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敏而好学

合集下载

国学经典《论语》全文及译文

国学经典《论语》全文及译文

【导语】《论语》是孔⼦及其弟⼦的语录结集,由孔⼦弟⼦及再传弟⼦编写⽽成,⾄战国前期成书。

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及其弟⼦的⾔⾏,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下⾯是⽆忧考分享的国学经典《论语》全⽂及译⽂。

欢迎阅读参考! 篇⼀ 1、⼦⽈:“学⽽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远⽅来,不亦乐乎?⼈不知⽽不愠,不亦君⼦乎?” 【译⽂】孔⼦说:“学了⼜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从远⽅来,不是很令⼈⾼兴的吗?⼈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吗?” 2、⼦⽈:“巧⾔令⾊,鲜矣仁。

” 【译⽂】孔⼦说:“花⾔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是很少有仁德的。

” 3、曾⼦⽈:“吾⽇三省吾⾝,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曾⼦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为别⼈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君⼦⾷⽆求饱,居⽆求安,敏于事⽽慎于⾔,就有道⽽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译⽂】孔⼦说:“君⼦吃不追求饱⾜,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谈谨慎,时时改正⾃⼰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 5、⼦⽈:“不患⼈之不⼰知,患不知⼈也。

” 【译⽂】孔⼦说:“不怕没⼈了解⾃⼰,就怕⾃⼰不了解别⼈。

” 6、⼦⽈:“《诗》三百,⼀⾔以蔽之,⽈:‘思⽆邪。

’” 【译⽂】孔⼦说:“《诗经》三百(零五)⾸,⽤⼀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 7、⼦⽈:“吾⼗有五⽽志于学,三⼗⽽⽴,四⼗⽽不惑,五⼗⽽知天命,六⼗⽽⽿顺,七⼗⽽从⼼所欲,不逾矩。

” 【译⽂】孔⼦说:“我⼗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岁,得知天命;六⼗岁,⼀听别⼈⾔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到了七⼗岁,便随⼼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 8、⼦⽈:“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2019粤教版语文(论语选读)第13课《敏而好学》同步检测(含答案)

2019粤教版语文(论语选读)第13课《敏而好学》同步检测(含答案)

2019粤教版语文(论语选读)第13课《敏而好学》同步检测(含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一)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二)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三)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四)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知我者其天乎!”(五)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抑为之不厌.()(2)诲.人不倦()(3)莫.我知也夫()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3)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知我者其天乎!(4)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综合拓展提升二、课外《论语》鉴赏3.翻译画线句子。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1)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2)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3)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8题。

刘宰,字平国,金坛人。

绍熙元年举进士,调江宁尉。

江宁巫风为盛,宰下令保伍互相纠察..,往往改业为农。

有持妖术者,皆禁绝之。

岁旱,遵守命振荒邑境,多所全活。

书其坐右曰:“毋轻出文引,毋轻事棰楚。

”缘事出郊,与吏卒同蔬食水饮。

去官,惟箧藏主簿赵师秀酬倡诗而已。

授泰兴令,邻邑有租牛县境者,租户于主有连姻,因丧会,窃券.而逃。

它日主之子征其租,则曰牛鬻久矣。

子累年讼于官,无券可质,官又以异县置不问。

诉于宰,宰乃召二丐者劳而语之故,托以它事系狱。

《论语》中英文对照版

《论语》中英文对照版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He was of an active nature and yet fond of learning,and he was not ashamed to ask and learn of his inferiors.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In a hamlet of ten families, there may be found one honourable and sincere as I am,but not so fond of learning.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They who know the truth are not equal to those who love it, and they who love it are not equal to those who delight in it。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Learn as if you could not reach your object,and were always fearing also lest you should lose it.『⒈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The Master said, ”Fine words and an insinuating appearance are seldom associated with true virtue."『⒈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The Master said, "A youth, when at home, should be filial,and, abroad,respectful to his elders. He should be earnest and truthful. He should overflow in love to all,and cultivate the friendship of the good. When he has time and opportunity,after the performance of these things, he should employ them in polite studies.”『⒈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于朋友交,言而有信。

解读《论语》中的孔子与教育思想

解读《论语》中的孔子与教育思想

解读《论语》中的孔子与教育思想1. 引言《论语》是我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展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本文将深入解读《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并分析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2. 孔子的教育观点孔子认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主张虚心向他人请教。

他还强调“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强调通过复习已有知识来获得新的理解。

3. 培养德行和品格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品格修养。

他认为,“君子不力”,即君子应该注重修身养性,并且以身作则,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4. 勤奋努力与实践孔子倡导勤奋努力和实践。

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表示要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随时借鉴他人的优点,从经验中学习。

5. 个性化教育孔子提倡个性化教育,他说:“因材施教”(《论语·为政》),即根据学生的特点、兴趣和能力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实现最大程度的发展。

6. 倡导乐观积极的心态孔子鼓励学生们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他认为:“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意思是有了知识和道德修养后,就能摆脱迷茫、忧虑和恐惧。

7.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孔子的教育思想仍然具有深远意义。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多样化需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习惯;注重德育与智育并重,在培养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培养品德与品格;鼓励学生积极向上,并以身作则。

结论通过解读《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对于教育的看法,并从中获得启示。

孔子强调学习、德行、实践和个性化教育等重要观点,这些观点对当代教育依然具有深远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以促进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

简短《论语》名句及译文阅读

简短《论语》名句及译文阅读

【导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是⼀部以记⾔为主的语录体散⽂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及其弟⼦的⾔⾏,集中体现了孔⼦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下⾯是分享的简短《论语》名句及译⽂阅读。

欢迎阅读参考! 篇⼀ 1、君⼦求诸⼰,⼩⼈求诸⼈。

译⽂:君⼦严格要求⾃⼰,⽽⼩⼈则千⽅百计要求、苛求别⼈。

2、君⼦欲衲于⾔,⽽敏于⾏。

译⽂:君⼦要少说虚话,多⼲实事。

3、质胜⽂则野,⽂胜质则史,⽂质彬彬,然后君⼦。

译⽂:质朴胜过了⽂饰就会粗野,⽂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饰⽐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

4、⼠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

译⽂:⼠不可不志向远⼤,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

5、⼰所不欲,勿施于⼈。

译⽂:⾃⼰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

6、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师了。

7、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译⽂:颜回这个⼈很好学。

为⼈不迁怒他⼈,不重复犯(同样的)错。

8、欲速则不达,见⼩利则⼤事不成。

译⽂: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利。

求快反⽽达不到⽬的,贪求⼩利就做不成⼤事。

9、吾⽇三省吾⾝: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我每天三次反省⾃⼰:为别⼈做事,是否尽⼼、忠实?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对⽼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认真复习? 10、⼈⽆远虑,必有近忧。

译⽂:⼀个⼈没有长远的考虑,⼀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

篇⼆ 1、⾔必信,⾏必果。

译⽂:说话⼀定要讲信⽤,做事⼀定要果断。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省也。

译⽂:见到贤能的⼈就要(努⼒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能的⼈就要(以他为反⾯教材)做⾃省。

3、敏⽽好学,不耻下问。

译⽂:做事勤敏,⼜好学,不以问及下于他的⼈为耻。

4、君⼦坦荡荡,⼩⼈长戚戚。

译⽂:君⼦⼼胸宽⼴,⼩⼈经常忧愁。

5、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

五年级上册敏而好学论语

五年级上册敏而好学论语

五年级上册敏而好学论语[原文]子贡问日:“吼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日:“敏而好学,不耻下间,是以谓之.文'也。”[译文]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溢号叫文”。”[原文]子日:“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译文]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原文]子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译文]孔子说:“(许多人)不培养品德,不探讨学间,听到仁义之事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忧虑的事情啊。”[原文]子日:“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日:“正唯弟子不能学[译文]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人与仁人,那我怎么敢当!不过是学习和工作总不厌烦,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我可以说是如此罢了”公西华说:“这正是弟子们学不到的。”[原文]子日:“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什么,生怕赶不上,(赶上了,)又会担心丢掉什么。”[原文]子绝四一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译文]孔子杜绝四种毛病一不主观揣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唯我独是。[原文]子日:“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译文]孔子说:“对他说了能始终不懈息的人,大概只有颜回一个人吧!”[原文]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日:“师也过,商也不及。”日:“然则师愈与?“子日:“过犹不及。”[译文]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有些过头,子夏又有些赶不上。”子贡说:“如此,那么子张要好一些吧?”孔子说:“过份和赶不上一样不好。”。

《论语》中的名句以及翻译

《论语》中的名句以及翻译

《论语》中的名句以及翻译《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下面和店铺一起来看《论语》中的名句以及翻译,希望有所帮助!《论语》中的名句以及翻译篇11、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译文:每天能学到一些自己没有的知识,每月不忘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文:做事勤敏,又好学,不以问及下于他的人为耻。

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译文: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

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5、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文:君子严格要求自己,而小人则千方百计要求、苛求别人。

6、言必信,行必果。

译文:说话一定要讲信用,做事一定要果断。

7、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

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8、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译文: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

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

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1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9、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

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1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译文:孔子在河边说:时间就像这流水一样,不分日夜的流淌。

1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习而又时常的复习,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13、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的名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

孔子的名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

孔⼦的名⾔敏⽽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1.孔⼦名⾔,敏⽽好学下句是敏⽽好学,不耻下问成语来由:卫国⼤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常谦虚的⼈。

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个"⽂公"的称号。

后⼈就尊称他为孔⽂⼦。

孔⼦的学⽣⼦贡也是卫国⼈,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的评价。

有⼀次,他问孔⼦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但是⽐他更杰出的⼈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公’的称号?”孔⼦听了微笑说:“孔圉⾮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灵活,⽽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谦虚的请教,⼀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因此赐给他‘⽂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

经过孔⼦这样的解释,⼦贡终于明⽩了。

2.关于读书的名⾔警句例:敏⽽好学,不耻下问——孔⼦关于读书的名⼈名⾔1、敏⽽好学,不耻下问——孔⼦2、业精于勤,荒于嬉;⾏成于思,毁于随——韩愈3、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孔⼦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5、三⼈⾏,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孔⼦6、兴于《诗》,⽴于礼,成于乐——孔⼦7、⼰所不欲,勿施于⼈——孔⼦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9、读书有三到,谓⼼到,眼到,⼝到——朱熹 10、⽴⾝以⽴学为先,⽴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万⾥路——刘彝12、⿊发不知勤学早,⽩发⽅悔读书迟——颜真卿 13、书卷多情似故⼈,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15、少壮不努⼒,⽼⼤徒伤悲——《汉乐府。

长歌⾏》 16、莫等闲,⽩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7、发奋识遍天下字,⽴志读尽⼈间书——苏轼18、鸟欲⾼飞先振翅,⼈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19、⽴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20、⾮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诸葛亮21、勿以恶⼩⽽为之,勿以善⼩⽽不为——陈寿《三国志》22、熟读唐诗三百⾸,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序》23、书到⽤时⽅恨少,事⾮经过不知难——陆游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来——朱熹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知——苏轼26、书痴者⽂必⼯,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27、读书百遍,其义⾃见——《三国志》28、千⾥之⾏,始于⾜下——⽼⼦2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求索——屈原3、⼈的影响短暂⽽微弱,书的影响则⼴泛⽽深远——普希⾦4、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5、书籍是屹⽴在时间的汪洋⼤海中的灯塔——惠普尔6、⼀个爱书的⼈,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个忠实的朋友,⼀个良好的⽼师,⼀个可爱的伴侣,⼀个温情的安慰者——巴罗7、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常忠实——⾬果8、书籍是青年⼈不可分离的⽣活伴侣和导师——⾼尔基14、读书是在别⼈思想的帮助下,建⽴起⾃⼰的思想——鲁巴⾦15、经验丰富的⼈读书⽤两只眼睛,⼀只眼睛看到纸⾯上的话,另⼀眼睛看到纸的背⾯——歌德16、读书不要贪多,⽽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17、不读书的⼈,思想就会停⽌——狄德罗18、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便全⽆⽤处——富兰克林1、读不在三更五⿎,功只怕⼀曝⼗寒——郭沫若2、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郭沫若3、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书不可以⼀⽇不读——⽑泽东4、读书也像开矿⼀样“沙⾥淘⾦”——赵树理5、读过⼀本好书,像交了⼀个益友——藏克家6、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7、读书忌死读,死读钻⽜⾓——叶圣陶8、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徐特⽴9、为中华之崛起⽽读书——周恩来10、与肝胆⼈共事,⽆字句处读书——周恩来11、阅读的最⼤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天就多⼀份⼈⽣的精彩;迟⼀天就多⼀天平庸的困扰——余秋⾬12、如果把⽣活⽐喻为创作的意境,那么阅读就像阳光——池莉13、时间就像海绵⾥的⽔,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论语中的孔子对尊师重道的倡导

论语中的孔子对尊师重道的倡导

论语中的孔子对尊师重道的倡导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论语》中,孔子对尊师重道的倡导是其中一个重要主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孔子在《论语》中关于尊师重道的思想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孔子强调尊师重道的重要性。

他认为,尊师重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也是一种道德修养的体现。

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说:“君子不器。

”这句话意味着一个人如果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和师长的教导,就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尊重和学习师长的智慧和经验,才能够培养出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

其次,孔子对尊师重道的倡导体现在他对教育的重视上。

孔子非常注重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传承优秀文化的关键。

在《论语·学而篇》中,孔子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保持敏锐的学习意识,虚心向他人学习,并且不应该因为自己的地位或者成就而骄傲自满。

这种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正是尊师重道的具体体现。

此外,孔子对尊师重道的倡导还体现在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上。

孔子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他认为传统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

在《论语·述而篇》中,孔子说:“传不乱,道不废。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才能够真正理解和继承前人的智慧,使其在当代得以发扬光大。

此外,孔子对尊师重道的倡导还体现在他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上。

孔子认为,家庭是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

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家庭教育的重视。

孔子认为,孩子应该尊重父母,遵循父母的教导和规范,这是培养孩子良好品德和道德修养的基础。

综上所述,孔子在《论语》中对尊师重道的倡导体现了他对教育、传统文化和家庭教育的重视。

古人谈读书二的意思翻译

古人谈读书二的意思翻译

古人谈读书二的意思翻译古人谈读书二的意思翻译 1第二则译文: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

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

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出自出自宋代朱熹《读书要三到》:“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古人谈读书》的原文论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一个人真正的知识在于认清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朱希雨说:读书有三倍,即心、眼、口。

心不在此,眼不细看,心不专一,只念,从不记,记久了。

三者之中,心最急。

心到了,眼口没到。

古人谈读书二的意思翻译 2翻译:1.有天赋、好学的人,并不羞于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差的人求教。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默默记住学过的东西,学习不满足,也不会累。

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

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

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二、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

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

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原文: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第二,余味是指有三念,即心、眼、口。

心不在此,眼不细看;心不专一,只是东拉西扯,从不记起,也不长久。

国学经典:《论语》第四至第六篇原文

国学经典:《论语》第四至第六篇原文

【导语】《论语》由孔⼦的弟⼦及其再传弟⼦编撰⽽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集中体现了孔⼦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下⾯是®⽆忧考⽹分享的国学经典:《论语》第四⾄第六篇原⽂。

欢迎阅读参考! 【⾥仁篇第四】 4.1⼦⽈:“⾥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 4.2⼦⽈:“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4.3⼦⽈:“唯仁者能好⼈,能恶⼈。

” 4.4⼦⽈:“苟志于仁矣,⽆恶也。

” 4.5⼦⽈:“富与贵,是⼈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去仁,恶乎成名?君⼦⽆终⾷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4.6⼦⽈:“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

有能⼀⽇⽤其⼒于仁矣乎?我未见⼒不⾜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 4.7⼦⽈:“⼈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 4.8⼦⽈:“朝闻道,⼣死可矣。

” 4.9⼦⽈:“⼠志于道,⽽耻恶⾐恶⾷者,未⾜与议也。

” 4.10⼦⽈:“君⼦之于天下也,⽆适也,⽆莫也,义之与⽐。

” 4.11⼦⽈:“君⼦怀德,⼩⼈怀⼟;君⼦怀刑,⼩⼈怀惠。

” 4.12⼦⽈:“放于利⽽⾏,多怨。

” 4.13⼦⽈:“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4.14⼦⽈:“不患⽆位,患所以⽴。

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 4.15⼦⽈:“参乎!吾道⼀以贯之。

”曾⼦⽈:“唯。

”⼦出,门⼈问⽈:“何谓也?”曾⼦⽈:“夫⼦之道,忠恕⽽已矣。

” 4.16⼦⽈:“君⼦喻于义,⼩⼈喻于利。

” 4.1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省也。

” 4.18⼦⽈:“事⽗母⼏谏,见志不从,⼜敬不违,劳⽽不怨。

” 4.19⼦⽈:“⽗母在,不远游,游必有⽅。

” 4.20⼦⽈:“三年⽆改于⽗之道,可谓孝矣。

” 4.21⼦⽈:“⽗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则以喜,⼀则以惧。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作文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作文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作文【篇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荣誉:“国学阅读”之星格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出处:《论语?公治长》释义:聪明而好学,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而不以为羞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向我提出了对待学习和人生应有的态度,意义深刻。

在学习上,生活上,为人处世上,勤奋好学,不耻下问是我们必不可少的品质。

波兰有句名言:长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俗话说:学无长幼,能者为师。

年龄无论长幼,身份无论贵贱,学历无论高低,其长处、优点都值得我们学习。

古往今来,凡成大器者,他们不仅天资聪颖,而且勤奋好学,乐于请教。

“药圣”李时珍不畏艰险游历四方,跋山涉水,尝遍百草,向各地资深的老农夫和大夫虚心求教,历经四十余年,终成《百草纲目》,为祖国医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名垂青史。

我们在学习中也要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样就能不断取得进步。

遇到不懂的问题不仅要请教老师,还可以向同学请教。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不足的地方,不要以为向同学请教问题就是自己不如别人。

遇到问题一定要弄明白,做到不耻下问,这样不但可以不断超越自己,使自己越来越聪慧,而且还能够形成谦虚好学的优良品质。

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各种新知识,新事物更是日新月异,层出不穷,我们要做到与时俱进,必须养成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的良好习惯。

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立足当今社会,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吧,积极学习并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篇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今天是星期天,我在家里读《中华传统美德格言》这本书,我读了以后,觉得受益非浅。

特别是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格言,对我的教育意义最大。

这个格言后面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说的是:范仲淹是北宋时大文学家。

一次,他写了一篇文章,对自己的文章十分满意。

后来他的朋友李泰伯看了文章,建议把“德”字改成“风”字,这样做既可以与前边的“云山”、“江水”相呼应,并且更有韵味。

出自论语中与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同意的句子

出自论语中与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同意的句子

出自论语中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同意的句子
1、圣人之所以为圣也,只是好学下问。

——朱熹译文: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只是因为好学不耻下问。

2、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荀子》译文:聪明并且好问,只有这样才能成才。

3、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王充译文:如果你不学习,你就不会成才;如果你不提问,你就不会知道。

4、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林逋译文:知道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学习就是聪明的人,不好问又骄傲自满的人是可耻的。

5、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尚书》译文:勤学好问,学到的东西就多;骄傲自大,学到的东西就少。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译文: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7、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刘开译文: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
加知识.。

8、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普列汉诺夫
9、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

——郑燮译文:读书喜欢问,如果问一次没达到目的,那么还可以接着问。

10、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

——佚名译文:好问的人,虽然你问问题的时候是”愚人”
但是也就那几分钟是愚人知道了就不是了,如果什么问题你不问,你一生都不知道,那你就当一辈子愚人。

《古人谈读书》课文原文与课文朗读

《古人谈读书》课文原文与课文朗读

《古人谈读书》课文原文与课文朗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注释
_______
①[敏]勤勉。

②[好]喜好。

③[耻] .......为耻。

④[下问]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⑤[知]同“智”,智慧。

⑥[识]记住。

⑦[厌]满足。

⑧[诲]教诲。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注释
_______
①[谓]说。

②[漫浪]随意。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
注释
_______
①[士人]读书人。

②[恒]恒心。

③[下流]下等,劣等。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人谈读书》原文及翻译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人谈读书》原文及翻译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人谈读书》原文及翻译
古人谈读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译文:
勤勉而喜好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智慧啊。

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诲人不感到疲倦。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思想不集中,
就只能随意地诵读,绝对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睛、嘴巴的应用怎么会不到位呢?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不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译文: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有了志向就一定不会甘心做一个下等的人;有了见识就能明白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蛙窥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就一定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 “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 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 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 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 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 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 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孔子杜绝了
四种弊病:没有 主观猜疑,没有 定要实现的期望, 没有固执己见之 举,没有自私之 心。
疏通文意
译 文 词 语 子曰:“语 (1)语之, 孔子说:“听 我对他说话而 (1)之而 对他说话。 能毫不懈怠的, 不惰者,其 (2)其,语 只有颜回一个 (2)回(3) 气副词,大概 人吧!” 也与!” (3)回,颜 原 文 回
敏而好学
疏通文意
词 语 译 文 子贡问曰: (1)孔文子:卫 子贡问道:“为 什么给孔文子一 “孔文子(1)何 国大夫孔圉 个‘文’的谥号 (音y ǔ ), 以谓之文也?” 呢?” “文”是谥号, 子曰:“敏(2) “子”是尊称。 而好学,不耻 孔子说:“他聪 (2)敏:敏捷、 敏勤勉而好学, (3)下问, 勤勉。 不以向比他地位 是以谓之文 (3)耻,以…为 低下的人请教为 也。” 耻 耻,所以给他谥
1、翻译下列各句,看看它们与现代汉语的语序有何不同?
(4)莫我知也夫! 没有谁能了解我啊! 宾语前置 (5)叶公问孔子于子路。 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是怎样的人。状语后置 (6)蚓无爪牙之利。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 定语后置
2、辨别下列各句中虚词不达意的用法。 (1)焉 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于此”,兼词 “怎么”“怎能”,疑问代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之”“它”,人称代词 就有道而正焉。 语气词,可不译 我无能焉。 “哪里”,疑问代词 人焉瘦哉
(2)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所+动词=“所”字结构 博学而无所成名。 同上 同上 所在皆是也 与“为”构成被动语态 后即为人所制。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所以”,表示原因
翻译: 《宪问》三十五: 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 啊!”子贡说:“怎么能说没有人了解您 呢?”孔子说:“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 下学礼乐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 吧!” 《先进》十六: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人, 是上等人;经过学习以后才知道的,是次一 等的人;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 的人;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这种人就是 下等的人了。”
给下面一段文字加上标点符号。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 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 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 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 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 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一连学了十天,也 沒增学新曲子。 师襄子說:“可以学些新曲了。” 孔子說:“我已会弹此乐曲了,但还沒有熟练地 掌握弹琴的要領。” 过了一段時間,师襄子又說: “你已掌握弹琴的要領了,可以学些新曲子。” 孔子說:“我还沒有領会乐曲的內涵。” 又过了 一段時間,师襄子再次对孔子說:“可以学些新 曲了。”孔子說:“我还沒有体会出作曲者是怎 样的一个人。” 不久,孔子显得肅穆沉靜,深思 著什么,接著又心旷神怡,显出视野宽广、志向高远的
神态,說:“我体会出作曲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了,他的 肤色黝黑,身材高大,目光明亮而深邃,好像一个统治 四方诸候的的王者,除了周文王又有誰能夠如此呢!”
【评析】 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 孔子并不笼统反对博学强记,因为人 类知识中的很多内容都需要认真记忆, 不断巩固,并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 再接受新的知识。这一点,对我们今 天的教育也有某种借鉴作用。
文言文基础知识 (1)贤哉,回也! 颜回,多么有道德修啊!主谓倒装 (2)何以谓之“文”也? 凭什么称他为“文”呢?介词宾语前置 (3)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不能培养品德,不讲究学问。 宾语前置
疏通文意
语 子贡问孔子:“子 子贡问:“师 (1)师与商: 张和子夏二人谁更 与商(1)也孰 师,颛孙师, 好一些呢?” 贤?”子曰: 即子张。商, 孔子回答说:“子 “师也过,商 张过份,子夏不 卜商,即子 足。” 也不及。”曰: 夏。 子贡说:“那么是 “然则师愈(2) (2)愈:胜过, 子张好一些吗?” 与?”子曰: 强些。 孔子说:“过分和 “过犹不 不足是一样不
矣。”
原文 词 语 子夏曰: (1)日,每天 “日(1) (2)亡,不知道 知其所亡 (3)月,每月 (2),月 (3)无 (4)能,已经学 (4)忘其 会的东西 所能(5), 可谓好学 也已 矣。”
【译文】 子夏说:“每 天学到一些过 去所不知道的 东西,每月都 不能忘记已经 学会的东西, 这就可以叫做 好学了


疏通文意
原 文 子曰:“十 室之邑(1), 必有忠信如
词 地方 不译



(1)邑,人居住的 孔子说:“即使
只有十户人家的 有像我这样讲忠
(2)焉,语气词, 小村子,也一定 (3)丘,孔丘
丘(2)者焉
(3),不如
信的人,只是不
如我那样好学罢
丘之好学
也。”
了。”
疏通文意
文 孔子说: 子曰: (1)修,培养, “(许多人)对品 “德之不修(1), 进修 德不去修养,学问 学之不讲(2), (2)讲,讲究, 不去讲求,听到义 闻义不能徙(3), 探求 不能去做,有了不 不善不能改, (2)徙xǐ,迁 善的事不能改正, 是吾忧也。” 徙xǐ,这里 这些都是我所忧虑 见善就靠近。 的事情。”



疏通文意


子曰:“古 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 人。”
译 文 孔子说:“古代的 人学习是为了提高 自己,而现在的人 学习是为了给别人 看。”
疏通文意
词 语 原 文 子曰:“莫我 (1)尤: 知也夫!”子 责怪、怨 贡曰:“何为 恨。 其莫知子也?” (2)下学 子曰:“不怨 上达:下 天,不尤(1)人。 学学人事, 下学而上达(2), 上达达天 知我者其天 命。 乎!”
疏通文意
文 子曰: “学如(1) 不及(2), 犹恐失之。”





(1) 如,好 孔子说:“学 像 习知识就像追 (2)及,追 赶不上那样, 赶得上 又会担心丢掉 什么。”
疏通文意


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意:同“臆”, 子绝四—— 毋意(1), 毋必(2), 毋固(3), 毋我(4)。 猜想、猜疑。 (2)必:必定。 (3)固:固执己 见。 (4)我:这里指自 私之心。





疏通文意
词 语 孔子说:“如果 原 文 子曰:“若圣与 (1)抑:表转 说到圣与仁,那 仁,则吾岂敢? 折的语气词, 我怎么敢当!不 过(向圣与仁的 抑(1)为之(2)不厌, “只不过是” 方向)努力而不 诲人不倦,则可 感厌烦,教诲别 的意思。 谓云尔(3)已矣。” 人也从不感觉疲 (2)之:指圣 倦,则可以这样 公西华曰:“正 与仁。 说的。” 唯弟子不能学 公西华说:“这 (3) 云尔:这 也。” 正是我们学不到 样说。 的。”
译 文 孔子说:“没有 人了解我啊!” 子贡说:“怎么 能说没有人了解 您呢?” 孔子说:“我不 埋怨天,也不责 备人,下学礼乐 而上达天命,了 解我的只有天 吧!”
疏通文意
原 文 孔子曰: “生而知之 者,上(1) 也;学而知 之者,次 (2)也; 困 ( 3) 而 学之,又其 次也;困而 不学,民斯 (4)为下
( 5)
词 语 (1)上,上 等人 (2)次,次 一等的人 (3)困,遇 到困难 (4)斯,这 种人 (5)下,下 等的人
译 文 孔子说:“生来 就知道的人,是 上等人;经过学 习以后才知道的, 是次一等的人; 遇到困难再去学 习的,是又次一 等的人;遇到困 难还不学习的人, 这种人就是下等 的人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