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 重点
论语六则重点《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论语》六则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它们分别是: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八佾第三、雍也第四、述而第五、泰伯第六。
接下来,本文将对《论语》六则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今日社会的影响。
学而第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学而》第一篇的开头。
孔子认为学习是一种乐趣,应该得到人们的重视。
他还谈到了与朋友相处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保持开放心态,待人接物温和,这样才可以做到不骄不躁。
这个观点在今日社会同样适用,人们应该加强自身素质的提升,且要善于与人相处,保持谦虚、诚恳的态度。
为政第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这句话是《为政》第二篇中的一句核心内容,意思是政治家必须有德才能取得众人的支持,就像北极星一样,它居于原地不动,却可以得到其他众光环绕。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权利只有通过公正和正义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
当今世界上也有很多政治家,但如果没有良好的德行,他们将无法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八佾第三“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夫礼,礼尚尊亲,贵宾......”《八佾》第三篇中提到了“礼”,这个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这句话告诉我们,“礼”是取得和谐的关键,它让人们彼此尊重,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今天,中国的传统文化仍然是影响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许多人依然看重着礼仪之道。
建设和谐、和睦社会,也需要我们遵守礼仪,让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雍也第四“君子不器。
”《雍也》第四篇中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应该为大家服务,而不是将自己变成工具。
这个观点提醒人们应该保持谦逊之心,一旦拥有了权利、资格或者是其他类似的东西,就不要表现出骄傲的态度。
我们今天也可以将这个道理运用到生活中,要学习谦逊,不要忘记自己的渺小,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才能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述而第五“述而不作,信而好问,饰益其言,人则好之,如也。
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四)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五)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世说新语二则-----《世说新语》古代笔记小说集,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
伤仲永-----选自《王临安集》王安石(1021---1086),宋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经编《乐府诗集》。
乐府原是古代朝廷中管理音乐的机构,负责采集民间的诗歌,后来把乐府采集的诗歌也叫做乐府。
《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木兰歌》)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方民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岳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问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论语六则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交友: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道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相关成语: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 我的老师,指谦虚的态度。 择善而从:选择他人的优点来学习。
(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色词语: 故: 旧,这里指学过的知识。 知: 理解,领会。 为: 做。
翻译: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 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释红色词语: 罔: 通“惘”,迷惑不解。
殆: 危险,这里指学业上陷入困境的意思。
3、《论语》在我国思想文化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 孟子 》 大学 》《_____ 中庸 》《______ 影响,南宋朱熹把它和《______ 四书 》,后成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官定必读书。 合为《_____ 《论语》中有不少总结社会经验的言论,后来逐渐成为格 言或成语,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翻译: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我 的老师;选取他们的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 (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 改正。
(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 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心所欲,不逾矩。” 解释红色词语:
有所成就。 立: 从: 顺从。
三十而立:三十岁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承 担自己应该承受的责任。 四十不惑: 人到了四十岁就不会因为无知而困惑。 表示事态发展到极顶的程度,也有淋漓 不亦乐乎: 尽致的意思。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人所记录和整理而成。
《论语》涵盖了孔子的言行,探讨了伦理道德、政治、教育等重要问题,并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风格广为流传。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论语》中的六个典型篇章,并提供原文及翻译。
一、学而篇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后要不断地温习,这样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喜悦吗?人们不了解我,我也不会生气,这不是君子之风吗?”二、为政篇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诗》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翻译:孔子说:“修治国家要以德行为根本,就像北辰一样在固定的位置上,而其他的星辰都随之而共舞。
《诗经》中有句诗说:‘燎原之火,可以燃起大火。
’意思是小小的火苗也能引发燎原之势。
”三、里仁篇原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翻译:孔子说:“在家庭中做到仁爱的行为才是美德。
如果不选择与仁爱为伍,又怎么能理解什么是真正的仁爱呢?”四、公冶长篇原文: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翻译:孔子对公冶长说:“你是可以成为贞妻的人,即使被关在牢狱之中,也不是因为你自身的过错。
”五、乡党篇原文:子谓颜渊:“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翻译:孔子对颜渊说:“可惜啊!我看到过他的进步,但还没有看到他的止步。
”六、述而篇原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翻译:孔子说:“善于引述而不自己创作,相信且喜欢古人的智慧,我觉得自己就像是老彭一样。
”结语:《论语》中的这六则篇章,涵盖了孔子在不同情境下的教导和思考。
每一篇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思想,反映了孔子对人际关系、社会道德和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独特见解。
通过学习和理解《论语》中的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并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论语》六则文言文翻译
一、《论语·学而》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是一位君子吗?”解读: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提倡人们在学习中不断复习巩固,以获得知识的提升。
同时,也表达了孔子对待人际关系的宽容态度,认为君子应具备的品德是:不以他人不了解自己为怨,保持内心的平和。
二、《论语·为政》原文:子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翻译:孔子说:“政治,就是正道。
您以身作则,谁还敢不端正?”解读:这句话强调了政治的本质是正道,领导者应以正道为准则,以身作则,这样才能使整个社会风气端正。
三、《论语·八佾》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局限于一种器物。
”解读:这句话表明孔子认为君子应具备广泛的知识和才能,不应局限于某一领域,要有全面的素养。
四、《论语·里仁》原文:子曰:“仁者,爱人。
”翻译:孔子说:“仁者,就是爱护他人。
”解读:这句话揭示了仁的本质,即关爱他人。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君子必备的品质。
五、《论语·公冶长》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我要改正。
”解读: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提倡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从中学习,同时也要勇于改正自己的不足。
六、《论语·述而》原文: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孔子说:“自己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解读:这句话体现了孔子“仁爱”的思想,要求人们在待人接物时,要换位思考,尊重他人,做到以仁爱之心待人。
综上所述,这六则《论语》经典语句,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孔子的思想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内容及解析如下: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内容: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解析:这是孔子论述学习和交友的态度。
孔子认为,学习知识要不断地复习巩固,这是很愉快的事情;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一起探讨学问,当然是很快乐的事情;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并不怨恨,这不是君子之风吗?这一则里,孔子从三个层面论述了学习的态度和交友的原则。
第二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内容: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
解析: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绝对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第三至六则也讲述了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的道理。
例如,要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修养,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并且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
同时,还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等。
《《论语》六则》原文、注释、译文
《《论语》六则》原文、注释、译文【原文】《《论语》六则》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③,六十而耳顺④,七十而从⑤心所欲,不逾⑥矩⑦。
”(《为政》)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⑧也! 于予与⑨何诛⑩?”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公冶长》)子曰:“十室之邑(11),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公冶长》) 子在齐(12)闻(13)韶(14),三月不知肉味(15),曰:“不图(16)为(17)乐(18)之至于斯(19)也。
”(《述而》)子曰:“饭(20)疏食(21),饮水,曲肱(2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见本书《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注释】①有(yòu):同“又”,“十有五”即“十五”。
②立:有自立、成立等意思,引申为说话做事有独立见解,能立足于社会。
③知天命:简言之,谓之“知礼”;细言之,则是指对社会变化和人生道路的应变能力很强。
④耳顺:听人谈话能明辨是非,能听逆耳之言。
⑤从:随。
⑥逾(yú):超越。
⑦矩:规矩。
⑧杇(wū):通“圬”,指泥工抹墙的工具,这里作动词用,指把墙面抹平。
⑨与:语气词,同“欤”,下文“于予与改是”中的“与”同义。
⑩诛:责备。
(11)邑:古代庶民聚居之所。
(12)齐:齐国。
(13)闻:听到。
(14)韶:传说帝舜时代的音乐名。
(15)不知肉味:指身心得到了调和而消除了物欲。
(16)图:预料、料到。
(17)为:演奏和欣赏。
(18)乐:音乐。
(19)斯:这样。
(20)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
(21)疏食:即粗粮。
(22)曲肱(gōng):即弯着胳膊。
肱,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并能分辨真假,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论语》六则
代表人物:墨翟(墨
子)
核心思想:
兼爱:人人平等互助互爱 非攻:反对侵略战争 尚贤:不分贵贱,唯才是举 代表作: 《墨子》
代表人物:
理人 之 道 。类 本 , 崇之 , 认 尚始 万 为 无, 物 道 为运 之 是 而动 根 宇 治之 , 宙
核 心 思 想 :
代表人物:
代 表 作 :
韩非
核 心 思 想 : 以 法 治 国 , 强 调 法 律仁 想 、、 : 忠义 、、 孝礼 、、 悌智 、 信
代表作:
五 经
四书: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习效果: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成语:
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三人行, 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 必有我师: 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 心向别人学习。 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或 择善而从: 好的制度加以实行。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三十而立: 意为人到了30岁就应该去面对一切困
难。 四十不惑: 指一个人到了四十岁,经历了许多, 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了。
作业:
1、背诵并默写 《论语》六则;
2、完成本课练习册。
3、预习下一课《世说新语》二则。
谢
谢
大
家
七年级上《论语六则》
《论语》①六则(一)子曰②:“学而时习之③,不亦说乎④?有朋⑤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⑥,不亦君子⑦乎?”①《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②子曰:先生说。
子,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这里指孔子。
曰:说。
③学而时习之:学了并时常温习它。
时,时常,常常。
习,温习,复习。
④不亦说乎:不也很高兴吗?说,愉快,高兴,现在写作“悦”。
不亦……乎,表示反问。
乎,相当于“吗”。
⑤朋:这里指同一师门的师兄弟。
⑥愠:怨恨,心里不满。
⑦君子:这里指道德修养高的人。
(二)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②师矣③。
”①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故,旧,这里指学过的知识。
知,这里有理解、领会的意思。
②为:做。
③矣:相当于“了”。
(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
”①罔:迷惑不解。
现在写作“惘”。
②殆:危险。
这里是“学业上陷入困境”的意思。
(四)子贡①问曰:“孔文子②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③,不耻下问④,是以⑤谓之‘文’也。
”①子贡:孔子的弟子,春秋时卫国人。
②孔文子:即孔圉,春秋时卫国大夫。
③敏而好学:聪明而且爱好学习。
敏,聪明。
好,爱好,喜欢。
④不耻下问: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看作耻辱的事。
耻,认为可耻。
⑤是以:因此。
(五)子曰:“默而识之①,学而不厌②,诲③人不倦,何有于我哉④?”①默而识之:暗暗地记住它。
默,暗暗,私下。
识,记,记住。
②厌:满足。
③诲:诱导,教导。
④何有于我哉:对于我有哪一样呢?哉,相当于“呢”,表示反问。
(六)子曰:“三人行①,必有我师焉;择其②善者而从③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①三人行:几个人在一起走,三,在这里表示数量少,不是确数。
②其,他们,他们的。
③从:采纳,听从。
《论语》六则翻译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字词:说:通假字,通“悦”,愉快高兴。
古诗论语六则翻译赏析
古诗论语六则翻译赏析论语六则第一则【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释】⒈学:学习⒉而:而且,并⒊亦:也,语气词,起强调作用。
⒋时:按时⒌习:坚持,实践⒍之:代词,这里指学到的知识或技能。
【翻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第二则【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第三则【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释】学:学习而:但是,表转折思:思考罔:迷惑殆:在学习上陷入困境【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第四则【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赏析】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
有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第五则【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赏析】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
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
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第六则【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陈太丘与友期/ 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论语六则原文
论语六则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贤哉问乎!一以贯之,以止于至善。
”
子曰:“颜回之智,公绰之不欺,鲁婴之勇,可谓四矣!”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以成其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读书有三到:谓必读,以识其常;贵言中,以明其理;弗读,以明其不义”。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可知,不可知,非离乎其言”。
子曰:“慎终追远,民德止步”。
子曰:“相志不忘,则久也;安淳则久,经世之不息也。
”
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
子曰:“行有不得已,则以其子之言为之,弗辱也。
”
子曰:“当仁,不论于国;不当仁,不论于家。
”
子曰:“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取?归乎!”
子曰:“飞鸟尽,兽类无惧;离心绝,成性难知。
”
子曰:“内省之,则知不足;观察之,则知困;知足不辱,知困不殆”。
子曰:“劳而不怨,受人之谤而不忿,喜而不狂,事人之过而不怒,可谓知矣”。
《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
1、孔子说:“学了并经常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同门师
兄弟从远方(与我探讨学习),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怨恨,不也算得上君子吗?”
2、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
以凭借这个做别人的老师了。
”
3、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却不学
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
”
4、孔子说:“知道它比不上喜爱它,喜爱它比不上以它为乐。
”
5、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采纳,他们的缺点对照自己加以改正。
”
6、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成就,四十岁不
再疑惑,五十岁知道由天主宰的命运,六十岁可以听出话里隐而未露的意思,七十岁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不超越法度。
”
7、。
论语六则原文及赏析
论语六则原⽂及赏析 《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部分弟⼦⾔⾏的语录体⽂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
以下是店铺带来的论语则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论语原⽂及赏析篇1 原⽂: ⼦⽈:“学⽽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远⽅来,不亦乐乎?⼈不知⽽不愠,不亦君⼦乎?”(《学⽽》) 曾⼦⽈:“吾⽇三省吾⾝: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学⽽》) ⼦⽈:“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
”(《为政》) ⼦⽈:“由,诲⼥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省也。
”(《⾥仁》) ⼦⽈:“三⼈⾏,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
”(《述⽽》) 曾⼦⽈:“⼠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
仁以为⼰任,不亦重乎?死⽽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罕》) ⼦贡问⽈:“有⼀⾔⽽可以终⾝⾏之者乎?”⼦⽈:“其恕乎!⼰所不欲,勿施于⼈。
”(《卫灵公》) 赏析: 第⼀则是学习⽅法和个⼈修养,启发⼈们热爱学习,加强⾃律。
第⼆则是学习⽅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则是学习⽅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四则是学习⽅法,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五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求教的可贵。
第六则是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态度、提⾼思想修养。
强调随时都该反省⾃⼰。
第七则是学习态度和个⼈修养,强调⽆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向别⼈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第⼋则是个⼈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第九则是个⼈修养和社会现象,强调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坚贞不屈。
第⼗则是个⼈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总共三类:学习⽅法,学习态度,个⼈修养。
《论语⼗则》,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法、学习态度及修⾝做⼈的⼗条语录。
这⼗则语录都是格⾔警句,每⼀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且⽂字也颇具特⾊,句式整齐,⾳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
《论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集合
《论语》六则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温习所学的知识,不是很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吗?(即使)人家不了解我也不恼恨,不就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能获得新知识新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把他当做老师了。
”
(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是机械地学习而不加以思索,那就会迷惑不解;思索了却不进一步学习,那就会精神疲惫。
”
(四)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谥号叫做‘文’呢?”孔子回答说:“(孔文子)思考问题敏捷,学习努力,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称他‘文’。
”
(五)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孔子说:“默默地把学过的东西记下来,努力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六)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出那些不良方面加以改正。
”。
论语六则翻译
论语六则翻译
以下是《论语》中的六则:
1.吾日三省吾身。
(《学而》第一)意为每天要反思自己,检
讨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规范。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卫灵公》第十二)意为人在
做事之前,需要先准备好必要的工具和条件,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第一)意为学习后适时
复习和巩固所学内容,会带来极大的满足感。
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里仁》第一)意为有朋友从
远方来见自己,难免心中喜悦。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述而》第十
五)意为知道只是第一步,真正重要的是去实践和执行。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第十七)意为不要对别人
做自己不愿意被做的事情。
这也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金科玉律。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陈太丘与友期/ 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论语六则原文
论语六则原文1. 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中的一则名言,出自《学而篇》。
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学而时习之”的观点。
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人应该持续不断地学习,并随时巩固之前所学的东西。
孔子还从友谊方面阐述了“人不知而不愠”的高尚品行。
2. 非礼勿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句话出自《学而篇》。
孔子告诫我们在社交场合中要遵守礼仪,不要对不礼貌的行为进行观看、倾听、言语或行动上的回应。
这是孔子强调社会交往应该遵守的基本准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以礼仪为先。
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论语》中的一则名言,出自《述而篇》。
这句话是孔子提倡的一种行为准则,即不要做自己不希望别人对自己做的事。
它强调了待人处事的原则是要对别人给予尊重和善意,正是这种善意的待人才能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4.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出自《为政篇》。
孔子强调了对知识的珍视和渴望,同时也强调了对自己所不知道的事实的谦虚和诚实。
接受并承认自己的无知是获取知识的首要条件。
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出自《为政篇》。
孔子指出,只是空洞地学习而不思考,将导致知识的模糊和无法应用。
而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将导致无法获取新的知识和信息。
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过程。
6. 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是《论语》中的一则名言,出自《学而篇》。
孔子提出这个观点是为了强调一个人的言行不应该只是表面上的应酬或阿谀奉承。
他认为真正的仁德应该体现在一个人的行为和语言中,而不是仅仅依靠华丽的辞令和虚伪的表情。
仁德应该是一种内在的品质,而不是外表的伪装。
这六则原文是《论语》中的一些经典名言,它们以简洁的语言传递了孔子的智慧和教诲。
这些观点和道德准则至今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对我们的人生和社会道德建设仍然具有启发和指导作用。
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孔子●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3)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
)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
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翻译】樊迟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爱人。
”樊迟又问什么是智。
孔子说:“善于识别人。
”樊迟没有想通这番话。
孔子便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使他们的地位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提拔那些正直的人并使他们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
’这话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是含义多么深刻的话啊!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皋陶来任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
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伊尹来举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
”●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樊迟问怎样才是仁。
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评析】这里孔子对“仁”的解释,是以“恭”、“敬”、“忠”三个德目为基本内涵。
在家恭敬有礼,就是要符合孝悌的道德要求;办事严肃谨慎,就是要符合“礼”的要求;待人忠厚诚实显示出仁德的本色。
●宰予昼寝①。
子曰:“朽木②不可雕也,粪土②之墙不可圬③也!于予与④何诛⑤?”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六则
第一部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6分)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罔()殆()2.填空:
《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
是家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5分)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7分)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
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
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
⑸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
⑹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识:)
⑺择其善者而从之(从:)
4.原文填空:(4分)
,不亦说乎?
,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
子曰:“,是以谓之‘文’也。
”
5.摘出出自《论语》十则中现在常用的成语。
(5分)
6.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⑵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所选六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⑴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⑵关于思想品德修养有。
请分别就两个方面各举一两则。
(4分)
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
8.“而”的用法,有的表顺接,有的表转接,请区别下列句中“而”的不同用法:(7分)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
敏而好学()学而不厌()
择其善者而从之()
9.指出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4分)
学而不厌古义:今义:
是以谓之“文”也古义:今义:
10.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
(4分)
11.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5分)
12.在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请举出两例。
(5分)
第二部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知,通“智”,智慧)也。
”(《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定),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其恕乎,那大概是“恕(道)”吧)!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13.《论语》十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
(4分)14.第一则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
(3分)
15.曾子经常反思的一些事是什么?(5分)
16.“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5分)
17.课文中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的一则是。
(4分)1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一则是为了告诫弟子。
(5分)
19.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
”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
(5分)
2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会现象?(5分)
21.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⑵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六则答案
1.略2.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儒、春秋、思想家、教育家3.⑴通“悦”,愉快⑵怨恨,心里不满⑶这里指新的理解与体会⑷迷惑;危险或疑惑⑸凭什么⑹记住⑺采纳,听从4-7.略8.依次是:表顺接、表转接、表顺接、表转接、表顺接、表顺接、表顺接9.略10.略11.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
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
意思相近即可12.略13、要有正确的方法和态度。
14、学习方法、学习的乐趣、为人的态度即个人修养15、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
16、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1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8、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
19、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0、君子的风度和才能只有在大难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
意思相近即可21、⑴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⑵默默地记住所学的东西,学习并且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动厌倦。
⑶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⑷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