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上出语文味
让说明文的教学流淌浓浓的语文味 (2000字)
让说明文的教学流淌浓浓的语文味说明文是一种常见又实用的文体,它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说明文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传授知识,激发兴趣,训练思维,培养阅读能力的重任。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就编排了不少的说明文。
由于说明文往往缺少精彩的故事情节,缺少生动细致的描写,老师常常会觉得说明文是枯燥乏味的。
在说明文的教学中,许多老师只注重向学生传授文章中的科学知识,讲授一些说明方法。
这样一来,说明文的教学就成了科普课、科学课。
说明文教学的“语文味”就荡然无存了。
《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明确告诉了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遵循阅读的双向心理过程;要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品味语言特色;要重视和加强读的训练;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学习;要重视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因而,要在说明文的教学中体现语文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教学。
一、品词赏句,领悟精妙文章是由一个个词语和一句句句子组成的。
个性鲜明的词语和句子承载着文章的精妙、言语的精彩。
说明文以给人科学知识为目的,所以它的语言就特别准确、简洁、通俗易懂。
在说明文的教学中,我们老师一定要引领学生从词语和句子入手,细细品读、感悟。
让学生在品词赏句中感受说明文语言准确、简洁、通俗易懂的特点,同时又在潜移默化中领悟遣词造句的方法。
1.在“删”、“增”、“换”中品词赏句在说明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删除、增加、调换一些词语或句子,然后引导学生跟课文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学生往往就能领悟到说明文遣词造句的精妙。
例如,在《鲸》一课的教学中,我在读课文时故意把“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
”“虎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
”这两句话中的“主要”这个词给漏读。
学生察觉出与课文不同纷纷向我指出时,我引导学生思考“主要”这个词语可不可以漏掉,为什么?通过比较,学生立即就明白“主要”这个词在这里是不能漏掉的。
如果没有“主要”这个词,就是说须鲸只吃虾和小鱼,虎鲸只吃大鱼和海兽,其他的食物他们是一概不吃的。
让说明文教学散发浓浓的语文味
让说明文教学散发浓浓的语文味科普说明文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课文内容丰富,从植物到动物,从天文到地理,再到现代科技,几乎无所不有,有儿歌、童话、科普小品等比较典型的说明文,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阅读。
由此可见,科普类说明文的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位置,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和研究。
说明文讲求科学,所以用词精当,语言准确,是很好的学语言的范本。
但此类课文的教学中存在着两大弊端:一是教师教学理念没有跟上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起到绝对主体作用,一节课都是老师在讲,学生学得枯燥无味;二是把语文课上成单纯的科普课,忽略了语文基本功训练。
我认为,说明文的教学同样要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特点”,也应该像其它文体的教学那样,让它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还原其语文的本色。
一、注重语言文字的品读,凸显语文学科本色古往今来,人们对读书都有一种坚信不疑的信念,那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充分阅读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感知内容,获得知识,习得方法,拓展思维。
叶老也曾经说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需美读”,可见“读”的重要。
说明文教学既不可过于追求有感情朗读,也不可忽视读的练习。
在说明文中也不乏文字优美的文段,学生在品读这些语句时,老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语言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去感受和领略语言文字的美。
如:《秦兵马俑》中的对个性鲜明、形态各异的兵马俑进行描写的一段中,作者用“有的??好像??”几个工整的句式给我们描绘了神态各异的秦兵马俑“个性鲜明”的特点。
学生边诵读边想像兵马俑的各种神态,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在诵读“似乎能感受到他们轻微的呼吸声”一句时,引导学生体会兵马俑的逼真、栩栩如生,难怪作者说,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科普说明文教学时更要抓住重点词语,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逐步感知、理解、消化、吸收,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
例如:在《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的教学中,“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让小学说明文教学洋溢着语文味
学生 , 让说 明文教学“ 活尝试 : 咬文嚼字 。 品 出语 文 昧
一
、
大部分说 明文往往通过 因果 、 连锁 、 比较 、 分 合等逻辑 关 系来 构思组篇 , 揭示事物 间联 系规律 , 说 明事物 的特征 、 原 因等 , 结 构严密 , 逻辑性强 , 既 是 对 学 生 进 行 辩 证 唯 物 主 义教 育 的好 教 材 ,又 是 培 养 学 生 思 维 能 力 和认 识 能 力 的 范 文 。新 课 标 指 出 , 语 文 课 程 要 重 视 语 言 的积 累 , 这 点 在 教 学 说 明文 时也 不 例 外 。 如说 明文《 冬 眠》 中有 这 么 一 段 文 字 描 写 “ 冬 眠 不 是 睡 眠, 和一年 四季也扯不上关系 。一般地说 , 它是动物在 漫长 的严冬 ,在不容易找至 0 食物的季节 中减少体 力消耗的一种 自然现像。如果你 在七月把动物放进 冰箱里 , 它也是要冬眠 的 。因 此 , 低 温 是促 成 冬 眠 的 主要 原 因 。” 在教学时 , 一 要让
在教学说 明文《 大 自然的语言》 后, 把学生 分为“ 白云 ” 、 “ 蚂 蚁” 、 “ 蝌蚪 ” 、 “ 大雁 ” 、 “ 年轮 ” 等 角色 , 通过文本 的理 解 , 用 自 己的 语 言 加 以组 织 ,通 过 扮 演 各 种 事 物把 枯 燥 的 文 字 用 动 作 和 语 言 展 示 出来 , 加深理解。活动中 , 还 可 以 自己 对 课 外 常 识 的 了解 , 扮 演 自己 所熟 悉 的角 色 。 又如教学第五 册课文《 新型玻璃 》 中, 为了促使 消极语 言 内 化 为 积极 语 言 , 组织学生“ 我是 出色的推销员” 的活动 : 新型玻璃 已经研制出来了 ,公司想招聘几位优 秀推销员来 推销 自己的产品 ; 你准备 推销哪种玻 璃呢 ? 请 你选择 一种 。 推 销 同 一 种 产 品 的 同 学 组 成 一 个 小 组 ,共 同设 计 好 推 销 方 案, 然 后 演 一 演 。 在 活 动 中学 生 兴 趣 浓 厚 。
让说明文教学散发浓浓的语文味
让说明文教学散发浓浓的语文味许多老师认为,说明文的教学就得讲说明的方法,否则就没有紧扣文本的特点,就没有完成教学目标。
这样一来,文本叙述简洁的语言,就被肢解得只剩下“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和概念化的“生动、准确”了。
这样的课堂,知识是落实了,方法是渗透了,但生命力没有了,魅力缺失了,情感的感染力也失去了。
最终,语文课堂的语文味丢失了。
那幺,怎样让说明性文章的课堂更富有语文味呢?下面就结合本人执教的《埃及的金字塔》一文,谈谈我的几点做法:一、创设情境让说明文兴趣倍增尽管说明文叙述简洁,语言缺乏感染力,但只要我们善于创设情境,就能使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识的情感,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和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带着一种愉快积极的心情走进课文。
《埃及的金字塔》教学伊始,我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积极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一边在屏幕上出示宏伟的金字塔,一边饱含激情地叙述,一下子吸引了学生,接着以金字塔为背景出示三个四字词语:巍然屹立傲对碧空举世闻名,并深情引导:“孩子们,这些词语都是有生命,有感情的,谁能把这些词语的意思和蕴含的感情用朗读表现出来呢?”孩子们凝视着金字塔,在一声声感情朗读中很快地走进了古老而又神秘的金字塔,兴致勃勃地开始了新的探索。
二、读中感悟让说明文情意浓浓教师当着力挖掘说明文的情感因子,带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并引领学生通过深层阅读,展开想象,或丰富,或填补,创生文本,挖掘文中深藏的意蕴,激荡学生内心的情感,并转化为语言表达出来,在这样的领悟中学生的朗读就会琅琅上口。
在学习《埃及的金字塔》时学生找到体现金字塔宏伟壮观的句子“为了建造金字塔,经常有10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儿。
全部工程用了整整30年时间。
”我引导学生紧扣“曝晒”一词展开想象,还原当时的场景,进入当时的情境,一位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古埃及人民头顶火辣辣的太阳,挥汗如雨地累着石块。
”在想象中学生读出了劳动的艰辛;另一位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古埃及人在烈日下皮肤晒得黝黑黝黑的,手上磨出了一个个血泡。
让说明文的课堂洋溢浓浓的“语文味”
让说明文的课堂洋溢浓浓的“语文味”说明文讲究科学,所以用词精当,语言准确,是很好的学语言的范本,如果不厌其烦地讲解说明方法,课堂教学了无生趣,枯燥乏味,这些课文就成了“匆匆过客”与学生擦身而过。
唯有,抓住语文元素,实实在在地训练,让它散发浓浓的语文味,还原其语文的本色,才是教学的“王道”。
接下来,将借助教学案例谈谈,如何让说明文的课堂洋溢浓浓的语文味。
一、注重语言文字的品读,凸显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赏读中领悟语言的“趣”崔峦理事长指导我们,语文教学要有“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培养创新”,我们的教学要贵在学法的指导。
而对于说明文而言,如果总是围绕着“作者是运用何种说明方法来写”这个问题做文章,罗列一些干巴巴的概念,这样的教学无疑是枯燥无味的。
叶圣陶说,“说明文不一定就要板起脸来教学,说明文未尝不可以带一点风趣。
”不妨引导学生去关注文中有趣地描写,细细赏读。
如:《只有一个地球》第一自然段通过远观地球,描写出地球的美丽和生机。
师:我们来读读这些语句写得多美。
出示: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得水蓝色“纱衣”。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师:地球的美丽表现在哪里?句中有一个词语可以说明。
生:它是晶莹的。
生:它是透明的。
师:作者怎幺写出它的美丽的呢?生:将海洋比作水蓝色的“纱衣”,描述出地球的神秘、梦幻、浪漫。
师:地球也是很有生命力的,何以见得?生:课文还用了比喻的手法,显示地球的博大无私,和蔼慈祥。
师:是啊,让我们绘声绘色地读读,读出地球的美丽和生机。
这样的生动描写,说明文并不缺乏,因此要花时间在对语言的品读和感悟上,说明文的学习法也可以是生动而有情趣的。
二、关注作者表达,体会语言特色叶圣陶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是在内容上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
我们不仅要知道文章在说明什幺,还要知晓作者是怎幺来说明的,这样的语言学习才会是有效的。
把说明文上出浓浓的语文味
把说明文上出浓浓的语文味
得到巩固,从而实现由储备到能力形成的飞跃。
学习了《太阳》一课,教师出示《鲸》的课文片段,问:这段话写的是鲸的什幺特点?用横线画出说明鲸特点的语句。
并在旁边批注用了什幺说明方法。
生:这段话写了鲸很大的特点。
师在旁边标注“大”。
教师让学生找出像“约”这样的词语,用圆圈标注出来,并想想为什幺这样表达。
以上练习把课堂上学到的分析说明文的方法进行运用,语用得到了落实。
学习了《太阳》一课后,布置趣味小练笔: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用一段话说明一种你熟悉物品的特点,至少用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说明方法,并学会用模糊词语表达准确的意思。
其实,说明文教学中知识与能力是一只鸟儿的双翼,缺其一翼,鸟儿便会折翅。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读中学写,迁移表达方法,提高读写效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
”在说明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应用“课文”教“语文”,教“语言”,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巧妙融合,培养学生语言意识,提高学生语用能力。
参考文献:[1]倪文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出版社,2003. [2]陈丽锋.巧选巧导巧练巧用[J].当代教研论丛,2022(02).。
上出说明文的语文味-word文档资料
上出说明文的语文味——教学《海洋——21世纪的希望》有感《海洋——21世纪的希望》是一篇关于海洋的说明文。
文章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海洋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迈入21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正在迎来开发、利用海洋的新时代,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新希望。
对于文章的内容,学生不难读懂。
然而,如果教学仅停留在内容的理解上,就忽略了语文学科的性质。
于是,在备课时,我就思考,我该通过怎样的学习活动来实现这篇课文的育人价值呢?最后还是定位在“语文味”“有情趣”这6个字上。
我从其中的两个学习活动来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第一、用好“朗读”这种最基本的学习活动“让读书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这是我对自己的课堂的基本要求。
对于值得学生咀嚼的重点段落,我从来不吝啬给予学生读书的时间。
课文第二自然段运用较多的拟人句,采用总分结构叙述了海洋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第三自然段又是运用了拟人句总结了第二自然段的内容,为了让学生积累生动的拟人句,领悟段落之间的联系,对于这两个重点段,我设计了三次读:第一次读:教师读总句,学生读分句。
领悟段内总分结构。
第二次读:教师读“千百年来,人们热爱海洋,是因为”学生读第二自然段相关句子;教师读“千百年来,人们敬畏海洋,是因为”学生读第二自然段相关句子。
感悟段落之间的联系。
第三次读:教师读第三自然段内容,学生读第二自然段。
读完后,仿照这种拟人的写法根据第二自然段的内容续写几句。
这次读和仿说结合,给予学生语言实践的平台,发展学生的语言。
通过三次读,不仅使得文章内容理解得更为深刻,朗读的情感在不断增强,而且领悟了句子以及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还通过学习、模仿、运用这样的过程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提升了思维水平。
训练面涉及全体学生。
我觉得这个学习活动,做到了“言语形式探究与课文内容理解和谐统一”。
第二、用好“复述”这种重要的语言训练形式语文课堂上,复述作为训练学生语言的一种方式,是非常重要而必要的。
这篇课文第二大段从五个方面阐述了人们怎样开发、利用海洋。
小学说明文如何教出浓浓的语文味
小学说明文如何教出浓浓的语文味楠木冲小学周大凤内容提要:小学语文书中出现了不少说明文,说明文往往被老师们上成“科学课”或是忘却文本的“概念课”,以至于说明文的教学丢失了语文味,枯燥乏味、草草过场成了这类课文教学的通病。
笔者从“读”“品”“练”三个方面做出了让小学说明文教出语文味的尝试,希望为以后的语文教学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 说明文教学语文味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说明文。
许多教师在教学此类文章时,往往只注重相关知识的教学,把说明文上成了“科学课”或是忘却文本的“概念课”,以至于说明文的教学丢失了语文味,枯燥乏味、草草过场成了这类课文教学的通病。
教出语文味是说明文教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下面笔者就此谈些自己的尝试:一、读出语文味读在整个语文学习中有着不容小视的地位。
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可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不关注文体,不顾教材特点,一味追求“有感情朗读”;还有些教师干脆忽略了“读”,一味关注知识的传授,而上成了科学课。
笔者认为这都是不妥的,因为说明文的叙述一般是冷静的、理性的,既不可忽视“读”,又要注意用较平实的叙述的语气来朗读。
比如,有位年轻教师教学《太阳》一文,提示学生朗读时要有感情,这是不妥当的。
就此文而言,作者引用神话故事主要为了让学生感受太阳的远,箭是射不到的,并用了“其实”这个连词表示转折,强调了太阳离我们远的特点。
因此,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要用平实的叙述的语气来读,“其实”这个词可适当加强语气。
这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关注文章的条理性与叙述顺序。
基于这种现象,笔者认为,说明文仍然要重视朗读、默读的教学,不可忽视读的练习,但说明文的读较其他文体而言更注重默读。
说明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快速提取与整合文本信息。
而默读的好处主要有二:一是可以快速地读;二是可以边读边思考。
随着年段的升高,默读训练在说明文教学中的比重也逐步加大。
这一点在教材编排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让说明文教学“语文味”更浓——本
让说明文教学“语文味”更浓——本体性阅读教学策略分析宋文娟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施背景下,“语文味”作为语文教学的主旨,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说明文涵盖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语言表达科学准确,其中蕴含的语文元素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具有积极作用。
“语文味”是说明文教学的灵魂,更是说明文教学追求的目标。
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说明文教学应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科学严谨性,感受语言描述的生动性,让说明文教学“语文味”更浓。
一、巧妙运用朗读,提升学生良好朗读能力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说明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尽管说明文主要以对事物特征以及事物道理说明为主,文本相对理性,但是也需要学生能够充满感情地进行朗读,只有站在文本视角下,学生才能领会作者的感情以及作者所表达的重点。
因此,教师在进行说明文教学时,应巧妙运用朗读教学,采用多元化策略,结合文本特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
首先,在说明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将说明文中的第三人称以及事物名称,用第一人称“我”替代进行朗读。
通过这样的朗读方式,能够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促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愿意将自己的情感在课堂上进行表达,从而对朗读产生浓厚兴趣。
如,在讲解《恐龙》这篇文章时,教师可针对学生群体对恐龙的喜爱心理,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引导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恐龙进行朗读练习,但是,学生要在朗读时将文章里恐龙的名字替换成“我”,设想自己就是文中的恐龙。
这样,在学生练习朗读时,各种各样、多种类型的恐龙立马充满整个课堂,学生兴致高昂、气氛热烈,课堂氛围活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其次,在说明文教学过程中,不同内容,选择适宜的时机,乐之都维也纳》这篇文章时,介绍音乐之都维也纳,堂氛围,能力。
二、巧抓关键词句,说明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键信息,表达的主旨内容进行概括,信息的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
品读说明文悟出语文味—以《新型玻璃》为例
品读说明文悟出语文味—以《新型玻璃》为例【案例背景】《中小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教学目标中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可见,说明性文章的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是有着比较重要的位置,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探讨。
科普说明文是一种重要的实用文体,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科学小品,另一种是一般科学说明文。
科学小品属于文艺性说明文,在说明中兼用文艺性笔调讲述科学道理;一般科学说明文是单纯客观地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不大讲文艺性笔调。
这里,我们遗憾地看到,在这些课堂里科学没有了生命、文字缺少了魅力,情感脱离了语言文字,课堂显得沉闷枯燥,学生当然听得乏味至极。
【案例描述】【片段一】注重实践,培养能力在初读课文,扫清文中的生字词障碍和读通了课文后,我抛给学生一个问题:师:读、思、画、圈、收集资料要重点画出特点和作用,概括出来(这一环节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但问题提出后,学生仅能说出类型,较难归纳特点和用途。
)类型特点用途夹丝网防盗玻璃师:“夹丝网防盗玻璃”顾名思义,它的特点是“玻璃中间夹着丝”,作用是防盗。
(咱们可以从字理理解)经此一提醒,许多学生豁然开朗——生:变色玻璃的特点是能“变色”,用途......(学生还有些含糊不清)师:我们不仅可以利用字理了解新型玻璃,还可以借助每种玻璃的所在段落的重点词语来了解。
生(恍然大悟):变色玻璃的作用是调节室内光线。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学习的好方法?学生讨论交流。
师(小结):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很多,可以通过字理来猜测,可以根据文章中的重点词语来了解,可以根据课题来概括,还可以根据文章中的重点句子概括。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灵活地加以运用。
评析:“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在各个教学环节贯穿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
而高段的阅读目标更是明确指出:学会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剂良方”让说明文教学溢出语文味
“三剂良方”让说明文教学溢出语文味说明文是一种常见的文体,在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中占了一定的比例。
在实际教学中,说明文的教学存在不少问题:不少教师要么滔滔不绝地讲解科学知识,要么滴水不漏地讲解说明方法……教学缺少了语文味,学生学习也缺乏兴趣。
如何在教学中突出说明文的语言和表达形式,上出浓浓的语文味呢?笔者经过实践,发现妙用“三剂良方”可以让说明文教学溢出语文味。
一、“瘦身方”――抠词揣摩,品出语文味说明文教学要适当地进行“瘦身”,也就是不能把它当作说明方法、科普知识的“大容器”。
要善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抠词揣摩,对重点词语进行咀嚼、对比,让学生体会说明文用词表达的精确、严谨、科学,培养学生的语感。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太阳》一课的教学,笔者就对文本的显性内容科学知识进行“瘦身”,关注隐性的教学内容,即把科学兴趣的激发渗透到品味语言中。
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
句子中出现的“差不多”一词表示估计推测,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客观严谨,追求对事物真正状态的准确描述。
教学时,笔者出示以下一组句子:1.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
2.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要走3500年。
让学生进行朗读对比,并看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学生很快就发现第二句少了“差不多”一词。
师:“差不多”是什么意思?生:大概。
师:“差不多”这个词语可以去掉吗?(同桌讨论后,学生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看法)生■:不可以,因为从“差不多”一词看出只是推测,不是刚好要走3500年整。
生■:去掉“差不多”,就是肯定要走3500年,很确定的样子,让人不太信服。
师:说得很好,说明文中一些词语我们起初觉得可有可无,可是细琢磨,却发现一个也不能少呀!如果删去,说明就会与实际不相符合。
谁有火眼金睛,能在文中找到类似的词语?学生的兴致被激发起来,纷纷提笔在书上圈画词语。
有同学很快找出“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2500倍”句中的“估计”一词。
说明文上出语文味
说明文上出语文味让说明文教学充满浓浓的语文味——有感于于永正老师执教的《新型玻璃》在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上,说明类的文章几乎占到了总数的八分之一,怎样凭借此类文章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掌握阅读方法,让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呢?我再一次翻开了《课标》。
《课标》中对说明文教学的要求是“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
”反复阅读这句话,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感觉自己在教学中的确注意了向学生渗透常用的说明方法、文章用词准确、层次清晰等特点,并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训练学生的概括、想象等能力,但教学后总感觉还是有些牵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强。
带着自己的疑惑,我找来了于永正老师执教的一篇说明文《新型玻璃》的教学实录及张庆老师对这一课教学的评介,读后受益颇深。
读,仍是说明文教学的“主旋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一直认为朗读是小说、诗歌、散文的事,于是就导致分析讲解偏多,甚至省略了“读”这一环节,把学生读书的时间几乎全都占用了。
读了于老师的教学实录和张庆老师的点评,感觉自己走入了误区。
于是又重新阅读了几篇被选入小学课本的科普类说明文,发现很多抽象的科学知识都是通过常见的举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形象说明等形象化的写法把要说明的事物、道理生动地展现给学生。
只要让学生老老实实去读书,理解内容并不困难,教师只需在难点上加以点拨即可。
于永正老师说的好,“说明,说明,本来已经说得明明白白,只要让学生多读几遍就行了,有多少东西好分析的?”他在《新型玻璃》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就给了我们成功的启示——自始至终抓住读书训练不放,并使字词句的基本训练寓于读书活动之中。
教师在“助”上下工夫,以“讲”助“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初读、精读阶段,让学生先借助拼音自由朗读,接着带着问题默读一遍,指名分节读中纠正了难读的字音,结合情境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并掌握了边读边画边思的读书方法。
在指导学生领会课文中出现的关联词语的用法时,于老师的做法是让学生先将这些词语划下来,并读读划了这些词语的句子,体会一下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说明文教学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有感于于永正老师执教的《新型玻璃》在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上,说明类的文章几乎占到了总数的八分之一,怎样凭借此类文章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掌握阅读方法,让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呢?我再一次翻开了《课标》。
《课标》中对说明文教学的要求是“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
”反复阅读这句话,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感觉自己在教学中的确注意了向学生渗透常用的说明方法、文章用词准确、层次清晰等特点,并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训练学生的概括、想象等能力,但教学后总感觉还是有些牵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强。
带着自己的疑惑,我找来了于永正老师执教的一篇说明文《新型玻璃》的教学实录及张庆老师对这一课教学的评介,读后受益颇深。
读,仍是说明文教学的“主旋律”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一直认为朗读是小说、诗歌、散文的事,于是就导致分析讲解偏多,甚至省略了“读”这一环节,把学生读书的时间几乎全都占用了。
读了于老师的教学实录和张庆老师的点评,感觉自己走入了误区。
于是又重新阅读了几篇被选入小学课本的科普类说明文,发现很多抽象的科学知识作者都是通过常见的举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形象说明等形象化的写法把要说明的事物、道理生动地展现给学生。
只要让学生老老实实去读书,理解内容并不困难,教师只需在难点上加以点拨即可。
于永正老师说的好,“说明,说明,本来已经说得明明白白,只要让学生多读几遍就行了,有多少东西好分析的?”他在《新型玻璃》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就给了我们成功的启示——自始至终抓住读书训练不放,并使字词句的基本训练寓于读书活动之中。
教师在“助”上下工夫,以“讲”助“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初读、精读阶段,让学生先借助拼音自由朗读,接着带着问题默读一遍,指名分节读中纠正了难读的字音,结合情境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并掌握了边读边画边思的读书方法。
在指导学生领会课文中出现的关联词语的用法时,于老师的做法是让学生先将这些词语划下来,并读读划了这些词语的句子,体会一下意思。
这样,学生在读中充分感知,学生默而识之。
课文读熟了,难点突破了,课文内容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
在积累运用阶段,于老师又精心设计了“新型玻璃自述”的练习,
把全班同学分成五个组,每组练习写一种新型玻璃,要求把各自特点、作用写出来,为自己做个广告,看谁会夸自己。
在这一语言实践的过程中,范文中的语言也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了。
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读中理解了内容,感知了语言,创造性的复述中内化了文本的语言,说明方法、构段方式也在不知不觉中习得。
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这样的教学才是高效的。
回想自己教学中对说明方法的教学,很多次都是刻意告诉,这样强加于他们的关于“举数字、打比方”等抽象的概念是没有意义的,应让学生感性地“悟”得,怎样悟呢?通过读、比较、品析,让他们形象地感受说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让他们巧妙地习得、活用说明方法。
趣,说明文教学高效的“催化剂”
美国心里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
课堂上,怎样让学生享受到学习说明文类文章的乐趣,使他们真正喜欢说明类文章呢?我觉得教师要充分挖掘科普类说明文的趣味因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组织教学,这样,课堂才会有别样的生趣。
于永正老师的课堂,就处处充满了情趣。
下面是于老师教学《新型玻璃》的两个片段:
导入时以故事激趣:
师:同学们,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个人影蹿进了陈列着珍贵字画的展览馆,准备划破玻璃,偷里面的字画。
当他的玻璃刀刚刚触及玻璃的时候,院子里便响起了急促的报警声。
警察立即赶来,把这个小俞给抓住了。
同学们一定会奇怪地问:这是什么玻璃呀?怎么一接触它就发出报警声呢?同学们,这是一种新型玻璃。
拿出本子来,跟于老师写字:新——型——玻——璃。
(于老师工工整整地板书课题,并让学生跟着写。
)注意“新”的写法,最后一竖要长一点。
“型”的第四笔竖,要写短一点。
为什么要短呢?因为要让地方写底下的“土”。
“玻”的捺要有“脚”,写长一些,这样才显得有精神。
(教师巡视指导。
)
积累运用阶段精心设计活动激趣:
师: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都弄明白了吗?(全班学生举手,表示明白了。
)不过,我不打算让你们说了,我想让你们写。
写什么呢?(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自述”两个字。
)“自述”是什么意思?对,就是自己介绍自己。
现在我把全班分为五组,第一组写“夹丝网防盗玻璃自述”,第二组写“夹丝网玻璃自述”,第三组
写“变色玻璃自述”,第四组写“吸热玻璃自述”,第五组写“吃音玻璃自述”。
现在你们都是新型玻璃了。
(笑声。
)请把你们各自的特点、作用写出来,为自己作个广告。
看谁会夸自己。
当然喽,要实事求是,不要吹牛。
(笑声。
)(全班学生写“自述”。
师巡视。
学生写了将近15分钟。
)
于老师的练习设计颇具匠心,不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利用课文中的材料进行了习作训练。
采取的“自述”形式,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增强了训练的趣味性。
吕淑湘先生说的好:“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他的名字叫做‘活’。
”是的,只要我们改变课堂教学方式,
说明文教学同样散发着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