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

合集下载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复习目标
1、阅读第一、二段,识记秦汉时期监察体系的构成和 地位。 2、阅读第二段,了解历朝检察体制的史实。 3、归纳并识记历朝检察体制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
秦朝:
中央: 御史大夫 地方: 监御史 ( 1) 中央:御史大夫、御史台(中国东汉 演 汉朝: 至元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 ) 变 地方: (州)刺史
太宗认为置丞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 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
先由丞相等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 三省六部制
宋代中央政治制度
皇帝
机构 职能
中书门下 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 最高军政机构
官职及权利 长官行宰相职 分行政权
长官枢密使,低 于宰相
参知政事 副 相
削弱宰相权利 皇帝总揽大权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三省六部制的 确立及其演变
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
应用时 代 丞相职 三公九卿制 确立于秦、盛行于汉 三省六部制 确立于隋,盛行 于唐 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 三省长官均为宰 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 相,相权一分为 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 三 使中央集权制趋向巩固 使中央集权趋向 完善
地位 作用地 位
史料链接:
史料一: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 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 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 史料二: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 始大臣还坐着,宋太祖说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清, 就让他们站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待范质等人回 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能站 在皇帝面前议事了。 史料三: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 “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 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2021_2022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后巩固提升含解析人

2021_2022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后巩固提升含解析人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一、选择题1.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最可能反映的朝代是( )解析仔细观察图片可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始于秦朝的三公九卿制,汉朝沿袭秦朝的这一中央制度,东汉时政务均归尚书台,其主官尚书令实际直接对皇帝负责,南北朝时,尚书台改称尚书省,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

答案B2.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与朝政。

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权力斗争解析解题时注意题干关键词“目的”。

依据材料可知,皇帝通过增加宰相的数量来分割宰相的权力,最终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因此B项符合题意。

材料并没有涉及科举制,排除A项;C项是意义不是目的;增设宰相虽使他们相互制约,也会加剧他们之间的矛盾,D项错误。

答案B3.武则天执政时,不经三省长官而自行任命官员,被当时的宰相X祎之批评:“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凤阁鸾台”指的是( )解析三省六部制之下的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担负起草、审议、执行的机构职能,政策的推行、官员人事任免等事由需要征得中书省、门下省的同意,才符合当时中央政府运转机制,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A4.“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

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

”“此法”应为( )解析世官制下政权被贵族垄断,与材料中“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不符,故A项错误;察举制的主要标准是孝廉,并不会导致“不待劝而竞于学”的情况,故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垄断了官职,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科举制将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垄断特权,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D项正确。

人民版历史必修1:专题一.三

人民版历史必修1:专题一.三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综合探究】
(1)材料1中图一反映了秦朝的
中央制度存在什么矛盾?依据图二说明唐代
是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此解决措施起到什
么作用? (2)材料2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 有何不同?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思路引领】
(1)本题考查学生的史料阅读
能力,着重于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君权与相
不断加强,相权逐渐削弱。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但作为一种比较成熟、完备的政治制度,三 省六部制的进步作用还是十分明显的。学习 时要结合唐以后各朝代君权、相权的矛盾斗 争,中央官制的损益变化,全面认识中国古 代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跟踪训练 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
1.形成与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
省体制;隋朝在继承魏晋以来中央行政制度 的基础上创立了三省六部制;唐朝时三省分工 明确,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 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隋唐时期,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特点:三省六部制是在继承和发展前代政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贵族 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_______范围内, 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察举制
中央 (1)含义:是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_____推
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演变:①汉武帝即位后,诏令中央和地方 的主要行政长官向朝廷举荐人才,后又规定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参考教案1 人民版必修1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参考教案1 人民版必修1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参考教案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与帝王权力逐步强化2.了解中国古代王朝设置监察机构,而这种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3.掌握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4.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5.通过事实的学习学生掌握从西汉到宋中国的政治制度屡经变化,其中中央官制变化的趋势及反映出来的本质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明了从西汉到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不断加强的过程中,存在着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涉及着中央官制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让同学们自己制作这一演变和发展的简表。

在制作简表的基础上采用讨论法解决一些基本问题。

2.集中串讲,并解决上一节课提出的问题,总结中央集权制发展的趋势和本质。

培养学生的总结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脉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从西汉到宋朝1千多年,每个朝代都采取了维护中央集权的制度,从而对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演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曾经有的政治文明,了解我国先人的政治上之精明。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有许多优良的部分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

学生了解现在的政治措施有一个基本基础,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

2.经济发展不等于国家富强,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革新政治。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大政治反作用于经济,在增强经济、科技实力的同时,还要不断深化政治、经济和军事体制的改革,提高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加快国防现代化建设,更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教学重点从西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过程中,经历了中央与地方权力的争夺,皇权与相权的争夺,理清各朝为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学生用) 人民版必修1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学生用) 人民版必修1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3)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测试要求: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了解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重点难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知识梳理:一、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1.西汉:汉初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

2.元代:行省制度。

1)设立:元朝在地方上设,简称,共设行省。

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

江苏在元朝时,苏北、苏南。

大都及周围地区(河北、山东、山西)直辖中书省,称之为;宣政院管理地区。

2)行省权限: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

如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央的中书省,军政要务要呈报中央的枢密院,不得更改赋税制度和调动军队。

3)意义:A.行省制度便利了。

B.它的创立,是。

二、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1.唐代:完善三省六部制1)内容:唐朝中央的、和三省,分别负责、和。

三省的长官都是,相权分散。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保证了的独尊。

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2)意义: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三、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1.先秦时期:依据:2.汉朝选官主要实行,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3.魏晋南北朝时,选官采取,世家大族子弟依靠即可步入仕途,寒门子弟即使有才学也难以担任高官。

4.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始用分科考试方式选官。

时设进士科,标志科举制形成,唐宋元时完善。

意义:1)积极:A.提高官员,促进封建社会的发展。

B.为参政提供了机会,扩大统治基础。

C.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D.考试体现了一定的。

2)消极:八股取士,选拔的人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阻碍社会进步。

探究活动: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特点:史实:①汉武帝设立“中朝”,实际削弱了丞相权力。

②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后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也等同于宰相,实际上分散了相权。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跟踪检测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跟踪检测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训练点1 法令出一1.古代臣民把皇帝称为“陛下”。

“陛”本来指宫殿的台阶,后来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臣民常常不能对皇帝直接说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转达。

“陛下”称谓的由来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突出特征是 ( A )A.专制皇权不容逾越B.封建等级制度森严C.中央机关权力分化D.皇帝推崇君权神授解析:臣民的话要由侍卫传达,说明了皇帝的高高在上,从而突出了皇权的不可逾越。

2.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描述秦代的政治制度:“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这反映了( A )A.皇权至高无上B.三公九卿互相制约C.秦律严苛细密D.丞相大权独揽解析:“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的特点,故选A 项。

B、C、D三项均与材料无关。

训练点2 君权和相权3.《汉书·刘辅传》说到“中朝”一词,三国时期的学者孟康解释说:“中朝,内朝也。

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

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以下关于“中朝”的说法正确的是( C )A.由皇亲国戚组成,是皇帝的咨询机构B.取代了丞相的权力,权倾朝野C.牵制“外朝”,削弱相权D.是政令的执行机构,有名无实解析:中朝并非由皇亲国戚组成,是中央决策机构,排除A;中朝位卑权重,但没有取代丞相的权力,排除B;汉代时期,为加强皇权,皇帝任用身边的侍从和亲信为中朝,中朝的出现是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选C;外朝沦为政令的执行机构,排除D。

4.唐太宗时期,大臣建议将征兵年龄从21岁提前到18岁,虽然相关诰敕经皇帝签署并下发到门下省,但给事中(注:官职)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最终诰敕没有颁行。

这反映出当时( B )A.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B.门下省较好地履行了其职责C.给事中负有起草诰敕的职责D.门下省权力远远超越中书省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核,材料中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是履行门下省职责的体现,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皇权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而不是加强,但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故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给事中负有审议封驳的职责,排除C项;三省互不统属,因此无法进行比较,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人民版必修1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人民版必修1

2.察举制 (1)汉武帝即位后第一年,诏令各地举荐人才。 (2)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拔官吏, 又称“九品中正制”。 (3)局限:都体现出封闭特征,民意无从体现。
3.科举制 (1)实行: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 (2)评价:①考试范围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被选拔的 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②有利于统治者选 拔适合自己的人才;③ 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④有利于 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⑤能体现一定的社会公平性。
为了削弱宰相的权力,(宋太祖)把宰相的人
数由两人增加到三人。 还用(在州县)设立通判的办法, (在 中央)设立参知政事,作为宰相的次官,使政务由宰相、 参知政事等几个人一起讨论, 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决。 „„ 宋代,宰相与参知政事统称为执政。
除此之外, 还设立枢密院掌管军政, 其长官叫枢密使, 地位与宰相相等。执政与枢密院合称为二府。另外,还把 财政大权从宰相掌管中分离出来, 由专门机构“三司”担 任。它的长官叫三司使,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枢密 使、三司使直接听命于皇帝。
五、行省的设置 1.元朝以前的地方机构 (1)秦汉主要有郡、县两级,后来在郡上设置州。 (2)唐代主要是道、州、县三级。 (3)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为路、州、县。
2.元朝的行省制度
目的
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巩固统治 ①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行省); 另 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
内容
省直辖的“腹里”,一是宣政院管 辖的地区。 ②行省以下的地方行政区划,依次 为路、府、州、县
[思维点拨] 古代科举制的影响辨析
科举制的产生是古代选官制度长期发展的产物, 是一 种历史进步。 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确实产生了许多像文天 祥这样的封建名臣。 但是, 科举考试的内容大多与治国治 民的实际要求相差甚远, 也就造成考生钻研诗赋、 醉心八 股的消极倾向。 总之, 科举制是封建统治者选拔奴仆的考 试制度。

金识源专版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人民版必修1

金识源专版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人民版必修1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从秦王朝到清王朝政治制度演变和史实,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初步培养汲取历史经验和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导入:从汉到元朝是我国政治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的政治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影响非常深远。

那么这一时期究竟有哪些制度?他们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去学习本课。

教学(一)法令出一:1.皇帝制度的创立:秦始皇自以为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便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2.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政体:(1)特征: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2)弊端:君主专制政体下,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理念,深深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

(3)影响:秦朝以后,历代官僚体制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群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公”与“奴才”的关系。

史料链接: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用这样的话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论大小皆决于上”。

历朝皇帝制度是否继承了这一特点?为什么?【提示】继承了,而且日益加强。

满足统治者的私欲和权力欲,巩固“家天下”局面。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参考学案1 人民版必修1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参考学案1 人民版必修1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第1课时[课程标准]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法令出一1.创立:秦始皇确立了________制度。

2.特征:皇帝地位独尊,拥有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3.弊端:具有________和随意性的君主理念,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

二、君权和相权1.君权与相权的矛盾(1)矛盾:中国古代王朝的宰相、丞相是帝王的政治助手,在执政过程中,帝相之间难免发生矛盾。

(2)解决的措施:帝王采取__________的方式独揽行政大权。

2.汉武帝限制相权(1)频繁更换丞相,使相权受到打击。

(2)汉武帝建立“________”,在宫廷内对重要政事做出决策;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机构则称为“外朝”。

3.唐朝分割相权:唐代中央设________、门下省和尚书省,________下设六部。

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在门下省设________,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政的场所,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________,相权进一步分散。

4.宋代分散相权:宋代有中书门下的设置,职务相当于宰相。

为分散宰相权力,又增设“________”,作为副宰相。

设________,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

设________以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5.影响:历代帝王调整相权,有效地防范了宰相擅权;加强统治,提高了行政效率;弥补了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监察机构的沿革(1)秦代:在中央政府和____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2)西汉:①汉武帝将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设________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②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御史大夫的地位仅次于丞相,__________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

(3)唐至清:历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__________、都察院等。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参考学案2 人民版必修1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参考学案2 人民版必修1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知能界面(一)(二)1.2.志。

④历代官僚体制的基本原则: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巩固练习】1、皇帝制度的创立始于()A.秦朝B.西汉C.隋朝D.唐朝2.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B.地方推选郡县制C.中央设三公九卿D.设立严密的监察制度二.中国古代相权的演变:1.君权与相权发展的总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2.汉至宋代抑制或分散相权的主要措施:⑴秦:是百官之首,助理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⑵汉朝:汉初:丞相实为掌握行政实权总理。

汉武帝:削夺相权①频繁任免丞相。

②设“中朝”(又称“内朝”)抑制以丞相为首的“外朝”的权力。

⑶唐朝:三省六部制,实行多相制度,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职能:中书省(政令草拟)——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六部。

参加政事堂议事的其他官员身份亦等同于宰相。

⑷宋代:设中书门下和参知政事,分化相权。

⑸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权归六部。

【规律总结】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不断地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

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在元明清三朝,再没有出现过国家大分裂。

三是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

【巩固练习】2、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为解决这一矛盾,各个朝代采取了许多措施。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频繁任免丞相,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B.汉武帝破格选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形成“中朝”官僚机构C.隋唐时期设立三省,分散丞相权力D.宋代设立参知政事,废除丞相3、中外朝制度的形成反映了()A.地方势力的削弱B.三公九卿制的废除C.决策中枢的转移D.外戚和宦官专权4、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B.对皇帝的专制权力有一定抑制作用C.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古代监察体制:①秦朝:设立监察机构,负责中央和地方和监察。

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素材人民版必修

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素材人民版必修

第 3 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加强【资料,达成以下各】1、资料一春秋国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除血世的族制,成立起官僚行政制度。

秦至初,秉着法家理念,功与能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照。

武帝此后,儒生身世的官吏地位上涨,官吏个人道德于引、教化百姓的功用日趋遇到重。

,士医生追赶鉴于道德的“名” ,官吏情虚而无才能成广泛象,曹操政,“唯才是” ,功、能者先,“不官无功之臣,不不之士”。

西魏北周任官吏,突出思想道德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者,其能够治民。

” 官的道德和政查核。

“其志行名者,之;其志行不善者,去之⋯⋯凡求之路,自非一途。

然因此得之者,必由任而之,考而察之。

”——摘自翦伯《中国史要》资料二唐朝将道德与任度方面的“四善”作观察官最重要的内容:“ 一曰德有,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正可称,四曰恪勤匪懈。

”同定各的最正确准,称作“最”。

每年查核,公示果。

查核分九等:“一最四善上上,一最三善上中,一最二善上下⋯⋯居官,存状,下下。

”“善”是得薪酬励与快速提高的关。

——据《新唐》依据资料一、二并合所学知,归纳秦至唐官拔所体的“德” 、“才” 的化并析其原由。

2.中国史上的官制度有一个演的程,西周、代与唐朝是三个重要的展段。

:( 12 分)思示:本观察的是(1)按示例填写表格。

中国古代的三种拔人材的方式,以及后两种制度的正确。

(2)要述、唐的官制度。

思示:注意掌握资料在的关信息――“ 士”,可以破解第一,第二是一种制度的价。

3、制度的革与新直接影响着人史的程,是世界名的重要体。

资料,合所学知回答以下。

(C)资料(商)早孤,家( j ù,寒)困,能以学自。

士、拔萃,皆中。

由校郎佐宣歙、西川幕府。

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

⋯⋯擢中侍郎、同中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列第一百七资料反应中国古代官制度生了怎的化?当社会政治有何影响?4、政治文明的演了漫而的程。

资料,回答。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功于西周的制。

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学案人民版必修1

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学案人民版必修1

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程标准:1.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2.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法令出一1.核心特征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皇权至高无上。

2.影响皇权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特点,影响了国家政治决策的合理性。

3.演化原则(1)以后历朝历代官僚体制的演变,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2)君臣关系,实际上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

二、君权和相权1.汉代实行“内外朝”制度汉武帝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逐渐形成了“中朝”制度。

2.唐代完善三省六部制(1)在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

3.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1)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长官等同于宰相,为了分割宰相的权力,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

(2)设枢密院掌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

(3)设三司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演进(1)秦代: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中央有御史大夫,地方上有监御史。

(2)汉代:地方上,汉武帝设刺史监察地方政治,中央仍由御史大夫负责监察。

(3)汉代以后:历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御史台、都察院。

宋代的提点刑狱司专门监察刑狱,元朝人命重案均由中央监察御史复按。

2.评价(1)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2)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古代的监察效能极其有限。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1.从汉至宋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化(1)东汉实行州、郡、县三级制。

(2)唐代分为道、州、县三级。

(3)宋代分为路、州、县。

2.行省制度(1)创立:①元代确定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分全国为十个行中书省(行省)。

②行省作为最高地方行政区,行使权力时要受到中央的节制;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法令出一1.创立:秦始皇确立了“皇帝”制度。

2.特征:皇帝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3.影响(1)皇权带有独断性、随意性的特点,影响了国家政治决策的合理性。

(2)历代官僚体制的变化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二、君权和相权1.演变2.影响:有利于防范宰相专权;有利于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演变(1)秦朝:中央和地方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2)西汉:汉武帝设十三州部刺史,监察地方政治。

中央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

(3)发展:唐代的御史台;宋朝的提点刑狱司;元朝的御史台。

2.评价(1)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2)消极: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

2.察举制:汉武帝时期,诏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向朝廷举荐人才的制度。

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拔官吏,九品官人法又称九品中正制。

4.科举制(1)演变:隋朝创立,成为历朝主要的选官制度;明清八股取士。

(2)进步性: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加强了中央集权;保证了行政人员的来源和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3)局限性:考试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

五、行省的设置1.内容:元代全国分设十个行省;另有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以及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行省以下依次为路、府、州、县。

2.管辖: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3.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轻巧识记]1.君主专制的演进与强化2.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3.选官制度的演变及标准[概念阐释]1.古代监察的弹劾制弹劾是古代监察的一项重要权力,自秦代就已产生,到了魏晋之后,弹劾之权达到“分督百僚,自皇太子以下,无所不行”的地步。

唐代时期,御史还可以根据风闻弹劾。

所谓风闻,就是御史可以根据道听途说,片言汇报,在没有真凭实据的情况下,仍可提出弹劾。

2.八股取士明清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

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故名“八股取士”。

明清统治者采用“八股取士”的方式来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

[易错提醒]1.唐代中书省不同于元代中书省。

唐代的中书省是中央决策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代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掌管六部。

2.行省制度并非否定郡县制。

行省制并不是对郡县制的否定,而是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进一步发展完善。

1.我国古代自秦朝以来皇权至上,法令出一。

在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发展中,相权不断被分化、削弱,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2.中国古代王朝设置监察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

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其监察效能是有限的。

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三个阶段。

4.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上述材料中的两次大变动分别是指什么?有何共同点?[教你读史]中心词:“变动”。

即政治制度在秦汉、隋唐时期的创新性举措,据此再概括其共同点。

[提示] 变动:第一次指秦汉时期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第二次是指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共同点:官员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最终集权于皇帝。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综合功能。

[教你读史]分层提炼信息:①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思想”,是指对文学和儒学的影响;②“形成一种制度……行政管理”,是指加强统治方面的作用;③“稳定性和连续性”,实际上形成一种政治文明。

[提示]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思想,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整体,维护文明的稳定性与连续性。

从汉至元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发展趋势(1)加强君权的措施:①汉武帝设立“中朝”,实际削弱了丞相权力。

②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后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实际上分散了相权。

③宋朝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相,设枢密院掌军事,设三司掌财政,相权进一步分散。

④元朝设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其加强皇权的最大特色在于注重从宗教方面加强控制。

(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①西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后逐步削弱王国势力,解除诸侯王军政大权;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部,作为监察区,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②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3)趋势: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压抑。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材料一] 建元元年(公元前141)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元光元年(公元前136)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东汉)班固《汉书·武帝纪》(1)材料一体现了怎样的选官制度?有何积极影响?[教你读史]提炼两个信息:一是时间,公元前141年,是汉武帝时期,建元是其年号;二是选官方式和项目,由下而上举荐,“贤良方正……孝、廉”。

[提示] 制度:察举制度。

积极影响:以德、行、才能为举荐标准,冲破了先秦贵族血缘世袭制的藩篱;拓宽了选官渠道,使汉武帝时人才济济,是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材料二] 秦汉以后,公族虽更而世族尚不全革,九品中正之弊,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自唐以后,乃仿佛立贤无方之谊,至宋明而始变其辙焉,虽所以教之未尽其道,而其用人之制,则三代私而后世公也。

——魏源《墨觚下·治篇九》(2)结合材料二分析,汉至宋明时期选官标准有何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教你读史]“三代私而后世公”是关键。

对比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于“私”是血缘门第,于“公”是才能,体现了汉至宋明选官制度的变化。

[提示] 变化:西汉,才能与品德(声望);魏晋南北朝,门第出身;唐朝,才能(考试成绩)。

实质: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对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1)社会效能:古代选官和用人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社会兴衰。

因此,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

(2)演变规律: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主要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这些制度在执行的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

(3)标准变化: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4)科举地位: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选官方式。

明朝之前的科举制度推动了我国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积极性占主导地位;但明朝之后的科举制度消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阻碍了社会进步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从汉至元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1.中央制度创新(1)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唐朝三省六部制,宋代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元朝设中书省。

2.地方制度变革:汉代郡国并行制、刺史(后改称州牧)制度,唐朝设置节度使,北宋派文臣做地方官,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3.结果(1)皇帝与丞相矛盾凸显,相权不断遭到削弱,皇权逐步加强。

(2)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北宋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4.选官、用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

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5.加强监察:历代王朝都重视监察,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的效能十分有限。

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影响1.有利于维持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转。

在先秦时期,维护了宗法制为核心的奴隶制政治体制的运转,保证了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和王权的正常过渡;在封建社会,维护了封建皇权至高无上和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保证了封建统治体制的正常运转。

2.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大一统”局面。

通过选官制,选拔效忠于王朝统治者的中央和地方官员,保证了王朝统治机器的正常运转,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多民族国家“大一统”的局面。

3.选官制度的标准化、制度化对国家选拔官员,维持统治的长治久安起了重大作用,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赋税征收以及防止了人民的反抗。

4.选官制度的变化和完善,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推动了官员素质不断提高,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题组一君主专制的演进1.古代臣民把皇帝称为“陛下”。

“陛”本来指宫殿的台阶,后来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臣民常常不能对皇帝直接说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转达。

“陛下”称谓的由来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突出特征是( )A.专制皇权不容逾越B.封建等级制度森严C.中央机关权力分化 D.皇帝推崇君权神授解析:选 A 臣民的话要由侍卫传达,说明了皇帝的高高在上,从而突出了皇权的不可逾越。

2.宋太祖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其核心是围绕( )A.削弱中央大将和丞相的权力B.解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C.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D.削弱地方军队的实力解析:选 C 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军事、行政、财政上采取了多种措施,其核心是围绕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分配,故选C项。

3.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过多次重大变革。

创立省制,使省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是在( )A.秦朝 B.汉朝C.唐朝 D.元朝解析:选 D 元朝行省制的确立,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省制的开端。

题组二君主专制的强化4.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

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 )A.防止宰相权重难控制 B.完善中央集权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扩大民主权利解析:选 A 设置多个宰相是为了分割宰相的权力,加强皇帝的权力,并不是完善中央集权,也不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君主专制时代是不存在扩大民主权利的,其目的是防止宰相权重难控制。

5.“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

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

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