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与利他
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2)
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2)第4章社会动机第1节社会动机的研究在心理学体系中的地位与意义社会动机是推动个体具有某种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原因和力量。
传统的个体心理学把个体理解为自然人、生理的人,即使在谈论人的动机问题时,也多半只从人的生理需要方面来谈论人的动机。
第2节需要、动机和个体的行为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缺乏某种东西在人脑中的反映。
需求是客观的,需要则是主观的,是对客观需求的一种主观现象,一种主观意识。
需要是人的活动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动机则是推动个体活动的直接原因。
目的是个体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推动个体去达到目的的心理活动。
动机必有目的,而没有动机所引起的和维持的个体活动,也达不到目的。
可以出于不同动机而具有相同目的;也可以出于相同动机而去达到不同目的。
动机和行为的关系:动机推动个体行为,而行为的结果又能使动机得到加强、减弱或消失。
动机是内在的心理,动机的产生与对个体的影响都是个体之外的别人所看不见的,凡能见的只是个体的行为。
但动机与行为密切不可分,所以可据行为来追溯、窥察动机;而对某个个体的动机有相当认识之后,也可据以了解和预测人的行为。
第3节动机的分类动机分类的标准按照四个方面来确定:(1)按照动机的性质来归类,分为自然动机与社会动机。
自然动机:也称为物质性动机,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引起的,以个体的生理需要为基础。
社会动机:也称为精神性动机,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引起的,它是人类所特有的,在一定生活条件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社会动机比自然动机更重要。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有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生理的、安全的、归属与爱、尊重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需要是基础的自然动机,其它几种为社会动机,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最高的社会动机。
(2)按照动机的作用来归类,分为主导动机与一般动机。
最强烈最稳定的动机是主导动机,也可叫优势动机,它对个体行为起着支配的作用;其它对个体行为不起支配作用的动机为一般动机,也称辅助动机,或非主导动机。
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案例爱克利普斯
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案例爱克利普斯一、知识解析群体影响是心理学中的一部分内容,是教师招聘考试一个比较常考的知识点,主要以客观题的形式考察,考题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主要是举例子出题,有时也会直接考查概念反选。
所以识记概念并充分理解,把握每个类型概念的关键点很重要。
群体影响主要包括:社会助长与社会抑制、社会惰化、社会标准化倾向、从众与服从、利他行为和侵犯行为、去个体化。
1.社会助长与社会抑制社会助长或社会促进,是指他人在场,可以促进个人的活动效率。
比如,与别人赛跑的时候会发现跑步的速度会比平时自己一人跑步的速度快。
社会抑制或社会干扰,是指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会造成活动效率下降。
比如,自己在学习的时候,旁边有人唱歌会感觉学不进去,学习效率很低。
2.社会惰化社会惰化是指很多人一起工作,会降低个人的活动积极性。
也就是完成一个任务,集体一起工作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所付出的努力偏少。
比如我们常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就是社会惰化现象。
【混淆区分】社会惰性往往发生在为一个共同目标合作,个人的成绩不单独计算的情况;社会干扰则关注他人在场时对个体工作的影响。
3.社会标准化倾向社会标准化倾向最早由谢里夫发现,指的是在一个群体里,群体成员的行为会受到所在群体规范的影响和制约下,缩小差异,而趋向于相同的意见、看法以及行为倾向。
4.从众与服从⑴从众从众是指个人在受到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知觉、判断、认识等,使其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或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比如有的同学不吸烟,也不想吸烟,但伙伴中大多数人都吸烟,为了使自己与大家协调一致也开始抽烟。
从众分为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⑵服从服从是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做出相应行为的社会现象。
比如警察要求司机停车,司机就必须将车开到路边停下。
【混淆区分】从众情况下个体是自愿主动的,服从情况下个体是被动的,是应别人要求去行动的。
人类的侵犯与利他行为
2020/3/17
14
第十四页,共21页。
社会(shèhuì)进化论
棍等器械往往会成为侵犯行为产生的起因,这种现象称为
武器效应。
去个体化: 群体中的个体有时候会失去对自己行为的责
任感,使自身自我控制系统的作用减弱上甚至丧失,从而 做出平时不敢做的反社会行为。
2020/3/17
9
第九页,共21页。
(3)减少侵犯(qīnfàn)行为的方法
利用(lìyòng)假惩如罚人:们预期自己的行为(xíngwéi)可能遭受惩罚,则会
做做看,你是一个关心他人的人吗?
同情性关怀:男 = 19.04 女 = 21.67 个人困扰: 男 = 9.46 女 = 12.28 注:打“ *”的题目反向计分
2020/3/17
20
第二十页,共21页。
求助者特点(tèdiǎn)
受他人(tārén)喜? 欢人吗们常常愿意(yuàn yì)去帮助那些漂亮的、诚实
的可爱的人。
是否值得助 ? 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是人的社会责任
性别因素: 人们更愿意帮助女性
第二十一页,共21页。
第四讲 人类的社会(shèhuì)行为
战争与暴力(bàolì)是人的本性吗?
2020/3/17
1
第一页,共21页。
本讲内容提要(nèi rónɡ tí yào):
1.人类社会行为(xíngwéi)的基础
2. 人类(rénlèi)的侵犯与暴力行为
社会心理学第十章-侵犯与利他行为PPT课件
(二)习得的抑制
✿ 1社会规范的抑制 ✿ 2痛苦线索的抑制 ✿ 3对报复的畏惧
Page 15
(三)置换(metathesis)
某人由于另外一个人的阻碍而遭受挫折和烦恼,但又不能还 击他,因为那个人有地位、有权威或其他缘故。在这种情况下, 他会通过另外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其中之一便是侵犯那些与 制造挫折者相似的人。
该理论最初是由心理学家多拉德、米勒等人于1939年 提出。
J.Dollard:“侵犯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 Pag以e 1挫0 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总是导致某种形式
的侵犯。”
简言之:“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
(二)理论的修正
批评:过去的理论过于简单 1、ler(1941)修正:挫折并不一定引起侵犯
侵犯概念的3要素:伤害行为、伤害意图、社会评价。
✿ 1. 侵犯必须是伤害性的,包括实际的伤害和可能造成
伤害的行为
外显行为
✿ 2. 判断是否是侵犯,必须考虑行为者的动机,即行为
意图
内在动机
✿ 3. 侵犯是社会所不允许的
Page 4
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常采用以下标准来鉴别侵犯: ✿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家庭里、大街上?) ✿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父母、外人) ✿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前嫌) ✿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
三 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 1、S.Freud的精神分析观点 2、K.Lorentz的习性学观点
Page 8
四 侵犯行为的生物学解释
(1)激素 (2)遗传基因 (3)染色体(见图)
Page 9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十二章 利他与侵犯
利他与侵犯
利他与侵犯
爱德华·威尔逊在其《论人性》一书 中,将攻击性、利他行为、性本能 和宗教行为视为人类行为基本范畴 的四个方面。 作为一名生物遗传决定论者,威尔 逊认为攻击行为是人类为了确保自 身的安全而形成的一种本能,利他 行为也是通过基因的进化和发展而 来的,其强度和频率随着亲属关系 的疏远而急剧下降。
没有
是
提供帮助
不帮助 不帮助 不帮助
旁观者介入决策过程(Darley & Latané, 1968)
第一节 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家庭中的社会化和榜样的作用 人格因素 利他者的性别差异 利他者心境的作用 利他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自然环境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社会文化对利他行为的规范
✓ 一方面受到弗洛伊德把挫折与精神病相联系的启示 ✓ 另一方面赫尔的学习理论可以解释侵犯行为的行为过程, 即源于后天的学习。
多拉德提出,人的侵犯行为乃是因为个体遭受挫折而引 起的,这便是所谓的挫折-侵犯理论。这项理论的主要论点 认为,侵犯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 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必然会导致某 种形式的侵犯。可以看出,在多拉德等人刚提出挫折-侵犯 理论时,他们认为挫折与侵犯之间是一种简单的、一一对 应的因果关系。
第二节 侵犯行为
挫折-侵犯理论的修正
N.米勒在《挫折-侵犯假说》(1941)一书中,修正并扩充了挫折 -侵犯理论的内容。挫折作为一种刺激,可以引起一系列的不同 反应,侵犯反应只是其中一种形式而已。挫折的存在,不一定 导致侵犯行为;但是,侵犯行为肯定是挫折的一种结果。实际 上,米勒保留了挫折-侵犯理论的前半部分观点,修正了其后半 部分观点,他把挫折与侵犯之间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修正为一 对多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现象:当然也是心理现象,但有别于一般心理现象,指在周围社会情境下,在他人或人群影响下,你心理上主观觉得与调整。
2、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一门科学。
3、变量:指一个具有不同数值量,其量大小能够观察和测量。
变量一般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
自变量是研究者选用或操纵变量,以确定其对心理或行为影响。
因变量是被试者在实验室中行为反响。
4、信度:指测量本身一贯性,如果测得分数是可重复、一贯,那么测得分数就是可信。
一项研究结果经过重复后得到类似结果,就意味着这项研究是有信度。
5、效度:指当研究者所测量正是他要测量东西,发现正是他要发现东西时,研究就有了效度。
6、调查法:又称询问法,在社会心理学中,常用调查法有访谈法和问卷法。
7、档案研究法:是指对现存档案材料内容进展调查分析,档案材料包括报纸报道、政策或团体记录、书籍、杂志、个人新建、讲演稿等。
8、物理痕迹研究法:是利用残留在物体上印记来研究有关社会心理现象技巧。
9、个体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地参加社会生活。
一句话,通过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
个体实现社会化是个特别长过程。
10、再社会化问题:个体社会化还存在改造和重建问题。
个体从一种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或工作方式向另一种方式迅速转变与适应过程,称为再社会化问题。
11、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现实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中所处地位、身份,而根据这种社会地位、身分,规定了这个个体应当具有心理和行为。
12、角色希望:现实生活中角色是由社会及其对应文化规定,人们正是根据个体社会角色对他抱绝对希望,称之为角色希望。
13、角色冲突:因为现实生活中个体处在角色网络包围之中,不简单满足各方对自己角色希望,往往由此产生内心矛盾冲突。
这种由角色引起冲突叫角色冲突。
14、角色网络:个体所担任多种多样丛杂社会角色构成网络,被称为角色网络或角色丛。
《社会心理学》思考题及答案10.1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1.名词解释:*(1)社会答: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由在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
*(2)文化答:文化是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
*(3)人格答:人格是一种内在力量的持久组织。
它帮助个人决定在各种情境下的反应,因此行程包括内隐与外显过程在内的行为的一致性。
*2.简述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
答:社会行为作为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的反应,具有如下特征:(1)社会行为是对包括他人行为在内的社会刺激的反应,同时又能够成为他人行为的刺激。
即社会行为既具有主动性又具有受动性,并且也因此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互动性。
(2)社会行为是包括内在体验过程和外部表现过程的“连续统”,即它既具有内隐性又具有外显性。
内在的体验过程是外在的表现过程的基础、潜在状态,或准备阶段。
(3)社会行为的主体既包括作为群体成员的个体,也包括由这些个体组成的规模不等的群体,即它既具有个体性又具有群体性。
社会行为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个体受他人或社会影响而产生的行为;二是那类既由个体所体现同时又为群体中的其他成员所共有的行为;三是那类由各种有组织或无组织的群体所表现的行为。
第二章*1.列举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研究取向(学科)。
答:社会心理学三种研究取向的三大母学科是三种不同性质的学科,社会学属于社会科学,心理学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而文化人类学则是完全的人文学科。
2.列举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拓展方法。
答:(1)一般方法:实验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现场研究法(包括访谈法和观察法)、文献研究法。
(2)拓展方法:博弈论分析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电脑模拟研究法。
第三章1.名词解释:社会化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了解社会规则和约束,学习和内化社会规范及文化,逐步完成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程。
*2.简述影响社会化的社会环境因素答:(1)家庭。
社会心理学动机情绪态度
倒U型曲线
社会心理学动机情绪态度
活动效率
——主要的社会动机和社会行为
亲合动机 成就动机 权力动机 侵犯行为 利他行为
社会心理学动机情绪态度
1、亲合动机(又称合群动机)
定义: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协 作友好联系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
亲合的起源:亲合起源于依恋
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第三层:爱和归属的需要
社会心理学动机情绪态度
(二)嫉妒
定义: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
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 的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 态。
社会心理学动机情绪态度
(三)羞耻与内疚
羞耻:健康的羞耻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自然结果,
是人适应社会生活、改善自己的一种重要方式; 而过少或者过多的羞耻感都是不健康的,都对个 体发展不利。
要我学习——我要学习
社会心理学动机情绪态度
生活态度
社会心理学动机情绪动机情绪态度
陈坤
善意是财富,在温饱之余将它播撒, 这好过独自富有,当然也会收获更多。 带着善意出发,与志同道合者结伴, 将温暖传递开去:多伸出一双温暖的 手,多送出一张温柔的笑脸,多借出 一个安逸的怀抱……我就可以是最富 有的人了吧?
社会心理学动机情绪态度
社会心理学动机情绪态度
三个探讨内容
社会心理学动机情绪态度
一、社会动机
动机——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 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自然动机——由人的自然需要引起的动机 社会动机——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
的动机。
社会心理学动机情绪态度
——动机的过程
需要→心理紧张→动机→行动→实现目标→需要满 足、紧张消除→新的需要
社会心理学之利他概述
-利他的字⾯意思 利他:恰好与侵犯相反,是为了使别⼈获得⽅便与利益,⽽不图报的助⼈为乐的⾏为,出于⾃觉⾃愿的⼀种利他精神的有益于社会的⾏为。
⼈们通过采取某种⾏动,—⽅⾯满⾜了⾃⼰的需要,⼀⽅⾯⼜帮助了别⼈;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们可能会不惜放弃⾃⼰的需要来满⾜别⼈的愿望。
利他⾏为的性质 (1)利他⾏为是⼀种亲社会⾏为。
亲社会⾏为泛指⼀切符合社会期待的有益于他⼈的⾏为。
(2)利他是⼀种以⼈为对象的亲社会⾏为。
助⼈⾏为与利他⾏为都是以⼈为对象的亲社会⾏为,但利他的层次更⾼,因为这种⾏为不企求回报。
利他者认为帮助别⼈是其出⾃内⼼的义务。
(3)利他⾏为是由利他动机引起的,其特征是以完全有利于他⼈为⽬标。
利他的原因 (1)社会⽣物学观点:利他是动物以个体的“⾃我牺牲”换取物种存在和延续的⼀种本能。
(2)社会规范论的观点:利他是⼀种社会交换,其收益是⾃我价值的提⾼和焦虑的减⼩。
交互性规范是社会交换的基本原则。
利他⾏为的影响因素 (1)⾃然环境:良好的⽓候及环境使个体⼼情愉悦,往往会增加利他,⽽噪⾳等恶劣环境因素会减少利他。
(2)社会情境:他⼈在场对利他⾏为往往有负⾯的影响,在场⼈数越多,利他越少,独⾃⼀个时个体利他的可能性反⽽增加。
这是由于他⼈在场,导致去个性化,使个体责任意识丧失;或者导致责任扩散。
如果情境中出现助⼈⾏为的榜样,会产⽣⽰范效应,增加⼈们的利他⾏为。
(3)时间压⼒:时间紧张时会难于利他。
(4)利他对象的特点:被帮助者与利他者态度与价值观相似、未伤害过利他者或更有吸引⼒的⼈,更容易让⼈产⽣利他。
利他者的⼼理特征 (1)⼼境:个体⼼情愉悦时对他⼈及事物往往有积极的看法,容易出现利他⾏为。
(2)内疚:个体做错了事感到内疚时,倾向于补偿,以减少内疚造成的⼼理压⼒。
(3)⼈格:社会责任感与利他⾏为呈正相关,移情能⼒与⾃我监控⼒也与利他呈正相关。
2014-2015第1学期 侵犯
动物的侵犯行为: 掠食:目的是果腹,不带情绪 争斗:争夺食物、配偶、空间, 带有情绪
证据: Lorenz(1966) 雄丽鱼
劳伦兹( Lorenz),诺贝尔得主,动物行为学家
观察了一种攻击性很强的热带鱼——丽鱼的行为
他发现,雄丽鱼会攻击同种的其他雄鱼,以捍卫自己的地 盘。但雄性丽鱼并不攻击雌性丽鱼,也不攻击异种的丽鱼。
2.任何有意伤害或能够伤害他人的行为。(引入“意 图”)。 3.任何有意伤害他人或能够伤害他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 许可的行为。 属性增加,外延减小
狭义:侵犯是有意伤害他人且不为社 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判断的三个因素:
伤害行动
伤害意图
社会评价
伤害意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测: (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
2 .米勒
1941年出版的《挫折——侵犯假说》
一书,修正并扩充了挫折——侵犯理论的内容。
观点:挫折可以引起一系列的不同反应,侵犯反应
只是其中一种形式而已。 或变得紧张、倒 退、无动于衷 或陷入空想等 其他反应
挫折
引发侵犯行为
或增强了战胜困 难的决心,愈 挫愈勇
挫折的存在,不一定会导致侵犯行为;但侵犯行肯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
人有两种基本本能:性本能与自我保护本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48)
生的本能(性和自我本能):爱与建设的力量 死的本能:恨与破坏的力量 向内:自杀、自虐 向外:侵犯、征服 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释放
3.洛伦兹的习性学观点
强调攻击本能的自发性。 目的:适应环境。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从家庭地位看:
家庭地位低下的、身体有缺陷的人、劣等种族的人等挫 折较大,所以攻击行为也多。
社会心理学(二)非选择题部分考点汇总(考生整理)
自考社会心理学(二)重要考点整理说明:该内容是真题2010年10开始至2015年10月中出现的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部分知识背诵要点版。
另最后补充了最新16年10月考试中一个没有出现过论述题(注:该次考试中没有名词解释的题)。
个人整理,仅供参考。
晕轮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
群体内聚力:指的是群体对其成员吸引力、成员愿意留在该群体内以及成员间互相交往的程度。
环境应激:指的是环境条件妨碍了人们最佳发挥功能,由此产生了人们对环境的应激反应.利他行为:是指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报答的自觉自愿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助人行为:是指一种为改进他人幸福的行为,不论助人者出于何种动机。
优先效应:也称为首因效应,指的是在信息呈现顺序中,首先呈现的信息比后来呈现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有更大的权重.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
领域性:是指个体或群体对地域和物体的独特使用。
侵犯行为:是指直接达到伤害欲以避免的他人的目的的行为。
归因:指的是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做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
习得的无助:是指在多次经历过消极体验之后,再面临同样或类似情境时个体所产生的一种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表现。
遵从:也称从众,由于群体而产生群体成员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的结果。
小群体意识:是群体的一种特定思维方式,指的是为了维持群体表面上的一致,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所有可能的解决办法和行动方案作出实事求是的和准确的评价的思维方式,从而导致错误的决策。
服从:是指在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中,低权力一方听从高权力一方的明确要求而完成一定行为的现象。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的人、观念或事物的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社会知觉:是指我们追求认识和了解他人的心理过程。
侵犯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第三节减少侵犯行为的途径
(一)宣泄
(二)报复与惩罚 (三)提供非攻击的榜样
(四)感情移入
(五)置换、寻找替罪羊
(一)宣泄
第四节 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一、影响侵犯行为的直接外因 二、影响侵犯行为的背景因素
三、影响侵犯行为的个体因素
直接外因
(一)挫折
(二)挑衅 (三)诱因 (四)酒精
(1)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言语 侵犯和动作侵犯。
(2)按照侵犯者的动机,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
犯和工具性侵犯。 侵犯的种类 亲社会的侵犯:符合社会规范(抓强盗) 被认可的侵犯:父母孩子 反社会的侵犯(狭义的侵犯):违反社会规范
第二节 侵犯的理论解释
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
麻木 不同情 他们可以,我也可以 降低约束力 他们是这样做的呀!模仿手段
五、挫折—侵犯理论
(一)最初的理论
挫折有两个含义:
一是指阻碍个人达到目的的外部情境 一是指由于目的行为受到阻碍而激发的 心理 紧张状态 例:消失的挖掘机(责骂并辞退后报复)
尖刀求爱(贺某发现原来女友爱上他人)
J.Dollard(1939)提出:“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 1. 侵犯的强度同目的受阻的强度成正比,但超过一定限度的 受阻后,却不一定导致侵犯; 2. 抑制侵犯的力量同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的强度成正 比; 3. 挫折强度一定的情况下,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 性越小;预期惩罚一定时,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
四、有关侵犯的生物学解释
行为遗传学
行为遗传学领域也有大量的研究试图证明遗传因素在人类 侵犯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其中孪生子、染色体差异、被 收养者与亲生父母的比较等研究是比较常见的。
利他和侵犯——精选推荐
利他和侵犯利他和侵犯⼈类可以表现出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社会⾏为,⽽如果以⾏为的后果作为划分的标准,可以将社会⾏为分成两类,⼀类是对社会或他⼈有益的⾏为,或者称之为亲社会⾏为;另⼀种是对社会有害的⾏为,即反社会⾏为。
⼈类的亲社会⾏为是那些⾃发性地帮助他⼈或者有意图地帮助他⼈的⾏为,其中包括了助⼈⾏为和利他⾏为。
⽽以侵犯⾏为作为典型代表的反社会⾏为则明显对他⼈和社会具有极为不利甚⾄是破坏性的影响作⽤。
本章以上述两类社会⾏为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利他⾏为和侵犯⾏为为重点,着重对引起利他和侵犯⾏为的原因、它们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它们出现与否的⽣理、⼼理和社会因素进⾏详细的阐述。
第⼀节利他⾏为在⽇常⽣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有⼈愿意⽆偿地帮助他⼈,即便是他并不认识此⼈,或者他根本也不在意他的⾏为能否为他带来什么可以预见的好处,我们把这种⾏为称为利他⾏为。
利他⾏为是⼈类社会中⼀类美好的事物,也是社会⽣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利他⾏为概述(⼀)利他⾏为的定义顾名思义,利他⾏为(altruistic behavior)是⼀种⾃发形成的,以帮助他⼈为唯⼀⽬的,且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为。
从利他⾏为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利他⾏为有如下⼏个特征:①以帮助他⼈为⽬的;②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例如荣誉或奖品;③⾃愿性;④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
其中第⼆个特征是利他⾏为的主要特征。
美国911事件中的华⼈英雄曾喆舍⾝抢救病⼈,他本⼈并不期望得到什么回报,并且还献出了⾃⼰的⽣命,这是⼀种典型的利他⾏为。
然⽽,⼈们助⼈的动机并⾮都如此单纯,通常的利他⾏为中既包含利他的因素,也含有利⼰的因素。
如果你志愿为某个慈善团体⼯作,以便给你的朋友们留下良好的印象或增加⾃⼰未来找⼯作时简历的砝码;当⼀个慈善家⼤量捐款帮助穷⼈的时候,他可能也会期望在社会上获得声誉的回报。
如此说来,利他⾏为可能有不同的动机,其中有些⾏为是以利他为⼿段、以利⼰为⽬的,有些⾏为有微妙的利⼰动机,有些是纯粹意义上的利他主义,即为他⼈的幸福⽽助⼈,丝毫没有想到⾃⼰的得失。
侵犯与利他(社会心理学)
目
CONTENCT
录
• 侵犯行为 • 利他行为 • 侵犯与利他的关系 • 社会心理学的应用
01
侵犯行为
定义与类型
定义
侵犯行为是指个体或群体对另一 个人或群体造成伤害的行为。
类型
侵犯行为可以分为直接侵犯和间 接侵犯,直接侵犯包括身体伤害 、言语攻击等,间接侵犯包括背 后说人坏话、散播谣言等。
侵犯与利他的联系
侵犯和利他行为都是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表现形式,都受到社会 规范的制约。
侵犯和利他行为在某些情况下可能相互转化。例如,当个体为了 维护自己的利益而采取攻击行为时,这种行为可能会对他人造成 伤害;反之,当个体为了帮助他人而采取行动时,这种行为可能 会对侵犯行为起到抑制作用。
侵犯与利他的区别
利他行为的原因
01
02
03
04
同情心
个体对他人的痛苦和困难产生 同情,从而产生帮助的动机。
内疚感
个体为了减轻内疚感,可能会 通过利他行为来弥补自己的过 错或愧疚。
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鼓励人们 帮助他人,不自私自利。
自我形象
个体希望通过利他行为来提升 自己的社会形象和自我价值感 。
利他行为的影响
侵犯行为的原因
情绪触发
当个体处于愤怒、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状态时, 更容易产生侵犯行为。
社会学习
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侵犯行为, 特别是家庭和同伴的影响。
自我肯定
为了提高自我价值感和自尊心,一些人可能会采取 侵犯行为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地位。
侵犯行为的影响
80%
社会关系
侵犯行为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冲突加剧,破坏社会和谐与稳 定。
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主要社会动机
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主要社会动机导语:社会动机(social motivation)就是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而获得的。
它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内部刺激,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
主要的社会动机是什么?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亲合动机: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心理倾向。
是人际吸引的较低层次(1)亲合起源于依恋,合群在个体生命早期的表现是亲子间的依恋,哭和笑有助于依恋的形成(2)亲合的作用: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获得信息;减轻心理压力;避免窘境(3)影响因素:情境、情绪、出生顺序。
压力越大,群体成员的亲合动机越强;悲惨情境和恐惧情绪增加亲合倾向,但高焦虑者的亲合倾向较低。
长子长女恐惧时的合群倾向比弟妹们强。
2、成就动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是个体在各种情境下,追求成功与成就的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1)抱负水平:抱负水平是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和期望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
代表一种主观愿望,与实际成就可能会有差距。
与成就动机有密切联系,抱负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其成就动机强弱。
如遇事想做、想做好、想超过他人,则个体的抱负水平就会较高。
与个体已往的成败经验也有关系,成功的经验可提高个体抱负水平(2)影响因素:目标的吸引力;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3)是习得的社会动机,培养儿童成就动机应注意家庭教养方式;强调、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
家长对儿童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成就动机呈正相关。
3、权力动机: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
权力需要是权力动机产生的心理背景。
温特认为存在两种权力动机:积极的和消极的。
前者常常表现为竭力去谋求领导职位或在“组织社会中的权力”;后者则通常表现为“害怕失去权力”,为自己的声望忧虑。
可能通过酗酒、斗殴和展示已有的权力等行为来满足这方面的需求。
二下数学启蒙第九讲比多少
二下数学启蒙第九讲比多少第一篇:二下数学启蒙第九讲比多少东山周末拓展二年级下册数学启蒙第九讲:比多少姓名掌握比多少的问题,要学会审题,弄清变化过程是增加还是减少。
通过画图分析数量关系,理解题意。
面对复杂的比较多少问题,学习过程中要分清楚不同量的不同变化,利用线段图理清题目的逻辑关系和数量关系。
【问题一】蹦蹦和跳跳原来每人各有一盒20块的巧克力,甜甜送给蹦蹦8块巧克力,送给跳跳3块巧克力,现在谁的巧克力多,多多少?画图分析:想:原来蹦蹦和跳跳的巧克力数量一样多,甜甜给了蹦蹦8块巧克力,蹦蹦的巧克力数量增加了8块;甜甜给了跳跳3块巧克力,蹦蹦的巧克力数量增加了3块。
在相同的基础上,谁的巧克力数量增加的多,谁现在拥有的巧克力数量就多。
蹦蹦比跳跳多增加了多少块巧克力,就是现在的数量差。
解:8-3=5(块)答:现在蹦蹦的巧克力多,多5块。
【试一试】1、蹦蹦和跳跳原来每人各有一盒20块的巧克力,蹦蹦忍不住吃了8块巧克力,而跳跳只吃了3块巧克力,现在谁的巧克力多,多多少?2、有甲、乙两桶油,甲桶里的油比乙桶里的油多20千克,从两桶倒出同样多的油后,现在那个桶里的油多,多多少?东山周末拓展二年级下册数学启蒙【问题二】原来芒芒和果果都有20个玻璃球,后来芒芒又买了10个,果果却丢了15个,现在芒芒和果果相差多少个玻璃球?画图分析:想:原来两人的玻璃球一样多,芒芒增加了10个玻璃球,这时芒芒的玻璃球比果果多10个,然后果果减少了15个玻璃球,芒芒的玻璃球比果果有多了15个,最后一共多10+15=25(个)。
解:10+15=25(个)。
答:现在芒芒和果果相差25个玻璃球。
【试一试】1、东东和南南各有一些玻璃球,东东又买了10个,南南又买了4个,这时他们两人的玻璃球都变成了20个。
那么原来东东和南南谁的玻璃球多,多多少?2、东东和南南各有一些玻璃球,东东丢了10个,南南丢了4个,这时他们两人的玻璃球都变成了20个。
那么原来东东和南南谁的玻璃球多,多多少?东山周末拓展二年级下册数学启蒙3、东东和南南各有一些玻璃球,东东又买了10个,南南丢了5个,这时他们两人的玻璃球都变成了20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侵犯行为
• 四、有关侵犯的生物学解释 • 行为遗传学 • 行为遗传学领域也有大量的研究试图证明 遗传因素在人类侵犯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 其中孪生子、染色体差异、被收养者与亲 生父母的比较等研究是比较常见的。
侵犯的生物学理论
• 侵犯归于个体内部 • ☆ 脑机制: • ☆ 海马:影响情绪; • ☆杏仁核:该区域受到电击时,温和的机体变得暴躁; 当该区域的神经活动被抑制时,暴躁的机体变得温和; • ☆大脑皮层:皮层受损时,会表现出更激烈的侵犯行 为。 • ☆神经递质: • 5-羟色胺:抑制攻击(5-羟色胺少,侵犯增多); • 雄性激素:增加攻击性
侵犯行为的表现方式大多后天习得
• 1、模仿 • ——观察他人的反应及行为的奖罚后果,学会侵 犯行为的不同表达方式和在何种情境下表现侵犯 行为。侵犯行为是社会学习的产物。 • 2、强化 • ——当一个特定的行为被奖励时,人们倾向于重 复这一行为。 • 侵犯行为主要是习得的反应,强化是助长因素
• • • • •
• Lore 和 Schultz(1993)指出:动物中普 遍的侵犯现象之所以在进化过程中被保留 下来,乃因为其具有使动物存活的价值。 同时,几乎所有的动物似乎都已演化出一 种有力的抑制机制,使他们在最有利的情 况下,抑制他们的攻击。 • 侵犯也是一种选择性策略,取决于动物 先前的社会经验以及当时所处的特定环境。
•
•
玩具实验(勒温,1941 )
实验组:把孩子们带到一个全是玩具的房间前,孩子 们非常想期待玩那些玩具,但是实验者只允许他们从窗外 观看,不许他们进去玩。在经历漫长而痛苦的等待之后, 这些孩子最终才有机会玩那些玩具 • 控制组的孩子则一开始就被允许玩那些玩具,没有遭 受挫折。 • 结果发现:玩玩具的时候,实验组比控制组的行为更 具破坏性,将玩具摔在地上,往墙上砸,或是踩踏玩具。
证据: Lorenz(1966)雄丽鱼
• Lorenz,诺贝尔得主,动物行为学家 • 观察了一种攻击性很强的热带鱼——丽鱼 的行为 • 他发现,雄丽鱼会攻击同种的其他雄鱼, 以捍卫自己的地盘。但雄性丽鱼并不攻击雌性 丽鱼,也不攻击异种的丽鱼。若将所有同种类 的丽鱼从水箱中移走,只剩下一只异种雄性丽 鱼,这只雄性丽鱼会攻击异种的雄鱼。此外, 如果所有其他雄鱼也被移走吧,雄丽鱼最终会 攻击并杀害雌丽鱼。 •
• 侵犯有进化意义
– 黑头鸥吃掉其他鸥鸟的 幼鸟 – 南极帝王企鹅将同伴推 入海中看有没有猎食的 鲸鱼
• Zing (1961)实验证明攻击行为是否是天生 的。
– 猫和老鼠在同一个笼子里 – 小猫没有攻击老鼠,还成为了好伙伴 – 证明攻击本能可以被幼年的经验抑制。
四、有关侵犯的生物学解释
• 动物行为学 • 动物行为学的观点通常来自于动物学方法, 其基本假设是:如果两个物种的行为方式 比较接近,那是因为他们的进化环境相似; 反之,如果他们的进化条件相同,那么, 两者行为方式也会比较接近。
(一)模仿学习
六、社会学习理论
•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侵犯的态度和侵犯的行为是通过学习而得到 的,就人类来说,观察模仿是一个极重要的学习过程。 • 班杜拉认为,个体从观察他人的侵犯行为到表现自己的侵犯行 为需要三个必要条件:第一,有一个榜样表现侵犯行为,第二, 榜样的侵犯行为被断定为“合理”的,第三,观察者在榜样表 现侵犯行为的时候必须在场。以上三者缺一不可。
•
– – – – – –
研究程序:
给被评价对象以电击,引发她的痛苦,然后对其进行评价。 实验进行时,被试可以看到被评价者正在说话,但听不到声音。每当 她们按电键给予电击时,被评价者就身体扭动,挣扎,表现出痛苦的 样子。 电击共20次,分两个阶段操作。当电击进行到第10次时,被评价者 痛苦强烈,以致于挣脱了电极带,继续进行后10次的电击。
• 工具性侵犯:未达到某种目的,把侵犯行
为作为达到目标的一种手段。
(3)广义侵犯和狭义侵犯。
• 广义侵犯:涵盖全部有动机的伤害行为
• 狭义侵犯:有意违反社会主流规范的伤害行为。 分为: • 亲社会的侵犯:符合社会规范(抓强盗) • 二战 600万犹太人 • 被认可的侵犯:父母孩子 • 反社会的侵犯(狭义的侵犯):违反社会规 范
– 生本能和死本能生本能常常阻碍死本能达到毁坏 性目标,把这些目标导向外部,产生了仇视和侵 犯
劳伦茨本能学说
– 劳伦兹(Konard Lorenz)出版了专著《论侵 犯行为》。认为侵犯本能对于所有动物都是共 同的,是动物适应环境、赖以生存的基础。人 也不例外。 – 1、猎食行为 – 2、争斗行为 – 证据: Lorenz(1966)热带雄丽鱼 – 自然环境 – 鱼缸环境 如果没有外界诱因引发,侵犯行为不会发生;
六.社会学习理论
• • • • 从观察到表现需要三个必要条件: ——有一个榜样(侵犯行为) ——榜样的行为被断定为“合理”的 观察者与榜样处在相同时空内(在现场)
• • • • • • • • •
引发:愤怒的情感体验和对侵犯行为的学习 (一)愤怒的来源 1、袭击:受他人袭击或侵犯,以牙还牙 回应愤怒的四种方式 ——直接侵犯/间接侵犯/替代性攻击/非攻击性行为 2、挫折 3、归因 ——知觉为他人故意,才会产生愤怒,表现出侵犯 4、报复的期望
生物进化学
• 生物进化学对人类侵犯的研究,非常强调人类行 为进化和发展过程。 • 凯瑞斯:①侵犯的能力是人类固有的; • ②侵犯的年龄和性别差异在青春期中表现得最明 显; • ③与男性相比,女性在青春期时的身体侵犯只扮 演着不太重要的角色; • ④在青春期和成人早期中,与男孩相比,女孩更 多地使用人际支配和人际惩罚的等替代性方式。
犯罪起因
• • 邵瑞杰:马加爵大学三年半最好的朋友,因为打牌与马加爵发生口角,批评 了马加爵的为人,于是被杀。 马加爵供述:“我跟邵瑞杰很好,邵还说我为人不好。我们那么多年住在一 起,我把邵当作朋友,真心的朋友也不多。想不到他们这样说我的为人。我 很绝望,我在云南大学一个朋友也没有……我把他当朋友,他这么说我,我 就恨他们。” 唐学李:没有在邵瑞杰和马加爵的夺命牌局中争吵,也不曾和马加爵有任何 过节。在唐学李女友看来,二人甚至算是不错的朋友,唐平时喊马加爵“马 哥”,从来没有言语不慎得罪马加爵,只因为他暂时借住在马加爵宿舍里, 那两天又总是睡在宿舍不爱出门,妨碍了马加爵的杀人计划,因而被杀。 马加爵亲口承认为什么第一个杀唐:“不是先后的问题,而是下手的机会来 了,他恰好那时在寝室。如果是别人,结果也会一样。” 龚博:和马加爵从来没有冲突,来往不多,同样没有参与马和邵的牌局,因 为过生日没请马加爵,而邵瑞杰又用此事教训马加爵:“就是因为你人品不 好,所以龚博过生日都没叫你”因而被马加爵怀恨,惨遭杀害。 杨开红:马加爵正在宿舍里处理杀死邵瑞杰时留下的血迹时,恰巧来到马加 爵的宿舍找人,马加爵担心事情泄露,杀害了杨开红。
– – – – – – – – – – –
津巴多的经典实验(1969) 被试:纽约大学的女学生,四人一组。 去个性化组: 每人发一件从头蒙到腿的大罩巾,不使用他们的姓名,并在黑暗中进 行实验,因而同一组被试无法相互辨认。 控制组: 每人胸前都有一个很大的姓名卡片,并相互引见,同组被试之间就知 道了每个人的姓名。 实验条件(被评者): (1)温柔的富有献身精神的年轻妇女,她正为资助未婚夫上大学而工作; (2)令人讨厌的自私自利的女性。
外向侵犯
侵犯的激发 直接侵犯 间接侵犯
挫折
(目的受阻)
内向侵犯
其它反应 (补偿、压抑、合理化等)
(二)挫折——侵犯理论的修正
社会心理学家贝克威兹认真考察了几个并不完全支持挫折 — —侵犯理论的研究后,对多拉德提出的挫折——侵犯理论 提出了修正的观点,他认为个体在遭受到挫折之后将做出 什么反应,表现怎样的行为,是由环境内在的线索或者说 环境提供的刺激来引导的。
判断哪些是侵犯行为时,必须要分析三个方面的情况:
判断行为者是否具有侵犯动机
• • • • (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 (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 (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 (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
马加爵
• 马加爵(1981年5月4日—2004年6月17日),男, 汉族,广西宾阳人,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 专业2000级学生,户籍地为广西宾阳县宾州镇马 二村一队。1996年至1997年在宾州初中读初三, 以优异成绩考取省重点宾阳中学;1997年至2000 年就读于宾阳中学;1999年至2000年读高三,成 绩优异,被预评为“省三好学生”;2000年至 2004年就读于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 2004年2月13日晚杀一人,2月14日晚杀一人,2 月15日再杀两人后从昆明火车站出逃。2004年3 月15日被公安部列A级通缉犯;2004年6月17日 被执行死刑。
激素活动说
• 人们很早就发现,雄性激素在动物的侵犯 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诸如睾丸激素 之类的雄性激素之所以能够影响动物的侵 犯行为,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动物身上起到 两种作用:组织和激活。
第一节 侵犯行为
五、挫折—侵犯理论
(一)挫折——侵犯理论及其实验研究 所谓挫折是指一个人在为达到某种目标进行努力时 遭受到干扰或破坏,致使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多拉德提出认得侵犯行为乃是因为个体 遭受挫折而引起的,这就是挫折——侵犯理论。
•
• • •
思考
• 医患关系为什么紧张?
二、侵犯行为的类别
• (1)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言语侵犯和 动作侵犯。 • 言语侵犯:使用语言、表情
• 动作侵犯:使用身体特殊 • 部位及武器) •
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
• (2)按照侵犯者的动机,侵犯可以分为报
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 • 报复性侵犯:想让受害者遭遇不幸犯与利他
第一节 侵犯行为
一、什么是侵犯行为 所谓侵犯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 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 侵犯行为简称侵犯(aggression),有时也可 以称之为攻击行为,欺负行为--球员斗殴,相 互中伤与诋毁-----伊拉克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