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外国诗两首》精品导学案 新人
《外国诗两首》[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2.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3.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学习重点]反复诵读,领悟田园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学习难点]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自主预习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栖.息()草茸茸..()欢嚷.()喧.响()凝.成()2.根据拼音写汉字。
树lí( ) yōu( )暗沉jì()昏yùn( )3.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2)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3)一旦唱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4.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
(沉醉:比喻沉醉于某种状态中程度很深)B.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沉寂:比喻十分寂静,这里是动词,指夜莺的歌声全部停止了)C.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沉浸:全部浸入水中)D.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幽暗:指光线昏暗)5.试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蝈蝈与蛐蛐》中所写的夜景。
全诗描写了哪两种昆虫的鸣唱,勾勒了哪两幅小景?6.《夜》展示了夜的什么特点?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同学们,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
(多媒体展示蝈蝈与蛐蛐交替欢唱的情景)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
今天,我们将在英国诗人济慈、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引领下,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板书文题、作者)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一)读诗1.读一读师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生自由诵读,注意圈点勾画生字词。
2.想一想两首诗歌中作者吟咏的意象有哪些?3.议一议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的“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二)赏景生大声朗读课文,想象并欣赏诗歌的意境。
九年级语文上册 4《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
外国诗两首学习内容第 1单元第4课 (第 1课时)外国诗两首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重点)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难点)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重点)时间分配导课 3 分、自学15 分、探讨交流及展示 12 分、、小结 4 分、巩固 6 分学习过程学案(学习过程)导案(学法指导)一、导入二、预习交流1生字注音昏晕.(yūn)消逝.(shì)蝈.(ɡuō)蝈蛐.(qū)蛐树篱.(lí) 栖.(qī)息弹.(tán)琴子弹.(dàn) 草茸.(rónɡ)茸2词语解释沉醉:大醉,多用于比喻。
消逝:消失。
栖息:居住(多指暂时的)。
3走近作者约翰•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生活贫困,自幼喜爱文学。
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崭露头角。
他的著名诗篇有《夜莺颂》《秋颂》等。
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对世人具有极大的影响。
4相关知识田园诗是诗歌的一种。
歌咏农村景物或农民、牧人、渔夫的生活,格调恬静悠然,如东晋陶渊明的一些诗歌被称为“田园诗”的代表作。
其形成主要是因为诗人不满现实而又无力抗争,从而退居乡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流露出不愿同流合污、隐逸避世的思想情绪。
作品以歌唱宁静悠闲的田园生活、满足于现状为特点。
一、导课,一、文本导入中国是诗歌的王国,诗歌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区别。
今天我们要学习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感受外国作家笔下大自然的美好,从中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指导自学新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三、互动探究(一)朗读指导学习诗歌,要学会正确地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停顿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这首诗歌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意境优美,洋溢着明朗欢快的情调。
(二)深层赏析1全诗描写了哪两种昆虫的鸣唱,勾勒了哪两幅小景?【点拨明确】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诗人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两幅小景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3新人教版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一、预习案(一)预习目标一、能正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诵课文。
二、学会品味文中清新、优美的语言。
3、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二)预习要点一、预习重点生词并做好标记。
二、通过朗诵,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情感意蕴。
(三)达标练习一、济慈,________(国别)浪漫主义诗人,《蝈蝈与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诗集________。
叶赛宁,________(国别)诗人,他擅长描画_______的景色。
二、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1)当所有的鸟儿因烈日而昏晕。
()(2)明月洒下它的辉煌,给周围一切披上银装。
()(3)一旦唱倦怠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3、《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何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季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答:4、学生自由朗读,充分联想一想象人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述。
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答:五、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季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答:六、学生听读录音后自由朗读,感受并形象描画诗人笔下的夜景。
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
答:二、探讨案7、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以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答:八、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答:九、《夜》中转达出诗人如何的心境?答:【精读精练】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夜河水悄悄流入梦境,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寂静了,长脚秧鸡再也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辉煌,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大自然沉浸在梦境。
明月撒下它的辉煌,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10、你以为这首诗转达出诗人如何的心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一句中“轻轻地”去掉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单元 4《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1.4 外国诗两首导学目标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
2.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包含的真情。
3.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1、诗文拟人手法的精妙应用。
2、细致地观察景物,抓住特征进行描写。
3、理解作品的主题。
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课型现代文略读课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任务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见性问题及解决对策备习备习内容:1.朗读课文。
2.辨明字音并抄写3遍:课后练中“读一读,写一写”3.词义理解:4.多音字:5.易错词6.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
自幼喜爱文学。
备习检测内容:1.给加点的字注音。
2.读出下列字所有读音并组词:3.解词并造句。
4.作者常识填空。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
自幼喜爱文学。
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露头角。
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5.资料: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
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
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
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
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问题:平翘舌、声调易错字:习惯性误读的字:对策:辨析,强调。
《外国诗二首》《未选择的路》导学案(教师版)
《外国诗二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所蕴涵的人生哲理。
2.理解文章的说理方式、象征手法。
3.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
学习难点:学习诗歌凝练的语言及其蕴含的深刻哲理,品味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法指导:“四步”阅读法:一读,二品,三诵,四背1.一读,指读题目,读作者,读创作背景。
这一环节旨在弄清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2.二品,品味、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蕴含的道理和表现的手法。
3.三诵、四背,这两个环节常常紧密相连,因此要注意诗的节奏,分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课前导学】一、新知认知1.哲理诗。
①哲理诗的概念:哲理诗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
②哲理诗的特点: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蕴含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
篇幅短小精悍,古代大都是四句的绝句,新诗则一至四句均有出现。
③哲理诗的分类:一是有一定的诗意,但不够含蓄,往往是“概念大于形象”。
二是具有生动意象,但十分含蓄,寓理于形象之中。
2.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是一种谋篇立意的写作手法。
诗人从生活实际出发,用自然之路来写人生之路,表现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和哲理。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未选择的路》象征美:象征是诗歌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它是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
这首诗通篇采用了这种手法,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使之蕴含深刻的哲理。
诗人以林间岔路象征不同的人生道路,人对路的选择即对人生道路的选择。
《未选择的路》哲理美:在现实生活中,生活的道路千万条,可惜我们不能“同时去涉足”,在人生的岔路口,我们必须做出选择。
通过比较,你选择了其中一条,也就失去了再走另一条的机会,从此决定了你一生的道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诗人叹息人生的局限性。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4《外国诗两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2、写景诗的特点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二、学习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三、教材分析: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四、学情分析:两首诗都是描写大自然,但表现的却是大自然的不同方面。
朗读前者时可以感觉到诗歌充满生机活力,后者中夜的静谧是需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五、课时安排:1六、教学过程:(一) 导入(二) 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四)整体把握;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课后练习一: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一、作者简介: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第一节:写夜的静谧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五、布置作业教学反思:教学中我们常常会意外地发现,学生头脑里面有教师所想象不到的潜能和想法,有时他们能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实现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是我在教学设计时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语文九年级上册《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2.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3.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
【自学检测】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掌握下列字词。
虔()信颤()抖镶嵌()深邃()晨曦()河畔()瞰()望黝()黑2.自查资料搜索关于济慈、叶塞宁的资料。
(学生收集资料后,作简要介绍)3.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
4.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下来,相互交流。
【整体感悟】学法提示: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1.学生自由诵读《蝈蝈与蛐蛐》,思考:从这首诗歌里,你看到了怎样画面?用散文性的语言描述出来。
2.《蝈蝈与蛐蛐》这首诗是怎样描写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的?又是怎样把二者联系起来的?3.点明《蝈蝈与蛐蛐》主旨的诗句是哪句?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合作探究】1. 学生自由诵读《夜》,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总结:此诗着力表现了夜的特点。
1.“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一句中“轻轻地”去掉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2.《夜》这首诗歌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拓展提升】《夜》这首诗与郭沫若的《静夜》给你的感受有什么异同?静夜郭沫若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当堂分层检测】B类练习题: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栖.息()草茸.茸()欢嚷.()喧.响()树lí()yōu暗()沉jì()昏yùn()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
(1)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栖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doc
外国诗两首知识导学约翰•济慈(1795年-1821年),出生于18世纪末年的伦敦,他是杰出的英诗作家之一, 也是浪漫派的主要成员。
1818年到1820年,是济慈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他先后完成了《伊莎贝拉》、《圣亚 尼节前夜》、《许佩里恩》等著名长诗,最脍炙人口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等名篇也是在这 一时期内写成的。
叶赛宁(1895〜1925)苏联俄罗斯诗人。
1916年初第一本诗集《扫墓日》出版。
同年应征 入伍,一年后追役并结婚。
时值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诗人写了《变容节》《乐土》《约旦河的鸽子》《天上 的鼓手》等著名诗作,以抒情的方式,抒发个人对革命的感受。
1919年参加意象派并成为 小心人物,写出《四旬祭》《一•个流氓的白由》。
1924年出版了轰动文坛的诗集《莫斯科 酒馆Z 音》,展示了诗人抑郁消沉的心灵。
1924至1925年诗人的创作进入高峰期,写出组 诗《波斯抒情》(1924)、长诗《安娜.斯涅金娜》1925)、诗集《苏维埃俄罗斯》1925)等。
《嶋帼与炯岫》是一首大口然的赞歌,它通过对盛夏'帼岷的乐音”和冬日“的歌儿”的描 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來不会死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Z 情。
《夜》这首小诗着力展示了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 心境。
布局谋篇|《眼眼与端酬》全文只冇一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1~8行):写姻眼的乐音使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第二层(9-15行):写轴Wb 的歌儿使大地的诗歌从来没有停息。
《夜》全文共4节,可分为四部分。
描写了後的静谧。
写静谧後色中的溪水与刀光。
进一步写月光下美丽的人自然。
再次写夜的静谧少月色的美好,造成诗的廿奏美少旋律美。
以少胜多 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季节的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 蠣这两种昆虫的 鸣唱,而没冇写大地上其他百鸟T-虫的歌唱。
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第一部分(第「节) 第二部分(第2节) 第三部分(第3节) 第四部分(第4节) 写作特点《姻姻与虫iWilli 》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九上语文语文第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公开课教案课件教案课件
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在诵读中感受自然的美。
2.体会写景抒情诗表达的基本特点,并尝试写简单的诗。
3.理解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爱。
一、预习导学【链接材料】——济慈、叶赛宁介绍: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
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
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
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
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
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
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
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
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
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
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叶赛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1.济慈,________(国别)浪漫主义诗人,《蝈蝈与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诗集________。
叶赛宁,________(国别)诗人,他擅长描绘_______的景色。
2.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2)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一切披上银装。
()(3)一旦唱疲倦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3.《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探究展示:1.谈一谈你从这两首诗中读出了什么样的诗情。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3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一、预习案(一)预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品味文中清新、优美的语言。
3、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二)预习要点1、预习重点生词并做好标记。
2、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三)达标练习1、济慈,________(国别)浪漫主义诗人,《蝈蝈与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诗集________。
叶赛宁,________(国别)诗人,他擅长描绘_______的景色。
2、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2)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一切披上银装。
()(3)一旦唱疲倦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3、《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答:4、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人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
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答:5、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答:6、学生听读录音后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
答:二、探究案7、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答:8、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答:9、《夜》中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答:【精读精练】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夜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10、你认为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一句中“轻轻地”去掉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4、《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4、《外国诗两首》导学案新华路初中九年级备课组主备人:高艳萍●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在朗读、品读与联想中,领悟作品的内涵,能用自己的话对作品的思想感情作出评价。
3、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1、了解《蝈蝈与蛐蛐》和《夜》的作者。
2、朗读这两首诗,读准字音、停顿。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在朗读、品读与联想中,领悟作品的内涵,能用自己的话对作品的思想感情作出评价。
3、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出示学习提纲:1、了解《蝈蝈与蛐蛐》的作者。
2、朗读这首诗,读准字音、停顿。
3、思考:(1)本诗结构上分几部分,以哪些句子为标志?分别写了什么?(2)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么理解的?(3)《蝈蝈与蛐蛐》要表达怎样的主题思想?(4)《蝈蝈与蛐蛐》一诗构思有什么特点?学法指导:结合课下注释和资料,反复阅读诗句,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完成以上问题。
自学要求:独立完成,时间为8分钟。
三、学生自学,如有疑问,小组内交流解决。
四、展示自学成果,以加分的形式进行。
五、回顾目标六、达标测评:《前沿》第9页第1、3(1)、4(1)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提问:《蝈蝈与蛐蛐》的作者。
二、出示学习提纲:1、了解《夜》的作者。
2、朗读这首诗,读准字音、停顿。
3、思考:(1)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中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3)诗人在描绘夜景时,采用了哪些不同的角度展开描写?学法指导:结合课下注释和资料,反复阅读诗句,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完成以上问题。
自学要求:独立完成,时间为8分钟。
三、学生自学,如有疑问,小组内交流解决。
四、展示自学成果,以加分的形式进行。
五、回顾目标六、达标测评:比较阅读:说说《夜》这首诗与郭沫若的《静夜》给你的感受有什么异同?预设答案: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美丽的月色。
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国诗两首》导学案《外国诗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2.体会写景抒情诗表达的基本特点,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3.理解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爱,学会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1.诗歌诵读。
2.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
自幼喜爱文学。
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露头角。
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年),俄罗斯诗人。
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
1916年在白俄军队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后离开军队,加入左翼社会革命dang人的战斗队。
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
十月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
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
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虔( )信颤( )抖深邃( ) 昏晕( )2.自由谈一谈你从这两首诗中读出了什么样的诗情。
二、理解探究1.《蝈蝈和蛐蛐》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2. 读《夜》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三、合作释疑1. 《蝈蝈与蛐蛐》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3.感情品读《夜》,体察绘景中涛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
思考:诗歌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四、课内精读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 夜)》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导学案一、课前导入1.学生们是否了解外国诗歌?你们最喜欢哪一首外国诗歌,为什么?2.你们了解过什么昆虫?蝈蝈和蛐蛐的区别是什么?二、课文内容梳理本课文选自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本,主要分为两部分:《蝈蝈与蛐蛐》和《夜》。
1. 《蝈蝈与蛐蛐》这是一首描写昆虫的外国诗歌。
诗歌中描绘了蝈蝈和蛐蛐的特点和行为。
蝈蝈喜欢阳光,白天活跃;而蛐蛐则喜欢在夜晚活动,因为它们拥有特殊的体温调节能力。
通过这首诗歌,我们可以了解到昆虫的一些生活习性。
2. 《夜》这是一首描写夜晚的外国诗歌。
诗歌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象,展示了大自然在黑夜中的美丽和神奇。
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细腻的笔墨,描绘了星星、月亮、树木和动物等等,让我们感受到夜晚的宁静和美丽。
三、课文理解与解读1. 《蝈蝈与蛐蛐》这首诗通过描写昆虫的生活习性,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多样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否也能像蝈蝈和蛐蛐一样,适应不同的环境并发挥自己的特长呢?2. 《夜》夜晚是一个神秘而又美丽的时刻。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到夜晚的景象,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
在生活中,我们是否也能懂得欣赏夜晚的美丽,感受到它带给我们的平静与安宁呢?四、思考问题1.诗歌通过描写昆虫和夜晚的景象,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2.你觉得昆虫的生活习性和人类有什么相似之处?3.夜晚的美丽和神奇给你的心灵带来了什么启发?五、课后练习1.请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诠释诗歌《蝈蝈与蛐蛐》和《夜》。
2.写一篇短文,描述你喜欢的昆虫,并解释你为什么喜欢它。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两首外国诗歌《蝈蝈与蛐蛐》和《夜》。
通过阅读和理解诗歌,我们感受到了昆虫和夜晚的美丽和神奇。
希望同学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能更加关注并欣赏大自然的美丽。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课时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并感受外国诗歌的魅力;2. 分析、理解并欣赏《外国诗两首》中的两首诗歌;3. 运用诗歌中的词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书写表达。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导师向学生们简要介绍本课的主题《外国诗两首》,并引导学生们展开思考:你们对外国诗有什么了解吗?你们喜欢读诗吗?为什么?二、引入新课(10分钟)1. 导师播放一段外国诗歌朗诵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们感受外国诗歌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们对诗歌的兴趣。
2. 学生们观看完毕后,导师带领学生们进行讨论:你们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点?你们能从中感受到什么?三、课文感知(20分钟)1. 学生们独立阅读《外国诗两首》,并在阅读过程中做好标记。
2. 导师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们进行分析和讨论:a. 《石》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b. 诗人是如何通过物象来表达情感的?c. 你觉得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语言手法?d. 这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e. 《土壤》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f. 这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四、课文欣赏(25分钟)1. 导师请几名学生分别朗读《石》和《土壤》两首诗,并让学生们进行欣赏。
2. 导师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们进行思考和交流:a. 这两首诗的主题有什么共同之处?b. 这两首诗的写作风格和语言表达有什么不同之处?c. 你觉得这两首诗的意境是怎样的?d. 你喜欢哪一首诗?为什么?五、小结和拓展(10分钟)1. 学生们通过课文的分析和欣赏,进一步感受和理解了外国诗歌的魅力,同时也提升了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2. 导师邀请学生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诗歌,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书写表达,并邀请学生们分享自己的作品。
【课后作业】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书写表达。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导师向学生们简要介绍本课的主题《外国诗两首》,并引导学生们展开思考:你们对外国诗有什么了解吗?你们喜欢读诗吗?为什么?导师:大家好,今天的主题是《外国诗两首》。
九级语文上册《外国诗两首》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课件
4《外国诗两首》一、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蝈蝈(guō) 蛐蛐(qū) 昏晕(yūn) 树篱(lí)消逝(shì) 栖(qī)息 凝(níng)成 草茸茸(róng)喧(xuān)响 夜莺(yīng) 欢嚷(rǎng) 沉浸(jìn)2.作者简介约翰·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生活贫困,自幼喜爱文学。
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崭露头角。
他的著名诗篇有《夜莺颂》《秋颂》等,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对世人具有极大的影响。
叶赛宁(1895-1925)被誉为“天才的乡村歌手”,苏维埃诗歌奠基人之一,1916年第一本诗集《扫墓日》出版。
同年应征入伍,一年后,时值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诗人写了《变容节》《乐土》《约旦河的鸽子》等著名诗作,以抒情的方式,抒发个人对革命的感受。
1919年加入意象派并成为中心人物,写出《四旬祭》《一个流氓的自由》。
1921年诗人与到莫斯科访问的美国舞蹈家邓肯相识,热恋成婚,并出游西欧、美国。
但两人很快由热恋变为争吵,终于离异。
1923年诗人回国。
1924年出版了轰动文坛的诗集《莫斯科酒馆之音》,展示了诗人抑郁消沉的心灵。
诗人创作高峰期,写出了组诗《波斯抒情》、长诗《安娜·斯涅金娜》、诗集《苏维埃俄罗斯》等。
1925年9月三度结婚(与列夫·托尔斯泰的孙女)。
然而,11月便因精神病住院治疗,完成自我审判式的长诗《忧郁的人》,12月26日写下绝笔诗,28日拂晓在列宁格勒的一家旅馆投缳自尽。
二、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第一篇《蝈蝈与蛐蛐》(一)整体感知1.全诗描写了哪两种昆虫的鸣唱,勾勒了哪两幅小景?蝈蝈和蛐蛐,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两幅小景。
2.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象征着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 体会写景抒情诗表达的基本特点,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3. 理解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爱,学会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1. 诗歌诵读。
2. 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济慈(1795 —1821)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
自幼喜爱文学。
1817 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露头角。
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年),俄罗斯诗人。
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
1916 年在白俄军队服役,1917 年二月革命后离开军队,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
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
十月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
园生活,
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
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
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
他憧憬崇高的精神
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虔( ) 信颤( ) 抖深邃( ) 昏晕( )
2. 自由谈一谈你从这两首诗中读出了什么样的诗情。
二、理解探究
1. 《蝈蝈和蛐蛐》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2. 读《夜》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三、合作释疑
1. 《蝈蝈与蛐蛐》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 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3. 感情品读《夜》,体察绘景中涛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
思考:诗歌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四、课内精读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夜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
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
静,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1. 你认为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2. “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一句中“轻轻地”去掉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3. 这首诗主要运用拟人化手法,请你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
4. 读了这首诗,你还能联想到哪些诗或诗句
5. 请你选择一个月明星稀或月黑风高的晚上,去感受一下夜的魅力,写一篇抒情短文或几行小诗。
五、拓展延伸同是写夜的诗歌,这首诗和郭沫若的《静夜》给人的阅读感受有什么异同?
静夜
月光淡淡,天河何处?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远远的海雾模糊。
白云团团,怕会有鲛人在岸。
漏出了几点疏星。
对月流珠? 达标测试
1. 根据课文填空。
它争先___________ 于盛夏的豪华,/ 它
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____________ ,/ 一旦唱得__________ 了,/ 便舒适地__________ 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2.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又一个五月之夜
[ 俄] 费特多美的夜色! 温馨笼罩了一切! 午夜时分亲爱的家乡
啊,谢谢! 挣脱冰封疆界,飞离风雪之国,你的五月多么清新,多么纯洁! 多美的夜色! 繁星中的每一颗,重新又温暖柔和地注视
着心灵。
空中,尾随着夜莺那婉转的歌,到处传播着焦灼,洋溢着爱情。
白桦期待着,那半透风的叶子,腼腆地招手,抚慰人们的目光。
白桦颤动着,像新娘面临婚礼,既欣喜又羞于穿戴自己的盛装。
啊,夜色,你无形的容颜柔和,
无论什么时节也不会使我厌倦! 情不自禁吟唱着最新谱就的歌,我
再一次信步来到你的身边。
(1)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 本诗第一节中的“谢谢”,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
(3) 本诗第一节和第二节均以“多美的夜色! ”开头,者的作用相同吗?说说你的理解。
(4) 诗的第三节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刻画白桦树?这样写可以收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外国诗两首》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 略
2. 《蝈蝈和蛐蛐》中的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
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热爱生活乐观地对待生活。
《夜》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二、理解探究
1.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 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
2. 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
诗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
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
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
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人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
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
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
三、合作释疑
1.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
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
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题的揭示。
2. 略
3. 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
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四、课内精读
1. 恬静、欣喜。
2. 不好。
因为“夜来临,四下一片静”,静得连溪水也不好意思大声流淌,只能“轻轻地”,突出了夜的静谧,如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3. 把夜莺、秧鸡、溪水、明月、大自然等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们以人的动作、情感,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觉,更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夜的诗情画意,使这首诗更富有感染力。
4. 示例:郭沫若的《静夜》
5. 略
五、拓展延伸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美丽的月色。
叶赛宁的
《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象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
达标测试
1. 略
2.(1) 这首诗描绘了夏日五月夜晚的家乡美景。
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无比热爱和自己回到家乡的喜悦之情。
(2) “谢谢”一词,表达了诗人完全陶醉在家乡美景中时的喜悦和激动。
(3) 第一节的“多美的夜色”确定了赞美家乡夏日夜景、抒发喜悦心情的感情基调; 第二节的“多美的夜色”则引起下文,引出对家乡夏夜美景的具体描写。
(4)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白桦树在夜色下的柔美风姿,融情于景,富于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