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生命之舟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生命之舟》教案(新版)语文版
7.生命之舟教学目标:1.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2.体会电视新闻是准确、生动、简明的语言。
3.理解生命之舟的内涵,感受到军民的鱼水深情。
教学重点:1.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2.体会电视新闻是准确、生动、简明的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电视新闻是准确、生动、简明的语言。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观看《98抗洪》的视频剪辑,理解本文事件的大背景。
1998年8月1月晚,湖北嘉鱼嬅洲湾溃口,记者冒着生命危险,登上进入险区的第一艘冲锋舟,一边拍摄,一边参与救人。
拍摄过程中,记者记录下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面,透视整个嬅洲湾营救的惊心动魄的过程,请看来自湖北电视台的真实报道。
二、初读感知(一)自由朗读课文,思考:1.文章属于什么类型的新闻,它和报纸上的新闻、广播新闻有什么不同?2.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则电视新闻报道的主要事实。
3.文章按什么顺序展开报道的?这种顺序有什么作用?(二)点拨明确:电视新闻特点:声画合一文章写作顺序:照时间顺序三、深入研读(一)分角色朗读课文:(请四位同学朗读,一学生读导语部分,一学生读同期声,一学生读主体部分,一学生读结语部分,注意:把握感情色彩)(二)研读课文。
1.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部分(1〜2段),说说导语部分交代了些什么内容?时间:1998年8月1日晚8:20地点:湖北嘉鱼嬅洲湾人物:广州军区舟桥某旅、湖北省公安消防总队、随同记者事件:湖北嘉鱼嬅洲湾突然发生溃口,奉命赶往现场营救导语在新闻中的作用是:概括新闻主要事实。
2.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哪个段落?(3〜9段)默读新闻的主体部分,回答问题:①主体部分具体写了什么?重点解说战士营救小江珊的惊险场面。
②小女孩处境有多危险?为什么营救工作一次以一次失败?请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分析。
——正紧紧抱着树干洪水已淹到她的腰部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争③救助的困难是通过哪些具体的动作来表现的?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二号冲锋舟,驶向溃口方向,冲锋舟一路()房顶、电线等障碍,()于树丛之中,()被困群众。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上《7生命之舟》word教案 (2)
7*生命之舟一、新课导入二、自主学习(一)——预习与展示1.生字注音靠拢(lǒnɡ) 簰洲湾(pái) 溃口(kuì)障碍(ài) 穿梭(suō) 迂回(yū)肆虐(sì nüè)2.生词注解感人至深:令人非常感动。
障碍:挡住道路,不能顺利通过。
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次数多。
靠拢:挨近,靠近。
迂回:回旋、环绕。
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起破坏作用。
三、自主学习(二)——合作与交流(一)整体感知理清新闻结构。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点拨明确】标题:生命之舟导语:8月1日晚上8点20分,湖北嘉鱼簰洲湾突然发生溃口,广州军区……看到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面。
主体:解放军、武警战士驾驶冲锋舟营救落水群众。
背景:1998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
结语:到2号上午10点……亲切地称这些舟船为“生命之舟”。
(二)深层理解【点拨明确】时间顺序。
【点拨明确】二号冲锋舟。
【点拨明确】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在激流中驾驶着一百五十多艘各式轻舟,勇救一万七千多人。
群众称这些救命的舟船为“生命之舟”,这是对解放军和武警战士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的褒扬,表达了对他们的无限感激和热爱之情。
四、走进语言1.二号冲锋舟,驶向溃口方向,冲锋舟一路绕过房顶、电线等障碍,穿梭于树丛之中,搜寻被困群众。
【点拨明确】表现了解放军和武警战士身处逆境,仍然不顾个人安危营救广大百姓。
2.一次失败了,两次、三次都失败了。
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争。
冲锋舟一步一步向小树靠拢,五米、四米、三米、二米、一米……【点拨明确】表现了当时自然环境的恶劣以及解放军和武警战士救人的决心。
五、板书设计生命之舟六、拓展延伸(多媒体播放98年抗洪抢险的感人场面和歌曲《为了谁》)大浪淘净英雄,而当我们再次展开记录1998抗洪救灾的长幅画卷时,那千万双泡白了的手,那千万张晒黑的脸给了我们太多的爱与感动,那种在危难时刻全体民众所迸发的坚强与勇气,力量与自信,已经积淀在我们民族的血管里、性格里,天地长存,日月永驻。
最新语文版 八年级上册7 生命之舟教案
7生命之舟名校讲坛1.文体常识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传播新近发生、发现和变动的事实,以供观众视听的报道。
它的特征是:(1)声画合一;(2)采用时间顺序来展开报道;(3)大众化、口语化的听觉语言;(4)语言高度概括,言简意赅。
2.主题解说这篇新闻通过对“生命之舟”营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报道,赞扬了解放军和武警战士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表达了对他们的无限感激和热爱之情。
3.重点突破这则新闻是如何体现电视新闻综合性这一特点的?提示:电视新闻的综合性特点,使它具有传播符号多、表现手段兼容的天然优势。
它和相等时间或相当篇幅的广播、报纸新闻比,信息量更大。
例如,本文第6段,“凌晨5点多钟……情况十分危急”这段解说词,报纸、广播都是这几十个字的内容,而电视新闻除了播音员报道外,还可看到“小树上小女孩抱着树”的画面。
树的高度、大小,女孩的年龄、服装、神态,水肆虐的程度等都可以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信息量也大大超过其他报道形式。
4.难点攻克文章是如何描写营救工作难度的?提示:①直接地形象地描摹,如洪水的凶猛,搜救的难度,战士的勇敢冲锋等。
又如“凌晨1点多钟”,说明营救工作时间很长,战士们坚持到很晚的时候。
②插入了同期声。
如描写了小女孩的状况:双手紧紧抱着树干,凶猛的洪水已淹到她的腰部,情况十分危急。
此时紧急插入了同期声,有关营救人员叮嘱、安慰孩子的声音“千万别动,千万别动”,也从另一个角度交代了洪水的凶猛与营救工作的艰难。
1.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肆虐.( ) 转舵.( ) 溃.口( ) 奉.命( )靠lǒng()障ài()穿suō() yū()回2.根据语境解释词语。
(1)记者随同其中一艘冲锋舟前往,看到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面。
感人至深:(2)冲锋舟一路绕过房顶、电线等障碍,穿梭于树丛之中,搜寻被困群众。
穿梭:3.(天津中考)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没有风浪,就不能显示船帆的本色;没有曲折,就无法品味人生的乐趣。
7、生命之舟 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
7、生命之舟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及关键句子的理解。
1.3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课堂分享等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3.1感受生命的宝贵,激发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之情。
3.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
1.2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2.1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2.2课文中生字词的掌握。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生命话题的思考。
1.2学生分享自己关于生命的认识和感悟。
2.课文阅读2.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2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划分段落。
3.生字词学习3.1教师展示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和书写。
3.2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词典,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4.课堂讨论4.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
4.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5.课堂小结5.2学生回顾所学,巩固知识点。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1教师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1.2学生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课文讲解2.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掌握课文关键句子。
3.课堂活动3.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体验课文中的情感。
3.2教师点评学生表现,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细节。
4.课堂小结4.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1.1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1.2学生简要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课文分析2.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2.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掌握课文的艺术特色。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生命之舟》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生命之舟》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1.3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生命意义和价值。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合作学习,探究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2.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生命的可贵,珍惜生命。
3.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课文内容的理解。
1.2生字词的学习。
2.教学难点:2.1课文中所表达的生命意义和价值。
2.2重点句子和段落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1.2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2.课文阅读2.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教师挑选几名同学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3.生字词学习3.1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解释词语的意思。
3.2学生通过练习巩固生字词。
4.课文理解与分析4.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4.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5.课堂讨论5.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5.2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
6.课堂小结6.2学生反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7.课后作业7.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
7.2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1.导入新课1.1教师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1.2学生回答:“我们学习了《生命之舟》这篇文章。
”1.3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今天我们将深入理解这篇文章,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课文阅读2.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教师挑选几名同学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3.生字词学习3.1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解释词语的意思。
3.2学生通过练习巩固生字词。
4.课文理解与分析4.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学习资料]八年级语文上册 7《生命之舟》教学案 语文版
7、生命之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电视解说词的一般知识;2、发散思维,提高信息收集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回顾课文、师生互动、设疑解疑、感悟课文;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要有在祖国危难时候为祖国排忧解难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2、体会电视解说词用准确、生动、简明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著名作家魏巍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谁是最可爱的人》,大家知道这“最可爱的人”指的是谁吗?观看抗洪录像。
解放军战士们,在我们的国家、人民有危难时,是他们挺身而出,铸成血肉长城,保卫着我们。
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最可爱的人”。
二、简介背景:1998年夏天,我国南方遭遇一场特大洪水的袭击,在这人命关天的紧急时刻,解放军和武警战士,不分昼夜,冒死抢救受灾群众。
电视新闻报道了很多抗洪抢险中的动人事迹,本文就是当时一则电视报道的解说词。
三、预习检测:1、听写课后词语:2、文体知识积累: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媒工具传播新近发生、发现和变动的事实,以供观众视听的报道。
除了一般新闻共有的基本特点外,电视新闻还具有自己的特色。
大家想想,电视新闻与报纸上登载的,广播里播放的,有什么不同?明确:电视新闻:声画合一报纸新闻:看广播新闻:听优点:声画合一采用时间顺序展开报道大众化口语言简意赅缺点:对硬件设备要求较高,不易保存和播放。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则电视新闻报道的主要事实。
明确:(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前往营救被困群众。
2、划分课文段落明确:本文可分为导语、主体和结语三部分:导语:(1—2段)簰洲湾溃口,记者随军开始营救群众。
主体:(3—8段)重点解说战士营救小江珊的惊险场面。
结语:(9—10段)总结这次营救行动的效果。
3、指导朗读学生分角色朗读。
第一组读导语部分,第二组读同期声,第三、四、五组,读主体部分,第六组读结语部分。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生命之舟》精品教案 语文版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生命之舟》精品教案语文版一、教学目标:1.通过与前两篇课文相比较,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2.指导学生体会电视解说词是如何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3.通过对这则新闻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军民的鱼水深情。
二、教学策略:比较阅读法、问答法。
三、重点难点:1.重点:通过与消息和特写的比较,使学生把握电视新闻的特点。
2.难点:指导学生体会电视解说词是如何配合画面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1.师: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方式得知最近社会上发生的新闻,比如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等。
其中你们最常用的是哪一种呢?2.师:不错,我们已经无法想象身边没有电视的生活状况。
现如今,电视以其不可替代的优势成为大众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媒介之一,而电视新闻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影响最深。
下面同学们将要学习到的就是一则电视新闻解说词。
二、讲述电视新闻的基本知识1.师:在学习课文前,请大家说说你们为什么会选择看电视而不是看报纸、听广播呢?各抒己见:因为它有图片,有声音能更好地得知事件的全貌,与其他途径比较更直观,也很方便。
2。
归纳学生发言,进行小结。
(见参考资料)三、设置问题,分析课文,概括其特点1.师:请大家阅读课文,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一”的词语填空,体会电视解说词是如何用准确、生动、简明的语言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2.提问: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展开报道的? 生:时间顺序。
3.提问:在编辑过程中,记者选取了一个视角来透视整个营救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它是什么?二号冲锋舟。
4.师:请大家分析刚才所填词语,看看它们传达了些什么样的信息。
(“绕过”、“穿梭”、“搜寻”等动词表现了在危急关头“时间就是生命”的紧迫感;“冲去”、“转舵”、“迂回”等词又体现了拯救的艰辛;?肆虐”、“抗争?、“靠拢”这些词又说明了英雄们为救人而同洪水搏斗的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5.为什么这些舟船被群众称为“生命之舟”?点拨: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在激流中驾驶着一百五十多艘各式轻舟,勇救一万七千多人。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7.生命之舟教案 语文版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7.生命之舟教案语文版1.学习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勇于救群众的牺牲精神。
2.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电视新闻是如何用准确、生动、简明的语言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2.掌握生命之舟的内涵。
3.了解xx年历史背景。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一、导入:水,是生命之源,它哺育了生生不息的人类。
水,也是妖魔猛兽,它给人类带来数不尽的痛苦和灾难。
大家还记得xx年的那下场大水吗?,肆虐的暴雨,横扫着中国的南方和北方,浩浩荡荡的江水,每天都在不断地制造大大小小的险情。
酿造大大小小的悲剧和灾难。
让我们随着记者梁家新等乘着生命之舟回到xx年,回到湖北嘉鱼州,看看那里所发生的事情吧。
背景介绍:xx年8月1月晚,湖北嘉鱼簰洲湾溃口,记者冒着生命危险,登上进入险区的第一艘冲锋舟,一边拍摄,一边参与救人。
拍摄过程中,记者始终采用长镜头记录的手法,记录下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面。
在编辑过程中,记者又以二号冲锋舟为视角,透视整个簰洲营救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并配以解说词,在湖北电视台播出。
二、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并思考:1.文章属于什么类型的新闻,它和报纸上的新闻、广播新闻有什么不同?2.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则电视新闻报道的主要事实。
(学生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释疑:第一题:电视新闻是声画合一,而报纸、广播新闻只能看或者听。
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
第二题:xx年簰洲湾发生溃口,解放军和武警战士(某舟桥旅和某公安消防总队)前往营救被困群众。
三、分析课文:一)分角色朗读课文(请四位同学朗读,一学生读导语部分,一学生读同期声,一学生读主体部分,一学生读结语部分,注意:把握感情色彩)二)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消息通常不可缺少的部分,有的消息还有背景和结语。
本篇文章包括哪几部分?1.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部分(1-2段),说说导语部分交代了些什么内容?时间:xx年8月1日晚8:20地点:湖北嘉鱼簰洲湾人物:广州军区舟桥某旅、湖北省公安消防总队、赶往营救记者随同。
八年级语文上册《生命之舟》教案
教学方法
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 ,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主动性,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 语文能力和素养。
课堂氛围
反思课堂氛围的营造是否良好, 是否能够让学生感到舒适、安全 、自由,是否有利于师生之间的 交流和互动。
06
教后反思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的反思
总结词
内容充实、重点突
详细描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紧密围绕《生命之舟》这一主题展开,通过文本解读、问题 探讨和写作训练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 和技能。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的反思
总结词
联系实际、注重应用
详细描述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语文应用能力 。例如,在写作训练环节,我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与“生命之舟”相关的文章,这样既锻炼了 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增强了他们的情感体验。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的反思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利用PPT展示课文内容、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 的感性认识。
在线资源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拓宽知 识面。
实物展示
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实物,如救援装备等,帮 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文。
互动教学
利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增强师生、生 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05
目的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涵,培养其人文素养和思考能 力。
课堂活动
80%
活动一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 对生命的理解,分享自己的感悟 。
100%
活动二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 角色,通过表演深入理解人物情 感。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生命之舟》教案及反思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生命之舟》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2)体会电视新闻语言的准、生动、简明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与前两篇课文比较,并结合他们观看电视的实际体验,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然后体会思想情感3.情感与态度价值观体会解放军、武警官兵舍己救人的精神及群众的感激、热爱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2.体会解说词的特点难点: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教学方法:比较法、联系实际法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介本文的体裁:电视新闻2.学生回顾学过的知识。
二.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分析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2.教师提问:(1)这则新闻报道的内容是什么?学生用一句话说说。
(2)为什么说这些舟船被群众称为“生命之舟”?(3)文章按什么顺序展开报道的?这种顺序有什么作用?3.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发言。
4.学生听教师讲述的情景,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并将自己的感想说出来5.学生再读课文,结合自己观看电视的感受,说说电视新闻的特点及语言特点。
6.教师结合本文归纳电视新闻的特点,并加以明确板书(见板书设计)7.结合课后练习一,归纳电视新闻的语言特点,并加以明确板书。
(见板书设计)三.设计情景,情感激发(见教师用书第79页)四.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及自己的收获五.、教师总结本课六.布置作业板书设计生命之舟电视新闻的特点:1.视象性2综合性电视新闻的语言特点:简明、准确、生动、大众化教学反思:电视新闻与一般新闻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教学中引导学生与前两篇课文所呈现的新闻样式比较,并结合他们自己观看电视的实际体验,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而文章内容比较浅显,引导学生自学即可。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上《7生命之舟》word教案 (4)
好好考,我的学生导语:每年高考,各学校都要派专门的老师到考点为学生鼓气(儿)打劲(儿),给参加高考的学生做一些服务工作。
张运峰是洛阳市第三中学派到外国语学校考点进行现场指导和服务工作的老师之一,一上午下来,张老师忙得不亦乐乎。
上午8点是张运峰老师和同学们约好在外国语学校门口见面的时间,7点50分张运峰就来到外国语学校大门外,一部分学生也提前来到这里。
[同期声洛阳市第三中学教务处副主任张运峰:今天我们第一场考试,大家要知道第一场考试完全不需要紧张,因为监考老师和我们学校的老师是完全一样的,他只是热情地给我们服务,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所以我们要非常放松地来考试。
]8点整,张运峰老师带领学生进入校园,距8点半进考场还有一点时间,趁这点时间张老师抓紧检查学生的准考证件、学习用具是否齐全,并缓解同学们的紧张情绪。
8点多,参加考试的考生凭准考证和身份证开始进入考场,这时候意外情况发生了,一位叫刘莹的同学急切地找到张老师,说自己的身份证忘带了。
时间不等人,张老师一点也不敢耽搁,找来知道刘莹家住址的一个熟人,带着刘莹家的钥匙,打的直奔刘莹家去取身份证。
[同期声洛阳市第三中学教务处副主任张运峰:(车上)学生就怕这个,你要是匆匆忙忙再回家取,那肯定影响考试……]很快,张运峰他们来到洛龙区安乐镇安乐村刘莹家所在的小区,但是熟人由于长时间没有到过刘莹的家,一时间竟找不到具体住址。
居民:不认识。
]张运峰他们兵分两路,到处找人打听,在好心人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刘莹的家。
答:找着了,在这儿呢。
张运峰:对、对、对,刘莹,是,照片也对着呢。
张运峰拿着刘莹的身份证赶到外语学校,从外语学校的大门口到考场的门口,张运峰一路小跑。
[同期声张运峰:学生的身份证取来了。
一身大汗的张老师终于轻松了一点,在学校的临时休息室里稍微休息了一下,他又想起了在其他学校考试的学生。
11点半是上午考试结束的时间,11点10分张老师又早早地来到考场门口,等着他的学生们。
语文版初二语文上册《第7课生命之舟》教案及反思
语文版初二语文上册《第7课生命之舟》教案及反思教学目的:1.知识与才干(1)了解电视旧事的特点(2)体会电视旧事言语的准、生动、简明2.进程与方法引导先生与前两篇课文比拟,并结合他们观看电视的实践体验,了解电视旧事的特点,然后体会思想情感3.情感与态度价值观体会束缚军、武警官兵舍己救人的肉体及群众的感谢、热爱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电视旧事的特点2.体会解说词的特点难点:了解电视旧事的特点教学方法:比拟法、联络实践法课时:一课时教学进程一.导入1.教员简介本文的体裁:电视旧事2.先生回忆学过的知识。
二.引导先生全体感知,剖析课文1.先生自读课文2.教员提问:〔1〕这那么旧事报道的内容是什么?先生用一句话说说。
〔2〕为什么说这些舟船被群众称为〝生命之舟〞?〔3〕文章按什么顺序展开报道的?这种顺序有什么作用?3.先生思索、讨论教员提出的效果,并发言。
4.先生听教员讲述的情形,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并将自己的感想说出来5.先生再读课文,结合自己观看电视的感受,说说电视旧事的特点及言语特点。
6.教员结合本文归结电视旧事的特点,并加以明白板书〔见板书设计〕7.结合课后练习一,归结电视旧事的言语特点,并加以明白板书。
〔见板书设计〕三.设计情形,情感谢起〔见教员用书第79页〕四.先生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及自己的收获五.、教员总结本课六.布置作业板书设计生命之舟电视旧事的特点:1.视象性2综合性电视旧事的言语特点:简明、准确、生动、群众化教学反思:电视旧事与普通旧事既有相反点,又有不同点。
教学中引导先生与前两篇课文所出现的旧事样式比拟,并结合他们自己观看电视的实践体验,了解电视旧事的特点。
而文章内容比拟深刻,引导先生自学即可。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7生命之舟》word教案 (4)
好好考,我的学生导语:每年高考,各学校都要派专门的老师到考点为学生鼓气(儿)打劲(儿),给参加高考的学生做一些服务工作。
张运峰是洛阳市第三中学派到外国语学校考点进行现场指导和服务工作的老师之一,一上午下来,张老师忙得不亦乐乎。
上午8点是张运峰老师和同学们约好在外国语学校门口见面的时间,7点50分张运峰就来到外国语学校大门外,一部分学生也提前来到这里。
[同期声洛阳市第三中学教务处副主任张运峰:今天我们第一场考试,大家要知道第一场考试完全不需要紧张,因为监考老师和我们学校的老师是完全一样的,他只是热情地给我们服务,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所以我们要非常放松地来考试。
]8点整,张运峰老师带领学生进入校园,距8点半进考场还有一点时间,趁这点时间张老师抓紧检查学生的准考证件、学习用具是否齐全,并缓解同学们的紧张情绪。
[同期声洛阳市第三中学教务处副主任张运峰:第一场为什么安排语文,就是(因为)语文比较容易一点,人人都可以得分,你也不需要紧张,第一场考过了第二场就比较轻松了。
平常咱们练习得都比较多,今天可以说比咱们练习的还要容易一些,沉住点气(儿)啊!]8点多,参加考试的考生凭准考证和身份证开始进入考场,这时候意外情况发生了,一位叫刘莹的同学急切地找到张老师,说自己的身份证忘带了。
免费下载网址/时间不等人,张老师一点也不敢耽搁,找来知道刘莹家住址的一个熟人,带着刘莹家的钥匙,打的直奔刘莹家去取身份证。
[同期声洛阳市第三中学教务处副主任张运峰:(车上)学生就怕这个,你要是匆匆忙忙再回家取,那肯定影响考试……] 很快,张运峰他们来到洛龙区安乐镇安乐村刘莹家所在的小区,但是熟人由于长时间没有到过刘莹的家,一时间竟找不到具体住址。
[同期声张运峰:有一家在顶楼住,他那姑娘叫刘莹,在三中上学的,认识不认识?居民:不认识。
]张运峰他们兵分两路,到处找人打听,在好心人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刘莹的家。
[同期声张运峰:会不会在书桌上啊?答:找着了,在这儿呢。
八年级语文:《生命之舟》教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课方案(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课方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语文教课方案编订: XX文讯教育机构《生命之舟》教课方案教材简介 : 本教材主要用途为经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育学生的阅读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知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课设计资料合用于初中八年级语文科目 , 学习后学生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和提升。
本内容是依据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能够放心改正调整或直接进行教课使用。
《生命之舟》学习目标:1.认识电视新闻的特色。
2.领会电视讲解词是怎样用正确、生动、简洁的语言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文体知识:1.作者简介:梁家新,有名记者。
2.背景资料1998 年 8 月 1 月晚,湖北嘉鱼簰洲湾溃口,记者冒着生命危险,登长进入险区的第一艘冲锋舟,一边拍摄,一边参加救人。
拍摄过程中,记者一直采纳长镜头记录的手法,记录下一幕幕动人至深的场面。
在编写过程中,记者又以二号冲锋舟为视角,透视整个簰洲救援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并配以讲解词,在湖北电视台播出。
3.题目讲解1998 年簰洲湾发生溃口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在激流中驾着一百五十多艘冲锋舟,勇救被困民众一万七千多人。
民众称这些救命的舟船为“生命之舟”,是对解放军和武警战士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的表扬,表达了对他们的无穷感谢与热爱之情。
主题剖析:本文经过报导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此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勇救被困民众动人事迹,表现认识放军和武警战士奋不管命、把民众的生命看得高于全部的崇敬精神。
构造剖析:本篇电视讲解词按导语、主体和结语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段)簰洲湾溃口,2号清晨1点多钟,记者随军开始救援民众。
第二部分:(3-9段)要点讲解战士救援小江珊的惊险场面。
第三部分:(10段)总结此次救援行动的成效。
构造图表以下:写法剖析: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流传工具流传新近发生、发现和改动的事实,以供观众视听的报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生命之舟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
学习目标:
1。
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2。
体会电视解说词是如何用准确、生动、简明的语言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文体常识:
1。
作者简介:梁家新,著名记者。
2。
背景资料
1998年8月1月晚,湖北嘉鱼簰洲湾溃口,记者冒着生命危险,登上进入险区的第一艘冲锋舟,一边拍摄,一边参与救人。
拍摄过程当中,记者始终采用长镜头记录的手法,记录下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面。
在编辑过程当中,记者又以二号冲锋舟为视角,透视整个簰洲营救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并配以解说词,在湖北电视台播出。
3。
题目解说
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在激流中驾着一百五十多艘冲锋舟,勇救被困群众一万七千多人。
群众称这些救命的舟船为“生命之舟”,
是对解放军和武警战士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的褒扬,表达了对他们的无限感激与热爱之情。
主题分析:
本文通过报道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以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勇救被困群众动人事迹,表现了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奋不顾身、把群众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的崇高精神。
结构分析:
本篇电视解说词按导语、主体和结语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簰洲湾溃口,2号凌晨1点多钟,记者随军开始营救群众。
第二部分:(3-9段)重点解说战士营救小江珊的惊险场面。
第三部分:(10段)总结这次营救行动的效果。
写法分析:
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传播新近发生、发现和变动的事实,以供观众视听的报道。
这则电视新闻除了具有一般新闻所具有的迅速、真实、简明的基本特征外,还有以下特征:
1。
声画合一。
电视新闻是以画面和声音为主要传播手
段的新闻,画面是它的视觉形象,解说词、音响则是它的听觉形象,画面是“画龙”,解说词可以说是“点睛”。
所以,解说词不是独立文本,它和画面、音响一起,为表现同一主题,各尽其能、互相配合。
这则“解说词”巧妙地与“电视画面”紧密配合,不仅体现出电视新闻视听合一、声画对位的特点,而且对画面进行补充、提高、延伸,赋予画面更深刻的思想,帮助画面正确、完整地表达事实,使画面的艺术感染力更强。
2。
采用时间顺序来展开报道。
按时间顺序写,结构紧凑,能给人以危急关头“时间就是生命”的紧迫感,从而引起人们对事件的极大关注,更好地表现了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奋不顾身、把群众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的崇高精神。
3。
大众化、口语化的听觉语言。
电视新闻的解说词是播给各种观众听的,它的用词造句必须清楚明了,使观众一听就懂。
这则新闻中的“解说词”就是大众化、口语化构成的播音稿。
4。
语言高度概括,言简意赅。
电视新闻解说词的长短受画面长短的限制,按正常构播音速度计算,每秒播出3~4个字。
在很短的篇幅中,既要向观众说明“六何”(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如何),还要服从画面的需要,遣辞造句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则新闻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其
中包括许多传神的词语及一系列准确的数字,“缩龙成寸”,有效地表达了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这则新闻播出后,社会反响强烈。
XXX*同志就曾对小江珊获救的镜头作过高度评价。
《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30多家海内外媒体报道了记者冒死怕摄勇救小江珊的过程。
《生命之舟》
一。
知识积累
1。
解释下列词语。
(l)感人至深:
(2)同期声:
(3)率先:
(4)肆虐:
2。
辨字组词。
暮()洲()梭()逐()虐()
幕()州()俊()遂()谑()
3。
填入下面一段话中最恰当的关联词是()
水和矿物质盐类,也是生物体所必需的,也参与躯体
的组成,它们不能供应能量,跟一般食物不同。
A.不管并且但是 B.即使而且但是
C虽然而且但是 D.如果而且那么
4。
根据语境,横线上填入的最恰当的一句是()
你是严冬里的炭火,,你是湍流中的踏脚石,你是雾海中的航标灯,你是看不见的空气,你是捉不到的阳光,啊,友情!
A你是酷暑里的浓阴 B.你是深秋里的严霜
C.你是暖春里的梅雨D.你是夏夜里的流星
5。
这篇课文是一则电视新闻,结合前面所学的消息和特写,你能说出它们之间有什么异同吗?作为电视新闻,它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试结合自己看过的其他电视新闻来说一说。
6。
这篇课文,通过记者的镜头,记录下了解放军、武警战士英勇救人的一幕幕场景,而且,在采用以时间为叙述顺序的做法上,与《别了,“不列颠尼亚”》很相像,试着比较一下这两篇课文中用具体时间段来描写场景的段落,这样的描写手法有什么好处呢?
二。
强化阅读
同期声。
(施救人员在呼唤:有人吗?有人吗?)
凌晨3点多钟,冲锋舟上的呼唤有了回音,人们发现第一个营救目标——空军高炮五团二二五营战士苟峰。
同期声。
(施救过程当中的现场声,使劲、慢点……)
凌晨5点多钟,二号冲锋舟在救起十二位战士群众之后,向溃口处一片歇满战士、群众的树丛*拢。
行进之中,冲锋丹上的人突然发现冲锋舟左前方一棵小树上,一个小女孩正紧紧抱着树干,洪水淹到她的腰部,情景十分危急同期声。
(施救人员大声叮嘱小孩:千万别动,千万别动……)
由于急流顶冲,冲锋舟向小女孩背部冲去,驾驶员迅速转舵,从二十多米的地方向小树迂回。
一次失败了,两次、三次都失败了。
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争。
冲锋舟一步一步向小树*拢,五米、四米、三米、二米、一米……
同期声。
到2号上午10点,二号冲锋舟共救起六十四人,截止到2号下午4点,共有一百五十多艘各式轻舟进入簰洲湾内救人,共救起被困群众一万七千多人,当地群众亲切地称这
些舟船为“生命之舟”。
7。
“施救人员在呼唤:有人吗?有人吗……”这里的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
8。
“冲锋舟一步一步向小树*拢,五米、四米、三米、二米、一米……”为什么这里把距离写得这样具体呢?
9。
报道中插入了很多的“同期声”,这有什么好处呢?
10。
当地群众为什么把这些舟船称为“生命之舟”呢?
一。
1。
2。
略 3。
C 4。
A
5。
电视新闻的主要特征是:综合性、视想性、即时性。
6。
略。
二。
7。
表示语言省略,所说的话没有全部写出来。
8。
把距离写得这样具体是为了突出冲锋舟向小树*拢的艰难。
9。
更能写出救人场面的惊险,能使报道更吸引观众。
10。
因为这些舟船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