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应考指南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应考指南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应考指南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一、重点名词官僚政治:所谓官僚政治,是指一种与专制统治相结合的政治形态,是指但是官吏普遍以出任官职作为固定职业,只对君主和上级负责而不问社会效益和民生疾苦,只知墨守成规,按例办事而不管实际情况的变化,遇事模棱两可,行动迟缓,推诿责任,甚至贪污受贿,营私舞弊,苟且偷安。

二、重点掌握1. 霸主专制到君主专制的发展过程P16、皇权专制制度下的政治制度P202.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初步形成和发展阶段P34、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及特点。

P37第二章王权和皇权制度一、重点名词皇帝制度:中国古代社会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

它以君权神授学说为理论基础,用严格的名位等级、礼乐制度和皇位继承等各种规定和措施,集中突出皇帝个人的权威地位,保证皇帝高踞于国家机器之上,拥有至高无上、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

皇帝制度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立,经过历代王朝的不断发展、强化,直至1916年袁世凯的垮台而彻底废除,前后历时2137年。

嫡子继承制:古代王位继承制度。

根据嫡子继承制度,择立太子的标准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即以嫡后所生的长子为王位首位继承人;如果没有生子,则在庶子选择,其优先考虑则是妃嫔的家世和本人素质,不考虑是否年长。

外戚政治:所谓外戚政治,就是皇帝的母族或妻族利用掖廷之亲,以皇后父亲或舅父的名义,在朝廷总揽枢机之政,居兵戎之重,父兄亲族并居显要。

其极端的形式便是所谓“外戚专权”、分封制:西周灭商,推行”封建”制度,即分封制,具体来说就是“封诸侯、建藩卫”。

二、重点掌握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特点P582.皇帝名位制度P63、皇权的行使方式P71、皇帝制度的特点P793.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君权体现形式P584.后妃专权与外戚政治的特点P90第三章中华民国的权力结构和元首制一、重点名词临时参议院:P134、1912年1月28日,中华民国成立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具有国会性质。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总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总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材料一:简答题【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P5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内容广泛,举凡中国历史上与政治制度相关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思想、文化、社会等的有关部分,都必然要纳入其内容之中。

1、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活动及其效果,包括政治体制、政治社会背景、政治理论根据、政权结构、政治运行过程,以及因此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制度。

2、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状况,包括国家机关的组织结构、形式,职、权、责、利的划分和运用,以及互相配合密切相关的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监察、考试、选举、政党、财政、文教卫生、礼仪、民族、文书、职官管理等制度。

3、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对历史和现代产生过不容低估的影响。

4、中国历史上产生过的政治思想和有关政治的各种学说,也就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主要内容。

5、中国历史上法律制度、经济制度、社会活动及文化传统,是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不可忽略的内容。

6、历史上对于政治制度的妥善运用,对统治环节和行政的监察,对官吏的规定和举措,培养、任用、考核等管理,也是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必不可缺的内容。

7、中国政治制度史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有必要将之纳入世界范围进行评价,而国外学术界对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看法,也应该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必须注意的方面。

【2】试述晚清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P79主要内容有:1、政治制度方面。

中心内容是宣布预备立宪和进行国家政体及官制的改革,允诺改变沿袭数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逐步改行君主立宪制度。

2、军事制度方面。

淘汰绿营、防勇等旧式军队,编练新军,颁定新军制,划分兵种,制定了招募、训练、给养、军器等制度,开设武备学堂和各种军事学堂,派遣大量留学生出国学习军事,编练新军,首次设置海军部。

3、行政制度方面。

从建立外务部开始,陆续设立商部、巡警部、学部、邮传部等,飞出满汉复职制度,实行单一领导,其后,又成立责任内阁,设立总理大臣,使行政机构有了一些近代的迹象,但清政府没有放弃任何带实质性的统治权力。

《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重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重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重点第一章儒家的政治思想·孔子一、政治理想:“有道”1、等级制度:礼制2、等级应是和谐的:(1)“仁”:A、复名足君:薄赋致、轻徭役、节用B、富和教、惠和使、教与乐(2)尊五美:君子惠而不废,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屏四恶:不教而杀,谓之虐;不见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出纳之吝,谓之有司二、礼、仁学说:(1)爱人为仁(2)克己:自省、慎言行、自戒、无争、约三、德治主张:(1)礼治与正名(2)举贤才(3)实行平均主义政策(4)愚民政策四、人生哲学:(1)克己礼让(2)内省修身·孟子一、人性论:1、人性善2、行善与伦理3、人同类说4、人心分化于等级二、仁政说:1、给民以“恒”产(土地和房屋)2、赋税、徭役有定制3、轻刑罚4、救济穷人5、保护工商三、论君臣与君民的关系:1、君主2、臣的作用与君臣关系:(1)君要向臣学习,臣是辅佐君的重要助手,臣绝对服从君(2)处理君臣关系的方法:仁义。

要求臣有大丈夫精神,向仁义低头。

3、得民之道:对君民关系:君主:先义后利;民:先利后义·荀子一、人性论:1、人性是恶与性的改造:(1)感官欲望(2)人性好利(3)排他性、嫉妒心(4)好荣恶辱2、改造:(1)圣人起伪以化性(2)老师的教育(3)环境的熏陶(4)修身二、礼治:1、礼的本质:规定分2、内容:(1)法后王(2)尚贤使能(3)富国富民3、作用:分物以养体;分出等级;分配物质财富;分出职业(士农工商);分出劳心劳力者4、礼与法的关系:法是在礼的指导下出现的(理是法的指导)第二章道家的政治思想·老子一、道论:道:“自然”——周行而不够(封闭的,循环运动)二、无为政治:1、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2、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争故无“尤”(通“忧”)3、五色、五言、五味(此三点由人的欲望造成):(1)统治者要减少活动:去甚、去奢、去泰(薄赋敛、尚节俭、慎用兵)(2)使民有为的条件:消除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

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重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重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分封制:将原有的以血缘划分居民改变为按地区划分居民,按照一定的行政区划进行管辖,是国家应该具备的特征之一。

夏商把全国划分为九州,西周又调整为九畿,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郡县分级的行政管辖,其特点是按照地域进行划分,也就意味着行政管理逐渐走向完善。

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后普遍推行郡县制,地方行政组织在战争中发挥出便于统一指挥,严格遵守诸侯命令的作用,呈现出取代分封采邑制的优势战国时期,郡县制已经比较普遍,长官不世袭,由国君任命。

科举制:科举制度是国家根据需要,设立若干科目,举行公开而统一的考试,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标准的选官制度。

隋炀帝时,创立了进士科,以试策取士。

这是科举制度的开始。

唐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

武则天创立武举和殿试。

武举由兵部主持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

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三省六部制:隋代在前代基础上重新厘定中央官制,确立了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三省即尚书省、门下省、内史(唐改中书)省,共同组成为中央辅政机构,三省长官为宰相之职。

三省六部是隋文帝创立的,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丞相权力的机构或体制。

影响:第一,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第二,使宰相的权力——分为三,三省长官的品级又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厂皇权。

在秦汉,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每当皇帝无能,丞相就可能专权。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三分相权,有利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了皇权;同时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第三,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行政管理学中国政治制度史要点

行政管理学中国政治制度史要点

1、中国早期国家起源的理论一、在较早时期中,中国传说时代人们的共同体,就已经进入了由较多部落组成部落联合体阶段;二、社会已出现分层现象。

部落社会的平等原则已被打破;三、社会上已经出现简单的分工;四、宝塔形的权力结构已出现了雏形;五、酋邦具有超血缘的联合体的性质2、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中国从氏族社会向国家过度中间经历了“酋邦制”,这种性质使中国国家形成便走向君主专制:1、武力征服-——君主专制产生的前提;2、暴力夺权——君主专制产生的关键环节;3、家族制的保留——君主专制发展的重要基础;4、一权制发展——君主专制强化的催化剂3、酋邦式与部落联盟的区别1、部落联盟没有最高首脑,中国传说时代的部落联合体却有最高首脑;2、部落联盟回忆的议事原则是全体一致通过,中国传说时代部落联合体却是由最高首脑决断;3、部落联盟的权力结构经历过一权制至二权制和三权制的发展过成,中国传说时代部落联合体无此过程;4、从管理方式上看,虽然二者都是自设组织,自己管理生产,生活都按氏族进行,公共事务由氏族本身处理,但是,管理和处理事务之权,前者集中在最高首脑之手,后者则由全体一致通过方能生效4、皇帝的名位制度包括哪些内容?它与皇帝的名号有什么区别?名位制度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成为方面的专用词语,借以表达皇帝与众不同的崇高地位。

二是衣食住行方面的专用名称和格式,借以突出皇帝的神圣。

三是政令运作上的凭据区别:名位不同与名号,名号仅是一种称呼,仅有尊敬的意思,没有具体内容。

名位则是具有实在的内容,旨在突出名号的尊严,将名号延伸为现实的政治统治。

所以,名位的内容既广泛,又具体,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现实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5、唐代宰相制度的特点1、唐代三省既有分工又集体议政,即宰相是集体而非个人;2、有共同的办公地点和集体议事会即政事堂;3、既有分工又集体议政,决策、审议、执行三大系统有机结合,办事效率高,政策性失误相对较少,有利于唐代证据相对稳定;4、科举进士逐渐成为宰相来源的主体,唐代大兴科举,科举宰相日益增多,并逐渐成为中枢系统的主体;5、宰相名称多变6、中国封建社会中央政务管理的特点第一、军政分离;第二中国封建社会长期以儒家思想作为设官分职的指导原则;第三、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体现出鲜明的“因俗分治”的政务管理体制;第四,随着中外交通的发达、海外贸易的发展,以及各国之间的交往,在官制上反映出管理这类事务的机构,如元朝的宣政院7、中国古代官吏致仕待遇及其特点待遇:自汉朝开始,官吏致仕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人事制度内容:1、俸禄待遇:凡达到法定退休年龄都能得到部分或全部原官职俸禄;2、赐金待遇,官吏年老致仕而获得赐金;3、特殊礼遇: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加强行政效率,还把致仕作为一种荣誉的风气加以提倡。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要点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要点
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②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以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③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④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1、皇太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国机要)设内阁,置六部(奏章票拟)皇权(受限制)
2、康熙:设南书房(参与机务,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南书房)皇帝(集权)
雍正:军机处的设置(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中国古代集权制度发展呈现出的特点、中国古代集权制度不断加强的原因
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在王位、爵位的继承上实行世袭制
②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
③在王族内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主要特点的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宗法制作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④神权和王权相结合
⑤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形成权利的高度集中
朝代
君主专制的强化
(在中央采取的措施)
中央集权的加强
从中央机构的三公九卿(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到地方郡县官吏,建立了一整套官僚体系。
①官职设置:最高官三个: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
御史大夫: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全国军务,但秦始皇末任命,自掌军权
丞相之下又设诸卿,如:宗正(管理皇族和外戚);廷尉(管理刑狱、司法)
②特点:三个官职在地位、职责、权力方面相互牵制。
朝代
君主专制的强化
(在中央采取的措施)
中央集权的加强

《中国政治制度史》内容要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内容要点

绪论1、中国政治度史是研究中国历代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式,以及有关国家各种典章制度,具有综合性质的专门史和政治学的基础学科。

2、中国政治政治史的特点:(1)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婚姻裙带关系贯穿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始终。

(2)政权与神权的结合(3)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4)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始终(5)人治(6)公开承认不平等原则(7)因俗而治3、近几年研究成果:(1)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研究(2)中外政治制度史的比较研究(3)对珍稀典章、法律文献和史料的整理和挖掘(4)对政治制度史进行多方面的专题研究(5)对各朝代政治制度进行分期研究(6)对少数民族政权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状况的研究4、学习意义:(1)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政治文化,确立中国政治制度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2)有利于了解政治制度与国家、政权、社会之间的关系,增强忧患意识,提高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3)有利于充实专业知识和完善知识结构,打下比较坚实和丰厚的知识基础。

5、学习方法:(1)学以致用,体用结合(2)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3)注意从发展的角度来学习中国制度史。

上篇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1、酋邦制:具有初步不平等的分层社会,在其中以阶层的差异为社会结合的重要基础。

酋邦制是处于国家形成前夕的某些民族实际存在的制度体制。

酋邦制与部落联盟的区别在于酋邦首领议事的作用加强,没有通常所说的民众大会,而是各部酋长议事会,有政治分级和亲属制度。

2、大同与小康的区别:大同是无序而经济不发达的社会,小康是有序而经济得到发展的社会。

3、商代内服官:国家政务官员是主要行政官,宗教事务官员,王家服务官员。

西周太官有政务官是两寮六大指卿事寮下有司徒、司马、司工,分管民政、军政、手工业,太史寮下有太史、太祝、太卜,分管宗教祭祀以及文字册命。

王家事务官地位提高和大量侵夺国家各种政务,反映出王权的增长。

4、霸主到君主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形成到确立的过程。

中国制度史复习资料

中国制度史复习资料

中国制度史复习资料《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绪论: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定义:中国政治制度史是研究中国历代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式,以及有关国家各种典章制度,具有综合性质的专门史和政治学的基础学科。

2.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历史上的政体、国体和国家结构等一系列政治制度。

3.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内容:1.)政治制度的内容是国体2).中国政治制度史所研究的政体3).国家结构4).中国历史上产生过的政治思想和有关政治的各种学说,5.)政治制度的运用6).中国政治制度是世界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4.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一、权力一元国家本位二、政治世俗化三、政治伦理化四、国家机器人格化五、权责分离六、公开承认不平等的原则,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一、.原始社会出现的政治制度萌芽1.三皇五帝:三皇(原始社会初中期)天皇、地皇、人皇(泰皇)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五帝时期(原始社会末期):五帝(存在三种说法)伏羲、神农、尧、舜。

黄帝、颛顼、帝喾、帝舜。

少皞、颛顼、尧、舜。

2.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原始人群--血缘家庭--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前氏族公社的原始人群:群体中设有首领,以身强力壮又凶勇慓悍的人来充当。

实行血亲婚配。

血缘家庭:集团的首领是按辈份排定的。

它是一个生产和生活单位,又是一个内部互婚的集团,但排除了上下之间的通婚。

氏族:氏族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是原始社会基本的社会经济单位,也称为氏族公社。

它经过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发展阶段。

胞族和姻族:原始胞族是由两个以上的氏族自然结合起来的联合体,是从一个氏族分裂而又重新组合起来的,同一胞族的氏族互为兄弟或姊妹氏族。

原始姻族是通过联姻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部落:是氏族组织的联合体,由若干个氏族、胞族联合而成。

部落设有首长,由本部落各氏族推选有威望的氏族首领担任。

部落联盟:部落联盟是由两个以上的部落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结成的联合组织,产生于原始社会。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提纲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提纲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提纲第二章春秋战国到秦汉名词解释:三公九卿(P43)、察举(P67)、征辟(P68)问答题:(1)为什么说庞大的官僚体系是“大一统”帝国的必然产物?(2)汉朝在中国官僚体系的发育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第三章三国、魏晋南北朝名词解释:九品中正(P87)、户调式(P89)、宗主督护制(P96)问答题:(1)为什么说三省制对于官僚制的进化有积极意义?(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贵族政治的特征是什么?第四章隋唐名词解释:三司推事(132)、枢密使(136)问答题:(1)唐朝宰相体制的特点是什么?(2)唐朝监察制度和政治运行有何关系?(3)唐朝道这一级地方政权有着怎样的演变过程?第五章五代十国问答题:文治精神为什么是必要的?第六章两宋名词解释:三司使(P152)、三舍法(P162)问答题:(1)宋代中央政府设置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为什么宋代会如此轻视行政效率?第七章金元名词解释:忽里台(P184)、达鲁花赤(P185)问答题:(1)元朝皇帝制度的双轨制对元朝制度的发展有何影响?(2)元朝的决策机制有什么特点?第八章明清名词解释:司礼监(P203)、军机处(P232)、通政使司(P234)、密折制度(P234)、理藩院(P246) 问答题:(1)明代的监察机构有什么特点?对于强化君权有什么作用?(2)清朝的体制外的决策有哪些?有可能考论述题的是:(1)纵向分析三省六部的形成、演变发展过程(2)纵向分析监察区划到行政区划的演变注:(1)这是根据老师点的重点而总结的大纲,名词解释我在后面都标出了页数,而问答题就要靠大家自己根据书上的内容组织语言了。

(2)大家复习最好要结合老师发的讲义,内容虽然很多。

我把其中重要的内容用红笔标出,再传到群共享里。

(3)考试的类型是①名词解释②简答题③论述题(4)考试时间:2013年1月8号上午9点到11点考试地点:一教(361)。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重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重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重点第一章前封建时代和封建时代重点:第二节封建时代的过渡——夏夏的国家形态、王权、服内、服外、宗教与意识形态等政治制度。

第三节封建时代的确立——商王族宗法制的确立、分封、官制、兵制、礼仪与宗教等政治制度。

第四节封建制的盛世——西周宗法制度的内容、分封、朝觐盟会制度、官制、意识形态、礼仪与教育。

第二章“官僚”帝国的时代---从春秋战国到秦汉重点:第一节官僚制帝国时代的过渡——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的崩溃、士阶层的崛起与新型官制的出现、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内容、战争形势的改变与军制的变化、政治文法的变迁。

第二节法家帝国——秦皇帝制度的确立、铲平贵族政治,实现社会等级流动化、郡县制的建立、“以吏为师”的政治文化。

第二节王霸之道——两汉郡县制的完善与最终确立、皇帝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官僚体系的建立、礼仪司法制度、汉代的乡里结构、汉代的选举制度、意识形态与学校制度、监察制度官员任用与考核制度、兵制、政治运作的机制与过程。

第三章贵族与皇权---三国、魏晋南北朝重点:第二节九品中正制和“户调式”与门阀政治九品中正制的概念及特点、门阀政治的概念。

第四节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与职能分工的初现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各自的来源及主要职能。

第四章考试帝国---隋唐重点:第一节隋朝的创制隋朝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创制。

第二节三省六部和集体宰相体制三省六部的产生和集体宰相体制的特点。

第三节科举制度科举考试的科目、考试过程、隐形制度安排、科举与学校、唐代科举制度的评价。

第九节中唐决策机制的变化以及宦官专权的原因第五章军阀政体---五代十国重点:第二节失掉了文治精神的文官体系第六章精致繁复的网状王国---两宋第一节繁复的中央行政机构宋朝繁复的中央行政机构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节宋代的地方官制路、府、州、军、监、县、镇、寨的运作安排及特点。

第三节宋代的科举与学校制度宋代的科举与学校制度的内容及特点。

第五节宋朝的兵制军队的分类和布局、禁军的指挥系统、南宋兵制的变化。

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 重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 重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要点绪论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第一,君主专政,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贯穿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也是北洋政府,国民党南京政府制度的一个特点。

第二,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论证权合理性的依据,悬切剥削阶级政权的共同手段。

第三,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也影响到半殖民半封建的民国政治制度。

第四,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并一直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国政治制度。

第五,在高度君主集权制度下,行政权力包揽一切,并且实行人治。

第六,政治制度公开承认不平等原则,肯定社会等级差别,承认特殊权利阶层,对不同的阶层采取不同的对待方法。

第七,中国一致是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不论是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都曾经实行因俗而治的政治制度。

2、官僚政治:所谓官僚政治,是指一种与专制统治相结合的政治形态,是指当时官吏普遍以出任官职作为固定职业,只对君主和上级负责而不问社会效益和民生疾苦,只知墨守成规,按例办事而不管实际情况的变化,遇事模棱两可,行动迟缓,推诿责任,甚至贪污受贿,营私舞弊,苟且偷安。

3、两个要点和三个不可解决的矛盾:两个要点是一是官必须有权利,主要表现在设官分职上;二是官员不能拥有不受限制的权利,主要表现在自上而下的层层监督和由中央直接的监察制度上。

三个矛盾:一是行政权力支配一切与人治的矛盾,二是官僚分职任事与皇权专制的矛盾,三是统制阶层的权利和财产分配的矛盾。

4、钦定儒家政治的核心是“礼治”。

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商代类服官的类别:国家政务官、宗教事务官、王家服务官。

2、简述霸主专制到君主专制的发展过程:这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形成到确立的过程。

废除以分封制为代表的世袭制,由君主直接掌管官吏的任免权,推行郡县制,以消除贵族在地方的世袭统治权,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的官僚政治体制初步形成.,君主的权利空前提高,逐渐向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靠近。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中国政治制度史:是研究中国历代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式以及有关国家各种典章制度,具有综合性质的专门史和政治学的基础学科。

官僚政治:是指一种与专制相结合的政治形态,是指官吏普遍以出任官职作为固定职业,只对君主和上级负责而不问社会效益和民间疾苦,只知墨守成规,按例办事而不管实际情况的变化,遇事模棱两可,动作迟缓,推诿责任,甚至贪污受贿,营私舞弊,苟且偷安。

酋邦制;是一种尖锥体的分层社会系统,以酋长为中心,每一人都依据他与酋长的关系的远近而决定其阶层。

P10分封制:分封制是奴隶社会在宗法制基础上建立的主要政治制度,它通过层层分封的组织形式,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贵族政治网络。

宗法制:由原始的父系家长制血缘组织质变和扩大而成,利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83)郡县制:郡县制开始出现在战国时期,秦朝正式确立为地方行政区划,最初在全国36郡,郡以下设县,郡首和县令都由朝廷任命,郡县制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为后世广泛采用。

禅让制:中国古代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旨在为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

是一种原始的民主制度。

形式上,禅让制是在为君主自愿进行的,通过选举继承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

世袭制:世袭或世袭制度是指某专权一代继一代地保持在某个血缘家庭中的一种社会概念。

其中可分为政治世袭和经济世袭两类。

年号:年号是反映在位皇帝的执政纪年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起的名号。

谥号:谥号是皇帝死后按其生平事迹评定褒贬的称号。

尊号:皇帝是最高的尊号,在皇帝的名号前加新的东西,也就是尊号,也称徽号。

P64议政王会议:清代前期,满族宗王、贝勒等上层贵族参与处理国政的制度。

其制源于努尔哈赤晚期设立的五大臣议政王佐理国事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提要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提要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提要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提要一、名词解释(5×5分)官僚政治、兵刑合一、内外服官、三老五更、改土归流、猛安谋克制、羁縻府州、四格八法、九品中正制、京察大计。

二、简答题(4×10分)1.士人与国家的关系2.专制政体的普遍意义及矛盾3.大同社会与小康社会的区别4.谏诤的作用及特点5.监督、弹劾的主要功能及特点6.中国古代政治中,两个要点和三个不可避免的矛盾7.皇权的行事方式8.宰相开府辅政制的形成及其消亡过程。

答题模式举例:1.士人的身份2.士人特点3.士人与国家的关系4.P66、67三、论述题(1×25分,二选一)1.试述古代教育制度的特点2.古代多种途径并存的选拔人才的必然性及特点3.试述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利弊答题要求:要有自己的看法、特点要突出、总结要明确,利弊分明。

名词解释部分官僚政治:一种与专制统治相结合的政治形态,是指当时官僚普遍以出任官职作为固定职业。

只对君主及上级负责,不问社会效益和民生疾苦;只知墨守成规,按例办事而不管实际情况的变化。

遇事模棱两可,行动迟缓,推诿责任,甚至贪污受贿,营私舞弊,苟且偷安。

为了一己之私,不惜草菅人命,残民以逞。

兵刑合一:将暴力统治赤裸裸地显示出来,镇压新、旧的反抗,实质是巩固“礼乐崩坏”后所出现的社会新秩序。

在这种情况下,法律制度的合法化问题显得突出。

成文法的颁布是在这种社会变革中出现的,尤其是李悝的《法经》的出现,改变了原来以“五刑之属三千”的以刑定罪的传统,确立了根据罪行大小判刑轻重的法律体系,实现了从“刑”向“法”的转变。

内外服官:商代的国家机构有“内外服”之分,在朝廷和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担任官吏的称为“内服”;在商王直接统治区域以外的地方诸侯、伯、甸等及地方官吏称为“外服”。

“内服”官主要有宰、卿事、多尹、御事、事、师长、多亚、巫、卜、臣等,号称“百僚庶尹”,说明官员的数量由少到多,官制由简渐繁。

三老五更:“三老”是“道成于三,谓天地人也。

政治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

政治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

政治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一、政治制度1. 封建制度:指的是在农奴社会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

封建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相当长的时间,并且对后世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帝国制度:帝国制度是指以君主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

帝国制度在世界历史上有着广泛的影响,例如古罗马帝国、中国的秦、汉、唐等朝代都是采用了帝国制度。

3. 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制是指君主与议会共同行使权力的政治制度。

这种制度出现在17世纪的英国,并且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政治思想1. 法量学派:法量学派是古代中国思想家所提出的一种法治观念,主张通过法律来规范人的行为。

法量学派的代表人物有韩非、商鞅等。

2. 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是18世纪欧洲兴起的一种政治思想,主张个人的自由和人权。

自由主义思想在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 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19世纪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政治思想,主张消灭阶级社会和私有制,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富裕。

共产主义思想在20世纪的社会主义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政治事件1. 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发生在法国的一场重大政治事件,是世界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政治事件之一。

法国大革命使得君主制度被推翻,建立了共和制度,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俄罗斯十月革命:俄罗斯十月革命是1917年俄国历史上的一场政治事件,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夺取了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

这场革命对后世的社会主义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美国独立战争:美国独立战争是18世纪美国殖民地和英国爆发的一场政治事件,标志着美国独立于英国,建立了独立的共和国。

美国独立战争对后世的民主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上就是政治历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总结,这些知识点对我们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政治历史起着重要的作用。

希望本文对读者们的学习和思考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7月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重点一、单选题1、( A )是中国第一个一姓王朝。

A、夏B、商C、周D、汉2、( B )学说适应了战国时代的要求,受到各国君主的青睐。

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3、历史上开创科举制度的是(B)。

A、汉朝B、隋朝C、唐朝D、宋朝4、隋唐时期,官阶分为(C )。

A、七品B、八品C、九品D、十品5、五代十国时期,(D )是藩镇最核心的权力集团。

A、藩兵B、民兵C、府兵D、牙兵6、宋朝的枢密院主要负责(D )。

A、农业B、行政C、司法D、军事7、蒙古帝国的大汗,必须经过蒙古王公贵族(C )大会的推举,才具有合法性。

A、可汗B、部族C、忽里台D、议事8、明朝负责内宫事宜的机构叫( D ),是管理宦官的衙门。

A、监B、司C、局D、内侍省9、入关之前,满人政权的继承采取的是(B )。

A、嫡长子继承B、贵族推举制C、预立太子D、秘密建储10、夏的最高统治者多被称为( D)。

A、王B、帝C、启D、后11、(A )是帝国体制的首创者。

A、秦B、汉C、唐D、宋12、在中国科举制度的历史上,( C)的科举最为成功。

A、明朝B、隋朝C、唐朝D、宋朝13、唐朝进一步完善了府兵制,府兵到京师和边境服役,又叫(C)。

A、外番B、外调C、上番D、下番14、五代十国时期,每个藩镇最精锐的部队是(D )。

A、藩兵B、民兵C、府兵D、牙兵15、宋朝元丰改制前,三司权力很大,有时甚至超过宰相,所以又被人称为(B )。

A、副相B、计相C、首相D、丞相16、猛安谋克最初是女真人的一种(C )的社会制度。

A、农牧合一B、农商合一C、兵民合一D、纯军事性质17、下列哪个王朝废除了宰相体制?(D )A、唐B、宋C、元D、明18、下列哪个部门属于清朝皇帝的秘书班子?(A )A、军机处B、南书房C、翰林院D、内阁二、多选题1、商朝的礼仪制度分为(B)和(D)。

A、君臣礼仪B、日常礼仪C、宗法礼仪D、朝堂礼仪2、汉代的选举制度主要有(A )和(C)两大部分。

A、察举B、科举C、征辟D、征用3、唐朝的地方政府机构由(ABC )组成。

A、道B、州与府C、县D、台4、隋唐时期的司法原则大体上有以下哪些?(ABC )A、五刑B、十恶C、八议D、十议5、五代时期军阀实行野蛮统治,(AC )是其基本手段。

A、滥杀B、军事C、滥刑D、高压统治6、宋朝的三司由下面哪些部门构成?( ABD )A、铁盐司B、度支司C、赏给案D、户部7、下列哪几项是元朝专门管理宗教事务的机构?(AC )。

A、宣政院B、萨满院C、大禧宗禋院D、中书省8、中国历史上真正实施帝王专制的是( CD )。

A、汉B、唐C、明D、清9、清朝刑部的主要职责包括(ABD )。

A、审核各地司法案件材料B、修订律例C、审理各地列刑案件D、管理赋税10、清朝洋务运动的三部曲包括(ACD )。

A、军事现代化B、农业现代化C、军火工业现代化D、工商业现代化11、商朝的官员分为两类,分别是(A )和(C)。

A、辅弼重臣B、行政官员C、政务和事务管理体系官员D、军事官员12、汉代的官吏大体上可分为(A )和(C )两个系统。

A、外朝官B、外服官C、内朝官D、内服官13、隋唐时期的御史台下设机构分别为( ABC )。

A、殿院B、察院C、台院D、贡院14、唐朝一般通过设置(B )和( D)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控制。

A、县B、都护府C、州D、羁縻州15、五代时期军阀实行野蛮统治,(AC )是其基本手段。

A、滥杀B、军事C、滥刑D、高压统治16、宋朝的基层政府有哪些?( ACD )。

A、县B、府C、镇D、寨17、从经济形态上讲,元朝投下主的“王国”属于(A)和( C)的复合体。

A、奴隶制B、农业C、农奴制D、牧业18、明代的地方区划有哪些?( BCD )。

A、道B、省C、府D、州县19、下列属于清朝八旗制度中上三旗的是(BCD )。

A、正红B、正黄C、镶黄D、正白E、镶白三、名词解释1、政治制度:指统治阶级(统治集团)通过对政权的控制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2、分封制:分封制是奴隶社会在宗法制基础上建立的主要政治制度,它通过层层分封的组织形式,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贵族政治网络。

3、军机处:军机处是清代官制中最有特色、影响最大的机构,始设于雍正年间,当时正值对西北准噶尔部用兵,因内阁距皇宫较远,加上为保密考虑,为处理军机要务,始于雍正七年(1729)设军机房,雍正十年正式改称军机处(全称办理军机处),成为辅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的清代实际最高权力机构。

4、通政使司:明代中央官署。

掌收转奏章和官民密封申诉材料的机构。

5、中国政治制度史:是研究中国历代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式,以及有关国家各种典章制度,具有综合性质的专门史和政治学的基础学科。

6、翰林学士:官名。

唐玄宗时舍学士院,挑选用文才的朝臣任翰林学士,德宗时,翰林学士得以随侍皇帝左右,充任顾问,起草机密诏书,权力日重,有"内相"之称。

7、三司推事:唐朝时,特别重大的案件,须由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联合审理,被称为“三司推事”8、羁縻府州制:是唐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特殊行政单位,它与内地一般府州不同,中央政府并不对其实行直接的统治,而以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都督。

四、简答题1、简答汉朝监察体系的主要功能。

答案要点:一是维护王朝秩序的稳定运转。

二是保证官僚体系对王朝的效忠。

三是作为王朝权力结构的制衡因素。

2、唐代宰相制度的基本特征?答案要点:第一,群相制。

宰相是集体的而非个人。

第二,有共同的办公地点和集体议事会议称为"政事堂"。

第三,既有分工,又集体议政。

决策、审议、执行三大系统有机结合,办事效率高,政策性失误相对较少,有利于唐代政局之相对稳定。

第四,科举进士逐渐成为宰相来源的主体。

唐代大兴科举,科举宰相日益增多并逐步成为中枢系统的主体。

第五,使相制。

唐代后期,有一种特殊的宰相称为"使相",多指节度使兼宰相。

这种使相实为优崇性职务,并不过问宰相政事,因此并非实际上的宰相,至于以宰相衔兼地方节度使、盐铁使等的也可称为"使相"。

但这种宰相兼任外官的使相,回朝后一般还继续行使宰相权力,这与以外官兼宰相的"使相"有所不同。

3、列举清代军机处的职能及基本特征。

答:军机处是清代官制中最有特色、影响最大的机构,雍正十年正式改称军机处(全称办理军机处),成为辅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的清代实际最高权力机构。

军机大臣的主要职掌是每日晋见皇帝,商讨处理军国大事;草拟皇帝诏旨并负责将诏旨下达给各级部门。

军机处自雍正以后虽成为实际处理全国军政要务的权力机构,但它不是法定的正式独立的政府部门,直属于皇帝。

它没有正式的官署,只有值班办事的地点(位于皇宫内隆宗门附近);但军机处也只能奉承皇帝旨意办事,并没有任何独立决策权力,实际上也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

皇权的发展到清朝达到高度浓缩程度。

4、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和具体领域是什么?答: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历代国体和政体形成、发展及其演变的历史和规律。

具体的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古代国家政权的性质,中国古代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结构形式,中国古代国家政权的管理体制,中国古代国家政权的运行机制。

5、秦朝时期三公的涵义及职能。

答:三公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由丞相府、太尉府、御史大夫寺构成中央的中枢核心机构。

丞相(也称相国)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掌军政,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御史大夫为副丞相,兼掌监察百官。

6、宋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答案要点:第一、机构重叠,床上架床。

第二、权力分散,职能混淆。

第三、机构臃肿、人员众多。

第四、事权不一,部门官不管本部门的事。

第五、对于官员不信任,很少给予全权。

7、什么是宗法制度?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如何?答: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国奴隶社会的基本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基本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和大、小宗的区别与划分。

两者关系:宗法制与政权组织形式上的分封制紧密结合。

宗法制度是分封制得以推行的前提,而分封制则是依据宗法制原则实行的中国奴隶制下政权组织形式的基本表现。

两者的紧密结合,形成了"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的贵族等级从属关,以及中国奴隶社会宗法政治或血缘政治的基本政治格局。

8、列举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弊端答:(1)它是君主专制的工具(君为臣纲、臣事君以忠、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因此,传统社会的官僚只是君主的奴仆而非民众的公仆。

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必然形成惟命是从、欺上瞒下、阿谀奉承、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官僚主义的官场恶习及长官意志、奴性意识和官本位心态。

(2)缺乏进取意识和创新精神。

其所受教育局限于经学、文学和史学等引经据典式的人文领域。

缺乏自然科学和辨证逻辑思维的训练。

(3)导致重义轻利与重利轻义的双重价值观。

9、清代的内阁是一个什么机构?与明代内阁相比有那些变化。

答:清代内阁与明代内阁相比并不具备中枢性质,官居一品的内阁大学士没有参预国家重大政务的权力,远远比不上明内阁大学士的权力。

特别是军机处成立后,内阁的票拟诏旨等权又为军机处侵夺。

内阁大学士更无什么实权了,清政府往往还以此作为对某些重臣明升暗降的一种手段。

五、论述题1、论述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答案要点:(1)君主制政体一以贯之,历时久远;(2)严密的中央集权制和完备的文官制度;(3)政治体制深受宗法观念的影响与制约;(4)王权、族权、神权三位一体,联系密切;(5)政体的严整与思想的控制严密互为表里;(6)礼制的法律化及以礼治国的伦理型政治;(7)君主制政体始终与农耕文明相联系;(8)政治结构发展不平衡。

2、结合两汉、宋、明、清各朝代削弱相权的事实谈谈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答案要点:汉初丞相(吕后以前多称相国)位高权重,"掌丞天子,助理万机",随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深,汉武帝时,丞相的权力开始削弱。

武帝以后,丞相与皇帝殿廷相争乃至拒绝执行帝命的事是很难再见了。

不仅如此,汉武帝时,丞相时有贬官杀头之虞,位居相职,竟被视为祸事。

汉武帝为限制相权,还重用"中朝官",使丞相的实际权力也开始被剥夺。

东汉时期,相权进一步削弱,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但实际权力都转移到尚书台手中。

宋代是皇权高度凝固,相权空前萎缩的的时期。

参知政事的设置,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枢密院和枢密使的设置,分割了宰相的军政权;三司使司和三司使的设置,分割了宰相的财政权;审官院和三班院的设置,分割了宰相的人事权;审刑院的设置,分割了宰相的司法权。

辽代中枢机构形式上也分为北面官和南面官两大系统,而且北面官又分北、南二大分支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