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 曹刿论战2(1) (含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 曹刿论战2 同步练习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 曹刿论战2 同步练习

课时作业(二十)[20曹刿论战]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玉帛.()又何间.焉()小信未孚.() 下视其辙.()彼竭我盈.() 望其旗靡.()2.请根据自己的积累,仿照示例,写出含有下列加点字的成语。

要求加点的字含义相同。

示例:齐人三鼓.——一鼓.作气望其旗靡.——所向披靡.(1)彼竭我盈.——()(2)小信未孚.——()(3)故克.之——()(4)下视其辙.——()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今义:(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古义:今义:(3)可以..一战古义:今义:(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古义:今义: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战,勇气也”的意思是大丈夫打仗,靠的是勇气。

B.“彼竭我盈”中,“竭”和“盈”意思相对,揭示了敌我双方士气的对比,“彼竭我盈”之时正是反攻的有利时机。

C.本文第二段写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表现出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D.本文刻画人物精练传神,如“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这句话写出了曹刿心思缜密的特点。

6.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你探究的结论及理由。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军与秦军对峙。

赵王急于求胜,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执意让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指挥作战。

赵括一到长平,立即改守为攻,主动全线出击,结果中了秦军佯败之计,导致四十余万赵兵被坑杀。

(一)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回答问题。

[甲] 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20曹刿论战 课后作业(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20曹刿论战 课后作业(含答案)

20 曹刿论战夯实基础巩固知识预习自测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又何间焉(jiàn) 肉食者鄙(bǐ)牺牲玉帛(bó)望其旗靡(mǐ)小信未孚(fú)登shì(轼)而望之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何以战 以: 凭、靠 (2)弗敢专也专: 独自享有 (3)必以情情: 诚,诚实。

这里指诚心 (4)忠之属也忠: 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5)公将鼓之鼓: 击鼓进军 (6)下视其辙辙: 车轮碾出的痕迹 (7)既克,公问其故既: 已经 故: 原因,缘故 (8)难测也测: 推测,估计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注意体会其与今义的区别。

(1)十年春,齐师伐我 军队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3)小大之狱 指诉讼事件 (4)可以一战 可以凭借 4.下列句子中,“以”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C)A.何以战B.必以情C.必以分人D.可以一战【解析】C项“以”译为“把”,其他为“凭借”。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报以实情。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明察,但一定以实情诚心判断。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枯竭了。

(5)彼竭我盈,故克之。

敌方的士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士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6)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碾出的痕迹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6.根据要求填空。

(1)曹刿请见鲁庄公的根本原因是“ 肉食者鄙 , 未能远谋 ”。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 小大之狱 , 虽不能察 , 必以情 ”。

(3)曹刿不让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是“ 夫大国 , 难测也 , 惧有伏焉 ”。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 》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 》同步练习(含答案)

20 曹刿论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曹刿.请见(guì) 又何间.焉(jiān) 小惠未遍.(biàn)B.小信未孚.(fú) 牺牲玉帛.(bó) 遂.逐齐师(suí)C.肉食者鄙.(bǐ) 登轼.而望之(shì) 望其旗靡.(mí)D.夫.战,勇气也(fú) 下视其辙.(zhé) 弗.敢专也(fú)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又何间.焉 (2)小惠未遍.(3)神弗福.也 (4)衣食所安.(5)弗敢专.也 (6)必以信.(7)小信未孚. (8)虽不能察.(9)望其旗靡. (10)彼竭.我盈(11)齐师.伐我 (12)牺牲..玉帛(13)公将鼓.之 (14)忠之属.也3.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彼竭我盈,故克之.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D.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B.又何间.焉其间.千二百里C.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D.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5.下列对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6.下列句子在语序上与现代汉语习惯一致的一项是( )A.何以战?B.虽不能察,必以情。

C.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D.微斯人,吾谁与归?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3)彼竭我盈,故克之。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8.填空。

(1)本文选自《左传》,《左传》旧传为时期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体史书。

(2)《曹刿论战》记载了历史上著名的长勺之战,曹刿利用了作战中“,, ”的特点,趁敌军士气衰竭之际一举战胜了敌军。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课内外对比阅读三题(含答案 课外段译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课内外对比阅读三题(含答案  课外段译文)

《曹刿论战》课内外对比阅读(一)【甲】《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子鱼论战》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

宋人既②成列,楚人未既济③。

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⑥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⑦,不禽⑧二毛⑨。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⑩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⑪,不鼓不成列。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

泓:泓水,河流。

②既:尽,全部。

③济:这里指渡过泓水。

④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⑤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

⑥门官:国军的卫士。

⑦重(chóng)伤:这里指不对受伤的敌人再次攻击。

⑧禽:同“擒”⑨二毛:头发花白的人。

⑩阻隘:这里指险要的地势。

⑪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词:(4分)(1)牺牲玉帛(2)肉食者鄙(3)门官歼焉(4)公伤股2.请用“/”给下面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指标一处)。

(2分)宋公及楚人战于泓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4.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知识梳理及练习题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知识梳理及练习题

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曹刿说:“现在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大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还不行。

”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部编版九下语文第20课《曹刿论战》(练习答案) -

部编版九下语文第20课《曹刿论战》(练习答案) -

《曹刿论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小大之狱.(案件)战于.长勺(在)公将鼓.之(击鼓)公将驰.之(驱车(追赶))遂逐..齐师(于是;追赶、追击)小惠未遍(遍及(普遍))弗敢专.也(独自占有)公问其故.(原因(缘故))望其旗靡.(倒下)既克..,公问其故(已经;战胜)彼竭我盈.(“士气正旺盛”)忠.之属也( 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 何以.战(凭借)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击他们。

(2)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以实情判断。

(或: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_当权的人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5)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这种小信用不能受到神的信任,神灵是不会降福的。

3.概述课文大意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

当时齐强鲁弱。

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4.这篇文章的内容详略是如何安排的?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详略呢?本文详写人物的语言,即“论战”,略写人物的行动,以及战斗的具体经过。

就人物来说,详写了曹刿,略写了鲁庄公。

突出突出了曹刿的“远谋”,突出中心内容。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

5.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

作战中,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第一次是在_彼竭我盈(故克之)___之时,第二次是在__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_之时(用原文填空)。

三.合作探究1.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深谋远虑。

2.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同步练习附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同步练习附答案解析

20《曹刿论战》同步练习第一课时同步练习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曹刿.()小惠未遍.()小信未孚.()又何间.()焉公与之乘.()长勺.()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又何间.焉古义:今义:(2)肉食者鄙.古义:今义:(3)牺牲..玉帛古义:今义:(4)小大之狱.古义:今义:3.下面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乡人曰公问其.故B.故克之.公将鼓之.C.登轼而.望之再而.衰D.何以.战可以.一战4.与“小大之狱”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肉食者谋之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C.公将驰之D.登轼而望之5.与“其乡人曰”中“其”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其妻献疑曰B.颓然乎其间C.增其旧制D.其如土石何6.根据要求填空。

(1)曹刿请见鲁庄公的根本原因是“,”。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

(3)曹刿不让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是“,,”。

(4)曹刿判定敌方确系溃败的依据是“,”。

第二课时同步练习二、课内精读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7.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8. 文中鲁庄公的“将鼓”“将驰”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曹刿的“未可”“可矣”表现了什么?9. 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曹刿并非“肉食者”,却要参与战事,对此,你如何评价?10.曹刿论战“论”了哪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个?三、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日:“小惠未稿,民弗从也。

”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日:“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节选自《左传》)【乙】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知识点总结汇总和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知识点总结汇总和同步练习

《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汇总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的长勺之战曾经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说它采用敌疲我打的方针,是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

《曹刿论战》就是谈论这场战争的。

在鲁国的生死存亡之际,曹刿挺身而出,凭着其深远的见识,从容的风度,为弱小的鲁国赢得了这场战争。

一、生字词。

曹刿.(guì) 小惠未徧.(biàn) 小信未孚.(fú) 又何间.(jiàn)焉公与之乘.(chéng) 长勺.(sháo)二.解释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肉食者鄙: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弗敢加也:加,虚夸,这里指以少报多。

必以信:信,诚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小信未孚:孚,为人所信服。

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

公将鼓之:鼓,动词,击鼓。

既克:克,战胜。

望其旗靡:靡,倒下。

(2)通假字小惠未徧。

“徧”同“遍”,遍及。

(3)古今异义牺牲玉帛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小大之狱狱,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必以情情,古义:以实情判断。

今义:感情。

忠之属也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

又何间焉间,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可以一战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可能、能够。

肉食者鄙鄙,古义:鄙陋,这里指指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看不起。

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4)一词多义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暗地。

故:公问其故:缘故。

彼竭我盈,故克之:所以。

属:忠之属也:类。

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有良田美池之属:类。

以:可以一战:凭借。

必以情:按照。

必以分人:把。

伐:十年春,齐师伐我:兴兵攻打。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砍伐。

(5)词类活用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公将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6)省略成分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肉食者谋之,(君)又何间焉?乃入见。

——(曹刿)乃入(宫)见(庄公)。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从课文中可以看出,___是一个既有政治才能又有军事才能的人物。

他不仅能够在战争中运筹帷幄,还能够在政治上取信于民。

他的战略思想是以民心向背为基础的,这也是他能够在齐鲁长勺之战中以弱胜强的原因之一。

此外,___还具有高度的警惕性和谨慎性,他深知兵不厌诈之道,时刻保持警惕,防备对方运用计谋。

从这些方面来看,___是一个非常出色的人物,他的才能和智慧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同步练习附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同步练习附答案解析

20《曹刿论战》同步练习第一课时同步练习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曹刿.()小惠未遍.()小信未孚.()又何间.()焉公与之乘.()长勺.()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又何间.焉古义:今义:(2)肉食者鄙.古义:今义:(3)牺牲..玉帛古义:今义:(4)小大之狱.古义:今义:3.下面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乡人曰公问其.故B.故克之.公将鼓之.C.登轼而.望之再而.衰D.何以.战可以.一战4.与“小大之狱”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肉食者谋之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C.公将驰之D.登轼而望之5.与“其乡人曰”中“其”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其妻献疑曰B.颓然乎其间C.增其旧制D.其如土石何6.根据要求填空。

(1)曹刿请见鲁庄公的根本原因是“,”。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

(3)曹刿不让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是“,,”。

(4)曹刿判定敌方确系溃败的依据是“,”。

第二课时同步练习二、课内精读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7.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8. 文中鲁庄公的“将鼓”“将驰”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曹刿的“未可”“可矣”表现了什么?9. 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曹刿并非“肉食者”,却要参与战事,对此,你如何评价?10.曹刿论战“论”了哪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个?三、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日:“小惠未稿,民弗从也。

”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日:“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节选自《左传》)【乙】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

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 曹刿论战2 (含答案)

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 曹刿论战2  (含答案)

课时作业(二十)[20曹刿论战]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玉帛.()又何间.焉()小信未孚.() 下视其辙.()彼竭我盈.() 望其旗靡.()2.请根据自己的积累,仿照示例,写出含有下列加点字的成语。

要求加点的字含义相同。

示例:齐人三鼓.——一鼓.作气望其旗靡.——所向披靡.(1)彼竭我盈.——()(2)小信未孚.——()(3)故克.之——()(4)下视其辙.——()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今义:(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古义:今义:(3)可以..一战古义:今义:(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古义:今义: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战,勇气也”的意思是大丈夫打仗,靠的是勇气。

B.“彼竭我盈”中,“竭”和“盈”意思相对,揭示了敌我双方士气的对比,“彼竭我盈”之时正是反攻的有利时机。

C.本文第二段写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表现出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D.本文刻画人物精练传神,如“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这句话写出了曹刿心思缜密的特点。

6.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你探究的结论及理由。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军与秦军对峙。

赵王急于求胜,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执意让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指挥作战。

赵括一到长平,立即改守为攻,主动全线出击,结果中了秦军佯败之计,导致四十余万赵兵被坑杀。

(一)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回答问题。

[甲] 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部编九下语文20 《曹刿论战》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九下语文20 《曹刿论战》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0 《曹刿论战》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阅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仿照示例,完成下面的图表,并据此复述课文。

请见→→参战→参考答案:论战、释疑。

二、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试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政治上取信于民:鲁庄公和曹刿的战前对话说明曹刿的军事思想是以民心向背为基础的。

2.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时机。

曹刿根据齐军来势凶猛、人数占优的实际情况,采取坚守不出、挫其锐气的策略。

通过双方勇力的此消彼长,很快就扭转了双方力量对比的优劣关系,结果一举溃敌。

取胜之后,曹刿并不马上追击,深知兵不厌诈之道,唯恐中了齐国诱敌伏击的圈套,表明他在极善用计的同时,也时刻保持高度警惕,防备对方运用计谋。

曹刿在战争中可谓是知己知彼,运筹帷幄。

三、课文仅用二百多字就叙述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说说课文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如第1段中与鲁庄公论“何以战”的两次对话,将其“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第3段论述取胜原因,则把他的作战必须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出来。

这两段文字,完整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对于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事,如战争起因、战斗状况、战后处理等一概不提,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四、熟读并背诵课文。

点拨:本题旨在引导同学们熟悉并深入理解文言文名篇。

五、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体会其古今意义的不同。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参考答案:1.指古代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2.可以凭借。

3.第二次。

六、课文篇幅不长,却展示了曹刿多方面的品质。

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曹刿这个人物的认识。

参考答案:曹刿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

他非常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认为“民从”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具备了“民从”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课后练习题(附答案)⊙收获平台一、积累与运用1.解释下边各组加点字的意思。

⑴牺牲..玉帛()⑵小大之狱.()作出牺牲..()越狱.逃跑()⑶虽不能察,必以情.()⑷忠.之属也()以情.动人()忠.于人民()2、解释下列句子中“以”的含义,如有省略,在括号内补出省略的词。

⑴何以()战?___________ ⑵必以()分人。

____________⑶必以()情。

___________ ⑷可以()一战。

____________3、用课文原句填空:⑴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成语“一鼓作气”出自本文的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最主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曹刿所以让鲁军追逐齐军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鲁国以弱胜强,打败齐国主要原因有哪些?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答:*三、比较阅读: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这两段文字所表现的思想相同的一项是( )A.国家兴亡,匹夫有责B.吃苦在前,享受在后C.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D.实行仁政,取信于民2.甲文中最能表现曹刿“取信于民”战略思想的一句是___________。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曹刿论战》 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曹刿论战》 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一、作者简介《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写。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

《左传》是重要的历史文献,对后世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二、故事背景春秋时期,齐与鲁是邻国,齐大鲁小,齐强鲁弱。

齐襄公即位后,政令无常,国内危机四伏,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

后齐国两个国君齐襄公和公孙无知相继被杀,国内无君。

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就是后来的齐桓公)。

即位后,他立即出兵打败鲁军,公子纠被逼死。

但齐桓公仍不甘心,于鲁庄公十年春天,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

三、注释1.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

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2.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3.齐师:齐国的军队。

齐,在今山东省中部。

师,军队。

4.伐:攻打。

5.我:指鲁国。

《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6.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7.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

8.谋:谋议。

9.间(jiàn):参与。

10.鄙:鄙陋,目光短浅。

11.乃:于是,就。

12.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1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

安:有“养”的意思。

弗:不。

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

14.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

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以,把。

人: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

15.遍:一作“徧”,遍及,普遍。

16.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玉,玉器。

帛,丝织品。

17.加:虚报夸大。

18.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原卷版+解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原卷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经典练习基础知识积累1.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齐师伐.我(侵略)肉食者...谋之(居高位享厚禄的人)B.何以.战!(凭\靠)弗敢专也(不)C.神弗福.也!(福气)齐师败绩..(大败)D.既克.公问其故(取胜)望其旗靡.(倒下)倒下2.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未能远谋. B.可以..一战 C.登轼而望.之 D.再而衰.3.下类句子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C.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弗敢专.也()(2)弗敢加.也,必以信.()(3)虽不能察必以情.()(4)既克.()(5)望其旗靡.(.).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6.用课文原句填空!(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2)战前鲁庄公在曹刿的启发下采取取信于民的措施是(3)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限四字)(4)曹刿向鲁庄公解释可以追击齐军的原因的两句是课文整体把握7.本文简明完整地记载了春秋争霸时期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围绕'论字把()的准备()的指挥()的总结作了简练的描述,短小精悍,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

8.本文有两条线索$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将下面的空缺补充完整!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胜战()。

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参战()重点语段阅读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会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精品部编语文九年级(下)第六单元文言文字词句及简答训练(含答案)

精品部编语文九年级(下)第六单元文言文字词句及简答训练(含答案)

精品部编语文九年级(下)第六单元文言文字词句及简答训练(含答案)第20课曹刿论战一、解释下列文言词语。

1.齐师.伐我()2.又何间.也()3.肉食者鄙.()4.何以.战()5.衣食所安.,弗敢专.也()()6.对.曰()7.小惠未遍.()8.牺牲..玉帛()9.弗敢加.也()10.必以信.()11.小信未孚.()12.神弗福.也()13.小大之狱.()14.必以情.()15.忠.之属.也()()16.可以.一战()17.战则请从.()18.鼓.之()19.公将驰.之()20.既.克()21.一鼓作.气()22.再.而衰()23.三而竭.()24.彼竭我盈.()25.望其旗靡.()二、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三、简答。

1.请联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这个人物有哪些特点?2.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解释下列文言词语。

1.邹忌修.八尺有余()2.朝服.衣冠()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4.孰.视之()5.吾妻之美.我者()6.私.我也()7.宫妇左右莫...不私王()()8.王之蔽.甚矣()9.闻.寡人之耳者()10.时时..而间.进()()11.期年..之后()12.朝于.齐()13.战胜于.朝廷()14.邹忌讽.齐王纳谏.()()二、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三、简答。

1.对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

2.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他这样说理有什么好处?第22课出师表一、解释下列文言词语。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2.以光.先帝遗德()3.恢弘..志士之气()4.引喻失义....()()5.陟.罚臧否..()()()6.性行淑均..()()7.此先汉所以..兴隆也()8.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9.躬.耕于南阳()10.不以臣卑鄙..()11.猥.自枉屈..()()12.遂许先帝以驱驰..()13.尔来..二十有一年矣()14.当奖.率三军()15.庶.竭驽钝()16.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17.以彰.其咎()18.咨诹.善道()19.临表涕零..()20.后值倾覆..()21.由是感激..()22.斟酌损.益()二、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课后练习答案-word文档

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课后练习答案-word文档

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课后练习答案(一)、理清课文思路,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并背诵全文。

1.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的?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3.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4.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分两层。

第一层:“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第二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本文仅用二百余字却写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

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注意它们意思的差异。

1.十年春,齐师伐我(进攻)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砍伐)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虚夸)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戴。

加冠,束发戴帽的仪式,表示成年。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养)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哪)。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0 《曹刿论战》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阅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仿照示例,完成下面的图表,并据此复述课文。

请见→→参战→参考答案:论战、释疑。

二、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试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政治上取信于民:鲁庄公和曹刿的战前对话说明曹刿的军事思想是以民心向背为基础的。

2.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时机。

曹刿根据齐军来势凶猛、人数占优的实际情况,采取坚守不出、挫其锐气的策略。

通过双方勇力的此消彼长,很快就扭转了双方力量对比的优劣关系,结果一举溃敌。

取胜之后,曹刿并不马上追击,深知兵不厌诈之道,唯恐中了齐国诱敌伏击的圈套,表明他在极善用计的同时,也时刻保持高度警惕,防备对方运用计谋。

曹刿在战争中可谓是知己知彼,运筹帷幄。

三、课文仅用二百多字就叙述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说说课文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如第1段中与鲁庄公论“何以战”的两次对话,将其“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第3段论述取胜原因,则把他的作战必须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出来。

这两段文字,完整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对于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事,如战争起因、战斗状况、战后处理等一概不提,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四、熟读并背诵课文。

点拨:本题旨在引导同学们熟悉并深入理解文言文名篇。

五、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体会其古今意义的不同。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参考答案:1.指古代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2.可以凭借。

3.第二次。

六、课文篇幅不长,却展示了曹刿多方面的品质。

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曹刿这个人物的认识。

参考答案:曹刿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

他非常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认为“民从”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具备了“民从”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

新教材语文部编人教版九下20 曹刿论战 导学案(含答案)

新教材语文部编人教版九下20  曹刿论战  导学案(含答案)

20 曹刿论战导学案(含答案)《左传》教学目标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作好政治准备。

2.要善于把握有利时机。

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机智沉着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1.古今义不同的实词及“夫”的用法和判断句式。

2.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

3.背诵全文主。

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三国演义》中孙刘联军大败曹军的是什么战役?(学生回答:赤壁之战)为什么这场战役很有名?(学生答: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对!那么历史上这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还有哪些呢?(学生纷纷发言。

老师总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巨鹿之战,马陵之战,长勺之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反映长勺之战的文章《曹刿论战》吧。

二、文学常识三、梳理式练习1.重点实词(1 ) 十年春,齐师伐.我,()(2 )公将.战。

()( 3)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4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5)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6)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 7) 弗敢加.也,必以信.。

(;)(8 )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 9)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 )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11) 公将鼓.之()(12)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 13) 视.其辙()( 14)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击)(15 ) 既克..,公问其故(;)(17 )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18 ) 难测.也,惧有伏.焉。

(;)( 19) 望其旗靡..(倒下)2.一词多义(1)故:公问其故()故逐之()(2)从:民弗从()战则请从()(3)以:何以战()必以信()(4)请:曹刿请见()战则请从()(5)安:衣食所安( ) 安求其能千里也( )(6)加:既加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3.古今异义又何间.焉(古义:今义:隔开不连接)小大之狱.(古义:今义:监狱)弗敢加.也(古义:今义:增加)必以信.(古义:今义:诚信)牺牲..玉帛(古义:今义:为正义献出生命)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可以..一战(古义:今义:能,行)再.而衰(古义: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必以情.(古义:今义:感情)忠.之属.也(古义:今义:忠诚、忠心) (古义:今义:同一家族的人)衣食所安.(古义:今义:安稳)弗敢专.也(古义:今义:独自掌握或占有)神弗福.也(古义:今义:幸运)齐师伐.我{古义:今义:砍)虽.不能察(古义:今义:虽然)4.词类活用(1)神弗福.也(词用为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二十)[20曹刿论战]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玉帛.()又何间.焉()小信未孚.() 下视其辙.()彼竭我盈.() 望其旗靡.()2.请根据自己的积累,仿照示例,写出含有下列加点字的成语。

要求加点的字含义相同。

示例:齐人三鼓.——一鼓.作气望其旗靡.——所向披靡.(1)彼竭我盈.——()(2)小信未孚.——()(3)故克.之——()(4)下视其辙.——()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今义:(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古义:今义:(3)可以..一战古义:今义:(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古义:今义: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战,勇气也”的意思是大丈夫打仗,靠的是勇气。

B.“彼竭我盈”中,“竭”和“盈”意思相对,揭示了敌我双方士气的对比,“彼竭我盈”之时正是反攻的有利时机。

C.本文第二段写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表现出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D.本文刻画人物精练传神,如“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这句话写出了曹刿心思缜密的特点。

6.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你探究的结论及理由。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军与秦军对峙。

赵王急于求胜,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执意让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指挥作战。

赵括一到长平,立即改守为攻,主动全线出击,结果中了秦军佯败之计,导致四十余万赵兵被坑杀。

(一)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回答问题。

[甲] 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齐欲伐魏齐欲伐魏,淳于髡①谓齐王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

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

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②,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

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

”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注] ①淳于髡(kūn):战国时齐国的上大夫。

②环山者三:相当于“三次环山”,意思是围绕着山追了三圈。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A.又何间.焉(间隔)B.神弗福.也(幸福)C.谢.将休士也(感谢)D.淳于髡谓.齐王(对……说)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小大之.狱无劳倦之.苦B.何以.战先帝不以.臣卑鄙C.而.擅其功面山而.居D.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9.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甲文中曹刿认为鲁国打败齐国的关键就是靠军队的勇气,于是曹刿亲自驰骋疆场,身先士卒,鼓舞士气,击败齐国。

B.甲文中记录了曹刿对战争的看法,生动地阐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C.乙文中淳于髡通过分析国内外形势,认为只有依靠强大的秦国和楚国,齐国才能避免战争。

D.乙文中齐王虽然对强大的魏国有恐惧之心,但齐国的将士却能够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为国立功,大将田父表现尤为突出。

10.你对甲文中曹刿这个人物形象有何认识?请结合其言行简要作答。

(3分)(二)2017·绵阳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夷门监者.侯嬴,年七十余,好奇计。

秦伐赵急,魏王使晋鄙救赵,畏秦,戒勿战。

平原君以书责信陵君,信陵君欲约客赴.秦军,与赵俱死,谋之侯生,生乃屏人语曰:“嬴闻晋鄙兵符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力能窃之.。

昔如姬父为人所杀,公子使客斩其仇头进如姬,如姬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

公子诚.一开口,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

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功也。

”公子从其.计,请如姬。

如姬果盗符与公子。

公子行,侯生曰:“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

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

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

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

”于是公子请朱亥,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遂与公子俱。

公子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兵,晋鄙合符,果疑之,欲无听。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公子遂将.晋鄙兵进,大破秦军。

(选自冯梦龙《智囊·侯嬴》)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信陵君欲约客赴.秦军(奔赴)B.如姬欲为公子死无所辞.(离开)C.公子诚.一开口,如姬必许诺(如果)D.公子遂将.晋鄙兵进(率领)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夷门监者.侯嬴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B.力能窃之.当之.郡,道经昌邑C.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其.门人甚众,薄暮毕集,王俱与稽首D.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功也。

(2)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14.侯嬴为信陵君进献了哪几条“奇计”?请简要概括。

(2分)15.写作一篇文章,往往要使用许多的材料。

对于这些材料,我们不能平均着墨,必须要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这样才能突出中心。

请你写一个小片段,注意要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写作技法详见《听课手册》P62详解详析1. bójiàn fúzhéyíng mǐ2. (1)恶贯满盈(2)深孚众望(3)克敌制胜(攻无不克)(4)南辕北辙(重蹈覆辙)3. (1)古义:浅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

今义:粗俗;低下。

(2)古义: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3)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4)古义:指诉讼事件。

今义:监狱。

4. (1)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我也)一定用诚心来判断。

(2)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5. [解析] A“夫战”的“夫”是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不能解释为“大丈夫”。

6. [解析] 解答此题,要先阅读并理解材料;然后与课文比较,得出结论。

课文中的鲁庄公因听取了曹刿的建议,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材料中的赵王不听蔺相如和赵母劝告,导致了长平之战的失败。

这两个事例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善于听取别人的劝告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答案] 结论:君主要善于采纳谏言,这样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理由:课文中的鲁庄公因听取了曹刿的建议,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材料中的赵王因不听蔺相如和赵母的劝告,导致了战争的失败。

所以说,善于听取别人的劝告,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7. [解析] D A项,“间”的意思是“参与”;B项,“福”的意思是“赐福,保佑”;C项,“谢”引申为“撤回”之意。

8. [解析] A A项,“之”均为助词,“的”;B项,“以”分别解释为“凭借”“因为”;C项,“而”分别是“表转折的连词”“表修饰的连词”;D项,“加”分别解释为“虚夸,夸大”“好处”。

9. B10. [解析] 可从曹刿抗敌御侮、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及其聪明才智等方面,联系课文内容作答。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曹刿是一个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远见、深谋远虑、冷静沉着的人。

结合内容分析略。

[参考译文][乙] 齐国想攻打魏国,淳于髡对齐王说:“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最快的狗。

东郭逡是世上最狡猾的兔子。

韩子卢追东郭逡,围绕着山跑了三圈,翻过五座山,兔子在前面跑得筋疲力尽,狗也在后面追得精疲力竭,狗和兔子都累倒了,分别死在自己所在的地方。

农夫看见它们,毫不费力地就得到它们了。

如今齐国、魏国长期对峙,就会使兵士和百姓都很疲累,我担心强大的秦国、楚国会乘虚而入,就像农夫那样轻松得利。

”齐王(听后,)感到害怕,下令撤回了进攻魏国的将士。

11. [解析] B“辞”应解释为“推辞”。

12. [解析] C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四个选项的对照句分别出自《孙权劝学》《四知》《劳山道士》《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A项,前一个“者”是“……的人”的意思;后一个“者”与“今”连用,无实义。

B项,前一个“之”是代词,代指兵符;后一个“之”是动词,“往,到……去”的意思。

C项,两个“其”都是代词,“他的”的意思。

D项,前一个“而”是转折连词;后一个“而”是代词,“你的”。

13. (1)(这样你就能)夺取晋鄙的军权,向北救援赵国,向西击退秦军,这是像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啊。

(2)现在公子有急事,这正是我舍命报答的时候啊。

14.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哪几条”说明至少是两条。

侯嬴为信陵君献计的原文分别是:“公子诚一开口,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

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答案] ①让如姬帮助信陵君盗取兵符;②让朱亥跟随信陵君助夺兵权。

[参考译文]夷门的守门人侯嬴,已经七十多岁了,常有奇谋异策。

(当时)秦王讨伐赵国,赵国形势危急,魏王派将军晋鄙率军救赵,(但是)害怕秦军,又(派人)告诫晋鄙不要出战。

(赵国的)平原君(见救兵不来,)就写信责备(魏国的)信陵君,信陵君想招集门人前去攻秦,(表示)要与赵国共存亡,(并把此事告诉侯生,)与他共谋对策,侯生屏退旁人说:“我听说晋鄙的兵符放在魏王的寝宫里,如姬是魏王最宠爱的妃子,(她)绝对有办法可以窃得兵符。

以前她父亲被人杀害,(但始终没能找到凶手,后来)公子派门客斩了那仇人的头,进献给如姬,如姬感激公子,想舍身相报,一直苦无机会。

现在只要公子开口(请如姬帮忙),如姬一定会答应公子的请求,那么(公子)就能得到兵符。

(这样你就能)夺取晋鄙的军权,向北救援赵国,向西击退秦军,这是像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啊。

”信陵君依从侯嬴的计策,请求如姬(帮助)。

如姬果然偷了晋鄙的兵符,交给信陵君。

(当)信陵君要出发(时),侯嬴说:“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

即使您的兵符相合,但晋鄙也可以不把兵权交给你,而要求再次请魏王加以确认,(那样)事情就危险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