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其一)
[岳阳楼记练习题及答案]《登岳阳楼(其一)》阅读练习及答案
[岳阳楼记练习题及答案]《登岳阳楼(其一)》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 《登岳阳楼》阅读练习及答案《登岳阳楼》阅读练习及答案五、登岳阳楼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登岳阳楼》阅读练习及答案。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1陈与义《登岳阳楼》中的诗句“ ,”从时空跨度上叙事状态,抒写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强烈的愤懑和万般的无奈。
11答案: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12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________和_________融于一体。
文章《登岳阳楼》阅读练习及答案出自,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13#from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全国最大的高考资源网end#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默认分类http:///article/。
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答案:11答案: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12答案:家国之恨身世之悲13答案:A篇二: 《岳阳楼记》练习题及参考答案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⒈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谪:⑵百废具兴具: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于:⑷属予作文以记之属:之: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多义词:⑴①政通人和②至若春和景明⑵①属予作文以记之②岳阳楼记⒊用原文回答:⑴文中表达作者赞美滕子京的语句是。
⑵表明作者写此记的原由的句子是。
⒋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乃重修岳阳楼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2023最新-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和译文【优秀6篇】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和译文【优秀6篇】《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甫。
其全文古诗如下:这次为您整理了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和译文【优秀6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和译文篇一一、背景介绍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
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二、朗读古诗,读准字音及节奏三、初知意象1.明确大意。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我漂泊江湖,亲朋故旧早不知闻,竟无一字寄给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奔流。
2.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孤舟——孤单漂泊)3.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
四、缘景明情1.首联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呢?(诗人身临其境,胸襟自非平常可比。
表现了今日得上岳阳楼一偿夙愿的喜悦。
2.颔联具体描写了什么景象?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具体描写临楼纵目洞庭湖的壮阔景象。
表现出诗人壮阔的情怀和气吞山河的气魄。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抒发了作者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4.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可以看出?(不是。
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
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古诗词赏析
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古诗词赏析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1.试简要分析颈联所含的深意。
2.诗歌尾联写到“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请联系全诗,说说作者心中的“悲”有哪些方面呢?3.“白头吊古风霜里”一句中“风霜”一语双关,请分析双关所指的具体内容及表达作用。
【答案】1.“万里”与“三年”对举,收到了双重的艺术效果,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遭遇,充满了无尽忧愤之情。
2.眼前风霜中的枯朽之木和沧桑之波,令作者触景伤情;回想自己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破败、动荡之忧;韶华已逝,难图大事,老大伤悲的落寞。
3.“风霜”既指秋色浓重,(与自己的“白头”互相映衬),又暗喻政治局势之严峻;一语双关,表达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读之让人感慨万分。
诗人的“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高雅说法,但是又无可奈何。
心中的苦闷,只好在“远望”中消解。
“三年多难”,本来已经不胜觳觫,却还要在这里登高临危,让人不堪忍受。
诗意至此,已经一波三折,千回百转,把感情推向了极致。
2.本题考查对诗歌重要信息的提取。
这首诗写了诗人登楼的所见所感,虽是抒写到岳阳楼游玩,但心系国家政事,忧国忧民,借登楼来谱写了一首爱国诗篇。
所以答此题最好联系一下时代背景。
首先“老木苍波无限悲”中可以看出诗人悲眼前之景“老木苍波”;“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写自己的辗转奔波之悲;“白头吊古风霜里”,“风霜”明指自然实物,实喻社会现实,因此就有了国破家亡之悲;自己40岁了,头发白了,难以成大事,不免没落悲伤。
岳阳楼的古诗
岳阳楼的古诗(1)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简评:这首咏岳阳楼的诗,是杜甫五律名篇,亦是唐诗五律扛鼎之作,甚至有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
这首沉郁顿挫、气象宏大的诗,与范仲淹的散文《岳阳楼记》构成经典组合,让岳阳楼扬名天下。
(2)送韩渎殿院出守岳阳(宋)范仲淹仕宦自飘然,君恩岂欲偏。
才归剑门道,忽上洞庭船。
坠絮伤春目,春涛废夜眠。
岳阳楼上月,清赏浩无边。
简评:范仲淹的散文《岳阳楼记》脍炙人口,他的这首诗也是视野开阔、气象万千。
结尾“岳阳楼上月,清赏浩无边”一句,目光如炬,胸臆开张,不愧为写岳阳楼的名句。
(3)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其一(宋)黄庭坚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简评:这首诗写黄庭坚遇赦归来雨中登岳阳楼的感受。
其中“未到江南先一笑”一句,真切地道出了黄庭坚劫后重生的欣喜之情。
读之,如笑声在耳畔,甚是传情。
(4)岳阳楼(唐)元稹岳阳楼上日衔窗,影到深潭赤玉幢。
怅望残春万般意,满棂湖水入西江。
简评:太阳挂在岳阳楼的窗口,高楼的影子横卧于洞庭湖中,美极了。
末句“满棂湖水人西江”,更是说湖水从窗子泻下,直奔远处的长江,炫极了。
(5)岳阳楼(唐)李商隐欲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阳楼。
可怜万里堪乘兴,枉是蛟龙解覆舟。
简评:曹操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李商隐说,何以解愁,上岳阳楼。
(6)寄岳州孙屯田(宋)梅尧臣从来洞庭好,都在岳阳楼。
明月一千里,寒光三万秋。
年华有时尽,风物不知休。
太守怜予句,应如沈隐侯。
简评:洞庭湖之美,美在哪儿?梅尧臣说,美在岳阳楼。
那“明月一千里,寒光三万秋”的美景,与李贺的“洞庭明月一千里,凉风雁啼天在水”,可谓异曲同工。
(7)岳阳即事(唐)张乔远色岳阳楼,湘帆数片愁。
竹风山上路,沙月水中洲。
力学桑田废,思归鬓发秋。
功名如不立,岂易狎汀鸥。
简评:“远色岳阳楼,湘帆数片愁”一句,是远镜头勾勒洞庭湖与岳阳楼的美景,如水墨画笔法的“染”。
《 登岳阳楼(其一)》教学课件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登 岳阳楼二首》中的第一首,也是 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 精心打造,郑重其事。 历代诗评家皆认为,此诗是 陈与义学杜甫的成功之作 。颔联 尤为宏壮雄丽。
平 仄 顿 挫
指声音高低、升降、长短。平仄是古 人对汉字四声的归纳。平声:一声和二声, 仄声:三声(上shǎng声)、四声(去声)、 入声(已消失,混入其他四声中)。 词语平仄交错,造成音调抑扬顿挫之 美。
颔联的风格有什么变化?
“登临吴蜀横分地”,也是在说 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 历史感; “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 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 怅惘之情。 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一种 过渡,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颈联通过叙事抒发了什么感情?
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 懑。 “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 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 收到了双重的艺术效果。
注释:
登岳阳楼
瓜分
酒店或茶 馆的幌子 缓慢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
徘徊
靠着 登楼 高处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 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 之苦,国家瓯ōu缺、中原动 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 寞情怀。
“洞庭之东江水西”这句诗写什么? 怎么写的?
写岳阳楼之所在。 巧妙地运用 “东”“西”两个方位 词,并以湖、江系之
“帘旌不动夕阳迟”有什么特点?
“帘旌” 为近景,“夕阳”为远 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 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 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 缓缓下沉的落日,提示着傍晚的安 宁。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精品课件
朗读:
登岳阳楼
陈与义
jīng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
xǐyǐ
注释:
登岳阳楼
瓜分
酒店或茶 馆的幌子
缓慢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
尾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感慨收束 全篇。
朝廷苟安一隅,多少仁人志士壮志难酬, 自己渐渐老去,早已两鬓斑白,心中顿生 挥之不去的无限悲凉。
诗的四联各主要写了什么?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 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 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颔联点出岳阳楼历史背景及登楼时间从 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 烈的抒情。 颈联融情于景,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 中的悲愤。 尾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亡国之恨 身世之愁收束全篇。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 危”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 山欲暮时。”
颈联从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怎样理解尾联中加线的词语?
“白头”:诗人已届不惑之年,故 言。 “吊古”:凭吊往事。不说“伤 今”,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在这里 实喻社会现实的悲凉,语意双关。 “老木苍波”:是包裹诗人形象的 外衣,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中。
八年级上下册诗词
八年级上古诗词王誉蓉1、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
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
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
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啊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赏析: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
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
,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赏析: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的长安城,杂草丛生,满目荒凉。
诗人忧时伤乱,触景生情。
全诗由「望」着笔,情景相融。
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忧国到思家,情感愈来愈强、逐渐具体、逐渐深入。
读罢全诗,满腹焦虑、搔首而叹的诗人恍若眼前。
此诗以深沉凝练、言简意多闻名。
遣词用字,精当准确,含蕴丰富。
【诗歌鉴赏】陈与义《登岳阳楼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陈与义《登岳阳楼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陈与义《登岳阳楼二首》原文其一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一动夕阳晚。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其二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太少,诗至巴陵还未工。
陈与义《登岳阳楼二首》翻译其一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
我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
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
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其二平湖映着天空的影子,晴空万里,波澜不惊,夕阳下小舟悠悠游过,大雁在空中飞来飞去。
岳阳楼很多人都在看晚秋的景色,看日落君山。
往北边可以看到白色的草,往南边可以看到红色的枫叶。
一路欣赏景色,结果到了巴陵还没有写出来诗。
陈与义《尼里岳阳楼二首》赏析《登岳阳楼二首》是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陈与义的一首七言组诗,这两首诗集登楼、观景、抒情、归途为一体,是不可分的。
第一首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感怀家国,慨叹时势,无限悲痛和忧愁之感。
第二首则是先对景物描写,然后再写归途,这首诗表达了北宋国亡后,作者只能观景排忧之情。
第一首就是诗人写下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出,郑重其事。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洞庭之东江水西”,诗人在一句七字之中,精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则岳阳楼之所在,如或可知。
而后再写举目所见到,为“帘旌一动夕阳晚”。
这一句就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貌似平时,实则柔和。
“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读取,逐渐放宽,带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登岳阳楼陈与义翻译
登岳阳楼陈与义翻译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阅读答案古诗词赏析。
登岳阳楼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0.诗歌以“”和“”点明登临岳阳楼的时间,以“无限悲”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11.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此诗意境宏深,气象开阔,情感苍凉悲壮。
B.“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描绘了洞庭湖风平浪静、祥和安宁的景象。
C.“万里来游”“三年多难”,传递出诗人写此诗的处境。
D.“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后的憔悴悲愁之绪。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10.作者在上片用“”极写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在下片用“”的赣江水比喻军民抗敌收复失地之心。
11.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一、二句是感慨,也是控诉。
水是清的,却充满历史的血泪。
B.三、四句表达了对南宋盛时的追念,对南宋灭亡的惋惜。
C.末尾两句作者直接表露作者的心迹。
“愁”是愁其国破家亡,是忧国忧民。
D.这首词是作者抚今追昔、即景明志之作,表达了作者的报国志向。
阅读答案:甲:11.夕阳迟欲暮时11.B乙:11.多少行人泪东流去11.B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的赏析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的赏析问题补充:《登岳阳楼》宋-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整体赏析语句赏析(每句都要)语言特点字词赏析修辞手法(越多越好)思想感情翻译【简析】大自然的各种景致,表现在诗人的作品中时,往往随着诗人的心情变化而变化。
同是春雨,杜甫和许多诗人感到“喜”,而陈与义却感到“惊”。
前两联用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意,而不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意境,所以,一场春雨过后,看不到杜甫“花重锦官城”的美景,而看到辛弃疾“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落花无数”,和自己眼前的“雨湿高城”。
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教案1
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教案1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简案)
教学目标:1、在多次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
2、在品析诗歌的过程中读出诗人蕴涵的深切感情。
3、当堂背诵诗歌。
4、培养学生喜欢读诗的习惯,提高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品析诗歌的过程中读出诗人蕴涵的家国之恨和身世之怀。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
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
孟浩然望洞庭,描绘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的雄伟景观;范仲淹登高楼,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伟大抱负。
宋代着名诗人陈与义也登上了岳阳楼,那幺,他又抒发了什幺情感呢?让我们赶紧进入今天的课堂。
(显示课题)
二、读准诗歌
1、自由朗读诗歌。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有多读,才能感受诗歌的美。
那现在就让我们赶紧去朗读一下这首诗吧。
】。
登岳阳楼(其一)全诗赏析,原文翻译
登岳阳楼(其一)全诗赏析,原文翻译登岳阳楼(其一)原文及陈与义原文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释《登岳阳楼》共二首。
岳阳楼,湖南岳阳西门城楼,在南岸,濒临洞庭湖。
始建於唐代,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①〔帘旌jīng〕酒店或茶馆的幌子。
②〔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
迟,缓慢。
③〔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
横分,这里指瓜分。
④〔徙倚〕徘徊。
⑤〔三年多难〕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北宋灭亡,到写此时已有三年。
⑥〔凭危〕指登楼。
凭,靠着。
危,指高处。
⑦〔吊古〕凭吊往事。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楼阁上的旌旗静止,夕阳黄昏缓缓下降,我登临的地方,是岳阳楼(吴国和蜀国的分界地)。
我徘徊的时刻,使洞庭湖与君山笼罩在暮霭里,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思想感情抒发了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瓯缺,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徒伤悲的落寞情怀。
陈与义(1090 1138),字去非,号简斋,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
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
陈与义在北宋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诗人,其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
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诗风明快,很少用典,以《墨梅》诗受到徽宗的赏识。
南迁之后,经历了和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转学杜甫。
他不象江西派诗人那样, 只从句律用字着手,而是把自己的遭遇和国家的命运融合在一起,题材广泛,感时伤事,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陈与义与吕本中有过交往,但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并未列陈与义之名。
《登岳阳楼》理解性默写(带答案)内容
《登岳阳楼》理解性默写
1.《登岳阳楼》其一诗中表现诗人愤懑之情的语句是:,。
2.《登岳阳楼》“,”写出了洞庭湖烟波浩渺的雄浑景象。
3.《登岳阳楼》中,“,”两句写自己早就对洞庭湖充满向往,为下文蓄势。
4.杜甫《登岳阳楼》中虚实结合,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的句子是:,。
5.《登岳阳楼》“,”和《旅夜书怀》中的“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都形象地反映了他生前生活的窘迫和仕途的坎坷。
6.《登岳阳楼》中,作者不仅哀叹自己的身世孤苦晚境凄凉,更为国家动荡不安战乱不休而悲伤的诗句是:,。
《登岳阳楼》默写答案
1.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3.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4.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5.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6.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
八年级语文《登岳阳楼》(其一)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登岳阳楼》(其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陈与义的《登岳阳楼》(其一)。
从教材的角度来说,《登岳阳楼》是八年级第六单元第五篇课文诗四首当中的其中一篇,这一单元的文章及诗作都是脍炙人口的文章和诗作。
编者在单元提示中提出:学习本单元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由于初中生正处于一个需要教师正确引导的年龄阶段,并且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对于诗歌不分,更是要带领学生反复品味朗读。
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两个目标:第一,反复诵读诗歌,品味其中诗句的意境;第二,感悟其中哲理,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从学习方法上来说,我将尽力使用课程标准强调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研读课文。
于是,从教学方法上来说,我将我的课堂教学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预习环节,学生代表PPT展示预习成果环节,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环节,教师提问设疑环节,学生交流探究环节,课外拓展环节。
首先说一下预习环节。
所谓预习是中学生按照要求处理一些常规问题的环节,把诗中不认识的字词查清楚,因为这是一篇古诗,因此文中很多注释的熟悉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就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还有对作者陈与义及当时时代背景的了解等等。
其次,学生代表PPT展示预习成果环节。
在这个环节主要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最主要的是老师事先将全班同学分组,然后每个小组的同学课前共同寻找材料和制作PPT,到了课堂上每组同学请代表上台展示本组PPT,这个环节不但让学生自主积累了知识、还学会了筛选知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锻炼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协调能力。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精品课件
• 诗中无愁字,却字里行间都透着愁。
• 愁家国之恨,愁身世之悲。
愁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与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相对应
尾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感慨 收束全篇。
• 朝廷苟安一隅,多少仁人志士壮志难酬, 自己渐渐老去,早已两鬓斑白,心中顿生 挥之不去的无限悲凉。
诗的四联各主要写了什么?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 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 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颔联点出岳阳楼历史背景及登楼时间从 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 烈的抒情。 颈联融情于景,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 中的悲愤。 尾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亡国之恨 身世之愁收束全篇。
颈联从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脱胎而来,而又未生搬硬套。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 怎样理解尾联中加线的词语?
“白头”:诗人已届不惑之年,故言。 “吊古”:凭吊往事。不说“伤 今”,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在这里 实喻社会现实的悲凉,语意双关。 “老木苍波”:是包裹诗人形象的 外衣,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中。
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一种过渡, 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颈联通过叙事抒发了什么感情?
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悲 愤。
“万里”与“三年”对举,说明了诗人 逃难时遥远的路途以及具体的时间分别从空 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 的艺术效果。恰当的表现了自己背井离乡,漂 泊不定的生涯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其一) 陈与义
作者简介
•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 自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 •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 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 个时期。前期诗风明快,很少用典,以《墨 梅》诗受到徽宗的赏识。南迁之后,经历了 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转学 杜甫。 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 之一。 • 著有《天,金兵攻破开封, 北宋灭亡。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清照) 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 界线,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 的常路,24岁那年,即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进 士第,授文林郎。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更以诗名 于当世,深受皇帝赏识,官职屡迁,但也不知不觉地 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 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 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 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 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本 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朗读:
登岳阳楼
陈与义
jīng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
xǐyǐ
注释:
登岳阳楼
瓜分
酒店或茶 馆的幌子 缓慢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
徘徊
靠着 登楼高处
诗的四联各主要写了什么?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 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 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 而为强烈的抒情。 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 高亢最强烈的呐喊,道出了一个亡国之 臣心中的愤懑。 尾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 收束全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靠着 登楼 高处 (水) 青绿色
内容理解 译文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
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静 止,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在 湖山黄昏下徘徊。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 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登 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 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颔联的风格有什么变化?
“登临吴蜀横分地”,也是在说 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 历史感; “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 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 怅惘之情。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颈联通过叙事抒发了什么感情?
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 懑。 “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 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 收到了双重的艺术效果。
诗的四联各主要写了什么?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 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 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 而为强烈的抒情。
诗的四联各主要写了什么?
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 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道出了一个亡 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尾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 慨收束全篇。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宋)
岳阳楼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 去非,自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他的 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 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风明快,很少 用典,以《墨梅》诗受到徽宗的赏识。
作者简介
南迁之后,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 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转学杜甫。 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 一。著有《 简斋集》。
朗读:
登岳阳楼
陈与义(宋)
jīng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xǐyǐ
注释:
酒店或茶馆 登岳阳楼 的招子(幌 缓慢 瓜分 陈与义(宋) 子)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写作背景
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 (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 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 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 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 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 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本诗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登岳阳 楼二首》中的第一首,也是诗人写岳 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 重其事。 历代诗评家皆认为,此诗是陈与义 学杜甫的成功之作 。颔联尤为宏壮雄 丽。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 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中原 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 怀。
“洞庭之东江水西”这句诗写 什么?怎么写的?
写岳阳楼之所在。 巧妙地运用了“东”“西” 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 之。
“帘旌不动夕阳迟”这句诗写什么? 有什么特点?
写举目所见。 “帘旌” 为近景,“夕阳”为远 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 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 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怎样理解尾联中加线的词语? “白头”:诗人已届不惑(39)之年, 故言。 “吊古”:不说“伤今”,含蓄蕴藉, 意味深长。 “风霜”:明指眼前实景,实喻严峻 的社会现实语意双关。 “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 含了诗人历经风霜的憔悴悲愁之绪, 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中。
根据提示填写诗句:
1.由近景到远景,先介绍岳阳楼的地 理位置,后转入景物描写的句子是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2.运用对偶句,写出厚重的历史感和 诗人的怅惘之情的句子是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根据提示填写诗句:
3.运用对偶句,由空间转入时间写出 亡国之臣的愤懑之情的句子是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4.语义双关,写出诗人顾影自怜的悲 恨之情的句子是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写作背景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的春天, 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和北宋南宋 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清照)一样, 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 之难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
写作背景
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 24岁那年,即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 登进士第,授文林郎。他精于绘画, 擅长书法,更以诗名于当世,深受皇 帝赏识,官职屡迁,但也不知不觉地 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