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阶段教育质量与影子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以CEPS2013-2014数据为例
浅谈影子教育的利弊——基于教育公平视角
浅谈影子教育的利弊——基于教育公平视角作者:吴迪来源:《速读·中旬》2015年第01期摘要:影子教育产生的原因:学校教育内容和升学考试内容严重脱节,教师工资不高导致教师对上课内容有所保留,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恶性竞争,国家对教育资金拨助不足。
这样虽然能大力协助正规教育的不足,但是如何把持影子教育的公平和规范是一个难题。
因此政府只有继续加大教育投入,规范影子教育,才能保证教育的公平性。
关键词:影子教育;教育脱节;教育公平1基于学校角度浅谈影子教育的概念1.1影子教育概念影子教育,是指出现在正规的学校教育系统渠道之外的,旨在提高学生在学校中成功机会的教育活动,如参加私人辅导班和课外补习班等。
课外补习是由私人支付的主流教育之外的补充性教育,它以学术性课程为内容,以正在接受正规教育的中小学生为对象,影子教育一方面对学生和家长提供了急需的帮助;另一方面,学生和家长又为此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甚至以牺牲学生的身体健康为代价。
2影子教育出现的原因2.1社会原因随着市场需求量的日益加大,应试教育的逐步开展,高考压力的日益增加。
一些望子成龙的家长,为了让其子女能够取得高分,通过中考高考,不惜重金送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为了增加其子女取胜的砝码,即使不想补习,但为了“取悦于”教师,也不得不参加补习。
这无疑助长了其从事课外辅导的气焰,让其加肆无忌惮。
2.2学校原因一些学校存在管理制度不当、规章制度不健全的现象。
由于学校管理的粗管粗放,往往令一些本身自控能力较弱的教师在无监管的情况下去开副业,挣取额外收入。
并且规章制度的设立有的只是形同虚设,并没有起到真实的约束与管理的效果。
在学校中往往存在单一的评价机制。
以“分”作为教师能力高低的评价标准,忽视了教师作为人的全面性评价。
3影子教育的利弊3.1影子教育——师生同益有助于学生成长,促进学生进步和提高习成绩。
由于有些家长的工作比较繁忙,沉溺于网络聊天和网络游戏,受社会不良人士的影响,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人格异化,甚至导致犯罪。
浅谈中国教育过程中的机会不均等问题
浅谈中国教育过程中的机会不均等问题——以高中阶段分班教学为例【摘要】教育机会均等包括三个方面:教育起点平等、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和最终目标的相等。
其中,对整个教育环节影响最大的就是教育过程中的机会均等,而它也是存在问题最多的一个方面。
众所周知,分班一直是基础教育中颇有争议的一个问题,高中阶段因其已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所以分班是允许的。
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高中迈开了扩招的步伐,因而招收的学生水平差异越来越大。
为了保证学校的正常的教学,又不影响学校高考升学率,我国高中普遍采取了“分班教学”这一教学模式,而这一模式正是我过教育过程中机会不均等的典型代表。
本文立足于高中阶段分班教学这一教育现实问题,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教育过程中的机会不均等问题。
【关键词】教育机会均等教育过程分班教学教育社会学21世纪初,我国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各种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社会公平得到切实维护,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充分尊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长期追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远规划的一个重要阶段。
实现社会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它要求社会成员在各方面都享有权利与机会的公平。
而教育机会均等则是人们应享有的最基本的权利,它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必然要求。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一)教育机会均等根据《教育法》及相关政策的规定,教育机会均等在我国主要涵义有二:一是指所有人不因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的差异平等的享有哦受教育的权利;二是指在自然、社会或文化方面处于不利条件的个体可以通过教育得到国家必要的补偿和改善。
瑞典著名教育家托尔斯顿·胡森认为教育机会均等应有下列三种涵义:1. 起点均等。
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都可以进学校,使所有的人入学机会平等。
初中阶段教育质量与影子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以CEPS 2013-2014数据为例
[收 稿 日 期 ]2017-05-15 [作 者 简 介 ]王 晓 磊 ( 1992-),男 ,内蒙古通辽人,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 — 50 —
初中阶段教育质量与影子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
以 C E P S 2013-2014数据为例
更多教育资源链接的机会。马 克 • 贝 磊 ( Mark
Bray ) 将 影 子 教 育 ( Shadow Education ) 定义为
评 估 ,二是重视学校教育背后的家庭教育,借以 减轻由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所带来的不平等而导致 的教育不公的状况。另 外 一 个 关 于 “ 校外因素” 最为著名的理论现象是“ 夏季失落” 。“ 夏季失 落” 一词是早年由欧美学者进行研究时发现并 提出的概念。该现象认为:在暑假期间,高社会 经济地位家庭与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子女在学 业表现上的差距会拉大,到了正式上课期间,这 一差距会有所缓和,但是到了下一个假期,这一 差距又会有所扩大。在暑假期间,高社会经济地 位的家庭可以采用各种手段( 如参与暑期课外 辅导班)来 帮 助 子 女 改 善 学 业 表 现 ,但低社会 经济地位家庭的子女却鲜有这种机会。2 0 1 2 年 暑 期 ,英 国 教 育 部 委 托 国 家 教 育 基 金 会
从追求教育机会均等化到要求教育质量均等化的 过程 中 ,存在诸多障碍。初中阶段,作为基础教 育阶段中的关键一环,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到至 关重要的作用。正因如此,重点初中受到学生和 家 长 们 国 王 般 的 礼 待 ,绞 尽 脑 汁 只 为 一 睹 其 真身。 而影子教育,正如其名,像影子般隐藏在义 务教育的身后,它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提供了
( National Foundation for Education Research ,简称 NFER ) 及各民间研究单位在英格兰地区的中小
子女数量、学习成绩与初中生影子教育获得——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的研究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1年第3期青少年与社会发展第40卷(总第214期)子女数量、学习成绩与初中生影子教育获得——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的研究■王晓磊(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5)【摘要】影子教育是一种在中国广为流行,对学生、家长以及中国教育具有重要影响的社会现象。
本研究以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3-2014)数据为依据,通过二项logit回归模型来探究子女数量和学习成绩对初中生影子教育获得的影响。
研究发现:子女数量越多越不利于获得影子教育;家庭中出生最早的子女更有机会获得影子教育;独生子女影子教育获得具有明显的“补差效应”,而非独生子女影子教育获得则“培优效应”明显。
【关键词】子女数量学习成绩初中生影子教育获得一、问题的提出伴随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我国在“普遍性”的义务教育下延伸出“特殊性”的影子教育(Shadow Education)。
尽管影子教育能够为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提供充足的课外资源,但同时也在不断冲击着学校教育的主体地位,产生新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因而在学术界引起极大关注和热烈讨论。
在影子教育的相关研究中,重要的贡献者是马克•贝磊(Mark Bray)o马克•贝磊认为影子教育是“对学术课程的辅导(如语言或数学),由收取报酬的教育补习教师提供,是对主流学校教育的补充,不包括家庭成员自愿提供的课外课程。
”⑴即影子教育具有补充性、私人性和有偿性特征⑵。
初中阶段在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位于义务教育的顶端,并且初中阶段的学生需要面对人生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升学考试一中考。
初中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成功升学至高中,因而初中教育在我国的现行教育体系下发挥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得到学校、家长和学生们的共同关注[3]o相对于小学阶段,初中阶段即将面临分流,其学业竞争压力更大,这使得广大家庭不得不为子女寻求更多的影子教育机会。
由于受到过去人口政策一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我国目前的独生子女数量依然居高不下,收稿日期:2021-03-10作者简介:王晓磊,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社会学博士,主要研究影子教育、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与管理。
对于中国教育的阴盛阳溯现象的思考
对于中国教育阴盛阳衰现象的思考通过老师所给资料我们不难看出,高考状元中女生较多,男生较少,男女比例失调,且文科状元大都是女生,只有极个别的男生即使是状元也是理科状元。
由此可以看出,在当前的教育评价体制下,女生占优势,男生处于劣势,女生优秀较多,可男生却少之又少。
其实,不只是在高考成绩方面,即使是在幼儿园,中小学,甚至大学时期,这种中国教育的阴盛阳衰现象也是随处可,而且这种趋势还有愈演愈烈之势。
看到以上事实,我的心情无比沉重,为什么会这样?是什么造成了中国教育的这种男女生不均衡发展的事实?首先,我国现行的的教育评价标准忽略了男女差异。
国外早期也曾对男女智力的差异进行过研究,他们的结论是:男女仅仅是差异并不存在孰优孰劣。
男性偏重于逻辑思维,往往在数理化以及哲学领域比女性略高一些。
而女性则偏重于形象思维,感知方面相当敏锐,外语、历史、地理、语文等学科成绩突出。
我们评价教育的根本标准就是高考。
高考制度的罪恶早已成为千夫所指,但批归批,高考制度依旧高高在上,依旧强势,一考定终身依然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亿万学子不得不向高考臣服。
为了高考,我们的孩子不得不埋头操练高考指定的那几个科目,这种操练是从幼儿园开始,直到高考结束,长达十五年之久。
一篇课文,抄写两遍,一个字,连写30遍,做错一道题,重做5遍,同一个类型的,更要反复操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考好。
而高考本身内容多,偏重于记忆力,对深入思考的能力无从考证;内容过于琐细,教材罗列叙述多启迪理解少,开拓创新的能力无从谈起。
而要想考出好成绩,你就要听话、细心、记忆力好,尤其要富有耐性,这些特别适合女学生,她们凭借自身的性别优势就能在学习竞争中轻松获胜;而男生就不一样了,活泼好动的天性、强烈的好奇心、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勇敢的叛逆精神、强大的探索欲望等等诸多优点,在我们的课堂上、试卷上不但毫无用之地,反而会给我们的男孩子们带来灾难。
因为评价校准的野蛮无理,从小学一年级甚至从幼儿园起,男孩子们就开始受罚、挨骂,就因着他们优秀的天赋品质而遭受惩罚。
初中阶段教育不公平现象论文
初中阶段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分析摘要:初中阶段的教育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学校层面的不公平是过早按成绩分班,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扼杀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班级层面的不公平是课堂时间、课堂空间、课堂交往中轻视所谓的“差生”。
导致学生厌学甚至产生暴力行为,所以不能办教改班,应该关爱后进生。
关键词:初中阶段教育不公平学生厌学的原因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初中阶段教育不公平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并由此会导致学生厌学情绪加重和暴力行为增多。
一、学校层面的不公平由于学校管理者而产生的不公平主要是办教改班与平行班: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阶段不该有何差别。
而在现实中,一些初中为了提高升学率,将学生按考试分数的高低,分成教改班和普通班、美其名曰:“分层教学”。
分数高的编入教改班,分数低的编入普通班。
学校对教改班与普通班的教育、教学管理侧重嫡2忝娴牟还γ5贾卵π形ω?关键词:初中阶段教育不公平学生厌学的原因悴煌vぱ2怀鍪拢q0才湃慰谓淌τ畔瓤悸墙谈陌啵h谓谈陌嗟娜慰谓淌ν谓淌υm t谄渌姆峙渖弦彩墙谈陌嘤畔取=谈陌嗟难дκㄉ隙嘞鹿ψ颉?有的学校在考察教师教学实绩时,给每个教学班确定一个固定的参评学生数额,即每个班级只有规定数额的学生的考试成绩参加期中、期末考试的评比,教师的实绩以参评人数的成绩为准,其余不参评的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列入对教师成绩的考察范围。
在这种管理机制下,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可能参评的学生身上,而一部分不可能参评的学生往往得不到教师的厚爱。
“差生”由此越来越差,成了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渣滓”,其结果是在学校混日子,白白荒废了学业。
甚至想方设法劝其退学。
在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应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教育机会平等的原则。
学校教育不能只关心优秀生和升学有望的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关心后进生,真正使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我们不应当以考试分数为评价学生优劣的标准,而应当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和特长,具体帮教,让所有学生都满怀信心地学习、进步。
我国影子教育机构的规范与治理--基于博弈论的视角
2018年第1期(总第283期)NO.1,2018General,No,283 FORUM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近年来,影子教育在中国兴起,目前已经在中国城乡地区迅速蔓延。
同时,随着我国各地中小学减负政策的推行,中小学生放学时间提前,课后作业大幅缩减,学生的校外时间大幅度增加,从而越来越多的家庭和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竞相参加影子教育,由此使得学生的教育竞争也从校内的学校教育系统延伸到校外影子教育系统,这对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带来极大挑战。
影子教育市场的繁荣,中小学“补习热”持续高烧不退,引发社会和学者的广泛关注。
影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弥补了主流学校教育的不足,但也对学校的课程设置、考试评估、师生关系和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带来挑战。
同时,影子教育机构存在的身份定位模糊、准入门槛偏低、质量良莠不齐、监管机制缺乏等无监管状态问题越来越突出。
教育部及相我国影子教育机构的规范与治理*———基于博弈论的视角[摘要]着眼于当前影子教育机构缺乏有效监管,质量良莠不齐这一现象,从博弈论的视角分析其内在原因,探究政府规范与治理影子教育机构的对策。
研究发现,当影子教育机构分为好影子教育机构和差影子教育机构时,好影子教育机构具备办学资质、办学条件良好、师资质量高等优势,其提供的补习服务能真正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利于缓解我国当前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现状。
差影子教育机构缺乏办学资质和办学条件、师资质量差、高收费和虚假广告等问题,其提供的补习服务不仅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竞赛等活动还扩大学生间的教育竞争,严重阻碍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因而这类影子教育机构亟需规范与治理。
政府应尽快出台针对影子教育机构的法律法规与细则,明确监管主体,提高准入门槛,倡导成立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规范来促进影子教育机构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政府;影子教育机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监管[作者简介]宋海生,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北京100048);薛海平,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北京100048)*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家庭资本、影子教育与社会再生产”(项目批准号:71774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直面影子教育系统:我国义务教育课外补习研究”(项目批准号:71373165)的阶段性成果。
影子教育是否扩大教育结果的不均等——基于PISA 2012上海数据的经验研究
摘要被称为影子教育系统的课外补习在东亚国家相当普遍。
本文基于国际学生能力评价项目PISA 2012上海的数据,使用多层线性模型,分析了影子教育对学生数学成绩的影响,并使用再加权倾向得分匹配法(RPSM)估算影子教育的净效应。
研究发现:数学课外补习对学生数学成绩具有正向效应;科学课外补习与数学课外补习存在“叠加效应”;语言课外补习与数学课外补习存在“挤出效应”;如果不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学生参与课外补习的机会相等,参加数学课外补习可以缩减家庭经济社会地位带来的成绩差异,起到促进教育结果均等的作用。
由此,本文建议政府和学校为家庭经济收入较低且学业成绩较低的学生提供必要的课外补习机会,免收其补习费用;倡议大型的教育补习集团设立贫困生补习基金和奖励基金,从而形成政府、学校和社会共同促进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结果均等的局面。
一、引言近20年来,被国外学者称作“影子教育”(shadow education)的课外补习(private supplementary tutoring)在很多国家已具相当规模,俨然成为主流教育的补充和效仿。
(正如史蒂文斯和贝克尔所言,当主流教育的课程发生改变时,影子课程与之同步变化,主流教育发展壮大,影子教育也随之扩张。
Stevenson, D. L., & Baker, D. P. [1992]. Shadow education and allocation in formal schooling: Transition to university in Japa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7[6]:1639-1657。
)这种课外补习是指发生在学校正规教育之外,针对学校科目并收取费用的辅导(马克·贝磊[Mark Bray] 曾指出,影子教育并不包括其他非学科性的课外活动[如绘画、弹琴、体育活动等] 的学习)。
其形式包括聘请家庭教师为子女授课或送子女到补习班就读等。
“影子教育”之全球扩张教育公平、质量、发展中的利弊谈
四、教育公平
四、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指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接受优质的教育。然而,现实情况是,由 于各种原因,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和不同阶层之间的分配并不公平。
四、教育公平
为了实现教育公平,政府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 的投入,特别是对那些贫困地区的学校和学生的支持。其次,政府应该制定相关 政策,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例如通过实施教师轮岗制度等措施来提高教育 质量。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建立教育监督机制来确保教育公平的实现。
四、影子教育的公平性研究
四、影子教育的公平性研究
尽管影子教育在提高教育可及性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仍存在公平性的争 议。一些学者认为,影子教育加剧了教育不公,因为它使得家庭背景成为了决定 学生受教育水平的重要因素。然而,另一些学者认为,影子教育为那些来自贫困 家庭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有助于缩小不同家庭背景学生之间的教育差 距。
4、欧盟影子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 欧盟影子教育的未来发展前景广阔。一方面,各国应加大对影子教育的投入力度, 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加强对其的监管和评估;另一方面,影子教育机构自身也 需要注重提高教学质量和降低费用,以更好地服务广大学生和社会。
基本内容
通过对欧盟影子教育的初步探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欧盟影子教育虽 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它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了更 好地发挥影子教育的作用,各国需在政策、资金、监管等方面加大力度,推动影 子教育与主流教育的有机融合。此外,影子教育机构也应注重提高教学质量和降 低费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结论
五、结论
总的来说,影子教育在提高教育可及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存在公平 性的争议。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何提高影子教育的质量和有效性,并更好 地实现教育公平性。政府和相关机构也应当加强对影子教育的监管和评估,确保 其质量和效果的公平性。
公平教育:解决2024年初中阶段教育不平衡问题的思考
应对教育质量不高的挑战
优化教学资源:合理配置教育 资源,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 教育差距
创新教学方法:引入先进的教 学理念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
质量
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培训 和选拔,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 水平
强化教育监管:加强对学校和 教师的教学质量的监管,确保
教育质量的提升
应对教育公平与效率的挑战
资源配置不均
城乡资源配置 差异:城市学 校资源丰富, 农村学校资源
匮乏
区域资源配置 差异:发达地 区学校资源充 足,欠发达地 区学校资源不
足
校际资源配置 差异:重点学 校资源丰富, 普通学校资源
有限
师资力量配置 不均:优秀教 师集中在部分 学校,其他学 校师资力量薄
弱
教育政策导向问题
城乡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分 配不合理
感谢您的观看
完善教育政策, 保障弱势群体 的教育权益, 减少教育不公
现象。
鼓励社会力量 参与教育公平 事业,推动多 元化办学,增 加教育供给。
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全面发展
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促进全面发展 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推进教育信息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 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建立教师评价机制,激励教 师积极进取,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教师待遇,吸引优秀人 才投身于教育事业。
促进教师交流与合作,分享教 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共同提升
教学水平。
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家庭教育指导:提供专业的家 庭教育指导服务,帮助家长提 升教育能力
家庭教育资源:增加家庭教育 资源投入,提供多元化的教育
从学校教育到影子教育教育竞争与社会再生产
从学校教育到影子教育教育竞争与社会再生产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从学校教育到影子教育的教育竞争现象及其与社会再生产之间的紧密联系。
我们将概述影子教育的兴起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特别是在东亚地区的盛行。
接着,文章将分析学校教育体系内存在的竞争压力以及这些压力如何促使学生和家长寻求额外的教育资源和辅导。
我们将深入探讨教育竞争对学生个体、家庭以及整个社会的深远影响,并关注教育不平等和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分析教育竞争与社会再生产之间的关系。
我们将探讨教育如何成为社会阶层间传递权力、财富和社会地位的重要工具,以及影子教育如何强化或加剧社会不平等。
文章还将讨论教育竞争对社会流动性的影响,即教育竞争是否有助于促进社会流动,还是反而加剧了社会阶层固化。
本文将提出一系列反思和建议,旨在促进教育公平、减少教育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推动建立一个更加平等、包容和公正的教育环境。
通过深入研究教育竞争与社会再生产的关系,我们希望能够为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二、学校教育的功能与局限性学校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知识传递的主要渠道,更是培养学生社会技能、道德观念、以及为未来职业生涯做准备的重要场所。
学校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校教育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合作精神和领导才能,这些都是未来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素质。
然而,尽管学校教育有着诸多功能,但它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学校教育通常采用标准化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兴趣点和天赋都不尽相同,而传统的学校教育往往难以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这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学校教育过于注重学术成绩,往往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
在现实社会中,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学术能力,还包括情商、逆商、领导力、创新思维等多方面的素质。
影子教育中师资类型对中学生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
影子教育中师资类型对中学生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作者:李美莹李君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20年第02期摘要:影子教育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问题,也是学生家长重视的教育问题之一。
通过2015年PISA项目中国四省市中学生的成绩数据分析了影子教育师资类型对数学成绩的影响。
结果表明:学生选择公办学校教师进行影子教育的比例是最高的;选择本校任课教师的学生成绩无显著提高;非专职人员的影子教育反而使学生成绩下降。
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对在职公办学校教师有偿补课的监管力度,同时建议学校承担起部分课后辅导的责任,促进教育公平。
关键词:影子教育;师资类型;教育公平;PISA;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开展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于1997年开始启动,项目内容由32个国家的教育专家确定[1]。
PISA项目由数学、阅读和科学三个部分组成,每三年评估一次,在每次的评估中,会对其中一项进行深入评估,对其他两项进行综合评估。
从2003年开始只有41个国家参与PISA项目,经过十几年的递增之后,影响逐年增加,2015年已经达到72个国家。
PISA主要关注本国教育是否使学生掌握了必备的知识技能和进入社会的能力,是否拥有良好的学习方法等。
PISA项目在数学素养方面主要考察学生理解和运用数学计算的能力[2]。
基础教育不仅是人才培养的最初阶段,也是一个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核心[3]。
有研究表明学生的成绩和师资质量密切相关[4],而中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教师的关系更显得尤为紧密,但是多数研究仅仅局限于公办在职老师[5]。
随着社会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和学生选择更多师资类型的影子教育来补充学习,以求获得更高的学习成绩。
本文选择的师资类型分为四类来进一步探讨影子教育中的师资类型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效应,其类别分别是本校任课教师、外校教师、专业辅导机构教师、非专职人员(大学生家教等)。
一、文献综述影子教育(ShadowEducation)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指的是校外的私人教育教学行为,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学业成绩和升学机会,其教育内容随学校教育的改变而改变[6]。
初中生课外补习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CEPS的调查数据分析
五、结论
本次演示基于CEPS的调查数据,对初中生课外补习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 研究发现,学生个体、家庭和学校因素均会对初中生参加课外补习产生影响。 同时,课外补习对初中生学习的影响也具有双面性。为促进初中生学习的健康 发展,家长、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合理引导初中生参加课外补习,充分发 挥课外补习的优势,同时避免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3)学校因素:学校对于初中生参加课外补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学质量和 课后辅导政策上。教学质量较低的学校,学生更有可能通过课外补习来弥补课 堂学习的不足。此外,学校课后辅导政策的缺失也会促使部分学生选择课外补 习机构来获取额外的辅导。
2、课外补习对初中生学习的影 响
研究发现,课外补习对初中生学习的影响具有双面性。一方面,适当的课外补 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另一方面,过度的课外 补习也会给学生带来额外的学业压力,甚至导致学习兴趣的减弱。因此,合理 控制课外补习的时间和强度,对于促进初中生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3、补习内容
调查结果显示,初中生课外补习的内容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以及 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在城市地区,学生更注重主科和物理、化学等科目 的补习;而在农村地区,学生更语文、数学等科目的补习。这可能是由于城市 教育资源丰富,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而农村地区则更 注重传统学科的学习和应用。
(2)家庭因素:家庭对于初中生参加课外补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家长的教育 观念和家庭经济条件上。家长若持有积极的教育观念,认为通过课外补习可以 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那么孩子参加课外补习的几率就更高。同时,家庭经济 条件也会影响孩子参加课外补习的可能性,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更愿意为孩子 支付额外的教育费用。
研究方法
211049559_印度“影子教育”治理政策变迁与逻辑理路
印度“影子教育”治理政策变迁与逻辑理路周展锋彭虹斌摘要“影子教育”的差异化扩张阻碍了印度实现建设包容与公平的高质量教育体系目标,迫使印度对其进行治理。
印度对“影子教育”的治理经历了各邦分权治理和国家宏观调控两个阶段。
治理“影子教育”的具体目的是维护主流教育系统的正统地位、维护社会教育秩序及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主要治理路径是从分权治理向宏观调控转变,强化政策和法律执行;通过改革考试制度和教育评估方式提升主流教育的质量,使“影子教育”失去生长的土壤;主流教育系统内嵌补习服务满足学生的额外需求,降低民众对“影子教育”的依赖。
印度治理“影子教育”的经验提供了两个方面的启示:依法治理与违法必究;治理需从系统性视角平衡各利益相关方的关系。
关键词印度影子教育政策变迁逻辑理路作者简介周展锋,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传媒学院副教授(广州 511400,广西 530000);彭虹斌,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 511400)。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96(2023)02-0131-16“影子教育”指在主流学校之外,为了经济利益而服务学生的学科课程辅导,当学科在主流学校中发生变化时,“影子”也会发生改变。
①印度独立以来,在文凭主义和升学考试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影子教育”在印度社会几乎获得了合法的文化地位,危及主流教育的秩序,损害了社会公平,②为此,印度付出了长期的努力来解决“影子教育”难题。
国内学者对印度“影子教育”的现状有零星的研究,分析了印度“影子教育”的特征①BRAY T M. The shadow education system: private tutoring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planners[M]. Paris: UNESCO International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Planning, 1999: 17.②KUMAR I, CHOWDHURY I R. Shadow education in India: participation and socioeconomic determinants[J]. Journal of southasian development, 2021, 16(2): 244-272.131和历史原因,如张薇发现印度“影子教育”存在线下和线上机构同时崛起等混合性特征,①陆伟探讨了导致西孟加拉邦“影子教育”繁荣的主流学校课程设置原因。
基础教育领域中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机会不平等及其变化pdf
根底教育领域[中国根底教育领域中的时机不平等及其变化Pdf]中国根底教育领域中的时机不平等及其变化X刘精明摘要:把握教育不平等的变化方式与变化条件是推进教育公平不可或缺的研究工作.因能力分化和结构授予所导致的时机不平等具有不同的变化机制,而家庭资源因其禀赋差异对两类不平等的影响各有侧重,为此,家庭资源可区分为内生性与外依性两种类型.基于第三、四、五次中国人口普查数据,就1976年至2000年间中国根底教育领域中的时机不平等及其变化进行的实证检验表明,内生性家庭资源因其较少受外部社会条件和社会过程的干预,它们导致的教育不平等将是持久而稳定地增长的;而外依性家庭资源对时机不平等的影响那么可能因教育扩展或其他大规模的平等化社会过程而下降,也可能在相反的社会条件下被强化.关键词:根底教育时机不平等先赋性资源作者刘精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100084〕.一、问题的提出从1976年“拨乱反正〞至1982年这段历史转折期,中学阶段教育时机持续下滑,直到1980 年代中期才开始上升.如1978年小学毕业升学率已到达871 6 % ,初中毕业升学率到达401 9 % 〔在恢复高考的刺激下,初中毕业升学率在1980年一度高升到451 9 %〕.但由于教育结构和治理模式的调整,到了1982年,两个升学率分别降至6612 % 3213 %.新一轮时机增长是从1990年开始的,到1994年前后,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开始恢复到1978年的水平.从总体趋势看,1990年代以来,根底教育、高等教育时机供应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到2000年,全国根本上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工作,根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初中毕业升学率超过①50 % ,高中毕业升学率到达731 2 % ;高校大幅扩招也在1990年代末出现.1976年以来的这些变化不禁使我们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早年时机供应下降的时候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似乎置假设罔闻,在教育时机不断扩大的今天却反而对教育公平的呼声越来越高、不满情绪越来越多呢时机扩展时的教育不平等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同样的问题在国外学术同行中展开了一场仍在继续的持久争论.最初关于这一问题的“现X感谢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李煜博士对本研究所提出的批评和建议;感谢匿名评审专家的珍贵意见.本研究受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央重点课题“教育公平问题的社会学理论与实证研究〞和“新世纪优秀人才方案〞的资助,特此致谢.① 中华人民卫生部编:?中国卫生统计年鉴XX?,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XX 年.・ 101 ・中国社会科学XX年第5期代化假设〞认为,伴随现代化、工业化程度的提升,基于社会出身的教育不平等都将下降.后①来的“再生产假设〞那么坚持教育是社会精英阶级为抢占较好职业位置而排斥其他社会阶级的工具〔教育具有维持精英再生产的水平〕,但也不排除,为将统治体系中的主流价值观念灌输给其他阶级的社会成员而推广、普及最为根本的教育.因此,较早阶段的学校教育扩展将降低基于出身的不平等,而较后教育阶段的升学因与劳动力市场有着更为直接的关联 ,所以社会出身的影响上升.“不平等最大化维持" 〔MM〕假设从“再生产假设〞的前半局部〔即教育是未来劳动力市场上的社会排斥工具〕出发,进一步强调排斥者的主导性作用,认为教育扩展本身就是优势社会阶层为占据较好职业位置而推动的一场教育变革,因此时机扩展过程中不平等将最大程度地维持抑或有效地维持.此外,还有一些从生命历程与社会制度变迁角度提出的研究假设,都从不同侧面深化了“再生产假设〞的内涵,并有较严格的实证支持.然而,当上述研究假设在注意到教育扩展中教育不平等仍然继续维持时,对一些特例情况④却缺少深入考察.最近一些西方学者对瑞典、荷兰、德国、法国、美国等主要国家在教育扩展时期的不平等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说明,其下降趋势是相当普遍的;还有一些研究那么发现,⑥教育不平等的变化在不同教育阶段上也有所不同.在普遍下降趋势背后,可能存在一些带有某种规律性特征的教育平等化机制.由此说来,教育扩展如何影响不平等的变化并非“持续/非持续、增强/减弱〞这样的表述可以完全捕捉.大多数情况下 ,不平等的下降、维持抑或增强,都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同时发生的.当我们面对如此复杂的研究主题的时候,也许需要更为深入的思考:1 .当教育时机不平等面临某种平等化过程冲击的时候,哪种形式的教育不平等将会率先下降,哪些不平等可能会坚韧地维续,甚至增强 2 .更进一步,为什么有的不平等会下降,有些不平等那么不容易发生变化各种形式的教育不平等各自运作的根本机制与逻辑是什么① G. Lenski , Pow e r an d Pri vi le ge , NewA me rican Ou p ational S t ruct u re , NewYork : Mc Graw Hill ,1966 ; P. Blau and O . D. Duncan , The York : Wiley , 1967 ; T. Parsons ,1970s , Indianapolis :Bobbs Merrill ,Equality and Inequality in1970 ; D.J . Treiman ,Modern Society , or Social St ratification2Revisited ," in E. O . Lauman , ed. , S oci al S t rati f ication :Resea rch an d T heory f or t he“Indust rialization and Social St ratification ," in E. O. Lauman , ed. , S oci al S t rati f ication : Resea rch an dT heory f or t he 1970s .S S. Bowles and H . Gintis , S chooli n g i n Ca pit alist A me rica , New York : Basic Books , 1976 ; R. Collins ,a Functional and Conflict Theories of Educational St ratification ," A me rican S ociological Review , vol . 36 , no .6 , 1971 , pp .1002 1019 ; P. Bourdieu and J ean Claude Passeron , Re p rod uction i n Ed ucation , S ociet y an d Cult u re , London : Sage Publications , 1977 .③ A . A . Raftery and M. Hout ,a Maximally MaintainedInequality : Expansion , Reform , and Opport unity inIrish Education , 1921 1975 ," S ociolog y of Ed ucation , vol. Background Effect s ,"66 , no . 1 , 1993 , pp . 41 62.④ S. R. L ucas , a Effectively Maintained Inequality : Education Transitions , Track ⑤ R. Erikson and J . O .Jonsson , eds.,Mobilit y , and SocialA merican J ou rnal of S ociolog y , vol. 106 , no . 6 ( May xx) , pp .1642 1690 .Can Ed ucation B e Equali z e d ? T he S w e dis h Case in Com p a rati vePe rs pecti ve , Boulder , CO : Westview Press ,1996 , pp .183 206 ; Y. Shavit and K. Westerbeek ,a Educational St ratification in Italy : Reforms , Expansion , and Equality of Opport unity ," Eu ropeanReview , vol. 14 , no . 1 ,1998 , pp . 33 47 ; R. Breen , et al . ,“ N on Pe rsistent S ociological I nequalit y i nCommittee on SocialMobility and St ratification of t he International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 Lo s Angeles , xx ; etc. Ed ucational A tt ai nment :Evi dence f rom Ei g ht Eu ropean Count ries ," Research⑥ R. Erikson and J . O . Jonsson , eds. , Can Ed ucationB eEquali z e d ? T he S w e dis h Case i n Com p a rati vePe rs pecti ve.・ 102中国根底教育领域中的时机不平等及其变化二、教育不平等的结构与过程要答复上述问题,应首先对不平等的性质加以区分.先赋与自致是社会分层研究的根本分析范式.尽管现代社会中很难找到一种社会分配机制完全根据先赋抑或自致的方式而设计,但就教育时机来说,如果避开先赋条件不谈,而学校教育系统又只是根据个人水平来分配教育机会的话,那么儿童之间的时机不平等,就只是个人努力程度不同所造成的水平分化,以及儿童个体根据自身的水平条件而做出选择的后果〔如图1所示〕.图1纯粹自致过程导致的教育时机不平等显然,通过纯粹自致的方式取得教育成就是很难想象的. 水平分化并不仅仅由个人努力因素所决定,先赋条件、学校教育过程与教育制度都可能导致不同的水平后果,个人教育成就的取得是自致与先赋两个过程的共同结果.这意味着对先赋不平等的分析不能过于笼统,而要分别讨论它们在每个具体的自致环节上的影响机制.在作者看来,先赋因素对儿童教育时机的影响有三个主要路径:一是通过促进儿童之间的水平分化而导致时机不平等,二是因个体或家庭的选择偏好而导致时机不平等,三是通过直接改变时机配置结构而产生时机不平等.对不同路径中的不平等机制的模式性概括已有较多的讨论,其中有重要影响的是布东〔R.Bo udo n) 关于首属效应(p rimary effect ) 与次要效应(second effect) 的区分.所谓首属效应是一种总体性的、社会阶层间的文化不平等:家庭成员(如父母) 为子代直接提供各种重要的学习资源、文化资本和经济方面的支持,以推助儿童到达更好的学业成就,使不同阶层的儿童之间产生文化不平等;所谓次要效应是指不同阶层的家庭在升学选择偏好和鼓励方式方面的差异:当一个家庭因儿童的升学、入学或教育形式而需要做出决定的时候,它总是根据自身所处社会经济位置、条件而做出理性选择.在分析路径上,首属效应关注的是家庭资源对儿童水平分化的作用,而次要效应关注的是阶层地位在教育鼓励以及选择不同教育时机方面的重要性.后来的教育分层研究也因此表现了不同的旨趣,如对首属效应的进步分析使人们主要关注各种家庭资源形式的影响意义,而对后者的分析那么更关注教育选择过程,如“理性行动理论〞〔RA T〕及其开展.特别是对后者的分析将阶级限制与阶级成员的抱负水平纳入教育的理性选择模型中,不仅扩展了阶级分析的理论内涵,也较好地答复了阶级效应能够不断持续的原因.国内学者的研究还明确将直接的时机排斥方式纳入相应的分析模式中.但是,当大规模的社会平等化过程开始的时候,为什么教育不平等会出现不同方式的变化为什么各种不平等在变化强度、变化顺序上很不相同对此,上述研究都未曾给出很好的解释.① R. Boudon , Ed ucation , O p port unit y , an d S oci alI nequalit y : Chan gi n g Pros pects i n W este rn S ociet y , NewYork : Wiley , 1974 , pp . 29230.② 李煜:?制度变迁与教育不平等的产生机制中国城市子女的教育获得(1966 —xx) » ,?中国社会科学?xx年第6期;刘精明:?国家、社会阶层与教育:教育获得的社会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xx 年.・ 103 ・中国社会科学xx年第5期本研究试图从先赋因素对不同自致环节的影响机制入手来答复这些问题.这里,先赋性因素被视为一种较为稳定的关系模式或 .作为一种结构关系, 先赋因素可以产生两种不同性质的不平等后果.根据吉登斯的有关理论,作为规那么与资源的结构可以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原那么性特征而表达在人们的例行化(ro utinizatio n) 行动之中,它对人们的行为既具有限制作用,①同时也具有使动作用.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结构特征的不平等后果也内含于这两个“作用〞之中.首先,结构限制通过直接授予的方式改变个体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这一特征被索伦森(A . B . So rensen)称为纯粹结构效应(p ure st ruct ureeffect ):不同结构位置对“位置占有者〞给予不同的位置报酬(reward to po sitio n),这种位置报酬不因占据者的个人特征(如个人努力或水平特征)而发生改变,处于一定的结构位置,意味着占有这一位置所赋予的资源与时机.其次,结构使动性特征意味着某种结构条件作为行动媒质可增强或削弱行动者的行动水平,它说明,一些结构因素可以通过改变行动者获取资源与时机的行动水平而在行动者之间形成社会不平等.两种性质的不平等后果的变化方式各不相同. 一般而言,如果一种结构关系通过改变人们的水平,从而在个体之间形成时机或资源方面的不平等,那么这种不平等将可能随个体水平发展而得以延续和逐步扩大,并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与持续性特征.如果一种结构关系通过直接配置资源或直接改变时机结构而产生不平等〔即纯粹结构效应〕, 那么这种不平等相对来讲具有更为清楚的边界和更为严格的排他性特征,但这种不平等也容易受外部结构变动的影响:当外部环境强化这类结构性边界的时候,该类不平等将可能迅速加强;反之,当结构性边界遇到带有平等化诉求的社会政策或冲击的时候,表达在相应社会领域中的不平等也将出现相应下降.那么,哪些先赋条件将导致水平分化,哪些又可以直接改变儿童的教育时机的配置结构呢这应从先赋条件〔资源〕的根本特征,以及这些资源对儿童教育成就的影响方式着手来加以阐释.可能影响到儿童教育时机与学业成就的先赋性结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者将它们区分为两个方面:家庭资源与非家庭的先赋条件.现代社会的人口再生产主要通过家庭养育的方式来实现.家庭为儿童的生存和开展提供必需的物质资源和生活环境〔如教养或文化熏染〕.在阶级或阶层分析框架中,家庭的资源条件经常被归纳为一种总体性的阶级地位与阶级境遇.但家庭对儿童教育获得的影响并非阶级地位可以完全总括的,而家庭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资源在作用机制上也有所不同,因此总体性的阶级分析框架并不完全适宜于对教育不平等及其变化的系统性分析.因此,作者将家庭资源区分为内生性资源与外依性资源两种类型.所谓内生性家庭资源是指一个家庭一经组成便自然固有的人口结构方式,以及内化于家庭家庭成员对儿童的影响首先以“人力〞支持的形式存在.如果一个家庭中某些“重要他人〞成员之中的知性与情感体系.典型的内生性资源包括家庭结构以及家庭文化资本.是缺位的,如单亲家庭,或父母长期不在场〔如农村留守儿童〕,那么,这样的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就失去了一般儿童通常都可得到的“人力〞支持,这种缺陷所带来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兄弟姊妹的数量通常影响到对家庭资源的分享,大多数研究证实,兄弟姊妹数量与儿童的①A ,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李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年.②A . B. Sorensen ,“The St ruct ural Basis of SocialInequality ," A me rican J ou rnal of S ociolog y , vol. 101 , no . 5 ,1996 , pp . 133321365.・ 104 ・中国根底教育领域中的时机不平等及其变化认知水平、教育获得之间存在明显的负向关系.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家庭人口特征,如父代的年龄、祖父母是否共同生活等,都会影响到儿童的日常生活与教育条件.家庭文化资本通常内化于家庭成员的知性与情感结构之中,它通过多种方式改变儿童的自主性与努力程度,促使儿童产生水平分化.根据布迪厄的看法, 文化资本是指一种非正式的人际交往技巧、习惯、态度、语言风格、教育素质、品味〔taste〕与生活方式等等.多数研究认为,家庭文化资本对儿童的教育期望、学校教育的接受水平、通过学校教育评估的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对在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儿童来说,文化资本的影响是最为经常和持续的,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传递的,它弥散性地贯穿在儿童的整个成长过程之中. 儿童在家庭中学习母语知识,从而获得并提升他们的沟通水平和认知水平.父母的知识水平也可以在代际之间传递.在辅导子代的功课、课程教育等方面,父代的知识差异与子代的自身努力相结合,可能转化为一种系统的、子代之间的水平差异.一些研究甚至认为,教育时机的种族、性别不平等,也直接或间接地与家庭的文化资本相关,文化资本差异还延展着其他方式的不平等.由于家庭结构与文化资本较少受到外界社会力量的干预 ,他们所产生的不平等效应一般具有更强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在以核心家庭为根本单位的现代社会体系中,这种不平等模式是基本相同的.特别是,由于家庭文化资本主要作用于儿童的水平变化,子代之间水平差异一经形成,就会在后续的学业表现以及升学等过程中沿着优势累积模式不断强化.因此,家庭文化资本的不平等影响,即使遇到较强的平等化过程的冲击,也都有可能在家庭的优势再生产驱动力作用下得到不断强化,至少可以维持不变.但有必要强调,家庭结构和文化资本对儿童教育影响的稳定性并不是以一种凝固化的形式表现的,事实上家庭本身也是更为广泛的社会、文化传统的产物,它无法抵御具有强权性质①的国家或历史运动的持续干预.如“文化大革命〞事件就可能较为强烈地侵蚀了家庭文化资本对子代的影响力;不同文化对后代的不同养育方式也可能使家庭结构要素的影响大相径庭;同样地,中国政府自1980年代以来推行的生育政策也强烈地深入到家庭结构内部 ,改变着家庭结构要素对儿童教育的影响.物质性资源,均有赖于父母或其监护人在劳动力市场〔更广泛地,应该是在全部领域〕中的所得,它与劳动力市场状况、制度环境,以及其他社会环境的变化有着密切的依赖关系.因所谓“外依性〞是就家庭资源与外部社会之间的依赖性而言的.儿童成长与开展所必需的此,外依性家庭资源的不平等作用根源于外部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一般而言,家庭资源依赖的社会制度条件越多,它们发生作用时所能凭借的力量就越大,所形成的不平等的强度也就越大;但也正由于这类教育不平等受家庭以外的社会制度环境影响较多,当外部制度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特别是当一种平等化过程促使某些制度环境发生改变的时候,这类不平等的维持机①P. Bourdieu and J ean Claude Passeron , Re p rod uctioni n Ed ucation , S ociet y an d Cult u re ; P. DiMaggio ,“Cult ural Capital and School Suess : The Impact of Status Cult ure Participation on t heGrades of U . S.High School St utent s ," A me rican S ociological Review ,vol . 47 , no . 2 ( Ap r . 1982) , pp . 189 201 ; N . D. De Graaf ,et al . , a Parental Cult ural Capital and EducationalAttainment in t he Net herlands : A Refinement of t he pp .922111 .Cult ural Capital Perspective ," S ociolog y of2Ed ucation , vol . 73 , no . 2 ( Ap r . 2000),②Z. Deng and D. J . Treiman ,“The Impact of t he Cultural Revolution on Trends in Educational Attainmentin t he Peoplep s Rep ublic of China ," A me rican J ou rnal of S ociolog y , vol. 103 , no . 2 , 1997 , pp . 3912428 .③Y. Shavit and J . L . Pierce ,“Sibship Size and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Nuclear and Extended Families : Arabs56 , no . 3 , 1991 , pp . 3212330.・ 105 ・内容仅供参考。
影子教育的阶层差异分析
阶层差异还可能导致社会流动的固化和不公平现象,一些低阶层家庭的孩子可能因为缺乏良好的教育机会而难以实现社会 流动,而高阶层家庭的孩子则更容易通过影子教育等途径获得更好的社会地位和机会。
04
实证研究
研究设计
确定研究问题
影子教育在社会各阶层中的差异及 其影响因素是什么?
文献综述
搜集与影子教育阶层差异相关的学 术论文、报告和政策文件,进行深 入分析和综述。
阶层差异对影子教育的影响
教育机会不平等
阶层差异导致不同家庭的孩子在影子教育方面存在机会不平等现象,进而影响他们在未来社会资源和职业发展方面的竞争力 。
教育质量差异
阶层差异也会导致影子教育质量的差异,高阶层家庭的孩子往往能够获得更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和服务,而低阶层家庭的孩 子则相对缺乏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和服务。
02
不同收入阶层的家庭在影子教育的投入上存在明显差异,包括
投入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等方面。
阶层差异对影子教育效果的影响有限
03
尽管不同收入阶层的家庭在影子教育投入上存在差异,但这种
差异对孩子的学业成绩和未来职业发展的影响相对有限。
问题与挑战
过度强调学业成绩
当前社会中,学业成绩被过度强调,导致许多家庭为孩 子提供过多的课外辅导和培训,可能影响孩子的身心健 康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2
在探讨影子教育的阶层差异时,首先 要了解各阶层在教育资源获取方面的 差异。研究表明,中高阶层家庭更容 易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优秀的 教师、丰富的课外活动和良好的学习 环境等。
参考文献3
接下来,我们进一步探讨影子教育在 各阶层的实施情况。研究发现,中高 阶层家庭更倾向于在课外时间为学生 提供额外的学术和技能培训,如数学 辅导、语言学习、艺术培训等。而低 阶层家庭由于经济压力和资源有限, 往往无法为学生提供类似的教育机会 。
教育技术消除教育不平等的潜力
教育技术消除教育不平等的潜力概述教育技术是指利用科技手段来支持教学和学习的工具和方法。
它在改善教育环境、提升学习效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尤其对于解决全球范围内存在的教育不平等问题,教育技术具有巨大的潜力。
当前的教育不平等问题教育不平等是指由社会经济背景、地理位置、种族、性别或身体状况等因素导致个体在接受教育机会和质量上存在差异。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和一些贫困地区,仍然存在严重的教育不平等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1.资源分配不均:一些地区缺乏基础设施、师资力量和学习资源。
2.地理限制:偏远地区交通条件差,学生难以进入城市或其他更好的学校。
3.经济条件:贫困家庭无力支付学杂费、购买学习用具。
4.性别歧视: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普遍较低。
教育技术的应用教育技术提供了许多解决教育不平等问题的方法和工具:1.在线学习平台: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课程和教材获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无论他们所在地区如何。
2.移动学习应用:移动设备的普及使得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克服了地理限制。
3.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创造沉浸式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
增强现实技术可以将虚拟内容与真实世界相结合,提供更丰富的学习体验。
4.智能个性化学习系统:基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算法,个性化学习系统能够根据每个学生的需求和水平提供定制化的教育内容和反馈。
效果及挑战教育技术在缩小教育不平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效果:1.扩大接触范围: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平台获得来自全球各地的教育资源和专业指导。
2.提高学习效果:个性化学习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定制教学,加强了学习效果。
3.提升教师素质:教育技术为教师提供了更好的工具和资源,帮助其提升教学能力。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挑战需要克服:1.数字鸿沟:对于那些没有互联网接入或技术设备的贫困地区或家庭,无法享受到教育技术的好处。
2.技术培训和支持:一些教育者和学生可能缺乏使用教育技术所需的技能和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 , 无论 是在 重 点初 中 的人学 机 会 还是 在 影
子教 育 机会 的获得 上 , 农 民阶层 家庭 、 非独 生子女 家 庭 均可 能性最 小 。 第二 , 蓝 领 阶层 家庭 在 获 得 影 子教 育 机会 上 与 白领 阶层家庭 并 无 太大 差 异 , 但 在 重 点 初 中 的教 育 机会 上 处于 一定 劣势 。
女一 代 , 教育质 量 、 生活 水平 等都难 以同其他 阶层 相 提并 论 , 这给农 民阶 层 的代 际流 动造 成 了极 大 的障 碍 。“ 知 识改 变命 运” 这 一命题 的意义 在 当今时代 尤 为 突出 , 通过接 受 足 够 的教 育 来 改 变低 社 会 经 了 学 生
通 过 中 国教 育 追 踪 2 0 1 3 —2 0 1 4学 年 的 调查 数
们 的学 业成 就 。
据, 运 用多项 二 元 l o g i s t i c 模 型, 分 别 从 父 母 职业 阶
层 差异 、 城 乡差 异 、 子 女性 别 差 异 、 子 女 数 量 差 异 四 个 方面 , 对 步人 重点 初 中与 获 得影 子 教 育 的机会 程
度 进行 分析后 有 以下 发现 与建议 。
1 . 基 本 结 论
位所 带来 的不 幸 是 一 条聪 明 的捷 径 。然 而 , 当受 教
育质 量都 要分 出层 级 之 时 , 那 些 正 接受 着 最 差 质 量
的教育 的农村 子 女们 , 该 如 何 追 赶 上 同 时代 的其 他 阶层 的孩子 ?加 强农 村 师 资 队伍 建 设 、 加 大学 校 硬 件 设施 投入 、 引入 先进 的学 校管 理理 念等迫 在 眉睫 。
但 从“ 人人 有学 上 ” 到“ 人 人 上好 学 ” , 即从 追 求 教育 机会 均等 化 到要 求 教 育 质量 均 等 化 的过 程 中 ,
存 在诸 多 障碍 。初 中阶段 , 作 为基 础 教 育 阶段 中的
关 键 一环 , 对学 生未来 的发展起 到 至关 重要 的作用 。 正 因如此 , 重点 初 中受 到 学 生 和 家 长们 国王 般 的礼
待, 绞 尽脑 汁 只为一 睹其 真身 。
第三 , 进入 重点 初 中不 受 到 城 乡户 口 的调节 作 用 的影 响 , 即无论 在城 市还 是在 农村 , 性别 差异 在重 点 初 中的入 学机会 上都 体 现得不 明显 。但 在影 子教
育机会 获得 上 , 女性 的教 育 受 重视 程 度 逐 渐 凸显 出 来, 除 城市 重点初 中外 , 在 城市普 通初 中和农村 地 区
研 究初 步验 证 了“ 有 效维 持不 平等 ” 假 设 在 中国
初 中教育 阶段 的适 用 性 , 同 时 发现 “ 夏 季 失 落” 现 象
・
5 8 ・
教 育 科 学 文 摘
2 0 1 7年第 4 期
中小 学 教 育
( 2 ) 中产 阶 级 的教 育 焦 虑 。前 不 久 微 信朋 友 圈 疯 狂转 发 的《 底层 放 弃 教 育 , 中产 过度 焦 虑 , 上 层 不
而影 子教 育 , 正 如其 名 , 像 影 子般 隐藏 在义务 教
育 的身后 , 它 为义 务 教育 阶段 的学 生 提 供 了更 多 教
育资 源链 接 的机会 。马 克 ・ 贝磊 将影 子教 育定 义为
学校 中均 已超 过男 性 , 且 农 村 中的性 别 不 平 等 程度
更 为 明显 。 2 . 讨 论 与 建 议
教 育 科 学 文 摘
2 0 1 7年 第 4期
中 小 学 教 育
初 中阶 段 教 育质 量 与影 子 教 育机 会 的不 平等
— —
以 CE P S 2 0 1 3 —2 0 1 4数 据 为例
王 晓 磊
武 汉 大学 社会 学 系 , 湖 北 武汉 4 3 0 0 7 2
《 北 京 社会科 学9 2 0 1 7年 第 9期 , 约1 5 0 0 0字
一
“ 有效 维持 不平 等” 假 设 和“ 夏季 失 落” 现 象 的核心要
素, 不 论是 职业 阶层 也好 , 或 是社 会 经 济 地 位也 罢 , 在这 里 , 农 民 阶层 始 终 是处 于劣 势 地 位 的 。这 一 阶
层 中大 多数农 民受 教 育 程 度 较低 、 长年 从 事 低 经 济 收入 且 劳动强 度大 的工 作 , 生 活 中常 围绕土 地 、 生 产 等字 眼 , 缺乏 足 够 的 向上 流 动 的机 会 。而对 于其 子
目前 , 中 国的基 础 教 育 事业 取 得 了令 世 人 瞩 目
的社 会 阶层差 异 的影 响在 中 国的影子教 育 机会 获得
中仍 然存 在 , 具体结 论 如下 。
的成就 , 教 育部 《 2 0 1 5年 全 国教 育 事 业 发 展 统 计 数
据公报》 的数 据 显 示 , 2 0 1 5年 中 国初 中 阶段 的 毛 入 学 率 达到 1 0 4 . 0 。这 意 味 着 中 国在 初 中 阶段 的 就 学机 会 已经 达 到 了一 定 程 度 的 均 等 化 , “ 人 人 有 学
“ 对学 术课 程 的辅 导 ( 如 语言 或数 学 ) , 由收 取报酬 的
教育 补 习教师 提供 , 是对 主 流学校 教 育 的补 充 , 而不
( 1 ) 抹 不 去 的 阶层 烙 印 和 二 元 印 记 。阶 层 , 是
包括 家庭 成员 自愿 提供 的课 外 课 程 ” 。从 中我 们 可 以提 炼 出影子 教 育 的三 大特 点 , 即补 充性 ( 学校 时 间 之外 提供 学术 课程 ) 、 私 人性 ( 无公 共 强制性 , 是个 人 或 家庭 的选 择) 、 有偿性 ( 须 支付 一定 酬劳 ) 。在 中国 市 场经 济体 制 的引 导下 , 影 子教 育 机 会 的 不 平 等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