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幼儿社会规范的接受规律与德育
幼儿教育心理学各章节练习题
幼儿教育心理学各章节练习题(1-11章)??????——适用于姚梅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教材第一章幼儿教育心理学??一、填空题:1、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 的一门科学。
2、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应遵循:????????????????? 原则、?????????????????? 原则、???????????????? 原则和????????????????? 原则。
3、观察法的基本形式有??????? 、??????? 、??????? 、??????? 。
4、幼儿教育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有????????????? 、??? ??????????、????????????? 、???????????? 、?????????????? 、????????????? 等几种。
二、名词解释:1、? 教育?2、? 幼儿教育3、? 观察法?三、问答题:1、幼儿教育工作者为什么要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2、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是什么?3、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是什么?4、观察法有何作用?有效观察的条件有哪些??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一、填空题:1、记忆是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 和???????????? 。
2、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因素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 ;一是???????????? 。
3、幼儿个性的差异主要通过????????????? 、????????????? 、????????????? 等方面体现出来。
4、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 、??????????? 等方面。
5、在幼儿思维个体发展过程中,??????????? 、??????????? 、??????????? 是三种不同发展水平的思维。
6、幼儿身体和运动机能发展是按照??????????? 和??????????? 法则来进行的。
幼儿社会规范的接受规律与德育 PPT
目录
1 第一节 社会规范的接受与品德 2 第二节 幼儿应接受的社会规范及应形成的
规范行为
3 第三节 幼儿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 4 第四节 德育的心理依据及有效措施
第一节 社会规范的接受与品德
一、社会规范及其意义、作用 1、社会规范: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为了维护公共
二、参与活动,反复实践
1、家庭实践活动
幼儿可学会力所能及的生活自理技能,在这些活动中学 会助人,自助,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学会正确的待人接 物方式。
2、幼儿园实践活动
幼儿园是促使幼儿掌握社会规范的重要场所,因为幼儿 大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度过的,并处在集体环境中,这 有利于他们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社会规范和社会技能。
二是循序渐进原则
德育需要配合儿童心理发展水平,不能脱离实际而空洞地说教, 也不能任意提高其水平。
二、幼儿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 1、服从阶段
盲目、被动性 工具性 情境性
幼儿没真正认识到行为的意义, 只是出于对长者的敬畏、信赖或 恐惧等而服从 。
做出符合外部要求的行为时,会 获得成人的赞许或奖赏,也可能 由此避免某些处罚 。
作业:要求幼儿执行某些社会规范、或禁止幼儿 做某些不符合社会规范的事情时,有时会使幼儿 处于被动的地位,感到受约束,并伴有不愉快的 情绪体验。你认为教师可以采取哪些有效的方法, 使幼儿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并伴有积极的 情绪、情感的体验?
1、( )是指幼儿对道德行为的判断多半是根据别人设定的
标准作出的
2.尊敬家人,待人热情有礼貌。 与家庭成员的关系是幼儿最早体验到的社会关系。
3.热爱老师和幼儿园,与同伴友爱互助
讨论案例《不想回家的璐琦》 五岁的璐在姥姥家玩得正开心,这时传来了奶奶生病
第八章 德 育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三、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一)德育的原则 1.德育的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 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其次,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敏感性,使他们自觉 意识到自己的道德规范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冲突。 第三,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提高学生在道德问题上的行动选择力
第四,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深化学生对各种道德规范的理解,提高 学生的道德认识。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科尔伯格1958年在芝加哥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1959年去耶 鲁大学任助教,1962——1968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从1968起转 任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大学道德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他是 认知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他提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 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他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提 出了“道德两难法”,在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道 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就是在道德两难故事讨论 中,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 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了解学生当前道德判断发展水平 ●运用道德难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 ●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 方式更合理的推理方式 ●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实施
2.德育认知模式中“道德两难”问题的教育意义
首先,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促进儿童的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2.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导向性原则 疏导原则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第八章 幼儿社会规范的接受规律与德育
第八章幼儿社会规范的接受规律与德育一、填空:1、社会规范包括道德规范、___________或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都是___________的社会规范。
2、社会规范是成人要求_________的依据,也是幼儿规范_________的准绳。
3、是非观是幼儿形成_________、_________的主要前提和主要内容。
4、规范行为是人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_________性质的行为。
5、社会规范应该是_________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_________的必要条件。
6、规范行为的_________与_________的接受程度是一致的。
7、品德是一个人_________和_________的简称。
8、培养幼儿的规范行为,应从_________做起,在_________中进行;以_________为主,以_________为辅。
9、幼儿模仿行为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服从行为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社会规范的接受过程是一个逐步的由__________向内部的__________转化的过程,是由__________转向__________的内化过程。
11、_________是幼儿形成道德认识、道德判断的重要前提和主要内容。
12、幼儿社会规范学习的关理论有______________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和______________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13、__________是构建品德结构的不可忽视的关键期。
14、__________是个体认识社会、接纳社会的起点。
15、儿童自我意识是从__________逐渐发展到__________的。
在行为上相应地表现为逐渐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转变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习题:第八章 幼儿社会规范的接受规律与德育
第八章幼儿社会规范的接受规律与德育一、填空题1.幼儿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可分为()和()两个阶段。
2.()是成人要求幼儿言行的依据,也是幼儿规范自己言行的准绳,道德规范,学校规范等都是()。
3.()是幼儿形成道德认识、道德判断的重要前提和主要内容。
4.皮亚杰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一个从他律到()的发展过程。
5.柯尔伯格提了人类道德发展的()原则,并确定了道德认知发展的()水平,()阶段。
6.自我意识主要是指(),()。
7.幼儿应接掌握与自我、()、()、()相关的规范行为。
8.服从阶段的幼儿的规范行为具有肓目被动性、()()性三个特点,模仿阶段的幼儿的规范行为具有主动性、()性、()性等特点。
9.暂时隔离是一种温和的惩罚方式,美国林恩认为遵循()原则。
10.“孟母三迁”说明了()对于幼儿形成规范行为的重要性。
二、选择题1.对于奖惩的运用,总的原则是()。
A 表扬为主,批评适度;纠偏为主,塑造为辅。
B 表扬为主,批评适度;塑造为主,纠偏为辅。
C 批评为主,表扬适度;塑造为主,纠偏为辅。
2.美国心理学家林恩—克拉克提出的惩罚原则()A 先他律后自律原则B 循序渐进原则C 一岁一分钟原则D 加一原则3.社会规范的接受过程最终要落实到幼儿的()的表现上。
A 外在行为B 外在要求C 内在要求D 内在需要4.柯尔伯格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原则。
A 先他律后自律原则B 循序渐进原则C 一岁一分钟原则`D 加一原则5.品德是一生都需要锤炼的心思品质,()是构建品德结构不可忽视的关键期。
A 婴儿期B 学龄期C 幼儿期D 青年期6.下面不属于服从阶段幼儿规范行为特点的是()。
A 肓目性B 模糊性C 工具性D 情境性7.()是培养发展幼儿交往能力的重要场所。
A 公园B 社区C 幼儿园D 家庭8.“习与性成,圣贤同归”说明了培养()的重要性。
A 行为习惯B 公德意识C 法律观念D 性格品质9.下面不属于模仿阶段幼规范行为特点的是()。
《学前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汇总
第八章幼儿社会规范的接受规律与德育一、填空:1、社会规范包括道德规范、_________或者_________、_________等都是_________的社会规范。
2、社会规范是成人要求_________的依据,也是幼儿规范_________的准绳。
3、是非观是幼儿形成_________、_________的主要前提和主要内容。
4、幼儿的最先交往的对象是_________,父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等,都可能是幼儿学习的内容。
5、社会规范应该是_________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_________的必要条件。
6、规范行为的_________与_________的接受程度是一致的。
7、品德是一个人_________和_________的简称,人的品德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的组成部分。
8、品德是一生都需要锤炼的_________,幼儿期是构建_________不可忽视的关键期。
9、培养幼儿的规范行为,应从_________做起,在_________中进行;以_________为主,以_________为辅。
10、讲解要在_________中进行,_________、_________,这样易于调动幼儿内部的积极性,主动接受_________。
11、幼儿模仿行为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服从行为特点: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1、社会规范2、是非观3、社会化4、品德5、规范行为6、他律7、自律8、德育三、问答题1、社会规范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2、在理解品德概念时,应把握哪几点?3、教师应帮助幼儿接受哪些方面的规范?4、幼儿接受社会规范,应对幼儿提出哪写具体的行为要求?5、怎样促进幼儿社会规范的学习?试题答案一、填空1、法律规范家庭规范学校规范各种类型2、幼儿各行自己各行3、道德认识道德判断4、父母人格信仰价值观行为方式5、幼儿素质教育健全人格6、稳定性社会规范7、品行德性价值观人生观人格8、心理品质品德结构9、具体的小事日常生活塑造纠偏10、良好的气氛情景交融情理交融11、主动性模糊性次稳定性盲目、被动性工具性《学前教育原理》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 分,共3 0 分}1.学前教青的构成要素是学前教育者、学前受教育者和(B)。
第八章幼儿社会规范的接受规律与德育
第八章幼儿社会规范的接受规律与德育一、填空:1、社会规范包括道德规范、_________________或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都是_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规范。
2、社会规范是成人要求_________________的依据,也是幼儿规范_________________的准绳。
3、是非观是幼儿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主要前提和主要内容。
4、幼儿的最先交往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父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等,都可能是幼儿学习的内容。
5、社会规范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________________的必要条件。
6、规范行为的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的接受程度是一致的。
7、幼儿模仿行为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服从行为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品德是一生都需要锤炼的_________________,幼儿期是构建_________________不可忽视的关键期。
9、培养幼儿的规范行为,应从_________________做起,在_________________中进行;以_________________为主,以_________________为辅。
二、名词解释:1、社会规范:2、品德:3、规范行为:4、他律:5、自律:6、德育:三、问答题:1、社会规范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2、在理解品德概念时,应把握哪几点?3、教师应帮助幼儿接受哪些方面的规范?4、怎样促进幼儿社会规范的学习?。
幼儿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
第一节 社会规范的接受与品德
一、社会规范及其意义、作用 1 什么是社会规范 2 社会规范的意义、作用
1.树立正确是非观 2.利于幼儿社会化 3.构建健全人格
二、社会规范的接受与品德
外部规则转化为内部行为准则 行为要求转化为行为需要 品德:个体依据社会道德规范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
第八章幼儿社会规范的接受规律与德育第一节社会规范的接受与品德第二节幼儿应接受的社会规范及应形成的规范行为第三节幼儿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第四节德育的心理依据及有效措施思考与练习题第一节社会规范的接受与品德一社会规范及其意义作用社会规范的意义作用1
第八章 幼儿社会规范的接受规律与 德育
第一节 社会规范的接受与品德 第二节 幼儿应接受的社会规范及应形成的
一讲明道理,提出要求 二参与活动、反复实践 三合理应用奖惩,强化规范行为 四营造良好环境,树立良好榜样 五培养健康情感,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第二节 幼儿应接受的社会规范及应 形成的规范行为
一、幼儿应接受的社会规范 1积极、健全的自我意识 2尊敬家人,带人热情有礼貌 3热爱老师和幼儿园,与同伴友爱互助 4热爱大自然,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二、幼儿应形成的规范行为
1与自我相关的规范行为 2与人际关系相关的规范行为 3与环境有关的规范行为 4与任务相关的规范行为
第三节 幼儿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
一、幼儿社会规范学习的有关理论 1.皮亚杰(瑞士)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他律到自律
2.柯尔伯格(美国)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三水平六阶段
二、幼儿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
第八章幼儿社会规范的接受规律与德育
第八章幼儿社会规范的接受规律与德育第三节幼儿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教学目标:1、了解幼儿是逐步接受社会规范的,从被动地服从逐步发展到主动地认同与接受。
2、掌握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三水平六阶段论,并由此掌握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应遵循的两大原则。
3、掌握幼儿接受社会规范过程的两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幼儿的规范行为的特点。
教学重点:1、掌握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应遵循的两大原则。
2、幼儿接受社会规范过程的两个阶段及其特点教学难点:科尔伯格道德判断的三水平六阶段的心理特点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复习——1.什么是社会规范?2.社会规范的意义、作用?3.幼儿应接受的社会规范有哪些?4.培养幼儿的规范行为应该从具体的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以塑造为主,以纠偏为辅。
新课内容:一、幼儿社会规范学习的有关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儿童的道德判断及其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
他律-----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多半是根据别人设定的外在标准做出的,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
自律-----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更多地从行为的动机而不是单纯是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的责任,与成人的关系也从权威性过渡到平等性。
研究方法:间接故事法(对偶故事)【根据所要探究的道德现象,设计一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组成不同的结构形式,要求儿童辨认是非对错,从他们对特定行为情境的评价中去查明他们的道德观念。
】【打碎玻璃杯:妈妈不在家,一个小孩为了帮妈妈做事,打碎了一盘玻璃杯;另一个为了偷柜上的糖果吃,打碎了一个玻璃杯。
谁更错?】(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美国的心理学家柯尔伯格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对儿童道德发展进行了研究,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
应用道德两难情境故事来研究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幼儿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和德育的心理依据及有效措施
幼儿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和德育的心理依据及有效措施幼儿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和德育的心理依据及有效措施学习目标:1、掌握幼儿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2、掌握德育的心理依据及有效措施学习重点:德育的心理依据及有效措施学习难点:德育的心理依据及有效措施学习方法:问答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举例法学习过程:一、复习导入知识回顾:1、幼儿社会规范学习理论的代表性观点是()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和()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2、皮亚杰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一个从()到()的发展过程。
3、柯尔伯格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加以培养的。
4、促进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应遵循两大原则:()原则和()原则。
二、学习过程:阅读课本“一、幼儿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完成下列问题:1、幼儿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阶段和()阶段,4岁前的儿童处于()阶段。
2、处于服从阶段的幼儿的规范行为有如下特点:()、()、()。
3、在模仿阶段,幼儿通过对他人行为的观察而()该行为,这也是幼儿形成规范行为的必经阶段,也是儿童认识外界和形成行为方式最具有特点的途径。
4、幼儿的模仿行为有如下特点:()、()、()。
阅读课本“德育的心理依据及有效措施”,完成下列问题:1、德育的概念:教育者或教育机构对受教育者的()施予有目的的影响的过程,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
2、教育者必须依据(),结合()的不同阶段,提出具体的德育措施。
3、根据有关的研究以及幼儿教育实践的经验,应从哪些方面着手促进幼儿社会规范的学习?(五点)(1)(2)(3)(4)(5)4、美国心理学家林恩。
克拉克提出了使用暂时隔离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是什么?三、基础训练(一)填空:1、幼儿模仿行为的特点:()、()、();服从行为特点:()、()、()。
2、幼儿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阶段和()阶段,4岁前的儿童处于()阶段。
3、讲解要在()中进行,()、(),这样易于调动幼儿内部的积极性,主动接受()。
第八章 德育(教育学·小学)
第八章德育一、德育概述(一)德育的含义1.德育的概念(说明)德育(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品德的教育。
具体来讲,德育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化和外化,促使其养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思想品德的基本构成要素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在古代,所有的教育都是道德教育。
现代德育必须是以道德价值为核心,以培养人的社会性(德性)为旨趣。
2.德育与智育的区别德育姓德不姓智,与智育有如下区别。
(1)知不知与信不信的区别。
智育要解决的是知不知的问题(告诉学生道理,使学生由不知到知),而德育要解决的是信不信的问题(把道德内化为学生的信念)。
(2)会不会与行不行的区别。
智育要解决学生会不会、能不能的问题,而德育要解决行不行的问题。
因此,德育一定要指导行动,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二)德育的功能(说明)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德育对个体的发展、整个教育活动的实施、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功能。
促进个体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是德育的基本功能。
1.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
(1)制约个体的社会化和个体化的方向。
(2)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
(3)激发和调节个体的智能发展。
(4)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2.德育对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功能。
(1)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培养合格的公民。
(2)传播和倡导为社会稳定与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意识、观念和舆论。
3.德育对教育的导向功能。
德育主要解决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的问题,直接反映时代的特点和社会的需要。
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德育对其他各育的实施起导向作用。
教育总是具有德育性,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在古代,德育是教育的核心部分。
(三)德育内容(概括)1.德育内容的含义。
德育内容是指,德育活动中所要传授的具体的道德价值、社会规范、行为准则及其体系。
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在德育活动中的具体化,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基本条件。
第八章 幼儿社会规范的接受规律与德育
第八章幼儿社会规范的接受规律与德育一、填空:1、社会规范包括道德规范、___________或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都是___________的社会规范。
2、社会规范是成人要求_________的依据,也是幼儿规范_________的准绳。
3、是非观是幼儿形成_________、_________的主要前提和主要内容。
4、规范行为是人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_________性质的行为。
5、社会规范应该是_________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_________的必要条件。
6、规范行为的_________与_________的接受程度是一致的。
7、品德是一个人_________和_________的简称。
8、培养幼儿的规范行为,应从_________做起,在_________中进行;以_________为主,以_________为辅。
9、幼儿模仿行为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服从行为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社会规范的接受过程是一个逐步的由__________向内部的__________转化的过程,是由__________转向__________的内化过程。
11、_________是幼儿形成道德认识、道德判断的重要前提和主要内容。
12、幼儿社会规范学习的关理论有______________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和______________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13、__________是构建品德结构的不可忽视的关键期。
14、__________是个体认识社会、接纳社会的起点。
15、儿童自我意识是从__________逐渐发展到__________的。
在行为上相应地表现为逐渐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转变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幼儿社会规范意识的培养与引导
幼儿社会规范意识的培养与引导社会规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为了维护秩序和促进和谐而制定的一系列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培养和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社会规范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幼儿社会规范意识的培养与引导的方法和策略。
1. 创设良好的环境为了培养幼儿的社会规范意识,我们要从幼儿的日常环境入手,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规范氛围。
首先,教室应该整洁有序,物品放置有规律,让幼儿有规范性的生活环境。
其次,教师和家长要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示范正确的社会行为,倡导遵守社会规范。
最后,在幼儿园中建立适当的规则和制度,如队列、安全、守时等,使幼儿充分体验社会规范的重要性。
2. 游戏与活动中的规范引导游戏与活动是幼儿学习社会规范的重要途径。
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各种游戏和活动让幼儿参与其中,引导他们学习社会规范。
例如,组织角色扮演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不同的社交角色,并学习正确的交往方式;进行礼貌训练活动,教授幼儿如何言谈举止得体,尊重他人等。
通过这些游戏和活动,幼儿可以在玩中学,形成良好的社会规范意识。
3. 情感教育与人际交往幼儿社会规范的培养与引导也需要结合情感教育与人际交往。
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情绪不稳定、自私等行为,这时,教师和家长要耐心引导,培养幼儿的情感表达和处理能力。
同时,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也是很重要的,让幼儿学会尊重他人、合作、分享等社会规范,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交环境。
4. 规范教育的正面引导规范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告诉幼儿哪些行为是正确的,更重要的是给予他们正面的引导和激励。
当幼儿表现出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时,教师和家长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许,让幼儿明白哪些行为是值得称赞和鼓励的。
通过正面引导,幼儿会感受到社会规范对他们的重要性,主动去遵守和维护这些规范。
5. 监督与引导的平衡在培养幼儿社会规范意识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要保持监督与引导的平衡。
过分严厉地监督幼儿,可能导致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反而起到反作用;而过分宽松地引导幼儿,可能会让他们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幼儿园道德与法治教案认识社会规则
幼儿园道德与法治教案认识社会规则一、教案背景在幼儿园阶段,培养幼儿的道德与法治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了解和认识社会规则,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有助于他们自觉遵守规则,培养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和自我约束的习惯,为将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了解和认识社会规则的重要性。
2.了解和认识一些常见的社会规则,并能够正确运用。
3.培养幼儿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关心他人、自我约束的品质。
三、教学内容1.什么是社会规则?社会规则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遵守的一些准则和行为规范,它们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而制定的。
2.社会规则的意义社会规则对于整个社会和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
它可以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保护每个人的权益和安全。
社会规则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常见的社会规则(1)尊重他人:不说脏话、不攻击他人等。
(2)爱护环境:垃圾分类、保护花草树木等。
(3)遵守交通规则:不随意横穿马路、听从交通指挥等。
四、教学步骤1.创设情境,引发思考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实际,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小故事或情境来引发幼儿的思考和讨论。
例如,小明不尊重他人,老师可以和幼儿一起讨论他的行为对他人和自己的影响,以及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他人。
通过图片或实物的展示,引导幼儿认识一些社会规则的内容,比如尊重他人、爱护环境、遵守交通规则等。
通过问答或讨论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这些规则的具体含义。
3.角色扮演老师可以组织幼儿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模拟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比如在幼儿园里排队、学习中与同学分享等。
通过角色扮演,让幼儿亲身感受到遵守社会规则的重要性和好处。
4.游戏体验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遵守规则和互相合作的乐趣。
例如,老师可以组织幼儿参与“尊重他人”游戏,要求幼儿通过模仿、配合等方式,体现出尊重他人的行为。
5.讲解小故事或绘本老师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幼儿的小故事或绘本,讲述一些关于遵守规则和尊重他人的故事,通过阅读和讲解,让幼儿进一步理解和认识这些社会规则。
幼儿社会规范的接受规律与德育
5 社会契约取向 认识到行为规范是为维持社会秩序、并经大众同意而建立一种社
会契约;同时也认识到,契约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使之更符合
后习俗
社会大众权益。
水平
6 普遍伦理取向 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
束,即以良心、正义、公平、尊严、人权等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
去进行道德判断,行为完全自律。
惩罚
• 给予某些不想要的厌恶刺激 • 拿走或取消某种想要的东西
• 惩罚要以对孩子的热爱、关心和尊重为前提;
– 在给予批评等惩罚前,教师要全面了解情况,弄清 细节,分析主客观原因。
– 在实施惩罚时,应该以温和惩罚为主(如暂时隔离) – 可以使用自然惩罚法
暂时隔离
当幼儿犯错时,让他暂时离开某种具有 强化性质的环境,对他实施隔离。
幼儿应形成的规范的行为
• 与自我相关的规范行为 • 与人际关系相关的规范行为 • 与环境有关的规范行为 • 与任务相关的规范行为
第三节 幼儿接受 社会规范的过程
•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 幼儿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 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 过程。
–犯错时立刻进行 –地点枯燥无聊,且安全 –一岁一分钟原则 –禁止任何人与之交谈
自然惩罚
让孩子亲身体验到由于自己的错误行为 所带来的自然后果,从而避免今后类似 错误的发生。
营造良好的环境
• 形成良好的家风 • 注重社区环境、学校(幼儿园)环境
乃至班级环境
–良好的集体气氛:教师间友好、团结、 协作、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对孩子 充满爱心,既是幼儿的教师又是幼儿的 朋友。
树立良好榜样
[教育心理学]【幼儿版】第八章 幼儿社会规范的接受规律与德育
第八章幼儿社会规范的接受规律与德育第一节社会规范的接受与品德什么是社会规范?幼儿为什么要掌握一定的社会规范?它对幼儿的品德形成有什么作用?本节将就这些问题进行论述。
一、社会规范及其意义、作用(一)什么是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为了维护公共利益,维持社会秩序而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衡量行为的社会价值的标准。
比如道德规范、法律规范或者家庭规范、学校规范等等,都是各种类型的社会规范。
对于幼儿来说,社会生活的主要区域是在家庭和幼儿园,因此,幼儿需要了解并遵守家庭规范和幼儿园规范。
比如在家中如何对待父母、老人、兄弟姐妹,如何对待客人,如何对待家务劳动;在幼儿园中如何与老师、小朋友交往,如何遵守纪律、爱护公物,等等。
家长和教师都可以将这些社会规范作为要求幼儿言行的标准或准则,也就是用以衡量幼儿行为的社会意义并作出评判的依据,从而进一步影响幼儿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
所以,社会规范是成人要求幼儿言行的依据,也是幼儿规范自己言行的准绳,所谓“没有规矩,何成方圆?”就是这个道理。
(二)社会规范的意义、作用如前所述,社会规范可以作为评价个体行为的社会价值的标准。
每个社会都有其特定的社会规范,社会成员将其作为规范自己行为的准则。
所以社会规范可以统一其成员的行为,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实现有效的社会控制,保证社会的稳定有序。
社会规范的社会学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幼儿来说,了解和掌握社会规范,也具有重要意义。
1.有助于幼儿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是非观是幼儿形成道德认识、道德判断的重要前提和主要内容。
幼儿了解和接受了社会规范,就知道了哪些行为是正当的、合法的、美的、善的,哪些行为是不正当的、非法的、丑的、恶的,从而自己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并且对别人的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
比如,一位4岁女孩很想到一块碧绿柔软的草坪上玩耍,但当她明白了妈妈向她解释草坪上的木牌“爱护草坪,请勿践踏”的含义后,她便懂事地不再提这种要求,以后,当她看到其他小朋友进入草坪时,还会上前阻止。
幼儿心理学
1.品德是以社会道德规范的接受为前提的。
2.品德与稳定的规范行为紧密下联。
3.品德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结构。
总结:理解社会规范的接 受的含义及品德的概念
作业: 1.什么是社会规范? 2.品德的含义及理解?
复习提问: 1.什么是社会规范?
2.社会规范的作用是什么?
8.1社会规范的接受与品德
(一)社会规范的接受的含义
社会规范的接受是指个体把外在于主体的行 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并实际做 出相应的行为的过程。 1.社会规范既是一种标准,又是对生活于其 中的社会成员的一种要求。 2.社会规范的接受过程是一个逐步的由外界 控制向内部的自我控制转化的过程,是由外界 要求转向内部需要的内化过程。 3.社会规范的接受过程最终要落实到幼儿的 外在行为表现上,从而达到知行统一。
幼儿社会规范的接受规律与德育PPT
幼儿社会规范的接受规律与德育PPT
幼儿社会规范的接受规律与德育PPT主要包含了社会规范的接受与品德,幼儿应接受的社会规范及应形成的规范行为,幼儿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等内容,。
社会规范是一种社会经验。
儿童从最初的生物实体成长为社会个体,必须要接受和掌握社会规范,这是儿童社会化并形成相应品德的必要手段和途径。
社会规范的接受不同于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具有独特性。
本课所涉及的内容:
幼儿阶段应掌握的社会规范是什么?
幼儿是如何形成规范行为的?
品德教育如何遵循幼儿接受社会规范的规律?
第一节社会规范的接受与品德
一、社会规范及其意义、作用
什么是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的意义、作用二、社会规范的接受与品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幼儿社会规范的接受规律与德育
第三节幼儿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
教学目标:
1、了解幼儿是逐步接受社会规范的,从被动地服从逐步发展到主动地认同与接受。
2、掌握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三水平六阶段论,并由此掌握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应遵循的两大原则。
3、掌握幼儿接受社会规范过程的两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幼儿的规范行为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掌握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应遵循的两大原则。
2、幼儿接受社会规范过程的两个阶段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科尔伯格道德判断的三水平六阶段的心理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复习——1.什么是社会规范?
2.社会规范的意义、作用?
3.幼儿应接受的社会规范有哪些?
4.培养幼儿的规范行为应该从具体的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以塑造为主,以
纠偏为辅。
新课内容:
一、幼儿社会规范学习的有关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儿童的道德判断及其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
他律-----
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多半是根据别人设定的外在标准做出的,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
自律-----
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更多地从行为的动机而不是单纯是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的责任,与成人的关系也从权威性过渡到平等性。
研究方法:间接故事法(对偶故事)
【根据所要探究的道德现象,设计一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组成不同的结构形式,要求儿童辨认是非对错,从他们对特定行为情境的评价中去查明他们的道德观念。
】【打碎玻璃杯:妈妈不在家,一个小孩为了帮妈妈做事,打碎了一盘玻璃杯;另一个为了偷柜上的糖果吃,打碎了一个玻璃杯。
谁更错?】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美国的心理学家柯尔伯格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对儿童道德发展进行了研究,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
应用道德两难情境故事来研究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柯尔伯格关于道德判断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海因茨偷药的故事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
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
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到处借钱,可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
海因茨恳求药剂师,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
药剂师不仅没答应,还说:“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
海因茨别无它法,利用晚上撬开药剂师的仓库门,把药偷走了。
当这样一个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孩子们之后,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儿童讨论,以此来研究儿童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准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1、海因茨应该偷药吗?为什么?
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
3、海因茨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
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
5、海因茨药是违法的。
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 为什么?
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海因茨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
从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来看,儿童认知发展应遵循两大原则|:
1先他律后自律原则
2循序渐进原则,“加一原则”
二、幼儿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
根据幼儿道德发展的有关理论以及相关的实验研究,幼儿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服从阶段(4岁以前)
幼儿出于对教育者的依恋和崇拜,或者因害怕可能受到某种惩罚,去服从和遵守教育者所提出的行为要求。
(4岁以前)
处于服从阶段的幼儿其规范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1.盲目、被动性
由于幼儿没有真正认识到行为的意义,只是出于对长者的敬畏、信赖或恐惧等而服从,所以,其行为是盲目、被动的。
但是如果幼儿长期为之而形成习惯,并从行为的结果体验到满意的结局,他会逐渐将此行为保持下来而变成自觉行为。
2.工具性
服从行为就会成为满足其需要的工具或手段。
比如,当幼儿听从老师的要求而收拾玩具时,老师对幼儿的这种行为予以言语表扬,并伴有微笑、轻轻抚摩幼儿的头等非言语的奖励。
那么,以后幼儿就倾向于重复上述行为,以便再次得到相应的奖励。
做出良好的行为就成为幼儿获得老师喜爱与奖励的一种手段。
3.情境性
处于服从水平的行为是不稳定的,幼儿在不同的情境可能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
由于此时幼儿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观判断,如果成人对他的要求不一致,就会使幼儿的服从行为表现出情境性,比如在幼儿园能自己吃饭,回到家中则要父母喂等。
(“时过境迁”)
二、模仿阶段
幼儿通过对别人的行为的观察而模仿该行为,这也是幼儿形成规范行为的必经阶段。
幼儿的模仿行为有以下特点:
1.主动性
与服从行为相比,模仿行为是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的,幼儿并不是模仿他看到的所有的行为,而是选择他所喜爱的、对他有吸引力的或是他所依恋的人为榜样。
事实表明,幼儿对榜样的情感的认同越强烈,对榜样的模仿也就越主动。
幼儿总是喜欢模仿他所喜爱的老师的一些言谈举止。
2.模糊性
尽管幼儿的模仿行为不是盲目的,但他对行为的意义和依据的认识是模糊的,对所模仿的行为并没有独立地分辨善恶的能力,不会择善而从之。
同时,榜样本身往往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幼儿的模仿对象,所以,成人的行为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
3.次稳定性
因为幼儿是出于对榜样的仰慕或喜爱而发生模仿行为的,幼儿对行为本身的意义认识并不深刻,所以,在一定范围内和在一定时期内,这种模仿行为是相对稳定的。
但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的仰慕对象可能发生变化,再加上他的道德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可能会重新认识榜样的行为,从而决定自己是否继续以此为榜样。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幼儿生活的环境如家庭、幼儿园等相对是稳定的,因此,家长、教师等就有可能成为幼儿经常模仿的榜样。
如果幼儿期的模仿行为成为习惯,那么这对他将来的发展是有久远影响的。
模仿行为虽然水平高于服从行为,但它并不能取代服从行为,事实上,这两种行为水平在很长时间内是并存的,相互渗透的。
如果幼儿能够从最初的被迫服从到主动自愿地模仿某种规范行为,并由此得到积极的情绪和情感的体验,那么,这种行为就有可能长期保持下去,并在不同的情境中一贯地表现出来,这为幼儿将来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