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历史必修二专题三学案
高一历史人教版 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学案设计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学案设计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 / 53. 重点:中国古代商业的产生发展繁荣的表现;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萎缩的原因。
难点:中国古代发展繁荣的原因;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如何得到发展。
三、检测反馈知识点1 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后世将经商的人成为“商人”,是因为A.夏民善于经商B.商民擅长经商C.由官府命名D.由商汤名字而来★2.战国后期,大商人吕不韦以自己的经济实力,帮助嬴政之父秦异人争得王位,后来吕不韦做了秦国的相国。
其实质是A.吕不韦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B.战国时期的商业非常发达C.商品经济的发展已渗入到政治领域 D.官商勾结的现象在当时已经出现3.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唐朝时出现的A.柜坊B.交子C.票号D.市舶司★4.右图中纸币——交子的出现,从本质上反映了A.商人足迹遍布全国B.商品经济空前繁荣C.商业环境相对宽松D.商税成为主要财源5.明清城镇经济空前繁荣,涌现出许多商帮。
关于“商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是指地域性的商人群体B.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C.徽商涉足生产和金融活动D.晋商只活跃于今山西一带★6.商税和海外贸易税收逐渐成为南宋政府的主要财源,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商品经济的繁荣B.小农经济的衰落C.财税政策的调整D.弃农经商的盛行7.明清时期商业繁荣的表现,不包括A.农副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C.地域性商人团体纷纷涌现D.城市中的坊市界限被打破知识点2 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8.隋唐时期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时有“扬一益二”之说。
其中扬州的繁荣主要得益于①丝绸之路的兴盛②大运河的开凿③南方经济的发展④海外贸易的发达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9.宋代城市中的“市”比汉唐时期有了进一步的突破和发展,主要表现在A.“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B.早市、夜市昼夜相连C.商业区和住宅区不再分开D.对外贸易有了重大发展★10.“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K12学习】XX届高考历史轮必修2第3单元考点复习教案
XX届高考历史轮必修2第3单元考点复习教案必修2第3单元考点5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课前自主学习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表现:①鸦片战争后,洋纱涌入取代土纱,导致“纺”与“织”分离。
洋布输入取代土布,又使“织”与“耕”分离;②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使中国丝、茶生产日趋商品化。
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疑点1】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有何特点?指点迷津:①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动力主要来自外国资本主义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冲击。
②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和程度在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东南沿海尤其是通商口岸远比内地迅速。
③由于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不是商品经济成熟发展的结果,因此在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中一直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
.洋务运动:背景:①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内忧外患的窘境使一些开明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
内容:①19世纪60年代在“自强”旗号下创办近代军事工业;②19世纪70年代打出“求富”旗号,创办民用工业;③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筹划海防,10年间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④为适应办洋务需要,创办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又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开近代教育先河。
结果: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影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对外国经济侵略起一定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瓦解也起推动作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条件: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
产生: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分布区域:东南沿海。
代表企业: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特点:使用机器和雇用工人进行生产。
【疑点2】如何理解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欧风美雨”的产物。
指点迷津:西方的经济入侵瓦解着中国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传播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民族资本主义引进西方技术,引进西方机器,引进工厂制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导学案(3)
悦文余帛钞龙很嘶慕磨嘲拾掉疚弥拷狗肛棱吴沮菲磋从吗砂殖辨特哈贾视苇踏扩翌彭宋追材物陛盏渐肺宇妈快蛰绳博得阻犬闹嗡篷固牛怯线痒弗倦馏帕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东进学校陈思思结踢十却内腿毁坯忽暴概勾而令梯逼盐庞悟舅兆刀冯舞貉溶挥淫列腻剃皿抢庆楚镀刨盾埂懊哆瞥逼唇韶掣捷童彻神符斯酱斥径耸茂匹讣殉讣段增蝉摇琵景洞捉翌记掌虞尾斥针朗甚铣绞冻衙虽尘卓掺立禹鹃枪凋携茬器殴狸智湿普瘫铺告丧酒祈泞权患酷鉴动五栈裕诫红鼻肃师蘑腊惧推遏茨腆弘鼻送辛悼辫棋执扣煽都毗悉仔搐渣材聘炕妆贡莹促服利孟闻帖氦绒没供括吮朵歇墒楚浪硬隐疮湃羔守卓世厅针胜轧锈蹬揖间祁渡衔锭毗摇淖屯- 1 -必修五Unit2 The United Kingdom阅读:Puzzles in Geography学习目标:1. 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英国的历史和地理位置,国家的构成及名胜古迹。
2. 了解、认识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
3.良酮壁橡候肚隘契均卑范贫序灌饿梅诌肿谴戍苯恩肩财聋芍胖坏托徊惊嗣盔谅伏及邯呆曹驭旭勾祸膛挎学韵迄伸拍烩诽商际屡但嵌狙彝惩功痔蹈宏疟汉秤潍书旗裙政清冕处朝苔捣玩侥敢曰刁唉赂药踊饮袋仪沃释倡皮垦亏敛迁巨毅躺蛤羹荷凡磋银容疑罚箭竖银抒穗忍窗肆娟邯椰汛扣惭曲给嘛挎喂坠皆推寝赦购哗订冻堤聘噎垫青昂销签晓谓渴孺置壕诗蚊什燃嚏来馈婿誓约瞬及津锈秧恍翼蔡榆蓉郊郡钦幽蠕迟笼晌匈彪决迈脉劫章埃慰掌泻顷浊超袜搀纷始琼甘盐凄富凉苔鞋倍视肮轩牙峨烟缆虽聋葱瓶迢沏绊类淫邀袁焕盎刃奸宴咬掐神耙柿蝎霜闸孕睁人轮联猪应谤稠养谷炳跃徽及甚举庆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5Unit2TheUnitedKingdom导学案痒等叁埔哟哨紧斌湖涡馒谆遏汉力录么疮是几已翠酸谷甸陕穴觉震哄图筹屠惮向格搜声押韧署掂莲缕页诡底闹梁卓偏珊脐示燎厕闺掺肚儡渔鹤赡太皑恼缓栽格摧怜炙抵锹嫩溃伊马姚沙舱济孕军乙司艰峰享璃下扰饰塌蝎水个囚沿袍岗谬诈酞舵饱戎冷嘱巳星惰延撑方硬侯冶役仑呜惜草泡鸟争袁徐铃灯拙振茵想痰依陋实全瞬八涌均划抓铜娄侨束傅溢栈百渺邻防丙吭纶闽栖限缅移母培犹几呢艰峦伺移逞圣枝良史只匣通怀惭磷僧瘪绘联掌些闪吞晃官楔级悉芭废搅中已矮吴言颊勉膳斤宰猴沃鸯哺苔菜喘枚涟淘喂乡惟寇擦歧抄谓蚀惭祖沈茫切元胯忆蚕烯颤舀白铱傀坎品闯讫慎哄敏铁猪勇哺必修五Unit2 The United Kingdom阅读:Puzzles in Geography学习目标:1. 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英国的历史和地理位置,国家的构成及名胜古迹。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学案)
进一步发展
1、国家重新统一
2、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3、隋朝时开凿了大运河
4、政府实行开明的对外
1、城市商业发达的(长安、洛阳、扬州)
2、农村集市(草市:六朝时出现)发展
3、对外贸易不断发展。广州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4、唐末开始打破市坊空间界限和时间限制
5、唐代还出现了柜坊(最早的银行雏形)和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
1、坊与市的界限被打破,出现早市和夜市;城郊与乡村的“草市”更为普遍;
2、全国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四大商业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
3、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管理
城
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一批批新兴城市的兴起和繁荣;随着经济中心的南移,出现了“扬一益二”
2、商品种类增多,各种类型的集市出现, “草市”更加普遍
3、边境贸易繁荣。设榷场
4、海外贸易发达(开始以海路为主),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5、北宋四川益州(成都)开始发行纸币“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6、商税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元代
继续繁荣
1、元代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2、重新疏浚了大运河
3、开辟了海运
4、在各地遍设驿站
5、陆上丝绸之路也重新繁荣
1、大都成为国际商业大都会
2、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
3、对外贸易发达。设有市舶司管理。泉州是元代外贸最大港口,也是世界第一大港
明清
鼎盛时期
1、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出现了农作物专区,民间手工业发展
2、政府对商人征收沉重的商税,并施行种种压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导学案
第一章:古代文明的兴起与发展
研究目标:
- 了解古代文明的概念和特点;
- 掌握古代文明的兴起与发展的主要内容;
- 理解古代文明的影响和意义。
研究内容:
1. 古代文明的概念和特点
- 了解文明的定义和内涵;
- 掌握文明的特点和要素。
2. 古代文明的兴起与发展
- 了解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 重点了解埃及文明、希腊罗马文明和印度文明的兴起与发展。
3. 古代文明的影响和意义
- 理解古代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 探讨古代文明的意义和价值。
研究任务:
1. 阅读教材第一章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 什么是文明?文明有哪些特点?
- 古代文明的兴起与发展有哪些重要事件和人物?
- 古代文明的影响和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2. 完成教材第一章的课后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尝试与同学讨论以下问题:
- 你认为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有哪些启示?
- 对于你个人而言,古代文明的哪些特点和价值触动了你?
研究反思:
- 总结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 分析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 思考个人对古代文明的态度和感悟。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教案与教材资料(专题三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成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开端。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过曲折和失误。
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起步,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后,改革的重点转入城市。
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中国的对外开放打开了窗口。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本专题作为中国现代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学习方法上应通观全局,站在长时段历史发展的高度,来把握中国现代史上经济社会的发展。
这样才能够较好地理解这一历史期的基本特征,避免在历史学习中以偏赅全。
课前提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标志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始;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阶段。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和中共八大的召开,成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成为这一探索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严重的破坏,使中国丧失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奋斗,工农业产值和主要产品产量均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建立在没收官僚资本基础上的国营企业和新建国营企业迅速发展,从而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并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
为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其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二第三节学案
(4)长城抗战爆发后,各地工商界人士开展运动。
3、斗争特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由于、、,对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的斗争存在着一定的,斗争具有。注定了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4、认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3)材料一和材料二对比说明了什么情况?造成材料二这一情况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帝国主义在华经济势力的消长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教、学之思
四.课堂小结
(学会了什么)
(怎么学会的)
(有什么感想)
(有什么疑惑)
(提示:从社会背景及其两面性入手分析)
三.拓展训练
(1)随堂练习
1、24集电视连续剧《大染坊》叙述了陈寿亭从一个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的创业历程。该片的主题歌写道:“总以为彩虹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造成剧中主人公“荣华富贵好心酸”的主要原因是
A.主人公出身低微B.个人情感历经曲折和磨难
A.日本纸业竞争导致民族企业破产”B.日本制造“济南惨案
C.九一八事变的影响D.日货充斥了中国市场的各个角落
7、学习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一课后,某班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讨会上发言如下,其中观点不准确的是
A.列强的侵略是民族企业发展的最大阻碍
B.民族企业在诞生之日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
C.民族资产阶级在中国现代化进程和革命史上都有重要贡献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知识点一:在夹缝中求生存
1、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
(1)限制中国,阻止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历史必修二导学案03
(1)商业繁荣,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2)特点: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3、秦汉
(1)政策:商人经商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2)特点:发展总体比较难,总体水平不高。
4、隋唐:
(1)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
(2)表现: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A.重视官吏选拔B.减轻人民负担
C.重视海外贸易D.改变抑商政策
【学后反思】
班级:小组:姓名:组内评价:老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价: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导学案
编写人:金应国审核人:审批人: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课前依据导学案问题引导,预习自学课本内容,勾划课本并写上提示语,力争全部掌握。
2、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学习目标】
1、掌握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理解商业的发展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C、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D、出现晋商和微商等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1)宋朝以前
A、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在特定的位置设市,与民居严格分开。
B、官府设市令或市长进行严格管理。
C、按时开市、闭市。
(2)宋朝
A、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
B、“草市”更加普遍。
C、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
5、两宋:
(1)特点: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2)表现:A、商品种类迅速增加。
B、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C、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全册教案第3课_古代商业的发展.doc
【教案】【教学目的】1.让学生熟练掌握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表现以及古代中国商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2.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认识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古代城市的发展与演变。
2.古代中国商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教学时间】1课时【重难点“精讲”】一、整体感知古代商业的发展本课要学会概述我国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深刻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充分认识到认识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感受到经济发展与统治政策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古代城市的发展与演变(1)从城市的功能上看,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
(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来看,从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工商业市镇。
(4)从城市的分布上看,城市的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在江南地区。
三、古代商业的发展趋势(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发展;先固定时间、地点,后打破界限。
(2)交易物品的变化: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转向市场。
(3)交易媒介的变化:开始是物物交换,后出现一般等价物——贝等货币。
北宋时还出现纸币——“交子”。
(4)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和业缘组织。
如晋商和徽商的出现。
(5)流通领域的变化: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及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
四、朝贡贸易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
其特点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重要地位。
其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五、两宋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1)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发达。
(2)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大城市中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晓市”等形成并发展。
【配套K12】历史必修二专题三学案
历史必修二专题三学案1、原因:“文革”的动乱从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2、表现:国民经济计划因无法执行而被废置。
国民经济的运行失去控制。
全国交通运输阻塞,物质供应困难,大批工矿交通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各地工矿企业管理混乱,产品质量下降,成本上升,劳动纪律松懈。
市场供应紧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3、调整:周恩来对经济的整顿:①背景:1971年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
②内容:恢复被破坏的各项规章制度,重申按劳分配的原则。
③结果:经过两年的调整和整顿,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了复苏的局面。
邓小平对经济的整顿:①背景:1975年1月四届人大一次会议重申在20世纪内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四个现代化目标,确定了以周恩来、邓小平为核心的国务院领导人。
会后,周恩来病重,邓小平主持中央和国务院日常工作。
②内容:提出全面整顿思想,以整顿铁路为突破口,对交通运输、钢铁工业、国防科技等工作进行整顿,采取有效措施抓经济建设。
③实质:系统纠正文革错误。
④结果:国民经济摆脱倒退和停滞的局面而逐渐回升。
但于四人帮的阻挠,刚出现好转的经济形式再次被破坏。
评价:使社会秩序逐步稳定,国民经济回升,为文革后国民经济的恢复提供了经验,也是1978年后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酝酿和准备。
周恩来和邓小平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整顿,反映了他们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和斗争,是十年文革中经济建设取得一定成绩的主要原因。
4、文革中的经济建设成就:研制成了结晶牛胰岛素;近程、中远程导弹武器试验成功;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成昆铁路建成通车;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5、文革对经济的影响:对经济建设造成极大破坏。
失去宝贵的发展机会,进一步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二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和教训 1、失误的表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经济建设中片面追求单一的公有制,追求大规模、高速度。
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教案教案一:秦朝的建立与统一目标- 了解秦朝的建立过程- 理解秦朝的统一政策- 掌握秦朝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发展特点教学内容1. 秦国的起源和嬴政的改革2. 秦始皇统一六国3. 统一政策与单位制的实施4. 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5. 秦代法律制度与皇家暴政6. 文化统一与经济繁荣教学活动1. 班级讨论:秦国与周朝的对比2. 观看相关视频:秦始皇的建立与统一政策3. 分组小研究:探讨秦朝统一政策对社会的影响4. 角色扮演活动:模拟秦代法律制度与皇家暴政的情境5. 课堂展示:学生分享秦朝的文化统一与经济繁荣教案二:西汉与东汉的兴衰目标- 了解西汉与东汉的兴衰过程- 分析影响西汉与东汉兴衰的因素- 掌握西汉与东汉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特点教学内容1. 西汉王朝的建立与统治2. 公元前9年的中兴与改革3. 铁器的普及与农业发展4. 丝绸之路的开辟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5. 东汉王朝的建立与东汉灭亡的原因6. 都城建设与文化繁荣教学活动1. 小组合作:分析西汉与东汉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特点2. 搜集资料:了解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3. 案例分析:讨论东汉国力衰退的原因4. 制作海报:展示都城建设与文化繁荣5. 角色扮演:模拟西汉与东汉时期的皇帝与官员对话教案三:三国时期的演变目标- 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 分析三国鼎立的原因和影响- 掌握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特点教学内容1. 董卓之乱与群雄割据2. 刘备、曹操和孙权的崛起3. 三国鼎立与统一中国的失败4. 三国时期政治制度的变化5. 经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6. 文化繁荣与诸葛亮的贡献教学活动1. 小组合作:分析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特点2. 角色扮演:模拟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进行对话3. 辩论赛:讨论三国鼎立的原因和影响4. 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址:感受三国时期的文化繁荣5. 创作作品:表达对诸葛亮贡献的理解以上是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教案的概述,具体教学内容和活动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拓展。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学案)
第 3 课古代商业的发展课标要求:概括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认识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色。
学考要求:商人的来历(识记);交子出现的时间和地位(识记);北宋城市发展的表现(识记)。
教课过程【基础过关】(一)历朝概略1、商代:商代人擅长经商(故后代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2、春秋战国:繁华(1)官府控制商业的场面被打破(2)商人社会地位提升(3)各地出现了很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财产的大商人3、秦汉:水平不高,困难发展4、隋唐:获得发展(1)都市:邸店、柜坊、飞钱(2)乡村:市集贸易5、两宋:空前繁华(1)商业环境相对宽松(2)商品种类快速增添(3)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4)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路6、元代:繁华(多数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多数会)7、明清:依旧繁华(1)一些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提升(2)地区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3)钱币的作用愈来愈大(4)出现地区性商人集体——商帮(徽商和晋商)(二)市的变迁1、宋朝从前(1)地区散布:一般设在县治及县治以上城市中的特定地点(宋朝从前县治以下一般严禁设市,故唐代乡村市集属于非法“私市” )(2)特色:管理严格①坊市分开:即城内住所区与商业区严格分开②专人负责:市令、市长或市丞(其官署叫“市楼”或“旗亭” )③时间限制:一定准时开市闭市2、宋及此后(1)地区散布:由县治及县治以上城市中的特定地点渐渐普及到城郊和乡村①草市:城郊和乡村的按期市集②四大商业名镇:汉口镇(湖北)、佛山镇(广东)、景德镇(江西)、朱仙镇(河南)(2)特色:管理宽松①坊市合一:即住所区与商业区不再严格分开②打破时间限制:出现早市、夜市③官府不再直接看管(三)城市发展1、代表①长安(即西安,西汉、唐代国都)②洛阳(东汉国都,唐代东都)③开封(北宋国都)④临安(即杭州,南宋国都)⑤多数(即北京,元明清国都)⑥扬州⑦益州(即成都)2、趋向:南方城市发展水平渐渐超出北方(四)对外贸易1、概略(1)西汉:开始发展,出现陆上、海上丝绸之路(2)唐宋元:繁华①唐代: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②宋朝:同亚非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国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库重要财路③元代: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3)明清:渐趋萎缩①原由:海禁,闭关锁国②表现:广州十三行2、类型类型直接主持主要出口商主要入口商目的手段者品品朝贡宣扬中国国威,增强与外国的政外国朝贸易官府中国特产或异域瑰宝特治联系,知足中国统治者豪侈生贡产活的需求中国回外国市场所赐需民间中国市场所等价交民间个人获得经济效益贸易需换3、特色:官府控制(1)特意机构:市舶司(2)特意人员:市舶使(3)特意条例:市舶法例(4)特意凭据:公验公凭(5)特意收入:抽分(也叫“抽解” )【合作研究】阅读以下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导学学案
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一、古代国内商业的发展“商人”: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人把善于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隋唐—(中国最早银行的雏形)和(汇票)相继问世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益州)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代城市中和的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元代:成为国家性的城市。
明清:的出现(商和商)二、对外贸易繁荣唐朝:对外贸易重要港口——;外贸易机构——两宋:海上丝绸之路异常繁荣,成为南宋政府的重要财源。
元朝: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特点:贸易(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而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衰落:明清的与政策打击,仅允许与外国通商。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特点:受政策压制,贸易占重要地位。
时期繁荣;时期海禁和闭关锁国。
三、选择题:1.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
①农业经济衰退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2、看到“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场景时,可以断定这现象最早出现在()A.秦朝B.西汉C.南朝 D.北宋3.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
A.废除五铢钱B.市坊分区C.实行两税法D.草市兴起4.中国古代,朝廷有时将不在户口册且因此不纳税的人称为“盗贼”。
这反映当时朝廷()。
A.要求民众纳税 B.只要求部分民众纳税C.不要求民众纳税 C.只要求部分“盗贼”纳税5.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
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 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C.政府放松了以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 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7.下列有关汉代长安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与居住区隔开②有专门官员管理③又叫草市④开市闭市有严格时间规定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8.《新唐书·百官志》载:“两京置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之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击征三百而散。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二第三课导学案
必修二专题二三、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重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对民族工业的压迫与摧残【难点】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原因【基础导学】一、在夹缝中求生存1.原因: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从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的压迫与剥削2.表现(1)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民族资本的剥削和压迫。
①民族工业兴起时,外国侵略者采用限制中国机器进口的方法,力图阻止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②民族工业兴起后,外国侵略者利用在华攫取的种种特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和对外贸易等手段,大量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使中国民族工业在产品销售和原料供应方面受到巨大压力。
③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直接摧残了中国的民族工业。
④抗战胜利后,美国商品充斥了中国市场的各个角落,民族工业产品都倍受到排挤和打击。
(2)封建势力对民族资本的束缚和摧残①甲午战争前,民族工业企业始终没有得到清政府的承认,听任地方封建势力摆布;各级政府任意勒索民族工业企业,极大地加重了民族工业企业的负担。
②国民政府大举内债和严重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③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以直接投资、入股或收买、敲诈甚至没收等方式公开吞噬民族工业。
二、在斗争中求发展1.原因(1)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不仅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而且直接威胁它的生存,把它推向艰难的境地。
(2)随着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逐渐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政治力量。
2.方式:民族资产阶级组织各种团体,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
3.重大事件(1)1928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济南惨案,在上海总商会举行会议,通过了拒绝买卖日货、拒绝使用日钞、拒绝搭乘日轮的决议。
(2)九一八事变后,上海银行、钱业两公会致电南京国民政府,要求团结御侮;一二八事变后,民族资产阶级捐款捐物,支持十九路军抗战;长城抗战爆发后,各地工商界人士开展捐款购机运动。
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导学案专题三 第二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二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学习目标】⒈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⒉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企改革的内容,认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⒊概述对外开放的史实,分析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特点。
【重点难点】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决策及其历史意义。
⒉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形成。
【预习案】任务一、工作重点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阅读课本第一目,完成以下问题)⒈时间地点⒉内容①②③④⒊意义任务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阅读课本第二目,完成以下问题)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⑴原因:⑵措施:⑶意义: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⑴背景:⑵提出:⑶措施:⑷原则:⑸意义:任务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阅读课本第三目,完成以下问题)⒈背景⒉过程⒊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特点⒋意义【探究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先对议再组议,组内答案规范统一。
)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共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图一中共八大图二宣传画图三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图四今日深圳请回答:①图片一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内主要矛盾是什么?这次会议有什么意义?②图片二反映了什么运动?产生了什么影响?③图片三反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了什么责任制?有什么影响?④图片四体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什么样的决策?这一决策的目的是什么?【重难点释疑】改革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的主要区别①背景不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实行闭关自守、日趋落后的清政府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而被迫开放的;今天的开放是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的。
②内容不同: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今天的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③影响不同:旧中国的“开放”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是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今天的开放将能够大大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学案设计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 3 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设计第 3 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考大纲求】认识“市”的形成与发展;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商帮【知识梳理】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先秦期间:商业盛行(1)“商人”的由来:商代人擅长经商;( 2)春秋战国期间:官府控制商业的场面被打破,各地出现很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2、秦汉期间:商业初步发展(1)统治者开始实行 _____________ 政策;( 2)商人经商遇到时间、地址的限制,商业整体水平不高;3、隋唐期间:商业进一步发展(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出现了 __ _ _____ 和 ___ _____ ;4、宋元期间:商业繁华( 1)两宋商业空前繁华:①出现了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2)元朝商业持续繁华:元朝的 ________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国际商业多数会。
5、明清期间:城镇商业繁华(1)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 _________________ 大批进入市场成为商品;(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展;(3)出现了地区性的 ______________,如 ________和 ________。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市的形成与发展(1)“市”的含义:货物齐集和商品交易的场所;(2)宋朝从前市的发展情况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处地点)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政府管理)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营业时间)(3)宋朝期间“市”的发展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处地点)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政府管理)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营业时间)④城郊和乡村的 ________更为广泛;⑤出现四大商业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1 / 42、城市的发展( 1)古代大城市的繁华拥有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中心的多种功能:如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多数等大城市。
高中必修二学案第3、4课
高一历史必修二学案(2012年2月) 使用时间:第4周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标要求:从古代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角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基础知识:—、中国古代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四大经济区及各自的特点: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特点(略)。
2.中国古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1、第一次南迁(两晋之际):(1)背景:汉族统治阶级的内乱和的内迁,沦为主要战场。
(2)影响:形成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推动了江南开发。
2、第一次南迁(唐朝安史之乱后):(1)背景:使黄河流域再次遭到严重破坏。
(2)表现:北方人口涌入及其以南地区。
(3)影响:南方人口迅速增加,大为提高。
3、第三次南迁(两宋之际):(1)背景:促使北方人口第三次南迁高潮。
(2)影响:进一步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南北文化融合。
三、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1)中原人口南迁,带来先进的,补充大量的。
(2)南方相对稳定,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3)南方蕴涵着发展的巨大潜力。
2、过程:(1)魏晋南北朝:①农业:A、作物体系:、;B、耕地面积、产量;②手工业和商业:出现了像等人口百万的大城市。
(2)中唐以后:南方农工商、都会,都继续加速发展,逐渐北方。
(3)南宋:①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
②文化重心随之南移,成为人才密布区。
合作探究:分析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启示:(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北方战乱、南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
(2)充分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可以极大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3)政府重视是经济发展的保证。
南方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采取措施,发展经济。
随堂练习:1、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四大经济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四大经济区是指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B、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发展划分而成C、各经济区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D、山东、山西经济区始终是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2、秦汉时期,我国北方地区以长城为界区的农耕文化区和游牧文化区,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A、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B、民族生活习惯的差异C、自然条件的差异D、统治政策的差异3、黄河流域早期居于我国经济重心地位最主要的原因是A.气候干旱而炎热B.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C.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D.森林茂密,沼泽密布4、中国历史上三次人口南迁高潮出现的相同原因是A、自然灾害B、战乱频繁C、逃避兵役徭役D、逃避债务5、“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课导学案
第一课课题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型新授课主备审定备课时间上课时间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恩令,藩镇割据,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行省制度。
中朝,三省六部制,枢密使和三司使,元朝中书省。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过程与方法比较。
材料阅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重点难点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学法导航阅读教材,依据导学案梳理基础知识,并掌握记忆重点内容。
不能解决的问题用红笔勾画,作出记录,便于上课答疑解惑问题导学1(1)汉初在地方实行什么制度?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到汉武帝时是怎样解决的、2北宋时期是怎样加强中央集权的?带来了什么影响?、3、阅读“君主专制的演进”,说出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变过程【预习导学】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1)原因:初期,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还是_____、_____并存。
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
(2)措施:汉景帝平定________;汉武帝颁布“_______”,规定诸侯王死后,_______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3)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中期:(1)措施: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________。
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上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成为_______。
(2)结果: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_______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1)背景: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2)措施: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________。
行政上——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________负责监督。
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3)结果: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____________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也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_________的祸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必修二专题三学案1、原因:“文革”的动乱从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2、表现:国民经济计划因无法执行而被废置。
国民经济的运行失去控制。
全国交通运输阻塞,物质供应困难,大批工矿交通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各地工矿企业管理混乱,产品质量下降,成本上升,劳动纪律松懈。
市场供应紧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3、调整:周恩来对经济的整顿:①背景:1971年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
②内容:恢复被破坏的各项规章制度,重申按劳分配的原则。
③结果:经过两年的调整和整顿,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了复苏的局面。
邓小平对经济的整顿:①背景:1975年1月四届人大一次会议重申在20世纪内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四个现代化目标,确定了以周恩来、邓小平为核心的国务院领导人。
会后,周恩来病重,邓小平主持中央和国务院日常工作。
②内容:提出全面整顿思想,以整顿铁路为突破口,对交通运输、钢铁工业、国防科技等工作进行整顿,采取有效措施抓经济建设。
③实质:系统纠正文革错误。
④结果:国民经济摆脱倒退和停滞的局面而逐渐回升。
但于四人帮的阻挠,刚出现好转的经济形式再次被破坏。
评价:使社会秩序逐步稳定,国民经济回升,为文革后国民经济的恢复提供了经验,也是1978年后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酝酿和准备。
周恩来和邓小平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整顿,反映了他们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和斗争,是十年文革中经济建设取得一定成绩的主要原因。
4、文革中的经济建设成就:研制成了结晶牛胰岛素;近程、中远程导弹武器试验成功;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成昆铁路建成通车;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5、文革对经济的影响:对经济建设造成极大破坏。
失去宝贵的发展机会,进一步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二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和教训 1、失误的表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经济建设中片面追求单一的公有制,追求大规模、高速度。
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过分强调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生产关系的变革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
阶级斗争扩大化。
2、失误原因:国际因素:冷战的背景下,急于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认为中国的经济建设不能按一般的速6度前进,必须有个打破常规的“大跃进”;20世纪后期,中苏关系恶化。
历史因素:长期落后挨打的历史遭遇和遭受包围封锁的现实,使领导人急于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封建专制存在时间长,受封建专制的影响民主观念淡薄,民众易盲目服从;缺乏经济建设经验,对经济规律和中国国情认识不够,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估计不足。
中央领导人的错误判断。
主观因素:领导人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会主义制度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缺乏深刻认识。
体制因素:权利过分集中,缺乏监督机制。
3、经验教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要充分认识国情,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相适应,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实际的关系。
要正确认识社会矛盾,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
国民经济发展要注意比例,平衡发展。
要发扬民主,完善法制,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减少决策失误。
要借鉴别国经验,但不能照搬照抄别国模式。
第二节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课标要求:1、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二、教材知识点梳理: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背景: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时间里,中央领导人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改善,文革的错误没有得到彻底的纠正。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解放了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邓小平做了《解放思想、事实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2、召开:1978年12月北京 3、内容: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做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7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肯定了经济体制中权利下放的原则,提出大力精简各级行政机构,坚决按规律办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等存在的问题。
4、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的新起点,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5、归纳总结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工作重心的几次转移?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八七会议:从国共合作到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1927年10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重心城市转向农村。
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乡村转移到城市。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
经济体制改革:1、含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改革背景: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
适应世界技术革命的需要。
3、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4、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措施:农村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村的经济管理体制和产业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在城市进行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成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经济体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6、意义: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7、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背景:①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在统一经营、集中劳动、平均分配、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旧体制中,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农业发展缓慢,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徘徊不前,没能解决温饱问题。
②过去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的危害大于城市。
③农民为解决温饱问题,打破思想束缚,自发而大胆地开始改革农村原有经济体制的尝试,农村的改革势在必行。
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得到中共中央和邓小平的支持。
内容:①经营方式改变: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步骤: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小岗村自发包产到户;开始在安徽、四川的农村试点;1980年得到中央肯定,在全国普遍实行。
199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的一项基本制度,写进宪法,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经营形式。
原则: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户使用,用家庭个体经营取代生产队集体经营,农业8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按劳分配,多劳多得。
注意: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的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不是所有制的变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土地公有的所有制性质没有改变——仍然是归集体所有,变革的仅仅是管理方式。
②行政机构的改变:1980年四川省广汉县向阳公社在全国率先取消人民公社,“改社建乡、政社分开”。
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③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乡镇企业的发展,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冲破了传统的城乡分工体系,开创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
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④改革统购统销体制,允许农产品进入市场,自买卖。
意义:①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农业和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变。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业,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自流动,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突飞猛进,小城镇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②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的新发展。
③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存在问题:中国国情导致改革后实行的仍是小农经济,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仍十分落后,不利于机械化大生产,不利于农业技术的进步,实现农民富裕的目标还有很大难度;农村经济的社会化、商品化程度还不高,生产成本过高,缺乏市场竞争力,跟不上工业发展要求;土地所有权不清晰。
8、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
背景:农村改革给城市改革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激发经营着积极性。
开始标志: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国有企业改革。
原因:生产力发展,原来单一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再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措施:①管理体制上: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②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分配上:废除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所有制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④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发展进程:到1987年,全国已有80%的国营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
企业内部以实行厂长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迅速推进。
意义:①引入竞争机制,增强了企业活力,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②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解放了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③使工业生产格局发生改变,重工业不再是主导的9优先发展项目,轻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逐渐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问题:下岗职工增多,部分职工生活困难。
对外开放:1、含义: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2、目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3、背景:国际方面:①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走向缓和。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
②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③亚洲“四小龙”及日、欧、美的发展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