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国内外概化理论的研究成果与现状
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引言理论研究是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理论研究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本文将探讨理论研究的现状,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理论研究的现状理论研究是科学研究的核心部分,对于推动学科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前,理论研究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学科交叉融合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知识领域的发展,理论研究越来越多地涉及多学科的交叉。
学者们不再局限于某个特定学科领域,而是跨学科地进行研究。
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使得理论研究更加全面和综合,推动了学科之间的互相借鉴和交流。
例如,在生物医学领域,传统的生物学、化学、医学等学科已经无法完全解释和理解复杂的生物系统,而需要借助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其他学科的方法和理论。
这种跨学科的合作和交流促进了新的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2. 数字化和数据驱动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下,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促进了理论研究的数字化和数据驱动。
传统的理论研究主要依赖于推理和实证研究,而数字化和数据驱动的理论研究则更加注重数据的分析和挖掘。
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研究者可以更准确地发现规律和趋势,提出新的理论模型和解释。
例如,在社会科学领域,人们通过分析社交媒体数据,可以了解到人们的兴趣、偏好和行为习惯,从而对社会现象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3. 全球化合作理论研究已经变得越来越国际化和全球化。
学者们通过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共同研究和讨论重要的理论问题。
这种全球化合作促进了理论研究的交流和互联互通,加速了理论研究的发展。
例如,在物理学领域,科学家们通过国际大型合作项目,如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共同研究宇宙的起源和基本物理规律。
这种全球化合作为理论研究提供了更大的平台和资源。
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基于对现状的分析,可以预测理论研究将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 专业化和细分化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学科的深入发展,理论研究将越来越专业化和细分化。
国内外研究性学习的发展与现状分析doc资料
国内外研究性学习的发展与现状分析国内外研究性学习的发展与现状分析1国外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和现状在西方,研究性学习的根源可以追随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它步步紧逼的探问方式。
但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只是形式上带有研究性学习的色彩,并没有严格的探究意义。
真正直接促进研究性学习的诞生的是20世纪以来,美国几名教育专家对学习理论的探讨。
如:杜威的“问题教学法”、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施瓦布的“探究性教学思想”等,他们关于教学实践的思想是研究性学习丰富的思想源泉。
目前,各国对研究性学习的提法不同,践行的途径也有差异,但其落脚点都是为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了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形成。
其中,比较典型的有:美国教育界就学生个体的特点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展开研究,在大、中、小学创设了“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法国的“有指导的学生个人实践活动” (TPE);日本的“综合学习”课程;澳大利亚的“在解决问题辅导课中的合作学习”课程等。
西方教育家在儿童的发展、课程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策略等方面所做的论述,在世界近现代史上可谓是独领风骚,开辟了探究教学的新纪元,为当今世界倡导研究性学习奠定了雄厚的理论基础。
2国内研究性学习的发展与现状我国的研究性学习理念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思想家主张学习是一个反复实践并获得真知的过程,即“学”、“思”、“行”三个环节;在教学中,孔子还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即“思”、“辨”、“行”三个方面。
这些教育思想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研究性学习的教育思想源泉。
我国的研究性学习的发展是在广大中小学进行的,它是伴随着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成长和发展的。
有的学者认为回顾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历程,我国中小学大体经历了课外活动、活动课程中的研究活动和专门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三个阶段。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随着国际环境和技术发展的不断推动,社会营销的研究也处于节奏越
来越紧张的状态。
世界各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不断增加,围绕着社会营销
相关的理论研究也越发活跃,并取得了跨学科的整合和研究成果。
社会营
销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但是到了21世纪,它已经进
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国外社会营销研究的推动力来自应用研究,强调如何应用社会营销,
以及如何使其更有效地帮助组织实现目标。
研究成果显示,社会营销不仅
有助于企业实现其短期目标,还有助于其长期发展。
社会营销研究也涉及
到其他研究领域,如传播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市场营销和管理学等。
与此同时,社会营销发展的趋势不可避免。
国内外学习理论研究述评
【比较职教】国内外学习理论研究述评杨化刚(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 210097)摘 要:本文简要地回顾了学习理论研究的历史,并对各派别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做了简要的评述。
对学习理论实质的探讨对于人们真正地掌握学习的实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推进教学改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16(2008)06-0053-03 学习理论是20世纪心理学家研究的重要领域。
对学习理论的分析和探索,对人们正确地把握学习的实质与规律、提高学习的效率、改善教学质量和推进教学改革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西方学习理论研究(一)行为主义的联结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本质的认识是以直接的“联结”为基础的。
联结包括刺激与反映之间的联结,条件(问题)与动作(解决目标)之间的联结,或是语义网络节点之间的联结。
联结派的学习理论主要有:桑代克的“试误说”、巴甫洛夫与华生的“替代—联结说”、斯金纳的“强化说”、班杜拉的“观察说”。
桑代克是联结派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他认为学习有两种基本情况,一种是情境与反应之间联结力量的变化;另一种是新反应的获得。
不论哪种基本形式的学习,其实质都是使情境与某一特点反应之间建立联结,并使这种联结的力量得以加强。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即刺激与反应建立起联结,个体获得经验的实质就是条件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起联系的过程。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习理论认为,强化在刺激与反应形成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强化条件的控制影响人的学习行为模式,由此提出了“刺激—强化—反应”的学习模式。
班杜拉认为人的后天习得行为主要有两种:一是依靠个体的直接实践形成的,即直接经验的学习。
二是依靠观察他人的行为而学习,即间接经验的学习。
他认为后者是人类最主要的学习模式,通过这种学习可以使人类避免因重复尝试错误而带来的不必要的弯路,从而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概化理论研究及应用前景
Studies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s of
Generalizability Theory
作者: 刘桔
作者机构: 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杭州,310028
出版物刊名: 心理科学
页码: 433-437页
主题词: 概化理论;应用前景;Cronbach;心理测量;行为测量;误差;最优测量方案;可靠性系数;
概化系数;依存性指标;决策任务;信度测量;类内相关系数;多元概化理论;单变量概化理论
摘要:1972年,Cronbach和他的同事们提出概化理论之后,概化理论在行为与心理测量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较之经典测量理论,它的优势逐渐地显露:(1)测量的多种误差来源可以在同一个分析中分别估计;(2)可以指导决策者选择最优测量方案;(3)提供可靠性系数:概化系数(G系数)和依存性指标(ψ系数)用于不同的决策任务;(4)排除了严格平行测验的假设.概化理论以它的精确性和可靠性受到了信度测量领域研究者们的青睐,本文旨在对概化理论的基本框架、产生、发展及应用前景进行详细论述.。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外十分重视对波兰尼的研究。
欧美学术界对波兰尼的研究资金和人员的投入较大,研究人员遍布了人文和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
问题设计面非常广泛。
可以说,国外学者对波兰尼的研究是有组织、有规模的。
这也说明波兰尼思想博大精深,令人深省,而且波兰尼思想非常开放,能够使得人们感受到时代跳动的脉搏,具有非常强大的生命力。
波兰尼是一位不可等闲视之的学者,因为看其身后的研究动向是衡量一个学者思想水平的标志。
从他去世后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量的学术团体和学者对波兰尼进行研究,极大的推动了波兰尼理论的传播和创新。
20世纪70年代初,由很多专家学者组成、成员遍布世界各地的“波兰尼学会”成立。
该学会为那些对波兰尼思想感兴趣的成员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每年的11月底,在北美的一个大城市召开一次学术交流会。
该组织以《传统与发现》(Tiadition and Discobery)作为波兰尼协会在北美和英国的期刊。
还成立了一个电子讨论小组,由对波兰尼感兴趣的人申请加入。
最初由澳大利亚学者施特伦·雅各布负责具体的联系工作,申请加入的成员以电子邮件或电话、传真的方式参与讨论。
该学会于2004年9月拥有了自己的网站。
波兰尼协会的会刊是期刊《Convivium》,于1975年创刊,1988年停刊。
20世纪90年代初,在布达佩斯城——波兰尼的出生地成立了一个名为“波兰尼自由哲学协会”(Michael Polanyi Liberal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MPLA)的研究团体。
该协会于1992年出版了用匈牙利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发表研究波兰尼思想的论文的会刊POLANYIANA,成为研究和传播波兰尼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的阵地。
Appraisal杂志把对波兰尼思想有特殊兴趣的人联合在一起,着重探讨建构论哲学和后批判哲学。
该期刊由英国哲学家艾伦博士主编,于1996年春季出版了首次刊物,此后每年出版年两期。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研究现状1. 国外研究现状(1) 古典压力理论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以海姆、朗金和金尼克理论为代表的古典压力理论认为: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压力是其上覆岩层的质量γH。
其不同之处在于:海姆认为侧压系数为1,朗金根据松散理论认为是tan2(45–φ/2)o,而金尼克根据弹性理论认为μ/(1–μ),其中μ、φ、γ分别表示岩体的泊松比、内摩擦角和体积质量。
(2) 坍落拱理论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人们发现古典压力理论在许多方面都不符合实际之处,于是,坍落拱理论应运而生,其代表有太沙基和普氏理论。
坍落拱理论认为:坍落拱的高度与地下工程跨度和围岩性质有关。
太沙基认为坍落拱形状为矩形,而普氏则认为坍落拱形状呈抛物线形。
坍落拱理论的最大贡献是提出巷道围岩具有自承能力。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用弹塑性力学来解决巷道支护问题,其中最著名的是芬纳公式和卡斯特纳公式。
(3) 新奥法20世纪60年代,奥地利工程师L. V. Rabcewicz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隧道设计施工方法,被称为奥地利隧道新施工方法,简称新奥法。
新奥法目前已成为地下工程的主要设计施工方法之一。
1978年,米勒教授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新奥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并将其概括为22条。
1980年,奥地利土木工程学会地下空间分会把新奥法定义为:在岩体和土体中设置的使地下空间的周围岩体形成一个中空筒状支撑环结构为目的的设计施工方法。
新奥法的核心是利用围岩的自承作用来支撑隧道,促使围岩本身变为支护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围岩与构筑的支护结构共同形成坚固的支撑环。
新奥法自奥地利起源之后,先后在欧洲诸国,特别是意大利、挪威、瑞典、德国、法国、英国、芬兰等大量修建山地与城市隧道的国家得以应用于发展,然后,世界各国,特别是亚洲的日本、中国、印度;北美的美国、加拿大;南美的巴西、智利;非洲的南非、莱索托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都成功地把它应用于一些不同地质情况下的隧道施工之中,并且从最初的隧道施工扩展到采矿、冶金、水利电力等其它岩土工程领域。
国内外概化理论的研究成果与现状
国内外概化理论的研究成果与现状严芳李伟明一、从经典测量理论(CTT)到概化理论(GT)概化理论( Generalizability Theory,GT)作为现代测量理论之一,是对经典测量理论(Classical Test Theory,CTT)的扬弃。
概化理论以其独特的概念体系和理论构想,对测验信度进行了崭新的诠释。
众所周知,传统的CTT对测验误差的分析是粗糙的,CTT的真分数线性模型为X=T+E(观察分数X等于真分数T与误差E之和),该模型最突出的弱点是无法区分复杂的测验情境中的各类误差,在误差E中包含了类似评定者、测题、测验环境等影响实际测量目标的各种因素;也由于CTT对随机误差的笼统界定,CTT只能获得单一测验条件下的真分数方差在观察分数方差中所占的比例,即一种测量情境下的信度;其次,CTT的测验信度是建立在严格平行测验假设基础上的,即两测验是以相同的程度测量同一心理特质。
该平行性可用下列代数式来表示:X=T+EX'=T+E'E(X) = E(X')σ2 (X)= σ2 (X')其中,X和X'是假设的严格平行测验,两测验观察分数的期望(E)相同,方差(σ2 )也相同。
然而,这一理论假设在实际的测验情境中却难以满足。
上述弱点限制了经典测量理论的应用。
鉴于CTT存在的不足,测量的理论界和实践领域都呼唤一个全新的测量理论。
正是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之下,20世纪60年代在Cronbach等学者的研究下( Cronbach, Gleser,& Rajaratnam, 1963; Cronbach, Gleser, Nanda,& Rajaratnam, 1972),概化理论应运而生,开拓出测量理论的一片新天地。
概化理论针对CTT混淆误差的缺点,借鉴试验设计和分析、方差分量模型的统计工具将测验情境中的各类误差进行分解,相对于CTT,GT最大的改进为:辨明测量情境中的不同误差来源,并实施分解和控制( Shavelson, & Webb,1991),因此概化理论又称为方差分量模型(variance component model)(Brennan, 2000b)。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动态及现状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动态及现状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各个领域的研究不断涌现。
在学术史的角度来看,这些研究的发展与演变,反映出了学科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在人文社科领域中,中国学者的研究逐渐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
在汉学研究方面,国内学者对于古代文献、考古发掘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得到公认;而在西方学者中,对于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在增多。
在自然科学领域中,中国科学家在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也逐渐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
例如,中国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国际学术界中有一定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国际上也有不少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
例如,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正逐渐在国内学术界中引起热议。
总体来看,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互相借鉴、互相促进,科技与文化的交流也逐渐加深。
随着全球化的加深,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也将不断交叉、融合,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启示和新的机遇。
- 1 -。
国内外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国内外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进展及其发展趋势一、概述技术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动力,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领域。
在国内外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进展中,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技术创新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本文旨在梳理国内外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进展,分析其发展趋势,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在国外,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起步较早,经历了从线性模型到非线性模型、从封闭系统到开放系统、从单一创新到系统创新等多个阶段。
代表性的理论有技术创新线性模型、链环回路模型、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用户创新理论等。
这些理论不仅丰富了技术创新的理论体系,也为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在国内,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在引进和消化国外理论的基础上,国内学者结合中国实际,对技术创新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理论。
例如,国内学者提出了“自主创新”的概念,强调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推动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度融合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创新理论研究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传统技术创新理论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以适应新的技术和市场环境另一方面,新兴领域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的发展为技术创新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未来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融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等方面的发展趋势。
本文将对国内外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进展进行梳理和评价,分析其发展趋势,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同时,本文也将探讨如何结合中国实际,推动技术创新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 技术创新概念的定义与重要性技术创新是指企业或个人在生产实践活动中,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或新材料等手段,对现有产品或服务进行改进或创造新的产品或服务,以实现生产效率提高、成本降低、产品质量提升或开辟新市场的目的。
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提升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近十年来国内外现代经济理论研究进展与趋势
近十年来国内外现代经济理论研究进展与趋势近十年来,国内外现代经济理论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并呈现出一些明确的趋势。
本文将对这些进展与趋势进行详细分析。
在国内,现代经济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进展是对市场机制的深入研究。
国内学者开始对市场机制的运行机制、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他们提出的一些新的经济理论,如信息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等,对我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国内学者还加强了与国际学者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借鉴并吸收国际先进理论成果。
他们参与了一些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并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这些学术交流与合作不仅推动了我国现代经济理论研究的发展,也提高了我国学者的学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在国外,现代经济理论研究也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
特别是在宏观经济学领域,国外学者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模型和解释,如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新古典合成理论等。
这些新理论对于解释和预测经济的波动和变化具有很高的解释力和预测能力。
国外学者还开始研究与环境、资源等有关的经济理论问题,如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等。
他们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框架和模型,为解决全球环境和资源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除了以上述的一些进展外,现代经济理论研究还呈现出一些明确的趋势。
计量经济学和实证研究将继续发展,为经济理论提供更具体、更准确的实证支持。
跨学科研究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趋势,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应用研究将得到更多的关注,学者们将致力于将理论研究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为解决经济和社会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近十年来国内外现代经济理论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并呈现出一些明确的趋势。
这些进展与趋势不仅丰富了现代经济理论,也为我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相信在未来的几年里,现代经济理论研究将继续迎来新的突破和进展。
近十年来国内外现代经济理论研究进展与趋势
近十年来国内外现代经济理论研究进展与趋势近十年来,国内外现代经济理论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和突破,促进了经济学研究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一些现代经济理论研究的进展和趋势。
一、行为经济学首先,行为经济学成为了近十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
它强调人类行为的非理性和心理因素在经济决策中的重要性,这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
随着行为经济学的发展,现代经济学学科”已经由仅仅研究所谓的“理性人”和“纯粹市场”的经济模型,转向了更加实证和全面的研究。
二、信息经济学其次,信息经济学也是近年来经济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它关注经济主体之间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利用。
研究表明,在信息是不完全的情况下,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低效率。
因此,研究非平衡状态下的市场行为是理解市场效率和不均等的重要方法。
三、机会成本经济学机会成本经济学也是现代经济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它关注人们必须放弃一项选择以获得更好的选择。
机会成本经济学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做出选择,并适应了他们的选择并以此优化自己的利润和效用。
它可以通过分析个人和团体的选择行为,预测他们如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四、实证微观经济学实证微观经济学,特别是实证产业组织经济学(empirical industrial organization,EIO)也是研究者关注的领域。
该领域借鉴了经济学理论和实证分析的特点,结合实际数据分析经济现象影响,推进了经济模型构建。
五、经济增长理论最后,经济增长理论也是现代经济理论的研究领域之一。
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经济因素如何影响生产的增长,因此在政策实践中非常有意义。
它研究了为什么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比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更快,并确定了政策因素和开放程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总的来说,近十年来,现代经济理论的研究重点由形式方法论转向实证分析,注重理论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同时,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桥梁,以便更好地将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预测和评估经济政策的效果。
国内外技术创新理论探究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国内外技术创新理论探究进展及其发展趋势摘要:本文在阐述国外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最近进展及其发展态势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国内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及应用的现状、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未来技术创新理论研究中的三大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进展;发展趋势自奥地利经济学家瑟夫・阿罗斯・熊彼特(Joseph.A.Scohumpeter)在其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创新基本概念和思想以来,世界各国的一批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创新与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证分析,对传统经济理论中忽视技术进步和创新的研究思路与观念进行了批评,创立了以创新为核心的经济发展理论以及创新经济学(Innovation Eco-nomic)理论体系,使技术进步和创新因素开始从外生变量过渡成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
进入21世纪,科技发展和知识创新在人类经济生活、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与应用也成为了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根据中、加合作开展的“中外技术创新理论发展与应用比较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的成果,回顾了国内外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走过的历程,对目前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及其应用取得的进展和若干重要领域的发展动向进行了述评,并就未来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趋势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对促进国内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及其应用的深入发展有所帮助。
1 国外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进展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尤其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技术创新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影响日益加深的背景下,许多学者沿着熊彼特的创新思想对技术创新理论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完善,并逐步形成了以技术变革与技术推广为对象的技术创新经济学和以制度变革与制度形成为对象的制度创新经济学两大分支。
西方国家的技术创新理论研究与发展,是从对占主流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无视技术创新与变革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弊端进行批评开始的。
近十年来国内外现代经济理论研究进展与趋势
近十年来国内外现代经济理论研究进展与趋势
1. 新古典主义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在现代经济学的领域中,新古典主义微观经济学
一直是最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近年来,新古典主义微观经济学研究的重点逐渐向信心和
博弈理论等领域扩展。
这些研究为了更好地理解真实经济环境中的决策行为提供了理论基础。
2. 行为经济学的兴起:随着行为经济学的兴起,经济学家开始关注个人行为的偏离
理性预期的现象。
行为经济学强调了更多的心理因素在决策中的作用,以及在许多情况下,行为的偏离使得市场效率降低。
3. 技术进步和实证经济学的发展:随着计算能力的提高和数据存储的便利性,实证
经济学也得以实施。
实证经济学的发展推动了新的技术进展,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
4. 新兴市场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使得经济学家开始关
注全球化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影响。
同时,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也关注可持续发展,即经
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平衡。
5. 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力:最近的研究表明,民族、文化、政治制度等非经济因素在
经济发展中的影响也逐渐受到重视,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将这些因素考虑到他们的经济
理论中。
总之,现代经济理论已经成为一个更加广泛、综合、多学科的领域,未来的发展和研
究将继续关注上述趋势,并继续开发和研究新的理论和模型,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经济情
况。
近十年来国内外现代经济理论研究进展与趋势
近十年来国内外现代经济理论研究进展与趋势近十年来,国内外现代经济理论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这些进展不仅有助于深化我们对市场经济、企业行为、制度设计等方面的认识,同时也为改善经济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下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这些进展。
一、行为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近十年来,行为经济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现代经济理论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
行为经济学的核心思想是,经济主体不是完全理性的,他们的决策可能不仅取决于预期的效用水平,还可能受到其他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这些非理性因素可能来自人类的认知偏差、情感偏好或环境因素等。
行为经济学的兴起对传统理性选择模型提出了挑战,使得现代经济学逐渐意识到需要更细致地探究不同类型的经济行动者是如何制定决策的。
在这个过程中,诸如“心理学实验”、“实地访谈”、“日报记录”等方法已经成为行为经济学研究的常规手段。
网络经济学是指研究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的一门学科。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消费者开始使用互联网进行商务活动。
网络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信息技术如何影响企业的市场策略、消费者的市场行为以及市场竞争机制。
例如,互联网贸易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方便,可以让他们购买更为广泛的商品,从而增强消费者的福利。
网络经济学还探究了数字货币、移动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对商业生态的冲击和重塑。
新发展经济学是指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兴领域。
随着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国际经济学界逐渐意识到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性。
新发展经济学的研究重点是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如何在市场经济下减少贫困、加强社会保障等方面探究中国及发展中国家的实践方法。
新发展经济学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政策思路,例如强调经济增长应该以厚实的制度保障为基础,要保障竞争的公平性和诚信性,防止垄断抑制竞争,发挥市场的优化功能和减少不良影响。
环境和资源经济学是指研究如何解决环境和资源问题的经济学领域。
如今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能快速消耗无法回收利用的资源,同时环境污染导致拓展节约环保、绿色经济的重要提高等。
国内外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外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现状分析国内外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现状分析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纷纷出台了各种举措,其中都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切入口。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以学生自主性探索学习方式为基础的课程在各个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笔者通过在中国基础教育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基础教育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基础教育优秀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输入研究性学习检索词,共筛选、查阅电子期刊33篇文献,通过阅读、合并、整理形成此文。
本文对国内外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并且对我国现阶段的研究性学习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地分析。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现状分析一、国外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渊源和发展历程世界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叶。
德国现代教育制度奠基人洪堡的教育改革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强调科学研究的自由性与独立性;强调教学和科研是统一的,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发展科学的合作关系。
他主持创办的柏林大学的教学理念就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1]1909年,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批判了单纯教受学生大量科学知识和理论的教育方法,提出重视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的思想。
[2]1916年,杜威发表了教育哲学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
在该书中,他从理论上论证了科学探究的必要性,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了“问题教学法”理论。
杜威把教学理解为儿童通过亲身实践探取经验的过程,几乎同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一样。
他注重引导学生的兴趣,从而发挥自身的主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他的这些积极的教育理论观点,在今天看来,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思想雏形。
20世纪中期,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发现教学理论。
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让儿童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寻找答案,从而学会“如何学习”。
[3]布鲁纳发扬了杜威教学理论中的积极因素,提出了“发现法”,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学生自身的发现、探索活动来掌握知识、发展智慧,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有利的,对今天的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起着指导作用。
国内外学者对物化理论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物化理论的研究
1. 让·巴蒂斯特·杜布斯:作为物化理论的创立者,杜布斯对物化的概念和影响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他分析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物品的崇拜以及物品与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
2. 格哈德·斯图纳:德国社会学家格哈德·斯图纳在物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扩展性物化理论。
他探讨了物化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不同作用,并强调了全球化对物化的影响。
3.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美国社会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将物化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结合,强调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的物化问题。
他指出,资本主义的物化逻辑导致了人的自我异化和社会关系的破裂。
4. 洛基·博尔特斯:美国社会学家洛基·博尔特斯对物化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并提出了性别物化的概念。
他关注女性在社会中如何被物化,以及物化对性别不平等产生的影响。
5. 潘塔卡·雪德尔斯:印度社会学家潘塔卡·雪德尔斯对物化理论进行了后殖民主义的批判性研究。
他探索了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资本主义对非西方社会中物化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学者的研究只是物化理论研究领域的一部分,还有其他许多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探讨和扩展。
对于更详细的研究细节,建议查阅相关学术文献。
国内外图式理论研究现状及图式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国内外图式理论研究现状及图式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论
文]
国内外图式理论研究现状及图式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摘要: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及整理国内外图式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图式理论运用于英语教学中的现状及成果进行研究分析,并对该理论能否运用于英美文学学习中做进一步探讨分析。
关键词:图式理论国内外现状英语教学
一、引言
图式是指围绕某一个主题组织起来的知识的表征和贮存方式,是一种关于知识的认知模式,是指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储存的方式,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应或积极的组织,是学习者将新信息丰富到自身知识库中的过程。
图式理论研究的就是知识是怎样表征出来的,以及关于这种对于知识的表征如何以其特有的方式有利于知识的应用的理论。
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及整理国内外图式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图式理论运用于英语教学中的现状及成果进行研究分析。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对于图式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18世纪康德论述了图式的哲学意义,他认为,一个人在接受新思想、新信息、新概念的时候,只有把它们同这个人脑海里的固有知识联系起来才能产生意义概念。
20世纪初,格式塔心理学家们以及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将图式概念引入心理学。
20世纪30年代试验心理学家巴特利特有关记忆的研究被看成是图式理论所。
国内外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量子理论和因果性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1.量子理论不完备,完善量子理论来调和其与因果性之间的矛盾。
代表人物有爱因斯坦,德布罗意,玻姆,Ewan·Fales(《因果与共相》尤恩•菲尔斯认为罗素走的太远了物理不会放弃因果性), James T. Cushing, Arthur Fine, Sheldon Goldstein(《Bohmian mechanics and quantum theory: an appraisal 》认为因为不了解因果理论而批评因果理论,这是可疑的)等。
2.认为因果性被量子理论所否定,主要代表人物是海森堡、玻尔、赖欣巴哈、布里奇曼、雷昂·罗森菲耳德、洪谦、玻恩、石里克、普里戈金等。
他们提出了新的因果关系,国内的学者,在翻译引进国外著作的同时多数是持概率因果的观点。
一,量子因果(认识到了量子理论和因果性之间的矛盾,主张需要完善量子理论的)最早提出量子因果这一观点的是德布罗意,后来玻姆建立了量子因果理论,之后这一理论出现了多种变体:如量子力学的围观实在理论,量子力学的因果解释,德布罗意玻姆解释,量子力学本体论解释等等。
在正统量子理论中对于因果性主要是这一种见解:经典理论描述事件是在时空框架内按因果律,在清晰精准的模型下描述的,量子理论否定了微观世界实现这种描述的可能性。
量子理论是建立在抽象公式上的理论,提供了几率定律,认为这些几率定律是第一性的,并且构成最后的可以被认识的实在:不允许把这种几率定律解释为由更深一级的物理世界中的因果演化所引起的。
这种观点受到了爱因斯坦等一些物理学家的反对,现阶段实验所给予我们的关于微观物理学中的真实过程的知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完备性,是物理情态及其演化非决定性的结果。
爱因斯坦一直在质疑量子力学的实在性问题,而实在性问题和因果性问题是密切相关的。
如:爱因斯坦和玻尔的三次论战,对量子理论完备性的质疑,以及EPR理论的提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概化理论的研究成果与现状严芳李伟明一、从经典测量理论(CTT)到概化理论(GT)概化理论( Generalizability Theory,GT)作为现代测量理论之一,是对经典测量理论(Classical Test Theory,CTT)的扬弃。
概化理论以其独特的概念体系和理论构想,对测验信度进行了崭新的诠释。
众所周知,传统的CTT对测验误差的分析是粗糙的,CTT的真分数线性模型为X=T+E(观察分数X等于真分数T与误差E之和),该模型最突出的弱点是无法区分复杂的测验情境中的各类误差,在误差E中包含了类似评定者、测题、测验环境等影响实际测量目标的各种因素;也由于CTT对随机误差的笼统界定,CTT只能获得单一测验条件下的真分数方差在观察分数方差中所占的比例,即一种测量情境下的信度;其次,CTT的测验信度是建立在严格平行测验假设基础上的,即两测验是以相同的程度测量同一心理特质。
该平行性可用下列代数式来表示:X=T+EX'=T+E'E(X) = E(X')σ2(X)=σ2 (X')其中,X和X'是假设的严格平行测验,两测验观察分数的期望(E)相同,方差(σ2 )也相同。
然而,这一理论假设在实际的测验情境中却难以满足。
上述弱点限制了经典测量理论的应用。
鉴于CTT存在的不足,测量的理论界和实践领域都呼唤一个全新的测量理论。
正是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之下,20世纪60年代在Cronbach等学者的研究下( Cronbach,Gleser,& Rajaratnam,1963;Cronbach,Gleser,Nanda,& Rajaratnam,1972),概化理论应运而生,开拓出测量理论的一片新天地。
概化理论针对CTT混淆误差的缺点,借鉴试验设计和分析、方差分量模型的统计工具将测验情境中的各类误差进行分解,相对于CTT,GT最大的改进为:辨明测量情境中的不同误差来源,并实施分解和控制( Shavelson,& Webb, 1991),因此概化理论又称为方差分量模型(variance component model) (Brennan, 2000b)。
GT中将测量情境关系分为测量目标(object of measurement)和测量侧面(facet of measurement)。
前者是测量所希望描述的研究特质,如衡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测验得分;后者是影响和制约测量目标的各种因素和条件(胡显勇,1994),即具体剖析各种误差构成,例如我们常把测题和评定者作为被试某能力水平的测量侧面。
各测量侧面又可细分为许多不同的状态,GT称为侧面的水平(condition),例如每道测题和每位评定者都对应于相应侧面的一个水平。
所有这些测量侧面水平的全体称之为观察全域(universe of admissible observations)。
测量侧面分为随机侧面(random facet)和固定侧面(fixed facet)两种,随机侧面指该侧面各水平是从所有可能的水平中随机选取的;而固定侧面的各水平是固定不变的。
只有随机侧面才可以推广或概化,为此概化理论模型中至少要含有一个随机侧面。
正因为GT模型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含有随机侧面,所以概化理论的数学模型属于随机效应模型(random effect model)(Brennan,2000b)。
概化理论的理论构架包括G研究( generalizability study)和D研究( decision study )两个阶段。
G研究首先确定测量情境关系,提出收集数据的初始测量研究设计,设计类型与方差分析ANOVA(analysis of variance)的设计类型相类似,有交叉设计(cross design)、嵌套设计(nest design)和混合设计(mixed design)。
然后,在ANOVA分解误差的思想下,借助ANOVA等方法为观察全域提供方差分量(variance component)估计,即获得测量目标效应、各测量侧面效应以及测量侧面和测量目标的交互效应等的方差。
D研究在G研究的基础上,计算初始测量设计下的类信度系数(相对决策下的概化系数Eρ2,或绝对决策下的可靠性指标Ø系数)。
更为重要的是,D研究可以在G研究的测量情境关系范围内,通过改进测量侧面结构、测量模式或样本容量,用方差分量来估计各种改进的测量设计条件下概化系数或Ø系数的变化,即提供各种测量设计方案下全域分、误差的估计和设计优劣的信度指标,可探求有效控制误差、提高信度的最佳设计方案,提出最可行的实际测验决策。
通常在D研究中修改测量设计方案的途径有三种:变随机侧面为固定侧面(但至少保留一个随机侧面);变交叉设计为嵌套设计;变更随机侧面的水平数( Shavelson,& Webb,1991)。
D研究中将修改设计方案后所形成的新的全域称为概化全域(universe of generalization),它区别于G研究的观察全域,把G研究初始设计中代表性样本的统计结果推广或概化(generalize)到了新的全域。
这就是概化理论之概化的真正内涵。
GT中类似CTT真分数的概念是全域分(universe scores),全域分引入了“随机平行测验”(randomly-parallel-tests)的思想,即严格意义上,一个被试的全域分是测量过程中所有重复测量的期望分数( Brenna,2000b)。
与CTT“严格平行测验”的假设相比,这是一个弱假设,对分布的要求低,更切合实际。
由于D研究是在G研究的测量情境范围之内,改变测量设计,将G研究的结果推广或概化到新的全域上,为此GT的全域分是依据概化全域定义的,而概化全域是研究者按照自己的研究目的和在D研究中所期望得到的信度估计来确定的。
同样,理解和确定GT中的误差也是需要考虑测量目标、概化全域、数据采集设计等多方面的因素。
例如测量侧面和测量目标的转变:D研究的特性和结构(如侧面水平数和侧面设计类型)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测量误差的量。
可见,GT 的真分数和误差不是有待发现的事实,而是一种研究者所指定的研究建构(Brennan, 2000b)。
因此,具体的测量情境不同,测量的真分数和误差方差也必定发生变化,相应的就有多种信度系数。
研究者可依据实际测验信度的要求和实现的测量设计、误差控制等因素来探寻最优的测量决策。
这一理论有别于CTT的单一信度,使信度具有多维性、可变性、相对性和可改进性。
多维可变的信度观也正是概化理论的独特之处。
二、从单变量概化理论(UGT)到多元概化理论(MGT)概化理论以其动态性、预测性的信度研究视角,借用试验设计和分析、方差分量模型等统计工具,为复杂、现实的多维度测量提供了可靠的信度分析。
秉承这一思想,为了适应实际教育、心理测量中复杂的多变量测量信度的要求,Cronbach等( Cronbach,etc., 1972)在有关多元概化分析的阐述中详尽地讨论了方差协方差分量(Variance and Covariance Components)的估计方法和在GT中的作用,其后在1976年Joe和Woodward首次将一元的概化系数推广为多元概化系数(Multivariate Generalizability Coefficient),从此开始了多元概化理论(Multivariate Generalizability Theory, MGT)的深入研究。
相应地,研究者将以往的一元概化研究称之为单变量概化理论(Univariate Generalizability Theory, UGT)。
多元概化理论MGT与单变量概化理论有着相同的理论构架,是对UGT的推广和发展,它适用于多变量的测量情境。
MGT的测量目标是由多个变量组成,它可表示为一个多维的分数向量,不同的测评变量(或维度)上的得分是相互关联的,多维分数构成一个向量,向量的期望观察分数方差、全域分方差和误差方差不仅有赖于各测评变量的方差,还包括测评变量之间的协方差。
则向量的观察分数方差可用方差协方差矩阵来表示。
在单变量的概化分析中,期望的观察分数方差可分解为全域分数方差和误差方差,与此相似,MGT期望的观察分数之方差协方差矩阵也可分解为各效应的方差协方差分量矩阵。
单变量概化分析使用ANOVA等方法为观察全域提供方差分量,作为单变量的拓展,多元概化研究可借助多元方差分析(MANOVA)等方法计算方差协方差分量。
多元概化理论中,方差协方差分量矩阵的对角线元素值即等于单变量概化分析时对应的各测评维度的方差分量值,这表明多元概化研究的结果包含了单变量概比分析的信息;更为关键的是,通过各效应的协方差分量,可获得单变量方差分量模型中没有的信息,MGT提供了多变量测评中协方差构成的相关信息,为多维度测量的测评结构关联、组合测验分信度提供了更全面的剖析(Shavelson,& Webb, 1981)。
多元概比理论中的信度指标是多元概化系数,同样有相对决策和绝对决策两种多元概化系数,多元概化系数为多变量测量提供了综合的整体信度指标,例如MGT早期在美国教育发展评估中的应用(Webb, & Shavelson,1981),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劳工部使用一般教育发展量表(GED)评估各类职业所需的推理、算术和语言能力。
研究中由来自全美11个地区的71名评定者(rater)对所抽样的职业(job)在两个情境(occasion)中分别评估其所要求的三方面教育发展水平,测量设计为双侧面完全交叉设计r⨯j⨯o,其中各类职业在推理、算术、语言三方面的教育发展评估构成的分数向量用于随机效应的多元方差分析(MANOVA)中进行多元概化研究。
与此同时,研究者也将三方面组成的教育发展水平作为固定侧面,分别对该侧面的每个水平进行单变量的概化分析。
多元概化研究的结果不仅获得了单变量概化分析的方差分量,还借助固定侧面不同水平间的协方差分量提供了诸如评定者在GED各分量上的不一致性等信息。
对于该双侧面完全交叉设计,Joe和Woodward(1976)的多元概化系数为上例中V是由MANOVA中的均方矩阵(Mean square Matrix)估计出的各方差协方差分量矩阵,其中V j是各类职业所需的推理、算术和语言能力所对应的方差协方差分量矩阵,V jr是各类职业的三方面教育发展评估与评定者交互效应的方差协方差分量;V jo是各类职业的三方面教育发展评估与情境交互效应的方差协方差分量;V e是各类职业的三方面教育发展评估与评定者、情境三者的交互效应,以及残差效应混杂的方差协方差分量;n r为评定者人数,n o为测验情境种类数;α是最大化信度系数的典范系数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