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话和普通话亲属称谓词系统差异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襄樊话和普通话亲属称谓词系统差异探究
作者:肖文灿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0年第08期
汉语历史悠久,分布地域辽阔,使用人口众多,古往今来出现过的亲属称谓复杂多样。
亲属称谓是亲属制度的语言反映,它以简单的词语形式反映出了复杂的亲属制度,考察亲属称谓具有语言学和文化学双重意义。
作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的古城襄樊,其方言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代表中原地区很多地方的语言特色,襄樊话和普通话的亲属称谓词系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研究二者的不同点有利于促进普通话与方言的比较研究。
襄樊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属于北方方言区中的西南官话区。
欧阳修曾在《乐哉襄阳人送别刘大尉从广赴襄阳》一词中写道襄樊话的特点是“语言轻清微带秦”,仅用七字就准确地概括出了襄樊方言的特点。
襄樊话的确音轻,略带陕西口音,因为襄樊与陕西有过特殊的渊源。
《尚书·牧誓篇》载:卢(今襄阳与南漳交界一带)等八国参与武王伐纣战争,后来秦将白起攻楚,军队来往,交流了两地语言,陕甘一带土族后又迁至襄阳并保持着原有风格、语言、习惯,所以襄樊话略带秦腔。
除了欧阳修提到的这个特点之外,襄樊话在语音、语汇、语法方面都有显著的地域和文化特色。
例如在语音方面,襄樊话多平舌音和儿话音;在语汇方面,有一些不同于其他地区的说法和特有名词。
这些特点在其亲属称谓词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下面,就以“我”的辈份为观测点,把“祖辈—父辈—我”和“我—我的后一辈—我的后两辈”的作为“两个三角”来研究,分析襄樊话和普通话亲属称谓词系统的差异。
一.“我”的上两辈
1、爷爷、奶奶
在襄樊话中,这两个称谓与普通话保持一致,但读音却有所差异。
爷爷读音为[je55 je2],可以看出调值比普通话低,体现了其音轻的特点,符合襄樊话声调系统的特点,即普通话中阳平为襄樊话中阴平。
而奶奶的读音为[nai35 nai3],不仅调值与普通话不同,声母的读音也有差异。
这是由襄樊话鼻、边音混用现象造成的。
2、外公、外婆
这两个称谓在襄樊话中有特殊称谓词,即外爷[wei51 je1]、婆婆[p‘o55p‘o2]。
“婆”字读音的变异与“爷”字相同,符合襄樊话中声调系统的特点。
而“外爷”这个称谓词则是襄樊地区内对外公的独特称呼。
二.“我”的上一辈
1、从血缘角度谈
①爸爸
普通话中关于这一称谓,“父亲”是书面语,“爸爸”是口头表达语。
襄樊话中则有三种称呼父亲的方式。
分别是爸爸[pa214pa4]、老爹[lau35tie214]和伯伯(bebe,分别读作第一声和轻声)。
其中,第一种最为常见,后两种也比较常用。
值得一提的是把父亲称作“伯伯”这种情况。
梁章炬《称谓录·方言称父》说:“吴语称父为阿伯。
”今天的汉语方言还可以找到很多以“伯”称父的例证。
襄樊就是其中之一。
②妈妈
与父亲称谓相对应,母亲在襄樊话中有妈妈[ma214ma4]和老娘儿(老读[lau35])两种称呼方式。
前者最为常用,后者多用于母亲上了年纪后的称呼。
普通话中关于这一称谓,“母亲”是书面语,“妈妈”是口头表达语。
③伯父
普通话中伯父的书面语和口头语保持一致。
而在襄樊话中,称呼伯父的方式,一种与父亲相同,即伯伯bebe;另外,在少数地区(如:襄樊市襄阳区欧庙镇)还读作伯伯(biebie,分别读作第一声和轻声)。
④叔叔
叔叔在襄樊话中的称呼方式也有三种。
常见的有叔儿和爹[tie214],极少数情况下读叔叔[su55 su2]。
例如:这是我叔叔婶婶儿。
襄樊话有一点在湖北方言中最为独特,就是它有很多平舌音。
这个“叔叔”就是把卷舌音变成了平舌音,体现了襄樊话方言的这一特点。
而普通话中称呼父亲的弟弟为“叔叔”(读作翘舌)。
⑤姑姑
普通话中,成父亲的姐妹为姑姑或姑妈。
这一称谓在襄樊话中是非常特别的,具有浓郁的地域特点。
襄樊人把姑姑称作“念儿”[nian55]。
由于是地域性话语,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没有这种称呼对应的字,襄樊人有把这个字写作“女+念”的形式,算是一种独创吧。
⑥舅舅
这一称谓,襄樊话和普通话是完全一致的。
⑦姨
普通话中,称母亲的姐妹为姨妈或姨(可按照与母亲年龄大小称:大姨、小姨或者二姨、三姨等)。
襄樊人把姨也称作“念儿”,与姑的称呼一样,这体现了襄樊话的又一大特点,即多儿话音。
尤其是在口语表达中,有些词如果不带儿话音,不光读音变了,韵味也完全失去了。
2、从姻缘角度谈
①公公、婆婆
称呼公公的方式除了可以套用父亲的称呼外,还有另外两种方式。
一是老公公,还有一种是老爷子[lau35 je55 tsi2],后者多带有嫌恶的感情色彩。
这两种多用于跟别人说起时使用。
称呼婆婆除了最常用的妈[ma214]之外,还可以称老婆子[lau35 p‘o55 tsi2],后者多用于跟别人说起时使用。
这两个称呼在普通话中就是公公婆婆或者爸爸妈妈。
②岳父、岳母
除同公婆一样称爸妈外,在对别人提起时,岳父可称为老丈人(老读[lau35]),岳母称为丈母娘。
③普通话中的伯母,襄樊话称呼其为妈妈[ma51 ma1],这很有特点。
④普通话中的婶婶,襄樊话称为婶儿或娘,与襄樊话称呼叔叔的方式对应。
⑤普通话中的姑父,襄樊话称作姑爹[ku214 tie4]。
⑥普通话中的舅妈,襄樊话称作舅母。
⑦普通话中的姨父,襄樊话称作姨爹[ji55 tie2],与姑父类似。
三.“我”的同辈
1、从血缘角度谈
①哥哥、姐姐
这两个称谓与普通话保持一致,只是由于声调系统差异,读音有差异:
哥哥(gege,分别读作第三声和轻声)
姐姐(jiejie,分别读作第二声和轻声)
②弟弟、妹妹
这两个称谓与普通话完全一致。
2、从姻缘角度谈
①丈夫、妻子
在襄樊方言中,丈夫、妻子互称老公、老婆(老都读[lau35])比较常见。
大部分时候丈夫称妻子为媳妇,夫妻互称“爱儿”的现象也非常普遍。
②嫂子、姐夫、妹夫
这三个称谓都与普通话保持一致,同样只是声调有差异。
嫂子[sau35 tsi3] 妹夫[mei51 fu1] 姐夫(jie读第二声)
③弟妹
普通话中的弟妹,在襄樊话中称作弟媳妇。
④还有三个比较特殊的亲属称谓:
a、丈夫称妻子的兄弟为舅官儿
b、妻子称丈夫的哥哥为瓢把子哥
c、姐妹的丈夫之间称担挑[tan51 t‘iau214]。
四.“我”的下一辈(这里仅考虑血缘关系)
1、儿子
关于儿子的称呼,襄樊话中最常见的是儿子,有时会用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称呼——儿娃子。
当儿子做了错事时,父母有时会说:“你个鬼[kuei35]娃儿啊!”(同样适用于女儿)。
2、女儿
襄樊人称女儿为姑娘,少数情况称女儿为俩[nia35]娃儿。
俩,不但有两个的意思,还有不多、不大的含义。
例如:他们就那俩人,我就这俩钱儿。
襄樊人将未结婚的女孩称为俩娃儿。
3、此辈份其他的亲属称谓(破折号前后分别是普通话和襄樊话的称呼方式)
侄儿——侄儿子侄女——侄女儿
外甥——外甥儿外甥女——外甥女儿
五.“我”的下两辈(破折号前后分别是普通话和襄樊话的称呼方式)
孙子(孙读第三声)孙女——孙女儿
外孙——外孙子外孙女——外孙女儿
以上就是襄樊话和普通话亲属称谓词的一个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襄樊话和普通话的亲属称谓词系统,既有很大的区别,也拥有很多共同的说法。
研究襄樊话和普通话亲属称谓词系统的差异,对汉语中亲属称谓词体系的比较研究是很有益处的。
参考文献:
[1]邢福义:《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
[2]胡士云:《汉语亲属称谓研究》,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7年9月。
[3]冯汉骥:《中国亲属称谓指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12月。
[4]罗自群:《襄樊方言的重叠式》,《方言》,2002年第1期。
[5]方芳:《浅谈潮州话中亲属的称谓关系》,《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第29期。
[6]毕献平:《几个颇有襄樊特色的方言词》,《襄樊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肖文灿,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