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宪老师课堂教学策略的梳理表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内容摘抄
吴正宪是一位知名的课堂教学策略专家,他注重创造性思维和多元智能的培养,提倡学生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
在他的课堂教学中,有几个重要的策略和方法。
首先,一种常见的策略是采用探究式学习。
吴正宪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调查和发现知识,通过问题驱动的学习过程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他提倡将知识呈现给学生时,采用引导性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这种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吴正宪重视多元智能的培养。
他提出了“九型智能”的概念,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多种智能。
他通过多样化的学习任务和活动,满足学生不同类型智能的发展需求。
例如,对于语言智能较强的学生,他鼓励他们用口头或书面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体育智能较强的学生,他会设计一些与运动相关的活动。
通过这些方式,吴正宪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激发了他们的潜能。
此外,吴正宪还注意到了课堂氛围的营造。
他认为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他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信任,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尊重。
他提倡让学生参与一些小组合作活动,通过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他还通过一些游戏和活动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最后,吴正宪强调评价的重要性。
他认为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
他提倡使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例如口头表达、书面作业、小组合作等,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他还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通过互相学习和交流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
综上所述,吴正宪的课堂教学策略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
他注重创造性思维和多元智能的培养,通过探究式学习、多样化的学习任务和活动,以及积极的课堂氛围和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这些策略和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小学数学吴正宪课堂实录
小学数学吴正宪课堂实录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位教育界的名人——吴正宪老师,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备受关注和推崇。
本文将以《小学数学吴正宪课堂实录》为题,介绍他的教学实践和思路。
一、吴正宪老师的教育理念吴正宪老师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他认为,学生不是被教育,而是在教育中成长和发展。
因此,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到学科的美妙和乐趣。
二、吴正宪老师的教学方法1.以学生为中心吴正宪老师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他注重发掘学生的潜力,引导他们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他的教学不是简单的灌输,而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发现、解决问题。
2.注重启发式教学吴正宪老师的教学方法也注重启发式教学。
他通过提出引人深思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从而启发他们发现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知识的美妙和乐趣。
3.注重情感教育吴正宪老师的教学方法还注重情感教育。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品德修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
他认为,只有在温馨、和谐的教育氛围中,学生才能真正地享受学习的过程。
三、吴正宪老师的教学实践1.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吴正宪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他通过提出引人深思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从而启发他们发现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例如,在教学数学的时候,他会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究和实践,发现数学的美妙和乐趣。
2.注重实践教学吴正宪老师的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学。
他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发现、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知识的美妙和乐趣。
例如,在教学数学的时候,他会让学生进行实验和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数学的美妙和乐趣。
3.注重情感教育吴正宪老师的教学方法还注重情感教育。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品德修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
(完整word版)吴正宪专题讲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策略)
吴正宪专题讲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互动策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策略一、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的内涵和意义1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互动交流每节课里都有互动,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人和媒体之间,还包括教学内容、环境等随着教学的进程,通过对信息的交换、沟通和分享而产生的相互影响的一种方式和过程。
真正的互动,一定是相互之间产生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比如说,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只是简单的回答,没有真正的动心,没有真正的思考,这只是表层的我问你答。
要想真正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要对问题进行重新认识,使学生产生自己新的思考。
教师的问题设计很重要,好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产生新的想法,形成真正的互动。
也就是说,人和人之间互动后产生的观点,不是1+1等于2,而是1+1大于2。
要想进行真正的互动,学生要先会倾听,这样学生才能产生独立思考,再用自己的观点、思想去说服对方。
对方可能会坚持自己的观点,也可能会反驳,就这样相互之间产生影响。
两个人互相受启发,如果最后还是其中一个人的观点是对的,可是那个人的观点也经过了检验,经过了另一个人的说法,这个时候两个人互动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2.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的主要意义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的主要意义在于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
既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还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和学生在同一个教学目标下,同时发生作用。
这种教学行为具有平等民主性、互促互补性、全员参与性,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是教师为了配合学生的学习,而不断去引发教学活动的过程,而学生又不断地来反馈以调控教学活动,来满足自身学习需求的学习过程。
真正发挥了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突出老师和学生的教学相长,互相的促进。
它其实也是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在我们教学实施中,要改变教师绝对权威的主导地位,就是课堂上我说你听,我留作业,你做,我发出号令,你操作。
就像领导训话的时候,是不容易互动的。
只有当老师和学生真正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让学生产生安全感,才能跟老师有真正的互动。
特级教师吴正宪商不变教学实录
学生的思维碰撞搭台——商不变性质课堂实录吴正宪老师执教(一)故事设疑激发兴趣游戏导入1、听口令做动作(坐下、起立)。
2、听口令做相反动作(坐下—起立,起立—坐下)。
3、看手势做动作(手正面—起立,手背面—坐下)。
4、看符号做动作(1—起立,2—坐下)。
提问:这当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板书:变不变)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除法算式中的变与不变,有兴趣吗?1.师讲故事。
花果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南里住着一群猴子。
有一天,猴王给小猴子分桃子。
猴王说:“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3只小猴子吧。
”小猴子听了,我只能得到2个桃子。
连连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
”猴王又说:“好吧,给你60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30只小猴,怎么样?”小猴子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不行啊?”猴王一拍桌子,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子:“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300只小猴,你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子觉得占了大便宜,开心地笑了,猴王也笑了。
谁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呢?(一个小小的故事,一个有趣的问题激发了同学们极大的热情,大家争先恐后地回答)生1: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
按照这3种分法,每只小猴得到的都是2个桃子。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2: 6÷3=2 60÷30=2 600÷300=2师:真聪明!(同时板书算式)2.观察这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这几个除法算式的商是2)3.大家观察得很仔细,你还能编出几道商事2的除法算式吗?生:12÷6=2 24÷12=2 30÷15=2 ……(选其中一道板书)4.师提问:怎么编题,商总是2,你有什么窍门吗?(二)合作学习教师指导(三)小组汇报各抒己见1.第一组发言:“拿60÷30=2来说吧,被除数60乘2,除数30也乘2,就得到120÷60,商没变也是2。
被除数60除以3,除数30也除以3,就得到了20÷10,商和原来比也没变,还是2。
吴正宪小学数学互动课堂教学策略学习笔记 ppt课件
吴正宪小学数学互动课堂教学策略学习笔记
(四)通过反问与追问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反过来思考问题。(赵震:省略负号可以吗?为什么不行啊?多简单呀)
二、理答的策略
(一)教师要学会等待,促进学生反省和深思
“等待、延迟判断”是重要的理答方式。从3秒增加到5秒。(潘晓明:给出的正方形个数越多,拼出的长 方形个数……,教师一声不吭。) (二)重复学生的语言,突出教学重点(徐斌:重复,再次确认。14×12,刚才有位学生说4乘2等于8, 其实就是指哪一部分呀?)
1教学内容要直观图形2教学内容是旧知识的生长点或新知识的连接点小数乘法3教学内容能用已学的方法处理几何图形计算公式推导4教学内容属于探索规律积的变化规律5教学内容的解决方法和结果开放植树问题二精心设计探究问题是关键1好的问题题要有载体1利用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问题包装易拉罐纸的大小2改造生活问题打折3利用蕴涵数学文化的问题鸡兔同笼4利用新颖的呈现形式字母表示数
• 3、课堂观察,及时补牢。
• 4、作业分析,正确归因。
吴正宪小学数学互动课堂教学策略学习
笔记
一、实施策略
(一)认真学习课程标准 1、数学学习的目标——准确定为 (1)明确目标动词的内涵: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经历、体验、探索。 (2)选择目标动词,为课堂教学准确定位,(定知识、过程目标精准选词)。 2、四大领域的核心概念——落脚点 (1)深入理解核心概念
(三)转向,扩大学生参与度(把这个问题再抛给另一个学生,刘可钦:100以内数的连加,“同意 吗?”“谁听明白了?”)变教师理答为师生、生生理答。 三、建议
(一)对设计问题的建议:1、要有探索空间,能激发学生思维,符合认知规律;2、问题有针对性:依 据目标、重难点、原认知提问;3、要设计追问。4、设计反思问题促进学生反思:对你有什么启发? (二)对教师理答的建议:1、关注发言并理答,杜绝不答和错答;2、适时采用追问的理答方式,引发 深入思考;3、适时采用问题转向的方式,创设交流研讨的氛围。
XL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教学PPT)
22
C
LOGO
23
4
C
w
4、设计有效提问的策略
1
提问和情境相契合
2
提问和思维相契合
3
提问和追问相契合
5
C
w
5、利用儿童经验的策略
1
回归生活,激活经验
2
回到起点,对接经验
3
回馈体验,提升经验
6
C
w
6、利用错误资源的策略
1
容错——等待花开
2
试错——诱导明理
3
纠错——引辩悟道
4
将错就错——悟中求实
7
C
w
7、课堂机敏应变的策略
1
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
2
将不整齐的转化成整齐的
3
将复杂的转化成简单的
4
将抽象的转化成直观的
19
C
w
19、数与形结合的策略
1
以形助数,理解概念
2
以形助数,感悟算理
3
以形助数,解决问题
4以数辅形,刻画ຫໍສະໝຸດ 形20Cw
20、数学建模的策略
1
精选问题
2
建立表象
3
联系实际
21
C
w
21、渗透函数思想的策略
1 在计算教学中渗透函数思想 2 在探究规律中渗透函数思想 3 在多种表征中渗透函数思想
3
从追问中读懂学生的思路
13
C
w
13、建构互动学习的策略
1
建构积极的思维活动
2
建构展示思维的平台
3
建构对话的互动空间
14
C
w
14、促成认知冲突的策略
1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策略]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策略]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在一定的媒介和信息的支持下,完成既定教育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场所,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把握好课堂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核心,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保障。
一、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现在:影响学生对教师所教课程的兴趣,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效率,影响学生与教师交往并从中获得多方面的教益,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方法以至生活习惯。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
教师在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没有教师的发展,很难有教育学意义上的学生的发展;没有教师高尚的精神生活,就很难有学生高尚的精神生活。
教师有规划学生学习经验的义务,有鼓励学生利用有效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责任。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关心自己,关爱学生首先教师要关心自己。
一方面教师要爱护自己的身体,在现代竞争非常激烈的时代,尤其是石河子大学进入211工程建设以来,教师的工作压力倍增,教师们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去应对巨大的工作压力,才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另一方面教师要关心热爱教育事业、教师职业,这种热爱将会化作教师的一种责任和义务,是一种无形的动力,激发其去为社会服务,培养更多的高质量的人才。
其次教师要关爱学生。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师与学生构成了教学活动的一对主要矛盾。
热爱学生体现在行为上就是教师要乐于传播知识,想方设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如果教师不是从内心深处去关爱学生,那么从教师的行动上将表现出对学生的不负责任,最终将加剧师生关系这对矛盾的激化,和谐的师生关系将难以形成。
特级教师吴正宪商不变教学实录
特级教师吴正宪商不变教学实录第一篇:特级教师吴正宪商不变教学实录学生的思维碰撞搭台——商不变性质课堂实录吴正宪老师执教(一)故事设疑激发兴趣游戏导入1、听口令做动作(坐下、起立)。
2、听口令做相反动作(坐下—起立,起立—坐下)。
3、看手势做动作(手正面—起立,手背面—坐下)。
4、看符号做动作(1—起立,2—坐下)。
提问:这当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板书:变不变)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除法算式中的变与不变,有兴趣吗?1.师讲故事。
花果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南里住着一群猴子。
有一天,猴王给小猴子分桃子。
猴王说:“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3只小猴子吧。
”小猴子听了,我只能得到2个桃子。
连连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
”猴王又说:“好吧,给你60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30只小猴,怎么样?”小猴子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不行啊?”猴王一拍桌子,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子:“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300只小猴,你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子觉得占了大便宜,开心地笑了,猴王也笑了。
谁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呢?(一个小小的故事,一个有趣的问题激发了同学们极大的热情,大家争先恐后地回答)生1: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
按照这3种分法,每只小猴得到的都是2个桃子。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2: 6÷3=260÷30=2600÷300=2 师:真聪明!(同时板书算式)2.观察这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这几个除法算式的商是2)3.大家观察得很仔细,你还能编出几道商事2的除法算式吗?生:12÷6=224÷12=230÷15=2 ……(选其中一道板书)4.师提问:怎么编题,商总是2,你有什么窍门吗?(二)合作学习教师指导(三)小组汇报各抒己见1.第一组发言:“拿60÷30=2来说吧,被除数60乘2,除数30也乘2,就得到120÷60,商没变也是2。
吴正宪老师的教学特色和策略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
吴正宪老师的教学特色和策略
名师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他们拥有钻研的态度、学习的热情、对工作的挚爱、对学生的负责,这些给我们以引导,令我们有所思。
1.八种特色课堂。
吴老师课堂的核心是“创造儿童喜爱的数学教育,”体现了实现数学教学目标和体现儿童数学教育本质要求的数学教育理念。
八种特色课堂分别为“经验对接的主体课堂”“纵横连通的简捷课堂”“真情流淌的生态课堂”“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满足需求的成
长课堂”“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以做启思的实践课堂”“溯本求源
的寻根课堂”。
2.十种教学策略。
吴老师的十种教学策略紧紧围绕着创建学生喜爱的数学学习展开。
分别是学与生活联系密切的数学、学生能听得懂的数学、学不太严格的数学、学动手做的数学、学有趣的数学、学有情感的数学、学有数学思想的数学、学研究真问题的数学、学会数学思维的数学、学数与形结合的数学。
源-于-网-络-收-集。
吴正宪老师课堂教学策略的梳理表
例如学习三角形分类,吴老师设计了“猜一猜”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下面的三角形各露出了一个角,你能猜出它们各是什么三角形吗?”
学生甲试探性地回答:“只露出一个直角,它是直角三角形。”当从口袋中取出三角形纸片时,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喊了一声:“耶,猜对了!”
学生乙站起来:“只露出一个钝角,它一定是钝角三角形。”“又猜对啦!”同学们沸腾起来。
我在想,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一般是更多偏爱那些思路正确、灵敏的学生,没想过让一点也不会的学生上讲台展示。而所谓“学困生”之所以“困”主要是不会听讲,我们为何不把他以展示的名义请到讲台上来,让他与我们一起来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他一起体验体验学会听讲的成功之乐。教是为学服务的。吴老师充分信任、尊重每一个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她允许学生用自己不同的速度去探索和获取知识,允许每个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数学,不轻易否定学生的选择和判断,也不强迫学生去认同。课中,吴老师的指导作用是潜在而深远的,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显在而远大的,她为学生创设了问题情境,放手让学生去猜想、尝试、探究、思考,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思维空间。
吴老师将数学与图形相结合并总结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分类,很客观的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真正做到了专业地读教材,用心地读学生,智慧地读课堂。
4、学动手做的数学
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时,先要通过度量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内角度数,并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和,初步感知到它们的内角和是180度。在此基础上,用实验的方法加以验证。
在具体操作上,可以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成一个平角来加以验证,也可以通过折一折等实验操作活动,归纳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动手操作不仅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提高学习兴趣,也可以促进儿童的思维,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抽象的发展。动手操作不仅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提高学习兴趣,也可以促进儿童的思维,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抽象的发展。
吴正宪老师课堂教学策略的梳理
三种情况,你认为哪种更有意义,用手指表示一下
生:(大多数学生都举起一根手指)
吴:你们为什么会觉得是第一种情况?
生:当把这些价钱输入收银机时出现的是精确的价钱,估不行。当被告知应付多少钱时估也不行。
吴:有的时候估一估就行了,而有的时候需要精确的值。是这样吧
当出现估计这些钱够不够时,老师没有直接就让学生去估,而是提出了在下列哪种情况下使用估算比精算更有意义,通过提问让学生明确不是所有时候都需要估,通过提问激动了学生的思维,把握住了本质,也解决了学生在上课前提出的在什么时估的问题
吴:音乐中吴老师问道,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用到平均数啊?
生1:比如说两个绘画班,他们一个人数多一个人数少。
生2:在除法中。
生3:如果有25个苹果,5个人,就用平均数来求。
吴:你说把25平均分成5,是不是今天我们研究的平均数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走进我们的课堂,好不好?
吴:有的同学一时还想不起,没有关系,吴老师呢,为你们提供了一些素材。(出示飞机场的日平均起降航班379次)
让每个孩子都估一估,说一说,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吴老师面对学生的算法,评价为“好极了!真的很好啊!”学习吗,就允许我们出问题,没有问题的课堂就不是好课堂。
吴老师连环追问,学生为什么不估计那么多,追问的学生说出:最多才1300,平均数不可能超过1300的。“那你的意思就是说……”吴老师课堂上总是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去解决自己的问题,最后上升为定性的结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的能力有多强,从未真正的让学生体味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此环节吴老师充分把握学生的这个 的生成资源,因势利导地帮助学生理解含义,之后规范写法,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其含义,至此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吴老师的过渡非常自然,没有丝毫牵强。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制定教学目标策略。
有时效的数学课。
离不开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
新课标明确提出。
通过四个学习领域。
帮助学生获得。
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
基本思想。
基本活动经验。
发展学生的数感。
符号意识,空间意识。
几何直观。
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
推理能力模型思想。
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是教学的落脚点。
•要读懂教材上的每一幅图片。
每一句话,每一个符号。
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教师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带着学生走的远。
•教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1000倍。
•学习过程是学生从不知到知。
从知道不多到知之较多,最后形成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的过程。
这个过程主要依赖于学生自身认识行为和认知能力的转变。
•提问和情境相契合。
比如说。
猴王分桃为什么笑?有一天。
猴王要给猴子们分桃子。
对两只小猴子说。
请你们把六个桃子平均分给三只小猴。
然后就按照这个标准把桃子分给群猴。
两只小猴听了太少。
猴王听了。
接着说到。
那就这样来分吧。
把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只小猴。
然后再按照这个标准把桃子分给群猴吧!小猴听了想了想,接着对猴王说,大王能不能再多给一些?猴王略作思考,说到这样吧,就把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小猴。
再按这个标准把桃子分给群猴,这样总够了吧?小猴子听了高兴的笑了,连声说谢谢大王,谢谢大王,猴王也笑了。
同学们,想一想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猴王笑的秘密是什么呢?•教师每天都在与学生经理互动的学习,真正的互动一定是思维上的。
提问,追问,再追问,再提问。
甚至反问。
都需要教师不断的研读课堂,研读学生以获得。
都需要教师在不断地对自己提问,只有你的情形下进行。
•探究常常是通过小组进行的协助性活动。
但绝不是唯一形式。
一般情况下。
可以涉及以下几种形式。
个人独立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
班集体探究。
•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极其丰富的。
而且学生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把心灵的窗口向老师敞开。
最新特级教师吴正宪商不变教学实录
最新特级教师吴正宪商不变教学实录---------------------------------------学生的思维碰撞搭台——商不变性质课堂实录吴正宪老师执教(一)故事设疑激发兴趣游戏导入1、听口令做动作(坐下、起立)。
2、听口令做相反动作(坐下—起立,起立—坐下)。
3、看手势做动作(手正面—起立,手背面—坐下)。
4、看符号做动作(1—起立,2—坐下)。
提问:这当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板书:变不变)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除法算式中的变与不变,有兴趣吗?1.师讲故事。
花果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南里住着一群猴子。
有一天,猴王给小猴子分桃子。
猴王说:“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3只小猴子吧。
”小猴子听了,我只能得到2个桃子。
连连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
”猴王又说:“好吧,给你60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30只小猴,怎么样?”小猴子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不行啊?”猴王一拍桌子,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子:“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300只小猴,你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子觉得占了大便宜,开心地笑了,猴王也笑了。
谁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呢?(一个小小的故事,一个有趣的问题激发了同学们极大的热情,大家争先恐后地回答)生1: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
按照这3种分法,每只小猴得到的都是2个桃子。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2: 6÷3=2 60÷30=2 600÷300=2师:真聪明!(同时板书算式)2.观察这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这几个除法算式的商是2)3.大家观察得很仔细,你还能编出几道商事2的除法算式吗?生:12÷6=2 24÷12=2 30÷15=2 ……(选其中一道板书)4.师提问:怎么编题,商总是2,你有什么窍门吗?(二)合作学习教师指导(三)小组汇报各抒己见1.第一组发言:“拿60÷30=2来说吧,被除数60乘2,除数30也乘2,就得到120÷60,商没变也是2。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
-. z.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 目录1.制定教学目标的策略 策略一:把握教学方向 策略二:深入解读文本 策略三:直面学生现实2.调研学生现状的策略策略一:走进学生--调研学生的学习起点 策略二:走进课堂--确定学生的学习难点 策略三:走进自我--设计教学的整合点 3.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策略一:创设情境要有情趣 策略二:创设情境要有生活 策略三:创设情境要有问题 策略四:创设情境要有互动 策略五:创设情境要有文化 4.设计有效提问的策略 策略一:提问和情境相契合 策略二:提问和思维相契合 策略三:提问和追问相契合 5.利用儿童经历的策略策略一:回归生活,激活经历 策略二:回到起点,对接经历 策略三:回馈体验,提升经历 6.利用错误资源的策略 策略一:容错--等待花开 策略二:试错--诱导明理 策略三:纠错--引辩悟道 策略四:将错就错--悟中 7.课堂机敏应变的策略策略一:直面问题,情理交融 策略二:顺应思维,巧妙引导 策略三:面向全体,探寻本质 8.设计探究性活动的策略 策略一:探究容要筛选 策略二:探究问题要精彩 策略三:探究材料要准备 策略四:探究形式要多样 9.设计课堂练习的策略 策略一:练习设计有趣味 策略二:练习设计要开放 策略三:练习设计串成串 策略四:练习设计有思想 策略五:练习设计形式多 10.运用有效评价的策略策略一:合理评价,激发情感 策略二:延迟评价,给予空间 策略三:积极评价,鼓励创新 策略四:利用评价,突"br /> 11.读懂学生心世界的策略策略一:架起平等互尊的桥梁/11l 策略二:扬起放飞自信的翅膀 策略三:搭设由低到高的门槛 策略四:留有教学空白的课堂 策略五:激活"海潮现象"的思维 12.读懂学生认知过程的策略策略一:从前测中读懂学生的根底 策略二:从表情中读懂学生的需求 策略三:从追问中读懂学生的思路 13.建构互动学习的策略策略一:建构积极的思维活动 策略二:建构展示思维的平台 策略三:建构对话的互动空间 14.促成认知冲突的策略 策略一:关键点引发冲突 策略二:困惑处制造冲突 策略三:平衡中激活冲突 15.课堂教学理答的策略策略一:针对答复启发诱导 策略二:等待中促进自省 策略三:重复中突出重点 策略四:转向中扩大参与度 16.问题解决的策略策略一:观察感悟中发现数学问题 策略二:操作实践中探究数学问题 策略三:合作交流中解决数学问题 策略四:反思练习中深化数学问题 17.巧妙利用比拟思想的策略 策略一:利用体验进展比拟 策略二:利用新旧知识进展比拟 策略三:利用负迁移进展比拟 策略四:利用易混淆知识进展比拟 策略五:利用逻辑关系进展比拟 18.巧妙利用转化思想的策略 策略一: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 策略二:将不整齐的转化成整齐的 策略三:将复杂的转化成简单的 策略四:将抽象的转化成直观的 19.数与形结合的策略策略一:以形助数,理解概念 策略二:以形助数,感悟算理 策略三:以形助数,解决问题 策略四:以数辅形,刻画图形 20.数学建模的策略 策略一:精选问题 策略二:建立表象 策略三:联系实际21.渗透函数思想的策略策略一:在计算教学中渗透函数思想 策略二:在探究规律中渗透函数思想 策略三:在多种表征中渗透函数思想。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小学生有效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小学生有效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参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有效参与不仅是教学的需要,更是实施素质教育、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只有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他们的主体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参与的全面性和有效性,让学生主动学习,真正达到创新、增效的目的。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呢?我在教学中总结了几点与大家共同探究。
一、提高学生有效参与,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应该以“重视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为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主导,实施从尝试教学中创新,是实现学生全面、有效参与的根本途径。
1、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非常注重学生自学,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形成解决的强烈欲望,教师再引导学生自主解决,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教师不教自己也能学会知识的乐趣。
这一点,我在教学“小数乘小数乘法”时深有体会:先让学生自学,在自学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小数乘整数乘法”和“移动小数点”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课堂上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我稍作点拨,也就解决了这课时的重点、难点。
学生自己学会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两种方法异同,又对知识掌握形成系统性,更让学生有了信心和兴趣去思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寻求知识的良好习惯。
2、组织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在参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竞争意识计算题的简便算法是数学教学的难点。
比如0.96×88,2.5×8.2+2.5×1.8,12.5×32×0.25,7.93×99+7.93,8.9×11-8.9......,多数同学计算速度慢,有的甚至不会运用简便算法。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PPT
1 . 情境内容的选择要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 而且是学生感兴趣的,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比如低年级 的情境内容,主要以激发兴趣为主,卡通人物可以多一些。到 了高年级,要逐步过渡到以突出数学的本质为主。
2 . 情境内容有时要经过加工,特别是一些关于生活实际的问题, 要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当加以改造。
二、看准时机,适时提问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要使这颗心脏正常、有力的跳动, 就要精心、精确、精准地进行提问。如果说提问是给学 生思考的方向,那么追问就是思维的导火索,一触即发。 教师要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把握学生的思维 方向,还要在与学生进行互动的过程中,抓住生成的资 源,通过追问将其放大、点燃,不仅使眼前的提问得以 澄清,获得基本的数学理解,而且能够触动学生的思维 神经,促使其在不断地追问中得以延伸、发展。
1“. 把儿童当儿童看”,真诚地和学生站在一起,友善地走进他 们的心灵,宽容地接纳学生所犯的一切错误。要知道犯错误是学 生的权利,是学生进步的关键阶段,一定要善待错误、善待学生, 并且将错误视为资源。 2.教师应有意给学生犯错误的机会,让学生在经历错误的过程中认 识错误,将错误转变成进步的阶梯,积累成功的经验。 3.教师要针对学生的错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形成的规律, 选择恰当的方式加以引导,这样才能把握学生出错的位置和轨迹, 摸清源头,对症下药,机智灵活地引导学生修正错误。
多年来,吴正宪老师致力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从“小学数学归 纳组合法”到“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创新精神的四步曲”,吴正宪老师 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她的数学教学被称作“爱与美的旋 律”,吴老师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无数小学数学教师的教育之道。
PA R T. 2
内容简介
这本书一共有21个方面的课堂教学策略。吴正宪老师从帮 助指导教师如何制定教学目标,到调研学生现状、利用儿童经 验、读懂学生的内心世界和认知过程,再到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设计有效提问、课堂练习、探究性活动,巧妙利用数学比较、 转化的思想策略等……从教师、教材、学生等各个方面切实提 供理论指导,并在每一个策略指导的后面,附上具体的案例, 生动又具备导向性,贴近我们实际数学课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谈话,学生水到渠成地悟出了原先的排列“乱”无序,要想搭配“全”,就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配----板书:“序”。
不是讲授,而是让学生自己体验。这样做,很有创意,学生的体验也就更深刻。
数学建模、思想渗透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完成了。
吴老师将数学与图形相结合并总结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分类,很客观的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真正做到了专业地读教材,用心地读学生,智慧地读课堂。
吴老师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自己去找答案,最终觉得6种最“全”,那么对于这个“全”字的标准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来就是“不多也不少,正好”。这段高潮的掀起给我的触动很深,平时我们上课时,总是希望学生回答问题要标准化,简洁化,只有书本语言才是权威,此时我才感觉到原来让儿童说自己的话才是最真实的,才是真正的懂了。
我在想,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一般是更多偏爱那些思路正确、灵敏的学生,没想过让一点也不会的学生上讲台展示。而所谓“学困生”之所以“困”主要是不会听讲,我们为何不把他以展示的名义请到讲台上来,让他与我们一起来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他一起体验体验学会听讲的成功之乐。教是为学服务的。吴老师充分信任、尊重每一个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她允许学生用自己不同的速度去探索和获取知识,允许每个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数学,不轻易否定学生的选择和判断,也不强迫学生去认同。课中,吴老师的指导作用是潜在而深远的,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显在而远大的,她为学生创设了问题情境,放手让学生去猜想、尝试、探究、思考,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思维空间。
同学们惊奇了,疑问由此产生:“我们从家带来的三角形纸片,大的、小的、直角的、锐角的,老师又没有见到,她为什么猜得这样准确呢?”同学们带着疑问走进数学知识的发现和探索中,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发现规律。有的把三个角撕下来,重新拼在一起。如:
有的用折纸的方法:
有的用测量后再计算的方法:
同学们通过观察、操作、计算等不同的方法,得出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有了这个结论,学生们很快揭穿了“老师总能猜对”的秘密。接下来又是一次神奇的感受,“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你能推导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一百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
吴老师的祝贺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下面的学习做好了良好的心理准备。
2、学生能听得懂的数学
吴老师上的演示课是二年级的《搭配的学问》。在这一堂课上吴老师的“别着急,一会儿给你一个新的机会”,“踹一口气”, “再大声踹一口气”,“学会听讲,会有更大的进步”“课堂是允许出错的地方”“关键是过程”“真会欣赏人,我建议把掌声送给他”“掌声还不响起来,我看了都感动了”……我最喜欢这句话“笑声过后要有思考”。她对学生热情的鼓励、殷勤的期待、巧妙的疏导与学生的思维共振、情感共鸣,真的很值得我们学习。课上吴老师让学生自己动脑,用自己能看懂,别人也能看懂的方法去设计上衣与下衣搭配的方法时,吴老师在巡视过程中,把不同层次的学生(一种搭配方法也没想起来的、想出一种的、两种的……六种的)请到讲台上,先让一种方法也没想起来的学生说一说做这道题的困惑,并安慰他“没想起来没关系,一会儿你一言我一语,你就会明白了”。最后一个展示的是一个有规律的、搭配方法全面的学生,最后一个离开讲台的却是一种搭配方法也不会的学生,我们看到了原来这个学生由不会到会的过程是这么简单、这么愉悦。
学生丙以此类推,胸有成竹地说:“只露出一个锐角,它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肯定吗?”吴老师追问了一句,同学们陷入沉思。“不一定。”有人忍耐不住,喊出来。当吴老师把只露出一个锐角的直角三角形纸片高高举起的时候,再也没有人喊是锐角三角形了。
“数学是有趣的”这种感受不仅是在学习数学的开始,更重要的是在学习探索数学知识的整个过程中。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到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有趣,就要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东西,激发他们的惊奇感,让同学们感受到数学真的有趣。
9、学会数学思维的数学
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知识时,吴老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请同学们事先准备好各种不同的三角形,并分别测量出每个内角的角度,标在图中。上课开始,第一个教学活动就是,请老师猜一猜第三个角是多少度。每次问题的抛出,吴老师都对答如流,准确无误。
一般人认为数学知识是严谨的,抽象的。但在吴老师的课堂里,数学知识是鲜活的,是生动的,是可以体验到的;而且在这样的数学活动中学生反应热烈、思维开阔,见解独特,个性品质得到了健康发展。数学课程标准关于目标判定不仅提出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应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而且提出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这说明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亲身参与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认识数学知识,获得广泛的经验。而这一点,正是构筑数学课堂情感交流的平台。
10、学数与形结合的数学
《搭配》在讨论有几种搭配方式时,吴老师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交流,这样避免了没有自己的思想就去乱讨论的假象,然后全班交流展示搭配方法,此时出现了有3种、4种、5种、6种等不同的搭配方法,那么到底有几种呢?吴老师:“这是北京学生用画的方法来代替文字,你能看懂吗?”学生回答:“能。”师:“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把它们区分开?”指名学生画。
5、学有趣的数学
例如学习三角形分类,吴老师设计了“猜一猜”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下面的三角形各露出了一个角,你能猜出它们各是什么三角形吗?”
学生甲试探性地回答:“只露出一个直角,它是直角三角形。”当从口袋中取出三角形纸片时,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喊了一声:“耶,猜对了!”
学生乙站起来:“只露出一个钝角,它一定是钝角三角形。”“又猜对啦!”同学们沸腾起来。
4、学动手做的数学
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时,先要通过度量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内角度数,并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和,初步感知到它们的内角和是180度。在此基础上,用实验的方法加以验证。
在具体操作上,可以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成一个平角来加以验证,也可以通过折一折等实验操作活动,归纳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动手操作不仅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提高学习兴趣,也可以促进儿童的思维,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抽象的发展。动手操作不仅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提高学习兴趣,也可以促进儿童的思维,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抽象的发展。
8、学研究真问题的数学
吴老师在教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这一内容时,她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很自然地从生活实际进入,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上课开始,吴老师将一把快散架的椅子摆在了同学们面前,说:“有件事情想让同学们帮忙,这把椅子摇晃了,需要加固一个,这根木条钉在哪里比较合适呢?”同学们热闹起来,有的说将木条横着钉,有的说将木条竖着钉,有的说能不能将木条斜着钉。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情况。吴老师微笑着说:“感谢同学们想了这么多好办法。到底把木条钉在什么位置就能使这把即将散架的椅子加固起来呢?带着这个问题,咱们共同来研究三角形的知识,
同学们终于发现了多边形内角和等于180°×(边数-2)的规律,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数学的神奇。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无论大人或孩子都会对一些神奇的东西发生兴趣。尤其是小孩子对一些奇妙的东西就更喜欢接触和研究。爱迪生曾说过:“凡是新的不平常的东西都能在想象中引起一种乐趣,因为这种东西使心灵感到一种愉快的惊奇,满足它的好奇心,使之得到他原来不曾有过的一种观念。”因此,我认为好奇心、奇妙感在学生进行探索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奇妙感、好奇心在学习的过程中会自然地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孩子们学习和探索的内动力,吴老师非常明白这一点,也做到了这一点!
3、学不太严格的数学
在《搭配的学问》这节课中,本来面包和汉堡包、馒头用书面语言应该是主食,牛奶和豆浆应该是流食。但是在上课时吴老师问“馒头和面包、汉堡包我们平常说它们是什么呀?”学生很自然的答道“吃的”,接着学生又把牛奶和豆浆归为“喝的”。
吴老师就随机抓住课堂上形象生成的主食叫吃的,流食叫“喝的”,这样经典的随机生成,吴老师一下就抓住并让它成了本节课的一个亮点,经典。这不比把主食与流食的概念强加给学生要来的自然吗?还有在进行一种吃的和一种喝的任意搭配,总结搭配方法时,吴老师并没有亲自解说,总结,而是通过展示学生的搭配方法,让学生自己评价,最后很自然学生自己在它们的头脑中形成了系统的搭配方法。就这样吴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就像吴老师这样的课才是孩子们愿意听的课,只有孩子们愿听、愿学的课对于孩子们来说才是最具营养的课。
在“猜一猜”活动中,同学们学会了观察,学会了思考,有趣的数学在孩子们积极主动的探索中显得更有味道。
获得知识的过程就是在学生们饱含兴趣的猜想中完成的。
6、学有情感的数学
巩固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在判断“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它的二分之一”时,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意见,吴老师没有马上予以评判,而是让双方都派代表到讲台前来辩论,摆出事实,拿出依据来驳倒对方。辩论开始了,正方把一个圆对折了一下问:“这样分是不是分成了两份?”反方回答:“是!”正方追问:“这其中的一份是不是二分之一?”反方说:“是!”正方得意地说:“那么这句话是正确的!”反方理直气壮地说:“这句话是不对的”接着反方反驳。反方把圆随随便便折了一下,问:“这样是不是分成了两份?”正方:“是!”反方声音提高了八度问:“其中的一份是二分之一吗?”正方看着大小不等的两份,声音轻了许多:“不是》”“那么这句话是错的!”正方哑口无言了。在激烈的辩论中,孩子们终于明白这个观点是不够严谨的。
教师说话不多,却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了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同学们带着疑问走进了数学知识的探索中。吴老师就是常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入新课,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学生在熟悉的学习情境中,把自己与数学融为一体,常常在不知不觉中把握了知识的内涵,并且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应用数学知识,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吴老师轻松地走上讲台,面向大家:“你们出生在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学生们立刻争先巩后的举手回答,向老师报告自己的生日。吴老师微笑着和同学握手,并祝同学们生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