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学案8
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学案预习学案一.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嘉佑元年(1056年),二十岁的苏轼考中进士。
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上书反对,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后又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后发生“乌台诗案”,差点被杀。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哲宗即位后,又不能容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
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八年后回京,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二.材料链接:1.定风波,唐教坊名曲,始见于后蜀欧阳炯词。
平仄换韵,六十二字。
由于句式参差,平仄交错,声律别具特色。
2.乌台诗案:苏轼被贬到湖州时写了谢上的表文“臣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
表中的话被人摘取,以为他有诽谤朝廷之意。
于是下到御史台狱,那里有柏树,所以也叫柏台,上有乌鸦,故称乌台。
他写的诗中有“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唯有蛰龙知”,差一点被处死。
在这九死一生之后,东坡写了《念奴娇》(大江东去),在黄州写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所以经过忧患苦难,苏东坡还能写出这样飞扬,这样潇洒,这样开阔,这样博大,这样超旷风格的作品来,这是苏东坡的修养。
要以无生(忘记自己的得失利禄)的觉悟,才能够成就更伟大的有生事业。
三.预习提示:1.结合课下注释明确下列词语的含义(1)狼狈:(2)吟啸且徐行:(3)谁怕:(4)料峭:(5)萧洒处:(6)风雨:2.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定风波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导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预习正音做好标记,查阅写作背景资料。
2、自主积累有关诗词,结合指定材料加以赏析。
3、按照教师指导点拨完成相应练习,并做能力提升。
【课前预学】1、字音、字形、释义。
在教材上给生子注音、抄写喜欢的句子,结合注释梳理原文大意。
2、查阅写作背景3、我心中的“苏轼金句”(喜欢的诗句、词句)【课堂思考与练笔】赏析上片助读问题1、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有与众不同的表现,词中是如何具体体现的?2、“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什么意思?3、“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改为“不怕”好不好?赏析下片助读问题1、“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景和情的关系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晴”和“雨”分别喻指什么?人物分析: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词中苏轼的形象并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
对比赏析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学习了苏轼的《定风波》,请你写出一句最想对苏轼说的话,可以结合之前所写的“苏轼金句”,可以评价他的人或他的词,可发以表达你对他的情感,也可以谈他对你的影响。
【课外延伸活动】1、请继续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苏轼进行心灵的交流,背诵《定风波》,再以《苏轼,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
2、阅读下列推荐书目及文章并与老师同学探讨交流:林语堂《苏东坡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方方《喜欢苏东坡》刘艳琴《来生便嫁苏东坡》。
定风坡学案
年级活页导学案第周第课时时间组长签字制作人:班级姓名《定风波》教学学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把握诗的精髓2、通过解析和探讨掌握欣赏诗歌的技巧和方法。
3、通过诵读赏析感受苏轼宠辱皆忘、超乎物外的旷达的人生境界,学习其面对风雨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眼“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三.教学难点:如何理解诗中关键词“归”背景简介: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一.自学指导:读,指定一名学生诵读,然后全班学生齐读。
诵读要求读准字音如:同行xíng 吟啸xiào 一蓑suō烟雨读出节奏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读出情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二.自学指导:再读课文,全班齐读,然后分析下列词语。
(!)1、“竹杖芒鞋”是失意潦倒、穷困下贱的标志。
骑“马”则是属于官运亨通的达官贵人之列。
2、吟啸:吟唱长啸,表示泰然自若的情态。
3、蓑:指雨具蓑衣。
4、料峭:形容春寒,现在仍有“春寒料峭”5、向来:刚才,方才之意。
如“失向来之烟霞”(2),思考下列词句,做简要分析。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作者用“莫听”二字表明自己的态度:从容处之,悠闲自在。
•“何妨”“吟啸”活现了抒情主体的泰然自若的心态。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竹杖芒鞋”表明自己被贬谪的处境,可是却比骑马轻快。
自嘲的背后,隐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表现了作者旷达超脱的智者襟怀。
•“任”见出作者自若、自信的襟怀。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具体落实小序中“已而遂晴”一句,这是眼前实景实写,也暗示对未来际遇的一种自信的预测。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只要经得起狂风骤雨的吹打,必然会有清风丽日跟着到来。
这是作者在政治生涯中的心理体验。
•顺和逆,穷和通,在智者的心目中,都是无所谓的。
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学习目标1、了解苏词的艺术风格,诵读并背诵本词。
2、分析鉴赏全词。
★★3、感悟苏轼达观的处世态度。
学习重点分析鉴赏全词。
学习难点理解体会作者在困境中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预习案学法指导:充分阅读,利用工具书,了解全词内容;品味语言,感悟意境;感受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课本助读背景链接:《定风波》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和他创作的两赋一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同一年。
苏轼因“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到黄州,贬谪黄州是苏轼人生中经历的第一次大的挫折,也是他内心纠结得最紧、矛盾冲突最厉害的时期。
在他被贬官之前是在浙江湖州当太守,而且还是文坛领袖,如今却变成了阶下囚,这是他人生第一次最沉重的打击,人生的痛苦莫过于失落的痛苦,被剥夺的痛苦,过去那些地位、荣誉,统统被剥夺掉了,在心里产生了强大的反差。
通过诗词可以透视苏轼贬黄时期的心态,苏轼在黄州期间的心路历程从“失意苦闷”到“乐观坦然”再到“超然豁达”。
这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官至黄州的第三年,着眼点是“道中遇雨”这一小事,借题发挥时所写。
二、预习问题设置1、小序给我们提供了哪些解读这首诗的内容?有什么作用?2、朗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是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2)在遇雨时,行人及作者分别采取什么应对措施?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态?三、预习自测(注音并解释)1、芒鞋:2、吟啸:3、料峭:4、萧瑟:四、我的疑惑探究案学法指导:紧扣全词内容,分析诗歌意象、形象,提出自己的见解,交流讨论。
一、探究问题问题1:从上阙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问题2:“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问题3:“竹杖芒鞋轻胜马”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二、拓展升华结合诗句,谈谈你得到怎样的人生启示。
三、当堂检测诵读展示并默写整首词训练案学法指导:体会苏东坡的独特魅力,掌握几种描写人物的手法。
《定风波》导学案
其间,因往相田。
”天气:雨→晴人物:“雨具”、“同行”、“余”。
“雨具”:借代,指拿着伞的仆人。
“狼狈”:进退两难。
“独”:风雨无惧,特立独行。
故:交代写作缘由。
补充:小序又叫题序,北宋词人张先率先使用题序,将日常生活引入词中,使词的题材取向逐渐贴近作者的日常生活,加强了词的纪实性和现实感。
2、解读词的上阙(1)引导学生试着翻译词的上阙,找出上阙的词眼。
明确: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主人公既有的步伐,“我”依然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前行,视风雨为无物。
手持竹杖、脚踏芒鞋也没什么可怕,只要你以此为乐,一样可以比骑马还要轻松。
披着一领蓑衣在风雨之中过这一生。
上阙词眼:“一蓑烟雨任平生。
”(2)深入分析词的上阙从词的小序中,我们不难看出,整首词记述的是一次出行遇雨的经历。
那么词的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中的“穿林打叶声”写的也就是实景,那么它又有什么样的深层含义呢?明确:“穿林打叶声”暗示政治的风雨。
体现了作者在政治风雨中从容不迫的气度,以及在遭受贬谪时处之泰然的心态。
⑵同学们想像一下手持“竹杖”,脚踏“芒鞋”,走在风雨交加的泥泞道路上,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
那么词人为何说它“轻胜马”呢?此处的“竹杖芒鞋”与“马”又代表着什么呢?明确:此处的“轻”并不是真正的身体上的轻松,而是一种心理上的轻松。
“竹杖芒鞋”喻指闲散江湖,以“马”喻指奔波官场,通过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远离宦海险恶反觉一身轻松。
穿着草鞋走泥泞之路是不可能轻松的,故而它的实质用意是“无官一身轻”。
⑶“一蓑烟雨任平生。
”作为词上阙的词眼,谈谈你对这一句的理解。
明确:“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一句不是写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因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蓑衣,而“烟雨”则是江湖上烟波浩渺、斜风细雨的景象,故而这一句是表达了苏轼想退隐江湖,自在地度过一生的心愿。
“任”字有放任自由的意思。
3、解读词的下阙(1)引导学生试着翻译词的下阙,找出下阙的词眼。
《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学习目标:、学习“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2、学习赏析、评价诗歌中的人物形象3、理解作者旷达的情怀4、背诵整首诗学习重点:体会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学法指导:从鉴赏诗歌人物形象角度鉴赏诗词知识链接:、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
好交友,好美食,创造了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2、背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即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他准备在沙湖买田终老。
这首词是去沙湖看田归途遇雨后所做。
学习过程:一:导入二:诵读感知、诵读注意事项2、听录音学习诵读3、学生自由诵读,了解作品内容注意:狼狈已而料峭萧瑟3、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三、(合作探究)鉴赏评价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学生深入阅读,更充分感知作品。
各抒己见,说说你喜欢哪句话及理由。
2、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探究诗人的人生态度、内心世界,体会诗人的形象。
学生发表各自见解(1)从上片哪几个词可以看出作者对偶遇大雨的什么态度?(2)“一蓑烟雨任平生”中“蓑衣”与“烟雨”何所指?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3)“也无风雨也无晴”与“山头斜照却相迎”是否矛盾?怎样理解“也无风雨也无情”这句话?这时的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4)有人认为此词是“旷达人语”有人认为是“归隐人语”,你对此怎么看?“归去”是归向何方?3、背诵整首诗词四、小结本节主要学习“知人论世”鉴赏诗歌的方法,了解作者以小见大、平中见奇,通过对眼前风雨等闲视之的描写,抒发从容面对人世沉浮的胸襟气度。
《定风波》教学设计(精选8篇)
《定风波》教学设计《定风波》教学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定风波》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定风波》教学设计篇1【设计思想】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天才,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超凡卓绝的成就,他以融会了儒、道、佛的胸襟和气度,展现了中华民族巍巍壮观的文化景象,最大限度地提供了人性的丰富性和发展的可能性,并在生活态度、人格建构、审美高度等上给后世百姓、尤其是中国文人树立了标杆。
如何通过对该词具象、意境、主旨等的把握,指导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技巧,是为基本设想;如何通过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扩大文本理解的范围和加深文化感悟的深度,是为第二设想;如何通过文本揣摩和探究,建立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并走进作者的精神领地,寻找生存的智慧和文化的密码,充实心灵空间,是为第三设想。
【教学目标】一、通过文本阅读,认识词人形象二、通过感悟拓展,提升审美能力三、通过鉴赏评析,领略中国文化【教学过程】一、文本导入请学生比较“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场雨的工夫”,提问:你更喜欢哪一种说法?为什么?板书:雨方式:漫谈,由学生前后左右,三言两语完成。
点拨:前者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等;后者有了动词,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即多了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等。
说明:通过简单议论,来激活思维,最后引到“雨”,引到“苏轼会怎么看”,自然过渡到《定风波》。
二、整体感知1、一读:教师范读(或录音范读),调动情绪,营造氛围,正音正形;一问:就刚刚那题,东坡会怎么回答?请联系文本来解释。
方式:由学生根据自己初听本词的最初感受来简单回答,要求尽量在原词中寻找回答线索。
点拨:——他没躲雨。
苏轼《定风波》导学案
苏轼《定风波》导学案
导学目标:
1、学会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词中寄寓的感情。
2、用心体会,能有感情的朗诵诗词。
3、理解苏东坡达观处世的态度,领会其旷达的人生观。
课内预学活动
活动一:正音。
活动目的:把音读准。
1、同行:tonghang\tongxing
2、蓑:suo
3、料峭:liaoqiao
活动二:晓意。
活动目的:把词读懂。
(一)释词义
1、已而:不久,过一会儿
2、吟啸:吟咏长啸。
啸
3、芒鞋:
4、蓑:
5、料峭:
6、向来:
7、萧瑟:
(二)释词意
阅读课文,把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出来,以便我们共同探讨。
比如,对序文中“雨具先去”,而后文中又说“一蓑”,老师就有点不明白,觉得前后矛盾呀?
活动三:体情。
活动目的:把词读透。
《定风波》一词,表达了苏东坡怎样的情感?
课外拓展活动
活动一:延伸阅读。
活动目的:全面了解的苏东坡。
相关书目及文章:
林语堂《苏东坡传》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方方《喜欢苏东坡》
刘艳琴《来生便嫁苏东坡》。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定风波》篇1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检查阅读,点评指正。
1、抽查朗读。
2、其它学生点评,比较。
三、解读小序,了解背景。
1、齐读小序。
2、思考:交代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缘由。
3、具体分析。
(1)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2)地点:沙湖道中谪居黄州的背景:(学生先讲,教师总结)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苏轼差点被杀,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
(3)天气:雨,晴。
(4)人物:雨具,同行,余雨具,借代,拿这雨伞的仆人。
狼狈,进退都感到困难。
独,风雨无惧,特立独行。
(5)故,交代写作缘由。
四、再读诗文,鉴赏形象;理解思想,学习手法。
1、生齐读。
2、讨论:读完这首词,那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3、探讨表现手法。
(1)再读语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词人“回首”的是什么?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这也是我们这首词写法上最大的特色——以小见大。
4、小结:再大的风雨,再多的困难,词人都能坦然面对。
《定风波》学案
《定风波》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体会其豁达的人生态度。
2、品味《定风波》的语言艺术,感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3、学习词中蕴含的哲理,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的内容,把握词的情感基调。
(2)赏析词中的名句,体会其艺术魅力。
2、难点(1)领悟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理解苏轼的旷达胸怀。
(2)体会词的意境,感受作者在困境中的超脱与释然。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苏轼(1037 年 1 月 8 日—1101 年 8 月 24 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2、创作背景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四、文本解读1、原文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注释(1)定风波:词牌名。
(2)吟啸:吟诗、长啸。
(3)芒鞋:草鞋。
(4)蓑: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5)料峭:微寒的样子。
3、译文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定风波学案
问题解决---评价单八年级语文学科下册第三项目《宋词》《定风波》自主+展示学案姓名时间学习目标:1、了解苏轼,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词中抒发作者的豁达胸襟。
2、体会词中包含的人性哲理。
【学习重点】: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旷达胸襟。
【学习难点】:领会词中抒情特点及从生活小事去领悟人生哲理及隐喻手法运用。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结构预习。
要求: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通过自读、听读、互读画出朗读节奏重音等。
3、读文本,能借助课下的注释或工具书,疏通词义。
4、概括词的上下片的内容。
(强调:先独立完成,如有不懂的地方勾画、生成新问题组内交流)评价标准:1、课前是否收集了关于作者及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得2分。
2、基础式批注:是否标出重音节奏,圈点勾画出生字生词,并利用课下的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词义2分。
二、问题引领,合作学习要求:自由朗读词作,并结合注释了解词意、内容1、请翻译前面的“小序”,了解这首词的写作缘由。
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能够体现出作者对途中突然遇雨这件事怎样的态度?2、词的上阕中,哪些词语和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这种态度?3、词的下阕结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仅仅是对雨过天晴之后自然现象的一种概括吗?请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谈谈你对这句词的理解,它包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表达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4、雨天出行这样一件小事,却悟出了人生大道理,这是什么表现手法?总结作者形象。
(小组合作学习中能提出自己的疑问得1分,能帮助别人解决疑惑得2分)三、小组展示,质疑评价小组全体参与展示每人得4分,个人展示得2分四、问题训练,评价指导联系苏轼的一生探究他的旷达胸襟及超脱性格的由来,并讨论从他身上我们应该学习的是什么评价标准:能说出自己的见解,得2分,语言流畅优美得3分,代表小组展示得4分.。
五、总结归纳,知识升华附:作打分。
《定风波》导学案及答案
---------------------------------------------------------------最新资料推荐------------------------------------------------------《定风波》导学案及答案《定风波》导学案及答案一、目标解读知识与能力:1.领略苏轼豪放雄健的词风。
2.把握诗歌结构,理解诗歌含义,并熟练朗读背诵。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讨论、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表达的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
学习重难点:1.重点: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
2.难点:体会作者含蓄深刻的情感。
二、合作探究:(一)自主预习:1、了解作者,知晓背景:《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
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1 / 3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
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是使苏轼得了一场病的。
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抒胸襟。
2、定风波词牌的由来:《定风波》又作《定风波令》,唐教坊曲。
(二)、合作展示: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答案:2.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答案:3.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如何以小见大的?答案:4.过片到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明确: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明确:6、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明确:7、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最新资料推荐------------------------------------------------------三、内化巩固:高考链接:东坡① 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定风波(学案) 文档
《定风波》学案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学习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思想内容。
2、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初步鉴赏诗词。
预习题目:1、复习苏轼的《赤壁赋》2、背诵《定风波》3、注意辨析下列形近字,并给划线字注音。
一蓑烟雨()衰败()哀叹()衷心()料峭()讥诮()硝烟()艄公()吟啸()萧瑟()竹箫()潇洒()4、解释下列词语:何妨:吟啸:徐行:芒鞋:蓑:任:萧瑟:练习: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下列诗词一、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①,浓睡不消残酒②。
试问卷帘人③,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④。
【注释】:①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②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
③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④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问题: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这两首词分别属于哪个时期?为什么?二、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释] 1. 行人:被金兵骚扰流离失所的人。
2. 长安:此借指汴京(今河南开封市)。
这两句说:抬头向西北远望,想看到故都汴京,可惜被万千山岭挡住了。
3. 愁余:我正发愁。
4. 鹧鸪:鸟名,叫声悲切,听时像在说“行不得也”,也借此指恢复中原之事行不得。
定风波导学案.doc
定风波【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背诵诗词。
2、赏析、评价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及“雨”意象含义,明析本词的艺术鉴赏手法。
3、学习词人开阔旷达的胸襟,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
自学【定标自学】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背诵诗词。
特别提醒:认真读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标画更点句子。
为能深入理解这首词表现出来的那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有必要把作者在当时政治斗争中的遭遇作个简单的问顾。
1、读准字音同行()吟啸()一蓑()烟雨2、写出词意嘶:( )勺妨:()吟啸:()H怕:()3、整体感知:词中哪儿句体现了序中内容?(从原文找照应句子)沙湖道中遇雨 .......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 -----------对照后,剩下了哪句?(哪句没和小序内容照应?)----------------苏轼为何喝酒?背景穿插: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偏居荒野,射耕自乐。
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新购[□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定风波》这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所作的浏作,当时他只做了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 既没有多少俸禄,乂处处受到监督。
对话【合作探究】1、面对穿林打叶的大雨,抒情主人公是怎样的态度?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2、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 ?“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3、“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体验?5、“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一句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展示分享】苏轼,宋神宗熙宁年间历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徐州知州、湖州知州。
以作诗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即“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后调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杭州知州、颍州知州。
不久乂以写文章讥斥朝廷的罪名被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
定风波教案8-人教课标版
《定风波》教案一导入:唐诗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两大高峰。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了多首唐诗。
领略的李白的豪放飘逸,感受了杜甫的沉郁顿挫。
今天,我们换换口味,来学一首宋词。
请大家把书翻到页,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首《定风波》,再次感受苏轼词的魅力。
二目标展示:这一节课有两个学习目标:一是吟诵文本,二是鉴赏形象。
三、检查预习--朗读同学们都读过这首词了吧,下面我请一位同学起来朗读一遍,其他同学注意思考,朗读诗词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同桌或其他同学点评对,“三分诗词,七分读”读准字音读出情感读出节奏点评的同学读,(配乐)一男生读(配乐)齐读(配乐)检查预习--理解你在预习课文的时候还有字词不理解,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生问生答师点拨师问生答师问何妨:不妨。
吟啸:吟诗长啸。
料峭:早春微寒的样子。
萧洒处:寒风冷雨吹打树林的声音四、分析文本同学们预习得不错。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鉴赏这首词。
请同学们思考:词中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形象,结合全词赏析给大家二分钟的时间默读文本(读的时候不要忘了前面的序)学生自由鉴赏,教师点评学生回答:(学生回答时教师板书,学生分析时边分析边读)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形象词中多次提一到风雨,同学们也说苏轼面对挫折,苏轼的挫折到底是什么?(结合乌台诗案)教师总结;这就是旷达乐观的苏轼,面对人生风雨,借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途中遇雨,表达了作者在种种打击和挫折面前不退缩、不丧气,坦然处之的旷达心境。
内容我们分析完了,这时,你对苏轼有更多的了解了吧?再请一位同学朗读一遍。
背过了吗?差不多,下面我们就根据大屏幕上的提示,试着齐背。
五、合作探究: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苏轼得出的人生结论也是“归去”,古代很多有文人在官场失意时选择了“回归”,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田园。
李白选择了回归祖国的大好河山。
在苏轼的首词赋中,“归”字共出现过次,那么他要归到哪里去?下面我们结合苏轼的人生轨迹和他同时代的作品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岁中进士,先是当判官,然后出任,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被贬黄州,职位团练副使(自卫队副队长),出来之后,又先后知登州,一度高升翰林学士,后又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最后被逐惠州、儋州,节度使副使,别驾。
《定风波》学案
《定风波》学案定风波(宋)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上阕)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下阕)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苏轼,字________,号_________,与父______,弟______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________并称______,为_________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_______并称_______;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_______并称______;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被称为苏门四学士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表作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一生坎坷,曾经多次被贬,他遭受的第一次政治风雨是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忆:古诗词鉴赏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诵读感悟,初步感知(1)学诗词“七分朗诵,三分鉴赏”,那么,朗诵有哪些要求呢?(2)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诵,然后在小组内合作讨论,每组指出本组认为最需要注意的地方,并示范朗诵一句。
(书中做记录)三、品读鉴赏,深入探究1.词前小序说了一件什么事情?词中哪几句体现了序中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一句话概况上片和下片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析上阕(抓意象,析手法,悟情感)①描述一下雨中情景(品味:穿林打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苏轼用什么来抵抗这场狂风暴雨?(品味:莫听/吟啸/徐行/竹杖芒鞋/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这是“沙湖道中风雨”,“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品味:一蓑烟雨任平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析下阕①找出词下阕所描写的意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料峭春风吹酒醒"一句,词序中无,诗人为何喝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酒醒后,苏轼对这场狂风暴雨又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品味: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拓展延伸,课堂小结赏析《临江仙》,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说说这首词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与《定风波》有哪些相似之处?临江仙夜归临皋①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②,归来仿佛三更。
定风波学案
定风波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一、读注意:语速的快慢语气的轻重语流的长短语调的升降二、析1、你认为上阕中哪些词语用得好?请找出来和同学们品味。
2、“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烟雨”“风雨”和“晴”是否仅指自然现象?有什么深层含义?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三、探“归去”,归向何方?归朝廷?归田园?归佛门?归自我?四、拓请以《苏轼,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以跨越时空,把你想对苏轼说的话写出来,与历史伟人进行心灵的交流。
高考作文:变通运用经典历史人物素材(苏轼)1、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艰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
但是,东坡知道,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
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之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穿了一个豪放、淡泊、豁达、开朗的苏大学士——一代文豪。
认识自我就是东坡的明月,照耀他走进了东去的历史的长河。
———重庆考生《诗人•明月•黄花》2、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
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
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
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
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湖北考生《忘记与铭记》3、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乌台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风波》学案
坎坷的一生
京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
贬官黄州是苏轼在人生道路上第一次遭受的深重的政治打击,但是他能以超脱旷达的态度来面对。
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
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也形成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广博,立意新奇,呈现出“吞五湖三江”的气象。
黄州
•东坡居士
•前、后赤壁赋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
•【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
•【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莫听穿林打叶声)
•(书法)寒食帖
背景:
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一。
读
诵读要求
读准字音如:同行xíng 吟啸xiào 一蓑suō烟雨
读出节奏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读出情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读出情感
感情把握是否到位,要看轻重音的处理。
无论轻读重读,长读短读,升调降调都是
为体悟情感服务。
探讨:
哪些词直接表现了作者的感情,应该怎样读?
莫听、何妨、任、归……..
欣赏视频,体会情感
再读
二。
析
[注释]
1、“竹杖芒鞋”是失意潦倒、穷困下贱的标志。
骑“马”则是属于官运亨通的达官贵人之列。
2、吟啸:吟唱长啸,表示泰然自若的情态。
3、蓑:指雨具蓑衣。
4、料峭:形容春寒,现在仍有“春寒料峭”
5、向来:刚才,方才之意。
如“失向来之烟霞”
畅所欲言
谈谈你最喜欢词中哪一句?请说明理由。
分析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作者用“莫听”二字表明自己的态度:从容处之,悠闲自在。
•“何妨”“吟啸”活现了抒情主体的泰然自若的心态。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竹杖芒鞋”表明自己被贬谪的处境,可是却比骑马轻快。
自嘲的背后,隐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表现了作者旷达超脱的智者襟怀。
•“任”见出作者自若、自信的襟怀。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具体落实小序中“已而遂晴”一句,这是眼前实景实写,也暗示对未来际遇的一种自信的预测。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只要经得起狂风骤雨的吹打,必然会有清风丽日跟着到来。
这是作者在政治生涯中的心理体验。
•顺和逆,穷和通,在智者的心目中,都是无所谓的。
体现了作者超脱,旷达自适,
但并不颓丧沉沦的态度。
内容分析
上阕:不要随波逐流——独善其身——哪怕付出代价——恬然自安(如何坚守自我)
下阕:厄运来临会使人清醒——当然也会痛苦——上帝在关掉一扇门的同时会另外打开一扇窗——回首先前的风雨,厄运不过如此。
(如何面对厄运)
一生中烦恼太多,大部分担忧的事却从未发生。
(丘吉尔语)
二者关系:只有勇敢面对厄运,才能轻松坚守自我
《定风波》总结
1、内容:都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重态度。
2、表达方式:夹叙夹议。
3、艺术手法:多口语;托事言志。
4、风格:语言质朴,感情平和,境界明快。
三。
探
对这首词,现代人有以下看法:
夏承焘:
苏轼认为政治场合的晴雨表是升沉不定的,不如归去,做一个老百姓,幻想“也无风雨也无晴”。
●胡云冀:
词里含有不计较地位得失,经得起挫折的暗示。
你的看法是什么?
主题
本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从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生发出明睿、深刻的人生哲理。
体现了作者藐视或难、达观自信的智者襟怀。
超旷的气度贯穿全词的始终。
面对政治祸难,作者能看得远,放得开,从容不迫,处之若常。
苏词题材上的一大特色:
用生活小事为题材来表现对人生的思考.
以小见大
四。
赏
词作展示
以《定风波高考》为题,填一首词,表达你面对高考时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