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基本概念
二、代数系统的同构及性质
三、代数系统同构的意义
一、代数系统的同态及性质
定义1 设集合 M及 M 各有代数运算 o 及o, 且 ϕ是 M到 M 的一个映射 .
___ _ ___
如果 ϕ满足以下条件:对 M中任意元素 a, b, 在 ϕ之下由
a → a, b → b 总有 a o b → a o b,
n次置换
1.3
代数运算
一、代数运算的概念
近世代数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各种抽象的代数系统(带有运算的集合)。 如何定义运算,先看几个我们熟悉的例子: (1)非负整数集Z上的普通加法“+”; (2)数域F上全体n阶矩阵集上的乘法。 可见运算“+” ,矩阵乘法就是个映射。 定义1 设M是一个集合.如果有一个法则,它对M中的任 意两个有次序的元素a 与b,在M中有一个惟一确定的元素 d与它们对应,则称这个法则是集合M的一个代数运算.
设ε表示集合 M的恒等变换,则对 ∀σ ∈T ( M ),有
σε ( x ) = εσ ( x ) = σ ( x ), (∀x ∈ M ),
从而 εσ = σε = σ,
在变换的乘法中,恒等变换着数1在数的普通乘法中相同的作用。
结论:设S(M)表示集合M的全体双射变换作成的集合,则
S ( M ) ⊆ T ( M ), 且变换乘法也是S ( M )的一个代数运算。
f o g, 即 f o g : X → Z,
对∀x ∈ X , ( f o g )( x ) = f [ g ( x )].
四、变换
定义:集合X 到自身的映射,叫做集合X的一个变换 . 定理3 含n个元素的任意集合共有n!个双射变换.
对有限集合的双射变换 ϕ,常用以下特殊符号表 示: L 2 n ⎞ ⎛ 1 ϕ =⎜ ⎜ ϕ (1) ϕ ( 2) L ϕ ( n) ⎟ ⎟ ⎝ ⎠
乡土中国第一章重要概念
乡土中国第一章重要概念1.乡土本色乡土本色是指乡村社会的基本特征和本质属性。
在中国的乡村社会中,人们通常注重传统、习俗和经验,尊重长辈和权威,具有强烈的社区意识和家族观念。
这种乡土本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乡村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2.文字下乡文字下乡是指将文字普及到农村地区,让农民能够接受教育、获取信息和参与社会活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农村社会被认为是“愚昧”的,因此文字下乡对于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推动农村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3.无讼无讼是指乡村社会中解决争议和纠纷的方式往往不是通过法律途径,而是通过调解、协商和妥协等方式。
在乡村社会中,人们通常尊重传统、习俗和权威,因此解决争议时更倾向于寻求内部的和平解决方式。
4.无为政治无为政治是指乡村社会中政治权力的运作往往不是通过强制和命令,而是通过引导、协商和妥协等方式。
在乡村社会中,政治权力通常与家族权威、宗教信仰和社会地位有关,因此政治权力的运作往往是在这些力量的影响下进行的。
5.长老统治长老统治是指乡村社会中长者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权威,对年轻一代进行传统的教育和指导。
在乡村社会中,长者通常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因此在家族和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6.血缘和地缘血缘和地缘是指乡村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关系通常基于血缘和地缘的亲近程度。
在乡村社会中,人们通常重视家族关系和邻里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了乡村社会的基础。
7.差序格局差序格局是指乡村社会中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差序格局,即以自己为中心向外扩展的社会关系网络。
这种差序格局在社会化、劳动分工和权力分配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8.礼治秩序礼治秩序是指乡村社会中人们的行为规范往往受到传统习俗、宗教信仰和社会道德的影响,而不是完全依赖于法律制度。
在礼治秩序下,人们遵循传统的礼仪和规矩,尊重权威和长者,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9.注释: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个重要思想流派,它们在政治、法律和社会伦理等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
逻辑课件第一章概念
五.概念外延间的关系
(一)相容关系
1,同一关系:
2, 从属关系
Sp
sp
ps
3, 交叉关系:
(真包含关系)
(包含于关系)
s
p
(二)不相容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相同。
4,没有矛盾的想法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天真的想法。在我们 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 的矛盾。
5,普通逻辑、数理逻辑和辩Hale Waihona Puke 逻辑是不同的但又有联系的三 门学科。
6,科研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是脑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也是 劳动者。
7,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子项
划分有以下三种方式:
1.一次划分。 2.连续划分。 3.二分法。
划分要遵守以下规则,否则就是错误的划分。
1.划分后诸子项的外延必须互相排斥,否则就要犯“子项 相容”的逻辑错误,界线不清,没达到划分的目的。
2.每一次划分必须按同一根据来进行,否则就要犯“混淆根 据”错误。
3.划分后诸子项外延之和等于母项的外延,如子项外延之 和小于母项外延的,就犯了“划分不全”的逻辑错误, (过狭),子项外延之和大于母项的外延,就犯了“多出 子项”的错误。(过宽)
这里应注意两点:第一,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其构成分 子(即个体)未必具有,而分子具有的属性,其集合体也 不必具有。例如:先进集体。第二,有的语词可以在集合 意义下使用,也可以在一般的分别的意义下使用。
(三)正概念与负概念 正概念是反映对象具有某些属性的概念(肯定概念)例 如:金属、动物、理性。
《高等数学》各章知识点总结——第1章
《高等数学》各章知识点总结——第1章1.集合的概念:集合是由确定的、互不相同的对象组成的一个整体。
集合中的对象称为元素,用大写字母A、B等表示集合,用小写字母a、b等表示元素。
集合中的元素无序,不重复。
2.集合的运算:(1)并集:表示由属于任一集合的元素组成的新集合,记作A∪B。
(2)交集:表示同时属于所有集合的元素组成的新集合,记作A∩B。
(3)差集:表示属于一个集合但不属于另一个集合的元素组成的新集合,记作A-B。
(4)互斥:两个集合的交集为空集,即A∩B=∅。
(5)补集:表示全集中不属于一些集合的所有元素的集合,记作A'。
3.集合之间的关系:(1)包含关系:若集合A的所有元素都属于集合B,则称集合A包含于集合B,记作A⊆B。
(2)相等关系:若集合A和集合B的元素完全相同,则称集合A等于集合B,记作A=B。
(3)真包含关系:若集合A包含于集合B,并且集合A不等于集合B,则称集合A真包含于集合B,记作A⊂B。
4.映射的概念:(1)映射:设有两个非空集合A和B,如果存在一种对应关系,使得A 中的每个元素对应B中的唯一元素,则称这种对应关系为映射。
(2)函数:映射的另一种称呼,表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通常用f(x)表示函数,其中x为自变量,f(x)为相应的因变量。
5.映射的性质:(1)定义域和值域:映射的定义域是指所有自变量的集合,值域是指所有因变量的集合。
(2)单射:每个自变量只对应唯一的因变量。
(3)满射:每个因变量都有对应的自变量。
(4)一一对应:既是单射又是满射的映射。
(5)复合映射:将两个映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映射,称为复合映射。
总结:本章主要阐述了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的运算、集合之间的关系和映射的概念及其性质。
理解这些基本概念对于后续学习高等数学的内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我们建立起了抽象数学思维的基础。
在学习中,我们需要牢记集合的运算规则和映射的性质,灵活运用,为数学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叶澜《教育概论》(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1-6章)【圣才出品】
第1章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1.1复习笔记一、“教育”概念的界定(一)“教育”概念的起点1.教育是人类的社会活动(1)《说文解字》对教育的解释我国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注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把这两个字结合起来形成“教育”一词,可以理解为是上对下、成人对儿童的一种影响,其目的是使受教者成善,手段是模仿。
(2)古希腊对教育的解释在古希腊语中:“教育”一词与“教仆”一词相关,教仆是对专门带领儿童的奴隶的称呼。
从两种文字的“教育”的词源分析中可以看出来,它们的共同含义是对人类社会中抚育新生一代这种特殊活动的概括,涉及到的只是人类社会活动。
2.教育是动物界的生存活动在生物起源说中,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流。
19世纪末,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雷徒诺在自己的著作《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中首先明确提出了动物界已经存在教育的观点。
英国教育家沛西·能也认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教育是扎根于本能而不可避免的行为。
(二)教育的定义1.广义的教育(1)普遍意义的广义定义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通过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群众性宣传教育、由校外文化机构进行的教育以及群众团体中的教育活动等。
(2)两种最广义定义①美利坚百科全书《教育》条中写道:“从最广泛的意义说来,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
②从广义来看,教育可以说是对人从生到死的全部影响的总和,即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自觉的和自发的、来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的总和。
2.狭义的教育(1)定义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学校教育的特殊性①学校教育是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最强的教育活动,是可控性最强的。
【马工程笔记】第一章 民事诉讼法学概述
(1)基本概念民事纠纷、民事诉讼、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的效力(2)基本知识点第一,民事诉讼法的特征有哪些?第二,分析民事诉讼法与相关部门法的关系?第三,简述民事诉讼法的效力?第一章民事诉讼法学概述第一节民事纠纷及其救济途径民事纠纷(一)概念界定:民事纠纷,又称民事冲突、民事争议,是指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发生的,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的一种社会法律纠纷。
社会资源的稀缺性与社会主体需求的膨胀倾向之间的冲突是永恒的,民事实体法律为协调这种冲突设定了静态的规范体系。
而基于利益冲突,民事主体间对这种规范体系的疑问、争执和违反则构成民事纠纷、民事争议。
(二)特征:1.纠纷主体的平等性:法律地位的平等。
2.纠纷内容的特定性:以民事权利义务争执,即民事权益争执为内容。
既包含民事主体间的财产关系,也包含与财产有关的人身关系,如婚姻关系,收养关系。
二者有所不同,涉及身份关系的民事纠纷当事人处分权受到相应限制,如不适用自认。
(私权利益)3.纠纷内容的可处分性:实体性民事交易领域中“意思自治原则”的延伸。
(处分:对权利或利益有权自由行使)4.纠纷的可平息性及救济途径的多样性:根源于前三项属性。
解决民事纠纷的各种程序方法,共同构成一定社会形态下所适行的、有效解决和消除民事纠纷的制度体系。
(一)非讼救济:自决与和解|自治性社会群体、组织平息纠纷|公权性社会机构对纠纷的职权性处理|人民调解委员会(组)调解|仲裁1、自决与和解界定:纠纷主体在无第三方主体介入的情况下,运用自身力量或通过协商达成协议解决纠纷。
特点:自力;无第三方参与;无硬性外在规范作为依据;纠纷解决结果无法律强制力。
Eg:古罗马(杀戮、分尸、卖奴、就财产权益采取直接的私力措施);现代(留置权的行使)。
2、自治性社会群体、组织平息纠纷界定:民间自治性的社会群体、组织,对发生在内部成员间,或与自己内部成员相关的民事纠纷,通过规劝、引导的方式,运用组织内部力量,加以解决。
1第一章 概念设计定义
二、概念设计
任何设计都始于对设计概念的追求,即对如何解决设计问题的直觉理解。设计概 念是一个漫长旅途的起点,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对设计概念进行完善和修正,添加细节, 不断地对设计结果进行反思。在西方,大型的设计系统往往以Architecture(建筑)来称 呼。这里的建筑并非指的是具体的建筑学,而是一种抽象的形容。
二、概念设计
20世纪60年代中期,人们的思想开始解禁,自由意识弥漫。这股思潮在艺术领域 也产生了影响力,这段时间较有影响力的一个支脉就是以概念( Conception),点子 (ldea)或资讯( Information)等为主体的艺术。这股艺术思潮伴随着其他如技体艺术, 展演艺术及叙事艺术等的艺术流派,将艺不这个形而上的学问,化成一个个具体精致三 模样昂贵、具实用价值或不具实用价值的物品,如摆饰、服饰、日用品等,让艺术这个 领域在大众的认知系统中不再只是古玩或字画之类的艺品
(1)明确并抽象描述设计需求;在设计理念中融入设计师智慧和经验,使概念设计更 加具有创新性。
(2)寻求作用原理和求解途径;使设计内容更为广泛,涵盖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要 求,例如市场分析、功能分析、确定实现功能的原理方案、选择功能载体、方案综合 等。
(3)得到求解方案并做出决策;在设计方法上更加全面地融合了各种现代设计方法, 寻求全局最优设计方案,使设计过程更具有创新性。
科苏斯想要表达的核心观念是:艺术品之为艺术品,并不是它的所有构成材料之和, 也不是它的美学整体性或呈现方式。椅子(实物)这一客观物体可以通过摄影或者绘画 再现出来,成为一种“幻象”(椅子的照片),但无论是实物的椅子还是通过艺术手段再 现出来的椅子,都导向一个最终的概念——观念的椅子(对椅子的定义)。
产品概念设计
Design for Every Being
概述 概念
概述概念
概述:
概念是指人们对事物本质和内涵的理解和认知,是人们思考和表达的基础。
概念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经验积累中形成的。
概念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演变和深化,同时也受到语言、文化、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概念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和类型,例如基本概念、抽象概念、具体概念等。
基本概念是指构成事物本质的基本单元,如“水”这个概念就是指构成水的分子和原子。
抽象概念是指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归纳,如“文化”这个概念就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具体概念是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和定义,如“苹果”这个概念就是指那种红色、圆形、甜美的水果。
概念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人们通过概念的表述和运用来进行交流和沟通,通过概念的理解和认知来进行判断和推理。
同时,概念也是人们思维和表达的基础,没有概念就无法进行思考和表达。
因此,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概念是人们进行思考和表达的关键。
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社会实践、经验积累、语言文化等。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也不断深化和演变,这也就导致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同时,语言和文化也是影响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
概念会有所不同。
总之,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和内涵的理解和认知,是人们进行思考和表达的基础。
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演变和深化。
第1章_001_数据库系统概述_三个世界和两级抽象
第1章_001_数据库系统概述_三个世界和两级抽象⼀. 现实世界 ===》1.概念: 现实世界即客观存在的世界,由客观存在的事物及其联系所组成。
虽然说在客观世界中的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但是⼈们也可以只选择那些⾃⼰感兴趣的联系来研究。
就⽐如说,在⼀间屋⼦⾥有两个⼈,⼀个站着⼀个坐着,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他们的关系是师⽣关系...当然他们可能还有很多联系,但我们只对"师⽣关系"感兴趣。
2.现实世界中的⼀些专有名词: 事物总体、事物个体、特征、事物间的联系。
--(1).事物总体: 某⼀类事物的集合。
如所有学⽣就是⼀个事物总体;--(2).事物个体: 某类事物的⼀个实例。
如某⼀个学⽣;--(3).特征: 某类事物具备的属性。
如学⽣的姓名、学号、性别...--(4).事物间的联系: ⼤多数时候事物并不是独⽴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或强或弱的关系。
就像⽼师有了学⽣才叫⽼师,学⽣有了⽼师才叫学⽣...⼆. 信息世界 ===》1.概念: 信息世界是现实世界在⼈们头脑中的反映,也可以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联系的⼀种抽象描述。
就⽐如说我们看到了⼩明同学后,我们头脑中就会有很多条信息涌出,有它的姓名、性别、学号...这些就是信息世界中的学⽣信息。
2.第⼀级抽象(现实世界 ---> 信息世界): 从现实世界到信息世界的抽象是通过概念模型来表达的,所以信息世界也被称为概念世界。
在这⼀级的抽象过程中会产⽣⼀种模型——概念模型 ===》--(1).概念模型的概念: 概念模型也称为信息模型,是按⽤户观点对数据和信息建模,是对现实世界事物及联系的第⼀级抽象。
--(2).概念模型的特点:1st.不依赖于具体的计算机系统,不涉及信息如何在计算机内表⽰、处理;2nd.只⽤来描述某个特定组织所关⼼的信息结构,属于信息世界中的概念模型,不是DBMS⽀持的数据模型;3rd.主要⽤于应⽤程序设计师⽤户和设计⼈员的交互,从现实世界到信息世界的转换由数据库设计⼈员完成;--(3).概念模型的经典代表: 实体联系模型(Entity Relationship model, E-R模型).3.信息世界中的术语 ===》--(1).实体: 客观存在并且可以相互区别的"事物";--(2).属性: 实体所具有的某⼀特征;属性⼜包括了⼀下两个⽅⾯:1st.型: 属性名;⽐如我的"学号"就是学号这个属性的属性名(型)。
行政管理学_中南财经政法大学_1 第一章——绪论_(1.2.1) “行政”的概念界定
【2】“行政”概念界定同学们好。
我们需要先来解读一下《行政管理学》这个课程名称的基本概念:看看什么是行政、行政管理、行政管理学。
“行政”这个概念在中国的词汇里古已有之。
比如在《左传》里就有“行其政令”、“行其政事”的记载。
在《史记•周本纪》里更是直接出现了“召公、周公二相行政”的记载。
在中文里,“行”是动词,“政”是名词,二者结合,“行政”就是执掌政务、处理政事的意思。
在西方,“行政”administr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adminatrarc,主要含义也是执行事务。
现在非学术领域“行政”的含义已经被引申到更广的范围了。
《现代汉语词典》里对“行政”的解释是“指机关、企业、团体等内部的管理工作。
”不过在学界,对“行政”的理解就没有这么简单了,他们对“行政”的不同理解大致有三种。
(一)基于“分权”学说的行政观这种观点认为“行政”就是指立法、行政、司法并立“三权”中的行政权或行政权的行使。
这种观点也被称为狭义行政观。
在西方,分权学说始于古希腊时期,当时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就在他的代表作《政治学》中,将政权分为讨论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此后分权学说不断被完善,直到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他集前人分权思想之大成,将国家权力划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同时提出并论证了以权力约束权力的可能和必要。
基于分权学说理解“行政”,可以比较清楚地从理论上界定“行政”边界,可以比较清楚确定行政的主体和客体,从而区分行政权力与其他权力行使活动。
但其局限也是明显的,主要是不符合现实社会的实际状况。
20世纪以来,各个资产阶级国家的行政权力都表现出扩大的趋势,而行政权力扩大的主要形式就是“三权”的互相渗透。
在“三权”边界实际上日益模糊的今天,用狭义的行政观解释现实已经困难,还要它担负理论指导的重任,显然是难以办到的。
(二)基于“政治—行政二分”的行政观这种观点认为政治与行政是分离的,政治是国家意志和利益的表达过程,而行政则是国家意志和利益的执行过程。
第1章 法的概念
表述二(小说描述) 表述二(小说描述) 那天正是西方的圣诞节,在大学里,学生有过圣诞节的习惯.晚 那天正是西方的圣诞节,在大学里,学生有过圣诞节的习惯. 校园不时传来歌声,笑声.亦琼在宿舍里给北京最高法院写信, 上,校园不时传来歌声,笑声.亦琼在宿舍里给北京最高法院写信, 把调解之战的所有过程都写上了.她在信中写道: 把调解之战的所有过程都写上了.她在信中写道:"如果陵县敢于撤 销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离婚)调解书,进行重申,我将以身试法, 销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离婚)调解书,进行重申,我将以身试法, 舍得一身剐,在全省, 舍得一身剐,在全省,以至全国范围内和他们进行一场调解书之 ""我们的法律在对着普通民事案子的处理上 我们的法律在对着普通民事案子的处理上, 战""我们的法律在对着普通民事案子的处理上,法律水准表现出极 大的随意性.山高皇帝远的基层司法机构惟我独尊,在他们的眼里, 大的随意性.山高皇帝远的基层司法机构惟我独尊,在他们的眼里, 一个区就是一个国家,一个县城就是一个世界. 一个区就是一个国家,一个县城就是一个世界.他们就是这个国家的 地头蛇,就是这个世界的土皇帝.""公民触犯法律 公民触犯法律, 地头蛇,就是这个世界的土皇帝.""公民触犯法律,司法机构可以 引用各种法律法规来治罪,使其受到应有的惩罚. 引用各种法律法规来治罪,使其受到应有的惩罚.可是司法机构利用 这些法律法规损害守法公民的合法权利, 这些法律法规损害守法公民的合法权利,却没有公开明确的法律条文 来治这些法霸的罪.不仅如此, 来治这些法霸的罪.不仅如此,这些违法的司法人员还可以继续引经 据典,振振有词地用法律条文来整治抵制他们不法行为的公民……" 据典,振振有词地用法律条文来整治抵制他们不法行为的公民 亦琼第二天一早就把信寄给了北京……(张世君:《离婚官司》) 亦琼第二天一早就把信寄给了北京 (张世君: 离婚官司》
第一章 法的概念
狭义的法或法律仅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基本法律和 狭义的法或法律仅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基本法律和 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除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 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除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 二、法的定义 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四个不同角度来给法下定义: 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四个不同角度来给法下定义: 第一,从立法者的角度来给法下定义, 第一,从立法者的角度来给法下定义,认为法是某种意志或 命令。 命令。 第二,从司法者的角度来给法下定义,认为法是法官的判决。 第二,从司法者的角度来给法下定义,认为法是法官的判决。 第三,从守法者的角度来给法下定义,认为法是约束行为的 第三,从守法者的角度来给法下定义, 规范。 规范。 第四,从法的作用的角度来给法下定义, 第四,从法的作用的角度来给法下定义,着重说明法的工具 性。 我们可以把法定义为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法定义为: 我们可以把法定义为: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规定人们 在相互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 在相互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 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的共同意志, 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的共同意志, 以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 以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为目 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第二节 法的特征 法的特征,就是法作为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属性 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属性, 法的特征,就是法作为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属性,或 者说是法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表现和标志所在。 说是法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表现和标志所在。 法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表现和标志所在 法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法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是调整人们行为关系的社会规范 (一)法是一种社会规范 规范就是指标准,它分为技术规范和社会规范两大类。 规范就是指标准,它分为技术规范和社会规范两大类。技术 规范是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即通常所说的技术标准、操作规程。 规范是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即通常所说的技术标准、操作规程。 社会规范是调整人的行为以及人们之间关系的规则。 社会规范是调整人的行为以及人们之间关系的规则。社会规范有 是调整人的行为以及人们之间关系的规则 许多种类,除了法以外,如道德规范、宗教规范、政治规范、 许多种类,除了法以外,如道德规范、宗教规范、政治规范、经 济规范、风俗习惯、礼仪规范、社团内部规章和纪律、 济规范、风俗习惯、礼仪规范、社团内部规章和纪律、乡规民约 等等都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法律是社会规范之一种, 等等都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法律是社会规范之一种,法律作为 社会规范是以法律规则、原则和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社会规范是以法律规则、原则和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2022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必备知识 (1)第2节内环境的稳态 (7)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必备知识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1)概念:人体内含有大量以①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组成及比例2.内环境及其各组分(1)内环境的概念:由②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
a.血浆:③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b.组织液:存在于④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组织间隙液。
c.淋巴液:存在于⑤淋巴管中,是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内环境的作用:机体内细胞生活的⑥直接环境。
名师点拨(1)血液≠体液,血浆≠内环境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内环境)和细胞内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而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
所以血液并不全是体液,血浆只是内环境的一部分。
(2)体内液体≠内环境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呼吸道、消化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尿液、泪液、汗液、消化液等)不属于内环境。
(3)内环境是针对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动物以及植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和内环境的理化性质1.细胞外液的组成成分(1)血浆的主要成分⑦蛋白质⑧无机盐(2)组织液、淋巴液、血浆成分的异同点:成分和各成分含量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⑨蛋白质。
2.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有渗透压、酸碱度、温度三个方面(1)渗透压:指溶液中⑩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其大小取决于⑪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⑫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而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⑬Na+和Cl−。
(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pH为⑭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其中含有的HCO3−、H2CO3等物质有关。
(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⑮37 ℃左右。
名师点拨(1)血浆渗透压与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渗透压大致相等,故0.9%的NaCl 溶液为血浆的等渗溶液,又叫作生理盐水。
热工基础 于秋红—第1章 基本概念
2 1
pdV
(2) 示功图(p-v图) w 的大小可以 pv 图上的过程曲线下 面的面积来表示 。 功是过程量而不 是状态量。
1.5.2 热量 (1)热量 系统与外界之间依靠温差传递的能量称 为热量。符号:Q ;单位:J 或kJ。 单位质量工质所传递的热量用 q 表示,单 位为 J/kg 或 kJ/kg。 热量正负的规定: 系统吸热:q > 0 ; 系统放热:q < 0 。
也可以是虚拟的;
可以是固定的, 也可以是运动的。
(1)闭口系统:
与外界无物质交换的系统。系统的质量始终保持 恒定,也称为控制质量系统。
(2)开口系统:
与外界有物质交换的系统。系统的容积始终保持 不变,也称为控制容积系统。
(3)绝热系统:
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的系统。
(4)孤立系统:
与外界 既无能量(功、热量)交换又无 物质交换的系统。
2. 状态方程
表示状态参数之间关系的方程式称为状态方 程式 。如: p f (v, T ) T f ( p, v)
F p, v, T 0
3. 状态参数坐标图
以独立状态参数为坐 标的坐标图。 在以两个独立状态参 数为坐标的平面坐标图上, 每一点都代表一个平衡状态。 非平衡状态没有确定的状态 参数值,无法在图上表示。
有足够时间恢复新平衡 准静态过程
在系统内外的不平衡势(如压力差、温 度差等)不是很大,过程进行较慢的情况下, 可以将实际过程近似地看作准平衡过程。
例:活塞式内燃机 2000转/分 曲柄 2冲程/转,0.15米/冲程 活塞运动速度=20002 0.15/60=10 m/s 压力波恢复平衡速度(声速)350 m/s
1.3 状态方程及参数坐标图
刑法 第一章 刑法概说 第一节 刑法的概念、性质和体系
2011年司法考试教材刑法第一章刑法概说第一节刑法的概念、性质和体系一、刑法的概念、性质和体系(一)刑法的概念刑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之一,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法律。
具体而言,刑法是以国家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应负刑事责任,并给犯罪人以何种刑罚处罚的法律。
(二)刑法的分类对刑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常见的分法有:1、广义刑法和狭义刑法广义刑法是关于犯罪及其刑事责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即包括刑法典、单行刑法与附属刑法。
狭义刑法是指刑法典。
“刑法”一词有时在狭义上使用,有时也在广义上使用。
2、普通刑法与特别刑法普通刑法是指具有普遍适用的性质与效力的刑法,刑法典便是普通刑法。
特别刑法是仅适用于特别人、特别时、特别地或特别事项(犯罪)的刑法。
在我国,单行刑法与附属刑法均属于特别刑法。
3、刑式刑法与实质刑法刑式刑法是从外形或名称上(形式上)一看便知其为刑法的法律,就是指刑法典与单行刑法。
实质刑法是指外形或名称上不属刑法,但其内容规定了犯罪及其刑事责任的法律或条款,就是指附属刑法。
刑法理论上还有纯粹刑法与不纯粹刑法的分类。
纯粹刑法就是形式刑法、不纯粹刑法就是实质刑法。
4、完备刑法与空白刑法完备刑法是指刑法条文对于犯罪构成要件有明确、完备的规定,适用时毋需参照其他法律。
空白刑法是指刑法条文对于犯罪构成要件没有作出完备规定,适用时需要参照其他法律;或者说,犯罪构成要件的具体内容委任于其他法律时,就是空白刑法。
二、刑法的性质与任务(一)刑法的性质刑法的性质具有两种含义:一是阶级性质,二是法律性质。
马克思主义刑法学认为,刑法具有阶级性。
刑法不是自古就有的,也不是永远存在的,而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刑法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制定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刑法所维护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是作为统治阶级实行统治的工具而存在的;刑法的阶级性质是由国家的阶级性质决定的,有什么样性质的国家就有什么样性质的刑法。
我国刑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刑法,它建立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导的经济基础之上,反映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维护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与剥削阶级刑法具有本质区别。
高等代数教案第一章基本概念
第一章基本概念一综述1.本章是本门课程所需要的最基本概念(集合、映射、整数的一些性质、数环和数域)和方法(数学归纳法、反证法).所需位置不同,可根据课时安排及进度分散处理.如集合、整数的一些整除性质、数学归纳法、数环和数域可先讲,映射可放在线性空间前讲.2.从内容上讲,除集合中的卡氏积的概念及数环、数域的概念外,其它内容是学生在中学数学当中熟知的,只不过是将有关内容的系统化、理论化(如整数的整除性、映射、数学归纳法,其在中学中熟知其一些事实,今在理论上加以严密论证).3.新的知识点是集合的卡氏积、数环、数域的概念,数学归纳法作为定理的论证.4.学习本部分的难点是:从概念出发进行推理论证,这需要从具体例子引导训练,逐步培养.二重点、难点1. 重点在于所有基本概念,特别是引入的新概念.2. 难点是可逆映射、整数的整除性、数学归纳法本身的证明.1.1 集合一教学思考1.集合可以作为不定义的概念来处理,有些教材上给出了一个简单刻化.2.确定一个集合A,就是要确定哪些是集合的元素,哪些不是集合的元素.说明一个集合包含哪些元素时,常用“列举法”、“示性法”(描述法).3.中学代数大部分的内容是计算,因此一开始遇到证明题时,往往不知从何入手,此需注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这里应通过证明“集合相等”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4.为稍拓宽知识,可讲解一下补集、幂集等概念.二重点、要求1.重点、难点:卡氏积的概念及从概念出发(集合相等、子集等)进行推理.2.要求:使学生了解有关集合的刻化及运算,培养推理能力.三 教学过程1.集合:简称集,在此是一个不定义的原始概念,通常可给出如下描述性的解释:即所谓集合,是指由某些确定的事物(或具有某种性质的事物)组成的集体.其中每个事物称为这个集合的元素.常用大写字母A 、B 、C K 表示集合,用小写字母a 、b 、c K 表示集合的元素.若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A,记作A a ∈,或者说A 包含a.若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A,记作a ∉A,或者说A 不包含a.常采用两种方法:(1)列举法:列出集合的所有元素(包括利用一定的规律列出无限集)的方法.如{}K ,3,2,1=A . (2)示性法(描述法):给出集合所具有的特征性质.如{}043|2=-+=x x x B 表示方程0432=-+x x 的解集.2.集合的分类(按所含元素的个数分):有限集:只含有有限多个元素的集合.无限集:由无限多个元素组成的集合.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用Φ表示.约定: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3.集合间的关系:(1) 设A 、B 是两个集合.子集:若A 的每个元素都是B 的元素,则称A 是B 的子集.(即若""B x A x ∈⇒∈∀).记作B A ⊆(读作A 属于B );或者A B ⊇(读作B 包含A ).相等:若集合A 和B 是由完全相同的元素组成的,则称A 与B 相等,记为A=B.(2)性质:(由定义易得)A )A A ⊆;(反身性)B )若C A C B B A ⊆⇒⊆⊆,;(传递性)C )B A ⊆且A B ⊆⇒A=B.(反对称性)4.几个常用的数集(略)5.集合的运算(由两个集合得到一个新的集合)——交、并、补、卡氏积:设A 、B 是两个集合(1)并:由A 的一切元素和B 的一切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A 与B 的并集,简称并.记作B A Y .即{}B x A x x B A ∈∈=或,|Y .(2)交:由集合A 与B 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A 与B 的交集,简称交.记作B A I .即{}B x A x x B A ∈∈=但,|I . (3)余(差、补):由一切属于A 而不属于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B 在A 中的余(补)集,或称为A 与B 的差集.记作A-B.即{}B x A x x B A ∉∈=-,|.(4)积(卡氏积):由一切元素对),(b a 所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笛卡儿积(简称为积).其中第一个位置的元素取自A,第二个位置的元素取自B.记为B A ⨯.即{}B b A a b a B A ∈∈=⨯,|),(.1.2 映 射一 教学思考 1.映射是近代数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为使本部分内容更加系统化,可作必要的调整及层次化,按映射的概念(包括相等)及例子、映射的合成、几种特殊的映射来处理.2.概念多且成系列,注意 帮助学生弄清概念的实质(包括概念的转述、注释、否定概念的描述、以及新概念与已有概念的联系,如映射的合成是函数与函数的合成的概念的推广),注意训练从定义验证有关问题(给定一个法则是否为映射、分辨一个映射是不是单射、满射、可逆映射)的方法,语言要准确、清楚、有条理.同时初步领会怎样举例——包括正例和反例(内容与作业中皆有此问题).二 内容、重点、要求1. 内容:映射、单、满、双(可逆)映射的概念、映射的合成等.2. 重点:映射及有关概念,举例及由定义验证有关问题的方法.3. 要求:理解并记住上述概念,学会举例与用定义的条件进行验证问题的方法.三 教学过程1.概念与例子定义1. 设A 、B 是两个非空集合,A 到B 的一个映射指的是一个对应法则,通过这个法则,对于,x A y B ∀∈∃∈与它唯一对应.例子:(1)对,,Z n Z ∈∀令n n f 2)(=.(2){}2)(,.0|,x x f R x x x B R A =∈∀≥==. (3){}14,43,32,21:.,4,3,2,1ααααf B A ==.(4)*设A 是任一集合,对x x f A x =∈∀)(,.这是A 到自身的一个映射(称为A 的变换),称为恒等映射(此为恒等变换),记为A j . 定义2. 设B A g B A f →→:,:都是A 到B 的映射,若对,A x ∈∀都有)()(x g x f =,则称映射f 与g 相等,记为g f =. 如:2,:;,:x x R R g x x R R f αα→→.有g f =.2.映射的合成(1)定义3. 设C B g B A f →→:,:是两个映射,对A x ∈∀,有B x f ∈)(,从而C x f g ∈))((,这样,对,A x ∈∀就有C 中唯一的))((x f g 与之对应,就得到A 到C 的一个映射,这个映射是由:f A B →和C B g →:所决定的,称为f 与g 的合成.记作f g ο.即:))((,:x f g x C A f g αο→.例子:x x R R g x x R R f sin ,:;,:2αα→→ .则 x x R R g f x x R R f g 22sin ,:;sin ,:αοαο→→.(2)映射合成满足结合律:设,:,:,:D C h C B g B A f →→→则由合成映射的定义可得D A →的两个映射:f g h f g h οοοο)(),(,则f g h f g h οοοο)()(=.3.几类特殊映射定义4. 设,:B A f →对,A x ∈∀有B x f ∈)(,则所有这样的象所作成B 的子集,用)(A f 表示,即{}A x x f A f ∈=|)()(,叫做A 在f 下的象,或叫做映射f 的象.(1)满射: 定义5. 设B A f →:是一映射,若B A f =)(,则称f 是A 到B 上的一个映射,也称f 是一个满射.(2)单射: 定义6. 设B A f →:是一个映射,若对A x x ∈∀21,,只要21x x ≠,就有)()(21x f x f ≠,则称f 是A 到B 的一个单射,简称单射.(3)双射(1-1对应):定义7. 若B A f →:既是单射又是满射,即1)若 A x x x x x f x f ∈∀=⇒=212121,,)()(;2)B A f =)(.则称f 是A 到B 的一个双射.特别若f 是A 到A 上的一个1-1对应,就称f 为A 的一个一一变换;有限集A 到自身的双射称为A 的一个置换.如:A j 是A 的一个一一变换,同样B j 是B 的一个一一变换.由映射合成及相等:若:f A B →,则有,A B f j f j f f ==o o .TH1.2.1令:f A B →是一个映射,则:下述两条等价:1)f 是双射;2)存在:g B A →使得,A B g f j f g j ==o o .且2)成立时,其中的g 由f 唯一决定.(4)可逆映射及其逆映射定义8. 设:f A B →,若存在:g B A →,使得,A B g f j f g j ==o o ,则称f 是可逆映射,且称g 为f 的逆映射.求其逆的方法由定理知::f A B →可逆⇔f 是双射.而验证双射有具体方法,所以可先证f 可逆(双射),再求其逆.而由TH1证知f 可逆时其逆唯一为:,g B A y x →a (若())f x y =(即对y B ∈,找在f 下的原象).(5)代数运算引例:我们常说整数加法是整数的一个“代数运算”.其意思是说对任一对整数(,)a b ,有确定的唯一一个整数(通过相加)与之对应,用映射的观点来说整数加法是Z Z Z ⨯→的一个映射::(,)a b a b ++a .同样实数乘法亦然.一般地:定义9. 设A 是一个非空集合,我们把A A A ⨯→的一个映射叫做集合A 的一个代数运算.若集合A 有代数运算σ,也说A 对σ封闭.数学归纳法一 教学思考1. 本节主要介绍了数学证明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数学归纳法;对于该内容学生不感陌生,因在中学内容中曾会应用.问题在于数学归纳法自身的理论证明,为此需要一个原理——(自然数集的)最小数原理.2. 本节主要讲清最小数原理(给出分析证明及必要的说明),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数学归纳法的证明.但更重要的是归纳法的解释——从特殊认识一般的思想方法,及数学归纳法应用中的关键(第二步)的突破.二 内容、重点、要求1. 内容:最小数原理、数学归纳法(第一、第二).2. 重点:数学归纳法的证明、应用,归纳思想的建立.3. 要求:了解最小数原理、理解数学归纳法的证明、掌握数学归纳法的应用.三 教学过程引言:现实生活中经常使用这种方法:即首先考察、研究某些个别特殊的事物,再由这些事物总结和抽象出带有一般性规律和结论.这样的方法叫归纳法.1. 数学归纳法的基础——自然数集的一个基本性质:最小数原理最小数原理:自然数集N *的任一非空子集S 必含有一个最小数,即a S ∃∈,对,c S ∀∈都有a c ≤. 2. 数学归纳法TH1.3.1(第一数学归纳法)设有一个与自然数n 有关的命题()P n ,若满足下列两条:1)当1n =时()P n 成立;2)假设n k =时成立,则当1n k =+时也成立.则命题()P n 对于一切自然数n 都成立.TH1.3.2(第二数学归纳法原理)设有一个与自然数n 有关的命题()P n ,若满足下列两条:1)当1n =时()P n 成立;2)假设命题对于一切小于k 的自然数都成立时,命题对于k 也成立.则命题()P n 对于一切自然数n 都成立.整数的一些整除性质一 教学思考1. 整数的性质是学生熟知的,本节只是将其系统化、理论化.主要从整除的定义、性质、带余除法,最大公因数及性质,互素三方面作了介绍.新的问题是有些概念较之在中学的概念有所区别,理论证明中运用最小数原理还不适应.2. 本节的目的主要为在多项式部分有与之平行的内容,助于学生对多项式类似内容的理解.作为自身的内容,需要将该部分层次化得清晰些.二 内容、重难点、要求1. 内容:整数的整除性、带余除法、最大公因数及性质、互素.2. 重难点:带余除法、最大公因数的性质定理的证明.3. 要求:掌握有关概念、证明整除的方法、反证法的运用.三 教学过程引言: 整除是研究整数性质的最基本的概念,从这个基本概念出发引进带余除法和辗转相除法,然后利用这两个工具建立了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理论(进一步证明了非常有用的算术基本定理),这些都是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注意:本节所述的概念在小学、中学是熟知的事实,但未加以严格的叙述,因而不要盲目地相当然,要从中体会严格的推理论述.此与多项式相应的问题平行,到时应对照学习.1. 整除、带余除法(1)整除A )定义1. 设,a b Z ∈,若d Z ∃∈使得b ad =,则称a 整除b (或b 被a 整除).用符号|a b 表示.这时a 叫做b 的一个因数,而b 叫做a 的一个倍数.若a 不整除b (即对,d Z ad b ∀∈≠),记作|a b .B )整除的性质:1)|,||a b b c a c ⇒; (传递性)2)|,||();a b a c a b c ⇒+3)|,|a b c Z a bc ∀∈⇒;4)由2)、3)|,,1,2,3,,|i i i i a b c Z i n a b c ∀∈=⇒∑L ;5)1|,|0,|()a a a a a Z ±±∀∈;由此任意整数a 有因数1,a ±±,它们称为a 的平凡因数; 6)若||a b a b ⇒±±;7)|a b 且|b a a b ⇒=或a b =-.(对称性)(2) 带余除法“整除”是整数间的一种关系,任意两个整数可能有这种关系,可能没有这种关系,一般地有:TH1.4.1(带余除法) 设,a b Z ∈,且0a ≠;那么,q r Z ∃∈使得b aq r =+ 且0r a ≤≤.满足上述条件的,q r 是唯一的.2. 最大公因数、互素(1)最大公因数A )定义2. 设,,a b Z d Z ∈∈,若d 满足:1)|d a 且|d b (即d 是a 与b 的一个公因数);2)若c Z ∈且|,||c a c b c d ⇒(即d 能被a 与b 的任一个公因数整除).则称d 为a 与b 的一个最大公因数. 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可推广至有限个整数.B )最大公因数的存在性(及求法)TH1.4.2 任意n (2)n ≥个整数12,,,n a a a L 都有最大公因数;若d 为12,,,n a a a L 的一个最大公因数,则d -也是;12,,,n a a a L 的两个最大公因数至多相差一个符号.C )性质TH1.4.3 设d 为12,,,n a a a L 的一个最大公因数,那么12,,,n t t t Z ∃∈L 使得1122n n d t a t a t a =+++L .略证:若120n a a a ====L ,则0d =,从而对i t Z ∀∈都有11220n n t a t a t a =+++L ;若i a 不全为0,由证明过程知结论成立.(2)互素定义3. 设,a b Z ∈,若(,)1a b =,则称,a b 互素;一般地设12,,,n a a a Z ∈L ,若12(,,,)1n a a a =L ,则称12,,,n a a a L 互素.TH1.4.4 n 个整数12,,,n a a a L 互素12,,,n t t t Z ⇔∃∈L 使得11221n n t a t a t a +++=L .3. 素数及其性质(1)定义4. 一个正整数1p >叫做一个素数,若除1,p ±±外没有其他因数.(2)性质1)若p 是一个素数,则对a Z ∀∈有(,)a p p =或(,)1a p =.(注意转换为语言叙述,证易;略)2)a Z ∀∈且0,1a ≠±;则a 可被某一素数整除.3)TH1.4.5 设p 是一个素数,,a b Z ∈,若|p ab ,则|p a 或|p b .1.5 数环和数域一 教学思考1. 数环、数域是本章引入的两个新概念,其是鉴于很多数学问题不仅与所讨论的范围(数集)有关,而且与数集所满足的运算有关.也就是说需论及所具有的运算.为体现这个问题,引入了数环、数域的概念.2. 数环、数域简而言之是分别关于加、减、乘和加、减、乘、除封闭的非空数集,这可知之联系与区别,且由于对于不同的运算的封闭性,可讨论各自具有的简单性质.3. 本节内容简洁,不难理解,需要注意的是:一、“任意数域都包含有理数域”的证法——归谬法;二、给定一个数集验证是否是数环、数域;三、关于数环、数域的深入的问题——因数环、数域都是数集,而集合有所谓的运算:交、并,那么问题是数环、数域的交、并是否仍是之从中体会“从定义出发加以验证”以及举例证明的方法.二 教学过程1. 概念定义1. 设S C ⊆且S ≠Φ,若对,a b S ∀∈都有,,a b a b ab S +-∈,则称S 是一个数环.定义2. 设F 是一个数环,若1)F 含有一个非0数;2)若,a b F ∈且0b ≠,则a Fb ∈.则称F 是一个数域.例子:1)整数集为数环,有理数集、实数集、复数集为数域.2)取定a Z ∈,令{}|S na n Z =∈,S 为数环.3){}2|,,1S a bi a b Z i =+∈=- 是数环.4){},F a a b Q =+∈ 是数域.2. 性质1)设S 是一个数环,则0S ∈.2)设F 是一个数域,则0,1F ∈.3)有理数域是最小的数域(在集合包含意义下)TH1.5.1 任何数域都包含有理数域Q .。
IATF16949-标准---第1、2、3章-范围、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
32.现场 发生增值的制造过程的场所。
33.服务件 按照OEM规范制造的,由OEM为服务件应用而采购或放行的
替换件,包括再制造件。
3 术语和定义
34.特殊特性 special characteristic 可能影响产品的安全性或法律法规符合性、可装配性、
1 范围 本标准为下列组织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a)需要证实其具有稳定地提供满足顾客要求和适用
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b)通过体系的有效应用,包括体系改进过程,以及
保证符合顾客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旨在提高顾客满
意。
本标准规定的所有要求是通用的,旨在适用于各种类 型、不同规模和提供不同产品和服务的组织。
附录A(控制计划)为本汽车QMS标准的规范性部分。 附录B(参考书目——汽车行业补充)为参考性部分,提
供了有助于理解或使用汽车QMS标准的附加信息。
3 术语和定义
3 术语和定义
基于本标准的目的,ISO 9000:2015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 于本标准。
3.1 汽车行业的术语和定义
共40个
1.配件 在交付给最终顾客之前(或之后),与车辆或动力总成以
况的一种方法或一套技术,以便预测应当进行维护的具体时 间。
3 术语和定义
25. 预防性维护 为了消除设备失效和非计划生产中断的原因而策划的定
期活动(基于时间的周期性检验和检修),它是制造过程设 计的一项输出。
26.全面生产维护 一个通过为组织增值的机器、设备、过程和人员,维护
并改善生产及质量体系完整性的系统。
组织。
注:本责任包括在顾客规定的应用范围内对设计性能的试验和验证。
14.防错 为防止制造不合格产品而进行的产品和制造过程的设计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招聘与录用(第三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招聘与录用(第三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二节 若干国家和地区人力资源招 募模式的比较分析
• • • • • • 美国模式 日本模式 韩国模式 德国模式 新加坡模式 香港模式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招聘与录用(第三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美国模式
招聘与录用(第三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加坡模式
用优惠政策和高新待遇直接从发达国 家引进人才
政府的政策和法规在招聘中起决定性 的作用 企业的管理者与政府的公务员之间难 以形成流动 企业直接从国内外名牌大学招聘所需人员
招聘与录用(第三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招聘与录用(第三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录用与评价
步骤 初步安置 活动主要内容 确定具体部门和岗位
适应性培训 试用 正式录用 评价
熟悉企业文化、政策规定、工 作程序,有一定的业务水平
听取各方意见反馈 按能职匹配,合理配置 效益及录用人员质量评价
招聘与录用(第三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第一章 概念的界定
招聘与录用(第三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本章要点 • 招聘的概念、意义、原则和程序 • 招聘是一个企业与应聘者互动的过程 • 对我国当前的人力资源招聘进行较深层次 的思考
招聘与录用(第三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招聘与录用(第三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二、新时期企业招聘的特点 • • • • • • • 匹配性 前瞻性 互补性 互动性 多样性 多功能性 无边界性
招聘与录用(第三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三、有效的人力资源招聘的意义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思考题
• • • • • • •
简述招聘的定义。 简述招聘的过程。 美国企业招聘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为什么? 日、韩企业招聘的特色是什么?有何异同? 我国企业招聘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请对中美、中日的招聘模式作一比较分析。 我国可以从新加坡招聘模式中获得何种启示?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如何评价招聘工作的质量 • • • • • • • • 管理人员对新员工的满意程度 录用的员工对工作和企业的满意程度 招聘后的一段时期自愿离职人员的比例 招聘的成本与收益 非自愿性被解雇人员的比例 新员工岗位工作完成的情况 上下左右部门的协调程度 企业或部门工作效率的增长状况等
招聘与录用(第三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四、人力资源招聘的原则
重视应聘者的 综合素质和潜力
着眼于 战略与未来
遵守相关的 就业法律与法规
招聘原则
协调互补
能岗匹配
公平竞争
招聘与录用(第三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五、人力资源招聘的程序
内部选聘信息发布
外部选聘信息发布 通过各种媒体及其他渠道发布消息
应聘者申请
收集、整理申请
招聘与录用(第三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筛选阶段
步骤 资格审查、发布考试通知 活动主要内容 根据招聘条件筛选
考试
用各种测评手段筛选
面试
根据专家综合测试筛选
体检、资料核实
根据身体素质要求筛选
招聘与录用(第三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招聘的前提工作
人力资源规划
第三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成功的招聘
成 功 的 招 聘
职得其才,才适其用 能力与岗位的匹配 既无“高才低就”,也无 “低才高就”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韩国模式
公开招聘与个别推荐相结合
特别聘任政军界要员担任高级职务
聘请外国专家担任企业顾问
招聘与录用(第三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德国模式
双向选择,重视技能培训
招聘时间不固定,通常不与高等院校 的毕业时间接轨
提倡流动招聘,招聘对象更加关注有 其他公司工作经验的员工 新员工培训注重流水线作业培训,对 特别优秀的员工进行特殊的岗前训练
实行能力主义人才竞争机制 重视和规范工作分析,把它作为HRM 基础,亦称为“砌砖墙” 双向选择,人岗匹配
招聘与录用(第三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日本模式
招聘的主要渠道是校园招募和内部调整
终身雇佣 文化因素在内部招聘中起决定作用
招聘与录用(第三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香港模式
人员招聘高度专业化
人力资源招聘工作的从业人员高度专业化
网上在线招聘使招聘工作快捷便利
招聘与录用(第三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三节 我国企业招聘中存在问题的 分析
• • • • • • 企业的选人用人方法不正确 企业人力资源招聘基础工作薄弱 企业人力资源招聘中筛选手段不够科学 劳动力市场中介服务功能不健全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关系网对招聘工作产生很大影响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招聘与录用(第三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企业的选人用人方法不正确 • 人才高消费造成资源浪费 • 缺乏有效的考评系统和激励机制 • 常任用和提拔身边熟悉的人,致使B级的人 做A级的事
招聘与录用(第三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第一节 招聘的原则和程序 • • • • 何为招聘 有效的人力资源招聘的意义 人力资源招聘的原则 人力资源招聘的程序
招聘与录用(第三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一、何为招聘 • 什么是招聘呢? • 招聘是企业获取合格人才的渠道,是组织 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根据组织人力资 源规划和工作分析的数量与质量要求,通 过信息的发布和科学甄选,获得本企业所 需的合格人才,并安排他们到企业所需岗 位工作的过程。
招募
筛选
评价
录用
招聘与录用(第三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招募阶段
步骤
产生人员选聘需求 工作分析
活动主要内容
人力资源规划、招聘目标
招聘计划制定
招聘岗位、人数、时间、方式 、条件等的确定,成本预测 报告主管人力资源领导或董事会批准 征求各方意见、发布信息
招聘计划审批
• • • • • • 确保录用人员的质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降低招聘成本,提高招聘的工作效率 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增强企业的创新力 扩大企业知名度,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减少离职,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 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提高人力资源潜能发挥的水 平 • 企业发展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紧密结合,实现组织和员工 的双赢 • 推广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增强团队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