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德育课如何衔接更有实效

合集下载

中高职德育课如何衔接更有实效

中高职德育课如何衔接更有实效

中高职德育课如何衔接更有实效2016-06-09韩玉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迫切需要加强中高职衔接。

中高职衔接模式很多,无论哪种模式的衔接,都要按照中、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的需要,开展课程衔接体系建设。

德育课程内容的衔接是完整的课程衔接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职业院校德育的职业性和务实性特点,决定了德育课程内容衔接主要是职业道德教育部分。

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既是中高职德育学科课程体系衔接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迫切需要。

那么,现行中高职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衔接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又有何应对之策呢?课程衔接视角下课程内容选择有违课程编制的连贯性原则课程编制的连贯性原则是指从多种观点看,该课程所具有的精确性和精密性的程度,包括序列性、连贯性、综合性、均衡性、准确性和长期效果六个维度。

用这“六个维度”评价中高职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内容的接续情况:一是“连贯性”和“序列性”欠缺。

中高职德育目标所包含的内容应各有侧重,但目前中高职的目标构成中认知类、情感类课程目标的描述多,技能类、应用类的少,且高职目标中的内容关涉职业道德教育的描述少,与大学课程内容重复,课程目标层次性、类型性体现不明显,不能有效反映职业教育目的、德育目的的总要求。

二是“综合性”和“准确性”方面的问题。

从课程内容构成上看,高职阶段增加了“公德”和“私德”部分内容。

这正如把小学德育重点放在职业道德教育上一样,课程编制有违学生道德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三是“均衡性”缺失。

从道德教育内容的学时看,按照中职德育大纲的规定,中职德育总共138学时,其中“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学时为32-36学时,而“职业道德”(包括“礼仪”部分)为13学时,约占总学时的9%,高职的“职业道德”所占的学时比例更少,现有学时比例数难以呈现职业道德极其丰富的内涵。

而从德育课程教材文本上看,虽然列举了“爱岗敬业”“诚信”的德目,但对职业纪律、责任和作风等“职业道德”的范畴缺乏深入、系统的诠释,直接影响到德育课程功能的发挥。

论中学与大学德育的衔接及其实现

论中学与大学德育的衔接及其实现

论中学与大学德育的衔接及其实现
1中学与大学的德育衔接
从小学开始,我们就被推荐走上德育之路,而这条路,从小学到高中再到大学,都要求走完才能拿到一份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

这就要求中学和大学的德育要衔接起来,才能保证我们对德育的全程践行,实现我们在青少年时期掌握德育课程内容、遵守法律法规、增强道德观念,并在大学期间进一步掌握德育技能和公民社会角色的责任感,以实现德育的终身发展。

2中学与大学的德育衔接的实现
(1)建立“中学—大学”德育衔接机制,落实“从小学到大学贯通”的德育要求。

高中要建立完善的中学—大学德育衔接基础设施,有效落实好相关学校间的教学合作,引导学生有序参与大学面向全体师生的公共德育课程,在大学期间进一步发展学生德育素养。

(2)明确德育内容衔接标准,继承和创新德育课程。

在德育教学计划中,明确高中和大学的德育内容衔接标准,把高中课程的基础和大学的进阶有机结合起来,使得行政管理、人文历史和公民素养等知识流动,形成高中—大学德育衔接过程可操作性强和可追溯性强的教学课程,让学生得到正确德育教育。

(3)培训中学—大学德育教师,推动学科之间的可靠联系。

学校要做好中学—大学德育教师的培训工作,开展中学—大学德育教师的
教学论说,搭建高中与大学学者之间的学科交流平台,进一步把中学和大学的德育课程衔接起来,促进教师、学校学科之间的稳定和可靠联系。

3结语
中学与大学的德育衔接,是把学生一生都上学过程中所应接受德育课程教育衔接起来,从而实现学生在中学时期和大学时期的德育素养和技能的终身发展。

实现“中学—大学”德育衔接,需要学校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明确标准,建立机制,加强培训,才能让学生有效实现德育素养的终身发展。

浅析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浅析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浅析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策略可以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三个方面着手。

以下是具体的分析和建议:
一、课程设置:
1.多元化的内容:德育课程的内容应该包括人际交往、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方面,以帮助学生全面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2.紧密结合职业实践:德育课程应该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将道德观念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在实践中学会正确的行为方式和职业道德。

二、教学方法:
1.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通过真实的案例来分析和探讨一些道德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思考和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学习兴趣。

2.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模拟职场情境,体验到不同角色的道德困境和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3.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互动能力和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道德观念。

三、评价方式:
1.综合考核:除了传统的笔试和口试形式外,可以采用综合考核的方式,如个人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学生互评等,综合评价学生的表现和学习效果。

2.实践评价:将德育课程的学习与实际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情境中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道德行为和职业素养。

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和反馈可以作为评价的依据。

3.持续评价:通过课堂作业、平时表现、课堂互动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和表现进行持续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提高中职德育课程实效的途径

提高中职德育课程实效的途径

提高中职德育课程实效的途径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德育的主要途径。

一、影响中职德育课程有效教学的因素1.教育观念滞后。

中职德育的教学中,无论是“职业生涯规划”、“经济政治与社会”还是“哲学与人生”等德育课程,都是把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作为总体目标。

教师如果无视学生的实际,不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拿着新教材,唱着过去的歌谣,提高教学实效将是镜中花和水中月。

2.学生主体地位模糊。

德育课教学中,模糊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少教师的主要教学方法是“灌输式”,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无视学生的感受,一切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一味地接受、听从,讲授、说教充满课堂,学生的生命力、主体性被遏制,课堂气氛死板、机械、沉闷,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强,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

3.教学方法呆板。

教师把教学简单化,看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叠加过程,仅仅理解为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讲解道德、分析解决问题和规范行为的过程。

因而,课堂完全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师复制教科书上的内容,学生则把它粘贴到自己的笔记本上,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学会,更不用说会学。

二、创新课堂教学,提高德育课程实效整合德育课内容资源,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当前,德育课程内容,大都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现实性和针对性,忽视现阶段利益主体多元化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现实,不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塑造。

提高德育课程实效必须以课程内容为突破口,改变政治化、说教化的倾向,做到既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又重视人格教育和个性品格培养,围绕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发展来整合、设计德育课内容。

首先,要加强德育课程建设,促使单一的德育课堂向多元化发展。

增设实用性德育内容,如心理健康课、职业生涯课、人际沟通与礼仪、企业优秀文化、美学与美育等,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

其次,要强化教学育人功能。

中高职德育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高职德育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高职德育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高职德育衔接是当前教育领域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职和高职教育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人格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高职德育衔接问题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研究发现,中高职德育衔接存在一些明显问题,如课程设置不连贯、教师队伍不稳定、学生思想观念差异大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中高职德育衔接的质量和效果。

有必要对中高职德育衔接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促进中高职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通过对中高职德育衔接问题开展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研究中高职德育衔接问题对于推动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对中高职德育衔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1.2 研究意义中高职德育衔接是当前教育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其意义在于促进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教育中形成稳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促进其全面发展。

中高职德育衔接的开展可以有效地弥补中高职教育之间的不足,将两者之间的鸿沟逐渐缩小,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提供支持。

良好的中高职德育衔接工作有利于师生之间的密切合作,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任,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有力的保障。

中高职德育衔接也有助于学生在升学、就业过程中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中高职德育衔接的深入研究与实践对于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中高职德育衔接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对策,促进中高职德育之间的顺畅衔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具体目的如下:1. 分析中高职德育的特点及重要性,深入了解中高职德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2. 探讨中高职德育衔接存在的问题,识别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和学生思想观念等方面的不足;3. 提出建立中高职德育衔接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学生培训和引导等对策,以解决衔接问题;4. 强化中高职德育衔接工作的重要性,为未来中高职德育衔接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5. 提出进一步加强衔接工作的建议,展望未来中高职德育衔接的发展方向,推动中高职教育的发展和提升。

论中高职教育体系的有效衔接

论中高职教育体系的有效衔接

论中高职教育体系的有效衔接中高职教育体系的有效衔接,是指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进行直接桥梁连接,使得学生在高中毕业之后能够进入职业学校或技能培训机构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

这种有效衔接可以帮助学生减少转换学习模式的不适感,也可以让学生更加快速地适应职业学习,并更加有效地实现自身职业规划。

要实现中高职教育体系的有效衔接,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强化职业素养课程职业素养是指在职场中要有的素养和性格,在中高职教育体系的有效衔接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教师可以通过模拟职场、职业规划等内容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让学生了解到实际工作的需求,拥有真正的职业意识。

二、加强实践性课程在职业学校或技能培训机构中,学生将接受更加专业、实践性的教学课程。

而中高职教育体系的有效衔接过程中,应该注重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重。

对于职业学校或技能培训机构的教师而言,他们需要针对学生的职业从事领域开设实践课程,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实际工作内容。

三、建立职业学习资源共享机制中高职教育体系的有效衔接还需要建立职业学习资源共享机制。

职业学校或技能培训机构与高中共建教育机构,并与职业培训基地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学生在完成中高职教育体系的有效衔接之后,可以选择直接到职业学校或技能培训机构学习,也可以先到普通高校求学,再到职业学校或技能培训机构进一步深化学习。

四、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合作中高职教育体系的有效衔接还需要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合作。

职业学校或技能培训机构应该与职业领域的企业、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工作机会,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提高职业素养和实际工作能力。

总之,中高职教育体系的有效衔接是教育体系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育机构、企业、政府各方的通力合作和共同推进。

通过加强职业素养课程、实践性课程的设置,建立职业学习资源共享机制和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合作,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职业学习,打好职业发展的基础。

试论中高职德育衔接途径

试论中高职德育衔接途径

试论中高职德育衔接途径概要:在中高职一体化背景之下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途径加强德育工作的有效衔接,一是调整德育课程,二是调整德育课时,三是将职业教育融入到德育工作中,四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五是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希望能够通过本文为中高职德育工作衔接做出一定的贡献。

学生拥有完善的政治思想,需要经过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反复对部分内容进行重复性学习,如爱国教育、人生观念、价值取向等,但是如果在德育工作的过程中不采用层层递进加深的理论,而只是采取简单重复的方式,会导致教育效果达不到预期。

目前在中高职中存在着很多重复性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不到创新,无法对自身知识进行加深学习,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另外,在中高职德育工作的衔接过程中仍旧存在着一定的空白环节,如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等[1]。

在我国中高职德育课程的教学大纲中,中职德育课程一般学校安排其一学期为108课时,而在高职中一般德育课程的为64课时,因此在没有采取中高职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时,德育总课程为220课时左右,但是在中高职一体化之后,一般情况下会消减德育课程,一方面是因为在中高职一体化背景之下,学生学习时间会在原基础下减少一年学制,因此课时相对也要普遍降低;另一方面是中高职德育课程的重复,需要将重复内容进行删减。

综上所述,德育课程的消减势在必行,因而学校针对课时不足的问题需要进行充分的研究分析,以便设定科学合理的德育课时安排[2]。

一、在中高职一体化背景下提高中高职德育衔接途径的方法(一)调整课程针对德育课程重复雷同的问题,需要调整中高职一体化德育课程的设计,主要可以通过德育课程的深入和拔高进行问题的解决,而不仅仅是简单重复。

对于一体化教育而言,可以将德育课程中重复的内容去掉,其他的教学内容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安排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学习。

举例而言,思想道德方面的学习内容,可以安排低年级学生学习,因为在这个年级阶段的学生可塑性较强,通过思想道德学习,可以对其未来的人生观产生巨大的影响,促进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中高职德育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高职德育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高职德育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高职德育衔接问题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中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中高职德育衔接问题日益凸显。

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中高职之间存在着诸多不同,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差异,这导致了中高职德育衔接不畅,学生在升学或就业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

研究中高职德育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势在必行。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中高职德育衔接问题正变得愈发紧迫。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中高职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途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加强中高职德育衔接,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深入研究中高职德育衔接问题,并提出有效对策,对于促进中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当前中高职德育衔接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对策研究,促进中高职教育的协同发展。

通过对中高职德育衔接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学校和教育机构更好地调整课程设置、提升教师素质、培养学生自主性和能力,加强机制机构建设,从而解决教育内容脱节、教学方法不匹配、学生自主性和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

本研究旨在为中高职教育领域提供可行的对策建议,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提供支持和指导。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可以有效推动中高职德育衔接工作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为中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 正文2.1 中高职德育衔接存在的问题中高职德育衔接存在的问题是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一个挑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教育内容脱节。

中职和高职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学生在升学或就业时教育内容出现脱节的情况。

教师素质和教学方法不匹配。

中职和高职教育的教师队伍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上的差异也会影响到德育的衔接。

优化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实效的策略

优化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实效的策略

优化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实效的策略随着中职教育的深入发展,德育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对于德育课堂教学的实效,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优化教学策略。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实效的优化策略进行浅谈。

一、教学目标的明确性首先,要确立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

传统德育课堂教学往往偏重理论掌握,存在比较严重的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导致学生对理论获得感不强,实际应用能力不足。

而对于希望在现实中应对复杂环境问题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学效果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在德育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更加注重目标的实现,塑造学生成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者。

二、课堂教学的多元性其次,德育课堂教学需要具备多元性。

作为综合性质的学科之一,德育应涵盖多种教育方法,如案例教学、仿真教学、评论教学、视频课堂、互动教学等。

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课程目标和学生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教学具有更高的参与度和实效性。

三、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除了教学多元性,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也是优化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实效的关键因素。

德育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思维和品德的教育,它需要教师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德育准则的理解。

因此,在教师培训方面,不仅要注重教师的学科素养,在教学思想、讲述技巧、案例判断等方面也需要加以培训和加强。

四、德育教育资源的整合教育资源方面,德育教育需要全面整合教育资源,包括人、事、物等各个方面。

一方面,确立课程体系,不断完善教育资源,让德育课成为真正的能力课,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习惯和价值观;另一方面,还要加强社会资源整合,吸引优秀的企业家、专业人士参与学生的职业规划、学业指导和其他教育项目,实现质量资源共享。

五、德育教育的评价制度最后一个问题是关于德育教育的评价制度。

传统教育评估倾向于重视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成绩,而德育教育更注重学生能够有效应对现实问题。

因此,在评价制度上,需要建立符合德育特点的评价标准,包括个人成长维度、群体维度和社会维度等各个方面,保证对学生成长、德育教育成效的全面评价。

实现大学与中学德育有效衔接的思考

实现大学与中学德育有效衔接的思考

实现大学与中学德育有效衔接的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实施德育逐渐变得越来越重要。

尤其是对于中学和大学阶段的学生,实现德育有效衔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学和大学德育的特点、实现有效衔接的方案、德育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学和大学德育的特点1. 中学德育的特点中学德育主要着重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中学生身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往往需要营造合适的氛围,让学生懂得如何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中学德育的特点是以校内教育为主,以规范和规则为依据,强调学生的纪律性和自律性,培养学生的正直品德和健康心态。

2. 大学德育的特点大学德育主要着重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进入校园之后,往往需要适应更加开放和自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大学德育的特点是以校内外教育为主,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依据,强调学生的自由性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实现中学与大学德育有效衔接的方案1. 建立德育教育体系有效衔接需要建立中学和大学德育的教育体系。

以大学为例,需要整合校内校外的资源,构建德育教育体系,形成一个完整的德育教育体系链条。

例如,大学可以引入中学的优秀德育课程和教学经验,以补充大学的德育教育。

2. 推进德育课程改革德育课程改革是有效实施中学和大学德育衔接的重要环节。

对于中学阶段来说,需要探究与德育教育有关的课程和内容。

对于大学阶段来说,则需要将自主学习的思想渗透到德育教育中,并探索如何将德育课程和专业课程相结合。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推动德育教育有效衔接的关键因素。

中学和大学都需要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教师需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授课方式,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引导学生从事德育活动。

三、德育能力培养德育的实施过程是一个能力培养的过程。

德育能力包括引导、教育、感化、影响等一系列能力。

通过德育教育,学生能够提升自身的德育素养,进一步培养优秀品德和思想素质。

接下来,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德育能力。

中高职德育课程衔接问题及策略

中高职德育课程衔接问题及策略

中高职德育课程衔接问题及策略汇报人:日期:•中高职德育课程衔接的现状•中高职德育课程衔接的问题•中高职德育课程衔接的策略•中高职德育课程衔接的实践探索•中高职德育课程衔接的思考与展望目录中高职德育课程衔接的现状01总结词:重复性详细描述:中高职德育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存在一定的重复现象,这导致了学生在不同阶段接受相似的德育教育,降低了课程的有效性。

德育课程设置的重复德育课程内容的不连贯总结词:不连贯性详细描述:中高职德育课程内容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这使得学生在不同阶段难以形成完整的德育知识体系,影响了德育教育的效果。

德育课程评价的不统一总结词:不统一性详细描述:中高职德育课程在评价标准上存在不统一的现象,这使得学生在不同阶段难以被公正地评价,也可能导致学生对德育课程的重视程度降低。

中高职德育课程衔接的问题02政策引导不足当前中高职德育课程衔接缺乏有力的政策引导,导致德育课程在衔接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混乱和无序。

缺乏政策支持政策的缺失使得中高职德育课程衔接无法得到充分的支持和推动,影响了德育课程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缺乏政策引导中高职德育课程存在不同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衔接存在障碍。

标准不一中高职德育课程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标,导致难以对课程进行有效的评估和改进。

评价体系不完善缺乏统一标准中高职学校之间的沟通不畅,导致德育课程在衔接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和误解等问题。

缺乏合作精神中高职学校缺乏合作精神,往往各自为政,导致德育课程无法实现有效的衔接。

沟通不畅缺乏有效沟通VS中高职德育课程衔接的策略03制定政策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推动中高职德育课程的衔接。

这些政策可以包括对中高职德育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估等方面的规定,以及为中高职德育教师提供的培训和指导。

引导中高职德育课程衔接通过政策引导,推动中高职德育课程的衔接,确保学生在不同阶段接受到的德育教育能够相互衔接,避免重复和脱节。

提高中职德育实效的实践探索

提高中职德育实效的实践探索

提高中职德育实效的实践探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中职德育工作也面临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职学生需要掌握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而德育教育的任务也变得更加严峻。

在这一背景下,提高中职德育实效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

为了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实践探索。

一、完善中职德育课程体系中职德育课程是德育工作的核心。

目前,中职德育课程体系多以学科为基础,课程内容主要以理论为主,缺乏实践性和针对性,难以激发学生内心的认同和愿望。

为了提高中职德育实效,我们需要完善中职德育课程体系,重视德育教育的实践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结合课程内容,推出多样化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自我、融入集体,发掘自我潜力,培养独立自主、承担责任的意识。

二、加强德育教育的方法创新中职德育教育的方法至关重要,它决定了德育工作能否产生实效。

当前,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德育教育的方法也面临诸多的困境。

为了提高中职德育实效,我们需要推进德育教育方法的创新,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探索符合中职学生的特点的德育教育模式。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重教育生态的营造,营造活泼、开放、自由的教育氛围,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德育成长空间。

三、建设德育教育的师资队伍德育教育是微妙的一项工作,它需要专业的知识和专业的技能,需要专业的德育教育师资队伍。

目前,中职德育教育师资队伍的供给不足,很多德育教育工作者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素质,难以胜任德育工作。

因此,建设德育教育的师资队伍是提高中职德育实效的重要一环。

具体而言,我们需要加强德育教育的师范教育,提高德育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专业化德育教育工作者。

总之,提高中职德育实效需要我们加强中职德育课程的体系、加强德育教育的方法创新、建设德育教育的师资队伍。

只有通过这些方面的实践探索,才能真正把中职德育教育工作做得更出色,助力未来更多学生的成长。

中高职贯通专业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衔接

中高职贯通专业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衔接
Ke y wo r d s s e c o n d a r y a n d h i g h e r v o c a t i o n a l e d u e a t i o n ; i n t e g r a -
h i g h e r v o c a t i o n a l e d u c a t i o n h a s b e c o me a h o t t o p i c i n t h e r e - s e a r c h o f C h i n a ’ S v o c a t i o n a l e d u c a t i o n d e v e l o p me n t . T h e e f e c t i v e c o n n e c t i o n o f mo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f o r s t u d e n t s o f s e c o n d a r y a n d

On t he Ef fe c i t v e Co n n e c t i 0 n o f Mo r a l Ed u c a t i o n f o r S t u — d e n t s o f S e c o n d a r y a n d Hi g h e r Vo c a i t o n a l I n t e g r a t e d Ma —
i n g f r o m he t d i f e r e n c e b e t w e e n s e c o n d a r y a n d h i g h e r v o c a t i o n a l s t u d e n t s ,t h i s p a p e r a n a l y z e s he t c o n n e c t i o n p o i n t ,r e a l i z a t i o n wa y s nd a g u a r a n t e e s y s t e m f o mo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c o n n e c t i o n f o r

浅析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浅析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浅析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策略中职德育课是培养中职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其教学实效性是中职教育质量的关键之一。

因此,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深化德育课程改革、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三个方面,以及有效应对中职德育教学面临的挑战等方面探讨具体的策略。

一、深化德育课程改革德育课程改革是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需要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方针,引导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其次,要针对中职学生的实际需求,推进德育课程的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创设不同形式的德育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要把德育课程纳入到教学工作中的重要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学科融为一体。

二、加强学科交叉融合中职德育教育应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以拓宽学生视野和认知领域,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针对不同学科找到对应的德育内容,完善德育理论、方法和技能,与其他课程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例如,可以将生命教育融入到生物、地理、化学等学科中,并在这些学科中开设德育课;或者将自然灾害预防和自救知识融入到地理、物理、化学等学科中进行教育,进一步强化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三、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是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中职德育教师应具备较高的德育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德育实践经验。

同时,教师也需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应变能力,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辅导指导学生。

此外,教师还应掌握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教育方法,采用多种教育方式,如讲座、演讲、心理咨询、案例教学等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德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四、有效应对中职德育教学面临的挑战中职德育教学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学生思想观念的逆势发展、德育课程的主观性和针对性不足、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高等方面。

因此,对于这些挑战,学校和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方面,加强学习和研究,以提高教师的德育理论水平;另一方面,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加强创新和探索,使中职德育教育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社会背景下得到更好的适应和发展。

浅析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浅析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浅析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策略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性是当前中职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变革,中职德育课教学要更加注重实践性和针对性,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来提高中职德育课的教学实效性,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和实际能力。

一、培养师生互动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职德育课的教学实效性首先需要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

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用实际行动感染学生,使学生愿意自觉地参与到德育教育中来。

教师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探究欲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和创新精神。

二、引导学生情感投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中职德育课的教学实效性还需要引导学生情感投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对生活中的一些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环保活动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奉献精神。

三、注重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中职德育课的教学实效性还需要注重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问题导向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将德育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校可以加强相关的实践性活动,如社会实践实训、创新创业实践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人生道理,提升实际能力。

四、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职德育课的教学实效性还需要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应该从学科知识、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学生的品德素养和实际能力。

学校也需要加强对德育教育的考核评价,促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更加注重德育教育的质量,推动全校德育教育的不断提高。

中等职业学校如何提高德育课的实效

中等职业学校如何提高德育课的实效

OCCUPATION2010 11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

然而,由于中职德育课不受重视,大部分教师沿用“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缺乏激情,学生缺少主动性、积极性,厌学现象比较普遍。

笔者从事德育课教学多年,本着“德育课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这一原则,不断创新,逐渐摸索出一套提高德育实效的方法。

下面笔者就谈谈自己的几点尝试。

一、巧用课前三分钟演讲,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老师把课前三分钟的讲台交给学生,学生演讲的内容确定为“知行统一小论文演讲”。

针对这一活动,要求学生课前做好准备,内容选材宽泛,可以谈自己的职业理想、对自己专业的认识,也可以对近期国内国际某一件时事进行点评。

内容应健康向上、符合要求。

演讲时,要求脱稿,语言流畅。

这样,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更重要的是,通过演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精心设计导课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导入新课设计得好,能先声夺人,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故事导入法、诗词导入法、案例导入法、社会热点问题切入法、时事新闻点评法等,达到酝酿情绪、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目的。

例如,在讲“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时,可以向学生讲这样一个案例:法国总统萨科奇以欧盟轮值国主席的名义接见达赖,而不顾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强烈反对,明目张胆地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

教师引导学生对此进行讨论和点评,之后教师总结:与达赖会见的是法国总统,抢奥运火炬闹得最凶的也是在法国,这当然不是巧合。

中高职德育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高职德育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高职德育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一、问题描述中高职教育之间的德育理念不统一。

中职教育主要强调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常常较为薄弱,更多地侧重于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

而高职教育则更关注学生固有的专业学习能力和技术素养的培养,偏于专业化的德育教育。

这就导致中高职教育在德育理念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德育衔接不够顺畅。

中高职德育内容设置不够贴近学生生活。

在中职阶段,学生大多处于十几岁的少年时期,对于自我认知和人生观念还存在着较大的模糊性,对德育教育需要更多的引导与启发。

然而许多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内容过于单一,缺乏实际情境的引导,导致学生对德育教育内容的接受度不高。

而在高职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想和道德基础,但是由于专业学习的负担较重,学校对于德育教育的投入不足,导致高职学生在德育教育方面的成长受到一定的影响。

中高职德育衔接缺乏有效的机制和途径。

由于中职与高职属于不同的教育阶段,学校之间的管理体系和教学方式各有不同,导致德育教育衔接不够有效。

学生在升入高职之后,缺乏有效的德育教育指导和规划,容易导致学生在德育方面的困惑和迷茫,甚至出现思想偏离和行为不端的情况。

二、对策研究针对中高职德育衔接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1. 强化中职德育教育的多元性和实践性。

中职学校应该将德育教育内容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通过有针对性的生活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德育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比如在学校开设一些德育教育实践课程,学生可以通过志愿服务、社区实践等活动,亲身感受和实践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德育教育内容的接受度,也能更好地为学生的高职德育教育打下基础。

2. 加强高职德育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

高职学校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也能够明晰自己在道德修养方面的定位和要求。

高职学校可在专业教育中融入一些德育教育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也能够受到德育教育内容的潜移默化。

提高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实效的策略

提高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实效的策略

提高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实效的策略【摘要】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实效的提高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至关重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背景和研究意义,指出了提高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性。

在分别探讨了利用案例教学法、倡导实践教学、开展德育主题活动、加强师生互动以及优化课堂管理等策略,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方法。

在强调了提高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性,展望了未来中职德育教学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讨论,希望能够为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升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实效、策略、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德育主题活动、师生互动、课堂管理、重要性、展望未来。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适应社会需求。

在中职教育中,德育课程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为其今后的职业生涯和社会生活奠定基础。

在实际教学中,中职德育课堂教学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部分学生对传统的道德教育课程缺乏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如何提高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成为了当前中职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本文将探讨提高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实效的策略,旨在帮助中职教师更好地开展德育教学工作,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

1.2 研究意义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实效的提高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实效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规范,有利于学生成为有担当、有涵养的社会栋梁。

有效的德育课堂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人生目标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

而且,中职德育课堂的教学实效提高还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和合作,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情感交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发展。

浅析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浅析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浅析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策略中职教育是一种重视实践和应用的教育模式,中职德育课的教学也应该注重实际应用。

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性需要明确目标,注重实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保持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加强课程评估。

首先,明确目标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第一步。

中职生的特点是具备一定的技能和实践能力,因此,德育课应该融入实践和技能培训中,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明确目标能够让教学更有针对性,帮助学生知道他们将学到什么,达到哪些目标,从而能够更有动力地学习。

其次,注重实践是中职德育课教学的特点。

德育课不同于理论课,需要注重实际应用。

教师应该将学生带到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生活,并将这些体验和学到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第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是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中职学生对传统教学模式可能比较抵触,因此应该采用多种方式来教授德育知识,如游戏化教学、互动式授课、案例教学等。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参与感,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第四,保持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可以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

教师应该主动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反馈,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

同时,与学生进行互动式授课,可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并在互动中对知识进行深入探讨。

最后,加强课程评估可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课后作业、小组讨论等方式向学生收集反馈信息,了解学生的态度和反应。

根据反馈信息,教师可以对课程进行调整,从而提高教学实效性。

浅析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浅析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浅析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策略中职德育课的教学实效性是指教学过程中的效果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并能够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产生积极的影响。

为了提高中职德育课的教学实效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

中职德育课的课程体系应该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完善,理论内容要涵盖道德原则、人际关系、社会公德等方面的知识,实践内容要包括道德实践,如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

通过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可以提供学生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增强其道德修养。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中职学生的兴趣爱好多样化,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难以引起他们的注意力和参与度。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学习、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注意课堂氛围的营造。

中职德育课是培养学生道德意识和价值观的重要环节,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

教师可以适时运用一些轻松活泼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通过游戏、视频等形式来展示案例,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道德知识。

关注教育实践的结合。

中职德育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进行知识传授,还要注重教育实践的结合。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参与志愿者活动等,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道德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和实践能力。

提高中职德育课的教学实效性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课堂氛围和教育实践等多个方面着手。

只有通过各项努力的综合应用,才能够提高中职德育课的教学实效性,为学生的道德教育提供有效的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高职德育课如何衔接更有实效
2016-06-09 韩玉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迫切需要加强中高职衔接。

中高职衔接模式很多,无论哪种模式的衔接,都要按照中、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的需要,开展课程衔接体系建设。

德育课程内容的衔接是完整的课程衔接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职业院校德育的职业性和务实性特点,决定了德育课程内容衔接主要是职业道德教育部分。

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既是中高职德育学科课程体系衔接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迫切需要。

那么,现行中高职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衔接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又有何应对之策呢?
课程衔接视角下课程内容选择有违课程编制的连贯性原则
课程编制的连贯性原则是指从多种观点看,该课程所具有的精确性和精密性的程度,包括序列性、连贯性、综合性、均衡性、准确性和长期效果六个维度。

用这“六个维度”评价中高职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内容的接续情况:
一是“连贯性”和“序列性”欠缺。

中高职德育目标所包含的内容应各有侧重,但目前中高职的目标构成中认知类、情感类课程目标的描述多,技能类、应用类的少,且高职目标中的内容关涉职业道德教育的描述少,与大学课程内容重复,课程目标层次性、类型性体现不明显,不能有效反映职业教育目的、德育目的的总要求。

二是“综合性”和“准确性”方面的问题。

从课程内容构成上看,高职阶段增加了“公德”和“私德”部分内容。

这正如把小学德育重点放在职业道德教育上一样,课程编制有违学生道德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三是“均衡性”缺失。

从道德教育内容的学时看,按照中职德育大纲的规定,中职德育总共138学时,其中“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学时为32-36学时,而“职业道德”(包括“礼仪”部分)为13学时,约占总学时的9%,高职的“职业道德”所占的学时比例更少,现有学时比例数难以呈现职业道德极其丰富的内涵。

而从德育课程教材文本上看,虽然列举了“爱岗敬业”“诚信”的德目,但对职业纪律、责任和作风等“职业道德”的范畴缺乏深入、系统的诠释,直接影响到德育课程功能的发挥。

四是“长期效果”的弱化。

课程内容编制上的问题直接弱化了学科课程的实施效果,以学科课程为主渠道对职校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难以取得应有的教育效果,中高职德育课程处于尴尬境地。

按“学问逻辑”序化课程内容导致道德能力教育缺位
德育学科课程在目标上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其学与教有别于知识、技能的学与教。

这就要求各个教育阶段课程内容要有纵向上的接续,课程内容的组织是螺旋上升式,在目标构成上应侧重“技能”和“应用”目标,以“目标”为导向序化课程内容。

而对比现行中高职德育课程教材的“章次”可以看出,课程内容的组织按照道德的层次性特点由低至高直线式顺序展开,有利于课程内容的纵向衔接。

但从每个教育阶段中德育课程单元内容的序化看,主要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学问逻辑”而不是“生活逻辑”展开,这种逻辑顺序无法关照学生的道德经验和道德冲突,影响个体的道德内化和道德能力的形成,消弱了德育课程对学生道德实践的影响力,能力的层次性在课程衔接中也难以体现。

对策1:
准确定位各个德育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目标
中高职职业道德教育目标的制定要从社会用人标准及学习者职业发展要求出发,以职业教育学历标准、国家职业标准、行业用人标准和不同德育阶段学生的道德认知特点为依据,
从课程衔接视角准确定位每个学段的学科课程目标,以便体现课程的教育性与职业性的双重特性。

在德育初级阶段,应发挥感性思维和经验思维能力,以“规则”的认知为基础,引导和激发个体的道德敏感性,使之了解职业义务和职业责任,以及职业行为上的道德准则,形成基本的规范意识和道德品质;在德育的中级阶段,应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使之学会运用“原则”调节职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理解道德“原则”,将道德原理与道德实践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培育道德主体的道德能力和道德自律精神;在德育的高级阶段,应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价值目标。

发展辩证的思维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学会将抽象的道德知识与具体的道德事实结合,增长道德智慧,提升精神境界,促进职业道德的自律性与他律性的高度统一。

服务于德育目的、目标的达成而选择和组织德育内容,能够促进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内容紧密衔接。

对策2:
增强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连贯性和囊括性
遵循职业道德的特点以及社会职业化要求,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内容编制应有连贯性和囊括性,课程内容应包括公共职业道德教育和有专业、岗位针对性的专业伦理教育。

从课程内容衔接角度看,高年级的职业道德教育侧重点是专业伦理教育。

由于职业道德在形式上,特别是行为准则的表达方式方面,往往比较具体、灵活和多样,客观上要求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内容应贴近个体未来职业生活实际,以增强其道德实践能力。

同时,要从职业教育特点以及未来学生职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重点“德目”,并按照螺旋上升式序化课程内容结构,以促进德育目标的达成,彰显职业学校德育务实性特点。

此外,加强课程衔接体系建设,不但要促进课程内容衔接,还要以“技能”目标和“应用”目标为导向,促进认知性德育和活动性德育的有机结合,以多种方法促进课程体系衔接才能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对策3:
在现有国家课程体系下分专业开发专业伦理教育课程
当前,我国的德育课程是国家课程,在现有条件下开发专业伦理教育课程,需要国家、学校和教师三方合力推进。

从国家层面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积极探索专业伦理理论,以及德育课程开发技术,为不同层面的德育课程开发实践决策提供理论基础。

此外,国家还应尽快完善职业教育的各项政策、制度和评价标准,大力推动职业院校深化德育课程改革,促进课程体系衔接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