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4-传统文化与语文整合应用成果(教学方案设计)
作业四:传统文化与学科整合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
作业四:传统文化与学科整合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作业题目:通过课堂观察和研究,分析优秀教师整合传统文献和学科教学的解决方案,完成“计划(包括课件)”,并以作业形式提交最终结果1.作业要求:(1)请根据模板要求填写教学设计方案;体现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的融合;(2)作品必须是原创的,真实的。
如果有相似之处,将被视为无效。
2.结果模板作业4:传统文化与学科整合应用结果(教学设计方案)作业题目:通过课堂观察和研究,分析优秀教师整合传统文献和学科教学的解决方案,完成“传统文化与学科整合教学设计”程序(包括课件),并以作业的形式提交作为最终结果1。
作业要求:(1)请根据模板要求填写教学设计方案;体现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的融合;(2)作品必须是原创的,并忠于自己。
任何相似之处都将被视为无效。
2。
结果模板(1)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主题名称:不同分母分数加减教学设计工作者名称:为单位:教学宁洱县学科年级:。
知识结构图和学习内容的重要性)教材P93第94页例1和做一做,P95第5页和P96第7页2、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的学习章节中找到要求,并具体说明本课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理解),具体,可操作,并可根据实践提出试题)重点和难点(解释本课题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目标]1、探索利用变换思想和方法对不同分母分数进行加减运算的数学和算法2,初步掌握不同分母分数加减的一般计算方法和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和计算,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独立探究的精神,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习兴趣和应用数学意识[重点难点]用变换的思想探索不同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可以正确计算和检验3。
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学生对新课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如何设计预习)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在分数的加减方面相对困难,但学生对分母相同的分数的简单加减有一定的基础。
学生已经学习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通与通、整数加减计算方法、具体大小等相关知识,为不同分母分数的加减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知识支持学生主要通过探究不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过程,了解不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原理:不同分母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加减,必须先通过分数掌握不同分母分数加减的一般计算方法和校核计算方法:先通过分数,然后进行加减运算在整数加、减、运算和简单方法的基础上,将知识转化为分数运算和简单方法。
传统文化与学科整合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
1、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也十分广泛,学生学习时并不陌生。
2、在前面的图形教学中,学生学会了折、剪、拼、量算等方法探究有关图形的知识,在学习方法上也有一定的基础。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画出流程图)
(一)揭示课题(二)探索新知(三)总结、拓展(四)巩固练习
五、教学策略选择传统文化融合的设计(针对学习流程的设计的各流程,设计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配置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设计传统文化融合点)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
我们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特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按照三角形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怎样分?
指名回答
小组合作
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纠正
四、作业布置:
1、练习十五第5题。
2、《同步指导训练与检测》81页~83页。
五、小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六、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1、能不能正确判断出各种三角形。2、能否按要求画出三角形。
(3)三角形中至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有两个锐角,所以判断三角形的类型,应看它最大的内角.……
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法?
3按边分的情况:
(1)我发现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还有三条边都相等的。
(2)师:我们把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腰,另外一条边叫底。
(3)师: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
作业四:传统文化与学科整合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 (1)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巩固认字
1.认读带有本课生字的词语和句子。
2.齐读全文。
教会预习方法,培养自觉学习的习惯。
二、美读课文
通过预习课文,同学们知道课文是从哪些方面荷月的?有哪些小动物喜欢它?课文运用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呢?
2.朗读小结:只要大家用心体会,就一定能读好课文。
3.美读:小蜻蜓、小青蛙、小鱼。
4.小鱼游得可高兴啦,谁愿意做这可爱的小鱼,读读课文。我们一起来做这快乐的小鱼吧。
一边读,一边做做动作
5.四个小伙伴我们都认识了,小朋友,小声告诉老师:你最喜欢谁?好好读读写它的一段,读的时候可以做做动作,能够背下来最好,待会请同学上台表演。
能否独立思考
我能认真倾听并指出同学错误的回答。
是否敢于否定
我能在不懂时主动向别人或老师请教。
是否敢于请教
我已经养成良好的完成作业的习惯。
能否独立完成
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开心快乐。
是否兴趣浓厚
七、教学板书(本节课的教学板书)
荷叶圆圆
小水珠──摇篮──眨眼睛
小蜻蜓──停机整合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荷月圆圆
姓名:
工作单位:
学科年级:
一年级(4)班
教材版本:
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图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荷叶圆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材小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这篇课文是一篇轻快活泼的散文诗。它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课文语言生动活泼,充满童心童趣,利于启迪学生智慧,丰富情感体验,激发想像力。
作业四:传统文化与学科整合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本课的难点就是理解:“参加革命了,要好好学字啊!”明白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道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
二年级学生识字能力和阅读基础一般。在教学中,学生基本能用自创的识字方法,通过交流掌握生字。能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会自主识字,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识,会用简短的语言进行表达,发表自己的见解、认识。通过各种行式的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但文本中的故事离现在孩子的生活较远,人物和个别词语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课前我布置学生查找有关毛泽东主席和小八路的资料,对课文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对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五、教学策略选择传统文化融合的设计(针对学习流程的设计的各流程,设计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配置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设计传统文化融合点)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从学生生活入手,激趣引入
板书课题:12要好好学字,齐读,质疑:学字是学什么?仅仅是认字吗?在你的生活中谁会对你提出这样的要求?在本课中是谁对谁提出这样的要求呢?
3.学习第三段
(1)最后毛主席还对他说了一句话,谁愿意学着毛主席的样子读一读?
(2)“参加革命了,要好好学字啊!”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3)谁能说一说认识字的好处有哪些?联系自己,再想一想小八路识字又有哪些用处呢?(点拨:毛主席不仅对两个小八路提出了希望,对全国的少年儿童也提出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殷切希望。进一步进行思想教育。)
(2)交流:谁来读读毛主席说了什么?
(3)小八路是怎么回答的呢?如何称呼毛主席的?从“您”字你读懂了什么?
作业四:传统文化与学科整合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
作业四:传统文化与学科整合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作业题目:通过课堂观察和研修学习,剖析优秀教师整合传统文件与学科教学的解决方法,完成一篇“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整合教学设计”方案(含课件),并作为终结性成果以作业形式提交。
1.作业要求:(1)教学设计方案请参照模板要求填写;要体现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整合;(2)作品必须原创,做真实的自己,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2.成果模板(1)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教学设计方案课题名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姓名:工作单位:宁洱县学科年级:五年级数学教材版本:人教版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图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教材P93 一94 页中例1及做一做、P95页第5题和P96页第7题。
二、教学目标(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具体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明晰(学生懂)、具体、可操作、可以依据练习测试题)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教学目标】1、利用转化思想和方法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数理和算法。
2、初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计算和验算,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自主探究的精神,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习兴趣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利用转化思想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和验算。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相对整数加减运算而言,分数的加减运算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学生对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有一定基础。
学生已经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通分、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比大小等相关知识,这些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知识支撑。
学生主要经历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过程,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异分母的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因此要先通分。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先通分,再加减。
作业4传统文化与学科整合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
作业四:传统文化与学科整合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题来源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 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 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1) 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 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温浏乡中心学校学科年级:九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课题名称: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这是学生接触化学这门课程上的第一节课,课题内容简单,贴近生活,通过让学生观察一些简单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策略选择传统文化融合的设计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课前在一张白纸上用无色酚酞写上“化学变化”四个字,讲纸贴在黑板中央。
二、导入新课【讲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喷洒在纸上,出现红色的“化学变化”四个字,然后在将盐酸喷洒在纸上,字迹消失。
思考、回答问题,酝酿创设趣味性化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在渴物质的, 人们呼吸的空气、化学思维,了解本节课的学望得到解答时,教师可以引入喝的水、盖的木材等都是物习内容。
物质的变化和质。
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种不同的物质,它们的颜色、状态、气味都一样吗?变化情况又是怎样的?有关物质的这些问题正是这节化学课要研究的。
【板书】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播放视频】水的三态变化、煤、木材的燃烧、铁的生锈。
【板书】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过渡】物质时怎样变化性质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
利用视频看图片,思考自然界中物质变化的形式。
中丰富多彩的画面创设问题情景,激活学生的?物质的变化有几种形式?做实验要学会观察实验现象,怎样观察?的思维三、实验导学【讲述】可以从三方面观察。
作业4 传统文化与学科整合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
设计意图
一、复习准备
1.三角形按角的不同可以分成哪几类?
2.一个平角是多少度?1个平角等于几个直角?
3.如图,已知∠1=35°,∠2=75°,求∠3的度数。
学生回忆
为新知识铺垫
二、教学新课
1.投影出示一组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三角形有几个角?老师指出:三角形的这三个角,就叫做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板书:内角)
2.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叫做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什么规律。
3.以小组为单位先画4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利用手中的工具分别计算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各是多少度?
4.指名学生汇报各组度量和计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5.大家算出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接近180°,那么,三角形的内角和与180°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动手实验研究,我们一定能弄清这个问题的。
3.以小组为单位先画4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利用手中的工具分别计算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各是多少度?
4.指名学生汇报各组度量和计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5.大家算出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接近180°,那么,三角形的内角和与180°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动手实验研究,我们一定能弄清这个问题的。
6.刚才我们计算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先测量每个角的度数再相加的。在量每个内角度数时只要有一点误差,内角和就有误差了。我们能不能换一种方法,减少度量的次数呢?
1.通过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操作,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2.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
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能力。
作业四:传统文化与学科整合应用成果 教学设计方案
票 房 收 入 通过亲生 = 售价×售票张数 经历观 第 一 场 电 察、分析、 影票房收入:150× 思考等数 接下来请看问题二: 问题 2.每张电影票售价为 10 元,如果第一 10=1500(元) 学活动过 第 二 场 电 程,发展 理,有条
场售出票 150 张,第二场售出 205 张,第三场售 影票房收入:205× 合情推 出 310 张.三场电影的票房收入各多少元.设一 10=2050(元) 场电影售票 x 张,票房收入 y 元.怎样用含 x 的 式子表示 y? 第 三 场 电 理地、清 影票房收入:310× 晰地阐述 10=3100(元) y=10x 自己观 感知变量 关 系 式 : 点,逐步 其中票房收入 y 间的关 与售票张数 x 是变 系,从而 化的量,售价 10 元 认识变量 是不变的量. 与常量,
作业四:传统文化与学科整合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
作业题目: 通过课堂观察和研修学习,剖析优秀教师整合传统文件与学科教学的解决方法,完成一篇“ 方案(含课件),并作为终结性成果以作业形式提交。 1.作业要求: (1)教学设计方案请参照模板要求填写;要体现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整合; (2)作品必须原创,做真实的自己,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 2.成果模板
通 过图片欣 赏,使学生 欣赏图片 初步感知现 实生活中事 物的变化规 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活动一
图片欣赏
开头语:为了更深刻地认识千变万化的世界, 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学习有关一种量随另一种量 变化的知识,共同见证事物变化的规律.
通过自学, 完成 活动二 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问题 1:一辆汽车以 60 千米/小时的速 题: 度匀速行驶,行驶里程为 s 千米.•行驶时间为 t
充分利
导 学 案 后 回 答 问 用学生的主
作业4 传统文化与学科整合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小学科学
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有的组小车朝前运动?有的组朝后运动?
学生提出猜想:这可能与橡皮筋的缠绕方向有关。
④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思考讨论:要使小车向前运动,橡皮筋在车轴上的缠绕方向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充分实验、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其中。
⑤ 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结果。(橡皮筋往后绕,小车前进;橡皮筋往前绕,小车后退。)
作业四:传统文化与学科整合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
作业题目:
通过课堂观察和研修学习,剖析优秀教师整合传统文件与学科教学的解决方法,完成一篇“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整合教学设计”方案(含课件),并作为终结性成果以作业形式提交。
1.作业要求:
(1)教学设计方案请参照模板要求填写;要体现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整合;
6、教师提问:同学们要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小车行驶的更远呢?
学生回答:可以在小车上多加几根橡皮筋;可以让橡皮筋多绕几圈?
教师提问:能不能无限制的绕下去?
学生回答:不能,因为超过限制橡皮筋会断裂。
三、探索研究,认识弹力
1、橡皮筋作为动力能使小车运动,那橡皮筋的力是怎样产生的?让我们一起来做几个实验。(出示课件)
(板书:小车行驶方向与橡皮筋的缠绕方向相反)
活动二: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
1、同学们,在小车行驶的过程中,你们还发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提出疑问:同样是用橡皮筋作动力行驶?为什么行驶的距离不一样呢?
2、那你们猜猜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学生回答:可能与橡皮筋的长短、松紧有关;可能与桌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可能与橡皮筋缠绕的圈数有关。
2、做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情感目标:1、认同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与学科整合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 (4)
传统文化与学科整合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 (4)作业四: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整合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方案课题名称:《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姓名:XXX学科年级:语文二年级工作单位:孟弄乡小学教材版本:部编版一、教学内容分析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选自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六组课文,围绕自然现象和景观编排,内容丰富。
通过研究,学生可以汲取自然科学知识,开阔视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本篇课文是一首以自然科学为题材的儿童诗歌,向孩子们介绍了大自然中很多细微的、能帮助人们识别方向的自然现象。
二、教学目标1、学会利用自然现象辨别方向。
2、掌握13个生字,认识寸字旁,理解“野外、迷路、千万慌张、大自然、天然、指南针、准确、忠实、向导、指点、树影、北极星、永远、阴雨天、观察”等词语的意思。
3、会用“千万、永远”各写一句话。
教学重点:掌握13个生字,理解新词,会用“千万、永远”写句子,能背诵课文。
三、研究者特征分析本班学生整体基础均衡,但还存在薄弱之处。
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语及积累好词佳句方面做得比较好;但在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方面,理解不透彻,课文艺术化、抽象化的语言也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挑战。
四、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在野外迷路了该怎么办,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
二、初读课文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让学生再看课文,边看边画出本课的生字。
3、齐读课文。
三、研究生字1、教师出示生字。
2、学生研究生字。
四、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1、让学生读课文,想想课文中提到了几种指南针。
2、讲解课文,让学生知道四种指南针。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学生认识了13个生字,认识了四种指南针,希望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留心观察,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
最后,让学生用“千万、永远”各写一句话,巩固本节课的研究内容。
五、传统文化融合的教学策略设计为了实现传统文化融合的目标,需要对研究流程进行设计,并改变教与学的方式,配置数字化工具和研究资源,以及设计传统文化融合点。
作业4-传统文化与语文整合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作业四:传统文化与学科整合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作业题目:通过课堂观察和研修学习,剖析优秀教师整合传统文件与学科教学的解决方法,完成一篇“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整合教学设计”方案(含课件),并作为终结性成果以作业形式提交。
1.作业要求:(1)教学设计方案请参照模板要求填写;要体现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整合;(2)作品必须原创,做真实的自己,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2.成果模板1.找到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语句画下来。
(出示课件)“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风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自由读这些语句,从中你了解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出示课件)“白杨树从来就那么直,那么高大。
”“白杨树又直又高大。
”把这两句话对比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从来:向来,一致;这么:特别,非常。
)可见爸爸是想告诉我们白杨树一直都是这么高大。
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这句话。
课文中还有哪可以找到描写白杨树这个特点的语句。
(出示课件)读兄妹的对话。
(多高、大伞、多直)映入兄妹眼帘的白杨树多高多直,而且茂密的枝叶向上伸展,就像是一把大伞,多美呀!这种强烈的感受不得不用“!”表示。
再读这段对话,读出对白杨树“高大挺秀”的赞美。
难怪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会说“从窗口闪过高大挺秀的身影。
”2.(出示课件)“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风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的话还告诉我们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自己再读这两句话思考。
(体会出适应性强、生长范围广;不向灾难低头,顽强生长的特点。
)带着你自己的体会再读这两句话。
可见白杨树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环境中都能生长。
传统文化与学科整合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 (2)
人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计算器”,计算器先由算盘是在东汉时期由汉族发明创造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几千年来一直为汉族普遍使用。珠算不但能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还能计算土地面积和各种形状东西的大小。由于它运算方便、快速、功能多样,还被传到了日本、朝鲜、印度、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算盘的出现,被称为人类历史上计算器的重大改革。英国学者李约瑟称“算盘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算盘真的要退出历史舞台吗?从上世纪90年代起,算盘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直到上世纪90年代。珠算还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的一项内容,但在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珠算被完全取消了。理由是,珠算的计算功能已被计算器代替,取消珠算教学还可减轻学生负担。现在,在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有《认识算盘》一课。其中对算盘最基本的知识点进行了介绍,让学生知道算盘及来历,并知道它也是一种计数或计算工具。算盘是很有趣的工具,仅仅的这一点知识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算盘除了具பைடு நூலகம்相当的文化意义外,还能提高人的智力、记忆力、反应力、注意力集中度等,华师大数学教育研究所所长张奠宙表示:“我认为,中国的数学教育不能没有珠算。我们应对珠算做新的定位,使它的当代功能得到合理的开发。”
3006 1805 8200 10000
同桌合作完成,一学生拨,另一学生检查。
(3)先拨一拨下面各数,再写出来。
五百零九三千八百零一
四千八百二千零九十
六千零七十五七千零七
独立完成后,指名在大算盘上拨数。
(4)游戏性练习。
同桌合作完成,一人在算盘上任意拨入一个万以内的数,由另一个同学写出这个数,并读一读,交替进行。看哪一桌同学读写的数最多?
(1)了解算盘的种类知识,认识有趣的、特别的算盘。(2)学会算盘的基本使用方法,如何进行加减乘除。(3)了解珠心算的计算原理和对发展小朋友的智力的作用。(4)系统认识算盘的发展历程,解关于算盘的传说、故事、历史名人。(5)认识算盘的制作材料和一般制作过程。
作业4 传统文化与学科整合应用成果(日月水火 教学设计方案)
2.出示词语:红日圆圆、月牙弯弯、河水清清、火苗闪闪、大山高高、石头硬硬、田地大大、禾苗绿绿。
指名学生诵读,互相说说词语中这些事物的样子。
3.回家以后,上网收集课外有趣的象形字,模仿着画下来,带到学校给同学猜一猜、讲一讲。
【设计意图】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好奇心理,引导学生深入认识象形字,巩固掌握象形字的识字方法。
“火”第二笔为短撇,长撇起笔在竖中线上,特别注意“火”的书写笔顺。
(3)学生完成书中写字练习,先书空笔顺,再描红,最后练习书写。(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
【设计意图】写字指导必须到位,除了指导,还要针对关键笔画进行反复强调,反复书空练习,加深学生对汉字笔画规范、笔顺规则的理解,从而写好每一个汉字。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如板书中含有特殊符号、图片等内容,为方便展示,可将板书以附件或图片形式上传。
日月水火
4.这种识字方法你掌握了吗?老师现在来考考你。出示课后题,师生共同连线。
【设计意图】从对“日”的字理引导识字,到让学生借助字理图画自主识字,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由扶到放,使学生对生字的字形和字义获得整体上的认识。
(三)观察例字,学写生字
1.学笔顺,认识“捺、点”两个笔画,记字形。
加减笔画记:“日”加一笔可以变成“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要根据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进行识字教学。因此,本课教学设计根据教材象形归类识字的编排特点,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通过对比生字和古代象形字、实物的相似之处,从而自主探寻字理、发现规律、认识字形、明白字义,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
七、教学板书(本节课的教学学板书)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画出流程图)
作业4传统文化和学科整合应用成果(高中化学的教学设计方案和对策)
作业四:传统文化与学科整合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作业题目:
通过课堂观察和研修学习,剖析优秀教师整合传统文件与学科教学的解决方法,完成一篇“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整合教学设计”方案(含课件),并作为终结性成果以作业形式提交。
1.作业要求:
(1)教学设计方案请参照模板要求填写;要体现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整合;
(2)作品必须原创,做真实的自己,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
2.成果模板
(1)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分解的方法将金属从其化合物中还原出来。
例如:
O 4Ag+O。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四:传统文化与学科整合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作业题目:
通过课堂观察和研修学习,剖析优秀教师整合传统文件与学科教学的解决方法,完成一篇“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整合教学设计”方案(含课件),并作为终结性成果以作业形式提交。
1.作业要求:
(1)教学设计方案请参照模板要求填写;要体现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整合;
(2)作品必须原创,做真实的自己,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
2.成果模板
(1)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自由读这些语句,从中你了解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
(出示课件)“白杨树从来就那么直,那么高大。
”“白杨树又直又高大。
”
把这两句话对比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从来:向来,一致;这么:特别,非常。
)
可见爸爸是想告诉我们白杨树一直都是这么高大。
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这句话。
课文中还有哪可以找到描写白杨树这个特点的语句。
(出示课件)读兄妹的对话。
(多高、大伞、多直)
映入兄妹眼帘的白杨树多高多直,而且茂密的枝叶向上伸展,就像是一把大伞,多美呀!这种强烈的感受不得不用“!”表示。
再读这段对话,读出对白杨树“高大挺秀”的赞美。
难怪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会说“从窗口闪过高大挺秀的身影。
”
2.(出示课件)“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风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
爸爸的话还告诉我们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自己再读这两句话思考。
(体会出适应性强、生长范围广;不向灾难低头,顽强生长的特点。
)
带着你自己的体会再读这两句话。
可见白杨树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环境中都能生长。
课文中描写的白杨树生长在哪,文中的哪一段做了描述。
自由读这一段,想象大戈壁的环境。
你是否感受到空旷的大沙漠上,无山无水无人烟,甚至是天地难分,浑黄一体。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大沙漠是荒芜的贫瘠的,放眼望去,只有一望无际的黄沙。
再读这一段体会环境的恶劣。
但是白杨树仍旧顽强生长,而且在茫茫的戈壁滩上有这样的绿色之美,你能不能体会到作者用的“高大挺秀”这个词语是多么准确。
结合课文的描写你们还能说一说白杨在什么地方生长。
(出示课件)( )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