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1精品学案9:1.4地球的圈层结构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必修1)学案学案1:1.4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必修1)学案学案1:1.4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习目标1.了解地震波的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应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圈层特点。

(重点) 3.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及意义。

(重点) 知识梳理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地震波(1)分类:图中A 表示 ,B 表示 。

(2)特性⎩⎪⎨⎪⎧A 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B 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3)波速变化①在地下平均33千米C 处(指大陆部分);传播速度都明显 。

②在地下2 900千米D 处:A 波 ,B 波传播速度突然 。

2.圈层划分(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 的变化。

(2)界面:图中C 为 ,D 为 。

F 为 ,G 为 ,H 为地壳。

(3)圈层划分及特点①地壳(H): 组成,厚薄不一( 地壳薄, 地壳厚)。

②地幔(G):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上部存在 层,可能是 发源地。

上地幔顶部与地壳构成 。

③地核⎩⎪⎨⎪⎧外核(F ):为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其运动形成 了地球的磁场。

内核(E ):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1.大气圈由 和 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 和 。

2.水圈(1)组成: 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的水体,其主体是海洋。

(2)特点:水是 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主要影响地球表面 和能量转换。

3.生物圈⎩⎪⎨⎪⎧两大构成: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环境活动范围: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集中分布:大气圈、水圈与岩石圈很薄的接触带中自主诊断(1)地震发生时,在水中的人与在陆地上的人感觉一样。

( ) (2)岩石圈就是地壳。

( ) (3)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33千米处有明显变化。

( ) (4)水圈渗透到岩石圈中。

( )(5)地球外部圈层中最活跃的是 ( ) A .大气圈 B .水圈 C .岩石圈 D .生物圈合作探究探究点1 地球的内部圈层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18年11月24日04时41分在新疆巴音郭椤州和静县(42.39°N,84.65°E)发生3.8级地震,震源深度为8千米。

高中地理必修1精品学案:1.4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中地理必修1精品学案:1.4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习目标] 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应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圈层特点。

3.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及意义。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地震波(1)分类:图中A 表示横波,B 表示纵波。

(2)特性⎩⎪⎨⎪⎧A 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B 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2.圈层划分(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2)界面:①C莫霍界面: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大陆部分),A、B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②D古登堡界面:在地下2900千米处,A波完全消失,B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3)圈层:由内向外E+F为地核,G为地幔,H为地壳。

3.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判断1.大洋地壳和大陆地壳厚度相同。

( × )2.软流层位于上地幔,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 √ )3.地震发生时,地面上的人们先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左右摇晃。

( √ )4.从地幔到地壳,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越来越慢。

( √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1.A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2.B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3.C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思考地球外部各个圈层具有怎样的联系?答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探究点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材料一2017年6月12日印度尼西亚西爪哇省南部海域发生里氏6.3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0千米。

材料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1.地震发生时,位于震中附近陆地上的人们有怎样的震感?答案先上下颠簸,然后左右摇晃(到达地面的先是纵波,然后才是横波)。

2.结合材料,印度尼西亚地震的震源处在地球内部圈层的哪一层?答案震源在地壳这一圈层。

3.外核的物质状态是什么?为什么?答案外核的物质状态可能为液态,因为此圈层横波不能通过。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精品学案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精品学案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学习目标二、知识梳理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①的传播速度。

2.纵波:能在②中传播,速度③。

横波:只能在④中传播,速度⑤。

3.结构(1)地壳a.厚度不均,海拔越高,地壳越厚。

b.分界:⑥。

(2)地幔a.⑦:其中的⑧一般被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b.下地幔。

c.分界:⑨。

(3)地核外核:横波不能在其中传播,说明其物质的状态为液态或熔融态。

内核:一般认为呈固态。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与地壳或岩石圈共同组成地球的生态系统1.大气圈(1)地球生命生存的根底条件之一。

(2)大气圈主要成分是⑩和氧气。

2.水圈a.。

b.陆地水3.生物圈(1)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

(2)是地球上最活泼的圈层。

【答案】①地震波②固体、液体、气体③快④固体⑤慢⑥莫霍界面⑦上地幔⑧软流层⑨古登堡界面⑩氮气海洋水三、夯实稳固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开展的自然环境。

读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答复1~2题。

1.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圈层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是()。

①只有a圈层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②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③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多米④地球上非常活泼的特殊圈层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解析】按距离地球表层由远到近,地球圈层可分为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其中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即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

结合图示a、b、c及与大气圈的位置,可判断a为生物圈,b为水圈,c为岩石圈。

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中,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那么的圈层。

生物圈是生命存在的主要场所,故可称之为地球上最为活泼的特殊圈层。

【答案】3.以下图是我国某校地理学习小组的一位同学在学习完本节课后,根据他家乡某地区的状况画的一幅图。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地理:1.4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新人教必修1)◆学习目标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掌握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4、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情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3、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课前预习地球呈现圈层结构,可以划分为和。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什么是地震波? 它有怎样的特点?2.为什么可以利用地震波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知识?3. 阅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学生观察。

(1)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提示:从组成要素、地球内部地震波变化两方面回答)(2)在地球内部存在着哪几个不连续面呢?请找出界面的名称以及它们所处的位置。

(3)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附近,地震波的波速发生突然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4)你能对地球内部进行分层吗?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

4.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1)图中地震波E是 F是判断理由(2)图中分界面A是 B是(3)在界面A上地震波波速变化情况在界面B上波速变化:横波、纵波。

(4)图中圈层C是 D是 H是 ;(5)物质状态:D层 H层(6)岩浆主要发源于层,岩石圈是指层以上(或由和组成)的圈层。

◆难点突破(1)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及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

(2)横波如何通过软流层?误区:软流层给人“液体”印象,但为什么能通过横波?解析:软流层所在深度温度、压力极大,强大的压力下,岩面处于一种潜在融熔态,就像烧红的玻璃,既不是液态,又有可塑性,以岩浆形式喷出时,由于压力减小,这种可塑性岩石转化成液态。

(3) 内核为何是固体?误区:外核是液体,横波不能通过,内核从课本图中也没有见到横波通过,为何是固体?解析:①纵波在地下5 000千米深处,传播速度明显增加,说明可能由液态转为固态;②图上未表现出,横波在5 000千米以下由纵波转化而成,比较微弱,进一步证明内核为固态。

高中地理必修1精品学案19:1.4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中地理必修1精品学案19:1.4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重点展示1.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内部圈层方面的作用。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其特征。

3.地球外部圈层的划分及其特征。

预读教材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1)分类:图中A表示,B表示。

(2)特性A波:传播速度慢,只可以通过传播。

B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传播。

(3)波速变化①在地下平均 33千米C处(大陆部分):传播速度都明显。

②在地下2 900千米D处:A波,B波传播速度。

2.圈层划分(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变化。

(2)界面:图中C为,D为。

(3)圈层:E+F为;G为;H为地壳。

3.岩石圈地壳和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组成。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大气圈由和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和,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的圈层。

3.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的总称。

它占有大气圈的、水圈的和岩石圈的上部。

体系构建牛刀小试1.横波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2.全球地壳厚度是均匀的。

( )3.地球上岩浆的发源地一般认为是在( )A.外地核B.岩石圈下部C.软流层D.地壳下部4.大气圈是地球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堂活动知识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问题探究]下图是教材P21图1.25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探究1 如何区分横波和纵波?探究2 地球内部的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是如何确定的?探究3 如何根据地震波的变化,来推测地球内部各圈层分别是固态还是液态?[总结深化]1.圈层的划分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2.各圈层的主要特点[易错辨析] 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与联系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的外壳。

岩石圈不同于地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对点演练]如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有( )A.①为地壳B.②为岩石圈C.③为软流层D.④为下地幔2.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A.②③层均由坚硬岩石组成B.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C.③圈层横波不能穿过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知识点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地球的外部圈层的特点比较[对点演练]读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完成1~2题。

1.4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1.4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创设问题情境,如“为什么地球会有地震和火山?”、“气候变化与地球圈层结构有何关系?”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构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4.通过实地考察、实验模拟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地球圈层结构,提高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3.开展小组互评,让学生学会客观评价他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定期组织教学反馈,了解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知识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步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入地球圈层结构的学习状态:
1.完成教材相关习题,巩固地球圈层结构知识。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撰写小论文,探讨地球圈层结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环境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3.进行实地考察,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分析其与地球圈层结构的关系。
-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地理现象,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通过实例讲解,说明外部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
3.讲解地球圈层结构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地震预测、火山监测等。
-案例分析:以我国某地区的地震预测为例,介绍地震预测的方法和原理。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针对一个圈层结构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3.小组合作,提升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本案例注重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能力。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不同的观点,形成了良好的沟通氛围。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导学案设计:1.4地球圈层结构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导学案设计:1.4地球圈层结构

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一学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地震波的概念,地震波的分类,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二.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比法和分组合作讨论。

1.阅读课本:理解、识记---地震、地震波、不连续面、岩石圈等概念。

2.阅读图1—25 图1—26了解地震波的特点及地球内部结构。

三、知识链接阅读材料:世界深井美国的勃尔兹·罗杰斯一号井,1972年1月25日开钻至1974年5月完钻,井深9.583千米。

前苏联(今俄罗斯境内)的科拉3井,位于北极圈北250公里的科拉半岛扎波利亚内城西北部附近。

该深井地处69。

N以北的永冻土带,地层为坚实的结晶岩层,设计井深1.5万米,设计于1966年,1970年开钻,至1992年7月,井深12.260千米,是世界上目前最深的井。

2001年8月4日在我国连云港东海县毛北开钻的钻井,深度超过5千米,投资2.68亿元,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科研超深井。

材料:关于软流层软流层所在深度温度、压力极大,强大的压力下,岩面处于一种潜在融熔态,就像烧红的玻璃,既不是液态,又有可塑性,以岩浆形式喷出时,由于压力减小,这种可塑性岩石转化成液态。

科学家们推测,此层变软的原因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聚集衰变产热。

我们都知道豆子在热时变软,岩石也一样。

软流层经最新的测量,被认为仍是固体。

但在热量集中的地方,可能有局部熔融,被认为是岩浆的源地。

有人曾根据岩石的导热性推测软流层的温度,结果发现在100km深度上温度可达1300℃左右,这个温度与从火山口流出的熔岩的温度十分接近,这似乎证明:火山熔岩就来自于软流层,换句话说软流层似乎就是岩浆的发源地。

四、自测试题(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完成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科学家通过对传播速度的研究,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三圈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是、。

高中地理必修1优质学案:1.4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中地理必修1优质学案:1.4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程标准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

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的内、外部圈层的划分。

2.理解地球的内、外部圈层的特点。

[基 础 知 识 梳 理]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1)分类:图中A 表示横波,B 表示纵波。

(2)特性⎩⎨⎧A 波:传播速度慢,只可以通过固体传播B 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3)波速变化①在地下平均33千米C 处(大陆部分):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②在地下2 900千米D 处:A 波完全消失,B 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2.圈层划分(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2)界面:图中C 为莫霍界面,D 为古登堡界面。

(3)圈层:由内向外E +F 为地核,G 为地幔,H 为地壳。

3.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名称 含义特征 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为氮和氧『思考』1.为什么能用地震波来探测地内结构?提示地球内部物质性质不均一,不同深度上性状、组成不同。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会随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2.当某处发生地震时,附近有明显震感的城市中,街道上的行人与湖中船上的人的感觉是否一样,为什么?提示不一样。

处于街道上的行人首先感到地面上下颠簸,然后左右晃动,因为陆地上纵波、横波都能通过,且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处于行船上的人只能感到上下颠簸,因为水中只有纵波通过。

3.为什么说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提示生物圈中的生物,不仅使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进行了迁移,而且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从而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因此,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是生物圈。

[预习效果自测]1.横波只能穿过地壳、地幔,据此判断,地球内部圈层中物质为液态的是()A.上地幔B.下地幔C.外核D.内核解析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答案 C2.地球上岩浆的发源地一般认为是在()A.外地核B.岩石圈下部C.软流层D.地壳下部解析地球内部圈层中的软流层的主要成分为岩浆,一般认为其是火山喷发的岩浆的来源。

高中地理必修1精品学案10:1.4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中地理必修1精品学案10:1.4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学习目标』1. 了解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地震波和不连续面。

2. 概括地球的内部圈层、外部圈层的主要特点及结构特征。

『重点难点』1. 地球内外圈层的空间分布、特点。

2. 岩石圈和地壳的区别。

『学习过程』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1)特点: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的物质的而变化。

2)分类:纵波(P波):传播速度,能通过传播。

横波(S波):传播速度,只能通过传播。

2.不连续面1)概念:地震波传播速度突然发生变化的面2)分类:莫霍界面:地面以下平均千米处(指大陆部分),纵波、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界面:地下千米处,纵波波速陡降,横波完全消失。

3.圈层划分1)地壳:地面到面之间,平均厚度为17千米。

组要组成是。

2)地幔:面到面之间,厚度为2800多千米,分为地幔和地幔。

在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层,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的主要发源地。

岩石圈:和(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3)地核:面到地心之间,厚度为3400多千米,分为核和核。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大气圈:主要成分是氮和氧2.水圈:连续但的圈层,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3.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的总称,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基础达标』一、选择题地震波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探究地球内部结构。

据此回答1~2题。

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科学家们发现在距离地面大约2 900千米深处横波速度突然降低为零,纵波速度也突然降低,这说明了( )A.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B.该深度上下层次的温度变化明显C.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D.该深度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2.人们在生产活动中还常利用地震波( )A.传递声音信号B.进行地质探矿C.调查农作物虫害情况D.测量山峰的高度3.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 )A.地震波速度的变化B.地球内部温度的变化C.地球内部组成物质的变化D.地球内部压力的变化4.有关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A.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属于地壳的一部分B.岩石圈位于上地幔的上部、软流层以下C.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全部D.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处于软流层以上5.若下图中a是d的一部分,a和b组成c,则图中a、b、c可分别表示的概念是( )A.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地壳、岩石圈B.上地幔、下地幔、地幔C.外核、内核、地核D.地壳、地幔、地核二、综合题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人教版必修1 地理: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案设计

人教版必修1 地理: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案设计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习目标】1.记住地球内部圈层(由内到外:地核、地幔与地壳),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2.说明地震波(纵波和横波)通过物质、传播速度方面的差异点。

3.区别地壳、地幔、岩石圈于软流层之间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1.利用地震波探矿,如找石油、天然气。

2.结合板块构造学说,考查板块的边界类型及特点。

3.结合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等外部圈层知识来组织知识要点。

【学习过程】一、课标解读: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和自然环境的组成。

二、主干知识点的梳理:1.地球的内部圈层:2.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3.地球的外部圈层三、典题解析1.岩石圈位于()A.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

B.地面以下,软流层以上。

C.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

D.莫霍界面以下,软流层以上。

解析:做本题关键在于掌握软流层的位置,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顶部是由岩石组成的,它和地壳共同组成岩石圈。

2.有关地震波的正确叙述是()A.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B.纵波传到古登堡界面时完全消失。

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面都明显减小。

D.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

解析: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强烈冲击。

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地震波是弹性波而不是无线电波。

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介质;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态介质。

横波传到古登堡面完全消失,纵波波速有显著减少。

纵波和横波传到莫霍面都明显增加而不是减小。

由于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传播速度快,故先从震源传播到地面。

【达标检测】一、课堂练习1.地球内部由外向里的分层依次是()A.地幔、地壳、地核B.地核、地幔、地壳C.地壳、地幔、地核D.地壳、地核、地幔2.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为()A.6千米B.17千米 C.33千米 D.60—70千米3.岩石圈是指()A.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岩石外壳。

B.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考试大纲: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二、课标要求: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三、学习目标:
1、了解并能说出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能区分横波与纵波;
2、掌握地球内部各圈层特点,能用图表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3、了解地球外部各圈层的组成、空间分布及其与人类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四、学习重点:
1、横波与纵波的区别;
2、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具体特征;
3、地球外部圈层间及其与人类的相互作用关系。

五、学习难点:
1、通过地震波波速与深度变化关系划分气球内部圈层结构并分析圈层结构的性质。

2、软流层。

六、学习方式: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
学习过程:
课前新知预习——自主合作学习:
一、地震波
1、人类能进入地球内部较深的地方进行直接观察研究吗?
2、目前人类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3、什么是地震波,地震波有哪两种类型,它们的传播速度有何差异?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1、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

2、据图1.25分析第一个不连续面在,在此处地震波传播速度有何变化?
此面名称是。

3、在地下2900千米处,地震波传播速度有何变化?这个不连续面叫。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分为圈、圈和圈。

课堂互动探究
一、地震波
探究一:阅读教材21页《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第一自然段并结合课本图1.25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思考:
1、两种类型的地震波对传播介质(传播的物质状态)的要求是否相同,存在什么差异?当地震发生时,处在陆地上的人们和轮船上的人们感觉是否相同,有何差异?
2、小结: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探究二:阅读教材21页《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第二自然段并结合图1.25以及图1.26 1、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上的差异,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几圈层,它们的名称是什么?
2、画一画:读“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在图中合适的位置标出地球的内部圈层。

注意:软流层和岩石圈
3、小结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
探究三:阅读课本22页《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填写表格
当堂检测
1.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甲中A、B、C、D、各代表:A B C D (2)图乙中数码和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是:
①+②是;④是;①+②+③是_____;
(3)①+②圈层的厚度分布规律:。

在2900km深处,依据地震波速度特点,可以推测E层物质状态为。

2.读图,回答问题:
(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B是,A+B+C是,D是,C+D+E是的一部分。

(2)地震波在经过F时速度发生什么变化?
3.左图是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右图是我国东部部分地区地壳等厚度线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在左图中界面A上地震波纵波的波速变化是,物质形态是液态或熔融态的是。

(填字母)
(2)要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应位于()
A.海平面
B.岩石圈底部
C.莫霍面
D.软流层中部
(3)右图中所示地区地壳厚度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N地的地壳厚度大于38千米,该地的地形可能是__________ (填字母)
A.山地 B.盆地 C.高原 D.湖泊
——★参考答案★——
1.『答案』(1)横波纵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2)地壳软流层岩石圈
(3)大陆地壳厚,大洋地壳薄,图中由陆地到海洋地壳厚度逐渐变小。

液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地震波的分类和特点,试题较为基础。

『详解』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慢,纵波快。

横波只能穿过固态,而纵波可以穿过固液气三态。

在莫霍界面处,横波和纵波波速都增加;在古登堡界面处,横波消失,纵波变慢说明外核E处物质是液态。

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陆地厚度为33千米,则①+②是是地壳;上地幔顶部存在一处软流层,软流层一般位于110-400千米,则④是是软流层;软流层以上的地球内部圈层是岩石圈。

大陆地壳厚度大,由硅铝层和硅镁层组成。

大洋地壳厚度小,由硅镁层组成。

2.『答案』(1)地壳岩石圈软流层上地幔
(2)地震波(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解析』(1)根据图中地球内部圈层的位置及深度可判断其名称。

表层是地壳,深度为小于900千米是上地幔,上地幔的上部有软流层。

(2)F为莫霍界面,地震波(纵波和横波)经过时,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考点:该题考查地球内部圈层
3.『答案』(1)明显增加 D (2) C
(3)自西向东逐渐变薄(自东向西逐渐变厚)。

(4) A
『解析』(1)读图时先弄清楚横坐标与纵坐标,左图横坐标表示的是地震波的速度,横坐标表示的是深度的变化,根据地震波的性质,纵波速度快,可以通过固、液、气三态,横波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

(2)海平面以下仍有地壳,岩石圈包括整个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如果从岩石圈底部算起就多出了软流层以上的地幔这部分,莫霍面是地幔与地壳的分界面,地壳厚度是由莫霍面向地表面方向度量的,软流层位于上地幔,软流层以上仍有一部分地幔。

(3)右图中所示地区地壳厚度的分布特点是自西向东逐渐变薄。

(4)图示是我国东部部分地区地壳等厚度线图,N地的地壳厚度大于38千米,该地的地形可能是山地,所以A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