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对中国古代塔砖材料性能劣化影响的研究
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气候变迁是指地球大气环境的长期变化。
对于中国古代社会而言,气候变迁对其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农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而气候变化则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成败。
在中国历史上,多次发生过旱涝灾害,这些自然灾害给农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例如,在唐朝时期,黄河流域发生了长达十年的旱灾,导致数百万人死亡。
此外,在明清时期也曾多次发生过旱灾和洪水等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减产和饥荒等问题。
其次,气候变迁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商业和贸易活动产生了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主要通道之一。
然而,在气候变迁的影响下,这条贸易路线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例如,在唐朝时期,气候变化导致西域地区的沙漠化加剧,使得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此外,在明清时期,气候变化也导致了江南地区的洪涝频繁发生,使得当地商业和贸易活动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第三,气候变迁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文学作品都反映了气候变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例如,在唐代诗歌中就有很多描写旱灾和饥荒的作品。
此外,在古代绘画中也经常出现自然灾害的题材,如《溪山行旅图》就描绘了一场山洪暴发后留下的惨状。
最后,气候变迁还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一定影响。
在古代社会中,自然灾害常常被视为天象异变或者是神怒人怨等不祥之兆。
因此,在发生自然灾害时,政府往往会采取各种措施来平息民心,如赈灾、祭祀等。
在明清时期,气候变化导致了多次自然灾害的发生,这也促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来缓解灾难带来的影响。
总之,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这些影响既体现在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各个方面,也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紧密关系。
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气候变迁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并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这一挑战。
气候对中华历史治乱兴衰的巨大影响!
气候对中华历史治乱兴衰的巨大影响!文:王东(华东师大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系主任)在世界范围内关于气候变暖的争论中,人们听到的最多的是政治家和气象学家的声音,而很少甚至没有听到历史学家的声音。
其实,对未来气候演变的各种可能性推测,都离不开对气候史的实证性研究。
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研究气候史,就是要从长时段的变化中来考察每一时段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历史的关系,梳理气候变化与历史发展关联性的种种内在机理和整体脉络,而不是将气候变化与各种历史细节一一对应起来,作机械、甚至是决定论的比附。
本讲座之所以用“从气候变化看中国大历史”作为副标题,其用意正在于此。
一、当气候与历史相遇个体生命对天气——气候(大气温度、湿度、降水、风力、风向、自然灾害等)的感受,主要有三种形式的差异:早晚(昼夜)差异、季节性差异和区域性差异。
除此之外,我们对气候的知识,就很少了。
正因为如此,在每一个人的一生中,我们总会有一个经验性的认知:我们所生活的地方,除了早晚和季节性的变化之外,围绕在我们身边的气候,是大体不变的。
其实,除了早晚、季节和区域性的差异之外,气候的变化还有很多很多的形式。
如果把连续的几代人关于气候的认识累积起来,我们就会发现,即使是在某一个特定的区域,气候的变化也是多种多样的。
尤其是把气候的变化放到百年、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尺度上来看,情况就更是如此了。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中国的上古神话传说谈起。
后羿的传说:传说夏代(距今约4000年)的时候,天上突然出现了十个太阳,它们不是一个接着一个升起,而是同时悬在空中,它们的烈焰烧烤着大地,庄稼被烤焦了,没有任何植物可以存活,人们只能痛苦地祈祷。
为了救万民于水火,一个叫后羿的神箭手,射落了其中的九个太阳,每个太阳之中都有一个金色的乌鸦,周身燃烧着熊熊大火。
从此以后,天上只有一个太阳。
大禹的传说:传说禹是夏朝的开创者,他的父亲鲧因治水失败而被杀。
他子承父业,为尧、舜二帝治水,后即帝位,是为夏禹。
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的影响气候变化不仅对地球的生态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还直接影响到了人类的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瑰宝,它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的影响,并采取措施保护它们。
首先,气候变化对于历史建筑物和文化景观的影响不可忽视。
许多历史建筑物和景观是人类文明的见证者,它们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然而,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条件,如暴风雨、高温和自然灾害,会对这些建筑物和景观造成破坏。
例如,日本的京都清水寺曾多次遭受台风和地震的摧毁,需要进行修复和保护。
而在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由于地面下陷和气候变化引发的高温导致塔体倾斜,直接威胁到了其安全性。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来应对这些威胁,保护并修复历史建筑物和文化景观,以传承人类智慧和创造力。
其次,气候变化还影响到一些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一些传统农业和渔业实践与特定的自然环境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习俗和经济模式。
然而,气候变化导致的河流干涸、季风模式改变和海洋酸化等问题,威胁到了这些传统实践的生存和发展。
例如,印度的稻田文化是国家文化的一部分,然而,气候变化导致的水资源减少和干旱使得稻田面临着巨大的威胁,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这一文化遗产。
此外,一些渔村也因为气候变化导致的海洋捕捞资源减少而面临着生存的困境。
因此,我们需要发展可持续的农业和渔业模式,以适应气候变化的挑战,并保护这些重要的文化遗产。
最后,气候变化对人们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产生了间接的影响。
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都在发生变化。
例如,一些以冰雪为主题的节日可能会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而面临困境。
在北极地区,冰层融化导致当地居民无法进行传统的捕鱼和狩猎活动,这直接威胁到其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延续。
与此同时,气候变化也在改变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价值观念,推动人们形成环保的觉醒。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这可能会对我们的文化与文明产生深远影响。
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的影响:历史遗迹的保护
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及历史遗迹的影响与保护
哎呀,说起这气候变化嘛,对咱们四川嘞些古老的文化遗产跟历史遗迹,那可是影响不小嘞。
你想哈,以前那些青砖古瓦,雕梁画栋,都是经年累月风吹雨打过来的。
现在倒好,气温忽高忽低,雨水也来得不是时候,好多古迹都遭了殃。
就说咱们都江堰吧,那可是老祖宗的智慧结晶,灌溉了成都平原几千年。
但气候变化一来,水位变化大,洪水季节水势更猛,保护起来就更费心了。
还有那些石窟、石刻,日晒雨淋的,风化得更快,颜色都褪了,看着都心疼。
保护这些宝贝,得下大力气。
首先得科学规划,用些新技术新材料,比如防水涂层、加固结构,让它们能多抗几年风雨。
再就是要加强监测,天气一有变化,就得提前准备,减少损害。
还有啊,得提高大家的保护意识,人人都是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别让乱刻乱画、随意破坏的事儿再发生了。
最后,政府、专家、老百姓,大家得齐心协力,共同面对这个挑战。
毕竟,这些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是咱们四川人的根,是咱们文化的魂,得好好传下去,让后人也能看到咱们祖先的智慧和汗水。
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全球文化遗产
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全球文化遗产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上,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与历史的结晶,它们见证了岁月的变迁和文明的演进。
然而,如今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气候变化正在对全球的文化遗产造成前所未有的影响。
气候变化带来的温度升高是其中一个显著的因素。
炎热的天气不仅让人们感到不适,对于那些古老的建筑和文物来说,也是巨大的威胁。
例如,长期的高温可能导致石质建筑表面的剥落和开裂。
像埃及的金字塔,其石块在高温下可能会因为热胀冷缩的原理而出现细微的裂缝,日积月累,这些裂缝可能会逐渐扩大,从而影响整个建筑的结构稳定性。
湿度的变化同样不容小觑。
有些地区由于气候变化,降雨量增多,空气湿度增大。
对于木质的文物和建筑,如中国的古老木建筑,过多的水分会导致木材腐烂、变形。
而在一些原本干燥的地区,气候变得更加干旱,使得保存于这些地方的壁画、织物等容易干裂、褪色。
海平面的上升是另一个令人忧心的问题。
许多沿海地区的文化遗产正面临被海水淹没的危险。
比如,一些位于低海拔沿海的古城堡、古寺庙,可能会因为海水的侵蚀而逐渐消失。
马尔代夫等岛国的一些历史遗迹,也因为海平面的不断上升而岌岌可危。
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繁发生,如飓风、暴雨、暴雪等,对文化遗产造成了直接的破坏。
飓风可能会吹倒古老的塔楼和纪念碑;暴雨可能引发洪水,淹没博物馆和历史建筑,损坏其中的珍贵藏品;暴雪则可能压垮一些脆弱的古建筑结构。
气候变化还间接影响着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由于灾害的增多,用于修复和保护文化遗产的资源和资金变得更加紧张。
同时,一些地区因为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经济发展受到限制,投入到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资金也相应减少。
此外,气候变化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这也对文化遗产的传承产生了影响。
一些传统的技艺和习俗,可能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失去了存在的基础,逐渐被人们遗忘。
比如,某些依赖特定气候条件的农业生产方式所衍生出的民俗文化,可能会因为气候不再适宜而难以延续。
气候变化对人类文化遗产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气候变化对人类文化遗产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一、引言
1.1 背景介绍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气候变化对人类文化遗产的影响
2.1 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2 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文化遗产的直接影响
2.2.1 建筑物和结构受损
2.2.2 文物和艺术品的退化或破坏
2.2.3 古老文化传统的失传
2.3 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2.3.1 旅游业的受损
2.3.2 居民生计的改变
2.3.3 文化产业的发展受阻
三、案例研究:气候变化对具体文化遗产的影响
3.1 古代建筑遗址的保护与管理
3.1.1 世界文化遗产--埃及金字塔
3.1.2 世界文化遗产--中国长城
3.2 艺术品和文物的保存与修复
3.2.1 石窟艺术--中国的莫高窟
3.2.2 名画和雕塑--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艺术品
四、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措施
4.1 制定全球气候变化应对
4.1.1 国际合作与协商
4.1.2 发展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和工艺
4.2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
4.2.1 加强建筑物和结构的保护
4.2.2 修复和维护文物和艺术品
4.2.3 保护和传承古老文化传统
4.3 提高公众意识与教育推广
4.3.1 加强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
4.3.2 开展教育活动与宣传推广
五、结论
5.1 现状总结
5.2 未来发展趋势
5.3 研究的限制与展望
六、致谢
注意:此处提供的是典型的章节结构,实际符合所述的每个章节应该包含更具体的内容。
传统建筑材料可持续性的问题分析
传统建筑材料可持续性的问题分析对于传统建筑材料的持续性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并开始思考解决方法。
传统建筑材料如木材、石材和砖瓦等在建筑领域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本文将对传统建筑材料的可持续性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一、环境影响问题传统建筑材料的生产和使用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首先,木材的采伐导致了森林砍伐和生态破坏。
随着建筑需求的增加,大量的木材资源被耗尽,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和土壤侵蚀等问题。
其次,石材和砖瓦的开采和加工会产生大量的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如矿石开采引发的土地盗采和矿产过度开发等。
这些环境问题对于地球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资源浪费问题传统建筑材料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存在较大的资源浪费。
木材的采伐和加工涉及大量的能源消耗和水资源的使用,而且木材的生命周期较短,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回收和再利用,将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此外,石材和砖瓦的开采也消耗了大量的水和能源资源,同时在建筑废弃后,石材和砖瓦也难以被回收和再利用,导致资源的浪费。
三、解决方法为了解决传统建筑材料的可持续性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促进可再生材料的使用:可再生材料如竹木材等具有快速生长和可再生的特点,能够有效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侵蚀和浪费。
政府和建筑师可以通过鼓励使用可再生材料,推动市场供需的变化,降低传统建筑材料的使用比重。
2. 提倡节约使用传统材料:在传统建筑材料使用过程中,应加强节约使用的意识。
例如,在木材的使用中,可以采取精细化设计和生产,减少浪费和损耗。
同时,应鼓励修复和回收利用传统建筑材料,延长其使用寿命。
3. 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绿色建筑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原则,通过使用节能、环保的材料和技术,降低建筑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政府可以出台相应政策和标准,鼓励和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4. 开展科研和技术创新:通过科研和技术创新,寻找替代传统建筑材料的新材料。
《应县木塔损伤分析及材性微观劣化与保护研究》
《应县木塔损伤分析及材性微观劣化与保护研究》篇一一、引言应县木塔,位于山西省应县佛宫寺内,作为中国现存最高、最古老且无架无柱的大型木结构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木塔受到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逐渐出现损伤和材性微观劣化的问题。
本文旨在对应县木塔的损伤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其材性微观劣化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木塔的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应县木塔损伤分析2.1 损伤类型应县木塔的损伤主要包括表面风化、开裂、虫蛀、腐朽等。
其中,表面风化表现为木材表面颜色变化、粗糙度增加等;开裂则可能导致结构稳定性下降;虫蛀和腐朽则进一步削弱了木材的承载能力。
2.2 损伤原因损伤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如风雨侵蚀、温差变化、地震等;人为因素如游客触碰、环境污染等。
此外,木材本身的材性特点也是导致损伤的重要因素。
三、材性微观劣化研究3.1 材性微观劣化表现材性微观劣化主要表现为木材细胞壁变薄、纤维断裂、木质素和半纤维素降解等。
这些变化导致木材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降低,进一步加速了木塔的损伤过程。
3.2 材性微观劣化机制材性微观劣化机制包括水解、氧化、生物侵蚀等。
水解作用导致木材细胞壁破裂,纤维强度降低;氧化作用使木材颜色变化,表面粗糙度增加;生物侵蚀则进一步加速了木材的腐朽过程。
四、保护措施研究4.1 加强监测与评估为对应县木塔进行科学保护,应加强监测与评估工作。
通过定期对木塔进行全面检查,了解其损伤情况和材性微观劣化程度,为保护工作提供依据。
4.2 防护措施针对应县木塔的损伤和材性微观劣化问题,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如对表面风化的木材进行清洗、加固处理;对开裂的木材进行修复;对虫蛀和腐朽的木材进行除虫、防腐处理等。
此外,还应加强环境控制,减少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对木塔的影响。
4.3 强化管理为确保保护工作的有效实施,应强化对应县木塔的管理。
包括制定严格的保护制度、提高游客素质、加强执法力度等,以防止人为破坏和污染。
文化遗产保护与气候变化应对有什么关联
文化遗产保护与气候变化应对有什么关联当我们提及文化遗产保护时,往往会想到古老的建筑、珍贵的文物、传统的技艺等,而气候变化似乎是一个更宏观的全球性问题。
然而,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领域,实际上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气候变化会对文化遗产的物质形态造成直接损害。
例如,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洪水、飓风等的频率和强度增加,会对古建筑、古迹等造成严重的冲击。
那些历经岁月沧桑的古老建筑,其结构和材料可能已经脆弱,无法承受剧烈的气候变化带来的压力。
以木质结构的古建筑为例,过多的雨水和潮湿的环境可能导致木材腐朽,从而削弱建筑的稳定性。
而洪水的冲击则可能冲毁地基,使建筑面临倒塌的危险。
再者,气温的升高也会给文化遗产带来不良影响。
长期的高温可能会导致石材的风化速度加快,壁画的色彩褪色,金属制品的腐蚀加剧。
例如,在一些干旱地区,气温的上升使得土地干裂,这对于依赖于特定地质条件保存的地下文化遗产,如古墓、遗址等,构成了威胁。
因为干裂的土地可能改变地下的湿度和压力条件,进而影响这些文化遗产的保存状况。
除了对物质形态的直接损害,气候变化还会通过影响生态环境间接威胁文化遗产。
海平面上升是气候变化的一个显著后果,这对于沿海地区的文化遗产,如古老的港口城市、海防工事等,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随着海平面的不断上升,这些文化遗产可能会被海水淹没或侵蚀,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同时,气候变化导致的生态系统变化也会对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的文化景观产生影响。
比如,一些依赖特定植物群落或动物栖息地的文化景观,可能会因为气候变化导致的物种迁徙或灭绝而失去其原有的特色和价值。
原本生机勃勃的田园风光,可能因为干旱变得荒芜,原本丰富多样的生物群落,可能因为气温变化而失衡,这都使得与之相关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受到损害。
另外,气候变化还会对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利用产生影响。
当一些文化遗产所在地遭受频繁的自然灾害时,人们的生活和经济活动会受到干扰,这可能导致当地社区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度降低,传承的动力减弱。
气候变化如何影响人类的文化遗产和传统知识
气候变化如何影响人类的文化遗产和传统知识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丰富多样且璀璨夺目的文化遗产,积累了深厚的传统知识。
然而,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这些宝贵的财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
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如暴雨、洪水、飓风等,对许多历史建筑和古迹造成了直接的破坏。
以古老的城镇和城堡为例,它们往往是由特定的材料和建筑技术建造而成,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强大自然力量时显得脆弱不堪。
暴雨可能导致洪水泛滥,淹没低洼地区的古建筑,长时间的浸泡会使建筑基础受损,墙壁崩塌。
飓风则可能直接吹倒那些历经岁月沧桑的古老建筑,摧毁它们的结构和外观。
其次,气温的升高和气候模式的改变也在悄然侵蚀着文化遗产。
许多文化遗产,特别是石质的古迹和雕塑,容易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
热胀冷缩的原理使得石材产生裂缝,久而久之,这些裂缝不断扩大,严重损害了文化遗产的完整性。
干燥的气候条件则可能加速木质文物的腐朽,使珍贵的木雕、木建筑等面临损毁的风险。
再者,海平面的上升对沿海地区的文化遗产构成了巨大威胁。
一些拥有悠久历史的海滨城镇、港口和海防设施逐渐被海水淹没。
这些地方不仅承载着当地人民的历史记忆,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
随着海平面的不断上升,它们可能永远消失在大海之中,带走了那段独特的历史和文化。
除了对物质文化遗产的直接破坏,气候变化还对人类的传统知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知识是人类在长期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积累的智慧结晶,包括农业、渔业、狩猎、医药等方面的知识。
在农业领域,气候变化打乱了原有的气候规律,使得传统的种植和养殖方法不再适用。
过去,农民们根据季节的变化和当地的气候条件来安排农事活动,选择适宜的作物品种。
但如今,气温升高、降水模式改变,导致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发生变化,病虫害的发生频率和种类也有所不同。
这就使得依靠传统经验的农民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他们不得不重新摸索适应新气候条件的种植方式。
气候变化背景下建筑材料性能与适应性研究
气候变化背景下建筑材料性能与适应性研究气候变化已成为当前全球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
全球气温升高、频发的极端天气事件,以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都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在这个背景下,建筑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如何研究和应用适应气候变化的建筑材料性能,成为了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首先,建筑材料的性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全球温度的升高,建筑物需要有更好的保温性能和隔热性能,以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因此,建筑材料的导热系数、隔热性能、热容量等关键性能指标,需要得到全面的研究和改进。
其次,建筑材料的适应性也是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由于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建筑材料需要具备良好的耐久性和抗灾性。
例如,高温地区需要材料具备优异的耐热性能,而多雨地区则需要材料具备良好的耐湿性能和抗腐蚀性能。
因此,研究和开发适应不同气候环境的建筑材料,对于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同时,建筑材料要与建筑设计和施工相结合,形成一个整体系统。
建筑材料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应用,需要与其他建筑元素密切配合,确保整个建筑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例如,建筑立面的材料要与建筑节能系统紧密结合,形成一个高效的热力学闭环。
只有在整个系统的协同作用下,建筑材料的性能才能充分发挥,适应气候变化的挑战。
此外,绿色建筑理念也是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建筑材料的环保性是评价建筑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建筑材料需要尽可能地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降低碳排放、减少资源消耗和减少废弃物产生。
因此,研究和应用可再生材料、节能材料,以及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能够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的挑战,并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总而言之,气候变化背景下建筑材料性能与适应性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研究和应用适应气候变化的建筑材料可以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并提高建筑物的抗灾能力。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建筑材料的研究与应用不能孤立看待,必须与建筑设计、施工和管理等环节进行紧密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气候对中国古代塔砖材料性能劣化影响的研究_汤永净
第24卷第3期2012年8月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SCIENCES OF CONSERVATION AND ARCHAEOLOGYVol.24,No.3Aug ,2012收稿日期:2011-09-13;修回日期:2012-01-3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50878153);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资助(IRT1029)作者简介:汤永净(1965—),女,副教授,1996年同济大学岩土工程,博士,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同济大学岩土楼708,电子邮箱ytang@tongji.edu.cn文章编号:1005-1538(2012)03-0033-07气候对中国古代塔砖材料性能劣化影响的研究汤永净1,邵振东2(1.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上海200092;2.上海仰韶古建筑保护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海200333)摘要:在气候影响下,塔砖材料性能的劣化加剧了中国古塔结构的损伤,减少了古塔的结构寿命。
为此,课题选择两个极具代表性的中国古代砖塔—1500年历史的嵩岳寺塔和1200年历史的法王寺塔进行同一性研究,欲证明两塔在地理位置、环境气候、形制、塔体古砖制造原料和制造工艺等方面均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和同一性。
采用X 射线荧光光谱法分析了两塔塔砖的材料成分,采用压汞法对两塔塔砖材料的孔隙率、孔隙结构和孔隙分布特征进行了实验。
两塔塔砖材料实验结果的差异证明:在公元5世纪到公元8世纪的300年气候影响下(该气候为自然营力而非实验室人工模拟),塔砖材料孔隙率的增大是导致中国古代塔砖性能劣化的主要原因,大约30%左右的孔隙从小于1000nm 孔径发展扩大到10000 50000nm 孔径是塔砖材料孔隙率增大的主要表现形式。
因此,预防小孔径孔隙(小于1000nm )在气候影响下发展扩大的防治措施应该成为中国古代砖塔保护工作的研究重点。
同时,对因塔砖材料性能劣化而产生的古塔塔体的表观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有利于中国古代砖塔的保护。
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的影响:历史遗迹的保护
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的影响:历史遗迹的保护
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的影响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尤其是对历史遗迹的保护提出了严峻挑战。
历史遗迹作为人类文明的见证者和传承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然而它们却常常因为气候变化而面临着威胁。
首先,气候变化导致了自然灾害频发,如更加频繁和剧烈的风暴、洪水和干旱,这些灾害直接威胁到历史遗迹的物理完整性。
例如,沿海地区的古城和古建筑因海平面上升而受到淹没的风险增加,而干旱地区的遗址则因长期干旱而受到破坏。
其次,气候变化也改变了环境条件,对历史遗迹的材料和结构造成了间接影响。
比如,极端高温或潮湿的天气条件可能加速石材的风化和腐蚀,使得古建筑、雕塑或壁画等面临着更快的老化和破坏。
此外,气候变化还可能改变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价值观。
随着环境的变化,人们可能面临重新评估历史遗迹的意义和重要性的挑战。
例如,某些遗址可能因为环境的改变而失去其原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认同,从而影响到人们对其保护和传承的决策。
面对这些挑战,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和传承历史遗迹。
这包括加强监测和预警系统,以及制定更加严格的保护政策和法规。
同时,通过国际合作和技术创新,寻求更加可持续的保护方法,以确保文化遗产能够在气候变化的挑战面前长久存留。
总之,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紧迫的问题,需要全球各方共同努力,以保护和传承人类宝贵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的影响:历史遗迹的保护
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的影响:历史遗迹的保护
气候变化,这个全球性的问题,正逐渐侵蚀着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历史遗迹,作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承载着人类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精髓,它们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全球气候的异常变化,如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海平面上升、温度波动等,正对这些无价之宝构成严重威胁。
首先,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对历史遗迹的破坏不容忽视。
暴雨、洪水、飓风等自然灾害往往能够迅速摧毁古建筑和遗址,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例如,2018年,意大利威尼斯的洪水就对圣马可广场和多处历史建筑造成了严重破坏。
此外,干旱和高温也会导致建筑材料的老化和脆化,加速遗迹的衰败。
其次,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的文化遗产构成了巨大威胁。
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不断上升,许多位于沿海低地的历史遗迹面临被淹没的风险。
例如,孟加拉国的巴格拉姆古城,由于海平面上升和河流侵蚀,其历史遗迹正逐渐消失。
再者,温度的波动也对历史遗迹的保护提出了挑战。
温度的剧烈变化会导致建筑材料膨胀和收缩,从而引起裂缝和结构损坏。
这种损害在石质建筑中尤为明显,如埃及的金字塔和中国的长城,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面对这些挑战,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已经开始采取行动。
通过加强监测、制定应急预案、采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修复和保护等措施,努力减缓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的影响。
同时,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关系的认识,也是保护工作的重要一环。
总之,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的影响是深远且紧迫的。
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这些不可替代的人类财富,让它们得以传承给后代,继续讲述人类历史的故事。
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的影响:历史遗迹的保护
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的影响:历史遗迹的保护气候变化,这个全球性的问题,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着我们的世界。
它不仅仅威胁着自然生态系统,也对人类的文化遗产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历史遗迹,作为人类文明的见证,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保护危机。
随着全球温度的升高,极端天气事件变得更加频繁和强烈。
海平面上升、洪水、干旱和风暴等自然灾害,对历史遗迹的物理结构造成了直接的破坏。
例如,海平面上升威胁着沿海地区的历史遗迹,如威尼斯的水城景观和马尔代夫的历史建筑。
洪水和风暴则可能导致古迹的倒塌和损坏,如2019年巴黎圣母院的大火,部分原因就是由于极端天气导致的。
此外,气候变化还导致了环境条件的改变,这些改变间接影响着历史遗迹的保护。
例如,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可能导致古建筑材料的老化和腐蚀加速。
石灰石、木材和壁画等材料对环境变化尤为敏感,它们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的耐久性大大降低。
干旱和缺水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构成了威胁。
水资源的短缺不仅影响着遗迹的维护和修复工作,还可能导致周边环境的恶化,进一步加剧遗迹的破坏。
例如,埃及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就面临着沙漠化加剧的威胁。
面对这些挑战,国际社会已经开始采取行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各国政府正在努力制定和实施保护措施,以减轻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的影响。
这包括加强遗迹的防灾减灾能力,采用更加耐候的建筑材料,以及开展国际合作,共同研究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然而,保护文化遗产需要全球性的努力和长期的承诺。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减少碳足迹、支持可持续旅游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活动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这些宝贵的历史遗迹能够传承给未来的世代,继续讲述人类文明的故事。
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的影响:历史遗迹的保护
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的影响:历史遗迹的保护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文化遗产,尤其是历史遗迹,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气候变化不仅影响着自然景观,也对人类文明的见证者——历史遗迹造成了直接和间接的损害。
从海平面上升导致的洪水侵蚀,到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繁发生,再到温度和湿度变化对建筑材料的侵蚀,气候变化的影响无处不在。
首先,海平面上升是许多沿海历史遗迹面临的直接威胁。
例如,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和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都面临着海水侵蚀的危险。
随着海平面的上升,这些地区的地下水位也随之上升,导致地基不稳定,建筑结构受损。
此外,海水的盐分对石质建筑的侵蚀作用也不容忽视。
其次,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对历史遗迹的保护构成了严重威胁。
风暴、洪水和干旱等自然灾害不仅直接破坏遗迹,还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如山体滑坡和土壤侵蚀,进一步加剧对遗迹的破坏。
再者,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对历史遗迹的建筑材料有着深远的影响。
木材、石材和金属等材料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会有不同的反应。
例如,高温和湿度的增加可能导致木材膨胀和腐烂,而温度的波动则可能引起石材的裂缝和剥落。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保护历史遗迹的策略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首先,需要加强科学研究,以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对遗迹的具体影响,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其次,应采取适应性措施,如加固建筑结构、改善排水系统和使用抗腐蚀材料。
此外,提高公众意识和参与度也是关键,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让更多人了解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的影响,并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
最后,国际合作在保护历史遗迹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不同国家和地区可以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开发有效的保护策略和技术。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为后代保留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继续讲述人类历史的故事。
总之,气候变化对历史遗迹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采取综合性的措施来应对。
通过科学研究、适应性保护、公众教育和国际合作,我们可以为历史遗迹的保护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确保它们在未来世代中继续闪耀着人类文明的光芒。
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的影响:历史遗迹的保护
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的影响:历史遗迹的保护在地球的漫长历史中,人类文明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传承。
然而,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问题正逐渐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严峻挑战。
从冰川融化到海平面上升,从极端天气事件到生态系统的破坏,气候变化的影响无处不在,对历史遗迹的保护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首先,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如洪水、干旱、风暴等,对历史遗迹构成了直接的物理破坏。
例如,洪水可能会冲刷掉脆弱的建筑结构,而干旱则可能导致土壤干裂,影响地基的稳定性。
风暴则可能直接摧毁历史建筑,或者通过风化作用加速材料的老化。
其次,气候变化还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这对于沿海地区的文化遗产尤其危险。
许多历史遗迹,如古城、寺庙和纪念碑,都位于海岸线附近,海平面的上升不仅可能淹没这些遗迹,还可能改变其周围的环境,从而影响其保存状态。
此外,气候变化还可能通过影响生态系统来间接影响文化遗产。
例如,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某些植物和动物物种的灭绝,这些物种可能与文化遗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的消失可能会改变文化遗产的背景和环境,从而影响其价值和意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保护历史遗迹的策略需要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
这可能包括加强建筑结构的防洪和防风能力,提高材料的耐候性,以及采取更有效的排水和土壤管理措施。
同时,也需要对文化遗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了解它们在气候变化面前的脆弱性,并制定相应的保护计划。
此外,文化遗产的保护也需要全球性的合作和努力。
这包括国际组织、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以及公众的参与。
通过提高公众意识,加强教育和培训,以及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政策和法规,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这些无价的历史遗产,确保它们能够抵御气候变化的冲击,继续为后代传承。
总之,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威胁到历史遗迹的物理完整性,还可能改变其文化和环境背景。
面对这一挑战,我们需要采取综合性的保护措施,加强国际合作,以确保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能够在未来继续闪耀其独特的光芒。
气候与环境的变化有何影响?南北考古文化兴衰的秘密(一)
气候与环境的变化有何影响?南北考古文化兴衰的秘密(一)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国南方和北方的新石器文化此消彼长的过程似乎存在着一个规律,会是什么呢?本文从气候的角度做下简单的梳理,限于篇幅,本文将时空下限定在7000BP这个点,其他时期的情况以及其他角度我们陆续在后面文章中来讲述。
季风10000年前距今18000年,更新世进入晚期,行将覆灭的更新世用一次异常冷酷的冰期向人类发起挑战,末次冰期的高峰期如约而至。
高纬度地区笼罩在厚厚冰层的下面。
东亚大地北方也是一片茫茫的荒野。
巨大的环境变化,让这片大陆上顽强生活的古人面对最严酷的抉择,在北方,茂密的森林变成草原。
面对生死存亡,这里的古人原本硕大的石器变得细小,以适应草原上狩猎的需要。
与北方尚处于旧石器末期不同的是,华南地区的古人抢先进入了新石器时期。
我们前面文章有过讲述,按照笔者推测,这些人是沿着露出海面的大陆架北上的O1系古人。
迁徙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中国古文化的发展,有个非常明显的现象。
每逢气候变得干冷的时候,南方地区的古文化会变得兴旺发达,而气候暖湿时期,北方的古文化会更加繁荣一些。
在更新世晚期这次寒冷的冰期中,相对于北方大地的萧条,华南地区的古文化相对来说异常的繁荣。
这片地区分布着玉蟾岩、三角岩、甑皮岩、大岩、庙岩、牛栏洞、朱屋岩、鲤鱼嘴、白莲洞、陈家岩、思多岩、麒麟洞、黄岩洞、螺髻岩、独石仔、矮洞、黄岩门等诸多遗存。
其中玉蟾岩和甑皮岩我们很熟悉了,这里不仅出现了原始的陶器,同时原始稻作也开始萌芽。
岭南遗址分布不过按照学者分析,这些遗存考古文化面貌差异还是不小。
陈伟驹博士在其博士论文中将岭南地区北方的遗存划分为玉蟾岩类型,南方为白莲洞类型。
玉蟾岩类型明显更发达一些。
这里的陶器类型是圜底釜形器,同时出现了家猪的驯化现象。
下图是晚更新世末次冰期的平均气温分布情况,从图上我们能够看出来,岭南地区的气温在10-20度这个区间,这个气温非常适合古人类生存,所以我国华南地区首先进入新石器时期也就不足为怪了。
环境温湿度变化对古建筑保护的影响及对策核心探寻
环境温湿度变化对古建筑保护的影响及对策核心探寻古建筑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古人智慧的体现,为更好的保护古建筑,有效保障古建筑的完整性以及完好性,应该科学把握环境温湿度的变化。
事实证明,古建筑对于环境温湿度是较为敏感的,只有注重把握好環境温湿度变化,才能够更好的保护古建筑,也才能够整体提升古建筑的保护力度以及保护工作成效。
标签:环境温湿度;古建筑保护;影响;对策古建筑是重要的财富,始终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在古建筑的保护过程中,应该充分全面的把握环境温湿度的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
在实践过程中,结合古建筑所处的自然环境以及地理环境等,积极采用科学全面的保护措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古建筑的保护成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优化古建筑的保护水平。
古建筑从材质上大概可以分为木结构和砖石结构两大类,环境温湿度变化对不同材质的古建筑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为更好的保护古建筑,必须充分全面的做好环境温湿度的科学分析以及精准把控,继而采取科学且高效的保护措施。
1 环境温湿度变化对古建筑保护的影响作为人类文化历史的重要财富,作为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古建筑融合了古人的聪明才智,融合了古人的建筑理念以及生态观念,是重要的历史见证。
但任何事物都会有自身的寿命周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若不注重古建筑的保护,势必会使得古建筑遭受侵蚀和破坏,甚至引发古建筑的坍塌。
因此,科学全面的做好古建筑的保护工作是非常关键的。
温湿度变化对古建筑保护往往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不同材质的古建筑可能遭受到不同的影响和作用。
本文将以木材质、砖石材质古建筑为例,探讨温湿度变化可能产生的直观影响。
1.1环境温湿度变化对木结构古建筑的影响在古建筑中,木结构的古建筑是比较多元化的。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充分运用自身的聪明才智,充分运用自身的知识,为人类社会贡献了很多优秀的建筑文明。
甚至在很多木结构的古建筑中,人们不会运用到任何一个铁钉,而是依托于铆等结构技巧来做好木结构的固定以及夯实等作业。
“简要概括气候影响我国古代社会文明发展的规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气候的波动变化对文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重建古代气候变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缺乏合适的温度代用指标,我国古温度重建结果分辨率较低,且多以定性记录为主,定量的古温度重建相对较少。
全球历史温度变化曲线的重建主要借助冰芯、深海沉积物和树轮的记录,而我国是传统的农耕文明社会,陆地上的沉积记录才能更好地反映我国历史气候变化。
随着技术的革新,微生物分子化石的研究蓬勃发展,微生物分子化石中的一类化合物——brGDGTs(支链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酯)——被用于古气候研究。
brGDGTs是细菌细胞膜的组成部分,其分子结构中有4到6个甲基和0到2个环戊烷。
如同人天冷需要加衣、天热需要减衣一样,寒冷的气候条件下细菌倾向于合成更多的甲基,而温暖的环境下合成的甲基数量则减少。
微生物活体死亡后,细胞膜中的brGDGTs等大分子能在地质体中长期保留下来,可以通过brGDGTs结构中的甲基个数推断当时的温度。
六盘山北联池靠近中华文明核心区,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团队选取这里的沉积物样品,借助brGDGTs,通过定量分析,重建了5000年以来我国北方更高分辨率的暖季(4月至10月)温度变化过程。
站合山西某地沉积物的孢粉重建的降水记录,联合团队获得了我国北方地区5000年以来究整的气候演变历程。
从重建的温度与降水结果来看,我国北方地区的气候呈现出不断变冷、变干的大趋势。
大约前3000年变化缓慢,之后的2000年变化加速。
这主要与太阳辐射变化有关,太阳辐射能量在过去5000年间持续下降。
另外,过去2000年以来的快速冷干现象还可能与太阳活动、局部火山活动等因素有关。
而且这一时期内区域植被中木本植物逐渐减少,导致地表反射率上升,也可能加快了气候变冷变干的速度。
研究人员将气候重建的结果与中国历史朝代相对应,发现不同历史时期的气候呈现出冷暖交替的特点。
比如,隋朝末年气候偏于冷干,唐朝初期和中期温暖湿润,后期快速转冷,与之相伴的是干旱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隙率 大 , 材料 自身 强 度 差 , 抗 温 湿 的 抗 冻 融 能 力 抵 差 。 因此 粘 土砖适 应 干燥 , 气温 高 的区域 , 材 因材 石
两个 极具 代表性的 中国古代砖塔一 1o 5 0年历史 的嵩岳 寺塔和 10 2 0年历史 的法 王寺塔进 行 同一 性研究 , 证明两 欲
塔在地理位置 、 环境气候 、 形制 、 体古砖制造原料和制造工艺 等方面均具有很强 的相似性 和同一性 。采用 x射线 塔
荧光 光谱 法分析了两塔塔砖 的材料成分 , 采用压汞法对 两塔塔 砖材料 的孔 隙率 、 孔隙 结构 和孔 隙分 布特征 进行 了
化最 早 发源 于 黄 河 、 江 中下 游 平 原 ( 如 中 国 的 长 例
仰韶 古 文 化 和 河 姆 渡 古 文 化 ) 因 此 , 期 的 中 国 。 早 古塔 大 多分 布在 黄 河 、 江 中下 游 平 原 。广 袤 的 平 长
收稿 日期 :0 1 9—1 ; 回 日期 :0 2~0 2 1 —0 3修 21 1—3 1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0 7 13 ; 5 8 8 5 ) 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资助(R 12 ) IT 0 9 作者 简介 : 汤永净 (9 5 ), , 16 一 女 副教授 ,9 6年 同济大学岩土工程 , 19 博士 , 上海市 四平路 13 2 9号 同济 大学岩土楼 7 8 电子 邮箱 y n@ 0, tg a
时 刻刻 经历 着气 候 和 气 候 变化 的影 响 , 这种 影 响导
体承 重结 构材 料 大 多 以粘 土 砖 为 主 , 欧 洲 的 古建 而 筑承 重砌 体材 料 大多 以石 材为 主 。这种建 筑 用材 的 传统 习惯 和地 域气 候相 关 。欧洲 属 于温带 海洋 性气 候 和亚寒 带气 候 , 其气 候 特点是 : 润 , 温低 ; 湿 气 中国 属 于温带 季风 气候 和 亚热 带气候 , 气候 特点 是 : 其 干
质密 实 抗 冻 融 性 能 好 而 更 加 适 应 湿 润 、 度 低 的 温
区域 。
代 砖塔 材料 性 能劣化 产 生 的根本 原 因 。特 别是 工业 革 命 以来 , 二氧 化碳 的肆 意排 放 、 大 恶化 了气 候环 极
境
传 统 的建 筑 用材 还受 同时代 文 化 和文 明程度 的 影 响 。塔 的建 造 离 不 开 文 化 土 壤 。在 中 国 , 代 文 古
人 类从 来没 有像 现在 这样 强 烈地关 注 变化 中的
1 中国古 代砖 塔 的结 构材 料 特 征及 气候 适 应 性
1 1 粘 土砖 成为 中国 古 塔 主 要承 重 材 料 是 气 候 适 . 环 境 。 因为 气候 和气 候 变化不 仅 直接 影 响
实验。两塔塔 砖材料实验结果 的差异证 明 : 在公元 5世 纪到公 元 8世 纪的 3 0年气 候影 响下 ( 0 该气候 为 自然营力
而非 实验室人工模拟 ) 塔砖材料孔 隙率 的增 大是 导致 中国古代塔砖性能劣化 的主要原 因 , , 大约 3 %左右 的孔 隙从 0
小 于 l0 n O 0 m孔径发展扩 大到 10 0~ 0 0 n 00 5 0 0 m孔径是塔砖材料 孔隙率增大的主要表现形式 。因此 , 防小 孔径孔 预 隙( 小于 10 n 在气候影响下发展扩 大的防治措施应该 成为 中国古代 砖塔保 护工作 的研究 重点 。同时 , 0 0 m) 对因塔
人 类 的生存 环 境 , 日益 严 重 地 影 响 着 地 球 环 境 。 还 地 球 和地球 上 的万事 万 物无不 留下气候 影 响 的烙 印
中国 的古 建 筑 ( 如 : 城 、 宫 、 塔 等 ) 例 长 故 砖 其砌
和 痕迹 。中国古 代 砖 塔 有 着几 十年 、 百 年甚 至 上 几 千 年历 史 , 在这 漫长 的历 史沧 桑 中 , 中国古 代砖 塔 时
砖材料性 能劣化而产生的古塔塔体 的表观 特征 进行 了分析 , 析结 果有利于 中国古代砖塔 的保护 。 分
关键 词 :气 候 变化 ; 同一 性 ; 料 成 分 ; 料 结 构 ; 观特 征 材 材 表 中 图 分 类 号 :T 3 2 U 6 文 献 标 识 码 :A
0 引 言
气 候 对 中 国古 代 塔 砖 材 料 性 能劣 化 影 响 的研 究
汤 永净 ,邵振 东
( .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 1 上海 2 0 9 ; 2 002 .上海仰韶古建筑保护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上海 2 0 3 ) 0 3 3
摘要 :在气候 影响下 , 塔砖材 料性能的劣化加剧 了中国古塔结 构的损伤 , 减少 了古塔 的结构 寿命 。为此 , 题选择 课
燥, 气温 高 。相对 石材 而言 , 土烧制 的古 砖 材料孔 泥
致 了塔 体材 料 劣 化 、 构 稳 定 性 能 损 伤 、 构 寿 命 结 结
减少。
中 国古 代 主要用 气候 指导 农 事活 动 。在公 元前
2世 纪 , 国周 朝 就有 关 于 气 候 的记 载 “ 日为候 , 中 5 3 候 为气 , 年 分 2 一 4气 、2候 ” 7 。现 代 气 候 ( l t) ci e ma 概 念是 : 由太 阳辐射 、 气环 流 、 大 下垫 面 、 类 活动形 人
第2 4卷 第 3期
21 0 2年 8月
文物 保护 与考 古科 学
S ENCES OF CONS CI ERVATI ON AND ARCHAE0L 0GY
Vo . 4 . . 1 2 No 3 Au 2 2 g, 01
文 章 编 号 :0 5—13 ( 02 0 0 3 0 10 5 8 2 1 ) 3— 0 3—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