农村劳动力教育水平上升的制度背景㊂该节分析指出,农村劳动力教育水平上升不仅是教育扩展的结果,也是更多高教育水平劳动力保留农村户籍的结果㊂第四节分析教育水平对农村劳动力迁移概率㊁迁移时间以及迁移范围的影响㊂第五节在实证结果的基础上,讨论了户籍改革过程中各方利益的变化㊂第六节总结全文㊂二㊁数据介绍与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水平(一)数据介绍本文主要使用了有全国代表性的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㊂该数据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和国家统计局合作完成,收集了样本家庭所有成员的性别㊁年龄和教育水平等个人特征㊁就业情况以及家庭财产㊁收入和支出等信息㊂为使相关变量和覆盖地区更为一致并体现最新趋势,98第4期邢春冰,张晓敏:教育扩展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㊀本文重点使用了2013年和2018年的数据㊂①在描述教育水平变化时,也使用了2002年的数据进行更长时间的对比㊂我们把样本年龄限定在20 55岁㊂CHIP数据分城镇和农村两部分,我们用农村样本描述农村居民的教育水平并分析教育水平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㊂本文重点关注了农村居民中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后文中有时统称为大学毕业生,包括大专㊁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的比例㊂不在户籍所在市居住超过半年的样本被定义为移民㊂我们还根据其居住地点是否在本市以外以及是否在本省以外,定义了对应不同迁移范围的移民变量㊂一部分农村居民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了城镇户口,本文称之为 永久移民 [12]㊂由于永久移民的选择性(即更容易或更倾向于获得城镇户口的农村居民在个人和家庭特征方面有别于其他农村居民)对农村居民教育水平的分布影响显著,我们利用城镇样本的户籍转换信息,识别出获得城市户口的 永久移民 ㊂通过分析不同年代永久移民获取城镇户籍途径(尤其是升学途径)相对重要性的变化,我们指出了农村居民教育水平上升的制度原因㊂(二)大学扩招与农村居民的教育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持续增长,但1999年以前的增长相对缓慢,1999年的大学扩招大幅提高了其扩张的速度㊂到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从1998年的116万人上升到790万人㊂由于农村和城镇地区考生具有相同参与高考的权利,加之丰厚的教育回报,大学扩招激励农村学生就读普通高中㊂相关数据表明,农村地区高考报名的人数在扩招之后的十年不断增加,从1998年的174万上升到了2008年的627万㊂此后由于适龄人口减少,高考报名人数有所下降㊂从2002年起,农村报名高考的考生数量开始高于城市地区;到2013年已经比后者高出173万人㊂农村高考考生的录取数量也在不断上升,到2014年,已经比城镇地区高出130万人㊂②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张以及日益增长的教育投资需求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教育水平㊂我们利用CHIP农村数据计算了不同年份农村居民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者的比例㊂2002年,20 55岁的农村居民中该比例仅为2%;到2013年,该比例达到8.1%,到2018年进一步上升至13.2%㊂图1给出了2002年㊁2013年和2018年不同年龄农村居民中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的比例㊂从中可以看出,农村居民(包括外出务工人员)教育水平的上升主要是由于年轻组别教育水平上升所导致的㊂2002年农村居民中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的比例在各年龄段都非常低,但当年的年轻组中拥有高等教育学历的农村居民已开始增加㊂农村居民的低教育水平在2013年得到了改观㊂尽管年老组别中(35岁以上)几乎没有高等教育毕业生,但在年轻组别中,该比例随着年龄降低而显著上升㊂在2013年30岁左右的农村居民中,大约有10%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而在20岁左右的年轻人中,该比例达到了30%㊂到2018年,农村居民的教育水平继续大幅上升㊂在20岁左右的人群中,有超过一半的人拥有高等教育学历㊂这说明,年轻农村居民上大学的机会已经大幅上升,而且很多大学毕业生保留了农村户口㊂农村居民中的大学生并不是农村地区 生产 的全部大学生㊂很多农村居民在考取大学后改变户口,正式迁移到了城市地区,这也是年长的农村居民中大学毕业生数量极少的重要原因㊂年轻农村居民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者数量的上升,意味着很多农村居民考上大学后没有改变其户口㊂我们接下来在第三节对此进行分析㊂③09浙㊀江㊀工㊀商㊀大㊀学㊀学㊀报2023年①②③两个年份的CHIP数据涵盖的省份包括北京㊁山西㊁辽宁㊁江苏㊁安徽㊁山东㊁河南㊁湖北㊁湖南㊁广东㊁重庆㊁四川㊁云南和甘肃,2018年还包括了内蒙古㊂数据来源:苟人民(2006)[13],罗立祝(2011)[14]㊂2014年录取数据来源于:高考结束!你绝想不到农村大学生比城市多?[EB/OL].(2020-07-13)[2023-04-06].https:///a/407217316_120593113?_f=index_pagefocus_ 6㊂2013年报名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考试年鉴(2014)㊂由于考取中专也可以帮助农村居民获得非农户口,我们还考察了中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规律与图1一致㊂图1 农村居民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者比例(%)资料来源:CHIP2002/2013/2018农村数据㊂三㊁教育水平提升与户籍身份转变尽管存在明显的户籍限制,仍然有很多农村居民获得了城镇户口而成为城镇居民㊂农村居民教育水平的变化与其户籍转换行为密切相关㊂①尤其是,升学作为转换户籍的重要途径之一,也导致农村居民中高教育水平劳动力数量很低㊂然而,随着近年来农村居民教育水平的大幅提升,考学和户籍转换之间的对应关系正逐渐减弱㊂我们使用2018年CHIP 数据的城镇样本中有过户籍身份转变的样本,②考察了不同年代转换户籍身份的样本分布情况㊂我们考察了两种户籍身份的转换: 农转非 和农业户口转居民户口㊂总体而言,有27%的城镇样本有过 农转非 或农业户口转居民户口的经历㊂③图2的灰色柱状图给出了有过 农转非 经历样本的年代分布㊂在改革开放之前,有过此经历的样本非常少,反映出这一时期严格的户籍限制政策㊂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 农转非 样本大量增加㊂进入21世纪,有 农转非 经历的样本比例也比较高,但出现了增长减缓甚至下降的趋势㊂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一些地区近年来取消了农业和非农业户籍的区别,代之以居民户口㊂在有条纹的柱状图中,我们把由农业户口转为居民户口的样本包括进来,户籍转换样本表现出更明显的上升趋势,而且到最近十年,获得居民户口的农村居民开始显著高于 农转非 的人数㊂从图2可知,城乡户籍的转换在过去30多年中变得越来越普遍,而且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获得了居民户口㊂表1将识别出的户籍转换样本按照转变时间分组,给出了各个时期不同户籍转换方式(获得居民户口也算作一种方式)的分布情况,借此说明升学途径在农村居民户籍转换过程中的作用变化㊂改革开放以前,获取非农户口的主要途径是 工作 ,具体包括提干和参军,但数据没有区分㊂不过,基于CHIP2002年数据的分析表明,参军是其主要部分[15]㊂升学是第二个途径;还有婚姻等其他占比相对较低的方式㊂19第4期邢春冰,张晓敏:教育扩展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㊀①②③在父母户籍身份不同的情况下,1998年之前,子女的户口身份随母亲;1998年之后,子女可以选择父亲或母亲的户籍身份㊂对于2013年以前的户籍转化情况,2013年数据呈现的规律与2018年的结果一致㊂为了反映最新的变化,我们这里使用了2018年的数据㊂采用2013年的CHIP 数据,去除异常值后,城市样本有17656个观测值,其中有 农转非 经历的样本有4870个㊂此外,Xing(2014)[16]使用2002年的CHIP 数据也描述了农转非样本的分布情况㊂图2㊀农转非样本的户籍转变时间分布(人)资料来源:CHIP2018城镇数据㊂改革开放后,因为工作而转换户籍身份的样本比例下降,升学途径的重要性上升㊂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有约20%(80年代)至30%(90年代)的户籍转换者是通过升学获得非农户口,升学成为农村居民永久迁移到城市地区的重要途径,也激励农村居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㊂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通过升学而转换户口的比例大幅下降㊂2011 2018年间,不足7%的 农转非 样本通过升学途径获得非农户口㊂如果将改为居民户口的农业户口样本也考虑在内,该比例不足4%㊂在制度上,考取大学的农村居民可以选择将农村户口迁出变为学校的集体户口;一旦迁出,其户籍类别就转为非农户口,不能再以农业户口转回原籍㊂户籍改革导致大学生到中小城市落户变得容易,且有无该地户口人群的福利待遇差别不大;而农村户口与农村地区的各种补贴和集体收益相联系㊂农业户籍转为非农户籍的不可逆性意味着它像一个看涨期权,①可以在未来通过征地补偿等方式获得更高的收益㊂以上两方面原因导致很多大学生选择将户口留在农村㊂②当然,征地收益不是影响农村大学生户口选择的唯一因素,农村地区的很多补贴政策都可能使农村户口的价值上升㊂表1㊀不同年代户籍身份改变(农转非或居民户口)样本的分布(%)升学工作土地征用购房婚姻其他改居民户总体1951 1960年13.4657.690.000.0019.23 5.77 3.85100 1961 1970年14.5065.65 1.530.00 6.87 6.11 5.34100 1971 1980年17.0954.060.840.28 6.7217.37 3.64100 1981 1990年19.8628.5611.050.317.0627.02 6.14100 1991 2000年27.7718.1225.28 2.25 5.2116.76 4.62100 2001 2010年13.09 4.4225.40 4.65 3.8313.4835.13100 2011 2018年 3.80 3.0623.52 4.61 2.209.5153.29100总计14.3413.1721.50 3.34 4.2914.5828.78100㊀㊀注:工作途径包括提干和参军等方式㊂数据来源:CHIP2018㊂大学毕业生选择将户口留在农村地区也与城市地区的户籍价值下降有关㊂伴随着近些年的户籍29浙㊀江㊀工㊀商㊀大㊀学㊀学㊀报2023年①②关于投资决策的不可逆性与期权价值的讨论,可见Dixit(1992)[17]㊂不过也有学者认为,放弃农村土地权利并非农村居民不愿落户城市的原因[18]㊂用微观数据来验证上述判断有一定困难:那些保留农业户口和转换了户口的大学生通常不在一个数据集中,也很难将其匹配在一起㊂改革,一些中小城市的就业机会和公共服务逐渐与户籍脱钩,外来人口只需拥有居住证即可享有与本地人相同的服务,这降低了转换户籍的必要性㊂而在户口价值较高的大城市,高等教育学历又不足以保证农村居民获得当地户口㊂那么,农村大学生数量的增加,是否意味着农村大学生不愿意迁移到其他地方了呢?接下来,我们考察农村地区不同教育水平劳动力的流动情况㊂四㊁教育水平提升与农村居民的迁移模式长期以来农村地区都是我国劳动力的蓄水池,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和迁移决策影响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和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结构㊂农村居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将如何影响农村居民的迁移,进而影响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本节利用农村居民样本对此进行考察㊂很多研究表明,高教育水平的劳动力更有可能对地区差距和区域劳动力市场冲击做出反应,流动性更强[19-21]㊂然而也有研究得出了不同结论㊂如赵耀辉(1997)[22]利用四川省的数据发现,教育水平对于农村居民外出打工的概率影响很小,却显著提高了他们从事本地非农就业的概率;Luo and Xing(2016)[23]则发现,低教育水平的农村劳动力比高教育水平者更倾向于对劳动力市场冲击做出反应㊂给定近年来农村居民教育水平大幅提高这一事实,有必要对教育水平和劳动力流动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㊂本文试图从多个方面(是否迁移㊁迁移时长㊁迁移范围和家庭迁移)考察教育水平和劳动力流动的关系㊂尽管我们没有强调因果关系识别,多元OLS回归揭示的相关性对我们认识农村劳动力流动现象仍十分重要㊂(一)教育水平对迁移概率和迁移时间的影响在表2前三列中,我们利用2013年和2018年的CHIP农村数据考察了教育水平对于农村劳动力流动概率的影响㊂因变量为表示是否迁移的虚拟变量,我们估计的是线性概率模型㊂所有回归都加入了县级虚拟变量㊂A部分是2013年的结果㊂第1列仅控制了县级虚拟变量,结果表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劳动力外出的概率比高中毕业生高15个百分点,比初中生高接近30个百分点㊂第2列控制了性别和婚姻状态,大学毕业生的迁移概率仍然比高中毕业生高9个百分点㊂第3列进一步控制了年龄,尽管同龄初中生和高中生之间的迁移概率已无显著差异,大学毕业生的迁移概率仍比高中毕业生高出10个百分点左右㊂2018年的结果(B部分)表明,在控制了所有变量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概率比高中毕业生高6个百分点㊂表2 教育对迁移概率和迁移时间的影响(1)(2)(3)(4)(5)(6)(7)迁移在外居住时间在外居住时间(是否在外居住半年以上)(包括零)(移民样本)A:2013年初中0.042∗∗∗0.0110.0040.173∗0.0900.1710.187 (0.010)(0.009)(0.009)(0.095)(0.093)(0.145)(0.143)高中0.187∗∗∗0.098∗∗∗0.017 1.113∗∗∗0.254∗0.608∗∗∗0.302 (0.016)(0.015)(0.016)(0.147)(0.145)(0.195)(0.194)大专及以上0.339∗∗∗0.192∗∗∗0.116∗∗∗ 2.069∗∗∗ 1.272∗∗∗ 1.178∗∗∗0.905∗∗∗(0.013)(0.014)(0.014)(0.126)(0.125)(0.152)(0.152)Obs.185731857018570185701857057425742 R20.1840.2550.2980.2720.3190.2900.32139第4期邢春冰,张晓敏:教育扩展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㊀(续表2)B:2018年初中0.109∗∗∗0.072∗∗∗0.0160.753∗∗∗0.1540.331∗∗0.100 (0.013)(0.012)(0.011)(0.116)(0.110)(0.144)(0.141)高中0.209∗∗∗0.143∗∗∗0.016 1.576∗∗∗0.2060.877∗∗∗0.385∗∗(0.017)(0.016)(0.016)(0.158)(0.151)(0.182)(0.180)大专及以上0.330∗∗∗0.193∗∗∗0.068∗∗∗ 2.126∗∗∗0.791∗∗∗ 1.003∗∗∗0.573∗∗∗(0.013)(0.013)(0.013)(0.127)(0.124)(0.138)(0.138)Obs.160061600016000160001600062436243R20.1730.2380.3220.2640.3560.1930.248户籍所在县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性别㊁婚姻㊁家庭规模No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年龄No No Yes No Yes No Yes ㊀㊀注:1.数据来源:CHIP2013/2018,我们选取了农村地区23 55岁的样本㊂2.如果农村居民2013年和2018年在外居住的时间大于等于6个月,则将其定义为迁移样本㊂3.回归中小学及以下为省略组,控制了户籍所在县虚拟变量和常数项㊂4.∗㊁∗∗㊁∗∗∗分别代表在10%㊁5%和1%的水平上显著;括号中为稳健标准误㊂表2的4 7列考察了教育水平对迁移时间(duration)的影响㊂在4㊁5列,我们使用所有农村样本,令那些没有迁移的样本迁移时间为零㊂结果表明,在2013年,大学毕业生的迁移时间比高中生多出1个月左右㊂如果只考虑移民样本(6列和7列),上述差异下降为0.6个月左右㊂到2018年,相应的结果分别为0.6个和0.2个月㊂表2的结果表明,更高的教育水平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流动倾向,也增加了他们的流动时间,但这种影响有减弱之势㊂当然,此处的回归结果不一定代表因果关系㊂系数大小的变化既可能是经济发展和户籍改革的结果,也可能是农村居民中大学生能力变化所致㊂(二)教育水平与迁移范围接下来,我们考察教育水平与迁移范围之间的关系㊂因变量分别为表示是否迁移到省外就业和市外就业的虚拟变量㊂我们通过估计线性概率模型来考察教育水平和迁移范围之间的关系㊂所有回归均控制了户籍所在县虚拟变量㊂表3中A和B部分分别为2013年和2018年的结果㊂表3的前3列以省外迁移为因变量(省外迁移=1,不迁移=0)㊂第1列的结果表明,2013年大学和高中毕业生迁往省外务工的概率分别比初中毕业生高出5.3个和12.5个百分点㊂第2列控制了性别和婚姻状态,上述差别缩小至2.1个和6.4个百分点,但仍然显著㊂第3列控制了年龄,结果表明高中生的省外迁移概率显著低于其他组别,大学生和初中及以下教育组别没有显著差异㊂第4至6列以是否是省内市外迁移(不包含省外迁移)为因变量㊂结果表明,大学毕业生迁往市外的概率显著高于其他教育水平㊂随着控制变量增加,上述差别逐渐变小,但一直显著㊂在第6列中,当我们控制所有变量后,大学毕业生迁往市外的概率比高中生高5.7个百分点㊂到了2018年,如果仅控制户籍所在县,无论是从省外还是市外维度考察,大学生迁出的概率也都高于其他组别㊂在控制了性别㊁婚姻状况和家庭规模后,上述差异仍然存在但有所降低㊂在进一步控制年龄后,大学生迁往省外的概率反而低于初中及以下教育组,但仍高于高中组;大学生迁往市外的概率仍然显著高于其他低教育组别㊂在表2和表3的分析中,控制变量对结果的影响很大,其中婚姻状态和年龄对结果的影响最大㊂和年老者相比,年轻人未婚的比例更高,其教育水平和迁移的概率也更高㊂因此在控制婚姻状态和年龄后,教育的影响有所减弱㊂教育对不同婚姻状态者的影响可能不同,因此我们在表4中给出了分婚姻状态的回归结果㊂49浙㊀江㊀工㊀商㊀大㊀学㊀学㊀报2023年。
人力资本与劳动力流动对区域创新的影响
( 一 ) 国外 研究 现状
1 . R I S构 成要 素间 的地理 位置 。武 田等 ( Y o s h i y u k i T a k e d a ,2 0 0 7 ) 对 日本 山形 县 的 4个地 区进 行 了
收稿 日期 :2 0 1 3— 0 5— 0 8
作者简介 :田新 民 ( 1 9 6 7一 ) ,男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继续教育学 院院长 ,数量 经济研究 中心副主任 ,教授 ,博士生 导师 ,研究方 向为金融工程 ;王少斌 ( 1 9 7 8一 ) ,男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 向为金融工程 。 51
构来 改变 。与此 相反 ,新 增 长 理论 的 观点 是 地 区的 外部 性 不 仅 仅 来 源 于市 场 规模 效 应 或 者 经 济外 部 性 , 而且来 源 于知识 和技术 外部 性 。 因此 ,在 空 间经 济学 理 论 中 ,区域 集 聚 是结 果 ;而 在 新增 长 理论 中 ,区 域集 聚是 增长 的 内生 动力 。
然而 ,对于导 致 知识溢 出以及解 释 创 新 活 动 的集 群性 上 ,区域 的 中心 地 位 并未 得 到 一 致认 同。起 初
空 间经济 学 ( N E G) 对 集 聚 的 看 法 是 ,群 集 活 动 只 是 劳 动 力 市 场 蓄 水 池 行 为 的一 个 结 果 。克 鲁 格 曼 ( 1 9 9 1 )认 为在增 长模 型 中 ,企 业 和员工 发 现找 到一 个具有 市 场规 模 效应 的场所 是 有利 的 ,而 这会 引 导他 们 到 达这个 区域并 因此 形成 一些 特 定行 业 。这会 导 致 过 度集 中 ,而对 这 种 集 中只 能通 过 技 术 而不 是 结
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对农户非农经营选择的影响
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对农户非农经营选择的影响李怡萌【摘要】非农经营是农户创业选择的主要活动之一.该研究运用微观调查数据对农户非农经营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Probit回归,结果表明,除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外,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也起到了显著作用.从人力资本角度看,作为家庭主要决策者的男性户主在本地非农经营中的主观能动性更强,而拥有健康的身体,受过专业的非农职业技能培训和教育,对农户选择非农经营也有推动作用;从社会资本来看,乡村干部职工户则因为视野较开阔,接触的人际范围广,拥有更多的非农经营门路和资源,得以在乡村非农经营中优先发展起来.因此,建议农村增加劳动力自雇就业的相关政策向提升农村人口职业教育水平倾斜,采取措施增加社会资本积累,以利于农产创业.【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4(000)019【总页数】4页(P6425-6427,6430)【关键词】非农经营;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农户创业【作者】李怡萌【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长期对立的二元经济体制使得城乡资源分配不平衡,城乡居民发展机会不均等。
同时,由于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全局性地位,农产品价格长期受到政府管控,在物质消费日益市场化的今天,农民的生活成本大大增加。
另一方面,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为农村转移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城市相对优越的公共服务也增加了他们对非农部门的要素回报预期,农村大批劳动力逐渐从传统农业生产向非农领域转移。
农村劳动力参与非农就业活动主要有3种途径:外出打工、本地打工及在本地参与家庭非农经营活动(自主经营)等。
金融危机爆发后,沿海产业转型升级,城市非正式部门难以为农民工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农民工返乡自雇就业潮流兴起。
同时,传统小农生产逐渐被现代化生产取代,土地经营流转加快,农村出现大量家庭非农经营实体。
劳动力流动对居民家庭消费的影响——基于三期CFPS面板数据
第 46 卷 第 2 期
刘玉成等:劳动力流动对居民家庭消费的影响
随着我国民生领域内体制机制改革的全面深入
· 115 ·
庭消费的影响,但 由 于 观 察 对 象、数 据 来 源、研 究 方
推进,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的藩篱正逐渐得到破除,
法、研究视角等方面的差异,在劳动力流动是否会影
城乡之间、区域 之 间 的 劳 动 力 流 动 越 来 越 频 繁。 一
4)绝对收入和预期
收入在劳动力流动影响家庭消费的机制中均存在中介效应。在此基础上,基于政府作用、群体差异
性、区域异质性等视角,针对劳动力流动和家庭消费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劳动力流动;居民家庭消费;中介效应;异质性
分类号:
F241.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395(
2023)
02-0114-11
[
25]
闲娱乐的时间,强烈 的 疲 惫 感 也 会 降 低 其 进 行 享 受
型消费的 欲 望,因 此 难 以 改 善 其 消 费 结 构 (刘 玉 侠
2023 年 3 月
[ ]
好外部 性”(黄 蓉 等,
2014)27 。 这 种 “偏 好 外 部 性”
的存在,就使得劳动 力 及 其 家 庭 成 员 不 仅 在 流 动 和
[ ]
(
2013)18 研究 发 现,劳 动 力 流 动 导 致 衣 着、文 教 娱
乐及服务、医疗消费增加,由此改善了农村居民消费
[ ]
结构;宋明月等(
2022)23 研究发现劳 动 力 流 动 对 发
展和享受型消费均有正向促进作用。但也有部分学
者提出相反的观点,认 为 劳 动 力 流 动 并 不 能 改 善 居
对我国人力资本发展下的教育市场与劳动力市场失衡状况研究——基于大学生失业视角
从文献分 析可以得出 , 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供 给水平 低于 发达 国家 相应 阶段水平 , 这仍不能准确定位我 国高等教育的 但 供给状况 。在上文的分析 中, 并没有 区分教育市场 和劳动力市 场 , 当于默认不 同发展 阶段 国家 , 相 尤其是 发达 国家 的高 等教 育供 给规模既满 足个人 、 家庭对 高等教 育投资 的需求 , 符合 又 经济发展对大学生 的需求 。因此 , 上文 的结论 只能是笼统 的 , 具 体还需要 区分教育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 与大学生 就业 相关 的有两个市场 , 即教育市场和 劳动力市 场 。教育市场上 ,个人 和家庭 的教育投资 构成 了市场 的需 求 D1私人部 门和公共部 门提供 的高等教育规模构成 了市场 的供 , 给 S 尽 管“ 17 年 以来 , 。 从 98 中国普通高等教育的规模 经历了三 次质 的飞跃 ,从 19- 20 9 9 0 3年招生数连续 5年 增长速度 达到 两位数” t ̄府财政性教育投 资中高等教育 占比超过 中小 学教 ,J 3 i 育, 但是仍 不能满足需求 。 而且 , 在教师数量 、 校园面积 、 学生宿 舍、 教室 、 图书馆 、 实验 室 、 体育设施 等方面 的供给仍 然有很 大 不足 。 例如 ,99 2 0 19 - 0 3年期间 , 与普通 高校 学生招生 规模增长 23 . 9倍 的速度相 比, 教师 总量 只增长 了 1 . , 7倍 全国高校师生比
字显 然太 低 了 ( 图 1 。 见 )
V ∑E ( r = ,+t 1)
式中 , 表示 n 中所有预期教育收益贴现值 的总 和。 年 个人教 育投资 的成本是 指家庭 直接用 于教育 的费用和学 生上学期间所放弃 的收入 , 以分两个部 分 : 可 一是显 性成本 , 指 父母为子女完成某级教 育直接支 出的全部实 际货 币支出 , 如学 费、 伙食 费 、 书籍费 、 交通 费 、 宿费等 ; 是隐性成 本 , 住 一 指子女 在 就学期间不得不放弃 的收入 , 及机会 成本。个人教育投资成 本也是 预期 的也需要贴现 为现值 。N年 中所有预期投 资成本贴 现值 总和计算式如下 :
2013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选题
行为经济学信念、约束与偏好:行动者对规则的选择——基于住宅小区业主行为实验的研究李涛,朱宪辰, 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行为经济学自我控制、上网成瘾与锁定强制:“零点断网”式政府干预的行为经济学分析曾燕,叶德珠, 暨南大学金融系,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学“四万亿投资”:美酒乎?毒药乎?——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政府支出政策分析梁斌,周晔馨,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宏观经济学China's Sovereign Debt: A Balance-Sheet Perspective 徐建国,张勋,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经济学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原因分析——衰减冲击与永久冲击钱谊, 大连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宏观经济学吨税(Tonnage Tax)研究述评赵书博,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宏观经济学房地产实物资产和虚拟资产二重性及其与经济发展、信贷扩张关系研究——基于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王庆芳,郭金兴,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宏观经济学房价波动对家庭消费的非对称影响段忠东, 厦门理工学院商学院,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宏观经济学服务业增长、人力资本积累与劳动生产率:基于部门技术进步内生性分析王晶晶, 南京大学商学院宏观经济学公众预期、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动态----新凯恩斯框架下的异质性预期及其影响许志伟,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宏观经济学基于新数据的中国菲利普斯曲线估算纪洋,李冉,邹静娴,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宏观经济学降低经济增长目标徐现祥,梁剑雄,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宏观经济学所有制结构、金融摩擦与积极财政政策汪伟,王君斌,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宏观经济学要素替代弹性估计:理论回顾与经验分析郝枫,盛卫燕, 天津财经大学宏观经济学中国资本回报率的驱动因素徐建国,张勋,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经济学中国资本回报率再测算徐建国,张勋,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经济学贷款冲击、货币政策冲击与宏观经济波动刘轶,王刚, 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宏观经济学挤入还是挤出:中国公共投资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杨智峰,吴化斌,胡永刚, 上海金融学院宏观经济学技术差距、人力资本结构与企业自主创新强度张望,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宏观经济学价格粘性与货币政策:一个异质性Calvo定价DSGE模型杜海韬,邓翔, 西南民族大学宏观经济学教育水平与中国家庭储蓄陈贵富,朱若然, 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经济学区域政策与地区间收入差距杨海生,刘毓芸,徐现祥, 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宏观经济学调控目标选择、政策搭配与居民消费——基于经济波动的视角郭长林,李艳鹤, 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宏观经济学信贷约束下的金融发展与我国省际经济波动洪占卿,徐思远,郭峰,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宏观经济学金融抑制、金融摩擦与企业负债的经济周期性罗时空,龚六堂, 北京大学宏观经济学劳动市场摩擦、通货膨胀与宏观经济波动——基于开放经济DSGE模型的研究wangfaxian, 天津财经大学统计系宏观经济学收入分配、需求结构与增长模式李子联, 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宏观经济学中国扩大内需的福利收益研究——基于稳定分项消费的视角陈太明,杜两省, 东北财经大学富虹经济学院宏观经济学中国通货膨胀预期研究邹文理,王曦, 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宏观经济学资本错配抑制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了吗王林辉,袁礼, 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宏观经济学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基于演化经济学的分析Huangkainan,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宏观经济学流动性冲击的价格传导效应刘元生,杨盼盼,王有贵, 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系统科学系宏观经济学市场向西、政治向东——中国国内资本流动方向的测算余壮雄,杨扬, 中山大学国际商学院宏观经济学中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的阶层差异研究郑长德,彭凡珍, 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宏观经济学明清闭关锁国时期的知识积累与技术进步杜两省,王宪勇, 甘肃农业大学宏观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中国经济波动平稳化詹新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宏观经济学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有效性的再评估陈太明, 东北财经大学富虹经济学院宏观经济学中国省际公共资本存量估算:1993-2011 王文甫,窦义海, 西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
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特点分析
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特点分析特殊的经济发展路径和制度安排使得我国人口流动也呈现出“中国特色”。
我国农村人口流动特点包括目的地分布在东南沿海一带的省份和城市以及省内的中心城市;90%的就业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建筑和社会服务业;循环式流动;高教育者更多选择家乡非农产业就业而不是外出打工;迁移网络对人口流动有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人口流动特点在发达国家,国内人口流动受到的限制非常少,因此,国际上研究人口流动主要是研究人口在国家之间的流动,即移民问题。
但在我国,人口流动受到很大的限制,迁移的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种迁移不涉及户籍变动,也称为人口流动。
特殊的经济发展路径和制度安排使得我国人口流动也呈现出“中国特色”。
流动人口在其迁移动机下受到制约因素的影响,后两者的相互作用又进一步形成了人口流动的特点。
农村流动人口的自然特征农村劳动力迁移受到其动力和制约因素的影响。
究竟是哪些人在迁移呢?这些劳动力有什么特征呢?本文考虑到回流迁移者(return migrant)的特点,即外出打工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家乡的劳动力。
下文将比较迁移劳动力、回流劳动力、以及非迁移劳动力的特征(见表1所示)。
通过表1可以发现:相对非迁移劳动力而言,迁移劳动力更有可能是男性、未婚、更年轻、受教育程度更高、配偶不迁移、家庭劳动力较多和村庄人均收入水平更低。
而回流劳动力各项指标处在迁移劳动力和非迁移劳动力之间。
从农村流动人口三大区域来看,全国农村劳动力向东部地区迁移比率大幅提高,从1987年的40.5%上升到2000年的54.5%,向中部地区迁移的比率大幅下降,从30.3%下降到22.7%,向西部地区迁移的比率也大幅下降,从29.2%下降到22.8%。
东部地区内部迁移比例上升,从91.0%上升到95.4%;中、西部地区内迁比例下降,分别从82.7%下降到65.1%,85.6%下降到74.9%。
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迁移比例下降,而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迁移比例则大幅上升(详见表2)。
中文版JEL分类号
JEL分类号JEL分类系统, 是美国经济学会《经济文献杂志》(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所创立的对经济学文献的主题分类系统, 并被现代西方经济学界广泛采用。
该分类方法主要采用开头的一个英文字母与随后的两位阿拉伯数字一起对经济学各部类进行“辞书式”编码分类。
目录A-经济学总论和教学B-经济学思想流派和方法论C-数理和数量方法D-微观经济学E-宏观经济学和货币经济学F- 国际经济学G-金融经济学H-公共经济学I-卫生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J-劳动经济学和人口经济学K-法律和经济学L-产业组织M-企业管理和商务经济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学N-经济史O- 经济发展, 技术变迁和增长P-经济体制Q-农业经济学和自然资源经济学R-城市经济学, 农村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Z-其他专题A-经济学总论和教学(A- General Economics and Teaching )A1A1 -经济学总论A10 - 总论A11 - 经济学的作用; 经济学家的角色; 经济学家市场A12 - 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A13 - 经济学与社会价值观的关系A14 - 经济社会学A19 - 其他A2A2 - 经济学教育与经济学教学A20 - 总论A21 - 大学预科A22 - 本科生A23 - 毕业生A29 - 其他A3A3 - 多学科交叉A30 - 总论A31 - 个人的多学科文集A32 - 多学科卷A39 - 其他B-经济学思想流派和方法论( B-Schools of Economic Thought and Methodology )B0B0 - 总论B00 - 总论B1B1 - 到1925年的经济思想史B10 - 总论B11 - 古典B12 - 经典B13 - 1925年之前的新古典主义B14 - 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B15 - 历史;制度B16 - 定量B19 - 其他B2B2 - 自1925年以来的经济思想史B20 - 总论B21 - 微观经济学B22 - 宏观经济学B23 - 计量经济学; 定量研究B24 - 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B25 - 历史;机构;演化;奥地利B29 - 其他B3B3 - 思想史: 个人B30 - 总论B31 - 个人B4B4 - 经济学方法论B40 - 总论B41 - 经济学方法论B49 - 其他B5B5 - 当前的非正统方法B50 - 总论B51 - 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斯拉夫主义B52 - 机构;演化B53 - 奥地利人B59 - 其他C-数理和数量方法(C-Mathematical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C0C0 - 总论C1C1 - 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方法: 总论C10 - 总论C11 - 贝叶斯分析C12 - 假设检验C13 - 估计C14 - 半参数和非参数方法C15 - 统计模拟方法;蒙特卡罗方法;引导方法C16 - 特定分布C19 - 其他C2C2 - 计量经济学方法: 单方程模型;单变量C20 - 总论C21 - 横截面模型;空间模型;治疗效果模型C22 - 时间序列模型C23 - 具有面板数据的模型C24 - 截断和截尾模型C25 - 离散回归和定性选择模型C29 - 其他C3C3 - 计量经济学方法: 多个/同时的方程模型;多个变量C31 - 横截面模型;空间模型;治疗效果模型C32 - 时间序列模型C33 - 具有面板数据的模型C34 - 截断和截尾模型C35 - 离散回归和定性选择模型C39 - 其他C4C4 - 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方法: 专题C40 - 总论C41 - 持续时间分析C42 - 调查方法C43 - 索引号和聚合C44 - 统计决策理论;行动调查C45 - 神经网络和相关主题C49 - 其他C5C5 - 计量经济模型C50 - 总论C51 - 模型构建与估计C52 - 模型评估和测试C53 - 预测和其他模型应用C59 - 其他C6C6 - 数学方法和程序设计C60 - 总论C61 - 优化技术;编程模型;动态分析C62 - 平衡的存在性和稳定性条件C63 - 计算技术C65 - 杂项数学工具C67 - 输入输出模型C68 - 可计算总论均衡模型C69 - 其他C7C7 - 博弈论与讨价还价理论C70 - 总论C71 - 合作博弈C72 - 非合作博弈C73 - 随机动态博弈;演化博弈C78 - 讨价还价理论;匹配理论C79 - 其他C8C8 - 数据收集和数据估算方法;电脑程序C80 - 总论C81 - 收集, 估算和组织微观经济数据的方法C82 - 收集, 估算和组织宏观经济数据的方法C87 - 计量经济学软件C88 - 其他计算机软件C89 - 其他C9C9 - 实验设计C90 - 总论C91 - 实验室, 个人行为C92 - 实验室, 群体行为C93 - 现场实验C99 - 其他D-微观经济学(D-Microeconomics)D0D0 - 总论D00 - 总论D01 - 微观经济行为: 基本原则D02 - 机构:设计, 形成和运营D1D1 - 家庭行为和家庭经济学D10 - 总论D11 - 消费者经济学: 理论D12 - 消费者经济学: 实证分析D13 - 家庭生产和家庭内部分配D14 - 个人理财D18 - 消费者保护D19 - 其他D2D2 - 生产和组织D20 - 总论D21 - 企业行为D23 - 组织行为;交易成本;财产权D24 - 生产;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容量D29 - 其他D3D3 - 分配D30 - 总论D31 - 个人收入, 财富及其分配D33 - 要素收入分配D39 - 其他D4D4 - 市场结构和定价D40 - 总论D41 - 完全竞争D42 - 垄断D43 - 寡头垄断和其他形式的市场缺陷D44 - 拍卖D45 - 配给;许可D46 - 价值理论D49 - 其他D5D5 - 总论均衡和不平衡D50 - 总论D51 - 交易所和生产经济体D52 - 不完全市场D57 - 输入输出表和分析D58 - 可计算和其他应用的总论均衡模型D59 - 其他D6D6 - 福利经济学D60 - 总论D61 - 分配效率;成本效益分析D62 - 外部性D63 - 公平, 正义, 不平等以及其他规范标准和衡量标准D64 - 利他主义D69 - 其他D7D7 - 集体决策分析D70 - 总论D71 - 社会选择;俱乐部;委员会;协会D72-政治过程的经济模型: 寻租, 选举, 立法和投票行为D73 - 官僚主义;公共组织的行政程序;腐败D74 - 冲突;解决冲突;联盟D78--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实证分析D79 - 其他D8D8 - 信息, 知识和不确定性D80 - 总论D81 - 风险和不确定性下的决策标准D82 - 非对称和私人信息D83 - 搜索;学习;信息和知识D84 - 期望;猜测D85 - 网络形成D86 - 合同法经济学D89 - 其他D9D9 - 跨期选择与增长D90 - 总论D91 - 跨期消费者选择;生命周期模型与储蓄D92 - 跨期公司选择与增长, 投资或融资D99 - 其他E-宏观经济学和货币经济学(E-Macroeconomics and Monetary Economics)E0E0 - 总论E00 - 总论E01 - 国民收入和产品账户和财富的衡量和数据E1E1 - 广义的集合性模型E10 - 总论E11 - 马克思主义者; 斯拉夫主义;机构;发展的E12 - 凯恩斯;凯恩斯主义;后凯恩斯E13 - 新古典主义E17 - 预测和模拟E19 - 其他E2E2 - 消费, 储蓄, 生产, 就业和投资E20 - 总论E21 - 消费;保存E22 - 资本;投资(包括存货);容量E23 - 生产E24 - 就业;失业;工资E25 - 总体要素收入分配E26 - 非正规经济;地下经济E27 - 预测和模拟E29 - 其他E3E3 - 价格, 业务波动和周期E30 - 总论E31 - 价格水平;通货膨胀;通货紧缩E32 - 行情波动;周期E37 - 预测和模拟E39 - 其他E4E4 - 货币和利率E40 - 总论E41 - 货币需求E42 - 货币系统;标准;制度;政府与货币体系E43 - 利率的确定;利率期限结构E44 - 金融市场与宏观经济E47 - 预测和模拟E49 - 其他E5E5 - 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 货币和信贷供给E50 - 总论E51 - 货币供应;信用;货币乘数E52 - 货币政策(目标, 工具和影响)E58 - 中央银行及其政策E59 - 其他E6E6-宏观经济政策的形成, 公共财政的宏观经济方面, 宏观经济政策和普遍共识E60 - 总论E61 - 政策目标;政策设计和一致性;政策协调E62 - 财政政策;公共支出, 投资和财务;税收E63-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比较或联合分析;稳定E64 - 收入政策;价格政策E65 - 特定政策情节研究E66 - 总体展望和条件E69 - 其他F- 国际经济学(F-International Economics)F0F0 - 总论F00 - 总论F01 - 全球展望F02 - 国际经济秩序;非经济国际组织·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 总论F1F1 - 贸易F10 - 总论F11 - 新古典贸易模式F12 - 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贸易模式F13 - 商业政策;保护;推广;贸易谈判;国际组织F14 - 国家和行业贸易研究F15--经济一体化F16--贸易和劳动力市场的相互作用F17 - 贸易预测和模拟F18--贸易与环境F19 - 其他F2F2 - 国际因素变动和国际业务F20 - 总论F21 - 国际投资;长期资本流动F22 - 国际移民F23 - 跨国公司;国际商务F29 - 其他F3F3 - 国际金融F30 - 总论F31 - 外汇F32 - 近期账户调整;短期资本流动F33 - 国际货币安排和机构F34 - 国际贷款和债务问题F35 - 对外援助F36 - 经济一体化的财务方面F37 - 国际金融预测与模拟F39 - 其他F4F4 - 国际贸易和金融的宏观经济方面F40 - 总论F41 - 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F42 - 国际政策协调和传播F43 - 开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F47 - 预测和模拟F49 - 其他G-金融经济学(G-Financial Economics) G0G0 - 总论G00 - 总论G1G1 - 总论金融市场G10 - 总论G11 - 投资组合选择; 投资决策G12 - 资产定价G13 - 或有定价; 期货定价G14 - 信息和市场效率; 事件研究G15 - 国际金融市场G18 - 政府政策和监管G19 - 其他G2G2 - 金融机构和服务G20 - 总论G21 - 银行; 其他存款机构;抵押贷款G22 - 保险; 保险公司G23 - 养老基金; 其他私人金融机构G24 - 投资银行; 风险投资;佣金G28 - 政府政策和监管G29 - 其他G3G3 - 企业融资与治理G30 - 总论G31 - 资本预算; 投资政策G32 - 融资政策; 资本和所有权结构G33 - 破产;清算G34 - 合并;收购;重组; 公司治理G35 - 支付政策G38 - 政府政策和监管G39 - 其他H-公共经济学(H-Public Economics) H0H0 - 总论H00 - 总论H1H1--政府的结构和范围H10 - 总论H11--政府的结构, 范围和表现H19 - 其他H2H2 - 税收, 补贴和收入H20 - 总论H21 - 效率;最优税收H22 - 发生率(影响范围)H23 - 外部性;再分配效应;环境税和补贴H24 - 个人收入和其他非商业税和补贴H25 - 营业税和补贴H26 - 偷税漏税H27 - 其他收入来源H29 - 其他H3H3 - 经济主体的财政政策与行为H30 - 总论H31 - 家庭H32 - 企业H39 - 其他H4H4 - 公开提供的商品H40 - 总论H41 - 公共物品H42 - 公开提供的私人物品H43 - 项目评估;社会折扣率H49 - 其他H5H5 - 国家政府支出和相关政策H50 - 总论H51 - 政府支出与健康H52 - 政府支出和教育H53 - 政府支出和福利计划H54 - 基础设施;其他公共投资和资本存量H55 - 社会保障和公共养老金H56 - 国家安全与战争H57 - 采购H59 - 其他H6H6 - 国家预算, 赤字和债务H60 - 总论H61 - 预算;预算系统H62 - 赤字;剩余H63 - 债务;债务管理H69 - 其他H7H7 - 州和地方政府;政府间关系H70 - 总论H71 - 州和地方税收, 补贴和收入H72 - 州和地方预算和支出H73 - 跨辖区差异及其影响H74 - 州和地方借款H77 - 政府间关系;联邦制H79 - 其他H8H8 - 杂项问题H80 - 总论H81 - 政府贷款, 贷款担保和信贷H82 - 政府财产H83 - 公共管理H87 - 国际财政问题;国际公共物品H89 - 其他I-卫生经济学教育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I-Health, Education and Welfare)I0I0 - 总论I00 - 总论I1I1 - 健康I10 - 总论I11 - 医疗保健市场分析I12-健康生产: 营养, 死亡率, 发病率, 药物滥用和成瘾, 残疾和经济行为I18 - 政府政策; 管理规范; 公共卫生I19 - 其他I2I2 - 教育I20 - 总论I21 - 教育分析I22 - 教育财政I23 - 高等教育研究机构I28 - 政府政策I29 - 其他I3I3 - 福利与贫困I30 - 总论I31 - 总论福利; 基本需求; 生活水平; 生活质量; 幸福I32 - 贫困的测量和分析I38 - 政府政策; 福利计划的提供和效果I39 - 其他J-劳动经济学和人口经济学(J-Labour and Demographic Economics) J0J0 - 总论J00 - 总论J1J1 - 人口经济学J10 - 总论J11 - 人口趋势和预测J12 - 婚姻;婚姻解散;家庭结构J13 - 生育率;家庭计划;儿童保育;儿童;青年J14 - 老年人经济学;残疾人经济学J15 - 少数民族和种族经济学;非劳工歧视J16 - 性别经济学;非劳工歧视J17 - 生命的价值;损失收入J18 - 公共政策J19 - 其他J2J2 - 时间分配, 工作行为, 就业决定和创造;人力资本J20 - 总论J21 - 劳动力与就业, 规模和结构J22 - 时间分配和劳动力供给J23 - 就业决定;创造就业机会;对劳工的需求;自主就业J24 - 人力资本;技能;职业选择;劳动生产率J26 - 退休;退休政策J28 - 安全;事故;工业健康;工作满意度;相关公共政策J29 - 其他J3J3 - 工资, 薪酬和人工成本J30 - 总论J31 - 工资水平和结构;技能, 训练, 职业等的工资差异J32 - 非工作人工成本和收益;私人养老金J33 - 补偿方案;支付方式J38 - 公共政策J39 - 其他J4J4 - 特殊劳动力市场J40 - 总论J41 - 合同: 特定人力资本, 匹配模型, 效率工资模型和内部劳动力市场J42 - 买方论断;分段劳动力市场J43 - 农业劳动力市场J44 - 专业劳动力市场和职业J45 - 公共部门劳动力市场J48 - 公共政策J49 - 其他J5J5 - 劳资关系, 工会和集体谈判J50 - 总论J51 - 工会: 目标, 结构和影响J52 - 争议解决:罢工, 仲裁和调解;集体谈判J53 - 劳资关系;工业法学J54 - 生产者合作社;劳工管理公司J58 - 公共政策J59 - 其他J6J6 - 流动性, 失业率和职位空缺J60 - 总论J61 - 地理劳动力流动;移民工人J62 - 工作, 职业和代际流动J63 - 营业额;空缺;裁员J64 - 失业: 模型, 持续时间, 发生率和求职J65 - 失业保险;遣散费;工厂倒闭J68 - 公共政策J69 - 其他J7J7 - 劳工歧视J70 - 总论J71 - 歧视J78 - 公共政策J79 - 其他J8J8 - 劳工标准: 国家和国际J80 - 总论J81 - 工作条件J82 - 劳动力构成J83 - 工人权利J88 - 公共政策J89 - 其他K-法律和经济学(K-Law and Economics) K0K0 - 总论K00 - 总论K1K1 - 基本法律领域K10 - 总论K11 - 物权法K12 - 合同法K13 - 侵权法和产品责任K14 - 刑法K19 - 其他K2K2 - 监管和商业法K20 - 总论K21 - 反托拉斯法K22 - 公司和证券法K23 - 受管制的行业和行政法K29 - 其他K3K3 - 其他实质性法律领域K30 - 总论K31 - 劳动法K32 - 环境, 健康和安全法K33 - 国际法K34 - 税法K35 - 个人破产法K39 - 其他K4K4 - 法律程序, 法律制度和非法行为K40 - 总论K41 - 诉讼程序K42 - 非法行为与法律执行K49 - 其他L-产业组织(L-Industrial Organization) L0L0 - 总论L00 - 总论L1L1 - 市场结构, 企业战略和市场绩效L10 - 总论L11 - 生产, 定价和市场结构;企业规模分布L12 - 垄断;垄断战略L13 - 寡头垄断和其他不完善的市场L14 - 交易关系;合同和声誉;网络L15 - 信息和产品质量;标准化和兼容性L16 - 产业组织和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产业结构;工业价格指数L19 - 其他L2L2 - 企业目标, 组织和行为L20 - 总论L21 - 公司的业务目标L22 - 企业组织和市场结构: 市场与层次结构;垂直整合;综合企业L23 - 生产组织L24 - 承包;合资企业L25 - 公司业绩: 规模, 年龄, 利润和销售额L29 - 其他L3L3 - 非营利组织和公共企业L30 - 总论L31 - 非营利机构;非政府组织L32 - 公共企业L33 - 公营企业与私营企业的比较;私有化;外判L39 - 其他L4L4 - 反托拉斯问题和政策L40 - 总论L41 - 垄断;横向反竞争做法L42 - 垂直约束;转售价格维护;数量折扣L43 - 法律垄断和监管或放松管制L44 - 反托拉斯政策和公共企业, 非营利机构和专业组织L49 - 其他L5L5 - 监管和产业政策L50 - 总论L51 - 监管经济学L52 - 产业政策;部门规划方法L53 - 政府推动企业L59 - 其他L6L6 - 行业研究: 制造业L60 - 总论L61 - 金属和金属制品;水泥;玻璃;陶瓷L62 - 汽车;其他运输设备L63 - 微电子;电脑;通讯设备L64 - 其他机械;商业设备;军备L65 - 化学品;橡胶;药品;生物技术L66 - 食物;饮料;化妆品;烟草L67 - 其他消费者不可退还品: 服装, 纺织品, 鞋类和皮革L68 - 电器;其他消费者耐用品L69 - 其他L7L7 - 行业研究: 初级产品和建筑L70 - 总论L71 - 采矿, 提炼和精炼: 烃类燃料L72 - 采矿, 提取和精炼:其他不可再生资源L73 - 林产品: 木材和纸张L74 - 施工L78 - 政府政策L79 - 其他L8L8 - 行业研究: 服务L80 - 总论L81 - 零售和批发贸易;仓储;电子商务L82 - 娱乐;媒体(表演艺术, 视觉艺术, 广播, 出版等)L83 - 体育;赌博;娱乐;旅游L84 - 个人, 专业和商业服务L85 - 房地产服务L86 - 信息和互联网服务;计算机软件L87 - 邮政和送货服务L88 - 政府政策L89 - 其他L9L9 - 行业研究: 交通运输和公用事业L90 - 总论L91 - 交通: 总论L92 - 铁路和其他地面运输:汽车, 公共汽车, 卡车和水上运输工具;港口L93 - 航空运输L94 - 电力公用事业L95 - 燃气公用事业;管道;水公用事业L96 - 电信L97 - 公用事业: 总论L98 - 政府政策L99 - 其他M-企业管理和商务经济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学(M-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nd Business Economics; Marketing; Accounting)M0M0 - 总论M00 - 总论M1M1 - 工商管理M10 - 总论M11 - 生产管理M12 - 人事管理M13 - 企业家精神M14 - 企业文化; 社会责任感M19 - 其他M2M2 - 商业经济学M20 - 总论M21 - 商业经济学M29 - 其他M3M3 - 营销和广告M30 - 总论M31 - 营销M37 - 广告M39 - 其他M4M4 - 会计和审计M40 - 总论M41 - 会计M42 - 审计M49 - 其他M5M5 - 人事经济学M50 - 总论M51 - 企业就业决策; 促销(招聘, 解雇, 离职, 兼职, 临时工, 资历问题)M52 - 补偿和补偿方法及其影响(股票期权, 附加福利, 激励措施, 家庭支持计划, 资历问题)M53 - 培训M54 - 劳动管理(团队组建, 工人授权, 工作设计, 任务和权限, 工作满意度)M55 - 劳务承包设备: 外包;特许经营; 其他M59 - 其他N-经济史(N-Economic History)N0N0 - 总论N00 - 总论N01 - 学科的发展: 史学;来源和方法N1N1 - 宏观经济学与货币经济学;增长和波动N10 - 总论, 国际或比较N11 - 美国;加拿大: 1913年以前N12 - 美国;加拿大: 1913-N13 - 欧洲: 1913年以前N14 - 欧洲: 1913-N15 - 包括中东在内的亚洲N16 - 拉丁美洲;加勒比N17 - 非洲;大洋洲N2N2 - 金融市场和机构N20 - 总论, 国际或比较N21 - 美国;加拿大: 1913年以前N22 - 美国;加拿大: 1913-N23 - 欧洲: 1913年以前N24 - 欧洲: 1913-N25 - 包括中东在内的亚洲N26 - 拉丁美洲;加勒比N27 - 非洲;大洋洲N3N3 - 劳动力和消费者, 人口, 教育, 收入和财富N30 - 总论, 国际或比较N31 - 美国;加拿大: 1913年以前N32 - 美国;加拿大: 1913-N33 - 欧洲: 1913年以前N34 - 欧洲: 1913-N35 - 包括中东在内的亚洲N36 - 拉丁美洲;加勒比N37 - 非洲;大洋洲N4N4 - 政府, 战争, 法律和监管N40 - 总论, 国际或比较N41 - 美国;加拿大: 1913年以前N42 - 美国;加拿大: 1913-N43 - 欧洲: 1913年以前N44 - 欧洲: 1913-N45 - 包括中东在内的亚洲N46 - 拉丁美洲;加勒比N47 - 非洲;大洋洲N5N5 - 农业, 自然资源, 环境和采掘业N50 - 总论, 国际或比较N51 - 美国;加拿大: 1913年以前N52 - 美国;加拿大: 1913-N53 - 欧洲: 1913年以前N54 - 欧洲: 1913-N55 - 包括中东在内的亚洲N56 - 拉丁美洲;加勒比N57 - 非洲;大洋洲N6N6 - 制造业和建筑业N60 - 总论, 国际或比较N61 - 美国;加拿大: 1913年以前N62 - 美国;加拿大: 1913-N63 - 欧洲: 1913年以前N64 - 欧洲: 1913-N65 - 包括中东在内的亚洲N66 - 拉丁美洲;加勒比N67 - 非洲;大洋洲N7N7 - 运输, 国际和国内贸易, 能源, 技术和其他服务N70 - 总论, 国际或比较N71 - 美国;加拿大: 1913年以前N72 - 美国;加拿大: 1913-N73 - 欧洲: 1913年以前N74 - 欧洲: 1913-N75 - 包括中东在内的亚洲N76 - 拉丁美洲;加勒比N77 - 非洲;大洋洲N8N8 - 微观商业史N80 - 总论, 国际或比较N81 - 美国;加拿大: 1913年以前N82 - 美国;加拿大: 1913-N83 - 欧洲: 1913年以前N84 - 欧洲: 1913-N85 - 包括中东在内的亚洲N86 - 拉丁美洲;加勒比N87 - 非洲;大洋洲N9N9 - 区域和城市历史N90 - 总论, 国际或比较N91 - 美国;加拿大: 1913年以前N92 - 美国;加拿大: 1913-N93 - 欧洲: 1913年以前N94 - 欧洲: 1913-N95 - 包括中东在内的亚洲N96 - 拉丁美洲;加勒比N97 - 非洲;大洋洲O- 经济发展, 技术变迁和增长(O-Economic Development,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Growth)O1O1--经济发展O10 - 总论O11-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分析O12-经济发展的微观经济分析O13 - 农业;自然资源;能源;环境;其他主要产品O14 - 工业化;制造业和服务业;技术选择O15 - 人力资源;人类发展;收入分配;移民O16 - 金融市场;储蓄和资本投资O17 - 正式和非正式部门;影子经济;制度安排: 法律, 社会, 经济和政治O18 - 区域, 城市和乡村分析O19 - 国际发展联系;国际组织的作用O2O2 - 发展规划和政策O20 - 总论O21 - 规划模型;规划政策O22 - 项目分析O23 - 发展中的财政和货币政策O24 - 贸易政策;要素流动政策;外汇政策O29 - 其他O3O3 - 技术变革;研究与开发O30 - 总论O31 - 创新与发明: 流程与激励O32-技术创新与研发管理O33 - 技术变革: 选择和后果;扩散过程O34-知识产权: 国家和国际问题O38 - 政府政策O39 - 其他O4O4--经济增长和总生产率O40 - 总论O41 - 一、二、多部门增长模型O42 - 货币增长模型O47 - 衡量经济增长;总生产力O49 - 其他O5O5 - 经济范围的国家研究O50 - 总论O51 - 美国;加拿大O52 - 欧洲O53 - 包括中东在内的亚洲O54 - 拉丁美洲;加勒比O55 - 非洲O56 - 大洋洲O57 - 国家比较研究P-经济体制(P-Economic Systems) P0P0 - 总论P00 - 总论P1P1 - 资本主义系统P10 - 总论P11 - 规划, 协调和改革P12 - 资本主义企业P13 - 合作企业P14 - 财产权P16 - 政治经济学P17 - 业绩和前景P19 - 其他P2P2--社会主义制度与转型经济P20 - 总论P21 - 规划, 协调和改革P22 - 价格P23 - 要素和产品市场;行业研究;人口P24 - 国民收入, 产品和支出;钱;通货膨胀P25 - 城市, 农村和区域经济学;住房;运输P26 - 政治经济学;财产权P27 - 业绩和前景P28 - 自然资源;能源;环境P29 - 其他P3P3--社会主义制度及其转型P30 - 总论P31--社会主义企业及其转型P32 - 集体;公社;农业P33 - 国际贸易, 金融, 投资和援助P34 - 金融经济学P35 - 公共经济学P36 - 消费者经济学;健康, 教育, 福利和贫困P37 - 法律机构;非法行为P39 - 其他P4P4 - 其他经济体系P40 - 总论P41 - 规划, 协调和改革P42 - 生产型企业;要素和产品市场;价格;人口P43 - 公共经济学;金融经济学P44 - 国民收入, 产品和支出;货币(金融);通货膨胀P45 - 国际贸易, 金融, 投资和援助P46 - 消费者经济学;福利与贫困P47 - 业绩和前景P48--政治经济学·法律机构;财产权P49 - 其他P5P5 - 比较经济系统P50 - 总论P51 - 经济系统的比较分析P52 - 特定经济体的比较研究P59 - 其他Q-农业经济学和自然资源经济学(Q-Agricultural and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Q0Q0 - 总论Q00 - 总论Q01 - 可持续发展Q1Q1 - 农业Q10 - 总论Q11 - 总供给和需求分析;价格Q12 - 农场企业, 农户和农场投入市场的微观分析Q13 - 农业市场与营销;合作社;农业企业Q14 - 农业金融Q15 - 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土地改革;土地使用;灌溉Q16 - 研发;农业技术;农业推广服务Q17 - 国际贸易中的农业Q18 - 农业政策;食品政策Q19 - 其他Q2Q2 - 可再生资源和保护Q20 - 总论Q21 - 需求和供应Q22 - 渔业;水产养殖Q23 - 林业Q24 - 土地Q25 - 水Q26 - 自然资源的休闲方面Q28 - 政府政策Q29 - 其他Q3Q3 - 不可再生资源和保护Q30 - 总论Q31 - 需求和供应Q32 - 可耗尽的资源和经济发展Q34 - 自然资源以及国内和国际冲突Q33 - 资源繁荣Q38 - 政府政策Q39 - 其他Q4Q4 - 能源Q40 - 总论Q41 - 需求和供应Q42 - 替代能源Q43 - 能源与宏观经济Q48 - 政府政策Q49 - 其他Q5Q5 - 环境经济学Q50 - 总论Q51 - 环境影响评估Q52 - 污染控制成本;分配效应;就业影响Q53 - 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危险废物;固体废物回收Q54 - 气候;自然灾害Q55 - 技术创新Q56 - 环境与发展;环境与贸易;可持续发展;环境会计Q57 - 生态经济学: 生态系统服务;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经济学Q58 - 政府政策Q59 - 其他R-城市经济学, 农村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R-Urban, Rural and Regional Economics)R0R0 - 总论R00 - 总论R1R1 - 总论区域经济学R10 - 总论R11-区域经济活动: 增长, 发展和变化R12--区域经济活动的规模和空间分布;区域间贸易R13-区域经济的总论均衡与福利经济分析R14 - 土地利用模式R15 - 计量经济学和投入产出模型;其他模型R19 - 其他R2R2 - 家庭分析R20 - 总论R21 - 住房需求R22 - 其他需求R23 - 区域移民;区域劳动力市场;人口R29 - 其他R3R3 - 生产分析和企业定位R30 - 总论R31 - 住房供应和市场R32 - 其他生产和定价分析R33 - 非农业和非住宅房地产市场R34 - 投入需求分析R38 - 政府政策;监管政策R39 - 其他R4R4 - 运输系统R40 - 总论R41 - 运输: 需求;供应;拥塞;安全和事故R42 - 政府和私人投资分析R48 - 政府定价;监管政策R49 - 其他R5R5 - 区域政府分析R50 - 总论R51 - 城乡经济融资R52 - 土地使用和其他法规R53 - 公共设施位置分析;公共投资与资本存量R58 - 区域发展政策R59 - 其他Z-其他专题(Z-Other Special Topics)Z0Z0 - 总论Z00 - 总论Z1Z1 - 文化经济学Z10 - 总论Z11 - 艺术与文学经济学Z12 - 宗教Z13 - 社会规范和社会资本; 社交网络Z19 - 其他。
外部性、风险及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
得到其想要得到 的高 素质 劳动力 。那么 , 当其他主体提 升了劳 动力素质后 企业就获 得 了外部 性 , 主要表 现在 : 农村 转移 劳动 力整体素质提升后 , 企业并不用支 付搜寻成本就可 以以市场价 格随意雇佣到其想要雇佣的劳动力。 2 府获得 的外部 性。 . 政 假设政府是一个理性 的个体 , 目标 其 是加快市民化进程。那么政府投资提升农 村转移劳动力 的素质 是政府应该承担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 而政府给予劳动力培训主 体不 同方 式 的补 偿 ,可 以看成是 政府 为实现其政 治 目标 的成 本 , 可以认为是农村转 移劳动力参加培训帮助政府 实现 6 2 1- 7 2
【 金项 目】 基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 目(0 J706 )贵州省软科学研究计划“ 1Y C903 ; 农村城镇化建设模式及其农村 剩余 劳动力 就业
层原 因, 为只要培 训过程所涉及到 的任何 一个 主体承 担 了培训 费用 , 认 均会对其他 主体 产生正 的外部性 。因而, 资主 投 体 的最优策略是等待他人投资 , 外在表现就是培训 的“ 给不足 ” 从需求角度来说 , 供 ; 因农村 转移劳动力定居 与回流 的决 策存在不确定性 以及投资培训存在 成本 大于收益 的风 险而导致 了“ 需求不旺” 。文章从补贴 、 签订合约 以及完善信 息等 角度讨论 了相关政策 并提 出 了建议 。
外 部性 、 险及农村转移劳动 力培训 风
葛晓巍 , 厉珍珍 , 姚秋萍
( . 江科技 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 1 浙 浙江 杭 州 3 02 ; . 民族学院 , 州 贵 阳 5 00 ) 10 3 2贵州 贵 50 8
【 摘 要 】 文章 从供 给 的外部 性和 需求的风 险出发 , 寻找农村 转移劳动力培 训“ 给不足和 需求不 旺” 供 产生 的深
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的社会福利分配效应分析
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的社会福利分配效应分析作者:谢童伟吴燕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06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在制度改革和经济转型的双重作用下,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流动的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程度总体上高于农村劳动力的平均文化程度。
然而在我国目前教育投入体制下,教育投入属地性质十分明显。
因此,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将使得教育投入表现出显著的外部性,教育人力资本溢出效应将会使劳动力输出地与输入地产生不同的社会福利效应。
表现为:劳动力净输出地为福利损失,而劳动力净流入地为福利受益;其中,广东净受益最多,四川福利损失最多,云南基本持平。
各省份最主要的5个直接福利受益来源地和溢出流向地,所占比重分别到达了52.32%-85.65%,48.64%-95.41%。
尽管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是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但是因为农村高素质劳动力大规模持续流出对城乡与区域经济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以及地方政府教育投入的间接福利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流动;人力资本溢出;社会福利;分配中图分类号F323;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3)06-0059-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6.009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始于1978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之后,并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日益壮大。
据2009年国家统计数据显示,总量已达到2.3亿,其中外出六个月以上的达1.5亿。
农村劳动力流动呈现出两大特点:农村劳动力流动以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壮年男性为主;主要来源于中西部农村地区、流向以东部城市为主。
外出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了81.6%,比全国农村劳动力平均文化程度高18.3%[1]。
所以,我国跨省流动的农村劳动力相对于留守的劳动力而言,其平均受教育程度总体上高于农村劳动力的平均文化程度。
另一方面,在我国目前“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投入体制下,教育投入属地性质十分明显,跨省流动的劳动力的教育投入来源于劳动力输出地政府。
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溢出的实质
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溢出的实质【摘要】农村所形成的人力资本表现为强烈的对城市的外溢效应。
就个体而言,具体表现为,具有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向城市流动。
我国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城市潜在的个人发展机会和良好的公共设施和环境都是吸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重要诱因,即城市中存在人力资本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本单向溢出农村经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提出,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在于人力资本的不断增长,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具有溢出效应。
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是人力资本外部效应的一部分,是由于知识溢出即知识的特性所带来的那部分外部效应。
卢卡斯曾这样描述:思考人力资本外部性或知识外溢的一种方式是立足于搞科学文化。
人力资本溢出效应的研究,即知识溢出带来的外部效应,推动了经济增长,促进了经济理论的发展。
卢卡斯提出:“个体人力资本除对其自身生产率的效应外——我们称之为人力资本的内部效应——还应考虑外部效应。
”随着户籍等就业制度的松动,中国农业中长期存在的隐蔽失业释放出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集中涌向大城市,以致出现了所谓的“民工潮”。
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早已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社会经济现象。
而人力资本是以劳动者为载体、不能独立存在的一种生产投入要素,人力资本投资及流动与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升及流动迁移是不可分的。
农村人力资本对城市经济的影响是通过人力资本的溢出效益,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作用的。
根据古典经济理论、二元经济模型和人力资本理论,随着劳动力在城乡间的重新配置,要素报酬会趋向均等化;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解决失业、增加微观经济主体收入的同时,城市利益向乡村渗透,从而城乡经济最终将走向平衡发展,城乡差距将逐步缩小。
我们具体来看一下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的外溢状况。
一、农村人力资本外溢现状我国农村人力资本表现为单向溢出,即外溢效应表现明显,内溢效应表现不明显。
改革以来,中国农村人力资本外溢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乡村振兴与人才引进:促进农村人才流动和就业
搭建服务平台:建立乡村创业孵化器、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保 障
优化人才引进机制: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吸引各类人才下乡创业、就业和提 供服务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 生活条件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村 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
解决措施:加大政策扶 持力度,提高农村人才 的待遇和福利,优化农 村发展环境,吸引更多 人才回流农村。
人才引进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人才是乡村振 兴的关键因素, 能够为乡村带 来新的发展机
遇和活力。
引进人才可以 促进乡村产业 升级和转型, 提升乡村经济 的竞争力和可 持续发展能力。
人才引进能够 推动乡村科技 创新和人才培 养,为乡村发 展提供源源不 断的人才支持。
人才素质偏低
农村人才流动现状: 受教育程度较低, 缺乏专业技能和知 识
人才素质偏低的影 响:制约农村经济 发展,影响乡村振 兴战略的实施
原因分析:城乡教 育资源不均衡,农 村人才培养机制不 完善
改善措施:加强农 村教育投入,完善 农村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引进机制不完善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地区工作和生活
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养
培养农村电商人才, 提高电商从业者的 专业技能和素质
建立农村电商人才 库,吸引更多的人 才加入农村电商行 业
加强与电商平台的 合作,推动电商平 台在农村地区的普 及和应用
制定优惠政策,鼓 励大学生回乡创业 ,支持农村电商发 展
建立城乡人才合作机制
促进农村人才就业的途径:建立城 乡人才合作机制,实现城乡人才资 源共享。
人才引进政策不落地:政策宣传和执行力度不够,导致政策效果不佳
人力资本外部性地区分化研究——基于产业多样性和城市群经济视角
人力资本外部性地区分化研究——基于产业多样性和城市群经济视角李秋(东北财经大学 财政税务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摘要〕城市人力资本外部性是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关键因素,但中国城市人力资本外部性却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与地区分化特征。
因此,本文整合中国居民收入调查数据库(CHIP )数据及城市中观数据,利用Mincer 工资方程并以各城市高校扩招窗口期高考录取人数增量为工具变量,检验了中国城市人力资本外部性的地区分化特征,并从产业多样性与城市群经济的视角对人力资本外部性地区分化进行了解释。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人力资本外部性引致的工资溢价水平大致处于10%—20%的区间,但城市人力资本外部性存在典型的地区分化特征,且呈现出典型的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梯次衰减特征,同时地区间人力资本外部性差异在时间维度上还存在扩大趋势。
产业多样性和城市群经济是决定城市人力资本外部性水平的关键因素,城市人力资本外部性在地区维度逐渐分化。
最后,本文针对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提升人力资本外部性水平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本外部性;产业多样性;城市群经济;Mincer 工资方程中图分类号:F270;F2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96(2023)04-0088-10一、引 言“集约式”增长实际是基于跨产业、跨部门和跨地区的要素流动与再配置,以实现要素边际生产率的提升。
Acemoglu 和Angrist [1]认为,在要素配置的空间集聚需求指引下,城市逐渐成为产业融合、人才流动、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主要载体。
其中,人力资本外部性指不同人力资本群体间在知识、技能上的交流、合作乃至竞争所带来的外部经济收益,其代表了最重要的要素整合过程与智力资本积累[2]。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实现了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向城市集中,从而形成“空间资源池”,这种“空间资源池”降低了要素再配置成本。
Combes 等[3]、李瑞和刘超[4]、盛伟和廖桂蓉[5]认为,“空间资源池”产生的过程中还具有更为典型的人力资本外部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教育的外部性——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和信号筛选理论
教育的外部性——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和信号筛选理论摘要:教育的外部性指一个人接受教育而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人力资本理论和信号筛选理论由于对教育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假设和理解的不同而导致评价教育的外部性时差异很大。
而实际上教育对受教育者个人的作用及其外部性可能表现在两种理论极端中的某一个“黄金分割点”。
关键词:教育;外部性;人力资本理论;信号筛选理论;劳动生产率一、教育外部性及其分类曼昆(N.Gregory Mankiw)认为,外部性就是“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的福利的影响。
”[1]外部性又可以分为“负外部性”和“正外部性”,“如果对旁观者的影响是不利的,就称为‘负外部性’,如果这种影响是有利的,就称为‘正外部性’。
”教育也存在外部性,教育的外部性可以理解为一个人接受教育而对旁观者的福利的影响。
教育的外部性也有负外部性和正外部性之分,教育的负外部性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受教而对旁观者的福利影响是不利的、消极的,教育的正外部性表现为有利的、积极的影响。
根据外部性作用范围及对象的不同,教育的外部性主要表现在对家庭、地区(或社区)以及整个社会三个领域,从而确定教育在这三个领域中的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二、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教育的外部性(一)人力资本理论框架下教育的正外部性1、对受教育者家庭的正外部性舒尔茨认为学校教育具有巨大的价值,他认为“学校教育除使学生获得利益而外,也使其它人受益,也使作为邻里及纳税人的家庭成员均沾其惠,还有些利益则广为社会所得。
”[4教育在家庭方面的正外部性主要表现在对受教育者的配偶及子女的积极影响,儿童一些方面的“素质”与父母的教育有着正向的关联。
教育与生育之间也有着一定的联系,“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生的孩子越少。
”教育与生育之间的整体上的反比关系有利于家庭经济负担的减轻,可以节约相当的用于将来孩子的抚养和教育的经济投入;而且可以将这部分投资用于它途,产出直接的经济效益,使家庭受益。
2、对整个社会的正外部性教育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系统影响是巨大的。
发展经济学复习思考题 (1)
《发展经济学》复习思考题
二、名词解释
三、简要回答
1)对私人投资传统的支持意见:弥补储蓄、外汇、财政收入和管理上的差距。
被视为补充国内可用资源的供给与达到增长和发展目标所需要的资源之间的差距,如储蓄、外汇、政府财政收入和人力资本技能等,可以用两缺口模式进行分析。
2)反对理由:扩大了差距。
降低储蓄和投资率的可能:不能将大量利润再投资而为低收入阶层创造收入
长期可能减少经常和资本账户的外汇收入(如果出口没有得到促进的话)
自由税减免、过度投资优惠、关税保护等造成负面影响
跨国公司垄断国内市场而窒息了国内企业的发展
不合适的技术(资本密集型)生产少数富有阶层需要的产品,影响就业及整体生活水平
有限的资源配置更加重了二元结构的特性:贫富、城乡的差距
政治方面则会由于强大的跨国公司的控制,而在各阶层的社会决策中发挥影响,阻碍东道国正常的政治秩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农 村 劳 动 力 流 动 的 特 点
我 国农 村劳 动力 自由流 动是 伴 随着 改 革 开放 的
步 拉大 , 因此 , 为促 进 教 育 区域 协调 发 展 , 应对 中西 进 程而 产生 并壮 大 的 。在 1 7 9 8年之 前 , 国实行 严 我 部 地 区进 行教 育补 偿 。 格 的户 籍 管 理 制 度 , 村 劳 动 力 只 能 限制 于 农 村 ; 农
( 海财 经大 学 财 经研 究所 , 海 2 0 3 ) 上 上 0 4 3
( 摘 要 ] 农 村 劳 动 力 的 大 规 模 流 动 , 于 中 西
对 东部 地 区 则 是 人 力 资 本 额 外 增 加 。 在 我 国 目前 “ 级 管 理 ” “ 县 为 主 ” 义 务 教 育 投 入 体 制 分 、以 的
21 0 0年 8 月
教 育 科 学
Educ ton Sce c a i in e
A ug, 1 20 0
第2 6卷 第 4期
Vo I 6 NO. l2 4
农 村 劳 动 力 流 动 与 义 务 教 育 区域 外 部 性 及 补偿 *
— —
基 于 人 力 资 本 溢 出视 角 谢 童 伟
*[ 基金 项 目] 文 感 谢 全 国 教 育 科 学 “ 一 五 ” 划 2 0 本 十 规 0 8年 度 国 家 青 年 项 目“ 育 发 展 、 会 分 层 与 弱 势 补 偿 ” 教 社 ( AA0 0 1 ) 2 0 C 8 2 5 、 0 9年上 海 市 社科 规 划 一 般 课 题 ( 0 9 J O ) 及 上 海 教 育 科 学 2 0 2 0 B YO 4 以 0 8市 级 项 目( 0 0 1 的 资助 。 B 82)
引 言
关 于教 育 补 偿 的研 究 , 复 兴 ( 0 2 、 玉 林 刘 20 ) 张
我 国农 村 劳动 力 的 大规 模 流 动 始 于 1 7 9 8年农 (0 3 、 方 卫 和 张 锦 华 ( 0 5 、 20 ) 吴 2 0 ) 阳荣 威 ( 0 5 、 2 0 ) 张 村 家庭 联产 承 包 责 任 制 实 行 之 后 , 由于 农 业 生 产 率 乐天 ( 0 6 、 东 平 ( 0 6 、 20 )杨 2 0 ) 廖茂 忠 ( 0 3 2 0 ) 孙 2 0 、0 5 、
“ 分级 管理 ” “ 、 以县为 主” 的义 务 教育 投入 体 制 下 , 该 区域 流动 产 生 的 教 育 差 距 进 行 教 育 补 偿 的 研 究 更 部 分流 动 的劳动 力 的教育 投入 均 来源 于 中 西部 的地 少 。因此 , 文从 人 力 资 本 溢 出 视 角 探讨 农 村 劳 动 本 方 政 府 , 是 中 西 部 地 区 的 教 育 投 入 与 收 益 并 不 对 力 流动 与 义务教 育 区域外 部 性及 补偿 。 但 称, 犹如 在给 东 部 做 “ 衣 裳 ” 嫁 。这 将 降低 中西 部 地 区的教育 投 入激 励 , 而 将 使 得教 育 区域 差 距 进 一 进
( 关 键 词 ] 农 村 劳 动 力 流 动 ; 力 资 本 溢 出 ; 育 区域 外 部 性 ; 偿 人 教 补
( 图 分 类 号 ] G 2 . 中 523
[ 献标 识码] A 文
[ 章 编 号 ] 1 0 —0 4 2 1 ) 40 3 —4 文 0 28 6 (O 0 0 —0 70
年 男 性 为 主 。东 部 地 区 因 为 中 西 部 劳 动 力 流 动 获 得 而 且 为 数 不 多 的 从 经 济 学 视 角 研 究 的 文 献 , 吴 方 如 了 人 力 资 本 溢 出效 应 , 济 加 速 发 展 ; 中 西 部 地 区 卫 和 张 锦 华 (0 5 、 锦 华 和 王 勇 明 (0 8 , 基 本 经 而 2 0 )张 2 0 )也 则 因劳 动 力 大 量 流 出 而 人 力 资 本 流 失 。 在 我 国 目前 上 是 立 足 于 城 乡 教 育 差 距 问 题 , 此 而 对 于 劳 动 力 因
下, 这种人 力资本 溢 出造成 中西部 地 区教 育投入 与 收 益非 对 称性 , 而给 东部 带 来 了人 口及 财政 红 利 。 因此 , 为促 进教 育 区域协 调发 展 , 对 中 西部 地 区进 行 教 育补 偿 ; 应 而将 义 务教 育 的重 心 提 升
到 中央 财 政 则 是 最 有 效 的 补 偿 方 式 。
的提 高 、 部沿 海 经 济 快 速 发 展 使 得 东 部 劳 动 力 的 业 凤 ( 0 7 陈 楚 花 和 董 兵 ( 0 7 、 芳 (0 7 、 锦 东 20 ) 20 )杨 2 0 )张
需 求 日益增 加 以及 户 籍 制 度 的松 动 , 村 劳 动 力 流 华 和 王 勇 明 ( 0 8 、 云 飞 ( 0 8 、 爱 东 (0 8 、 农 20)厉 20 ) 刘 2 0 )
劳动力 主要 来 源 于 中 西 部 地 区 , 向以 东 部 地 区 为 分 、 学 和法律 上 的权 利探 讨 等方 面 , 乏从 经 济 学 流 哲 缺
主 ; 二 , 动 的农 村 劳动力 以初 中文 化 程度 的青 壮 视角研 究 教育 的补 偿 问 题 对 社会 经 济 发 展 的影 响 ; 第 流
2 0 )韩 20) 动模式 从“ 离土不 离 乡” 变 为 “ 土又 离 乡” 转 离 。农 村 刘 欣 ( 0 8 、 世 强 (0 9 等 都 进 行 了 相 关 的 分 析 ;
劳动力 流动 呈现 出两 大特 点 : 第一 , 出就业 的农 村 但是 对教 育 补 偿 问题 更 多 是 从 社 会 学 上 的 阶 层 划 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