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文S版3下 1 教案21古诗两首(2)

合集下载

语文S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与教学设计

语文S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与教学设计

语文(S)教学设计教课板材:语文(S)三年级下册文: 3 古诗两首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1.引导学生重走诗歌作者从构思到成型的创作思路,在探究思路的过程中了解诗人的特定心意,感受诗句意境,从而在“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上,“过程与方法”上有所感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得到熏陶。

2.再现诗句所创设的景物场景、事物场景、虚拟场景、心灵场景过程中,理解诗句意思,进入诗句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脉搏,在此基础上探求语言特有的表达方式、文化的博大精深、价值的核心体系。

3.探索一条古诗教学的全新思路,追求“以诗化人、以诗寓趣、以诗育人、以诗增智”的理想效果。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借助资料,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古诗大意。

感受春天的美景。

3.背诵古诗,对古诗的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

4.学习诗配画,培养积累美文佳句的习惯。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能借助书中注释和资料来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想象再现诗句描写的画面,进入意境,共鸣情感,借助想象进行诗配画。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 表现春天情调和表现凄凉情调的乐曲磁带;3. 搜集赞美春天的词语、诗句。

教学过程设计说明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孩子们,你们喜欢春天吗?老师也喜欢春天,能向大家说说你眼中的春天吗?2.春天是个五彩缤纷的季节。

正因为春天的美丽,从古到今,有很多诗人赞不绝口,写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听说你们能背许多描写春天的古诗,是真的吗?敢不敢让老师来考考你们?老师出示图画,看谁能又快又准地说出图上画的是哪首诗描写的景色?二、观察图画,揭示课题。

(一)观察图画。

1.(展示课件第三屏)你们觉得这图上画的是哪首诗描写的景色?2.学生自由发言。

(二)揭示课题1.这是惠崇画的《春江晓景》图。

宋代诗人苏轼为这幅画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惠崇〈春江晓景〉》。

(展示课件第四屏)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三、熟读古诗,触摸美景。

三年级语文21.古诗两首(教案)

三年级语文21.古诗两首(教案)

2020-2021学年《古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①认识2个字。

会写4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①会写4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介绍一下他?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谁来背背他写的诗?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①学生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②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

(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

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③了解背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④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 古诗二首 语文S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 古诗二首 语文S版

21 古诗两首江雪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

5、继续练习把诗句补充完整。

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江雪》二、学习1、教师范读古诗,请学生进行评价。

2、学生自学列出学习的步骤:(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

(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3、相互交流学习情况(1)让学生出示生字:绝径踪孤舟翁钓(2)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

(教师板书)舟:第一笔是撇,第三笔是横折钩。

翁:部首是“羽”字底,第五笔是横折钩。

孤:这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是“瓜”不是“爪”。

径:注意与“经”字的区分。

钓:注意与“钩”字的区分。

动手书空写一写。

(4)学生结合课外资料介绍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后世称他为“柳河东”,他是中唐时期进步的思想家和政治改革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5)理解字意绝:尽。

径:小路。

踪:脚印,踪迹。

孤:孤独,孤单。

舟:小船。

翁:指老头。

寒:寒冷。

蓑笠:身披蓑衣,头戴斗笠。

(6)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鸟儿已经飞绝,万径人踪灭。

条条小路不见一个行人。

孤舟蓑笠翁,只有一叶小舟,上面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人。

独钓寒江雪。

迎着风雪,在独自垂钓。

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

(7)让学生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4、指导朗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三、练习巩固1、练习按照田字格书写汉字。

孤:左窄右宽。

踪:左窄右宽, 高低一样,最后一笔写成点。

最新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21 古诗二首教案q

最新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21 古诗二首教案q

四、三读——诵诗韵 1.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看谁能读出这
首诗的韵味。打开书自己试一试。 2. 指名配乐读,看谁能和诗人心意相通。 (展示课件第二十至二十二屏) 3.全班读一读。 4.背一背,分组诵读全诗。 五、课堂延伸 出示余光中的《乡愁》 , 读一读,议一议,
你读懂了什么?
4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17 游击队之歌
文的第一个长句子:
我们都是神枪手,
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我们都是飞行军, 哪怕那山高水又深! 这句里“神枪手”是什么意思?对,就是 打枪特别准,一枪就能打死一个敌人。谁能用 一个成语来形容“神枪手”? 对,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弹无虚发、百发 百中、百步穿杨,这些成语都能说明神枪手的 本领高强。讲到这里,老师觉得,第一个小分 句加上一组关联词语,能让它们的关系更加明 显,谁能试试给这个分句加关联词语? 对了,大家都这么聪明,因为“我们都是 神枪手”,所以“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用同样的方式大家分析第二个分句,可以 小组内互相设计问题, 老师一会再找同学抢答。 师:“飞行军”是什么意思? 生 1:是行军速度非常快,像飞一样。 师:“哪怕那山高水又深”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 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 计,让学生循序渐进、由易到 难地掌握课文所表达的主旨。
2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1 古诗二首
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 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 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 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写得太好了,而这一 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谁能读出这种花飞柳摇的美? 日落天黑时,长安城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情 景呢? 指名读第二句。 ( 展示课件第八屏) 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 的?

新语文S版3下 1 教案21古诗两首

新语文S版3下 1 教案21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1.学习两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

了解诗的意境和节日习俗。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背诵古诗。

3.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的意思。

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课时两课时。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习边观察边想象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与节日有关的古诗。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1.谁能说出自己知道的与节日有关的古诗句?可以是描写春节、端午、重阳等。

2.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两首著名的描写节日的的古诗,一首是《寒食》,一首是《清明》。

3.简介诗人:韩翃、杜牧。

出示诗人资料:韩翃:字君平,南阳(今)人,唐代诗人。

是“”之一。

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

建中年间,因作一首《》而被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

著有《韩君平诗集》。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杰出的诗人、,是宰相之孙,之子。

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

杜牧的诗歌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大杜“。

与并称“”。

二自读诗句熟读诗句,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字音、停顿、语调、语速等。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理解字、词的含义。

最新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21 古诗二首教案w

最新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21 古诗二首教案w

语文教学设计教材: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21 古诗二首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课古诗教学主要想体现课堂的扎实有效,教师传授学习方法,由“扶”到“放”地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力求体现以下两点:一、让语文课堂回归“纯棉”时代,“纯棉”的东西是“纯净自然的,温柔贴心的,素朴简洁的”。

在整堂课中,突出古诗教学的真实、扎实、丰实。

在课堂上,无需繁多的花样,通过朗读、解句、漫谈、想象、拓展,师生之间言来语去,平平常常。

二、古诗教学要显现其本色,力求用简单明了的教学显现古诗的本色——“以言造像,立像尽意”。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御、暮、魂”3个字,会写“暮、散、酒、遥”4个字。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利用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1.生词卡片。

2.课件。

3.搜集诗人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2 课时教学过程:语文教学设计教材: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24 东郭先生和狼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引导学生运用习得的阅读方法去读懂课文,引导其凭借文本的语言走进文本的内容,把语言文字承载的内容具体到一幅幅人物场景、事物场景、虚拟场景、心灵场景,并通过具体物质及想象、联想让一幅幅场景在大脑中活化、重组。

抓住人物语言,在读、思、议、评中,理解剧本内容,感知人物形象,认知戏剧这种艺术形式。

同时,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

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绝不能怜悯像狼一样的恶人”的道理。

2.引导学生认识“瘸、驴、嚎、欺、侮”等 14 个生字,理解“欺侮、岔道、仁慈、糊涂、掩面、知书达礼、积德行善、信以为真”等词语。

3.在分角色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分角色表演,丰满形象。

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绝不能怜悯像狼一样的恶人”的道理。

最新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21 古诗二首教案i

最新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21 古诗二首教案i

语文教学设计教材: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21 古诗二首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课古诗教学主要想体现课堂的扎实有效,教师传授学习方法,由“扶”到“放”地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力求体现以下两点:一、让语文课堂回归“纯棉”时代,“纯棉”的东西是“纯净自然的,温柔贴心的,素朴简洁的”。

在整堂课中,突出古诗教学的真实、扎实、丰实。

在课堂上,无需繁多的花样,通过朗读、解句、漫谈、想象、拓展,师生之间言来语去,平平常常。

二、古诗教学要显现其本色,力求用简单明了的教学显现古诗的本色——“以言造像,立像尽意”。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御、暮、魂”3个字,会写“暮、散、酒、遥”4个字。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利用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1. 生词卡片。

2. 课件。

3. 搜集诗人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寒食节吗?寒食是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从清明前一两天开始,古人会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

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韩翃生活的那个年代的寒食节什么样吧。

(展示课件第三至四屏)二、学习古诗《寒食》(一)学习生字词,会读诗。

借助拼音自学“御、暮”两个汉字。

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暮、幕”,从而理解“日暮”的意思。

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

师生评议。

(二)知诗人,解诗题。

(展示课件第五屏)介绍课前搜集的有关寒食节的资料: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介之推的,因为介之推是被火烧死的,大家在这些天都不忍心举火,宁愿吞吃冷食,所以,这个节日叫“寒食节”。

(三)解词连句知大意。

自由读诗,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词句作标记。

(展示课件第六屏)共同交流下列词句的意思:“御柳、汉宫、五侯、无处、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最新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21 古诗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21 古诗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设计教材: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21 古诗二首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课古诗教学主要想体现课堂的扎实有效,教师传授学习方法,由“扶”到“放”地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力求体现以下两点:一、让语文课堂回归“纯棉”时代,“纯棉”的东西是“纯净自然的,温柔贴心的,素朴简洁的”。

在整堂课中,突出古诗教学的真实、扎实、丰实。

在课堂上,无需繁多的花样,通过朗读、解句、漫谈、想象、拓展,师生之间言来语去,平平常常。

二、古诗教学要显现其本色,力求用简单明了的教学显现古诗的本色——“以言造像,立像尽意”。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御、暮、魂”3个字,会写“暮、散、酒、遥”4个字。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利用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1.生词卡片。

2.课件。

3.搜集诗人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2 课时教学过程:五、板书设计2 只拣儿童多处行颐和园门知春亭畔儿童多处就是春湖面湖边玉澜堂(花儿——儿童)第三课时一、导入“同学们,春天在哪里呢?”你有没有新的发现?指名回答:春天在儿童多的地方!春天在儿童身上!二、学习第九自然段(一)齐读第九自然段。

(二)进行句式变换,理解句意。

出示句子:1.当你春游的时候,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2.你能把句子换个说法,不改变原意吗?学生练习,并且读句子。

(展示课件第十四屏)(三)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因为儿童就是最美好的人间春光。

板书儿童是最美的春光三、拓展延伸1.冰心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是儿童,除了宇宙之外还是儿童。

同学们,我们就带着冰心奶奶对儿童特殊的爱的情感,一起走进冰心的世界。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是冰心老人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已永远镌刻在她的墓碑上!她曾说:“我们生命的道路,如同一道小溪,从浅浅的山谷中,缓缓地、曲折地流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1 古诗二首以“只拣儿童多处行”来结束全文,既落实了教学重点,又能首尾呼应。

语文S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2)

语文S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2)

语文(S)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13 古诗两首语文(S)教学设计教课板材:语文(S)三年级上册文:13 古诗两首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课安排了两首古诗,分别是《早发白帝城》和《绝句》。

《早发白帝城》一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诗中描绘了从白帝城乘船到江陵途中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流放遇赦后轻松、喜悦的心情。

“绝句”是古诗体裁之一,唐朝诗人杜甫于公元764 年在成都写成了琅琅上口、流传千古的古诗《绝句》。

诗中描写了他的住处——成都城外浣花溪草堂前那明媚秀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草堂的喜爱及想远游东吴的思想感情。

综合分析,两首诗均为七言诗,诗的重点是通过景色的描绘来表达欢快的心情。

以此为基调,在古诗教学伊始将通过师生共同梳理,确定中心问题;接着抓住重点字词,通过字理识字、扩词、寻找词句特点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想象画面,感悟诗人心境。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其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人心境。

2.指导朗读、背诵两首古诗,默写《早发白帝城》。

3.会认“帝、辞、啼、翠、含、岭、吴”7 个生字;会写“诗、帝、岸、绝、鸣、翠、窗、含、岭、泊、吴、船”12 个生字。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指导朗读、背诵两首古诗,默写《早发白帝城》。

2.会认“帝、辞、啼、翠、含、岭、吴”7 个生字;会写“诗、帝、岸、绝、鸣、翠、窗、含、岭、泊、吴、船”12 个生字。

教学难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感悟诗人心境。

课前准备:1.2.3.4. 收集关于长江三峡的图片;收集关于李白、杜甫的资料;收集描写祖国山河秀丽景色的古诗词;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1教学过程设计说明第一课时一、复习导入(一)课前,我们收集了一些描写祖国山河秀丽景色的古诗词,谁能给大家背诵一首?(二)(展示课件第二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景物的古诗。

(展示课件第三屏)一首是李白写的《早发白帝城》,一首是杜甫的《绝句》。

谁来谈谈你对两位诗人的了解?(三)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李白、杜甫的资料。

最新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21 古诗二首教案x

最新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21 古诗二首教案x

语文教学设计教材: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21 古诗二首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课古诗教学主要想体现课堂的扎实有效,教师传授学习方法,由“扶”到“放”地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力求体现以下两点:一、让语文课堂回归“纯棉”时代,“纯棉”的东西是“纯净自然的,温柔贴心的,素朴简洁的”。

在整堂课中,突出古诗教学的真实、扎实、丰实。

在课堂上,无需繁多的花样,通过朗读、解句、漫谈、想象、拓展,师生之间言来语去,平平常常。

二、古诗教学要显现其本色,力求用简单明了的教学显现古诗的本色——“以言造像,立像尽意”。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御、暮、魂”3个字,会写“暮、散、酒、遥”4个字。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利用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1.生词卡片。

2.课件。

3.搜集诗人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2 课时教学过程:语文教学设计教材: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百花园二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这个单元的百花园分四个部分(语海畅游、读读背背、口语交际、习作),注重了知识的整合与灵活运用,鼓励学生去发现、掌握知识的规律,引导学生注重积累,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1.通过认识近义词,了解近义词的区分方法,掌握近义词的运用。

2.了解“把”字句和“被”字句的组成部分,能转换“把”字句“被”字句。

3.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孟子》有关资料,了解作者情况、相关的文化背景和文中名句的意思。

4.能有条理较具体地说清楚一件新鲜事。

5.写清楚一件让人的事。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文言名句积累。

2.口语交际。

3.写作。

教学难点:写作。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 课时教学过程: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百花园二预习中,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

最新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21 古诗二首教案i

最新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21 古诗二首教案i

语文教学设计教材: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21 古诗二首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课古诗教学主要想体现课堂的扎实有效,教师传授学习方法,由“扶”到“放”地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力求体现以下两点:一、让语文课堂回归“纯棉”时代,“纯棉”的东西是“纯净自然的,温柔贴心的,素朴简洁的”。

在整堂课中,突出古诗教学的真实、扎实、丰实。

在课堂上,无需繁多的花样,通过朗读、解句、漫谈、想象、拓展,师生之间言来语去,平平常常。

二、古诗教学要显现其本色,力求用简单明了的教学显现古诗的本色——“以言造像,立像尽意”。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御、暮、魂”3个字,会写“暮、散、酒、遥”4个字。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利用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1.生词卡片。

2.课件。

3.搜集诗人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2 课时教学过程:语文教学设计教材: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9 姥姥的剪纸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姥姥的剪纸》为我们描述了作者的姥姥剪纸技艺高超。

说她普通,她实在又不普通。

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

说她不普通,她实在又很普通,每天忙农活和做家务,与所有的姥姥一样,朴实平凡,日夜劳作,与外孙相濡以沫,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

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但整篇课文要表达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纸技艺,更是祖孙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

“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

抓住这个主线,在教学设计时,始终围绕姥姥的“剪纸”开展教学活动。

学生通过朗读以及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感悟“我”对姥姥高超的剪纸非常佩服,以及“我”对姥姥的爱。

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的“姥、屯、舍”等 14 个生字,会写“姥、托、屯”等 14 个生字。

最新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21 古诗二首教案m

最新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21 古诗二首教案m

语文教学设计教材: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21 古诗二首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课古诗教学主要想体现课堂的扎实有效,教师传授学习方法,由“扶”到“放”地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力求体现以下两点:一、让语文课堂回归“纯棉”时代,“纯棉”的东西是“纯净自然的,温柔贴心的,素朴简洁的”。

在整堂课中,突出古诗教学的真实、扎实、丰实。

在课堂上,无需繁多的花样,通过朗读、解句、漫谈、想象、拓展,师生之间言来语去,平平常常。

二、古诗教学要显现其本色,力求用简单明了的教学显现古诗的本色——“以言造像,立像尽意”。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御、暮、魂”3个字,会写“暮、散、酒、遥”4个字。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利用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1.生词卡片。

2.课件。

3.搜集诗人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2 课时教学过程:语文教学设计教材: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13 罗丹的启示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罗丹的启示》这篇课文讲述了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邀请挚友茨威格参观他的工作室时,对自己的一件杰作感到不满,就全神贯注地修改女像,把茨威格忘记了的事。

课文重点叙述罗丹全神贯注修改雕像的情景,作者通过对罗丹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把罗丹如痴如醉的工作状态描述得惟妙惟肖。

依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年段阅读教学),并围绕这篇课文的特点,我有针对性地组织了教学内容及课堂教学的设计。

在本节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了小学语文第二学段阅读的学法指导。

课堂上除了指导学法之外,课堂上重情境、重体验、重合作,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生用心感悟并充满激情地读,大胆地发表见解,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鲜活,使学生感受到罗丹的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以及忘我的境界,在体会、感悟课文的基础上最终自己从中受到启示。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21古诗两首 2word版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21古诗两首 2word版

————————精选资料,欢迎阅读下载————————
古诗两首
设计意图:
古诗词的语言是祖国语言宝库中的精华。

本课教学摒弃传统的支离破碎的分析释义,重在积累与感悟,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涵养学生的性情,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学中,注重过程的优美,情感的投入,知识的拓展,让学生主动地走进古诗,走近诗人。

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将音乐、绘画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与古诗巧妙融合,使课堂充满灵动的气韵和优美的意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灿烂。

学习目标:
能力目标:
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掌握课文生字词,正确理解《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这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进入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知识和技能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挑选古诗的配乐曲子及山水风景画;制作课件。

2.准备彩笔及画纸。

教学流程:
一、渲染情境,激发诗兴。

1.曾见过高耸入云的泰山,连绵不绝的黄山,云雾缭绕的庐山;也曾见过波澜壮阔的黄河,奔腾不息的长江,水平如镜的西湖……祖国的山水多么令人振奋,令人陶醉!古今中外,多少画家挥毫泼墨描绘她。

瞧——(课件展示山水画)那么,作家、诗人们又是怎样将自己的情感流淌于笔端的呢?请大家回顾学过的诗文背一背。

2.今天,我们又要跟随李白、苏轼欣赏壮丽的天门山,奇丽的西子湖。

(板书诗题: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精选资料,欢迎阅读下载————————。

最新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21 古诗二首教案3

最新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21 古诗二首教案3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 古诗词积累。 2. 口语交际。 3. 写作。
1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百花园一
教学难点:
写作。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结束了一个单元的课文学习,今天,我们来到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计说明
了一座由语文综合知识组成的百花园,这个百花园 自然引入新课。 里面都有什么精彩的内容呢?我们大家一起来看 看吧! 二、语海畅游 (一)读一读,想一想。 1.课件出示“纟”旁,引入“纟”旁的演变 指出汉字发展历经几 千年,字形变得越来越方 正,笔画越来越简便,所
语文教学设计
教 课 板 材:语文三年级下册 文:百花园一 块: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思路:
本次教学设计体现了语文综合知识的运用,让学生联系旧知识探求新知识,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合作学习自主探索,同时,借助生动形象 的图片和有趣的游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在乐中学、趣中学。快 乐达到教学目标。
我们大家再一起看看百花园里的例句: ( 展示
3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百花园一
课件第五屏)
1.
这般景象没法比喻,千丈青山衬着一(道)
白银。
2.
“喏,在那儿呢。 ”另一只小山雀尖叫(道 ) ,
“你看见了吗?”
3. 小时候,他家里很(穷) , 买不起毛笔。 4. 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请大家拿出字典来查一查,这同样的字,在不 同的句子里是什么意思? 同学们把“道”字和“穷”字的意思都查清楚 了,也把句子里出现的字都解释清楚了,那么我们 再一起总结一下, 一字多义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 展 示课件第六屏)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 古诗二首 语文S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 古诗二首 语文S版

21 古诗两首江雪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

5、继续练习把诗句补充完整。

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江雪》二、学习1、教师范读古诗,请学生进行评价。

2、学生自学列出学习的步骤:(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

(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3、相互交流学习情况(1)让学生出示生字:绝径踪孤舟翁钓(2)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

(教师板书)舟:第一笔是撇,第三笔是横折钩。

翁:部首是“羽”字底,第五笔是横折钩。

孤:这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是“瓜”不是“爪”。

径:注意与“经”字的区分。

钓:注意与“钩”字的区分。

动手书空写一写。

(4)学生结合课外资料介绍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后世称他为“柳河东”,他是中唐时期进步的思想家和政治改革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5)理解字意绝:尽。

径:小路。

踪:脚印,踪迹。

孤:孤独,孤单。

舟:小船。

翁:指老头。

寒:寒冷。

蓑笠:身披蓑衣,头戴斗笠。

(6)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鸟儿已经飞绝,万径人踪灭。

条条小路不见一个行人。

孤舟蓑笠翁,只有一叶小舟,上面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人。

独钓寒江雪。

迎着风雪,在独自垂钓。

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

(7)让学生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4、指导朗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三、练习巩固1、练习按照田字格书写汉字。

孤:左窄右宽。

踪:左窄右宽, 高低一样,最后一笔写成点。

最新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21 古诗二首教案e

最新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21 古诗二首教案e

语文教学设计教材: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21 古诗二首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课古诗教学主要想体现课堂的扎实有效,教师传授学习方法,由“扶”到“放”地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力求体现以下两点:一、让语文课堂回归“纯棉”时代,“纯棉”的东西是“纯净自然的,温柔贴心的,素朴简洁的”。

在整堂课中,突出古诗教学的真实、扎实、丰实。

在课堂上,无需繁多的花样,通过朗读、解句、漫谈、想象、拓展,师生之间言来语去,平平常常。

二、古诗教学要显现其本色,力求用简单明了的教学显现古诗的本色——“以言造像,立像尽意”。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御、暮、魂”3个字,会写“暮、散、酒、遥”4个字。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利用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1. 生词卡片。

2. 课件。

3. 搜集诗人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寒食节吗?寒食是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从清明前一两天开始,古人会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

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韩翃生活的那个年代的寒食节什么样吧。

(展示课件第三至四屏)二、学习古诗《寒食》(一)学习生字词,会读诗。

借助拼音自学“御、暮”两个汉字。

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暮、幕”,从而理解“日暮”的意思。

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

师生评议。

(二)知诗人,解诗题。

(展示课件第五屏)介绍课前搜集的有关寒食节的资料: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介之推的,因为介之推是被火烧死的,大家在这些天都不忍心举火,宁愿吞吃冷食,所以,这个节日叫“寒食节”。

(三)解词连句知大意。

自由读诗,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词句作标记。

(展示课件第六屏)共同交流下列词句的意思:“御柳、汉宫、五侯、无处、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新部编本21古诗两首1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新部编本21古诗两首1

璀灿的明珠,熠熠生辉,永放光芒,创造出这光辉文化
的先人们更是名垂千古,令人佩服,今天老师就带你们

一起认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出示:宋 苏轼)
a) 简介苏轼(重点介绍他的成就及诗风)
b)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其中的一首诗。 (出题解
题)
c) 简介诗的生成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体会意境)

在苏轼四十九岁时,当时已经被贬到黄州做官的他再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教师学科教案
[ 20 –20 学年度 第__学期 ]
任教学科: 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
xx 市实验学校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先找学生提问题,老师准备问题: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引用诗句 “欲

答 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1. 填空。
《登鹳雀楼》的作者是( )代诗人 ( )

写作者看到的景色的诗句(
写作者想到的诗句是(
2. 解释诗中下列词语的意思。
训 依:
尽:
欲:
穷:
。 )。 )。
更: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难点
课前 准备 教学
1. 生字卡片 2. 课文图片 3. 学生课前朗读古诗,预习生字 一课时
时间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师生活动
个性化 修改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 今天我要带大家到山西省永济县游玩。 情

最新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21 古诗二首教案b

最新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21 古诗二首教案b

五侯、无处、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 体会诗中的意境,为指导朗读
五侯家”。
做好铺垫。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让我们走进长安的春天,看看那里的景象 吧:
指名读第一句。(展示课件第七屏) 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
(板书:飞花 御柳斜) “飞花”是种什么情景?“无处不飞花”写 出了花的什么特点呢?(落花随风飞舞)
远望瀑布,瀑布好像(一道白银)。写出了
巧用比喻是本课语言特
瀑布的(色彩)美。走到近处,仰望瀑布又像(珍 色,比喻句是学生理解的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珠做的屏)。一阵风吹过,水珠像(烟一样)轻 点。为了突破难点,教学这
4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 瀑布
飘,像(雾一样)白茫茫,像(尘一样)纷纷扬 一部分,设计填空题,以加
(展示课件第十三屏)
三、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这一环节的设
看到这么雄伟、壮观的瀑布,你们最想说什 计,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表
么?
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世界,而
四、激情朗读,总结全文
且可以对学生进行口语训
这节课,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观赏了雄伟壮 练。这是学生再次对课文的
丽的瀑布,让我们带上对瀑布的喜爱与赞美,齐 体验和感受。这种体验是学
教师放《瀑布》的配乐,教师朗诵。
(展示课件第三屏)
(二)多么美的小诗啊!同学们想读吗?请
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地读读课文。注意朗读的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瀑布的?
通过初读、检查和交
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流,扫除生字词方面的“拦
(展示课件第四屏)
路虎”,并对课文整体感知,

(三年级语文教案)21古诗三首

(三年级语文教案)21古诗三首

21古诗三首三年级语文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鹿柴》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言激趣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鹿柴》这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鹿柴》。

1.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所写。

请学生补充介绍有关王维的资料。

2)解诗题。

柴”通寨”指导有篱落的乡村别墅。

2.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

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

鹿柴”的柴:读作“zh,不要读作“ch。

返景”的景”读作“j 7,不要读作“y I n g”青苔”的苔”读作“t Q不要读作“t d i ”3)自学诗中的生字。

景”不要多加彡”复”中间是日”不是目”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的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

逐一解释。

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2)自己试着把句子的意思说一说。

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

三、四句句意: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4.展开想象,悟诗情。

1)自由练读、背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2)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这首诗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空山深林中的幽静景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要求1.学习两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

了解诗的意境和节日习俗。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背诵古诗。

3.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的意思。

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课时两课时。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习边观察边想象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与节日有关的古诗。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1.谁能说出自己知道的与节日有关的古诗句?可以是描写春节、端午、重阳等。

2.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两首著名的描写节日的的古诗,一首是《寒食》,一首是《清明》。

3.简介诗人:韩翃、杜牧。

出示诗人资料:韩翃:字君平,南阳(今)人,唐代诗人。

是“”之一。

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

建中年间,因作一首《》而被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

著有《韩君平诗集》。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杰出的诗人、,是宰相之孙,之子。

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

杜牧的诗歌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大杜“。

与并称“”。

二自读诗句熟读诗句,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字音、停顿、语调、语速等。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理解字、词的含义。

《寒食》(1)寒食: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前两天,是从春秋时传下来的,是晋文公为了怀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春城:春天的长安城。

(3)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燃烛。

(4)五侯:宦官宠臣。

《清明》⑴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⑵纷纷:形容多。

⑶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⑷借问:请问。

⑸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3.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4.从哪些诗句中,你可以体会出古诗描写的情景和表达的感情?四小结读了这两首诗,你从整体上了解了哪些?《寒食》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

《清明》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尖现的雨中问路图。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1.由于古诗不易读懂,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可以通过学生早就知道的课文引入古诗,以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如:“你们以前知道的古诗当中,有哪些是讲节日的。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唐代大诗人写的关于节日的古诗。

”2.图画并不能包括古诗所表达的全部感情和意境,在讲解时可采取一边用优美的语句勾勒当时的情景,一边让学生闭眼自由想象画面的方法,从视觉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古诗展现给我们的画面,感受古诗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的意思。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学习古诗,体会诗人描写的意境。

古诗的朗读录音。

一出示课文中的插图,你们看到了什么1.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诗人的两首古诗《寒食》和《清明》。

板书:寒食清明。

2.简要概括两首诗的主要意思。

二检查预习请问读熟这两首诗的同学有多少?读懂的又有多少?三深入探究,学习理解诗句的意思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字音、停顿、语调、语速等。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3.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的内容。

4.检查,点拨指导学生理解诗句。

《寒食》(1)“春城无处不飞花”。

“无处不”,用双重否定构成肯定,进而写出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

(2)“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写皇宫园林中的风光。

“御柳”是指御苑里的柳树。

当时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清明这天皇帝还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恩宠。

(3)“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

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这首诗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

这两句是说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

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清明》(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时节细雨绵绵,路上的行人,心中烦闷,像是丢了魂似的。

(2)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请问哪里有酒店?放牛的小孩手指着远处的杏花村。

5.让学生结合插图和诗中所反映的景与情,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1.由于古诗所描写的事情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很遥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讲些节日的习俗,特别是古代的一些习俗,以此让学生了解古诗,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在教学时,可把学生感兴趣的节日故事引入到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从而很自然地导入古诗词的教学中。

21.古诗二首寒食韩翃春城飞花寒食御柳汉宫传散五侯百姓禁火关门皇宫走马传烛清明杜牧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问酒家指杏花村一、默写《清明》二、把《寒食》改写成一篇白话文。

一、关于诗中的两个节日1.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

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

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

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

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

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

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故事发生地中国山西将寒食节定为清明前一天,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并为全国所接受。

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介子推所代表的封建愚忠思想也已沉入历史长河,不过寒食所代表的人们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却是千年如一的。

2.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扫墓祭祖的日子。

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经历史的发展演变,清明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各地都发展出了不同习俗,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气象物侯的特点有关,据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

《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2006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教学实录《寒食》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二、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

(读后评读)(2)填空练习。

《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

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

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

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

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