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初三)上册语文五单元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授课课件+教材习题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18部编版)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 (共34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18部编版)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 (共34张PPT)
驳论文批驳对方观点的方式有三种:一是直接批驳 对方的论点;二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 论点;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所有批驳的方式的最终目的都是驳倒对方的论点。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18部编版) 第17课 《中国 人失掉 自信力 了吗》 课件 (共34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18部编版) 第17课 《中国 人失掉 自信力 了吗》 课件 (共34张PPT)
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 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 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惟 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求国联”的必然性: “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之 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 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这三个副词准 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 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 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 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 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 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不成立,这是驳论证。
自主学习
3、作者是怎样反驳敌论点的。
直接反驳: 信地信物信国联——没有 “他信力”(仿词) 求神拜佛——发展着“自欺力”
间接反驳: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从古至今中国的脊梁。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18部编版) 第17课 《中国 人失掉 自信力 了吗》 课件 (共34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18部编版) 第17课 《中国 人失掉 自信力 了吗》 课件 (共34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18部编版) 第17课 《中国 人失掉 自信力 了吗》 课件 (共34张PPT)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文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文课件

创作背景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于1934年9月25日。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 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 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1934年8月 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 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 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针对这种论调, 鲁迅在他53岁寿辰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了解驳论文的有关知识。
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 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 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小说集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 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 《坟》《二心集》《华盖集》等。
合作探究
(5)揣摩“自欺力”“他信力” “……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 杀,……那简直是诬蔑”的表达效果。
运用仿词的修辞方法,揭露了反动当局仰人 鼻息、自欺欺人的本质,也增强了文章说服 力和感染力。
随堂检测
1.联系全文,对“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 人”、“舍身求法的人”的共同特征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D ) A.他们都是中国的脊梁。 B.他们有确信,不自欺。 C.他们前仆后继的战斗。 D.他们总不为大家所知道。
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二是驳论据,三是驳论证。
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 (1、2)
第二部分 (3~8)
第三部分 (9)
摆出对方的论点
驳斥论敌的论点和论据。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课件(共80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课件(共80张PPT)
❖ (怎样驳论证的?)
直接批驳
“两年前总 自夸地大物
博”
“不久只希 望国联”
“现在改为 一味的求神
拜佛”
“信”地“信” 物,并非“自信”
“信”国联,亦 非“自信”
❖ 有“他信 力”(不 是“自信 力”)
“信”神“信” 佛,更谈不上 “自信”,简直 是“自欺”
❖ 非失掉“自信 力”,而是失 掉“他信力”, 发展着“自欺 力”
❖ ②对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依据的只是部 分事实,而非全部,历史和现在的事实证明我们 在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内容总结: 第二部分(3-5节)
自夸“地大物博” 信“地”
是事实
信“物” 从没有“自信力”
希望国联 也是事实
只有过“他信力”
信“国联”
求神拜佛 却也是事实
是“自欺”
失掉了“他信力” 发展着“自欺力”
❖ (1)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 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 排比 )
❖ (2)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 反问 )
❖ (3)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 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 比喻 )
第 二 课 时
1、驳论文的一般结构是:
间接批驳
❖ ④ “中国的脊梁”这个比喻好在哪里?(题四1)
❖ “脊梁”本义指人的脊柱,有坚硬、竖直、人体 中的中轴等特点,这里比喻有坚定信念、不屈精 神、对历史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优秀中华儿 女。这个比喻形象地揭示出有自信力的优秀中华 儿女身上坚定、正直、顽强的精神,以及对中国 历史发展起到的重大作用。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 2.文中论敌的论据是: (1)总自夸地大物博。 (2)只希望着国联。 (3)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5单元 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共26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5单元 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共26张PPT)

名著阅读
(二)议论文阅读 浅谈态度
①一群蚂蚁为了挪动一粒饭或一条虫,忍受着难以 想象的重负,前推后搡,齐心协力。一只蜜蜂为了 采一点花蜜,在花朵之间往返无数次,翻飞起舞, 不辞辛劳。一株野草为了显示生命的力量,艰难地 从石缝中钻出,曲折向上,百折不挠。蚂蚁、蜜蜂 和小草的个体虽小,但它们那认真的态度却给了我 们很多感动。
基础
4.请仿照下句的句式,再举两个有关“中国的脊梁 ”的例子。 我们有像大禹一样三过家门而不入埋头苦干的人。 我们有像
我们有像包拯一样铁面无私而为民请命的人。 我们有像
我们有像谭嗣同一样有心杀贼却舍身求法的人。
现代文阅读
(一)课内精读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 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 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 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 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名著阅读
⑦要实现人生理想,还要坚持自己的志趣,有矢志 不渝、坚韧不拔的态度,才能终成大器。努力不分 早晚,出身不论贫富。齐白石年轻时是一名木匠, 但他有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经常自学, 最终成为一位极负盛名的大画家。唐朝大书法家柳 公权,幼年丧父,家贫无纸习字,其母便以沙地为 纸,以树枝当笔,教他练字。这些都没有阻碍他日 后成为大书法家。 ⑧前中国男足主教练米卢先生说过“态度决定一切 ”的名言。态度是学业和事业的催化剂,在学习和 工作时,有了好的态度,你的人生就会更精彩。
现代文阅读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 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ZZ3]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 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 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 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共35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共35张PPT)

(2)……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 杀,……那简直就是诬蔑。(第8段)
“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 ,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 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 作者的激愤之情。
3、文中“地大物博”“他信力”“自欺 力”加引号起什么作用?
“地大物博”加引号既表引用, 又含讽刺,这是盲目自大,外 强中干,自欺欺人的自夸。
要害。
自夸“地大物博” 是信“地” 悲观论者早就失
是事实
信“物” 掉了自信力,只
希望国联 也是事实
有“他信力”,
是“他信” 现在是在发展着
“自欺力”。
求神拜佛 却也是事实
是“自欺”
论据不能证 明其论点
突破口
2、思考:敌论点与论据中论述对象有什 么变化?说说敌论证过程中的错误在哪 儿? 敌论点中:“中国人”
前仆后继的战斗
(三)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
探究批驳特点
1、思考:作者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 “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后文 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 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后文的驳 论证垫定基础。
找批驳的“突破口”
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 抓住了它,就能击中
用鲁迅作笔名。
2①、各驳人论自方扫代法门前表雪,着哪管他广人瓦大上霜人民的利益。只有称得上“脊梁”的 本本课课是 是因因没没人有有把把才握握而而算难难以以预预是期期。。真正意义的中国人,为人民着想,代表
“中国的脊梁”这是比喻的说法。
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也不会失掉自信力。评 (指国民党反动派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社戏》选自《呐喊》
《阿长与<山海经>》 选自《朝花夕拾》

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共24张PPT)

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共24张PPT)
直接反驳 来自掉的是“他信力”(二)反驳
(3—5)
发展着“自欺力” 论点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埋头苦干的人
间接反驳
古 拼命硬干的人 脊
(6—8) 论据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今 有确信, 不自欺 前仆后继的战斗
(三)结论: 自信力的有无, 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 看地底下
(9)
作业布置
写一写
人的头脑。8月27日, 《大公报》社评《孔子 诞辰纪念》哀叹: “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 既 已荡焉无存, 不待外侮之来, 国家固早已濒于精 神幻灭之域。”针对上述情况, 为了批驳这种错 误论调, 鼓舞民族自信心, 鲁迅在他53岁寿辰时, 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
驳论文: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 可分为 立论和驳论两种。
⑷舍身求法的人 指历尽艰辛、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 如商鞅、谭嗣同、玄奘等人
5、你怎么理解“中国的脊梁”? “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 意义?
(1)指脚踏实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 他们使中国挺立 起来, 他们这些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 是 中国的希望。
(2)当时国民党到外散布悲观论调, 广大民众也因“中国的脊 梁”的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中 国的脊梁”, 可以鼓舞斗志, 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2、散文集: 《朝花夕拾》
3、散文诗集: 《野草》
4、杂文集: 《坟》、《二心集》、《且 介亭杂文》等16部
5、翻译作品: 俄国作家果戈里的《死魂 灵》、 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等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六卷, 人 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文中加点的语句, 最初发表时 被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删去了。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 25日, 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当时, 日本帝国 主义的铁骑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 又向关内步步进逼, 亡 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 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PPT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PPT课件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 中国人 失掉了 自信力 了吗》 课件(共 34张PP T)
驳论的种类 • 驳论的种类可分为驳论点、驳论
据、驳论证。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 中国人 失掉了 自信力 了吗》 课件(共 34张PP T)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 中国人 失掉了 自信力 了吗》 课件(共 34张PP T)
人 部教 编部 版编 九版 年语 级文 上九 册《年中级国上人册失第1掉7课了《自 信中力国了人 吗失掉》了PPT自课信件力 了吗》 课件(共 34张PP T)
听读课文,总体感知
• 分清文章的结构吗?
一(1—2)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
二(3—8)驳斥论敌的论点和论据。
三(9)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分清是非, 向英雄人物学习,积极投入革命的洪流 中去。
议论文
按论证方式分:立论、驳论
立论:即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用论据来 加以论证,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
驳论:用正确的观点披露或驳斥错误的 观点,从而进一步阐明和确立正确的观点。
一般结构和形式:
1、指出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树靶子) 2、批驳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 3、指明错误的实质或危害(打倒靶子)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 中国人 失掉了 自信力 了吗》 课件(共 34张PP T)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 中国人 失掉了 自信力 了吗》 课件(共 34张PP T)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 中国人 失掉了 自信力 了吗》 课件(共 34张PP T)
“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选自30年代的御用报纸
“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 自判决” --选自蒋介石在“九一八”事件发生 后的演讲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共29张PPT)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共29张PPT)
据有哪些?
对方论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对方论据:两年前:总自夸“地大物博” 不久:不自夸,只希望国联 现在: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14
“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选自30年代的御用报纸
“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 自判决” ——选自蒋介石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的演讲
1934年 ,由反动政客戴季陶和军阀段祺瑞发起, 一些国民党官僚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法会,请班禅 大师求佛保佑。
“民族之自尊心与自信心,既已荡然无存,不 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选自《大公报》1934年8月24日的社15 论
3、第1段中连续列举的三个“事实”在文中起什么 作用?
(1)交代时代背景,表明文章为何 而写; (2)先摆出对方的论据,并且承认 这些论据本身的正确性,为后文批驳 其论证过程的错误做铺垫。
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 驳论是通过驳斥对方的论点、论据或论证,
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荒谬的,从而证明 自己观点正确性的一种论证方法。常用 直接 反驳法、反证法、归谬法。
驳论文
3
驳论文的一般模式
树靶子
批靶子
(重点)
做结论
驳论点
驳论据
驳论证
4
一般结构和形式:
1、指出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树靶 子) 2、批驳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打靶 子) 3、立论(打倒靶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并不是由论据推出的。
2、间接批驳:正面立论
提出一个与对方论点针锋相对的观点,通过论
证自己观点的合理性、正确性,从而间接宣告对方
观点不能成立。
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吗?
鲁迅
7
学习目标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共29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共29张PPT)

“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前者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 后者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
第五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 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 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 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 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 所以被删去。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 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奔 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阅读思考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玄虚 xuán 慨叹 kǎi
诓骗 搽粉
疆土辽阔,物产丰富。
kuāng chá
前面的人倒下去,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 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为民众的利益向上级、政府提出意见和要求。
怀念往昔,哀叹现在,是一种倒退、悲观的 思想情绪。
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为了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 族的自信心,写下了这样一篇文章——
“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选自30年代的御用报纸
“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 自判决” --选自蒋介石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的演讲
1934年 ,由反动政客戴季陶和军阀段祺瑞发起, 一些国民党官僚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法会,请班 禅大师求佛保佑。
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人的脊梁”?
因为只有称得上“脊梁”的才算得是真正意 义的中国人,为人民着想,代表最广大人民 的利益,永远也不会失掉自信力。评价中国 人应该去评价这部分人,在当时只有中国共 产党和广大的抗日军民才能算是“中国的脊 梁”,而不是开头提到的“自夸…”“只希望 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的国民党 官僚和“社会名流”。文章最后再次强调了 上段所立的观点。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优质课件PPT(含视频)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优质课件PPT(含视频)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和本文结构严谨、语言犀利的 艺术特色。(重点) 2.整体感知文意,弄清文章的脉络,认识鲁迅杂文的特 点;(难点) 3.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 信心、自豪感。(素养)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鲁迅 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说集《呐喊》《彷徨》 等,散文集《朝花夕拾》,诗歌集《野草》,杂文集《二 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等。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集》。
会识别谬论,能够知道它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 其次学习反驳谬论,明白作者是通过哪种方式批驳对
方的。 最后还要注意驳论文语言的特点,体会设问、反问等
修辞手法对于加强驳论效果的作用。
预习检查 读一读
miǎoΒιβλιοθήκη 渺茫zhī脂粉xuán
玄虚
kuāng
诓骗
cuī
摧残
kǎi
慨叹

家谱
tǎng
倘若
xǐng
省悟

知识备查
《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共分三集,是鲁迅后期杂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容广泛,思想成熟,科学性、战斗性都很强。写作这些杂文时, 鲁迅住在上海四川北路山阴路亭子间。这地方是当时帝国主义越出 租界范围用以修筑马路的区域,叫做“半租界”。于是鲁迅就取 “租”字的右半边而成“且”,取“界”字的下半部而成“介”, 再与“亭子间”的“亭”字,合成“且介亭”这个名称,意即“半 租界的亭子间”。这不仅点明了这些文章的写作时间和地点,也暗 示出写作这类文章时的社会环境。
慨( kǎi )慨叹 概( gài )气概
蔑( miè )诬蔑 篾( miè )竹篾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共26张PPT)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共26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学习文章论证严密,论述 层层深入的写作特点。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增强民族自信 心、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作者简介: 鲁迅(1881.9.25~1936.10.19.), 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 时所用的笔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 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 向。” 其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短篇小说集《呐 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坟》 《二心集》等。
理解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 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 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指落寞、悲观 的思想情绪。
(2)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 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前仆后继: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去。形容斗争得英勇壮烈。
三、细读品味,探究主题 1.针对对方的错误观点,鲁迅先生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用文中的句子作答)
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细读课文,圈点勾画,找出鲁迅先生认为“我们有并不失 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依据是什么? (1)直接反驳: ①失掉的是“他信力” ②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状元宰相”是指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地底下”既指古今一切有自信力的中国人,也指当时 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地上豺狼当道、狐鼠奔逐,地下有“中国的脊梁”,有 蓬勃的革命力量。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共33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共33张PPT)
A、“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选自30年代的御用报纸。
B、“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自判决” 选自 蒋介石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的演讲。
C、“民族之自尊心与自信心,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 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选自《大公报》1934年8月24日的社论。
D、1934年 ,由反动政客戴季陶和军阀段祺瑞发起,一些国民党官 僚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时轮金刚法会,请班禅大师求佛保佑。
研读第三部分:立观点
5.这一类没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现状如何?
从人数上看: 何尝少呢? 从特征上看: 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 从处境上看: 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
研读第四部分:下结论
1.经过论证,关于“自信力”作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 要自己去看地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 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 立,这是驳论证。
研读第二部分:打靶子
3.敌论点与论据中论述对象有什么变化? 这造成了敌论证中怎样的漏洞?
敌论点中:“中国人”指全体中国人,范围大 敌论点中:“我们”仅是国民党反动派等一小部分中国人, 范围小
理清文章结构
按照驳论文思路梳理概括本文内容
树 (1-2段)
提出对方的论据 和论点。
驳 (3-5段)
通过驳论证的过 程驳倒对方的论 点。
立 (6-8段)
明确树立自己的 观点,间接批驳 对方的论点。
结 (9段)
得出最终结论。
二 研读赏析
研 读 第第一一部章 分节 : 树 靶 子
1.找出敌论点、敌论据
研读第二部分:打靶子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共27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共27张PPT)
①“埋头苦干的人”:主要指广大劳动人民,也指历史上那些 科学家、文学家等。如:李时珍、毕升、蔡伦、祖冲之、 徐霞客、司马迁、曹雪芹、蒲松龄、华罗庚、袁隆平……
②“拼命硬干的人”:指历史上起义反对封建统治和抵御外侮 的英雄人物。如:陈胜、吴广、岳飞、文天祥、辛弃疾、 李自成、洪秀全、关天培、邓世昌、戚继光……
杂文的特点:知识性、文学性、思想性、战斗性。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 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 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而
写 “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国 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
作 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 组织。“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
树靶子
打靶子
立观点
摆出 敌论点
驳论
敌论点、论 据、论证
证明 自己观点
(1)对方的观点是什么?对方的 观点是根据什么得出的?
谬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谬论论据: 两年前,自夸“地大 物博”;不久,希望 国联;现在,求神拜 佛。
(2)作者是怎样反驳对方观点 的?
直接反驳(3—5):失掉的是“他信力”, 发展着“自欺力”;
间接反驳(6—8):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 中国人在,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 国的脊梁”。
(3)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正面论点: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 国人在。
作者论据:
古有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
的人,舍身求法的人。
今有确信、不自欺、 前仆后继的斗士。
第二课时
D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 了。 所有的中国人

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精品课件

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精品课件

8.诓骗:说谎话骗人。 9.不足为据:不能够当作证据。
例句:这件事纯属道听途说,不足为据。
驳论
导思1.对方提出了 什么观点?作者是 如何反驳的?
论证方式
导思3.作者是如何 做到驳论与立论有 机结合的?
关键词: 自信力
批驳
导思2:作者强调“我们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 国人在”这个观点,他 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5、鲁迅杂文的感情力量,特别表现在讽刺上。他认为:“‘讽刺’ 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
6、鲁迅还有一部分杂文,通过“曲笔”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 想感情。总之,鲁迅的杂文,形式丰富多彩,手法不拘一格, 莫不清新独创,给予读者以隽永的艺术享受。 嬉笑怒骂皆成 文章,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一 读一读字音
jǐ 脊梁
pū 前仆后继
cuī 摧残
tǎng 倘若
wū miè 诬蔑
zhī 脂粉
kuāng 诓骗
魔法记忆之偏旁辨字法:匡加言,能骗人;匡加木, 倚得住。
二 写一写字形
拐弯mò(抹)角 xǐng(省)悟
chá(搽) zǎi(宰)相
三 记一记词义
1.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怀古, 追念古代的事情(多用于有关古迹的诗 题)。伤今,对今天的人或事感到悲伤。
不能证明论点。这是直接反驳。第二部分第二层是⑥ ~⑧段,作者另立一个与对方论点对立的论点:我们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并举古今事例论证。 第三部分是第⑨段,得出结论,照应题目,对题目提 出的问题作出回答。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结 构缜密。
两年前:总自夸“联
重难点小结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 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 立,这是驳论证。它欲擒故纵,先“抬”后“贬”,好像抖包袱, 吊起读者的胃口,达到讽刺的效果。要驳论证,关键要能透过现象 看本质,因为对方或因为己方利益或因为认识上的局限,往往用事 实掩盖了真相,这就需要作者能拨乱反正。因此驳论证比驳论点、 驳论据更能体现智慧的力量。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共34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共34张PPT)
• “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 的群众革命力量
• 意义: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不要看那 些反动文人发表出来的文章,而要去看 那些真正堪称中国脊梁的人的作为。
作者写作思路
树靶子 打靶子
立观点
摆论敌 论点
驳论敌 论证
证明自己 观点
1.连用三个“事实”:1交代了时代背 景,表明自己写这篇文章的原因;2.为 后文批驳敌方论证过程的错误做铺垫。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检查预习
诓骗(kuāng) :哄骗。 渺茫:本课是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玄虚(xuán) :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 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 而悲伤。
阅读思考
敌方的错误论点是什么?敌方的 论据又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作者正面提出了什么观点? 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驳论文知识
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 的实质,或驳论点,或驳论据,驳论证; 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 证
.
驳论文知识
驳论方法 (1)驳论点
(2)驳论据 (3)驳论证
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
执讲老师:达八中丁咏梅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作者简介
鲁迅(1881.9.25-1936.10.19) ,原名 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 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 命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 《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 草》;杂文集《华盖集》、《南腔北调 集》、《坟》、《热风》等十五部。
敌方的错误论点是什么?敌方的论 据又是什么?
敌论据论点

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共23张PPT)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共23张PPT)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①“埋头苦干的人”
②“拼命硬干的人”
指广大劳动人民、科学家、文学家等。 反对封建统治和抵御侵略的英雄人物。
蔡伦、毕昇、李时珍、
陈胜、吴广、岳飞、
祖冲之、徐霞客、司马迁、
辛弃疾、文天祥、戚继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曹雪芹、华罗庚、袁隆平……
李自成、洪秀全、邓世昌……
③“为民请命的人” 指为人民疾苦而呼告的人。 杜甫、柳宗元、白居易、 范仲淹、王安石、康有为、 梁启超、李大钊、……
立论文: 作者证明自己对某一论题所持的见解、主张是正确的。 在立论文中往往有驳论的因素,但不是主要成分。
驳论文: 一般先指出对方的谬论, 然后直接批驳------驳论点,
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 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正对‘论敌’之要害,仅以一击给予致命的重伤。 ------鲁迅
不久,希望国联; 现在,求神拜佛。
发展着“自欺力”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直接反驳(3—5段):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 间接反驳(6—8段):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从古至今 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
3.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 是什么?最后得出什么结论?
杂文的特点: 知识性、文学性、 思想性、战斗性。
写作背景
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
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 铁骑践踏了东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紧逼,亡国灭种的 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
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 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 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针对这种论调,鲁迅写下了 这篇著名的杂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直接批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
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
荒谬与真理之间的矛盾。二是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
的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
不住脚了。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
否则论点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
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和许多本杂文集,都收 在《鲁迅全集》里。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寇加紧侵略我国,我国国土日 益沦丧,悲观失望的气氛笼罩着上层社会。1934年8月27 日,当时颇有影响的《大公报》发表了《孔子诞辰纪念》 的社评,鼓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
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感受?在80多年前,鲁迅先生看到《大公报》上公开发表的“中
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言论,鲁迅先生也是和大家一样的愤慨, 拿起笔写下了著名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今天,就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层含义。 (重点)
2.了解驳论文的有关知识,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
第一部分(①、②): 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树立起批驳的靶子。 第二部分(③—⑧): 驳斥对方的论点和论据。 第三部分(⑨): 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分清是非,向英雄人物学习,积极投入 到革命的洪流中去。
品析第1-5自然段
1.本文以问句做题目有哪些好处? 【答案】这个问句聚焦了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
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它以问句的形
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无内在逻辑关系,即所持论据证
明不了论点,其论点不能由论据推出。
鲁迅的杂文
1、鲁迅的杂文具有高度的说服力,长篇的论证严密, 短篇的一针见血,都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把道理说 得清楚、充分、深刻。 2、鲁迅杂文擅长分析,他的论辩能制强敌于死命,揭
露矛盾的方法也多种多样。
3、鲁迅在运用逻辑思维来揭露事物的矛盾时,经常通
这种散播悲观失望情绪、混淆黑白的论调,是极其有害 的。鲁迅就在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写作本文进行针 锋相对的批驳和揭露。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见解
和主张的论证方式。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
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
张。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
式出现,悬而不论,十分巧妙;它既有对错误论
调的反诘,又有对自己观点的自信,也包含投向
国人在”这个观点,他
论证方式
导思3.作者是如何 做到驳论与立论有 机结合的?
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谈看法
导思4. 结合生活
实际,谈谈你对 “自信力”的理解。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
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文朗读。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驳 论 文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于16
日安全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的国家。如今,我们的神舟系列飞船已经成功发射了太多次,这
就是我们中国人的自信!
我们都是华夏儿女,同是中国人,倘若我们看到某报纸杂志 或新闻媒体向世界人民宣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你们有什么
过艺术形象来表现。寥寥几笔,逼真传神。
4、鲁迅经常运用书本或自己创造的故事来构成形象,表达思想。 鲁迅的形象化手法,都表现了贴切、平易、新鲜的特点。
5、鲁迅杂文的感情力量,特别表现在讽刺上。他认为:“‘讽刺’
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 6、鲁迅还有一部分杂文,通过“曲笔”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 想感情。总之,鲁迅的杂文,形式丰富多彩,手法不拘一格, 莫不清新独创,给予读者以隽永的艺术享受。 嬉笑怒骂皆成
反驳相结合的方法。 (重点)
3.体会作者辛辣、犀利、讽刺味极强的语言。 (难点)
4.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
自信心、自豪感。
鲁迅( 1881-1936 ),本名周树人,浙
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 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 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 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小说集《
文章,具有强烈的现 pū 前仆后继 cuī 摧残 zhī 脂粉 kuāng 诓骗
tǎng 倘若
wū miè 诬蔑
魔法记忆之偏旁辨字法:匡加言,能骗人;匡加木,
倚得住。

写一写字形
拐弯mò(抹)角 xǐng(省)悟
chá(搽) zǎi(宰)相

记一记词义
1.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怀古,
追念古代的事情(多用于有关古迹的诗
题)。伤今,对今天的人或事感到悲伤。
2.慨叹:有所感触而叹息。
3.玄虚:空而不切实;靠不住;不可信。 4.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5.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 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前仆后继、前赴后继辨析:
都有勇往直前的意思。“前仆后继”强调的是不怕牺牲,
如:经过大众广场时,一个新的宽大的公益广告牌遮挡了
好多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这种做法无异于掩耳盗铃。
8.诓骗:说谎话骗人。 9.不足为据:不能够当作证据。 例句:这件事纯属道听途说,不足为据。
批驳
驳论
导思1.对方提出了
什么观点?作者是 如何反驳的? 导思2:作者强调“我们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
关键词: 自信力
如:为了民族的解放,有多少有志之士前仆后继、浴血
奋战啊!“前赴后继”强调勇于向前,如:大灾面前, 一个个前赴后继的身影,就是一面面屹立的旗帜。
6.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7.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既
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
自欺欺人、掩耳盗铃辨析: 都有欺骗的意思。“自欺欺人”指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如:央视网刊文,称雾霾并非一无是处,雾霾能带来五大 好处,这种说法纯属自欺欺人。“掩耳盗铃”指欺骗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