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自画像价值层面探究
探析埃贡·席勒画面中的形式美——以线条为例
ART EDUCATION RESEARCH
探析埃贡?席勒画面中的形式美
——以线条为例
□杨帼男
摘 要:埃贡?席勒是 20 世纪奥地利的表现主义绘画大师,也是维也纳分离派的重要代表。他用极具个人艺术风格的线条在西 方艺术发展史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埃贡?席勒的线条是他心灵深处的真实写照,也是他意识形态中的物象。埃贡?席勒用线条作为
1.线条中性的体现 埃贡?席勒的人体绘画作品冲破了传统文化的禁区,具有强 烈的视觉冲击力。他的画面透露出强烈的性意识,这是其人体 绘画的显著特色。埃贡?席勒在创作时会要求女模特尽量舒展
身姿,摆出性感撩人的姿态,通过游走的线条,将眼前的人物自 我意象化,继而呈现在画面上。如《张开腿斜靠着的裸女》,画面 中一个女孩正面朝向画家,她赤裸着身体,单腿呈打开状,两臂 交叉,单手托住下巴,整体动态轻松、妩媚。埃贡?席勒用起伏的 线条塑造人物的形体,勾勒出饱满的乳房和胯部的私处。埃贡? 席勒受到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的影响,对性的表现是其人体绘 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埃贡?席勒用线条勾勒人体的性器官,描 绘出隐喻在画面中的性暗示,用大胆的艺术语言折射人性最本 质的欲望。
二、独立于形象之外且极富个人意趣的线条
埃贡?席勒早期受到了克里姆特的影响,后期在妻子和情人 的影响下,通过描绘表情与肢体变形展现画面人物的心理和情 感,画面中充满了紧张、焦虑、诱惑和绝望。埃贡?席勒没有用深 度空间的绘画方式,相反,他用扭曲且有力的线条和背景留白的 方 式 虚 化 对 象 所 处 的 空 间 ,这 与 东 方 装 饰 画 面 有 异 曲 同 工 之 妙。线条是埃贡?席勒画面中的主要表现形式,充满节奏变化的 线条成为埃贡?席勒艺术思想的表达载体和独特的艺术语言。 扭曲且夸张的形体、强大而充满情感的线冲击着观者的视觉,具 有不可抗拒的魅力。埃贡?席勒的线条是独特的,它塑造了生命 的力量。在后期的绘画创作中,埃贡?席勒逐渐改变了华丽、流 畅的线条表现形式。他在画人像的时候,线条是扭曲的,让人觉 得线条涵盖了许多不安定的因素、焦虑的情绪和潜意识。
鉴赏梵高《自画像》 机自1206班 陈瑶
赏析梵高《自画像》凡高一生中创作了30多幅自画像,这幅作于1887年的画像是其中之一。
据记载,凡高于1886年来到巴黎,并对莫奈等人的法国印象派绘画技法产生浓厚兴趣。
他试图采纳印象派画家们生动的色彩和自由的笔法。
然而,由于凡高当时没钱雇模特写生,他只好把自己当成模特,并且在一种最廉价的材料——硬纸板上作画。
凡高时年34岁,但是这幅自画像怎么看都像是50来岁,可见画家当时的生活状态简直是太不顺心了。
虽然在西方美术史的江湖排位中,即使是在荷兰,凡高都算不上最伟大的艺术家——荷兰最伟大的艺术家是伦勃朗。
但是对于这位在37岁时就给自己的肚子来了一枪的疯子而言,他的明星效应是超越美术界的。
《自画像》是凡高于1887年所绘,被认为是凡高艺术生涯的代表作。
据阿姆斯特丹馆长TacoDibbits先生介绍,时年34岁的凡高爱上了长他15岁的酒吧经理,但是这段恋情没持续多久就因双方不断争吵而结束。
凡高在画这幅画时,特意戴上礼帽穿上夹克,还系了丝巾,以此显示他城市居民的身份。
但显然他对这身装束并不情愿,这从他严肃的眼神中就能看出当时凡高的经济状况并不好,使用的绘画材料也相当廉价,这幅自画像就画在硬纸板上,仅用油画颜料就创造出绚烂的色彩。
这张自画像作于凡高1886年2月刚到巴黎后不久,在这里他比以前要自信许多。
"无论在这儿的生活将如何艰难,即使会比从前更糟,但至少法国的空气清新了我的头脑,它对我是有好处的。
"这是第一张显示出凡高受到印象派影响的自画像,尽管他对之理解很慢并且始终没有全部认同其主张,但它却改变了凡高对色彩的看法。
"永远记住今天艺术所需要的是非常鲜活的东西,是强化有力的色彩。
""我变得越丑、越穷、越有病,我越要通过创造明亮、有序、灿烂的色彩来复仇。
""我喜欢画人的眼睛胜过那些教堂,在眼睛的深处藏着一种无论多么感人,多么肃穆的教堂都没有的东西。
浅谈伦勃朗自画像的艺术特质
华美,目光凝重中透露着自信。
有磨灭他思想上的激情。随着年龄的增 与他前期的自画像有所不同。
1642年,萨斯琪亚的去世给了伦勃朗 长,他反而能够以越发纯净的心境面对世
1669 年伦勃朗的《自画像》,是他生
沉重的打击,生活的磨难让伦勃朗的绘画 俗,以越发成熟的情感面对艺术。他在 命中的最后一张自画像。
进入了成熟阶段。由于伦勃朗的艺术追求 1656 年创作的自画像中给我们展示出了
绘画美学 57
后人称之为“伦勃朗式”的明暗画法,即
主要利用光线来塑造形体、表现空间和突
出重点,画面气韵生动,层次丰富,而且富
有戏剧性。
伦勃朗的自画像通常有强烈的光感和
聚光的视觉,仿佛是来自舞台的灯光效
果。人物是“舞台”的主体,“舞台”即
是伦勃朗任意表现的画布。在他的画面上
所有颜色都从属于一个主要色调,艺术形 式围绕着一个主题。他自由地、戏剧性地
56
绘画美学
1629 伦勃朗 《自画像》 1634 伦勃朗 《自画像》 1640 伦勃朗 《自画像》 1657 伦勃朗 《自画像》
闻名于艺坛,这也是他的艺术开始走向成 的反对,此后由于种种原因,伦勃朗不再
对比伦勃朗早期和晚期自画像的服饰
熟的标志。
从伦勃朗这里,我们看到了艺术与生 命的交织。用生命追求艺术,用艺术延续 生命,这不仅是他用画布承载人生,记录 人生的一种方式,更是他对艺术坚持不 懈、永不放弃的一种追求方式。
叔本华说“当一个人面对镜子时,永 远都不会以陌生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他 的潜意识中总会不断的低声提醒自己,那 不再是另一个我,而是我的自我。”[2]伦勃
1660 伦勃朗 《自画像》 1661 伦勃朗 《自画像》 1661 伦勃朗 《自画像》
梵高自画像赏析
梵高自画像赏析摘要:油画的题材丰盛绚丽,而又群芳争艳,文艺复兴时期,自画像以特殊的精神内涵、表现形式和艺术功能成为油画艺术传达情感的重要题材,引起西方美术界的高度重视。
艺术家反复的画不同时间段的自己,以自身形象作为传达情感的直接媒介,是艺术家肯定自我,陈述自我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
本论文尝试以分析梵高自画像为基点,探索画家通过描绘自我形象的缩影所传达的心灵愿望、生命状态,领悟梵高在油画创作中内心情感和艺术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希望在研究梵高自画像的过程中,与自己的油画创作相结合,反省自己的绘画思路,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油画创作方式。
关键词:自画像;梵高;油画创作;艺术家一、梵高自画像的艺术特点梵高的自画像绝大多数都是半身像,或称胸像。
纵观梵高全部的自画像作品都是以塑造画家面部为中心,锐利而又恐惧的眼神,纠结而又犹豫的眉宇,坚硬而又自信的鼻梁,紧抿而又沧桑的嘴巴都是梵高叛逆倔强的表现。
他渴望内心孤独的情感能以某种恰好的方式诉说出来,所以梵高不停的探索属于他自己的绘画语言。
个性而独特的梵高在自画像的色彩、造型、笔触等方面都进行了革命式的创新。
(一)一毫之差的造型梵高的自画像造型观念是建立在情感表现的基础上创作的,为了突出自己的内心情感他故意强化了自画像中的造型形象。
梵高的自画像造型随意、准确、洒脱,融会了画家本人充足的主观情感。
梵高在写给他唯一的知己提奥的信中说:“如果我的人物是准确的,我将感到绝望,你应该明白,我不愿意他们是学院式的准确……,我就是要制造这些不准确与偏差,重新塑造和改变现实。
是的,他们可能变成不真实的,你可以这样说,但是这比实实在在的真实更真实。
”梵高的自画像造型变得越来越夸张、线条越来越简练、老辣,人物塑造平面化、简单化,具有浮世绘版画艺术的影子。
如《带灰色毡帽的自画像》(1886年),梵高戴著灰色毡帽,穿着深色西装领大衣,白色的衬衣做修饰装饰,面部的胡须修理整齐,画面的每一处细节都描绘的十分仔细,人物描绘的精神、干练,体现出小康生活的状态,突出了梵高个人的生活品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品中画的是半身胸前像,人物占满了整个画面,塑造简练、准确、构图饱满;人物面部表情刻画结实、有神,五官刻画带动了整幅画的生命气氛;除面部表情,衣服和背景的刻画接近平涂,只有简简单单的色彩和笔触在颤动;这幅自画像非常成功的表现了梵高人生自信的心理状态,对生活、对生命炽热的爱,和不屑生活中挫折的叛逆,心中只有对人生信仰的执着。
对西方绘画的认识和感受
对西方绘画的认识和感受
西方绘画是人类文化历史上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
其源远流长,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壁画、马赛克,到中世纪的宗教画,再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肖像画、历史画,以及后来的印象派、表现主义等,每个时代的绘画风格都有其独特之处。
这些作品在艺术、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对于西方绘画,我认为最值得关注的是其多样性和表现力。
在西方绘画中,有各种各样的绘画技法和风格。
例如,印象派的强调色彩和光影效果,表现主义的夸张和扭曲,超现实主义的幻想和奇异等等,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
这些多样性不仅展示了艺术家的个性和创造力,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广泛的选择和欣赏视角。
除了多样性,西方绘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也是其重要的特点。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西方绘画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例如,中世纪的宗教画反映了基督教信仰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画则反映了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兴起。
这些作品不仅在艺术上有价值,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
我对西方绘画的感受还包括其艺术价值和观赏体验。
西方绘画作品往往具有高度的技巧性和审美性,不仅要求艺术家具备高超的绘画技能,还要求其有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观赏西方绘画作品时,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表达,也可以从中获得美
的享受和心灵的净化。
总体来说,对于西方绘画,我认为其多样性、历史和文化背景、艺术价值和观赏体验都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欣赏的。
通过欣赏西方绘画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文化历史和艺术发展,也可以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净化。
自画像的意义与感受
自画像的意义与感受自画像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它通过艺术家自身的创作将自己的形象和内心世界展现出来。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自画像不仅具有审美意义,更重要的是传递了艺术家对自我的思考和认识。
自画像作为艺术创作的一种形式,具有一定的审美意义。
艺术家通过自己的绘画技巧和艺术表达能力,将自己的形象和内心感受通过画笔和颜料表达出来。
每一个自画像都是艺术家对自己形象的再现,通过细腻的线条和色彩,艺术家能够将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展现出来,给人以美的享受。
自画像也是艺术家对自我的思考和认识的表达。
通过自画像,艺术家可以反思自己的外貌和内心世界,探索自我身份和存在的意义。
艺术家在创作自画像的过程中,不仅要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形象特征,更重要的是要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情感状态。
艺术家可以通过自画像来表达自己的自豪、自卑、忧郁或喜悦等情感,使观者更好地了解艺术家的内心世界。
在自画像中,艺术家还可以通过绘画技巧和符号的运用来传递更深层次的意义。
比如,艺术家可以通过色彩的运用来表达自己的情绪状态,用明亮的色彩来传递快乐和活力,用暗淡的色彩来表达忧郁和孤独。
艺术家还可以通过姿势和表情来展现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比如通过微笑来表达自信和开朗,通过低头来传递沉思和内向。
此外,艺术家还可以通过背景和环境的刻画来传递更多的信息,比如通过描绘自己身处的环境来展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
对于观者来说,自画像也具有一定的意义和感受。
观者可以通过欣赏自画像来了解艺术家的形象和内心世界,感受到艺术家的情感和思考。
观者在欣赏自画像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艺术家的形象和表达方式来思考自己的身份和存在意义,与艺术家产生共鸣和对话。
自画像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具有独特的意义和感受。
通过自画像,艺术家可以将自己的形象和内心世界展现出来,传递自己对自我的思考和认识。
观者在欣赏自画像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艺术家的表达方式来思考自己的身份和存在意义。
自画像是艺术家与观者之间的一次对话和交流,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艺术的魅力。
弗里达·卡罗自画像研究
弗里达·卡罗自画像研究作者:刘雨璐来源:《世界家苑》2017年第10期摘要:弗里达·卡罗20世纪墨西哥当代艺术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艺术家。
她一生与磨难为伴,却依然在艺术界妖艳的绽放,共留下200多幅作品,其中三分之二是自画像。
本文以弗里达的自画像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弗里达的成长背景、绘画语言、艺术特征三方面深度解析弗里达的自画像,以达到对其自画像的深刻了解。
关键词:弗里达·卡罗;自画像;艺术特征自画像一直在西方美术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自文艺复兴以来一直在画家中盛行。
自画像对于艺术家而言,不是单纯的把表现的自己呈现在大众面前,而是通过自我形象的再现与塑造表现出艺术家所要传达的个人意识、宗教信仰、精神内涵等内容。
一、弗里达·卡罗的自画像创作背景(一)弗里达·卡罗的出生背景1907年7月6日这天,弗里达·卡罗出生在墨西哥城西南郊科伊奥坎。
她天生丽质,一头乌黑的长发,长着两条犹如鸟的翅膀的眉毛,眉毛下面长着一对迷人的大眼睛,充满了灵气。
但命运总是爱开玩笑,仿佛美好的事物都想要摧毁。
弗里达六岁那年,患了小儿麻痹症,直接导致弗里达的右腿萎缩,走起路来有轻微的跛脚,这也使她受到了同龄孩子无情的嘲笑。
这些都为她痛苦而妖艳的一生埋下了伏笔。
(二)父亲对弗里达·卡罗艺术的影响弗里达的艺术导师是父亲吉尔穆德·卡罗,吉尔穆德除了摄影师身份,还是一位出色的业余画家。
他热衷于描绘花卉、水果和自然界一切美好的事物,弗里达深深着迷于父亲的这些作品,经常跟着父亲一起作画。
这让父亲不仅成为她艺术启蒙的导师,也成为她是美术绘画的导师。
(三)生命中的两次意外弗里达说过:"我的一生中曾发生过两次重大事故,一是遭遇车祸,二是遇到我的丈夫。
"1925年,18岁的弗里达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遭遇了一场惨烈的车祸,她身受重伤,整个身体支离破碎。
在漫长的康复治疗中,父亲为她买了纸和笔,母亲在她的床头装置了一面镜子,透过镜子她开始画自画像。
从梵高自画像的色彩表现,以及线条构成的美学效果
从梵高自画像的色彩表现,以及线条构成的美学效果梵高是19世纪后期印象派的艺术巨匠,其斑斓绚丽、自成一体的艺术风格受到后世的高度追捧与广泛喜爱。
许多专家学者曾经对梵高作品予以过不同的解读,而本文以40余件梵高自画像为研究对象,从现代艺术学的几个主要理论角度,如形式主义美学分析法、图像学方法、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去解读艺术本体的意义和挖掘研究的多种可能,因此是一篇研究方法有新意,研究成果有深度的学术文章,特此推荐。
20世纪的艺术史研究,处在一个方法不断变革的文化语境中,一件艺术作品历久弥新,不但需要它自身具有艺术价值,也在于能够有不同的解读方法赋予它以丰富的意义差异。
这种差异彼此之间不是互相否定和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和参照,形成一个召唤思想的整体。
当然,艺术多元化特征自身性质也决定了这一点。
当代艺术史家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领域对艺术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研究,其中比较著名的艺术史分析方法有:形式主义美学分析法、图像学方法、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分析法、新马克思主义分析法和精神分析学方法等等。
这些新方法层出不穷,日新月异,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
不过,方法论本身并不具有本体意义,人们是要通过新的方法抵达被遮蔽的艺术本体,揭示艺术本体的深层内涵,从而展示出人本然的处境和存在的意义。
诚然,要洞悉一件艺术品的艺术本体,还需要创作者和观者拥有一定的独创性认识,这依赖于他们的学识和美学修养,它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社会、政治、经济甚至性的观念。
此外,观者观赏一件美术作品的时间和空间,也是解读一件艺术品的重要参照。
本文试图借助于一些艺术史分析方法,考察荷兰画家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自画像艺术本体的意义和解读无限的可能。
梵高的自画像赏析手法
梵高的自画像赏析手法梵高(Vincent van Gogh)是一位备受赞誉的荷兰后印象派艺术家,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情感表达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艺术生涯中,梵高创作了多幅自画像,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自身的外貌变化,更是其情感和精神状态的真实反映。
本文将以梵高的自画像为主题,对其赏析手法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梵高的自画像在构图上呈现出独特的风格。
他常常选择以半身或者肖像的形式呈现自己,将头部置于画面的中心位置,使得观众的视线直接聚焦在他的面部表情上。
此外,梵高在自画像中经常使用对称构图,将自己的面部特征精确地呈现在画面中央,同时留出足够的空间来展现自己的头发和服饰。
这种构图方式不仅能够突出他的面部特征,更能够展现他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其次,梵高的自画像在色彩运用上展现出独特的技巧。
他常常使用鲜艳的色彩来描绘自己的面部特征,尤其是眼睛和嘴唇部分。
他善于运用对比色彩,将明亮的颜色与深沉的色调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
同时,梵高在自画像中还经常运用厚重的油画笔触,使得画面呈现出一种浓烈的笔触质感,这种质感不仅能够突出他的面部特征,更能够表达出他内心世界的激情和矛盾。
此外,梵高的自画像在表现手法上展现出独特的特点。
他常常选择以侧面或者正面的形式呈现自己,将自己的面部表情和眼神直接展现在观众面前。
在这些自画像中,梵高经常选择一种深沉的表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的眼神常常显得深邃而忧郁,似乎在表达着一种无法言喻的内心痛苦。
这种表现手法不仅能够展现他内心世界的复杂性,更能够引起观众对他内心世界的共鸣和思考。
最后,梵高的自画像在情感表达上展现出独特的气质。
他的自画像常常呈现出一种孤独和忧郁的气质,似乎在表达着一种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他的面部表情常常显得深邃而忧郁,似乎在表达着一种无法言喻的内心痛苦。
同时,梵高在自画像中经常运用厚重的油画笔触,使得画面呈现出一种浓烈的笔触质感,这种质感不仅能够突出他的面部特征,更能够表达出他内心世界的激情和矛盾。
大师自画像赏析
大师 自画像赏析
韩 文 科
【 河北省广平县文化馆 )
【 摘 要】 大量 自画像是这位 巨匠一生的镜子, ( 就现藏世界各地博物馆里他的 自 画像看, 据不完全统计也有9 o 幅左右,其中6 o 幅是 油画, 2 0 幅是
铜 版 画 ,1 0 幅是 素描 。按其 后 来的 遭遇 以及他 变卖 家产等 情 况看 ,很 可 能还 有散 失在 私人 手里 的 自画像 作品 。 ) 人 们能 从 不 同时期他 的 自画像 上 看到他 的生 活境 况以及 精神 世界 的精妙 变化 。
伤 的 曲调” 。在 诗 的最后 一 节 ,诗人 将宗 教和 政 治压 迫放 在一 起 ,用 其悲 愤 的笔谴 责 国王和 教 士的天 堂 是无数 扫烟 囱 的孩 子们 的痛 苦所 构筑 的 : “ 因为 我 显得 快 活,还 唱 歌 、跳舞 ,他 们 就 以为并 未把 我 害苦 ,就 跑 去赞 美上 帝 和 国王 ,他 们用 我 们的苦 难 建成 了天 堂 。” 这 首 诗的本 身 从一 开始 就 充满 了对 照 :当孩 子在 烟 囱里 哭 喊时 ,他 的 父 母倒 去 教堂 感谢 上帝 ;孩 子 小时 候在 野地 里玩 得 快乐 .父 母 却让他 穿上 黑衣裳 去 扫烟 囱:孩 子在 五 月节里 在街 上跳 舞 唱歌 , 以期得 到 一点 施舍 , 父 母还 以为他 没有 受 到损 害 。诗人 用最 简单 的 语言 ,平 铺直 叙 ,然 而 口气 里充满 了嘲讽 :这 种嘲 讽 主要 靠形 象与 情景 的 对 比而加 强 ,其 力量 大过 了 正面 的谴 责 。
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结
从这 两首 同名 诗 的 内容和 精神 ,我 们可 以清楚 地看 到 从 《 扫烟 囱 的孩 子一 》到 《 扫烟 囱 的孩子 二 》 ,布莱 克走 过 了一段 思想 巨变 和 认识不 断 深化 的道 路 :在法 国大革 命 的冲击 下 ,从 幻想 理想 世界 的 欢乐 到 勇敢面 对冷 酷 的现 实 ,不再 局 限于 看事 物 的表象 ,而要 指 出现实 世 界的 真面 目,去探 讨 产生 贫 困 、存 在 苦难 的社 会根 源 ,反 映 了诗人 的创 作 思想 从孩 子般 的天真 状态 走 向成人 经验 的苦 涩历 程 。 参考 文献 : 『 1 1 罗良功. 英 诗概 论 『 M1 . 武 汉:武 汉 大学 出版社 ,2 0 0 2 : 5 f 2 1王佐 良. 《 英 国文 学名篇 选读 》 ,商 务 出版社 ,1 9 8 3 :6 1 8 『 3 1张 炽恒 布 莱 克一 现代 主 义的预 言 者m, 1 9 8 9 ( 0 4 ) : 1 0 5
从中西艺术对比角度说明东西方绘画艺术的理解和认识2000字
从中西艺术对比角度说明东西方绘画艺术的理解和认识2000字中西方绘画艺术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现形式,西方绘画艺术注重形象塑造和视觉感染力,强调艺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以透视法为科学基础。
而中国绘画艺术注重意象和精神传达,重视意境和气韵,追求主观精神的真实,源于大自然又高于自然。
在这个问题上,可以从中西方艺术对比的角度来理解和认识。
一、绘画侧重点的不同中西方绘画在画面空间表现和艺术审美上存在显著差异,这源于古希腊美学理念和科学精神。
西方绘画注重透视和光影效果,以写实为基础,注重物体的细节表现,例如西方的油画、水彩画等,这些作品注重描绘客观世界,追求视觉快感和形式美。
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画面的意境和气韵,通过线条和色彩的运用,营造出丰富的艺术气息。
中国画以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为主,其中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存在很大的不同,中国画更注重画家的心灵美。
同时,中国绘画更注重画家的个人感受和艺术表现,注重对画面的解读和表达。
二、线条运用的不同在艺术创作中,线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段,在中西方绘画艺术中也表现出不同的特色。
西方绘画中的线条常常是明确、简洁、流畅的,通过线条的运用可以表现出物体的形态、空间感和质感,使得画面更加生动、逼真。
例如,西方绘画中的素描、速写等,通过线条的表现可以准确地表现出物体的结构、比例、动态等。
中国绘画中的线条则更加注重表现画家的情感和思想,线条的运用非常灵活多变,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意境和气韵。
例如,中国绘画中的水墨画,通过墨色的变化可以表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肌理感,通过线条的运用可以表现出画面的流畅感和韵律感。
三、透视法的不同透视法是西方绘画艺术中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通过透视法可以表现出物体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西方绘画中的透视法通常是基于几何学原理,通过几何透视和空气透视等方法,表现出物体的远近、高低、前后等空间关系。
而中国绘画艺术中并没有明确的透视法,而是通过线条和色彩的运用来表现画面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西方经典绘画鉴赏与解析
西方经典绘画鉴赏与解析绘画是艺术的一种形式,是一种通过视觉表达思想、情感和美感的手段。
西方经典绘画作为世界艺术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深远的影响力。
本文将对几幅西方经典绘画进行鉴赏与解析,探索其中的艺术背景、创作技巧以及艺术家的意图。
一、《蒙娜丽莎》《蒙娜丽莎》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的代表作品,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绘画之一。
这幅肖像画描绘了一个微笑而神秘的女性,给人一种灵动而深邃的感觉。
画面布满柔和的光影,使得人物更加立体感和真实感。
芬奇在这幅作品中运用了多种绘画技法,如色彩的渐变和明暗对比,给人以立体感,同时使用了特殊的透视法,使画面更具空间感。
艺术家通过精细的细节描绘,使得蒙娜丽莎的神情生动且富有表情。
这幅画作的背景也是非常有意思的,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美。
二、《星夜》《星夜》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的作品,这幅画充满了戏剧性的表现力和强烈的情感。
画中的星空和光与色的运用展现出一种超现实的氛围,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梵高将自己对自然界的感知和内心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
在《星夜》中,梵高运用了明亮的色彩和短而粗糙的画笔笔触,使画面充满了活力和动感。
他通过对星星和月亮的强烈表现,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宇宙的探索。
画面中的一棵树在月光的照射下显得异常挺拔有力,象征着生命的坚韧和力量。
三、《吶喊》《吶喊》是挪威表现主义画家爱德华·姆克的代表作之一,这幅作品呈现出一种极其强烈的情感和精神状态。
画中的人物似乎在尖叫和痛苦中挣扎,整个画面弥漫着一种不安和沉重的氛围。
姆克在画作中使用了夸张的形式和扭曲的线条,创造出一种非现实的形象,以强烈的画面效果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焦虑和痛苦。
画面的色彩也是非常丰富和冲击性的,用鲜艳的颜色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和人类存在的不满和控诉。
四、《吐舌头的嘘嘘女郎》《吐舌头的嘘嘘女郎》是美国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荷的代表作之一。
从潘诺夫斯基图像学视角解读凡·高《自画像》系列作品
从潘诺夫斯基图像学视角解读凡•高《自画像》系列作品□张雨成蒋晖摘要:文森特•凡•高是19世纪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后印象主义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中夸张的表现力、偏执而奔放的色彩运用,给观者留下了充满激情而又震撼的感觉,使观者获得强烈的视觉冲击与享受。
大部分第一次观赏凡•高作品的观众或许会对作品表达的情感和具有夸张表现力的形象感到不解,难以深入理解作品的含义。
因此,该文以凡•高著名的《自画像》系列作品为例,运用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原理分析凡•高画作蕴含的图像意义,探索凡•高通过艺术创作想要表达的情感和生活状态。
关键词:潘诺夫斯基图像学色彩凡•高自画像一、潘诺夫斯基图像学概述19世纪欧洲的艺术史研究方法论大概有两种:第一种是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研究方法,第二种为沃尔夫林的形式主义研究方法。
潘诺夫斯基注重分析艺术作品在其形式之外的内在含义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后者则从形式上剖析艺术作品。
对于《阿尔诺芬尼夫妇像》这幅作品,之前的美术史学家大多忽视了存在于作品中的细小的铭文,认为这幅画仅仅是一幅纯粹的自然主义画作,并没有研究它的其他价值。
潘诺夫斯基指出这幅作品有着证明婚姻行为的作用,而不仅仅刻画了这场婚礼的场面。
这幅作品画面中包含的每一个因素都有其内在含义,而不仅仅是进行叙事性的描绘。
潘诺夫斯基分析画作中隐藏的符号象征了婚姻的纯洁与神圣。
在《图像学研究》中,潘诺夫斯基阐述了图像学的最初定义,并提出了运用由表及里三个层次的方法分析作品。
第一层次,“所见即所得”对于欣赏者来说,在不需要具备文艺理论知识的情况下从画面中获得的信息就是其心中所想的,并且其可以确定画作所要描绘的事物,这是所有身处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都可以做到的。
这一阶段被称为“前图像志描述”]第二层次,图像志分析阶段,即在艺术主题与客观世界之间建立起关系,只有充分理解事件与对象合并成的现实社会,熟悉传统和文化组成的超越实际的社会,才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联系。
女P,在日本,人们多用鞠躬表达对别人的感谢、尊敬与问候,因此鞠躬在日本代表着礼貌与问候。
弗里达·卡萝自画像中的形象隐喻
弗里达·卡萝自画像中的形象隐喻弗里达·卡萝(Frida Kahlo)是20世纪最重要的墨西哥艺术家之一,她以其自画像作品而闻名于世。
这些自画像不仅仅是对她自身的表达,更是一种形象隐喻的艺术手法。
通过她的自画像,我们可以窥探到她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痛苦,同时也揭示了她对于身份、性别和社会角色的思考。
卡萝的自画像中经常出现的元素是她自己的面孔、身体和服饰,这些元素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首先,她的面孔往往被描绘成严肃、哀伤或者痛苦的表情。
这展现了她内心深处的挣扎和痛苦,也让观者感受到她的情感世界。
其次,她经常以自己的身体为画面的中心,将自己的残疾和疼痛无遗地展现出来。
这是对于她身体和健康问题的直接表达,也是对于生命的脆弱性和短暂性的思考。
卡萝的服饰也是她自画像中一个重要的元素。
她经常身着传统的墨西哥服饰,如鲜艳的花边、颜色鲜艳的莱蒂斯服和瓷器花朵。
这些服饰不仅仅是对于墨西哥文化的致敬,更是对于她身份和性别的探讨。
墨西哥服饰象征着她的民族和文化认同,而瓷器花朵则代表了她对于女性的复杂感受。
卡萝以这些服饰来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和对于女性角色的思考,同时也反映出她对于社会角色和性别平等的关注。
在卡萝的自画像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于自身形象和身份的探索。
她通过描绘自己的面孔、身体和服饰,将痛苦、挣扎、身份认同和性别问题融入到画作中。
这些形象隐喻不仅仅是对于她个人经历的表达,更是对于普遍人类经验的思考。
通过她的自画像,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内心世界的独特之处,同时也反思自身的身份认同和社会角色。
总之,弗里达·卡萝自画像中的形象隐喻展示了她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对于身份、性别和社会角色的思考。
她的面孔、身体和服饰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通过这些元素的表达,她将自己的痛苦和挣扎与观者分享,并启发我们思考自身的身份认同和社会角色。
西方自画像价值层面探究
另 一方 面 , 们 又 是无 法 直 接面 对 自己 。 镜 子变 得 我 当
越 来 越 普 遍 的 时 候 , 子 文 明 却 让 我 们 无 处 躲 藏 , 至 不 镜 甚
能 躲藏 自己。不 少影 片 令 人恐 怖 的镜 头之 一 是 主人 公进 人 了一 个 有 很 多 镜 子 的 房 间 。 我 们 无 法 同 时 面 对 多 个 自
己本 身 的价 值 立 场 。 这 时 , 们 也 是 试 图 通 过他 人 来 赋 我 予 自己 生 命 和 对 自 己进 行 形 式 加 工 。 以 , 们 在 镜 中 才 所 我 会 看 到 自 己 脸 上 那 种 特 有 的 不 自然 的 和 我 们 生 活 中 不 会
有 的表 情 。
家 和建 筑 师也 只是 与 鞋 匠 、理 发师 等 一 样 地位 卑 微 的 手 艺 人 。 们 穷 困潦 倒 、 不识 丁 、 止 粗 俗 , 上 等人 士 所 他 目 举 为
鄙 视 。 意 大 利 文 艺 复 兴 时 期 的 艺 术 冲 破 了 黑 暗 时 代 的 神 学 禁 锢 , 回 了 古 希 腊 、 罗 马 的 写 实 主 义 精 神 , 予 艺 找 古 赋
又教费 203 号 旬 0年月 下 刊 1
西 方
自 画 像 价 值
层 面 探
究
李 晖1 王 滢
(黄 河 科 技 学 院 艺 术 设 计 学 院 , 南 郑 州 1 河
摘
4 0 6 ;郑 州 师 范 学 院 美 术 系 , 南 郑 州 5 0 32 河
4 04 ) 5 04
要 :自画 像 是 一 种 特 殊 的 肖像 画 体 裁 。 方 画 家 西
既 具 有强 烈 的时 代 感 和 生 命 力 . 有 画 家 精 神 显 现 和 灵 又
弗里达·卡罗自画像研究
弗里达·卡罗自画像研究关键词:弗里达·卡罗;自画像;艺术特征自画像一直在西方美术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自文艺复兴以来一直在画家中盛行。
自画像对于艺术家而言,不是单纯的把表现的自己呈现在大众面前,而是通过自我形象的再现与塑造表现出艺术家所要传达的个人意识、宗教信仰、精神内涵等内容。
一、弗里达·卡罗的自画像创作背景(一)弗里达·卡罗的出生背景1907年7月6日这天,弗里达·卡罗出生在墨西哥城西南郊科伊奥坎。
她天生丽质,一头乌黑的长发,长着两条犹如鸟的翅膀的眉毛,眉毛下面长着一对迷人的大眼睛,充满了灵气。
但命运总是爱开玩笑,仿佛美好的事物都想要摧毁。
弗里达六岁那年,患了小儿麻痹症,直接导致弗里达的右腿萎缩,走起路来有轻微的跛脚,这也使她受到了同龄孩子无情的嘲笑。
这些都为她痛苦而妖艳的一生埋下了伏笔。
(二)父亲对弗里达·卡罗艺术的影响弗里达的艺术导师是父亲吉尔穆德·卡罗,吉尔穆德除了摄影师身份,还是一位出色的业余画家。
他热衷于描绘花卉、水果和自然界一切美好的事物,弗里达深深着迷于父亲的这些作品,经常跟着父亲一起作画。
这让父亲不仅成为她艺术启蒙的导师,也成为她是美术绘画的导师。
(三)生命中的两次意外弗里达说过:”我的一生中曾发生过两次重大事故,一是遭遇车祸,二是遇到我的丈夫。
”1925年,18岁的弗里达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遭遇了一场惨烈的车祸,她身受重伤,整个身体支离破碎。
在漫长的康复治疗中,父亲为她买了纸和笔,母亲在她的床头装置了一面镜子,透过镜子她开始画自画像。
1923年,弗里达遇见了艺术家里维拉,两人有着共同的政治信仰和艺术追求,使之迅速进入热恋,并终成眷属。
性格的冲突以及爱情观的大相径庭使婚后生活苦不堪言。
这时的自画像不再民俗动人,而是充满了压抑的愤怒,画像的面部显示出了男人的特征,俊俏的女人脸上长出了男人的胡须,以此使自己看起来坚强充满力量。
论梵高自画像的艺术特色
论梵高自画像的艺术特色1 注重构图,匠心独具梵高研究过浮世绘,在他大部分作品中都显示出这方面的痕迹。
他非常注重画面的构图,力求画面均衡变化,丰富又统一,借鉴东方艺术精华,造型果敢奔放。
这幅作品画面中采用人物四分之三侧面,两只眼睛一高一低,打破了人们已有的习惯画法,人物的草帽两边一高一低,富有变化,人物左边的帽沿下有一个转折,右边的帽沿则没有,突出左右的造型变化。
画面中的梵高右肩膀上略高,左肩膀略低,左脸前的空间面积略多一点,为了填补这个空白,梵高在此处画了一个烟斗,多么巧妙的安排,人物帽子上左右的空间安排也不一样,左边空间略小偏横向,右边的空间略大偏纵向,这样画面的安排使画面很丰富,充满变化。
为了避免人物胸前左右对称,人物的衣领被安排偏向右边。
把我们平时画画中不知如何处理的地方都巧妙的解决了。
如果我们在画人物头像也利用一下这些技巧,作品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2 笔法肯定,变化丰富梵高的作品,历来注重笔法,每一笔都经过慎重考虑的,每一个笔触都是明确的,每一笔颜色也都是明确的,从不拖泥带水。
另一方面,用笔蓬松,一点也不死板。
笔触的使用也很有节奏,同他的素描一样,源自米开朗基罗的调子。
画笔间充满情绪,在此处展现得淋漓尽致。
笔触作为形式美的一种手段,梵高很有研究,他借鉴了东方的很多东西,用笔有书法的韵味。
大家注意到没有,画面帽子的笔触是横向的,而衣服的笔触则是纵向的,这种变化带有节奏感。
3 颜色主观,富有感染力这幅画使用的表现主义色彩,他的自画像很少有根据现实色彩写生的,主观颜色很容易带动人的情感。
他的用色很有分量,震撼人心。
画面中的头部和帽子用了最暖的桔橙色,大家知道橙色象征热烈温暖,充满生命的力量,是火焰的颜色,表达了画家心中的热情。
曾经有人问吴冠中,梵高的画到底好在哪里。
吴冠中说,梵高是太阳!当时,很多人不能理解,今天看来也许吴冠中是想表达对梵高的这种热情的赞颂。
如果色彩能构成音乐的话,那么这幅画就是隆重的交响乐,其中的橙色是最有力的音符。
伦勃朗自画像研究综述_艺术鉴赏论文【精品论文】
伦勃朗自画像研究综述_艺术鉴赏论文伦勃朗自画像研究综述,摘要:伦勃朗是17世纪荷兰历史上的绘画大师,同时也是整个欧洲历史上的绘画大师,对于他的研究可谓从没停止过。
伦勃朗作为西方历史上的肖像画大师,任何一位研究他的人都无法绕开其自画像艺术。
本文便是从这一角度切入,以四篇研究伦勃朗自画像的论文为思考对象,从研究中提出的问题、主要的观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来进行分析和评价。
关键词:伦勃朗;自画像自画像是画家以自己为描绘对象的肖像画,他是一种显示艺术家存在的独特方式,能够紧密地将艺术家与他的风格联系起来。
西方绘画中的自画像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从文艺复兴时期起,画家的形象就开始出现在历史性或宗教性的作品中。
艺术家在没有模特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直接研究自己的方式进行绘画创作,锤炼技法,同时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痛苦创伤置于自画像中,这样也具有了自传性质。
作为一个艺术史研究领域,伦勃朗自画像研究内容十分广泛,主要集中在画面的构图安排、绘画语言的分析、光线的运用、画面内容、背景处理以及在绘画史上的独特贡献等方面。
本文以四篇研究伦勃朗自画像的论文为研究对象,下面就这些论文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和现象,研究方法和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述。
一、分期问题对于伦勃朗自画像的分期问题,研究者们通常以某一具体的时间为界限将之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按这种方式划分的有郭正陆的《伦勃朗自画像简论》和潘妍宏的《浅谈伦勃朗自画像的艺术特质》,他们是以伦勃朗生活中的转折导致画面内容的变化作为依据进行划分。
这种划分方式将1632年之前的自画像划分为“早期”,这时期画家注重真实自然对人物形象和性格的刻画,画面呈现出的是一位年轻豪放、生机勃勃的青年男子形象;将1632年——1642年之间的自画像划分为“中期”,这时期画家注重穿戴装饰的讲究,希望自己看起来像个绅士,此时画面呈现出的是一位成熟稳重、自信老练的绅士形象;将1648年以后的自画像划分为“晚期”,这时期画家受到生活挫折的打击,注重的是对自我内心世界的表达,完全无意于将自己描绘成上流人士,衰老的容颜及贫困孤独的生活,使画面呈现出孤寂悲凉及对人生充满质疑和无奈的态度。
解读女画家弗里达·卡洛——分析其自画像《两个弗里达》
解读女画家弗里达·卡洛——分析其自画像《两个弗里达》美术时空ART EDUCATION RESEARCH弗里达?卡洛出生于墨西哥的一个犹太家庭,一生经历坎坷,7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而成为残疾人,使她童年就失去了快乐;18岁那年的车祸致使她终身残疾,丧失生育能力,并因此经历大小手术35次。
18岁对弗里达而言是人生最暗淡的时刻,初恋爱人和健康的身体都随着那场车祸离她而去。
在心情极度暗淡时,她从绘画中找到了安慰,从此走进艺术殿堂,也因此结识了今后的人生伴侣——墨西哥著名的壁画家迭戈?里维拉。
她的艺术思想受到了里维拉的影响,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她面对风流的里维拉苦恼不已,极度困扰与悲伤。
弗里达对里维拉的爱已经超越了爱她自己,但她对于里维拉的风流无能为力,最终只能选择以绘画发泄情绪。
在弗里达的绘画创作过程中,这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打击对她的绘画创作有重要的影响。
作为一名女艺术家,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完全是因为自身身体残疾而找到了另一种方式表达内心的悲痛情绪,她并没有因为生活的痛苦而停止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这种绘画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弗里达的绘画题材大部分是自画像,且贯穿了她艺术的一生,她的创作主要以情感、身体、疾病和生命这几个方面为主题,这也是理解她绘画精神的关键。
在弗里达绘画前期,她的艺术创作受欧洲文艺复兴与墨西哥传统艺术的影响,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主题和文化符号。
从这一时期的创作意图来看,她早年经历的一次车祸导致卧病在床而极度无聊,通过绘画排遣寂寞,而她只能画自己,因而自画像成了她大部分作品的题材。
正如弗里达所解释:“我画我自己,是因为我总是感到孤独,因为我是我最熟悉的人。
”中后期是弗里达艺术成长的重要历程,受生活、情感的打击和病痛的折磨,让她的思维超乎寻常的敏感,思想更加锐利,在绘画中也表现得更加成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
这时期的绘画作品中,她不再关注身体的伤痛,而是采用一种超现实的表现手法。
论析肖像中的深意
论析肖像中的深意——社会史视角下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家自我肖像(一)论文关键词]文艺复兴;艺术家;自我肖像论文摘要]艺术家自我肖像(self-portraiture) 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一种艺术类型。
与现代人的理解不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自我肖像不仅仅是艺术家自我性的表达,它的出现及发展、变化,都与该时期新的艺术和艺术家观念的形成及艺术家社会和文化地位的变迁密切相关,可以说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自我肖像表达了该时期艺术家的理想、抱负、价值观,并生动了记录了他们为此所做的努力及取得的成就。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关键时期。
在宗教精神主宰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几百年之后,从14 世纪意大利开始的古典文化“复兴”使人们日益关注自身及其周围的世界。
世俗君主、贵族、军人、富商、学者等各色人物肖像的出现,正是该时期人们个人观念及对自身价值不断增长的自信的一个重要表现。
在这一时期的肖像中,艺术家的自画像或塑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们并不仅仅是艺术家自我个性的表达,而是与艺术家阶层自我意识觉醒及其社会和文化地位的变革联系在一起。
新观念的产生和传播艺术家自我肖像的出现首先与文艺复兴时期新艺术观的产生密切相关。
在欧洲中世纪,绘画、雕塑和建筑分散在相关手工行业内。
一般被视为体力劳动性质的“机械学科”(mechanicalarts) ,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也只是与鞋匠、理发师等一样地位卑微的手艺人。
他们穷困潦倒、目不识丁、举止粗俗,为上层人士所鄙视。
13 世纪,意大利诗人但丁首次将画家奇马布埃和乔托的名字写进其《神曲》,并将他们与两位诗人相提并论,这显示了对艺术和艺术家态度的某种变化。
到14,15世纪,在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弗朗切斯科彼特拉克激发的学习和研究古典文化的热潮中,老普利尼、贺拉斯、瓦洛、维特鲁威等古罗马作家的艺术理论逐渐获得复兴。
按照他们的观念,艺术不仅与诗歌一样同属于知识性的自由学科”(liberalarS),艺术家也不是卑微无知的手艺人,而是知识渊博的学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自画像价值层面探究作者:李晖王滢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09期摘要: 自画像是一种特殊的肖像画体裁。
西方画家的自画像在世界艺术画坛中独树一帜。
本文从自画像的价值层面进行深入的发掘,探讨西方画家的自画像所具有的特别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自画像自我意识救赎自画像是画家描绘自我形象的一种特殊的肖像画。
一提到自画像,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想到西方绘画中那些既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生命力,又有画家精神显现和灵魂展示的杰作。
因为在中国美术史上,人们很难发现自画肖像的踪迹。
中国自有水墨人物画以来,较少有记载画家画自画像的。
而在西方,自欧洲文艺复兴以来,几乎每个知名的画家都有自画像传世,少有例外。
到了16世纪,自画像成为欧洲绘画的一个重要体裁。
西方画家如此热衷于画自画像,足以使我们认识到,画家喜欢画自画像已不仅仅是一个有传统意义的现象。
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家的自画像其实只是一种手段,其中包含着艺术家强烈的自我意识。
本文从自画像的价值层面进行深入的发掘,探讨西方画家的自画像所具有的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艺术家自我意识的觉醒艺术家自画像是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一种艺术类型。
它的出现与文艺复兴时期新艺术观的产生密切相关。
在欧洲中世纪,绘画、雕塑和建筑分散在相关手工行业内。
一般被视为体力劳动性质的“机械学科”,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也只是与鞋匠、理发师等一样地位卑微的手艺人。
他们穷困潦倒、目不识丁、举止粗俗,为上等人士所鄙视。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冲破了黑暗时代的神学禁锢,找回了古希腊、古罗马的写实主义精神,赋予艺术作品以人文主义内涵。
13世纪,意大利诗人但丁首先将画家奇马布埃和乔托的名字写进《神曲》,并将他们与两位诗人相提并论,这显示了人们对艺术和艺术家态度的某种变化。
在新观念的影响下,艺术家们逐渐意识到艺术和自身的价值。
从14世纪晚期到16世纪,艺术家的自画像从无到有,从艺术作品中不起眼的角落逐渐靠近画面中心,并最终发展出独立的自画像,这本身就体现了艺术家阶层对艺术和自身价值的不断觉醒。
在这些自我肖像中,艺术家借助服饰、仪态、风度、财富、古典文化修养,以及艺术与教学等自由学科和科学知识的联系,表达了他们关于艺术和自身的新观念及其重塑自身社会形象的愿望。
二、对自我的多角度开掘从绘画的角度来看,画家研究和创作自画像,是画家在绘画过程中对自我的多角度开掘。
画家在画自画像的时候,首先要观察自己。
因为多少存在着自恋倾向,自画像的客观性就得不到保证,事实上,要求自画像做到客观也是不可能的。
那喀索斯在水中看到自己的倒影,爱恋不已,最终化为水仙花的神话,颇能反映人与自我的关系。
人、用来看到自己的媒介、媒介中自我的形象,这三者之间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相互关系。
一方面,我们喜欢镜子,喜欢水面上映出的自己的影像。
这如巴赫金在分析人与镜子的关系时所说的:对镜自顾是观看自己外貌的一种完全特殊的情况。
这时我们看来是在直接观看自己,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依然是我们自己,我们观看的只是自己的影像,他不能成为我们对世界的观察和体验的直接因素;我们看到的是自己外貌的影像,而不是自己外貌中的自己,外貌并没有包容整个我,我是在镜前,而不是在镜中,镜子只能为自我客体化过程提供材料,甚至还不是纯质材料。
实际上,我们在镜前的状态总是有些虚假,因为我们没有可以从外部观察自己的角度,所以这时我们也是化身为某人不确定的、可能的他人,我们试图借助于这个人来找到对待自己本身的价值立场。
这时,我们也是试图通过他人来赋予自己生命和对自己进行形式加工。
所以,我们在镜中才会看到自己脸上那种特有的不自然的和我们生活中不会有的表情。
另一方面,我们又是无法直接面对自己。
当镜子变得越来越普遍的时候,镜子文明却让我们无处躲藏,甚至不能躲藏自己。
不少影片令人恐怖的镜头之一是主人公进入了一个有很多镜子的房间。
我们无法同时面对多个自我。
镜子本身过于客观,将我们的外表乃至内心自我和盘托出。
当画家站在镜子面前,面对自我,从客观的角度观察和分析自己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下自己面部的不同表现时,他对自己的内在气质就有了一种客观的认识和批评。
当画家从模特的角度细心体味自己不同的动态动作所能传达的不同情感和心境,并接受着自己从画家角度的自我认识、分析与评判时,他对自己的外在情态和内在状态就有了一种崇美的修正和表现。
这是一个主观体验的过程。
我们注视着自己的影像,把自己当作另外一个完全陌生的人来打量、审视,从而理解他;或者,想象是一个陌生人在观察自己,从而认识自己。
三、艺术创作中思想和情感真正意义上的投入从艺术创作的意识和态度来看,画家研究和创作自画像时多重角色的体验,有助于画家艺术创作中思想和情感的真正意义上的投入。
人的内在其实是无限广阔、深远的。
它始终在吸引艺术家通过自画像来发现挖掘。
与外在自我相比,内在自我因其深不可测,反而会激发艺术家探索的欲望。
自画像因此成为一种深入评论与分析自我的手段。
也就是说,自画像在成为一面自我观察的镜子的同时,也使得自我有了可能成为一口可以深入挖掘的深井。
通过自画像这个途径,人们走向人性深处,获得对于人与自我的深入了解。
正是这种与自我的对峙,激发人了解自己的热情,使得他不懈地展开对自己的“内在自我”的侦探。
它不断地把对自我的理解、希望、要求、理想投射到自己眼前的画布上。
人与媒介与画布之间构成了一种封闭的三角形的视线回路。
而视线在媒介与画布之间的来来往往,就给艺术家一个不断地检测自己内心世界的空间与时间。
媒介中的自我与画布上不断形成的自我的距离,则给艺术家以观察自己、分析自己、修正自己的空间。
通过这个过程,艺术家把握自己,进而把握世界。
四、生命的救赎对某些艺术家来说,自画像创作不仅仅是一种对自我的探索的行为,更是一种生命的救赎行为。
最具代表的艺术家是凡·高。
他画自画像这种行为成了处于精神危机中的一个人的救命稻草。
凡·高将他所有的理想和苦痛全部转化为他的自画像艺术,艺术于他是全部意义上的生命的结论。
他不断地画自画像,他的自画像是透视其心灵的一扇窗——敏感、脆弱、坚毅、矛盾,交织无奈的痛苦与酸涩的渴望。
纵观凡·高的一生,不难理解他的自画像上镌刻着孤独的印痕。
成熟期四十多张自画像绝大多数是胸像,没有一张全身像,这也能揭示出艺术家的孤独的内心和渴望与他人交往的心情。
因为艺术史上没有哪一位艺术家如此接近、审视自己和真实地描画自己的画像数量之多,目光之坚定绝无仅有。
而画了十年的画没有一幅作品售出,更加剧了画家的这种孤独。
与孤独为伴的另一个主题构成凡·高自画像的精神内容,那就是“自信”。
凡·高1888年秋的一幅《自画像》是他邀请高更来阿尔见面前,互相交换的作品,算是彼此摸底和精神交流。
通过交换自画像,这两个个性强烈的艺术家得以从彼此的绘画了解对方。
凡·高再给他的弟弟提奥的信中说:“我确信,与高更交换我的肖像画没有输给他。
在给高更的回信中,我这么写道,在肖像画中扩展自己的个性,在我也是可以允许的。
因此,我在此画中想要做的是,与其说画一张自己的自画像,倒不如说把自己作为一个印象主义者的类型来画的。
我把这张画理解成一个崇拜永远的佛陀的僧人的肖像。
”在这张《自画像》中,凡·高以宗教徒般的虔诚透露出他对自己艺术的自信。
后来,他们在阿尔共同写生时,凡·高对高更用色的蔑视和嘲笑也说明这一点。
当然,他与高更友谊的破裂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了凡·高对自己艺术的自信成都无以复加。
凡·高的自画像也是对梦想中新成功的一种幻想。
这种“幻想”始终出现在凡·高的自画像中,自画像成为精神拯救或自身外化最为生动的方法,他的确也因此而耗尽了生命的全部。
自画像的创作,确定了自我存在的意义。
如果没有了自画像这种形式,画家可能就无法找到一种途径与自己对话,说服自己接受苦难的折磨,给自己一个人生的理由。
而在自我抑制不那么深重的社会里,当艺术家了解自我的手段变得丰富,当艺术家与社会的联系变得多样频繁时,除了对自己的自传式的描写外,更多的艺术家开始利用自我展开一种对社会的批评与评论工作。
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家的自我是一种开放的、变动的自我。
他通过对于自我的改变、扩展与消解来获得一个对于自我,以及各大范围内的、更大意义上的自我的更为深入而又全面的了解。
五、“自画像”对于美术研究的意义从美术评论的角度来讲,自画像是美术评论家分析和研究画家及其创作个性风格形成和发展的最好资料。
艺术家对于自我的探索,其实同时也牵涉到他们对社会的、对人生的、对艺术的探索。
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家的自画像其实只是一种手段,许多艺术家通过自画像实践所要到达的和已经到达的地方,其意义比自画像本身要深远得多。
自画像经过画家的特别授权,使观者获得了一种许可和权利:可以随心所欲的“看”,而不必有任何顾虑,不受时间、场地、礼节等各种限制。
正是通过这种形式,我们看到了更多的他人及自身的内心世界。
六、结语艺术创作说到底是一种自我所能达到的境界,这种境界有多深在于艺术家个人对自我的领悟,在这种自我领悟和自我意识生长的过程中,也许正包含着艺术家们孤独的内心体验和灵魂的痛苦。
自画像作为与自我、与世界的一种对话方式,传达出艺术家借以逃离无助的深渊,摆脱精神的危机,以求精神的慰藉的渴望。
艺术家有时只能通过剖析自我灵魂这种手段,把心灵深处刻骨铭心的情感释放出来,同样,深邃的内心又激发了艺术家探索和创作的欲望。
因此,自画像成为一种自我分析、再现的手段。
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家的自画像其实只是一种手段,许多艺术家通过自画像实践所要到达的和已经到达的地方,实在要比作品中的自我形象本身要远得多。
参考文献:[1][英]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艺术发展史.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2][美]休斯.凡·高.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4.[3][德]马克斯·多奈尔.欧洲绘画大师技法和材料.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4]顾铮.自我的迷宫.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5]吴甲丰.西方写实绘画.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6]耿幼壮.破碎的痕迹——重读西方艺术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