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议古代保障司法公正的策略 精品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法律经典正义与公平的追求

中国古代法律经典正义与公平的追求

中国古代法律经典正义与公平的追求在中国古代的法律史上,有众多的法律经典被创造和发展,其中正义与公平一直是法律实践的核心追求。

这些法律经典以各自独特的方式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正义与公平的追求,它们奠定了中国法律制度的基础,对今天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礼法之道中国古代的法律体系以礼法为基石,把正义和公平作为治国理政的核心价值观。

《周礼》是中国古代礼法的经典之作,它系统地阐述了君主如何以正义和公平的原则进行统治。

除了规范国家制度和社会秩序外,礼法还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尊重他人、宽容包容的原则,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公平。

这种注重礼制的法律观念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法律发展。

二、司法公正的追求在古代中国,司法公正一直是法律实践的目标。

《大宗伦》是中国古代法学经典之一,它提出了“公审无私”、“贪无得贿”、“满堂应佛”等观念,强调法官应该以公正、公平的心态来审判案件。

这种明确追求司法公正的态度对于确保判决结果的公平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在中国法律实践中影响深远。

三、刑法的平衡与公平在刑法领域,古代中国追求的是一种平衡和公平的正义观念。

《刑统》是古代中国法律经典之一,它对刑罚的使用提出了一系列严格限制和规定,力求平衡犯罪分子的罪与刑之间的关系。

古代法律的目的是惩罚犯罪,同时也注重保护被告人的权益,避免滥用刑罚权力。

这种平衡与公平的追求是中国古代法律的一个重要特点。

四、重视法律教育和宣传中国古代法律追求正义和公平的同时,也注重法律教育和宣传的重要性。

《女诫》是一部古代的女子教育法律教程,在其中,女子受到的教育不再局限于家务和家风,而是扩展到了法律和社会事务方面。

这是中国古代法律意识的一个具体表现,也推动了社会对正义和公平的更深入的理解和追求。

五、法律与道德的融合中国古代法律始终致力于将法律与道德相结合。

《管子》是中国古代法律经典之一,它强调法律制度的完善与社会道德的提倡是互相联系的。

法律旨在引导人们尊重规则和道德,而道德也为法律的实施提供了道德支撑。

浅谈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特点

浅谈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特点

浅谈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特点中国古代司法制度是指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用于维护社会秩序和解决纠纷的一套制度和规则。

中国古代司法制度具有多种特点,下面将进行详细探讨。

首先,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特点之一是重视道德伦理。

在古代中国社会中,法律的实施不仅仅依赖于法律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依赖于人们的道德修养和自觉遵守。

中国古代司法制度强调社会大众的道德观念,鼓励人们秉持正义、公正和诚实的价值观,同时倡导家庭、邻里关系的和谐与和睦。

这种特点使得古代中国司法制度与道德伦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司法决策更加公正、公平和合理。

其次,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特点之二是注重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司法制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儒家强调道德修养和规范的重要性,倡导以仁爱、容忍和谦逊为核心的人际关系观念,这种观念也贯穿在古代司法制度的各个环节中。

例如,在古代中国的审判中,审判官和律师都要遵守公正和诚实的原则,而不是为了私利而歪曲事实或欺骗法庭。

此外,儒家思想还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因此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对于家庭纠纷的处理通常更倾向于通过调解而非诉讼的方式,这进一步体现了儒家思想在司法制度中的影响。

第三,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特点之三是具有较高的灵活性与代表性。

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司法制度具有多种形式和层级。

封建社会的法律制度分为君主法、官法和部族法等等,可以灵活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变通。

同时,司法制度的决策过程也注重听取各方利益的代表意见,以实现司法决策的公正和公平。

在古代中国的审判中,通常会设立审判人员和审判代表,旨在确保审判决策的多元化和公正性。

这种灵活性和代表性使得古代中国的司法制度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利益关系,确保了司法制度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最后,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特点之四是重视法律的实施和执行。

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司法制度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制度,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具体案件中得到有效执行。

古代中国的司法制度非常重视案件的审理程序和证据的确凿性,正所谓“宁肯误杀,不肯错释”。

论中国古代的司法官与司法公正

论中国古代的司法官与司法公正

论中国古代的司法官与司法公正摘要:中国古代的司法也追求公正,并逐渐形成、发展了自己的司法公正理论。

为了实现司法公正,中国古代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司法官素质措施、司法官责任措施、对司法官的监督措施,这些措施从不同侧面规范司法官的行为,督促他们依法司法,并惩治司法不公的官吏,实际上成为维护中国古代司法公正强有力的力量。

关键词:司法官司法公正措施中国自夏朝制定了法律后,就有了司法。

中国古代的司法也追求公正,并逐渐形成、发展了自己的司法公正理论。

司法是一种司法官的活动,中国古代社会的政制实行各级文官主管负责下的官僚体制,除中央朝廷有专司法律事务的机构和官吏外,地方司法由各级文官兼理,因而,司法官主要指各级文官。

在官僚体制下,主要依靠官吏的个人才能、经验维系国家政治机器的运行,制度资源相对贫乏,所以,司法官自身素质的高低对于司法公正有直接的影响。

为了实现司法公正,中国古代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司法官素质措施、司法官责任措施、对司法官的监督措施,这些措施从不同侧面规范司法官的行为,督促他们依法司法,并惩治司法不公的官吏,实际上成为维护中国古代司法公正强有力的力量,本文对此做一粗略的探讨。

一、司法官素质措施(一)司法官的培养为保证司法公正的实现,对于司法官最起码的要求就是其知法、懂法。

中国古代对司法官法律素质培养的途径是多种类的,而且各朝代又有各自的特点,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古代的一些朝代在国家教育中设有法律教育,为培养具有法律素质的司法官创造有利条件。

中国早在唐代就已有中央的教育机构“国子监”设有专门的法律专业“律学”。

入校学生称“律学士”,年龄在18岁至25岁之间。

在校人数为50人,来自八品以下官的后代及一般愿习法律者。

《新唐书·选举志》载:“律学生五十人”、“以八品以下子及庶人之通其学者为之”。

学校还专设从事法学教学和研究的律博士3人,助教1人。

浅谈古代司法制度特点

浅谈古代司法制度特点

浅谈古代司法制度特点古代司法制度是指在古代社会中对犯罪行为进行审判和制裁的制度。

这些制度在不同的古代文明中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特点,但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古代司法制度具有强烈的权威性。

古代社会权力分散,君主或统治者常常担任最高法官的角色。

司法裁决的效力和权威性主要来自于统治者的授权和认可。

司法裁决几乎没有上诉程序,一旦判决下来,即便有冤假错案,也很难得到纠正。

其次,古代司法制度注重公正和公平。

在古代社会,不同的阶级和群体享有不同的权益,因此司法制度必须确保对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一视同仁。

对于同样的犯罪行为,司法制度应保证公正地适用法律,不偏不倚地进行审判。

第三,古代司法制度重视权谋和威慑。

在古代社会,司法制度不仅是用来维护社会秩序和法律尊严的工具,更被用作一种政治手段。

通过严厉的刑罚和制裁,司法制度可以震慑犯罪分子和其他潜在的犯罪者,从而有效地维护社会稳定和统治者的权威。

第四,古代司法制度偏重刑罚而轻视教育和预防。

在古代社会,司法制度主要关注的是对犯罪行为的惩罚,而不是对犯罪原因的研究和解决。

因此,刑罚往往更注重罚与重,而对于犯罪分子的改造和社会的预防则关注较少。

古代司法制度对于犯罪分子虽然可能施加了很大的威慑力,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犯罪问题的根源。

最后,古代司法制度中常常有宽严相济的特点。

一方面,古代司法制度往往会对严重的犯罪行为采取极其严厉的刑罚,如流放、酷刑甚至死刑。

另一方面,对于一些较轻微的犯罪行为,司法制度则可能会对犯罪分子采取较为宽容的处罚,如罚款、道德警告等。

这种宽严相济的特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平衡对犯罪的打击力度与犯罪分子的人权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古代司法制度在不同的文明中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特点,但总体而言,古代司法制度注重权威性、公正性、威慑性和锐气,偏重刑罚而轻视教育和预防,并常常具有宽严相济的特点。

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特征,对于理解和研究古代社会的司法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宋代保障司法公正的制度性举措

宋代保障司法公正的制度性举措

宋代保障司法公正的制度性举措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包青天”是一尊堪与希腊女神忒弥斯相提并论的“正义之神”“司法之神”。

然而,“青天窗外无青天”,①酷吏传外有酷吏,青天不常有而酷吏常有。

更为真实的情况是青天酷吏不常有而贪官污吏常有,贪官污吏不常有而庸官俗吏常有。

青天甚至部分酷吏也许能够抗拒权势的催逼,抵制金钱的诱惑,忍受亲情的煎熬,但是,在庸官俗吏乃至贪官污吏占绝大多数的现实司法场域中,要真正实现司法公正,还必须有科学合理的制度举措作为保障条件。

这固然是现代司法文明的基本要求,却也能够从中国传统司法文明中发现类似智慧。

因为人类司法文明的共同价值取向之一,就是通过司法活动为社会运送正义,这一点古今中外没有本质差别,只不过具体的方式与效果不同而已。

②在中国司法文明史上,宋代司法因其别具特色而峭然屹立为一座高峰。

③ 在如何为社会运送正义的问题上,宋代司法也留下了可圈可点的成就,为司法公正的实现提供了积极的条件,对此读史习律诸君子不可不察也。

事实上,宋代司法传统中的相关制度举措,笔者和其他学者已多有论述,④但大多较为零散而具象,或未从整体上进行总结提炼,或未明确揭示其所蕴含的为社会运送正义之旨趣与近世化转型之特征。

要言之,宋代司法之所以在中国司法文明史上别具一格,不在于这一时期出现了某一项两项特别的司法制度,亦不在于这些制度在司法实践中个别地发生效果,而在于这些对司法公正有莫大助益的制度集中性地出现在宋代司法传统中,而且相互之间构成了联系较为协调和紧密的有机整体。

也就是说,宋代司法文化在制度设计方面的成就是一种整体性突破与结构性优化,而非单纯的个别的制度创新。

本文即试图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司法公正的制度性保障为切入点,总结宋代司法传统中具有鲜明特色的制度举措,进而探究其所以发生的原因和其所昭示的司法近世化转型趋向之意涵、表征与限度。

秦汉的法律制度和公正法治

秦汉的法律制度和公正法治

秦汉的法律制度和公正法治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制度的历史渊源。

在秦汉时期,中国法律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完善,中国开始迈向一个更加公正的法治社会。

一、秦朝的法律制度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始于公元前221年,终于公元前206年。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了大规模的法律改革。

秦朝的法律制度以法律严格、惩罚严厉、权力集中为特点。

秦朝的法律被称作法家思想的产物,采用了比较完备的官法制度来统治人民。

秦朝的法律制度体现在律令、铁疏、士痞和田制等方面,官法制度的建立是秦朝法律制度形成的标志。

在秦朝,官法制度所规定的罪行和制度非常严格,这就导致了人民的反感和不满。

但是同时,秦朝的官法制度也规定了很多比较先进和公正的制度,比如说实行司法公开,开展律师辩护制度等。

二、汉朝的法律制度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大一统王朝,始于公元前206年,终于公元220年。

汉朝时期,法律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丰富了法律的内容,打造了一个更加完整的法律体系。

汉朝的法律制度以皇家法律为中心,秉承了儒家思想,注重人民民主,注重法治、公正和人权。

汉朝的法律制度主要体现在四种形式:器令、法令、案牍和律令,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律令。

律令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法律为中心的官方法典,被称为中国的刑法之母。

《律令》主要规定的是刑法,并将刑法的规范与制度化结合起来。

可以说,律令是汉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来的中国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公正法治公正法治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是制度与道德、法规与人权、公民权利与义务、官僚制社会与文化道德的内在共性。

公正法治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

在秦汉时期,公正法治得到了一定的实践和推广,这在当时来说已经是十分不容易的事情。

秦朝采取的官法制度虽然比较严格,但也探索了实行司法公开、开展律师辩护制度等新的制度。

汉朝的法律制度与司法改革公平与正义

汉朝的法律制度与司法改革公平与正义

汉朝的法律制度与司法改革公平与正义汉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王朝之一,其法律制度与司法改革在维护公平与正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汉朝法律制度的基本特点、司法改革以及其对公平与正义的维护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汉朝法律制度的基本特点汉朝法律制度的基本特点包括了法律面广、法官审理程序规范、法律适用灵活等方面。

首先,汉朝法律面广。

汉代颁布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其中以《汉律》和《汉铭》最为著名。

这些法律法规内容涵盖了刑法、民法、律令、施政规则等各个方面。

此外,汉朝还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以适应各地的特殊需求。

这样的法律面广,保障了社会秩序和人民权益的司法保障。

其次,汉朝法官审理程序规范。

汉代法律明确规定了法官的审判权限、审理程序和证据要求等,以确保司法审判的公正和权威性。

在刑事案件中,一般采用公诉制和辩护制,确保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而在民事案件中,汉代法律规定了诉讼程序和调解方式,力求公正裁判。

最后,汉朝法律适用灵活。

在司法实践中,汉代法官注重根据案情的不同、法令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处理。

他们在审理中采取了合理的解释、实践中不刻板、讲究实效等方式,以使法律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二、司法改革的重要性汉朝进行的司法改革对于维护公平与正义具有重要的作用。

司法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建立一个公正、高效的司法体系,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首先,司法改革使得法律得到更好地贯彻执行。

通过对原有法律制度的修订、补充和完善,汉朝使法律更加贴近社会实际,更好地为社会治理服务。

同时,司法改革还加强了对法律规范的监督和执行力度,避免了法律被搁置或滥用的情况发生。

其次,司法改革提升了司法公正性和专业性。

汉朝推行了一系列的司法制度改革,包括审判流程的规范、法官的选拔和培养、司法监督等方面的措施。

这些改革举措使得司法判决更加公正客观,法官更具专业素养,有效防止了腐败和不法行为的出现。

最后,司法改革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

通过改革司法制度,汉朝为商业活动和贸易提供了良好的法律保障,避免了合同纠纷和商业争议的发生。

工作心得:司法公正倚靠“监督”保障(最新)

工作心得:司法公正倚靠“监督”保障(最新)

工作心得:司法公正倚靠“监督”保障(最新)在中国古代行政司法合一的审判模式下,司法官员的权力很大,如果不加以严格约束,必然会造成执法乱法的现象。

为了监督司法官员的审判行为,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唐代制定了完备的司法监督机制,实行错案责任追究制和录囚纠错机制等措施。

唐代的审判监督机制唐朝建国后,为了预防司法腐败,实现审判公正,建立了完备的司法官员考核制度和审判监督机制。

唐代的吏部每年要对中央和地方各级司法官员进行考核。

唐代考核又称为“考课”,凡内外文武官员九品以上,根据一年之中的功过、行能,议其优劣,定为九等,当众宣读考核结果。

唐代官员的考核标准是四善二十七最,因职掌不同,考核的标准也不同,其中对司法官员的考核标准是“决断不滞,与夺合理,为判事之最”。

唐代的考课制度十分严格,不是流于形式,如果在考课时有弄虚作假的行为,将无限期追究其法律责任。

唐代的司法审判监督有来自于监察机构御史台的监督和同级审判衙门内部的监督等形式。

御史台是国家专职的监察机构,有时也参与司法审判。

据《唐六典》卷13记载:“御史大夫之职,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

……凡天下之人有称冤而无告者,与三司诘之。

”唐代审判衙门内部的监督包括主管长官对下属机构的监督,同级官员之间的相互监督,以及下级官员对上级长官违法行为的举劾等形式。

在白居易的判文集中记述了这样一个判例:“得景为录事参军,刺史有违法事,景封状奏闻。

或责其失事长之道。

景云:不敢不忠于国。

”在唐代地方审判衙门中,设立了录事参军、主簿、录事等官职,负责对各类司法文书的内容进行审查。

有学者认为,各州的录事参军、各县的主簿、录事具有勾检稽失的职能,一切官文书都要经过勾检这一程序,包括刑事或民事的判决在内。

唐代的勾检官对审判文书内容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核查,保障审判的客观公正。

唐代的录囚纠错机制为了有效预防司法官员错判案件的现象,唐代法律赋予了司法官员自我改正错判的机会,“诸公事失错,自觉举者,原其罪;应连坐者,一人自觉举,余人亦原之。

古代法律体系它们是如何保障社 会秩序的

古代法律体系它们是如何保障社 会秩序的

古代法律体系它们是如何保障社会秩序的在漫长的古代历史长河中,法律体系犹如一座坚固的大厦,为社会秩序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它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岁月的磨砺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

古代法律体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习惯法。

在那个时候,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共同遵循的规则和惯例,这些规则虽然没有明确的文字表述,但却通过口口相传和行为示范得以传承。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出现,统治者开始意识到需要一套更为系统和明确的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的稳定。

中国古代的法律体系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从夏商周时期的“刑”,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再到秦汉以后逐渐完备的律令体系,每一个阶段都有着重要的发展和变革。

在保障社会秩序方面,古代法律首先通过明确的条文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例如,对于财产的归属和交易,法律有着详细的规定,避免了因财产纠纷而引发的社会动荡。

对于婚姻家庭关系,也有相应的规范,如规定了婚姻的成立条件、夫妻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家庭财产的分配等。

这些规定使得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有了明确的行为准则,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古代法律对于犯罪行为的惩罚也十分严厉。

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惩罚犯罪者本人,更是为了起到警示和威慑的作用,防止其他人犯罪。

例如,在秦朝,实行严刑峻法,对于盗窃、杀人等犯罪行为处以极重的刑罚。

虽然这种严厉的惩罚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秩序,但也因其过于残酷而备受争议。

同时,古代法律还注重维护社会的等级制度。

在封建社会,不同等级的人在法律面前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贵族和官员往往享有一定的特权,而平民和奴隶则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这种等级差异在法律中的体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统治阶级的地位,但也容易引发社会矛盾。

在古代西方,罗马法是最具代表性的法律体系之一。

罗马法以其严谨的逻辑和全面的内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罗马法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包括财产权、债权、婚姻家庭等方面。

法律体系与古代社会的公正与秩序

法律体系与古代社会的公正与秩序

法律体系与古代社会的公正与秩序在古代社会,法律体系扮演着维护公正与秩序的关键角色。

它不仅是一种规范行为的工具,更是社会各个阶层公平竞争的基石。

然而,古代法律体系与现代的有所不同,其内在机制和运作方式更加简单和粗糙。

本文将深入探讨法律体系在古代社会中如何维持公正与秩序,以及其中存在的局限性。

首先,古代社会的法律体系建立在典籍、仪礼和传统上。

经过长期发展,人们逐渐形成一套行为规范,即依靠传统与经验来判断事情的对错。

这种法律体系的最大优点是深植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具有很高的自觉性。

当社会成员触犯法律规定时,他们往往不需要外界的监守自盗,而是自己意识到错误并承担后果。

因此,公正与秩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共识维持的。

其次,古代社会的法律体系在维护公正与秩序方面往往采取以刑罚为主的手段。

这种手段的效果是显著的,一方面它能警示社会成员遵守法律规定,另一方面它也能惩罚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的秩序和公正。

古代社会有诸多的刑罚手段,如鞭挞、流放和处死等,这些手段的严厉程度因不同的犯罪行为而有所差异。

无论是身份高贵的王侯贵族,还是平民百姓,只要触犯了法律,都要承受相应的刑罚。

这种公正的原则为古代社会的秩序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然而,古代社会的法律体系也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首先,法律的解释和执行往往依靠人的主观意识。

在缺乏科学精神的古代,法律并非基于客观事实和证据,而是依赖于官员和统治者的解释。

这使得法律的适用变得主观和不确定,容易导致不公正的判决。

其次,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往往存在阶级差异。

社会上层的统治者可以通过操纵法律来巩固自己的特权地位,而下层社会成员则往往无法获得公正的对待。

这种阶级不平等对社会的公正和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另外,古代社会的法律体系也存在一定的僵化和滞后问题。

由于长期积累的法律文献和规范,法律制度往往过于繁琐和复杂,导致人们难以理解和遵守。

这给了懂法者以漏洞利用的机会,也使得一些犯罪行为不易受到惩罚。

宋代司法审判制度及当代意义

宋代司法审判制度及当代意义

宋代司法审判制度及当代意义
1. 宋代的司法审判制度啊,那可真是相当有讲究!比如说在审判时要重视证据,就像咱现在断案不能瞎猜一样。

这在当代也很重要啊,难道不是吗?没证据怎么能随便给人定罪呢!
2. 宋代还有回避制度呢,厉害吧!就好比你不能让跟案件有关的人来审案,这多公平公正呀!当代不也强调这个吗,这可是一脉相承啊!
3. 宋代审案时会让多个官员一起参与,互相监督,哎呀,这多好呀!就像现在多个部门合作一样,能避免出错呢,你说是不是?
4. 宋代对犯人也有一定的权利保障呢,真没想到吧!这和当代保障人权不是很像吗?犯人也不能随便被欺负呀!
5. 你知道吗,宋代会有复查案件的程序,哇塞,这多严谨!不就跟现在复查案子确保公正一个道理嘛!
6. 宋代司法审判还有个特点,就是注重程序规范,可不是乱来的哦!这和当代严格按程序办事不是一样的重要吗,难道不是吗?
7. 宋代的审判官们那也是有要求的,要专业有能力呀!现在不也是要选拔优秀的司法人员吗,这就是传承呀!
8. 宋代对于冤假错案也会追究责任呢,厉害吧!当代不也一样要对错误负责嘛,这就是该有的态度呀!
9. 宋代的司法审判制度真的给我们留下了好多宝贵经验呀!当代司法在很多方面不就是借鉴和发展了嘛,你能说不是吗?
10. 总之,宋代司法审判制度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对当代的意义那是大大的呀!我们得好好研究和利用呢!
我的观点结论:宋代司法审判制度在很多方面为当代司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我们应该重视并传承这些宝贵的经验和理念。

中国古代保障司法公正的措施

中国古代保障司法公正的措施

作者: 杨永林
出版物刊名: 学术界
页码: 306-306页
主题词: 司法公正;中国古代;保障;司法官员;西周时期;回避制度;会审制度;检验方法
摘要:杨永林撰文《论中国古代保障司法公正的措施》指出,中国古代保障司法公正的措施有:一、强调证据的运用。

早在西周时期,统治者就总结出“五听”的方法。

除此,也非常重视其他证据的运用,如:人证、物证,其中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法医学的运用。

此外,古代中国还将检验方法法制化。

二、强调司法官的责任,强化对司法官的监督。

三、通过回避制度来确保司法公正。

西周时期禁止司法官员犯“五过之疵”其中就包含了回避制度。

审判制度的设计方面,做得最为成功的应该是两宋时期,主要体现在鞫谳分司制度和翻异别勘制度。

四、通过录囚和会审制度来保障司法公正。

到了明清时期,录囚制度演变成了会审制度。

五、重大疑难案件上报制度。

宋代保障司法公正的制度性举措

宋代保障司法公正的制度性举措

宋代保障司法公正的制度性举措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其历史时期可以说是中国法制建设最为完善的时期之一、在宋代,司法公正成为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了确保司法公正的实施,宋代采取了一系列制度性举措。

首先,宋代在审判过程中重视律师的参与。

宋代设立了专门的官司,如诏院和崇政殿,负责审理重大案件,并聘请有才学之士充当官员,以确保审判的公正性。

在审判过程中,被告和原告都有权利聘请律师进行辩护和诉讼,这样可以保证当事人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

其次,宋代加强了司法制度的监督和约束。

宋代设置了司法监察机构,如司寇和推官,负责监督官员的司法行为。

这些监察机构对官员违法失职的行为进行调查和惩罚,可以有效地遏制腐败和滥用职权的现象发生,维护司法公正的实施。

此外,宋代高度重视司法文书的规范化和公开化。

宋代制定了严格的诉讼程序和法律文书格式,确保司法工作的规范化和公正性。

同时,法院审理案件时会及时向社会公布判决结果,并公告于众,这样可以确保司法的透明度,让社会各方都能了解到司法的公正实施。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还加强了对官员的选拔和考核机制。

官员考试历来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拔制度之一,而宋代进一步完善了科举考试制度,并注重考试内容的法律和政治素养。

这样可以确保官员在司法工作中具备必要的知识和能力,避免一些无知或草率的判决,提高司法公正的质量。

最后,宋代注重司法的持续推进。

在当时,宋代修订和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规范司法工作的落实。

同时,宋代还加强了司法领域的教育培训,培养了众多法学家和法律专家,不断提升司法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素质。

这些举措为司法公正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宋代为保障司法公正采取了一系列制度性举措。

通过加强律师参与、建立监察机构、规范司法文书、选拔考核官员以及推进司法等措施,宋代确保了司法公正的实施,为社会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中国古代法制建设的基础,对后世的法治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司法制度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司法制度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司法制度中国古代的法律与司法制度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古代的法律制度主要包括刑法、民法、律令等方面,为社会秩序的维护与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调节起到了重要作用。

古代的司法制度则负责执行和维护法律的公正与权威。

本文将以不同的时期为切入点,依次探讨中国古代的法律与司法制度。

先秦时期,中国法律与司法制度以道德规范和礼法为基础。

《尚书》中记载了古代的刑罚制度,如“刑法归百揆而论罪巧拙”,旨在赋予刑罚以公正和恰当的衡量标准。

古代的司法制度则以“辟(pì)谷人”为代表,这是指专门负责刑罚执行的官员,他们根据情节认定与法律规定的刑罚进行实施,确保法律的公正性。

汉代是古代法律与司法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

公元前206年,汉朝建立,推行了许多改革举措,为法律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代建立了律令制度,以《律令》为主要法典,对刑罚规定进行了详细的条文规定,并建立了律令官员的体制来负责律令条文的实施。

此外,汉代还建立了太子少师、太中大夫等专门负责刑狱审讯的官职,加强了司法体系的完备性。

唐代是中国古代法律与司法制度进一步完善的时期。

唐代推行了法官审判制度,设立了刑部、六法司等机构,负责审理各类案件。

唐朝还制定了《唐律疏议》,对律令进行了更加详细的规定,并将之前散落于各地的一些刑罚推定规定集中编纂成书,进一步强化了法律的权威性与适用性。

唐代还推行了刑名双分制,即将刑罚分为刑名和刑状两部分,以提高司法过程的公正性与规范性。

宋代是中国古代法律与司法制度的巅峰时期。

宋代建立了审判机关定期巡回的制度,以避免地方官员滥用刑权的可能性。

此外,宋代推行了包括强制取证、律师制度等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提高了诉讼程序的公正性与效率。

宋代还形成了完备的刑法体系,进一步细化了不同情节所应采取的刑法措施。

宋代著名法学家司马光编纂了《刑统》,将刑法规定进行了分类整理,并加入了自己的意见与解释,对后世的法律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古代文献中的法律与司法制度

古代文献中的法律与司法制度

古代文献中的法律与司法制度在古代的文献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关于法律与司法制度的资料。

这些文献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法律观念和法律实践,还为我们了解古代法律体系的起源与演变提供了重要线索。

本文将就古代文献中的法律与司法制度进行探讨。

一、《周礼》与古代法律观念《周礼》为古代中国的一部重要法典,被视为古代法律制度的根本。

它对古代的法律观念进行了深入阐述,提出了“以礼治国”的重要理念。

《周礼》将法律看作是社会秩序的维护工具,强调守礼守法的重要性。

通过对这一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中国法律制度的起源和核心思想。

二、《法经》与古代法律体系《法经》为秦代的法律著作,对古代法律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这部书籍总结了以往各个时期的法律经验,系统性地规定了法律的内容和程序。

《法经》的出现使得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更加完善,为后世的立法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汉律》与古代司法制度《汉律》是汉代的一部重要法律著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刑法典。

《汉律》详细规定了犯罪与刑罚,明确了司法程序与审判标准。

它对古代中国的司法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来的法律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四、《摄领法》与唐代法律实践《摄领法》是唐代的一部法律著作,它总结了唐代各个时期的法律经验,规定了公务员的职责与权责范围。

通过对这部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中国司法实践的具体内容与特点,深入了解唐代法律制度的运行机制。

五、古代法律文献的意义与价值古代法律文献不仅仅是一些材料,更是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法律观念、法律制度和法治实践。

通过研究这些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法律与司法制度,了解古代人民的生活与思想,还可以为今天的法制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六、结语古代文献中的法律与司法制度是了解古代社会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的法律观念与法律实践,为今天的法制建设提供借鉴与启示。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古代文献的研究与保护,推动法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宋代司法公正如何保障

宋代司法公正如何保障

宋代司法公正如何保障
张文勇
【期刊名称】《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46)003
【摘要】司法公正是中国古代统治者比较重视的问题,而宋代司法官司法公正观念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宋代司法公正观念体现在司法实践中主要有:不徇私情,管束好自己和亲属、身边人等;"公平"之心是在司法审判中应该注意保持的专业态度;为求得案件公正处理,注重实地调查搜证和勘验现场;控制可能影响司法公正的恼怒、烦躁等不良情绪;不畏权势,排除不正当干扰.宋代保障司法公正的做法,对维护有宋一代司法的公平正义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页数】6页(P119-124)
【作者】张文勇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9
【相关文献】
1.切实保障好人民群众合法权益——部分省人大代表谈如何推进司法公正 [J], 张玉侠
2.依法监督“两院”保障司法公正 [J],
3.规范执法行为保障司法公正进一步优化我省营商环境 [J], 张铁
4.宋代司法公正的制度性保障及其近世化趋向 [J], 陈景良;吴欢
5.改革司法体制与保障司法公正 [J], 陈坚;李东方;刘志新;李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代中国的法律与司法制度

古代中国的法律与司法制度

古代中国的法律与司法制度在古代中国,法律与司法制度扮演着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的重要角色。

古代中国的法律与司法制度以公平、公正和智慧为核心价值观,并通过严密的规定和审判程序来保障这些价值的实现。

在本文中,我们将就古代中国的法律与司法制度进行探讨。

古代中国的法律起源于周朝的礼制思想,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并通过历代王朝的发展和完善,逐步完善了司法制度。

这些法律和制度的核心目标是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确保人民的权益受到保护。

古代中国的法律体系以《周礼》为蓝本,经过历史的演化和沿革后,形成了“救民”与“矫枉”并存的特点。

其中,“救民”体现了法律旨在保护人民的利益和权益的一面,而“矫枉”则是法律对不正当行为和违法行为的惩罚与纠正。

通过这一体系,古代中国的法律与司法制度既注重人性化的素质,又具备了对不法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和处罚的能力。

在古代中国的司法制度中,法院是权威和重要的司法机构。

刑场、审判厅和议堂是古代法院的主要场所。

历史上一些重大的司法案件如《吕洞宾借蒲扇》等都在这些地方进行审判。

古代法院中的审判官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智慧,以便进行公正的判决。

同时,古代法院还采用了证据的收集和审查等手段,以确保审判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古代中国的法律与司法制度也非常重视证人的供述与证明。

因为古代刑法相对来说并不像现代法律那样注重科学的侦查手段,因此证人的证词对于案件结果的确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法律规定了证人的取证程序,并对作伪证的行为进行了明确的惩罚。

这也从另一方面彰显了古代中国对于法律公正与真实性的追求。

古代中国的法律与司法制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不断完善与进步。

晚明清初的中国,明朝法统告终,清朝开创了新的司法制度。

清代的《大清律例》系统地规定了律法的执行细则,严密地管理着司法系统的运作。

这一时期,通过清政府的改革力度,司法公正和有序实现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

然而,古代中国的法律与司法制度也有其不足之处。

评中国古代的司法制度

评中国古代的司法制度

评中国古代的司法制度中国古代的司法制度历史悠久,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演变和。

这些制度凝聚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智慧和经验,对后世司法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司法制度可追溯到远古时期的人族社会,当时的“行刑”是通过制定部落规则和习惯来进行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形成,司法制度逐渐形成。

在先秦时期,中国古代的法律主要依据礼与德的观念,以及封建制度为基础。

封建时代的司法制度主要由官府和地方官员共同负责。

官府负责制定法规和刑律,并通过监察司法官员和审判官员的工作来确保执行。

地方官员则负责管理和审理案件并进行判决。

这一时期的司法制度重视德治,注重以德服人,重视家族的影响力和地缘关系。

进入秦汉时期,司法制度经历了一次革命性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了一系列法律,以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和统一司法。

他废除了封建制度,对抗暴力行为和压迫,推行法治的理念。

秦朝采用严格的法律体系和刑罚来维持社会秩序,以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和控制。

这一时期的司法制度在其中一种程度上限制了人民的权利和自由,但也有利于维持社会的和平和秩序。

随着汉朝的统治,司法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

汉朝建立了吏治制度,设立了许多地方法院,加强了对司法官员的监督和管理。

同时,汉朝还出台了法律典籍《刑律》,对刑法进行了规范。

这个时期的司法制度注重宽严相济,重视法官的公正和廉洁。

司法官员被要求执行法律,保护人民的权益和利益。

在唐宋时期,中国的司法制度进一步完善。

唐朝实行了科举制度,选拔了大量司法人才,提升了司法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宋朝推行了审案员制度,引入了审判和法律的专业化。

这个时期的司法制度更为公正和规范,法官的权力得到限制,审理案件的程序更加严谨和科学。

古代中国的司法制度还注重了对盗窃、贪污等犯罪行为的惩罚和打击。

之前,束缚犯人的刑罚以流放为主,但随着司法制度的发展,笞打、殴打、杖责等刑罚被广泛采用。

然而,古代中国的司法制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滥用职权、刑法过重、冤假错案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议古代保障司法公正的策略本文作者杨永林工作单位广东嘉应学院司法公正是时下司法界和学术界谈论得比较多的一个话题,但司法公正并不是一个全新的话题,人类社会很早就关注这个话题,中国早在夏商时期,就产生了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5左传襄公二十六年6的刑罚原则,就是指宁可违反常规或不用常法漏杀有罪者,也决不错杀无辜或罪不至死者。

西周统治者又进一步提出了明德慎罚的思想,提出司法官要考囚,服念五六日至于旬时,丕蔽要囚,即要求司法官在听讼时,一定要慎重地审查犯人的供词,三思而后定断5尚书康浩6,以后历代统治者都比较重视司法公正,汉宣帝曾下诏说间者吏用法,巧文浸深,是朕之不德也。

夫决狱不当,使有罪兴邪,不辜蒙戮,父子悲恨,朕甚伤之。

5汉书刑法志6因此,他遣廷尉巡查下级司法机关,以发现并平反冤狱。

唐太宗也主张严明执法,对于违法犯罪行为,要不分亲疏贵贱一律惩处,他本人也以身作则。

由于有了思想上的重视,中国古代统治者也努力探索保障司法公正的措施,很多措施也走在世界法制文明的前列,纵观中国历史,统治者保障司法公正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调证据的运用证据的运用是否科学,对认定案件事实起着关键的作用,证据运用的合理程度与人类的认识水平及科学发展水平有密切的联系。

中国古代统治者很重视据证定罪,有关证据的运用也明确载入法典,如5唐律疏议6规定计赃者见获真赃,杀人者验得实状,赃状明白,理不可疑,问虽不承,听据状科断。

这条规定就是要求据赃定罪,物证是能否定案的关键所在。

中国早在西周时期,统治者就总结出一套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的五听方法,就是运用察言观色进行审讯。

五听包括辞听,主要是观察受审者言辞,若语无伦次,则表明心里有鬼;色听,即观察其脸色,若面红耳赤,则表明所述非实;气听,即观察气息,如果理屈则紧张喘息;耳听,就是观察当事人的听觉,若所言非实,则听觉迟钝;目听,即观察其目光,亏理则慌乱失神。

五听的方法有一定的科学性,它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来审判案件,比起同时期的其他国家还在完全依靠神判来断定案件事实,确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五听方法在中国古代社会一直被司法官用来审判案件,并且法律中还明文规定要用这种方法,如5唐律疏议断狱6讯囚察辞理条规定依狱官令,察狱之官,先备五听,又验诸证信,事状疑似,犹不首实者,然后拷掠。

五听方法将心理学知识运用于司法领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中国古代除了以五听来听狱治讼以外,也非常重视其他证据的运用,如人证、物证,其中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法医学的运用,中国古代的法医学非常发达,早在秦朝,就有专门从事法医工作的人员令史、医和隶妾等;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法医学专著5洗冤集录6,这部书已经包括了现代法医学中心内容的大部分,系统地阐述法医学的尸体检查方法与各种死亡情况下的检查所见,对尸体的法医检验作了比较系统完整的理论阐述和实务经验的总结,在明代被译成日、英、德等多国文字,流传于欧洲和亚洲,是古典的法医学的代表作。

继5洗冤集录6以后,又不断有新的法医学专著问世,如元代王与的5无冤录6,清朝许的5洗冤录详义6等,这些法医学著作为司法官进行法医检验,查找犯罪证据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此外,古代中国还将检验方法法制化,元代发布了检尸式,规定了悬缢、火烧、杀伤等各类尸体的检验方法;明朝建立了一套从活体到尸体检验的完整程序,清朝根据制定大清律的需要,在吸取了元代检尸法式合理部分的基础上,又确定了尸格和尸图,中国古代法医学在司法中的运用为司法公正提供了科学上的保障,通过法医学的运用,平反了很多冤案,这一点,很多古代的判例法著作和法医学著作中多有记载。

二、强调司法官的责任,强化对司法官的监督。

强调司法官的责任,对于违法司法的官员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这在当代社会也是保障司法公正的一个有效措施,中国古代也有对徇私枉法的司法官追究其责任的法律制度。

早在西周时期就要求司法官在司法活动中要依法办案,5尚书吕刑6就记载非佞折狱,惟良折狱,罔非在中。

察辞于差,非从惟从。

哀矜折狱,明启刑书胥占,咸庶中正。

其刑其罚,其审克之。

就是要求重视司法官的人员素质,禁止任用奸佞之人决狱断案,要求司法官在断案过程中,要慎重量刑,要依照刑书量刑,对于刑书没有规定的,就按照法律类推原则,以确保案件能够得到公正处理。

对于司法官妨碍司法公正,违法断案的也规定了相应的处罚,如5尚书吕刑6记载五过之疵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

其罪惟均,其审克之!就是说对于司法官徇私枉法的五种行为,即畏惧权势,报复恩怨,搞裙带关系,贪赃受贿,接受请托等行为,按照与犯罪者同等的罪处罚。

以后各个朝代都对司法官徇私枉法、出入人罪的行为规定了处罚措施,秦朝就非常重视法官责任的规定,5秦简法律答问6规定论狱何谓不直?可何谓-纵囚?罪当重而端轻之,当轻而端重之,是谓不直。

当论而端弗论,,,端令不致,论出之,是谓纵囚。

就是强调法官判案量刑不当,应承担失刑之责,故意重判或者轻判,应承担不直之责,故意有罪不判,应承担纵囚之责。

唐代规定法官出入人罪必须承担责任,出罪就是重罪轻判或者有罪不判,入罪就是轻罪重判或者无罪判有罪,对于故意者,采取反坐原则,对于过失者,减故意者三至五等量刑。

明代则强化了具体的司法责任制,即应受理而不受理和不应受理而受理的,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清代也有类似的规定。

由于对司法官规定了严格的责任,中国古代的司法官大多能做到公正司法。

此外,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非常重视对官员的监督,从秦代开始,就设有专门的监察机关,负责监督百官,同时参与对重大案件的审判工作。

汉代则建立了比较系统而完善的监察组织和监察制度。

在监察机关方面,中央以御史大夫为监察长官,其下设御史中丞,地方则设司隶校尉负责京官之监察,州刺史负责外官之监察,在地方行政组织中,还设有都吏监察官风官纪。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全面文官政治的重要时期,与文官政治相适应,就是行政监察制度的系统化、完备化。

唐朝中央监察机关是御史台,御史台机构设置较前代更为完备,内设有殿院和察院,其察院分察百僚,巡按州县,纠视刑狱,其中就有对司法机关进行监督的职能。

宋代随着皇权的发展,并在防臣下甚于防外寇的心理作用下,监察制度进一步发展,御史台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且御史之任用权由皇帝掌握,对御史之任用要求也更为严格,宋代要求御史必须曾经担任两任县令,以保证其有足够的施政经验,此外,宋代还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明清时期,中央的监察机关是都察院,都察院有权纠弹全国大小官吏,此外,在刑部还设有给事中组织,监督刑部官员,地方设有提刑按察使司,其职责是掌一省刑名弹劾之事,纠官邪,戢奸暴,平狱讼,雪冤抑,以振扬风纪,而澄清吏治。

5明史职官志6中国古代的监察机关和监察官员的职能是纠弹违法犯罪的官吏,也包括司法不公的官吏。

三、通过回避制度来确保司法公正回避制度是现代诉讼制度中一项很重要的制度,回避制度就是要求司法人员若与案件当事人有利害关系或者其他特殊关系,可能影响案件的公正处理,不得参与本案的审理的一项诉讼制度。

中国早在西周时期就出现了回避制度,西周时期禁止司法官员犯五过之疵,其中就包含了回避制度,按照这种制度,凡是与涉案囚犯有同僚关系,有亲属关系,或者有其他特殊关系,就不得参与案件的审理。

在唐代,回避制度的规定更加系统完善,唐代规定,凡是主审官与当事人是五服之内的亲属或者姻亲,或者是师生关系,或者此前曾经有仇嫌关系,均应回避。

同职连署连判的官员之中,如果是当事人大功以上的亲属,也应该回避。

比起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的回避制度,唐代回避制度中要求回避的亲属范围更加广泛。

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的亲属回避之范围仅限于近亲属,主要包括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姐妹,而唐代规定的亲属范围则可以算到上、下四代的亲属之间,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国古代之家族血缘纽带之强韧,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国古代统治者对审判程序公正之重视。

宋代也有法官回避的规定,5宋刑统6规定诸鞫狱官与被鞫人有五服内亲,及大功以上婚姻之家,并受业师,经为本部都督、刺史、县令,及有仇嫌者,皆须听换,明清法典也有类似的规定,如5大明律6规定凡官吏于诉讼人内关有服亲及婚姻之家,若受业师及旧有仇嫌之人,并听移文回避,违者笞四十,与唐律相比,明律还明确规定了不回避的刑事责任。

中国古代逐步完善的回避制度也有力地保障了司法公正。

审判制度的设计方面,做得最为成功的应该是两宋时期,主要体现在鞫谳分司制度和翻异别勘制度。

鞫谳分司制度就是审判分离的制度,及规定在一些审判机关内部,由专职的官员分别负责审理和判决,两司独立活动,不得互通信息、协商办案。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司法官吏互相串通,保障审判公正,翻异别勘制度就是指犯人如果在录问或者行刑时提出申诉,案件就必须重新审理,这一制度能够充分保障被告人的申诉权利,有效地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有力地保障司法公正。

四、通过录囚和会审制度来保障司法公正录囚制度也是中国古代一项非常重要的审判制度,录囚就是对在押囚犯的审录,早在西周时期,就有司法官吏每年仲春三月省视监狱的制度。

西汉时期,鉴于秦代历二世而亡的教训,为了更好地维护汉朝的统治,统治者就吸收西周初期统治者及儒家的慎刑思想,建立录囚制度,但当时仅限于州郡刺史太守定期巡视所部狱囚,据5后汉书百官制6记载,汉武帝于元封五年定制,各州刺史每年八月巡行所部郡国,录囚徒。

东汉时期,皇帝开始亲录囚徒,汉明帝在一次亲临洛阳监狱录囚过程中,曾经理出千余人。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帝更多地参与录囚。

唐代,唐太宗也亲自录囚,5新唐书刑法志6记载,唐太宗亲录囚徒,闵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纵之还家,期以明年秋即刑;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

其他官吏,也定期录囚,诸狱之长官,五日一虑囚。

宋代也有皇帝亲自录囚的记载,5宋史刑法志6记载,理宗起自民间,具知刑狱之弊。

初即位,即诏天下恤刑,又亲制5审刑铭6以警有位。

每岁大暑,必临轩虑囚。

皇帝亲自参与录囚,一方面表明最高统治者欲牢牢控制全国的司法权,另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