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墨水的上游》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2021年郴州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

2021年郴州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
(选自《新民晚报》)
17. 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文中“种子”的含义。
18. 精读第(5)-(11)段,并在第(11)段后的横线处补写一句。
19. 品读第(17)段中的划线句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批注。 永远不要小觑了一粒种子的力量,它能穿越寒冬,也能破崖而出。就算它被埋在了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心底,也定然能在某个春天,挣脱一切桎梏,冒出动人心魄的嫩芽。 我的批注:
注:《月亮村的月亮》一文中“月亮”既指叫“月亮”的人,也指天上的月亮。
(一)理解标题意义
常见题型
(1)文章为什么以此为题? (2)分析本文题目的含义/作用。 (3)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4)换成另一个标题好不好?
技法点拨: 答标题的含义:看要求,答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答标题的作用:1、表明写作对象;2、概括主要情节;3、贯穿
(一)理解标题意义
标题 意义
标题的含义 标题的作用
知识梳理
表层含义 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意思。
深层含义 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1、表明写作对象; 《范爱农》 2、概括主要情节; 《草船借箭》 3、贯穿全文的线索;《羚羊木雕》 4、透露情感主旨; 《白杨礼赞》 5、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一米长的爱》 6、一语双关。《月亮村的月亮》
概括与浓缩。思考标题的好处,既要分析其表层含义,又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深层含意。如从“现 在看来……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上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可知,“端午的阳光”也指屈原 精神的光芒;从“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可知,“端午的阳光”还指 端午节的文化之光,即屈原的爱国精神像阳光一样,映照进后人的内心。
(选自《人民日报》,原文有删改)

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

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

历史第I卷选择题一、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同30分)1、历史:①甲骨文②司母戊鼎③秦陵兵马俑④园形方孔钱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2、穿越时空隧道,去体验半坡人的原始农耕生活。

你不能够体验到的是A吃上用陶器煮熟的猪肉B穿着麻布缝制的衣服3、跟随曹操征战多年的士兵,在一次战斗中受伤,需要实行外科手术,应该请谁为他医治4、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下列哪些措施有效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①册封达赖、班禅②设置驻藏大臣③设立西域都护④设立宣政院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5、四大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世界文明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四大发明中直接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的是:①火药②造纸术③印刷术④指南针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6、在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隋文帝时,开科举制的先河B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C唐朝科举的常设科目是进士科和明经科D戊戌变法期间,科举制度被废除7、某导演拍摄了一部反映北宋社会生活的电视剧,请找出与史实不符的内容A东京市民到“瓦子”(瓦肆)看戏B人们过元旦(春节)挂年画。

贴“桃符”、放鞭炮、往来拜年C街道两旁酒店、茶楼比比皆是D艺人在街头说唱小说《水浒传》中的故事8、“以和为贵”、“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古代对外交往中体现了这一优良传统的是:①丝绸之路②鉴真东渡③戚继光抗倭④郑和下西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9、2009年2月26日,圆明园被盗文物鼠首、兔首铜像以2800万欧元在法国被高价拍卖。

这两件文物是在近代哪次侵华战争中流失海外的A第一次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0、标志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11、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

今年五月,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团访问大陆,拜谒中山陵,重游民国旧都。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蓝墨水的上游陈启文①汨罗江,是湘江在湘北境内最大的一条支流。

他有两个源头,一个源出江西修水,另一具源自湖南平江,这两股支流在平江城西合流之后,从东南向西北流到这里,就要流到洞庭湖口了。

离湖口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水潭--河泊潭。

我知道,我已走到了屈原投江的地方。

屈原在这里写完《离骚》的最后一章,就投江了。

可怜屈子,想死也死不了,投江后怎么也沉不下去。

他顺着河流漂了一阵,又被水浪推回了岸边。

他在这里嚎啕了一阵,仿佛突然清醒过来了,但不是清醒了怎么活,而是清醒了怎么死。

这次,他在衣裤里填满了泥沙,他和这些泥沙一起沉了下去。

他给这里创造了一个地名--沉沙港。

②早先的沉沙港,早已被土埋了。

我记得这里有一个渡口,可以一直渡到河那边的屈子祠,一个人站在对岸看着这条河流,眼睛里流露出某种神圣的哀伤。

那是屈原,一尊默然矗立的雕像。

在老百姓那里,他不是一个诗人,而是一个好人,一个实诚人。

越是好人特少的年代,他就越是被人想起。

③还有杜甫。

杜甫也是一个好人,一个实诚人。

他坐着一条船,从湘江到汨罗江,然后他好像是在这里迷路了。

他一路上可遭罪了,但他不想死,可他还是死了,他是饿死的。

杜甫墓,就在汨罗江上游的平江境内。

这两个诗人以不同的死亡方式,把湘江的一条支流,变成了一个伟大民族诗歌的上游,--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④第一次读到余光中这句诗,我正在这条河边求学,我们那个学院,正处在平江青冲到汨罗古镇长乐之间,同我故乡的那条大河相比,那时的汨罗江,碧清碧清的,感觉比空气更清澈,更透明。

她给我生命中留下了最美好的一段记忆。

在恍惚如梦的追忆之中,每天黄昏我都要去那条河里去游泳。

那里的河滩,平缓,辽阔,河水在河中静静流淌,河床的颜色极为鲜艳,那里有各种植物,有各种动物,它们大都是水陆两栖的,属于生命中最暧昧的种群。

河床上最多的植物是木蓿,一种匍匐生长的野菜,一种牲口最爱吃的野菜。

《大学语文》基础知识100题

《大学语文》基础知识100题

《大学语文》基础知识100题1.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其句式以言为主。

2.《诗经》中被清代诗人王士祯推举为“万古送别之祖”的篇目是《•》。

3.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出自《诗经》的《•》。

4. 杜甫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衰微的历史过程,被称为“”。

5. 在我国诗歌理论遗产中,有不少著名的论诗绝句,而最早出现、最有影响的则是杜甫的《》。

6. 开创“香草美人”传统的诗人是。

7. 屈原开创的“楚辞体”实际上代表了中国文学的主义传统。

8. 屈原的主要代表作有《》、《》、《》、《》。

9.《山鬼》一诗选自屈原的《》。

10. 东汉张衡写的、被称为“七言之祖”的《》是效法屈原美人香草之喻以抒己志的作品。

11. 李商隐的诗大多隐约朦胧,含蓄委婉,具有独特的风格。

12.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的“李”是指。

13.徐志摩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是“派”的代表诗人。

14. 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最初收录在诗集《》。

15. 戴望舒的成名作是《》,他因此被称为“诗人”。

16.戴望舒的早期诗作忧伤哀愁,受欧洲派诗歌影响,追求意象的朦胧。

17.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作《老子》,又称《》。

18.《老子》分两部分,主要阐述的思想。

19.《老子》共多字,包含了不少对立转化的朴素辩证观点。

2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

2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

22. 成语“和而不同”出自《》。

23. 墨家思想的核心是。

24. 庄子善于使用故事来说明道理,文笔恣肆、词藻瑰丽、想象奇幻,诗意盎然。

25. 韩非子,战国末期思想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代表作有《》、《》等。

26. 《战国策》传说是西汉末年学者根据当时搜集到的史料重新编辑整理成书的。

27. 《苏秦以连横说秦》选自《》。

28. 《苏秦以连横说秦》成功塑造了一个勤奋好学、熟悉时事、能言善辩、渴求富贵的家形象。

余光中《乡愁》原文阅读及赏析

余光中《乡愁》原文阅读及赏析

余光中《乡愁》原文阅读及赏析余光中《乡愁》原文阅读及赏析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

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下面是收集整理的余光中《乡愁》原文阅读及赏析以供大家学习。

《乡愁》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赏析1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

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

《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

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

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

《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

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

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

新高考语文 2021届小题必练5 信息类文本阅读+古代诗词鉴赏+默写+语言文字应用 学生版

新高考语文  2021届小题必练5 信息类文本阅读+古代诗词鉴赏+默写+语言文字应用 学生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1933年英国学者利维斯等人在《文化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中首次使用了“媒介素养”的概念,指出媒介对青少年可能造成负面影响,需要对信息进行识别和批判。

直到20世纪80年代,媒介与信息素养教育才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

加拿大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早,以抵御文化侵袭和适应多元文化特征为出发点,安大略省最先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其教育大纲指出,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对媒体本质、媒体常用技术和手段以及这些技术手段可能产生的效应的认知力和判断力,1989年,该省教育部发布了《媒介素养:资源指南》。

1991年加拿大成立了“加拿大媒介协会”(CAME),积极开展课程改革和教育培训。

同一时期美国也成立了“媒介素养中心”(CML),2005年的一份报告中提出了媒介素养教育的五个核心问题,并将五类问题和子问题与基础教育阶段的语言、数学、卫生、社会学习相关联,受到广泛关注。

美国CMI提出的媒介素养的五个核心问题是,一,谁制造了信息;二,它使用了怎样的技术手段来吸引我的注意力;三,不同的人对这条信息可能会有怎样不同的理解;四,这条信息含有/隐含了怎样的价值、生活方式或观点;五,为什么会发出这条信息。

1997年中国社科院卜卫发表的《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是我国内地较早介绍媒介素养研究的论文。

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始关注媒介素养教育并出台相关文件和行动指南。

(摘编自《“媒介素养”教育的价值》)材料二:当我们天真地打开脸书(Facebook)给一个朋友发留言、消息时,我们很可能当时并不会意识到那些正在影响我们思想、观点、行为和世界观的力量。

如果不具备媒介素养,个体很可能成为那些不诚实、不健康的媒介习惯的牺牲品。

当涉及物质财产和个人问题时,人们会懂得隐私的概念,不会轻易告诉他人自己智能手机的密码及支付密码。

但是我们还没有明白或意识到,我们在网上做的所有事情都正在被有关平台收集、分析,并用来创建一个非常准确的用户个人资料,然后被卖给出价最高的人。

茂名市电白区2022-2023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茂名市电白区2022-2023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

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

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地尽管那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

但是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

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

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选编自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材料二:每年有成千上万的孩子寄电子邮件给我,请我提供有关教育方面的建议,他们想要知道,他们到底应该学习哪些科目。

此外,因为我当初放弃完成大学学业,所以他们也经常询问我,应不应该仿效我,也放弃完成大学的学业。

有时,也有一些孩子家长请我指引他们子女的方向,他们说:“我们应该如何引导他们迈向成功?”我能给予的建议其实是相当简单的:尽你所能,获得较高较好的教育。

年轻学子应该充分利用高中、大学教育,并且努力学习治学的方法。

的确,我因为创建微软公司而中途辍学,但是别忘记,我在辍学之前,曾在哈佛大学就读三年。

事实上,如果有时间的话,我还希望能够重返校园就读。

就像我以前曾经说过的,任何人都不应该轻易辍学,除非他们相信他们所面对的机会是一生中的一次,而且,即使如此,他们也应该考虑再三再做决定。

来自美国俄亥俄州的小学六年级老师凯西·克利兰写信说:“很多我的孩子都说,你从未完成高中学业,现在却是如此成功,所以我的孩子都认为他们有很好的理由不要在意学业的好坏。

熊红久《端午的阳光》阅读练习及答案

熊红久《端午的阳光》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端午的阳光熊红久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泪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郑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i}x,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

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间大夫坐在了泪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

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

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扰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

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

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

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间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

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

被江水灌洗的灵魂,忧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

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泪罗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限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二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

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擂米的私质,擂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到“楚辞”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私软的糯米联系起来。

蓝墨水的上游

蓝墨水的上游

《蓝墨水的上游》1.为了私利不惜破坏自然生态环境,(1分)不顾惜传统文化,(1分)这是一条破坏家园破坏文化之根的绝路。

2.①汨罗江因两位诗人而与民族诗歌联系在一起,作者在此求学,接受了这种人文精神的熏陶,被激起了创作激情。

(2分)②泪罗江畔风光秀美,景物充满生机和诗意,启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

(2分)3.①在行文结构上有画龙点晴、深化主题的作用。

(2分)②表达了“我”对自然景观、美丽家园及人文景观、传统文化遭到破坏的痛惜之情,对自然资源和人文之根干涸的焦急和忧虑,意在提醒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麻木了自身的灵魂。

(2分)4.①绘声绘色。

运用视觉、听觉感受,先写泪罗江周围的碧树鸟鸣,再写汨罗江水的清澈透明,给人一种由远及近的层次感、立体感。

(2分)②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汨罗江的环境有了灵动的特点,给人以鲜活的动态感。

(2分)③语言优美灵动,简洁明快,联想丰富,如“鸟”、“碧树”、“霞光”、“清泉”等许多意象都充满了诗意。

(1分)5.①屈原理想破灭主动求死,杜甫屡屡遭罪饥寒交迫而死,一个是浪漫主义,一个是现实主义。

(2分)②“上游”既可以指二者有着为后代诗歌创作提供创作动力与典范的能力,也可以指他们艺术成就上的高度。

(1分)③我们应当继承与发扬二者代表的精神成就,而不应该急功近利、只停留在无休止的物质追求的泥淖中,二者代表的精神成就应当成为我们后人生存与发展的动力之源。

(2分)《杰出的建筑家》1.CE。

(答案详解:本题考点指向“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做题时应抓住“超前意识”这四个字,阅读文章的三四小节知道ABD三项均表现其“超前意识”,所以答案应为“CE”)2.(1)梁思成先生等继往开来,披荆斩棘,功不可没;(2)梁先生是近代建筑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3)他是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4)他是中国近代城市规划事业的推动者。

(答案详解:本题考点指向为“分析综合”,解题时要把握住“从全文看”和“功绩”这两个重点词,首先把握文章思路,第一小节为总起,2、3、4三小节分别从不同的方面介绍了梁思成的功绩,其次画出每小节的中心句,最后加以概括)3.(1)他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2)建议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3)梁先生培养了一大批人才;(4)梁先生着手撰写《中国建筑史》与《图像中国建筑史》,堪称当时第一部高水平的中国建筑史(撰写建筑史的教材)。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同步练习(含答案)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同步练习(含答案)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同步练习一、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朱自清:生不逢时的完美人格朱自清的一生,如同一根紧绷的弦,从未松懈;又如同上紧的发条,无比精准。

他的一生,极其认真。

朱自清写作时,往往要先细心斟酌后才会动笔,往往写完无须修改。

但因为注重质量,他每天最多写500字。

所以,他的清贫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写得太慢。

《荷塘月色》中提到了蝉鸣。

有人写信给朱自清,说蝉夜晚是不叫的。

朱自清他写信向昆虫学家请教。

后来又两次亲耳听到月夜的蝉声,他才相信自己没有写错。

为此,朱自清专门写了一篇文章。

他不断地学习,以求自我完善,大量阅读各种书籍,虚心向语言学家王力、诗词专家黄节、俞平伯等人请教。

平时,他也坚持用中、英、日三种文字书写日记,以此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

在教学上,朱自清也是极其认真。

比如,他开设的选修课“文辞研究”只有王瑶一个学生。

尽管这样,朱自清仍然如平常一样地讲授、考试。

在工作上,朱自清做事原则性很强。

他在辞去图书馆馆长职务准备办理移交时,特地将一个不称职的馆员辞退。

朱自清说:“我不能把确实无法胜任图书馆工作的人留给继任的图书馆馆长,让我充好人而继任馆长当恶人。

”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执教23年,担任系主任16年,开了16门课,是对清华中文系学风影响最深的人。

如今,清华园里的“荷塘月色”和“自清”亭,为这个理工大学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

人,应该怎么样度过这一生?1916年,刚刚成年的北京大学预科学生朱自华在思索这个问题。

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处于关键阶段,战事正隆。

当时的中国,因为袁世凯去世,进入了军阀割据混战时期。

这样的时代,称之为乱世并不过分。

为了明志,朱自华改名“自清”,以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保持清白,不同流合污。

朱自清顺便把表字也一并解决了,他以“佩弦”为字,时刻警策自己。

为了达到自清的目的,便于自我反省,朱自清每天都写日记。

但后人从他的日记里,感受最深的却是清贫。

翻开日记第一页,就是两条借贷记录:1924年7月29日,晚与房东借米四升。

甘建华《蓝墨水的上游》和《江山多少人杰》的文史魅力

甘建华《蓝墨水的上游》和《江山多少人杰》的文史魅力

自身 的高 度 关 注 ,对 人 的生 命 和尊 严 的 倔 强 捍 卫
和坚 守 。
南岳 的 山魂 和 湘 江 的水 韵 浸 润 着 衡 阳人 的性 灵 。《 山多少人 杰 》选取 了 自古至今 3 江 5位衡 阳历 史 名人 ,作 者 用 精 练 的 语 言 做 标 题 ,极 力 凸 显 所 写人 物 的风 采神 韵 。 《 墨水 的上 游 》则 综合 性 地 蓝 叙 事 、记 人 ,更 显 文 史 笔 记 形 散 神 聚 的特 征 。作
心血查 证 了何 克 明 的状 元 身 份 (《 个半 状 元 》 ; 两 ) 证 实 了 欧 阳 询 、 周 敦 颐 、文 徵 明 、 曾 国藩 、王 阁 运 是衡 阳人 (《 乡关何 处》 ;考证 了 《 花三 弄 》 ) 梅 、 《 潇湘 水云 》 平 沙 落雁 》出 自衡 阳 (《 国十 大 、《 中
尹 季
衡 阳是 座 历 史 文 化 名 城 ,蔡 伦 造 纸 ,王 船 山 著 书 ,成就 千 秋 功 业 ;石 鼓 书 院 ,南 岳 宗 教 ,滋
等 不 同角 度 ,引 经 据 典 ,不 虚 美 ,不 隐 恶 ,将 一 个 鲜 活 的唐 代 大 诗 人 展 现 在 读 者 面 前 ,并 且 借 助 诗 作进 行分 析 ,勾 画 出 了唐 朝 时 衡 阳胜 景 。甘 建 华 凭借 事 实 说 话 ,恢 复 历 史 本 来 面 目,花 费 不 少
和挚爱 。正 如作 者在 《 山 多少 人 杰 》 “ 江 后记 ” 中 写道 “ 正是 出 于 一 个 衡 阳 人 的 义 愤 ,决 心 要 为 衡 阳人争 一 口气 ,让 他 们 知 道 什 么 叫 衡 阳 人 ” “ , 着 手 建 尔雅 文 化 网站 ” “ 撰 《 阳文 化 名 人 》 。 , 编 衡 ” 的确 如此 ,没 有 对 衡 阳 的 深 情 厚 爱 ,没 有 澄 明 的 历 史 眼光 和 深 切 的人 文关 怀 ,是 写 不 出 这 样 洋 洋 大 观 的文史 笔记 的 。 甘 建华 文 史 笔 记 的魅 力 之 一 在 于他 始 终 遵 循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比较探究《听听那冷雨》同步练习1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比较探究《听听那冷雨》同步练习1

《听听那冷雨》同步练习5分钟训练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仓颉滂沱惊蛰蠕动氤氲潺潺湿黏黏忐忑舐犊羯鼓啾啾皑皑沐浴擎天椽木岑寂寒濑料峭韵律纤手苔藓万籁孺慕蜗牛2.解释下列词语。

想入非非:皇天后土:氤氲:凄迷:料峭:山隐水迢:千寻:石破天惊:3.文学常识填空余光中,1928年生于福建永春,1950年去台湾。

余光中是梅开四度的作家,年轻时,他自称“右手写诗,左手写文”。

他的诗歌代表作有《》《》等。

关于散文,他曾这样说道:“散文不是我的诗余,散文与诗是我的双目,任缺其一,世界不成立体。

”其散文集有《》《》《》。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礼赞“中国是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目前他仍在“与永恒拔河”。

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融入了历史。

10分钟训练1.默写名句。

①白云回望合,。

②荡胸生层云,。

③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中年听雨客舟中,,。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2.品味下面两个句子,分析鉴赏叠字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①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②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3.理解下面几个句子的深层含义。

①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②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③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④要听鸡叫,只有去诗经的韵里找。

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

4.品味下面两个句子,分析通感修辞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①雨气空濛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

②“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指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5.品味文章的语言,分析其语言效果。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高二年级质重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是出发点。

被斯密和李嘉图当作出发点的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应归入18世纪鲁宾逊故事的毫无想象力的虚构;同样,卢梭的通过契约来建立天生独立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的社会契约论,也不是奠定在这种自然主义的基础上的,这倒是对于16世纪以来就进行准备,而在18世纪大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会”的预感。

我们愈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也就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显得愈不独立,愈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最初还是十分自然地在家庭和扩大成为氏族的家庭中,后来是在由氏族间的冲突和融合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公社中。

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

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偶然落到荒野中的已经内在地具有社会力量的文明人或许能做到——就像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竟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

因此,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

因而,只要一说到生产,我们或者就要把历史发展过程在它的各个阶段上加以研究;或者一开始就要声明,我们指的是某个一定的历史时代,例如,现代资产阶级生产这种生产事实上是我们研究的本题。

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但是只要它真正把共同点提出来,定下来,免得我们重复,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

不过,这个一般,或者说,经过比较而抽出来的共同点,本身有一些是几个时代共有的,(有些)规定是最新时代和最古时代共有的,没有它们,任何生产都无从设想;如果说最发达语言的有些规律和规定也是最不发达语言所有的,但是构成语言发展的恰恰是有别于这一般和共同点的差别,那么,对生产一般适用的种种规定所以要抽出来,也正是为了不致因见到统一就忘记了本质的差别。

如果没有生产一般,也就没有一般的生产,生产总是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如农业、畜牧业、制造业等,或者是他们的总体。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3《乡愁》课文分类赏析及随堂练习题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3《乡愁》课文分类赏析及随堂练习题

《乡愁》课文赏析随堂练习含答案原文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作者: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10月21日生于江苏南京,在秣陵路小学读书(原崔八巷小学)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2年毕业。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

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

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2012年4月担任澳门大学“住校作家”。

余光中是台湾著名的诗人。

其诗《乡愁》用朴实形象的语言,艺术地再现了故乡之思,亲人之恋,故国之情。

创作背景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之中,多次与亲人的聚散离合。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乡愁》这首诗。

赏析一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

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

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

蓝墨水的上游

蓝墨水的上游

蓝墨水的上游作者:黄菲来源:《时代邮刊·上半月》2020年第02期汨罗江是我最熟悉的江。

我的少年岁月,在汨罗江畔度过。

江边的人大致和我一样,由这条江完成美的启蒙,文学的启蒙。

然而即使带着乡愁的滤镜,也不得不承认,汨罗江,真的是一条再普通不过的河流。

我们熟知的汨罗江,是一条人文意义上的河流——一条被无数文人骚客吟咏过的河流,一条被称为“蓝墨水的上游”的河流。

这一切,皆因公元前278年的初夏,一位诗人选择在这条江决然赴死。

2000多年前的汨罗江,必是一条美丽的河流,屈原才选择将生命寄托给这一江清水——图片中的屈原总是憔悴落拓,忧愤沧桑,然而,从他的诗篇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视美为理想的人,他“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是一个从身体到精神都有洁癖的人,质本洁来还洁去,他一定会选择一个美丽洁净之地作为生命的归宿。

当落寞的诗人在江畔行吟时,必定也深深凝望过江面的晴岚和烟霞,采撷过江畔的木兰和白芷,簪在衣襟上,细嗅它们的芬芳。

我想象2000多年前的一个五月初五日,一江碧水映照出明净长天,几只水鸟灵巧地掠过柔软柳条,江畔的香草郁郁青青,远处浣衣姑娘的笑声在水面轻轻荡漾,诗人默默颔首:此地甚好。

乃从容涉水。

一个理想主义者完成了自己的殉道,汨罗江,和屈原一起,和《离骚》《楚辞》一起,在中国文化史的扉页上留下了不朽的名字。

余光中将汨罗江称为“蓝墨水的上游”,道出的,是屈原的道德、文章、节义、精神,对中国人尤其是对中国文人的深远影响。

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诚哉斯言。

屈原的精神不死,汨罗江的蓝墨水流入了中华的泱泱长河,流入了一个个书斋,一张张书案,令满纸烟岚氤氲出浪漫的诗情,也镌刻出傲霜的风骨。

屈原不幸,生前,“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滔滔却无知音;屈原幸甚,身后,有太多惺惺相惜的隔世知己。

屈原赋予汨罗江不朽的名声,而湘人,始终未愧对这名声。

2000多年,被流放的屈子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在江畔且歌且哭。

世人对落魄失意者总是难免轻慢,而湘人敬慕屈原的刚烈和高洁,爱重屈原的人品和文章。

读《蓝墨水的上游》和《江山多少人杰》有感

读《蓝墨水的上游》和《江山多少人杰》有感

读《蓝墨水的上游》和《江山多少人杰》有感作者:马汉钦来源:《山东青年》2016年第08期摘要:甘建华先生广泛搜集各种材料,推出了《江山多少人杰》、《蓝墨水的上游》这两本沉甸甸的专著。

在专著中,我们能够深深地感受到他扎实的学术功底和睿智的个人见识以及在领略浩如烟海的衡阳文化时所特有的温情和醉意。

关键词:甘建华;《江山多少人杰》;《蓝墨水的上游》;衡阳文化。

看了甘建华先生的《蓝墨水的上游》和《江山多少人杰》,暂且不论里面的文章如何,仅说甘先生那一颗爱家乡的心,那种想把衡阳文化展现在世人眼前的一腔热血,其实就已经很让人感动了。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甘建华先生从商海大潮中华丽转身之后,能够读书立说,致力于湖湘文化的研究,着实是难能可贵。

甘先生既神交古人,也结纳时贤,广泛搜集各种材料,现在终于推出了《江山多少人杰》、《蓝墨水的上游》这两本沉甸甸的专著。

当代大儒唐浩明先生撰文赞赏甘先生的专著“有雄奇瑰伟之气”,“呈现了湖湘文化的衡阳面孔”。

浏览了甘先生关于衡阳文化名人的高度评价之后,感觉的确如此,同时,也深刻理解了他所说的话:一个人一生对家乡的贡献就是他的桑梓、居住地或故居能够成为旅游胜地。

从这里,我看到了甘先生的一颗赤子之心,看到了他的责任、勇气和智慧。

在甘建华先生的专著中,我们能够深深地感受到他在领略浩如烟海的衡阳文化时所特有的温情和醉意。

各种文化典故、各个历史文化名人名言,他都能信手拈来,运用自如。

他以深厚的感情投入到对衡阳文化的描述中,却又始终能保持客观的态度给予理智而又中肯的评价,让我们在领略深厚深厚迷人的衡阳文化时,始终报以极大的信服,而又能为先生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笔力所深深折服,从而让我们在理性和感性的相辅相成中,感悟那不可多得衡阳文化之美!他的专著还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衡阳确实是个钟灵毓秀之地。

从古至今,这湘水之畔的衡阳孕育出了不少杰出的人才,可以说衡阳就是一个历史人物云集的城市,更是一个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

《蓝墨水的上游》阅读答案

《蓝墨水的上游》阅读答案

《蓝墨水的上游》阅读答案《蓝墨水的上游》阅读答案①罗江,是湘江在湘北境内最大的一条支流。

她有两个源头,一个源出江西修水,另一个源自湖南平江,这两股支流在平江城西合流之后,从东南向西北流到这里,就要流到洞庭湖口了。

离湖口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水潭——河泊潭。

我知道,我已走到了屈原投江的地方。

屈原在这里写完《离骚》的最后一章,就投江了。

可怜屈子,想死也死不了,投江后怎么也沉不下去。

他顺着河流漂了一阵,又被水浪推回了岸边。

他在这里了一阵,仿佛突然清醒过来了,但不是清醒了怎么活,而是清醒了怎么死。

这次,他在衣裤里填满了泥沙,他和这些泥沙一起沉了下去。

他给这里创造了一个地名——沉沙港。

②早先的沉沙港,早已被土埋了。

我记得这里有一个渡口,可以一直渡到河那边的屈子祠,一个人站在对岸看着这条河流,眼睛里流露出某种神圣的哀伤。

那是屈原,一尊默然立的雕像。

在老百姓那里,他不是一个诗人,而是一个好人,一个实诚人。

越是好人特少的年代,他就越是被人想起。

③还有杜甫。

杜甫也是一个好人,一个实诚人。

他坐着一条船,从湘江到罗江,然后他好像是在这里迷路了。

他一路上可遭罪了,但他不想死,可他还是死了,他是饿死的。

杜甫墓,就在罗江上游的平江境内。

这两个诗人以不同的死亡方式,把湘江的一条支流,变成了一个伟大民族诗歌的上游,——蓝墨水的上游,是罗江。

④第一次读到余光中这句诗,我正在这条河边求学。

我们那个学院,正处在平江青冲到罗古镇长乐之间,同我故乡的那条大河相比,那时的罗江,碧清碧清的,感觉比空气更清澈,更透明。

她给我生命中留下了最美好的一段记忆。

在恍惚如梦的追忆之中,每天黄昏我都要去那条河里游泳。

那里的河滩,平缓,辽阔,河水在河中静静流淌,河床的颜色极为鲜艳,那里有各种植物,有各种动物,它们大都是水陆两栖的,属于生命中最暧昧的种群。

河床上最多的植物是木蓿,一种匍匐生长的野菜,一种牲口最爱吃的野菜。

埋头吃草的水牛,有鲜绿的草汁从它们的嘴边流出来。

屈原专题阅读

屈原专题阅读

屈原专题阅读【现代文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1—3题。

(15分)端午的阳光文/熊红久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

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

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

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

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

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

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

在结束自己肉体生命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

被江水灌洗的灵魂,犹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

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

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

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楚辞”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

第二单元6捕蝶者

第二单元6捕蝶者

第二单元6捕蝶者庄周梦蝶《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解释:从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

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

一会儿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

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这则寓言是表现庄子齐物思想的名篇。

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忘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

它写得轻灵飘妙,常为哲学家和文学家所引用。

这个故事一般称作“庄周梦蝶”。

在一般人看来,一个人在醒时的所见所感是真实的,梦境是幻觉,是不真实的。

庄子却以为不然。

虽然,醒是一种境界,梦是另一种境界,二者是不相同的;庄周是庄周,蝴蝶是蝴蝶,二者也是不相同的。

但庄周看来,他们都只是一种现象,是运动中的一种形态,一个阶段而已。

简单的一个故事,既表现了一种人生如梦的人生态度,又把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庄周与蝴蝶的关系揭示出来。

形而下的一切,尽管千变万化,都只是道的物化而已。

庄周也罢,蝴蝶也罢,本质上都只是虚无的道,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这叫“齐物”。

梁祝化蝶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

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

”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

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

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

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

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

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

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

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

广东省阳江市雅韶韶丰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

广东省阳江市雅韶韶丰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

广东省阳江市雅韶韶丰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小题。

诗文大家余光中学富五车的人可以妙趣横生吗?儒雅冷静的人可以豪情万丈吗?矮小的人可以巨大吗?水火可以同源吗?可以。

余光中就是这样一组奇妙的矛盾。

身高不过五尺三寸,体重不足50公斤,散文家思果却形容他“全身每一钱都是脑”,大女婿戏称他为“小巨人”。

女儿姗姗说:“父亲那种外敛而内溢的个性,似乎一座冰封的火山,只有在笔端引爆才安全。

”平时谨言慎行,自律甚严,写作时宛如苦行僧,不烟不酒,只要一杯红茶或普洱苦茶。

他的生活,距离清教徒可能不远,他是那种随时保持冷静的人。

他说他的书房非常斯巴达,并非艺术之宫、象牙之塔,而是苦练之地;又说他的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

这样潜心育人的人师,却也是极端浪漫的诗人。

他看花事,总是“看到绝望才离开”。

他追逐美景,神魂颠倒:思果曾目睹他“为了追捕淡水河堤上日落前的片刻景致,赶着开车前去,神魂都贯注进去了,口中还喃喃有词,有些恍惚,怪不得他诗思那么妙”。

他是个唯美主义者,对于美的人、事、物,品味十分敏感,他的耳目所接,常成妙谛,美不胜收。

他自称是“艺术的多妻主义者”。

梁锡华说他“平常是冷静明澈像一泓秋水的人物”。

杨牧早年就以“冷静文明”一词来形容他,但是他热情起来,可以和朋友畅谈深宵,心情一好,就妙语如珠,让人应接不暇。

不过,据黄国彬的观察,“在一般的场合,余光中说话不多,碰见话不投机的人,更常常正襟危坐,态度颇为严肃,完全遵守荀子的忠告……可是,一旦置身于可与言的朋友之间,他就会慷慨地打开话匣,展现里面的珠玑了。

”余光中在《娓娓与喋喋》一文中曾说,“朋友之间无所用心的闲谈,如果两人的识见相当,而又彼此欣赏,那真是最快意的事了……真正的知己,就算是脉脉相对,无声也胜似有声。

”所以在宴会上,不幸和俗人相邻而坐,偏偏对方又喋喋不休,诗人就会“恨不得他忽然被鱼刺梗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蓝墨水的上游陈启文①汨罗江,是湘江在湘北境内最大的一条支流。

她有两个源头,一个源出江西修水,另一个源自湖南平江,这两股支流在平江城西合流之后,从东南向西北流到这里,就要流到洞庭湖口了。

离湖口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水潭——河泊潭。

我知道,我已走到了屈原投江的地方。

屈原在这里写完《离骚》的最后一章,就投江了。

可怜屈子,想死也死不了,投江后怎么也沉不下去。

他顺着河流漂了一阵,又被水浪推回了岸边。

他在这里嚎啕了一阵,仿佛突然清醒过来了,但不是清醒了怎么活,而是清醒了怎么死。

这次,他在衣裤里填满了泥沙,他和这些泥沙一起沉了下去。

他给这里创造了一个地名——沉沙港。

②早先的沉沙港,早已被土埋了。

我记得这里有一个渡口,可以一直渡到河那边的屈子祠,一个人站在对岸看着这条河流,眼睛里流露出某种神圣的哀伤。

那是屈原,一尊默然矗立的雕像。

在老百姓那里,他不是一个诗人,而是一个好人,一个实诚人。

越是好人特少的年代,他就越是被人想起。

③还有杜甫。

杜甫也是一个好人,一个实诚人。

他坐着一条船,从湘江到汨罗江,然后他好像是在这里迷路了。

他一路上可遭罪了,但他不想死,可他还是死了,他是饿死的。

杜甫墓,就在汨罗江上游的平江境内。

这两个诗人以不同的死亡方式,把湘江的一条支流,变成了一个伟大民族诗歌的上游,——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④第一次读到余光中这句诗,我正在这条河边求学。

我们那个学院,正处在平江青冲到汨罗古镇长乐之间,同我故乡的那条大河相比,那时的汨罗江,碧清碧清的,感觉比空气更清澈,更透明。

她给我生命中留下了最美好的一段记忆。

在恍惚如梦的追忆之中,每天黄昏我都要去那条河里游泳。

那里的河滩,平缓,辽阔,河水在河中静静流淌,河床的颜色极为鲜艳,那里有各种植物,有各种动物,它们大都是水陆两栖的,属于生命中最暧昧的种群。

河床上最多的植物是木蓿,一种匍匐生长的野菜,一种牲口最爱吃的野菜。

埋头吃草的水牛,有鲜绿的草汁从它们的嘴边流出来。

那时这里有很多的树和鸟,鸟落到了枝头,枝头上便有了歌唱。

听见鸟唱,但看不见乌。

鸟躲在绿荫里。

它旁边可能还有一只。

我听见另一只鸟,在唱。

每天黄昏,当我们赤膊走向河流时,一行行碧树,全都默不作声地披着霞光,每一片叶子轮廓分明。

一泓清泉,就被这样一大片碧绿的树掩映着,水中投下斜长的树影,水于是透明,碧绿。

而河流总是愈明净,愈深邃。

干净的河水里,晃动着我们年轻的身影,晚霞透过繁茂的枝叶照在我们身上,那时我们的身影也是干净的。

是的,我曾潜入很深的水里,那么深,也有神奇的阳光照进来,照亮了水底下的动物和植物,一条条鱼闪亮的鳞片,在最深的地方闪烁出来。

还有风,神奇的风,仿佛从另一个世界刮过。

我之所以对这一切感到神奇,只因为我是人,我误入了一个不属于我的世界,很快我就支持不住了,我从水底下冒了出来,而我纯粹因为好奇的短暂进入,已给那个碧清碧清的世界制造了一场不小的恐怖,那一泓清泉突然变得浑浊了,很多的鱼惊恐万状地跳起来,它们可能被我搅浑的水呛着了,想换口新鲜空气。

但它们活泼跳跃的样子却是人类很欣赏的,甚至觉得是很诗意的。

⑤那些年我写了很多诗。

⑥但现在,这条河流已经毫无诗意和灵气了。

河里漂满了船,但不是为屈子招魂的龙舟,也不是杜甫坐过的那一叶扁舟,那是淘金船,挖沙船。

金子是好东西,现在,沙子也变成了好东西。

我一路上看到的是坍塌的江岸,连绵的沙堆,倾倒在河谷里的垃圾。

更有大量的矿砂、尾堆,把这条河流挤得越来越逼仄,汨罗江只剩下了半边水,半条命了。

这条昔日的黄金水路,现在几乎看不到一条渡船,船已经很难走通了,连河流自己也走不通了。

那如水的温柔,被日复一日地逼得严厉起来,河岸被她日夜冲刷得支离,破碎,江畔的农舍,田地,正在裂开了一道道缝,河边的土路,狭窄而倾斜,也是到处布满了裂缝。

这条路,正在被人类走成一条真正的绝路,你感到它随时都会断裂,塌陷,随时都会跌入更深的疯狂。

⑦不仅是汨罗江。

我已经穿越了无数的河流,都已经很难觅见一泓清泉了。

流失的不仅是水土,我感到血管里的血也在流失,——渴。

渴得最厉害时,嗓子里有腥甜的味道,那其实是血的味道。

血是腥甜的,只有最干渴的旅人才能感觉到。

11.文章第⑥段“这条路,
正在被人类走成一条真正的绝路”,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真正的绝路”的含义。

(2分)12.文章第⑤段说,“那些年我写了很多诗”,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我”写了很多诗的原因。

(4分)13.文章最后一段在行文上有什么作用?段中写了“我”的一种感受,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这种感受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4分)14.作者在第④段对自己读书时的泪罗江景色作了详细的描写,请从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的角度对划线处进行简要赏析。

(5分)15.作者第③段中说:“这两个诗人以不同的死亡方式,把湘江的一条支流变成了一个伟大民族诗歌的上游。

”请结合我国古典诗歌的相关知识,联系文章的主旨对这句话的含意作深层次的探究。

(5分)参考答案:11.为了私利不惜破坏自然生态环境,(1分)不顾惜传统文化,(1分)这是一条破坏家园破坏文化之根的绝路。

12.①汨罗江因两位诗人而与民族诗歌联系在一起,作者在此求学,接受了这种人文精神的熏陶,被激起了创作激情。

(2分)②泪罗江畔风光秀美,景物充满生机和诗意,启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

(2分)13.①在行文结构上有画龙点晴、深化主题的作用。

(2分)②表达了“我”对自然景观、美丽家园及人文景观、传统文化遭到破坏的痛惜之情,对自然资源和人文之根干涸的焦急和忧虑,意在提醒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麻木了自身的灵魂。

(2分)14.①绘声绘色。

运用视觉、听觉感受,先写泪罗江周围的碧树鸟鸣,再写汨罗江水的清澈透明,给人一种由远及近的层次感、立体感。

(2分)②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汨罗江的环境有了灵动的特点,给人以鲜活的动态感。

(2分)③语言优美灵动,简洁明快,联想丰富,如“鸟”、“碧树”、“霞光”、“清泉”等许多意象都充满了诗意。

(1分)15.①屈原理想破灭主动求死,杜甫屡屡遭罪饥寒交迫而死,一个是浪漫主义,一个是现实主义。

(2分)②“上游”既可以指二者有着为后代诗歌创作提供创作动力与典范的能力,也可以指他们艺术成就上的高度。

(1分)③我们应当继承与发扬二者代表的精神成就,而不应该急功近利、只停留在无休止的物质追求的泥淖中,二者代表的精神成就应当成为我们后人生存与发展的动力之源。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