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诗〈秋兴八首(其一)〉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通用5篇)
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通用5篇)高中语文秋兴(其一)教案 1一、教材《秋兴八首》(其一)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的第一首诗,是高中语文教材选上杜甫的三首诗之一,紧接在第五课李白《蜀道难》之后。
该单元以诗歌为主,共有七篇,杜甫就有三篇,而且都是在诗人流寓夔州所做,都有着相似的心境和创作背景,学好这首诗,对于领会感悟其它几首诗也有启发作用。
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诵读诗歌,进入诗境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反复地读,熟练到脱口而出,自然成诵。
突出诗歌诵读的意义,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语言和韵律美,并受到情感的熏陶。
学生吟诵诗歌,抑扬顿挫,韵味无穷,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音律的美,诗歌意境的美,形象的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和感染。
与朗读相比,诵读更强调个人体验,更强调内化。
诵读应该是古代诗歌教学的贯穿始终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在我国许多优秀的古典诗词中,情和景是不可分的。
那些流传千古的名诗、名词、名句,情和景确实是“妙合无垠”的。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巅峰,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在杜甫诗歌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秋兴八首就是其中典范的代表之作。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我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画面素描,用细腻的语言再现情景;第二,情景交融,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的。
3、教学方法:诵读——鉴赏——写作4、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仪。
5、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歌曲《春天里》,由学生感兴趣的歌曲导入杜甫写的一首“秋天里”——《秋兴八首》(其一)。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设计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理解《秋兴八首(其一)》的原文及译文,掌握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细读、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和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杜甫的家国情怀和人生感慨。
教学内容:•文本解析:《秋兴八首(其一)》原文及译文。
•作者介绍:杜甫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及修辞手法。
•拓展延伸:探讨《秋兴八首》系列诗歌的创作背景及杜甫的晚期诗歌风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含《秋兴八首(其一)》原文、译文、作者介绍、相关图片、音频资料)。
•小组讨论任务卡。
•诗歌鉴赏分析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教师活动:播放一段描绘秋天景象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萧瑟与凄美。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思考并交流对秋天的感受和印象。
•教师导入:秋天,是一个充满诗意与哲思的季节。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感受诗人笔下的秋日情怀。
二、作者介绍与背景分析(约10分钟)•教师活动: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创作风格及《秋兴八首》的创作背景。
•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杜甫的画像、生平事迹及代表作品。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杜甫的生平及《秋兴八首》的创作背景。
三、原文诵读与译文理解(约15分钟)•教师活动:示范朗读《秋兴八首(其一)》,注意节奏、语调及情感表达。
•学生活动:跟读原文,尝试理解诗歌大意。
•教师提供:《秋兴八首(其一)》的译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和修辞手法,如“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中的环境描写,“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中的情感寄托等。
四、诗歌鉴赏与分析(约30分钟)•主题思想探讨:o教师提问:《秋兴八首(其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o学生活动:结合诗歌内容,讨论并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如思乡之情、忧国忧民之虑等。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目标】1、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2、赏析作品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重点】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教学难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讲析法、合作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刘禹锡的诗中说到“自古逢秋悲寂寥”,那么各位同学能否回忆起一些悲秋的诗句?(师生共同回忆)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是如何悲秋的?他的悲秋里有着怎么样的情怀?请大家集合课前的预习,有感情的朗诵这篇诗文。
二、文学常识回顾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成为“诗圣”,由于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fu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因此其诗有“诗史”之称,有《杜工部集》。
文学常识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
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
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
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秋兴八首(其一)》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二、背景介绍 公元 759 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 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 济维持生活。765 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 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 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 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 一首。 杜甫出生在一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 收的教育与熏陶,是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 注。他曾多次在诗中表示过“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 身心憔悴不堪。“不被多年冷似铁”(《茅屋为秋风所 破歌》)、“过懒从衣结,频游任屐穿”(《春日江游》)、 “牙齿半落左耳聋”(《复阴》)、“缓步仍须竹杖扶” (《寒雨朝行视园树》)、“穷愁但有骨”(《王阆州 筵酬十一舅》)等诗句,即是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 境凄惨的真实写照。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 现愿望。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 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 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 这首诗。
已介绍过唐诗的有关知识,以及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和
步骤,本课可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积累,调动学生积极
主动地投入课堂之中,在合作探究中:⒈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
就。
⒉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把握诗歌意象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及总结反 思
学科
高中语文
教学课例名
《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八首》(其一)简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秋兴八首》(其一)简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秋兴八首》(其一)简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本教案旨在针对人教版高一必修《秋兴八首》(其一)进行教学设计。
本教案将通过分析诗歌的主题、语言特点、诗歌结构及韵律运用等方面进行探讨,并结合课堂教学情境,提出几个教学方案。
诗歌主题《秋兴八首》系苏轼晚年所作,共八首,此处的《秋兴八首》指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这首诗描写的是作者秋游山水的心境,表达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将自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思想。
首两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表现出深秋夜景色的静谧感和清幽,而“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牛郎织女星”则将诗歌情景转移到了户外,表现出作者随性自由的秋游心境。
整首诗通过抒发自然景色的美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敬畏之情。
语言特点苏轼的诗歌以清新脱俗、流畅自然、意境深远著称。
《秋兴八首》第一首也不例外,在词汇、修辞等方面也有独特的语言特点:1. 以景入诗、以物寄情诗中景色美妙,清淡自然,阔达舒展。
作者把灯光、夏日的风、村中远屋,乃至点心和茶叶等微小事物纳入景色,使人产生一种亲切的感受;而作品则又为这些景色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2. 运用对仗、夸张等修辞手法《秋兴八首》主要运用了对仗、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更好地表达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感受。
比如“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中“银烛秋光”和“冷画屏”、“轻罗小扇”和“扑流萤”都是平仄相对,配合各自的意象,使句子更加清新而亮丽。
诗歌结构及韵律运用《秋兴八首》第一首为七言古诗,分四句。
头尾各成一对,单句对仗。
本诗采用仄平相间的韵律。
其中,“银烛秋光冷画屏”和“轻罗小扇扑流萤”为平仄相对的第一、三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和“卧看牛郎织女星”也是平仄相对的第二、四句。
教学方案1.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全文后,独立思考全诗的主旨和作者决定采用七言古诗来表达这种主旨的原因。
然后,让每个学生加入一个小组,讨论其独特的见解和学习成果。
秋兴八首(其一)的教材解读及教学策略-最新教育资料
秋兴八首(其一)的教材解读及教学策略一、《秋兴八首(其一)》的教材分析《秋兴八首(其一)》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一首诗歌。
该单元是必修一、必修二诗歌单元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为必修四的诗歌鉴赏打下基础。
从诗词本身的文学价值来看,《秋兴八首(其一)》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的代表作品,表现出沉实高华的特点。
本课选学的是第一首,从命意上看,有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
从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来看,本册的第二单元主要是指导学生鉴赏唐代诗歌。
杜甫最高的成就是律诗,本单元精选的杜甫律诗就有3 首,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将忧国伤时之感和身世凄凉之情表达到极致。
从考试大纲来看,在各类文学体裁中,靠情感化意象取胜的诗歌最难鉴赏,而《秋兴八首(其一)》就是其中的典范之作,且鉴赏这类的古典诗词又是历年来的高考热点。
二、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在教材中的地位,确定如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法。
同时学会从借景抒情的角度去鉴赏诗歌。
学习小组汇报探究杜甫诗风及成因的结果。
又根据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作品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怀。
从杜甫的爱国爱民情怀中汲取一点精神养料。
之所以确立如下目标,我的主要是依据是新课标。
一是新课标规定: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二是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板块建议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三是必修三教参,建议进行比较阅读教学,可以结合初中学过的杜甫诗歌,如《望岳》《春望》等,因此可作纵向比较,看看杜甫前期诗歌和晚年诗歌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
三、选择科学的教学策略和适合学情的学法教学策略的选择一定要结合班级的学情,所任教班级的优势是:班级是文科实验班,学生表达能力较强;课前布置预习任务,已经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劣势是知识底蕴不深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鉴赏能力不佳。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共3篇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共3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1《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秋兴八首》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成就;2. 理解《秋兴八首(其一)》的诗意表达及核心主题;3. 分析《秋兴八首(其一)》的诗歌结构、修辞手法及艺术特色;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感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作者、文学成就、诗歌结构、修辞手法、艺术特色;2. 教学难点:情感理解、文学鉴赏。
三、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引入相关诗人、作品或文学背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归纳法:利用阅读理解、诗歌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发现、总结、归纳知识点;3. 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分析不同诗歌、语境、历史时期的异同,来帮助学生理解、鉴赏诗歌。
四、教学步骤1. 阅读导入,介绍秋兴八首作者和其文学成就,让学生了解诗人毛滂的生平及创作理念;2. 通过课文输入、语言点拓展和语境延伸,给学生介绍《秋兴八首(其一)》的背景、主题和情感表达;3. 分析《秋兴八首(其一)》的诗歌结构,包括诗句、诗行、韵律等方面,并通过阅读大段诗文来帮助学生理解其整体架构;4. 探讨《秋兴八首(其一)》的修辞手法,如反复、排比、夸张等,以及每个诗句、段落可能蕴含的意义;5. 带领学生深入解读和鉴赏《秋兴八首(其一)》,从意境、意象、情感、象征等角度分析诗歌的韵美、美感和审美价值;6. 综合素材分析,邀请学生分组或个人演讲,从历史、文学、文化等方面对《秋兴八首(其一)》进行比较分析。
五、教学案例背景介绍:《秋兴八首》是元代大诗人毛滂的杰作,文艺复兴时期传入了欧洲;而作为这组诗的第一首,《秋兴八首(其一)》旨在展现“物我两忘”的境界。
课文输入:“秋天”的景象、天地万物在这个特别的季节里面所感受到的变化,包括风、云、露、霜、气温和物质世界等等;同时,意识到内心世界也随着天地万物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化,有着某种“物我两忘”的境界。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反思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反思秋兴八首其一教学反思第1篇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故乡,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写作背景]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杜甫出生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受的教育与熏陶,是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
他曾多次在诗中表示过“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之类的心迹。
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
可是,事与愿违,“安史之乱”虽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
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
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惨。
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反思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反思篇一杜诗〈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已经教学完毕,我想这一课的教学目的应当是"培育同学初步鉴赏唐诗的力量',可以分解为如下三点:1、能诵读和背诵,并读出诗的韵律美。
《秋兴八首》(其一)描绘了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烘托出一种阴沉萧森的环境气氛,抒写留滞他乡的愁绪,表达了剧烈的忧国之情。
诵读要留意通过景物、环境描写。
这首律诗前四句重在写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长江的滚滚波涛,要读出"凋伤,气萧森'之感情;后四句旨在抒发思念"故园'之情,要读出思念之情。
通过反复有表情地诵读,最好能在课堂上完成背诵。
2、把握诗歌意象,认真品尝诗歌意境。
秋天和大江是杜诗中最常见的意象,《秋兴》八首也以之为主体意象。
这里所选的第一首即为领起之作,《读杜心解》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
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
诗人用一派弥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予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的抚今追昔之感。
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覆盖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间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
那条"波浪兼天'的大江,是永恒的时间纽带,它牵系着人类的历史和将来,淘洗着很多王朝的更替,冲洗着很多生命的流程。
读杜诗,要首先读懂他的秋天和大江。
此外,诗中还有"玉露'、"波浪'、"丛菊'等几个意象,在教学过程中必需引导同学去细细解读,领会其中隐含的情感因素。
3、学会学习,培育同学创新思维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我想应当留意启发同学,可以从多角度去解读一首诗。
譬如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提出解读一首诗的途径:吟诵、意象、典故、炼字、知人论世、古人评论、比较阅读(与杜甫自己诗歌的纵向比较,与其他诗人的横向比较)。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秋兴八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秋兴八首》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材分析《秋兴八首》是元代文学家范仲淹所作,是一篇景物描写类的文学作品,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一。
作品描写了作者在秋季所见所感的景物,反映了他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他对时代变迁的感慨和对个人命运的思索。
《秋兴八首》的语言简练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也因此,该文作为高中语文《必修三》的读本之一,成为学生重要的阅读内容之一。
《秋兴八首》以清新文风、朴素语言最大程度展示诗人的良好心态和对自然的热爱。
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重让学生品味文本中的词句、意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1.通过《秋兴八首》的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学生了解元代诗歌的写作特点。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秋季的意境,感受自然之美。
4.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推导文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分析《秋兴八首》,使学生领略文本中所表达的文学意境,并掌握文本的理解方法。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了解文本中意境深远的词句及其所表达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好相关课件、课程计划和教学反思;熟读《秋兴八首》文章,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意境。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秋兴八首》,熟悉文章内容和文学特点,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交流。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教师通过图片或其他形式展示秋季的景色,引起学生对秋季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师生互动:请一名学生朗读《秋兴八首》的第一篇,全班阅读后交流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3.讲解文本:教师简述元代文学特点,然后全班讨论《秋兴八首》中的意境和词句,注意理解文本中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所表达的意思。
4.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自主研究文本的内容,并就所理解的内容整理出自己的观点,最后由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展示讨论的内容。
《秋兴八首(其一)》授课心得
《秋兴八首(其一)》授课心得新教材中第三册中的篇目,这首诗在以前的中学教材中从来选过,我选择讲这首诗,是试图探索这样一首全新的诗歌在教学中能够承载起新课改的哪些任务与要求。
《秋兴八首》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对于很多教师来说也是全新的。
因为《秋兴八首》是一组七律组诗,篇幅较长,所以一般普及性的选本──如《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等──都没有收入这组诗。
但《秋兴八首》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我在上中学时就已经把这八首诗牢牢背下来了。
当时只是知道这八首诗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里程碑式的作用,对诗中的一些语句也非常喜爱,但是这八首诗整体怎么好,具体某一句确指什么,我并不很清楚。
在各类文学体裁中,诗歌是最难鉴赏的,尤以靠情感化意象取胜的诗歌。
对于这类诗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古人评价也各有不同。
如《秋兴》这一组古人推崇备至的诗,胡适《白话文学史》中则说:“《秋兴八首》,传诵后世,其实都是一些难懂的诗迷,这种诗全无文学价值,只是一些失败的诗玩意儿而已。
”何以古今差异如此之大呢?因此在向学生教授这一课前,我觉得教师必须要弄明白这八首诗每一句的详细解释,并了解古今评论家的观点。
恰好我的老师叶嘉莹先生写过一本《杜甫〈秋兴八首〉集说》,将古今注释、评论、版本异同汇集在一起,并自己做了总结。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读到了古今学者从各个方面对这首诗进行的分析。
我发现,即使是有些大学者也难免出现误读,这也正启发了我,一个人不可能确保自己读一首诗的细节永远是正确的。
但是综合各家的观点,我们就可以看出,哪一家的分析好一些,哪一家的分析差一些,他们分别用了什么方法。
由此也可以知道,方法的正确是最重要的。
于是我就这样设计《秋兴八首》(其一)的教学:我让学生设想,如果他是教师,如果他是学者,他都可以从哪个角度来讲这首诗。
关键是让学生能够提出正确的角度,并阐释他从这个角度如何入手。
比如学生要提出“知人论世”的话,教师就要学生阐释从哪些方面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对解读作品有什么帮助。
秋兴八首其一读后感
秋兴八首·其一读后感《秋兴八首·其一》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
这首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
这首诗的艺术手法也非常出色。
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比兴手法,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将内心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同时,诗歌的节奏明快有力,语言简练明快,读来让人感到震撼和感动。
总的来说,《秋兴八首·其一》是一首充满情感和智慧的诗歌,它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杜甫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观。
我相信这首诗将会成为我人生中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我追求更加美好的未来。
《秋兴八首·其一》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佳作。
读完这首诗,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杜甫对国家兴衰和身世飘零的感慨。
在这首诗中,杜甫以“秋”为主题,通过对秋景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和身世的感慨。
他以“巫山巫峡气萧森”开篇,营造出一种悲凉、萧瑟的氛围,让人感受到他的内心世界。
接着,他通过对“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等景物的描绘,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忧虑和感慨。
这首诗还表现了杜甫对长安盛世的怀念和追忆。
通过“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等诗句,我们不难看出他对那个时代的怀念和追忆。
这种追忆不仅仅是对一个时代的缅怀,更是对一个国家兴衰的感慨和思考。
《秋兴八首·其一》是一首充满情感和思考的诗歌。
通过阅读这首诗,我不仅了解了杜甫的思想和情感世界,更对国家兴衰和个人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这首诗将会成为我人生中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我追求更加美好的未来。
《秋兴八首》教学反思
汇报人: 2023-12-29
目录
• 教学目标反思 • 教学内容反思 • 教学方法反思 • 教学过程反思 • 教学评价反思 • 教学改进建议
01 教学目标反思
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达成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 握《秋兴八首》的创作背景、作 者生平以及诗词的基本含义。
不足之处
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有足够的时 间进行,避免匆忙赶课影响教学
质量。
注重课堂氛围
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及时反馈评价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进行及 时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发现问
题并改进。
1.谢谢聆 听
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导入环节,采用讲授法介 绍《秋兴八首》的背景和作 者,帮助学生建立对诗歌的 基本认知。
在深入理解环节,采用互动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诗歌 的主题和艺术手法,促进学 生思考和表达。
在朗读环节,采用朗读法和 情境教学法,通过示范朗读 、学生跟读和情境展示,培 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在总结环节,采用讲授法对 本次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 和总结,强化学生对诗歌的 理解和记忆。
教学内容的调整
强化背景介绍
增加对诗人杜甫的生平、 创作背景等内容的介绍,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内涵。
注重情感教育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中 蕴含的丰富情感,培养学 生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能力 。
增加实践环节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 创作等实践活动,提高学 生的诗歌鉴赏和创作能力 。
教学过程的优化
合理安排时间
学生参与度
学生参与的引导
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引导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同时,我也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让他们在参与中 加深对《秋兴八首》的理解。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反思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反思其次,学生表现疲沓。
疲沓即作风、学风疲疲塌塌,“沓”是“怠慢”“懈怠”的意思。
记得过去教书,每当新学期第一节课,学生总是正襟危坐,有的还特意穿一身崭新的校服,最少也是理了发,拿了新的笔记本,以全新的面貌和一切从头开始的精神状态迎接新学期的开始。
这大概就是家长和老师常教导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吧。
但在今天——高二第二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语文课上,我没有这种良好的感觉。
我看到的是一大片没带课本的学生:有人在赶做没完成的寒假作业,有人在呼朋引伴、大声喧哗,有人在课堂上吃东西,甚至有人现场学我维持课堂秩序的语调……篇一杜诗〈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已经教学完毕,我想这一课的教学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诗的能力”,可以分解为如下三点:1、能诵读和背诵,并读出诗的韵律美。
《秋兴八首》(其一)描绘了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烘托出一种阴沉萧森的环境气氛,抒写留滞他乡的愁绪,表达了强烈的忧国之情。
诵读要注意作者通过景物、环境描写。
这首律诗前四句重在写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长江的滚滚波涛,要读出“凋伤,气萧森”之感情;后四句旨在抒发思念“故园”之情,要读出思念之情。
通过反复有表情地诵读,最好能在课堂上完成背诵。
2、把握诗歌意象,仔细品味诗歌意境。
秋天和大江是杜诗中最常见的意象,《秋兴》八首也以之为主体意象。
这里所选的第一首即为领起之作,《读杜心解》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
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
诗人用一派弥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的抚今追昔之感。
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
那条“波浪兼天”的大江,是永恒的时间纽带,它牵系着人类的历史和未来,淘洗着无数王朝的更替,冲洗着无数生命的流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诗〈秋兴八首(其一)〉教学反思
未
2009-02-14 0526
5d56b7b40100bzgk
杜诗〈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已经教学完毕,我想这一课的教学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诗的能力”,可以分解为如下三点
1、能诵读和背诵,并读出诗的韵律美。
《秋兴八首》(其一)描绘了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烘托出一种阴沉萧森的环境气氛,抒写留滞他乡的愁绪,表达了强烈的忧国之情。
诵读要注意通过景物、环境描写。
这首律诗前四句重在写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长江的滚滚波涛,要读出“凋伤,气萧森”之感情;后四句旨在抒发思念“故园”之情,要读出思念之情。
通过反复有表情地诵读,最好能在课堂上完成背诵。
2、把握诗歌意象,仔细品味诗歌意境。
秋天和大江是杜诗中最常见的意象,《秋兴》八首也以之为主体意象。
这里所选的第一首即为领起之作,《读杜心解》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
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
诗人用一派弥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的抚今追昔之感。
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
那条“波浪兼天”的大江,是永恒的时间纽带,它牵系着人类的历史和未来,淘洗着无数王朝的更替,冲洗着无数生命的流程。
读杜诗,要首先读懂他的秋天和大江。
此外,诗中还有“玉露”、“波浪”、“丛菊”等几个意象,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去细细解读,领略其中隐含的情感因素。
3、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想应该注意启发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去解读一首诗。
譬如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提出解读一首诗的途径吟诵、意象、典故、炼字、知人论世、古人评论、比较阅读(与杜甫自己诗歌的纵向比较,与其他诗人的横向比较)。
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到,原来一首诗可以从很多的角度去解读,逐渐培养形成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与有所创新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