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XX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15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15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15一、知识点概述本次复习内容主要围绕中国古代文学进行,包括唐诗宋词和元曲。

主要内容包括:1.唐诗宋词的发展历程;2.唐诗宋词的文学特点;3.元曲的形式和特点。

二、核心知识点讲解1. 唐诗宋词的发展历程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两个重要体裁,分别代表了唐朝和宋朝时期的文学高峰。

唐诗的产生,主要是源于盛唐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繁荣的基础,形成了独特的文学创作环境和良好的创作氛围。

唐诗时期的作品大量运用了诗歌的修辞技巧,诗歌体裁也得到逐步完善,形成了品格文、神仙怪谈、写景、田园诗、爱情诗等不同风格的作品。

唐诗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初唐、盛唐和中唐三个阶段。

宋词则是在唐诗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

宋词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南宋和北宋两个时期。

南宋时期,篇幅短小、内容广泛、语言优美成为了主要特点。

北宋时期,词作以抒发愁思、表达感情为主要目的,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文学形式,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2. 唐诗宋词的文学特点唐诗和宋词有许多相似的特点,比如言简意赅,表达深远;语言流畅,抒情真挚等。

但两者也有各自独特的特征,例如:1) 唐诗的特点:•重视辞藻的精美和优美的词句构成;•倡导以抒情为主,情感真挚,内容广泛;•善于通过写景的形式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用典和象征性意象的使用广泛。

2) 宋词的特点:•篇幅短小,简洁明了;•充满了对情感深处的体察和贴切体验;•词作的情真意切、表达真实,且充满智慧;•用语优美典雅、含蕴深刻。

3. 元曲的形式和特点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演变。

它继承了唐宋时期文学的基本风格,融合了汉族和满族等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面貌。

元曲广泛地包含了故事、音乐、舞蹈、戏剧等诸多元素,从而体现出了它的多样性和艺术魅力。

元曲的创作形式主要分为散曲和杂剧两大类。

散曲以唱和合唱的方式娱乐观众。

杂剧则是一种简短而活泼的戏剧,融合了音乐、舞蹈和唱和等表现形式。

三、课堂练习【课前练习】1.唐诗和宋词的发展历程主要分别有哪些特点?2.你们了解哪些大家熟知的唐诗和宋词?说说它们的特点。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4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4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4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和语言表现方式。

2.熟悉文言文的常见句式,并能够准确理解其含义。

3.能够阅读理解古代文言文,包括文言散文和文言诗。

教学内容1.文言文概述–基本特点:繁复、典雅、书面、古朴、含蓄。

–派别特点:先秦、汉赋、魏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文。

2.文言句式–举例说明常见的文言句子结构,包括主谓宾、主谓、主句、宾语补足语等。

–示范句子分析和解释。

3.文言阅读–选择经典文言文中的一篇散文或诗文,介绍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

–协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常见词汇和短语,并提醒学生注意文言文中的寓意与隐喻。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教师介绍文言文的概述和分类,提醒学生文言文的语言表现方式:繁复、典雅、书面、古朴、含蓄。

2.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文言句式,介绍本节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二、正文(80分钟)1.文言句式的讲解(20分钟)–通过举例说明,介绍常见的文言句子结构和句式。

–示范分析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言句子中的主语、谓语、宾语等要素的关系。

2.经典文言文的阅读和解析(40分钟)–选择经典文言文中的一篇散文或诗文,介绍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

–协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常见词汇和短语,并提醒学生注意文言文中的寓意与隐喻。

–分组讨论,学生自行解读文言文并提出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

3.课堂练习(20分钟)–布置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老师进行答案讲解,强化学生的错误认识。

三、总结(10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程的教学进行总结,强调文言阅读中要注意的问题。

2.鼓励学生多读、多写文言文,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文言句式和经典文言文的阅读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表现方式和含义。

2.分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参加小组讨论,自主学习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能力。

3.课堂练习法:通过布置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掌握文言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7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7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7一、教学目标1.熟悉《山东省高考语文试题分析》部分内容,了解高考语文试题出题规律。

2.掌握高考作文中常见的几种文体,如议论文、说明文、说明文、小说、散文等,并分析其特点和写作要点。

3.提高学生的高考作文写作水平,能够充分运用所学的文体知识,灵活处理文章语言和结构。

二、教学内容1. 高考作文文体知识梳理根据山东省高考语文试题的分析,高考作文主要包括议论文、说明文、小说、散文等几种文体。

针对不同的文体,考生在写作时应该留意以下几个方面:(1)议论文•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影响读者的看法。

•关键词:争论、论点、论据、观点、结论。

•常见写作结构:对比式、批判性、说明性。

(2)说明文•目的:让读者明白某些事情的来龙去脉或者原理。

•关键词:叙述、描述、说明、介绍、概述、分析、总结。

•常见写作结构:顺序式、比较式、因果式、分类式。

(3)小说•目的:通过构想的故事,展示其中的人物、事件和情感,以达到描写生活和思想发掘的目的。

•关键词:情节、人物、环境、语言、情感、意义。

•常见写作结构:线性结构、环形结构。

(4)散文•目的:通过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表达作者的情感、思想、生命感悟等。

•关键词:言语、意境、情感、文学技巧、题材、体裁。

•常见写作结构:抒情式、议论式、描写式、叙事式。

2. 高考作文写作实践通过对各种文体的介绍,让学生对高考作文写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接下来进行写作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议论文写作实践话题:无人驾驶汽车写作要求: - 确定自己的观点; - 列举2-3个论据,用事实和论证方式支持观点; - 注意写作文结构和各部分的话题句,注重语言的连贯性。

(2)说明文写作实践话题:如何保护地球写作要求: - 找几个环保问题,简单介绍这些问题,表明自己的态度; - 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提出相应措施; - 注意写作文结构和各部分的话题句,注重语言的连贯性。

(3)小说写作实践话题:黑暗中的光明写作要求:- 创造一个故事情节,描述其中主人公追求光明、克服困难的过程;- 注意完善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让故事更具吸引力;- 注意各部分的话题句,写好文章开头和结尾。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七篇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七篇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七篇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七篇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都有哪些?语文是让学生学习和使用母语的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时无刻不在。

所以同学们要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实践中体验和掌握使用语文的规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了解贝克特及荒诞派戏剧;2.阅读课文节选部分,初步了解荒诞派戏剧的特征;3.结合以前学过的戏剧类课文,分析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的不同;4.通过了解世界现代文学创作的绚烂色彩,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在上学期学过莎士比亚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写了一对互相爱慕的青年在封建制度下双双惨死的悲剧,表现了当时英国社会封建和反封建两种社会力量的矛盾和斗争。

课本节选了全剧的最后一场。

先写了朱丽叶殉情,然后写劳伦斯长老叙述罗密欧与朱丽叶双双殉情的原因和经过,最终使两个仇家合解。

剧本中的人物对话,语言简练,音韵和谐,蕴含着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

然而,世界现代文学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荒诞派戏剧在巴黎戏剧舞台上的上演,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被打破了,贝克特等作家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

我们今天要学的《等待戈多》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剧情。

三、学生谈阅读过后的直接印象,尽量让学生寻找其与传统戏剧的不同之处。

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点:1.传统戏剧有完整的戏剧情节,有丰满突出的人物形象,有人物之间的性格或其他方面的冲突,“冲突即戏剧”;而荒诞派戏剧则几乎没有完整复杂的戏剧情节,没有完整的戏剧程式。

2.戏剧场面、舞台形象的不同。

荒诞派戏剧不关心是否具有现实生活的真实,强调象征意义。

3.戏剧语言与人物表演不同。

荒诞派戏剧采用了一种支离破碎的语言,表明对传统戏剧语言的反叛。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案5篇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案5篇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案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案1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以集体备课组教研计划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别针对上学年教与学的不足,形成了本学期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高三年级部工作计划为参考,继续推进高中新课改,整体把握课程内容,从语文课程作为基础学科的特征出发,紧紧抓住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

通过考点突破第一轮的复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扎实、稳步地推进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实施。

扎实打好基础,积极备考。

二、教学目标及工作任务(一)教学目标1.立足于把学生培养成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

2.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知识视野和精神境界,引导学生热爱汉语,热爱中华文化。

3.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让他们掌握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提升他们的语文能力,为考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的工作任务1.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继续规范学生的学习语文行为,促进学生快乐自觉地学习语文。

2.根据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争取高效完成本期的教学任务,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增强他们的语文素养。

3.加强基础练习,改进练习方式,提高学生考试成绩。

三、教学工作(1)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第1周: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重点讲成语第2周:辨析并修改病句第3周: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第4周: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第5周:阅读评价中外新闻、报告和科普文章第6周: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及虚词的用法第7、8周: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第9周:筛选文言文信息第10周: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第11周:半期考试,分析总结第12周:翻译文言句子及文言语段断句第13周:鉴赏诗歌形象第14周:鉴赏诗歌语言第15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第16周: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观点态度第17周: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第18周:阅读鉴赏中外小说第19周:阅读鉴赏中外小说第20周:阅读鉴赏中外散文第21周:阅读评价中外传记第22、23周:作文专题训练及期终考试以上时间安排并非固定,在教学过程中可作适当调整。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3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3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3教学目标1.掌握词语和句子的使用方法。

2.了解诗歌的基础知识,能较好阅读和鉴赏诗歌。

3.深入理解课文,准确分析课文的情感色彩,把握文本的表达意图。

4.通过阅读、分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5.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词语和句子的使用方法。

2.诗歌的鉴赏。

3.文本的情感色彩分析和表达。

教学难点1.词语和句子的灵活运用。

2.诗歌的深度阅读和鉴赏。

3.文本情感的把握和表达。

教学内容和方法词语和句子的使用方法教师可利用教材中的例句和常用短语词,让学生阅读、理解其含义,然后提供一些短文本,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的词语和短语,来合理搭配句子,从而体会词语和句子的使用方法。

同时教师要着重讲解以下几个方面:1.词语的词性、词义、用法和搭配。

2.句子的结构、类型和含义。

3.从词语和句子的搭配中,体会语言的表达要素。

诗歌的鉴赏教师可选择一些经典的文艺作品,让学生进行阅读、分析、鉴赏,通过鉴赏的过程,了解诗歌的基础知识和特点。

同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引导学生从语言的特点、韵律格律、修辞手法、情感色彩等方面进行分析鉴赏。

2.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如历史、地理、哲学等,深入分析文艺作品的内涵和离不开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

3.通过团体合作、集体讨论、个人思考和转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文本的情感色彩分析和表达教师可选择一些文本,让学生进行细读并分析其中的情感色彩,然后让学生进行表达。

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整体把握文本的意义和内涵,深入理解文本的情感色彩。

2.从语言和文学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文本的表现手法和特点。

3.让学生进行个人的情感体验和思想感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教学活动活动一:搭配词语和句子时间:30分钟内容:利用教材提供的例句和常用短语词,让学生阅读、理解其含义,然后提供一些短文本,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的词语和短语,来合理搭配句子。

【K12学习】XX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学案

【K12学习】XX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学案

XX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学案歧义辨析歧义,属于“辨析并修改病句”中“表意不明”一项的重要内容;歧义,又不符合语言表达“简明”这一项要求。

歧义的类型较复杂,这是一个难点。

辨析并消除歧义,也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难点磁场[试题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黄果树瀑布以豪迈而粗犷、雄浑而瑰丽的特点著称于世,真算得上是瀑布中的伟丈夫!B.这种由康伯尔软件公司研制的km—Ⅲ型软盘,最高存储量为1.44兆以上字符。

c.欣赏一首好诗不容易,创作一首好诗更不简单,小李对诗歌情有独钟,因此,他平时在这方面做了不少的努力。

D.上课了,小王还没到校,班主任焦急地说:“她可是从来不请假的呀……”[试题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A.责令工厂立即采取隔音措施,将噪音污染降至合格以下的标准。

B.超微型电脑已经尽现了巨大的魅力,但研究人员认为,其微型特点还可以发展到更高水平。

c.这种教育是一种掠夺教育,无异于不管这块土地以后如何,先让它长了这茬庄稼再说。

D.张敏这段时间可烦了,班里的同学谁也不搭理他。

●案例探究[案例1]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这个精致的灯笼将作为今天得分最高的嘉宾的礼品赠送给他。

B.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

c.这次考试不难,但由于他准备得不够充分,差点儿就没及格。

D.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中“表意不明”这一考点。

能力层级为D级。

知识依托:了解造成歧义的基本情况:组合层次不同,结构关系不同,词语意思不明确,词语词性不明确,成分残缺等。

掌握消除歧义的基本方法。

解析:A项中“作为嘉宾的礼品”既可理解为送给嘉宾的礼品,也可理解为嘉宾送人的礼品;这样,句中“他”既可能是嘉宾,也可能是别人。

B项中“和”当连词讲时,原句可理解为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两个人,自己一人去做某事;“和”当介词讲时,意思是他背着总经理,跟副总经理一起去干某事。

高中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教学案3篇

高中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教学案3篇

高中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教学案高中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教学案精选3篇(一)教学目标:1. 复习高中语文知识,巩固基础;2. 提高学生语文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3.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5分钟)1. 教师进行简单提问,复习学生上次所学内容。

2. 引导学生回忆高三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 分别进行相关语文知识的讲解,带领学生复习所学知识。

2. 整理知识总结,让学生掌握重点和难点。

三、综合练习(30分钟)1. 进行综合练习,包括语法、作文等方面的练习。

2. 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进行解答和讲解。

四、文学鉴赏(30分钟)1. 教师讲解一篇名篇或优秀作品的内容和背景知识。

2. 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分析作品的结构和主题,并进行讨论。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六、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重要知识点。

2. 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复习教学,学生对高中语文知识有了较好的复习,对重点和难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通过文学鉴赏的活动,学生对文学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文学素养。

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下一步,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巩固复习,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高中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教学案精选3篇(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蜀道难》这首古文诗,了解作者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2. 掌握古文诗的基本意义和诗歌形式,并能正确运用相关知识进行解读;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品味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蜀道难》的基本内容和含义;2. 分析诗歌的结构、修辞手法和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抒发,把握作者表达的主题;2. 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解析诗歌。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18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18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18
教学目标
1.能够掌握课文《长恨歌》的故事情节、文化背景、艺术特点等内容;
2.能够分析课文《长恨歌》的语言技巧、修辞手法等内容;
3.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类似文本。

教学内容
1.课文《长恨歌》的故事情节;
2.课文《长恨歌》的文化背景及艺术特点;
3.课文《长恨歌》的语言技巧及修辞手法。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
通过引入长恨歌的背景以及相关歌词,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

第二步:教学重点或难点讲解
老师讲解《长恨歌》的故事情节、文化背景、艺术特点等知识点。

然后让学生进行配合,将课文分段解读,分析文本中的语言技巧、修辞手法等内容。

第三步:课堂练习
1.学生可以进行文本分析练习,分析其他类似文本的故事情节、文化背
景、艺术特点等内容;
2.学生可以进行语言技巧、修辞手法的练习,如比喻、拟人等文本中的
修辞手法。

第四步:课后作业
1.学生可以整理所学知识,写一篇长恨歌的读后感;
2.学生可以选择一篇类似文本分析,分析故事情节、文化背景、艺术特
点等内容。

教学效果评估
通过检查学生的化验、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等情况,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掌握情况。

学生还可进行相应的自我评估。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6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6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6教学目标1.了解《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2.理解秦淮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3.熟悉赵孟頫的书法艺术及其美学价值。

教学重点1.红楼梦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2.秦淮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3.赵孟頫的书法艺术及其美学价值。

教学难点1.理解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与命运的关联。

2.对于赵孟頫的书法艺术进行深入分析并体现其美学价值。

教学内容及流程安排教学内容一:《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1.教师简要介绍《红楼梦》的主要人物。

2.学生基于已有知识,分组自主探究《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与命运。

3.学生介绍所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并结合课堂讨论结果进行互动交流。

教学内容二:秦淮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1.教师通过简短的视频、图片等资料展示秦淮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思考,对秦淮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进行深入了解。

3.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展示,探究秦淮河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教学内容三:赵孟頫的书法艺术及其美学价值1.教师简单介绍赵孟頫。

2.学生观看赵孟頫的书法作品,进行分析并发表个人观点。

3.学生分组展示赵孟頫的不同书法作品,并探究赵孟頫的美学价值及其创作思想。

作业布置1.进行《红楼梦》的阅读,并记录所遇到的问题及想法。

2.选择一幅赵孟頫的作品进行深入研究,撰写一份文学论文,探究其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

3.到秦淮河进行实地学习,通过拍摄照片或画图的方式,记录所学知识和见闻。

总结本节课教学内容丰富,涉及三个方面,即《红楼梦》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秦淮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赵孟頫的书法艺术及其美学价值。

其中,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这些文化艺术的意义和价值,更能够对自己的思维素质和能力进行全方位提升。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互动和探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K12学习】XX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 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

【K12学习】XX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 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

XX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 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XX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单元解读】一.高考目标.识记A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2.分析综合c(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3.鉴赏评价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二、单元复习《氓》是一首叙事诗。

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都不难把握,难点在于对三四两节的比兴句所体现出的高度艺术技巧的认识和体会。

这个比兴句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由叙述婚前的恋爱生活自然过渡到婚后生活。

对于这一点,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展开海阔天空的联想、想象,举出一些用了类似手法的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来,如电影《魂断蓝桥》里,男主人公罗伊被误传阵亡,女主人公玛拉堕入生活最底层,至此故事发展告一段落;下一个故事段落是几年后,罗伊归来,和玛拉意外地在火车站重逢。

两个故事段落之间,影片即用了几个自然风景画面加以间隔。

同时,这个比兴句取譬自然而有余味,用桑叶的润泽和枯萎比女子容颜的丰美和衰老,和女子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贴切。

《采薇》这首诗表现了戍边士卒的生活和感情。

士卒们长期戍守边防,总也不能按照原定的期限回家,不满的情绪自然会产生,不过他们也知道,使他们无法过上正常家庭生活的原因是外敌入侵,因此,他们还是以饱满而自豪的情绪参加战斗。

最后,当他们真正踏上归途时,内心里真是悲喜交集,难以言表。

这首诗“怨而不怒“、悲而能壮的风格和情调,我们在后世(尤其是唐朝)边塞诗中也能体味到,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等等。

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士卒复杂的内心情感时,要掌握好“度”,不要过于偏向某一点,以免“失真”。

诗的前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可再结合以前学过的《诗经》里的诗歌,对这种手法略加分析、探讨。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5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5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5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是针对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而设计的教案之一,主要涉及到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应用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和运用能力,为高考语文备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熟练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解答阅读理解题;•能够正确理解、分析、运用所学内容回答应用题。

2.思想与情感•培养学生强烈的语文意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三、教学内容1.文言文阅读基本方法和技巧•字词解释和推测;•句子结构分析和推断;•篇章结构分析和概括;•语句间的联系。

2.文言文阅读应用题解答技巧•题干理解和分析;•题目信息定位和提取;•题目信息联想和运用;•题目翻译和解答。

3.实战演练•阅读理解题目练习;•应用题目练习。

•理论授课;•练习演练;•交流讨论;•经典案例分析。

五、教学步骤1.语言文字功底巩固•检查学生学习状况,辅导学生个性化问题;•带领学生巩固基本字词知识,拓展词汇积累。

2.文言文阅读基本方法和技巧•介绍文言文基本方法和技巧;•指导学生使用方法和技巧进行阅读。

3.文言文阅读应用题解答技巧•介绍文言文阅读应用题解答技巧;•带领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熟练进行应用题解答。

4.阅读理解题目练习•选择适当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带领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

5.应用题目练习•选择不同难度的文言文阅读应用题目;•带领学生进行应用题目练习。

6.反思总结•整理学习笔记,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共同总结体会。

六、学生评估1.日常表现学生根据出席、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课外阅读等多方面指标进行评分。

2.考试评分学生根据课程学习成果进行考试,考试结果将作为学生成绩的一部分。

•常见文言文文本材料;•阅读理解题目;•应用题目。

八、教学心得本节课程针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应用题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同时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K12学习】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4)

【K12学习】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4)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4)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文章来自:xx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高考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考试说明》:现代文阅读,分析综合C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一、学习目标:1、熟悉该考点常见命题形式;2、掌握常见命题形式的解题方法;3、通过典型题例课后巩固。

二、考点透视:该考点要求考生必须要对多方面的信息或对象进行辨别并加以选择,然后对筛选出的信息或对象进行重组、概括并将它们融为一体。

常见的命题形式:1文中刻画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2.文章分几个方面、几个阶段来写的,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要求概括说明;3.概括行文思路等。

筛选整合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

回答此类问题,要关注重要句子,如:主旨句、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感叹句、议论句等,尤其要关注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和段中的过渡句,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关键所在。

整合的题型一般不宜机械地摘录原文的句子,而应该紧扣题干要求,将提取的关键语句、中心词进行改造、组合、变换,使之成为全面、凝炼、流畅、符合要求的答案。

另外,我们要总揽全局,总体把握,防止因答案要点不全而丢分。

三、典型题例:1、真题展示塔上的树②船泊码头,便要去仔细看这幅山水泼墨,它是一座七层古塔,虽然已老态龙钟,不单砖石风蚀斑驳,而且所有的塔角翘檐都已破损残缺,仅仅剩下三只寂寞的风铃,但已哑然失声,惟有被香烛熏烤得髹黑的塔门及残存于地缝里的灰烬,才表明也还有人来此祭祀,因此我想,它的存在不过是一个凝固了的历史故事罢了,在湘西山区,这样的故事也还多着呢。

本文第2自然段中古塔的“老态龙钟”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文章来自:xx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高考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考试说明》:现代文阅读,分析综合C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一、学习目标:1、熟悉该考点常见命题形式;2、掌握常见命题形式的解题方法;3、通过典型题例课后巩固。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1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1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1一、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语文考试的考试要求和基本知识点。

2.了解高考语文阅读和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3.通过高考语文类型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解题能力。

4.通过高考语文真题的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在考试中避免常见的错误。

5.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认真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高考语文考试的考试要求和基本知识点。

2.了解高考语文阅读和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3.通过高考语文类型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解题能力。

2.教学难点1.通过高考语文真题的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在考试中避免常见的错误。

2.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认真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高考语文考试的基本要求和知识点1.高考语文考试模式和基本要求。

2.高考语文的基本知识点。

3.高考语文阅读和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第二节:高考语文类型题的练习1.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的类型题练习。

2.高考语文作文的类型题练习。

第三节:高考语文真题分析1.高考语文历年真题的分析和解读。

2.高考语文真题的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在考试中避免常见的错误。

第四节:学习方法指导1.如何有效地学习高考语文。

2.如何掌握高考语文的知识点和技能。

3.如何自我评价和提高。

四、教学方式和手段1.通过讲授和示范,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通过口头练习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解题能力。

3.通过让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4.通过互动讨论和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提高能力。

五、课堂反馈和评价1.通过课堂测试和作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

2.通过作业评价和课堂反馈,及时提供有效的学习建议和指导。

3.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和评价,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六、教学总结1.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

2.提出改进和不足之处,以便下次教学改进。

3.肯定学生的优秀表现和促进发展,鼓励学生进一步发挥潜力和创新精神。

【K12学习】XX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课本同步复习教案

【K12学习】XX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课本同步复习教案

XX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课本同步复习教案XX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社会科学论文、随笔【单元解读】一.高考目标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鉴赏评价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3.探究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二、单元复习这个单元精心编排了三篇课文,其中一篇是杂文,两篇是随笔。

杂文是鲁迅的《拿来主义》。

这是一篇传统课文,阐述对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

虽然这篇杂文写于上世纪30年代,但今天读来依然觉得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充满着科学价值与革命精神。

因为70年来,被这篇战斗檄文指责为“孱头”,怒骂为“昏蛋”,鄙夷为“废物”的人仍不断冒出来。

这篇课文精巧的构思,精彩的比喻,严密的论证,辛辣的讽刺。

随笔《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伦理学方面的。

过去教科书选用的议论文,大都是政论、思想评论和时事评论,关于母爱、父爱之类的议论,似乎从来没有进过课本。

选用这篇就算开了一个先例。

实际上,这个问题与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每个学生都是在父母的爱的阳光下成长的。

学生从小学起已经读了不少关于父母之爱的文学作品和一般记叙文,现在读这篇议论,就可以上升到理论高度,重新认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作者是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的西方思维方式,他的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可以让学生开阔眼界,活跃思维。

XX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_2

XX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_2

XX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归纳评价内容与作者观点态度归纳内容与作者观点态度,主要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难度较大;而对其进行“评价”则又进了一个层级,显示出高考对阅读能力的更高要求。

●难点磁场[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绝版的周庄王剑冰你可以说不算太美,你是以自然朴实动人的。

粗布的灰色上衣,白色的裙裾,缀以些许红色白色的小花及绿色的柳枝。

清凌的流水柔成你的肌肤,双桥的钥匙恰到好处地挂在腰间,最紧要的还在于眼睛的窗子,仲春时节半开半闭,掩不住招人的妩媚。

仍是明代的晨阳吧。

斜斜地照在你的肩头,将你半晦半明地写意出来。

我真的不知道,你在那里等我,等我好久好久。

我今天才来,我来晚了,以致使你这样沧桑。

而你依然很美,周身透着迷人的韵致。

真的,你还是那样纯秀、古典。

只是不再含羞,大方地看着每一位来人。

周庄,我呼唤着你的名字,呼唤好久了,却不知你在这里。

周庄,叫着你的名字,你比我想象的还要动人。

我真想揽你入怀。

只是扑向你的人太多太多,你有些猝不及防,你本来已习惯的清静与孤寂被打破了。

我看得出来,你已经有些厌倦与无奈。

周庄,我来晚了。

有人说,周庄是以苏州的毁灭为代价的。

眼前即刻闪现出古苏州的模样。

是的,苏州脱掉了罗衫长褂,苏州现代得多了。

尽管手里还拿着丝绣的团扇,已远不是躲在深闺的旧模样。

这样,周庄这位江南的古典秀女便名播四海了。

然而,霓虹闪烁的舞厅和酒楼正在周庄四周崛起,周庄的操守能持久吗?参加“富贵茶庄”的奠基仪式。

颇负盛名的富贵企业和颇负盛名的周庄联姻。

而周庄的代表人物沈万三也是名富,真是巧合。

代表富贵茶庄讲话的,是一位长发飘逸的女郎,周庄的首席则是位短发女子,又是巧合。

富贵、茶、周庄、女子,几个字词在濛濛春雨中格外亮丽。

回头望去,白岘湖正闪着粼粼波光。

想起台湾作家三毛,三毛爱浪游,三毛的足迹布遍全世界,三毛的长发沾得什么风都有。

三毛一来到周庄就哭了,三毛搂着周庄像搂着久别的祖母。

三毛心里其实很孤独。

【范文】XX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_6

【范文】XX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_6

XX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XX年高三语文第一轮总复习之十八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实词的数量较大,而且常常多义,用法较灵活,因此,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的含义就成为阅读文言文的第一个难关。

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掌握正确的方法是推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含义的关键。

●难点磁场选文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览之孙也。

父裁,镇军司马。

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

年十四,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谓其从兄敦曰:“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

”时元帝为琅邪王,与导素相亲善。

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

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执。

帝之在洛阳也,导每劝令之国。

会帝出镇下邳,请导为安东司马,军谋密策,知无不为。

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

会敦来朝,导谓之曰:“琅邪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

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

”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注,乘肩舆,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

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

导因进计曰:“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己倾心,以招俊义。

况天下丧乱,九州分裂,大业草创,急于得人者乎!顾荣、贺循,此土之望,未若引之以结人。

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

”帝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

自此以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

俄而洛京倾颠,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导劝帝收其贤人君子,与之图事,时荆扬晏安,户口殷实,导为政务在清静,每劝帝克己励节,匡主宁邦。

于是尤见委杖,情好日隆,朝野倾心,号为“仲父”。

过江人士,每至暇日,相要出新亭饮宴。

周頠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

”皆相顾流涕。

惟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众收泪而谢之。

注:禊,古代风俗,于三月上巳在水边洗濯,祛除不祥。

[试题1]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望:名士。

【K12学习】XX届高考语文轮总复习教案_1

【K12学习】XX届高考语文轮总复习教案_1

XX届高考语文轮总复习教案评价古典诗词的思想内容古典诗词中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作品进行具体分析与评价,这是难点一。

鉴赏者本人应有较高的思想修养,这是其二。

[试题]阅读王维诗,完成1~2题。

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从全诗来看,诗中描写了明月、清泉,也描写了浣纱女归来时的喧哗和渔舟在莲塘中穿梭的情景,为什么首句却要说是“空山”?“空山”是着重写自己的眼前所见,还是着重于内心的感受?答:诗歌颔联描写自然景象,颈联则侧重于描写人的活动,诗中的景象给人以美的感受。

有人说,这首诗寄寓了诗人的人格情操,也表现了他的社会理想。

请结合自己的理解,对以上两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答:●案例探究[案例]阅读下面一首词,解答1~2题。

摸鱼儿辛弃疾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①,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②。

千金难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①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

陈皇后闻司马相如文名,奉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代为陈情,武帝阅后深为感动,陈皇后复得宠幸。

②蛾眉曾有人妒:屈原遭奸臣妒忌和排挤。

被放逐后,屈原在《离骚》中将此事比成“蛾眉”遭妒。

说明:原高考试题1、2题略。

.杨玉环、赵飞燕曾以美貌受唐玄宗、汉成帝宠幸,但都死于非命,所以词中“玉环飞燕皆尘土”的寓意是。

.这首词的主题集中体现在一个“愁”字上。

“愁”指什么?为什么说“闲愁最苦”?答: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古典作品思想内容的评价。

能力层级为E级。

知识依托:词的有关知识、典故,辛弃疾的生平等文学常识。

答案:1.主和派没有好下场.“愁”指抗金愿望不能实现的愁闷情绪。

【K12学习】XX届高考语文轮总复习教案_7

【K12学习】XX届高考语文轮总复习教案_7

XX届高考语文轮总复习教案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

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

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

●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流刑流星赶月流连流金铄石B.声望声泪俱下声气声东击西c.临终临危授命临刑临深履薄D.虚辞虚怀若谷虚造虚与委蛇[试题2]下列成语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四个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沽名钓誉一文不名不可名状师出无名B.栉风沐雨风声鹤唳移风易俗附庸风雅c.横生枝节起死回生无中生有妙笔生花D.动人心弦兴师动众动辄得咎惊心动魂●案例探究[案例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过错过犹不及过瘾闻过则喜B.道义道听途说道歉能说会道c.工会适逢其会会谈心领神会D.张望剑拔弩张张榜虚张声势命题意图:此题考查准确解释词语含义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级。

知识依托:语素与词汇知识,词的本义、比喻义、引申义知识,等等。

解析:A项中“过犹不及”意为做的过头就像做的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解释中“或”表选择关系,不当;“闻过则喜”意为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就很高兴,“过”解释为“……以后”不当。

c项中“适逢其会”意为恰巧碰上那次机会,“会”非“聚会”。

D项中“弩张”意为拉开了弓,并非“射出”;“张望”意为向四周看,包括远处,而非单指“向远处看”。

答案:B错解分析:错选D,对“张望”一词的所指范围把握不准。

方法技巧:准确解释词义,首先要有较扎实的知识积累。

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养成勤查词典的好习惯。

另外对词义的理解不能望文生义,而应对词语中各个词素的义项逐个落实。

如上面试题中,“过犹不及”解释为“过头或不够都不好”,其中一个“或”即为错误;再如,“剑拔弩张”解释为“拔出刀剑、把箭射出”有误,“弩张”意为“拉开弓弩”,并未“射出”。

[案例2]对下列成语中加点的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乔装打扮乔:假装B.少不更事更:经历c.每下愈况况:比较,引申为“通过比较而明显”D.生灵涂炭涂:涂抹,引申为“沉溺于……之中”。

【K12教育学习资料】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早读学案6

【K12教育学习资料】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早读学案6

早读学案一、诗歌浅赏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宋)周弼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

请具体说明。

(4分)答:王诗写的是“秋夜”,周诗写的是“春夜”(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1分)。

王诗写了山中果落、灯下虫鸣的现象;周诗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

(简要分析各1分)(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

试简要分析。

(6分)答: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

(1分)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1分);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

(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

(1分)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1分);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1分)诗歌浅译:独自坐着悲伤双鬓已白,在秋夜空堂上将近二更。

山间野果在秋雨中落下,草中虫子到灯下来低鸣。

头上白发始终难以变黑,炼丹中仙药也至今未成。

要知怎样消除衰老疾病,唯有学佛修成不灭不生。

我独坐书床,挑灯夜读,在这安静的夜里连打更声都没有听到。

门外,不知什么时候,春雪已经停了。

远望天空,一弯残月挂在半山;近看门前,一湾流水悄然成冰。

二.古文积累原文:晏子论“社鼠”景公问晏子曰:“国何患?”晏子对曰:“患夫社鼠。

”公曰:“何谓也?”对曰:“夫社束木而涂之,鼠因往托焉,熏之则恐烧其木,灌之则恐败其涂。

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会故也。

夫国亦有社鼠,人主左右是也。

内则蔽善恶于君上,外则卖权重于百姓。

不诛之则为乱,诛之则为人主所案据,腹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译文:齐景公(姜姓,名杵臼)问晏子:“治理国家担心什么?”晏子回答说,“担心社庙中的老鼠。

”景公问:“说的是什么意思?”晏子答道:“说到社,把木头一根根排立在一起(束:聚,这里指并排而立),并给它们涂上泥,老鼠于是前往栖居于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备课教案文艺学论文和随笔单元学习重点、训练学生研究探讨,融会贯通深入领会的能力。

2、调动阅读经验和知识积累,把握精髓,培养创新能力。

13.咬问嚼字朱光潜教学重点:1、了解结构,确定中心论点,评价作者的观点。

2、明确字词意义有词典义和联想义的区别。

教学方法:指导归纳法、练习巩固法学法指导: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充分预习,对比阅读,讨论提问完成课文的重难点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语设计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引用武叔卿的话说:“有一笔写成不加点缀而工者,此神到之文,尚矣,其次须精思细改,如草创已定,便从头至尾一一标点。

”同学们能列举出文学史上的作家哪些属于前者,哪些属于后者吗?前者有李白。

后者如贾岛、王安石、曹雪芹等。

(贾岛有关于推敲的典故;王安石修改“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传为佳话;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开头便是精心改成的;《红楼梦》更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提问:古今的伟大文学家为什么像李白式的很少,而大多数人却都要“咬问嚼字”,苦苦修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解题及作者简介“咬问嚼字”是个成语,它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是什么意思?明确:指过分地斟酌字词或死抠字眼,讽刺不必要地抠住字眼不放,不领会精神,或当众讲话时炫耀自己的学识。

一起看看《汉语大词典》的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

这三个义项没有一个是褒扬的。

那么,这个成语出自何处呢?元代无名氏写的剧本《杀狗劝夫》的第四折,有这样一句台词:“哎,使不得你咬文嚼字。

”这便是它的出处。

无论是出处,还是词典的解释,这个词都没有褒扬的意思,而朱光潜先生却把它作为的题目,大书特书。

他是如何让解释这个词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们细研课本,看一看“咬文嚼字”的新意义。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

清代,桐城派出了以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一批文学家,称为“桐城派”,其特点在于简洁,朱光潜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学私塾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本文八个自然段,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除了最后一段是总结性的话语外,主体内容是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

四、研析课文、概括观点,突破重点参考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颇易引起争议,这是因为:一是本文结构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它不是从观点出发,进行演绎论证,而是从个别到一般,然后再到个别;即从实例到论点,然后再展开证明;这样它便不是开章明义,而是中间揭示主题,中心论点在第三段才出现。

二是本文有分论点,有的重要论据貌似分论点,像“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这样的话,并且课后练习第四题的设计(“从读过的诗文中再举一两个例子说明这个论断”)也很能迷惑一些浅尝辄止的学生。

三是学生的习惯思维,中心论点不是标题,或在开篇,就一定在最后。

因此,很有必要进行讨论。

分析思路:第一、二段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第三、四、五段以静为例(《史记》李广射虎)与动态例(贾岛苦吟)初步论证中心论点第六、七段以正面例(东坡诗句等)与反面例(“套板反应”现象),说明咬文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最后一段,水到渠成,加以总结。

2、欣赏品味,延伸提高设计问题,组织讨论,引导学生进行重点品味①前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这三个例子的作用是否一样?明确: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

例一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由此引入论题。

例二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从静态入手论证中心论点。

例三从动态入手,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非常精炼、准确,既缺一不可,又不显丝毫累赘。

②在第三段提出了中心论点,是如何明确的?明确:第三、四两段可以看成一个句群,共7句话,第1句承前文揭示中心论点,第2句岔开,稍带一笔说到“咬文嚼字”的另一面,因非作者主攻方向,一句便打住,第3句又承第1句稍微展开,第4句承1、3句说明原因,第5句进一步申说,第6句和第7句运用事例从反面证明。

句句写来,严谨缜密,无懈可击,可见作为桐城派有深厚古文根底的朱先生的雅洁谨严。

③我们提到第一个事例是引入论题,直至第三段才提出中心论点,论题和论点有何区别?明确:论题只是要论述的问题,它多用短语和非判断句、非陈述句来表达,只是用来框定、指示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必须用判断句或陈述句明确表达,论点围绕并点击论题。

④投影或多媒体显示以下观点,让学生自由评述。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3、重点赏析课文第7段①导入先看两段文字描写:这是某年高考中两位考生对一对孪生小姑娘的肖像描写,你认为哪段写得比较好?(多媒体显示)A、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看样子也就十岁左右,个子长得差不多高矮,穿戴也都完全一样。

两个人都是苹果脸儿,樱桃嘴儿,浓黑的眉毛下镶嵌着一双乌黑的杏核儿眼,一笑两个小酒窝,两个人都扎着两个羊角辫,辫上都扎着粉红绸结……B、两个小姑娘个头一般高,模样差不多,都穿着粉红色连衣裙,都扎着马尾辫儿,辫上扎着红绸蝴蝶结,跑起来就像一对蝴蝶追着两朵鲜花飞。

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不细看很难分清谁是姐姐谁是妹妹;一个眼睛虽大,却显得沉静秀气,一个大眼睛乌溜溜地左顾右盼,显得更天真活泼……讨论明确:第二段文字较为生动,尤其是细节描写“一对蝴蝶追着两朵鲜花飞”,活灵活现,非常生动,说明作者观察细致。

同时有关眼睛的描写,同中有别,抓住了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

第一段文字虽然也文通字顺,描写也很细致,但有点“千人一面”之嫌,这种情况朱光潜先生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套板反应”。

对这种现象朱光潜先生又是如何看待的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②什么是“套板反应”?朱光潜先生对这种现象是如何看待的?明确:在写作中,一写就像联想到一些陈词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

朱先生非常反感这种做法,他说:“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死敌”“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③为什么“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死敌?明确:因为“套板反应”使人安于套语滥调,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而创造的动机要求创新,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不相容的。

④作者在文中提到了韩愈的一句话,“惟陈言之务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说“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明确:“惟陈言之务去”出自《答李翊书》,意思是:“一定要舍弃那些陈腐的思想和言辞”,惟陈言之务去,才能不致滑到套板反应,在思想感情上和语言上创新,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⑤既然语言跟着思想走,思想感情应是主导的,为什么反过来说“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感情”?明确:语言和思想情感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形式与内容是相随而变的,思想情感固然是主导,但是语言也影响思想情感。

语言上刻意求新,也能推动人们在思想情感上的求新,遇事朝深一层去想。

⑥“你的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这个“作”字的含义是什么?明确:就是运用创新的思维去创新,就是匠心独运的创作。

⑦延伸:用文中所学的道理来解释下面几个例子。

著名画家达•芬奇初学画的时候,老师让他画鸡蛋,可他画了一阵子,就觉得没意思,不画了。

他的老师告诉他,在不同的光线下,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都会有不同的结果,希望他能努力去做,达•芬奇听了之后,按老师的话去做,锻炼了自己的观察能力,最终成为一名大画家。

著名的短篇小说艺术大师莫泊桑初学写作的时候,他的老师福楼拜却告诫他,每个事物情状的描写,最准确的只有一个词,在写作中运用了这个词,就最简洁。

明确:这两个故事其实说明的都是观察的重要性,只不过侧重点不同而已。

“画蛋”的故事告诉我们观察事物要多角度、全方位。

莫泊桑的故事告诉我们观察要细致、详备。

这两个故事都是和“套板反应”唱对台戏的,都力求创新。

只有通过多角度的观察,才能发现一些别人所看不见的东西,画出自己独特的东西来。

写作上也要求观察必须细致,力争找到最恰切的词语去表达,这样,才能使读者身临其境,产生简洁明了又栩栩如生的效果。

五、板书设计郭老改字(正)李广射虎苏轼写诗(正)要要(正)贾岛论诗套板反应(反)结达到艺术美六、整体把握,获得启示内容上启示:①语言文字是非常微妙的东西,咀嚼品味语言实在很不简单;②品味语言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考;③品味语言也要独立思考;④运用语言也要努力创新。

写法上启示:①举实例,讲道理;②要注意资料的积累梳理。

七、总结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提出对文字“必须有一字不能放松的谨严”,是对那种粗心、自满态度的一种评价;在记述中有分析了众多材料。

作者在品味语言和运用语言上给予了我们的启示,也让我们学到了作者勇于质疑的严谨治学的精神,这对我们的写作将会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认真读书学习,学会品味赏析,“于无疑处生疑”,只有不断地练习,我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才会真正地提高。

八、拓展运用:朱光潜先生是语言大家,但“智者千虑”,未尝不会有“一失”,同学们不妨对本文也进行一次“咬文嚼字”。

(见《素质教育新教案》高一<下>P189)九、延伸练习.比较下列各组句子,哪句表现力更强些?为什么?有的作者已有评析。

除此之外,低还有什么独到见解?A.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B.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A.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B.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A.僧推月下门。

B.僧敲月下门。

A.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B.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A.这女子长得柳腰桃面,真是个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人!B.东家之子(女),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A.红杏枝头春意浓。

B.红杏枝头春意闹。

2.作者认为王若虚对《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的修改“实在远不如原文”,并说“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除了作者的分析之外,你对改前与改后还有什么见解吗?3.要求学生从自己的习作中任找一篇,也来个“咬文嚼字”如何?十、课外对比阅读马南邨的《不求甚解》(见《素质教育新教案》高一<下>P188)*《咬文嚼字》补充内容一、学习本文给予我们的启示.让我们明白文学艺术能否进步的根本在于语言咀嚼是否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