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语文》课程论文
题目:《我与地坛》有感
学生姓名:赵全林
学号:1200107238
年级专业: 12机电2
任课教师:蒋经国
提交日期:2013年5月12号
成绩评定
我与地坛
摘要:世上之最美的文章,也不过在《我与地坛》前止步,三个字形容:太美啦!
以前高中学语文知道,美轮美奂这个词不能用来形容文章,但是面对史铁生构筑起的《我与地坛》这座世之奇伟建筑物,我由衷的赞叹“美哉轮哉,美哉奂哉”。
如果这是散文,那么它已经达到了诗的文字起笔。如果这是散文诗,那么,它却有着像小说那样扣人心弦的吸引人的魅力,我为自己能再次拜读史铁生而悄悄庆幸了起来。
如果我的文字仅仅停留在夸奖的层面上,那么也难以说自己在史铁生这里学到了什么,难以说自己真正读进去了《我与地坛》,之所以觉得好,最深层次的是因为其中所包含和折射的哲理。这些则会成为亘古不变的科学,值得人们深
深把玩。
关键词:史铁生;我与地坛;生命;母爱;
读书报告
-----读《我与地坛》有感
每个人或多或少应该都曾经有一些关于生与死的思考。生是具体的,是细微的,它表现表现在任何一件小事上,这些小事促成一个大的状态和过程,这便是生。而死大概有很大一部分是这种状态的终结点吧。不过否认,我们每个人在一生当中都很注重自己是如何生存,这就是所谓的人生观。然而这是一个无止境的问题有待于人们去挖掘去探索。对于怎样生如何生,生命有多长,我的思考就有多长,我想,一个人一生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选择如何生的过程。《我与地坛》就是这样作者抒发自己对于生命和生死问题的感悟。
首先不得不说,我读这部作品一大半的原因应该是因为它的作者------史铁生。第一次接触史铁生这个名字大概是在小学的课文上。当时的一篇课文《秋天的怀念》给了那个年纪的我一种深深地感动。这篇文章是作者的早期作品,是他刚刚经历了一场人生的巨大波折和打击时候写的。我想应该没有人似他那样坚强了,即便他在波折来临之际,也曾自暴自弃对人生充满了疑问,和抱怨。抱怨这世界的不公平。可当他遭遇不幸的时候,爱他的人却显得更加不幸。在这浓浓的母爱中,他振奋起来,勇敢的活了下去。文章讲述了作者的母亲为了让作者鼓起生活下去的勇气,在弥留之际为作者做的那些事情。母爱是伟大的,能够在困境中站起来的人,在我看来是更加值得我们敬佩的。
在认真阅读《我与地坛》这篇文章之前,我先仔细了解了作者史铁生的个人资料和生活经历。众所周知,史铁生的一生是坎坷的,他的坎坷不仅仅表现的生活经历上,更表现在身体疾病上。当然他的一生也是充满荣誉的一生。史铁生原籍河北,一九五一年一月四日生于北京,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后来去了延安插队。一九七二年因为下半身瘫痪回到了北京,开始了自己传奇的下半生。当他的瘫痪正在挑战着他的承受力和人生斗志的时候,他又患上了肾病并发展成了尿毒症,需要通过透析才能维持生命。但值得我们用所有的崇拜去尊敬他的是,他没有被命运压弯了腰,史铁生称自己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他用他
自己“业余”的时间,写下了许许多多著名的感人肺腑的作品。史铁生著有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命若琴弦》《第一人称》《别人》《老屋小记》;中篇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插队的故事》《礼拜日》《原罪•宿命》《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小说三篇》《中篇1或短篇4》等;散文《好运设计》《我与地坛》《墙下短记》《足球内外》;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已出版作品散文集《一个人的记忆》《灵魂的事》《答自己问》《我与地坛》《病隙碎笔》《扶轮问路》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秋天的怀念》被选入冀教版小学六年级课本,也被选入语文上海版中学七年级课本。一九一九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一九八三年他参加中国作家协会。后来成为了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后为北京作家协会驻会作家,一级作家职称。一九九六年十一月,短篇《老屋小记》获得《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九八四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现方法上追求现实主义和象征手法的结合,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基础上注意吸收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从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到《插队的故事》,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技巧都显出异乎寻常平淡而拙朴,属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让人不得不叹为观止。另外,史铁生还是一个编剧。他创作了电影剧本《多梦时节》《与人合作》、《死神与少女》等,《死神与少女》属于一种新的电影类型—--诗电影,这为电影类型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这两部影片都由林洪洞执导,第三届儿童电影童牛奖艺术追求特别奖,《死神与少女》以其独特人生价值的探索于一九八九年发表于保加利亚第十三届瓦尔纳国际红十字会与健康电影节荣誉奖。
史铁生的作品,特点就在于史铁生自己有着对于残疾的真实体会。包括那些怎样从人生低谷期站起来的真实感受以及经历是别人无法企及的。他以一个残疾人的姿态,以一个残疾人的心理状态,写出了千千万万残疾人的真实的内心期盼与向往还有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但他写作的思想早已不是只停留在身体伤残方面,而是上升到了“精神伤残”方面。这更高一层的领域是他的作品显得更加
有可读性,也更有价值。他的作品总带着一些亲力亲为的感伤,在他看来所有的人都是残疾的,有些人表现在生理上,而大多数人却表现在心理上。也许,心理上的残疾会比生理上的残疾更加难以治愈,更加可怕吧!
第一次接触我与地坛,是在中学的课本上。记得中学时候有两个作家给了我深刻的印象。一个是为了祖国兴亡弃医从文用笔对抗敌人的鲁迅;另一个就是史铁生,因为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篇文章是一篇长篇抒情散文。乍一听也许并不像小说那样吸引人,可恰恰是它,给了那个年纪的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和鼓励。我也如那千千万万的人一样,被这篇文章真挚的情谊所深深地打动。文章一部分讲述了自己对母亲的思念,另一部分则表现出了一种对于希望的追求与探索。他一直在探索,人应该怎样活,怎样与不公的命运作斗争,字里行间无不表露出作者自己的坚强勇敢,对未来坚定的信心与向往。地坛,是北京的一个地方,离作者的家很近。在作者刚刚瘫痪的日子,他每天都摇着轮椅去地坛,一待就是一整天。在那里他整日整日的思考生命的意义。从那里的所见所闻中感悟生与死的问题并抒发了自己对于命运的看法。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有这样一句话一直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我总是在想,在地坛的那几年,史铁生的脑海里是经历了多少次痛苦的挣扎啊,才能够最终这样大彻大悟,得出这样的感慨。然而,最令我感动的还是另外两句:“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的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到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和“要是有些事情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都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这两句话我看过一次就深深的记了下来,是这位伟大的作家第一次给了我如此深刻的感动。史铁生也曾经在《我的梦想》中写到:也许是因为人缺了什么就更喜欢什么吧,我最喜欢的竟然是足球。当时我在自己的内心感受到了那种揪心的疼痛。愤慨命运对于他的不公平。可是他自己却比我们这些读者看得淡,他坦然面对人生让我不自愧不如。他同时也成为了我最爱的作家。可是当我听到他去世的噩耗时,我才感受到这世上又少了一个纯粹的灵魂,他虽然身体残疾,可在我看来他的心灵是完整的,比任何一个身体完整的人都要完整。2010年12月31日,因为脑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