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夕国共两党真实实力之比较

合集下载

两次国共合作的分析对比

两次国共合作的分析对比

两次国共合作的分析和对比摘要: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一场以推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北洋军阀为目标的革命运动,通常把它称为“大革命”或“国民大革命”。

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强大,共产党认识到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决定采取积极步骤联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

国共第一次合作由此拉开帷幕。

第二次国共合作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建立的合作,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形成不是偶然的社会现象,它是中国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中的必然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并实施正确的统一战线政策的结果,同时也和当时国民党的政策的转变分不开的。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形成是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变化的结果,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产物。

关键字:背景原因条件意义一、第一次国共合作1、背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中共的发展陷入低潮。

这时的各种革命力量,远不如统治着中国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强大。

党认识到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决定采取积极步骤去联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

正在这时,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于1923年1月根据马林的提议而作出的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关系的决议传到中国,对促进国共合作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时的国民党大体上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政党。

在几经挫折后,没有多少实力,而且成分复杂,组织松散。

但它有几个不容忽视的优势:一是它的领袖孙中山在人们心目中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他所领导的国民党在社会上是有威信的。

二是在中国南方建起了一块能够容纳各种革命力量进行活动的根据地,拥有一支数万人的军队。

三是孙中山在经历多次挫折后,深感其领导的革命必须改弦易辙,真诚地欢迎共产党员同他合作,欢迎苏联援助中国革命。

因此,中国共产党准备建立统一战线。

2、原因:A.一战后,“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B.中国共产党经过二七惨案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C.国民党当时是革命的民主派,有一定威望又在南方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其领导人孙中山欢迎同共产党合作。

1949年之前国共两党得失的比较

1949年之前国共两党得失的比较

1949年之前国共两党得失的比较组织结构:国民党:结构松散,派系纷杂,缺乏一个统一和稳定的领导核心。

国民党前身中国同盟会是由多个组织合并而成,早期就已松散不堪,派系林立。

随后重组国民党又吸收了大量革命投机分子。

后来许多地方实力派整师、整军地加入国民党,但势力没有改变,思想也未统一,地方军阀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彼此内斗,消耗力量,贻误战机。

并且国民党内部腐败严重,结构臃肿腐化,严重影响了党的决策蒋介石与他的下属或学生靠封建伦常来维持关系,这是一种变相的礼教,有那种学生对校长的服从类似于君臣名分的荣誉感和廉耻感,同时又包括了理想的因素在内。

这种关系维持的组织是不稳定的。

共产党:组织严格、严谨,有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共产党吸纳新党员的条件比较严格,每一位欲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群众都需经过严格考验和多次考核。

每一位共产党干部久经考验和锤炼,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组织严格、严谨的党。

在军事组织上,中国共产党指挥统一,都服从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调遣,党、政、军完全军事化。

这是由于三湾改编就创造性地确立了等一整套军队与党组织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治军方略。

中共的组织依靠的是共同的理想和统一的思想指导,彼此之间以同志相称呼,坚持并学习统一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在党内具有高度共识。

这些方面的紧密结合使得中国共产党内部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思想和军事领导核心,上下级间命令执行顺畅,且彼此之间相互信任也为军事作战提供了很大的发挥空间。

依靠力量:国民党: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美帝国主义对内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但是国民党背后支持的资产阶级为了各自的利益并未无条件全方面支持国民党的内战,甚至在国统区大肆掠夺,破坏经济秩序。

蒋介石希望回到抗日战争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因而同人民处于尖锐对立面,得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民主党派人士本来对蒋介石的独裁专制寄有厚望,但他们坚持的“建立联合政府”的政治主张与蒋介石的主张背道而驰,蒋介石的“查封民盟总部,限制组织活动”“限制异党派活动”将这些民主人士拒之门外,甚至到后期暗杀民主人士。

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夕国共两党真实实力之比较

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夕国共两党真实实力之比较

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夕国共两党真实实力之比较本文通过大量原始史料从国共两党自身规模、影响力、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加以比较研究,深刻阐述国共两党在第一合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根源所在,再现历史的真实,有利于客观评价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败。

标签:国民党;共产党;实力;比较尽管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论说,但大革命的成败已成为既定的历史事实。

历史事实的存在着必定有它存在的理由。

为什么第一次国共合作会选择党内合作的方式?为什么陈独秀会在大革命中走向右倾?又为什么大革命会走向破裂?太多的为什么的回答都及不上回归到当时的历史事实,回归到合作前夕国共两党的真实实力之比较。

是两党当时的实力决定了以后的一切,也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这一切“为什么”的答案,合是历史的必然,分也是历史的必然,历史事实才是真实的答案。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国共两党自身规模、发展实力比较内因是事物的根本原因,国共两党真实实力的较量根本在于其自身内部实力的差异。

国共两党成立的时间、资历、合作前夕的规模以及在全国分布的势力范围都有很大的差距。

从中国共产党这方看,中共是1921年7月23日在共产国际苏俄一手策划下成立的,对此毛泽东就明确说过:“中国共产党是在列宁的号召下组织起来的,是共产国际派人来帮助组织的”。

早在1920年3月共产国际东方局就派魏金斯基来华,目的是与中国早期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和各种进步力量建立联系,帮助中国建立共产党组织。

到1921年中共成立之前已相继建立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长沙共产主义小组,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广东共产主义小组,山东共产主义小组以及在日本的旅日共产主义小组和在巴黎的旅欧共产主义小组,党的“一大”成立会上出席了七个地区代表党员57人的12名党员。

可以看到,此时共产党员只有57人,也只分布在全国五个主要城市。

到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举行时,党员也不过195人。

直到1923年5月共产国际的代表向共产国际汇报中国形势和工作时还在说:“我们的团体还一直这么小,谈不上是一个政党。

两次国共合作

两次国共合作

浅析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国共合作,是指国共两党为了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从维护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人民意愿,求同存异,而组成并不断扩大联合阵线或统一战线,团结协作,共同奋斗,而历史上有名的两次国共合作却也有着各自的异同点。

1)两次国共合作的背景是不同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发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因帝国主义加紧掠夺和军阀连年混战,而陷入危机之中,而当时中国各进步政党的单个力量显然是渺小和不足的。

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也非极其强大,至于国民党方面,虽然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力量有所发展,但也不过是一个占据广东建立区域政权的区域性政党。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各进步政党和各社会阶层必须走联合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道路。

所以,国共两党之间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所造成的。

第二次国共合作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当时,一九三一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开始了侵华战争。

到了一九三七年,日本又发动了“七七”事变,开始了酝酿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

而国际上,以苏联、美国、英国为代表的同盟国正在与以德国、意大利为代表的轴心国交战,中国获得国际援助十分有限,所以为了抵抗在科技方面都占有优势的日本,国共两党不得不开始了第二次合作。

故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两次国共合作的历史任务是有所不同的,第一次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任务,而第二次则是把抗日救亡当作目标。

2)两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不同的: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

合作后,国民党改组成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

而第二次国共合作,具有广泛的民族性,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并肩作战,是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

国民党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没有成文的共同纲领和固定的组织形式,形成的是党外合作。

3)两次国共合作中共产党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两次国共合作的倡议都是中共方面率先提出的,而且中共方面还为促成国共合作积极行动,并提供对国共双方乃至民族和国家利益都有利的合作方案。

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点

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点

一、两次国共合作的相同点(1)从社会性质而言:中国的社会面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

(2)从相互关系而言:两次国共合作都因国民党力量的相对强大而都是以国民党为主、共产党辅之,在一定程度上共产党主动纳入到国民党集团的行动体系。

(3)中共是推动者,国民党是破坏者和终结者。

(4)从外界反映而言:两次国共合作都得到了国内人民群众的支持配合,也得到了国际正义力量的欢迎和声援,如第一次国共合作得到了苏俄的指导和扶助,第二次国共合作得到了美国等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赞同和支持。

(5)从历史影响而言:推动革命发展。

二、两次国共合作的不同点(1)合作的具体背景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发生在波澜壮阔的大革命展开之际,无产阶级、劳苦大众同封建军阀、大资本家的矛盾为社会主要矛盾;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发生在生死攸关的抗日战争之初,中国与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矛盾为社会主要矛盾。

(2)合作的斗争对象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共同斗争的对象以国内封建军阀即北洋军阀为主,因而以国民革命运动的形式出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斗争的对象是全面侵华的日本法西斯,因而以民族独立战争的形式出现。

(3)两党的相互地位不同: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国共两党都是较为弱小的党,不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导力量,但都是革命党;在第二次国共合作前,国民党掌握着全国的政权,已是执政党,但却是反革命的面目。

共产党通过武装割据只是控制着全国面积不大的根据地,是在野党,并仍是革命党。

(4)两党的结合程度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党内合作;第二次国共合作时,党外合作(5)共产党的成熟程度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我党还是一个刚成立不久处于幼年时期的党派,在与国民党合作开展国民革命运动中犯了严重的右倾错误,特别是在发展自己的力量包括军事力量和预防国民党背叛革命方面准备不够,国民党破坏合作关系发动反革命政变后,又犯了极左错误,使党的事业遭受严重挫折;第二次国共合作时,中国共产党已初步成长为比较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能够找到并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与国民党合作抗日中,既打击了敌人又发展了自己。

浅析第一次国共合作

浅析第一次国共合作

浅析第一次国共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在党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因此我们应该好好地认识。

首先,国共合作是“适乎世纪潮流,合乎人群需要的”。

辛亥革命虽推翻了帝制,但由于封建势力、帝国主义的强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加上又未充分发动工农群众且无强大的武力做后盾,辛亥革命终是不彻底的。

后来袁世凯废弃共和实行帝制,继之是直、奉、皖各派军阀“穷兵黩武,连年内战”,全国到处是“军阀横行,政客流毒”致使“中国今日政治不修、经济破产,土崩瓦解之势以兆,贫困剥削之病日深。

”纵然孙中山发动讨袁、护国、护法运动也因其势单力薄又为争取同盟者而以失败告终。

而共产党走的另一条道路:组织和发动工农运动。

1922年1月开始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从香港海员大罢工到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延续13个月,大小罢工180多次,参加人数达30万以上。

虽然中国工人运动高潮显示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但“二·七”斗争的失败也给中共以教训:面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联合力量,单靠工人阶级自己,革命难以胜利,必须与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组成革命统一战线。

与此同时,由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斗争均遭失败加上陈炯明的叛变更使孙中山惶惶如丧家之犬。

他在绝境中终于认识到依靠军阀打军阀不是胜利之道,唯一的出路在于“唤起民众”,实行国民革命。

因此两党都产生了一种内在的接近渴求。

当时中国,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反动军阀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打倒军阀,完成国民革命是中华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因此,国共合作是必要的,是“适乎世界潮流的”。

两党合作后的功绩又是举世瞩目的,毛泽东说:“中国的革命,自从1924年开始就由国共两党的情况起着决定的作用。

孙中山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成就。

1924—1927年两党的合作,造成了第一次革命的胜利。

”①具体表现在革命军北伐所向披靡,势如破竹,不到一年时间就打下了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等省,打跨了吴佩孚,消灭了孙传芳,控制了长江流域,占领半个中国,基本完成了孙中山的夙愿。

国共内战前双方军事实力对比

国共内战前双方军事实力对比

国共内战前双方军事实力对比核心提示:国共内战前国民党的总兵力为430万,它占有3.39亿以上人口、730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地区,控制着几乎所有的大城市和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它不仅接收了100余万日军和数十万伪军的装备,而且美国还为他训练和装备了50万军队。

解放军的总兵力为127万,装备基本上是缴自日军的步兵武器;解放区的人口为1.36亿,面积约230万平方公里,而且是被分割、包围的,在物质上得不到任何外援。

内战后国民党只剩下100多万部队逃到台湾;而共产党兵力超过400万,大陆基本解放,除了西藏等一些偏远的地方。

国民党内战前军事实力一览:全面内战爆发前,国民党所辖陆军计有86个整编师(军),248个旅(师),约200万人,非正规部队约74万人,特种兵36万人,空军16万人,海军3万人,后勤部队、军事机关和院校约101万人,总兵力约为430万人。

海军编组为海防(驻青岛)、江防(驻江阴)、运输(驻上海)3个舰队及8个炮艇队,有各型舰艇129艘;空军编组为5个军区(沈阳、北平、西安、汉口、重庆),有4个驱逐大队,2个轰炸大队,2个空运大队,1个侦察中队,各种飞机443架。

全面内战爆发时,国民党军的部署大致为:一线:1、东北行辕(主任熊式辉),7个军;2、北平行辕(主任李宗仁),下辖第十一战区(北平)4个军、4个整编师,第十二战区(归绥)3个军、1个整编师、1个骑兵军、2个骑兵师;3、第二战区(太原,司令阎锡山),5个军;4、徐州绥署(主任薛岳),下辖第一(南通)、第二(济南)、第三(徐州)、第八(蚌埠)绥靖区,共5个军、9个整编师;5、郑州绥署(主任刘峙),下辖第一战区(西安)8个整编师,第四(许昌)、第五(开封)绥靖区6个整编师;6、武汉行辕(主任程潜),下辖第六(樊城)、第七(大冶)绥靖区2个整编师。

二线:1、广州行辕(主任张发奎),2个整编师;2、衢州绥署(主任余汉谋),1个军、1个整编师;3、西北行辕(主任张治中),3个军、3个整编师、1个骑兵军、4个骑兵师;4、重庆行辕(代主任朱绍良),6个整编师。

议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力量对比

议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力量对比

• 敌后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 卓绝的斗争,抗击了58%至75%的关内侵华 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为全国人民的抗日 事业作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贡献。创造了 地道战、地雷战、敌后武工队等多种斗争 形式,用鲜血和生命粉碎了敌人的“扫荡 ”、“蚕食”和“清乡”,保卫和发展了 解放区。
从1944年1月中国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 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是战略反攻阶段。
卢沟桥事变
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 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战略 防御阶段。
•国民党 •共产党
“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 后,国民政府成为领导中国 全民抗战的首脑,国民党政 府军队也是此时抗日的主力 军。
忻口会战
1937年9月到11月,日
军占领平津以后,即分兵沿
平绥靖、平汉和津浦铁路干
皖南事变纪念雕像
但从总体上看,国民党的政 策重心,已由对外转入对内 。军事上更依赖盟国的对日 军作战,自己则保存实力, 消极退守,在沿海丧失了大 片国土。在政治上,国民党 从1939年起连续发动三次反 共高潮,同时又在日本政治 诱降下,国民党副总裁汪精 卫集团叛国投敌,建立全国
性伪政权。
1939年7月7日,中共中央借纪念全国抗 战两周年之机,发表对时局宣言,提出了 “抗战、团结、进步”的三大方针,及时 为全国的抗战指明了方向. 。
线向华北发动全面进攻,夺
取山西是日本全面占领华北
的首要目标。国民党守军在
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
的指挥下,奋勇抗战,毙伤
敌2万余人。但不幸的是,
11月8日,华北重镇太原失
陷。整个华北随即陷落。
卫立煌
徐州会战
1938年1月至5月,日军占领南京以后,即分兵三路 渡江沿津浦路北进,与华北南下的日军夹击徐州,以沟 通南北的联系。国民政府调集40万大军,由第五战区司 令长官李宗仁率领,与日军激战于南北两线,但在会战 后期陷于被动。尽管如此,这次会战消耗了日军有生力 量,迟滞了日军进攻速度,为部署武汉保卫战赢得了时 间。

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表格

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表格
比较: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
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表格
序号
相同点
不同点
两次国共合作都符合时代的需要和两党的利益。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打倒列 基础和任务不同:第一次是两个革命政党的合作,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共
1 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时代要求。第二次国共合作时,中日 同的目标是“打倒列强、除军阀”;第二次是两个性质对立的政党的合作,政治
5
/
误,导致合作中途破裂;第二次尽管两党存在着矛盾和斗争,但在中国共产党的
努力维护下,合作坚持到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合作抗日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基础是国共合作宣言,共同目标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两次国共合作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实现的。第一次是在中共三大制定了
2
合作的方针的情况下,帮助国民党改组、实现了合作;第二次是中国共产党从民 合作的方式不同:第一次是党内合作的方式;第二次是党外合作的方式,没有共 族利益出发,在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 同的政治纲领和固定的组织机构。
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党掌握;第二次合作时国共两党是中国的两大政党,都有自己的军队和政权。
国际条件不同:第一次合作时只有共产国际、苏联的支持,英、美等国都反对
4
/
中国革命、国共合作;第二次合作时苏、英、美等国都支持国共合作、中国抗战

合作的结果不同:第一次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错
情况下,实现了合作。
Hale Waihona Puke 两次国共合作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第一次合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 两党的历史地位不同:第一次合作时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军队和政权,国民

抗战前夕中日两国之国力军力对比表

抗战前夕中日两国之国力军力对比表

抗战前夕中日两国之国力军力对比表中日两国1937年之国力比较表类别 \ 国别中国日本比率国土总面积1142 万平方公里(外蒙古还未独立) 37 万平方公里(外蒙古还未独立) 31 : 1人口总数 4.6 亿 0.9 亿 5 : 1工业总量 13.6 亿美元 (占GDP 10%) 60 亿美元 (占GDP 80%) 1 : 4钢铁总产量 4 万吨 380 万吨 1 : 145煤年产量 2800 万吨 (其中外资企业占55%) 5070 万吨 1 : 2石油年产量 1.31 万吨 169 万吨 1 : 129铜年产量 0.07 万吨 8.7 万吨 1: 121飞机年产量基本无生产能力 1580 架 /大口径火炮年产量无生产能力 744 门 /坦克年产量无生产能力 330 辆 /汽车年产量无生产能力 9500 辆 (设备能力为年产30000辆) /年造船业能力不详 47.32 万吨 /年造舰能力仅能生产少量小型舰艇 5.3 万吨乱曰: 中国自清末在甲午战争中惨败给日本后,国势大衰。

民国建立之后又是军阀混战,发展缓慢。

至抗战军兴以前,可以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弱国。

而日本自从在甲午战争中大胜中国,得到了清廷巨额赔款以后,国势大增。

至1937年,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强国。

抗战前夕,中日两国国力根本就不是在一个数量级上。

诺大的中国在当时与撮尔倭国的差距之大,今天想来,也令人汗颜。

类别\国别中国日本比率军事工业大口径火炮,坦克,汽车尚不能生产。

飞机和舰艇虽已生产出少量产品,但主要部件仍需进口。

无批量生产能力,按战时标准,实际上等于不能生产。

仅能生产步兵轻武器和小口径火炮。

工业门类齐全,大口径火炮,坦克,汽车,飞机,舰艇均可生产研发,步兵轻武器和小口径火炮等的年生产能力,完全满足进行大规模战争的需要。

差距太大陆军步兵182个师又是6个旅,骑兵9个师又6个旅,炮兵4个旅又二十个独立团极其他少量特种部队(其中40个师是以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的黄埔军校生为军官而组建的部队,训练与装备较其它部队为好)。

淮海战役期间,国共双方真实军力对比

淮海战役期间,国共双方真实军力对比

□朱晓明胡博淮1948年,一场几乎可以说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大会战——淮海战役爆发了。

从这一年的11月6日起,至1949年1月10日止,这场历经66天的、堪称中国近代军事史上规模最大的会战以国民党军队的惨败告终。

经此一战,国民党军队精锐尽失,再也无力抵御解放军的攻势。

长久以来,关于国共双方的参战兵力多以国民党军80万败于解放军60万一说最为常见,然而国民党方面却认为自己是以40万兵力“在无后续补给状况下苦撑……”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想搞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搞清楚到底有多少部队参战。

解放军有多少兵力先说解放军方面,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为进行淮海战役,特地成立了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对参战部队实施统一指挥,其参战部队则由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华东军区和中原军区为主要的部队联合作战。

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陈毅、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参战有3个兵团15个纵队(军)40个师(旅),计36万余人;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参战有7个纵队19个旅,计15万人;华东和中原军区地方部队参战有7个独立旅、数十个军分区,计9万余人。

在这些部队中,属华东野战军部队实力最为雄厚,多数纵队的兵力在25000人左右,成为淮海战役中承担主要歼敌任务的主力。

据战后统计,华东野战军歼敌44万余人,占全部战绩的79%。

第一兵团(又称粟裕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下辖第一、第三、第四、第六、第八、第十纵队,计6个纵队15个师,是华东野战军所辖各部中战斗力最强的兵团。

华东野战军“六大主力”纵队,有5个隶属该兵团,囊括了粟裕全部嫡系,即所谓“叶王陶”部队(第一纵队司令员叶飞、第六纵队司令员王必成、第四纵队司令员陶勇),擅长运动战和打穿插,战果最大。

据战后统计,第一纵队歼敌38830人;第四纵队歼敌最多,达72863人,并生俘杜聿明;第六纵队歼敌30154人。

此外,第三纵队擅长攻坚,第八纵队攻守兼备,第十纵队长于阻击。

第二兵团(又称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政委谭震林)属于强弱结合,主力中坚是聂凤智的第九纵队,战斗力强,完成任务坚决,发挥作用大。

试论第一次国共合作╲〞党内合作╲〞方式的历史作用

试论第一次国共合作╲〞党内合作╲〞方式的历史作用

试论第一次国共合作“党内合作”方式的历史作用九九级历史系(2)班何良慧摘要: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党内合作”方式,有其正确性的一面,但也有其负面作用。

本文将从“党内合作”方式形成的原因、积极作用、消极作用以及它的经验教训四个方面对其作一全面评价。

关键词: 第一次国共合作“党内合作”方式历史作用一、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方式的原因1922年8月,中共中央根据共产国际代表的建议,在杭州西湖召开特别会议。

会议决定在国民党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进行改组的前提下,采取“党内合作”方式,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采取“党内合作”方式与国民党进行合作是当时各种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党内合作”是孙中山坚持的前提条件。

1921年,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建议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建立联合战线,实行党对党的党外平等合作,孙中山没有同意,而是提出党内合作的意见,要求共产党人国民党。

随后,在共产国际和共产党人的帮助下,孙中山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但是,孙中山提出联共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他的资本主义理想,为了挽救国民党。

他对宋庆龄说得很清楚:“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血液”。

[1]他企图依靠朝气蓬勃的中国共产党人,整顿和挽救组织松散的国民党。

他的联共政策,也并非真正的平等的联共,而是要求共产党服从自己的领导。

他说共产党“如不服从吾党,我亦必弃之”。

[2]他的扶助农工政策就是要求工农群众跟着他走资本主义道路。

他多次要求工农“明白三民主义,实行三民主义”,“服从我的主义,奉行我的办法”。

[3]其次,“党内合作”是共产国际维护苏俄利益的产物。

世界资本主义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困难时期后,又进入相对稳定时期,欧美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资本主义各国开始对苏联形成新的包围,即政治上的孤立和经济上的封锁。

在这种情况下,苏俄政府比较重视东方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

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分析

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分析

试析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摘要】20世纪中国的民主革命其间,国共两党共进行了两次合作通过国共两次合作的比较,对于我们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展望未来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国共合作汲取教训积极意义国共两党在历史上的两次合作,推动了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进步,然而由于国共两次合作由于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时代背景不同所表现出从合作的内容到合作的形式不尽相同,两次合作都未能延续下来。

一、国共两次合作的形成、形式、内容1.国共两次合作的形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比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比较顺利,完成的比较彻底,也取得应有的效果,而第二次合作较第一次合作来说难度较大,合作也是表面的。

这次合作国共两党之向积怨十年,有着直接的利害冲突,只有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时,蒋介石才发表“庐山抗战讲话”,做出一致抗日的样子,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从这个意义说第二次国共合作是被动的,形式上的合作。

2.国共两次合作的形式: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党内合作的组织形式,即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的形式,也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这次合作与第一次国共合作不同的是,还有各自的政权和军队。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由两党的主要成员组成中央和地方委员会和联合政权,并共同建立武装;而第二次合作,虽然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政府改称为区政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但国共两党有各自领导的军队和政权。

有着相对的独立性,只是国共双方经过协商同意在有关大中城市和地区设立中共办事处和八路军办事处,作为加强联络和协调两党关系的渠道。

3.国共两次合作的内容:第一次国共合作有一个国民党“一大”宣言作为合作的政治纲领,以完成对国民党的改组和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为主要内容;第二次国共合作没有一个正式的共同纲领,中共中央于抗战后即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提出总的三项目标和四项诺言后,经国民党中央社发表。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目标是反帝反封建,但它主要打击对象是帝国主义支持的封建军阀。

国共两党思想政治建设方面的对比及其产生的结果

国共两党思想政治建设方面的对比及其产生的结果

国共两党对待其各自革命事业态度的不同——原因分析及产生的结果在《在华五十年》一书中,作者司徒雷登这样总结国共两党各自成败的原因:“共产党之所以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成员对它的事业抱有无私的献身精神,可悲的是某些国民党员缺乏这种精神”。

蒋介石也在自己的日记中这样评价自己的国民党:“党、政、军干部之自私、无能、散漫、腐败不可救药”。

事实上,正如司徒雷登和蒋介石所说的,在国共相互对抗的过程中,共产党往往是团结一致、无私奉献,对革命事业充满忠诚与热情。

而国民党不仅没有表现出这种精神,反而是内部斗争不断,政府贪污腐败严重。

共产党与国民党都是在国家处于危难之时由拥有先进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组建的政党,那么为什么会在对待各自革命事业的态度上存在这样的差异呢?这种差异又是如何决定了最终的成败呢?两党党员对各自革命事业态度有差异的原因1.国共两党党内成员组成上的不同共产党的党内人员组成是非常单纯的。

在共产党建立初期,党员都是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知识分子,在其随后的发展过程中,党员人数不断增加壮大,但与国民党相比,共产党始终都是实力较弱小的一方,其党员只有可能是马克思主义的信奉者,不会有其它目的。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从1927年的“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肆逮捕、杀害共产党党员,这虽然对共产党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但也是有益处的:在这其间,一些思想不坚定的共产党党员纷纷脱离了党组织,这也保证了那些当时选择坚持留在共产党,以及之后依然愿意加入共产党的党员才是真正的坚定勇敢的无产阶级战士,是真正愿意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共产党党员。

与之相反,国民党是一个复杂的政党。

在国民党的发展过程中,国民党表现出了对革命态度的不坚定,有很大的软弱、妥协性。

一开始孙中山只是希望改革,在改革道路无法实现后被迫选择了革命,但在革命取得一定成果后又向袁世凯妥协。

在自己的革命处于低潮时,国民党又开始与共产党合作,当时国民党重新解释的三民主义甚至与共产党的纲领基本一致。

中国共产党的艰辛历程(一)

中国共产党的艰辛历程(一)

中国共产党的艰辛历程(一)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1).开始: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结束:1949 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领导阶级:无产阶级任务: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3).分期:①1919年5月至1923年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阶段,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时期。

②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是国民大革命时期,也称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掀起了近代前所未有的国民大革命高潮。

③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又称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

④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是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是近百年来真正意义的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⑤1945年9月至1949年10月,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也称为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人民解放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革命与反革命力量的总决战。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1)中共“一大”确立党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心任务是开展工人运动。

(2)中共“二大”确立了党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3)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北洋军阀统治基本被推翻。

(4)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

(5)中共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领导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

3、意义:(1)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结束,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2)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从此中国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结束。

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

(3)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争取斗争胜利的信心。

两军相向智者胜:解放战争时国共兵力与战略对比

两军相向智者胜:解放战争时国共兵力与战略对比

两军相向智者胜:解放战争时国共兵力与战略对比一、国民党夸口“五个月之内打垮中共产党”全面内战爆发时,国民党军的总兵力为430万。

其中包括:“正规军陆军86个军(师)、248个师(旅)约200万人,特种兵36万人,空军16万人,海军3万人,后方联合勤务总司令部所属部队以及其他军事机关和院校共约101万人,以上正规军总共约356万人。

非正规军74万人。

”此时,中国共产党军队没有海、空军,只有陆军,其总兵力约127万人。

其中野战军约61万人,辖有纵队及相当于纵队的师共22个,旅及相当于旅的师共94个。

地方部队及后方机关约66万人。

对比国共两党总兵力,不难看出,国民党军队在数量上具有绝对优势。

不仅在数量上具绝对优势,国民党军装备也大大超过中共军队。

以国民党主力整编第11师和中共部队装备最强的东北第1纵队(兵力相当于国民党军整编师)相比较:整编第11师有各种枪11520支(挺),其中冲锋枪2370支;各种火炮440门,其中105毫米口径榴弹炮8门、火箭炮(筒)120门;汽车360辆。

第1纵队有各种枪13991支(挺),其中冲锋枪92支;各种炮46门,其中口径最大的是75毫米山炮,只有12门。

两者枪支数量大体相当,但自动火器拥有量前者是后者的26倍;火炮的数量,前者是后者的倍,且口径大、射程远。

除数量和装备处于劣势外,中共武装在军事训练方面也有不足之处。

作为中共主力部队的野战军,很大一部分是由地方武装改编而来,“干部和战士没有经过很好的战术、技术训练。

他们比较熟悉游击战,不熟悉运动战,更没有攻坚战和大兵团协同作战的经验”。

晋察冀野战军的冀中纵队,在编入主力时,每人头上系一条白羊肚毛巾,身上穿的还都是便衣,只是在开进途中才换了军装,补充了重机枪、迫击炮,以营、连为单位,调整了步枪的口径,匆匆完成了战役的准备工作。

由于军事训练方面的种种不足,中共军队曾一度被国民党当局讥讽为“毫无军事训练之老百姓”(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彭学沛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夕国共两党真实实力之比较作者:李燕来源:《学理论·下》2009年第06期摘要:本文通过大量原始史料从国共两党自身规模、影响力、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加以比较研究,深刻阐述国共两党在第一合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根源所在,再现历史的真实,有利于客观评价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败。

关键词:国民党;共产党;实力;比较中图分类号:K26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4—0010—03尽管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论说,但大革命的成败已成为既定的历史事实。

历史事实的存在着必定有它存在的理由。

为什么第一次国共合作会选择党内合作的方式?为什么陈独秀会在大革命中走向右倾?又为什么大革命会走向破裂?太多的为什么的回答都及不上回归到当时的历史事实,回归到合作前夕国共两党的真实实力之比较。

是两党当时的实力决定了以后的一切,也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这一切“为什么”的答案,合是历史的必然,分也是历史的必然,历史事实才是真实的答案。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国共两党自身规模、发展实力比较内因是事物的根本原因,国共两党真实实力的较量根本在于其自身内部实力的差异。

国共两党成立的时间、资历、合作前夕的规模以及在全国分布的势力范围都有很大的差距。

从中国共产党这方看,中共是1921年7月23日在共产国际苏俄一手策划下成立的,对此毛泽东就明确说过:“中国共产党是在列宁的号召下组织起来的,是共产国际派人来帮助组织的”。

早在1920年3月共产国际东方局就派魏金斯基来华,目的是与中国早期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和各种进步力量建立联系,帮助中国建立共产党组织。

到1921年中共成立之前已相继建立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长沙共产主义小组,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广东共产主义小组,山东共产主义小组以及在日本的旅日共产主义小组和在巴黎的旅欧共产主义小组,党的“一大”成立会上出席了七个地区代表党员57人的12名党员。

可以看到,此时共产党员只有57人,也只分布在全国五个主要城市。

到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举行时,党员也不过195人。

直到1923年5月共产国际的代表向共产国际汇报中国形势和工作时还在说:“我们的团体还一直这么小,谈不上是一个政党。

几乎没有工人党员,党组织只是一些大城市的工会里与工人有联系,党员人数还不足250名,大部分是学生。

知识分子在中间产生了很多问题,组织得不到发展。

”[1]到三大召开即国共合作前夕时,中共党员的人数也只达到420名。

对于如此大一个国家,这些熙熙攘攘分布在主要城市的几个共产党员其政治的影响力是微弱的。

而且党还明确规定:党组织是处在秘密状态,共产主义青年团也只是处于半公开状态。

连马琳自己都说:他们“在两年前为时过早地组织了一个‘共产党’”,认为“这是共产国际东方部希望不久会在中国发展成一个群众性的共产主义政党是一个幻想”。

[2]“党是个早产儿(1921年诞生,或者说得更确切一点,是有人过早的制造出来的)。

这个事实一直对党产生影响。

”[3]这就是党在合作前夕存在的状况。

而国民党的状况就远非如此了。

国民党的前身最早可追溯到1894年在孙中山倡议下团结了二十余名爱国侨胞创立的中国最早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

1905年改组为同盟会,按同盟会总章规定,同盟会“国内分五部”,“国外分四部”,可见从一开始兴中会就在国内外开创出局面,有广泛的影响。

后来几经波折,到1919年10月10日才正式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虽然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国民党到1919年才成立,时间上说并不比中国共产党早多少,而且这时国民党很涣散,缺乏生机活力。

但作为国民党的前身,从兴中会到同盟会,再到国民党,到中华革命党,最后到中国国民党,虽几经改组,孙中山作为一个领袖人物,一面政治的旗帜,却是一直在努力,他的势力及影响范围衍及世界各国和全中国,尤其是他领导了辛亥革命。

在历史上,他本人和他所在的这个政党因此在中外人民心中有很深的影响。

甚至一学者在《向导》上撰文说:“五六年前一位中国人在俄国旅行,客厅中悬挂一幅中山先生的小照,主人指点此小照告之说:我甚钦佩此人,因为它能在海外创造一个中华民国。

”可见,孙中山及其政党作为民主的象征和代名词早深入国内外人们的心中。

国共两党在合作之前,国民党在海内外成员号称30万,而且掌握当时的南方政权。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无论国民党此时的状况如何差,论资历、论规模、论影响实力,这都是还处于秘密状态下只有四百多人成立不足三年的共产党所不可比拟的。

共产国际苏联积极帮助中国创立共产党也是有自己的考虑,民族国家的利益当时还是第一位的,主要是希望自己的阵营多一份力量,积极对抗西方资本主义强国。

而当时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力量差异,很明显扶持国民党他们付出的代价要小得多,而且效果要明显的多。

更符合当时苏联的需要。

因此共产国际代表来华后很快就同孙中山接触并积极支持他的政权,甚至在中国共产党不愿意以党内合作方式加入国民党时还向中国共产党施加压力。

二、国共两党在工农运动中的影响比较我们一般所见到的一些资料和印象都觉得在国共合作之前,共产党在发动和引导工农运动的影响上,共产党是大于国民党的,但实际上在国共合作前夕,国共两党在工农运动中的影响可以确切地说,国民党远大于共产党,对工农运动的领导作用也远大于中共。

首先从国民党这方来说:“孙中山长期和工人有接触,特别在广东省和华侨之中。

他的党的领导者们在广州支持工会,在罢工中常站在工人一边。

”“香港海员罢工期间,国民党与工人之间的联系是多么紧密”,“整个罢工都由这个政治组织的领袖们所领导,罢工工人参加了党的民族主义的示威游行,全部财政资助都来自国民党。

”“罢工后,广州、香港和汕头的海员开始加入国民党。

这个党也得到了冶金和建筑工人的拥护。

”[4]而且,索科洛夫1921年在给共产国际的报告中也指出:“为了评估工人对国民党的态度,我去过上海矮小泥泞的贫民窟,那里居住着工人和手工业者,在那里常见孙逸仙的画像。

工人们非常热爱和信任孙逸仙,这是因为近年来国民党几乎是唯一一个在小商人、小手工业者和工人中间展开工作的充满活力的党,也是因为在中国没有一个更革命的更具有鲜明阶级性和组织性的力量,自然国民党在劳动群众中和在小资产阶级中比任何其他党都能赢得了更大同情。

”[5]从这些可以看出,共产国际苏联来中国后对中国革命形势的认识是:“中国国民党是中国唯一重大的民族革命集团,它既依靠自由资产阶级民主派和小资产阶级,又依靠知识分子和工人。

”[6]是当时唯一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世界无产阶级利益的政治党派。

连蔡和森也说:“国民党是一个代表国民运动的革命党,不是代表哪一个阶级的政党。

”而共产党相对来说虽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但在工农运动中的影响就小得多。

从以下几则材料可见一斑:利金在华工作时在给共产国际的报告就说过:“在中国的许多地方都有共产主义小组”,“这些组织的人数微不足道(所有小组成员总数不超过20人),而且是因为现在,即过去两年之后,已经可以看出中国共产主义小组的一些本质特点:1、脱离群众,2、试图把自己局限在自己的组织范围之内,3、推崇小组个别成员在小组全部工作中反映出来的个人威望,4、积极活动能力较差。

”而且,“我们的工会,其组成部分是清一色知识分子,中国共产主义小组通常都是与中国工人群众完全隔绝的”,“在中国成立的工人局脱离群众。

真正的工人运动是在没有共产主义小组参与下进行的。

这种情况在香港海员大罢工期间显得很突出,对于这次罢工,我们的小组不仅袖手旁观,而且也未能采取援助措施。

”认为自己只能秘密工作,“因此,需要指出,现在我们的小组确实与中国工人运动格格不入,与其没有联系。

”[7]连陈独秀自己在中共三大的报告中都指出:“宣传工作进行得不够紧张,我们很少注意农民运动和青年运动,也没有在士兵中做工作。

”“在工会的宣传中,我们没有提出任何口号”[8]相反国民党却在各阶层进行广泛的宣传。

“由于共产党只能非法的工作,所以,没有显著成就。

与中国南方的民族主义运动也没有接触。

”[9]可以说在国共合作前夕,虽然中国共产党有所发展,也开始参加工人阶级斗争,但他们还远未真正贴近人民群众,更没有如国民党那样在中国社会各阶层中广泛的宣传,积极活动,支持工人运动,扩大自己的影响。

这个时候共产党还处在幼年时期,远未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领导人也缺乏经验,加上还处在初期的秘密状态之中,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是必然,需要一个认识发展的成熟过程。

因为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一个真正代表无产阶级工人利益的政党在国共合作前夕还远远不及国民党更能体现广大人民利益和革命要求,这种现实使共产国际苏联更积极支持国民党,把它当成一个在中国领导国民革命的核心力量。

因此才会有后来在国共合作的许多问题上,共产国际都倾向于国民党。

三、国共两党合作前夕军事力量之比较在革命战争年代,有军就有权。

而在合作前夕,中共连党员都只有几百人,而且多半是知识分子学生,连工人都甚少,且处在秘密状态下,又不注重在军队中进行政治宣传,更没有军队。

从某种意义上看,合作前夕中共是手无寸铁,没有军队,不懂得建军,也没有能力建军。

共产国际倒是派马林来指导中国革命,说中国应该建立一个能联合各阶级尤其是工农群众的政党,建立革命武装,创办军校。

但共产国际这个建议最后是在帮孙中山改党建军,并不是帮中共建军。

国民党在这点上就大不相同。

虽说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成了几大军阀割据状况,但孙中山在广州还有一个可以依靠的军阀陈炯明。

1921年索科洛夫给共产国际的报告中就指出过:“广州,军队在1月份约有6万人,有140门炮”,“他(陈炯明)的军队是南方军队中的最强者。

”[10]而且国民党注重在军队中宣传,在士兵中发展党员,在军队中是有根底的。

马林也回忆说:桂林“这个城市是孙中山军队准备讨伐满洲的大本营。

”“这里有一些将军决定支持孙中山,虽则他们并不同意国民党的纲领”。

[11]在孙中山的影响下南方各省“和中国其他地区,他可以发动起义并能够得到督军朋友们的支持,督军们兵合一处,为他提供一支颇可观的武装力量。

”[12]而且共产国际苏联在军事上也积极支持孙中山的政党,从1923年苏联致孙中山电文中看出,电文第三条就说“我们还准备协助你利用中国北方的或中国西部的省份组建一个大的作战单位。

但遗憾的是我们的物质援助数量很小,最多只能有8000支日本步枪,15挺机枪,4门Opucaka炮和两辆装甲车。

如您同意,则可以利用我国援助的军事物资和教练员建立一个包括各兵种的内部军校(而非野战部队)。

这就可以为在北部和西部的革命军队准备好举办正和军事训练般的条件。

”[13]正是孙中山手中有军队,至少有能力和实力组织军队。

共产国际苏联也是看好孙中山手中的兵权,才会积极在军事上支持,也把革命的希望寄托在孙中山身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