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海战实力对比
甲午战争军力对比 国力中强日弱 军力中弱日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甲午战争军力对比国力中强日弱军力中弱日强导语:甲午战争之时国力中强日弱,军力中弱日强,中国之弱不在武器,而是在组织制度、官兵素质和对近代战争规律缺乏了解上。
国情中劣日优,日本准甲午战争之时国力中强日弱,军力中弱日强,中国之弱不在武器,而是在组织制度、官兵素质和对近代战争规律缺乏了解上。
国情中劣日优,日本准备充分,中国仓促应战;日本政权稳固,中国政权动摇;日本民族统一,中国一盘散沙。
由于军力和国情因素,导致日胜中败。
古往今来的战争史上,不乏以极少胜极多、以极弱胜极强的战例,但更多的是战争双方实力及各种条件的较量。
1938年,当抗日战争爆发还不到一年的时候,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就断言,这场战争中国不会速胜,也不会灭亡,而是一场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华民族。
后来的战争进程证明毛泽东的判断完全正确。
毛泽东据以分析的,有双方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有中日两国国情的对比,有国际关系的影响等等,总之是双方实力及各种条件。
毛泽东就是从这些条件的对比,得出持久战的结论,他的分析方法,对我们研究甲午战争是很好的启示。
“战争是力量的竞赛”,首先是军力的竞赛。
军队是战争的基本工具,我们不能不首先比较双方的军事实力。
1893年,日本陆军有7个师团,将近7万人。
甲午战争中,日本动员了预备役,总共动员的兵力为24万人,另有伕役15万多。
派到中国和朝鲜作战的兵力是17万多。
军队方面,中国军队名目复杂,很难找到确切的统计,但总数应有100余万。
旧八旗、绿营不堪一击,有作战能力的只占军队总数的1/3。
日本参谋本部曾估计中国军队的有效实力是35万人。
甲午战后的1898生活常识分享。
甲午时期中日国力对比
中日甲午战争时国力对比人口:中国4亿多,日本4千万,中国为日本的10倍。
国土面积:日本37万多平方公里,中国当时有1千多万平方公里,中国是日本的30余倍。
经济上,由于历史留给我们的资料太少,只能就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比较,但这几个方面尚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问题。
铁路:甲午战争时,中国铁路不到400公里。
日本1890年为2733公里,1896年为四千零三十一公里。
日本仅1894年修建的铁路就达423公里。
⑩(转载请注明网络来源:CSSCI学术论文网)轮船航运:1893年,日本有商轮680只,吨位共110205吨;1894年,中国轮船招商局轮船26只,共22900吨,因为清政府的限制政策,民营轮船只有零星几只。
(11)棉纺业:1894年中国机器纱厂4家,纱锭13万多枚;日本1893年轮船航运:1893年,日本有商轮680只,吨位共110205吨;1894年,中国轮船招商局轮船26只,共22900吨,因为清政府的限制政策,民营轮船只有零星几只。
(11)棉纺业:1894年中国机器纱厂4家,纱锭13万多枚;日本1893年有40家纱厂,纱锭38万多枚。
1891年,日本棉纱产量超过进口量,并开始出口,在中国市场上与英国和印度的棉纱竞争。
(12)生丝:明治政府推广机器缫丝,产品精美,出口日益增加,是中国丝的竞争对手。
不过日本丝产量仍远低于中国(日1891-1895年平均年产量3006吨,中为5403吨)。
(13)煤:1894年日本煤产量为426.1万吨。
(14)中国开平煤矿1896年煤产量为近四十九万吨,基隆煤矿年产量最高为5.4万吨。
上海等地大量进口日本煤。
但中国无煤总产量的统计,应较日本少得多。
钢铁:张之洞筹建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已在湖北建立,不过1894年刚投产,未产生重大影响。
日本当时还没有如此规模的钢铁厂(八幡制铁所1901年投产)。
军事工业:甲午战前,日本有4大骨干军工企业,即东京炮兵工厂、大阪炮兵工厂、横须贺海军工厂、筑地海军造兵厂。
中日甲午海战清军-PPT课件
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于1894(甲午年)年7 月至1895年3月发动的侵略中国的战争。中日 甲午战争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清政府花 费数百万两白银打造的北洋水师在与日本联合 舰队的一系列激烈交战后,全军覆没!
战前中日鱼雷艇实力对比
(举几例就行) 甲午海战前,中国海军曾拥有大小鱼雷艇30艘,其中27艘由德国制造,1艘
战前经济.军事实力对比时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并不比日本差,从经济上看,甲 午战前日本的重工业还比较薄弱,轻工业中也只有纺织业比较发达。钢铁、煤、铜、煤油、 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当时日本共有工业资本7000万元,银行资本9000万元, 年进口额1.7亿元,年出口额9000万元,年财政收入8000万元,这些指标除了进口量与中 国相当外,其它都低于中国,说明当时日本的经济实力和中国一样并不强盛。从军事上看, 日本在甲午战前的一二十年里,竭全国之力提升军事实力,尤其重视海军建设,到1893年, 拥有军舰55艘,排水量6.1万吨,与中国海军主力北洋舰队相当(中国还有广东、福建水 师)。日本常备陆军22万人,总兵力不到中国的一半,武器装备也相差不大。很显然,中 日军事力量对比,不像鸦片战争时大刀长矛对坚船利炮那样悬殊,有的方面如海陆军总量 中国还略占优势。也就是说,甲午战争中国之败,并不是败在军事力量上。 当时清朝与日本的关系很紧张。日本入侵朝鲜、打败清朝援军。并且公开表示要打垮清朝 海军。而清政府对一触即发的战争形势仍然未有准确的判断,还寄希望于中日双方同时撤 军。李鸿章给在朝陆军的指令是:“彼断不能无故开战,切勿自我先开衅。”给北洋海军 的指令是:“日虽添军,并未与我开衅,何必请战,应令静守。”李鸿章认为:“两国交 涉全论理之曲直,非恃强所能了事。日虽竭力预备战守,我不先与开仗,彼谅不动手。谁 先开仗谁先理诎,此万国公例。就这样昏庸。日本在1894年9月12日终于完成了打垮清朝 北洋水师、独霸亚洲海域的目的。 从双方投入战争的海军力量来看,北洋舰队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进广甲、广乙、广丙三艘 排水量各1000吨的轻型巡洋舰,共有大小战舰船24艘,即铁甲舰2艘:定远、镇远;巡洋 舰11艘:即经远、济远、来远、靖远、致远、平远、超勇、扬威、广甲、广乙、广丙;炮 舰6艘:镇东、镇西、镇南、镇北、镇中、镇边;练习舰3艘:威远、康济、敏捷;运输舰2 艘:利运、海镜。舰队总排水量为4万3千吨。 本队,包括松岛(旗舰)、严岛、桥立、千代田、扶桑、比睿;第一游击队,包括吉野 (旗舰)、秋津洲、高千穗、浪速;第二游击队,包括金刚(旗舰)、葛城、大和、武藏、 高雄、天龙;第三游击队,包括筑紫(旗舰)、爱岩、赤城、岛海、大岛;本队附属舰, 包括八重山、磐城、天城、近江丸;另外还有鱼雷艇母舰山城丸。一共26艘,其中装甲巡 航舰1艘,海防舰2艘,巡洋舰16艘,炮舰6艘,鱼雷艇母舰1艘。总吨数约为5.5万吨。北洋 舰队即使加上不能出海作战的运输舰和练习舰,无论是军舰数,还是排水量,都低于日本 联合舰队。 北洋水师在海战中遭到重大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被击沉,日本联合舰队 也遭重创,西京丸、赤城受伤严重,在返航途中沉没。从损失看,日本在海战中占了上风, 但是,日本没能达到自己的战役目标-消灭北洋水师。
甲午中日战争介绍
甲午中日战争介绍我们都知道,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道惨痛的伤痕。
这么多年过去,对于甲午战争我们不能忘怀。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甲午中日战争文章,欢迎大家阅读。
甲午中日战争简介1894年,日本以朝鲜问题为借口向清政府宣战,这是一场日本蓄谋已久的战争。
战争的结果导致了中日两国命运的改变:胜利者迈入了近代列强的行列,但之后日本帝国的野心不断膨胀,最终走上了对外侵略的军国主义道路。
而失败的一方不仅承受割地赔款之辱,且刚刚开启的近代化进程亦被拦腰打断。
当时清政府号称亚洲第一大舰队的“北洋水师”,弹指间樯橹灰飞烟灭。
如今,中日两国又站到了历史新一轮的起跑线上。
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挑衅,以及一些日本右翼政客不断地发出战争言论,中国人脑海深处的历史记忆被激活。
119年后,再回首中日之间的那场战争,触碰的是中国人百年来内心最深处的创伤,但痛楚、耻辱、愤怒、遗憾之外,还应有更多的思考……历史不能假设,但可能会重演。
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却也有惊人的相似性。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解释和分析一、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
早在1855年,日本的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阳子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
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吉田的这一思想,对他的弟子,后来成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内阁大臣)、山县有朋(参议院议长)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
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陆政策,大臣田中义一在奏折中说:“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
”如果说这些议论还是一个“蓝图”,到了1887年就非常具体了。
甲午中日战争败绩
兵法云:
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甲午海战,中国失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轻敌,瞧不起人家,跟人谈起话来,总是炫耀中华民族三千年的文明史,经常喋喋不休地说:
中国秦王汉武成吉思汗时代怎么样,其实这已经是老皇历了。就是洋务派头头李鸿章也十分看不起日本人,野狼自大,他曾对幕僚说:
“倭人凶蛮,不可理论,即使是最有教养的倭人,也是文明其中,而内里是野兽。对待倭人之法,要么你一棍子打死它,如果不行,就一面喂其肥肉,一面想法徐图之;否则,它会把你咬死。”p390
“北洋轮船皆小,不足敌法之铁舰兵船„„断难远去,去亦无益有损。”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清政府满族王爷们自己无能,却嫉妒他人的才华。他们不思中国问题之严重,随时有遭列强宰割的危险;反而觉得把大把的钱,拨给李鸿章的去购买火炮、兵舰,是帮助他建立一支汉人的武装,这样会使李鸿章如虎添翼,有朝一日会危及清政府的统治。西太后虽很阴毒,可又很无知,随便轻信奸邪谗佞之徒所言,宁可把江山拱手交给“友邦”,也不可将江山落入家奴之手。对中堂一定要削减军费,免得日后生出枝节来。
1894年5月,李鸿章巡视海军后上奏清廷称:
“日本最小小国,犹能节省经费,岁添巨舰。中国自十四年北洋海军开办以后,迄今未添一船,仅能就现有大小二十舰艘,勤加训练,窃虑后难为继。”p26
甲午中日战争分析
甲午中日战争分析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
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
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正是在这场战争中,日本趁中国战败之际非法窃取了我国的钓鱼岛。
如果我们仔细查看甲午前后的历史数据,发现就当时的综合国力而言,清政府已经远远超越了日本,但是这场战争为什么会以战败而结束,导致中华民族逐渐走向深渊?下面让我们就此进行探究。
先分析下当时的中国和日本吧。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
当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1888年,日本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因此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
而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由于其自身实力资源都不具备相应条件,所以实行以战养战的策略来达到目标的实现。
反观中国,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方面向欧美看齐,因此清朝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
清朝于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但清朝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因此“中兴”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
甲午海战时中日海军实力对比 VS 今天中日海军实力对比
船坞登陆舰2艘
无船坞登陆舰
4艘巡洋舰(8000吨以上)
无巡洋舰(8000吨以上)
驱逐舰40艘
驱逐舰19艘
护卫舰18艘
护卫舰33艘
潜艇23艘(无核潜艇)
潜艇60艘(有6艘核潜艇)
海军作战飞机250架
海军作战飞机250架
海军直升机150架
海军直升机25架
北洋海军舰速平均是每小时15海里
主要战舰有17门巨炮重炮
主要战舰有26门巨炮重炮
日本的优势在新式速射炮,速射炮的炮弹发六发,中国才发一发,作战能力不一样。
中国的优势在重炮,可发射的时候不能配套,所以效果比较差。
2002年
海军总人数约4.38万人
海军总人数约30万人
共200多艘舰艇,总吨位近100万吨
1894年
33艘军舰,吨位六万四千多吨。主要作战舰数:12艘四千吨级的4艘,三千吨级4艘,两千吨级4艘
北洋海军19艘,吨位三万八千吨。主要作战舰数:中国是7艘,七千吨级两艘,两千吨级五艘
甲午海战时
总吨位、总舰船数、主要作战舰数都远超中国
北洋水师早不是远东第一,且北洋水师没有速射炮
舰速平均是17海里,吉野是22.5海里
甲午海战时中日海军实力对比VS今天中日海军实力对比
日本
中国
19世纪70年代
日开始有三千吨的铁甲舰,两千多吨的自卫舰
无
19世纪80年代
三千吨级三艘,两千吨级三艘,总吨位三万多吨。军舰数量24艘
北洋海军七千吨级两艘,两千吨级五艘,总吨位三万多吨。军舰数量18艘。从舰的质量水平来看,中国是超过日本的。特别两艘七千吨级定远舰、镇远舰的吨位位居当时亚洲第一
甲午大海战研究资料讲解
甲午大海战研究资料讲解甲午大海战是指发生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中国北洋水师与日本海军之间的一场重大海战。
由于当时中国水师实力相对薄弱,因此遭遇到了日本的强大打击,最终以失败告终。
下面将对甲午大海战的一些研究资料进行讲解。
甲午大海战发生在1894年9月17日至9月19日之间,地点位于朝鲜的黄海海域。
战争主要起因是中国与日本对朝鲜的势力争夺,以及争夺对朝鲜的控制权。
当时的中国北洋水师由于政府腐败和军事素质低下而备受批评,而日本海军则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培养优秀军官来提高自身实力。
甲午海战共有6艘中国战舰与9艘日本战舰参战。
中国水师由无敌号、皇后号、春和号、柳叶号、鸦片战争号和闭塞号组成,而日本海军由松岛号、端午号、朝岛号、长岛号、寿岛号、平岛号、赤城号、闲云号和矢车菊号组成。
从战舰数量上来看,中国明显处于劣势。
甲午海战爆发后,双方进行了激烈的炮击。
尽管中国舰队人数上的劣势,但无敌号的舰队以自己的勇气和坚定意志给日本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然而,由于指挥失误和士兵训练不佳的原因,中国舰队在战斗中很快溃败,大部分战舰损失殆尽。
甲午海战结束后,中国北洋水师几乎被日本海军摧毁。
这场战争的结果导致日本获得了对台湾和一些中国领土的控制权,同时也确立了日本作为亚洲主要军事力量的地位。
从这一事件可以看出,甲午海战的失败暴露出了中国海军弱点,也对中国后来的军事现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甲午大海战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和国家认知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场战争使中国深刻认识到了自身军事技术和实力的薄弱,促使中国开始进行军事和现代化建设。
同时,此次战争也引起了中国社会的震动,人们开始反思和探索国家命运和未来走向的问题。
总结起来,甲午大海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海战,它揭示了中国北洋水师的薄弱与衰败,也标志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开始。
这场战争对中国海军的发展以及中国整体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甲午大海战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轨迹,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宝贵的历史教训。
论甲午战前的中日实力对比与对峙
论甲午战前的中日实力对比与对峙摘要 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日两国的外交角力和对周边地区的争夺开始加剧。
以海外扩张为国策的日本开始冲击着极力维持华夷体系的中国所确立的东亚格局。
而这种传统平衡在70年代以后的20年多年中也在悄然发生转变并最终引发甲午中日战争。
战争的结果是华夷体系的最终崩溃和日本取代中国成为东亚的领头羊。
然而,中国方面的失败并不能简单的归结于战略保守和一味妥协。
本文将试图从两国战前二十余年的实力对比和各自的内外环境入手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华夷秩序军备建设东亚秩序1869年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开始标榜融入近代文明国家行列,对内清理积弊,进行现代化改革,对外争取同列强修订不平等条约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求向外扩张。
而作为日本外部空间的最前沿——东亚,更是日本战略经营的重点。
整个70年代,日本都在中日之间的各个战略要地谋求利益,并开始了咄咄逼人的扩张态势。
早在明治维新之后不久的1874年,日本便借口台湾土著杀害漂流民,以保护属地为由发动了针对中国台湾的牡丹社事件。
次年,日本更是有模有样的学起了西方国家,以武力逼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
用实际行动来执行所谓的“征韩论”与“海外雄飞论”。
1879年,日本又强行吞并琉球。
与之对应的是中国方面的应对措施则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却又不甘心听任日本如此得逞。
牡丹社事件发生后。
日本方面曾质问中国官员台湾生番杀害琉球漂流民中国方面应作何处置,中国方面先是措辞失当,说台湾生番是化外之民,不归中方管辖,让日本有了“保民逞凶”的出兵口实。
而当日军征调海陆军入侵台湾并攻克当地抵抗的土著营地后。
清政府方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于是立即派出船政大臣沈葆桢主持台防,接着李鸿章又调遣唐定奎率6500名淮军支援,并派遣了以扬武号巡洋舰为首的船政舰队跨海入台,震慑日本舰队。
然而,在当时中日陆海军实力对比清国方面占优、日兵在台湾死伤很多(绝大多数是瘟疫病死)、日方军费不继等诸多有利条件下。
甲午海战中日海军实力对比
甲午海战中日海军实力对比!北洋水师,或称作北洋舰队、北洋海军,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政府建立的三支近代海军中实力和规模最大的一支。
北洋水师 1888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
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它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清政府也因此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正式宣告成立并于同日颁布施行《北洋水师章程》。
从此,近代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在当时堪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
1888年以后,舰队经费大幅减少。
时而正为海军技术突飞猛进之时,至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北洋舰队已多年未置新舰,部份应进行之更新工程如更换新式火炮亦未能进行。
原有的战舰已开始落伍,无论航速、射速皆落后于日本。
“北洋水师世界第九、亚洲第一”。
这句话从小就听到几乎人人这么说,这句话的真实性究竟如何,仔细探究之,原来,这是句不完整的话,却以讹传讹如此之久,使人提到北洋水师就嘲笑当年浴血奋战将士们的无能。
让我们回首当时的情况,仅从武器角度,负责任的来看看当时北洋水师和日本联合舰队究竟谁的实力更强。
一、吨位甲午海战爆发前,中国海军由北洋、南洋、福建、广东4支舰队组成,共拥有大小舰船78艘,鱼雷艇24艘,总吨位83, 900 吨。
日本海军编成常备舰队和西海舰队(甲午海战时合编为联合舰队),共拥有舰船31艘,鱼雷艇24艘,总吨位61,373吨。
论吨位和舰艇数量,当时的中国海军强于日本,位居当时世界第9位,日本位居第11位。
但从主战舰艇的质量来说,日本则明显优于中国请注意,首先这句话中指出,当时从吨位上看,位居世界第9位的是整个中国海军(包括4支舰队),而不仅仅是北洋水师。
而在甲午海战与北洋水师交手的则是日本联合舰队,即全日本海军的所有军力。
再者,这句话指出的是从吨位和舰艇数量上看,中国强过日本,而不是性能上。
吨位大、数量多就意味着实力强吗?举个简单的例子,全欧洲(除了俄罗斯)所有国家空军的战斗机数量之和还不到中国空军战斗机数量的一半,中国空军有 5、 6000架第二代战斗机,你会就此认为中国空军强过全欧洲吗?至于日本联合舰队在当时性能有多好,究竟强过北洋水师多少,请接着看。
中日甲午海战清军
失败的原因之一:弹药不够、弹药质 量不过关
从甲午海战中发现一个致命问题, 弹药不足、弹药质量不过关。这样 的海战只有挨打的份。济远击中吉 野机舱的炮弹就没炸。一个多月后 的大东沟海战,问题依然照旧。所 以才有致远管带邓世昌因炮弹用尽, 指挥致远要撞沉吉野。要知道,清 舰的速射炮较少,主炮的射速又低, 单位时间的耗弹量远远低于日舰。 因为我们的军舰出海的时候就不准 许多带弹药、还有日本通过各种手 段侵入清朝的兵工厂、让其生产劣 质的弹药,供应清朝的北洋水师使 用。
失败的原因之五:消极避战
李鸿章鉴于舰船损失较 大,担心拼光老本,就 下令北洋舰队龟缩在威 海 “保船制敌”,不准 出击,把制海权拱手相 让。在日本海军的掩护 下,日本陆军连续攻占 大连、旅顺,占领了北 洋舰队的辽东基地和船 坞。最后清朝海军全盘 被日军击沉或俘虏。
战前经济.军事实力对比 战前经济 军事实力对比
中日甲午海战发生在1894年。当时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并不比日本差,从经济上看,甲 午战前日本的重工业还比较薄弱,轻工业中也只有纺织业比较发达。钢铁、煤、铜、煤油、 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当时日本共有工业资本7000万元,银行资本9000万元, 年进口额1.7亿元,年出口额9000万元,年财政收入8000万元,这些指标除了进口量与中 国相当外,其它都低于中国,说明当时日本的经济实力和中国一样并不强盛。从军事上看, 日本在甲午战前的一二十年里,竭全国之力提升军事实力,尤其重视海军建设,到1893年, 拥有军舰55艘,排水量6.1万吨,与中国海军主力北洋舰队相当(中国还有广东、福建水 师)。日本常备陆军22万人,总兵力不到中国的一半,武器装备也相差不大。很显然,中 日军事力量对比,不像鸦片战争时大刀长矛对坚船利炮那样悬殊,有的方面如海陆军总量 中国还略占优势。也就是说,甲午战争中国之败,并不是败在军事力量上。 当时清朝与日本的关系很紧张。日本入侵朝鲜、打败清朝援军。并且公开表示要打垮清朝 海军。而清政府对一触即发的战争形势仍然未有准确的判断,还寄希望于中日双方同时撤 军。李鸿章给在朝陆军的指令是:“彼断不能无故开战,切勿自我先开衅。”给北洋海军 李鸿章给在朝陆军的指令是: 彼断不能无故开战,切勿自我先开衅。 李鸿章给在朝陆军的指令是 的指令是: 日虽添军,并未与我开衅,何必请战,应令静守。 李鸿章认为: 的指令是:“日虽添军,并未与我开衅,何必请战,应令静守。”李鸿章认为:“两国交 涉全论理之曲直,非恃强所能了事。日虽竭力预备战守,我不先与开仗,彼谅不动手。 涉全论理之曲直,非恃强所能了事。日虽竭力预备战守,我不先与开仗,彼谅不动手。谁 先开仗谁先理诎,此万国公例。就这样昏庸。 先开仗谁先理诎,此万国公例。就这样昏庸。日本在1894年9月12日终于完成了打垮清朝 北洋水师、独霸亚洲海域的目的。 从双方投入战争的海军力量来看,北洋舰队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进广甲、广乙、广丙三艘 排水量各1000吨的轻型巡洋舰,共有大小战舰船24艘,即铁甲舰2艘:定远、镇远;巡洋 舰11艘:即经远、济远、来远、靖远、致远、平远、超勇、扬威、广甲、广乙、广丙;炮 舰6艘:镇东、镇西、镇南、镇北、镇中、镇边;练习舰3艘:威远、康济、敏捷;运输舰2 艘:利运、海镜。舰队总排水量为4万3千吨。 本队,包括松岛(旗舰)、严岛、桥立、千代田、扶桑、比睿;第一游击队,包括吉野 (旗舰)、秋津洲、高千穗、浪速;第二游击队,包括金刚(旗舰)、葛城、大和、武藏、 高雄、天龙;第三游击队,包括筑紫(旗舰)、爱岩、赤城、岛海、大岛;本队附属舰, 包括八重山、磐城、天城、近江丸;另外还有鱼雷艇母舰山城丸。一共26艘,其中装甲巡 航舰1艘,海防舰2艘,巡洋舰16艘,炮舰6艘,鱼雷艇母舰1艘。总吨数约为5.5万吨。北洋 舰队即使加上不能出海作战的运输舰和练习舰,无论是军舰数,还是排水量,都低于日本 联合舰队。 北洋水师在海战中遭到重大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被击沉,日本联合舰队 也遭重创,西京丸、赤城受伤严重,在返航途中沉没。从损失看,日本在海战中占了上风, 但是,日本没能达到自己的战役目标-消灭北洋水师。
甲午战争清朝战败的原因
甲午战败谁之过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是中日两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 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不容忘记的重大事件。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甲午海战的失败绝非偶然,全方位地探讨这次战争的背景及战争的原因,对吸取历史教训,振奋民族精神、免蹈覆辙不无裨益。
客观原因中日实力差距大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
明治政府大理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汇中期开始工业革命。
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
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
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排除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而在清朝统治下的中国依旧停留在农业社会,各方面落后。
列强企图瓜分中国清朝政府的主要负责人李鸿章等人一味依靠外国调停,而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实力上。
清政府以为列强会“主持公理”,抱有过多的幻想与期待,他们希望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来遏制日本,解除军事对峙。
可是列强在中国扩张时虽然彼此间有利益冲突,但是他们在加深对中国的侵略以及攫取更大利益的想法是一致的。
日本战胜中国对他们来说有极大的好处。
所以列强并没有尽力去斡旋。
日本敢于悍然发动战争,也是有恃于美国的支持,以及其他国家的袖手旁观。
海军实力差距当时,清海军—北洋舰队号称亚洲第一,但这水分很大。
因为海军的军费大多被挪作他用,连炮弹如此重要的物资,里面也只是灌满了沙子,别的也就不用多说,没有了经费投入,海军是无法维持强大的。
而日本却是积极训练海军,造出许多吨位较大的舰船,有了与北洋海师抗衡的资本。
丧失制海权导致甲午战争彻底失败,北洋舰队作战失败构成了中国近代史厄运链上最重要的一环。
从双方海军实力看,敌强我弱。
主观原因日本发动此次战争是预谋已久,侵略中国是日本既定国策日本为此做了大量准备,积极训练海军,派出间谍等等,而清政府对此缺乏警惕,准备不足,甚至轻视日本。
甲午战争爆发前,中日海军力量对比如下
甲午战争爆发前,中日海军力量对比如下;清朝海军由“北洋舰队、南洋舰队、福建水师、广东水师”4支力量组成。
共拥有战员1.5万人以上,大小军舰78艘,鱼雷艇30艘,总吨位83900吨。
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排水量72000吨;战员2万人左右。
编制为“本队;第一、二、三游击队;鱼雷艇队;港务”等战斗序列。
日海军的鱼雷艇中有10艘是日本国自造的。
比较中日两国海军的装备实力:从数量上看中方占明显优势。
从质量上看,日方主力战舰的舰龄稍短于中方、航速稍快于中方、中小口径炮火速射能力强且数量多于中方;中方主力战舰的大口径火炮多于日方、装甲防护性能优于日方。
双方的主要战舰作战性能差别不是严重的“代差”。
总的看清朝海军的装备实力不是劣势。
1891年英国【武备报】评选清朝海军装备实力为世界第8,日本为世界第16名。
1875至1894年清朝从英国,德国等国购买先进舰、艇52艘。
其中包括世界少有的一流7000吨铁甲战列舰2艘;又,装甲巡洋舰4艘,防护巡洋舰1艘,快速巡洋舰4艘;炮舰13艘;鱼雷艇28艘。
截止战前的1894年,清朝海军已达78艘军舰、30艘鱼雷艇、600多门舰炮、近70具鱼雷发射器、总计8.4万吨排水量。
仍然超过日海军的32艘军舰、24艘鱼雷艇、387门舰炮、近100具鱼雷发射器、7.2万吨排水量的总体装备实力。
20:20:47近代史系董运华2014/7/22 20:20:47甲午战争爆发前,中日陆军力量对比如下:甲午战前,清朝陆军一百余万人,且是近代化的先进枪炮装备。
大炮至少在1000门以上。
枪炮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优于日军。
甲午战前,日本陆军22万人。
装备的主要是国产的青铜炮和村田式单发枪(只有少量部队装备了村田式连发枪),其全军拥有的野炮不过300门。
日军的枪炮性能远不如清军的西式单、连发枪和后膛钢炮。
当时美国认定清朝陆军排名世界前三。
清朝军队使用的火炮主要是先进的德国克虏伯钢炮,其中包括部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德国克虏伯管退式快炮。
甲午海战中日海军实力对比(课堂PPT)
.
7
士兵对比
□清军:水兵服役时间基本在五六年以上,技术较为熟练。保持着 前任英国总教习带来的严明军纪。 □日军:因舰队快速扩张而招募大量新兵,训练水平较低,且一直 处于日本因好战而宣传的“中国威胁论”的气氛之下,对清军感到 恐惧。
.
8
将领对比
□清军:大部分将领(如刘步蟾、邓世昌等)都能够沉着指挥,冷 静分析战场局势,使日军始终有所忌惮;但也有少部分将领(如方 伯谦、吴敬荣)临阵脱逃,使北洋舰队的阵型出现严重的漏洞,大 大影响了爱国官兵的战斗热情。
.
11
结论
综上所述,清军在军舰性能、武器装备上的劣势并不是导致海 战失败的主要因素,更多的是由于战前准备的不充分和后勤保障能 力的低下以及对待情报意识的淡薄。尽管有战术上的优良表现但不 能弥补在战略上的被动,尽管官兵爱国热情高涨但依然被部分将领 的贪生怕死所抵消。
这段惨痛的历史告诫我们:战争实际上是综合国力的比拼,落 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
.
12
勿忘国耻
.
13
海军的实力对比。
.
2
中日海军竞赛历程
□1875年,清政府开始筹措建立北洋 水师;1885年,海军衙门成立;1888 年,北洋舰队正式成军。
2.5+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狂潮++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知识拓展: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民族英雄
三二十十十多多多四岁岁岁十,,,多他他他岁们们们,成是是他为第勤们中一学全国批上部第留进魂一洋的归批军少大海事年海军人将才士
左宝贵
邓世昌
徐邦道
丁汝昌像
我们当兵卫国,早将生死置之度外, 今日之战,唯一死而已!虽死,已壮 海军声威! 虽死,已报国家!
——邓世昌
你能学到这些民族英雄的什么精神?
面对侵略不畏强暴、英勇顽强、 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一、甲午中日战争
3、失败的原因
阅读材料,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黄海海战中日双方兵力对比表
项目
军舰
平均航速
总吨位
总兵力
中
10艘
15.5海里
31366吨
2000余人
日
12艘
16.4海里
④创办新式陆海军(北洋舰队)
3、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进步性: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地位)②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
工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局限性:①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②由于清政府内部的
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温故知新
1、洋务运动的时间、目的、口号、代表人物?
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目的: 维护和巩固清王朝的统治
口号: 自强、求富 代表人物:奕䜣、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2、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①创办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③创办新式教育
②创办民用企业(开平煤矿、轮船招商局)
[整理]从海陆协同作战反思甲午战争中日战力差距悬殊
从海陆协同作战反思甲午战争中日战力差距悬殊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侵略与反侵略战争,这一性质决定了日本与中国的攻防战略选择。
由于进攻一方的日本是海外征战,故其作战形式必然是海陆协同的联合作战,而防御一方的中国也必须以海陆协同作战来应对。
从军事角度看,甲午战争谁胜谁负,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双方对海陆协同作战的认识水平,以及由此形成的作战条件、作战准备及作战指挥。
一、中国海陆实力远逊日本日本为发动侵华战争已经进行了20多年的准备。
到甲午战争前夕,日本陆军已有7个野战师团,共计12万余人;海军拥有军舰31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6万余吨。
日本不仅在兵力建设上具备了海陆协同作战的基本实力,其军事体制的现代化也为海陆协同作战提供了组织保障。
1894年6月5日,日本又成立战时最高指挥机构大本营,以确保在其即将挑起的侵华战争中对海陆联合作战的统一指挥。
中国方面早已预料到日本将是中国永远之患,后来兴建海军就是以日本为假想敌。
但由于制度落后,尽管搞了近30年洋务运动,但军队现代化建设水平还很低,军事自强效果并不理想。
清朝陆军正规部队由八旗、绿营组成,虽有数十万之众,但均属旧式军队。
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节制的具有一定现代化因素的淮军,也只是配备了新式枪炮而已,在编制上与旧式军队并无本质区别,且数量不过2万人左右。
新式海军则是由地方大员分区组建的。
北洋海军于1888年成军,在当时堪称亚洲一流;但没有成军的南洋海军仅有6艘尚可出海作战的军舰,战时又很难实现统一使用;后来只有广东水师的3艘军舰归入北洋海军参加了对日作战。
由此可见,当时中国海陆军协同作战的基本实力远逊于日本。
二、朝鲜战场两次协同惨败甲午战争是因朝鲜问题而起,中日之战第一阶段的战场也就不可避免地集中在朝鲜及其附近海域。
因此,在军事部署上,中日两国都涉及海外兵力投送问题,于是便有了海军护航的客观要求。
中国方面有两次海军参与的经海路向朝鲜投送兵力,但由于事先没有切实可行的计划,临时又未对敌情作出准确研判,最终都导致了极为不利的严重后果。
甲午中日战争
到1892年,日本建立起一支近代化海陆军,并举行大 规模军事演习,把中国的海军做为它的“假想敌人”, 伺机对中国发动大规模战争。
北洋海军的广乙舰
北洋海军的济远舰
甲午中日战争形势(解说)
丰岛海战后搁浅的广乙舰残骸
1894年7月25日,“济远”、“广乙”从牙山驶往旅顺,途经丰岛海面,突遭日军“吉 野”、“浪速”等三舰的袭击。“广乙”躲避追击触礁而碎,“济远”管带方伯谦贪生怕 死,挂白旗示降,并下令转舵回逃。此时正有“高升”(租英商船)运兵船及护航舰“操 江”由天津驶来,日舰俘获“操江”,击沉“高升”,“高升”上700余人牺牲。日本以突 袭方式,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
36
268
11
257
0
致远舰及管带邓世昌
致远舰及管带邓世昌
致远舰部分官兵合影
高速航行中的“致远”舰
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建造,1887年7月23日建成。该型军舰是当时北洋舰队中航速最快 的战舰。
吉野舰
日本海军主力巡洋舰,排水量4225吨,有火炮34门,其中15公分速射炮4门,10.12公分 速射炮8门。该舰在黄海海战中,为日本常备
1836~1895 安徽庐江人
1894年9月17日,北洋舰队与日本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面遭遇,双方在黄海激战5个多小 时,北洋舰队损失5艘战舰,日本舰队也重创5艘。
丁汝昌 宁死不降 自杀殉国
威海卫之战,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丁汝昌寓所(山东省威海市刘公岛) 丁汝昌塑像(山东省威海市刘公岛)
丰岛之战中高升号被击沉
“高升”号运兵船被日舰击沉
1894年8月1日,中日双方同时宣战。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历史上称这次战争为“甲午 中日战争”。
突有倭船多只,乘我不
备,在牙山口外海面,开炮
中日甲午海战实力对比
1888年北洋舰队最初成军时确有雄踞东亚之势,可日本蓄举国之力急起直追,短短数年内即完成赶超。
李鸿章在战后,向慈禧、光绪总结败因时,其奏折称:“倭人于近十年来,……购置船械,愈出愈精。
中国限于财力,拘于部议,未敢撒手举办,遂觉相形见绌。
”
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中拥有相当多的炮弹储备,其在参加黄海海战时,虽没有带足弹药,但也尚可支撑。
清、日海军战绩悬殊,就武器方面的原因而言,主要是双方炮弹杀伤力差距所致,而这种炮弹杀伤力的差距,所反映的,又是中日两国军事科技的差距。
日军人均8发步枪子弹,即击溃了清廷陆军,个中原因,固然与清军落后的军事体制关系甚大——如小川又次在甲午前7年所呈报给天皇的《征讨清国策案》所言,清廷陆军百万之众,唯防勇、练军四十万人可用,而防勇、练军乃地方部队,部署极为分散,清廷铁路建设又极差,一旦有事,难以集中调遣。
因为医疗缺陷,日军在甲午战争期间,曾发生极严重的疾疫。
甲午之战,日军伤亡也主要缘自疾病,且多发生于马关和谈之后。
数据来源:藤村道生《日清战争》
清廷在洋务运动时期共建立了4支舰队,北洋舰队、南洋舰队、福建船政舰队、广东舰队,分别归属直隶总督、两江总督、船政大臣、两广总督节制。
这分散了国家本来就有限的财力,与现代海军集中建设、使用的要求格格不入。
而日本在1872年成立海军省后,海军发展就有了统一的指导机关。
对其他国家而言,英俄想要在此战争之前维持的保全中国和朝鲜的局面以及政策崩溃,远东成为了各帝国的焦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88年北洋舰队最初成军时确有雄踞东亚之势,可日本蓄举国之力急起直追,短短数年内即完成赶超。
李鸿章在战后,向慈禧、光绪总结败因时,其奏折称:“倭人于近十年来,……购置船械,愈出愈精。
中国限于财力,拘于部议,未敢撒手举办,遂觉相形见绌。
”
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中拥有相当多的炮弹储备,其在参加黄海海战时,虽没有带足弹药,但也尚可支撑。
清、日海军战绩悬殊,就武器方面的原因而言,主要是双方炮弹杀伤力差距所致,而这种炮弹杀伤力的差距,所反映的,又是中日两国军事科技的差距。
日军人均8发步枪子弹,即击溃了清廷陆军,个中原因,固然与清军落后的军事体制关系甚大——如小川又次在甲午前7年所呈报给天皇的《征讨清国策案》所言,清廷陆军百万之众,唯防勇、练军四十万人可用,而防勇、练军乃地方部队,部署极为分散,清廷铁路建设又极差,一旦有事,难以集中调遣。
因为医疗缺陷,日军在甲午战争期间,曾发生极严重的疾疫。
甲午之战,日军伤亡也主要缘自疾病,且多发生于马关和谈之后。
数据来源:藤村道生《日清战争》
清廷在洋务运动时期共建立了4支舰队,北洋舰队、南洋舰队、福建船政舰队、广东舰队,分别归属直隶总督、两江总督、船政大臣、两广总督节制。
这分散了国家本来就有限的财力,与现代海军集中建设、使用的要求格格不入。
而日本在1872年成立海军省后,海军发展就有了统一的指导机关。
对其他国家而言,英俄想要在此战争之前维持的保全中国和朝鲜的局面以及政策崩溃,远东成为了各帝国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