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性别决定机制的研究进展_杨洁
鱼类性别相关基因及性别特异标记的研究进展

鱼类性别相关基因及性别特异标记的研究进展
李静;陈松林;温海深
【期刊名称】《渔业科学进展》
【年(卷),期】2006(027)004
【摘要】对动物性别的研究一直深受人们关注,以哺乳类为代表已经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由于鱼类在脊椎动物系统进化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是脊椎动物中分布最广、种类最多的类群,具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学特征和重大的经济价值,所以,对于鱼类性别决定机理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了鱼类性别决定相关基因和性别特异标记的研究进展.
【总页数】6页(P90-95)
【作者】李静;陈松林;温海深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部,青岛,266003;农业部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266071;农业部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266071;中国海洋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部,青岛,266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78;Q959.4
【相关文献】
1.鱼类性别决定及分化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J], 路畅;苏利娜;朱邦科
2.鱼类性别决定及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 [J], 高建军;高泽霞;王卫民
3.鱼类性别决定机制及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J], 李云航;孙鹏
4.鱼类性别特异性DNA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J], 施文瑞;王磊;陈军平;吴利敏;李学军
5.硬骨鱼类性别决定与分化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J], 李永婧;吴利敏;李学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鲟鱼性别决定与分化研究进展

鲟鱼性别决定与分化研究进展
研究进程
2002 年以来,随着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定的研究取 定的研究得了长足进步 在青鳉中发现第一个鱼类性别决定基因 Dmy 2012 年在银汉鱼、 虹鳟和吕宋青鳉中连续发现了 Amhy、Sdy 和Gsdfy 这 3 个性别决定 基因 Hett 等克隆了大西洋鲟(Acipenser sturio)的 Sox9 基因,发现 Sox9 基因在鲟鱼中的 表达并不像在哺乳动物中的情况存在性别差异性表达,鲟鱼 Sox9 基因只有一个,而不像 其他硬骨鱼类一样存在复制现象
鲟鱼是硬骨鱼类中进化较为低等的一类,其染色体数目 、倍性等情况复杂,性染色体的分化也不明显,因此对 于鲟鱼性别决定与分化的研究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 但是其特殊的进化地位以及越来越高的商业价值,使得 对其性别决定与分化的研究将成为今后鲟鱼研究的一个 重点
鲟鱼性别决定与分化研究进展
鲟鱼性别决定研究
ZZ-ZW 型性别决定系统
鲟鱼性别决定与分化研究进展
分布
鲟鱼主要分布在北半 球的北美洲大陆和欧 亚大陆,我国现存8 种,3种分布于新疆 ,2种在黑龙江,2种 在长江,1种在长江 至珠江各河流及沿海
鲟鱼性别决定与分化研究进展
研究价值
鲟鱼(AcipensersturioLinnaeus)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由其卵加工而成的鱼 子酱更是被称为"黑色黄金",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是目前世界上主要水产养殖品种之一 。鲟鱼鱼子酱价格居高不下,因此养殖雌性鲟鱼生产鱼子酱具有更加重大的经济前景,但 是在养殖早期鲟鱼性别难以分辨,深入了解鲟鱼性别决定与分化过程将有助于早期鲟鱼性 别鉴别技术的开发
鲟鱼性别决定研究
性腺分化(以中华鲟为例)
匙吻鲟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的初步概况

匙吻鲟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的初步概况作者:邹作宇杨洁董宏伟袁美云来源:《黑龙江水产》2020年第03期摘要:对近些年来在匙吻鲟(Polyodon sphatula)分布引种、生物学特性、人工繁殖、苗种培育、疾病防治,几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概括总结,阐述了匙吻鲟在国内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技术,以期为匙吻鲟在黑龙江省规模化养殖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匙吻鲟;遗传学特性;人工繁殖;苗种培育;生物絮团匙吻鲟(Polyodon sphatula),隶属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匙吻鲟科Polyodontidae (Bonaparte,1838),匙吻鲟属(Scaphirhynchus),是世界上仅存两种匙吻鲟科鱼类之一。
具有生长快、品质优、适应性广、抗逆能力强等特点,且肉质细腻、营养丰富,是一种大型淡水珍贵经济鱼类。
1 分布与引种匙吻鲟原始分布于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流域、亚拉巴马州西部至得克萨斯州东部,以及密执安湖、休伦湖和伊利湖等地[1-2]。
美国自1912年起开展匙吻鲟的人工繁殖,1963年获得成功。
1990年,中国首次从美国引进匙吻鲟鱼苗,于2002年在湖北省成功完成了人工繁育[5]。
此后,多个省市开展了匙吻鲟的繁养等研究,成效显著[6-7]。
2009年黑龙江省成立省级匙吻鲟良种场。
2 生物学特性2.1 形态特征匙吻鲟头部前方、口的上端有1个长而扁平的颌,又称吻。
吻长度约占体长的1/3,故又名鸭嘴鲟。
匙吻鲟口大、眼小,鳃盖骨较大并向后延至腹鳍,上附有梅花状花纹。
鳃耙排列紧密、薄而细长。
匙吻鲟身体呈流线型,体表光滑无鳞,背部灰黑色并有一些斑点,两侧逐渐变浅,腹部灰白色。
匙吻鲟胸鳍较小、下位,腹鳍腹位,背鳍位于身体上端靠近尾鳍,尾鳍上叶及侧线上方有小块状鳞片。
尾鳍侧扁、分叉、不对称,上叶长于下叶[8-10]。
2.2 遗传学特性研究匙吻鲟的性别分化调控机制是实现全雌苗种培育、提高性别鉴定准确度、增加养殖效益的基础和有效途径。
水产动物遗传学罗非鱼性别控制研究及应用

水产动物遗传学罗非鱼性别控制研究及应用水产动物遗传学是研究水产动物遗传与遗传变异的科学,可以为水产养殖提供重要的遗传改良手段。
在水产动物中,罗非鱼是一种重要的养殖鱼类,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
了解罗非鱼的性别控制机制对于进行性别控制和性别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
罗非鱼的性别决定机制是XX/XY,即雌性为XX,雄性为XY。
在罗非鱼研究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性别控制模式:传统绝对性别控制和环境敏感性别控制。
传统绝对性别控制是指罗非鱼的性别完全由基因决定,与环境无关。
研究表明,Y染色体上的一个性别决定基因SDY是罗非鱼性别的主要决定因素。
它编码了一种性别决定蛋白,通过调节其他基因的表达来决定鱼的性别。
这种基于基因的性别决定机制具有稳定性高、遗传性强的特点,使得养殖者可以通过基因筛选和基因转导等手段,进行性别选择和性别控制,从而提高养殖效益。
环境敏感性别控制是指罗非鱼的性别决定不仅受基因的影响,还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环境敏感性别控制的主要原因是温度。
研究表明,温度可以通过影响SDY基因的表达来控制罗非鱼的性别分化。
高温条件下,SDY基因表达量降低,导致雌性分化;低温条件下,SDY基因表达量增加,导致雄性分化。
因此,通过调节养殖水体温度,可以实现对罗非鱼性别的控制。
环境敏感性别控制具有灵活性强、操作简单的特点,对于养殖业来说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利用基因筛选技术,选择具有良好性状的个体作为繁殖材料,加快罗非鱼的遗传改良进程。
通过筛选和配对,可以选择生长快、抗病能力强、食性适应广等优良性状的个体进行繁殖,提高后代的遗传水平。
其次,利用基因转导技术,实现罗非鱼性别控制。
通过将性别决定基因SDY导入罗非鱼胚胎,可以实现性别的选择和控制。
这种基因转导技术具有很大的潜力,在种质改良和繁殖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再次,利用温度调控技术,实现环境敏感性别控制。
通过调节水体温度,可以控制罗非鱼雌性和雄性的比例,在达到一定的温度条件下,实现性别的选择和控制。
为什么黄鳝小时候是雌性,长大了却是雄性

为什么黄鳝小时候是雌性,长大了却是雄性黄鳝是一种古老的淡水鱼类,常被人们称之为“水中食品之王”。
它们被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但是在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以及欧洲的许多地区,黄鳝的肉质和营养价值被广泛认可,是当地人经常食用的美食之一。
然而,黄鳝小时候是雌性而长大了却是雄性,这是为什么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个基本的生物学知识点:雌雄异体。
这意味着一种生物可以分化成两种不同的性别,一种是雌性,一种是雄性。
黄鳝也是一种雌雄异体的鱼类,但它有一些特殊的生命周期。
在黄鳝的生命周期中,它们经历了一个不寻常的童年时期,在这个时期,它们是雌性。
这一阶段通常持续几年,当黄鳝长到特定的体长时,它们会发生一种称为“性逆转”的现象,变成雄性,而这一过程是由性腺细胞的发育和成熟调节的。
性逆转是黄鳝发育和成熟的关键过程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黄鳝经历了一系列的生理和生化变化,从而从雌性转变成为雄性。
这个过程的启动和调节是非常复杂和精细的,它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因素,包括温度、养分、环境等等。
一般而言,黄鳝的性别决定是由一组基因来制定的。
这组基因被称为性染色体,它们在控制生殖器官的形成和分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黄鳝中,性别并不是由性染色体来决定的,而是由一些受内、外环境因素影响的基因来控制的。
因此,它们可以在生命周期中进行性逆转,从而保证种群的繁衍和生存。
值得一提的是,黄鳝的性别转换并不是完全确定的,它们有时会出现部分雌性化或雄性化的现象。
这主要是由于生活环境、饮食、生长速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对性别的控制产生了一定的偏差。
总之,黄鳝小时候是雌性,长大了却是雄性,这是因为在它们的生命周期中,存在一种特殊的性逆转现象。
性逆转是由一些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调节的,其中涉及着复杂的生理和生化过程。
这种奇特的生命周期是黄鳝漫长生命秘密中的一部分,也使得这种鱼类更加神秘和可探索。
除了黄鳝之外,其他一些鱼类也存在雌雄异体和性逆转的现象,比如小黑鱼、蛙鱼等。
鱼类分子生物学中的性别决定机制

鱼类分子生物学中的性别决定机制鱼类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生物,在其生命早期就需要决定其性别。
与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不同,鱼类的性别决定机制更加灵活,可能受到环境和遗传因素的共同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鱼类分子生物学中的性别决定机制。
一、鱼类性别决定基因的发现首先,我们需要知道鱼类的性别是由哪些基因决定的。
20世纪70年代以前,人们对鱼类性别决定机制的理解非常有限。
直到1972年,日本科学家Yasuo Nagahama和他的团队才首次发现了鲤鱼的性别决定基因。
这个基因被命名为sex-determining region Y(sry),是一个决定雄性性别的关键基因。
从此以后,人们开始运用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不同种类的鱼类中探索其性别决定机制。
通过对不同种类鱼类基因组的比较分析,人们发现鱼类性别决定基因形式多样,包括性染色体、单倍体基因、多倍体基因等。
二、鱼类性别决定基因的形式1. 性染色体性别决定许多鱼类的性别决定与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类似,是由XY或ZW性染色体控制的。
在这种情况下,X或Z染色体是性别决定基因,从而决定了个体的性别。
例如,牛鱼的性别决定与人类的性别决定非常类似,都是由XY性染色体控制。
雌鱼有两个X染色体,而雄鱼则有一个X和一个Y染色体。
2. 单倍体基因性别决定在一些鱼类中,性别决定基因是由单个基因控制的,这类基因被称为性候选基因。
据统计,大多数这种鱼类的性别决定都与单倍体基因有关。
例如,日本鳞甲鲤就是一种由单倍体基因决定性别的鱼类。
日本鳞甲鲤的性别决定基因被命名为dmrt1,它能够控制个体的性别,并且还能控制生殖细胞的形成和发育。
3. 多倍体性别决定在鲈鱼等一些鱼类中,其性别决定机制被认为与多倍体基因有关。
这种性别决定形式在鱼类中比较罕见,但是它具有一定的普适性,能够解释鱼类性别决定中的一些奇异现象。
例如,鲈鱼的性别决定是由多倍体基因 cyp19a1b 控制的。
“cyp19a1b”基因编码酵素 aromatase,能够将雄性鱼体内的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
动物(特别是鱼类)的性别决定

动物(特别是鱼类)的性别决定
吴仲庆
【期刊名称】《福建水产》
【年(卷),期】1984(000)003
【摘要】1891年,Henking(转自①)在一些半翅类中发现;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总是落在其它染色体之后。
当时人们对这对染色体的作用还迷惑不解,因而他仿照数学家用“X”表示未知数的方法,把这对举动特殊的染色体称为X染色体。
【总页数】7页(P62-68)
【作者】吴仲庆
【作者单位】厦门水产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
【相关文献】
1.哺乳动物性别决定与睾丸分化:I.哺乳动物性别决定 [J], 李光鹏;谭景和
2.哺乳动物性别决定基因(SRY/Sry)及性别决定机理的研究进展 [J], 陈乃清
3.应用激素诱导养殖鱼类产卵——特别是遮目鱼的孵化繁殖 [J], 无
4.水产养殖中鱼类性别决定的遗传基础及性别控制技术运用分析 [J], 王芳;丰爱秀
5.动物的性别决定与某些鱼类的变性游戏 [J], 于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鱼类的性别转换和性别控制

鱼类的性别转换和性别控制1. 鱼类的性别大多数硬骨鱼类,一生或者只具有精巢,或者只具有卵巢(雌雄异体)。
但对于某些鱼类来说,体内同时存在卵巢和精巢(雌雄同体)则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而且有的种类还能自体受精。
目前发现的雌雄同体鱼类约有400种,根据其生活史中卵巢和精巢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育进展情况,大致可分为3种类型:①雄性先成熟雌雄同体(protandrous hermaproditism)在生活史中由雄性转为雌性。
在性腺的发育过程中,早期卵巢的发育受到抑制,而精巢发育较快,低龄鱼表现为雄性,只能排精,不能产卵。
随着年龄增大,精巢逐渐萎缩,卵巢逐渐发育成熟,表现为雌鱼。
鲷科(Sparidae)鱼类中的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黄鳍鲷(Sparus latus)、金头鲷(Sparus auratus)等属于这一类型。
②雌性先成熟雌雄同体(Protogynous hermaphroditism)与第一种相反,生活史中由雌性转为雄性。
低龄鱼卵巢先成熟,表现为雌性。
随着年龄的增大,卵巢萎缩吸收,精巢发育成熟。
在海水鱼类中有石斑鱼类中的Epinephelus aeneus、巨石斑鱼(Epinephalus tauvina)、灰石斑鱼(Epinephalus guttatus)等;淡水鱼类中有黄鳝(Monopterus albus)等。
这些鱼类第一次性成熟时都是雌鱼,产过卵以后才逐渐变为雄鱼。
有些自然性转换的鱼类,并不同时具有雌雄两性生殖腺,隆头鱼科中的盔鱼(Coris julis)是先表现为雌性功能,然后才转换为雄性功能的雄鱼,但没有观察到它同时有卵巢和精巢。
盔鱼的性转换特点是雌性生殖细胞完全为雄性生殖细胞所代替。
在性转换开始时,先是卵母细胞的萎缩,然后才出现精原细胞。
精原细胞是由分布在卵巢壁上的原生殖细胞分化出来的。
盔鱼的性细胞转换是在卵巢内部发生。
自然性逆转早期阶段的赤点石斑鱼性腺组织学切片埋植AI后赤点石斑鱼性腺组织结构的变化鱼类同时具有雌雄性腺,但并不同时成熟,不同的年龄表现为不同的性别,即在生活史中性别有一个转换的过程,这种现象我们称为性转换,也有人称为“性逆转”、“性位移”或“性邻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类性别决定机制的研究进展杨洁1,吴宏达2,范兆廷1*(1.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2.黑龙江省科学院畜牧研究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86)摘要:鱼类的性别决定受多方面的调控,主要可分为基因型性别决定和环境型性别决定。文章阐述了鱼类性别决定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近期的研究热点是性别决定的分子机制。关键词:鱼类;性别决定;分子机制中图分类号:Q132.1;Q9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929(2007)03-0014-06
性别决定是确定性别分化的方向,指决定未分化性腺向精巢方向发育还是向卵巢方向发育的过程[1]。鱼类性别决定是发育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全面了解鱼类性别决定的机制和其发育生物学原理,对实现鱼类性别比例的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对鱼类的性别决定机制进行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不仅可以通过性别分化来研究动物的进化过程,而且可以通过性别调控实现单性化养殖,对水产养殖有重要的实用意义。鱼类的性别决定机制是多种多样的,总体来说,鱼类的性别决定有基因型性别决定(GeneticSexDetermination,GSD)和环境型性别决定(Environ-mentalSexDetermination,ESD)两种类型。GSD指子代的性别主要由遗传基因来决定,胚胎发育成雌性或雄性取决于其染色体上性别决定的基因或性染色体的组成;ESD指子代的性别主要由环境因子决定,受精卵所处环境的温度、湿度、pH值及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均有可能影响到子代的性别。1基因型性别决定在基因型性别决定的类型中,较为进化的种类形成了性染色体,而相对低等的种类的性别决定基因则可能分散在常染色体上或者是常染色体上的性别决定基因决定性腺的分化方向。1.1染色体性别机制
几十年的细胞遗传学研究表明,在已发现有性染色体异型的鱼类中,几乎包括了动物世界所有性染色体类型。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大约有1600多种真骨鱼类进行过染色体组型的研究,其中大多数鱼类用常规核型分析方法都很难分辨出性染色体或者是没有性染色体异型。即便如此,人类还是发现了许多鱼类存在性染色体现象。1989年前,已被证明具有性染色体机制的种类只有72种,这其中大部分种类是通过雌核发育或其他遗传学方法证明的。也就是说,鱼类中多数具有性染色体的种类,其性染色体并不存在形态上的异型现象。近年来,国际上发现20多种有性染色体的鱼类[2-7]。又如花斑剑尾鱼(Xiphophorusmaculatus)经遗传学研究证明有性染色体存在,但在细胞学上却鉴定不出[8]。综合各方面的观点,一般认为鱼类性别的染色体决定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雄性异配子型,即雄性减数分裂时可产生两种不同的配子。如在鱼类中最普遍的XX-XY类型,大多数鱼类属于这种类型,如莫桑比克罗非鱼(Orechromismossambicus)、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niloticus)、虹鳟(Oncorhynchusmykiss)、鲤(Cypri-nuscarpioLinnaeus)、胡子鲶(Clariasfuscus)、青
(Oryziaslatipes)[9]等。又如XX-XO类型,其雄性
有一条染色体缺失,即从雄性处获得X染色体的
收稿日期:2007-04-02作者简介:杨洁(1982-),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水产动物育种。*通讯作者
鲴将
渔业经济研究2007年第3期-14-后代为雌性,未获得性染色体的为雄性,即雄性的性染色体对后代的性别有决定性作用[12]。褶胸鱼(Sternoptyxdiaphana)、宽鳍珍灯鱼(Lampanyctusrit-teri)等属于这种类型。
(2)雌性异配子型,即雌性的配子类型决定后代的性别。如ZW-ZZ类型,W和Z染色体是决定性别的染色体。日本鳗鲡(Anguillajaponica)、奥里亚罗非鱼(Orechromisaurea)、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dabryanus)[11]、Tripportheus[12]等属于这种类型。又如ZO-ZZ类型,与XX-XO类型不同的是,缺少一条染色体的是雌性,即能获得雌性Z染色体的后代为雄性,反之,为雌性。短颌鲚(Coiliabrachygnathus)等属于该种类型。(3)复性染色体决定型,一种多个性染色体的性别决定的类型。如X1X1X2X2/X1X2Y型,包括鱼类锈色阿湖鱼(Awaousaeneofuscus)、一种墨西哥科鱼类(Megupsilonaporus)、Parablenniusten-tacularis[13]等。(4)常染色体决定型,性别可能主要由常染色体上的性别决定基因来决定,如斑马鱼(Brachy-daniorerio)[14]。(5)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共同决定型,在Cy-priniformes,Cyprinodontiformes,Perciformes,Sal-moniformes等目中,至少发现20多个鱼类物种具有XXAA♀/XAAY♂决定型和ZZAA♀/ZAAW♂决定型[15]。可见,鱼类的染色体组型在不同种类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染色体性别决定机制也是多种多样的。虽然目前针对染色体的研究不能发现所有类群的性染色体,但这些基础工作为进一步开展性别决定基因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1.2分子性别决定机制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鱼类性别决定的研究也逐渐在分子水平上进行。如:Sakamoto等[16]绘制了虹鳟(O.mykiss)微卫星连锁图谱,得出雌、雄鱼染色体端区重组率有差异;Almeida-Tole等[17]分析了Gymnotiforms的一种雄鱼Y染色体中粒区和雌性相应端区,认为其上存在少量的G+C丰带可能是鱼类性别基因分化中比较普遍的现象。鱼类性染色体上有关性别决定的基因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1.2.1重复序列重复序列与基因进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已有一些研究证明在性染色体的分化进化中,重复序列可能起着一定的作用,但其是否一定构成性别决定基因仍有待研究[18-22]。Borkhsenius等[18]
通过研究红大麻哈鱼(Onco-
rhynchusnerka)中Sau3A重复序列,证明Sau3A影
响O.nerka的性别决定。Nanada等[19-20]先后对网纹(Poecilareticulata)和标识斑剑尾鱼(Xiphophorusmaculatus)的性染色体上的重复序列进行了研究,
认为重复序列是性染色体分化必需的组成部分。Stein等[21]
通过对大鳞大麻哈鱼(Oncorhynchustsch-
awytscha)中重复序列的研究发现,串联重复DNA是鉴定其是否具有Y染色体的可靠标志。1.2.2芳香化酶基因
芳香化酶是一种膜结合酶,能将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同时芳香化酶是催化雌二醇合成的关键酶[33]。在虹鳟(Oncorhynchusmykiss)和尼罗罗非鱼(Orecohromisniloticus)的性分化期,芳香化酶在所有XX雌性性腺呈高水平表达,而在XY雄性性腺的表达却很低[22]。对日本比目鱼(Paralichthysoliva-ceus)和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niloticus)芳香化酶
基因的表达及作用研究表明,温度升高时,两种鱼的性别偏向于雄性,同时,鱼体内芳香化酶的mRNA水平下降,雌二醇水平也降低[23,24]
。Kwon
等[25-26]用一种芳香化酶的化学抑制剂处理YY雄性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niloticus)鱼苗,发现能抑制高温时的雌性化。1.2.3Sox基因家族
SRY(SexDeterminingRegion,Y)作为Sox基
因家族的代表,对于哺乳动物睾丸的发育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我国学者在对鱼类SRY基因同源性研究中发现,经性激素诱导发生性反转的鱼类(泥鳅、大鳞副泥鳅和黄鳝等)有与SRY结合的同源片断[27]。Sox基因在哺乳类性别决定中有重要作用,其功能已有非常系统的研究[28-30]。Sox9是另一个在早期生殖嵴中表达的Sox基因,它与Sox3基因一样也在其他组织中表达,尤其是在软骨组织中[31]。Sox9最初在雌雄生殖嵴中都表达,直到SRY基因
鲴将
鲴虎假鱼
鲴将
-15-渔业经济研究2007年第3期开始表达,随后Sox9基因的表达局限于雄性生殖嵴,紧接下来就是支持细胞的发育,因此,有人称之为支持细胞分化因子[32]。Sox9已被证明是参与性别决定的基因,在雌、雄性别的基因组中均存在[33]。目前在许多种鱼类中开展了Sox基因的研究。比如在黄鳝中,把黄鳝的Sox9定位于6号染色体,Sox17定位于5号染色体上,但是研究结果显示,黄鳝性别决定与SRY基因不相关[20],接下来,Wang等[34]在黄鳝上分离、克隆了Sox基因;常重杰等[35-37]在对泥鳅和大鳞副泥鳅Sox8和Sox9基因的保守性分析中未发现性别特异性的杂交带;通过Northern杂交分析表明,Sox9与精巢形成和分化有关,并发现在大鳞副泥鳅中的Sox9基因有内含子。陈金平等[38]对史氏鲟和大麻哈鱼Sox基因保守区和Sox9基因保守区内含子的遗传变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麻哈鱼存在两种不同形式的Sox9基因,其内HMGbox内含子分别为303bp和258bp,史氏鲟Sox9基因内含子为572bp。另外,学者在研究黄鳝和虹鳟的Sox基因家族发现,它们各具有2个不同的Sox9基因,黄鳝的为Sox9a和Sox9b基因。人们推断Sox基因的重复或许与硬骨鱼整个基因组的复制有关,或许一些重复序列实际上是假基因[39]。1.2.4DMY基因鱼类性别决定研究中,人们通过对青(Oryziaslatipes)Y染色体上的性别决定相关区段的分析,发现了一个只局限于在XY精巢中表达的性别决定基因DMY(Doublesex/Mab-3DomainofYChromosome)[40]。DMY基因是第一次在非哺乳类的脊椎动物体内鉴定出的性别决定候选基因。并不是青的所有种系都存在DMY,现阶段其他的硬骨鱼类种也未发现其同源基因[41]。所以,DMY并不是一个广泛存在的性别决定基因,不同种或不同品系的鱼类间可能存在不同的性别决定基因[40]。1.2.5DMRT基因家族DMRT1(Doublesex-andMab-3-RelatedTrans-criptionFactor1)基因具有一个锌酯样的DNA结合结构域,称为DM结构域(DM-domain)。人们认为它是脊椎动物中最原始的性别决定基因。随着研究的进行,从青中克隆出了一个DMRT1(DM-RelatedTranscriptionFactor1)基因的拷贝,命名为DMRT1Y[42],它具有与DMY相似的性别决定作用。DMRT1本来是近年新克隆到的,被认为是脊椎动物中最原始的性别决定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即在雌雄性基因组中均存在),但雌雄中的表达不同。DMRT1在罗非鱼和虹鳟中表达都呈现出雄性特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