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按最后一节课老师ppt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行为学精要
第一章绪论
1.组织行为学定义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内个体、群体及结构因素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以提高组织绩效为目的的一门科学。
2.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
·个体心理学:学习、激励、决策
·社会心理学:沟通、群体过程
·社会学:权力、冲突、文化、变革
·人类学:价值观、态度、文化、组织环境
·政治学:权力、冲突、组织内政治
3.个体行为基础
第二章能力、态度与管理
1.能力的概念
能力是指个体要完成工作中各项任务而需要具备的素质总和。
2.态度的概念
态度是指主体对特定对象作出价值判断后的反应倾向----要么喜欢,要么不喜欢。态度包括认知、情感、意向等三个成份。
“态度是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其周围的人、事、物等对象持有的比较持久而一致的心理状态或个性倾向。”
3.主要的工作态度
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度、组织承诺、组织支持感、员工敬业度
如何提高员工满意度?
1.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2.把职工的需要同企业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尽量满足职工的需要。
3.让职工参与企业的决策,使其有主人翁责任感及对企业的归属感。
4.鼓励职工提合理化建议,管理人员帮助实现,以满足职工实现自我成就感。
5.为职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6.管理人员实行走动管理,经常与职工自由交谈,保持上下沟通,促进了解,消除
误解。7.重视职工培训。8.建立精神的激励机制。
工作态度的影响因素
外部因素:第一,人际影响。第二,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第三,企业文化的影响。
内部因素:第一,员工的认知。第二,员工的需要。第三,员工的个性心理特征。
4.态度改变的理论
(一)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费斯廷格将认知元素间的关系划分为三种:(1)不相关;(2)协调;(3)不协调。
不协调认知项目的数量×认知项目的重要性
不协调程度=----------------------------------------------------------------------------
协调认知项目的数量×认知项目的重要性
态度的一致性规律:员工自动会在态度之间以及态度与行为之间寻求一致性。
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不协调是一种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具有动机的作用,会驱使个体设法减轻或消除不协调状态。在解决认知不协调的问题上,费斯汀格提出了三种途径:(1)改变行为,使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2)改变态度,使其符合行为。(3)引进新的认知元素,改变不协调的状况。
(二)海德的认知平衡理论
海德将构成一体的两个对象的关系称为单元(unit);对于每种认知对象的感情和评价(喜恶、赞成、反对)称为情绪。当对一个单元内两个对象的看法一致时,其认知体系呈现平衡状态;当两个对象有相反看法时,就产生不平衡状态。
海德强调一个人(P)对某一认知对象(X)的态度,常受他人(O)对该对象态度的影响,即海德十分重视人际关系对态度的影响力。
(三)预言实现改变态度理论
员工的行为=f(管理者的期望×对待方式)---------“斯尼奈奇迹”
第三章
1.性格
性格是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性格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
性格指一个人稳定的、独特的个性特征。
性格的差异与管理
有助于员工扬长避短,发挥特长,提高工作效率。
不同气质类型的人组成团队,可以产生互补作用,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协调。
根据员工的气质类型,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来激励员工。
2.价值观类型
终极价值观:期望存在的终极状态,通过一生去实现的目标(自由、平等、成就、幸福……)。工具价值观:偏爱的行为方式或实现终极价值的手段(正直、开朗、博爱、礼貌、宽容……)。
4.工作价值观
工作价值观可视为价值系统中的一部份,是对工作、工作行为或工作目标的持久信念及选择、评判标准。相同职业类型的人倾向于拥有相同的价值观。
分类:利他主义、美的追求、创造力、智性的刺激、成就感、独立性、威望、管理权力、经济报酬、安全感、工作环境、与上司关系、与同事关系、生活方式、变异性。
构成:
☆价值观与管理(老师只给了三个方面,自己看书水一下吧):
企业文化建设冲突管理工作激励
第四章
1.情感、情绪与心境的区别p31(老师上课ppt上的中文翻译错了)
情感是一个宽泛的术语,包括情绪和心境。二者有区别,情绪是针对人或事的强烈感受,心境指弱于情绪的一些感受,通常没有相关的刺激。情绪比心境波动更快,两者联系非常紧密,并能互相影响。
2.情商
定义:情商是衡量情绪智力的商数。情绪智力是识别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状态,并利用这些信息来解决和调节行为的能力。
五个维度:
1.情绪觉察:识别和评价自己情绪的能力;
2.情绪调节:管理及控制各种情绪状态的能力;
3.自我激励:激发自己的内部动力,以达成目标的能力;
4.同理心:理解自己和他人情绪差别的能力;
5.社交技能:与别人建立关系并影响他人的能力。
三个层次:
对自我的把握:自我意识、自我调节以及自我激励的能力
对他人的感知:理解他人的情绪以及同情他人的能力
与他人的交往:社交技能——如何成功引起他人的兴趣、激励和领导他人
第五章
1.知觉的基本特点
知觉是给予对象意义、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回答这是什么(名称、意义)的过程。因为人们的行为是基于他们对现实的感知而不是现实本身,是感知的世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所以知觉对组织行为学很重要。
2.影响人际知觉的一般规律
▪人际知觉指人们对彼此的知觉。
▪人际知觉的一致性规律:当获得关于某个人少量的信息资料后,就力图对他的大量特性做出判断,形成一个统一、一致的印象。
▪对物的认知允许事物的各种特性不协调一致,而对人的认知通常不允许人的各种特性不协调一致。
3.人际知觉的常见偏差
▪对比效应(contrast effects)如同一种颜色把它放在较暗的背景上看起来明亮些
▪首因效应(First Impression Effect) 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
▪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
▪晕轮效应(Halo Effect) 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刻板效应(Stereotype Effect) 是指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人、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以此固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人依据的心理现象。
▪投射(Projection) 是指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
4归因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