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衣可以为文武赋第七段赏析【北宋】杨杰骈体文

合集下载

春蚕作茧赋第七段赏析【清代】莫晋骈体文

春蚕作茧赋第七段赏析【清代】莫晋骈体文
• 《诗经·魏风·十亩之间》中有“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 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的诗句,意思是: 夕阳斜晖,暮色欲上,十亩桑园,绿树之间,采桑姑娘,十分悠闲。 她们呼伙唤伴,唱着歌儿,往回家转,欢声笑语,渐行渐远。说明 这一时期桑树已经成片栽植,而且一块桑田有十亩之大。
图片欣赏
• 《蚕经》云:黄帝元妃西陵氏始蚕”,所谓的始蚕,就是最早开始养蚕。《周 易·系辞》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隋唐时期著名经学家孔 颖达注疏说“垂衣裳者,以前衣皮,其制短小,今衣丝麻布帛,所作衣裳,其 制长达,故云垂衣裳也。”黄帝之前载:“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 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 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 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反映出妇女采桑养蚕、制衣作裳的生动场 景。
国学 骈体文
春蚕作茧赋
第七段
清代 莫晋
作品赏析
• 《管子·山权数》中说:“民之通于蚕桑,使蚕不疾病者,皆置之黄金一斤, 直食八石,谨听其言,而藏之官,使师旅之事无所与。”意思是说,国民中有 精通蚕桑技术、能养好蚕、使蚕不遭病害的,官府一定要好好请他传授经验, 并给予黄金和免除兵役的奖励。《荀子》中专门有记载“蚕”的《赋》,文辞 虽短,但深刻阐述了蚕理,“屡化如神,功被天下,为万世文。礼乐以成,贵 贱以分,养老长幼,待之而后存。”同时又详细记载了蚕的生活习性和生命规 律,“冬伏而夏游,食桑而吐丝,前乱而后治,夏生而恶暑,喜湿而恶雨,蛹 以为母,蛾以为父,三俯三起,事乃大已,夫是之谓蚕理。”
故其作繭也,銀丸乍落,冰縷橫紛。或前或卻,或合或分。或 粘苇箔,或架蘭棼。或宛轉低徊,錯綠畢貫。或迴環交錯,條 理成文。

刺绣赋第七段赏析【清代】高景芳骈体文

刺绣赋第七段赏析【清代】高景芳骈体文
• 《刺绣赋》描写的是女子刺绣的过程和绣品完成后互相传 观欣赏 的乐趣。
作品赏析
• 清代刺绣,宫廷御用的刺绣品,大部分均由宫中造办处如意馆的画人绘制花样, 经批核后再发送江南织造管辖的三个织绣作坊,照样绣制,绣品极工整精美。 除了御用的宫廷刺绣,同时在民间先后出现了许多地方绣,著名的有鲁绣、粤 绣、湘绣等、京绣、苏绣、蜀绣等,各具地方特色。苏、蜀、粤、湘四种地方 绣,后又称为“四大名绣”,其中苏绣最负盛名。苏绣全盛时期,流派繁衍, 名手竞秀,刺绣运用普及于日常生活,造成刺绣针法的多种变化,绣工更为精 细,绣线配色更具巧思。所作图案多为喜庆、长寿、吉祥之意,尤其花鸟绣品, 深受人们喜爱,享盛名的刺绣大家相继而出,如丁佩、沈寿等。
初丝丝以积累,旋层层而璀璨。即叶襯花,由枝生干。 目流波以神凝,风行水而文涣。
……………………………………………………… ………………………………………………………
刺绣,又名“针绣”,俗称“绣花”。以绣针引彩线(丝、绒、线),按设计的花样,在织物 (丝绸、布帛)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纹样或文字,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古代称 “黹”、“针黹”。后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又名“女红”。刺绣,起源于人们对装饰自身的 需要。史传黄帝时代就有彩绘花纹的记载。也就是说古代原始人类早懂得用色彩来美化自己。开 始时将颜色涂在身上,“称彰身”;再进一步刺在身上,称“文身”;后来就画在衣服上,再发 展成绣在服装上。
THANK YOU!
国学 骈体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刺绣赋
第七段
清代 高景芳
作品赏析
• 刺绣起源很早。黼黻絺绣之文,见于尚书。虞舜之时,已 有刺绣。东周已设官专司其职,至汉已有宫廷刺绣。三国 吴孙权使赵夫人绣山川地势军阵图,唐永贞元年(公元805 年)卢眉娘以法华经七卷,绣于尺绢之上,因刺绣闻名, 见于前者著录。自汉以来,刺绣逐渐成为闺中绝艺,有名 刺绣家在美术史上也占了一席之地。

登高赋第七段赏析【清代】李雯骈体文

登高赋第七段赏析【清代】李雯骈体文
• 文人受儒家入壮志难酬,匡国无门。于是他们转向道家重返自然的思想, 登山观海、流连山水成为他们的追求,也是陶冶性情的方式。然而登高望远, 或看到山河破碎,或看到宇宙之大,自己的渺小,或看到物是人非,更添了许 多忧愁。现实对文人墨客的打击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文人因此为我们留 下了璀璨的篇章。
• 文人登高所抒之情绚烂多姿,但更多的是抒发内心的孤独和人生道路的辛酸。在悲观而敏感的 文人心态影响下,形成中国文人典型的心理特征:有意识的排遣忧愁和不适。愁苦哀怨、沉郁 感伤是这类作品共同的主题。
• 登高作为诗人特定的抒情媒介,与秋构成充满迟暮感、沧桑感的时空组合,大大拓展了诗歌的 审美空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愁,秋,离开了登高便不完 美,把悲与秋与登高相联系的诗歌,才是能把愁苦之音写得工巧的诗歌。杜甫的 《登高》: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王安石的 《桂枝香》:“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 天气初肃……”凭秋说愁,更添几分悲壮苍凉。
THANK YOU!
五陵裘马之誉,三辅游侠之名。振逸足垂,华缨临广。榭籍瑶 瑛,左芙蓉之翠盖,右明月之华旌。
……………………………………………………… ………………………………………………………
《诗经》记载,“升彼虚矣,以望楚矣”“陟彼岵兮,瞻望父兮”。《楚辞》 曰:“登大坟而远 望兮,聊以舒吾忧心。”古籍中还提到“君子九能”,其中之一就是“升高能赋”。班固《汉 书·艺文志》甚至直言,“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文人登高凭阑,本欲开拓视界,以求抒发郁积 的情感。一旦面对宇宙之浩瀚,感时空之无穷,引起自身渺小之反省,原先的伤痛益加增强。被 增强的伤痛是更深层的大恸,与原先个人一己的荣辱得失不同,不复拘囿于尘世琐琐,而能够抵 达天人之际。人在此过程中,涤荡渣滓,体验升华,而获得一种至纯粹、至崇高之悲感。由此触 及宇宙、生命之本质,遭遇理性,而遂于悲感之外,有旷达自适相伴随。故范仲淹《岳阳楼记》 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之语,翻上来之后,抵达更高层的理性澄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

进拟御试应天以实不以文赋第七段赏析【北宋】欧阳修骈体文

进拟御试应天以实不以文赋第七段赏析【北宋】欧阳修骈体文
进士,以‘应天以实不以文’为赋题,公为拟试赋一道以进,指陈当 世阙失,言甚切至。”此赋开篇点题云:“天灾之示人也,若响应声;君心之奉天也,惟德与诚。固当务实以推本, 不假浮文而治情。”然后以“臣请述当今之所为,引近事而为证”领起,举“去年大旱”、“去年河东地频动”、 “康定元年三月,黑风起,白日晦”、“今春二月”雨冰以为证。再以“应以实者,臣敢列而言之”领起,列举“当 今要务”,如“慎择左右而察小人”,“宜究兵弊而改作”,“德音除刻削之令,赦书行赈济之权。然而诏令虽严, 州县之吏多慢;人死相半,朝廷之惠未宣”等等。这篇赋的内容,确实堪称“直言当今要务”,“指陈当世阙失”的 进谏表,与古赋强调“劝十而讽一”,且多曲终奏雅,往往通篇赋文多为铺陈排比,仅结尾点明其规谏之意的做法绝 然不同。正是因为这一缘故,此赋才被陈师道讥为只是“一片之文押几个韵尔”。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 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 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与韩 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 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 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 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 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 《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国学 骈体文

继别为宗赋第十二段赏析【北宋】杨杰骈体文

继别为宗赋第十二段赏析【北宋】杨杰骈体文

作品赏析
•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五世而迁之宗, 其祭高祖者也。是故祖迁于上,宗易于下。尊祖故敬宗, 敬宗所以尊祖祢者也,庶子不祭祖者,明其宗也。—— 《礼记•丧服小记》
• 周天子以嫡长子继统,众庶子封为诸侯,历代的周天子为 大宗,这些诸侯就是小宗。诸侯亦以嫡长子继位,众庶子 封为大夫,这些大夫为小宗,而诸侯则为其大宗。大夫也 以嫡长子继位,为大宗;众庶子为士,即小宗。
• 宋熙宁末年(1077年),杨杰以母忧,归乡闲居,阅读藏经,遂归心淨土。据载,他既「悯诸众生,溺心五浊,轮转 无已,不知出离」;而见禅者又「视淨土为权教,妄生异见,深负诸佛大悲方便导引之心」,故决心以淨土为所归。 为此,他画阿弥陀佛像,「随身观念」。认为:「大愿圣人,从淨土来,来实无来。深心凡夫,往淨土去,去实无去。 彼不来此,此不往彼,而其圣凡会遇,两得交际者,何也?弥陀光明,如大圆月,遍照十方。」因此,「人若欲见安 乐世界,阿弥陀佛随意即见。是知众生注念,定见弥陀。弥陀来迎,极乐不远。乃称性实,言非权教也」(《居士传》 卷二二)。这表明,他是禅淨双修的代表,故宗晓评述他「遵崇佛法,明悟禅宗,江西临济下棒喝承当之辈,犹谓常 流。复阐扬弥陀教观,接诱方来」(《乐邦文类》卷三)。他曾为王古的《淨土决疑集》作序,竭力宣扬淨土往生思 想。又临终说偈,表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曰:「生亦无可恋,死亦无可舍。太虚空中,之乎者也。将错就错,西方 极乐。」(《居士传》卷二二)像他这样热心淨土往生的居士,在当时是比较突出的,所以宗晓认为,「本则士大夫 弘赞淨土,入正定聚者,唯公及王敏中侍郎二人而已」(《乐邦文类》卷三)。
THANK YOU!
• 《大传》曰:“君有合族之道,族人不得以其戚戚君位也。”盖言诸侯绝宗,不可与族人齿也。是诸侯 以上无宗法可知矣。又曰:“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 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盖言宗法为公族卿大夫设也。诸侯之始封也,有人民、社稷之 寄,有朝觐、聘享、祭祀、省助之政,势不能自领其宗,而公族无统,国人不可得而治也。诸侯绝宗, 大夫不可得而祖也。故设宗法系之别子……是皆自继世诸侯言之者也。宗法尽于此,则知庶人以下无宗 法,又可知矣。盖天子、诸侯者,统夫人者也,非五宗之谓也。庶人者统于人者也,比闾族党之谓也。 刑不上大夫,而后豫制之以礼,故曰:宗法为公族卿大夫设也。古制废、贵贱殊势,宗法不可复行矣。 世儒守陈言而不察时变,乃比附曰:“天子,大宗也;诸侯,小宗也。入继大统者,不得顾私亲,此为 后之义也。”于乎!易父子之名,失君臣之义,礼乐不兴,刑罚失措,其必由此也夫。

一鹗赋第六段赏析【北宋】杨杰骈体文

一鹗赋第六段赏析【北宋】杨杰骈体文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杨傑,字次公,自号无为子,故世称杨无为。无为人。宋神宗时官太常,哲宗时为礼部员外郎,出知润州,除两浙提 点刑狱,故又称杨提刑,历参天下名宿,其中与天衣义怀、芙蓉道楷最为相得。
• 天衣义怀是雪窦重显法嗣,属云门法系。他每引庞居士机缘语句,令杨杰研习深造。杨杰后来奉嗣泰山,某日闻鸡鸣, 「睹目如盘涌,忽大悟」,便作偈呈义杯,曰:「男大须婚,女长须嫁。讨甚闲工夫,更说无生话。」义怀表示满意。 其后杨杰又遇道楷禅师,相互酬问,更有所见(见《五灯会元》卷一六)。
THANK YOU!
• 《诗经·国风》之《周南·关雎》篇中妇孺皆知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首句中的“雎鸠”,亦称王雎,据考证就是指鹗,以鹗之雌雄相互应答声“关关”来暗喻男女 爱情。·
• 中国古人对于神态威猛、目光锐利的鹗极为推崇,将目四顾形容为“鹗视”或者“鹗顾”,把 推荐贤人称为“鹗荐”,汉朝末年的著名文学家孔融写的《荐弥衡表》中还用“鸷鸟累百,不 如一鹗”来形容弥衡的才华出众。
孔融為表,薦禰衡以興辭。鄒陽上書,諫吳王而託物。大抵物 之常者,易其侶。禽之異者,難其儔。
……………………………………………………… ………………………………………………………
鹗,鸟名。雕属。性凶猛,背褐色,头顶颈后及腹部白色,嘴短脚长,趾具锐爪,栖水边,捕鱼 为食,俗称鱼鹰。“臣聞鷙鳥絫百,不如一 鶚 。” 《汉书·邹阳传》“ 鶚 ,鵰類也。似鷹而土黄 色,深目好峙。雄雌相得,鷙而有别,交則雙翔,别則異處。能翺翔水上捕魚食,江表人呼爲食 魚鷹。亦啖蛇。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三·鹗》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即此。” 《詩》云。“能 通左行文,千人僅一 鶚 。”参见“ 鶚 薦”。 清·黄遵宪《番客篇》。《玉篇》雕,鶚也。師古曰: 鷙擊之鳥,鷹鸇之屬。陸佃曰:鶚性好峙立,每立更不移處,所謂鶚立。《本草》一名魚鷹,又 名鵰雞,又曰下窟鳥。《前漢·鄒陽傳》鷙鳥累百,不如一鶚。《正字通》鶚翔水上,扇魚令出, 啖之,故名沸波。

开封府试人文化成天下赋第七段赏析【北宋】田锡骈体文

开封府试人文化成天下赋第七段赏析【北宋】田锡骈体文
• 田锡在政治上以敢言直谏著称,同时又是一位革陈推新,影响后世 深远的文学家,被称为宋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有《咸 平集》五十卷。《宋史》卷二九三有传。
THANK YOU!
• 贲卦是《易经》六十四卦第22卦,山火贲(贲卦)饰外扬质 ,讲的是文饰之道;所谓文饰,说得通俗一 点,就是打扮、化妆、装饰、包装的意思。一切文饰都是空虚的道理,惟有重实质,有内涵的朴实面目, 才是文饰的极致。
作品赏析
• “贲卦”是外在美向内在美升华的一个心路历程,对审美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贲 卦上为艮,艮为山;下为离,离为火。上“体静刚硬”之山与下“体性柔动”之火的结合,赋 予“贲卦”极为特殊的美学内涵。“外静内动,刚柔相济”;高山之下篝火熊熊,山间草木被 火光映照,流光焕彩,这是文饰的象征。其“饰终返素、尚质重道”的美学内涵,暗含了节用 观、文质观、道器观、天人合一观,是我国传统美学的精华,在日新月异的今日中国,有着建 构民族审美范式、提升华人审美趣味的重要价值。
宜乎笾豆品数,车服采章。成均掌庠序之齿列,瞽宗司 金石之铿锵。绘宗庙之彝器,炳日月于太常。
……………………………………………………… ………………………………………………………
文,最初指原始先民的纹身,是美化之义,后来才衍化为文明、文化与人文。《贲卦·彖传》云:“ 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明礼仪而有一定的限度, 这是人类的文饰。观察大自然的文饰,可以了解四时变迁的规律;观察人类的文饰,可以教化天 下。
• 《开封府试人文化成天下赋》作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田锡于太平兴国二年以第一名的身份通过了 开封府试。范仲淹在《赠兵部侍郎田公墓志铭》中说田锡“ 拔王府荐,有声于京师。田锡本人在《先君 赠工部侍郎墓褐》也写道: 锡入关拔解,开封府寄应首荐,御前就试。”但不幸的是,不久宋太宗就宣布 了“ 停贡举”。

深衣——精选推荐

深衣——精选推荐

深衣历史记载江永《深衣考误》古时上下通行之衣为深衣,代表时代特征的服装亦为深衣,深衣实可为古服之特征。

言古服者,应先及之。

何谓深衣,《礼记·深衣》孔氏正义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

"深衣之制,实为古衣之首,深衣之领袖群衣,不独在其制度形式,且上下通服,在时间上,流行最久。

马端临《文献通考·王礼考·君臣冠冕服》云:"按三代时,衣服之制,其可考见者,虽不一,然除冕服之外,唯玄端(端衣)深衣二者,其用最广。

玄端则自天子至士,皆可服之,深衣则自天子至庶人皆可服之…至于深衣,则裁制缝衽,动合礼法,故贱者可服,贵者亦可服,朝廷可服,燕私亦可服,天子服之以养老,诸侯服之以祭膳,卿大夫服之以夕视私,庶人服之以宾祭,盖亦未尝有等级也。

"(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发展古代诸侯、大夫等士大夫阶层居家便服,亦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

流行于先秦。

当时深衣,以白色麻布为之。

其用途极广,是朝祭之外的士吉服,庶人的唯一的吉服。

其特点为上衣和下裳相连,衣襟右掩,下摆不开衩,将衣襟接长,向后拥掩,垂及踝部。

因其前后深长,故称深衣。

深衣边缘通常镶以彩帛,其形制、规格皆有严格规定,历代解释者甚多,说法有不一致处。

及汉代,妇人礼服用衣,裳相连续,与古代深衣同。

其样式,对后代的服饰产生极大影响,唐代的袍下加襕,元代的质孙服、腰线袄子,明代的曳散等都采用其上下连衣裳的形式。

今之连衣裙,也是古代深衣制的发展。

深衣不同于过去不相连属的上衣下裳,而是上下连在一起的服装。

它的另一特点是"续袵钩边"。

"袵"就是衣襟;"续袵",是将衣襟接长。

"钩边",是形容衣襟的样式。

深衣改变了过去服装的裁制方法,不在下摆开衩,而将左面衣襟前后片缝合,后面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鸣蝉赋第七段赏析【北宋】欧阳修骈体文

鸣蝉赋第七段赏析【北宋】欧阳修骈体文
绰约双鬓修婵娟者邪?其为声也,不乐不哀,非 宫非徵。胡然而鸣,亦胡然而止。
………………………………………………………
………………………………………………………
《文选·潘岳诗》:“鸣蝉厉寒音,时菊耀秋华。”唐 高适 《留别郑三韦九兼洛下诸公》诗:“远 路鸣蝉秋兴发,华堂美酒离忧销。”南宋 辛弃疾《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 风半夜鸣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清 袁枚《所见》:“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鲁迅《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 书屋》:“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 向云霄里去了。”陈志岁《夏午》诗“插罢前垟绿秧,午间一晌闲静。村边树下风来,不忿鸣蝉 唤醒。”
•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 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 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 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 《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 《宋史》:中子棐(欧阳棐)字叔弼,广览强记,能文辞,年十三 时,见修著《鸣蝉赋》,侍侧不去。修抚之曰:"儿异日能为吾此 赋否?"因书以遗之。用荫,为秘书省正字,登进士乙科,调陈州判 官,以亲老不仕。
作品赏析
• “蝉”又名“知了”。在古人的眼中,蝉是一种神圣的灵物,有着 很高的地位,寓意着纯洁、清高、通灵。蝉在古人的生活当中是一 种不可或缺的物品,被人们推崇着。从汉代开始,人们都以蝉的羽 化来喻之重生。若是身上有蝉的佩饰,则表示其人清高、高洁。史 记中有:“蝉蜕于污秽,以浮游尘埃之外。”蝉的一生虽然大多时间 都在泥土中度过,但待其蜕变为蝉时却攀于枝头远离浮尘,只以树 汁露水为食,正可谓出淤泥而不染,所以用其来比喻人之清高、高 洁的品德。

七奉辞其七桂花之奉第七段赏析【南宋】郑泳七体赋骈体文

七奉辞其七桂花之奉第七段赏析【南宋】郑泳七体赋骈体文

七体赋 骈体文 七奉辞其七桂花之奉 第七段
南宋 郑 泳
作品赏析
• 据历史记载,中国桂花栽培历史达2500年以上。自汉代就开始栽培桂花。西汉 刘撰《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初修上林苑,群臣皆献名果异树奇花两千余 种,其中有桂十株。公元前111年,武帝破南越,接着在上林苑中兴建扶荔宫, 广植奇花异木,其中有桂一百株。当时栽种的植物,如甘蕉、密香、指甲花、 龙眼、荔枝、橄榄、柑橘等,大多枯死,而桂花有幸活了下来。”司马相如的 《上林赋》中也提到桂花。看来桂花引种宫苑初获成功,并形成一定规模。晋 代时期,桂花的栽培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发展。唐宋时期,引种桂花十分普遍, 吟桂蔚然成风。柳宗元自湖南衡阳移桂花十余株栽植零陵。白居易曾为杭州、 苏州刺史,他将杭州天竺寺的桂子带到苏州城中种植。唐相李德裕在二十年间 收集了大量花木,其中剡溪之红桂,钟山之月桂,曲阿之山桂,永嘉之紫桂, 剡中之真红桂,先后引种到洛阳郊外他的别墅所在地。
作品赏析
• 《七奉辞》一文中,对话双方是母、子关系,即“母”与 “镗”、“馔”、“镛”等七子之间展开问答的。
• 《七奉辞》以暨阳黄氏母与子七人会宴时的七段对话为主 要内容,代他人而作,是一篇典型的朝贺题材七体作品。 文中设置了母(主)与七子(客)两组对话人物,主客双 方设置了七个不同的人物,继承了张衡《七辩》中客方分 别设置七个不同人物的创作手法。其七事分别为汤药、肴 羞、酒、果、茶、书和骨肉同心同德,即用七个不同的道 理教育、劝诫子孙后代要同心团结、重视骨肉亲情,这也 是家族兴盛长久的真理。
图片欣赏
作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介
• 郑泳(132l—1396年),字仲潜,婺州浦江(今属浙江)人,元 明时累世而居的义门郑氏之一员,义门八世孙涛之弟也。 以才识受知于丞相脱脱,辟为三公府掾,官温州路总管府 经历。有《半轩文集》、《郑氏家仪》。《郑氏家仪》依 五礼分为五篇,盖本司马氏《书仪》、朱子《家礼》而损 益之,并录其家日用常行之式,编次成书。後附泳所作 《祭田祠堂记》二首,又附十五世孙崇岳《祭田号亩记》。 是书为崇岳所刊,盖即所附入也。

城西老屋赋第七段赏析【清代】李慈铭骈体文

城西老屋赋第七段赏析【清代】李慈铭骈体文
• 李慈铭乃清代旧文学的殿军,除经、史著述之外,刻有《越缦堂文 集》12卷、《湖塘林馆骈体文》 2卷、《白华绛跗阁诗初集》10卷 及《霞川花隐词》、《杏花香雪斋诗二集》、《桃花圣解庵乐府》。
THANK YOU!
作品赏析
• 李慈铭《城西老屋赋》说故居“三桥夹啮”是也。现下永乐桥、菜市桥均已不 存,独有迎恩桥依然故我,实为绍兴古桥之幸。
• 李慈铭诗中,雍乐桥有时写作永乐桥,每年春涨,水流鱼乐,便有非渔民来此 扳罾下网,坐收渔利。其实,西郭临近大江大湖,河网如织,正是鱼米之乡, 永乐桥至箭楼一带,恰便成为鱼市。李慈铭《城西老屋赋》,对于此处鱼市的 描绘尤其细致,曰:
诏幼子童孙以扬榷兮,勿笑前而拙古。溯厥相宅,面城 阻湖。门向朝日,室通曲渠。东庯而畐,西迆而纡。
………………………………………………………
………………………………………………………
李慈铭晚年居北京,有《梦故庐记》,说他横河旁的故居,“有屋三十间,为重屋者十间。”重 屋指楼屋。他说:“然比夕辄梦,梦辄在故居。或童幼嬉戏,或忧患屏营,游神悦魂,歌哭不舍。 及入京师,居益久,梦益数。近年屡梦营故居,或墙垣仅周,或堂寝粗立,亦欣然以喜,谓先业 之可就,暮年之有托。北望永乐之桥,南瞻箭楼之市,河水湛湛,里巷依然,俯仰之间,遽然以 醒,辄惝恍久之。”李慈铭横河街故居,在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攻城时毁于战火,以至 同治五年(1866年)他请假南归时,已无一椽可居,不得不夜宿横河舟中。他后半生一直觉得愧 对先人,所以“屡梦营故居”,希冀恢复。
• 《城西老屋赋》记叙故乡祖宅的变迁,字里行间满怀着对先祖和儿时生活的眷念,记述了童年时的书屋 环境及放学玩耍的趣事,写水香书屋:维西之偏,实为书屋。先生言归,兄弟相速。探巢上树,捕鱼入 洑。书而出塾。水香书屋本是作者六世祖梅溪府君读书的地方,李慈铭七岁时在此读书。咸丰十年九月 二十九日,小窗临水,对面高柳一树,每晚课毕,尚未下水光黶然,微见树影;结合这一段描写不难看 出,水香书屋的读书生活在李慈铭一生中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回忆。李慈铭第二次入都时所作,其时他虽 然考中举人, 活依然穷困潦倒。

深衣可以为文武赋【北宋】杨杰骈体文

深衣可以为文武赋【北宋】杨杰骈体文

第三段—第四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省略
作者简介
• 杨杰,字次公,自号无为子,故世称杨无为。无为(今属 安徽)人。宋神宗时官太常,哲宗时为礼部员外郎,出知 润州,除两浙提点刑狱,故又称杨提刑,历参天下名宿, 其中与天衣义怀、芙蓉道楷最为相得。 • 天衣义怀是雪窦重显法嗣,属云门法系。他每引庞居士机 缘语句,令杨杰研习深造。杨杰后来奉嗣泰山,某日闻鸡 鸣,「睹目如盘涌,忽大悟」,便作偈呈义杯,曰:「男 大须婚,女长须嫁。讨甚闲工夫,更说无生话。」义怀表 示满意。其后杨杰又遇道楷禅师,相互酬问,更有所见 (见《五灯会元》卷一六)。
骈体文
深衣可以为文武赋 节选
北宋 杨傑
第一段
• 【服深衣者可為文武】 先王蓋有法服古者,謂之深衣。惟聖賢之被體,為文武以 圖徽。中規矩而應權,衡飾身以禮可。擯相而治,軍旅助 德而威。嘗聞服不妄成,義有所主。或專用於朝聘,或止 臨於仕伍。獨此深衣,創從先古,約之以法。
第二段
• 毋被土而毋見,膚服也,在人可以文而可為武。自天子之 貴,及庶人之卑,所純則異,隨時以為實。善衣之亞者俟, 兼材而副之。應六二爻得正義,直方之節,行三千禮,盡 干戈揖讓之儀。其布十有五升,其裳十有二幅。用之燕饗, 燕饗協。用之師田,師田肅。
THANK YOU!

【北宋辞赋】杨杰之深衣可以为文武赋原文

【北宋辞赋】杨杰之深衣可以为文武赋原文

【北宋辞赋】杨傑之深衣可以为文武赋原文
先王盖有法服古者,谓之深衣。

惟圣贤之被体,为文武以图徽。

中规矩而应权,衡饰身以礼可。

摈相而治,军旅助德而威。

尝闻服不妄成,义有所主。

或专用于朝聘,或止临于仕伍。

独此深衣,创从先古,约之以法。

毋被土而毋见,肤服也,在人可以文而可为武。

自天子之贵,及庶人之卑,所纯则异,随时以为实。

善衣之亚者俟,兼材而副之。

应六二爻得正义,直方之节,行三千礼,尽干戈揖让之仪。

其布十有五升,其裳十有二幅。

用之燕飨,燕飨协。

用之师田,师田肃。

念养老之虞氏,昔尝在躬。

非学道之仲尼,孰能称服大抵,衮衣非不华也,不得施于武黼。

裘非不威也,不足用于文兼。

尔适用此,其不羣。

旣可次于六服,又是率于三军。

设五法者,圣人昭然。

有制持二柄于天下衣以成勲,则知宾主昭其信诚,师旅奋其刚果。

将者尚其右,相者处其左。

则必服有制度,然后人无懈惰。

兼高下短长之法义,各有归参会同征伐之间施,无不可。

故曰:足以澣濯服而邃深,可秉威而章化。

能安志以平心,亦犹委貌者田猎之冠燕。

臣亦用鷩冕为飨射之服祭事,其任后之人,文不足以经邦,武不足以卫社。

盛服虽被,成能盖寡。

噫得无愧于深衣,不贤而识其小者!。

思隐赋第七段赏析【南宋】周紫芝骈体文

思隐赋第七段赏析【南宋】周紫芝骈体文

THANK YOU!
国学 骈体文
思隐赋
第七段南宋 周紫芝作赏析•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周紫芝出知兴国军,为政简静不扰而事 亦治,届满困居九江,家贫不能归故里,这至少说明他还是个清官。 秩满奉祀,归隐于庐山。年近八十,周紫芝在九江去世。
• 兴国军任满后,周紫芝未回京城,而是就近隐居庐山。归隐后,时 任永兴县令曾修书问安,他回信答谢,略言:“伏惟俭以能勤,宽 而有制;令行三月,共歌仁政之成;岁熟千家,坐致齐民之富。将 见三春之驯雉,何妨一笑以鸣琴。”对昔日的下属谆谆劝勉,而言 辞中亦展现其悠远而通达的出世情怀。不多久,他就在这座离兴国 不远的名山与世长辞,归于大化。
世聱牙而不吾与兮,吾亦惝怳而沈思。时奄苒其不再得兮,吁 既逼于崦嵫。頺龄倏其几何兮,竟迷涂之与偕恫。
……………………………………………………… ………………………………………………………
周紫芝早年的作品大多写景抒情,清新雅致;他还以宣城俗语填词,广为传唱。徽宗宣和年间, 朝纲混乱,暴动四起,民不聊生。周紫芝身在底层,深切体味到民间的疾苦,他在诗中声讨“花 石纲”之役,反映战乱之灾,同情农民贫困艰难的处境。钦宗即位次年(1127年)发生了“靖康 之难”,周紫芝又作诗谴责官兵欺凌百姓不能抗敌,描写了动乱生活和流离景象,这一时期他的 诗词风格一变,艺术成就也更高。
• 世事纷繁迷离,而尘世中的每个个体也一人多面,复杂难猜。周紫芝61岁始中进士,按说对仕途不会有多大的奢望, 且其诗词中多次流露淡看官场、无心富贵之意,如《水调歌头·白发三千丈》:“此生但愿,长遣猿鹤共追随。金印借 令如斗,富贵那能长久,不饮竟何为。”《感皇恩·除夜作》:“富贵应须致身早,此宵长愿,赢取一尊娱老。”但不 知何故,他竟然写有大量歌颂权奸秦桧父子的作品。其集中,《时宰生日乐府》14首,又《时宰生日诗》绝句30首, 又《时宰生日》五言古诗6首,皆为秦桧而作。《秦少保生日》七言古诗2首,《秦观文生日》七言排律30韵,皆为秦 桧之子而作。因此有人骂其“老而无耻,贻玷汗青”。而持平之论者则主张“略其人品,取其词采可矣”。

超然台赋第七段赏析【北宋】苏辙骈体文

超然台赋第七段赏析【北宋】苏辙骈体文
• 当时诸城西北墙上有“废台”,苏轼“增葺之”而成,“日与其僚,览其山川而乐之。”其弟 苏辙依据《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文意,命名曰“超然”,并作《超然台赋》予以赞 咏。超然,即超脱尘世、乐天知命的意思,后引发苏轼《超然台记》横空出世,成就千古名篇。 有人评曰:“若无子由明兄意,神州那得超然台。优游物外迪心智,诸城至今寻旧台”。苏轼 政务之余,或远眺名胜古迹,或抚琴抒发情怀。千古绝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即是在此 台上一气呵成的。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苏辙(1039年3月18日 —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 (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 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 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谏事而被落职知汝州,此后连 贬数处。宰相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政和二年(1112 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 宗时追谥“文定”。
作品赏析
• 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为新党所不容,被排挤出朝廷,先任开封府推官,继任杭州通判。“三 年不得代,以辙之在济南。求为东州守”(苏轼《超然亭赋序》)。熙宁七年(1074)被批 准改任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太守。第二年,政局初定,他便开始治园圃,洁庭宇,把园圃北 面的一个旧台修葺一新。他的弟弟苏辙给这个台取名叫“超然”。故此,苏轼写了这篇《超然 台记》。
•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 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 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 《栾城集》等行于世。

享礼有容色赋第七段赏析【北宋】刘敞骈体文

享礼有容色赋第七段赏析【北宋】刘敞骈体文
容”。○注“发舍”至“容色”。○释曰:云“及享发气焉盈容”者,即孔子行享礼有容色, 一也,故注引为证也。此发气,即上注云“舍息”,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刘敞指出接待外宾时的仪容仪貌。“聘既尽礼,享难极恭,俨多仪而将事,发和气而盈容,庭 实序陈,嘉奉辞之逊悦,宾容改观,之结好也,知饰貌之肃雍。”在外交场合中,应该把握礼 节的度:“过恭而奚害客非俨而何观?张驰者,所以为文武之道,茂悦者,宝四器以同升,体 盛则文缉,率众介而将事,心广而体胖。”所以昭邦国之欢。外交礼节的原则是“济君灵于辑 睦,戒臣节于轻惰。”从外交的仪式上说明俨仪式和体貌,耸温颜来达到结好的目的。因事而 发,对现实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是宋代外交频繁的一种需要。作者始终站在国体国威的高度对 各种礼节提出的新的要求和标准,从中可见严谨爱国的感情。 • 《礼记·玉藻》:“执龟玉,举前曳踵,蹜蹜如也。(手执龟甲、玉圭等宝器时,步子要格外 留神:脚尖抬起,而脚跟拖地,一副小心翼翼的模样。)”元代陈澔《礼记集说》说:“举足 之前而曳其后跟,则行不离地,如有所循也。蹜蹜,促狭之貌。龟玉皆重器,故敬谨如此。”
作品赏析
• 《乡党篇》: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 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执圭:“圭”是古代帝王或诸侯在举行典礼时拿的一种玉器,上 圆(或剑头形)下方。“执圭”,大夫拿着圭作为代表君主的凭信,代表国君出使他国。▲如 不胜:如同不胜其重,形容恭敬谨慎。
国学 骈体文
享礼有容色赋 第七段
北宋 刘 敞
作品赏析
• 享礼,引证解释使臣向朝聘国君主进献礼物的仪式。 • 《论语·乡党》:“享礼,有容色。” 何晏集解引 郑玄曰:“享,献也。聘礼,既聘而享,用圭璧
,有庭实。” 汉 班固 《白虎通·王者不臣》:“享礼而后归,是异於众臣也。” • 仪礼注疏:及享,发气焉,盈容。发,舍气也。孔子之於享礼,有容色。[疏]“及享”至“盈

萤火赋第七段赏析【唐代】骆宾王骈体文

萤火赋第七段赏析【唐代】骆宾王骈体文
• 丁忧结束后,骆宾王已是六十一岁,仍返身官场,被任命为长安主簿,不久被 提升为从六品下的侍御史。惜好景不长,几个月后被栽赃下狱,真正的原因是 骆宾王多次上书,触怒了当政的武氏集团。狱中,骆宾王写下《萤火赋》、 《在狱咏蝉》等,以“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等明志。被关押一年多释放, 六十三岁的骆宾王贬为正九品上临海县县丞(位于浙江)。上任途中先过博昌县 访旧,再路过义乌安葬了母亲,这是他对两处家乡的最后探访。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骆宾王(626年—687年),字观光,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唐 代大臣、诗人、儒客大家,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 杰”。
• 骆宾王出身寒微,少有才名。永徽年间,成为道王李元庆文学、武 功主簿,迁长安主簿。仪凤三年(678年),担任侍御史,因事下 狱,遇赦而出。调露二年(680年),出任临海县丞,坐事免官。 光宅元年(684年),跟随英国公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撰写 《讨武曌檄》。徐敬业败亡后,下落不明,或说被乱军所杀,或说 遁入了空门。
• 骆宾王诗作辞采华胆,格律谨严。长篇《帝京篇》,五七言参差转 换,讽时与自伤兼而有之;小诗如《于易水送人》,二十字中,悲 凉慷慨,余情不绝,有《骆宾王文集》存于世。清代陈熙晋辑有 《骆临海集笺注》。
THANK YOU!
国学 骈体文
萤火赋
第七段
唐代 骆宾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作品赏析
• 骆宾王四十九岁重返长安官场,担任从九品上的奉礼郎。在此任上三年后,随军征西,先去西 北,走的路线大致是从陕西、经兰州,到新疆,在西北生活了两年多,又被调往西南战线,途 经巴蜀去云南姚安(姚州)。骆宾王在军中担任参军、书记等文职,撰写书檄。几年的军旅生活 令他成为“唐代第一个走向塞漠的知名诗人,开创了文人侧身戎幕和边塞诗纪实言志的一带新 风”,他是唐代边塞诗的开山人物。五十五岁返回长安,秋天再次奉命入蜀。在四川停留两年 完成公使,五十七岁调回长安,任武功县主簿,写作了被誉为绝唱的长诗《帝京篇》。这首诗 作也被评价为时城市诗之滥觞。彼时,吏部侍郎裴行俭意欲使其为掌书记随军出征,但骆宾王 欲孝养老母,请辞。继而奉命去江南,一年多后返回长安,生重病,病中母亲去世。骆宾王退 职居家服母丧。回想成年后的奔波,与母亲聚少离多,唯有“茹茶空有叹,怀橘独伤心”。

登青云峰赋原文概述赏析第七部分【清代】李梦松骈体文

登青云峰赋原文概述赏析第七部分【清代】李梦松骈体文

概述 ▍summary
• 青云峰在今江西抚州市南。宋李璧有《青云峰》诗。又明黎公颖《青云峰》诗 有“重上青云第一峰,青云万里路无穷”句。
• 古代抚州城中有青云、天庆、香楠、桐林、逍遥五座山峰,北宋大文豪曾巩咏 抚名句“翠幕管弦三市晚,画堂烟雨五峰秋”中的“五峰”,就是指这五座山 峰,而青云峰又是其中最高的一座。那么,青云峰在哪里呢?就是今青云峰路 市第五医院一带,那里有青云小游园。为什么叫青云峰呢?古人认为“天色正 青,云近天亦青。附云而上,盖君子上达之义也。”所以,抚州人将城中东南 一峰名以“青云”,寓意郡中人士附云而上。
• 峨峰书院:在府城之南, 青云峰之左,宋嘉定间, 参政李壁捐俸同知县黄公干建 以讲堂, 面峨峰, 故名。
• 青云书院在青云峰, 乾隆四年诸生傅钦承等请于知县李廷友, 清县学旧基址建。 后颓败, 仅存房屋3间, 嘉庆十九年邑人汪锦江重建, 咸丰六年毁于兵。
正文 ▍text
• 都哉盛乎,亦山川靈淑所鬱蒸也。夫覽景笏箸,放马自豪。 靈曜囱匿,蒲牢遠敲。遂踏歌而言反,餘音振乎層宵。歌 曰:嗟予顏之信都兮,掬秋水而含精。齒編贝而絜鑿兮, 目爍的乎流星。胡沆瀣之弗餐兮,嚼塵飰而歆土。羹呼山 靈而訴款兮,獨搔首而看新月之盈盈。
都哉盛乎,亦山川靈淑所鬱蒸也。夫覽景笏箸,放马自豪。靈曜囱匿,蒲 牢遠敲。遂踏歌而言反,餘音振乎層宵。歌曰:嗟予顏之信都兮,掬秋水 而含精。齒編贝而絜鑿兮,目爍的乎流星。胡沆瀣之弗餐兮,嚼塵飰而歆 土。羹呼山靈而訴款兮,獨搔首而看新月之盈盈。
………………………………………………………
………………………………………………………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李梦松,字梅偕,号歉夫,临川人。诸生。有《歉夫诗 稿》。李梦松《登小姑山》:削空拔江起,峰脚南可 登。……江豚忽出没,……凌虚四无倚,身势疑飞腾。

御试戎祀国之大事赋第七段赏析【北宋】刘敞骈体文

御试戎祀国之大事赋第七段赏析【北宋】刘敞骈体文

THANK YOU!
国学 骈体文
御试戎祀国之大事赋 第七段
北宋 刘 敞
作品赏析
• 《御试戎祀国之大事赋》为仁宗庆历六年殿试赋,庆历三年秋天,刘敞随父离开涟水,不久, 也就是在庆历六年(1046年),他考取了丙戌科进士,御试第一,宋仁宗为避嫌将其列为第 二,而实际是状元。与其同举进士者还有他的弟弟刘攽,被传为科举史上的一段佳话。公元 1046年 三月十三日,帝御崇政殿,试礼部奏》、《两汉循吏孰优论》题。(《宋会要辑稿•选举七》)
故圣王劳意于用衆,致诚于逆禧。动则谨尔,下皆仰之。知夫 事之大,不在于彼,礼之重,莫先于斯,亦犹仲尼陈三慎之端。
……………………………………………………… ………………………………………………………
《左传》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者,行礼乐之教化而尊天地与鬼神也;“戎”者, 固社稷之安定而伐非礼与不善也。礼乐教化若不能安社稷,则以“征伐”而代之,此乃孔子所谓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为“天下有道”者也。“戎”动干戈以治安,“祀”行礼乐而标本。故礼 乐之行而后和谐,此所以有“笙歌唱平”之古理矣。今非昔比,以礼乐文化行道德、学养之教化, 亦为“古为今用”之实践也。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刘敞(1019—1068年)北宋史学家、经学家、散文家。字 原父,一作原甫,临江新喻荻斜(今属江西樟树)。庆历 六年与弟刘攽同科进士,以大理评事通判蔡州,后官至集 贤院学士。与梅尧臣、欧阳修交往较多。为人耿直,立朝 敢言,为政有绩,出使有功。刘敞学识渊博,欧阳修说他 “自六经百氏古今传记,下至天文、地理、卜医、数术、 浮图、老庄之说,无所不通;其为文章尤敏赡”,与弟刘 攽合称为北宋二刘,著有《公是集》。
作品赏析
•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出自《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刘子曰:“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 乎?”二、释义刘康公说:“国家的大事情,在于祭祀和战争。祭祀有分祭肉 之礼,战争有受祭肉之礼,这是和神灵交往的大节。现在成子(指成肃公)表 现出懒惰不恭,丢弃天命了,恐怕回不来了吧!”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在 强调祭祀对于战争的重要性,反映了古代对鬼神的信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ANK YOU!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杨傑,字次公,自号无为子,故世称杨无为。无为人。宋神宗时官太常,哲宗时为礼部员外郎,出知润州,除两浙提 点刑狱,故又称杨提刑,历参天下名宿,其中与天衣义怀、芙蓉道楷最为相得。
• 天衣义怀是雪窦重显法嗣,属云门法系。他每引庞居士机缘语句,令杨杰研习深造。杨杰后来奉嗣泰山,某日闻鸡鸣, 「睹目如盘涌,忽大悟」,便作偈呈义杯,曰:「男大须婚,女长须嫁。讨甚闲工夫,更说无生话。」义怀表示满意。 其后杨杰又遇道楷禅师,相互酬问,更有所见(见《五灯会元》卷一六)。
作品赏析
• 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短毋见肤,长毋被土。续衽钩边,要缝半下。 袼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制十有 二幅,以应十有二月。袂圜以应规,曲袷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 故规者,行举手以为容,负绳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义也。故《易》曰:“坤六二之动,直 以方也。”下齐如权衡者,以安志而平心也。五法已施,故圣人服之。故规矩取其无私,绳取 其直,权衡取其平,故先王贵之。故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完且弗费, 善衣之次也。具父母、大父母,衣纯以缋。具父母,衣纯以青。如孤子,衣纯以素,纯袂,缘 纯边,广各寸半。
• 唐孔颖达著《五经正义》释义:“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深衣起源于先秦, 虽然是一件长衣,但华夏先民在裁剪时是把上衣与下裳分开来裁,然后再缝成一体,以表示对 传统法度观念的尊承。
• 深衣在三千年的衣冠史中一直延续到衣冠断绝。深衣首先是礼服,尤其是女子礼服。《续汉书 舆服志》:“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绀上皂下,蚕青上缥下,皆深衣制。”深衣承袭了华夏 衣冠制式的古意,同时又方便美观,有很强的普适性,于今亦然。可为常服也可为礼服,作为 礼服的正规性仅次于衣裳制礼服;上自天子,下至庶人,不论男女文武,都可着之。
• 宋熙宁末年(1077年),杨杰以母忧,归乡闲居,阅读藏经,遂归心淨土。据载,他既「悯诸众生,溺心五浊,轮转 无已,不知出离」;而见禅者又「视淨土为权教,妄生异见,深负诸佛大悲方便导引之心」,故决心以淨土为所归。 为此,他画阿弥陀佛像,「随身观念」。认为:「大愿圣人,从淨土来,来实无来。深心凡夫,往淨土去,去实无去。 彼不来此,此不往彼,而其圣凡会遇,两得交际者,何也?弥陀光明,如大圆月,遍照十方。」因此,「人若欲见安 乐世界,阿弥陀佛随意即见。是知众生注念,定见弥陀。弥陀来迎,极乐不远。乃称性实,言非权教也」(《居士传》 卷二二)。这表明,他是禅淨双修的代表,故宗晓评述他「遵崇佛法,明悟禅宗,江西临济下棒喝承当之辈,犹谓常 流。复阐扬弥陀教观,接诱方来」(《乐邦文类》卷三)。他曾为王古的《淨土决疑集》作序,竭力宣扬淨土往生思 想。又临终说偈,表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曰:「生亦无可恋,死亦无可舍。太虚空中,之乎者也。将错就错,西方 极乐。」(《居士传》卷二二)像他这样热心淨土往生的居士,在当时是比较突出的,所以宗晓认为,「本则士大夫 弘赞淨土,入正定聚者,唯公及王敏中侍郎二人而已」(《乐邦文类》卷三)。
衮衣非不華也,不得施於武黼。裘非不威也,不足用於 文兼。爾適用此,其不羣。
……………………………………………………… ………………………………………………………
《五经正义》:“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且具体形制的每一部分都有极深的含意, 而 “深意”的谐音即为“深衣”。如在制作中,先将上衣下裳分裁,然后在腰部缝合,成为整长衣, 以示尊祖承古。深衣的下裳以十二幅度裁片缝合,以应一年中的 十二个月,这是古人崇敬天时意 识的反映。采用圆袖方领,以示规矩,意为行事要合乎准则;垂直的背线以示做人要正直;水平 的下摆线以示处要 傑
作品赏析
• 《礼记·深衣篇》记载:“故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为宾相,可以治军旅, 完且弗费,善衣之项也。”即深衣可以兼用于文事和武事。
• 深衣创始于周代,流行于战国期间。它不同于上衣下裳,是上下衣裳连在一起 的服装,这是中国古代服装的又一形制,即上下连属制。其特点为:方形领、 圆形袖、 下摆开不开衩,“续衽钩边”,即将右面衣襟接长,接长后的衣襟 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以丝带系扎。衣襟右掩,下摆不开衩,将衣襟接 长,向后拥掩,垂及踝部, 上部合体,下部宽广。领、袖和下摆的边缘都饰 有素色或绣绘滚边。及汉代,妇人礼服用衣,裳相连续,与古代深衣同。其样 式,对后代的服饰产生极大影响,唐代的袍下加襴,元代的质孙服、腰线袄子, 明代的曳散等都采用其上下连衣裳的形式。今之连衣裙,也是古代深衣制的发 展。 深衣面料多为白布或麻布,其束腰的腰带原先用称作大带或绅带的丝 带。战国时期,受到西北游牧民族的影响,以皮带配钩制成带钩,由于其结扎 便利,所以逐渐取代了丝带。《史记》载“满堂之坐,视钩各异”,说明当时 带钩的形式多样,已普遍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