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合集下载

4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4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外国诗两首(学案)
周节次:备课人:授课人:
课型:自读课
学习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

学习方法
1.诵读法: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掌握字词。

2.自查资料或网上搜索关于济慈、叶塞宁的资料。

3.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

4.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下来,相互交流。

二、学习研讨
(一)导入。

(二)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并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蝈蝈与蛐蛐》中为什么说“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夜》描绘了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你能说说它的“声”与“色”各体现在哪里吗?
《夜》传达诗人怎样的心境?
(三)细读课文,质疑问难。

提出自己的疑问。

(四)精读课文,品析鉴赏。

赏赏你最喜欢的画面,品评你喜欢的语言。

(五)归纳总结。

试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归纳文章的主题。

三、布置作业,完成练习。

《资源与学案》。

语文: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语文: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在诵读中感受自然的美2.体会写景抒情诗表达的基本特点,并尝试写简单的诗3.理解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爱一、预习导学【链接材料】——济慈、叶赛宁介绍: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叶赛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1.济慈,________(国别)浪漫主义诗人,《蝈蝈与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诗集________叶赛宁,________(国别)诗人,他擅长描绘_______的景色2.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2)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一切披上银装()(3)一旦唱疲倦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3.《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探究展示:1.谈一谈你从这两首诗中读出了什么样的诗情2.自由诵读议一议诗意(1)《蝈蝈与蛐蛐》全诗描写了哪两种昆虫的鸣唱,勾勒了哪两幅小景?全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2)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3)、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4)归纳《夜》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第一节:写第二节:写静谧、美丽第三节:写第四节:再次写三、练习反馈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又一个五月之夜[俄]费特多美的夜色!温馨笼罩了一切!午夜时分亲爱的家乡啊,谢谢!挣脱冰封疆界,飞离风雪之国,你的五月多么清新,多么纯洁!多美的夜色!繁星中的每一颗,重新又温暖柔和地注视着心灵空中,尾随着夜莺那婉转的歌,到处传播着焦灼,洋溢着爱情白桦期待着,那半透风的叶子,腼腆地招手,抚慰人们的目光白桦颤动着,像新娘面临婚礼,既欣喜又羞于穿戴自己的盛装啊,夜色,你无形的容颜柔和,无论什么时节也不会使我厌倦!情不自禁吟唱着最新谱就的歌,我再一次信步来到你的身边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诗第一节中的“谢谢”,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诗第一节和第二节均以“多美的夜色!”开头,二者的作用相同吗?说说你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诗的第三节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刻画白桦树?这样写可以收到怎样的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语文上册4外国诗两首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4外国诗两首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4.外国诗两首一、预习案(一)预习目标一、能正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诵课文。

二、学会体味文中清新、优美的语言。

3、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二)预习要点一、预习重点生词并做好标记。

二、通过朗诵,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情感意蕴。

(三)达标练习一、济慈,________(国别)浪漫主义诗人,《蝈蝈与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诗集________。

叶赛宁,________(国别)诗人,他擅长刻画_______的景色。

二、分辨以下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1)当所有的鸟儿因烈日而昏晕。

()(2)明月洒下它的辉煌,给周围一切披上银装。

()(3)一旦唱倦怠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3、《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什么缘故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季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答:4、学生自由朗诵,充分联想一想象人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述。

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明白得。

答:五、如何明白得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季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答:六、学生听读录音后自由朗诵,感受并形象刻画诗人笔下的夜景。

诗中的夜景静谧、漂亮。

答:二、探讨案7、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以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答:八、明白得虫鸣的象征意义:答:九、《夜》中转达出诗人如何的心境?答:【精读精练】阅读以下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夜河水悄悄流入梦境,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寂静了,长脚秧鸡再也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辉煌,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大自然沉醉在梦境。

明月撒下它的辉煌,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10、你以为这首诗转达出诗人如何的心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一、“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一句中“轻轻地”去掉好不行?请说明理由。

人教七年级下册第四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人教七年级下册第四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编写人:时间:2011—2—15 审稿人:班级:组名:姓名:【学习目标】①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背诵第一首诗。

②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地面对人生选择。

【学习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想象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

【学习难点】了解象征手法及作用。

【知识链接】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

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

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

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

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

普希金一生创作的抒情诗总数在800首以上。

其中以当代社会政治题材为内容的抒情诗虽然数量不多,但影响极大,故而有“十二月党人运动的歌手”之称,著名的政治抒情诗有《自由颂》、《致恰达耶夫》。

他的其他作品有长诗《青铜骑士》,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

那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解,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

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

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

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中小学资料】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中小学资料】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外国诗两首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3.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4.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第一课时《祖国》一、预习与交流1.朗诵诗歌,圈画诗歌中的生字词。

虔.()信慰藉.()2.下面有关爱国的名言警句,请补充完整。

(1),栋莫如德。

(《国语》)(2),害与国者恶之。

(晏婴)(3)乐以天下,。

(孟子)(4)匈奴未灭,?(霍去病)(5)常思奋不顾身,。

(司马迁)(6),以义灭身。

(曹操)3.大声朗读诗歌,体验情感。

请结合诗的内容,用“祖国啊,我爱你那……因为……”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

4.作者链接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

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

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有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

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概括诗歌每一节的大概意思。

2.《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诗中勾画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画?(二)文本探究1.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2.“我”对祖国的爱“奇异”在何处?3.诗人描绘了俄罗斯的河山风景和俄罗斯人民的生活,这些内容在诗中起何作用?4.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来表现出来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三)语言品析1.“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一句有怎样的内涵和作用?2.诗中“无论……无论……无论……”引领的三个诗句的含义是什么?第二课时《黑人谈河流》一、预习与交流1.朗诵诗歌,圈画诗中生字词。

4《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4《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YW2014/9/9—09—04《外国诗两首》导学案编写人:谢长城审核人__ _ 编写时间:2014.9.5班级______ 组别_______ 组名________ 姓名________【学习目标】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2.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3.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审美意识【学习重点】有感情的诵读诗词,感受诗词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学习方法】朗读法感悟法比较法【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

自幼喜爱文学。

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露头角。

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

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

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

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

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2·教师点拨:这首诗歌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意境优美,洋溢着明朗欢快的情调。

“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蛔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

九下第一单元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九下第一单元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曾传华编制)【学习目标】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3.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4.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学习重点: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准确把握诗人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的意境中。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⑴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

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

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

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⑵休斯简介:(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休斯写过小说、剧本、自传和新闻速写,以诗歌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

他创作了十多部诗集,比较重要的有《哈莱姆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等。

休斯的创作植根于美国黑人生活,对他们痛苦生活给予同情,讴歌他们美好的情感,颂扬了他们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

诗歌的主题思想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休斯创造性地把黑人民歌艺术引进诗歌创作,吸收了黑人爵士音乐和布鲁斯民歌的形式和手法,形成了轻松活泼豪迈奔放的风格,对美国黑人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导学】一、整体感知(一)基础知识1、给加点字注音。

虔.诚()镶嵌..(.).晨曦.(.).沐.浴()瞰.望()黝.黑()2、解释下列词语。

慰藉:瞰望:镶嵌:虔信:深邃:沐浴:3、《祖国》一诗的作者是俄国诗人_______________;《黑人谈河流》一诗的作者是美国诗人__________,黑人文艺复兴运动领袖,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4《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4《外国诗两首》导学案课型:新授课主备人:蒲海英参与备课人:李小勇、彭弋玲、田甜时间:2014年9月5日(星期5)审核人: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2.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

3.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学习重难点1、反复诵读,领悟田园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

自主预习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栖息()草茸茸()欢嚷()喧响()凝成()2.根据拼音写汉字。

树lí( ) yōu( )暗沉jì()昏yùn( )3.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2)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3)一旦唱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4.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

(沉醉:比喻沉醉于某种状态中程度很深)B.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沉寂:比喻十分寂静,这里是动词,指夜莺的歌声全部停止了)C.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沉浸:全部浸入水中)D.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幽暗:指光线昏暗)5.试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蝈蝈与蛐蛐》中所写的夜景。

全诗描写了哪两种昆虫的鸣唱,勾勒了哪两幅小景?6.《夜》展示了夜的什么特点?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一)读诗1.读一读A.师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B.生自由诵读,注意圈点勾画生字词。

2.想一想两首诗歌中作者吟咏的意象有哪些?3.议一议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的“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二)赏景生大声朗读课文,想象并欣赏诗歌的意境。

4.《蝈蝈与蛐蛐》描绘了两幅怎样的画面?5.试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夜》中所描写的夜景。

6.“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这几行诗借白天的“喧响、热闹、欢嚷”衬托了夜晚怎样的特点?(三)悟情7.读一读感情品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外国诗两首学习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会说出修辞手法让诗产生美感的作用。

2.说出两首诗内容,思想感情方面的不同。

3.领悟大自然的多面及其生生不息的美好。

学习重难点:比较两首外国诗异同。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

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

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预习导学:1、读准下列字的音:,昏晕.()树篱.()栖息..()静谧.()遐.想()喧.响()2、《蝈蝈与蛐蛐》的作者是国主义诗人。

3、《夜》的作者是国诗人。

朗读课文《蝈蝈与蛐蛐》,思考:(1)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2)“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

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

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3)作者借虫鸣来表达什么意思?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

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朗读课文《夜》,思考:1.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第一节:写夜的静谧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以动写静)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静谧、美丽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2、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4、《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4、《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4、《外国诗两首》导学案新华路初中九年级备课组主备人:高艳萍●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在朗读、品读与联想中,领悟作品的内涵,能用自己的话对作品的思想感情作出评价。

3、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1、了解《蝈蝈与蛐蛐》和《夜》的作者。

2、朗读这两首诗,读准字音、停顿。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在朗读、品读与联想中,领悟作品的内涵,能用自己的话对作品的思想感情作出评价。

3、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出示学习提纲:1、了解《蝈蝈与蛐蛐》的作者。

2、朗读这首诗,读准字音、停顿。

3、思考:(1)本诗结构上分几部分,以哪些句子为标志?分别写了什么?(2)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么理解的?(3)《蝈蝈与蛐蛐》要表达怎样的主题思想?(4)《蝈蝈与蛐蛐》一诗构思有什么特点?学法指导:结合课下注释和资料,反复阅读诗句,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完成以上问题。

自学要求:独立完成,时间为8分钟。

三、学生自学,如有疑问,小组内交流解决。

四、展示自学成果,以加分的形式进行。

五、回顾目标六、达标测评:《前沿》第9页第1、3(1)、4(1)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提问:《蝈蝈与蛐蛐》的作者。

二、出示学习提纲:1、了解《夜》的作者。

2、朗读这首诗,读准字音、停顿。

3、思考:(1)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中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3)诗人在描绘夜景时,采用了哪些不同的角度展开描写?学法指导:结合课下注释和资料,反复阅读诗句,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完成以上问题。

自学要求:独立完成,时间为8分钟。

三、学生自学,如有疑问,小组内交流解决。

四、展示自学成果,以加分的形式进行。

五、回顾目标六、达标测评:比较阅读:说说《夜》这首诗与郭沫若的《静夜》给你的感受有什么异同?预设答案: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美丽的月色。

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国诗两首》导学案《外国诗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

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2。

体会写景抒情诗表达的基本特点,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3。

理解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爱,学会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1、诗歌诵读、2、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幼喜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露头角。

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年),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

1916年在白俄军队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后离开军队,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

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十月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

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

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虔( )信颤( )抖深邃( ) 昏晕( )2。

自由谈一谈您从这两首诗中读出了什么样的诗情。

二、理解探究1、《蝈蝈和蛐蛐》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2、读《夜》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三、合作释疑1、《蝈蝈与蛐蛐》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3、感情品读《夜》,体察绘景中涛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

考虑:诗歌传达出诗人如何的心境?四、课内精读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及答案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及答案

九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第一单元第四课外国诗两首【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形象,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2、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美。

3、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独特构思。

【体验学习】朗读交流1、初读诗歌,积累词语,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栖.息()草茸.茸()欢嚷.()喧.响()寒暄.()宣.泄()树篱.()幽.暗()沉浸.()侵.略()昏晕.()黯.然失色()2、再读诗歌,根据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情感。

在朗读时,要求读出情感。

朗读时可采用自由读、展示读、组合读等多种方式。

新知探究反复朗读济慈的《蝈蝈与蛐蛐》,思考下列问题。

1、《蝈蝈与蛐蛐》一诗中,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 大地的诗歌 ,你是怎样理解的?2、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思想?3、这首诗主要运用拟人化手法,请你结合具体语句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

反复朗读叶赛宁的《夜》,思考下列问题。

1、用你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中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3、诗人在描绘夜景时,是从哪些不同的角度展开描写的?综合提升从下面两题中选做一题。

1、以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或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为题,写一段抒情性的文字。

2、去感受夜色,写一篇抒情短文或几行小诗。

【当堂检测】1.给加粗字注音。

栖息()草茸茸()欢嚷()喧响()2.根据注音写字。

树lí()yōu暗()沉jì()昏yùn()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栖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沉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欢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后反思】收获了:不足的方面:【知识链接】济慈,英国浪漫主义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约翰·济慈的父亲是出租车马的马房饲养员,地位低微,家道贫寒。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

第4课外国诗两首【学习目标】课标要求:一、体味诗歌语言,展开丰硕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二、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3、培育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贵的审美情操。

目标达到:一、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二、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明白得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学习流程:【课前展现】一、多音字晃:huǎng(明晃晃)huàng(晃动)宿:sù(宿舍)xiù(星宿) xiǔ(一宿)颤:chàn(哆嗦)zhàn(战栗)露:lù(露珠)lòu(露出)更:gēng(夜半更深)gèng(加倍)了:liǎo(了解) le(来了)舍:shè(茅舍) shě(舍弃)二、词义理智:分辨是非、利害关系和操纵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能力。

虔信:恭顺而又可信任。

神圣:形容极为高贵、庄重。

慰藉:安慰、欣慰。

深邃:深远。

晨光:太阳初升时的微光。

洗澡:洗头和洗身。

泛指洗澡。

【创境激趣】同窗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久主题,是民众。

更是诗人的永久歌唱。

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如此,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

今天,咱们就一路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

【自学导航】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诗意教师提示: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

诗人把对祖国的情感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诵,认真领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思,试探: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诗人没有效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描述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

平实中见真情,奇异的“爱情”表此刻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一般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酷爱。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外国诗两首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3.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4.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第一课时《祖国》一、预习与交流1.朗诵诗歌,圈画诗歌中的生字词。

虔.()信慰藉.()2.下面有关爱国的名言警句,请补充完整。

(1),栋莫如德。

(《国语》)(2),害与国者恶之。

(晏婴)(3)乐以天下,。

(孟子)(4)匈奴未灭,?(霍去病)(5)常思奋不顾身,。

(司马迁)(6),以义灭身。

(曹操)3.大声朗读诗歌,体验情感。

请结合诗的内容,用“祖国啊,我爱你那……因为……”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

4.作者链接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

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

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有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

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概括诗歌每一节的大概意思。

2.《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诗中勾画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画?(二)文本探究1.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2.“我”对祖国的爱“奇异”在何处?3.诗人描绘了俄罗斯的河山风景和俄罗斯人民的生活,这些内容在诗中起何作用?4.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来表现出来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三)语言品析1.“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一句有怎样的内涵和作用?2.诗中“无论……无论……无论……”引领的三个诗句的含义是什么?第二课时《黑人谈河流》一、预习与交流1.朗诵诗歌,圈画诗中生字词。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课时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并感受外国诗歌的魅力;2. 分析、理解并欣赏《外国诗两首》中的两首诗歌;3. 运用诗歌中的词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书写表达。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导师向学生们简要介绍本课的主题《外国诗两首》,并引导学生们展开思考:你们对外国诗有什么了解吗?你们喜欢读诗吗?为什么?二、引入新课(10分钟)1. 导师播放一段外国诗歌朗诵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们感受外国诗歌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们对诗歌的兴趣。

2. 学生们观看完毕后,导师带领学生们进行讨论:你们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点?你们能从中感受到什么?三、课文感知(20分钟)1. 学生们独立阅读《外国诗两首》,并在阅读过程中做好标记。

2. 导师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们进行分析和讨论:a. 《石》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b. 诗人是如何通过物象来表达情感的?c. 你觉得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语言手法?d. 这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e. 《土壤》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f. 这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四、课文欣赏(25分钟)1. 导师请几名学生分别朗读《石》和《土壤》两首诗,并让学生们进行欣赏。

2. 导师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们进行思考和交流:a. 这两首诗的主题有什么共同之处?b. 这两首诗的写作风格和语言表达有什么不同之处?c. 你觉得这两首诗的意境是怎样的?d. 你喜欢哪一首诗?为什么?五、小结和拓展(10分钟)1. 学生们通过课文的分析和欣赏,进一步感受和理解了外国诗歌的魅力,同时也提升了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2. 导师邀请学生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诗歌,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书写表达,并邀请学生们分享自己的作品。

【课后作业】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书写表达。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导师向学生们简要介绍本课的主题《外国诗两首》,并引导学生们展开思考:你们对外国诗有什么了解吗?你们喜欢读诗吗?为什么?导师:大家好,今天的主题是《外国诗两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卖火柴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卖火柴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童话故事么?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19世纪丹麦着名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的安徒生的童话世界。

安徒生写过许多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其中最感人的作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读文情况。

3、识字学词,强调易混淆读不准的字词。

4、认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书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卖火柴小女孩冻死街头的画面深深地定格在我的脑海里,让我们再次怀着同情和悲伤的情感一起朗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2、学生齐读。

(二)、以“幸福”为线索,品读、感悟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1、课文中写道:“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2、读读这句话,你是否有问题提出来?
(过渡):这么可怜的小女孩,她拥有真正的幸福吗?哪儿来的幸福?小女孩曾经看到哪些美好的东西会使她感到那么幸福呢?请同学们用心去默读第5-10自然段,从中找到答案。

3、学生交流,得出结论:大年夜在街上卖火柴。

不敢回家(爸爸会打她,家里跟街上一样冷)。

疼爱她的奶奶已经死了(没有亲人的疼爱,得不到关怀)。

她死了人们只说“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
4、、理解火柴给小女孩带来的“幸福”。

(1)、既然别人不能给她幸福、爸爸不能给她幸福、疼爱她的奶奶死了也不能给她幸福,连死了人们只说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

那么文中为什么还说她曾经多么幸福呢?是谁给了她这种幸福?(火柴)
(2)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读出小女孩擦燃火柴时火柴带给她的幸福。

5、过渡:是啊!小女孩只有在火柴的亮光中才能感觉到无比的幸福。

可是短暂的幸福过后,又是一次次饥饿、寒冷、孤独困扰着她。

她越是想的美好现实就越是残酷,要彻底摆脱这种种痛苦,只有——死!
6、有感情的读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出小女孩命运的悲惨、现实的残酷、人们的冷漠、作者的同情。

(三)、拓展延伸。

1、从《卖火柴的小女孩》你想到了什么?
2、阅读安徒生的其它童话故事。

(四)、板书设计: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现实幻想
(悲惨)————————(幸福)
寒冷(温暖)火炉
饥饿(食物)烤鹅
痛苦(欢乐)圣诞树
欢乐(疼爱)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