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话题结构》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六单元 话题:结构 谋篇布局》优质课教案_2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六单元  话题:结构  谋篇布局》优质课教案_2

牲畜林【教学目标】1、领会作品的内容和题旨2、体会平实又隐含幽默的语言3、认识与理解小说层层递进的结构【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小说结构的“延迟法”特点。

难点:作者是如何减少小说主题的沉重性的,即“减少沉重”在小说中的运用。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没有亲历过战争,但我们从新闻报道、电影电视以及文学作品里或多或少感受过战争。

我们学过的《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桥边的老人》,这些作品,让你对战争有怎样的感受?(死亡、沉重、残酷、悲伤、痛苦……)那么,在读了卡尔维诺的《牲畜林》之后又有什么感触呢?(轻松、幽默、搞笑……)师:阅读过作品后,你能用文中的语句告诉我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吗?它从属于小说的那个母题?【明确答案】(第72页第1段)“在那扫荡的日子里”“逃难的时候”(第73页)“德国鬼子”(第76页)“最伟大的游击队员”,这些都暗示了小说的背景:意大利人民反抗德国入侵。

属于“战争与和平”母题。

如此沉重的主题,作者是如何运用文学的手段使之轻松化的。

这是我们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与难点。

(主题展示)用文学的轻松对抗生活的沉重——[意大利]卡尔维诺《牲畜林》赏析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关于生活的态度有这样一句话:“轻,是对生活中无法躲避的沉重表现出来的一种苦涩的认可”。

生活中的战争是残酷的,但作家卡尔维诺却巧妙地运用文学的轻松化解了这种浓郁的沉重,接下来我们尝试从“轻松与形象”、“轻松与语言”、“轻松与结构”三个角度理解《牲畜林》减少战争沉重的方法。

二、作者卡尔维诺简介这是一篇写战争的小说,但是我们从小说里却感觉不到硝烟的味道,反倒觉得轻松幽默有趣,这正是这篇小说的作者独有的特色,他的小说几乎都富有寓言式童话般的色彩。

曹文轩说“卡尔维诺是天堂里的作家”,还有人说他是“一位一只脚跨进幻想世界,另一只脚留在客观现实之中”的作家。

学年高二语文同步教案:18.《话题:结构》(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学年高二语文同步教案:18.《话题:结构》(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话题:结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悟好的小说结构所应具有的特点;了解长篇小说在结构运用上的异同。

2、认识情节与结构在概念上和功能上的差异,了解结构的构成方式。

3、考察层层推进的结构,了解“生活的横断面”是如何作为一种小说结构方式的。

4、了解现代小说以人物的心灵乃至小说叙述者的心灵作为中心结构的特色。

教学重点:1. 小说结构所应具有的特点2. 小说在结构运用上的异同教学难点:1. 层层推进的结构2. 现代小说以人物的心灵乃至小说叙述者的心灵作为中心结构的特色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牲畜林》与《半张纸》的内容及结构,结合着具体作品来了解小说的一个话题:结构。

二、重点研读(一)谋篇布局1.结构是一个“容器”结构,是组成整体的各种因素按照一定比例、地位、顺序相互连结与影响的一种形式,是生活长河之水的一个“容器”。

比如《牲畜林》,德军扫荡和游击战争,可写之事很多,在一个短篇小说的篇幅里,只可能选择一部分来写。

选择哪一部分?一个结构,就决定了所选择的这一部分,以及所选材料彼此之间的关系、位置。

在《桥边的老人》中,老人就是结构的要点,小说要写的是西班牙内战,要揭露法西斯叛军的暴行,要表达作者的人道主义忧思,但是它不可能铺开来写、面面俱到,于是桥边这个老人,就成为一个合适的“容器”,战争的创伤、人性的坚强,都能在他个人经历的小小范围之内体现出来。

而《墙上的斑点》,更是“以小载大”的典型。

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是非常漫阔的,倘若随意写来,那就不成篇章,但是有了“墙上的斑点”这个“容器”,任它如何漫阔的遐思,都不至于散乱。

而且,从对这个斑点的种种猜测,到文末披露这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又是在更高一层的象征意义上消解了对世界之认识的意义,虽然有点虚无主义,但是运用的文学手段很妙,将自己的各种遐思从精神维度上纽结起来。

这一点非常重要,文章的“容器”与生活中真实的“容器”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除了物理上的装载,还有一层精神上的纽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六单元 话题:结构 谋篇布局》优质课教案_7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六单元  话题:结构  谋篇布局》优质课教案_7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话题结构《谋篇布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依托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之结构单元下《作为生物的社会》的学习进行能力提升,让学生明确“摇摆”与“延宕”的形成。

2、利用不同的典型文段,培养学生鉴赏文段结构技巧的能力并总结制造“摇摆”的手段。

3、进一步培养学生根据典型手段去鉴赏新文段的能力。

【教学重点】重点:学生对结构技巧类的术语的内涵能进行明确把握。

【教学难点】难点:学生能自主总结技巧并运用于鉴赏中。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想及学情分析】学生的基础非常好,学习语文的热情也很高,对本课时中涉及到的篇目和外国小说中常用的技法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因而本课老师重在梳理与提升,帮助同学们从理论上熟知各种表达技巧,培养学生鉴赏文段结构技巧的能力。

因为是到陌生学校参赛,老师不熟悉授课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也不了解学生是否配合老师教学,所以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

由于本文首先是一篇科普文章,教学本文时,设想从中间“开花”,突出重点,即从描述蚂蚁、白蚁、蜜蜂、黏菌细胞、鲱鱼、飞鸟的内容切入。

这部分内容写得生动有趣,学生易于把握,通过讨论交流,把握生物的社会性特点,达到培养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其次,由于本文的写作用意,不仅是向我们描述生物的社会性特征,而且蕴含着深刻的科学思想,其用意是反思人类自身的行为。

教学时,着重从作者的视角,突破难点,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帮助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品味文中准确、生动的精彩语句,融入到文本内容的解读探究中,不仅要让学生领略到科普大家的语言魅力,更要体会到作者语言中所蕴含的对群居生物的热爱、尊重和赞叹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播放视频,得出“集体合作的力量强大”的共识,由此切入“作为生物的社会”课题。

二、整体感知,筛选、整合信息1.联系生活,初读第1-3段,筛选出作者形象而独特的说法。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话题:结构》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话题:结构》教案

《流动的意识,巧妙的容器——以<半张纸>为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把握小说主题,赏析微型小说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探究小说结构特点及其在文中的作用,比较与传统古典小说的结构的不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主人公的情感体验中品味作者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探究小说结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课前学情调查(课前自主导学案):1、阅读课文,概括文中年轻房客两年的人生经历。

2、阅读课文,写下你对这篇小说的疑问。

3、阅读《半张纸》,写下你对这篇小说的感悟。

4、思考小说为何借半张纸的形式来表现主题,分析《半张纸》这篇小说在结构上有怎样的妙处?教学方法:自主导学、小组讨论、朗读讲授、演示法。

教学工具:课前自主导学案、PPT、视频投影、云阅卷分析。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借助学习瑞典作家斯特林堡的微型小说《半张纸》,体会结构之美。

在课前同学们已经借助自助导学案预习了这篇课文,现在我们先请一两位同学来说一说对于这篇小说的初读感受。

答:篇幅很短,语言精练,内容情感很丰富二、(一)整体感知——了解半张纸1、小说用精练的语言来描写了年轻房客的复杂经历,那么根据文中的半张纸的描绘请你来概括一下这位年轻房客两年的人生经历?答:恋爱—失业—新工作—订婚—结婚—朋友盛极而衰—将为人父—丧妻夭子过渡语:所以,在我们外人看来,这是小小的,不起眼的半张纸,但在主人公眼里,记录的是他这两年刻骨铭心的生命记忆,是他人生情感的大悲大喜与大起大落。

2、半张纸承载了怎样的情感,结合课文选择其中最能引起你共鸣的部分来谈一谈?答:恋爱的甜蜜;失业的焦虑;新婚的幸福;朋友潦倒、远走;将为人父的喜悦;丧妻夭子的悲痛。

过渡语:这两年,主人公从恋爱的甜蜜、失业的焦虑、新婚的幸福、朋友潦倒、远走到将为人父的喜悦到最后丧妻夭子的悲痛,生活几乎将他捧到了幸福的最高点,但突然间跟他开了一个玩笑一般又让他跌倒了极度痛苦的深渊。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六单元 话题:结构 谋篇布局》优质课教案_5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六单元  话题:结构  谋篇布局》优质课教案_5

临去秋波那一转——《探究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真题分析,明确小说结尾探究题考查类型,探究作答策略;2)、规范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过程与方法:分析、归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细致审题,归纳总结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1)、明确小说结尾探究题考查类型,探究作答策略。

2)、规范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方法】:1)、诵读涵泳法。

2)、讨论探究发。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语:“临去秋波那一转,未有不令人销魂缭绕者。

”——李渔《西厢记》:张生乍见崔莺莺,惊为天人,直至她离开,张生仍痴痴地发呆:“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

休道是小生,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

”一个好的结尾会让一篇小说散发出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魅力,宛如伊人临去时那一转秋波,兴味无限。

因而鉴赏小说的结尾艺术,也就成为我们的一大难题。

小说结尾的艺术探究是高考的常考题目。

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大家能达成以下目标:1)、通过真题分析,明确小说结尾探究题考查类型,探究作答策略;2)、规范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二、回顾旧知:1.那些年惊艳了我们的小说结尾有那些形式?请大家调动已有知识储备,快速作答。

“你可是说从前买了一串金刚钻项链来赔偿我的那一串?”“对呀,你从前简直没有看出来,是吗?那两串东西原是完全相同的。

”说完,她用一阵自负而又天真的快乐神气微笑了。

弗莱思节太太很受感动了,抓住了她两只手:“唉。

可怜的玛蒂尔德,不过我那一串本是假的,顶多值得五百金法郎!……”——《项链》(1)、出人意料式(突转或欧•亨利手法)“可是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

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边城》(2)、留白式每当忆起这一段往事,我的眼眶总是红红的——一个时代的变迁,总是刻录在一些点滴的细节中。

当年的小男孩,绝不仅仅是我自己,而从啃红苕到稻谷满仓,也绝不只是这个小山村!我感恩时代,感恩时代的引领者!——《红苕和米饭》(3)、卒章显志式旅长接过抄报,半天没有说话;他默默地摘下帽子。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六单元 话题:结构 谋篇布局》优质课教案_8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六单元  话题:结构  谋篇布局》优质课教案_8

结构—谋篇布局教学设计1、认识小说结构所应具有的特点;了解长篇小说在结构运用上的异同。

2、认识情节与结构在概念上和功能上的差异,了解结构的构成方式。

3、考察“延迟法”层层推进的结构,了解“生活的横断面’是如何作为一-种小说结构方式的。

二、过程与方法1、领会《牲畜林》和《半张纸》的内容与题旨。

2、分析《牲畜林》和《半张纸》的结构,体悟好的小说结构所应具有的特点。

3、采用小组讨论比较不同的小说结构,初步了解结构的构成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牲畜林》中人们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乐观和善良。

2、学习《半张纸》中人们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在命运无常中对幸福执着追求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小说的结构特点2、小说“延迟法”层层推进的结构,“生活的横断面’是如何作为一种小说结构方式的。

五、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和学生讨论结合六、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世界最短科幻小说:最后一个地球人坐在家里,突然响起了敲门声。

世界最短恐怖小说:惊醒,身边躺着自己的尸体…大家来谈谈这两篇小说的结构特点二、分析话题内容——小说的结构(一)什么是小说的结构?结构,是组成整体的各种因素按照一定的比例、地位、顺序相互连结与影响的一种形式,是生活之水的一个“容器”。

一个结构,就决定了所选择的部分(物理的承载),也包括所选材料彼此之间的关系和位置(精神的扭结)。

(二)小说结构的构成是什么?1、结构的构成:结构可以把情节作为它的支撑力量,也可以通过情绪,人物性格乃至叙述方式等本身的张力来支撑它。

(结构≠情节)2、传统小说常采用层层推进的结构,具体方式有双拱式,扇形式,网状式等等。

为了保持这种线性结构,作者长故意“延迟”小说的进展。

3、现代小说为了使形式更新颖,创造出了其他的结构形式,如切开生活的横断面4、按照心里时序而展开三、深入研究小说的谋篇布局(一)依据话题知识,分两组分别探究本单元两篇课文《牲畜林》和《半张纸》的结构特点,可依据以下思路:1、一句话概括文章情节。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侍坐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侍坐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侧重强国
性格: 有抱负,自信, 却失之鲁莽、轻率。
方圆,纵横
或者
4“求!尔何如?” 5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使动用法,
至于
动词,治理。
比( bì)等到
使……足。
等待
冉有(求)
志:
治理一个小国,三 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 礼乐教化,还难办到。









孔子学院标志


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首个汉语教学班的师生正在上课。
俄远东第二所孔子学院落户布拉戈维申斯克市
在德国柏林的一 座公园中,中德学者 为孔子树立雕像。底 座上用德文写着孔子 的名言: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如果人类要在 21世纪继续生存下 去,必须回头两千 五百多年,去吸取 孔子的智慧。
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
,何咏妨 而归。” 通“暮”
介宾短 语后置
介宾短语后置 风,动词,吹风。
曾皙(点)
志:
暮春时节,脱下冬衣,穿 上春衣,和五六个20岁的成 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在 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 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性格:
洒脱高雅 从容淡定
春游图
长叹的样子
赞同
• 2600年前,孔子虽然 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甚 至有过“道不行,乘桴浮于 海” 的梦想,但终其一生, 他老人家的足迹也没有走出过今天山东、河南两省的地界。 然而,孔老夫子可能做梦也不会想到,在21世纪的今天,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强,他的学说作为中国的文化名片走 向了五大洲、走进了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中间。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六单元 半张纸》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六单元 半张纸》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小 半张 淡黄色 有光泽
一、整体感知——对半张纸的了解
(一)半张纸具有怎样的“外貌”?
大小 色泽 字迹
小 半张 淡黄色 有光泽
涂满 多种字迹 有些易认 有些草草
一、整体感知——对半张纸的了解
(二)半张纸记录了怎样的故事?
半张纸承载了怎样的情感?
半张纸承载了怎样的情感?
恋爱的甜蜜
半张纸承载了怎样的情感?
(一)主人公最后是如何对待这半 张纸的?从中你看到了什么?
二、思考品味——半张纸的人生
(一)主人公最后是如何对待这半 张纸的?从中你看到了什么?

折 放
二、思考品味——半张纸的人生
(一)主人公最后是如何对待这半 张纸的?从中你看到了什么?

折 放
告别过去
二、思考品味——半张纸的人生
一、整体感知——对半张纸的了解
(一)半张纸具有怎样的“外貌”?
一、整体感知——对半张纸的了解
(一)半张纸具有怎样的“外貌”?
大小 色泽 字迹
一、整体感知——对半张纸的了解
(一)半张纸具有怎样的“外貌”?
大小 色泽 字迹
小 半张
一、整体感知——对半张纸的了解
(一)半张纸具有怎样的“外貌”?
大小 色泽 字迹
(一)主人公最后是如何对待这半 张纸的?从中你看到了什么?

折 放
告别过去 收起过去
二、思考品味——半张纸的人生
(一)主人公最后是如何对待这半 张纸的?从中你看到了什么?

折 放
告别过去 收起过去 深藏过去
二、思考品味——半张纸的人生
(一)主人公最后是如何对待这半 张纸的?从中你看到了什么?
结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究——半张纸上见匠心

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话题前言 结构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话题前言 结构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第六单元话题前言结构[话题诠释]小说结构,指的是小说作品的组织形式和内部构造。

它是小说人物和事件发展的布局,是人物关系和人物心态的总体设计;它受到生活规律和作品题材的制约,又体现作家对生活的认识和创作意图,同时还是作家艺术匠心的体现。

一、布局谋篇结构是一个“容器”,它能够将生活中的某些点滴事件、情绪固定下来;能够充分展示生活本身的多姿。

二、结构的“常”与“变”1.结构的构成(1)依赖情节的力量,即在情节上设置危机。

如《牲畜林》就是一直围绕着危机运转;(2)通过情绪的勾连,如《安东诺夫卡苹果》,作者以浓郁的情感氛围把看似散漫的文字连缀起来;(3)通过材料的组织。

2.层层推进(1)线路较清晰,并且有规律性的频率;(2)为了保持这种线性结构,常常故意“延迟”小说的进展。

3.生活的横断面,指从事件的一点切入。

4.按照心理时序展开,主要指意识流小说,以叙述者的心灵为中心结构。

三、小说结构的常见形式结构方式是指小说总体是用何种结构形式组织全篇的。

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1.单线型结构构成小说情节的线索只有一条。

情节单纯,线索明晰,小说自始至终围绕中心人物展开有头有尾的情节,使主题在完整的情节描写和人物刻画中表现出众,这是中国小说创作的传统的结构形式。

这种形式,其实也在目前的中外小说创作中广泛使用。

特别在我国,不仅在短篇、中篇中广泛使用,在长篇中也是主要结构形式之一。

短篇小说《伤痕》写晓华在突然变故的打击之下,断绝了和母亲的关系,十六岁就下了乡。

可是背叛母亲的“黑锅”一直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入不了团,连和男朋友好下去的勇气也没有了。

打倒“四人帮”后,她在母亲病危的情况下赶回上海,可是母亲已经病逝。

整个故事只有一条线索,就是晓华的遭遇。

这种结构有两个特点:第一,多是围绕一两个主要人物展开情节描写。

《乔厂长上任记》《小镇上的将军》《悠悠寸草心》《如意》《蝴蝶》《大桥下的红玉兰》《蒲柳人家》《张铁匠的罗曼史》《人生》等中篇、短篇小说就是这样安排情节的。

(精品人教)2020年高中语文第六单元话题前言结构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精品人教)2020年高中语文第六单元话题前言结构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第六单元话题前言结构[话题诠释]小说结构,指的是小说作品的组织形式和内部构造。

它是小说人物和事件发展的布局,是人物关系和人物心态的总体设计;它受到生活规律和作品题材的制约,又体现作家对生活的认识和创作意图,同时还是作家艺术匠心的体现。

一、布局谋篇结构是一个“容器”,它能够将生活中的某些点滴事件、情绪固定下来;能够充分展示生活本身的多姿。

二、结构的“常”与“变”1.结构的构成(1)依赖情节的力量,即在情节上设置危机。

如《牲畜林》就是一直围绕着危机运转;(2)通过情绪的勾连,如《安东诺夫卡苹果》,作者以浓郁的情感氛围把看似散漫的文字连缀起来;(3)通过材料的组织。

2.层层推进(1)线路较清晰,并且有规律性的频率;(2)为了保持这种线性结构,常常故意“延迟”小说的进展。

3.生活的横断面,指从事件的一点切入。

4.按照心理时序展开,主要指意识流小说,以叙述者的心灵为中心结构。

三、小说结构的常见形式结构方式是指小说总体是用何种结构形式组织全篇的。

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1.单线型结构构成小说情节的线索只有一条。

情节单纯,线索明晰,小说自始至终围绕中心人物展开有头有尾的情节,使主题在完整的情节描写和人物刻画中表现出众,这是中国小说创作的传统的结构形式。

这种形式,其实也在目前的中外小说创作中广泛使用。

特别在我国,不仅在短篇、中篇中广泛使用,在长篇中也是主要结构形式之一。

短篇小说《伤痕》写晓华在突然变故的打击之下,断绝了和母亲的关系,十六岁就下了乡。

可是背叛母亲的“黑锅”一直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入不了团,连和男朋友好下去的勇气也没有了。

打倒“四人帮”后,她在母亲病危的情况下赶回上海,可是母亲已经病逝。

整个故事只有一条线索,就是晓华的遭遇。

这种结构有两个特点:第一,多是围绕一两个主要人物展开情节描写。

《乔厂长上任记》《小镇上的将军》《悠悠寸草心》《如意》《蝴蝶》《大桥下的红玉兰》《蒲柳人家》《张铁匠的罗曼史》《人生》等中篇、短篇小说就是这样安排情节的。

2019年高中语文第六单元话题前言结构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2019年高中语文第六单元话题前言结构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第六单元话题前言结构[话题诠释]小说结构,指的是小说作品的组织形式和内部构造。

它是小说人物和事件发展的布局,是人物关系和人物心态的总体设计;它受到生活规律和作品题材的制约,又体现作家对生活的认识和创作意图,同时还是作家艺术匠心的体现。

一、布局谋篇结构是一个“容器”,它能够将生活中的某些点滴事件、情绪固定下来;能够充分展示生活本身的多姿。

二、结构的“常”与“变”1.结构的构成(1)依赖情节的力量,即在情节上设置危机。

如《牲畜林》就是一直围绕着危机运转;(2)通过情绪的勾连,如《安东诺夫卡苹果》,作者以浓郁的情感氛围把看似散漫的文字连缀起来;(3)通过材料的组织。

2.层层推进(1)线路较清晰,并且有规律性的频率;(2)为了保持这种线性结构,常常故意“延迟”小说的进展。

3.生活的横断面,指从事件的一点切入。

4.按照心理时序展开,主要指意识流小说,以叙述者的心灵为中心结构。

三、小说结构的常见形式结构方式是指小说总体是用何种结构形式组织全篇的。

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1.单线型结构构成小说情节的线索只有一条。

情节单纯,线索明晰,小说自始至终围绕中心人物展开有头有尾的情节,使主题在完整的情节描写和人物刻画中表现出众,这是中国小说创作的传统的结构形式。

这种形式,其实也在目前的中外小说创作中广泛使用。

特别在我国,不仅在短篇、中篇中广泛使用,在长篇中也是主要结构形式之一。

短篇小说《伤痕》写晓华在突然变故的打击之下,断绝了和母亲的关系,十六岁就下了乡。

可是背叛母亲的“黑锅”一直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入不了团,连和男朋友好下去的勇气也没有了。

打倒“四人帮”后,她在母亲病危的情况下赶回上海,可是母亲已经病逝。

整个故事只有一条线索,就是晓华的遭遇。

这种结构有两个特点:第一,多是围绕一两个主要人物展开情节描写。

《乔厂长上任记》《小镇上的将军》《悠悠寸草心》《如意》《蝴蝶》《大桥下的红玉兰》《蒲柳人家》《张铁匠的罗曼史》《人生》等中篇、短篇小说就是这样安排情节的。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教案:《第六单元之半张纸》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教案:《第六单元之半张纸》

【教学目标】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认识情节与结构在概念和功能上的差异。

2、赏析小说的精妙结构,了解“生活的横断面”这一小说结构方式的特点3、领略斯特林堡小说语言的独特魅力,体会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和描写方法。

提高欣赏短篇小说能力。

【教学重点】对小说结构的把握及拓展分析。

【教学难点】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教学方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法【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询问了解学生预习感受,引出作者介绍。

1936年,瑞典学院的评奖委员和院士们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美国著名的现代剧作家,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者尤金•奥尼尔。

他在“受奖演说”中高度评价了瑞典剧作家奥古斯特•斯特林堡对他的影响:“我的工作受惠于一切现代戏剧家中最伟大的天才——你们的奥古斯特•斯特林堡。

”作者相关知识:瑞典剧作家。

代表作有戏剧《朱丽小姐》《到大马士革去》《一出梦的戏剧》《鬼魂奏鸣曲》,小说《红房间》等。

二、你能从纸上的内容推测主人公两年的生活经历吗?“半张纸”其实记载了主人公二年来的生活经历:恋爱――新婚——将为人父――丧妻夭子。

你能读出主人公在这四个人生阶段的情感体验吗?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追问以下几个问题;1)问:第三段写的艾丽丝这个名字为什么“最美丽”?真心相爱,三个字充满了浓浓的爱意。

流露出相恋时的甜蜜。

2)新婚后的蜜月生活如何?新婚非常幸福。

讨论分析“常”“最”“静静地”“沉醉”:“常”写他们可以经常去看戏,长久地停留在幸福之中;“最”字突出了那时主人公的幸福;“静静地”是他们在享受这惬意而幸福的一刻;“沉醉”,沉浸在舞台上神话境域的美及和谐里,醉在这如梦般柔美的爱河中。

3)故事继续发展,发生了什么事情?需要找女仆来照顾,去药房买药,订消毒牛奶,用电话解决家务事,这些是因为他们有了爱情的结晶。

这个年轻的房客快要当父亲了。

内心应该感到喜悦。

再后来发生什么事情?“一个大的和一个小的棺材”说明艾丽丝和肚中的孩子都不幸失去了生命。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六单元 话题:结构 谋篇布局》优质课教案_5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六单元  话题:结构  谋篇布局》优质课教案_5

临去秋波那一转——《探究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真题分析,明确小说结尾探究题考查类型,探究作答策略;2)、规范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过程与方法:分析、归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细致审题,归纳总结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1)、明确小说结尾探究题考查类型,探究作答策略。

2)、规范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方法】:1)、诵读涵泳法。

2)、讨论探究发。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语:“临去秋波那一转,未有不令人销魂缭绕者。

”——李渔《西厢记》:张生乍见崔莺莺,惊为天人,直至她离开,张生仍痴痴地发呆:“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

休道是小生,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

”一个好的结尾会让一篇小说散发出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魅力,宛如伊人临去时那一转秋波,兴味无限。

因而鉴赏小说的结尾艺术,也就成为我们的一大难题。

小说结尾的艺术探究是高考的常考题目。

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大家能达成以下目标:1)、通过真题分析,明确小说结尾探究题考查类型,探究作答策略;2)、规范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二、回顾旧知:1.那些年惊艳了我们的小说结尾有那些形式?请大家调动已有知识储备,快速作答。

“你可是说从前买了一串金刚钻项链来赔偿我的那一串?”“对呀,你从前简直没有看出来,是吗?那两串东西原是完全相同的。

”说完,她用一阵自负而又天真的快乐神气微笑了。

弗莱思节太太很受感动了,抓住了她两只手:“唉。

可怜的玛蒂尔德,不过我那一串本是假的,顶多值得五百金法郎!……”——《项链》(1)、出人意料式(突转或欧•亨利手法)“可是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

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边城》(2)、留白式每当忆起这一段往事,我的眼眶总是红红的——一个时代的变迁,总是刻录在一些点滴的细节中。

当年的小男孩,绝不仅仅是我自己,而从啃红苕到稻谷满仓,也绝不只是这个小山村!我感恩时代,感恩时代的引领者!——《红苕和米饭》(3)、卒章显志式旅长接过抄报,半天没有说话;他默默地摘下帽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六单元话题结构》教案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一、教学目标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2.体悟好的小说结构所应具有的特点,了解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在结构运用上的异同;3.认识情节与结构在概念和功能上的差异,了解结构的构成方式;4.考察层层推进的结构,了解“生活的横断面”是如何作为一种小说结构方式的;5.了解现代小说以人物的心灵乃至小说叙述者的心灵作为中心结构的特色。

二、作品赏析《牲畜林》1.卡尔维诺及其创作伊泰洛·卡尔维诺于1923年10月15日生于古巴哈瓦那附近,父亲是园艺师,母亲是植物学家,自幼就与大自然结下了不解之缘。

为了使出生在异国他乡的儿子不忘故土,母亲特意给儿子取名为伊泰洛(“意大利”的意思),以寄托他们对故乡的怀念。

1925年卡尔维诺全家移居到父亲的故乡圣莱莫。

他不仅从父母亲那里学到很多自然科学知识,熟知名目繁多的奇花异草以及树林里各种动物的习性,还经常随父亲去打猎垂钓。

这种与众不同的童年生活,给卡尔维诺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上了深刻的烙印,使他的作品始终富有寓言式童话般的色彩而别具一格。

“二战”期间,在德国人占领的20个月的漫长时间里,卡尔维诺与他弟弟积极参加当地游击队组织的抵抗运动,卡尔维诺的父母亲曾因此被德国人羁押做人质。

发表于1947年的处女作《蛛巢小径》就是一部以作者自幼所熟悉的利古里亚地区游击队活动为历史背景的长篇小说,当时卡尔维诺年仅24岁。

卡尔维诺的作品手法高超,思想深邃,而且具有极为充沛的想像力,在形式上独树一帜,成为最难与别人混淆的作家之一。

不少批评家认为,若非1985年他在应邀赴美国演讲之前猝然去世(遗稿《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又称《美国讲稿》,成为20世纪小说理论的经典著作,至今仍然是许多当代批评家的案头宝典),198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很可能就是他。

他的作品,不仅没有因为他的去世而被遗忘,反而继续焕发出惊人的魅力、引发越来越高的热度,其代表作《祖先三部曲》《宇宙奇趣》《看不见的城市》等,拥有着越来越多的译本和青年读者,也成为各国文学研究者和批评家不断研究的课题。

有人说卡尔维诺是一位“一只脚跨进幻想世界,另一只脚留在客观现实之中”的作家。

他的小说,往往故事性与寓言性兼备,寓深层的思考于奇妙的故事之中。

卡尔维诺受民间文学的影响很深,他本人曾经专门花费两年时间来整理意大利民间故事,所著《意大利童话》被认为是《格林童话》以来最出色的民间故事集。

他不断探索小说创作的无限可能性,但是一直将意大利民间文学的色彩保持在他的极为先锋的小说当中。

比如,卡尔维诺认为,意大利民间故事讲述的原则,是和谐的原则,很少暴力野蛮的情节,因此,他的文字,总是绅士一样的文质彬彬。

但他并非简单地模仿民间文学的这种风格,而是有自己更深的思考──他曾经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中讲了一个欧洲古代传说,蛇发女妖美杜莎难以铲除,因为凡是正眼看见她的人都会变成石头,于是,帕修斯在出征的时候,便使用一面锃亮的盾牌作为镜子,在镜子里观看女妖,最终把她杀死;在卡尔维诺看来,文学不是对现实的简单再现,而应该是轻灵、智慧地来反映生活,文学应该有自己的角度,而非照搬生活中发生的故事,这样才能获得文学的生命力。

小说中抓火鸡的一段,有一句这样的话:“简直像诺亚方舟一样。

”这句话其实泄漏了天机。

在《圣经》中,上帝对亚当和夏娃的后代非常不满,决定用一场大洪水来惩罚人类,只放过善良的诺亚一家。

诺亚方舟是一个终极避难所,洪水吞噬整个世界,消灭一切邪恶,只有乘坐诺亚方舟的人,才能迎来全新的未来。

它是善良的人类的力量和希望。

从这个角度而言,把“牲畜林”比做诺亚方舟,寓意也是很深的。

小说的结局是皆大欢喜的,连“可怜的吉鲁米娜”也获得了补偿。

纵观全文,只有这个“游击队员”和小说开头的“扫荡”两个词透露出抵抗的色彩,其余的,好像是那么自然而然。

“牲畜林”这个充满自然和谐的地方,似乎拥有自净能力,经过一番小风浪,它就又回到生活本来的轨道中去。

它也正是以它这种民间故事般的神奇,成为这篇小说结构和主题上双重的要点。

3.结构分析“牲畜林”既是小说主题的要点,也是小说结构的要点。

从外貌来看,男主角朱阿是个近乎小丑的形象,他还是嗜酒过度的酒鬼、不可救药的劣等射手。

他不是英雄,而是一个穿针引线的人物,就像在马戏表演中,小丑衔接起节目与节目。

是朱阿把一个德国兵间接引到“牲畜林”中来的(直接把他引来的,还是一头牲畜:母牛“花大姐”),也是朱阿的拙劣射术,使得各种牲畜有与德国兵轮番接触的机会,并最终使德国兵在树林的野猫和悬崖面前丧生。

小说结构的要点是“牲畜林”,而朱阿回村找牛等一系列情节则将其丰富为一个完整的结构。

小说的情节本来十分紧张,但作家却多次使用“延迟法”来给情节的进展设置障碍。

除了六次大幅度地使用之外,还有些地方也有使用,只是用得比较不动声色而已。

反复延迟,也是民间故事经常采用的手法,比如去寻宝或者救人的英雄,前面几个(或者几次)总是不能成功。

这在文学心理学中,是颇有意思的话题。

一次成功,会使作品显得过于简单容易。

在小说中,朱阿一共有六次打算射击,其中五次准备射击却因为各种原因而没有发射。

但这又不是简单地照搬民间故事的写法,而是有一些更深的意思在内。

首先,小说的结构和主题的要点,都在于“牲畜林”这一意象。

延迟法的反复使用,使得各种牲畜(只有最后的野猫不是家畜)接连出场,成为故事的真正主角。

牲畜们可不管你是德国兵还是什么,它们只管在林子中间跑啊、跳啊,仿佛这是一场盛大的狂欢节。

正是这种欢乐的景象所蕴涵的精神,把严酷的战争这一“历史真实”融化到自然和谐的“文学真实”中来。

其次,战争的严酷性也仍然从中显露出来。

朱阿“一想到他在世上惟一的财产‘花大姐’要被带走,便不寒而栗”,同样,那头“粉红色的小猪”是那两个小孩的惟一财产,那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也是老太婆吉鲁米娜的惟一财产,本来就已十分穷困,一旦失去这点财产,生活将更加悲惨。

帕修斯盾牌(镜子)中反射出来的妖魔,仍然那么残酷,真实并未走样,只是她的魔力再也不能伤害我们、反倒要(在小说中)被我们的精神力量所征服。

刻板的重复,会惹人厌倦,但卡尔维诺却有办法使六次重复各有声色。

小母牛“花大姐”倔强地不听德国兵的使唤,反而领着他进入密林深处,使他(包括后面悄悄跟着的朱阿)“鼻子被荆棘划破,双脚陷入小溪”。

而朱阿则是思前虑后,“本来就双手发抖,瞄不准,现在又如此激动……他使劲瞄准,但颤抖的双手使枪口不停地在空中转动”;“从山洞里跑出”的一只小羊,被德国兵抓住之后,则是“声嘶力竭叫唤着”。

出来恳求朱阿“瞄准点”的是一位白胡子的老牧羊人。

而朱阿被恳求之后,“简直给搞糊涂了,连扳机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了”──对于朱阿的犹豫和颤抖,第一次是用较多笔墨直接描写,第二次是比喻(借喻),第三次则使用夸张的修辞。

朱阿当然不可能不知道扳机在何处,但夸张的手法则把他的尴尬(他也想瞄准,但是心有余力不足)写得更鲜活;下面的一只火鸡更有趣,它自始至终都没有被德国兵抓住,逗引着对方一层一层地往树上爬,最终压断树枝摔了下来,而它自己却“挺着胸脯,一直保持着开屏的姿势”。

来给火鸡求情的姑娘也很有趣,半带利诱半带威胁地对朱阿说话,使得朱阿“羞得满面通红,手中的猎枪像烤肉的铁叉一样在眼前转动起来”。

把猎枪这样凶恶的意象比做生活味极浓的“烤肉的铁叉”,这也是作家想像力丰富、联想无拘无束的表现,而这种自由联想,也暗示了自由精神对战争阴霾的反抗;接下来出场的是一只兔子,“它圆鼓鼓的,比野兔肥实,听到响声不但不跑,反而趴在地上不动”,被抓住之后“吱吱乱叫、左右扭动”(与小猪的“拼命挣扎”又不同,一词之异,体现出作家用词的准确性),使德国兵不得不“高举手臂,跳来跳去”。

并且,这一段只写了朱阿被恳求,至于恳求之后的情状,则省略了。

这大概也是为了避免重复的考虑。

“延迟法”的连续使用使小说产生重复递进的局部结构,但这是以作家强大的文字驾驭能力为基础的。

这五段,五种生命力旺盛的牲畜(家畜、家禽)先后献艺,而作者一只笔写五次,把重复的情节写得毫无重复之感。

否则,空有结构,没有血肉,这种重复就索然无味了。

然后是第六次,这次是一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

作者似乎有意避免把一个太鲜活的生命在他的小说里交付到死亡的命运中去,从而安排了一只“人们再也不可能见到比它更老、更瘦的鸡”。

朱阿终于要射击了,这次是躲在他临时堆砌的掩体后面。

“现在他可以毫无顾忌地开枪了,就算把那没毛的母鸡打死,也没什么关系。

”这句话暴露出朱阿更深层的心理活动──前面不开枪,不仅是因为怕误伤那些牲畜,而且也是怕没有打中德国兵,反被对方开枪还击。

这一点心理很隐蔽,作者的写法也很隐蔽,但却是情节推进的一个小小扳机。

小说的高潮出现在朱阿终于开枪射击之后。

但是他的子弹一颗也没有打到德国兵身上,而是全部交给了那只衰老的母鸡。

作家把最后的任务交给一只凶恶的野猫,它不是牲畜,反而算得上是牲畜的敌人(“专门捕食飞禽,有时甚至到村子里偷鸡吃”),它和德国兵在厮打中一起掉下了石崖。

让邪恶与邪恶同归于尽,善良的人连手都不要弄脏,这大约也寄托了卡尔维诺的某种理想吧?《半张纸》1.斯特林堡及其创作斯特林堡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父亲是北方贵族后裔、船舶经纪人,后来破产;母亲原来是客店女招待,因门第不当,遭家族歧视,所以斯特林堡自称是“女仆的儿子”。

由于母亲早逝、父亲再娶、兄弟姐妹众多,幼年的他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爱护。

思想情绪上的不安全感、贫困和祖母的宗教狂热给他的童年涂上了浓浓的阴影。

因此,他一直把自己看做命运、环境和传统的悲惨的牺牲品。

他断断续续地到大学读书,但从没有拿到什么学位。

为了生计,他干过很多工作,但都没能长久。

他在学生时代就很有文学才华,创作的一出历史剧曾得到瑞典国王的嘉奖,但是,老国王去世之后,他尖锐的揭露和强烈的批判终于触怒瑞典的统治集团,迫使他从1883年后一直流寓法、奥、德、丹麦、瑞士等国,经常穷困潦倒,靠借贷和亲友资助度日,直至生命的最后几年才回到祖国。

在此期间,婚姻上的不幸也加深了他的内心痛苦。

他的三次婚姻均以破裂告终。

他一生写过六十多部剧本,大量的小说、诗歌和语言研究的著作。

他的剧作对欧美的戏剧艺术乃至电影艺术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

在近代戏剧中他是第一个完全抛弃“三一律”彻底打破“四堵墙”的伟大戏剧家,正是他的艺术实践,启发了皮兰德娄、布莱希特、奥尼尔、阿瑟·米勒等一大批赫赫有名的现代戏剧大师。

他的小说创作和语言研究对瑞典文学和语言的发展也有重大贡献。

他被称做“瑞典第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

斯特林堡的代表作有戏剧《朱丽小姐》《到大马士革去》《一出梦的戏剧》《鬼魂奏鸣曲》,小说《红房间》等。

斯特林堡对人生持极度悲观的看法,这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思想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