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桃花源记
八年级语文第21课《桃花源记》
从现代科学角度解读“桃花源”现象
地理学角度
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桃花源可 能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 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
生态学角度
生态学家可以从桃花源的描述中 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 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环境科学角度
环境科学家可以通过分析桃花源 的环境因素,探讨如何保护和恢 复类似的生态环境,以及预防环
传达出作者对理想社会追求
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
通过描绘桃花源中人们和谐共处、无 忧无虑的生活状态,作者表达了对和 平宁静生活的深深向往。
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反思
通过虚构的桃花源与现实社会的对比,作者 对现实社会的黑暗面进行了批判和反思,呼 吁人们追求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生活。
对自然与人文和谐的追求
桃花源的自然景色与人物生活融为一体, 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这种追求 体现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
八年级语文第21课《桃花源记 》
目
CONTENCT
录
•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体现 • 艺术手法鉴赏与经典语句解读 • 知识拓展:相关文化现象探讨 • 跨学科融合:自然科学角度看待“
桃花源”
01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平与成就
01
02
03
04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 ,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 年更名潜,元嘉四年(427年 )卒,享年六十三岁 。别署元 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 ,世称靖节先生。
04
艺术手法鉴赏与经典语句解读
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主题思想
桃花源的象征
桃花源被描绘为一个隐蔽而美好的地方,象征着人们心中的理想社会和乌托邦。 通过描写桃花源的美丽、和谐和富饶,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初中语文 文言文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和译文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和译文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
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
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
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
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
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
(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
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
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写出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
自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是我国文学第一位田园诗人。
辞赋以《归去来兮辞》最有名,有《陶渊明集》传世。
其诗文语言质朴、自然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
二、故事背景本文大约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无法改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
三、文体知识“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描写、状物,也可抒情、议论、说明,通常的写法是寓情理于事、景、物之中,或借叙事、写景、状物而自然而然地抒情言理。
八年级文言文桃花源记翻译及原文
八年级文言文桃花源记翻译及原文八年级文言文桃花源记翻译及原文《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文言文桃花源记翻译及原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shě)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hu)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qiān)陌(m)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zh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梳理及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梳理及练习题(含答案)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
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
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梳理
桃花源记【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字音】俨(yǎn)然黄发垂髫(tiáo)要(yāo)诣(yì)太守【注释】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6)武陵:郡名,现在湖南常德市一带。
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
为:作为。
缘:沿着,顺着。
行:前行,走。
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忽逢:忽然遇到。
逢:遇到,碰见。
夹岸:溪流两岸。
杂:别的,其他的。
芳草鲜美: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芳:花;鲜美:鲜艳美丽。
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
甚:很,非常。
异之:即“以之为异”,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
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惊异,认为……是奇异的。
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复:继续。
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
(词类活用)欲:想要。
穷: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走到……的尽头。
林:代指桃花林。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尽:消失(词类活用)便:于是,就。
得:发现。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2021年中考语文人教部编版-专题:文言文阅读(讲义解析版)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知识集结知识元《桃花源记》知识讲解一、陶渊明1.名号: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2.成就: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主要作品有《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
二、《桃花源记》相关考点(一)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二)注释:缘:沿着,顺着。
芳草鲜美: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芳:花;鲜美:鲜艳美丽。
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
(词类活用)穷: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走到……的尽头。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
然,……的样子。
豁然:形容开阔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
属:类。
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
黄发,古时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象征,这指老人。
垂髫,古时小孩不扎结头发,头发下垂,这里指小孩子。
(借代修辞)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要(yāo):通“邀”,邀请。
(通假字)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
排比
如“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和景象的 描写,形成排比,使文章节奏紧
凑,富有感染力。
对偶
如“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 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通过对偶的修辞手法,使句子结
构整齐,语意凝练。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VS
桃花源居民
他们是故事中的主要人物,过着和平、宁 静的生活,对外界充满好奇和向往。
次要人物形象
武陵人的家人
他们代表了世俗世界,与桃花源居民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批判。
渔人
他作为武陵人的向导,带领武陵人进入桃花源,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人物。
06 艺术手法
叙事手法
倒叙手法
文章开头先交代了故事的结局,然后才从头叙述故事的发生和发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平叙手法
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平叙手法,将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等几个部分平列起来叙述, 使故事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描写手法
白描手法
作者运用白描手法,简洁勾勒出人物、环境、事物的主要特征,给读者以鲜明生动的印 象。
语言风格
平实自然
文章的语言风格平实自然,没有过多 的华丽辞藻和修饰,却能够通过简洁 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内涵和思想。
生动形象
文章中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 式,使语言生动形象,让读者能够更 好地理解和感受作者所描述的场景和 人物形象。
05 人物形象
主要人物形象
武陵人
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和探索者,他偶然发 现了桃花源,并深入其中,体验了与世 隔绝的生活。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教案【三篇】
陶令不知何处去 ,桃花源⾥可耕⽥。
®⽆忧考⽹⼩编整理了初中语⽂桃花源记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桃花源记教案1教学⽬标(⼀)知识⽬标1.朗读、背诵课⽂。
2.理解积累⼀些⽂⾔实词。
(⼆)能⼒⽬标1.理解本⽂以渔⼈的⾏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法。
2.能辩证地看待作者在⽂中寄托的社会理想。
(三)情感价值⽬标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为追求理想的活⽽努⼒学习,形成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学重点 1、熟读课⽂,积累⽂⾔字词。
2、掌握⽂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法;把握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
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中的理想社会学法指导:1朗读法 2想象法 3⾃主和作探究法 4多媒体课件教学法。
教具准备:图⽚、录⾳机、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课时⼀、导语: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
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味投降,安于江左⼀隅之地。
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张养浩在《潼关怀古》⼀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以说,和平,是每⼀个民族共同的向往。
有⼀个成语就是这⼀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东晋⼤诗⼈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
它描述的是⼀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美好的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章⼆、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诗⼈。
⽣于东晋末朝,出⾝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岁,从此过着“躬耕⾃资”的隐居⽣活。
忧愤、饥寒、劳累、赢疾⼀起折磨着他,六⼗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
他所作的诗⽂,内容多描写农村⽣活,表现了优美的⾃然风光,抒发了他热爱⽥园⽣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尚感情。
初二语文《桃花源记》原文翻译
晋太元中,武陵⼈捕鱼为业。
缘溪⾏,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甚异之。
复前⾏,欲穷其林。
林尽⽔源,便得⼀⼭,⼭有⼩⼝,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
初极狭,才通⼈。
复⾏数⼗步,豁然开朗。
⼟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美池桑⽵之属。
阡陌交通,鸡⽝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着,悉如外⼈。
黄发垂髫并怡然⾃乐。
见渔⼈,乃⼤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
村中闻有此⼈,咸来问讯。
⾃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论魏晋。
此⼈⼀⼀为具⾔所闻,皆叹惋。
余⼈各复延⾄其家,皆出酒⾷。
停数⽇,辞去。
此中⼈语云:“不⾜为外⼈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南阳刘⼦骥,⾼尚⼠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问津者。
【译⽂】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以捕鱼为职业。
有⼀天他顺着溪⽔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
渔⼈很惊异这种美景。
再往前⾛,想⾛完那⽚桃林。
桃林在溪⽔发源的地⽅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座⼭,⼭上有个⼩洞⼝,⾥⾯好像有光亮。
渔⼈就丢下⼩船,从洞⼝进去。
开始洞⼝很窄,仅容⼀个⼈通过。
⼜⾛了⼏⼗⾛,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这⾥⼟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之类。
⽥间⼩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
那⾥⾯的⼈们来来往往耕⽥劳作,男⼥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
⽼⼈和⼩孩都悠闲愉快,⾃得其乐。
桃源中⼈看见渔⼈,感到很惊讶,问渔⼈从哪⾥来。
(渔⼈)详尽地回答了他。
他就邀请渔⼈到⾃⼰家⾥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来款待他)。
村⼦⾥的⼈听说有这样⼀个⼈,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战乱,带领妻⼦⼉⼥和同乡⼈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没有再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隔绝了。
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原文、译文及有关成语
八年级下册第九课《桃花源记》原文、译文及有关成语《桃花源记》原文和译文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
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
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
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
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
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
(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
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
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
人性的探索
03
故事中渔人和桃花源人的互动,反映了人性的善良、淳朴与贪
婪、势力之间的冲突和斗争。
03
桃花源记的艺术特色
语言风格
清新自然
陶渊明的语言风格质朴自然,不 事雕琢,善于用简炼的语言表达 凝重的思想感情。
含蓄蕴藉
陶渊明的语言含蓄而不做作,言 简意赅,常常寓深刻的哲理于简 练的笔墨之中。
表现手法
首尾呼应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首尾呼应,开 头和结尾都提到了“忘路之远近”, 使整个作品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04
桃花源记的影响与传承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 2 3
成为文学经典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 典之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启发文学创作
许多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受到《桃花源记》的启发, 运用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主题思想,创作出许多 优秀的文学作品。
白描手法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运用白描手 法,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事物的特征 ,使作品形象生动、意境深远。
象征手法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运用象征手 法,通过描绘美好的桃花源来表达自 己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结构布局
层次分明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结构严谨,层 次分明,从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 到离开桃花源,整个故事脉络清晰, 布局合理。
成为文学符号
《桃花源记》所描绘的理想世界和美好愿景,成 为文学中一个重要的符号,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当代的传承与传播
广泛传播
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桃花源记》的影响力进一步 扩大,成为全球范围内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
多种艺术形式呈现
除了文本传播外,《桃花源记》还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 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以更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桃花源记
6.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古义:看到 今义:用为助词
7.诣太守,说如此。 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
结合背景考虑,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这个美好 的世外桃源用意何在?
对社会现实(政治黑暗、 连年战乱)的不满。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桃花源记
发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鲜美 缤纷 忘→逢→异→ 穷
桃花源 进访
(理想社会)
平旷 俨然 良田美池桑竹 怡然 大惊 叹惋
再寻
处处志之 遂迷 未果
谢谢观看
空阔,宽阔
这类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
整齐的样子 来来往往的人
田间小路
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
交错相通
老人 小孩
耕种劳作的人
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全,都
桃花源以外的人
快乐的样子
翻译:土地平坦开阔,房屋 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 美丽的池塘和桑林、竹园之 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能 听到鸡鸣狗吠的声音。里面 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 男男女女的穿着完全像桃花 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 都很快乐的样子。
竟然
同“俱”,完全,详尽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
全,都
同“邀”,邀请
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从这里
说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妻子和儿女
于是,就 隔绝,不通音信
翻译:看见捕鱼人,(他们)竟然非
常惊讶,问从什么地方来,捕鱼人 详细地回答了他们。(他们)就邀请 (捕鱼人)到他们家里,摆酒杀鸡热情 款待。村中听说来了这么个人,都 来打听消息。(他们)自述说他们的祖 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着妻子 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 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跟外 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八上语文课文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基础知识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文言词语【一般词语】[缘]沿着,顺着。
[夹岸]两岸。
夹,在两旁。
[数]几。
[芳]香花。
[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英,花。
[缤纷]繁多样子。
[复]再。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才]仅。
[平旷]平坦开阔。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田间小路。
[悉、咸]全,都。
[黄发]指老人。
[垂髫]指小孩。
[怡然]形容喜悦。
[乃]竟然。
[具]详细。
[问讯]打听消息。
[云]说。
[叹惋]感叹惊讶。
惋,惊讶,惊奇。
[延]邀请。
[语(yù)]告诉。
[扶]沿,顺着。
[向]从前,旧的。
[及]到。
[诣]到。
[遣]派。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计划。
[果]实现。
【一词多义】[中] ①年间。
(晋太元中.)②中间。
(中.无杂树) [志] ①标记。
(寻向所志.)②做标记。
(处处志.之)[为] 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①寻找。
(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
(寻.病终)[闻]①听说。
(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
(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
(便舍.船)②(shè)房舍。
(屋舍.俨然)[作] ①劳作。
(其中往来种作.)②做。
(设酒杀鸡作.食)【古今异义】[鲜美]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味道好。
[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如此]古:像这样。
今:这样。
八下语文桃花源记翻译
原文八年级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jia)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shě)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hu)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qiān)陌(m)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wèi)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
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紧靠着两岸生长有几百步。
其中没有其他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
渔人感到很惊奇。
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林子的尽头是溪流的源头,于是出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
渔人于是离开船,从洞口进去。
起初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
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
初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桃花源记》
初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桃花源记》桃花源记陶渊明原文Original Text译文Translated Text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不记得了路程有多远。
突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紧靠着溪流两岸生长,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其他的树,花草鲜艳漂亮,地上的落花繁多。
渔人对此感到惊奇。
再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看起来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爽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点就到头了,因此显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模模糊糊里面看起来有光亮。
(渔人)就离开小船,从洞口到里面去。
开始洞口专门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那个地点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漂亮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的景物)。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那儿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模样。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不管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
(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
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
村子里的人听说有如此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那个与人世隔绝的地点,没有再出去过,因此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词、古文,做问答题。
如: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的哪种思想感情?既然桃花源是不存在的,为什么作者还要写它?为什么作者要安排“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呢?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重要实词缘、异、穷、具、咸、妻子、邑人、绝境、间隔、无论、语、足、及、诣、津2.重要虚词乃、为、其3.一义多词(1)缘、扶=沿着(2)要、延=邀请(3)悉、咸、皆=都(4)具=详细地4.古今异义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妻子(古义:(两个人)妻子和儿女;今义:(一个人)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鲜美(古义:鲜艳而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注:今义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不足挂齿间隔(古义:隔绝;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缘(古义:沿着;今义:缘故,缘分)津(古义:渡口。
指访求、探求的意思。
今义:口液)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局外人)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开朗(古义: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义:乐观,畅快)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延(古义:请;今义:延伸,延长)悉(古义:都;今义:熟悉)咸(古义:全;今义:一种味道)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5.词类活用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异: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志:做标记,名词作动词。
未果,果:名词作动词,实现6.一词多义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②寻病终(副词“不久”)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下船”丢弃。
舍弃)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中:①中无杂树(“中间”)②晋太元中(“年间”)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之: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③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意)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对,向)遂: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向:①寻向所志(原来)②眈眈相向(看)得:①便得一山(出现)②得其船(找到)闻:①鸡犬相闻(听见)②问有此人(听说)7.多词一意文中出现了三对词都是一个意思,这种词类叫做多词一义。
有:"便要还家",“要”(通假字)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都是"邀请"的意思;"缘溪行”,“缘”与“便扶向路”,“扶”都是“沿着”的意思;“悉如外人”,“悉”和“咸来问讯”,“咸”,还有“皆出酒食”,“皆”都是“都”的意思。
"不足为外人道也",“道”与“此中人语云”,“语”都是“说”的意思8.同义词都——1)悉:悉如外人2)皆:皆叹惋3)咸:咸来问讯4)并:并怡然自乐5) 具:具答之沿------1)缘:缘溪行2)扶:便扶向路邀请—1)要:便要还家2)延:余人各复延至其9.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问所从来,具答之(具,通“俱”,详尽)10.古汉语句式1)判断句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也”表判断。
句意: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
)2)省略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是“(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
(渔人)具答之。
(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省略。
句意:(村人)看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回答(村人),于是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准备食物款待他。
)省主语:例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是“〈小口〉仿佛若有光”的省略。
句意:山上有一个小洞口,〈小口里面〉好像有些光亮。
)例二:便舍船,从口入。
(是“〈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的省略。
句意:〈渔人〉就丢下船,从洞口进去。
)本文省略主语有多处,如:“(小口)初极狭,才通人。
”“(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
(渔人)具答之。
(村中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
”翻译时一并补出。
省宾语:例一:问所从来(是“问之所从来”的省略。
“之”代“渔人”。
句意:问〈渔人〉从哪里来。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
在那儿,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
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没有勾心斗角。
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
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蒂,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
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
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
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鱼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
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
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
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
“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
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谥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字渊明。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因此后来文学史上称“田园诗人”。
东晋汉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诗》《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
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理解性默写】1.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夹岸数百步”都是桃树,没有一棵杂树,很是奇特。
3.本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明显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明显精神面貌)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花源的人来历的句子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9.“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0.“村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也不屑与世俗交往的心情,同时也为渔人出而复寻,“不复得路”,埋下伏笔。
)【内容评析】1.第一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和沿途所见的美景第二段:总写渔人的感受和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社会风尚第三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家里做客以及辞去的经过第四段: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因迷路而不复得第五段:写桃花源无法找到2.作者的愿望: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3.中心思想:表达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动乱、和平生活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4.桃花源是理想社会的原因: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人人各尽所能的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友好。
【渔人行踪】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
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
“桃花源”是个虚构的理想社会,既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在当时阶级社会中只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空想,又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
本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
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本篇一个特点。
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
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
文章主题《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
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
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
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