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心理 美学
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与传统审美心理
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与传统审美心理
张玉能
摘要: 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主要在于: 中国传统美学是伦理型美学; 中国传统美学倾 向于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主体的研究; 中国传统美学的艺术哲学是审美直觉型的; 中国传统美学的体系是 潜隐的。 这些主要特征是在长期审美实践活动之中积淀而成的中国民族审美心理的反映。
关键词: 中国传统美学; 特征; 审美心理 中图分类号: I20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854X( 2009) 03-0095-07
认为唯有艺术才真正充分地实现了 “理念的感性 显现”, 所以美学就是 “艺术哲学”。 黑格尔的庞 大的美学体系之所以如此构成就是因为它是围绕 着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这个美的本质的命题 结构的。
江汉论坛 2009.3 95
中时, 他们都是把山水田园当作自己的情怀的寄 托或人格的象征, 以致在中国的诗画传统题材中 形成了所谓 “四君子” (梅、 竹、 菊、 兰), “岁寒三友” (松、 竹、 梅) 等永恒的标志, 甚 至一直延伸到当代中国的诗坛画苑, 毛泽东、 陈 毅、 朱德、 陶铸、 董必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 家的诗文之中就经常有梅、 竹、 松、 菊、 兰的倩 影婆娑。 至于中国古代诗学中要求文艺为政治伦 理的教化服务的观点就更是比比皆是了, 总是要 求文艺能够 “经夫妇, 成孝敬, 厚人伦, 美教 化, 移风俗”。
二、中国美学更倾向于审美主体的研 究,西方美学则更偏向于审美客体的研究
审美主体、 审美客体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 用 (即审美创造), 构成了美学研究的三大块范 围。 不过, 由于研究美学的出发点不同, 在研究 对象的范围上也显示出中西美学的差异。 由于中 国传统美学是从伦理关系出发来研究人对现实的 审美关系, 所以, 中国传统美学更多关注的是在 审美关系之中的审美主体, 即使是研究审美客 体, 也是把审美客体放在审美主体的意向之中来 加以审视; 与此相反, 由于西方美学是从认识关 系出发来探索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因此, 西方 美学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了审美客体 (审美对象) 之上, 在研究审美主体时, 也往往把审美主体当 作审美客体的反映者来探究。 这样, 从总体上, 西方美学形成了以 “美” (包括崇高、 秀美、 媚 等的广义的美) 为核心的美学体系, 中国传统美 学则产生了以 “意” (包括兴、 神、 味、 悟等的 广义的审美体验) 为中心的美学框架。
(完整版)第六章审美心理
第六章审美心理审美心理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
美感就是人们在审美欣赏和创造中的一种心理现象。
审美心理主要指审美心理结构,即审美心理机能、审美心理形式,由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情感等多种心理要素交融组合而构成的一个网络结构。
其中,每一心理要素都有不可取代的功能,却又彼此依赖、相互渗透。
可以这样理解这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审美感知是美感最初的心理机制,常常被看作是审美心理的门户;审美情感是美感活动的动力,它自始至终贯彻在审美活动中;审美想象是美感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常常被看作是审美心理中沟通感性和理性的桥梁;审美理解是美感中蕴涵的高级精神活动,但它也渗透在美感过程的每一环节中。
第一节审美心理结构美感是审美感知、想像、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交错的矛盾统一体。
它们既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功能,又彼此依赖、相互诱发、相互渗透,形成合规律的自由运动,从而产生一种非概念认识所能表达或穷尽的自由感受。
为了深入研究的方便,我们暂时把统一的、在任何时候都共同起作用的美感心理四要素分别开来,逐一进行研究。
一、审美感知1、审美感觉和知觉感知是人的视听等感官对审美对象、现象外在感性表象的印象与把握。
这是审美心理活动的第一个阶段——感知阶段。
感觉和知觉,不论对于理论认识还是对于审美反应,都是进行更高一级精神活动的基础。
正如没有生动的直观,就没有抽象思维,也就没有整个人类的理论认识一样,没有生动的直观,就不可能有审美的想像、情感和理解的和谐活动,审美的心理功能也就无法实现。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美感的门户是感知;从生理学的角度看,美感的门户便是主体的各个感觉分析器。
然而,人的耳、眼、鼻、舌、身等感官,在审美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
根据五官在审美过程中作用大小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高低两个层次:高级的审美感官是眼睛、耳朵,低级的审美感官有鼻子、舌头和身体。
这种分法的依据是它们感受客观对象的方式不一样。
低级的感官与客观对象直接接触,没有间隔适当的距离,这样容易诱发人们在实用观念和占有欲望支配下的反应和行动。
第4讲 美学概论之审美心理学
3-6、艺术家与精神病
艺术家就如一个患有精神病的人那样, 从一个他所不满意的现实中退缩下来,钻进 他自己的想象力所创造的世界中。但艺术家 不同于精神病患者,因为艺术家知道如何去 寻找那条回去的道路,而再度地把握着现实。
四 、迷狂说(灵感说)
1、灵感的来源
2、迷狂说的价值
1、灵感的来源
柏拉图在对话集里还时常谈到一个问题, 柏拉图在对话集里还时常谈到一个问题,就是文艺 创作的才能是从哪里来的? 创作的才能是从哪里来的?诗人凭借什么写出他们 的伟大的诗篇?他的答案是灵感说, 的伟大的诗篇?他的答案是灵感说,但是对所谓灵 感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感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第一种解释是神灵凭附到诗人或艺术家身上, 第一种解释是神灵凭附到诗人或艺术家身上,使他 处在迷狂状态,把灵感输送给他, 处在迷狂状态,把灵感输送给他,暗中操纵着他去 创作,灵感就像梦》一出,家 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据焦循《剧说》载: 杭州艺人商小玲因不能与意中人结合而郁郁得病, 每演《牡丹亭》至《寻梦》、《闹殇》几出时,都 是“缠绵凄婉,泪痕盈母”。有一次演至“寻梦”, 唱至〖江儿水〗”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寻 得梅根相见时“,竟仆倒在舞台上,因哀痛至极而 猝死。《剧说》又载,一位内江女子,因读《牡丹 亭》而慕作者之才,一心要嫁他。后来发现汤显祖 是一持拐杖老头,因此发誓不再嫁人,后忧伤投江 而死。邹韬《三借庐笔谈》载:扬州姑娘金凤钿读 了汤氏作品,因慕作者之才,直接写信表示“愿为 才子妇”。因书信周折没有回音,后忧伤而逝。临 死前叮咛只要《牡丹亭》剧本作为陪葬物。《红楼 梦》描写林黛玉凝视《牡丹亭》演出,忽而“心动 神摇”,忽而“如痴如醉”,忽而“眼中落泪”。 这是杜丽娘的爱情命运在林黛玉心中产生极大共鸣 与震动的表现。
《美学原理》之审美心理教学课件
•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 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 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 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 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 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 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 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 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 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 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 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 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 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 《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 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正没个开交,忽觉背 上击了一下,及回头看时,原来是……
• “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暝不复曙,一年 都一晓。”——魏晋乐府《读曲歌》
• (3)在场性:感受者全部感官完全投入 到对象中去,与对象融为一体,极度专注。
• 传统的“静观”:指有意识地以心理距离 和感官距离来平静地欣赏对象。审美时身 体过于密切地投入,会损害审美愉悦。它 强调主客、身心、内外、远近之别。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 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 求之。” ——《关雎》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其 有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 人。” ——《桃夭》
(完整版)美学原理完整版
美学原理完整版名词解释1、美学: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人文学科。
2、美学研究的对象: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3、Aesthetiea:是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的书名译音,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感性学,即美学。
4、审美意识:人类的审美活动并不是无意识的本能活动,而是由自觉的意识所支配的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
即使在最原始的审美活动中,原始人类同样是受到某种特定的意识支配才进行这些活动的。
这种特定的意识就是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
还没上升到理论形态。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当人类开始把自己与自然区别开来,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物体,并在自己的创造物中直观自身,看到了自己的创造能力的时候,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就形成了。
5、美学思想:美学思想是审美意识的不断发展的结果,是能够深刻地解释审美现象的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美学思想是具有某种理论之后对审美现象的思考,是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之一,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形式进行传播;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美学思想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6、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
他认为人的本能欲望受到压抑,压抑到无意识中,喜剧性具有一种释放性的作用,让欣赏者发泄它们,使它们浮动在意识之中,得到满足。
满足方式有三上,一是巧智,专在技巧或字面上取巧,以求得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
二是想象。
三是幽默,是感情消耗的节省。
7、审美态度:是一种宁静的、适宜于接纳对象外观的心理状态,使主体关注于对象的形式与结构。
其核心是要求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超越自我和实际功利而达到对审美对象的审美静观。
其存在于审美活动中的,不同于实践、理智、道德的一种态度。
美学复习_??????
美学复习提纲1.辨析“审美”、“美学思维”、“美学”三个概念。
答:“审美”:是人类现实活动之一;它包含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美学思维”:是审美意识的观念化,它势必趋向理论自觉形态;“美学”:是人类知识近代分化所产生的美学思维的学科形态。
2.(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1.艺术美学曾被规定为“艺术哲学”但美学研究艺术与艺术学不同。
2.“美”一个多义的“美”不宜作为美学研究对象的范畴术语。
3.“审美经验”只有作为涵括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的“审美活动经验”才是美学的研究对象。
(2)“中国美学”中国美学三种涵义答:1.中国古典美学依托中国古代文化主干儒释道的美学思想2.美学在中国晚清以来中国从西方引进的美学学科3.中国美学的重建自觉区别于西方美学的中国美学现代形态注意“中西”与“古今”的两对比较3.美学的学科性质。
答:一、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1)自然科学—-自然(客体)1.人类知识三大现代分类(2)社会科学一一社会(客体)(3)人文科学—-人(主体)2.人文科学以人生价值意义为中心,包含着不同角度学科:哲学、伦理学、教育学……人文科学理论是各门人文学科的“元理论”。
3.明确美学的人文学科特性,对于美学具有根本性意义。
二、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1.具有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批判引导功能。
美学并非自然科学式价值中立的客观剖析,对商业消费主义审美现象的批判。
2.作为哲学学科具有深层思维特性。
美学以对人生元价值代表之一的审美的理论反思,成为人生哲学不可或缺的基本组成部分。
三、美学相邻学科1.美学与艺术学(1)二者各自研究的对象范围不同(2)外延重合(交叉)部分二者研究的内容及方向不同2.美学与心理学美学与心理学的不同:(1)心理学是对心理现象外在的观测,美学立足于审美心理内在的体验。
(2)心理学只记录心理反应的生理一一物理变量,并且只就心理规律客观说明。
美学却要求理解审美心理,并势必伴随体验将研究者自身的精神经历带入心理对象而作出不同于客观说明的解释。
美学基础——第三章审美心理与审美意识第一节审美心理(人卫版)
3、实现阶段——获得审美感受 ①实现阶段又称展开阶段
②实现阶段由审美知觉和审美领悟共同完成
4、审美效应——体验审美成果
作业 1、名词解释 ①审美心理 ②审美感知 ③审美理解 2、简答题 ①审美心理的构成要素有哪些?这些要素之间关系如何? ②审美心理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简述这几个阶段的内容?
心理愉快
5、是一种理解心理
二、审美心理的构成要素
1、审美感知
定义:审美感知是审美心理活动的起点,是审美感受 的基本心理形式,包括感觉和知觉。是审美经验的门户。
情感性 特点 整体性
选择性 2、审美想象 ①在审美知觉的基础上延伸开来。 ②比审美感知高级性
第三章 第一节 审美心理
闽侯职专(闽侯五中) 程峰清 E—mail: cfq41@
教材:《美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 朱红 编
一、概念
1、审美心理是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操、审美 理解的总称。
2、是美学、美育的中心和主体。
3、是一种特殊心理,不计个人得失的超功利心理。 生理愉快
4、是一种愉快心理
④形式
融合性 初级形式——简单联想
高级形式——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
3、审美情感
①审美情感是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的一定主观态度 及体验
②特征
精神愉悦性——审美情感是审美得以实现的 动力。
社会功利性——高峰体验(马洛斯)
讲究力度适中性——防止审美的极端化
4、审美理解 ①、审美理解是审美中的理性能力,也是审美经验中 的认识因素。
非概念性,不是通过概念的判断、推理去进 行抽象的理解。 ②、特点 意无穷性,审美理解往往朦胧多义,一时难 以用概念详尽表述。
什么是美学
什么是美学【摘要】美学是研究美的学科,旨在探讨美的本质和特征。
其起源可追溯至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成为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审美感受、审美经验、审美标准等,其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理论分析和实践观察。
美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心理学等有着紧密联系,同时在艺术领域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美学的重要性在于提升人们的审美素养和情感体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发展。
未来,美学将继续深化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为人类提供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和意义探讨。
美学对于人类的意义在于引导人们追求美好、反思人生意义,为人类精神世界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美学,定义,起源,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学科关系,艺术,应用,影响,重要性,发展趋势,人类意义。
1. 引言1.1 美学的定义美学,是研究审美现象和艺术的学科,其定义涉及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的辩证关系。
美学关注对美的感知和欣赏,探究美的本质和规律。
在哲学领域中,美学被视为一种独立的学科,与伦理学、形而上学等有着明确的区别。
美学涵盖了广泛的范畴,包括美的概念、美的实践、美的表达和美的评价等方面。
通过对美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类对美的追求和追寻,以及美在个体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美学的定义通常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观美学强调个体对美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强调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客观美学则关注美的客观属性和规律,探究美的客观存在和客观规律。
美学的定义不断被拓展和深化,随着社会、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美学的理解和认知也将不断进步和丰富。
美学的定义虽然有一定的主观性,但其研究的目标是寻找客观真理和规律,为人类对美的追求和欣赏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支持。
1.2 美学的起源美学的起源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美的思考。
在他的著作《诗学》中,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了美学这个概念,他将美学定义为“研究表现形式,即艺术的学问”。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学是探讨艺术和美的规律和原则的学科,通过研究美学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
第十四章++心理学美学
这不是一幅传统的描 绘自然花卉的静物装 饰画,而是一幅表现 太阳的画,是一首赞 美阳光和旺盛生命力 的欢乐颂歌。画中, 那一朵朵葵花在阳光 下怒放,彷佛“背景 上迸发出燃烧的火 焰”。正如凡高自己 所说“这是到 了其他人 所看不到 的真理, 他捕捉到 了这一真 理,并赋 予它形象 与色彩以 及永恒的 生命力!
谷鲁斯认为,审美主体只有以游戏的态度去 欣赏对象,才能有审美的欣赏。而审美欣赏 的内容和心理机制主要是一种“内摹仿”。 “内摹仿”即审美的摹仿,与一般的摹仿是 相区别的。 一般的摹仿都要外现于筋肉动作,而审美的 摹仿则是内在的,只是在内心心领神会地摹 仿审美对象精神上和物质上的特点。
三、心理距离说美学
柏格森的哲学工作,致力于批判机械论,反 对机械的“物质-材料主义”,提倡一种直接 本质的“精神主义”。 他以这种立场来理解宇宙万物的“创化”和 “创生”的过程,从而使这个世界不作为一 个死寂的“材料-物质”世界,而是作为一个 “生生不息”的“进化-变化”的世界展现在 人们面前。
柏格森以“绵延”(后改称“生命冲动”) 作为其哲学的核心概念和出发点,建立起他 整个生命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绵延就是运动、发展、变化过程本身。绵延 是时间性的,而不是空间性的。
《阿尔的太阳》
(2)艺术即直觉 克罗齐认为,艺术的本质就是直觉,更进 一步说,艺术是抒情的直觉。因为“是情 感给了直觉以连贯性和完满性”,“直觉 只能来自于情感”。
2、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美学 柏格森(1859-1941),法 国现代哲学的开创者,生 命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主要著作有《时间与自由 意志》、《创造进化论》 等,1928年曾获诺贝尔文 学奖。
•
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
第一节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包含极其复杂的审美心理因素和心理机制。
审美心理包含: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等。
它们彼此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存在着微妙与复杂的关系。
有时是在一瞬间完成,却含有审美心理的各种要素,各种心理因素都在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注意1、指向性:选择性,把需要感知和认识的事物从众多事物中挑选出来。
2、集中性:把主体的全部心理要素集中到所选择事物之上。
人在一段时间内暂撇开其他事物,集中精力清晰地反映某特定事物。
(eg.20世纪初,英国心理学家布洛“距离说”,认为审美感受形成的原因,在于主体对客体保持了适度的“心理距离”,距离太远和太近都无法产生审美快感。
太近距离:英国老太婆看《哈姆雷特》的大声警告太远距离:欣赏绘画或雕刻时“估算它值多少钱”未能进入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
心理学上将注意分有,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艺术鉴赏活动中多采用有意注意,保持各种心理活动的积极运转。
(eg.川剧《秋江》描绘思凡下山的尼姑陈妙常搭乘老艄公的船顺江而下,无场景竟然导致头晕))二、感知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审美感受的心理基础。
感觉和知觉合称为感知,感觉是知觉基础,知觉是感觉深入在艺术欣赏中二者通常都是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
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等基本性,它是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
人的感官,作为审美的感官,主要是视觉和听觉,现代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类感知所得信息总和的85%以上来自视听感官。
鉴赏主体要想提高自己的艺术欣赏水平,首先就应当逐步训练和培养自己敏锐的艺术感知力。
通过大量中外优秀艺术品,反复感知、体验和品味,才能真正提高艺术鉴赏力。
三、联想心理学上的联想,指“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包括,1、由当前感知的事物想起另一有关的事物。
美学概论(美感的本质)
举例1:“人面桃花相映红”
2:“两岸猿声啼不住”“风急天高猿啸 哀(”2)类比联想:是一件事物的感受引起和该 事物在性质上或形态上相似的事物的联想。
举例1:暴风雨比喻革命,雄鹰比喻战士
2:唐人“云想衣裳花想容” ——结论:审美感受中的这种联想特征,是感 情由此及彼的推移,具有更浓厚的情感色彩, 比接近联想有着更为广阔的领域。
2、本质:有时也被称为审美快感,但不同于 生理快感。是精神的愉悦,要求的是“赏心悦 目”。
3、分类:分为低层次的情感和高层次的情感。 (1)低层次的情感:同人的生理机能或生 物本性相联系。 (2)高层次的情感:是精神的愉悦追求。
4、审美情感的情感因素: 有着重要作用。 举例1:“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2、个体的心理特点、观察和思维方式不同
(1)概括性和整体性不同;
(2)分析能力和细节感知能力不同;
(3)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不同。 举例:(1)中国戏曲的欣赏——虚拟的原则
用细碎的台步和飘舞的水袖表现织女 的凌空驾云;用连续的筋斗表现孙悟空来去自 如;喂鸡没有鸡,做鞋没有针线等。
(2)《红楼梦》中:宝钗扑蝶
十、社会美的欣赏:
(一)社会美欣赏的界定:
是对于社会生活中诸事物的美的感受、鉴赏 和评价。是一种精神活动。
(二)特点:随着审美主体主观因素的变化 而发生变化,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
举例1:对于艺术品中的人和事的不同感受 和判断。
举例2:对于社会生活中事件、现象的不同 判断。(汶川地震中高三学生对女朋友的爱)
(1)对社会生活中诸事物的美的欣赏,最 先为美的外在表现形态所折服。
(2)必须是把审美对象当做一个整体。
美学综合知识必背知识点
美学综合知识必背知识点
1. 定义美学:美学是研究艺术、审美和美的哲学学科,探讨美、审美经验和艺术创作的本质及其意义。
2. 美的概念:美是指感性审美活动中对于客观事物的真实、好、美的特征或价值的感知和评价。
3. 美的要素:
- 形式美:指作品的形式、结构、色彩等方面所呈现出来的美感。
- 内容美:指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思想、意义等方面所呈现出
来的美感。
- 格调美:指作品所体现的独特氛围、风格和情调等方面的美感。
4. 审美心理:指人们在感受和评价美时所产生的特殊心理过程,包括直接感受、审美情绪和美的价值判断等。
5. 艺术与美的关系:
- 艺术是美的最高形式,通过创造和表达美的方式来打动人们。
- 美是艺术的本质特征,艺术作品通过呈现美的要素来展现其
价值。
6. 文化与美的关系:
- 美是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不同文化对美的理解和追求有所
差异。
- 文化对个体的审美能力和价值观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7. 美感的培养:
- 通过艺术欣赏、文化教育和审美体验等方式来培养美感。
- 研究艺术理论和技巧,注重感知和品味美的细节。
8. 美学研究的意义:
- 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艺术和美的本质。
- 促进艺术和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 提升个体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以上是美学综合知识的必背要点,掌握这些知识能够帮助你更
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并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美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美学与心理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美学是研究美、美学价值和艺术的研究学科,而心理学则是研究人类认知、情感、行为和动机的科学。
这些学科虽然有着不同的研究领域和方法,但它们都关注人类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审美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和行为。
首先,美学和心理学都涉及到对美的研究和探索。
美学关注的是美的本质、价值和表现形式,而心理学则试图理解人类如何感知、理解和反应美的存在。
心理学研究审美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探讨人们如何对艺术作品、自然景色、建筑设计等产生情感反应和体验。
这些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美的本质和价值,以及如何通过审美来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和幸福感。
其次,美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很多相似之处。
美学通常采用艺术批评、审美体验、文化比较等方法来研究美的表现形式和价值。
而心理学则使用实验、问卷调查、心理测量等方法来研究人类的认知、情感和行为。
这些方法在美学和心理学的研究中都可以相互借鉴和参考,有助于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第三,美学和心理学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交叉应用。
美学可以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评价来促进人们的文化认同和社会交流。
心理学则可以通过对人们审美体验的研究来指导设计、广告、营销等领域的工作,提高产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此外,美学和心理学还可以在教育、医疗等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通过审美教育来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和创造力,以及通过心理治疗来帮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碍和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美学与心理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它们的研究领域和方法有很多相似之处,并且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交叉应用。
通过深入了解审美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美的本质和价值,以及审美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和行为。
同时,这也将有助于促进审美教育和心理治疗的发展,提高人们的身心健康和幸福感。
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审美观念的变革,美学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将更加紧密。
例如,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新技术可以为美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工具,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估审美体验和艺术作品。
审美心理_精品文档
五、动人以情
好的艺术作品能够动人以情。 人不由自主产生惊异之感,敬佩之情。
惊讶≠ 感 动
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为活跃的因素
审美心理是人在审美过程中通过 感知、理解、想像等功能的相互交 织、共同作用、彼此促进而形成的 情感反应。
• 想象与情感的关系: • (1)情感通过想象移入到对象之中; • (2)形象随着情感的变化,而通过想象力
一、美的形象刺激
审美过程的理解和感受的直接表现即感 官刺激。审美刺激须是美的形象刺激, 同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应
生理上的快感 情感上、精神上的愉悦
二、审美感知
马克思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 对审美感觉作了经典性论述:“即感受音 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审美知觉表面上是迅速直接完成的,实质 在背后潜隐着审美主体全部的生活和知识 积累,包含着他的信仰、偏见、记忆、好 恶,所受的教育,这里掺和了想象、情感 和领悟。审美知觉的终极目标是创造和引 向一个独立的审美世界,一个丰富的外部 世界与深邃的内心世界的统一体。
来获得改变或夸大。
审美活动四种要素
审美活动是一个整体的动力结构综合地发挥作用 审美的感知因素是审美经验的出发点,领悟(审 美直觉) 为它指明了方向,情感是它的动力,想 象为它添加了翅膀。当这四种要素在内心依次结 合,愉快的审美经验就产生了。也就是说,当内 在结构进行积极调整与组合,与外在的物质结构 达到契合时,内在心灵就会在美的节奏中和谐地 运作,最终构成愉快的审美经验。
通感
• 通感:审美中的豁然贯通感。
• 首先,感受客观现实的美,不是从某一种感官出发, 是从人的整体出发;
• 其次,为了更好地充分地欣赏美,一种感觉器官不够 ,常常需要借助其他感觉器官的帮助和补充;
美学审美心理过程
ABCD
情感与想象
研究情感和想象在审美体验中的作用,以及如何 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创造性想象。
审美判断与创造
探讨审美判断的标准和依据,以及如何激发观众 的审美创造力。
应用的实际意义
提高审美素养
通过应用美学理论,帮助观众提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素养。
促进文化交流
通过跨文化的美学研究,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对艺术作品的共 同理解和欣赏。
而忽略其他刺激。
理解性
感知过程中,人们会根 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 理解和解释所感知的事
物。
情感性
感知过程伴随着情感反 应,情感会影响人们对
事物的感知和评价。
感知的心理学原理
格式塔原理
感知的恒常性
人们会根据事物的整体特征来感知事物,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人们对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属性的 感知具有一定的恒常性,不会因为观察角 度或距离的改变而发生大的变化。
02 感知阶段
感知的种类
01
02
03
感觉
通过感官直接获得的感觉 印象,如视觉、听觉、触 觉等。
知觉
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 整体属性的认识。
无意识感知
在无意识状态下对事物的 感知,如潜意识中的记忆 和情感。
感知的特性
直观性
感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 官,产生直接的经验。
选择性
人们在感知过程中会选 择性地注意某些刺激,
评价阶段
个体根据认知和理解,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 和评价。
表达阶段
个体通过语言、表情等方式将评价结果表达 出来,与他人交流和分享。
评价的心理学原理
认知失调理论
个体在面对与已有信念或行为不一致的信息时,会产生认知失调, 从而调整自己的信念或行为以恢复平衡。
美学审美价值与艺术欣赏的心理过程
美学审美价值与艺术欣赏的心理过程在人类发展演化的过程中,审美价值与艺术欣赏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独特的视觉、听觉和感受力,我们能够欣赏到艺术作品所带来的美学愉悦感。
然而,美学审美价值与艺术欣赏的心理过程又是如何呢?本文将从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一话题。
一、认知过程美学审美价值与艺术欣赏的认知过程主要体现在对作品的感知和理解上。
当人们面对一幅画作、一首音乐或者一部电影时,首先会通过感官对作品进行感知。
在视觉上,我们关注构图、色彩和细节,通过听觉则关注声音的音准、节奏和和谐度。
这些感知可以激发我们的好奇心和兴趣,进而引发艺术欣赏的动力。
接下来的理解过程是关键的一步。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努力寻找作品所传达的意义和信息。
人们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以及文化背景来对作品进行解读。
例如,对于一副绘画作品,我们可以通过画面中的符号、构图和色彩运用等要素来理解画家的意图和表达。
这种理解过程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思考,以获得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欣赏。
二、情感过程艺术欣赏不仅仅是一种理性的认知过程,更是涉及情感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
当我们感知并理解了一幅作品之后,我们往往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体验到美学上的愉悦感。
情感在艺术欣赏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艺术作品往往能够唤起观者的情感反应,无论是快乐、悲伤、愤怒还是惊奇。
这种情感的共鸣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追求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增强我们对艺术作品的欣赏。
情感过程在艺术欣赏中往往是主观而个体化的。
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作品可能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
这取决于个体的生活经历、价值观和情感状态等因素。
因此,艺术欣赏的情感过程也是一种个性化的体验,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情感回应来感受艺术带来的美学愉悦。
结语美学审美价值与艺术欣赏的心理过程是一个综合性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通过感知、理解和感受,我们能够从艺术作品中获取美学的享受,并获得对艺术品的深层次了解。
这种心理过程既是对艺术家创作的认可,也是观众自身欢愉感受的显现。
美学心理评估
美学心理评估
美学心理评估是指对个体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进行评估。
通过评估个体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可以了解其对艺术和美学对象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并为个体提供相应的美学教育和艺术治疗。
美学心理评估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审美情感评估:评估个体的审美情感反应,包括对美的喜爱程度、美的感知能力、审美注意力和审美敏感度等。
通过观察个体对不同艺术作品的反应,可以了解其对不同美学要素的偏好和情感反应。
2. 审美能力评估:评估个体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解读能力,包括对艺术作品的结构、色彩运用、形式语言和主题表达等方面的理解能力。
通过评估个体的审美能力,可以了解其对艺术作品的感知和解读能力,并为其提供相应的美学教育和训练。
3. 美学创造力评估:评估个体的美学创造力和想象力能力,包括对艺术作品的创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等方面。
通过观察个体的创造过程和作品表现,可以了解其对美的表达能力和创造潜力。
4. 艺术治疗评估:评估个体在艺术治疗中的反应和效果,包括对艺术材料和艺术活动的喜好程度、参与度和效果等。
通过评估个体在艺术治疗中的表现,可以了解其对艺术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和作用,并为其提供相应的艺术治疗方案。
美学心理评估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观察记录、访谈等多种方法进行。
评估结果可以为个体提供个性化的美学教育和艺术治疗方案,帮助其提高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改善心理健康。
同时,美学心理评估也可以为美学教育和艺术治疗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推动美学研究的深入和实践应用的创新。
美学与审美体验的心理学
美学与审美体验的心理学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人类对于美的感知和体验。
审美体验则是美学的实践部分,是指个体在欣赏艺术、自然景观或其他美的事物时所产生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
本文将探讨美学与审美体验的心理学基础,旨在深入了解人们对美的理解和感受的心理过程。
1. 美学概述美学作为一个学科,涉及诸多方面,包括审美哲学、美学心理学、美学社会学等。
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是美,以及美的标准是什么。
不同文化和个体对于美的理解和定义存在差异,但总体而言,美学研究追求的是人类普遍认同的美的本质和特征。
2. 审美体验的心理过程审美体验是一种主观的感知和情感体验过程,其心理过程可以分为感知、情感和思维三个层面。
2.1 感知层面感知是人们对于艺术品、景观或其他美的事物的直接感觉和感知过程。
感知包括对颜色、形状、纹理等感官特征的感知,以及对于整体构图和布局的感知。
感知的过程中,个体会对不同的感知特征产生偏好,并根据感知特征的组合产生美的感受。
2.2 情感层面情感是审美体验中的核心因素,它包括欣赏者对于美的事物产生的喜好、享受、共鸣等情感体验。
情感是对于美的事物所产生的积极情绪反应,可以是愉悦、兴奋、感动等。
情感的产生与个体的背景、文化和经历等因素有关,不同个体对于同一事物的情感体验可能存在差异。
2.3 思维层面思维层面是审美体验中的理性反思和解读过程。
个体在进行审美体验时,会根据自身的认知能力和知识背景对于美的事物进行思考和评价。
思维层面的反应可以是对艺术品的解读,对景观的意义思考等。
这种思维过程为审美体验赋予了深度和价值。
3. 美学与心理学的关系美学与心理学有着密切的关联,心理学为美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心理学研究可以揭示个体在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为美学的理论建构提供实证支持。
3.1 美感心理学美感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对于美的感知和感受的心理学领域。
美感心理学通过实验和调查等方法,探究个体对于不同感官特征和组合的感受,以及不同因素对于美感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移情说把审美过程理解为情感向外物的 单向投射,而中国的“感物动情”说则承认万 物有生机,审美过程是物我双方交流共感的过 程。 移情说过分夸大主体作用,忽视对象自身 的审美特征,忽视自然美的巨大价值;“感物 动情”说,则重视对象自身的审美属性和价值, 强调主客观的和谐统一。
第四节
审美理解
一、审美理解的概念 审美理解是指审美主体通过审美感 知、想象、情感等直接达到对审美客体 本质内容的理性把握,它浸透在诸多审 美心理要素之中,并与之融为一体,构 成一种非确定的、多义性的认识,有着 “可以意会而难以言传”的特点。
2、举例说明
陶渊明《饮酒》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以忘言。” 在这首诗中,作者提供了菊花、东篱、南山、飞鸟几个 表象,通过这些表象,利用想象调动我们日常的经验, 激活我们的感官和知觉,使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这恬淡 的乡间气息。同时我们也知道,每个读者领略到的乡间 气息都是有差异的。作者所提供的表象,还为想象提供 了无限创造的空间。每个欣赏者在情感引导下,通过想 象力对作者所提供的表象加以填补。但同时,作者的想 象与读者的想象又以作品为中介,这就使得其中有相同 之处。《饮酒》诗中呈现了纯朴宁静的乡间生活,在各 人想象中应是大同小异的。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想象力 具有极大的自由度,从而对意象进行再创造。
三、审美理解的特点
1、审美理解与一般认识理解不同:认 识理解借助独立的抽象思维,需要一个判断 推理的过程,要求概念的准确和内容的确定 完整。而审美理解借助形象思维,理解寓于 形象之中,是一种渗透在感知、想象、情感 等多种心理因素中,并与之融为一体的非确 定性的理解和非概念的认识,具有明显的多 义性和流动性。
三、“移情说”与“感物动情说”之比较
“移情说”是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里普 斯首先提出的美学观点,它把美的根源和本质归结为 人的移情作用,即通过主体意识活动,将人的情感灌 注到审美对象上,使无生命无情感的外物仿佛具有了 生命与情趣,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立消失了,达到对 象人格化为“自我”,“物我交融”的目的。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宇宙万物一气化生,外物的 生命情态与人的情感能交互感应。“物色之动,心亦 摇焉”,这就是“感物动情”说。
3 、审美感知有整体性特点。感觉以反映事 物个别属性为特点,只凭感觉,并不能直接把握 对象的整体。但各个感官的感觉又是相互作用的, 而且感觉总是迅速过渡为知觉,即对对象的完整 反映。它更突出地表现着“统觉”的作用,对知 觉内容和倾向孕涵更为内在的整体把握。
第二节
审美想象
一、想象在审美心理中的特殊作用
第三节
审美情感
一、审美情感与日常情感的比较 相联系之处: (1)二者产生的生理机制相同,都是大脑皮层 指导和调节下内赃器官和腺体的内泌活动和变化所 引起的内部体验。 (2)审美情感必须以日常情感为基础,并且是 日常情感的净化和提升。
相区别之处:
1、日常情感更接近于人的生理快感以及个人功利, 而审美情感则是一种超越了狭隘的个人功利实用考虑 的精神愉悦,是在一般生理快感、情欲满足基础上净 化和升华出来的更高级、更丰富、更深刻、更具有社 会理性内容的精神情感。 2、日常情感具有弥散性和瞬时性,往往时过境迁, 即渐淡忘。而审美情感具有意象性特征,意象使审美 情感获得特定的感性形式,使之相对稳定。人们面对 意象,可以从容品味其中情感特有的价值意义,因此, 审美情感被称为是一种“反思情感”。
二、审美理解的两种类型:
1、前提性理解——依赖人的审美态 度和知识储备(次要)。 2、融会性理解——融会在感知、想象、 情感诸因素之中(重要)。我国传统诗论 所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 意,见于言外。”道出了审美理解与感知、 想象、情感融为一体的特点。
《红楼梦》第九十八回写林黛玉临死前,突然“直声叫道: ‘宝儿!宝儿!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 了。”那么,林黛玉在“你好”后面想说而又没说的话,究竟是 什么意思呢?有的人说这是临死前向宝玉告别问好;有的说这是 临死前还关心宝玉,要他“好生珍重”;还有的说这是黛玉责备 宝玉忘了前情不来看她——“好狠心”。其实,作为伟大的现实主 义文学巨匠,在这里,他没有简单地用一个词来概括黛玉此时此 景的复杂心理,而是用“欲说还休”、“意在言外”的形象思维 方法,极其出色的表达了黛玉丰富的内心活动,没有用一个概念, 却收到了“品位无限,余味无穷”的艺术效果。真可谓“不着一 字,尽得风流”。在这里,曹雪芹的审美理解与他的诸多心理因 素达到了“水乳交融,和谐统一”的极致。
2、生动的形象性。美感中的理解因素, 既有不脱离具体生动形象的体验,又在审美 感受中包含着领悟、比较、推敲等理性思维 活动。
3、直接的领悟性。即在审美理解中, 是直接通过对感性形象的接触和感知顿悟 到事物的本质和意义。
5、创造性想象——不依赖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的形 象的想象,如:白居易写《卖炭翁》所进行的想象。 6、再造性想象——根据语言的表述或非语言的描绘在大脑 中形成相关事物的新形象的想象。如:你读了《卖炭翁》,你 的头脑中便会想象出自己的卖炭翁、黄衣使者,以及与诗中其 他事物、景物相应的具体生动的形象。 一般来说,在美的欣赏过程中,再造性想象占优势;在美 的创造过程中,创造性想象占优势。但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如: 写小说时是创造性想象,欣赏小说时主要是再造性想象,将小 说改编成剧本,则必然会有改编者的创造性想象。
3、对比联想——由于事物性质、状态相反而产 生的联想叫对比联想。如:卖炭翁的穷困生活想到掠 夺者的奢侈生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即是。 陶渊明诗“万物皆有托,孤立独无依”也用了对比联 想。 4、通感——联想的特殊形式。指五官感觉在感 受事物时互相挪移、交相为用等。在审美活动中,运 用通感的心理功能可以使人产生新鲜隽永的意象。如: 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微风过去,送来缕缕青香仿 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杜牧《秋夕》中有 “天阶夜色凉如水”一句。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 春意闹”
二、审美情感的特点 (1)在审美情感中,人的理智(认识)、 意志(需要)和情感处于和谐统一之中。 (2)审美情感以日常生活情感为基础, 但审美情感中蕴含着理性认识,比日常生活 情感含有更丰富的、更深刻的社会内容。
(3)审美情感不同于认识情感和 意志情感,它始终不脱离具体、完整 的生动形象,直接对形象产生情感, 具有复杂的个性和多样性;而不象认 识情感、意志情感那样具有社会普遍 性。
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对事物整体形象的反映。 感觉与知觉的不同不在量上,而在质上。
二、审美感知与日常感知的区别:
1、审美感知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它侧重于具体表象时, 总是力图使过去的经验中的情绪转而附着在当下的表象上,形象 感知与情绪记忆一同激活,笼罩着浓厚的主观情绪色彩;日常感 知作为认识过程的起点,它要求局限于对象自身,对应于事理逻 辑系统,情绪因素往往遭到压抑。 2、审美感知伴随着敏锐的选择力。较之于日常感知,在捕 捉对象的个别特征及时空的精微变化上来得更快捷、更有效。艺 术家的审美感知往往带有专业的倾向,表现为专业性的敏感。音 乐家对于声音和节奏,画家对于色彩和线条感受特别灵敏。
三、想象的类型
初级联想
接近联想 类似联想 对比联想 再造性想象 高级想想 创造性想象
1 、接近联想 ——由于事物的时空接近而引起的 联想叫接近联想。如:由五星红旗想到天安门,由天 安门想到故宫和中山公园等。 2、类似联想——由于事物性质、状态类似而引 发的联想叫类似联想。如:卖炭翁这个形象会使你联 想到你曾见过和听到过的终年勤劳、备受欺凌的可怜 老翁。艺术创造中广为运用的比喻、象征等手法,其 心理依据都是类似联想。秦观《浣溪纱》“自在飞花轻 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飞花与梦,丝雨与愁在轻、 细两种特征上相类似。
1、想象使感受取得了超越现实时空的相对自由。
2、想象使精神升腾远举,进入超越感性的理想境界。 3、想象能激活潜意识、无意识,使之借助意象显示出来。
二、想象力在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1、 基本原理 想象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 人们在外在对象和事物的刺激下,在 头脑中对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 改造形成新形象的精神活动过程。我 们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就是一种想 象的思维活动,就是对文学作品中的 意象进行再造想象,它是接受者根据 语言符号提供的意象导向而重建的意 象,其中包括了作者的想象和读者的 想象。
第七章
审美心理
第一节 审美感知
一、审美感知的含义 审美感知是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的合称。
感觉是审美活动中最初的、最简单的心理过程。 它反映的事物的个别属性。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的 门户。美的事物引起人的美感,首先总要通过人的 五官感觉,其它一切更高级的心理活动都是通过感 觉所获得的感性材料基础上建构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