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川师)

合集下载

简述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

简述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

简述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引言德育作为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具有良好品德的发展。

本文将简要探讨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并分析其内在机制。

规律一:模仿阶段在德育过程中,学生首先处于模仿阶段。

他们在观察、模仿他人行为的基础上,形成初步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

这一阶段的学生往往会将教师和家长作为榜样,从他们身上学习道德行为,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品德观。

规律二:认知阶段随着学生的成长,进入了认知阶段。

他们开始思考和理解道德问题,并通过认知活动与他人互动,加深对道德规范的理解和内化。

在这一阶段,学校的德育课程、家庭的教育和社会的影响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形成独立思考、价值判断和道德意识的能力。

规律三:冲突阶段学生在道德发展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道德冲突,这是道德发展的关键节点之一。

在冲突中,学生需要根据自身的道德判断和价值观来做出选择,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这一阶段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决策能力和解决道德冲突的能力,以及意识到自己的选择对他人和社会产生的影响。

规律四:内化阶段经过一系列的学习和实践,学生逐渐将道德规范融入到自己的行为中,并形成一定的品德习惯。

他们不再需要外界的明确规定和监管,而是能够自觉地遵守道德准则并表现出良好的品德行为。

这一阶段的学生在道德领域的成就主要取决于其内在的自我约束和自觉性。

规律五:持续发展阶段学生的品德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品德会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持续发展阶段的关键在于提供持续的德育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

学校、家庭和社会都需要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机会,促进其不断成长。

结论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表明,在适宜的德育环境下,学生能够逐渐形成良好的品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模仿、认知、冲突、内化和持续发展是学生品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和规律。

了解这些规律,有助于教育者和家长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品德发展,培养他们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案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案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责任感1.2 教学内容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定义和意义中学生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需求和挑战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与应用1.3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意义讲解:介绍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定义和意义讨论:探讨中学生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需求和挑战总结:强调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章:品德发展的基础知识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品德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培养学生对品德发展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能力2.2 教学内容品德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定义品德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模型品德发展的过程和影响因素2.3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品德发展的概念和意义讲解:介绍品德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学生对品德发展的理解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品德发展的影响因素总结:强调品德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章:道德教育的方法与策略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道德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道德教育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3.2 教学内容道德教育的方法和策略的定义和分类不同道德教育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道德教育策略的选择和应用3.3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道德教育的方法和策略的意义讲解:介绍道德教育的方法和策略的定义和分类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道德教育方法的优缺点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学生对道德教育策略的理解总结:强调道德教育的方法和策略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章: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实践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实践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责任感4.2 教学内容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实践方法和活动设计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方式和效果评估教师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角色和责任4.3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实践意义讲解:介绍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实践方法和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方式和效果评估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学生对教师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角色和责任的理解总结:强调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实践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五章: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评价与反馈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评价方法和反馈机制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提升和持续发展的能力5.2 教学内容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的方式和技巧教师对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反馈和指导5.3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评价与反馈的意义讲解:介绍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的方式和技巧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学生对教师对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反馈和指导的理解总结:强调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评价与反馈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六章: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家庭与学校合作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家庭与学校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合作重要性培养学生家庭与学校合作的能力和意识提高学生的家庭与学校合作的效果和质量6.2 教学内容家庭与学校合作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家庭与学校合作的策略和方法家庭与学校合作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实践案例6.3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家庭与学校合作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意义讲解:介绍家庭与学校合作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家庭与学校合作的策略和方法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学生对家庭与学校合作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实践案例的理解总结:强调家庭与学校合作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七章: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品德发展的整合效果7.2 教学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和意义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发展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和方法7.3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心理健康教育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意义讲解: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和意义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发展的关系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和方法的理解总结: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八章: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实践活动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品德发展的整合效果8.2 教学内容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社会实践活动与品德发展的关系社会实践活动的策略和方法8.3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实践活动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意义讲解:介绍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社会实践活动与品德发展的关系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策略和方法的理解总结:强调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九章: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教师专业发展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教师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角色和责任培养学生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教师专业发展和品德发展的整合效果9.2 教学内容教师的角色的定义和理论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和培养方法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9.3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角色和责任讲解:介绍教师的角色的定义和理论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和培养方法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学生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的理解总结: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十章: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未来展望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对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持续关注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未来规划能力和适应能力10.2 教学内容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创新与改革方向学生未来规划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方法10.3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未来展望讲解:介绍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创新与改革方向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学生对培养学生未来规划能力和适应能力的理解总结:强调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未来展望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解析重点在于:1. 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定义和意义,以及中学生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需求和挑战。

2024年中学思想道德教育计划(2篇)

2024年中学思想道德教育计划(2篇)

2024年中学思想道德教育计划引言:思想道德教育是我国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格品质的培养与塑造,是学校培养合格公民和有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任务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变化,中学思想道德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因此,本文将对2024年中学思想道德教育计划进行详细阐述,包括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

一、教育目标:1.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真善美的品质,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增强他们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关心公共利益的意识和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敏感性和判断力,引导他们学会正确地分析和解决道德问题,培养他们的道德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人生关怀与情感教育。

包括关爱与和谐、情感与友谊、家庭与亲情、师生关系与友谊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对他人的关心和爱护,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2. 民主法治与公民意识教育。

包括法律、道德与法治、公民权利与义务、宪法与法律意识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公民意识教育,培养学生遵守法律、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行为规范,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3. 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教育。

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梦、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家国情怀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文化传统教育,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4. 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教育。

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社会服务、志愿者精神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道德,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案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案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徳育是全面发展教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徳、智、体、美、劳全而发展的人的重要内容。

我国的教育目的:“全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徳、有文化、有纪律’的、徳智体美等全而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学生品徳发展与道徳教育是以品徳心理学和徳冇原理为基础,以中学生品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重点,揭示品徳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道徳教冇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的一门新设课程。

第一章品德发展与道德德育的关系第一节品德及其心理结构一、品德的内涵品徳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一种个性特征:品徳是最具社会评价意义的个性特征:品徳是一种较稳固的个性特征:品徳具有外化的行为表现。

品德的定义品徳,即个体道徳品质,是指一个人在依据一泄的社会道徳准则和规范言行时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

《咏品德》阳光普天暧民心,雨露滋润花逢春。

性情有欲当为爱,道义无利应求生。

自尊如山峰耸立,自信似水舟随行。

品质优秀真君子,品格高贵好主人。

一一选自《情意集》二、品德心理结构的基本要素(-)品徳的心理结构,各种品徳心理成分按一泄的联系和关系组成的结构。

一般认为,任何一种品徳都包含四种心理要素,即道徳认识、道徳情感、道徳意志、道徳行为。

1、道徳认识也称道徳观念,是指人对道徳规范及苴执行意义的认识。

其中包括对道徳槪念、原则的理解,道徳信念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徳现象,判断他人的是非善恶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V J 和控制。

道徳认识是品徳形成的基础,道徳认识是道徳情感和道徳意志产生的依据,同时它与道徳情感、道徳意志结合起来对道徳行为的发生起着左向和调肖的作用。

道徳认识与道徳情感、道徳意志相结合,形成了坚左的道徳信念,能够激发人产生道徳需要,形成道徳动机,发生道徳行为。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学大纲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教学目标:通过《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理解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点,思考如何根据中学生的品德发展规律有效开展道德教育。

了解中学生道德认知发展、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基本特点及其培养方式。

理解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特点,理解中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特征,理解人格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关系,理解积极人格培养与品德发展的关系,理解培养中学生道德人格的途径与方法。

理解中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特点,理解中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在品德与人格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理解如何有效开展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解文化对中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作用,掌握培养中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途径与方法。

理解中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表现、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掌握矫正品德不良行为的方法。

理解儿童发展的生态系统理论,掌握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因素对中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了解中学生的基本道德实践活动以及如何通过道德实践来开展道德教育,从而总结出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与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网上学习相结合,自学与网上交流讨论相结合。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是以品德心理学和德育原理为基础,以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重点,揭示品德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的一门新设课程。

第一讲品德· 道德· 德育一、品德、道德与德育(一)道德的内涵:道德是一种社会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道德的职能是抑恶扬善。

道德的作用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形式发挥出来的。

道德的定义: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

它以善恶为评价标准,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二)品德的内涵品德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一种个性特征;品德是最具社会评价意义的个性特征;品德是一种较稳固的个性特征;品德具有外化的行为表现;品德的定义: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个性特征。

二、德育的概念与德育本质什么是德育?简而言之,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德育概念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

广义的德育概念: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分的,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

(一)德育的定义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

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德育的本质道德转化品德德育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其本质是将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品德。

如何使学校德育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1.德育内容注重思辩性。

2.德育过程突出实践性。

3.德育活动讲究品牌性。

(三)德育的特征从活动的目标指向看----培养品德从活动的内容看——传输社会道德从活动的方式看——强调亲身体验、感悟从解决的特殊问题看——是态度、情感、价值观(四)衡量德育活动的三个基本标准标准1教育必须包含善良的意图或道德的目的标准2教育必须包含有价值的内容或产生有益的影响标准3教育必须采取合乎道德的方式或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第二讲品德形成的一般特点、规律与教育一、品德的结构(一)品德的构成要素(心理形式)——知、情、意、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和道德行为习惯(二)品德各要素的表现形式及作用1、道德认识概念——是人们对社会规范的理解、掌握。

2024年高中“四品八德”主题教育实施方案

2024年高中“四品八德”主题教育实施方案

2024年高中“四品八德”主题教育实施方案如下:一、背景介绍:目前社会发展迅速,青少年的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观念,我校决定开展“四品八德”主题教育活动。

二、教育目标:1.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勇于拼搏,不怕失败。

3. 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善良品质。

4. 培养学生勇敢坚强的品格,培养学生优秀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三、教育内容:1. 品德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开展品德讲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品德的重要性。

2. 德育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德育活动,培养学生爱心和责任感。

3. 道德模范宣传:宣传道德典范的事迹,引导学生向模范学习。

4. 四品八德的普及:向学生普及“四品八德”中的含义和重要性,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树立正确的品德观。

四、教育方式:1. 课堂教学:在各个学科中融入“四品八德”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品德观。

2.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实践等,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品质。

3. 启发引导: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品德问题,自觉遵守社会规范。

4. 学生互动:组织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分享品德故事和体会,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五、评价机制:1. 定期开展品德测评,全面了解学生的品德修养情况。

2. 建立品德奖励制度,表彰品德模范,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

3. 听取家长和社会的意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品德教育的有效开展。

六、教育成果:通过“四品八德”主题教育的开展,我们期望能够培养出一批品德优良、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学生,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七、总结展望:“四品八德”主题教育是高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将不断改进教育方式,提升教育质量,努力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贡献。

品德发展的四个阶段

品德发展的四个阶段

品德发展的四个阶段品德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个体在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方面的成长和提高。

品德发展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和成熟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目标。

初级阶段是品德发展的起点,通常出现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

在这个阶段,个体主要通过模仿和学习他人的行为来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孩子们开始逐渐认识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逐渐形成了一些基本的道德价值观念,如诚实、守信、友善等。

此时,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需要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榜样,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品德。

中级阶段是品德发展的进一步发展阶段,通常出现在青少年和青年时期。

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的道德观念,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观念。

青少年们开始思考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并且开始关注和思考一些更为复杂的道德问题,如公平、正义、责任等。

此时,他们需要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培养自己的道德判断能力,并在实践中逐渐完善自己的品德。

高级阶段是品德发展的深化阶段,通常出现在成年人和中年人时期。

在这个阶段,个体已经具备了相对成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并且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自己的品德。

他们对道德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入和全面,能够从更多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问题。

同时,他们也能够主动参与到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中,为社会做出贡献。

此时,他们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追求,做到言行一致,努力成为社会的楷模和榜样。

成熟阶段是品德发展的最高阶段,通常出现在中年人和老年人时期。

在这个阶段,个体已经具备了非常成熟和高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并能够在各种复杂和困难的情况下保持自己的品德。

他们已经形成了一种内化的道德规范,无论是在个人生活还是社会生活中都能够做到始终如一。

此时,他们需要传承和弘扬自己的道德理念,为后人树立榜样,同时也要不断反思和完善自己的品德。

品德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和成熟阶段。

初等教育学生品德发展计划

初等教育学生品德发展计划

初等教育学生品德发展计划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初等教育扮演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角色。

而学生的品德发展则是培养良好公民素质的基础。

为了促进学生品德的全面发展,我们制定了以下的初等教育学生品德发展计划。

提升学生的自律意识自律是品德发展的重要方面。

我们将通过教育活动、班会、晨读等形式,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规范行为的习惯。

同时,鼓励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自觉完成作业,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通过这些举措,提升学生的自律意识,为他们的品德发展奠定基础。

强化学生的责任感责任感是品德发展的关键要素。

我们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责任。

同时,在日常教学中,鼓励学生担任班级生活委员、学习委员等职务,培养他们对班级、学校的责任心。

通过这些实践,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促进其品德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友爱精神友爱精神是品德发展的重要方面。

我们将组织学生参加集体活动、合作游戏等,培养学生相互关爱、团结协作的意识。

同时,注重校内外互助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亲身体验帮助他人的喜悦。

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友爱精神,促进他们的品德成长。

促进学生的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品德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我们将通过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珍视诚信,讲求信用。

同时,在日常教学中,鼓励学生自觉完成学习任务,不抄袭、不作弊,培养正直的品格。

通过这些教育措施,促进学生诚实守信的习惯养成。

倡导学生的勇于担当勇于担当是品德发展的重要素质。

我们将创建良好的班级氛围,鼓励学生敢于表达、勇于承担责任。

同时,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通过这些举措,激发学生的勇于担当的精神,促进他们的品德发展。

强调学生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品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将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模拟法庭等活动,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尊重法律、履行公民义务。

同时,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公益意识,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作为公民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初中生的品德发展——初中生心理学

初中生的品德发展——初中生心理学

初中生的品德发展——初中生心理学初中生的品德发展一、品德发展的一般特点1.道德与品德道德:一定的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道德是由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行为规范,没有强制性;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

品德:又称道德品质。

是一种个体现象;是个人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在每个人的个性中,品德是具有道德评价意义和处于核心地位的部分;是在社会道德舆论,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是社会现象的反映联系:(1)每个人的品德表现,以及人们对个人品德的判断,是以道德行为作为中介的,即品德是和道德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2)品德必须以道德意识或道德观念的指导为基础,这样才能做出道德判断,产生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3)品德具有稳定的倾向和特征;区别:(1)道德决定着品德,品德反映着道德;(2)道德的发展服从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不以个别人的品德存在为转移,随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品德是以个人的存在为前提,随着个人的存亡而生灭;2.品德发展阶段的普遍性和顺序性(1)阶段性(科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假定品德发展有三种水平,每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共六个阶段) 阶段性。

前世俗水平:道德的价值由外在的要求来决定第一阶段:个人行为的物理后果是判断行为好坏的依据;为逃避惩罚绝对服从权威;第二阶段:判断行为的对错决定于它是否让人满意;为获得奖赏就得遵守规则;世俗水平:道德的价值在于做好事或尽义务,在于别人的期待和对传统秩序的保持第三阶段:判断行为的好坏决定于它是否使别人感到高兴,此时对他人的评价开始考虑其行为动机;第四阶段:尽义务,表示对权威的尊重,出于维持社会秩序需要的行为,被认为是"对的" ;后世俗水平:道德的价值在于遵守公共规则,行使权力和义务第五阶段:道德是从共同认可的标准(契约)来定义的,强调法律观点,且认识到法律的建立是有其合理的基础,认识到个人的意见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根据一系列抽象的,普遍的道德原则来定义行为的对错;第六阶段:既遵循现实规定的道德准则,又遵循探求合乎逻辑的普遍性和一致性的选择原则;还服从具有指明方向作用的良心,尊重相互间的信任。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论文正文
摘要:中学生品德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方面的关系,研
究中学生心理,道德教育等。

现阶段,学校教育支持和鼓励学生发挥主体
作用,有利于中学生品德发展。

道德教育强调在涵养中引导学生建立和践
行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理解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从而使学生对价值观有清晰的认知,塑造良好的品德,促进学生品德发展。

关键词:中学生;品德发展;道德教育
中学生品德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方面的关系,比如学校
教育、学生心理、家庭教育等。

在当代,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中学生品德
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如何指引中学生
正确发展方面,也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方向。

首先,学校教育支持和鼓励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义务教育质量公平”,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潜能,勇于创新,敢于表达,并以此来推进中学生品德发展。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案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案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案一、教案目标:1. 让学生理解品德发展的意义,认识到品德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品德发展的意义2. 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3. 良好道德素养的培养4. 价值观的塑造5. 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培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品德发展的意义,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良好道德素养的培养,价值观的塑造,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培养。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道德教育原则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品德发展的意义,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良好道德素养的培养,价值观的塑造,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培养。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会不同社会地位的责任与义务,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品德发展的意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讲解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良好道德素养的培养,价值观的塑造,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培养。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理解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会不同社会地位的责任与义务,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角色扮演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包括内容的完整性、逻辑性和创造性。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的清晰性、论据的合理性和团队合作能力。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案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案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案
一、教学背景
本次教案是为了帮助中学生高效掌握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相关知识,从而落实品德教育,培养中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指导学生
以身作则,规范自身行为,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二、教学目标
(1)熟悉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基本理念,深入了解品德教育在中
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以礼让为德、孝顺父母、热爱祖国,养
成学习习惯、大胆挑战的勇气,实践社会责任感;
(3)通过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养成学生诚信、宽容、乐观、合作
的精神,使学生有健康的人格及道德水平。

三、教学内容
(1)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基本概念:
品德发展是指一个人在一定条件下,通过自身的发展,以及外部社会
环境的影响和自身认知的改变,逐渐获得优秀的品德性格的过程。

道德教
育是一种品德发展的手段,也是培养优良品德的有效途径,是通过教育从
外部社会环境进入个体内部,使个体具有优良品德特质的过程。

(2)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中学生的品德发展和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也是一
个人的素质教育和职业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

川师范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电子教案

川师范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电子教案

川师范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电子教案第一章:思想道德修养的意义与目标1.1 课程简介本章节主要介绍思想道德修养的内涵、意义及其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明确思想道德修养的课程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2 教学内容1.2.1 思想道德修养的内涵1.2.2 思想道德修养的意义1.2.3 思想道德修养的目标1.2.4 课程目标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3 教学方法1.3.1 讲授法:讲解思想道德修养的内涵、意义、目标及其作用。

1.3.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1.4 教学评估1.4.1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其思辨能力。

1.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巩固所学内容。

第二章:道德与道德修养2.1 课程简介2.2 教学内容2.2.1 道德的概念与特点2.2.2 道德的作用2.2.3 道德修养的含义与途径2.2.4 道德修养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2.3 教学方法2.3.1 讲授法:讲解道德的概念、特点、作用以及道德修养的含义和途径。

2.3.2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道德修养在个人成长中的实际案例,分享心得体会。

2.4 教学评估2.4.1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道德概念、特点、作用以及道德修养的理解程度。

2.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实践性作业,检验学生对道德修养的掌握情况。

第三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1 课程简介本章节主要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意义和培育途径。

通过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努力践行。

3.2 教学内容3.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3.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3.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途径3.2.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3 教学方法3.3.1 讲授法: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意义、培育途径及其作用。

3.3.2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具体实践。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课程的建设与探索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课程的建设与探索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课程的建设与探索王珊【期刊名称】《教育与教学研究》【年(卷),期】2011(025)008【摘要】“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课程的建设及实施是四川师范大学在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上的积极探索。

课程教学内容选取所遵循的原则是:以品德心理学和德育原理为基础,以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重点,以掌握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为目的。

在适应学情的基础上形成“讲解分析-案例展示-讨论探究-情境剧演示”的教学模式,并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course-Middle School Students Moral Development and Moral Education is active exploration on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and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Principles of choosing the curriculum content are as follows:It should be based on "moral psychology" course and "moral principles" course.Secondly,it emphasizes on characteristics and regular patterns of the moral development of middle schoolstudents.finally,to grasp the effective way for moral education is thegoal.Consequently,analyzing on the study situation of students,the comprehensive teaching model can be constructed,that is,"explanation and analysis-case study-discussion teaching and explorative learning-playing and showing",and guide students to form personalized learning model.【总页数】3页(P69-71)【作者】王珊【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6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52【相关文献】1.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性评价的探索和思考 [J], 林为銮2.思想品德课教育与班级管理——思想品德课课程教学与中学生道德养成 [J], 何珊玲3.加强品德课程教学管理提高品德课程教学实效——小学品德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J], 陈忠川;陈佳良4.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如何落实 --兼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建设 [J], 郭雯霞5.精简评价方案,引领德育发展——品德新课程学业发展性评价探索 [J], 高碧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初一政治川教版试卷

初一政治川教版试卷

初一政治川教版试卷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xxx分钟;出题人:xxx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单选题1.青春,新的成长起点,青春需要友谊。

对男女同学的交往,你认为正确的是()①男女同学可以交往,可以优势互补、取长补短②男女同学交往和同性同学交往的方式没有什么区别③男女同学交往不宜过密、不要只和某一个异性同学交往④同性同学交往可以有利于学习,异性同学交往应该避免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④2.有人问居里夫人:“您认为成才的窍门在哪里?”居里夫人肯定地说:“恒心和自信心,尤其是自信心。

”可见()A.有了自信心,任何事情都可以办好B.自信心是成才与成功的重要条件C.自信心就是不要别人的帮助D.只有居里夫人靠自信和恒心成功,其他人无法办到3.俗话说“千人千相貌,万人万性格。

”这句话说明的道理是A.人具有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B.善待大自然,关爱其他生命C.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D.每个人的生命都具有独特性4.属于对生命造成伤害,破坏环境的行为的有()①随手扔废电池;②使用一次性塑料袋;③干扰动物的生活;④使用布袋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5.11月2日,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闭幕,表决通过反间谍法,表决通过人大常委会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设立每年的12月4号为______.()A.烈士纪念日B.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C.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D.国家宪法日6.有人估计,目前全世界动物有150多万种,植物有50多万种,这说明A.生命是丰富多彩的B.动物生命的个体独特性C.动植物种类繁多,与生命世界无关D.动物有生命,植物没有生命7.海宁一位农民工大姐下班乘公交车回家,一路站着,司机劝她就座。

她说:“我衣服脏,会弄脏座位的。

”大姐的言行反映了她①换位思考,与人为善②利用此事,谋取声誉③珍爱生命,悦纳自我④尊重他人,关爱他人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8.宋朝诗人翁森在《四时读书乐》中写道:春季“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夏季“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秋季“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冬季“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策略发布时间:2021-07-14T15:12:16.29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9期作者:何浩[导读]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优良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何浩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谢家镇初级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优良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道德和法治的早期和中期,教师需要使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不断渗透道德教育,以便更好的展示此课程的价值,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不断地锻炼自己的思想品质。

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道德教育和道德的有效组合和法治课程可以充分发挥教学的价值,有助于塑造健全人格的初中学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也有一个伟大的动力,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新的人才。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正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他们缺乏正确的认识,往往在各种事物的影响下,产生一些不良的习惯,甚至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未来的发展。

教育部门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必须结合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注重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为其健全的人格奠定良好的基础。

道德和法治的教学课程在初中学校洋溢着道德教育,可以带一个微妙的影响学生在课堂内外,以及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引导他们学习辨认和识别各种东西,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和教育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因此,将道德教育渗透到初中德育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师要及时改善教学观念,正确认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根据以往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初中教师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成长过程中更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不是学生的思想价值观。

这种现象的存在与素质教育的提倡是背道而驰的。

作为德法教育的教师,要想把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必须与时俱进,完善自己的教学理念。

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_2

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_2

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发布时间:2022-02-17T08:16:24.506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1年22期作者:张建勇[导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越发凸显出创新的重要性,创新型人才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

新课改也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新要求,旨在更新教育体系、改革教育内容和方式、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这些都创新意识息息相关。

且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因此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该科学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在锻炼学生探究力和创造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张建勇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洪安中学校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越发凸显出创新的重要性,创新型人才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

新课改也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新要求,旨在更新教育体系、改革教育内容和方式、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这些都创新意识息息相关。

且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因此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该科学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在锻炼学生探究力和创造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初中政治;创新意识;政治教学创新是推动一个民族实现进步、国家实现富强的重要力量。

受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为这不仅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对学生自身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一、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必要性(一)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政治学科的最终目标是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后,让学生在不同的教育过程中将知识存储到自己的认知经验中,及时运用已有的经验促使自己有条不紊地解决各种生活问题,和他人、社会和平相处。

教师在初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思考、判断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更有利于让学生自觉、主动领悟其中蕴含的人生道理和生活经验,可以促使教师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学习。

浅析初中思想品德对学生的“三观”教育

浅析初中思想品德对学生的“三观”教育

学法教法研究小学思品课堂提问的技巧苟淑萍(南江县南江镇第二小学四川南江636600)【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0-0194-02浅析初中思想品德对学生的“三观”教育康太英(甘肃省兰州新区秦川镇初级中学甘肃兰州730311)【摘要】初中阶段在学生的一生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担负着重要的德育任务,教师要灵活的应用课本中的知识,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为学生今后学习、工作、生活、建设祖国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生德育教学三观【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0-0194-01对初中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三观”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初中阶段处于学生一生建立三观的黄金时期,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普遍有叛逆性,但也有可塑性。

叛逆性表现尤为明显的是渴望成熟但偏于幼稚的思维形态。

可塑性则是在叛逆的同时向往成为英雄、偶像。

针对以上两个特点,教师要找到合理的切入点,带动学生共同进步、成长,提升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教师必须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性有所认知,要有种使命感,从自身的高要求结合教材来引导学生。

长久以来,很多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一门心思想如何提高学生成绩,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未能从基层上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所以教师要树立榜样,榜样带头作用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提高自身知识,辨别是非,掌握正确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以便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初中三个年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七年级主要要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兴趣;八年级要培养学生树立自己的人生观,并对世界观有所认知;九年级要在前两个阶段学习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教学内容品德·道德·德育品德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和现状品德养成的基本途径与方法学校德育中的几个心理问题教师应有的现代德育观第一讲品德·道德·德育品德与道德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吗?品德与道德是什么关系?什么又是德育?道德教育与其它教育活动的主要不同点在哪?一、品德、道德与德育(一)道德的内涵:道德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靠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是一种社会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道德的职能是抑恶扬善。

道德的作用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形式发挥出来的。

道德的定义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

它以善恶为评价标准,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二)品德的内涵品德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一种个性特征;品德是最具社会评价意义的个性特征;品德是一种较稳固的个性特征;品德具有外化的行为表现;品德的定义品德是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准则转化成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

二、德育的概念与德育本质什么是德育?简而言之,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德育概念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

广义的德育概念: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分的,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

(一)德育的定义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

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二)德育的本质道德转化品德德育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其本质是将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品德。

(三)德育的特征从活动的目标指向看——培养品德从活动的内容看——传输社会道德从活动的方式看——强调亲身体验、感悟(※)从解决的特殊问题看——是态度、情感、价值观大德育与小德育的问题我国现行“大德育”的基本格局: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小德育”:德育即道德教育(四)教育的道德标准标准1教育必须包含善良的意图或道德的目的标准2教育必须包含有价值的内容或产生有益的影响标准3教育必须采取合乎道德的方式或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第二讲品德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上)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分析•品德的构成要素(心理形式和社会内容)•品德各要素发展的一般顺序•品德形成发展的外部条件•品德形成发展的内部动因品德的构成要素(心理形式)————知、情、意、行◇道德认知——人们对道德规范的理解、认同◇道德情感——人们根据社会制定的道德标准,去处理相互关系和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时所体验到的情感◇道德意志——人们根据一定的道德规范进行道德抉择和行动时克服困难的能力和毅力◇道德行为(行为习惯)——人们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作出的外部反映活动各要素的表现形式与作用•道德认知:道德概念的理解、道德观念的形成、道德信念的确立——基础•道德情感:直觉的情感体验、#10. 想像的情感体验、伦理的情感体验——中介•道德意志:完成动机斗争、选择行为方式、执行道德决定——调控•道德行为:顺从行为、认同行为、信奉行为——标志•判断正误:直觉性的道德情感体验是由于对某种道德情景的直接感知而迅速突然发生的,这种情感体验对人的行为具有迅速定向作用,在它的影响下,人可以完成高尚的道德行为,比如铁路上火车飞驰而来的瞬间救人。

但由于这种行为产生的非常迅速突然,因而行为人往往对这个过程中的道德准则的意识不明显,所以直觉性的道德情感体验下的伟大行为与道德教育无关。

#9.•问题:中小学的道德教育中的“向先进人物学习、对先进事迹的宣传”是否有必要?为什么?•问题:中学生的道德行为有哪几种表现形式?中小学道德教育中在学生道德行为方面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品德的构成要素(社会内容)社会公德: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公民道德: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家庭道德: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中国教育部09年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敬业奉献、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讨论:自己的中学道德教育中是否存在问题,存在哪些问题?存在的主要问题:知行脱节;情知冲突;意志薄弱;不良习惯。

研究品德构成要素的教育意义: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心理形式与社会内容完整统一发展的过程,教育中要注意各要素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品德各要素发展的一般顺序:学生对道德规范的认知规律学生对道德概念的认识理解是一个逐步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

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形象到理念,逐步概括,且存在四种理解水平:•不理解,或停留在概念上的重复。

•停留在现象上的认识。

•初步揭露实质。

•理解行为规范的实质。

我们道德认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对道德规范的理解达到第四种水平#15.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与错误道德观念的纠正依赖于以下条件:•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育艺术.mht•培养学生的道德分析能力,引导学生领会道德概念的本质•道德知识的学习与对道德行为的分析相结合#17.•科尔伯格认为一个人的道德发展一般要经过“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是一个由低到高顺序发展的过程:•水平一是前习俗水平,包括阶段一——以惩罚与服从为价值取向阶段,阶段二——以个人的功利主义目的与交换为价值取向阶段;•水平二是习俗水平,包括阶段三——以协调人际关系为价值取向阶段,阶段四——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履行个人义务为价值取向阶段;•水平三是后习俗水平,包括阶段五——以社会契约为价值取向阶段,阶段六——以普遍道德原则为价值取向阶段。

•他认为儿童的年龄与其道德发展阶段有很大关系。

一般0至9岁处于第一水平,9至15岁处于第二水平,16岁后向第三水平发展。

但年龄并非是决定因素。

尽管发展阶段不可跳跃、发展方向不可逆转,而在发展速度上则存在个体差异,有的发展快,有的发展慢,还有的可能长期处于某一阶段上停滞不前。

科尔伯格主张用教育,特别是道德两难故事策略,促使其向更高一阶段发展得更快一些。

第三讲品德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下):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分析:品德的构成要素(心理形式和社会内容);品德各要素发展的一般顺序;品德形成发展的外部条件;品德形成发展的内部动因。

德育过程的特殊矛盾认同教师的要求-学生的想法改变-拒绝主要矛盾:新的教育要求与原有的品德发展水平影响个体品德发展的主要因素:个体的生活经历(内隐记忆)-(对德育要求:暗示性、非强制性、广泛性、愉悦性);所处的环境氛围(道德环境)-(学校、家庭、社会、大众媒体、社会舆论、社会现象、社会环境);教育的方式方法(德育手段)。

预防不良道德环境影响学生个体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措施:首先,要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其次,大力发挥新闻媒体和宣传舆论的作用,改变传统的人才观,通过人才观的改变,促使广大青少年自觉抵制不良因素的影响;第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其下,营造有利于广大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第四,学校和家庭要计划安排好学生周末的休闲活动,这是预防校外不良因素影响的重要措施。

德育手段:语言(规范性用语、评价性用语、解释性用语)榜样(行为示范与观察学习、教师树立的榜样与学生择定的榜样、师德与德育)情景(说明情景、实验情景、体验情景、道德两难情景、体谅情景、后果情景、冲突情景)环境,体验,奖赏与惩罚。

师德的专业精神:服务精神、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团队精神或协作精神、以身作则。

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里,他将学会谴责;如果还在生活在敌意里,他将学会暴力;……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里,他将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赞美中,他将学会欣赏;……如果孩子生活在被接纳和友谊中,他将学会喜爱这个世界。

——诺尔特问题:奖赏是不是就是表扬?惩罚是不是就是批评?奖赏与惩罚的目的是什么?何为惩罚?教师要求做错作业的学生重做是不是惩罚?教师报复学生是不是惩罚?刁难学生是不是惩罚?为什么要惩罚犯错误的学生?是因为惩罚可以教育学生吗?学校和教师应当怎样惩罚犯错误的学生?学校可不可以像工厂惩罚犯错误的工人那样惩罚学生?可不可以像惩罚罪犯那样惩罚学生?学校的惩罚必须要满足三条基本条件:第一,它必须是学生违反规则的后果;第二,它必须对违反规则的学生有益施加某种痛苦或不快;第三,它必须由权威执行。

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和条件:将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体的道德观念(内化);将个体的道德观念转化为社会认可的道德行为(外化)。

转化的条件:多样化的交往和活动。

交往和活动的类型及意义:游戏、学习、劳动。

品德培养的主要任务:转变态度(顺从、认同、信奉或内化);矫正不良行为(强化手段: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

讨论:你怎么看以下两种观点。

有人认为品德不良的青少年都是“天生罪犯”、“社会渣滓”、“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因而对他们不是弃而不管,就是歧视、打击和污辱。

有人认为“品德不良的青少年与一般青少年没有什么不同,我们是人,他们也是人”,因而采取人性论的态度,一再借助于简单的感化解决问题。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将过错行为和品德不良的转化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1.醒悟阶段;2.转变阶段;3.自新阶段。

矫正不良行为的策略:预防为主,标本兼治,扶正祛邪,对症下药。

学校德育实效性差的主要原因:不了解学校德育环境和对象的变化;不知道现代德育的基本要求;不懂得道德学习的基本特点。

把握德育的本质和道德学习的特点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关键。

德育的本质:将社会规范转化个体品德。

(外部条件、内部动力)第四讲道德知识学习内容:事实性知识——运用一定的逻辑思维方法学到的知识。

评价性知识——以个体已有的价值取向为基础,带有情感性的思维和态度来加以把握的知识。

人事性知识——由个体自身感悟获得的经验和体会。

道德学习特点一:道德学习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学习。

学习方式:道德学习特点二:亲身体验是道德学习的重要方式。

体验的主要方式直觉性体验、想像性体验、伦理性体验。

学习水平:顺从行为——认同行为——自觉行为。

道德学习特点三:认同是道德学习的关键和难点道德学习特点:道德学习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学习;亲身体验是道德学习的重要方式;认同是道德学习的关键和难点道德学习的基本策略:创设情景,触景生情;激起共鸣,以情染情;唤起经验,以理导情;组织活动,行中促情。

道德学习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学习。

中学生过错行为和品德不良的转化过程要经历哪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中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1.醒悟阶段2.转变阶段3.自新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