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

合集下载

流行性出血热如何鉴别诊断?

流行性出血热如何鉴别诊断?

流行性出血热如何鉴别诊断?发热期应与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败血症,伤寒,钩端螺旋体病,急性胃肠炎和菌痢等鉴别,有皮肤出血斑者应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区别,蛋白尿应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相区别,腹痛应与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相区别,消化道出血应与溃疡病出血相区别,咯血应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咯血相区别,休克期应与其他感染性休克鉴别,少尿期则与急性肾炎及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肾衰竭相鉴别,出血明显者需与消化性溃疡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其他原因所致DIC鉴别,本病有典型临床表现和独特的病期经过,以及血清学检测等,均有助于鉴别。

中医诊断:1.发热期(1)邪郁卫分:证见恶寒发热,头痛腰痛,目眶痛,无汗或微汗,口子,颜面潮红,两目微赤,轻微浮肿,舌苔薄白,舌边红,脉浮数。

(2)热在气分:证见壮热口渴,汗出气粗,面红目赤,小便赤短,大便秘结,舌红苔腻,脉洪大而数。

(3)热入营血:气营两燔:证见壮热口渴,心烦不宁,皮肤显斑,甚者便血、衄血、神昏谵语或抽搐,舌质红绛,脉弦细数。

2.低血压期(1)热厥:见于低血压早期。

证见手足厥冷,脐腹灼热,恶热口渴,烦躁不安,神情恍惚,口唇发绀,或恶呕、便秘,尿黄或汗出而热不退,舌绛苔黄黑而干,脉弦数或沉细而数。

(2)寒厥:内闭外脱。

证见畏寒肢厥,汗出气凉,踡卧不渴,气微神疲,面色苍白,口唇发绀,舌质淡,苔黄,脉微欲绝。

3.少尿期(1)热瘀阻闭:证见尿少尿闭,头昏头痛,全身衰软无力或嗜睡或谵妄,甚则神昏,唇舌干燥色赤而枯萎,苔黄黑厚,脉沉细数。

(2)肾阴衰竭:证见极度衰竭,精神萎靡,腰酸痛,小便短少或完全无尿,心烦不眠,口干咽燥,舌赤枯萎,脉细数无力。

(3)湿热犯肺:证见尿少尿闭,全身浮肿,心悸气喘,痰涎壅盛,神志昏蒙,头痛如裹,舌淡苔白,脉滑濡。

1979年全国传染病防治工作学术座谈会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筹备组制订一、早期诊断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抢救,是防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及降低其病死率的重要关键。

流行性出血热诊疗规范

流行性出血热诊疗规范

流行性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诊疗规范一、诊断(一)诊断标准1.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可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

(1)疑似病例诊断标准:①发病前2个月内有疫区旅居史,或有鼠类或其排泄物、分泌物等的接触史;②有发热、乏力、恶心等消化道症状;③颜面、颈部和胸部皮肤潮红,有头痛、腰痛和眼眶痛等症状,球结膜充血、水肿,皮肤黏膜出血点,有肾区叩击痛等体征;④不支持其他发热性疾病诊断者。

(2)临床诊断标准:出现下列表现之一者:①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增高和血小板计数减低,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液浓缩;②有尿蛋白、尿中膜状物、血尿、血肌酐升高、少尿或多尿等肾损伤表现;③低血压休克;④典型病程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等5期经过。

(3)确诊病例诊断标准:在疑似或临床诊断的基础上,有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从患者标本中检出汉坦病毒RNA,或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效价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或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汉坦病毒。

(4)识别重症病例的预警指征:①持续高热,发热超过1周;②严重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③烦躁不安、谵妄等精神异常或意识障碍;④球结膜重度水肿;⑤白细胞计数>30×109/L,血小板计数<20×109/L,血清白蛋白<15g/L。

(二)临床分型按病情轻重可分为4型。

a.轻型:体温为39℃以下,有皮肤黏膜出血点,尿蛋白为“+~++”,无少尿和低血压休克。

b.中型:体温为39~40℃,球结膜水肿明显,皮肤、黏膜有明显瘀斑,病程中出现过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脉压小于30mmHg,少尿,尿蛋白为“++~+++”。

c.重型:体温为40℃以上,有神经系统症状,休克,少尿达5d或无尿2d以内。

d.危重型:在重型基础上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难治性休克,重要脏器出血,无尿2d以上,其他严重合并症如心力衰竭、肺水肿、呼吸衰竭、昏迷、继发严重感染。

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和治疗

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和治疗

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和治疗北京地坛医院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属于病毒性出血热中的肾综合症出血热(HRFS)。

鼠为主要传染源,属自然疫源性疾病。

我国疫情最重,流行趋势是老疫区病例逐渐减少,新疫区则不断增加。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属布尼亚病毒科的汉坦病毒属。

根据血清学检查,汉坦病毒属至少可分为八型,我国流行的主要是Ⅰ型(野鼠型)和Ⅱ型(家鼠型)病毒。

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为%~%。

目前多数人认为此病发病机制是病毒源性损伤为主,同时亦存在病毒免疫损伤。

主要损害毛细血管内皮,病损表现为水肿、炎性单核细胞渗出及出血。

临床以发热、休克、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重症患者病死率较高。

【诊断要点】1. 流行病学资料在流行季节、流行地区,有鼠类接触、食用鼠类污染的食物史,或发病前1周至2个月曾到过疫区。

2. 临床表现潜伏期4~42天,一般为7~14天,以2周多见。

典型病例临床上有下述5期经过。

发热期多数以突然发热起病,少数起病较缓,有头痛、纳差、乏力、全身不适等前驱症状,体温在1~2日内升至39~40℃,以稽留热和弛张热为主,持续3~7天,常伴有头痛、腰痛及眼眶痛(“三痛”)等。

部分病人有恶心、呕吐、腹痛或腹泻。

多数病人出现“三红”(颜面、颈部及上胸部潮红)。

有的咽部及悬雍垂充血。

常于前胸、颈、腋下等部位可见淤点或索状、簇状淤斑。

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或正常。

2~3天起出现尿蛋白。

末梢血异常淋巴细胞亦可增多。

低血压休克期病程第4~6天,病人出现心慌、多汗、血压下降、脉压减小。

休克发展很迅速。

此期“三痛”、淤点、淤斑更明显,白细胞、异常淋巴细胞增多。

随血液浓缩而红细胞压积增高,血红蛋白上升,但血小板及补体成分下降。

尿量减少,尿蛋白增加,尿管型出现。

少数病人可合并DIC,休克顽固者常有明显出血倾向。

个别病人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表现为呼吸窘迫,血氧明显下降。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流行性出血热(Dengue Fever)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随着全球旅行和贸易的增加,流行性出血热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因此,对流行性出血热的准确诊断变得尤为重要。

一般来说,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主要基于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以下是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流行性出血热的患者通常会出现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皮疹等症状。

在早期感染阶段,这些症状可能与其他病毒感染相似,因此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测进行诊断。

2. 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检测是流行性出血热诊断的关键。

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

血清学检测主要包括病毒抗体检测和病毒RNA检测,而分子生物学检测则主要是通过PCR技术检测病毒RNA。

这些检测方法可以帮助确认病毒感染,并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

3. 流行病学史,对于疑似流行性出血热的病例,还需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患者的旅行史、接触史和居住地点等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确认病例的流行性出血热风险,并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4. 临床诊断,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和流行病学史进行综合诊断。

对于疑似病例,医生应该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及时进行治疗。

总的来说,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史等信息。

对于疑似病例,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减少病情的恶化和传播风险。

因此,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应该熟悉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标准,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

流行性出血热诊治方案

流行性出血热诊治方案

流行性出血热诊治方案诊断和治疗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国际上统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中的不同型病毒引起的一类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该病毒通过多种宿主携带及多种途径传播。

临床上本病是一种症状复杂,而又具有特殊经过的急性传染病,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存在着许多特殊点和需要注意的事项。

为促进患者顺利康复,降低病死率,应充分利用各地总结出来的临床诊治经验。

诊断要点一、临床诊断标准1.流行病学资料:患者发病在流行季节、流行地区,或病前2月内曾到过疫区,有与鼠类接触史、食过鼠类污染或啃咬的食物。

2.临床特征(1)突然起病,发热,体温急剧上升,多在39℃以上,一般3~7天降退。

热退后,其他症状反而加重。

(2)全身中毒症状: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全身酸痛,肾区有叩击痛。

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

(3)毛细血管损伤征象:面、颈、上胸部皮肤充血潮红(“三红”),眼结合膜充血水肿,眼睑、面部浮肿,呈酒醉貌。

软腭粘膜呈网状充血及点状出血。

腋下皮肤有线形或簇状排列的细小出血点。

束臂试验多呈阳性。

(4)肾脏损伤表现:有腰痛及肾区扣痛,出现少尿、血尿、尿中膜状物或多尿及尿毒症表现。

(5)五期病程经过:典型病例具有一五期临床经过。

重症病例病期可有重叠,轻型病例或经合理治疗者可出现越期现象(即越过低血压期、少尿期或多尿期)。

但多数患者具有发热期、多尿期及恢复期。

3.实验室检查(1)血象: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第3~4病日后多明显增高,有时呈类白血病样表现。

杆状核白细胞和异型淋巴细胞增多。

血小板多数明显下降。

(2)尿常规:尿中出现蛋白,且迅速增多;出现红细胞、白细胞、管型,有时见膜状物。

(3)血生化检查: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上升,血浆蛋白下降。

(4)血清学检查:早期患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双份血清(发病4天以内和间隔一周以上)特异性IgG抗体4倍以上增高,可以确诊为现症或近期感染。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流行性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啮齿动物传播给人类。

该病主要表现为高热、出血倾向和肾功能损害,严重者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因此,对流行性出血热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标准,以便临床医生能够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该疾病。

一、临床表现。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酸痛、出血倾向(如鼻衄、牙龈出血、皮肤出血点等)以及肾功能损害(如少尿、蛋白尿等)。

在早期病情较轻的患者中,这些症状可能不明显,容易被忽视。

因此,临床医生应当对有流行病学史的发热患者高度警惕,及时进行相关检查。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常规,患者常常表现为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贫血。

2. 凝血功能检查,出血倾向的患者常常表现为凝血功能异常。

3. 肾功能检查,患者可表现为肾功能损害,如血肌酐升高、尿常规异常等。

4. 病毒学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可帮助确诊。

三、影像学检查。

对于疑似患者,可进行胸部X线、腹部B超等影像学检查,以了解肺部和肾脏等器官的情况,帮助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四、诊断标准。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流行性出血热诊疗方案》(2010年版),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临床表现,发热、出血、肾功能损害等。

2. 流行病学史,患者有暴露于啮齿动物或其排泄物的史,如农民、林业工作者等。

3.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肾功能和病毒学检测等。

4. 影像学检查,如有条件可进行胸部X线、腹部B超等检查。

五、治疗。

一旦确诊为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应立即被送往专科医院进行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包括补液、纠正凝血功能障碍、维持肾功能等。

在重症患者中,可能需要进行血液透析或其他器官支持治疗。

(完整版)流行性出血热

(完整版)流行性出血热

【概述】流行性出血热(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 EHF )是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1982 年世界卫生组织 ( WHO ) 定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 (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s ,HFRS )。

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出血、肾脏损害等为特征。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作出诊断。

(一)流行病学包括流行地区、流行季节,与鼠类直接和间接接触史,进入疫区或两个月以内有疫区居住史。

(二)临床表现起病急、发热、头痛、眼眶痛、腰痛、口渴、呕吐、酒醉貌,球结膜水肿、充血、出血,软腭、腋下有出血点,肋椎角有叩击痛。

(三)实验室检查1.一般实验室检查血象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淋巴细胞增多,并有异常淋巴细胞,血小板数下降。

尿检有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等。

2.特异性实验诊断近年来应用血清学方法检测有助于病人早期诊断,对临床不典型的病人尤有助于诊断。

检测方法有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酶标 SPA 组化试验、血凝抑制试验、免疫粘附血凝试验、固相免疫血球吸附试验及固相放射免疫试验等。

特异性 IgM 阳性或发病早期和恢复期两次血清特异性 IgG 抗体效价递增 4 倍以上,均有确诊价值。

从病人血液或尿中分离到病毒或检出病毒抗原亦可确诊,近有采用多聚酶链反应( PCR)直接检测病毒抗原,有助于病原诊断。

【治疗措施】发热期的治疗(一)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就地治疗。

给高热量、高维生素半流质饮食。

补充足够液体。

(二)液体疗法本病由于血管损害所致血浆外渗、电解质丢失,加上病人高热、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引起的摄入量不足,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电解质平衡失调、血液渗透压开始下降,而引起内环境紊乱。

此期应补充足够的液体和电解质。

输液应以等渗和盐液为主,常用者有平衡盐液,葡萄糖盐水等,每日 1000 ~2000ml静脉滴注。

传染病学指导: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和治疗

传染病学指导: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和治疗

诊断和鉴别诊断(一)诊断一般依据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在排除其他疾病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诊断,对典型病例诊断并不困难,但在非疫区,非流行季节,以及对不典型病例确诊较难,必须经特异性血清学诊断方法确诊。

1.流行病学资料发病季节,于病前二月曾在疫区居住或逗留过,有与鼠、螨及其他可能带毒动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史;或曾食用鼠类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或有接触带毒实验动物史。

2.症状起病急,有发热、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多伴有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常依次出现低血压、少尿及多尿现象。

3.体征(1)毛细血管中毒症面、颈、上胸部潮红(三红),重者呈酒醉貌;眼球结合膜、咽部及软腭充血;咽部、液下、前胸等部位可见出血点(点状、条索状、簇状);重者可见大片瘀斑或腔道出血。

(2)渗出体征球结合膜及眼睑、面部因渗出而水肿,肾区有叩痛。

4.实验室检查(1)尿常规尿中出现蛋白,且逐渐增多,有红细胞、管型或膜状物。

(2)血象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随病程进展增高,重者可出现类白血病反应,并可出现异形淋巴细胞,重者达15%以上。

血小板计数下降,以低血压及少尿期最低。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在发热后期和低血压期因血液浓缩而升高。

(3)血尿素氮(BUN)或肌酐值逐渐增高。

5.特异性血清学诊断用间接免疫荧光法,以EHFV抗原片,检测患者双份血清,恢复期血清IgG荧光抗体效价增高4倍以上者可确诊。

如早期IgM荧光抗体阳性,或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患者血、尿细胞内病毒抗原阳性者,可做为早期诊断的依据,有条件者可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酶染色法、反向被动血凝法进行特异性诊断。

6.病程经过本病应具备发热、出血、肾损害三大主征。

其病程中多有发热、低血压、少尿、多尿及恢复期等五期经过。

如经合理治疗或轻型病例可不出现低血压及少尿期,但多有发热及多尿两期,重者可有两期或三期重叠现象。

(二)早期诊断要点1.在流行地区、流行季节如有原因不明的急性发热病人,应想到本病的可能。

常见鹿病的鉴别诊断及防控

常见鹿病的鉴别诊断及防控

2015 年第 9 期 技术前沿
常见鹿病的鉴别诊断及防控
刘建柱 / 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马泽芳 / 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一、鉴别诊断
( 一 ) 传染性鹿病 1. 布氏杆菌病。布鲁氏菌病是由 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慢性传 染病 , 主要特征是怀孕母鹿流产、乳 房炎和公鹿发生睾丸炎等为特征。 临 床 症 状 :流 产 是 妊 娠 母 鹿 的主要表现 , 一般发生于妊娠后期 6 ~ 8 个月左右 , 一般有分娩预兆。 母鹿流产前阴道多排出暗红色的粘 液。 妊 娠 后 期 发 生 流 产 的 母 鹿, 多 呈现胎衣滞留,化脓性子宫炎 , 阴 道排出大量棕红色恶臭味的分泌物 , 流产后多伴发胎衣不下或子宫内膜 炎 ;病愈后的母鹿可长期排菌 ;久 治不愈的母鹿 , 多屡配不孕 , 应予 淘 汰 处 理。 流 产 的 胎 儿 多 为 死 胎。 公鹿出现睾丸、附睾肿胀 , 有的病 鹿 出 现 关 节 肿 胀、 滑 液 囊 卡 他 性 炎 症、淋巴结肿胀或脓肿其他病症。 剖检变化 :死胎或木乃伊胎是 主 要 流 产 物, 胎 衣 水 肿、 出 血, 表 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 ;胎儿胎盘出 血、 坏 死, 表 面 有 黄 绿 色 纤 维 素 性 渗 出 物 及 脓 液。 流 产 胎 儿 皮 下 及 脐 带 水 肿、 出 血, 有 淡 黄 色 胶 样 物 浸 润。 死 胎 胃 内 有 粘 液 性 絮 状 物, 胸 腔 积 液, 脾 脏 肿 大, 表 面 散 在 坏 死 灶。公鹿睾丸发生坏死,出现化脓灶。 除生殖系统的病变外,偶见淋巴结、 肝、脾、骨髓等处有肉芽肿性增生灶。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 病 理 变 化 等 可 做 出 初 步 诊 断, 确 诊 需 要 做 结 核 菌 素 试 验, 以 及 细 菌 学 试验和血清学试验等综合诊断。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与治疗PPT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与治疗PPT

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发热、头痛、肌肉痛、恶心、 呕吐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 肾功能等
影像学检查:X线、CT、MRI等
病原学检查:病毒分离、核酸检测等
血清学检查:抗体检测、抗原检测等
诊断标准:符合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 排除其他疾病可能
鉴别诊断
添加项标题
症状:发热、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等
流行性出血热的诊 断
诊断标准
发热、头痛、肌肉痛 等全身症状
皮肤黏膜出血点、紫 癜等出血症状
肝脾肿大、黄疸等肝 功能异常
血小板减少、凝血功 能障碍等血液系统异

尿蛋白、血尿等肾脏 功能异常
呼吸困难、胸痛等呼 吸系统异常
意识障碍、昏迷等神 经系统异常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 生化、凝血功能、病
毒核酸检测等
疫苗接种
接种时间:每年春季和秋季
接种对象:易感人群,如医 护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等
接种方式:肌肉注射
接种效果:有效预防流行性 出血热
预防效果评估
疫苗效果:评估疫苗对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效果 卫生习惯:评估个人卫生习惯对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效果 环境因素:评估环境因素对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效果 社区教育:评估社区教育对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效果
防止脱水
输血:补充血 容量,改善贫

抗病毒治疗: 使用抗病毒药 物,如利巴韦

肾上腺皮质激 素:减轻炎症 反应,改善病

并发症治疗
肾衰竭:透析治疗
肺水肿:利尿剂、呼吸机 辅助呼吸
肝功能衰竭:保肝药物、 肝移植
心肌炎:抗病毒药物、心 脏监护
脑水肿:脱水药物、降低 颅内压
休克:液体复苏、血管活 性药物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一、概述
据一些相关专家的了解与介绍,我们可以得知到的就是,流行性出血热是有一些病毒感染等行为造成的,或者某些动物体内也带有这种病毒,则这些动物就成为了病毒的传播体,而且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发展速度非常快的病毒感染,这样就会造成死亡率会非常的高,那么,这么危险的病我们当然要时刻提防。

接着,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些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二、步骤/方法:
1、
1、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流行性出血热诊断的标准如下:流行病的病史,比如周边可能出现过流行性出血的病症的历史,或者是通过临床表现来判断:如果出现发烧,或者发冷等症状,那么也就很有可能。

2、
2、第二,流行性出血热的处理原则有以下:一定要做到三点,那就是需要早发现,早发现就是要注意自己的身体,要发现异常,早休息,就是发现后要尽早补充休息,还有一点就是需要去医院早治疗。

3、
3、第三,流行性出血热的处理原则有一下:送往医院以后,就是要进行一下抗病毒的治疗,还要进行预防性的治疗,时为了预防低血压等症状的出现,如果严重的话,在医院会进行一番抢救,来保住性命。

三、注意事项: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病毒感染引起的,据专家的说法这是一种演变迅速,死亡率还是比较高的一种病,所以一定要时刻提防,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这样才是最正确的做法。

出血热 诊断标准

出血热 诊断标准

出血热诊断标准
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它的主要特征是高热、出血和器官损害,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和死亡。

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控制出血热的传播和预防其严重后果非常重要。

目前,国际上对出血热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临床表现
出血热的早期症状类似于普通感冒,包括发热、头痛、肌肉酸痛、咳嗽等。

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可能会出现皮疹、出血、肝脾肿大等症状。

因此,对于在流行区域有上述症状的患者,应高度怀疑出血热的可能性。

2. 实验室检查
出血热的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

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血清学检测来确定患者是否感染了出血热病毒。

血清学检测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试验(IFA)、中和试验等。

3. 病毒学检测
如果怀疑患者感染了出血热病毒,可以通过分离和鉴定病毒来进行确诊。

分离和鉴定病毒需要在专门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包括细胞培养、PCR检测等。

4. 影像学检查
出血热可能引起多个器官的损害,因此影像学检查对于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指导治疗非常重要。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MRI等。

总之,出血热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因素。

及时诊断和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出血热的传播和预防其严重后果。

鹿兽疫流行性出血病

鹿兽疫流行性出血病

鹿兽疫流行性出血病Epizootic haemorrhage disease of deer鹿兽疫流行性出血病(Epizootic haemorrhage disease of deer)是一种高热且各组织器官广泛出血之急性病毒性传染病。

本病在美国、加拿大、澳洲等国家均有发生之报告。

由于贸易之频繁,且由于该病发生时既急且死亡率高,严重威胁养鹿业之发展,需予以重视。

病原:兽疫流行性出血病病毒属于肠病毒科(Reoviridae)、环状病毒属(Orbivirus)。

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20-30nm,二十面体对称,病毒含双股RNA,无囊膜,对乙醚等溶剂不敏感。

病毒可在鹿胎盘及鹿胎肾细胞中繁殖,使感染细胞变圆或呈团块状,也可在Hela cell内复制。

病毒接种于乳鼠大脑内,其致死率为100%,连续四代继代后,对鹿的致病力明显下降,只产生隐性感染。

本病毒抵抗力很强在血液或组织中可长期存活,在-70°C可保存3个月,-20°C下24个月仍具有强感染力。

流行病学:病鹿是本病的主要传染原。

常呈现非接触性感染,经由节肢动物尤以库蠓为主之传播。

只有鹿易感染,其他动物不具易感性。

鹿种不同其感染性差异极大,最易感染是白尾鹿,人工接种死亡率高达90%以上。

在易感鹿群中,不同年龄和性别均可感染发病,但幼鹿和育成鹿发病率较高。

多流行于夏季,多为地方性流行。

症状:潜伏期自然感染6-8天,人工接种5-10天,平均7天。

本病发病急,食欲废绝,胆怯易惊,偶见流涎,心跳加快,呼吸急促且困难。

病鹿衰弱,最后昏迷。

可视黏膜出血。

眼结膜和口黏膜暗红或蓝紫色。

粪和尿带血。

有时唾液也带血。

体温呈双相热,在病初和死亡前病毒血症高潮期,体温可达40.5-41.5°C。

一般在发病后8-36小时极度休克死亡。

病理变化:本病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各组织器官出血,最常见于肝、脾、肾、肺、淋巴结和消化道等组织器官出血。

最急病例几乎无肉眼可见变化,急性者常见出血和水肿。

鹿流行性出血热病

鹿流行性出血热病

鹿流行性出血病鹿流行性出血病(Epizootic hemorrhagic disease,EHD)是由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环状病毒属(Obivirus)的鹿流行性出血病病毒引起的,以引起牛、绵羊等家畜及白尾鹿、糜鹿、大角羚羊等多种驯养和野生反刍动物体温升高、休克、粘膜和浆膜面出血为特征的季节性非接触性传染病。

一、病原学1、分类鹿流行性出血病病毒属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环状病毒属(Obivirus),是节肢动物源(主要是库蠓)的双股RNA病毒,在形态结构上与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 , B TV) 极为相似,在血清学上与蓝舌病病毒有明显交叉。

目前EHDV共有10个血清型,美国大多为EHDV22 、EHDV21 ,澳大利亚有EHDV21 、EHDV22 、EHDV25 、EHDV26 、EHDV27 、EHDV28 等5个血清型。

尼日利亚分离到EHDV23 、EHDV24 。

另外,印度尼西亚、中国台湾、马来西亚、菲律宾、圭亚等地都分离到EHDV。

2、生物学特性2.1、形态结构和基因组结构鹿流行性出血病毒呈圆形或六角形,二十面体对称,直径为62nm,由一层外衣壳和一个内衣壳组成。

衣壳表面由42个环状的壳粒组成,这是该病毒的典型特征,也是属名的由来。

壳粒直径约为10.5 nm~11.5 nm ,由5个或6个亚单位聚集组成, 核心宽4.5 nm , 空心。

病毒粒子约为59nm ,有一电子密度较高的核芯和一个比较透明的外壳于病毒粒子之外,有时围绕有一层来源自细胞的外膜,或称“假囊膜”。

EHDV 的基因组与BTV相似,具有双股核糖核酸,他由10个片段组成,编码7个结构蛋白(VP1—VP7) 和3 个非结构蛋白(NS1、NS2、NS3/NS3A)。

其中4种结构蛋白形成双层蛋白衣壳,外壳主要由VP2和VP5构成,由M7 和L2 片段编码。

内核由两个大蛋白VP3 、VP7及其他三个小蛋白VP1 VP4 VP6组成。

鹿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鹿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鹿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陈志飞;李树清
【期刊名称】《中国进出境动植检》
【年(卷),期】1996(000)004
【摘要】鹿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又叫鹿流行性出血病病毒(epizootic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 of deer,EHDV)为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是以引起白尾鹿体温升高、休克、粘膜和浆膜面出现多处出血为特征的严重致死性虫媒病毒。

此病毒于1955年首次在新泽西(New Jersey)的白尾鹿中分离到,同年在密歇根(Michigan)、1956年于南达科他州(South Dakota)、1962年在亚伯特(Alberta)、1967年在华盛顿州(Washington)、1971年在美国西南部白尾鹿中均分离到该病毒。

1984年在科罗拉多(Colorado)
【总页数】3页(P31-33)
【作者】陈志飞;李树清
【作者单位】上海动植物检疫局;上海动植物检疫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58.255.3
【相关文献】
1.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体IgM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意义 [J], 区文华;苏锡康;戴伟良;林超萍
2.广西鹿流行性出血热病毒血清型调查及分布影响分析 [J], 张怡轩;林俊;曹颖颖;
朱建波;杜毅超;杨振兴;姚俊;李华春;吴健敏
3.鹿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核酸的提纯 [J], 李树清;徐红
4.广西首例牛源鹿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分离鉴定 [J], 曹颖颖;吴健敏;林俊;朱建波;杨振兴;覃绍敏;蓝显利
5.鹿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核心样颗粒的制备与鉴定 [J], 黄超华;花群俊;吴江;曹琛福;林彦星;史卫军;林永涛;曾少灵;杨俊兴;花群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西首例牛源鹿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分离鉴定

广西首例牛源鹿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分离鉴定

广西首例牛源鹿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分离鉴定曹颖颖;吴健敏;林俊;朱建波;杨振兴;覃绍敏;蓝显利【期刊名称】《中国预防兽医学报》【年(卷),期】2015(037)010【摘要】为了解广西反刍动物鹿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DV)的感染情况,本研究在广西马山县设立牛羊虫媒病监控点,筛选EHDV抗体阴性的10头牛和5只羊作为哨兵动物,分别混养在EHDV抗体阳性的牛群及羊群中,采取白天放牧,夜间赶回栏舍的方式饲养.采用竞争性ELISA全年监测其抗体转阳情况,取抗体阳转动物的红细胞,接种BHK-21细胞分离EHDV.以RT-PCR、病毒中和试验等对分离株进行鉴定,结果在3头哨兵牛EHDV抗体转阳前后的7份抗凝血中分离到3株病毒,TCID50分别为1025/0.1 mL、102.83/0.1 mL和1025/0.1 mL,血清型均为EHDV-5型.该结果为首次在广西牛群中分离到EHDV,表明广西反刍动物存在EHDV感染.本研究为国家监测反刍动物重要虫媒病毒病流行情况和疫病风险分析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总页数】5页(P746-750)【作者】曹颖颖;吴健敏;林俊;朱建波;杨振兴;覃绍敏;蓝显利【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4;广西壮族自治区兽医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1;广西壮族自治区兽医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1;广西壮族自治区兽医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1;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热带亚热带动物病毒病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24;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热带亚热带动物病毒病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24;广西壮族自治区兽医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1;广西马山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马山5306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2.65【相关文献】1.广西鹿流行性出血热病毒血清型调查及分布影响分析 [J], 张怡轩;林俊;曹颖颖;朱建波;杜毅超;杨振兴;姚俊;李华春;吴健敏2.鹿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核酸的提纯 [J], 李树清;徐红3.鹿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J], 陈志飞;李树清4.绵羊和牛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分离和特性 [J], Thom.,LH;秦云5.鹿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核心样颗粒的制备与鉴定 [J], 黄超华;花群俊;吴江;曹琛福;林彦星;史卫军;林永涛;曾少灵;杨俊兴;花群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诊断标准

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诊断标准

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
一、疑似病例:
疫区及流行季节,有急起发热,全身高度衰竭、无力、有头痛、眼眶痛、腰痛、和面、颈、上胸部潮红者,或伴有少尿低血压。

二、确诊病例:
1.皮肤黏膜出血征象,末梢血血小板减少,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尿蛋白阳性;
2.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3.恢复期病人血清中的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升高者;
4.从病人血液或尿中检查到出血热病毒抗原;
5.从病人血液或尿中分离到出血热病毒,或检测到病毒RNA;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2、3、4、5项之一。

【传播途径】
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1.呼吸道传播:鼠类带病毒的排泄物如尿、粪、唾
液等粘附尘埃,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

2.消化道传播:进食被鼠类带病毒排泄物污染的食
物,可经口腔和胃肠粘膜而感染。

3.接触传播:被鼠咬伤或破损伤口接触带病毒的鼠
类血液和排泄物导致感染。

4.母婴传播:孕妇感染本病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
胎儿。

5.虫媒传播:寄生鼠类的革螨或恙螨可能有传播的
作用。

【消毒】
本病毒对乙醚、氯仿、丙酮、去氧胆酸钠、紫外线照射及一般消毒剂(75%酒精、2.5%碘酒等)均敏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临床症状和病理学诊断
自然感染潜伏期为 6 ~ 8 天 ,人工接种潜伏期为
( 或p H值为 8 . 6 的P B S ) 1 0 0 毫升 , 在水浴中加热融 化, 用纱 布包脱脂棉过滤 3 ~ 4 次, 至溶液无色透明 ,
滤液加入 1 % 硫汞柳酸钠 1 毫升 , 即为 1 %琼脂 , 放冰

箱备用 。将清洁的平皿置水平台上 , 每个平皿倒入加 热融化的 1 %琼脂约 1 5 毫升 , 使其厚度为 2 . 5 - 3 . 0 毫 米, 注意勿产生气泡 , 放 冰箱 中可保存 2星期左右 。 冷凝后打孔 ,打孔器为 4毫米及 6毫米直径的薄壁
圆形金属管 , 按图案在固定的位置用打孔器打孔 , 外 周; f b  ̄ L 径 为 6毫 米 , 中央 孔孔 径 为 4毫 米 , 用 注射 针 头、 眼科小镊子或绘 图笔尖挑去孔 中琼脂 ; 然后将琼
或放 在 酒精 灯 上微 微 加 热 ,使 孔底 琼 脂 微 融而 封孔
3 病原学诊断
病毒存在于肝 、 脾、 肾、 肺、 淋巴结及血液 中 , 脾 含毒量最高 。可无菌采取 内脏器官 , 最好是脾脏 , 实 质器官切成 3 ~ 5 厘米见方小块 ,小淋 巴结可整个取 下。 取少量血液放于灭菌小瓶 中, 将病料在冷藏条件
力 。在 p H值 为 6 . 8 ~ 9 . 5稳 定 , 在p H值 为 4 . 0以下迅
广泛性 出血为特征的病毒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传染病 。鹿流行性 出血 热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 、 环状病毒属 。病毒含双股
R N A , 无囊膜 , 对 乙醚等脂溶剂不敏感 。本病首次报
道于 1 9 5 5 年 ,实际上 1 8 9 0 年 已有该病流行 。在美 国、 加拿大等国均有发生 。由于国际交流 日益频繁 ,
底 。用毛细滴管加样 , 中排小孔加入鹿流行性 出血热 琼脂扩散抗原 , 大孔加人标 准阳性血清 , 上、 下两排 孔分别加人各被检血清。加样时每个样品应用一支
毛细滴管 , 以加满孔为度 , 防止溢出。待孔中液体吸
干后 , 翻转平皿使其倒置 , 以防水分蒸发 , 亦可放湿 扣盘中, 置1 5 ~ 3 0 %条件下进行反应 , 连续观察 。 结果
般在发病后 8 — 3 6 天极度休克死亡 。 本病的病理变化 主要是组织器官 出血 ,出血 主
要见于肝、 脾、 肾、 肺、 淋 巴结和消化道。部分病例 出 现 胃炎、 蹄叶炎变化。组织学检查会发现广泛性小血 管纤维蛋 白血栓和伴有组织坏死。
脂平板底半部悬浮于 8 O 一 9 0 %热水盒中旋转数秒钟
除琼 旨 扩散 试验外 , 也 口 J
H e 1 a 传代细胞内增殖 , 并产生细胞病变和蚀斑 , 但不
能在鸡胚和鸡胚成纤维细胞等禽类 的组织培养细胞
上生长 。病毒脑 内接 种乳 鼠后 , 1 0 0 %死亡 。连续 通过
i 合 试 验 及 中和试 验 对 本
4 代后 , 对鹿的致病力明显降低 , 只产生隐性感染 。 电 镜下观察 , 本病毒含 双股 R N A, 呈2 0面体 , 粒子 为
5 - 6 天 。本病发病突然 , 病鹿食欲废绝 , 胆怯易惊 , 有 时流涎 , 心跳加快 , 呼吸急促而 困难 , 最后 衰弱 、 昏 迷 ,可视黏膜出血 。眼结膜和 口腔黏膜 暗红或蓝紫
色。 粪和尿带血 , 有时唾液也带血。 体温呈双相热 , 在 病初和死前病毒血症高潮期 , 体温可达 4 0 . 5  ̄ 4 I . 5 ℃,
离 病 毒 。病 毒 可 在 鹿 胎 肾细 胞 ,以及 B HK z 、 V e r o 、
或标准 阳性血清沉淀线末端 向毗邻 的被检血清孔 内 侧偏弯者 , 此被检血清判为 阳性 。被检血清与抗原孔 之间不形成沉淀线或 阳性标准血清的沉淀线 向毗邻
的被检血清直伸判为 以用荧光抗体技术 、 病 进行 诊 断。
判 定 为 当标 准 阳性 血 清 与 抗 原 孔 之 间 出现 明 显 、 致 密 的沉淀 线 时 ,被 检 血 清与 抗 原孔 之 间形 成 沉 淀线
下或放入装有 5 0 %甘油盐水溶液 中寄送 ,同时附上
尸检记录和有关说明。将所取病料磨碎 , 并缓慢加入 5 ~ l 0 倍 量 的无 菌盐 水制 成 乳剂 , 先用 滤 纸过 滤 , 取滤 液再用滤膜真空抽滤 , 滤无菌液接种于乳 鼠脑 内 , 分
同时该病发病急、 死亡率高 , 严重威胁养鹿业发展 。
速灭活 。 取病料 的无菌滤液接种易感鹿和免疫鹿 , 易
感鹿发病并出现典型症状 ,从其病理材料中又能分
离出病毒。而免疫鹿不发病 , 从而可确诊为本病 。
1流行病学
病鹿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 通过变翅库蠓传播 , 呈非接触性感染 。只有鹿易感 , 鹿种不同, 易感性差
经 济 动 物
鹿 流 行 性 出 血 热 的 诊 断
金光耀 ( 黑龙江省野生动物研究所 哈 尔滨 1 5 0 0 4 0 ) 鹿流行性 出血热是一种以高热和各种组织器官
2 0 ~ 3 O 纳米 。 病毒在零下 7 0 %保存 3 0 个月仍可引起
鹿的典型病例 , 但不耐热 , 5 6 % ' 1 2 、 4 - 5 小时灭活 。对 乙 醚和去氧胆酸盐有抵抗力 ,对氯仿敏感或稍有抵抗
异较大 , 最易感 的是美 国白尾鹿 , 人工接种死亡率达 9 0 %以上 。在易感鹿群 中, 不同年龄和性别均可感染 发病 , 但幼鹿和育成鹿发病率较高 , 呈地方性流行 。
4 血清学诊 断
琼脂扩散试验 。①试验材料 。优质琼脂 , 0 . 0 1 摩 尔, 升p H值 为 7 - 4 磷酸盐缓冲剂 ( P B S ) 或p H值为 8 , 6 硼酸缓冲液 , 鹿流行性 出血热琼扩抗原及鹿流行 性出血热标准阳性血清 , 被检血清 。②操作方法。取 优质琼脂 1 克 ,加 p H值为 7 . 4的 0 . 0 1 摩尔 / 升P B 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